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23:12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1

1.1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降长三角地区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和全球经济衰退,致使很多长三角地区企业销售无门,经营无法维持。如在中小出口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就有大批的小企业因为海外需求减少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组合影响而陷入困境。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也大幅下滑,浙江省统计局2008年的《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3.5%回落到三季度的11.6%,利润增幅从18%大幅回落到4.8%。上海市统计局同期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更是显示,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方面,宁波、南京以及上海均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同比下降分别为31%、44%和7.8%。此外,2008年长三角地区多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近年来所罕见。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了1.5%,出口增速回落了8.9%,到位注册外资增幅回落了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回落了1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回落了2.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幅回落了4.5%。可见金融危机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2资金紧张美国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的供应变得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跨国公司已经在全球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目前来看,长三角三省市在2008年下半年新吸引的外资投资项目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由于长三角外向型的经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在很多方面,比如出口、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无法脱离外商投资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外资的减少,将使得我们长三角面临的产业结构的提升变得更加困难。

1.3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完善长三角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地区间的各自为政,对内开放程度远落后于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准入方面,地区间壁垒重重,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割裂。同时,各地制定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如上海虹桥机场的国际航班全部转移到浦东国际机场,造成当年苏州专门兴建的对接虹桥机场的高速公路报废,使苏州、吴江、昆山的IT业遭受重创。再如从南京到上海沿江,已建和在建的万吨级泊位达到百个以上,港口能力过剩,将带来货源是否充分的问题。同时,上海为建设航运中心在大小洋山投资300亿元修建大型港口,这使长江两岸的江苏诸港缺少了整合力量,使宁波北仑港成为一个补给港。再如浙江发展先进制造业、杭州湾建跨海大桥、江苏规划沿江开发等举措也是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估计不多。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如在长三角几个核心城市中,它们的核心产业均是电信、汽车、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等,趋同率达70%以上。而在高新技术领域,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达48%,软件产业达74%。

1.4区域内企业实力不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或者源于乡镇企业和个体手工作坊,或者由外资兴建,对于前者,一方面,经营者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往往局限于传统经营模式,满足于眼前利益,缺乏将企业做大,作强的动力和能力,所以这类企业在经营环节中,充当加工生产的脚色,而对于品牌、技术这些企业核心能力不太重视。对于外资企业,因为经营年限限制,一般没有长期经营的计划,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优惠政策赚钱,至于企业将来怎样,并不再考虑范围内。在正常年份,这些企业依靠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发展势头很好,可是一旦在如现在这种经济萧条阶段,一方面,目标市场萎缩,一方面,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企业很快陷入困境。

2面对世界金融危机,长三角地区应采取的对策

2.1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地区协调政策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体化的步伐,把本地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贯穿工程和三省市交通网扩大工程当作重要的共同项目予以落实,在保持投资增长速度的同时使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

2.2减轻出口企业负担,加大出口支持力度虽然退税率和其他财税政策是由中央调控而地方政府只需落实执行,但在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服务,如出口保险、信贷担保、信息服务等方面还是有不少可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对一些地方性规费也可以适当地减轻企业负担而给予减免,让企业获得比较好的应对外部需求减少的内部环境。2.3积极促进现代化企业建设近年来,长三角民间投资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投资主体。民营经济在浙江已发展成了当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仅2003年上半年,全省非国有投资比上年增长30.1%,增幅提高10%,在全社会投资所占比重达67.9%。可见,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唯有发展民营经济,才能使长三角焕发民族经济光芒。如永康是全国的“五金城”、“领带之乡”在嵊州、海宁的皮革、吴江的丝织和电缆等。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技术条件简陋,所以应该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大型、技术设备先进、拥有自己品牌及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以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主动性,避免以后再次成为世界经济波动的牺牲品。

2.4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地垮江浙沪两省一市,濒临东海,屹立于长江入海口。沿海北上到山东半岛、环渤海城市群;沿海南下到珠三角经济核心圈及港澳台经济发达地区;东向可直接取道美国,近则稍偏可取向韩日;沿江而上,则可背靠整个华中乃至整个中国内陆。自改革开放后,开放了沿海口岸,尤其在1990年浦东开发以后,外商云集沪上,转而辐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长三角腹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出海口,随着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其龙头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的开发,也将改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供应;浙江由于不沿长江,又不是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的经由之地,受益程度将低于上海、江苏,我省作为长江三角洲能源基地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宁波、舟山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各港口经宁波、舟山的中转可能会有较大增加。

总的来说,长江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不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更具有极强的辐射力,该地区应当摈弃行政区划的差异,避免恶意竞争,加强合作,整合该地区的资源,发挥龙头的作用,带领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

摘要:当前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但是,在一场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保持长三角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然成为当前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任务。对此,本文剖析了金融危机给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望.苏南模式的终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92-393.

[2]高海浩,李丹,孙杰山.长三角:下一个淘金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53-155.1-2.31,72-74.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2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长三角地区

一、研究背景

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趋势,是经济体创新型发展和财富创造的主要动力源。全球掀起新兴技术研究浪潮,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计划,力争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霍远、朱陆露(2018)研究提出自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到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知识经济稳健发展的“两翼”。“丝绸之路经济带”将9省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视为一个多层次彼此促进、互动协同的系统共同发展。刘文丽(2014)分别基于DEA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得出结论:需要在不同区域内实施有差别的科技金融政策,实现科技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科技金融创新的提出是长三角金融生态圈的又一次换代升级和全新起航。

