场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48:49

场所管理

场所管理范文篇1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依法设立的寺庵林舍、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从事宗教活动的固定处所。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

公安、工商、文化、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同级宗教事务部门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五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有关规定向宗教事务部门登记,并接受年度检查。

宗教活动场所终止、合并、迁移或变更登记内容时,应当到原登记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六条宗教活动场所由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代表组成的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管理组织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报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七条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接受当地宗教事务部门的管理;

(二)教育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不同的宗教、教派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和睦相处;

(三)制止自由传道、私设聚会点、私自选任宗教教职人员、不按规定发展信徒等非法宗教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打击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五)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古迹、建筑设施、古树名木及其它财产不受损害;做好宗教活动场所的治安保卫、安全防火、绿化美化等工作;

(六)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开办社会服务业和公益事业。

第八条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财产和收入由该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管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其财产,不得无偿调用其收入。

第九条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须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属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改建、扩建,还须报同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再按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在寺观教堂需对重点文物拍摄电影、电视、录像或摄影、拓印的,必须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和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十一条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经办理工商、文化登记等手续,可以经销国家批准发行的宗教书刊、音像制品、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开办相关的社会服务业。属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得在其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文物保护的活动。

第十二条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可以接受信教群众自愿捐献的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团体、个人的捐赠;不得摊派和勒捐;接受境外捐赠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不得到社会上捐挂功德,不得接受境外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

非宗教团体和个人不得借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之名向群众捐挂功德。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不同宗教或不同信仰的宣传和争论。

除本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和教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发表演说,散发、张贴宗教宣传品和其他宣传材料。

第十四条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县以上宗教团体认定或解除,报同级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未经认定备案、已经辞去或者被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人员,不得履行宗教职务。

第十五条宗教活动应当由宗教教职人员主持,没有宗教教职人员的,可由宗教团体指定,并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的人员代行主持宗教活动。

第十六条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应当在本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确需跨地区进行的,经当地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上一级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本市宗教教职人员到市外或者市外宗教教职人员到本市主持宗教活动,应征得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在市内跨县(市、区)主持宗教活动,须经双方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第十七条宗教团体指派宗教教职人员到所属范围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教务指导,应当持有该组织出具的有效证明。

第十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培训班,清真寺招收海里凡,必须由宗教团体提出申请,报同级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非常规性宗教活动,必须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对组织、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四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干扰、妨碍宗教活动场所正常宗教活动的;

(二)强迫公民信教或者不信教的;

(三)非宗教教职人员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进行宗教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本市宗教教职人员跨地区到外地或者外地宗教教职人员到本市举行、主持宗教活动的;

(五)宗教教职人员到未经批准、登记或者认可的场所举行、主持、参与宗教活动的;

(六)未经批准在寺观教堂对重点文物拍摄电影、电视、录像或摄影、拓印的。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物品;情节严重的,可以对组织、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可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取缔,拆除违法设施:

(一)未经批准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

(二)未经批准维修、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的;

(三)未办理手续接受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捐赠的;

(四)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到社会上捐挂功德,摊派和勒捐,接受境外宗教津贴和传教经费的;

(五)非宗教团体设置宗教设施、收取或者变相收取宗教性捐赠的。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权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二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场所管理范文篇2

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开展宗教活动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聚会点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三条(主管部门)

本市区、县以上宗教事务行政部门是宗教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场所登记)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向所在地的区、县以上宗教事务行政部门申请登记。

第五条(登记要求)

申请登记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宗教活动场所申请登记表;

(二)该场所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三)教职人员的身份认定证件;

(四)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租赁合同。

宗教活动场所申请登记的具体程序,按《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执行。

第六条(管理组织)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由本市宗教教职人员以及本市信教公民等三人以上组成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实行自主管理。

第七条(宗教教职人员概念)

本规定所称的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道姑;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主教、牧师、长老、传道;伊斯兰教的教长、阿訇、女阿訇。

第八条(宗教教职人员身份认定)

本市宗教教职人员由市级有关宗教团体认定其身份,并向市宗教事务行政部门备案。

非本市的宗教教职人员应邀在本市宗教活动场所担任宗教职务或主持宗教活动,应当提供其所在地省级有关宗教团体出具的身份认定证件,经本市市级有关宗教团体认可,并向市宗教事务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宗教教职人员和财物收入与使用的管理制度,以及宗教活动安排、传戒施洗收徒、财产登记、生产经营、消防安全、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对外交往和文书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条(年度报告)

