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4:18:36

病机范文篇1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论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早在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1]。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无法对那些古代医籍中描述的痴呆进行现代医学的分类,在中医学上也无老年痴呆的相应定义,但是痴呆在中医归属“呆症”和“健忘”。如《左传》[2]曰:“不慧,盖世人所谓白痴”,是中医学对本症的最早论述。《黄帝内经》[3]中也有关于本病的部分描述。《内经》最早提出“心主神明”。《灵枢·海论》所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李时珍亦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枢·天年篇》说:“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相当于“心神失常”“善忘”“呆病”“痴证”及“郁证”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探,精神将夺矣。”《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汉代《华佗神医秘传》[4]最早正式称之为“痴呆”。唐代《千金翼方》[5]对痴呆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人五十以上阳气始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失前后,兴居怠惰”。宋·洪迈《夷坚志》记载了老年期痴呆“暮年忽病忘,世间百物皆不能辨,与宾客故旧对面不相识……阅三年乃卒。”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6]中首次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之经气有不清而然,但查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症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卒恐,时偶伤心胆而至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至此,中医对痴呆一证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清·《辨证录》[7]首立“呆病门”,写道:“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能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针对上述病机,提出了“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治疗大法,是对痴呆最早的专论。清人王清任在总结前人对脑的认识并吸收传入的西说,在《医林改错》[8]中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髓海渐空”,“脑气虚,脑缩小……”首次将本病归于脑功能的障碍。清·程杏轩《医述》[9]亦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音钝,耳目皆由以并令,放聪明焉。”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10]亦有中风后善忘之论。

痴呆最为显著也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迟,即健忘,它的病因病机与痴呆大同小异,中医对此也有较为详细论述。如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健忘》[11]中说:“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诲,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12]中指出“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精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劳损也。”清·陈士铎《辨证录》[7]中载:“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人以为心血之涸,谁知肾水之竭乎。”又云:“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故我们在治疗上注重交通心肾填精益髓之品,并运用大量的黄芪、天麻,二药具有改善及恢复语言能力和改善呆滞面容表情作用,并有较强的促进脑细胞代谢的功能。明·龚延贤在《寿世保元·健忘》[13]中曰:“夫健忘者,……益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木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晋·王叔和《脉经》[14]称“健忘”,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5]谓“多忘”,唐·孙思邈《千金要方》[16]曰“好忘”。

有关痴呆的发病机制有:①肾精亏少:肾精不能濡养大脑,脑髓空可致神机失用。这在清·王学权所著《重庆堂随笔》[12]中有论述;《医学心悟》[17]还明确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医方集解·补养之剂》[18]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②心脾两虚:气血亏损,血不养气,气不行血,血脉不畅,气滞血瘀,精气不能上荣于脑,这些在《寿世保元》[13]《类症治裁》[11]中备较详细描述。《济生方·健忘论治》云:“夫健忘者,常常善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识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③痰浊气滞血淤: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外伤、或久病气血亏损、或因脏腑虚损失调等。这在《素问·八症神明篇》《灵枢·平人绝谷》《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8]中均有阐述;张仲景在《伤寒论》[19]中已经认识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6]中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证治准绳》[20]云:“有病癫人,专取四七汤而愈,善痰为癫,气结痰故也”。《石室秘录》[21]指出:“痰气最盛,呆气最深。”④肝郁克脾或胃衰土亏致清阳不能荣于脑:这在《辨证录·呆病门》[7]记载:“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均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肾气之衰。”《景岳全书》[6]中说:“血者,精之属也……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脾主意一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神明被阻,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如李东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虽不易变生他疾,已损天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故其人寿。”薛己也曾说:“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总之,中医理论对痴呆的发病机制的论述可归纳为“虚、瘀、痰”三方面,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对老年痴呆病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汉代起开始正式命名为痴呆,并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唐宋是缓慢的继承与发展阶段;明代及清朝对痴呆的研究飞速发展,并有质的飞跃;尤其是清朝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痴呆辨证论治的理论,痴呆辨治理论则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历代中医药的痴呆理论指导并影响后世对老年痴呆病的论治,为人类健康和疑难病的治疗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陈直.养老奉亲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

[2]春秋·左丘明.左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程士德.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

[4]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华佗神医秘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2.

