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33:55

蚕业范文篇1

根据工作布置,年是基地部工作的第二年。担任了基地部茧站站长及所本底片区蚕业生产技术指导,并兼职驾驶员,主要协助副经理工作,全面负责茧站的日常管理,利息控制范围内,做好基地蚕茧的收、烘、贮、运、调拔、统计及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一年来,领导的关心及同事的支持下,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个人修养。

深感责任重大,担任茧站站长以来。蚕茧的收、烘、贮、运、调拔、统计及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获得同事们支持,为此,平时注意团结同事,处置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同时,坚持享乐在前,享受在后的理念,做在同事们前面,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利益上,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茧站的日常管理打下了基础。

根据利息控制及产品质量要求,蚕茧的收烘是茧站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尽量节约人工,首先。带着同事们参与蚕茧的烘烤,一方面让大家得到培训,另一方面节约了人工,降低了本钱。年全年收烘鲜茧71.6吨,完成干茧30.5吨,实现产值116.1万元。

把好蚕茧分级关,其次。控制蚕茧收购价格。收茧时,安排对收茧比较熟悉的同志对蚕茧进行检验,严格按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来收购,全年收茧下来,与公司的指导价位十分接近,实现了公司的目标,同时处置好公司与蚕农利益之间的平衡,让蚕农与公司都达到双赢的局面。

做好蚕茧收烘消耗物资的准备与调运工作。蚕茧收烘涉及到物资十分复杂,第三。一方面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学习,一方面与领导加强沟通,领导的支持。全年操作下来,蚕茧收烘与贮运没有出现问题,也得到锻炼,增长了管理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二、加强业务学习。

还担任所本底片区的技术指导,除了茧站的日常管理外。虽然经过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又在工作中实践了几年,但我还是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下决心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蚕业范文篇2

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

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XX种桑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和桑蚕业“优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抓好高产桑园、小蚕共育、标准烤房等关键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等,同时健全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在抓好“优化工程”项目,大力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时,要加大蚕区特别是新区的技术服务力度。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高效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重点在白伟村、孟山屯建立桑树新品种和蚕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促进面上的推广,完成对全市桑园的改造和一些高丝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饲养,提高XX蚕茧的品位。从“标准”入手,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保证充足优良的蚕种供应。要分步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到全市所有养蚕户,实行蚕种统一集中催青,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要达50%以上,对全市各村屯养蚕大环境统一消毒。争取3年内,在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8万亩的同时,平均亩产鲜茧200公斤以上。

(二)加强蚕茧行业管理,理顺服务管理体制。要健全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农业局有关蚕业管理职能和蚕办的职能合二为一,统一由蚕办在市蚕业生产领导小组领导下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搞好生产项目规划实施、烤房设置、信息提供和经营管理等。同时成立桑蚕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帮助蚕农疏通产、供、销渠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尽快建立健全市、乡、村、屯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三)加大市场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蚕用物资市场的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蚕农权益。一是要规范蚕种制种生产与经营,把蚕种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分开,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坑害蚕农的“种贩子”。通过桑蚕协会等推行蚕种预定制度和信誉卡制度,确定好蚕种发放批次,以杜绝外地非法经营的蚕种进入,使养蚕形成批次,品种一致,蚕种质量得到保证,蚕茧质量得到提高;二是合理布局烤房。XX烤房烘烤能力已超过蚕茧实际生产能力,烘烤证的发放一定要按桑蚕的面积严格进行审批,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小规模烤房,工商,蚕办、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烘烤证及蚕茧经营公司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地下黑烤房,蚕茧经营公司数也应控制在10户左右;三是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蚕茧质量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从源头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确保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抓紧注册XX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另外,要加强对蚕茧经营的税收征管,避免漏征漏管。

蚕业范文篇3

一、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为加强我局开展蚕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我局成立经商信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及联系镇蚕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商务流通股具体该项工作。2014年我局继续联系镇的村蚕业产业化发展。

二、工作措施及具体工作情况

2014年我局加强对县茧丝绸公司的工作指导,一是将县茧丝绸公司纳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目标考核;二是明确2014年外贸出口150万美元,截止目前完成156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4%;三是对县茧丝绸公司茧丝绸收购许可及各茧站收购资质,进行初审转报,完成茧丝绸公司《生产准产证》和12个茧站鲜茧收购资格证初审上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商务厅复审;四是组织县茧丝绸公司参加“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进一步开拓市场,促进生产。2014年县茧丝绸公司参加了川货全国行•呼和浩特站(民族交易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取得了较好效果;五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做好维护蚕茧收购秩序工作,形成整体联动机制,保持高压态势,努力营造良好的蚕茧收购环境;

