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5:49:33

采摘技术

采摘技术范文篇1

铁观音优良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的质量和制茶技术的正常发挥,只有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片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叶内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例协调。所以鲜叶原料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基础,采摘铁观音茶叶鲜叶原料成熟度一般要求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驻芽2~3叶,尤以驻芽3叶为优;小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1/2,中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2/3;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标准,春秋茶一般采用中开面采,夏暑茶应当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采;丰产茶园茶树生长茂盛,持嫩性强,采用中开面采摘,普通茶园采用小至中开面采摘,标准成熟叶子是形成铁观音高香品质的物质基础的保证。采摘过于幼嫩,茶叶多酚类较高,形成铁观音香气物质较少,而且在摇青工艺中极易损伤幼嫩梢,产生”断芽”、”断梗”等现象,影响正常的“走水消青”,造成品茶浸出物含量偏低,常形成香低、味苦涩且带有青气,铁观音外形、内质应有的特殊风味难以表现出来。采摘偏老鲜叶,过于成熟的叶片中有效物质基础差,儿茶素总量、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物质含量偏底;粗老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偏高,成品茶形成外形粗、色泽枯泽、黄片多、滋味淡、薄,不耐冲泡,品质较差。所以把握鲜叶采摘标准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关键。

2采摘季节和时间

铁观音对采摘时间要求较严格,一年中内安溪一般分4季开采,外安溪一般分5季开采。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达到全年的1/3;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至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茶;在11月至12下旬间制作的为冬茶;全年以春、秋两季茶叶品质最高,春茶以立夏前后采摘质量为更好,秋茶以寒露前后为更好。在一日中,以下午青即午后12时至下午4时前采摘的鲜叶中有充分晒青时间,新鲜清爽,品质最好。由于采摘鲜叶的时间不同,影响鲜叶内部的内含物、晒青等方面,对铁观音品质的形成也造成影响。早青为上午10时前采摘的茶青,鲜叶大多带有露水,其制成的茶品质较差;上午青为上午10时后至中午12时前采摘的茶青,因茶树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的照射,露水已消失,制作茶叶品质优于早、晚青;晚青为下午4时后所采的茶青,因采摘完鲜叶后,无法利用阳光晒青萎凋,错过晒青的最佳时机,制茶品质欠佳,总体优于早青;所以应尽量选择下午青作为制作原料。北风天气所采茶叶品质较佳,制作优质铁观音,应选择连续晴朗天气的午青鲜叶制作,才能达到上乘品质。

3采摘方法

采摘的方法有手采法、刀割法和机采法3种。目前铁观音最普遍的采摘方法为手采法,该种采法特别适合制作高档茶,茶农通过长期实践,创造为适应做青“走水”需要的“虎口对芯”采摘法;即采摘时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梢采下,这样就形成每摘下一芽叶,有一半叶握在手中,另一半露在手掌外,可避免握在手中受热与压伤。刀割法和机采法这两种方法采摘的鲜叶质量明显较差,特别是机采法,没有选采性能,但能克服采茶用工困难,适应低档的大面积生产,有一定面积应用。同时应根据茶叶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枞面上的新梢全部采摘,枞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成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促进芽头生长均衡,达到增产提高的目的。每季一般分2次采摘,第1次按标准采开面3~4叶,第2次采茶蓬面下芽叶。铁观音采摘多数采用手工采茶法,采茶时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才能形成标准统一、容易掌握、茶青完整度较好。

采摘技术范文篇2

论文摘要采摘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介绍制作铁观音茶叶的采摘技术,主要包括采摘鲜叶的标准、采摘季节和时间、采摘方法、鲜叶保管等内容。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杰出代表,是属于半发酵茶,加工工艺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强而灵活。安溪县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积累了独特的初制工艺,其制作工作流程为:鲜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复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在整个制作工艺流程中,茶农根据经验,形成在不同季节、气候、鲜叶成熟度、栽培水平等方面差异,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制茶技术,力求使铁观音茶叶感官品质水平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形成铁观音外形长、索紧结、肥壮、沉重、匀整;色泽油润,红点明显,带砂绿色。内质气浓郁持久,具有自然的花香味,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观音韵回味悠长;叶底软亮,匀整,红边明显。铁观音的品质形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中采摘是提供优质制作原料的关键和基础,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对采摘技术提出粗浅见解。

1采摘鲜叶的标准

铁观音优良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的质量和制茶技术的正常发挥,只有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片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叶内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例协调。所以鲜叶原料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基础,采摘铁观音茶叶鲜叶原料成熟度一般要求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驻芽2~3叶,尤以驻芽3叶为优;小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1/2,中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2/3;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标准,春秋茶一般采用中开面采,夏暑茶应当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采;丰产茶园茶树生长茂盛,持嫩性强,采用中开面采摘,普通茶园采用小至中开面采摘,标准成熟叶子是形成铁观音高香品质的物质基础的保证。采摘过于幼嫩,茶叶多酚类较高,形成铁观音香气物质较少,而且在摇青工艺中极易损伤幼嫩梢,产生”断芽”、”断梗”等现象,影响正常的“走水消青”,造成品茶浸出物含量偏低,常形成香低、味苦涩且带有青气,铁观音外形、内质应有的特殊风味难以表现出来。采摘偏老鲜叶,过于成熟的叶片中有效物质基础差,儿茶素总量、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物质含量偏底;粗老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偏高,成品茶形成外形粗、色泽枯泽、黄片多、滋味淡、薄,不耐冲泡,品质较差。所以把握鲜叶采摘标准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关键。

2采摘季节和时间

铁观音对采摘时间要求较严格,一年中内安溪一般分4季开采,外安溪一般分5季开采。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达到全年的1/3;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至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茶;在11月至12下旬间制作的为冬茶;全年以春、秋两季茶叶品质最高,春茶以立夏前后采摘质量为更好,秋茶以寒露前后为更好。在一日中,以下午青即午后12时至下午4时前采摘的鲜叶中有充分晒青时间,新鲜清爽,品质最好。由于采摘鲜叶的时间不同,影响鲜叶内部的内含物、晒青等方面,对铁观音品质的形成也造成影响。早青为上午10时前采摘的茶青,鲜叶大多带有露水,其制成的茶品质较差;上午青为上午10时后至中午12时前采摘的茶青,因茶树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的照射,露水已消失,制作茶叶品质优于早、晚青;晚青为下午4时后所采的茶青,因采摘完鲜叶后,无法利用阳光晒青萎凋,错过晒青的最佳时机,制茶品质欠佳,总体优于早青;所以应尽量选择下午青作为制作原料。北风天气所采茶叶品质较佳,制作优质铁观音,应选择连续晴朗天气的午青鲜叶制作,才能达到上乘品质。

