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1:56:42

不稳定

不稳定范文篇1

关键词: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治理方案

工程区位于贵州省印江县,交通较便利。据调查访问,该不稳定斜坡最初发生变形于2011年,斜坡上部为已建乡村公路,该公路局部出现沉降后于2014年进行整修,变形点位于斜坡中部公路坎下,多户村民房屋出现裂缝。该不稳定斜坡区为中低山侵蚀剥蚀地貌,发育于斜坡中上部,坡脚海拔约822.69m,坡顶海拔约890.42m,高差约67m,斜坡整体坡度约18°~35°,第四系覆盖层较薄,约0.3~1.3m,局部陡坎处可见基岩出露,工程区四周均为斜坡地形,斜坡地形较陡,第四系覆盖层较薄,植被发育多为林地。工程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8℃,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工程区周边未见地表水体发育。

1不稳定斜坡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1斜坡区地质概况

工程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Q)、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泥岩。第四系(Q)主要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呈可塑、稍湿状,其中碎石含量约10%~20%,粒径0.1~1.5cm,碎石主要为强风化泥岩。韩家店群(S2-3hn)为灰绿色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出露岩体风化较强烈,其中强风化岩体为软质岩,岩层产状290°∠28°。发育2组优势裂隙,L1:108°∠68°,长度约为3~5m,节理缝宽0.5cm,密度为2~3条/m;L2:182°∠82°,长度约为2~3m,节理缝宽0.5~1cm,密度为2~3条/m。工程区未见断裂构造发育,相应地震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韩家店群泥岩风化带体中,含水性弱,微新岩体透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1.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该不稳定斜坡位于村民住房和通组公路之间斜坡地带,见图1。整个区域在平面上近似呈“簸箕”形,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不稳定斜坡前缘和后缘均为通组公路,右侧边界为自然斜坡沟谷,整个不稳定岩土体宽约158m,长约121m,前缘高程约817m,后缘高程约867m,相对高差约50m,平均坡度约15°~25°,覆盖层厚度0.3~3.1m不等,斜坡上局部可见基岩出露。图1不稳定斜坡航拍图Fig.1Aerialphotographoftheunstableslope经现场调查,该不稳定斜坡体的滑体主要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平均厚度约0.3~3.1m,夹少量碎石,碎石以强风化泥岩为主,呈棱角状,块径一般0.5~6cm不等,结构较松散。该不稳定斜坡体为土质不稳定斜坡,主要表现为表层土层发生局部滑塌开裂变形,斜坡体主要沿着岩土界线产生滑动变形,顺着坡向向下滑动,即滑面主要为岩土分界面。该不稳定斜坡的滑床为韩家店群灰绿色薄-中层状泥岩,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斜坡为逆向坡,故基岩稳定性较好。根据现场调查及监测资料,该不稳定斜坡最初变形发生于2011年,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及切坡建房导致不稳定斜坡局部地面开裂变形,于2020年局部变形扩大并局部发生滑塌,但该不稳定斜坡所在村寨整体无明显大幅度变形迹象。目前该不稳定斜坡上共形成9个地面开裂变形区域和2个崩塌区域;其中,裂缝变形区的裂缝长4~35m,宽0.1~6cm,裂缝可见深度最大达20cm,崩塌区均位于公路的下部,方量最大约220m3。1.2.2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该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破坏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强降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工程区大气降雨量较丰富,加上滑坡体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孔隙度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大气降雨渗入坡体不仅增加了岩土体自身的重量,水下渗后岩土接触面上富集,对岩土接触面上有浸蚀、软化的作用,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切力学强度,大大降低斜坡的稳定性。该斜坡坡度较陡,且前缘多处存在切坡建房修路,部分临空面较为高陡,为斜坡发生滑动垮塌提供剪出空间。斜坡区为人类工程活动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改造作用较为强烈,斜坡后缘切坡修路、切坡建房较为常见,导致植被减少,坡体裸露,显著增加了地表水的渗流量;此外,建构筑物的修建对斜坡体施加重力荷载也进一步加速斜坡的变形破坏。

1.3斜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分析,该斜坡滑动面总体呈近圆弧形型,适用于圆弧滑动计算模型。由于该不稳定斜坡规模较大,根据斜坡特征,选取3个典型坡面进行稳定性计算;稳定计算主要考虑降雨因素、坡体自重,地表荷载(建筑荷载)、地下水产生的水压力等,综合考虑上述荷载的作用,分别计算2种工况下的斜坡的稳定性,即工况1:自重+天然水位;工况2:自重+10年一遇暴雨。结合工程经验及现场、临近工程点的岩土体试验,确定改斜坡体滑动面天然抗剪强度粘聚力C=22kPa、内摩擦角φ=14°(工况2抗剪强度折减系数为0.95),滑体天然重度18.5kN/m3,工况2容重为19kN/m3。根据斜坡区钻孔岩芯土工试验结果,滑床强风化泥岩的天然重度25.1kN/m3,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0.3M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5,强风化泥岩水平弹性抗力系数K=180MN/m3,中风化泥岩K=250MN/m3。在上述参数的基础上,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稳定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工况1状态下斜坡均处于稳定状态,工况2状态下除了1条剖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外,其余的2条剖面亦均处于稳定状态。

2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方案研究

2.1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按照对地质灾害应“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注重效果”的治理原则和前期滑坡勘察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工程手段对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根据以往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成功案例,该工程考虑如下3个治理方案。方案1:钢管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方案2:钢管桩+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方案3:对受影响的35户127人进行整体搬迁。

2.2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方案1:该稳定斜坡在2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但坡体存在一定的变形裂缝,目前坡体缺乏有效的排水措施;在坡体前缘设置钢管桩和挡土墙,并在坡体设置截排水沟可达到阻止斜坡变形的效果,该方案可行性较高,能有效地提高的坡体的稳定性;但所需的钢管桩数量较多,工程投资较大。方案2:该治理方案在方案1的基础上增设抗滑桩,进一步提高了防治工程的安全系数,彻底解决该滑坡的稳定性问题,工程治理后的安全系数最高,同时抗滑桩的使用可以大幅较低钢管桩的数量,工程投资较方案1小。方案3:该方案可以有效避免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对该地居民的威胁,永久性消除灾害体对居民的影响。该方案涉及的工作类别少,工期较短;但移民投资高,并且违背当地村民的意愿,移民搬迁可能会使部分农民远离原来的生产对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为确保搬迁后农民生活来源的稳定和生活质量的保证,当地政府和农民都将为此做出大量工作。综上所述,建议选取方案2作为该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方案可行性高,投资较少。

3结语

(1)工程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下伏基岩为韩家店群泥岩,岩体风化较强烈。(2)该不稳定斜坡在平面呈“簸箕”形,宽约158m,长约121m,前、后缘高差约50m;滑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组成,平均厚度约0.3~3.1m,滑面主要为岩土分界面。(3)该斜坡发生变形破坏是强降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建议选择钢管桩+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治理工程的治理方案(方案2)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参考文献:

[1]谢凯,员海.贵州某公路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与治理研究[J].路基工程,2021(01):204-209.