蚕业范文篇4

关键词蚕业科技示范园;作用;标准;建议;安徽六安;金安区

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椿树镇,涵盖3个行政村[1],现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产桑园52hm2,养蚕户320户。建园3年来,共引进新、优抗逆性强的桑品种85万株,新辟优质丰产桑园56.67hm2,推广方格簇60万片,建小蚕共育室19处,小蚕共育率达100%,建养蚕塑料大棚265处;省力化养蚕率达95%。2009年园区养蚕2500盒,产鲜茧111t,茧值245.2万元,户均增收7662.5元。调查显示,通过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过去传统蚕桑生产分布散、规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务跟不上、劳动效率低以及茧质差等问题,而且为全区蚕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户、企业收入,而且能为蚕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典型,起到辐射带动作用[3]。

1.1科技示范园是高效蚕业示范的基地

现代蚕业的核心是获取最佳经济效益。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示范为目的,逐步实现蚕业生产产业化的原则,在园区内按统一规划,选用优良桑、蚕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实施配套服务,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4]。

1.2科技园是推广适用技术的基地

作为区蚕业办和乡镇联建的蚕业科技示范园,突出显示了其完善的技术服务和信息灵、技术新、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到位率高等优势,在驻点技术小组的指导和参与下,先后推广、普及了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桑园采伐省力化、桑园测土配肥、方格簇自动上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还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省丝绸公司合作,在园区试养了天然彩色茧,成功示范了此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

2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标准

2.1园区标准化

相对集中、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可以促进设施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零星饲养或规模过小、既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环境的清洁,更不利于许多省力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盲目发展或规模过大,易造成投入不足或管理粗放。因此,在规划该园时,提倡每户以0.2~0.4hm2、组以10~15hm2、村以30~40hm2的规模,各自分工负责,相互共享信息。桑园是养蚕的基础,实行深挖吊槽,实施测土配肥,施足基肥,改良土壤,引进育71-1、选79-2及农桑系列等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桑品种,按1.5万株/hm2建成高标准的丰产桑园,同时结合水利、道路、村庄及养蚕设施状况事先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良种密植、操作方便。

2.2管理科学化

一是选派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小组驻在点区内,加强技术培训、亲自入户巡回指导,并配备专业蚕桑技术辅导员,培养重点示范户,做好全程科技服务;二是选用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宜金安区实际条件的桑、蚕品种,并确保良种良法;三是推广、普及适用新技术,规范桑园管理,强化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先进簇具,加强簇中管理,做到适熟采茧、分级售茧等;四是试养天然彩色茧及高产优质新蚕品种,推广塑料大棚养蚕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五是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园区传经送宝、提升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2.3操作省力化

一是引进、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桑品种和抗逆性强、好养、丝质优的蚕品种;二是推广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及条桑育等技术,有效减少劳动时间和成本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茧质和养蚕效益;三是探索提高方格簇自动入孔率、桑园间种蔬菜、绿肥、药材及余桑养羊、桑枝条培养食用菌等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径。

2.4蚕茧高产优质化

一是加强蚕事的科学管理,同时选用质优抗逆的桑、蚕新品种;二是普及方格簇,在园区内先后采用争取项目资金补贴的方式,推广方格簇60万片,目前其使用率接近98%,使蚕茧在上车茧率、上茧率、茧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簇具,不仅可提升产丝品质、增加缫丝企业效益,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蚕农售茧收入;三是试养天然彩色茧,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茧农收入,而且探索了彩茧规模饲养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四是改进传统的蚕茧评茧计价标准和方法,大力施行优质茧战略,在园区内与源牌联建的标准化茧站投入使用后,改变目评方式,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或干壳量评价法,优茧优价,引导全区蚕农转变观念,从片面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使蚕农意识到提高茧质的重要性,自觉采用先进簇具及配套技术,从而提高蚕农收入,进而提高全行业的综合效益。