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组织,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区、县宗教事务行政部门提交上一年度该场所管理情况的报告。

第十一条(宗教活动的举行)

宗教活动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或经宗教事务行政部门认可的其他场所内举行。

第十二条(禁止性活动)

宗教活动场所内不得进行卜卦、算命、看相、求签、驱鬼治病等活动。

第十三条(大型宗教活动报批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组织的大型宗教活动,必须在举办的三十天前报请宗教事务行政部门批准,并在举行活动的七天前向所在地公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举行。

大型宗教活动的具体标准,由市宗教事务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四条(申办自养企业的规定)

宗教活动场所兴办以自养为目的的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宗教活动场所的保护)

未征得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或宗教团体同意,以及未经市宗教事务行政部门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

征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的,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财产和收入的保护)

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由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无偿调用。

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包括该场所管理和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设施、文物珍宝、宗教用品、信徒捐献的财物等。宗教活动场所的收入包括该场所的门票收入以及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的收入。

第十七条(文物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收藏的文物以及受国家委托代管、使用的文物,不得擅自馈赠或转让,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占用。

第十八条(宗教物品的供应)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供应经市宗教事务行政部门同意并报经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出版或核发准印证的宗教书刊,以及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经营的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

第十九条(公益慈善事业)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举办公益和慈善活动。

第二十条(奖励和表彰)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及宗教教职人员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由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十一条(进入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

任何人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规定,尊重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传统习惯。

第二十二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市或区、县宗教事务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四条的,责令其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取缔。

(二)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可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活动。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可给予警告、停止活动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分别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三条(处罚程序)

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二十四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五条(应用解释部门)

场所管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秉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负责的精神,坚决依法打击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规范管理,强化责任,使全县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朝着健康、有序、繁荣的方向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重点

(一)坚决取缔各类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黑网吧”。

(二)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

(三)严厉查处网吧超时经营行为。

(四)严厉查处擅自转让、变更名称与经营地址的行为。

(五)坚决打击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

(六)严厉查处网吧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三、主要措施

(一)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黑网吧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取缔,查封其违法经营活动场所,扣押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

(二)从严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文化行政部门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要坚持严管重罚,对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或1次接纳3名以上(含3名)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责令停业整顿15天以上,并分别按法定标准从重处以罚款;对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或1次接纳8名以上(含8名)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即每天0时至8时)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一律切断其互联网信号接入服务,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三)对超时经营、或在营业期间封堵、锁闭门窗等安全出口的网吧,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分别依照各自的职责从严查处。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四)对擅自涂改、出租、出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或者擅自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网络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未向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或者备案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要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五)各类电脑培训学校不得提供营业性上网服务,不得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或者经营非法网络游戏。违者,由相关部门按有关法规政策从严处理。

(六)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措施,加强学校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管理,加大各类学校对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教育和管理体制力度。

(七)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八)消防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查,凡不符合消防要求的网吧,要坚决停业整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九)全县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工作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有关责任事故实行责任追究制。

(十)严格依法行政,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向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业主收取任何无行政许可依据的费用,也不得收取无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1日一3月31日)

文化、公安、工商、教育、消防、通信管理等职能部门,要按全县的统一部署和各部门职责,将进一步加强网吧管理的重要意义、目的和管理重点、从严处罚措施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尤其要开好全体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业主大会,形成全社会关心与监督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舆论氛围。

(二)重点整治阶段(4月1日至8月31日)

对规模小、经营秩序乱、管理工作弱、对未成年人危害大、群众意见大、社会反响大的网吧要进行全面检查。对擅自涂改、出租、出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擅自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历、网吧地址的网吧坚决予以停业整顿。对达不到计算机终端数与营业场所面积、离学校周边不超过200米距离和设立在居民宿舍楼(院)内的网吧解决予以关闭。对接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坚决从严查处。

(三)规范建制阶段(9月1日至12月31日)

严格按照《互联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中央、省、市关于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反弹,认真实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管理技术措施,抓紧建设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控平台。加大对网吧市场的巡查监管力度,落实义务监管员制度。充分发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业主协会的作用,实行行业自律,互相监管,依法经营。充分发挥举报电话的作用,县城内接到实名举报电话,有关部门30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场查处。

五、组织领导

场所管理范文篇4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各级责任。**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相关事宜,要求县委组织部要对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乡镇党委要切实发挥领导责任;村级党组织要具体负责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