3采摘方法

采摘的方法有手采法、刀割法和机采法3种。目前铁观音最普遍的采摘方法为手采法,该种采法特别适合制作高档茶,茶农通过长期实践,创造为适应做青“走水”需要的“虎口对芯”采摘法;即采摘时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梢采下,这样就形成每摘下一芽叶,有一半叶握在手中,另一半露在手掌外,可避免握在手中受热与压伤。刀割法和机采法这两种方法采摘的鲜叶质量明显较差,特别是机采法,没有选采性能,但能克服采茶用工困难,适应低档的大面积生产,有一定面积应用。同时应根据茶叶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枞面上的新梢全部采摘,枞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成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促进芽头生长均衡,达到增产提高的目的。每季一般分2次采摘,第1次按标准采开面3~4叶,第2次采茶蓬面下芽叶。铁观音采摘多数采用手工采茶法,采茶时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才能形成标准统一、容易掌握、茶青完整度较好。

采摘技术范文篇3

论文摘要采摘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介绍制作铁观音茶叶的采摘技术,主要包括采摘鲜叶的标准、采摘季节和时间、采摘方法、鲜叶保管等内容。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杰出代表,是属于半发酵茶,加工工艺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强而灵活。安溪县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积累了独特的初制工艺,其制作工作流程为:鲜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复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在整个制作工艺流程中,茶农根据经验,形成在不同季节、气候、鲜叶成熟度、栽培水平等方面差异,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制茶技术,力求使铁观音茶叶感官品质水平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形成铁观音外形长、索紧结、肥壮、沉重、匀整;色泽油润,红点明显,带砂绿色。内质气浓郁持久,具有自然的花香味,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观音韵回味悠长;叶底软亮,匀整,红边明显。铁观音的品质形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中采摘是提供优质制作原料的关键和基础,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对采摘技术提出粗浅见解。

1采摘鲜叶的标准

铁观音优良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的质量和制茶技术的正常发挥,只有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片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叶内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例协调。所以鲜叶原料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基础,采摘铁观音茶叶鲜叶原料成熟度一般要求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驻芽2~3叶,尤以驻芽3叶为优;小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1/2,中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2/3;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标准,春秋茶一般采用中开面采,夏暑茶应当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采;丰产茶园茶树生长茂盛,持嫩性强,采用中开面采摘,普通茶园采用小至中开面采摘,标准成熟叶子是形成铁观音高香品质的物质基础的保证。采摘过于幼嫩,茶叶多酚类较高,形成铁观音香气物质较少,而且在摇青工艺中极易损伤幼嫩梢,产生”断芽”、”断梗”等现象,影响正常的“走水消青”,造成品茶浸出物含量偏低,常形成香低、味苦涩且带有青气,铁观音外形、内质应有的特殊风味难以表现出来。采摘偏老鲜叶,过于成熟的叶片中有效物质基础差,儿茶素总量、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物质含量偏底;粗老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偏高,成品茶形成外形粗、色泽枯泽、黄片多、滋味淡、薄,不耐冲泡,品质较差。所以把握鲜叶采摘标准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关键。

2采摘季节和时间

铁观音对采摘时间要求较严格,一年中内安溪一般分4季开采,外安溪一般分5季开采。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达到全年的1/3;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至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茶;在11月至12下旬间制作的为冬茶;全年以春、秋两季茶叶品质最高,春茶以立夏前后采摘质量为更好,秋茶以寒露前后为更好。在一日中,以下午青即午后12时至下午4时前采摘的鲜叶中有充分晒青时间,新鲜清爽,品质最好。由于采摘鲜叶的时间不同,影响鲜叶内部的内含物、晒青等方面,对铁观音品质的形成也造成影响。早青为上午10时前采摘的茶青,鲜叶大多带有露水,其制成的茶品质较差;上午青为上午10时后至中午12时前采摘的茶青,因茶树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的照射,露水已消失,制作茶叶品质优于早、晚青;晚青为下午4时后所采的茶青,因采摘完鲜叶后,无法利用阳光晒青萎凋,错过晒青的最佳时机,制茶品质欠佳,总体优于早青;所以应尽量选择下午青作为制作原料。北风天气所采茶叶品质较佳,制作优质铁观音,应选择连续晴朗天气的午青鲜叶制作,才能达到上乘品质。

3采摘方法

采摘的方法有手采法、刀割法和机采法3种。目前铁观音最普遍的采摘方法为手采法,该种采法特别适合制作高档茶,茶农通过长期实践,创造为适应做青“走水”需要的“虎口对芯”采摘法;即采摘时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梢采下,这样就形成每摘下一芽叶,有一半叶握在手中,另一半露在手掌外,可避免握在手中受热与压伤。刀割法和机采法这两种方法采摘的鲜叶质量明显较差,特别是机采法,没有选采性能,但能克服采茶用工困难,适应低档的大面积生产,有一定面积应用。同时应根据茶叶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枞面上的新梢全部采摘,枞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成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促进芽头生长均衡,达到增产提高的目的。每季一般分2次采摘,第1次按标准采开面3~4叶,第2次采茶蓬面下芽叶。铁观音采摘多数采用手工采茶法,采茶时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才能形成标准统一、容易掌握、茶青完整度较好。

采摘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果蔬采摘机器人;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其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以及大量青年人外出务工等的驱动下,农村严重缺乏生产劳动力,而缺乏生产劳动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果蔬等农作物采摘方式以人工采摘方式为主,由于劳动力的不足,大量的人工成本严重影响了果蔬生产效益。因此,随着国家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逐渐从传统农业向智能化、智慧化农业发展,因而在农业生产中普及智能化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发制造适用于果蔬等农作物采摘的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推进农业智能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

1果蔬采摘机器人的作业特性分析

1.1采摘对象多样化,生长环境差异化

果蔬的种类繁多,其大小、形状、颜色、重量以及坚硬度都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坚硬度不高的果蔬采摘时容易造成损坏,所以在作业时,采摘机器人需要根据果蔬的大小去调整末端执行器以及控制抓取力度。由于果蔬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而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采摘机器人的采摘作业环境也就大不相同,进而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采摘作业的不确定性和不均匀性

由于果蔬生长的位置分布不均匀,而且很容易受到枝叶的遮挡,在这种作业环境下,采摘机器人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采摘机器人在准确识别、精准定位、采摘控制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自适应能力和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1.3采摘机器人的通用性与可更换性

由于采摘机器人采摘目标果实的多样化,进而对于不同种类的果蔬,采摘机器人都要能够进行采摘作业,这就要求采摘机器人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机器人在进行采摘作业时,其末端执行器直接与果蔬进行接触,而对于不同的果蔬其末端执行器也就不同,所以要求采摘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具有可更换性。

2果蔬采摘机器人研究现状

采摘机器人最早出现在1968年,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出现的采摘机器人以机械式结构为主,但是这种以单一的机械式结构为主的采摘机器人工作效率不高;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图像和机器学习的逐步发展,采摘机器人也迎来了新的革命[3]。