2.5服务社会化

一是服务内容为蚕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指导、良种和优质蚕需品、科学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总体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与要求,包括栽桑、养蚕、肥培管理、病虫害综防、修剪、气象调节、蚕需品配备、上簇采茧及交售等;统一良种及蚕需品供应;统一进行蚕室、蚕具消毒;统一催青及小蚕共育;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适熟上簇及采摘、销售。二是以村组和联户为单位,以专业技术辅导员和重点示范户为主体,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基地)+农户”的形式,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为蚕农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共同抵御风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三是采取无偿、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及有偿等形式服务于园区蚕农,优良种苗及簇具采取补贴方式,规划设计、技术培训、资料及科技光盘录放、配方添食料等采用无偿方式,蚕需物资供应采取微利方式,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园区的整体运作绩效。

3建议

蚕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蚕业的缩影,要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必须在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的同时,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以保持其强大生命力。该园区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交通、施工方便,有一定群众基础和技术积累,相对集中成片,且远离城区及工业污染源,但目前水源及排、灌设施仍未及时配套,应及时予以改善。

该园区受到区、乡镇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省、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关注与指导,基本做到了建设与管理、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给予长期的关注、支持与投入。该园区建立后虽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狠抓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工程,但目前深度仍显不足,需加强引导和投入,力争做精、做深,形成品牌,进而辐射带动全区蚕业发展。

在园内产业化推进上,引进了实力较强的源牌集团,初步形成了“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在“互惠、互利”上,应进一步探索出一条诸如二次返利等符合园区特点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等更好的模式,从而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4参考文献

[1]唐绪本,李道信,王必华.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6(8):158,160.

[2]赵勇.凉山州蚕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30(1):85-87.

蚕业范文篇5

蚕桑是镇农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洛浦河村蚕桑生态走廊,陈泗、郭斯、大田优质烤烟基地,白合、井阳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多批次、滚动养蚕,成功试养天然黄白彩茧,充分利用桑枝等生态资源,成功试种桑枝食用菌、试生产桑芽茶,为蚕业产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镇蚕业产业化进程,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建设以芭蕉为中心,白景、楠桥、、石洪、德会为主的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特制定2012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我镇蚕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技推广作支撑、基地打造为依托、综合开发为抓手、促农增收为目的,全面推进万担茧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我镇蚕业产业化,倾力打造天府蚕业重镇。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市场导向,依靠科技,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综合开发,提升效益。

三、奋斗目标

1、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白景、楠桥、芭蕉、、石洪、德会“万亩蚕业产业带”。楠桥村蚕桑综合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白景村蚕桑综合产值达500万元以上,芭蕉、、德会蚕桑综合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石洪蚕桑综合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全镇建成“一步成园”桑园3万亩以上,产茧3万担以上,蚕业综合产值上亿元。

2、大力实施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桑园空行,在行间套种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利用蚕桑主产物、附产物和废弃物,发展桑枝食用菌、蚕沙枕等,发展特色、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提高亩桑效益的目的,示范桑园每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蚕业产业发展

1、计划新建优质桑园2500亩。其中芭蕉村400亩、村300亩、石洪村800亩三个村总面积1500亩。需资金25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12.5万元,政府补助7.5万元,智溢公司补助230万元。

2、计划新建共育室10个。其中芭蕉村3个、村1个、石洪村4个。需资金3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20万元,申请补助10万元。

3、计划新建室外蚕棚150间。其中芭蕉村30间,村10间、石洪村50间。需资金9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7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申请补助15万元。

4、拓宽工厂化养蚕室,计划新建芭蕉村工厂化养蚕室1000平方米,工厂化养蚕室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需资金3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20万元,政府补助2万元,申请补助8万元。

5、搞好绿化、美化,建成花园式共育室,花园式室外蚕棚。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铺压芭蕉1社至楠桥1社公路3.3公里,需资金35万元。其中农户自筹5万元,申请补助30万元。

2、新修芭蕉5社公路3公里,需总投资45万元。其中农户自筹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申请补助30万元。

3、整治石洪村公路3公里,需资金2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3万元,政府补助2万元,申请补助15万元。

4、硬化芭蕉村公路2公里,需资金60万元,申请补助60万元。

5、硬化芭蕉、石洪、蚕业产业便民路25公里,需资金75万元。其中农户自筹15万元,政府补助10万元,申请补助50万元。

6、新建微型水窖50口,达到户户用上卫生水。需资金3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5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申请补助20万元。