[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

[6]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

[7]清·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

[8]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

[9]清·程杏轩.医述[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

[10]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0.

[11]清·林佩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

[12]楼羽刚,方春阳点校.重庆堂随笔:王孟英医书全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

[13]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

[14]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1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

[1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三十卷[M].上海:上海中原书局,民国19年庚午(1930).

[17]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

[18]清·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

[19]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6

[20]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病机范文篇2

【关键词】脂肪肝;肝郁脾虚;中医病机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笔者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贯穿脂肪肝病理变化的始末,为脂肪肝的基本发病机制。现论述如下。

1中医论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表现,并由此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动等。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的胀痛不适,即谓“肝气郁结”。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尤在泾说;“肝……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而成。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脾主健运,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可正常化生水谷精微,并经脾的转输,营运脉中,布散周身,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若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长期嗜酒无度或劳逸失常,均损伤脾胃,脾伤则无以化生水谷精微,痰浊内生,日久化淤,痹阻血络,浸淫肝脉;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又可致土壅木郁,反过来引起肝气不疏,气血运行不畅,气郁血滞,淤血内生,终致气、血、湿、痰互结遂成(脂肪肝)。即“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

总之,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生成、转输有赖于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或情志所伤,损伤肝脾,而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运化失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停而为水湿,聚而生痰浊,痰浊阻络,血行不畅,留而为淤,痰淤互结于肝,阻滞肝脉而成脂肪肝。文献报道[1]脂肪肝临床常见证型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随之依次为痰淤互结证、痰湿内阻证、肝肾不足证、湿热内蕴证及其他证型。可见,肝郁脾虚为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机。

2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主要辨证分型

目前,脂肪肝虽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诊断标准,各医家多根据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辨证施治经验加以分型论治,纵观各种分型,以肝郁脾虚为多见。沈国良等[2]将经B超检查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487例分型,结果肝郁气滞型73例,痰湿内阻型248例,痰淤互结型166例,且肝郁气滞型的B超诊断以轻度脂肪肝为主;痰湿内阻型,B超诊断以中度脂肪肝为主;痰淤互结型的B超诊断以中度脂肪肝为主。由此可认为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进程经历了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湿滞痰阻,痰淤互结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朱瑾等[1]对符合诊断的脂肪肝56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肝气郁滞型332例,痰湿内阻型171例,痰淤互结型65例。且发现肝郁气滞型多因情志郁滞或思虑气结,以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聚集成痰,临床以轻度脂肪肝多见。痰湿内阻型多因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健运失职,痰湿内生,阻滞于肝而成,临床以中度脂肪肝多见。痰淤阻络型为病程日久或久病失治,气滞痰凝,血行淤涩,痰淤互结,络脉阻滞遂成本病,临床以中度脂肪肝多见。魏华凤等[3]通过对25年来(1975~2001)脂肪肝辨证分型文献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初步发现了本病辨证分型的规律:在明确辨证分型的5193例中,肝郁脾虚型、痰淤互结型及痰湿内阻型各占分型中的39.6%,33.9%和13.7%,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肝郁脾虚在本病中的中早期阶段处于主要矛盾,是治疗的关键,如失治误治,则痰淤互阻、阴虚血淤等病理表现在本病的中晚期始显端貌。

3疏肝健脾是脂肪肝的主要治法

在临床脂肪肝的治疗中,采用疏肝理气解郁、健脾祛湿化痰法每获良效。付江[4]将48例脂肪肝患者按单盲法分为治疗组36例,服用疏肝化痰汤(木香、郁金、柴胡、龙胆草等);对照组12例,服用复方丹参片加绞股蓝总苷片。结果:连用9周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8%,对照组为58.3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邓海清[5]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运用祛淤化浊、疏肝解郁法(药用炒莪术、郁金、旱莲草、女贞子、丹参、山楂、何首乌、枳壳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0例运用烟酸肌醇、肌苷、复合维生素B治疗。两组均以两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对照组为68.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李峥[6]将9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健脾祛湿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凯西莱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李华甫[7]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脂肪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85例,临床治愈45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对照组用东宝肝泰治疗37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实验研究