2.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的近藤直(NaoshiKondo)等[4-5]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番茄的采摘机器人,具有7个自由度。在采摘环境中,该机器人通过双目视觉系统识别和定位已经成熟的果实,采摘机器人通过腕关节将果实与果柄分离后,具有软衬垫的末端执行器通过吸入的方式采摘果实。但当该采摘机器人位于枝叶茂密的环境中,则无法避开障碍完成采摘作业,影响采摘成功率。该采摘机器人采摘单个果实平均耗时15s,采摘成功率为70%。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MichaelW.Hannan等[6]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柑橘的采摘机器人,具有7个自由度,如图1所示。该采摘机器人利用摄像机和超声波传感器对目标果实进行识别和定位,根据得到的位置信息,采摘机器人进行采摘作业时以球形坐标为坐标系,通过末端执行机构夹持目标果实进行采摘。其视觉系统处理时间为15ms~80ms,末端执行机构速度最高为508mm/s。日本的KanaeTanigaki等[7]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樱桃的采摘机器人,具有4个自由度,如图2所示。该机器人有视觉伺服系统、采摘机械臂机构、工控机等部分,视觉系统用来对目标果实进行识别与定位,机械臂机构通过移动关节增大末端执行器的采摘作业范围。该采摘机器人主要以吸入式方式进行采摘,可以将果实和果梗一起采摘下来。美国的HemanthSarabu等[8]研发了一种具有6自由度的双臂协同苹果采摘机器人,如图3所示。其中双臂分别为抓取臂和搜索臂,搜索臂没有安装末端执行器。该采摘机器人创新与配备了协同机械臂(搜索臂),其搜索臂主要针对抓取臂未识别的苹果果实进行识别和定位,并且通过自身算法进行路径规划以实现搜索臂可行的路径方案。通过对该苹果采摘机器人的仿真和采摘实验分析得出,该双臂协同苹果采摘机器人可以实现苹果果实的定位与采摘作业。英国的BoazArad等[9]研发了具有6自由度的甜椒采摘机器人,如图4所示。该采摘机器人主要由自动行驶智能平台和平台上的机械臂以及视觉系统等组成。其机械臂末端配备摄像头对甜椒植株进行3D摄影,得到的图像通过图形处理单元形成三维高清影像从而精准定位甜椒果实。该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通过定端的震动刀片将桔梗与主干连接处分离,最终实现甜椒采摘机器人的采摘作业。

2.2国内研究现状

江苏大学的赵德安等[10]研发了一种具有5自由度的苹果采摘机器人,如图5所示。该采摘机器人有视觉伺服系统、控制系统、采摘机械臂机构等部分,其末端执行器配备视觉传感器等,进而采摘机器人能够对目标果实进行定位,通过新分类算法识别果实,根据识别到的苹果果实位姿进行逆解计算,结合伺服控制系统使得机械臂各个关节转动到逆解所示位姿,以实现对果实的采摘。该苹果采摘机器人采摘单个苹果平均耗时15s,采摘成功率为77%,可用于户外采摘作业。北京工业大学的王丽丽[11]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番茄的采摘机器人,如图6所示。该采摘机器人具有4轮独立转向行走运动机构,通过激光导航系统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利用识别与定位技术确定目标果实的位置,使其灵巧型4自由度机械臂在空间较小的蔬菜大棚环境下进行采摘作业,机械手手指末端套上硅胶指套,手掌部位垫上柔软的硅胶衬垫,实现了番茄果实的无损采摘。该采摘机器人采摘单个番茄平均耗时15s,采摘成功率超过86.7%。江苏大学的高杨等[12]研发制造出适用于矮化密植环境下的采摘机器人,其具有4个自由度,如图7所示。该采摘机器人具有4条履带式的运动机构,其平台上搭载有剪叉式升降机构、机械臂、果箱和视觉传感器等部件。通过视觉系统定位目标果实,对于位置偏高的果实通过剪叉式升降机构抬高机械臂进行采摘,将采摘的果实直接存于果箱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张帆等[13]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黄瓜的采摘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实现无损抓取目标果实,如图8所示。其末端执行机构由夹持、剪切、叶片推挡以及导轨滑台等机构组成,夹持机构由两个气动柔性手指构成,手指兼顾柔性与刚度的要求。该采摘机器人通过移动平台进行初次定位,再利用推挡机构将遮挡果实的叶片推开,通过红外传感器进行次定位。夹持机构进行抓取并采用切刀切断果柄的方式进行采摘作业。该机器人采摘成功率大于85%,采摘速度约为8s/根,其视觉系统定位的最大误差为-7mm,果实识别率大于95%。沈阳农业大学的于丰华等[14]研发制造出用于采摘番茄的采摘机器人,其具有6个自由度,如图9所示。该采摘机器人适用于日光温室下进行采摘作业,利用具有4个麦克纳姆轮的平台搭载采摘机械臂,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配备薄膜压力传感器。该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和STM32控制器对机械臂进行控制,以实现对果实的采摘。

3果蔬采摘机器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果蔬采摘机器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别对采摘机器人的运动结构方式、视觉定位系统、控制系统以及末端执行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部分果蔬采摘机器人尚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未能达到替代人工进行采摘的要求,仍有以下问题。

3.1果蔬采摘机器人的识别率和定位精度不高果蔬采摘机器人作业对象为生长的果实,其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而且作业环境复杂多变,采摘机器人受环境因素影响非常明显。即使目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等算法使采摘机器人对果实的识别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视觉传感器等受到光照和遮挡等环境干扰时仍然存在较大的识别误差,进而影响采摘机器人对目标果实的定位精度。

3.2果蔬机器人的采摘效率较低且损伤率较高实际工作过程中,采摘机器人所处的作业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又由于机器人的视觉、控制系统的识别与定位精度不高,导致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效率不高。果蔬机器人模仿人的动作进行采摘作业,但是与果蔬直接接触的末端执行器大部分为刚性结构,所以或多或少会对果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3.3果蔬机器人的避障性和通用性不足果蔬采摘机器人在进行采摘作业时处于作业环境多变的情况,比如采摘目标果实被枝叶遮挡以及果实之间的重叠性等,故采摘机器人需要在采摘的路径规划中具有避障功能。现有的采摘机器人只针对于某些特定的果蔬而研发,不同的果蔬之间不能通用,即通用性较差。

3.4果蔬机器人的维修和制造成本较高果蔬采摘机器人的作业环境不像工业机器人那样单一,所以其结构系统等更加复杂,因而研发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并且果蔬采摘机器人作为智能农业装备,其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费用相对而言也就更高。

4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研究可知,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故结合采摘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见解。

1)增强采摘机器人的可靠性。机械结构直接影响着采摘机器人的可靠性,在满足采摘作业的情况下,利用虚拟仿真、创新优化等设计手段,使其机械结构更加紧凑、简单。特别是针对采摘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应改变其目前的刚性结构,增强末端执行器的柔顺性和灵巧性。

2)提高采摘机器人的识别率和定位精度。研发一种视觉传感器,其能够穿过遮挡物来确定目标果实的具体位置,再结合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图像处理算法,提高采摘机器人定位精度和辨识率。

3)扩展设备的通用性。研发可以采摘外观形状相似的目标果实的机械手,对采摘机器人采用开放式系统以使采摘机器人可以采摘多种果蔬,进而增强其通用性,同时提高利用率。

4)降低维护和生产成本。目前采摘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很高,其维修和维护费用也很高,因此,可以通过研发新型材料以及优化结构来降低成本。

5总结

目前,我国的果蔬采摘机器人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多数果蔬机器人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采摘作业实验,距离实用化和商业化还有一段研究路程,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化、智慧化现代农业,果蔬采摘机器人终会从实验室走向果蔬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辉城.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6):80-81.