7、新建垃圾池100个,需资金15万元。其中政府补助5万元,申请补助10万元。

(三)蚕业科技培训

狠抓蚕业科技培训,提高广大蚕农养蚕科技水平,重点抓好新区蚕农的技术指导,确保栽桑规范化、养蚕科技化,计划开展技术培训50期以上,培训人次2500人以上,需培训经费2万元。

五、打造亮点

万亩蚕业产业带以芭蕉村为中心,以芭蕉1、2、3社为重点,建设工厂化养蚕室1000平方米、联建室外蚕、建设标准化共育室、全面推广多批次养蚕、自动化上簇等蚕业新技术;大力开发桑枝食用菌、桑芽茶、桑园行间套种黑物类等,提高桑园综合产值。进一步扩大桑园规模,实现80%的土地栽桑、80%的农民户养蚕、80%蚕茧达优质茧,入户便民路硬化率达100%、安全饮水率达100%、农村户用沼气池达80%。

六、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蚕业产业带建设的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蚕业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并落实了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日常工作有人管。

2、分步实施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各村的特点,首先解决群众急、难、愿、盼的问题,突出抓好蚕业产业发展,农村道路等重点项目工程,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建设。

3、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蚕业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自愿筹资投劳,积极参与蚕业产业带建设,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4、多方筹资

蚕业产业带建设资金,以群众为主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行群众自筹一点、项目补助一点、政府支持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工程建设资金。

蚕业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委“以业兴县”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县蚕业经济大镇。

二、目标任务

1.2016年发种4200张,产茧19.95万公斤。

2.新栽桑园3500亩。

3.新建标准共育室5个,标准蚕棚100间。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营造发展氛围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群众可持续增收,是镇、村干部责无旁待的职责,镇宜桑宜蚕,具备有生产优质蚕茧得天独厚的条件,蚕业生产是镇产业转型升级不可多得的项目之一。为此,全镇上下与党委、政府在思想上要同心、目标上要同向、行动上要同步、发展上要同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蚕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组织,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成立领导组。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它党政领导和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各村要相应成立蚕桑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各级领导组要负责对蚕业生产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管理,实行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片到村,联系村干部包片到组,村组干部联系到户,形成齐抓共管促发展局面。二是成立技术组。成立以蚕业站站长任组长,镇农服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县石海茧丝绸有限公司分管经理为顾问,蚕业站员工和各共育室为成员的蚕桑生产技术服务组。负责全镇蚕业生产各阶段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协助领导组开展各项工作。三是成立督导组。成立由镇分管领导任组长,蚕业站站长任副组长,镇农服中心主任,镇政府办公室主任任成员的蚕业生产督导组,负责蚕业生产各阶段工作的检查、督导工作,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与存在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精准指导,确保精准脱贫

对每个贫困户镇村干部要逐一分析确定,以什么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对有土地条件,有一定劳力条件适应栽桑养蚕的贫困户。以“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为指导,做好思想工作和用好扶贫政策,实施蚕桑产业扶贫,并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按期脱贫。

(四)加大培训,狠抓科技养蚕

各蚕业村和蚕业重点组在蚕业生产各阶段及时组织蚕农,由技术组实施现场培训会,村、组干部和技术组成员到户组织落实实施,共同抓好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设施设备的建设,桑园“三冬管理”和各时期松土除草,施肥治虫等工作。全镇实现小蚕共育标准化,省力养蚕设备统一化,养蚕技术标准化,桑园管理科学化,成为全县科学标准化栽桑养蚕标杆,为提高养蚕单产、质量、效益提供技术保证。

(五)示范带动,打造专业大户

将洛甫村1、2、3组,村3、4、5组打造成镇级蚕桑丰产核心示范园,各村以1个组或1—2个组打造成村级蚕桑丰产核心示范园。各村要抓好土地资源整合,在核心示范园培育养蚕专业大户,形成一批职业蚕农,成为镇蚕业发展坚定的产业骨干,带动发展大批蚕农成为专业重点户,成为县蚕业经济大镇的主力军。

(六)抓好套种,拓宽增收渠道

桑树生长期间(有桑叶时段)在桑园套种矮杆经济作物,如花生、黄豆,桑树非生长期间(无桑叶时段)在桑园套种洋芋、蔬菜,既促进桑树生长,又增加蚕农收入,最大限度发挥桑园综合效益,每村至少发展一个以上套种综合示范园。