二是集思广益,健全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促进工作协调运转上下功夫。县委出台了《**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了建设管理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保证活动场所发挥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上下联动,完善各种设施。采取了县级统一规划,县、乡、村三级共同投入的方式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县委组织部统一定制了五角星、党旗、国旗等设施,下发到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乡镇、村也按照县委提出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经各级党组织的努力,目前我县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做到了标识明显:悬挂了牌匾和五角星,升挂了国旗;教学设施齐备:有书报学习材料、有课座椅、有电教设备;制度规范:各项制度上墙,有党务、村务公开栏、宣传栏。

场所管理范文篇5

为促进歌舞娱乐业的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规范歌舞娱乐场所经营秩序,切实解决歌舞娱乐场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歌舞娱乐场所管理,促进歌舞娱乐场所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原则,加强管理和引导,使歌舞娱乐场所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以优化结构、控制总量为中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认真解决我国娱乐业整体层次低的问题。积极推广自助消费的量贩式歌舞娱乐场所,鼓励娱乐企业走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引导歌舞娱乐场所向商业区和旅游区发展。鼓励经营者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娱乐形式,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品种,建设现代化的娱乐产业。大力扶持面向大众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项目。严格执行《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审核公示暂行办法》,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申办程序,提高审核工作的透明度。

三、严格执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专项行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59号)等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利用歌舞娱乐场所进行、吸毒、贩毒及色情淫秽表演、营利性陪侍等违法违规活动。对为上述活动提供方便的场所,一经查实,除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外,要提请工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严禁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进入消费,严禁接纳未成年人在场所内从事任何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对违反规定的场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四、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表演和播放节目的审查、监督和引导,鼓励经营者不断开发为广大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不断丰富演出内容,提高演出质量。严禁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无证照演出单位或演员个人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及未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的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对违反规定者,要严格依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加强对酒吧、茶座、饭店等非歌舞娱乐场所兼营歌舞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场所,应当及时提请工商部门处理。

五、积极探索歌舞娱乐场所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各级文化

六、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对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应当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培训,增强经营者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命名、评选、奖励以及免审等措施,激浊扬清,引导歌舞娱乐业健康发展。

七、要高度重视歌舞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对消防设施不到位、卫生条件不达标、工作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得力的场所,应当通过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当事人和有关部门进行整治。

场所管理范文篇6

“民族、宗教无小事,全党都要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对宗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同志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向全党提出的严肃要求。从事宗教工作的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宗教工作确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宗教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思想上只能重视,不能忽视;精力上只能集中,不能松懈;措施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现实也告诉我们,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仅靠宗教部门是难以承担重任,必须全党重视,各部门配合,才能确保广大信教群众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宗教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各项宗教活动;将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问题与原因

我区现有基督教活动场所11处,有信教群众3000余人,从宗教活动的总体上看,还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呈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1、基督教信徒队伍在不断扩大,年龄趋向青年化。2、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家庭聚会点还在暗中发展且屡禁不止,屡劝不散;外来自由传道人进我区横向活动频繁,“东方闪电”、“实际神”还在适时活动(打着基督教的牌子实为邪教),信徒发现外来传道人认为是信友而不举报,甚至通风报信,不协助政府宗教部门开展有效地打击。3、信“上帝”不信“三自”组织的信徒总是想在基督教内部为教仪分争,拉帮结派,这虽无违法犯罪但也影响信教群众团结和社会稳定。4、各聚会点负责人、传道人及组织成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诵经讲经能力教差。5、信教具有世俗性趋势,一人信教即全家信教,老辈信教,即下辈也信教,盲目追求。6、活动场所分布不均匀,信教群众平时过宗教生活不方便,年大者居多,经济条件教差,自我管理能力弱。7、信教群众的真实思想状况不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反馈,需要调节的矛盾时常发生,规范管理难等等。宗教领域存在的这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原因何在?我们在深入调查后分析认为:1、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原因有过程的,都是发生于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形成一种观念,一种信仰,要想朝夕之间使信徒放弃这种观念和信仰是不现实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引导过程。2、有些信教群众并不是真正信仰宗教,而是出于某些动机利用宗教,尤其在农村,由于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使农民失去依靠对象,需要寻求依托的人和组织。在“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支配下,走进教堂。3、部分基层领导和干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党的宗教政策缺少全面的理解,因而措施和行动都不得力,用他们的话说:“一不向你要钱,二不到政府上访,三信仰是他们的私事,四信教有啥不好,我们何必管这么多”,认识不到位。4、许多部门误认为宗教工作是统战、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的事,看不到宗教工作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各级组织,政府的各级部门密切相关,与地方政府、村级组织也密切相关。信教群众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怨声载道。5、各街道虽配备了“专职统战员”,但专职不专,由于区街工作千头万绪,统战员还要兼顾其他必要的工作,因此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可以这么说,宗教矛盾不到尖锐化程度,某些地方党委和区街领导可以视而不见,不闻不问。6、经批准的宗教场所中信教群众特别神职人员政治素质普遍偏差,法制观念普遍淡薄,爱国爱教思想不牢,自我管理普遍无序,宗教活动有章不循,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信教群众凝聚力不强,周边关系处理不善,需要地方政府和市宗教部门协调的矛盾经常发生。7、宗教工作部门人手少,经费紧,要使宗教活动完全走上法制化轨道,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社会稳定,还缺乏必备宗教工作条件。