有实验研究表明,运用疏肝健脾方药对脂肪肝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胰岛素及瘦素抵抗,减轻肝脏的脂肪变程度。杨钦河等[8]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症候或几种症候夹杂并见,在临床实际运用上又常常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而取效。因此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疏肝(柴胡疏肝散)、健脾(参苓白术散)、补肾(六味地黄丸)、祛湿(平胃散)、活血(膈下逐淤汤)方法干预脂肪肝模型大鼠,比较模型组与各组大鼠血脂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疏肝组大鼠血脂下降最为显著,且肝组织脂肪变程度最轻。赵文霞[9]以常用的化痰、活血、疏肝、健脾、补肾等法为原则,自拟了化痰祛浊方(泽泻、荷叶、莱菔子、大黄等)、疏肝健脾方(柴胡、茯苓、决明子、片姜黄等)、凉血活血方(赤芍、丹参、郁金、山楂等)、滋阴补肾方(何首乌、黄精、枸杞子、肉苁蓉等),进行了对大鼠脂肪肝模型胰岛素抵抗及瘦素影响的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4种中药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胰岛素及瘦素抵抗的作用,其中疏肝组为最佳。赵文霞[10]认为现代中医药抗脂肪肝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已显示出其一定的优势,其中化痰祛浊、疏肝健脾的方药抗脂肪肝效果尤为显著。在实验研究中,运用化痰祛浊方(泽泻、荷叶、莱菔子等)、疏肝健脾方(柴胡、茯苓、决明子等)以及东宝肝泰干预脂肪肝模型大鼠,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肝指数、血清肝功能及肝匀浆FFA,T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以上指标的降低程度以疏肝健脾组最为明显;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疏肝健脾组最轻,化痰祛浊组次之,东宝组又次之。

关于肾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献中也颇多论述,毋庸置疑,肾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人体肾气充盛,肾阳温煦各脏阳气并推动全身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得各脏腑功能调和,血液循行及水液代谢正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但应指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在脂肪肝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均以肝郁脾虚为病理基础,肝脾失调是贯穿本病始末的病理机制,而痰淤同病是本病发展演变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而气又是痰淤相互关联的枢纽,即在脂肪肝由肝郁脾虚、痰浊湿阻、痰淤互结甚则肝肾阴虚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每一病理阶段中都以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因此制定抗脂肪肝的基础治法,更应注重调理肝脾、行气活血、化痰祛淤,其它调补肾阴肾阳及清湿热解毒之法则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加减,不应作为基本治法。

【参考文献】

[1]朱瑾,朱学葵.脂肪肝568例B超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60.

[2]沈国良,高雅文,王丽萍,等.脂肪肝辨证分型与B超分度间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3:104.

[3]魏华凤,季光,邢练军.脂肪肝辨证分型规律的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11(29):655.

[4]付江.疏肝化痰汤治疗脂肪肝36例[J].山西中医,2005,26(1):16.

[5]邓海清,黄国荣,吴瑞林,等.祛淤化浊、疏肝解郁法治疗脂肪肝52例[J].山西中医,2006,27(1):24.

[6]李峥,李亚静,孙家敏.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6,3(14):293.

[7]李华甫.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85例[J].河北中医,2006,28(3):204.

[8]杨钦河,周迎春,郭桃美,等.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作用的比较研究[J].新中医,2004,36(5):74.

病机范文篇3

1生化乏源,心神失养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不安,则可出现不得卧的病证。其机理在古文献中早有论述,将不寐的成因归为邪扰和营不足两个方面。邪气之扰,乃因五志过用、火热内郁,或嗜食辛辣、胃肠积热,使胃肠腑气壅实,腑气壅实于下,则清气不能上奉心神,心神失用,导致失眠。营气不足,乃因脾胃生化乏源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充足,则既可充养心神,也可长养心阴,使神有所依。同时,脾胃经与心经相通。“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所化生气血才能充盈血脉,使心有所主。正如李东垣所云:“心主荣,夫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不足,心神失其所养,而夜寐不安。可见,无论是邪气所扰,还是营气不足,均使心神扰乱或心神失养,失其藏神功能,而导致“卧不安”。