二、长三角区域主要金融创新模式现状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平台构建新型线上金融生态圈。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渗透进入金融活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生态圈的重要主体,首当其冲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机遇对现有机构进行结构调整,以科技金融带动整体发展,创新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南京银行为例,作为我国最早完成上市的城商银行,是我国城商银行之中较为具有典型的代表企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业面临着全新巨变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更好地适应经济金融发展新常态,南京银行主动求变,将金融科技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作为较早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银行,从2008年就已涉足相关电子银行业务的布局,2014年完成辖区内各大网点电子渠道的拓展构建,2017年10月12日,南京银行与阿里云、蚂蚁金服集团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现场召开南京银行“鑫云+”互金开放平台会。以“鑫云+”互金开放平台为依托,将高效整合银行与银行平台资源,综合金融服务,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渗透进入线下客户生活及生产经营场景,打造线上线下、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圈。南京银行的“鑫云+”互金平台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金融核心交易平台,包括了IaaS、数据库、PaaS、移动PaaS、大数据、开发测试、安全、监控等等。让更多金融机构能够将自身的金融能力和互联网业务场景对接起来,从而聚集起助推金融机构的转型力量。“鑫云+”互金平台提出了“1+2+3N”的业务合作模式。“1”代表了一家银行,即南京银行;“2”代表了阿里云和蚂蚁金融云;“3N”分别代表的是医、食、住、教、产、销等N个业务场景,旅游、电商、快递等N个行业平台,以及N家以鑫合金融家俱乐部成员行为主的中小银行。“鑫梦享”作为是南京银行推出的一款APP个人信用贷款产品,就是以“鑫云+”互金平台大数据为依托,不同于以前的传统贷款,无须网点申请,无须提交纸质资料,仅凭身份证,在线办理,刷脸拿额度,从申请到放款至多5分钟,现金到账,随借随还,等额本息。此类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客户的信用消费意识、信贷需求被有效激活释放,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有助于促进区域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2.电商平台采用供应链金融模式满足多种融资需求。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逐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近些年也逐步发展起来,正在迅速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供应链金融市场也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标准化运作。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商代表京东与苏宁更是陆续推出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京东与苏宁作为电商巨头,均属于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成功案例的典范但其运作方式和特点各有不同。京东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针对是京东生态圈内的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以2015年京东动产融资业务为例,其是指融资企业以自有动产(通常为企业具有所有权的货物)作为质押,向京东金融申请贷款的业务,要求申请融资企业客户其经营品类在京东动产融资的品类范围内并能够移仓至京东合作仓储。京东利用自营物流,拥有大量历史交易数据,同时实施跟踪货物,控制供应链各个风险环节。苏宁从2009年向互联网转型,形成目前线上苏宁易购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1600多家实体门店相结合,经营范围从传统家电扩大到全品类经营。通过线上线下开放平台,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技术基础,将门店、手机移动终端、个人零售消费终端、电脑终端形成立体全方位的苏宁云商供应链生态模式。苏宁拥有专门的供应链融资平台,设计开发了多种融资产品,并与多家银行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融资企业首先向苏宁供应链融资平台提出融资申请,并选择符合其个性化要求的融资产品与合作银行,通过苏宁供应链融资平台审核后,由平台与银行签订融资协议,最终融资企业无须担保、无须抵押就可以快速从银行获取融资贷款。苏宁供应链金融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可满足其供应链上下游不同类型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融资需求,实现了一站式服务。3.科技银行助力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南京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作为长三角战略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目前南京市共授牌11家科技银行,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24家科技小贷贷款余额超过4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90亿元。我国目前的科技银行是指隶属于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或科技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向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银行通过模式创新,结合区域经济的优势发挥更大的效用。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均处于创业期,具备前沿技术及良好的客户市场,但缺乏传统的资产性抵押商品例如机械设备、不动产权等,如想获得商业银行传统融资贷款非常困难,而银行现有的传统金融产品、风险指标同样不适用于发展中的科技型企业。针对此情况,南京市成立了南京市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完善科技创业企业数据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科技银行专项扶持资金(暂定3年),用于科技创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科技银行以科技创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独立审贷的原则选择确定授信贷款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并经南京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将享受科技企业相关融资扶持政策并获得贷款。并且南京市财政预算专项安排了科技银行风险代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代偿资金),用于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代偿。科技银行向列入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单笔不超过500万元,产生逾期超过3个月、且未能收回的本金部分,经市金融办会同市科委、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后,按7∶3比例由代偿资金与科技银行进行分担。代偿资金代偿上限为当年科技银行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的6%,由市、区(部级开发园区)财政按1∶1进行分担。以南京银行科技支行为例,总行为科技支行配置独立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和优先满足南京市8类科技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打破传统贷款模式,推出了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鑫智力”系列产品,专注于企业素质、企业发展前景、应收账款、专利权等企业软实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三、进一步提高区域科技金融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1.商业银行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达到多场景生态圈全覆盖。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迅速挤压银行传统经营业务,结合本行已有业务特色和致力于领先领域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是科技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的不二选择。其中将科技金融创新渗透进入传统业务领域,不断持续完善融资产品业务种类及流程是很多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不断发展全新的业务模式,满足更多的客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南京银行为例,“鑫云+”互金平台仍有覆盖面不够全面的缺陷,一个完善的金融商业生态圈,应有电商结合互联网银行或者是移动终端APP相互衔接,与此同时结合南京银行所拥有的线下网点,实现全面的线上线下场景应用衔接并形成闭环,增强鑫云+与外部业务实时对接的处理能力。同时,南京银行今年重点关注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银行需要不断提升科技贷款的整体投放量,重点扶植具有的区域特色的企业首先完成融资需求,主动联合区域内同类金融机构及南京市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形成N家银行+1平台+1中心的联合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长效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2.加速升级供应链核心企业功能,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位于长三角地区作为最具代表型电商平台京东和苏宁应继续积极开发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利用强大物流信息及充实的资本来主导区域内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关键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考虑惜贷给中小企业,当有了核心企业的背书担保便会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早期的供应链金融里,苏宁充当着核心企业的角色,在了解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后,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向银行推荐并担保。而已目前苏宁的资金储备及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完全可以取代银行,形成核心企业与出资人的双重身份,直接面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而苏宁与京东作为电商平台企业相比较商业银行的优势更在于,可利用直接掌握融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资本结构、市场规模等核心综合数据,面对不同类型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融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实施差异化战略,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把握核心客户群,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融资新渠道和新方案。同时大型的电商平台企业也可以与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合作,推出新型资产证券化产品,降低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减少企业资金压力,保证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所需现金流。3.科技创新联手政策型金融机构与高校资源共建区域科技生态圈。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来为政府有效资源配置,统筹管理以科技金融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资源。而市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并没有经过相互的磨合和调节,而是直接依赖与政府的信用担保资金以及政策支持,这对于企业在发展后期是存在一定隐患的。反观发达国家,助力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充分体现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可以与资本市场无缝对接。而目前企业实体经济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也无法了解市场反应,市场需求与企业之间没有达到相互连通的作用,目前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长三角地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云集。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力量,整合中小科技型企业、高校以及金融机构的综合能力,以高校为媒介,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完善的符合区域性需求的金融创新制度及产品,另一方面作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的模拟市场进行试点应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文巧甜.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01):51-53.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3