蚕业范文篇7

为推动我县蚕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收入增加,结合我县蚕茧收购秩序严重混乱的实际,特提出以下整治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大造声势,形成浓厚的整治氛围

(一)蚕业秩序整顿通告印发各乡(镇)、村、社张贴。

(二)利用电视台大力宣传县政府蚕业秩序整顿通告和有关政策。

(三)组织宣传车到各乡(镇),利用赶场天宣传蚕业秩序整顿的措施和政策。

二、具体措施

(一)从源头上堵住干茧的加工和囤积。目前,我县鲜茧收购严重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茧贩子和农民自行修建土炕灶,非法收购鲜茧,利用土炕灶烘炕蚕茧,从而大量加工囤积和销售干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土炕灶60间左右。为从源头堵住鲜茧收购和加工囤积干茧,必须将现已修建的土炕灶全部拆除,今后不准再新建土炕灶,各乡(镇)区域内的土炕灶由各乡(镇)负责拆除。拆除时限为月30日前,在此时限内拆除的土炕灶以车位计算,一个车位由县政府补偿1000元,以此类推计算补偿。超出时限拆除的不予补偿。

(二)工商部门严格把住鲜、干茧出境关,对堵住的鲜、干茧依法严厉查处,特别是要加大对干茧出境的查处。根据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28号令的规定,我县非法收购经营的干茧流通属于不正常的流通,是应依法限制和打击的。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非正常流通的干茧依法进行限制和打击,严把出境关。

(三)工商、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收购鲜茧行为进行现场打击,确保正常的蚕茧收购秩序。

(四)天成公司要严格实行以种控茧措施,加强服务,增设收购网点,现款收购蚕茧,方便蚕农就近卖茧。

(五)蚕茧价格根据省政府定价,结合我县实际,由县政府确定适当的蚕茧收购价格。

三、奖惩政策

蚕业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县“两”会精神,大力实施“绿色产业”战略,着力壮大“蚕桑产业”,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保护蚕桑资源,狠抓蚕桑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打造蚕桑产业新园区,发展专业大户为增长点,以新型省力化配套技术为保障,用2—3年时间实现桑园1万亩,常年养蚕一万张,突破蚕农收入5千万元大关。

二、目标任务

1.发种7800张,产茧29.64万公斤,实现蚕农收入1000

万元以上。

2.新栽桑1500亩。

3.新建标准室外蚕棚150间。

4.幼桑管理要求达到2.5米以上,每亩桑园两秋养蚕达1张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协调,加强领导。

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组,负责全镇蚕业生产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管理和督导工作。实行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共育户。各村、镇属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抓好蚕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科技,提质增效。

1.小蚕共育实行一刀切,全面推行三齡蚕。

2.全面实行划区域订种。

3.全年抓好春蚕前及两秋蚕的桑苗管理,科技推广,全年培训120—150期。

(三)严格奖惩,确保落实。

1.与村签定全年任务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兑现奖惩。

2.去冬今春新栽的幼桑地块严禁种植藤蔓作物及高杆作物,全面推行种植矮杆作物,如辣椒、蔬菜、花生等,凡种植矮杆作物的两秋每季养蚕每亩0.5张以上的,每亩桑园奖励村3元。

蚕业范文篇9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重抓落实。为蚕农提质增效工作的动身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经大家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生产、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单位实际。不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业务上重点学习栽桑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及方格簇的运用推广。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蚕桑亮点。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1重抓20年高产优质桑园基地的规划建设。

为多养蚕打下了坚实基础,2做好桑园管理工作。抓好翻挖、嫁接、施肥、除草、及防治病虫害等各项工作。同时也促进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以统一培训方法,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站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蚕农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依照蚕桑生产技术规范,重抓桑树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蚕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宣传培训。全县培训人员6800人次,印发栽桑养蚕资料1余份。通过培训,使蚕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了养蚕能手。

提高养殖效益、合理调节农村劳动力等优点。通过小蚕共育,4积极推进小蚕共育。小蚕共育具有降低蚕病暴发。一方面合理地调节了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另一方面减少了蚕病的爆发,提升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节约开支。

站院坝内及周边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节约办公经费,为了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顿。打紧一切开支,对脏乱的地方进行了清理整治,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精神风貌。

四、以人为本。

设备严重缺乏,由于我站办公场地极其拥挤。为此,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增设办公场地,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从而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九九重阳节,支部一班人组织了退休职工及老党员共聚一起,欢度重阳节,并给他送去了慰问金,力所能及地给予职工的关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