不稳定范文篇2

一、工作要求

切实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排查调处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制把社会稳定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努力实现“四个不发生”,即一不发生重、特大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二不发生群众性纠纷械斗,三不发生有影响的恶性刑事犯罪案件,四不发生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二、工作重点

1、突出问题的排查。当前我乡重点突出问题涉及土地征用和承包、房屋拆迁、军队退役人员、环境保护、

山林水利土地权属、新农村建设、农民建房审批、违章建筑拆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各村各单位要重点排查,认真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上报,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调处措施,限期办结,确保每一件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2、赴省、进京上访老户,重复问题的排查。要把已发生的赴省、进京上访老户,重复案件逐一摸底排查,对每个赴省、进京上访老户,重复案件都要建立领导负责、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参与的调处稳控工作小组,包问题调处、包督查督办、包思想教育、包人员稳控。

3、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进一步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做到不漏面、不漏点、不漏项、不留死角,做到苗头早发现、情况早掌握、动态早报告。对重大的带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的问题及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重大隐患,应在第一时间上报,严禁瞒报、缓报、谎报。

4、建立不稳定因素每日排查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乡、村、组三级维稳、信息网,加强信息沟通。同时建立不稳定因素每日排查报告制度,每日下午3点为信息报告时间,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信息报送统一报送至乡综治办,特事要事可直接及时报至乡党政主要领导。

三、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把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上级要求,国庆期间我乡控制赴省进京上访的目标为确保实现“零登记”。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追究相应的责任。(1)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乡纪委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分管领导进行组织处理。一是发生1批次进京正常上访的;二是发生1批次赴省重复上访的。(2)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组织程序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停职,对分管领导就地免职。一是发生1批次进京非正常上访的;二是发生1批次赴省集体上访的或2批次赴省重复上访的。

对发生1批次赴京赴省上访的,包案的乡领导书面向乡党委、乡政府说明情况。同时乡综治办实行十天一督查,督查中如发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切实履行责任,松懈怠慢,推诿扯皮,立即进行全乡通报,造成严重影响的,由乡纪委追究责任。

不稳定范文篇3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长期以来,我校就特别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把安全作为学校生存的重要工作来抓。为保证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顺利完成,加大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学校成立了不稳定因素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阮国飞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韩志勇任副组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以及各年段长为成员,组长阮国飞对全校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工作全面负责指导,分管副校长韩志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全体成员明确责任分工,认真抓落实,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坚决落实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处室、年段、班级、教研、实验室及各要害部门都要与学校签定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工作,并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及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权,坚决遏制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自查认真、追求圆满

为了不使一个细节出现问题,排查小组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排查方案,建立相关排查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认真自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讲求效率,追求圆满,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安全形势稳定;同时,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教育,使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1、交通安全方面

学校门口有两个急陡坡,又要横穿福厦路,交通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学校结合“安全宣传月”、“安全教育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意识,同时建立常年交通安全督导员机构,导护师每天放学都在南北两大门陡坡值班,维持好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严禁学生下坡时骑车,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上下学安全。

2、消防工作方面

首先配备齐全的消防器材,重要功能室均按规定标准达标,并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不准乱动灭火器。二是组织学生根据消防预案进行消防演练,有记录、有照片,效果很好,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消防意识。三是对各个功能室的电源设备彻底清查,包括线路、插座等,有破损或隐患的一律换新,根除隐患。四是教育学生禁带火柴、打火机等火源,不准玩火,远离电源,没有家长带领不准进山。

3、饮食卫生方面

经检查,我校食堂并不存在无证经营的现象,同时为加强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场所师生食品卫生工作,我校安排专人对食堂环境卫生进行管理监督,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接受健康检查;严格遵照《食品卫生法》;严禁采购、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做好食品留样管理工作。由总务处、团委会、生活管理员、学生代表组成的食堂管理监督小组对食堂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同时,教育学生不要购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零食、盒饭及其他食品。

我校南大门校门外有多个食品摊点,卫生条件恶劣,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虽然在区综治办等有关部门的督查整治下,有所改观,但最近又有趋恶倾向,希望有关部门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安稳。

4、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我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内有两名专业心理咨询师,轮流坐班为学生开解、辅导心理问题,同时,为缓解高三学生高考考前焦虑、害怕等不良综合症,保障学生正常发挥水平,从而考上理想大学,心理咨询老师利用班会课的机会,为全体高三学生开展《轻松面对高考》的讲座,得到良好效果。

5、甲型h1n1流感防预方面

不稳定范文篇4

关键词:美元霸权中心-构架人民币汇率

一、霸权稳定论与美元霸权

金德尔伯格1973年在他论述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名著《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中最早提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思想。他谈到,自由贸易和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实质上乃是公共产品,其提供既不能通过“世界政府”,也无法寄希望于国家间的自发合作。“若要使世界经济变得稳定,必须要有一个稳定者,且只能有一个稳定者”。

随后,Gilpin、Krasner和Keohane等学者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角度发展了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核心思想包括:第一,霸权是确保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繁荣和发展的前提保证;第二,霸权国本身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其政府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利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第三,霸权国在获得其经济政治霸权所带来的各项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两项重要义务,一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保障世界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是推动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来;第四,竞争优势的转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和其他国家的搭便车现象,将会造成霸权的逐渐衰弱,而霸权的丧失和追逐必将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直至新的霸权产生。