**市为贯彻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大力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干部培训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和雄厚师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培训合作干部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搭建三个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广大干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三年来,余姚市共邀请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各类培训、讲座30多次,培训各类干部11000多人次;组织各级干部赴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实地学习考察10多次,参加人员760多人。

一是引入“外脑”,搭建“姚江讲坛”平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培训的有效形式,开设“姚江讲坛”,邀请上级有关领导和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姚主讲,以定额培训、自主择训、预约登记、组织调训等相结合的形式确定参训对象。由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可借鉴性,自论坛成立以来,注意加强与各大高校特别是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重点高校的合作,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举办过程中,坚持把握好三点,提高讲坛质量:一紧扣中心设置讲坛内容。每一个专题都紧密结合当前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市委的中心工作,提高了讲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邀请复旦大学纪华强教授主讲《公共突发事件与危机处理》,有效增强了各级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力求高标准确定授课教师。每场报告会都安排著名高等院校的资深教授主讲,在相关领域都具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三牢牢把握正确的授课方向。坚持在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科学政治理论的专家学者中挑选授课老师,杜绝出现一些过激言论,始终与全党意志保持高度统一。2007年的“姚江讲坛”每月一期,共排出了10个专题,举办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政治、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公共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物权法》解读等专题报告会,多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著名学者教授来姚讲课,参加培训人数达4000多人次,每位市管干部至少参加了3个专题以上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档次,提高了各级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对外交流,搭建学习实践平台。一是探索上派挂职渠道,3年内该市共选派20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等长三角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挂职。如2006年选派乡镇街道及部门负责商贸工作的领导,分两批共12人到上海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黄浦区经委、静安区经委等有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借鉴上海商贸管理工作的先进发展理念,实地调研当前商贸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向上海有关方面宣传推介余姚市商贸经济发展情况,推动了两地在商贸工作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二是提供实地学习机会,如从2007年起,每年组织50余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实地学习考察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科学行政、科学决策的能力。三是建立教学培训基地,几年来在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学院、浦东干部学院等建立培训基地5个,为中青年优秀人才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帮助开阔眼界,提高实际工作水平。

三是内外联动,搭建联合办班平台。注重利用高校的教学优势,借助外力、“外脑”,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理论层次高、信息量大、授课经验丰富的特长,与长三角各高校合作,在余姚进行联合办学,积极营造“余姚无高校、高校在余姚”的培训环境,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自2005年以来,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共联合办班10多次,参加人数1000多人。具体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各类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针对实际需求分类施教。如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该市的公共管理水平,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举办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班,共有60余名来自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人才参加;针对推进余姚的城市化进程、培养城建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同济大学联合举办城建专业本科班,共40余人参加;着眼于开阔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和对策,与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合作,邀请4位专家教授来姚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该市共560名现职乡镇街道、部门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二是建立师资库择师施教,目前建立的高级专家师资库已拥有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等院校60余位专家教授的教研特长、联系方式等详细,涉及党建、经济、法律、社科、行政管理等教学领域。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4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集群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及调查资料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3]魏江:产业集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5

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将区域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份”、“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宏伟目标,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借力长三角地区发展实践经验和师资优势,抓好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为北仑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三年来,区本级共邀请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北仑举办各类培训、学术报告50多次,听讲人员达到近2万人次;组织各级干部赴除宁波外的长三角其它地区学习考察20多期(次),培训人员近千人。

一、实施“借脑育才”。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经历,通过设立“北仑讲坛”、“北仑发展论坛”等平台,从长三角地区“借脑育才”,努力培养一大批本土化的领导型人才。一是创办“北仑讲坛”。于20*年开设北仑讲坛,每季一期,全区副局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主讲人员界定为国内外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在学术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运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向广大领导干部讲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专家现场辅导报告被同步录像,并上传到“北仑干部党员学习网”供全区干部党员学习。自讲坛成立以来,邀请的专家学者有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林尚立教授、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曹世潮所长、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王健教授等先后在“北仑讲坛”授课。二是开设“北仑发展论坛”,每年一届,定位为北仑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参加人员为区管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及其它知名人士,主要通过论坛借助专家学者、各行业成功人士的智力资源,为北仑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和动力。如20*年论坛邀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朱金海作了《“十一五”期间长三角规划、产业布局及北仑发展定位》的报告,20*年邀请了浦东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作《浦东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做法及其对北仑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报告,均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

二、举行“联合办班”。针对于不同工作层面的需求,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高校、先进地区举行联合办班,培养各类人才。如着眼于适应北仑发展需求的优秀领导人才,从20*年起,全区有针对性地组织了7期共259名党政领导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进行培训,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利益关系、驾驭全局和务实创新的能力;着眼北仑区域逐渐向城市化推进的需求,于20*年9月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了一期社区工作者综合管理研修班,全区41名社区干部除了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等知识外,还到上海先进社区进行实习,与优秀社区干部互动交流;着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组织了部分组工干部、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到江苏昆山集中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另外,为培养企业高级经营人才,区委按照信誉可靠、师资雄厚、质量优良的原则,选择了上海影响力咨询等知名培训机构作为企业人才培训机构,选派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定期到机构接受培训。

