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8:53:49

茶产业

茶产业范文篇1

关键词:茶叶市场;现状;趋势;宜宾茶产业;对策建议

1国际茶产业生产贸易现状

1.1茶叶生产基本情况

2014年,世界茶叶总产量达到了51.73亿kg,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印度、非洲、斯里兰卡、土耳其等。中国是绿茶产量最大的国家,占绿茶总产量的85%,产量较大的国家还有越南、日本;红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孟加拉国等,其中印度是唯一大量生产CTC红茶(红碎茶,一般制成茶包)的国家,斯里兰卡是传统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家。

1.2贸易市场基本情况

2014年,世界茶叶贸易总量达到18.24亿kg,交易价格同往年相比较为平稳,主要茶叶交易市场的拍卖价格呈现显著的差异。主要的茶叶出口国有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是红茶的最大出口国,斯里兰卡是传统茶叶和预包装茶叶的最大出口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地区有亚洲、非洲、俄罗斯联邦等。

2茶产业生产贸易概况

我国是世界茶叶第一大种植国、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三大出口国。2014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为274万hm2,茶叶总产量为209.2万t,较2013年增产了10.3%。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量约为30.1万t,金额为12.7亿美元,虽然出口金额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出口量同比下滑度达到近10年来的最大值。主要原因是出口产品价值低、出口成本上升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严格的农残标准。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出口超过万吨的有摩洛哥、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阿尔及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出口摩洛哥的茶叶量长期稳居首位,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20%,出口茶叶量前11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6.5%。

3茶叶消费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是国内外茶叶消费呈现方便化、多样化特征。袋泡茶、速溶茶、纯茶饮料、调味茶(冰茶)等占世界茶饮料消费总量的30%。二是红茶(尤其是红碎茶)消费仍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的绝对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及绿茶健康饮品形象的传播,绿茶消费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价格也达到200元/kg,这为宜宾大宗绿茶提供了出口机遇;特色茶叶消费增加势头明显。三是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仍然处于低水平,而且各国消费极不平衡,人均消费较多的国家是利比亚、英国、卡塔尔、爱尔兰、斯里兰卡、埃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茶叶消费高于欠发达地区。四是国际茶饮料主要消费市场被联合利华等少数跨国企业垄断。

4宜宾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生产安全、生态、健康产品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品质;另一方面国际主要茶叶消费国家对茶叶贸易在质量安全要求上有着更加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执行标准。宜宾茶叶产业要生存,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就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将质量安全上升到茶业转型升级的底部支撑战略高度。因此,一方面应从政府层面,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主要茶叶产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主要的茶叶公共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追溯体系。另一方面应从企业层面清楚认识市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严格地执行质量安全规定,在生产安全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健康产品。

4.2深耕国内市场,选择性开发国际市场

我国是绿茶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国际市场上绿茶消费还处于培育阶段。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在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家,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区。绿茶消费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性,面对这样的市场,产销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但是也存在众多的机遇,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营销策略。综合利弊关系,建议宜宾茶企把开拓市场的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在巩固以往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宜宾早茶、生态茶、特色茶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培育新兴市场;在对外贸易方面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特别是在红茶营销上,优先选择对外来品牌接受能力强、价格敏感度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在取得一定国际影响力后再向传统茶叶消费大国渗透。

4.3制定大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是推动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宜宾茶企多、茶叶品牌多,宜宾茶叶产业同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比较,在地缘经济、茶叶文化积淀、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翘楚,既需要好的产品,也需要正确的品牌战略作为依托。“企业集团化,品牌公共化”是国内诸多茶叶知名品牌在制定品牌战略方面的思路和成功模板。一是重点推广打造“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屏山炒青”“筠连苦丁茶”公共品牌。要制定品牌推广的中长期规划;要深度挖掘品牌内涵,将茶叶品牌融入到宜宾城市名片的宣传推广中;要严格管理公共品牌,规范授权和使用。二是推动企业的整合,打造3~4个企业集团品牌。大品牌的打造,将会使小品牌进一步被边缘化,企业要发展生存,就必须自觉、主动地融入大品牌战略中,寻求并建立利益联合体,组建集团企业,进一步消除本区域同业竞争、降低运营成本、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以获取规模化效益。

4.4深度挖掘宜宾茶文化内涵

宜宾有30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叶历史上最早的贡茶——僰道贡茶出自宜宾,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是提升宜宾茶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急需我们去系统整理和开发。一是编著宜宾茶叶发展历史文献。系统收集整理宜宾茶叶发展历史资料,全面、详实介绍宜宾茶文化内涵。二是将品牌推广和茶文化传播进行紧密结合。三是启动宜宾茶叶文化保护和认证工作。

4.5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

从各大茶叶博览会上观察到,国际茶叶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如雀巢、联合利华推出的单杯式制茶机。国内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为了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各类消费群体关于茶饮的新需求,吸引新群体的关注和消费,也都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探索。在茶叶包装上,不局限于传统的塑料、铁盒等包装;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与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和热点相结合;在产品内容开发上,向健康、保健、功能性茶饮、低咖啡碱茶、复合型口味茶饮、茶元素添加食品等方向发展。宜宾茶叶企业要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不颠覆传统产品,但也不要被其束缚;要解放思想,积极创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结构,满足消费者在感官、功能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对茶叶消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茶饮消费的变化、需求、发展趋势。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在维护和巩固好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选择性地细分市场,进行重点开发。三是引进或者委托利用先进的包装、加工工艺设备,加强产品深度开发,不断提升产品综合品质。四是积极与国内茶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分享和转化科技研究成果。