二、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群众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增强政治观念、政策观念、法制观念,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大政方针上来,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和处理宗教方面的问题,使基层干部群众都能分清宗教与迷信、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违法宗教活动、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与民间信仰等界限,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处理好宗教问题,确保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要使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一是各区街党委在制订宣传、学习计划时要把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列入必学内容。二是宣传部门在党校干部培训时,要把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列入必训内容。三是组织、人事部门在对基层工作和干部考核时,要把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列入必查内容。

2、建立宗教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决定着宗教管理必须立足长远,把握主动,常抓不懈。结合我区目前的宗教活动情况,为确保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必须注重长效管理,强化工作机制。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名副其实的主要领导负责的宗教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由宣传、统战、民政、公安、综治办等组成,经常研究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在当地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宗教活动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对宗教工作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协调步骤,作为党和政府一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宗教工作搞得好不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搞好宗教工作除组织保证外,还必须建立与经济利益挂钩的责任考核制度或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要彻底清除私设聚会点和屡劝不散的基督教聚会点,就必须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时限,达不到要求,就扣减年度考核奖和取消各类先进的评比资格。换句话说,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不严肃认真,采取不痛不痒,敷衍了事,批评教育不涉及政治经济利益的措施,其效果一定甚微或没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场所管理范文篇7

第一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适用本办法。

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为学生和读者获取资料、信息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严格控制的原则,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统一规划,规模控制。鼓励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

第三条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布局规划,报市政府审批。

第四条市及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和经营活动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取得市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六条下列区域和建筑物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一)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国门至复兴门)两侧临街的建筑物内;

(二)中央党、政、军等主要机关周围200米范围内;

(三)大学、中学和小学校园内及中学和小学周围200米范围内;

(四)居民住宅楼(院)内及居民住宅楼内规划为商业用途的房屋;

(五)地下二层以下(含二层)和地上四层以上(含四层)的建筑物内。

第七条在星级宾馆、饭店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商场、写字楼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可以不受第六条第(一)、(二)款的限制。

第八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企业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并以专营的形式单独办理营业执照;

(二)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其中,注册资本(金)或出资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三)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场所;

(四)有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计算机应当安装身份认证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五)有固定的网络地址,且应当以专线形式接入互联网;计算机终端不得少于80台,单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5平方米;

(六)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经市公安机关培训的信息网络安全员不得少于3人;

(七)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营业场所所在地区县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一)设立申请书;

(二)章程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四)资金信用证明;

(五)营业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六)经营场所平面图及周围200米范围内方位图。

第十条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对设立申请进行初审,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经审核,对符合设立条件的,由市文化行政部门核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筹建同意书》(以下简称《筹建同意书》)。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

第十一条申请人可持《筹建同意书》与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签订接入协议。协议中必须申明接入带宽和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提供服务项目。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无证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提供接入服务。

第十二条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区县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

(一)安全审核申请书;

(二)《筹建同意书》原件;

(三)经营场所平面图及周围200米范围内方位图;

(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络拓扑结构图;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接入协议原件;

(六)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七)信息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软(硬)件安装证明材料;

(八)计算机通信设施防灾减灾系统检测合格证明材料;

(九)信息网络安全员证件复印件。

第十三条区县公安机关按照《*市公安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程序规定》和《*市公安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标准》,对安全审核申请进行初审后提出意见报市公安机关审核。审核合格的,由市公安机关核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证明》。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核决定。

第十四条通过市公安机关安全审核后,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市文化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

(一)书面申请;