[2]高文英.浅议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20,51(11):65.

[3]肖旭,李明,谢景鑫,等.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J].湖南农业科学,2020(11):113-118.

[10]赵德安,姬伟,陈玉,等.果树采摘机器人研制与设计[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5):16-20.

[11]王丽丽.番茄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7.

[12]高杨,刘继展,周尧.小型升降式采摘机器人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9,41(11):132-137.

[13]张帆,张帅辉,张俊雄,等.温室黄瓜采摘机器人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5):16-20.

采摘技术范文篇5

祥华铁观音是安溪铁观音中独具特色的精品。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是形成祥华铁观音茶质特征重要原因,但独特的加工技术,恪守传统制作方法是使祥华铁观音形成特有的“观音韵”的关键。本文介绍祥华铁观音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要点,并浅析祥华铁观音品质特点。

关键词:祥华铁观音;加工技术;关键技术;品质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的个性和品味要求的产区所产的茶品,小产区茶叶越来越受到青睐。福建安溪县盛产铁观音,虽同为安溪所产的铁观音,不同产区也有着不同特质,茶叶滋味不同,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产区西坪、祥华、感德3个乡镇所产铁观音各具特点。其中,祥华乡位于安溪西部边陲,多为丘陵山坡,山高雾浓,其独特的土壤、区域小气候和精湛传统的制作工艺,使祥华铁观音在安溪铁观音中独树一帜,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的小产区铁观音市场。祥华铁观音能够脱颖而出,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除了茶树品种优质、种植环境自成特点外,制法上多数恪守传统方法进行最为关键。以下简述祥华铁观音加工工艺及其关键技术,以供同业参考。

1鲜叶的采摘与保管

1.1采摘季节与标准因茶园立地条件以及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祥华铁观音具体采摘期可以分为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春茶,品质最优,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45%;在6月下旬采摘制作的称为夏茶,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30%;在8月上旬采摘制作的称为暑茶,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25%;10月上旬制作的茶被称为秋茶,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10%。科学执行鲜叶采摘标准关系到铁观音的最终品质[1]。祥华铁观音的原料要求采摘较为成熟的鲜叶新梢,待新梢形成驻芽时,采下2~4叶梢,俗称“开面采”。春、秋祥华铁观音是“开面采”。丰产茶园茶叶茂盛,持嫩性强,则采摘1芽3~4叶。选择每个茶季中的晴天,下午2∶00—5∶00采摘鲜叶。1.2鲜叶采摘鲜叶采摘时候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即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的高度的采摘面,把纵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纵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以促进增产提质。芽梢生长旺盛的茶树,可以分2次采摘,第1次按标准采1芽3~4叶,第2次再依该标准另采制,下一季采摘则在此采摘面的基础上适当提高[2]。祥华铁观音一般采用手工采摘,确保鲜叶质量,稳定采摘标准,为制作出高品质的祥华铁观音成茶奠定基础。1.3鲜叶保管由于大部分祥华茶园山高路远,采摘后的铁观音鲜叶需要运输至茶场付制,因此需要注意鲜叶保管。鲜叶采下后装入通透性好的竹筐或编织袋内,放置于阴凉干净处。在贮运的时候,应做到不同品种分开,晴天和雨天茶青分开,不同采摘时间段分开,不同采摘标准分开保管。运至加工厂的待制茶青应薄摊于竹匾上,以散发热量,保持新鲜度,防止热闷或红变。

2初制加工工艺

祥华铁观音的一般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复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3]。将鲜叶薄摊于竹匾内,每个竹匾0.5~1kg左右,置阳光下照晒25~30min,其间翻动茶青1~2次,使晒青叶失水均匀。大量晒青使用竹席,每平方米摊叶1.0~1.5kg。晒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叶质柔软,以手持叶梢底部,顶部2片叶子下垂为适度。做青灵活性强,是摇青与凉青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是初制阶段色、香、味内质形成的关键。等待晒青叶散发部分水分后,装入摇青机中,通过摇青筒滚动,使叶缘部分细胞受到损伤,促进物质的酶促转化。如采用手工摇青,则每次投叶5~6kg。如采用电动摇青机摇青,则每次投叶30~40kg,转速20r/min,并根据茶青的红边程度调整转速。摇青至青叶花香浓郁,红点明显,叶色黄绿,即可投入杀青机中通过高温炒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固定在做青阶段已形成的色、香、味内质,并蒸发较多水分,便于揉烘阶段操作。炒青叶通过揉捻、挤压、初焙和包揉,茶条变得紧结、弯曲并初步塑形。最后放入90~100℃的烘干机内低温慢烘,促进茶叶香气清纯,滋味浓厚,含水量达到3%~6%时,便可摊晾后贮藏包装。