4.6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宜宾盛产早茶,宜宾盛产好茶,但茶香自散闺中,未能远飘全国,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好的产品,没有好的策划包装、宣传推广,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商品。宜宾茶叶急需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采取的方式应是立体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选择的媒介应是多样的,但重点是互联网络平台。一是政府要建立统一的茶叶宣传推广平台,对宜宾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自然资源、茶叶经济资源进行系统、详尽的介绍。二是政府要将茶叶的宣传推广纳入宜宾城市名片的传播中,与本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相结合。三是企业要善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自己的宣传阵地。四是要充分开发、巧妙利用互联网,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力。五是要与知名的网络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推广模式。

4.7深度开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

茶产业范文篇2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油茶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油茶会议工作精神,分析我县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油茶产业发展的任务,推进全县油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刚才铁场镇、黄石镇、林业局等单位领导和企业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钦强同志传达了国家和全省油茶会议工作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会后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我县油茶产业开发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油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经济树种之一,我县的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各镇均有广泛分布,群众有种植、管理、经营油茶的经验和食用茶油的习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选择已从过去的动物油类逐渐向植物油类过渡。茶果油等高端食用木本植物油已日渐成为消费者追崇的食用植物油类,茶油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大力推进木本油料发展,确保国家粮食、油料安全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重要保障。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清晰地得出这样的判断:大规模发展油茶产业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一)形势喜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工作,胡总书记、温总理、副总理、回副总理曾多次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今年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这是从国家层面针对单一树种批复的专项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国家连续两年就油茶单一树种召开专题会议。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常务会议还就油茶产业发展召开专题研究。省政府于月22-23日,在梅州市组织召开了全省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研究部署全省油茶产业发展工作。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任务和要求。

(二)机遇难得。我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面积较大,高峰期全县有油茶林面积近30万亩。在长期的油茶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油茶栽培、经营、管护经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来抓,在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壮大县域经济,并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油茶产业的意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强有力的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努力,我县被国务院县域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列为部级油茶示范县,为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前景广阔。油茶综合利用产业链长,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前景广。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山区农民兴林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社会和大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县现有山地面积300多万亩,是我省第二荒山大县,油茶本身具有防火常绿的特点,发展油茶对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与省政府确定我县为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相吻合。同时,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料树种,成品油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保健价值,市场前景看好,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和逐步提高的价格空间将对发展油茶产业产生强大拉力,随着市场的升温,油茶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突出。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根据我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国油茶示范县”,跻身全国先进县行列。以基地建设推动规模化发展,以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产业化经营。

(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发展油茶产业,科学规划是基础。县油茶办、林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全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制订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资金、品种、市场等因素,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要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尤其要利用和选择坡地荒地和耕地占补平衡开垦的新耕地种植油茶。种植油茶要服从规划,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毁林种茶;严禁砍伐或变相砍伐生态公益林。

(二)选好种苗,规范管理。建设全国油茶示范县,除了种植面积要在0万亩以上,亩产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新种植油茶必须选用国家认可的优良高产品种,所以选良种壮苗是关键。我县现有油茶林低产根本原因是品种严重退化,这也是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良种壮苗是油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根基,以后种苗上山必须由油茶办严格把关,实行油茶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绝不允许非良种壮苗上山,绝不能急于求成。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抓好油茶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培训,让广大林农熟练掌握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为推动发展油茶种植项目,我县制订了相关政策给予扶持,除上级政策补助以外,县级财政连续两年对新种植经有关部门认可品种油茶达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30元补助;对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的每亩给予元补助。对新上油茶精深加工项目的企业,投产后2年内新增增值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虽然我县利用招商引资、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等方法筹集资金,但由于油茶产业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筹集的资金与项目的预计总投资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县发展油茶产业最大的障碍,直接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凡今后向上跑动的油茶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一律由县政府油茶办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集中财力促进我县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创新模式,企业带动。从政策上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扶持发展油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活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扶持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现有食品加工企业或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新上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扶持2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油茶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并鼓励其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依托企业带动高产油茶林建设;对积极性高且与企业联合的油茶种植大户,鼓励金融部门为其提供贷款担保。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化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顺应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创建我县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富裕、秀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如果我们现在不抓油茶产业发展,就是错失良机,抓不好油茶产业发展,就是失职,所以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要有专人负责抓落实,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各镇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重要指标来衡量。拿出抓税收的劲头抓油茶产业,全力实施我县提出的“12345”工程,实现我县生态发展区的绿色崛起,努力开创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真正把油茶产业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把的荒山变成绿色银行,使我县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油茶示范县”。

(二)部门配合,通力合作。各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林农解决技术、资金、销售等问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干部职工、群众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目的意义,使全县上下对栽种油茶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促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

茶产业范文篇3

为加快实施“443”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我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茶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根据《**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基地建设,夯实茶业基础

1.启动茶树良种工程,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以正在建设的“安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核心,各区县相应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全面启动茶树良种工程。计划前3年全市新辟和改植换种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其中2005年0.6万亩,2006年1万亩,2007年1.4万亩。对3亩以上连片每亩补助200元。鼓励龙头企业和茶农合作组织以及外商,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连片基地100亩以上,每亩再奖60元。每个区县每年要求建立3-5个良种示范基地,市里每年重点抓好5个百亩以上连片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建立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效益的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同时,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对25度以上零星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改树、改土、改园、改管理方式的“四改”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提高茶园亩效益。

2.加快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和认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实行源头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力推进“三茶”建设和认证,3年内,全市茶园基本实现无公害认证。鼓励企业和组织申报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对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的企业或组织,凡认证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5万元、1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际颁证的再增加0.5万元奖励。

3、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选择生态条件良好并获得有机、绿色认证的茶区,建立一批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各区县要认真抓好生态茶园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态示范茶园,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充分体现生态资源和品质资源优势。市里每年重点扶持一批,并对外推介,以基地招商、以生态引资。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招商引资