(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证明》原件;

(三)互联网上网服务接入协议复印件;

(四)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其公章;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络拓扑结构图;

(六)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清单;

(七)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证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或资历证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资历证明。

第十五条市文化行政部门自收到经营许可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由市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统一核定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十七条连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设立由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有关规定由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二)不得利用网络游戏从事等违法活动,不得给予消费者货币、奖券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

(三)不得安装局域网游戏;

(四)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下载、打印等服务的经营单位,应设置专用设备并有专人管理;

(五)应对营业活动进行录像,录像资料至少保存15日;

(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通过有关部门规定的培训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受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两次行政处罚,再次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视为情节严重,依据《条例》规定从重处罚。

场所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日常管理,充分发

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指由国家和村集体投资兴建,供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村级组织日常办公、党员或群众集中活动的场所,包括主体建筑、附属设施、场坪及办公设施等。

第二章产权确认

第三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所在乡镇政府名义办理产权登记,使用权属所在地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

第四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产权按投资渠道分属

国家和集体所有,其中国家财政投资兴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属国有资产,其他投资兴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属集体资产。

第五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有关部门选址同意后,由乡镇政府以项目村名义申报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办理标注国有资产份额的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共有权证。县发改、财政、农业、审计、建设、国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及时进行项目审计和资产认定。

第三章日常使用

第六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按照实际、实用、

实效的原则,科学安排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党员电教室)、计生服务室、综治工作室、便民服务室、文体活动及室外阵地,统一制作门牌。要本着简洁、实用和美观的原则,搞好各项规章制度和版面的布置。

第七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要定期更新,确保公开及时、内容真实、宣传有力。

第八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不断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努力把活动场所建成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为民。

第九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依托将要建立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党员活动(党员电教)中心,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远程学习、网上培训和信息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传达政策、传递信息、传授技术、传播文明的功能,真正支持农村、服务农业、培育农民。

第十条村级组织要将活动场所的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设施定期向党员和群众免费开放,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

第十一条村级组织要定期在村级活动场所开展民主协商、民主听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活动,扩大党员和群众对村级事务的有序参与,健全民主自治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条村级组织要安排干部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轮流值班,接待党员和群众,积极推行便民服务制,协助涉农部门搞好信息咨询、证照代办、物流中转等惠民服务。

第十三条禁止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内开展党纪、法规禁止的一切其他活动。

第十四条村级组织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和使用情况登记制度,详细记录开展各类活动的情况。年终,对文件、各种记录等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以备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查验。

第四章管理维护

第十五条乡镇党委、政府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主管单位,全面负责辖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工作。

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应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作为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检查、评比和表彰。

第十六条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分别负责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监管工作,定期检查村级组织落实活动场所管理责任的情况。乡镇、村应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财产登记制度,填写《财产登记表》,做到及时更新、帐目清楚、表物相符。对村级活动场所的财产,乡镇每年要全面核实一次,防止集体财产流失。

第十七条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指导和协调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引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第十八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按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求做好管理维护工作。

第十九条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的具体责任人,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维护维修和安全防范工作负全责。

第二十条村级班子换届、管理人员调整时,原管理负责人要及时向新调整的负责人办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交接手续。交接工作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监督实施。

第二十一条村级组织要采取指派专人管护、委托经营业主等办法,做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供电、供水、防火、防盗和卫生保洁工作,确保活动场所设施完整、功能完好。

第二十二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需要维修、改建、扩建,或因故需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其资产进行处置,须经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查,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部门批准。需要迁址重建的,应符合村庄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充分利用闲置资产。

第二十三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因维护、改建、扩建或迁址重建发生的费用,按照“乡村自筹为主、财政配套一点、项目整合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的原则筹集,不得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村民集资或摊派资金,加重农民负担。

第五章保值增值

第二十四条乡镇政府按照县财政局、县农业局要求管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国有和集体资产,指定乡镇财政所、农经站分别保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房屋产权证

和土地使用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抵押和处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资产。

第二十五条在不影响村级组织正常办公及党员和群众活动的前提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并报乡镇党委、政府审查批准后,可依托活动场所兴建村卫生室、幼儿园、商业网点等有偿服务设施。

第二十六条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营创收和运行支出台帐,按村帐乡管要求报送活动场所收支帐目,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确保实现收支平衡和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十七条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审计局等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紧密配合,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资产监管和收入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资金挪用。