2升降失职,心神不安

《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正因为有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通上彻下,斡旋阴阳,才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胃主通降,“其气亦下行”,其“道”乃通降之道。痰火中阻,中州不畅则胃腑失于和降,气机不能正常升降出入,反致痰火之邪随逆乱之胃气上扰神明,以致心神不安而“不得卧”。素体脾土虚弱.或他脏之病,经久不愈,损及于脾胃,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均可使脾胃失司,阳明胃脉气机紊乱,不能顺其本来的通道运行,而出现“卧不安”的病症。若饮食积滞,肠胃受伤则运化不力,继而酿生痰湿,壅遏于中,胃气不和,不得正常通降而挟痰湿之邪上冲,扰乱神明,亦生不寐。

3七情内伤,心神不宁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虚无以化生精微则血少.血少则心失所养,神无所依,亦可形成食少不寐。明代医家张景岳论不寐时指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又说:“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人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不静是以不寐也。”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特别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情志为患较以前更为多见,使临床上失眠等病症较以前更为多见。究其原因,多由七情内伤,肝脾受损,脾胃失司,营卫失调,心神失养所致。

病机范文篇4

瘀血、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1]。方永奇等[2]通过对痰证293例的实验研究表明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脑血流量减少,从而证实了痰能致瘀。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变[3]。

1痰瘀与脂肪肝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中医学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胁痛、积证的范畴,多由痰湿、瘀血停积于肝所致。在临床中以祛湿活血为主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中医学认为,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脂浊痰湿内生;或因年长体衰,肾精气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津液脂浊停聚亦可为痰为湿。由于痰湿内蕴,或肝失疏泄,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进而痰湿、瘀血内结,停积于肝,遂形成胁痛、积证。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脂肪肝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喜食高脂、高糖类食物或嗜酒,皆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饮酒或劳逸失常,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脂浊不归正化,生湿化痰,痰湿内蕴,即发为本病[5]。《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停聚,瘀血内生,停积于肝而成。

2痰瘀与肝纤维化

中医学并无肝纤维化一词,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故肝纤维化仍属肝积之症[6]。齐洪军等[7]认为痰瘀互阻于肝络是形成肝硬化的总病机和共同的病理过程。慢性肝病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始动病因为湿热毒邪外袭。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犯脾胃,损伤肝肾,毒邪未尽,而正气已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肝络阻滞。另一方面,正虚邪恋,毒滞经络,入久化热,灼津生痰;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生痰;毒邪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终成脂浊,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肝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滞肝络。

肝纤维化属积证范畴,中医古籍对积证的病因病机有详尽的阐述,如《景岳全书·积聚》云:“积聚之病,凡饮食、气血、风寒之属,皆能致之……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疒徵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医门法律·脏病》也曰:“脏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胁痛,肝火旺,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当代名中医李寿山教授在论及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及预防肝硬化时指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趋于稳定时,其病机有如下特点:其一,湿热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则成脂浊,而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其二,疫毒内伏,着于肝体,郁滞肝气,劫伤肝阴,下耗肾水,精血亏虚,久则勋瘀成积,体用失调,肝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而成肝硬化顽疾[8]。

3痰瘀与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虽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之病名,但有这种病证的记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所论治的胸痹症、心痛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颇为一致。因此,临床上应用张仲景治胸痹、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有效。邓铁涛教授认为,正气内虚是决定因素,心阳心阴内虚是本病的根本,痰与瘀是其标,痰瘀属实,故冠心病属标实本虚之证。《岳美中论医集》在“冠心病治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篇中指出:“本病老年人多见,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迂滞,易成痰浊血瘀。”说明冠心病为常见老年病,其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瘀同病。”[9]正如《继志堂医案》载:“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与瘀血交阻膈间。”

脑血管疾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对于中风,历来医家论述不一,虽有张仲景主风、刘河间主火、朱丹溪主痰、张景岳主虚之说,但中风的发生总不出虚(阳虚、气虚)、火(心火、肝火)、风(内风)、气(气逆)、血(血瘀)、痰六端,皆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阴阳偏盛偏衰而致,且中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风热渐减,气逆渐平,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而导致这些症状最直接的因素是痰浊、瘀血痹阻经络[10]。如《证因脉治》说:“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或胃热生痰,流入经隧,踞绝道路,气血不得往还。”《医方考》也说:“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活络丹主之。”