世界经济的历史似乎恰好吻合金德尔伯格的假说。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是英国拥有霸权地位的时候,也正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高潮时期;二战之后美国拥有无可挑战的霸权地位,这正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出现并达到高潮的时期。尤其是,金德尔伯格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经衰落,而新兴的美国却不愿出面提供自由贸易和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因此各国陷入混乱的“贸易战”、“货币战”,世界经济由繁荣转向旷日持久的萧条。

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指建立在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的自由开放贸易制度,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指稳定的国际货币。在二战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做为一种国别货币一直兼任着世界货币的角色,由此带来的美元霸权是战后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

美元霸权至少能够为美国带来以下好处:第一,由于美元广为其他国家接受,那么美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就可以直接用美元进行结算,从而避免了外汇风险和汇兑成本,以及为了避免外汇风险而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第二,美元走向世界为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第三,由于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美元,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并输出美元来征收国际铸币税,据美国经济学家Frankel的估计,当前被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美元数量至少占到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按照这一数字进行推算,每年美国可以向其它国家征收高达120亿美元的铸币税;第四,对于本国货币并非世界货币的国家来说,本币贬值虽然可以促进商品出口,但是却要承担外债负担增加的代价。然而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国的对外债务也是用美元计值的,那么美联储多发货币所导致的美元贬值则可为美国带来刺激出口和减轻外债负担的双重好处,这也被称之为国际通货膨胀税。

为了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在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Kindleberger认为,美元霸权的建立要求美国经济必须履行以下义务:一是美国必须为剩余的世界产品提供市场,以及美国需要和其他国家分享稀缺资源;二是美国必须保证资本流向可能的借方;三是在货币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应该扮演全球最后贷款人;四是维持全球汇率结构的稳定;五是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在履行后三项义务时已经力不从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说明美国没能很好地维持全球金融稳定;特别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美国财政部和IMF没能很好地履行国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西方三种主要货币即美元、欧元和日元之间的汇率波动频繁,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协调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美国更多地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例如广场协议),而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方面乏善可陈。

二、当前美元霸权的表现形式:中心—框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施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选择实施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盯住汇率制度(包括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安排)。美元依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因此依然扮演着世界货币的角色。但是,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的波动幅度显著增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对称性日益突出,而这和美元霸权所导致的中心-构架是分不开的。

图1说明了这种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构架。美元依旧占据着核心位置,而位于这一构架的是两类国家。一类是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这些国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然后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保有这些储备。美国则通过输出美元获得了实际资源的注入,此外这些输出的美元往往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流回美国国内。另一类国家是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包括一些OPEC国家),这些国家的投资者购买了大量由美国公司或者美国政府发行的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美国通过出售这些金融资产,向国家融入了大量的真实资本,并且把这些资本运用于国内建设或者国际FDI投资(Dooley,Folkerts-Landau,andGarber,2003)。在这一构架下,国际货币体系有三大特征:第一是美国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以及美国外债不断积累(见图2);第二是东亚地区的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见图3);第三是欧洲国家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以及储备资产基本不变。

图1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构架

图2美国净外国资产和经常项目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CD-ROM)。

图3牙买加体系下东亚地区外汇储备累积情况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CD-ROM)。

在这一中心-构架下,美国一方面从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金融往来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从与欧洲和拉美国家的金融往来中获得的收益。

在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第一,由于美国通过经常项目的逆差输出了大量的美元,同时向自身注入大量的实体性资源(主要是商品),这既满足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又有利于维持国内物价的稳定,同时还能享受到铸币税的好处;第二,由于东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而它们持有美元储备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美国国债,这有利于美国通过支付较低的利息为自己的经常项目逆差融资,从而避免了经常项目逆差的不可持续。来自瑞银华宝的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亚洲国家总共持有12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中包括大约10000亿美元的长期债券和票据),此外还持有至少1000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股票以及存款,这一比例高达海外美国金融资产存量的三分之一(Anderson,2005)。此外,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在过去3年时间里,来自亚洲的资本流入占到美国外资净流入的40%,在2004年这一比率接近50%。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迄今为止之所以还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的重新注入。

在与欧洲和拉丁美洲等的第二类国家的往来中,美国获得了两大好处:第一,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平均来说低于实际投资的收益率,美国企业通过向海外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赚取这两种收益率之间的差价;第二,向海外出售金融资产,能够把投资的风险转嫁给海外的投资者。特别是对于股票而言,股票的发行商并没有义务承诺一个确定的收益率,而且发行股票并没有还本的压力,此外股票的涨落对于股票发行公司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该公司没有继续融资需要的话)。

从表面上看,这一种中心—构架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但是其实这中构架具有内在的不相容性。在这一体系下,中心国家享受了更多的收益(例如铸币税和通货稳定),而国家则承担了更多的成本(例如资源输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这种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等分配使得国家日益边缘化,并且把维持系统相容性的任务过多地集中到中心国家身上。而作为中心国家的美国,在享受美元霸权带来收益的同时,却经常拒绝履行自己维持系统相容性的责任和义务。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使得全球金融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这集中体现为该体系下多次爆发的货币金融危机。在过去25年间,大约有80-100个国家出现过金融危机(斯蒂格利茨,2003)。除了1992年的英镑危机发源于处于体系中心的发达国家外,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金融危机均发端于处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

Kaminsky和Reinhart(2001)考察了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和地区性问题,区分出冲击的三种传递途径:国家→国家→国家;国家→中心国家→国家;中心国家→国家→国家。结论为:如果国家的危机没有触及到中心国家的资产市场,只会在国家发生区域性危机,不会造成波及全球的系统性危机;而中心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以后,很容易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国家。一个自然的推论是货币金融危机在“中心—”国家间的危机传染具有单向特征:中心国家出现危机时,国家成了中心国家危机的泻洪区,国家出现危机时,国家成了中心国家的桥头堡。

中心—式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国际金融风险逐渐在国家累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货币领域的收益与风险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处于的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因为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贸易、金融或者预期心理等渠道进行扩散和传染。如果位于系统中心的发达国家经济出了问题,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都面临着均衡被打破的危险。因此,美元霸权主导的中心-构架注定是一种过渡性的体系,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减少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必须依靠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合作,尤其是中心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国家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增强与中心国家的谈判力量。