三、加强相互联动。一方面,充分借助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熟悉整个地区发展情况,又清楚北仑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定位、优势及不足,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对北仑的大开发、大建设提供咨询、开展研讨,为全区重大事项科学决策进行论证、提供依据,并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参加论证、接受咨询中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如20*年召开“北仑区域物流发展研讨会”,区委区政府专门邀请了10多来自上海、江苏以及本省的专家就北仑物流产业规划、定位、目标、方式等开展咨询、研讨,为北仑物流业的发展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另一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相互学习交流中,对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类代表团,各级领导干部在认真做好情况介绍的同时,主动与代表团进行学习交流、深入探讨,在互动中开阔眼界,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如20*年初,同济大学新任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30名党员在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的带领下,专程来北仑参观考察,双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交流,为下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6

**市江北区以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在优化设施、保障经费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干部培训工作的视角,特别是瞄准上海等经济前沿阵地,努力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干部培训合作力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做到“内外联动”,充分利用这一地区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走出了一条适合江北区域特点的合作培训之路。*年至今,共邀请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30余人次在“创新江北论坛”讲学,1万余人次干部听取了讲座;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办干部培训班次7次,培训人数近千人,极大地拓宽了全区领导干部的视野,也为干部合作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划足经费,优化设施。在合作培训的经费保障上,区委每年划拨200万元作为培训专项经费,保证经批准的主体班次和其他班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对一些临时增加的培训班次,实行专项申请的办法给予解决。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专门划拨中心地段的一家宾馆场地作为干部培训基地,并按照现代化教育设施要求,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建成了多功能报告厅、各类阶梯教室、会议室等78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并增添了多媒体投影仪,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干部合作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也为邀请长三角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创设论坛,灵活授课。*年起,开设创新江北论坛,加强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合作,聘请一些资深专家、教授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前来讲课,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朱强教授、同济大学李京生教授等授课,授课内容涉及政务礼仪、科学发展观、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金融政策与宏观调控、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区域信息化的趋势等,受到了区管干部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在授课方式采用上,针对不同课程特点,灵活采取适宜的授课方式,如对于理论性、知识性强的课程,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对于适用性、操作性强的课题,就采用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近三年论坛邀请的专家学者当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到了一半以上。

协同办班,多样培训。先后在同济大学举办城市规划与管理研修班,在复旦大学举办正局长级公共管理研修班、优秀年轻区管干部综合素养提高班,在东南大学举办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研修班,在南京大学举办公共人力资源高级研修班等主体班次的培训,区委负责班级管理和后勤工作,合作高校负责师资配备和课程培训的具体实施。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区委灵活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走出单纯的理论培训模式,对部分主体班次,采取了“1+X”培训方式,“1”即每次培训都安排一定课时的理论业务学习,“Х”即在理论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军训、现场教育、参观考察、农村(企业)体验生活、专题调研等活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公共管理培训中,除了安排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危机管理等理论学习外,还专门安排到浦东新区等地的高新企业、社区参观学习,组织考察上海的金融业,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同时采取“四个结合”,即实行集中授课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小组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动口与动手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通过安排课堂调教,组织参观学习,深入基层、经济建设第一线调研、体验,分组讨论,组织演讲比赛,大会交流,撰写调研报告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提高他们处理具体事务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7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技术转移;风险投资;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批经济一体化区域,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域的26个城市,该地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集中度高、城市分布密度高且聚集程度较好。在长三角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发挥出了核心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过程及效果的研究,分析出这两类因素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与发展趋势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一体化区域,该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密度高、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通速度快,同时区域范围内各经济体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近十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强化,本文以2010-2019年10年间长三角地区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评价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及发展趋势,令所构建区域一体评价系统系统的原始矩阵H:其中样本总数量为m、指标的个数为n,对原始矩阵做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熵权wj:由于选用的数据为连续型面板数据,所计算的熵权wj与每个年度相对应,最后应用线性加权法得出每个统计年度的经济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采用熵权法计算出2010-2019十年间,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指数值变化,如图1所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从总体上分析十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体化趋势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来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理论上考虑会带动区域经济总量的提升,统计三省一市十年间GDP总量占全国比重,及人均GDP总量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长三角地区GDP比重和三省一市人均GDP数值都出现了增长趋势,这表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技术转移与风险投资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促进作用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核心要素,当前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步入瓶颈阶段,需要通过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刺激区域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也会加快长三角地区经贸一体化的进程,进而带来区域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高峰期。

(一)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发展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技术转移能够提升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研发能力,进而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主要是由于受到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的制约。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技术并没有绝对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增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技术交流,能够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技术转移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从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直接购买专利技术,这种方式相对简单、见效快,但必须保证所购买的专利技术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匹配;第二种是从国外聘请领域内的专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技术革新,该种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技术研发需要较长的周期;第三种是技术转让方与技术受让方共同出资或以技术专利权参股,成立新的技术公司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研发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其次,技术转移能够带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工业的发展,提升产业一体化的效率。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历史发展阶段。新常态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模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现阶段支撑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更新变革的一部分技术资源,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尽管在产业技术领域,几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往往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针对于长三角地区经贸一体化发展而言,配套工业的发展仍旧是重中之重,以技术转移的方式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将有助于配套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产业融合,提供更好的外部产业环境。无论是采用购买技术专利、专家协作,还是成立技术公司等方式,通过技术转移外方的现有先进技术都能够被转移到长三角地区,新技术会直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并激发出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物流产业的活力。最后,提高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转移不仅推进了地区经贸一体化的进程,还提升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分布区,内部包含了计算机、电子、通信、激光机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我国企业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大规模地出口国际市场。从2010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智能产品、移动通信服务等年出口环比比重超过8.5%,并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一体化和集聚式发展趋势。技术转移是促进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要素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出了核心作用。