4痰瘀与恶性肿瘤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多是由于机体受到外源性致癌物质的诱导,导致机体细胞突变,在机体免疫体系监视功能低下或缺乏时,未能及时杀伤和消除恶变细胞或不能阻止其恶性增殖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主要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所致。外因六淫邪毒,内因七情内伤,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紊乱,最终形成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诸如噎膈、反胃、疒徵瘕积聚、石瘿、乳岩等病症,尽管名称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机体瘤体的存在,而这些瘤体的形成和存在又多与痰有关。如脑肿瘤多表现为风痰夹瘀,脉络受阻;食管、贲门癌早期为肝气夹痰,晚期则痰瘀互结,阻遏胸膈,痰瘀凝结;软组织肉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寒痰凝滞或痰凝瘀阻,或痰毒蕴结等[11]。故元·朱丹溪说:“诸病多因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清·高锦庭也说:“痰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5痰瘀与月经不调、带下、不孕

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诸如经候不调、带下之患,在脏腑功能虚损、气血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瘀者居多[3]。如万全《万氏妇人科》中谓:“盖妇女之身,内在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隧流利,无所碍滞,则血气和畅,经水应期。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脂痰凝塞,元室之户不开,夹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乃为浊、为带、为闭经、为无子之病。”从女性的生理特点而言,经、带、胎、产、乳均与精血气密切相关。月经为血所化,分娩需气推动,分娩以后血为乳以营养婴儿。因此,气机瘀滞,痰湿继生也是妇人病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6痰瘀与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诸多医家一致认为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而致,气血衰弱,津液匮乏,不荣肌肤脏腑所致,水谷不化,水湿与水谷交阻脾胃,直走大肠而泻下完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化生痰湿,气液俱耗则见干枯羸瘦。李士材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中膈,瘀而成痰。”《医门法律》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尤在泾也明确指出:“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为饮。”就小儿疳积来说,痰、饮、水湿内阻是很突出的[12]。

津血同源,津液留滞而为痰,痰滞气阻则血瘀。临床所见,肌肤甲错、腹大肢瘦、青筋暴露等表现为血瘀征象。王清任谓:“午后潮热,至晚尤甚,乃瘀血也;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至肚大坚硬成块,皆血瘀凝结而成。”由此可知,疳积亦与痰瘀有关。

7展望

痰饮瘀血致病广泛,且见症复杂,现代医学一些尚无病因治疗或疗效不佳的疾病,也多是临床的疑难杂病重症,多与此相关。我们认为,气机阻滞对痰饮和瘀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原因相互交结,使临床上的疾病显示出疑、难、杂、重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点,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禀赋,抓住痰瘀互结的病机,运用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为疑难杂病重症的辨证治疗开辟新路径,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俊生.略论痰淤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6):247

[2]方永奇,黄可儿,李小兵.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1992,14(6):33-34

[3]于俊生.略论痰淤同病的病证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9):13-15

[4]杨钦河,刘菊妍,陈孝银,等.祛湿活血法为主治疗脂肪肝56例[J].新中医,2002,34(2):60-61

[5]潘丰满,杨钦河,沈英森,等.祛湿活血法为主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4,22(6):23-24

[6]白宇宁,刘绍能,姚乃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74-77

[7]齐洪军,胡曼菁.从“痰瘀”角度浅析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及治疗[J].四川中医,2004,22(6):26-28

[8]于家军,李戈,李志民.李寿山教授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483-484

[9]董汉良.从痰淤同病角度探讨常见老年病的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1981,5(11):21-23