3关键加工技术———摇青

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位列部级非遗,工艺繁复。因此,要想制作品质上乘的祥华铁观音,摇青工艺是制作中的关键工序。3.1摇青“走水”是形成“观音韵”的核心摇青“走水”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基础,所谓“走水”,即通过摇青,促进叶内水分及物质的运输与转化,使茶叶中所含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转化成芳香物质,促进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这也是祥华铁观音香高味醇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3~4次摇青、静置后,茶青走水明显,叶缘背卷略呈汤匙状,青气退、花香显露为适度。若过早的重摇或者摇青时候温度过高,导致茶青过早的失去水分而成为“死青”,就制不出好茶来,因其在摇青过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叶子失水过多,制成茶外形干枯、内质香味较低淡[4]。3.2摇青“三守一攻一补充”是形成“观音韵”的重要方法传统铁观音的摇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补充”之说法。即第1、2次摇青宜轻,目的在于促进茶青中的水分分布均匀;停青的间宜短,一般第1次摇3min,第2次摇青5min,以免使水分散失过多,以保持青叶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后的叶子能慢慢复“活”过来[5]。到第3次摇青则要摇得重,俗称“摇红”,需要摇至青气浓烈,叶缘有一定的损伤,有青草气散发上来,一般第3次摇青10min,第4次摇青30min[6]。“一补充”则是在第4次摇青后,视叶片红边情况而定,若茶青红边已足,则可以结束摇青工序,红边不足者则进行第5次辅助性的摇青。3.3摇青“循序渐进”是形成“观音韵”的基本原则摇青要掌握“循序渐进”原则。摇青转速由小渐多,摊叶由薄渐厚,时间由短渐长。摇青过程要做到“五看”:看品种摇青,叶多重摇,薄叶轻摇;看季节摇青:春茶气温低、湿度大,宜于重摇,夏秋茶宜轻摇;看气候摇青,南风天轻摇,北风天重摇;看鲜叶老嫩摇青,鲜叶嫩水分多,宜于晒足少摇,鲜叶粗老,宜于轻晒多摇;看晒青程度,晒青轻则重摇、晒青重则轻摇。看摇青是否适度,应该注意3点。摸:摸鲜叶是否柔软,有湿手感;看:看叶色是否由青转为暗绿,叶表出现红点;闻:闻青气是否消退,香气显露。3.4摇青“消水”是形成“观音韵”的重要特征“消水”即茶青的水分丧失情况。在摇青摊晾过程中,若摊晾太久不及时摇“活”,致使摇青叶失水过度,手握叶子有沙沙响声,并有枯燥感,就叫“尽水”。“尽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松散、色泽枯黄,品质较差。“消水”适度的掌握,往往因季节、气候及品种的不同而异。应掌握“春消透、夏消皱、秋保水”的原则。因为春季鲜叶含水量高,内含物丰富,做青中要促进水分蒸发和物质转化,使叶梗和叶脉中的水分充分消失做青适度,梗叶要“消”,即嫩梗外观干瘪柔韧,折而不断,这时才会有浓郁的香气。夏茶和暑茶鲜叶水分较少,只需要适当散发水分即可,梗叶略皱,发酵适度即可。秋茶因含水分少,只有保持鲜叶的活性,才会形成高强香气,所以至做青适度时,梗叶仍略有光泽,才能体现秋茶的秋香特色[7]。3.5摇青“发酵”是形成“观音韵”的根本一般来讲,摇青时对发酵程度的要求与掌握因品种而异。具体到祥华铁观音“发酵”程度的掌握,应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红”的原则。因为春秋季节气温比较低,叶子变红较慢,摇青可摇到有较高的清花香显露,再行杀青。而夏、暑茶气温较高,叶子边摇边“发酵”,就不能等“梗叶消,有高香”了[7]。此时,主要是看红边较充分,略呈暗红色,叶子边缘呈焦枯状,香气由浓浊转为清醇时即可炒青。

4祥华铁观音的品质特点

祥华铁观音的特质主要体现为香气浓郁、味正汤醇、回甘强。口味纯正,祥华铁观音入口后滋味醇厚,过喉甘爽,无粗杂味;汤醇,即汤水厚实,味浓而不涩,浓醇适口;回甘强,指轻吞茶汤入口,喉舌部位有略带甜味的回味,且回味较为持久。形成以上祥华铁观音独特品质特征的原因,有3点:茶树种纯正优质;种植环境自成特点;制法上多数恪守传统方法,尤其讲究发酵度适中。

参考文献

[1]程道南.茶叶采摘标准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93,95.

[2]董千诺.科学精神助推中国茶叶未来生态格局[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2):24-25.

[3]陈素全.浅谈安溪黄金桂茶初制关键技术[J].中国茶叶,2019,41(4):45-46.

[4]谢大高.茉莉花铁观音的加工方法[P].中国专利:101124931,2008-02-20.

[5]赵真忠.铁观音初制摇青技术初探[J].茶叶科学技术,2005(3):42.

[6]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567.

采摘技术范文篇6

1目前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美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发展成果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机械化发展的范围上已经实现了全国普及。相较于美国,日本由于国土面积比较小,其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也十分成熟[1]。而我国除部分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实现了全面的生产自动化之外,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并未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目前面临的重要待解决事项。

2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2.1有利于元器件的高精度反馈度提升。在农业生产机械自动化发展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控制精度的要求十分高,而高精度、快反应的技术则需要依赖元器件信号的精准反馈。此外,机械位置传感器的功率消耗与理论消耗上并不等同,前者远超出后者,想要保持生产效率,还需要定期更换机械组件。2.2有利于自我诊断工作质量提升。与应用其他类型的农业机械生产不同,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监控,当系统出现异常反应时,就会立刻发出声音、光线感应等类型的报警,并显示具体故障发生点,帮助农业机械自动化维护人员快速找到故障点进行维修,促进维修效率的提升[2]。当系统出现常规性故障后,自动控制技术还能够进行故障系统修复,唯有必须更换的系统器件损坏时,才需要维修人员介入。

3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有效运用

3.1空间湿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棚种植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部分农户选择种植反季节蔬菜,但是此种类型种植对于气候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因此将空间湿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生产中就十分有必要。可将湿度、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大棚环境中,对大棚环境进行全天候信息采集,利用中央计算机针对采集的信息管控和操作排风、干燥、加湿设备,确保大棚的内部环境始终最适宜蔬菜生长。3.2自动采摘技术。在采摘农业蔬菜时,将现代控制技术应用到采摘工作中,按照人工采摘路线在计算机中录入采摘指标,然后借助计算机将采摘指令发送给自动采摘设备。在具体采摘期间,采摘设备能够通过多项组合的设备传感器对采摘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确保蔬菜满足采摘需求[3]。另一方面,此项技术要求农业种植环境已经实现机械自动化,并且满足计算机操作条件。如此条件下,自动采摘技术才能有效降低采摘设备使用数量,节省农户生产成本支出。3.3视觉识别技术。不同蔬菜的光照需求并不相同,所以农户在种植时需要按照不同蔬菜的特点及时进行光照强度的纠正和改变。这对于农户而言,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在最佳光照强度的把控上也十分困难。此时将视觉识别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能够随时针对蔬菜不同生长周期的外观变化调整相应光照强度,从而保障蔬菜的光照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推广对农业产业生产效率以及收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并未全面实现生产机械自动化,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自动采摘、视觉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能缓解农村地区的劳动压力。

参考文献:

[1]靳党军.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24):208.

[2]王凡勋.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经,2017,21(22):59.