站在全年的小蚕集中共育上狠下功夫。全县发蚕种100张,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配合乡(镇)搞好小蚕共育100张,小蚕集中共育期间,特派专业技术人员长住共育点,向每个蚕农详细地讲解并指导共育工作,同时局部党员干部也亲临共育点,严格依照小蚕生长的生理特点,小蚕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线、消毒等技术进行小蚕饲养,使小蚕生长健壮、整齐,无病毒感染,得到广大蚕农的好评。并通过达州市电视媒体对我县今年小蚕集共育工作做了详细报道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减少养蚕劳动力,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新技术。提高蚕茧质量。白兔、嘉禾两个乡推广面达100%蚕茧优良簇具推广在养蚕区域全面实施,推广率达到100%

六、蚕桑生产的缺乏

缺乏项目支撑。1蚕桑基础单薄。

劳动力大量外流。2生产规模小。

严重制约我县蚕业发展。3自然灾害频繁。

工作经费紧缺;另一方面是科技人员数量少,4科技投入缺乏。一方面是经费缺乏。技术水平整齐不齐,影响了统一技术规范的推广实施。

七、二0年的工作打算

立足蚕农增收,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增效,把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建设高产优质桑园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同时,要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种植和管理,规范养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全县蚕桑产业继续健康发展。

抓好桑园改良工作,1加大桑树品种的改良力度。全面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全年计划改良桑树10万株。

冬管面积50亩,2做好桑树冬管工作。抓好伐条翻挖、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鲜茧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蚕业范文篇10

清乾隆年间,经过地方官的倡导,河南省柞蚕放养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蚕工的出现即是明证,柞蚕放养已经成为河南山区一项新兴的农村副业。随后,河南省放养柞蚕发展迅速,以南召发展速度最快。南召县,“山茧,召邑山皆放蚕,食栎叶,每岁春秋二季。”[10]县境四周有养蚕之坡五六十处,呈现出“槎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的景象[11]。当地村民还利用柞蚕茧进行缫丝织绸,以朴实而著称。南召“茧绸,无花,不及山东兖、沂等处,惟朴实可取。”[10]后来,南召县的放养柞蚕之法传入嵩县、泌阳等地。乾隆年间,嵩县不仅生产家蚕(Bombyxmori)茧,而且还出现柞蚕茧(山茧)。“茧,饲桑叶曰茧,饲槲叶者又名山茧。”[12]当时嵩县有数个集镇以经营柞蚕丝而出名。“孙店,县南160里,山坡多槲,放蚕收茧,皆东省人经营;东村,孙店东10里,南山民务本勤农,放山蚕,织白茧紬,生计颇裕,紬子村有延师读书者。”[12]道光年间(1821—1850年),泌阳县也出现放养柞蚕,缫织为绸的现象。“山茧绸:山蚕食栎叶、橡叶结茧荒陂,取丝为紬,其质坚韧。”[13]农民知道放养柞蚕有利,以致出现为了放蚕而各自争利引起诉讼的现象。“民各争伐木,侨居者又欲私占,遂致争讼不休”[14]的放蚕高潮。道光年间,当地蚕民开始规范蚕坡的发展和利用。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召县邑候令公号召蚕民修建蚕姑祠于齐家堂,并贴出告示,对放养柞蚕进行管理和保护。清朝中期,柞蚕放养才开始取代家蚕成为河南省蚕业经营的重点[15]。为了更好地规范和鼓励柞蚕放养,河南省地方官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召县邑候丁公,在南石庙兴建先蚕宫,并议定《蚕坡章程》。光绪十年(1884年),南召县邑候在合乡齐家堂制订蚕坡章程刻诸于石,其内容为“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丰、撙节草木”等5条[11]。另外,当时河南布政使还晓谕山民,督促凡有山场荒地而无树木的,今后要多种橡树、槲树、栎树等,使家家有柞蚕可以放养,如有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槲叶宜蚕,既有成效,豫各属近山之处颇多,自宜一律督饬考求以兴民利,一年以内,能育出茧至百斤以上者,官给红花,以资奖励。”[11]