4.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名优茶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出口茶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或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获得ISO认证、HACCP认证、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之一;银行资信度达AA级以上;有自己的基地,每年带动茶农1000户以上的茶叶企业,市、区县给予重点扶持:⑴优先征地用地,优先进入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申请省级龙头企业。⑵优先申请产业化项目,优先申请技改项目,对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市县(区)两级各给予50%的贷款贴息。⑶对企业当年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较上年增长15%以上部分,由同级财政按其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⑷评选年度“**市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证书(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5.积极推进茶叶企业清洁化改造。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整改,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茶叶QS认证要求,积极实施《茶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推广成套名优茶机械,推广清洁化能源、机械,改善加工环境,每年在全市建立一批新型清洁化生产示范厂,对达到标准并验收合格的企业,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并予授牌。

6.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休宁出口茶加工园区规模,加快**中国茶博园的建设步伐。各区县要结合各自特色,建立绿色食品茶加工园区,**毛峰加工展示园区,旅游茶文化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对进入园区企业实行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的全程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茶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7.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将茶产业作为**市招商引资重点,市区县集中力量高质量编制一批茶产业项目,建立茶叶招商项目库。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茶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和外商租赁,承包开发生态茶叶基地。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来企业的资金、品牌、网络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要优先支持投资茶叶深加工的企业,提高茶叶产品科技含量,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改变我市茶叶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三、打造名茶精品,实施品牌战略

8.实施名茶精品工程。启动**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新安源银毫、祁门红茶、**绿牡丹系列造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精品名茶打造工程。完善工艺,推广机制,统一规格,提升品质。进一步提高高档精品名茶比重,开发高端化产品,逐步实现名优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清洁化。市里每年组织“精品名茶”评比表彰,对获奖产品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展销会上宣传推介。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由政府奖励2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奖励10万元。

9.加快**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各类茶叶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实施,统一印制“**茶叶标准”手册,举办培训班,制作茶叶标准化生产光碟,指导茶农和企业按标准生产加工,各地要抓点示范,逐步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茶叶标准示范基地和示范茶厂,市里统一挂牌。

10.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毛峰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作用,制定**茶叶品牌管理制度,以市茶产业协会为主体,抓紧申请**毛峰等茶的地理标志保护,注册证明商标,鼓励更多企业申报使用地理标识,对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企业,由市农委和市工商局共同颁证管理,建立**毛峰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园、示范村和示范厂、示范店。制定**毛峰茶品牌市场管理办法,加强**茶叶品牌市场管理,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市茶叶协会,共同抓好茶叶品牌市场运行监督管理。每年开展定期、不定期联合市场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处。同时,组织到**毛峰主销区督查,并将检查结果通过当地机构和媒体公布,进一步规范**毛峰质量标准,净化**毛峰茶销售市场,提高**毛峰茶的市场信誉。

11.加大**毛峰茶公用品牌的宣传和推介。(1)启动**毛峰振兴和形象塑造工程。在全市各交通要道及旅游景点竖立广告牌,由市里统一规划,区县组织实施。(2)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财政补贴。采取不同形式每年组团在上海、北京、山东等**茶主销区进行宣传推介。(3)不定期举办**茶业研讨会、品茶会,同时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叶展示展销交易会,提高**品牌茶的知名度。

四、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构建营销网络

12.实施外销市场拓展工程。全面实施“祁红振兴”、“屯绿输出”计划,尽快申报祁红、屯绿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大屯绿、祁红自营出口比重。改革传统加工工艺,大力发展烘炒结合型绿茶,加快祁红产品结构调整,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出口茶小包装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特种名优茶的出口比重,提升**出口茶价格。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在茶叶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委托国内外商等多种形式,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在巩固摩洛哥、乌兹别克、日本、马里、英国等国市场的同时,加大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发力度,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对在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的企业或组织,分别给予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对在国外注册商标的企业奖1万元。

13.加快内销市场网络构建。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区县茶叶市场,没有市场的区县要抓紧建立。市里重点培育**茶城和祁门金东市场。鼓励企业和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经营网点,开设专卖店,进入超市大卖场。加强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经营**茶叶商号的联系,充分发挥茶叶商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茶叶信息网和安徽农网的作用,大力推广网上宣传推介,开展网上销售,努力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每年评选“**市十佳茶叶经纪人”和“**市十佳茶叶销售窗口”,对当选者由市政府授牌表彰(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14.开发茶文化旅游市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挖掘整理**茶的典故、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茶诗、茶词、茶文、茶歌,纳入到各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中,使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茶的宣传员。加强茶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将各种茶旅游项目精心设计到风光旅游线路中去,在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和旅游沿线上建立生态茶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做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艺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大力开发茶叶旅游商品和特色包装,扩大旅游茶销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

15.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茶产业发展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茶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区县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县的茶产业发展工作。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评比,对茶产业发展先进区县给予表彰。

16.开展茶产业资源普查。在全市范围内,对茶园、茶厂(场)、茶农、经营户、经纪人、茶楼、茶馆、茶叶包装厂和茶叶市场以及在外茶叶窗口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通过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茶产业资源档案。

17.建立健全茶叶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验检测资源,充实技术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成立**市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区、县相应成立检测网点,定期检验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销售网点进行监控和抽检,确保我市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18.建立健全茶行业服务体系。成立**市茶叶行业协会,并根据发展需要设立若干分会,各区县要成立相应协会。鼓励乡、村成立茶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组建茶叶经济合作社、构筑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对市场、企业、茶农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服务。稳定和加强各级茶叶技术推广队伍,重视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茶叶新技术推广应用。

19.加强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科技为先导,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部门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编印资料、推荐进修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茶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科技水平。

茶产业范文篇4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打造"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通知》乐委办发〔2010〕13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市2012年度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下。

一、建设任务

一实施"茶"产业基地提升工程。

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新建面积7.7万亩,全市新改建茶园面积15万亩。改造面积7.3万亩。