采摘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专业教育;双创教育;DCS;PLC;采摘机器人

近年来,国家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此背景下,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的概念,此举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中工科的创新能力。新工科专业的内核是以新兴的产业为核心,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用于传统的工科专业改革。同时,对于高职的工科专业来说,需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以学生导师现有的研究方向为指引,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工程能力,在理论上设计一款基于集散控制系统(DCS)的采摘机器人,通过此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工程能力。

1设计思路

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多控制对象有着良好的控制精度和效果。此次控制的对象为果蔬采摘机器人,解决采摘机器人只能单体控制不能进行多个采摘机器人综合控制的问题。多个采摘机器人在同时运作过程中易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导致多个采摘机器人协同作业效率低、对目标识别不精确等。针对此种现象,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作为多个采摘机器人的控制核心,同时在外部加入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对多个采摘机器人进行控制和运动参数监测,并保证控制系统与外部设备数据的传输,最终达到多个采摘机器人按控制要求同时动作的目的[1]。

2DCS控制系统结构

集散控制系统(DCS)由现场检测仪表、执行器、传感器、现场控制站、控制系统网络、现场操作员站、数据采集站、工程师站等组成,如图1所示[1]。其中,现场仪表、传感器等是组成控制系统的末端,是控制系统的“四肢”;现场控制站是集散控制系统(DCS)的核心,是控制系统的“大脑”[2];控制系统网络(Ment\Sent)是数据传输的路径,是控制系统的“神经”;服务器和功能站主要功能是存储、监视等。正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包括现场控制站、现场仪表、传感器、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及控制网络等[3]。

3控制系统设计

本次多台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是基于集散控制系统(DCS)建成的,在DCS典型控制结构上进行升级与优化,在控制体系中加入了西门子PLCS7-1500控制器、控制通信模块RS-485、现场传感器、现场执行器、多台采摘机器人,具体组成如图2所示[1]。控制系统设备的具体功能如下:主控制站是系统的“大脑”,主要功能是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计算,同时实时显示运动参数,后利用控制通信模块RS-485将接收的PLC数据通过计算和优化后再传回到PLC控制器中,通过PLC将控制数据下载到现场的执行器中。控制系统网络组成为控制通信模块RS-485[4],通信方式为半双工式串口,主要功能为实现现场主控制站、现场执行器、采摘机器人、PLC之间的数据通信。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为现场中控站与PLC通信,并通过PLC对采摘机器人发出控制指令,PLC可以在线编辑并在线实时通信,对采摘机器人的运动参数进行监测,同时实时优化参数并把数据传回采摘机器人执行端,完成相应动作。DCS主控制站RS-485通信机器人1机器人2机器人3通信端口PLC-西门子S7-1500传感器1(位置)传感器2(视觉)传感器N(压力)机械手执行模块图2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的控制系统中的现场设备包含各类传感器、控制模块。其中,位置传感器用于感知采摘机器人的空间位置,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采摘机器人机械手的夹持力,视觉传感器用于识别周围环境,碰撞传感器用于感知机械手碰撞压力,通过多种传感器保证采摘机器人的动作精度和采摘效果[5]。

4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现场主控制站设计

现场主控制站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需要对多台采摘机器人进行控制,对PLC控制器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控制核心处理器要求数据处理速度快、功能可靠、功耗低等。本文现场控制站选择的处理器芯片型号为LPC2106,其功能为32位程序下可以保持操作频率范围最大为25MHz,其外接I/O口多达32个,Flash程序存储器为128kB[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现场控制主站电压过低的现象,从而导致控制芯片LPC2106执行程序错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主机控制器进行复位。因此需要外加以IMP812监控器为核心的硬件复位电路,具体电路图如图3所示[1]。

4.2通信模块RS-485设计

通信模块RS-485是控制系统中的“神经”节点,其功能是现场的传感器、PLC控制器数据都要向现场主控制站传输数据并进行通信,其过程为将现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通信模块RS-485总线上的数字信号,再控制芯片LPC2106进行识别。通信模块RS-485采用无源转换器,对总线上模拟、数字信号进行隔离处理,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7]。通信模块RS-485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光电耦合技术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物理隔离,屏蔽外界干扰信号,提高通信模块RS-485电路抗干扰能力[8]。

4.3PLC控制器输入输出端口(I/O)分配

多台采摘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是在集散控制系统(DCS)上搭建而成的,通过PLC对多台采摘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和实时监控。PLC控制器对应不同的信号模块可以检测不同类型输入输出信号,可以同时对多路信号进行采集[9]。本文中PLC控制器选择西门子S7-1500,具有6通道400kHz高速计数,最大输入输出为32DI/32DO。多台采摘机器人的控制标准相同,运动参数与控制方式相同,西门子S7-1500输入输出信号进行输入输出端口(I/O)分配,输入端分别对应起始开关、四个方向限位开关、四个方向动作键、机械手动作按钮;输出端对应四方向电磁阀移动、电磁阀动作按钮等,通过西门子S7-1500可以使运动参数数据得到分析与处理。采摘机器人的运动参数主要集中在机械手的空间极限位置、机械手动作、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

5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多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现场控制站的控制程序和现场设备的控制程序。现场控制站的控制程序是控制系统的主程序,主要用于下级传输信号的分析与处理,如对采摘对象的图像处理、现场设备信息处理和机械臂动作运动轨迹分析等;现场设备的控制程序主要作用是对现场设备进行参数控制,具体控制某台设备。现场控制站的控制程序和现场设备的控制程序主要使用通信模块RS-485,从而保证两部分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互不干扰[10]。控制系统的工作程序如下:主控制程序启动后开始初始化,完成后激活各个传感器,其中视觉传感器开始工作采集目标图像数据,分析目标是否在图像中心;若采摘目标在图像中心,则通过通信模块RS-485向现场设备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11];现场执行机构启动机械臂、旋转关节、电动推杆等,使机械手向采摘目标运动;同时,在执行机构上的各个传感器不断采集机器人的运动参数,通过通信模块RS-485回传至主控制站进行反馈,不断修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采摘机器人机械手到达目标附近后,采摘机械手的位置传感器、避障传感器启动,通过前期的程序规划和数据分析完成路径动作,并控制机械手对目标进行切刀,完成对目标的采摘[12-13]。

6结论

采摘技术范文篇8

论文摘要茶园是否优质高产取决于茶园的管理技术,而茶树树冠的管理是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茶树树冠管理包括茶树修剪和茶树采摘2个方面,介绍了茶树修剪和采摘技术。

1茶树修剪

1.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

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第1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cm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cm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cm时,可留到5月中旬。进行修剪时,用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第2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用整枝剪在第1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cm。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定型修剪1年后进行,用篱剪在第2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即离地面40~55cm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枝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通过3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cm、树幅60~100cm,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cm,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2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cm、树幅达100cm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

1.2成年茶树的周期修剪

1.2.1常规茶园的周期修剪。①轻修剪。主要目的是平整树冠面,使发芽部位相对一致,调节芽数和芽重,控制树高,刺激下轮茶萌发,提高鲜叶质量等。树势强健的修剪宜浅,只要剪去3~5cm即可;树势较弱的修剪稍重,以剪去5~10cm为宜。修剪偏重可使单芽重明显增加,但芽的密度减少;修剪较轻则有利提高发芽密度,修剪时需根据茶园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轻修剪可在每年秋末冬初(11~12月)进行,也可隔年修剪1次。如在高寒山区为了早发春茶,多采春茶,轻修剪最好延迟到春末夏初(5月下旬)时进行。修剪的茶树以弧形为好,可增大发芽面和采摘面。修剪工具都采用绿篱剪(杭州、四川生产),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电动整枝机修剪(日本零件,杭州组装)。②深修剪。茶树经过几年轻修剪和采摘后,树冠面的枝条会变得密集而瘦弱,为使采摘面上的枝条得到更新就需进行比轻修剪重的修剪,这种剪法称为深修剪。深修剪程度一般是剪去树冠面绿色层10~15cm,大叶种20~30cm处,即基本上剪掉上一年留下的全部枝叶。深修剪对当年产量有一定影响,应隔3~5年进行1次较为恰当。