第六章责任追究

场所管理范文篇9

为了加强本市体育场所的管理,发展体育事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体育场所,是指用于体育训练、比赛和锻炼的体育运动场地、建筑物和固定设施,包括向社会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内部使用的非公共体育场所。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范围内的体育场所的建设和使用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体委)是本市体育场所的主管部门。

区、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县体委)负责辖区内体育场所的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体育场所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公共体育场所规划及对体育场所要求)

本市公共体育场所发展规划,由市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公共体育场所,应当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公共体育场所发展规划,并符合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的有关技术规定。

城乡居住区内已建成的公共体育场所面积不得减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内部使用的标准体育场地,不得改变其性质、用途。

第六条(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的面积标准)

新建城市居住区的公共体育场所,其面积应当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

改建、扩建城市居住区的公共体育场所,其面积应当参照前款规定的标准执行。

新建、改建、扩建乡(镇)村居住区的公共体育场所,其面积应当按不低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七条(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资金)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体育场所建设项目,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市和区、县体委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资金。

第八条(公共体育场所改建、扩建的要求)

改建、扩建公共体育场所,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不得减少原使用面积。

第九条(公共体育场所拆迁的要求)

拆迁公共体育场所,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原有的性质、规模重建;对从区位好的地段迁入区位差的地段的,拆迁人在重建时应当适当改善条件。

(二)重建公共体育场所的选址应与城市规划以及本地区公共体育场所发展规划相一致。

(三)具备重建公共体育场所的资金。

将市中心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所迁建到市中心区域外的,应当严格控制。

第十条(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的申请和审批)

新建公共体育场所,应当按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改建、扩建、拆迁公共体育场所,应当先征得产权人同意后,向市或者区、县体委提出申请。区、县体委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市体委审批。市体委应当在接到申请或者初审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经市体委批准后,申请者方可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改建、扩建、拆迁的其他申请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公共体育场所的竣工验收)

公共体育场所竣工后,应当经验收合格方可使用。验收时应当有市体委参加。

第十二条(公共体育场所的维修保养)

公共体育场所的经营单位应当按市体委的规定,定期对公共体育场所进

行维修保养,保证公共体育场所正常使用。

第十三条(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经营)

公共体育场所必须向社会开放,并优先向青少年开放。

公共体育场所可以开展适合本场所特点的体育性经营活动。

临时占用公共体育场所的辅助设施开展非体育性经营活动,应当按有关规定办理申请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临时占用辅助设施的要求)

临时占用公共体育场所辅助设施开展非体育性经营活动,由市体委实行总量控制。

临时占用公共体育场所辅助设施开展非体育性经营活动,不得影响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和使用。临时占用期满后,应当恢复公共体育场所辅助设施的原有功能,保证公共体育场所完好。临时占用期满后的2年内不得再次占用。

第十五条(临时占用辅助设施的申请和审批)

临时占用公共体育场所辅助设施开展非体育性经营活动,占用时间为3个月以下的,须向所在地的区、县体委提出申请;占用时间为3个月以上至半年的,须向市体委提出申请。

市或者区、县体委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经批准后,由市体委统一发放《体育场所临时占用许可证》。公共体育场所的经营者在取得《体育场所临时许可证》后,方可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其他申请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非体育性经营活动的经营收入)

公共体育场所开展非体育性经营活动的收入,应当用于公共体育场所的维修、保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七条(临时占用辅助设施的补偿费)

临时占用公共体育场所辅助设施的,公共体育场所的经营者须向市体委交纳补偿费。

补偿费的标准由市体委提出,市物价局核定。收取的补偿费除用于必要的公共体育场所管理外,统一用于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

第十八条(非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非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应当分别符合下列标准和要求:

(一)新建大专院校有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和一定数量的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场所;已建大专院校参照此标准,将体育场所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二)新建中学有内含60米直跑道的250米环形跑道或者内含100米直跑道的400米环形跑道,并在环形跑道中建有足球场的运动场;有一定数量的篮球场、排球场、体育活动操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场所。中专技校、已建中学应当参照此标准,将体育场所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三)新建小学有内含60米直跑道的200米以上环形跑道,并在环形跑道中建有足球场的运动场;有一定数量的篮球场、排球场、体育活动操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场所。已建小学参照此标准,将体育场所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四)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各自条件,将体育场所建设列入单位发展规划。

第十九条(非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经营)

非公共体育场所除用于本单位的体育训练、竞赛或者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外,有条件的,可以向社会开放。