三、美元霸权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截至2004年低,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达到GDP的6%,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美国的对外债务净额也高达GDP的23%。高盛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维持在GDP的5%左右,到2020年美国的对外债务净额也会增加到GDP的60%以上。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不会对持续的真实资源净吸收提供融资便利,因此美国规模如此之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从根本上而言是由该国国内的储蓄水平低于投资水平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削减经常项目逆差,就需要降低美国国内的消费水平或者投资水平,这显然不是美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可行选择就是美元贬值,然而,据美国经济学家Rogoff和Obstfeld(2004)的估算,要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削减到可持续的水平上来,美元至少需要贬值30%到40%!如果美元真的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贬值,这将对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严重冲击。由于美元的大规模贬值将对美元的霸权地位造成显著负面影响,而这也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国政府就试图通过敦促自己的贸易伙伴国货币升值来达到同一目的,而这正是美国营造人民币升值舆论的真实目的。

如前所述,造成美国持续大规模经常项目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的低储蓄率,但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去主动承担调节经常项目失衡的责任,反过来却热衷于营造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并且威胁如果人民币不主动升值的话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进行制裁,这不能不说是美元霸权在新形势下的鲜明体现!那么中国对于来自美国的这种压力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必须指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属于中国的货币主权,应该由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独立制订。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成为一个国际热点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当前的名义汇率水平相对于均衡水平而言的确存在明显低估。低估的人民币名义汇率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刺激商品出口,但是由于这一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了国内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导致资源过度流向贸易品部门,从而将造成中国非贸易品部门(主要是服务部门)的发展长期滞后和效率低下,这种资源配置的扭曲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张斌、何帆,2005)。

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6099亿美元,与2003年底的4033亿美元相比,仅仅一年间储备规模就上升了51.3%。国人大多把雄居世界第二位的外汇储备视为中国出口竞争能力和利用外资能力飙升的表征,殊不知高储备的背后隐藏着效率损失和政策掣肘的隐忧:第一,如果我们假定中国609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全部是外贸出口所得的话,那么只要我们不利用这批资金的话,就相当于我们用6000亿美元的实际资源换来了美国财政部开出的一张白条,换句话说,我们为美元霸权支付了代价高昂的铸币税;第二,由于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非常之低的,同时我们又引入了大量的FDI,而这些FDI在中国的收益率是相当之高的,这就相当于我们将自己的宝贵资金以低利率借给美国,然后又以高利率向美国等国家贷款,这种操作的效率损失是相当之高的;第三,随着我们持有的美元储备越来越高,那么美元贬值对我们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就越来越大。例如美国为了削减经常项目赤字而让美元贬值20%的话,对我们外汇储备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200亿美元。也就是说,外汇储备的逐渐累积将会限制我们主动调节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此外,麦金农和施纳布尔(2003)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中国私人部门持有的大量流动性美元资产导致中国存在“冲突的美德”(conflictedvirtue)。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决定了中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顺差,加上FDI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出现了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由于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一直稳定在固定水平上,这就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为了削弱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银行需要保证私人部门不把流动性美元资产兑换成人民币,这就需要央行保证美元资产的收益率高于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因为存在风险溢价),但是由于美元资产的收益率是由美国制定的,而且当前水平很低,这就意味着人民银行必须不断降低人民币资产利率,直至陷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的“流动性陷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的美元霸权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过高外汇储备造成的铸币税支出、效率损失和汇率风险,以及“冲突的美德”。在此,我们相应给出三条政策建议。

第一,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应在近期内作出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小幅调整不但不会对中国商品出口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能够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此外还有利于资源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相对于汇率水平而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则更为重要。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真正实施所谓“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般而言,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应该选择以下时机:本币具有升值趋势、国内需求旺盛、贸易账户平衡、宏观经济稳定等等,我们认为,当前正是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最佳时机。

第二,应该将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规模之内。无论从何种衡量方法来看,中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出了适度水平。适当削减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将宝贵的外汇资金用于边际收益更高的国内建设中去,是更加适当和理性的选择。例如,可以考虑用外汇储备提前偿还外债,继续用外汇储备为工行的股改上市注资,鼓励企业用外汇直接进行海外投资,加速QDII的实施等等。

第三,为了防止“冲突的美德”问题发生,麦金农和施纳布尔提出的建议包括:采取政策措施减少甚至逆转经常项目顺差,包括降低贸易壁垒、鼓励进口,以及取消出口补贴;通过鼓励合资企业向国内银行借款、在国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获得人民币融资,以减少FDI的流入规模等等。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中国国内的居民储蓄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并不顺畅。由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远高于国内资本形成水平,因此中国本来应该是一个资本输出国,但是事实上中国却是世界上吸引FDI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其中本来就隐含了代价高昂的效率损失。此外,当前中国吸收的FDI存量已经高达4000亿美元,在未来FDI的利润汇回将成为导致中国出现资本项目逆差乃至国际收支逆差,甚至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威胁(余用定,2004)。因此,充分利用国内的资金来源,审慎控制FDI的流入数量,是维持中国长期国际收支安全和避免“冲突美德”发生的双赢策略。

参考文献:

[1]Dooley,Michael,DavidFolkerts-LandauandPeterGarber.AnEssayontheRevivedBrettonWoodsSystem[J].NBERWorkingPaper,NO.9971,September2003.

[2]Anderson,Jonathan.WhyAsiaCan’tSelltheDollar[J].UBSInvestmentResearch,January2005,/economics.

[3]Kaminsky,GracielaandReinhart,CarmenM.TheCenterandthePeriphery:TheGlobalizationofFinancialTurmoil[J].NBERWorkingPaper,No.9479,November2001.

[4]Keohane,Robert.TheTheoryofHegemonicStabilityandChang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Regimes,1967-1977,inHolstiandOthers(eds.),ChangeintheInternationalSystem[M],Boulder,1980,p.132.

[5]Keohane,Robert.AfterHegemon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p.49.

[6]Kindleberger,P.Charles.TheWorldinDepression1929-1939[M].London,AllenLane:ThePenguinPress,1973.