1.2.2密植茶园的修剪。密植茶园成园投产后,在年度轻修剪时尽量减少对萌动芽的损害,充分利用秋冬季形成的越冬顶芽和上位肥壮腋芽的生长优势,从而实现继续增产。为此可采用抽枝修剪法,即只剪去蓬面的鸡爪枝和徒长枝。这种修剪法,绿色叶面损失极小,枝条受伤少而轻,越冬芽完好无损,既保证了芽的数量又增加了芽的重量,并且可以比一般轻修剪提早5~7d萌发,春茶提早10d以上开采,增产达2成以上。抽枝修剪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对密植茶园来说也是协调个体、群体矛盾的有效手段。连续抽枝修剪几年之后,茶树高增长太快可用深修剪进行调节。密植茶园因树冠面大,可在每年秋冬季(也可在春茶前)修剪1次边脚枝。

2茶树采摘

2.1幼龄茶树的采摘

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2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cm以上,经过第3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cm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茶。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2~3叶,采1芽1~2叶;夏茶留2叶,采1芽1~2叶;秋茶留1叶,采1芽1~2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3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cm、树幅达130cm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

2.2成年茶树的采摘

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才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1芽1叶初展或1芽1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采名茶要求原料细嫩匀整,一般采摘1芽1叶初展、1芽1叶展或采单芽。大宗红条茶、绿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1芽2~3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打油茶和六堡茶则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对夹2~3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1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

2.3机械采茶

近年来,在我国大型茶场推广试用的采茶机,有双人担架式、机动型、螺旋滚刀切割式采茶机及水平旋转刀切割式采茶机2种。这2种采茶机的采摘质量好,操作方便,能适应各种地形的茶园作业,比手工采茶提高工效约10倍。在试用推广采茶机采茶的茶园,其肥培措施也需适当加强。

采摘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采摘观光园;建设原则;技术管理要求

在一些地区经济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优化过程中,旅游产业也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如今人们的旅游活动形式已向多元化、特色化和体验化演变发展,果园的采摘观光旅游正好顺应了当下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外出旅游的休闲方式,与其他旅游资源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现将旅游开发中采摘观光园应用的意义、建设的原则和技术管理要求进行阐述,以供探讨。

1采摘观光果园在旅游开发中的意义

1.1社会效益。采摘观光果园的建设提升了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了人们娱乐、休闲、观光、科普的要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给人们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通过动手采摘,加强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春华秋实、岁月静好的景象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生态效益。采摘观光果园树种的多样性,丰富了当地植物种类,增加了绿地面积、美化了环境,降低了废气、粉尘、噪音的污染,果树作为完好的引源植物,还可吸引大量的虫蝶和鸟类,形成良好的自然生物链。1.3经济效益。各种果树的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不同,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观。有的花香、有的果奇、有的叶美、有的形怪、有的味美,可集观叶、赏花、品果、赏树等独特景观效果于一身,会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感染力和愉悦性,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性和感召力。采摘观光果园和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果品经济与旅游产业齐驱并进,并辐射拉动服务业、土特产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可有效的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步伐。

2采摘观光果园建设的原则要求

2.1便利性。园址要选在旅游线路上,和周边的风景名胜区相连接,交通方便,吃、住、行便利。2.2舒适性。要以人为本,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根据果树特性,尽量接近园林式风格,提供简易舒适性服务设施。2.3可行性。选择果树树种要科学可行,要求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适应性强、抗性强、易修剪、便于管理。2.4多样性。果树种类繁多,要尽可能地使乔化、矮化、藤本和草本果树有机结合,同一树种不同品种合理搭配,延长观光采摘周期。主要考虑可食性果品,也要适量配置赏、食兼用的观赏果树如重瓣石榴、观赏海棠、奇形枣类等,在栽植露地果树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一些温室大棚水果,如草莓、樱桃、葡萄、桃等,力求常年花果飘香、四季观客不断。2.5奇特性。做为观光园,要具备一定的特色,才能吸引八方来客。生产上通过修剪使树体有艺术造型;使用模具生产象形水果;利用套袋贴字技术,生产带有美丽图案、喜庆吉祥文字、姓氏人名字样的果实;建立挂牌认领,私人定制,诸如父母长寿果、爱情见证果,夫妻同心树、友谊常青藤等。利用果园资源还可以衍生一些如农家乐、花朵美容、水果食疗、天然氧吧等休闲活动。2.6科普性。采摘观光果园的建设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选栽部分名、优、新、特树种品种,园内所有果树挂牌编号,标明科、属、种、产地、分布、食用价值及栽培特点,增加观光游客的知识面,突显科技示范功能,可拓宽为学习基地、科技考察、技术培训、科普夏令营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采摘观光果园的主要技术要求

采摘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观光采摘;果桑园;设计方案;改造项目

构建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系为业界共识,近10多年传统的蚕桑产业逐渐融入食品、饲料、医药和旅游等大产业[1],其中,各类蚕桑观光旅游项目较好地促进了我国乡村的生态、产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光采摘果桑园是重庆市蚕桑观光旅游项目的亮点之一,不仅使果桑经营业主增加了生产效益,而且成为吸引游客品尝桑果、踏青采风、科普蚕桑文化的好场所[2]。为了提升观光采摘果桑园的体验品质和经营效益,我们以普通果桑园转型的观光采摘果桑园为例,进行新理念设计与技术改造,期望为果桑经营业主提供有益的借鉴。

1试验果桑园概况

选择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果桑园作试验地,面积约3万m2。利用该果桑园自创并连续举办了11届以“桑-果-游”为主题的采果节,使重庆万州城区及周边市民在“五一”假期获得了“桑韵蚕趣”的美好体验。旧果桑园建于18年前,果桑栽植密度达9000株/hm2,后来根据观光采摘要求增添了部分便道,但其栽植模式、道路系统、生态环境条件等仍不能很好满足游客观光采摘的全部需求,且连年的观光采摘已致树体老化、树形衰败、果产量锐减,尽显疲态的果桑园亟需进行技术改造。

2果桑园技术改造方案设计理念

针对旧果桑园在接待游客观光采摘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果桑园改造技术方案以体现“更加安全、舒适、快乐”为设计理念,设计的重点就是对园区观光采摘道路重新进行系统的合理规划,让游客在园区内可以安全观光、舒适采摘、快乐游玩。这样的设计理念既考虑了游客采摘体验的质量,也方便果桑园生产管理作业。