2柞蚕业的兴盛与衰落

2.1柞蚕业的兴盛期

河南省柞蚕业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和豫南的山地及丘陵,大体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各县,以伏牛山区汝州府的鲁山和南阳府的镇平、南召、舞阳、方城等县为最。河南“山阳之镇平、南召、南阳、内乡,山阴之鲁山、嵩县、伊阳皆产山丝或茧。”[16]据1929年《河南新志》云:“伏牛山脉以南各县,山多田少,如南召、鲁山、镇平、南阳、内乡、淅川、方城、伊阳、临汝、密县、泌阳、确山、商城及河北(黄河以北)之林、涉二县,居民多植栎饲蚕。”[17]当时河南柞蚕放养区域大多位于山多地少拥有柞树资源的地区,“因各县山岭起伏,耕田减少,农民多于山坡植柞,以饲养柞蚕为业。”[18]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蚕业发展比较迅速,主要表现为柞蚕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模式。河南省柞蚕蚕坡数量逐渐增多,柞蚕放养的户数和人员十分庞大,柞蚕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1897年,豫西南地区柞坡数量日见增多,其中以方城、南阳、镇平为最。1904年,与南阳接壤的南河店、陡岭、三岔口、石门、北官寺、状元川等不生五谷之地皆多种柞树,叶量增加数倍。1925—1926年,宛属地区年产柞蚕茧达5000t之多[11]。从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1736—1936年),南召县柞蚕放养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乾隆年间,南召县有专用蚕坡56处,槎坡(柞树和杂树混交)30处。咸丰年间(1850—1861年),南召县境内柞蚕丰收利大,山民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光绪二年(1876年),全县放养柞蚕达3万筐(0.5~0.6kg柞蚕卵孵化的蚕为1筐)以上,产丝100余t;1921—1931年是南召县柞蚕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年均放养量为6万筐,产茧近4000t……蚕农达17230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65%[19]。1924年左右,河南柞蚕放养户数位居全国第1,有接近3.5万户放养柞蚕[20]。清末民初是河南省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柞蚕丝产量也说明了这一点。光绪末年,柞蚕丝产量已经相当丰富。民国以来增长更快,以1921—1931年为柞蚕丝生产和出口的最盛时期。河南柞蚕丝以鲁山、南召两县产丝量为最多,光绪初年,鲁山、南召柞蚕丝产量各100t;1921—1931年,鲁山年产丝250余t,南召亦约产丝200余t[21]。其次为镇平、南阳,光绪初年均柞蚕丝产量约为25t,1921—1931年最盛时期分别为30~35t、25~30t。内乡柞蚕丝产地为所属北部山地,光绪初年柞蚕丝产量20t,最盛时期亦不过20余t。方城、临汝、嵩县、宜阳等县柞蚕丝产量均甚少,光绪初年,方城约有7.5t,临汝、宜阳、嵩县合计为25t;最盛时期方城为10t,临汝等3县计约30t。河南全省柞蚕丝产量,于光绪初年间,年约300t,迄1921—1931年间,曾达年产柞蚕丝650t的最高额[21]。清末民初,河南省柞蚕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柞蚕茧和柞丝绸产量都十分可观,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当时河南省平均年产柞蚕茧约15亿粒,仅次于辽宁省和山东省,居全国第3位[22]。清朝末期,河南省柞蚕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柞蚕茧收获量大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柞蚕缫丝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阳县“今年春异常丰收,上等者收茧每筐在两万粒以上……今岁一年所收,可抵往岁四年,故山中居民踊跃争先,无不比户蚕缫。[23]”鲁山县“以山丝产为大宗”[24],1921—1931年,鲁山县利用上百万亩蚕坡,每年养柞蚕2.5万筐左右,全县年产茧2000t,年产丝120t。[25]有学者研究指出:1926年前后,整个豫西南地区的柞蚕茧产量多达8000t左右,其中南召和鲁山两县的产量占据豫西南地区总产量的80%以上[26]。就河南全省而言,1920—1931年间,河南省年产茧约达30亿粒,产丝1000余t,产柞绸25万匹,经上海输出,价值白银年达500余万两,占全国柞蚕丝的65%[27]。河南省柞丝绸物美价廉,被国际市场誉为“珠光宝石”,大量销于英、美、法等国,每年的销售额约值白银400万两,占出口总数的65%[26]。20世纪初叶,柞蚕丝价格不仅低于家蚕丝的价格,也低于毛呢绒等纤维织物的价格。据1934年《河南大学学报》记载[28]:“当时野蚕丝(柞蚕丝)每50kg价值约200~400元,家蚕丝每50kg价值约800~1000元,毛呢绒每50kg价值约600~1500元”。据《河南省政府年刊》云[29]:“南阳一带,及豫西鲁山等县,山岭重叠,居民多植柞养蚕,每年丝绸之行销国外及各埠者,为数甚多。”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共有柞丝绸织机2000多架,每年产柞绸30万~40万匹。柞蚕丝交易最盛时,鲁山丝行多至300余家,每年输出柞蚕丝达100万金。南召的李青店,方城的拐河镇,镇平的石佛寺,均为柞蚕丝交易中心,输出价值均在50万~60万两左右。南阳,民初尚有丝行100余家,银号70~80家;许昌,1926—1927年,有丝行70余家。”[30]“河南所产茧绸无浆粉而光泽充足,较山东产者为佳,全省织机约2500架,年产柞绸在40万匹左右,每年出口约150t(柞丝绸),其重要生产地为汝州、鲁山、南召、镇平等处。”[31]河南省柞丝绸比较优势比较明显,丝绸质量要比山东省柞丝绸为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豫产府绸,因有色泽光亮,丝质柔韧之特点,加之内地工价较贱,成本较轻,故颇得外洋之欢迎,运销地点,遍及欧美及地中海各口岸。”[32]