(二)风险投资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数量效应

如果说技术因素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那么风险投资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直接推动力。资本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直接,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长三角地区经贸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的注入,风险投资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之间呈现出耦合发展的总体趋势。首先,风险投资能够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资本具有明显趋利性特征,风投资本更偏好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技术创新型企业,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最为发达的前沿地区,具有广阔且光明的发展前景,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风投资本聚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技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风投资本为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融合提供持续的资本动力支持。有了源源不断风险投资的注入,长三角地区无论是技术转移、技术交流,还是人才引入、人才培养都能够顺利进行。其次,风险投资能够带动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演化过程,各个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例,原有的产业结构主体以钢铁、汽车、轻纺、小商品制造等为主,但近些年该地区在互联网和通信产业的带动下,主体产业结构开始转变为互联网电商、微电子产品加工、半导体加工制造等。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优化升级过程中,风投资本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市场风险值较高而导致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获得传统融资渠道的支持。风投资本更加倾向于投入风险较高的行业,因为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风投资本更关注于产业项目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性。在风投资本的支持下从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企业才会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产业的主导。从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经济一体化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是主要特征之一,风投资本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发展中作用明显。最后,风险投资会促进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来更快的人才流通,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一方面,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相通性。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人才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生产要素,风险投资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薪酬体系,和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到这一地区;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也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总之,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转移和技术引入的频度和效率均在提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风险投资。而反过来,技术转移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大量的风投资本又会加速长三角地区的经贸一体化进程。

实证分析

为更进一步从数据分析的视角阐述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本文建立了一种空间计量回归模式,探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采集

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ζ,解释变量分别为技术转移效率κ(成功转移的专利权数量与总专利权数量比值)、风险投资总额ct,其他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控制变量,包括区域生产总值GDP、总就业率ROE、和高新技术产业比率HTR。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十年间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省域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所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如下:ζ=α0+α1κ+α2ct+α3GDP+α4ROE+α5HTR+ε  (4)其中,α0是模型的截距项,α1和α2是模型的解释变量系数,α3-α5是模型的控制变量系数。将面板数据输入空间计量模型,并借助STATA统计分析软件计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二)空间自相关检验与回归分析

历年间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Moran`I指数值分布,见表3。STATA分析软件的统计结果显示,变量κ和变量ct的Moran`I指数在0.1-0.5之间波动,且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不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下,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动态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两者对应的Sig.值显示在1%水平显著。其他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也为正相关关系,修正的R2值为0.8461,证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

参考文献:

1.程皓,阳国亮.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PVAR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

2.张学良,林永然,孟美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演进:经验总结与发展趋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1)

3.张治栋,吴迪,周姝豆.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协调一体化与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1)

4.李伟军,李婷,吴义东.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集聚:空间网络及结构分化[J].经济体制改革,2020(2)

5.王晓芳,谢贤君.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双重视角下区域一体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6)

6.崔艳红.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7.黄森,呙小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多元空间经济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8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工作

2009年是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机制正式运行的第一年,恰好我省作为轮值主席方,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新的协调机制、新的制度安排、新的机构设置、新的专题合作、新的合作范围,特别是需要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推进长三角合作进入“深水区”。我省切实发挥xx作为牵头方的组织、协调作用,会同xx市、xx省和xx省的同志认真贯彻宁波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主要领导座谈会确定的重要事项,积极推进和落实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规范运展。重视长三角两省一市和xx省相互间的工作联动,围绕常设机构建设、专题组筹建、主要会议安排等重大问题反复磋商,共同研究起草有关制度文件,协商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长三角合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过认真筹备,今年先后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8月15日在无锡召开了常务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总结交流和检查落实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了《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长三角地区重点合作专题组工作制度》,为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促进“协调层”高效运转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11月27日在苏州召开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重点围绕贯彻实施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长三角规划,就进一步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了新一轮合作方向和重点,通过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重要事项》。

(二)拓展合作范围,探讨合作形式,初步构建泛长三角合作框架。根据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的精神,稳步推进泛长三角合作,由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间的合作扩大到两省一市和xx省的合作。在“先易后难、逐步介入”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从今年开始xx省参加了长三角区域合作有关活动,并重点在交通、能源、科技、金融等四个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合作,以后视情况再逐步增加其他领域的合作。

(三)完善合作机制,健全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根据去年主要领导座谈会纪要中建立“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合作机制的要求,长三角两省一市和xx省抓紧筹建了相关机构,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并在省(市)发改委内设立长三角办,专门负责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同时,为了加强省(市)内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效协调重大合作事项及各专题组工作,根据各自情况建立健全了推进长三角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xx省成立了常务省长担任组长、政府分管秘书长和发改委主任为副组长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协调小组。

(四)细化合作事项,明确重点任务,协调推进长三角各重点专题组合作。根据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的调整设立十个重点合作专题的意见,长三角两省一市在整合原有十个合作专题、四大合作平台和六个合作调研专题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十个重点专题合作组,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能源供给保障、信息共享、创新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平台建设、信用“长三角”、金融业联动发展、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协作、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公平交易执法等一批重点合作事项。