二实施千亿示范工程。

1.创建茶叶标准园。区、区、市、县、井研县、县、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县等9个县(市、区启动10个茶(花千亩标准园创建工作。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区。区、区、市、县、县、县和县等7个县(市、区启动建设8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三打造"五犍沐"茶叶产业带。

建设产业带。"五犍沐"茶叶产业带上新建茶园2.1万亩、茉莉花0.5万亩。产业带上茶园面积达15.4万亩、茉莉花面积达3.5万亩。启动断头路建设,改造茶园0.95万亩。贯通主体路。

创建千亩标准园。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创建5个千亩标准园。

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建设。分别在区、县、县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茶(花产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400亩、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500亩。省茶树良种繁育中心。以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

西南茉莉花产业中心。建设茉莉花种质资源圃50亩。建设70亩蜀南茉莉香都。加快启动100亩茉莉花茶加工区。

四打造茶区域品牌。

深入打造"茶"区域品牌。规范"茶"地理标志使用,全面提升"中国绿茶之都"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维护。

二、建设要求

一新改建茶园。

新建高标准示范茶园须进行无公害环境评估。厢内种植两行,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环境要求。新建茶园选择名山131福选9号、福顶大白、中茶302川沐28号、马边绿1号等省级以上无性系良种。采用"双行单株"种植方式。6尺开厢。行距1.3尺-1.5尺,窝距5寸-6寸,亩植4000-5000株。深挖种植沟、重施基肥,完成三次定型修剪。改造茶园要平整梯地,深翻土壤,整治排灌系统,换种新植。对重金属超标的老茶园,要弃园还林。改种换植要与改土、改园同时进行。

二千亩标准园和万亩示范区。

万亩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有关要求执行。标准园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执行。

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园和示范区做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的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等工程。茉莉花园做到田成方、土成型。因地制宜配套蓄水池、囤水田。茶园做到梯面平整、梯壁牢固。

开展绿色防控。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改善茶园环境。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开展生物防治,茶园释放捕食螨防治等,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采用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和趋蓝性,采取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灭虫灯对鳞翅目类等害虫进行诱杀。标准园、示范区配备相应的杀虫灯和黄(蓝板。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示范区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和无公害农药肥料配送中心。实行茶园"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施药"示范区茶农使用"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实行茶园农药肥料"建卡"制度。对示范区农户茶园进行编号,设专人负责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发放地块标识牌,将茶农茶园基本情况和施肥施药情况在管理卡上详细记录。增强茶农的安全管理意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建设生态茶园。维持和恢复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营造防护林。茶园内提倡种植落叶阔叶林,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高大落叶类乔木树种。实现茶-林(果、药生态种植模式,每亩茶园内植树8-12株,探索畜(禽-沼-茶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实施测土配方、地力培肥。配套茶园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机剪、机采、滴灌等设施农业。

三、保障措施

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性。形成合力,积极主动支持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范文篇5

一、产业规划

1、目标规划。从年起,每年新植高产优质油茶3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3万亩,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茶油5万吨以上,实现油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00亿元人民币。

2、区域规划。按照相对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在全县25个乡镇产业发展中,等乡镇以发展油茶为主,力争形成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3、林地规划。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要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抓油茶开发。凡是海拔500米以下,坡度30度以下,土层60公分以上的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宜林荒山、荒滩地(除县政府土地开发交至工程处)要全部种植高产油茶林;二是要结合森林防火工作抓油茶工作。今后,全县25个乡镇每年都要新建5公里以上的油茶为隔离带的高标准防火带;山区农村房屋后山、农田田坎和墓地周围山一律用油茶树营建宽度20米以上的生物防火带,充分发挥油茶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4、作业规划。要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生态保护,实行山顶戴帽,保持水土,蓄养水源;二要注重高标准建园,凡是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地都要高标准进行整带,并与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结合起来,建设反坡梯田;三要注重林区道路建设,不仅要建设油茶林区主干道,而且要重视抓好林区工作道建设,形成完善的路网。

二、山地流转

1、从本《意见》下发之日起,油茶产业规划区范围内的山地原则上必须依法流转给油茶开发企业用于开发种植油茶,禁止其他企业或个人到规划区内买山、租山。如发现其他人员到规划区内买山、租山的,各乡镇要立即报告,林业部门要及时制止,否则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目前已在油茶产业规划区内购买和租赁山地,与林农签订了山地流转协议的企业,原则上按照国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统一开发种植油茶,不得只砍树不开发。凡是自己不开发种植油茶的,必须依法流转给油茶开发企业。

3、鼓励林农和企业将山地流转给油茶开发公司开发种植油茶。山地租金指导价为:荒山5-8元/亩·年,油茶山15-18元/亩·年,对自愿流转开发种植油茶的林农或企业,其林木采伐指标可以根据我县油茶产业发展作业规划的要求实行单列,已采伐山地未造林的造林押金可以用于奖励油茶开发者,未采伐山地的造林押金由油茶开发公司负责承担,对荒山林权所有人不造林的,对其荒山收回集体经营。

4、为进一步规范山地流转工作,今后山地流转要统一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县林地流转工作的通知》(林字[]98号)文件要求,即我县所有林地出售或转让都必须到国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江西省南方林业产权交易处公开交易,对未进行公开拍卖或挂牌交易的林地一律不予办理林地过户手续。

三、奖励扶持政策

1、油茶产业规划区范围内的主干道列入林区道路规划,由林业部门牵头,交运部门配合做好路网规划和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2、新开发油茶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的,由县政府协商县移动公司建一座移动通讯塔,以解决基地内通讯不畅的问题。

3、按规划开发种植油茶涉及的林木采伐指标实行计划单列,优先保障;涉及的规费除造林押金外,育林基金、检疫费、规划设计费等有关费用实行减半优惠。

4、由财政、扶贫、林业等有关部门向上争取油茶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对林农和大户开发种植油茶进行扶持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凡是集中连片新造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200元的整地补助(以年终县组织验收数据为准);集中连片实施低改50亩以上的,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凡以企业名义独立争取的项目资金归企业所有。