[7]Gilpin,Robert.U.SPower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ThePoliticalEconomy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M],NewYork,1975.

[8]Gilpin,Robert.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NewJersey,1987.

[9]樊勇明.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0,(9).

[10]何帆.美元与美国霸权[J].博士咖啡网站,2004,doctor-/detail1.asp?id=2856.

[11]麦金农和施纳布尔.中国是东亚地区的稳定力量还是通缩压力[J],比较,中信出版社,2003,(7).

[12]任东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J].战略与管理,1995,(6).

[13]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人民币悬念》(余永定、何帆主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4]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展望[J].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1).

不稳定范文篇5

关键词:不稳定斜坡;治理;设计;永定庄煤矿

1矿区地质环境

治理区所属矿区位于大同市西南23.5km口泉乡永定庄村附近。口泉河位于矿区南边界外,井田内无大的地表水系。地貌单元属低中山区,区内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区内无地质构造通过,地层总体东南高西北低,倾角一般2-4°,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中统大同组(Jd)砂岩、第四系松散层。本区设计2的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2勘查成果

2.1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1位于矿区中南部,口泉铁路支线及口泉至王村公路东北侧山体,该段斜坡坡宽为462.7m,斜坡整体呈“L”形,平均坡向182°。坡高约41.8-69.0m,平均高度59.5m。坡度38-79°,局部坡度近直立。周边沟谷地形呈“U”形,斜坡坡度多介于38-79°之间,部分地段斜坡近于直立,斜坡上基岩直接出露,风化强烈,坡脚处多见风化掉落的岩块,局部堆积有大量建筑及生活垃圾破坏了原有地貌,植被覆盖率低且紧邻公[1]路,影响道路行人安全及美观。根据勘查成果,不稳定斜坡1为岩质斜坡,岩体主要为砂岩,岩体节理发育,裂面粗糙,多数节理无胶结,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现场调查岩体有两组优势节理面:185°∠66°、111°∠73°。因受风化影响大,斜坡坡度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潜在破坏形式为沿节理面的浅层崩塌。同时,岩体易受风化作用出现坡面块石掉落,破坏地形地貌,间[2]接影响边坡体的稳定性。

2.2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2位于矿区东部,地表为松散土层覆盖,下伏为大同组砂岩,局部被人类新近开挖改造,坡面无植被生长,斜坡坡度多介于41-73°之间,坡脚处基岩出露,通过测量调查周边岩体裂隙发育情况,有两组优势节理面:247°∠55°、155°∠68°。该斜坡坡宽为109.4m,高48.0-49.5m,平均高度49.0m,坡度41-73°,坡向西南。不稳定斜坡2潜在破坏模式有两种:模式一为上覆土层沿基岩顶面发生整体滑动;模式二为均质土层内部发生圆弧形滑动。另外,对于土质边坡坡面的破坏也不可忽视,治理区粉土层结构松散,易受降水冲刷形成坡面冲沟,坡脚冲蚀,一定程度上影[3]响边坡体的稳定性。

2.3勘查结论

在目前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不稳定斜坡1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安全储备不足;不稳定斜坡2的AB段处于稳定状态,BC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降水作用下,不稳定斜坡2的AB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外,不稳定斜坡1和2的BC段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地震作用下,不稳定斜坡1和2整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3治理方案

3.1不稳定斜坡1设计方案

3.1.1不稳定斜坡1的治理以岩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边坡破坏模式为卸荷裂隙引起的局部崩塌,设计采用削坡+重力式挡墙+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1)削坡工程以1:0.75-1:1的坡率削坡,清除斜坡坡面风化层及破碎物,降低斜坡坡度,减少坡脚应力集中现象,设计削坡单级坡高8.0m,中间留设2.0m宽平台,平台倾向坡外或排水沟,坡率为5%。共削坡38700.6m。2)重力式挡墙设置于坡脚,挡墙外边坡1:0.25,内边坡1:0,墙底坡率0.1:1,墙高4.6-6.2m,顶宽1.0m,底宽2.15-2.55m,基础埋深1.5m,且不得以填土作为持力层。墙体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片石强度不低于Mu30。墙身设泄水孔,材料选用孔径110mm的PVC管,外斜5%,最下面的排泄水孔距地面0.1m,泄水孔竖向间距为1.5m,水平间距3.0m,上下左右交错呈梅花状布置,并用反滤包包裹。每隔10m设1道变形缝,缝宽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使用1:3水泥砂浆勾缝。墙后回填材料应选择透水性填料,分层回填碾压,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共修建挡墙924.3m。3)截、排水工程设计排水沟设置于坡间挡墙内侧,距离挡墙边缘500mm,尺寸800mm×800mm,地形平坦处沟底坡率1.5%,其他地段沟底坡率随地形,纵向排水沟沟底坡率与坡比保持一致,以及时排出边坡降水,由M10浆砌片石浇筑。每隔15m设1道变形缝,缝宽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使用1:3水泥砂浆勾缝。共修建截、排水沟758.0m。3.1.2垃圾治理工程治理区垃圾堆积区共9处。根据各区垃圾堆放特征,采用平整、压实、清运、植被恢复等不同的治理方式。