非公共体育场所可开展适合本场所特点的体育性经营活动。

需临时占用单位内部使用的标准体育场地进行非体育性经营活动的,须按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并应当将部分经营收入用于体育场所的维修和保养。

禁止临时占用学校的体育场所。

第二十条(非公共体育场所建设要求和审批程序)

新建、改建、扩建、拆迁非公共体育场所,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要求办理。

第二十一条(体育场所的登记和注册)

新建、改建、扩建和拆迁体育场所的单位,应当在体育场所竣工验收后

1个月内,向所在地的区、县体委办理体育场所登记注册手续。

区、县体委应当将登记注册情况汇总后报市体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执法检查要求)

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对体育场所进行检查,在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执行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市和区、县体委可视情节轻重,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第八条、第九条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从滞缴之日起每日增收百分之一的滞纳金。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执法程序)

市和区、县体委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五条(妨碍公务的处理)

拒绝、阻碍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诉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施行前有关事项的处理)

已有体育场所的单位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按本办法有关规定补办登记、注册手续。

场所管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保障娱乐场所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娱乐场所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公安部门负责对娱乐场所消防、治安状况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开办娱乐场所,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

与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不得开办娱乐场所,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

第二章设立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开办娱乐场所或者在娱乐场所内从业:

(一)曾犯有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罪,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罪,洗钱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

(二)因犯罪曾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吸食、注射曾被强制戒毒的;

(四)因、曾被处以行政拘留的。

第六条外国投资者可以与中国投资者依法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娱乐场所,不得设立外商独资经营的娱乐场所。

第七条娱乐场所不得设在下列地点:

(一)居民楼、博物馆、图书馆和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内;

(二)居民住宅区和学校、医院、机关周围;

(三)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四)建筑物地下一层以下;

(五)与危险化学品仓库毗连的区域。

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第八条娱乐场所的使用面积,不得低于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设立含有电子游戏机的游艺娱乐场所,应当符合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关于总量和布局的要求。

第九条设立娱乐场所,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娱乐场所,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设立娱乐场所,应当提交投资人员、拟任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负责人没有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情形的书面声明。申请人应当对书面声明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受理申请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就书面声明向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核查,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经核查属实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实地检查,作出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娱乐经营许可证,并根据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的规定核定娱乐场所容纳的消费者数量;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办理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等审批手续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娱乐场所应当举行听证。有关听证的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申请人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和有关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的批准文件后,方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娱乐场所取得营业执照后,应当在15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娱乐场所改建、扩建营业场所或者变更场地、主要设施设备、投资人员,或者变更娱乐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事项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重新核发娱乐经营许可证,并向公安部门备案;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章经营

第十三条国家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禁止娱乐场所内的娱乐活动含有下列内容:

(一)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或者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伤害民族感情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违反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宣扬淫秽、、暴力以及与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教唆犯罪的;

(七)违背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八)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下列行为提供条件:

(一)贩卖、提供,或者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

(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

(三)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

(四)提供或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

(五);

(六)从事邪教、迷信活动;

(七)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不得吸食、注射,不得、;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第十五条歌舞娱乐场所应当按照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营业场所的出入口、主要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并应当保证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在营业期间正常运行,不得中断。

歌舞娱乐场所应当将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资料留存30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歌舞娱乐场所的包厢、包间内不得设置隔断,并应当安装展现室内整体环境的透明门窗。包厢、包间的门不得有内锁装置。

第十七条营业期间,歌舞娱乐场所内亮度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八条娱乐场所使用的音像制品或者电子游戏应当是依法出版、生产或者进口的产品。

歌舞娱乐场所播放的曲目和屏幕画面以及游艺娱乐场所的电子游戏机内的游戏项目,不得含有本条例第十三条禁止的内容;歌舞娱乐场所使用的歌曲点播系统不得与境外的曲库联接。

第十九条游艺娱乐场所不得设置具有功能的电子游戏机机型、机种、电路板等游戏设施设备,不得以现金或者有价证券作为奖品,不得回购奖品。

第二十条娱乐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对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负责。

娱乐场所应当确保其建筑、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消防技术规范,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状况,并及时维护、更新。

娱乐场所应当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二十一条营业期间,娱乐场所应当保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不得封堵、锁闭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得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娱乐场所应当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明显指示标志,不得遮挡、覆盖指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任何人不得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或者携带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和传染病病原体进入娱乐场所。