5、鼓励规划区内林农实行移民搬迁。凡居住在规划区内,自愿依法流转山地的农户,可参照享受移民扶贫政策,具体由基地所在乡镇和县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做出规划,建设若干个移民新村。

四、油茶综合开发

1、规划建设一个高新技术油茶产业园区。依托全县100万亩优质高效油茶基地,引进外商投资新建一个年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上的茶油精制加工厂,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外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油茶化工、有机肥料、生物制药等项目,形成一个从良种育苗、基地建设,到综合精深加工的较为完善的油茶产业链,实现油茶产业的产业化。

2、新办企业工业用地和涉及到的其他税费按照国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

五、组织领导

1、组建机构,成立国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林业局、财政局、公安局、发改委、国土局、交运局、水利局、农粮局、扶贫和移民办、农发办、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移动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林业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室配备3名以上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油茶产业的日常工作及生产调度。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茶产业范文篇6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04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4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部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部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茶产业范文篇7

在这绿遍,茶香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茶业发展的丰收季节,也迎来了我们最尊敬的客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长期倾力支持茶业发展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对茶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在第三届山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奖的企业表示热烈祝贺,对战斗在茶业生产第一线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乡镇领导、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表示亲切慰问!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旨在重点研究和突破新形势下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思路,加速推进我市茶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做优做强我市茶业的信心和决心。前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县、县等对加快我市茶业转型升级作了很好发言,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我市茶产业成效显著

茶业历经“九五”恢复发展、“十五”加快发展、“十一五”优化升级三个极不平凡阶段。十余年来,我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紧紧依托浙合作——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口帮扶地区茶业发展这一平台,牢牢抓住科技兴茶这根主线,把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优势与我市禀赋资源、生态优势相嫁接,一大批适宜我市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技术、工艺、设备落户,直接转化为发展产业的现实生产力,加速缩短了我市与发达地区茶业发展差距,凸显产业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追赶型跨越式产业发展之路。

(一)树立了茶业发展新理念。茶区涌现出上千服务茶区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业主、大户,茶叶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标准逐步与国内、国际接轨,“山”茶叶品牌已成为省著名品牌,山茶和七佛贡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山茶成为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茶文化开发内容不断拓展,茶业产业链和增收链不断延伸。生态、低碳、有机、名牌、精品、高端等现代茶业发展理念全面树立。

(二)提升了茶业科技新水平。十多年来,通过引进、筛选推无性系良种,集成良种良法、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的绿色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机械制作名优茶技术,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8.6万亩,生态茶园面积3.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11万亩,引进推名优茶制作机械340余台套。全市名优茶产量已占总产量的70%。白堃元等专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适合茶叶生产的“低海拔、背风口、有水源、近公路”的建园方法、“选用良种、施足底肥、突出保水”的栽培方法和茶—草—畜—沼—茶、鸡—沼—茶—鸡的循环利用模式不断创新完善。科技促进了茶叶优良的天然品质和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并相得宜彰。

(三)奠定了茶业发展新地位。十多年来,我市先后参加了历届国际、国家“中茶杯”、省“甘露杯”名优茶评比,共获国际名茶二支(桃园毛峰、山雪芽)、国家特等奖一支(七佛贡茶)、国家一等茶十支(山茶、贡茶、玉绿、雀舌等),省级名茶13支。山茶和白龙玉竹茶被评为名牌产品,山商标获著名商标。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三届“山”杯名优茶评比活动,并在西安、成都、兰州等地成功举办了山牌茶叶大型推介活动,承办了灾后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春茶分析会和川东北片区茶叶研讨和名优茶技术培训会。“山”茶业集团已成为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产业——茶业强县培育县,县被农业部列为茶叶栽培优势区域和118个茶叶发展优势重点县之一,市被省列为名优富硒有机绿茶生产基地。茶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全省已占据重要地位。

(四)取得了茶业发展新效益。由于生产技术显著提升,加之我市优越的生态条件,造就了我市名优绿茶内含物丰富、滋味醇厚、清香高长、质量安全等特点,茶叶均价高于全省茶价1倍以上。目前,据统计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25万亩,今年可实现名优茶产量4000多吨,产值8亿元以上,茶区农民茶叶收入已占其纯收入的50%以上,山富硒绿茶成为“七绝”之一。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深度开发和茶旅游的快速发展,茶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二、提高认识,把准形势,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充分认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茶业的重要举措。茶叶是当今世界最文明的饮料之一,位居世界三大饮品之首。茶叶可加工性强,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涉及到一、二、三产业,可生产出许多延伸产品。加快茶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茶业结构的优化,茶业科技的创新,茶业低碳经济发展和安全化生产,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茶业功能的拓展延伸,茶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加速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化。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打造名牌的根本保障。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名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只有大规模才能支撑大企业,只有大企业才能形成大品牌,只有大品牌才能占领大市场,只有大市场才能保障茶业大发展,只有大发展才能促进茶业大跨越。山茶业集团的成长历程和山茶业品牌的迅速兴起,充分说明了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打造名牌的重要性。当前我市茶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竞争空前加剧,我们必须加快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茶叶知名品牌,努力提高我市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资源共享和资源永续利用是茶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加快茶业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功能多元化建设和茶业企业整合,才能形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茶业航母”,才能形成主导技术、主推产品、主打品牌和主攻市场,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分企管理、分企核算、自负盈亏,实现资源共享、节本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再生和永续利用,促进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做强做大茶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路径。茶业既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主导产业,又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市茶园投产11万亩,茶区农户人均收入近千元;同时茶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优势茶叶产业带和有机富硒绿茶产区的形成,提高了茶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充分认识我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转型升级现实条件基本成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茶业发展规模、组织形式、品牌经营、功能拓展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实现了从零星、分散栽培到以业主、企业为主体的规模化、标准化开发的转变,以业主、企业为主体建设和带动发展面积达50%以上,产量占80%以上;生产实现了从小农生产、家庭作坊向专业化、社会化分工转变,出现了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新组织形式;品牌实现了从县域品牌逐步向区域名牌转变,山牌茶叶获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和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白龙玉竹获名牌农产品;加工实现了从手工、半手工、半机械向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转变,引进建成了加工能力较大的大宗茶清洁化自动生产线一条和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多条;市场实现从局部发展向全面拓展转变,茶叶已销往全国八个省、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功能实现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茶业从茶生产、发展到茶旅游观光、茶文化和茶深度开发,涵盖了一、二、三产业。