3.2不稳定斜坡2设计方案

设计考虑充分利用勘查区基岩埋深浅的有利条件,同时坡上有坟墓分布,要求尽量以少削坡为原则。根据以上原则设计采用锚索(杆)锚固入稳定坡体内部与格构梁组成的支护体系,增加边坡抗滑力。1)削坡工程以1:0.75-1:0.50的坡率削坡,单级坡高8.0m,中间留设2.0m宽平台,平台采用300mm厚M10浆砌片石护面,平台以5%的坡率倾向坡外或排水沟。削坡工程弃土运至治理Ⅰ区用于植被恢复工程,平均运3距2.2km。本工程削土方量为11960m,平台片石护2面834m。2)锚杆设计锚杆孔径110mm,钢筋采用φ25钢筋(HRB400),梅花形布置,水平倾角20°,锚杆长度9.0m,水平、垂直间距均为3.0m,弯头长度不小于50cm;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水泥采用PO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6-0.7。注浆压力0.20-0.50MPa,水泥用量不少于25kg/m,并根据试验确定,水泥浆强度不低于M30,孔中每2.0m设对中支架。共设计锚杆151根,总长度1359m。3)预应力锚索采用OVM15锚具、拉力型锚索、3-4束ASTMA416-92标准的高强度低松弛270(1860)级1×7φs15.24mm钢绞线,钢绞线的抗拉强度标准值Rby≥1860MPa,截面积A=140mm,最小延伸率δ≥3.5%。设计预应力锚索的水平间距为3.0m,竖向间距为3.0m,水平倾角20°,锚索长度为12-20m,锚固8-10m,锚固体直径为130mm,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水泥材料为PO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6-0.7,水泥用量不少于35kg/m,水泥浆强度不低于M30。锚头采用钢板进行固定并施工预应力,同时整浇于面层中。共设计锚索336根,总长度5258m。4)格构梁格构梁截面为350mm×350mm,C25混凝土浇筑。横梁、竖肋节点处预留锚杆(索)孔。格构梁内铺砌预制C25混凝土空心六棱砖,边长×厚×边宽为150×60×40mm,砖间植草。每级边坡坡脚采用高1500mm,厚300mmM10浆砌片石护脚。格构梁C25混3凝土用量共580.0m,M10浆砌片石护脚墙长521.0m,六棱砖2505块。5)截、排水工程截水沟设置于坡顶,过水截面为矩形,尺寸为800mm×800mm,地形平坦处沟底坡率1.5%,其他地段沟底坡率随地形。坡脚设置排水沟,过水截面尺寸800mm×800mm;平台排水沟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矩形。横向排水沟沟底坡率1.5%,纵向排水采用急流槽,槽宽1.4m,壁厚0.3m,每2m设1道防滑台阶,台阶下底1m宽,过水断面宽0.8m,高0.8m,沟底坡率与坡比保持一致,以及时排出边坡降水,由M10浆砌片石浇筑。横纵排水交叉点设置消能池,池长2m,宽1.8m,高1.1m,壁厚0.3m,每隔15m设1道变形缝,缝宽30mm,缝中填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或其他有弹性的防水材料,使用1:3水泥砂浆勾缝。共修建截、排水沟710.0m,急流槽80.0m,消能池8个。

4方案对比分析

不稳定斜坡1为岩质斜坡,不稳定斜坡2为土岩斜坡,在目前地质环境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降水、地震作用下,不稳定斜坡1和2整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因受风化影响大,不稳定斜坡1坡度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潜在破坏形式为沿节理面的浅层崩塌。同时,岩体易受风化作用出现坡面块石掉落,设计应针对清除危岩体(削坡工程),阻止崩塌体掉落(重力式挡墙工程),同时阻断降水不利因素的影响(截、排水工程),[4]最后美化环境(垃圾治理工程)。不稳定斜坡2土岩斜坡潜在破坏模式有两种:模式一为上覆土层沿基岩顶面发生整体滑动;模式二为均质土层内部发生圆弧形滑动。另外,粉土层结构松散,易受降水冲刷形成坡面冲沟,坡脚冲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边坡体的稳定性。设计应主要侧重土体的稳固性(削坡工程、锚杆工程、预应力锚索工程、格构梁工程),同时阻断降水不利因素的影响(截、排水工程)。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及边坡破坏模式对边坡采取治理防护措施,确保两处不稳定斜坡1、2坡面稳定。

5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矿区分布广泛,部分矿区的地质环境复杂。即使在相距不远同一矿区的两地块,地质环境条件也可能出现较大差异,针对不同不稳定斜坡岩性、走向、坡度、形态等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使后续的治理工程更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晋.山地建筑的边坡支护及治理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2(12):258-260.

[2]汤晶,王晓旭.某病害高边坡成因机理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土工基础,2022,36(3):360-364.

[3]陈星星.某岩石高边坡支护结构变形破坏分析及治理措施[J].中国水运,2022(6):158-160.

不稳定范文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原因;解决办法

继电保护装置具有保护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作用,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可以自动进行电源切除,并且通过警报来实现预警的效果,有助于减少电力系统的运行损失。但继电保护装置有时会出现不稳定的运行状况,主要原因是安装不到位、没有及时维修等,进而无法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质量。因此,要加强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应对,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继电保护的效果,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具有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事故预警的作用,因此继电保护装置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保护电力系统的功能。造成继电保护装置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人为操作、设备自身的因素、电网设计不合理及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引发继电保护装置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相关部门及维修人员要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工作,不断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稳定性,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1.1人为因素。检修人员是参与继电保护装置安装和维修的主要参与者,检修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关系着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效果,所以说人为因素是造成继电保护装置出现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安装继电保护装置的过程中,需要维修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来展开操作,这样才能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安装的可靠性。如果出现人为操作失误的现象,就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继而影响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安全事故,为企业和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中,这对继电保护检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和维修工作[1]。1.2设备因素。在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其自身质量的好坏也是影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括了通信设备、断路器及绝缘装置等,这些装置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有着关键作用,如果其中一个装置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故障,继而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断路器、通信设备及绝缘装置等部件会出现电路故障、老化的问题,如果检修人员没有做好部件的维修工作,就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出现故障问题,进而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2]。1.3电网建设因素。近年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行各业对电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电网的设计结构关系着电网的输电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供电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合理设计电网结构,就会导致电网的建设质量不高,继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电和工作用电造成影响。另外,在建设电网结构时需要根据人们用电的高峰期来进行考虑,设计合理的电网结构,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人们的日常用电提供有效保障。1.4安全管理因素。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问题,需要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管理,这是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由于目前我国的电网管理模式单一化,相关制度没有及时进行完善,导致电网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因此,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检查和维修的力度,不断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发挥继电保护的作用,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3]。

2解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办法

2.1提升检修人员的素质能力。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检修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决定着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维修等工作内容,如果检修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就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继而影响继电保护的效果。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检修人员的管理力度,保证检修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操作,避免人为操作失误的情况,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水平,认真分析引起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因素,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4]。2.2规范故障处理的流程。为了更好地解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问题,必须提升故障处理的效率,制定合理的故障处理方案,保证故障处理流程的规范性,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实际的故障处理工作中,规范处理流程有利于提升继电保护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以便检修人员更好地进行故障维修和事故处理工作,节约维修的时间,进而节省设备维修的成本。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时,维修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材料来查找故障的原因,大大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进而实现故障处理流程的规范化。2.3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要想保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的稳定性,就要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整体质量。继电保护装置是由断路器、通信设备、交流电压切换箱及绝缘装置等设备组成的,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如果其中一个设备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受到影响,继而扰乱数据输入、转化等环节的开展。因此,要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整体质量,降低继电保护装置出现故障的概率,提高继电保护的功能,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保护电力系统的作用,从而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时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电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5]。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还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工作,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应对,加强对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继而提高继电保护检修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防止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从而推动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原因及解决办法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4).