迪斯科舞厅应当配备安全检查设备,对进入营业场所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第二十三条歌舞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第二十四条娱乐场所不得招用未成年人;招用外国人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娱乐场所应当与从业人员签订文明服务责任书,并建立从业人员名簿;从业人员名簿应当包括从业人员的真实姓名、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复印件等内容。

娱乐场所应当建立营业日志,记载营业期间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营业日志不得删改,并应当留存60日备查。

第二十六条娱乐场所应当与保安服务企业签订保安服务合同,配备专业保安人员;不得聘用其他人员从事保安工作。

第二十七条营业期间,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应当统一着工作服,佩带工作标志并携带居民身份证或者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从业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卫生规范,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不得侵害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第二十八条每日凌晨2时至上午8时,娱乐场所不得营业。

第二十九条娱乐场所提供娱乐服务项目和出售商品,应当明码标价,并向消费者出示价目表;不得强迫、欺骗消费者接受服务、购买商品。

第三十条娱乐场所应当在营业场所的大厅、包厢、包间内的显著位置悬挂含有禁毒、禁赌、禁止等内容的警示标志、未成年人禁入或者限入标志。标志应当注明公安部门、文化主管部门的举报电话。

第三十一条娱乐场所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发现娱乐场所内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娱乐场所。娱乐场所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需要查阅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资料、从业人员名簿、营业日志等资料的,娱乐场所应当及时提供。

第三十三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归档。公众有权查阅监督检查记录。

第三十四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娱乐场所违法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对列入警示记录的娱乐场所,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第三十五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相互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娱乐场所内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有权向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

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应当记录,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

第三十七条上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在必要时,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由下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调查、处理的案件。

下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认为案件重大、复杂的,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举报。接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十九条娱乐场所行业协会应当依照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对会员经营活动的指导、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公安部门在查处治安、刑事案件时,发现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予以取缔。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撤销娱乐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娱乐场所实施本条例第十四条禁止行为的,由县级公安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娱乐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公安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一)照明设施、包厢、包间的设置以及门窗的使用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或者中断使用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留存监控录像资料或者删改监控录像资料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规定配备安全检查设备或者未对进入营业场所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规定配备保安人员的。

第四十四条娱乐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公安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一)设置具有功能的电子游戏机机型、机种、电路板等游戏设施设备的;

(二)以现金、有价证券作为奖品,或者回购奖品的。

第四十五条娱乐场所指使、纵容从业人员侵害消费者人身权利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由县级公安部门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娱乐场所取得营业执照后,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向公安部门备案的,由县级公安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6个月:

(一)歌舞娱乐场所的歌曲点播系统与境外的曲库联接的;

(二)歌舞娱乐场所播放的曲目、屏幕画面或者游艺娱乐场所电子游戏机内的游戏项目含有本条例第十三条禁止内容的;

(三)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

(四)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向未成年人提供的;

(五)娱乐场所容纳的消费者超过核定人数的。

第四十八条娱乐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一)变更有关事项,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申请重新核发娱乐经营许可证的;

(二)在本条例规定的禁止营业时间内营业的;

(三)从业人员在营业期间未统一着装并佩带工作标志的。

第四十九条娱乐场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建立从业人员名簿、营业日志,或者发现违法犯罪行为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县级公安部门依据法定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第五十条娱乐场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悬挂警示标志、未成年人禁入或者限入标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县级公安部门依据法定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五十一条娱乐场所招用未成年人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每招用一名未成年人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因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被依法取缔的,其投资人员和负责人终身不得投资开办娱乐场所或者担任娱乐场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娱乐场所因违反本条例规定,被吊销或者撤销娱乐经营许可证的,自被吊销或者撤销之日起,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5年内不得担任娱乐场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娱乐场所因违反本条例规定,2年内被处以3次警告或者罚款又有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应受行政处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县级公安部门依据法定职权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至6个月;2年内被2次责令停业整顿又有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应受行政处罚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娱乐场所违反有关治安管理或者消防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娱乐场所违反有关卫生、环境保护、价格、劳动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与消费者发生争议的,应当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解决;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由娱乐场所依法予以赔偿。

第五十四条娱乐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被吊销或者撤销娱乐经营许可证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五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办娱乐场所,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明知其亲属开办娱乐场所或者发现其亲属参与、变相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不予制止或者制止不力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单位颁发许可证、批准文件、营业执照的;

(二)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不依法取缔,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三)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通报后不依法查处的;

(四)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利用职务之便,参与、包庇违法行为,或者向有关单位、个人通风报信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