3果桑园改造项目

3.1园区土地整理

于2021年9—11月份实施改造。在进行地块细化改造前,需集中处理已经老朽和罹病的桑树,将其作为柴火或深埋桑园1.0m土层中;在保证地块整体平整前提下,需依地势使地块形成一定坡度(坡度≤2°),确保地块的水流能经沟渠自然流淌,减少地块积水。

3.2园区土壤翻新及细化

土壤翻新及细化需在园区道路系统改造完成后进行。利用挖掘机将地块土壤进行深翻,深度50cm左右,尽量不打乱土层顺序,保持土层结构不变,以降低土壤翻新对耕地地力的损害。翻新后的土壤用旋耕机将土块碎细、耙平。改造后翻新、细化的地块结合园区观光道路的修建建设成统一宽度(长度依地块而定)的栽植区,以便于不同果桑品种分区栽植。

3.3园区道路系统及排水系统改造

3.3.1道路系统改造园区道路系统要形成闭环,以便让游客在园区中任意行走都能从终点回到起点。改造的道路系统包括观光采摘道路和生产作业道路。铺设观光采摘道路主要是方便游客进园采摘,不具备机动车辆通行功能,因此规格设定为宽80cm,用C20混泥土按10cm厚现浇即可,长度依地块而定。生产作业道路环园区修建,既是游客在园区通行的通道,也供生产作业机具通行,故规格设定为宽120~150cm,用C20混泥土按15cm厚现浇,长度依地块而定。3.3.2排水系统改造园区排水系统的主沟渠宜设计为可视的直线形,规格为宽30cm、高50cm。沟壁用砖砌成24墙,沟边每隔一定长度预留12cm×12cm渗水孔,沟底用C20混泥土踩底,利于栽植区土壤田间排水。环园区沟渠采用沟代路方式,成为环园区道路的一部分。沟底用C20混泥土踩底,沟壁用砖砌成24墙,沟面用厚15cm混泥土预制件覆盖或用C20混泥土现浇,能通行三轮摩托车,便于生产作业。

3.4园区栽植果桑品种的布局及株行距

3.4.1果桑品种布局从观光采摘的需要出发,园区内的果桑品种按桑椹早、中、晚熟3种类型搭配。早熟品种以无核大十、台湾长果桑为主,中熟品种以红果2号、嘉陵30号、白玉王、金蔷63为主,晚熟品种以新加坡果桑、富士红为主。还可以适量布局中桑5801、德昌白果、黑珍珠等特色品种,以丰富果桑产品种类,更加吸引游客的眼球。此外,园区内的每个区块栽植一个果桑品种,物候期相差较大的品种最好不比邻,以便于对果桑“一虫(桑椹瘿蚊)一病(桑椹菌核病)”的有效防治。3.4.2果桑栽植株行距果桑栽植株行距的规格选择重点要考虑观光采摘的需求,应便于让游客在园内轻松采果。栽植密度太大,通风透光差,桑椹易感病且品质差,游客穿行也困难。栽植密度还应依果桑品种枝条展开特性而定,例如:无核大十的枝条柔弱,直立性差,株行距可考虑适当大一点;白玉王、台湾长果桑、新加坡果桑等品种的枝条硬挺,直立性好,株行距可以适当小一点。目前,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4500~7500株/hm2范围内,株行比例以1∶1.5或1∶2为宜[3],如此既能满足观光采摘的要求,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5园区围栏及防鸟网安装柱布局

安装园区围栏的目的是规范果桑园管理,防止成熟桑果被盗造成经济损失。围栏用长×宽×高=200cm×10cm×10cm的混泥土桩或φ=5cm、高=200cm的镀锌管材配金属围栏网安装而成,围栏桩间距150~200cm。防鸟网采用抗老化的尼龙材质,防鸟网铺设用10cm见方、高400~500cm的镀锌金属管材作立柱,用C20混凝土按长宽高60cm浇筑将其固定,立柱顶端用φ=3mm的不锈钢丝作为防鸟网固定支撑线。防鸟网安装柱间距因园区地势而定,一般10~15m。

3.6园区边坡及边角地绿化

绿化园区边坡及边角地带的目的是提高园区观瞻的美感,给游客营造愉悦的心情。绿化方式很多,用麦冬草绿化或撒播其他绿化草种子进行绿化的经济适用性都较好,也不会给桑树害虫营造共生环境。

3.7改造后果桑园区的地力恢复

果桑幼树栽植完成后,在园区地块播种绿肥,冬季撒播剑舌豌豆、紫云英,夏季撒播田菁等;或在栽植当年套种1年榨菜,菜头自我食用或销售,菜叶还田。如此可恢复果桑园的地力,还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4果桑幼苗栽植技术

4.1嫁接苗准备

参照文献[4]的方法,在改造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春季按栽植品种规划嫁接相应的果桑,将嫁接体按株行距20cm×20cm栽植于苗圃地,当年春季成活后按果桑树干培育技术培育成有一级支干树型的果桑幼苗,备栽。

4.2划线定点栽植

按既定株行距划线,定点栽植果桑幼苗;划线时先用2根绳索分别按株距(横轴)、行距(纵轴)拉直,用石灰粉沿纵横绳索划线标记,纵横交点即为栽植点。

4.3施底肥

底肥以自制腐熟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为宜,自制腐熟有机肥施用量30t/hm2,商品有机肥施用量15t/hm2,原则上不施用迟效性复合肥,严禁施用速效性化肥,以免损害果桑幼苗根系,影响幼树生长。栽植果桑幼苗时先用表层土壤覆盖有机肥,再按栽植技术完成幼苗栽植。

4.4浇定根水

给新栽植的果桑幼苗浇定根水是保证幼苗成活的必要技术措施,定根水要一次性浇透。

5小结

本次观光采摘果桑园改造是基于既有果桑园为前提,对老旧果桑园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因此改造设计方案不仅要突出供游人观光、游乐的目的性,还应兼顾果桑园管理的便利性及单位面积桑园产出的最大化原则。对果桑园实施改造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一是果桑的栽植规格。果桑的栽植规格没有标准及固定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既要体现观光、游乐的目的性,又要兼顾果桑园经营业主的效益最大化,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本文例析的果桑园地块相对平坦,而对于处于山地的果桑园改造(建设)方法应有不同,但其改造思路和主要内容可供借鉴。三是还可在果桑园园区入口地块设置桑树品种展示区,栽植其他枝、叶、果有特色的桑树,如垂桑、九纹龙、龙爪桑及其他在颜色、果形、味道等方面有特色的果桑,增加景观和体验,达到更利于科普桑树知识、丰富观赏内容、增加游玩乐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森泰.关于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思考[J].蚕业科学,2018,44(2):181-187.

[2]胡文龙,余华献,王万华,等.重庆市果桑采摘园桑果和桑叶的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报告[J].蚕学通讯,2021,41(4):22-26.

[3]任杰群,张明海,谭立新,等.果桑丰产栽培配套技术[J].蚕学通讯,2019,39(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