——我市茶产业现状亟待转型升级。到目前为止,全市茶园面积、茶产值与纵向比,进步很快;横向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服务能力不足。全市从事茶产业管理干部少,重点乡镇无茶叶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机制、机修、机采和有机茶生产等技术推不能有效落实。二是品牌不响。全市虽推出山茶叶品牌,但全市百余家企业中仅10余家企业整合和使用山品牌,山品牌虽在全省和陕西等地小有影响,但比起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竹叶青等国内知名品牌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山茶的知名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茶功能拓展不够。茶叶中经济价值很高的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色素、茶皂素等未开发利用;结合我市悠久的女皇、先秦、三国、红军文化开发独具特色茶文化远远不够,结合名山、名城、名关、名湖、名泉等开发茶叶生态旅游观光远远不够。四是效益不高。由于我市无性系良种比例和标准化管理水平较低,效益不高,远远低于雅安、乐山等地市无性系茶园每亩5000多元和西湖龙井每亩超万元的效益。我们说“三山(峨眉山、蒙顶山、山)鼎立”,客观而言,无论从科技、品牌、功能拓展、效益上讲,茶叶还是个“小字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茶产业外部环境催逼转型升级。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总量平衡,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的新阶段。这个结论也基本上适用于茶产业。一是国内需求仍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消费将继续快速发展。同时,茶叶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礼品化趋势也将日益明显。二是国外市场的基本格局不变,但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增大。出口茶叶继续维持量大利微的局面,但随着日本、欧盟实现更加严格的卫生标准和一些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措施,出口茶叶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茶产区兴起,茶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一大批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加工企业建成。四是质量安全已成为茶叶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思增强,饮茶尤其是饮绿茶有利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特别是卫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职能部门和舆论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时在催人,势在逼人,我们必须加快茶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新阶段谋划茶业的发展,要“跳出看茶业,跳出茶业看茶业”,坚持用现代农业理念谋划茶业发展,以科技为核心,产业化经营为主导,走好低碳、有机、精品、高端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低碳茶业、精品茶业、有机茶业、品牌茶业和生态茶业战略,强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构建现代茶业新体系,努力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新跨越。到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产量1万吨,绿色名优茶产量占70%,有机茶产量占50%,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2015年,全市茶叶面积达40万亩,实现产量2万吨。把山茶业集团打造成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山茶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努力把建成国家标准化茶叶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茶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高香、有机、保健绿茶基地,形成茶业发展“三山”(峨嵋山、蒙顶山、山)鼎立的新格局。

(一)优化结构,走科技化之路

坚持优势优先、效益优先、突出重点原则,引导茶业布局向产业基础条件好、生态条件最适、交通方便的产区集中,向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坚持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选老茶园,淘汰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种,重点引进一批高香型、优质丰产、抗逆性好的无性系良种,加快建立一批母本园、苗圃园和试验示范园,促进茶树品种结构的优化。坚持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技协作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形成以扁平型绿茶为主的茶类生产格局和特种茶、特色茶、饮料茶、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格局,丰富茶类产品结构。

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所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现代营销四大体系。紧紧依托科研、技术推部门,积极开发以节本、降耗、提质、低碳、增效为目标的系列技术,尽快形成良地良水良种良法良制良销配套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力争实现从环境、生产到流通全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继续加大机制、机采、机剪、机耕等高效省力技术推,大力提升产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进行强强合作和与县区职业高中联姻,开设茶技班,加快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制茶工艺大师。结合新型农民工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新机制,加快专业化职业茶农群体培育,为茶业超常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做大产业,走规模化之路

做大茶产业,首先要扩大规模,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0万亩,这个目标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将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农村的支柱产业,就必须走规模化之路。要努力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果年人均消费量增加0.1公斤,那么全国就增加1.3亿多公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大生产基地。要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很多茶叶主产区近年来规模膨胀很快,气魄很大,规模化之路走得比我们早,比我们好。云南省思茅市茶园面积从2007年209万亩发展到2009年335万亩,以茶产业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新茶园,必须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最佳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条件和区域,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相对集中连片,有计划地扩大茶园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发展茶园,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力争发展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富民一方。

(三)培育龙头,走产业化之路

做大茶产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我市茶叶加工企业很多,但还没有一个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真正的龙头企业。没有一个产业龙头,就无法站在茶叶产业的高度,对企业本身和行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更没有力量进行大投入,没有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就形不成真正的茶叶产业,就没有人、没有力量牵头组织茶叶的精深加工,也就很难拉长产业链条。要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茶叶产业,必须对目前的茶叶行业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战略重组,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在合法有序、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将资本与资源优化配置,组建集团,培育几个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集中资源和优势,来发展我们的茶叶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开发名牌产品,培植大市场,挖掘大效益。目前,山茶业集团已具有领军型龙头企业的雏形,具备扶持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谁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政府就扶持谁”的原则突出扶持重点,把握扶持方向,、县要尽快拿出领军型龙头企业培育方案,并把对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标准体系建设、品牌打造、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落到实处。除了培育扶持本市的龙头企业,还要通过优化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这也是壮大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很重要的途径。