[2]郭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原因及解决办法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9,(6).

[3]苗辰.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原因及解决办法[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3).

[4]任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门窗,2019,(14).

不稳定范文篇7

一、证据不稳定的几种表现

1、具有隐蔽性。大多案件特别是经济案件,违纪者事前有准备,作案隐蔽,且直接证据深藏于当事人的记忆中,证据难以收集,当事人为了掩盖违纪事实,常会制造一些假象,甚至互相串供。有的以所得款项已为公家办事开支了或以领导知道为由等时供时翻,成造证据的不稳定性。

2、具有易变性。我们办案中获取的言词证据一般都是人证,这些人证材料对事情经过的复述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同时也因当事人文化程度、心理状态、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影响,证言材料失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贿赂案件的直接证据多为行贿人,与案件有着某种利害关系。因受利益因素等影响,证言材料真假难辩不确定。

3、具有局限性。有些案件直接作案人员比较少,且没有明显的被害人,也往往没有直接的旁证证人,因此易形成“一对一”的局面。同时受方方面面的影响,有的单位(部门)或个人为掩盖事实真相采取巧立名目、出具收据等虚假证据,使得办案人员一时难以获取真实有效证据。

4、证人拒绝作证或随意改变证词。办案实践中,经常遇到证人不作证、乱作证、甚至作假证的现象,对此不尽义务的情况,法律上又没有具体规定。现实中只强调证人的义务而忽视了证人的权利。办案人员所能做的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究其原因是证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在证人面临打击报复时得不到及时救助。对证人不作证、乱作证、甚至作假证的行为缺乏制约机制。

二、导致证据不稳定的原因

在办案过程中,普遍存在证据的不稳定性,其中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环境、个人利益及对反腐认识等因素。除这些外部因素外,办案人员在收集证据时没有到位也是产生证据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1、忽略间接证据的收集。办案人员只注重直接证据的收集,没有考虑证据链收集完整证据。间接证据不仅可以鉴别、印证直接证据,而且在直接证据难以获取的情况下,有时可以靠完整的间接证据定案。

2、忽略证据的证明力。实践中,办案人员对所取得的证据不做深入推敲,满足现状,造成许多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没有注重证据的派它性;对物证书证材料没有经过科学鉴定固定证据。

3、忽略对证人的研究。只强调证人作证的义务,致使证人失去作证的信心和勇气,甚至由于办案人员方法不当,使证人产生压力,为此获取的证据难免不稳定或出现反复。

4、忽略办案措施的运用。办案实践中,有些证据反复变化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运用办案措施,采取单一的调查,错过了时机,给其串供机会,未能获取固定的证据。

三、固定证据的对策

1、采取合法秩序,客观收集证据。办案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依照法定程序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收集证据,坚持既重视收集违纪当事人的供述、证人证言等直接证据,又要注意发现证明违纪发生的间接证据以及再生证据;既要重视收集有问题的证据,又要注意收集无问题的证据。并从中加以分析,对合理之处应该予以肯定。绝不能采用哄、骗、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

2、讲究办案方法,利用好办案手段。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能证明案情的关键证据往往处于不易被人发现或者重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收集证据时必须深入细致,不能粗枝大叶。如问话时对有关情节要问细,以便排查矛盾,并尽可能准确地复现违纪经过。对物证、书证材料要及时收集,并恬当使用“两规两指”办案措施,促使案件突破。

不稳定范文篇8

一、急、大、难矛盾纠纷

(一)山林权属纠纷

尽快派工作组调查处理。我们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稳控工作,协助县工作组调查处理。

(二)其他纠纷。

4月28日4、双方不得再因此事引发新的纠纷。

二、重大信访隐患

1.“6.23”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

2.对越自卫反击战人员问题。我乡人员详细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近期动态。确定了责任人,进行跟踪监控,确保他们不上访,切实做好“两会”期间稳控工作。

3、三组钟科举因本组在林改分山时,本人有小山竹的山未分到,要求给予解决。

三、安全隐患

不稳定范文篇9

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1.1农业生产限制因素

农民经过长时间农作,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而通过农作物或畜牧养殖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益,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准则。虽然农民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采取了多种获得经济收益的方法,但是由于其本身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无法拥有的完善的技术,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也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是导致农村经济受限的主要原因。

1.2科学技术因素

随着农民生产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认同程度也逐年提升。按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规律,为了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多数农民会通过学习的方法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确保将其应用于自身的农业生产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多的收益,是农民更希望看到的结果,以此展现出科学经济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3农民的文化素质因素

因为本身具有的文化知识较少,所以在学习相关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很多生产技术无法及时了解或学习透彻,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可定期开展相关科普知识,让农民学习文化的同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带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开启合作模式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农民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阻碍农业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利用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使自身的收益得到提高。农民想要在短时间内创收,需要时刻关注市场中农产品变化趋势,与传统的散户经营模式相比,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创造利润。比如,在农村建立加工厂,对食品等相应原材料进行统一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并保证农产品的销量更高,进而获得收益。

2.2加强科技应用

为了满足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需要制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和策略,让农民在长久发展中,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因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许多农村土地都被大型工厂所占用,这促使农民更快速地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创造更大的价值。遵循目前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和规律,农民要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应用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避免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并高效使用已有的土地资源。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因素的使用,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有效方法,积极的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引入先进的种植和生产方法,才能既确保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又可以达到提高经济收益的效果。

2.3拓宽销售市场

不稳定范文篇10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国家政策缺位;学校制度失当;教师

认知局限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已经成为影响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民办高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宏观政策体制层面