2.2柞蚕业的衰落期

“受抗战影响,损失颇钜,生产大减……豫省西南各县,则去年所产,除运销西北外,已有数千匹运销出口;因蚕种缺乏,织工久疏,故数量既少,品质亦较战前所生产者低劣。”[32]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河南省柞蚕业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很大。清末民初时期,河南省拐河县一带有织绸机器3000余台,可是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略河南省之后,拐河县的织绸机器仅剩200余台[33]。1912年“河南鲁山县从事织绸生产有8000多人,织绸机器3万多架”,“九•一八”事变后逐渐减少,到1932—1934年仅剩织绸机器300余架,织绸工匠1000余人,丝绸输出由以前的3万余匹减少至1万余匹;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鲁山县每年“仅产丝绸4000余匹,衰落已达极点”[34]。1938年日军直接侵略河南省后,交通运输中断,河南省柞蚕业既不能向外购买优良蚕种,又不能向外销售柞蚕丝制品,河南省柞蚕业遂衰落不振。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内地的交通线而发动豫湘桂战役,使得河南省几乎全境沦陷,柞蚕丝产地也落入日军之手,蚕农大量逃亡,导致柞蚕丝产量急剧下降。2年之后,国民政府破坏重庆和平谈判会议精神发动内战,使得中原各地又成为内战重要争夺区域,柞蚕丝产量不仅没有恢复,反而跌入低谷。至1946年河南省柞蚕丝总产量约为84.3t,只有1921—1931年年均产量(650t)的1/8,约占1941年总产量(198.6t)的不到1/2[32]。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河南省柞蚕丝业衰落程度可见一斑。

3柞蚕业发展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增加了劳动就业率

首先,近代柞蚕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河南省农村中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天灾人祸的抵抗能力。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农学报》记载:河南汝州之鲁山县一带,向产土蚕,自能成茧,居民取以缫丝,售与行户,行户售与外来商人,其每年得丝之数,自400~500t不等[35]。河南西南伏牛山、嵩山和崤山互相蟠结,五谷的出产很少,而且当地气候土壤都适于柞树的栽植,所以当地的人民都以栽植柞树以及桐树、漆树等为收入来源,柞蚕事业也因此特别繁荣[36]。河南省南召、鲁山等县,均为产山丝区域,镇平之家庭劳工,赖织山绸得以活者,全境每年约有5000人左右,收入利息,每年亦约有20万~30万元不等,周转金融扶助其他商业,裨益民生,实非浅鲜也。[37]镇平县“在那里有家庭式的小作场集中经营,颇足为地方自豪,机户有4000~5000家以上……从事织染业的人数估计有7万~8万,相当于全县人口的1/5”。[37]“查豫(河南省)西南各县之丝绸工业,在战前曾作为出口物资,已于国际市场建立基础,在抗战期间,又曾替国家生产抗战物资,充实力量。更忆1929年,河南大旱,灾民流徙,产绸区域,因有工业之维持,得度巨厄。由此可见该省该项工业之重要。”[32]

3.2带动了农村市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