(四)铸造品牌,走特色化之路

当前,我们明确提出形成“茶业发展‘三山鼎立’的新格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说实在话,我们暂时还不具备将茶业“三分天下”的大气和内涵,但务必树立长远观念,坚定信念,长期经营打造。在品牌定位上,要结合资源、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大打生态、文化、特色、有机牌,注重塑造品牌形象;在品牌塑造上,第一是制定规范,第二是扶扰扶强,第三是协调整合。当然这更多地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这里要提醒各位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品牌塑造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任何一家企业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在品牌管理上,要通过茶业协会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品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品牌推上,要抓好市场营销,塑造名牌形象,准确把握茶叶市场供需信息,不断改进茶叶包装、提升茶叶整体包装水平,通过告、媒体、网络等现代手段和举办茶研会、博览会、推介会、洽谈会、招商会等,使我市品牌走出深闺,走向全国。

四、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努力营造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有七雅,琴棋书画诗曲茶”。不论俗也好、雅也好,都与茶密切相关,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人们爱茶喜茶,我们就大力种茶,走茶叶产业化之路。实现茶叶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营造氛围,共同唱好这曲兴茶戏。

(一)认清形势,思想认识要再统一。这次会议,除了国内顶级专家在理念上给大家讲了一些茶业方向性、关键性技术外,今天的会议又提出了目标任务。这几年每年要新增茶园面积3万亩以上,一些同志听到这个目标后可能有畏难情绪。之所以要市委、市政府要召开这次茶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就是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农民、帮助农民、推动农民走产业化之路,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们必须思想高度统一,认识切实到位,工作力度切实加大。

(二)摆开阵势,领导力量要再加强。、县党委、政府要把茶业列入“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支持和推进茶叶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把茶业各项工作细化到人、实行问责、问效,确保茶业工作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协调配合,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组织作用,搞好规划,督促检查和生产技术指导等工作,发展改革、财政、林业、科技、水利、扶贫、以工代赈等部门要把茶业发展纳入规划,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为茶业加快发展服好务。要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逗硬奖惩,扎实推进茶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鼓足气势,优化产业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各级财政应在加大对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等产业主体产业直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良繁基地、标准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项目整合机制。加大相关涉农项目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水利、电力、道路、场地、冷藏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助范围。完善信贷融资机制。金融部门应加快探索农、企、银三者之间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茶叶信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信用基地乡镇、村和信用农户,切实解决大主体发展资金问题。完善产业主体之间利益连接机制。推行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农户之间合资、股份合作等利益连接机制,加快资本聚集和资源融合,让大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得到更多利益。

茶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油茶;产业;扶贫攻坚

1引言

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吉锋村为深度贫困村,在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贯彻实施中,在湘西州纪委各级领导干部的亲自考察与现场指导中,打响了以油茶产业开发,发展成为油茶的脱贫攻坚战。在调研组亲临灵溪镇吉峰村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县纪委驻村工作队、吉峰村、灵溪镇政府及村民代表踊跃发言,对油茶产业资源开发与发展献计献策,一定要走出一条具有永顺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2湖南永顺的油茶产业开发优势

油茶的栽培种植主要分布在全球的中亚热带,我国的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最大,其中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低洼平原,无论在气候特征上,还是在自然环境方面都具有油茶种植的显著优势。而对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的永顺县来说,不仅是森林覆盖率达到74.74%的绿色生态大县,而且油茶资源十分丰富,早在2009年就已经作为国家油茶示范基地,进行试点推广。近几年来,更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油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作为助推扶贫攻坚的利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积极进行茶林新造,还实施低改垦复,共完成油茶新造低改11.9万亩,目前全县的油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9.66万亩。在此过程中,县政府还多方进行了先进技术引进开展油茶深加工,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带动农户开发油茶产业,不仅建成了以灵溪、石堤等为代表的万亩油茶示范基地,还成功地实现了2368户8926人的精准脱贫。其中,灵溪镇的万亩高标准油茶新造示范园是县里的第5个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在新合作模式带动下,县林业局深入到基层,针对吉锋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不仅帮助其进行油茶种植的现场技术指导,更积极组织技术交流与培训,使其能够不断扩大油茶的产业化经营与发展。