(五)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出台重大政策,有效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抓住长三角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增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配合国家发改委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注重突出国家要求、我省特点、一体化导向及可操作性,组织编制了我省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加强与上海、xx的联动和协调,在时间进度和内容上力求保持一致,注重区域重大项目、政策和措施的对接。11月24日,省政府以苏政发[2009]146号文印发了实施方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长三角地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指导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一)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力度加大。围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统筹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以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建设,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南京南站枢纽、杭州东站枢纽、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工程等区域综合运输枢纽建设进展顺利。高速公路联网项目稳步推进,沪苏、申嘉湖高速公路和崇启大桥建设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芜申运河顺利开工建设,苏南运河“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预计到今年底累计完成总投资的21.6%。能源基础管网建设成效显著,舟山六横3000万吨煤炭中转基地建成投产,苏南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川气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和lng项目核准动工,“皖电东送”734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今年1—10月累计向沪、苏、浙两省一市输电306亿千瓦时。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加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公共平台项目,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日趋完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进一步健全,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围绕艾滋病防治、乙肝治疗、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强联合攻关,建立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以沪苏浙三地技术交易市场为依托,加快构建长三角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完善长三角地区水和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合作开发区域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三)重大政策协同对接取得实质性进展。联手推进多项区域重大政策协同对接。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加快融合,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失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工伤康复定点资源互为开放等方面政策逐步统一规范。环保领域政策对接初见成效,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及评价标准,共同完善区域环境经济政策。信用服务机构互认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信用管理部门联合“长三角地区备案互认信用服务机构名单”,共同承认信用服务机构的备案资格,支持服务机构跨省、市开展业务。票据市场制度对接进程加快,金融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工作实施方案》,共同签署《票据承付自律公约》,推动了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

(四)区域联合行动和执法机制初步建立。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全面落实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召开的省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共同实施一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清淤、网围养殖清理等重点治污工程,进一步加强太浦河等跨界河流的综合整治,建立蓝藻预警和打捞机制,强化联合执法检查,有效促进了太湖水质好转,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状态由中度转为轻度。切实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和危险废物区域联合监管,协商建立区域重大环境事项应急协商机制,跨省市环境污染纠纷得到了有效处置和妥善解决。工商行政执法合作成果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公平交易执法协作机制,消费者权益异地保护救济制度正式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条件、时限和方式得到统一规范,重点驰名、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库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了工商执法服务一体化。

三、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已经初步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呈现出趋稳向好的积极变化。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xx省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对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但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外贸进出口持续下降,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就业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要进一步认清当前形势,坚定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力以赴巩固经济向好局面。同时,要进一步认真落实苏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加大统筹力度,携手应对各种挑战,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构建现代区域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压力,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对长三角地区赢得发展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于长三角区位特点,抓住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支柱产业;坚持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差别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关联度大、知名度高的产业集群;利用xx、xx全域进入长三角以及xx积极融入长三角的有利时机,抓住xx沿海开发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合理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强力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和皖江开发,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

(二)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高标准、高要求,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之间衔接协调为重点,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长三角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网,推进高速公路的联网衔接,以长江xx段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为重点构建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优化能源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利用和核电建设,启动沿海地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加快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互联网络交互中心的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口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长三角信息资源共享。

(三)联合建设创新型区域,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共同申请建设部级长三角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探索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围绕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联合共建区域重大科技平台,大力提高科技基础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大力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产业研合作基地建设,实现重大产业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

(四)协同推进“绿色长三角”建设,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区域产业政策和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的衔接,对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继续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认真落实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继续加大太湖综合治理力度,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加快建设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工程,构建区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长三角环境保护合作平台,完善区域联合监管、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研究推进排污权交易和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增强区域发展新活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共同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市场环境。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加强相互协作和支持,早日实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化、资金跨区域流动、金融服务项目跨区域开展、金融服务监管无障碍化;共同完善涉外服务平台,尽早实现长三角地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研究制定统一的区域涉外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工商一体化联动机制,营造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执法环境和法治环境;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标准化研究,实现信用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四、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建议

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是要增强整体优势,关键是强化区域一体化理念,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在更高层次上优势互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要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难得的重大机遇,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发挥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

(一)以贯彻实施《指导意见》和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内容。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的出台为长三角地区实现联动和谐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而且依据《指导意见》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全面描绘了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蓝图,是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下一阶段,长三角合作的重点要转移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共同推进长三角规划的实施上来,协调推进和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围绕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准备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搞好省市发展规划与长三角规划的衔接,加强重大政策和保障措施的研究与沟通,加强跨区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衔接,加强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的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9

1.船舶分类

从远古时代人类刳木为舟开始,船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生存工具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更加多样化、愈发专业化的各类船舶仍穿梭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民用船舶工业而言,国家根据中国主要进出口及生产的状况将民用船舶分为以下几类:原油船、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散货船、杂货船、冷藏船、全集装箱船、滚装船、小汽车运输船、LPG(液化石油气)船、LNG(液化天然气)船、渡船、客船、渔船等。

2.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概况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全球经济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也无法避免这场全球性的市场动荡。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仅为6021万载重吨,同2011年相比下降了21.4%;其中用于出口的船舶共494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95%。由于国际市场条件的严重恶化,作为世界船舶出口贸易的重要参与国之一,中国的民用船舶出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2041万增长吨,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6%之多,其中出口船舶订单量为14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70%,较内销型船舶而言订单量降幅更大。截至2012年度11月份,我国共向亚洲、欧洲等地区出口船舶365.7亿美元,同比下降8.1%。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经济中心,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中最据战略地位的基地,在中国船舶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共向香港、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215.59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金额总量的54.79%,虽然船舶出口优势明显,但长三角地区2012年度向这些国家及地区出口的船舶金额仍较2011年相比仍有所下降。其中,江苏省以南通、泰州、扬州、南京这四个城市为主要造船地区,全年共出口船舶92.34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23.8%,位列全国船舶出口省(区、市)第一。上海市以船舶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于2012年累计出口各类船舶58.8亿美元,较2011年而言降低了16.2%。甚至于,2012年12月份上海市仅仅出口了价值2.3亿美元的各类船舶,其出口金额及出口金额降幅同创历史新低。而浙江省全省在2012年共出口各类船舶价值61.45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15.8%,其出口份额紧跟江苏之后位列全国第二。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虽然在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国内外船舶出口持续恶化的宏观大经济环境影响之下,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在国际船舶贸易方面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存在的不足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主要船舶出口地区,在中国船舶贸易随世界经济动荡而呈现下滑趋势的时代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在其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具有足以影响到中国整体船舶出口贸易提升与发展速度及质量的力量。对此,笔者针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出口的个别民用船舶种类(如:散货船、油船、全集装箱船、LNG船)进行深入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出发,重点评析其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改善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现状的方法及途径。