(一)对民办高职教师相关政策缺位,民办高职教师身份认可模糊

2012年,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职教师同公办院校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益,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之前大大提高,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对民办高职教师的认可度仍然较低,特别是民办高职教师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遇相对公办高职教师的巨大差距,进一步弱化了民办高职教师对人民教师这样一个职业身份的认可[1],更多将自己定位为普通打工者或二流教师,教师职业自豪感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就是许多民办高职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或跳槽、或得过且过,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经常出现人才逆淘汰现象。

(二)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体制错位,民办高职教师职业上升困难

职称评定是我国高职教师职业上升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与标志,然而,现有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几乎完全套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等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性[2],出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和自身专业发展冲突、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与专业建设冲突的局面,使得很多民办高职教师无法适应,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公办高职院校而言在职称评审权、获取课题及资助等方面存在的先天劣势,使得民办高职教师职业上升的途径变得更加艰辛。

(三)对高职生源遴选进行政策干预,民办高职教师职业成就感低

现有的生源遴选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招录学生几乎都是在最后批次,且随着生源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很多院校要经过多次降低分数线进行补录才能招到学生,整体生源质量相对公办院校而言,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低,理解能力差,这使得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个教学、学生管理变得更加困难[3],很多年轻教师开始都是满腔热情,但是,教学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足、脱离实践的教学等使得最后的付出,都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极大的打击了民办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多民办高职教师无法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严重挫伤了他们对高职教师职业的热情。

二、民办高职院校层面

(一)师资短缺,教师引进标准不严谨

作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首先应是一名教师,即会讲课,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学习;同时,要是一名技师,即懂专业,熟悉专业理论知识,懂得专业实践操作,能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民办高职院校在引进专业教师过程中,不考虑自身专业发展、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对教师引进设定标准不切合实际,唯学历、职称是举,一方面,招聘简历上都要求是硕士、博士学历,3年或5年工作经验等,条件非常苛刻,但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条件支撑,或者是招不来,或者招来了留不住;另一方面,大量通过非正常渠道,既无工作经验,也无专业知识,有些至连基本师德都没有的人,都趁机充斥进来,打破了作为一名高职教师的底线。教师引进标准的不严谨,及标准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职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加剧了高职教师“逆向淘汰”的过程。

(二)成本制约,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

绩效评价旨在客观评价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成绩,借助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肯定,达到人尽其用,最大限度调动每个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民办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过程受制于评价成本、激励措施、评价体系制订者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问题。(1)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类型不合理。定性指标过多,如德、能之类,无法做到有效区分,定量指标数据采集困难,或采集方法不科学,平时没有做相应量化工作,指标值形成过于主观;(2)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内容不合理。绩效评价不能将教师发展与专业建设、学院发展紧密结合一起。如缺乏教师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贡献指标、缺乏教师在实践教学成果方面的贡献指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予区分,等等;(3)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支撑。评价完毕后,有些仅仅是课时量的变化,还有些只是一次性少量奖金,根本无法对教师起到较大激励作用。[4]绩效评价体系的诸多问题使得教师成绩无法到达认可,严重挫伤了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三)经费受限,薪酬福利制度不公平

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其个人报酬的多少有关,也与人们对报酬分配感到是否公平有关。薪酬福利公平分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两方面,外部公平指的是同类型单位相同职位的薪酬福利相对公平,内部公平指的是同一单位相同职位的薪酬福利相对公平。民办高职院校相比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初衷和经费来源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个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经费来自企业投资和学生学费,一个是追求社会利益最大,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这使得同一地区民办高职教师的薪酬福利水平明显不如公办高职院校,形成薪酬福利的外部不公平。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福利中,决定绩效工资的因素主要是教师职称、学历,课时量,教师个人主观能动因素根本无法通过绩效工资体现出来,形成薪酬福利的内部不公平。[5]根据公平理论,当人们感觉到不公平时,有两种选择,要求增加回报,或减少付出,对许多民办高职教师来说,多数选择了后者——混日子或另谋高就。

(四)缺乏配套,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

人才开发和培养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教师自身更应当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心态,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实践技能等,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考核及激励制度,导致教师培训存在一系列问题:许多教师不愿花时间参加一般培训,因为,培训和不培训教师在待遇、发展等方面没有任何差异;高职院校不愿意在教师培训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因为,民办教师流动性大,一旦离职得不偿失;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有些培训对某些高职教师没有太大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民办高职教师在职业发展上缺乏制度上的促进和压力,职业发展缺乏向心力。

(五)定位失当,管理体制呈现官僚化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管理建立在“性本恶”假设之上,行政和教师关系本末倒置,许多教学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侧重点不是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相应服务,而是监督、约束甚至干扰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切实际的教师量化考核标准,设计大量的所谓“教学相关”表格,规定教师准备许多无用的“教学相关”材料,插手教材征订,随意修改教师征订教材等等,将原本应由教学管理机构承担的事务和责任,分摊给教师,给教师带来大量教学之外的工作和责任,打乱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计划,使得原本热心高职教育的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三、高职教师自身层面

(一)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认识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选择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不断学习,选择不断完善自我,只是高职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在于这个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要参与到具体社会实践过程,可能会更加辛苦。现实当中许多年轻人,基于对教师安逸的工作环境、较长的带薪假期、相对满意的薪酬福利等预期,而选择教师职业,但民办高职院校受制于办学经费、办学体制等原因,使得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的现实状况与职业预期形成巨大反差,现实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发展状况使得许多人不得不考虑从新选择职业或调整自身的职业预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对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对职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

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使职业者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使自身在专业上和业务上得到不断提升,不断发现工作价值和工作带来的乐趣,避免工作陷入一种简单重复的状态,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许多民办年轻高职教师由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专业知识上、专业技能上、教学方法上、育人知识上缺乏系统职业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的执行措施以及相应制度激励措施,也不愿意接受系统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渐渐地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出现简单重复的状态,开始对现有的工作产生厌倦,最终,或选择跳槽或选择消极怠工。

作者:苏雪霏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杨艳,肖丰,等.浅析民办高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与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3-116.

[2]颉丽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弊端及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8):9-10.

[3]王莹华.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