3发展油茶产业,助山区脱贫致富

3.1油茶产业扶贫攻坚的四个理念。3.1.1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首先,扶贫的政策和方法,以及项目要精准,不仅要适宜贫困地区当地的自然条件,还要结合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其可行性以及实效性也要具备较高的水准,能够进行复制以及推广使用。其次,扶贫的对象要精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真扶贫、扶贫真,能够让贫困地区当地的人民群众真正地脱离贫困。3.1.2高效扶贫。高效扶贫的主要要求是扶贫工作要能够真正起到效果,要有所成果,而且要具有效益,且效益要足够高。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形式,走个过场,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扶贫的实施策略要有连贯性、要持久,不能今天脱贫了,明天又恢复到原状态。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务必要先考虑经济效益,要能让贫困地区当地的人民群众有充足的收获感。3.1.3绿色扶贫。在扶贫工作当中,始终要秉承着绿色发展以及资源节省的原则,不能以破坏环境以及浪费资源作为代价。要在扶贫工作过程中把绿色发展的这一理念扎根在心里并有效贯彻落实,整体项目的开展均需秉承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安全无害、可再循环利用的原则,让经济建设与环境友好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让小康社会与美丽乡村能够同步达成。3.1.4创新扶贫。创新扶贫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思维上的创新以及方法上的创新。在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贫困地区进行自主创业和自主发展,使其具备自主脱贫的意识,清除掉“等、靠、要”的旧思想。要把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以及政府扶贫政策有效融合,把扶贫和扶志,以及扶技这三项结合到一起,给贫困地区的长远脱贫致富之路打下坚固的基石。3.2油茶产业扶贫攻坚的四项基本工作。3.2.1提高良种种植的推广力度,增加油茶产业的生产效益良。种在油茶产业当中,是其产业建设的基础要素。目前,湖南省已经选育出了80种以上的优良油茶种子,这当中有22种被评为了省级以上的良种。然而,在良种的推广方面,其实际应用率却并不高,因受到资金以及劳动力的限制,其在贫困山区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成为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扶贫工作应大力推广良种的种植。要真切实加大力度促进油茶产量的提高,以及其效益的增加,让农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经济收益带来的喜悦。3.2.2增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健全促进机制。目前,湖南省已经颁布了多项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还创设了一系列的促进机制,让湖南省的油茶产业从2008年开始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不管是面积还是产量,又或者是产值,近几年始终稳居全国首位。但是,在贫困地区,政策扶持依旧显得有些乏力,其主要体现在政策没能有效落实,有的项目的补助资金明显不足,甚至有的项目根本得不到政策的扶持。例如,良种和农机补贴,以及茶籽生产及交易,另外还有林权评估流转和林权担保等,这些都应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健全和完善,从而构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并提供促进机制保障,以保证扶贫工作的高效稳定和健康运转。3.2.3强化科学技术支持,稳定科技研发队伍。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科技研发队伍的稳定,对于油茶产业的扶贫工作来说非常关键。首先,要在贫困地区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将油茶产业的发展纳入到科研项目当中,以此带领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两化”促进发展,把机械生产以及信息化管理作为重点,促进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服务队伍,加强对机械化生产以及专业化农技服务的推广工作。结合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形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大数据营销网络。其次,制定有效的计划来实施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以及科技进村和科技入户,持续加强林农科技素质的培养,为其提供技术保障。最后,加快速度对公益性科研部门的改革工作,健全体制以及各项机制,让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另外,要积极鼓励科研所以及各大院校的科技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加入到扶贫工作中,并对长时间投身于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在技术职位晋升方面提供相应的优待政策。3.2.4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根据党的“”报告的要求,新时代的中国要坚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这对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油茶产业应打破固有模式,规模要适度、综合互补、效益聚积,且具备各类不同的功能,构成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现代一体化的高效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油茶全产业链的功效。

4结语

伴随“精准扶贫”这一新的概念的诞生,将此作为一个契机,把“精准扶贫”和油茶产业紧密联系到一起,将油茶产业当作一项富民产业展开推进工作,务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良种选育,并使其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易文昱.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打造精准扶贫产业[J].现代园艺,2017(3):51~53.

[2]王韵,田红.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湘西油茶产业建构[J].商,2016(1):271.

[3]颜忠明.发挥金融扶持效果促进油茶产业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3):50~51.

茶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茶产业范文篇10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以茶产业为立足点,归纳、概括了中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需战略要素,从创新思维对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优化路径,是一本内容详实、理论专业的教辅书籍。本书先是对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有深入且全面的回顾,辅助读者对中国茶产业发展有基本认知,为下一步阅读奠定理论基础;之后再剖析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使人们清楚中国茶产业当下发展进程与所存问题,为人们制定优化策略提供正确方向;最后,作者从独特视角对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并从中国传统茶产业发展模式与现代茶产业模式两方面着手,提出对应创新优化方案,对提升农村茶产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化茶产业模式起理论指导作用。

鉴于此,此书对提高农村茶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强烈启示意义。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首要需求在于坚守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设与发展,即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与否、兴旺程度,可体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贯彻与落实。茶产业作为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新农村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现目前,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推广,以及茶叶所蕴含保健功能逐渐被社会大众认可,我国茶叶生产需求量日益增长,带动国家茶产业经济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再加上我国有丰富种茶经验、自然条件俱佳的种植优势,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国茶产业种植与加工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初步形成良好品牌建设规模。但就目前中国茶产业发展情形来看,我国农村茶产业仍存不足:首先,农村茶产业欠缺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功能划分及格局分布模糊不清;其次,加工工艺、设备落后,宣传力度低,市场营销理念陈旧,使农村茶产业尚未拥有成熟产业链,市场竞争力较低;最后,茶叶交易市场欠缺专业、规模化管理,茶农与企业直接对接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农村茶产业现代化建设。针对上述内容,创新农村茶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人们应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利用科学手段优化发展路径,积极填补农村茶产业当下发展中的不足。

作者申报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QN015)时,主要以“贵州省茶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为研究主题,对其深入研究农村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有重要推进作用。因此,人们可将作者所获研究成果看作优化农村茶产业发展路径的基石,从下述要点创新农村茶产业发展:第一,找准发展定位,明确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农村茶产业发展前,有关部门需对农村发展定位有正确认知,明确农村茶产业未来发展目标与整体布局,促进茶农、企业及政府思想的统一;之后再从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进行产业功能划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地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考核因素,因地制宜地合理构建原料种植、加工生产、集中销售等基地,实现标准化、区域化的产业管理模式。第二,升级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更新营销理念。现代科技是促使农村茶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助力,人们不仅应着重保护农村种植系统中的优异茶树资源,加快培育其他茶树新品;还可与企业、政府合力研究茶业加工工艺的升级、创新方案,在资金允许情况下,引入先进设备,加强茶业加工质量。

此外,企业与政府应加大农村茶文化宣传力度、更新市场营销理念,增加茶农种植信心同时,改革传统营销模式,丰富茶叶销售渠道。第三,规范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专业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链是将茶产业各部门有效连为一体,凝聚合力加快茶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需要素。农村茶产业若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须在遵循前述内容外,建立规范化交易市场,如将茶叶产品交易集中于某一地域,减少中间商环节,提升茶农实际所得经济利益,降低企业购买原料的成本,让农村茶产业在不断延伸发展中完善其产业链条,使农村茶产业得到兴旺发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