1.散货船出口结构倾斜,供求不对等

中国自1957年开始出口各类散货船起,其主要的出口焦点一直集中在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上,直至2011年才有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开始销往国外。然而,在国际散货船出口贸易趋于大型化、专业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中国长三角地区如此的散货船出口结构却无法紧跟世界潮流的导向。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占该地区全部类型散货船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却连5%的出口份额都达不到。在2012年,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散货船452艘,共价值153.71亿美元。总体而言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虽然实现了1%的突破,共计出口6艘,价值7.12亿美元,但却仍在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贸易中占据劣势地位,据统计,该类型散货船出口额仅占到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总额的4.63%。在长三角地区小型船舶大规模出口、大型船舶小规模出口的扭曲船舶出口贸易结构之下,其产出必然与世界船舶进口需求有所违背,从而使得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无法更加有效地提高出口数量及规模,严重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油船出口“薄利多销”,不利国内外资源配置及环境稳定

自中国开展油船出口贸易起,一直以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15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以及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为重点出口对象。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中国油船出口总数的20%~30%左右,而其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却仅仅占全国油船出口总额的10%左右,尤其在2012年甚至降到了7.65%。而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的出口状况却恰恰相反,虽然其出口数量在全国油船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为中国油船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2年度其收益甚至占到了全国油船出口收益的26.7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油船出口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比较侧重于小型油船出口,但却在出口收益上向大型油船倾斜。数量众多的载重量≤10万吨的小型油船的不断出口,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整个中国带来数亿美金贸易顺差的同时,还带来了钢铁资源严重耗损,以及船舶制造供应链中所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尤其是小型油船较大型油船易发生溢油事故的独有特性,更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小型油船生产加工为世界海洋环境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可能。以小型油船出口数量取胜的“薄利多销”型贸易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长三角地区相应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世界海洋经济、资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不利于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世界海洋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此以往还将会对该地区造船企业品牌的形成产生某些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3.集装箱船舶装卸设备规格不一、出口单薄

自1956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集装箱船在美国泛大西洋汽船公司的管理下正式起航开始,集装箱航海时代来临。尤其是其超高的载箱梁、装卸率以及相较于其他各类船舶而言较低的能耗及成本使得其很快名扬世界成为众船舶公司的新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推进,集装箱船也进入了新的时代。2012年度,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机动集装箱船68艘,共计22.61亿美元。其中,≤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船共65艘,价值20.41亿美元;>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共3艘,价值2.2亿美元。虽然,由于运价低廉、轻便灵活等多方面原因,小型机动集装箱船在国际市场仍然走俏,江浙沪三地区也凭借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及赶超德国的技术优势向国外市场推出了数十艘小型集装箱船。但是由于其装卸设备规格严重不统一所造成的的致命硬伤,在规则化的国际航运业适用时,对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并且这一潜在的威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严重威胁到各类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尤其,国际上越来越强烈的大型化需求使得长三角地区仅仅3艘的年集装箱船舶出口量显得尤为单薄。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愈来愈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各个大中小型港口也有待革新设计及更新建设,各类集装箱装卸辅助设施及规则也亟待改革。

4.LNG船起步较晚,技术水平难以支撑其出口贸易扩张

LNG船作为传说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其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属性深入人心。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LNG船就已现身世界LNG运输市场,但中国LNG船的建造及出口都远远落后于世界船舶制造工业及进出口市场。自1999年LNG船专门小组成立开始,直至2004年中国第一艘14.72万立方米仓容的LNG船才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而在2011年,世界LNG船进出口贸易发展数十年之后,三角地区乃至于国内的首次承建的LNG船舶国外订单才又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实现。自此,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LNG船舶的出口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却仅出口了2艘≤20000立方米的LNG船,共创产值3720万美元。不论是远远晚于世界LNG船出口贸易的贸易行为还是较少量的订单数量,无疑都指明了长三角地区LNG船出口的薄弱处所在。在当前的国际国外形势下,长三角地区的船厂规模相较而言不算很大,并没有形成良好有效的规模竞争力,其技术实力和规模效益都不足以支撑如今蓬勃兴起的LNG船舶设计、制造以及出口贸易。在LNG船航运市场逐年扩大的世界背景之下,在世界对于节能型、绿色型的新一代LNG船舶贸易的呼吁之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船舶出口基地,其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新一代船体设计及发展能力无疑需要作出新的改善及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1.船舶配套设备实现基地化、国产化,提升船舶工业附加值

船舶配套设备一直是船舶制造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格甚至能达到总船价的7成左右。然而,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技术、设计严重落后于其他船舶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仍有极大多数国产船舶使用的是高额进口的船舶配套设备。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我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率还不到40%。所以,在长三角地区每年高达数亿美金的船舶出口贸易中,虽然各个造船企业能够从中获取一定利益,但是由于各种技术壁垒的无形限制,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俨然已成为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为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船舶配套设备及相关设备的技术引进、学习及开发力度,规避资源和要素禀赋差异,力求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摆脱“低附加值”的头衔,赶超日韩,成功降低国内船舶配套设备对国外厂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起“自主创新,国产第一”的良好品牌形象。在船舶配套设备国产率较高的基础之上,真正地实现中国自己的国产船舶制造、出口、销售,在较高的科技水平以及附加值的辅助之下,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创造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船舶出口贸易利润。为此,长三角地区各政府应该紧密联系,联合起来进行整体性区域产业规划,加紧兴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基地,本着集中化、规模化的出发点,为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各类优惠政策或扶持政策,以便于各个企业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引进有关设计和技术,切实的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更好更积极地推进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的高科技化进程。

2.建立绿色船舶产销链

船舶工业自产生起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制造工业,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它俨然已成为一个能够为航运、海洋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政治、经济关键性行业提供强有力支持的重点产业,并且正逐步深入钢铁、机械、纺织、装备制造、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各个上下游周边行业。船舶工业的牵扯之广造成了其上下游企业众多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船舶制造业均以钢铁类船舶的生产制造为主,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行为导致的钢铁制造业等行业的巨大能耗及环境污染正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的绿色效应。为此,长三角地区船舶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应努力建立一条绿色的供应链条,由原来简单的“生产-污染”改变为新型“生产-废弃及污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并且,各类船舶在行驶和使用过程中对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各个船舶制造企业对于自身船舶制造及使用中潜在的各类污染及风险也应予以相应措施进行严密防范。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对新型绿色船舶设计的研发、规范港口及货物装卸程序和模式以及着重关注各类船舶质量保障机制,避免船舶行驶过程中的过量排污,降低货物装卸过程中对港口及周围的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污染事故频发的可能性,为世界海洋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3.坚定目标市场,进行大客户管理

所谓大客户,即为在各个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提供了较大利润或利益的那一小部分客户。作为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方,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坚定其目标市场,采取关系营销的方式,从大客户的识别和分析出发,通过对大客户信息的充分掌握及运用来建立、维护乃至于巩固企业与其大客户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国内外强势航运及船舶租赁企业,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贸易企业应针对其特殊要求制定长期的个性化客户服务,熟练运用各类公关手段及谈判手段与其建立良好商业关系及信赖关系,力求将这些船舶需求企业纳入企业的大客户名单范畴,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企业的忠诚拥护者。与此同时,并且,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组织激励机制用以妥善管理各个大客户,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企业稳定出口额及出口量,获取长期有效利润,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达成市场份额提升的最终目的提供坚实的客户基础。

4.提高船舶出口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船舶出口一直以周期长、批量小、单产单设计为特点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其产品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售后服务提供的复杂性及困难性。但是,在国内外船舶贸易需求持续减少的新时代,船舶出口的售后服务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新老客户满意度,稳固众多老船东对企业的忠诚度,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船舶出口的服务及售后服务管理,以“及时-准确-汇报-封闭”为基本方针,即“对于船东的维修请求及时反应———对于船东的要求准确理解———对于船东要按时汇报维修进展———对于船东的所有细微要求都能记录并且完美完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同时严格规范企业员工的服务标准,力求为众多客户提供较为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创立客户忠诚度提供优质的情感基础。

5.利用上海自贸区现实条件,发展长三角船舶出口贸易

长三角地区范文篇10

一、认清形势,深刻领会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

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该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相邻城市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不断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健康发展,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全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具备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有利条件,将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的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已经进入最后审批阶段,经国务院审批后即将正式出台,它必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发展。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宁波实现新跨越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等一系列的跨越,铸就了独特的宁波活力和实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的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向8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刻不容缓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宁波又跳出宁波,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区域资源。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区域之一,集聚着大量的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资源,区域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加快宁波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对于宁波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平台、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长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通车,长三角地区将进入一个大融合、大发展、大跨越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宁波要进一步增强创新优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实现新跨越。

加快长三角地区发展是宁波及其他城市的共同责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与有关方面在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时,就长三角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达成共识,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建成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的四大功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该地区所有城市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对共建长三角功能、推进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立足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谋划自身的发展,努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二、放眼长远,准确把握宁波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定位

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出发,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和宁波的长远发展,宁波要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经济中心和宁波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发达区域均衡发展示范区。

努力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将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经济中心。首先,宁波要充分发挥港口、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优势,构建合理的进出口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通道、连接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空间节点,实现从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向我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的跨越。其次,宁波要努力拓展金融市场的服务领域,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增强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力,形成与上海、杭州错位错层的发展格局,建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高效开放、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第三,宁波要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内城镇组团为支撑的都市区域和由舟山等周边城市组合而成的都市圈层,进一步提升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功能层次。

主动参与全球合作和交流,将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首先,宁波要以上海国际航运副中心和我国大陆沿海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重点进行相关功能建设。其次,宁波要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努力推进以宁波—舟山港集装箱主枢纽港和远洋干线港为核心,以乍浦港、台州港、温州港等支线港、喂给港为重要成员的浙东港口联盟的快速形成。第三,宁波要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与洋山深水港的合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双枢纽港。第四,宁波要构筑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运输服务优良,网络辐射全国,信息沟通全球的安全、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提高为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层次,确立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地位。

充分利用深水良港和产业基础优势,将宁波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首先,宁波要立足深水良港以及能源产业基础的优势,努力建设部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能源中转枢纽基地、能源加工供应基地以及新能源开发基地。第二,宁波要依托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不断提高研发水平,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杭州湾南岸部级石化产业基地和部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第三,宁波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建设我国最大的塑机、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等整机和成套机械产品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大中型船舶修造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以及我国重要的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生产配套基地。

大力推进市域统筹协调发展,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家发达地区均衡发展示范区。首先,宁波要以市域统筹发展为抓手,在行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形成市域体制基本接轨、市域空间布局一体、市域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均衡、市域居民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争取成为全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其次,宁波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争取建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在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科技、循环经济、环境补偿、土地指标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政策,为解决我国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问题提供经验。

三、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宁波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宁波要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大机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进一步提升宁波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宁波在长三角地区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在实现长三角区域共同繁荣中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立体化交通体系和现代化信息设施平台。要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建设完善、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整合两港优势资源,尽快实现两港的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把宁波—舟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特大型港口、现代化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和大宗散货中转枢纽港。要加快发展空港经济,大力开辟国内外航线,积极引进境外航空公司,以国际货运为重点培育空港物流,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尽快改变“大海港、小空港”的格局。要以健全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增强宁波对外辐射能力为重点,完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化、智能化交通网络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我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域信息网络,为社会各领域共享信息资源提供硬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