[10]马骏.化痰通瘀治疗恢复期中风3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552

病机范文篇5

江苏赣榆县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个特殊的专题节目,曝光了53名机关干部在上班期间的违纪行为,在当地引起了震动,节目中的主角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理。媒体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录像资料是由赣榆县特聘的秘密督察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在一年多的暗访中偷拍到的。当地官员介绍说,暗访录像播出后,“立即在全县掀起了机关作风整改热潮”,久治不愈的“机关病”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在传播效率极高的信息时代里,偷拍的威力的确不可小觑,无论是政府官员、娱乐明星还是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没有人不害怕偷拍的,就算是没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普通百姓,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偷拍成影像资料。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与它经常采取暗访和偷拍的方式是有一定关联的,偷拍的影像具备最大限度的真实性,被拍摄的对象往往因为缺乏防范而暴露出种种问题,也正是通过那些偷拍的影象,公众得以了解各个地区、各种行业的“内幕”。赣榆县的做法就很有点“焦点访谈”的意味,难怪暗访录像播出之后,当地政府的职员们都变得战战兢兢了。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格权和隐私权苏醒的时代,发达的影像技术与公众强调隐私权之间的对立已经相当尖锐,随着手机拍照、针孔摄像等技术手段的大面积“流行”,公众的隐私空间已经日趋狭小,对“注视”的反感情绪也比较强烈,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北京、上海等地要增设用于治安防范的监控探头时,部分市民立即表现出某种抵触。赣榆县的偷拍虽然出于正当目的,但同样涉嫌侵犯公务员的个人隐私,至少是对隐私权不够尊重的表现,毕竟普通公务员不是公众人物,他们不应该在被监视、被偷窥的状况下工作和生活。

此外,赣榆县的偷拍还涉嫌滥用公权。在法治社会里,公共权力的使用是必须得到法律授权或许可的,赣榆县的政府部门用公款购买针孔摄像机,并对政府雇员进行偷拍,在现有的法律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如果说公务员在办公场所的行为还不算严格的隐私的话,至少偷拍行为构成了事实上的监视,而监视是必须依据法律进行的。赣榆县的这一做法反映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政府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问题普遍不够重视,媒体报道说,河南某县已经派人到赣榆考察“取经”,也恰恰是一个侧证。

偷拍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要想根治“机关病”、提高行政效能,必须从行政结构、行政资源配置等制度层面下功夫。

病机范文篇6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取自2002年1月~2004年8月前收治的首次发病的HPV初诊病例,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3岁。单纯外生殖器HPV18例(男12例,女6例),混合型HPV(外生殖器、肛门、阴道及尿道等部位混合生长)14例(男5例,女9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1.2方法治疗组采取“HPV治疗三步曲”的治疗方案:第一步,首先用电离子刀或微波彻底清除肉眼可见的疣体;第二步,嘱咐患者在今后的3个月内密切关注局部皮肤或每周复查1次,只要发现新的疣体出现(一旦肉眼可见)立即清除,绝不要拖延至疣体长大;第三步,手术创面每日碘伏消毒,待创面一愈合,立即开始涂抹爱宝疗、除疣灵、消疣膏等杀毒药(对皮肤刺激损伤小的药品),对局部皮肤黏膜进行全面涂抹,每日2次,治疗1个月。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治疗,首先用电离子刀或微波清除肉眼可见的疣体,之后给予阿昔洛韦0.75.ivd.qd.连续1周,干扰素100u.im.隔日1次,连续4周,创面每日碘伏消毒,愈合后局部不做任何处理,为了使本组病例不流失,使随访资料完整,特告知患者复发一律给予免费手术,药费给予15%的优惠,但不告知具体复查时间,由其根据病情自定复诊时机,一切均与当前诊治该病的常规做法一致。

1.3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治愈者均以其做最后一次疣体清除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为标准;失败者均以最后一次手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并放弃了在本门诊的治疗为标准。

2结果

治疗结果如表1~3所示,治疗组16例患者经疣体清除术,在3次手术以内治愈者14例(87.5%),3个月内全部治愈,个人总医药费平均为495.98元;对照组16例患者,3次手术内治愈者仅8例(50%),3个月内治愈率只有62.5%(10/16),总医药费平均为1557.76元,还有3个失败病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表1疣体清除的手术次数对比表2治疗时间的对比表3治疗费用的对比注:χ2检验,P<0.001

3讨论

HPV的发病机制[1],当病毒感染人体后,吸附与皮肤表面,逐渐侵入表皮角质层,潜伏于基底层角原细胞间达1~3个月之久,后穿入表皮细胞内复制,HPV融入细胞核,引起细胞分裂,形成特征性的乳头状瘤,伴随的病毒颗粒的繁殖与播散,同时也在随时随地地自体接种,而且这种自体的传染将始终伴随患者从得病到治愈的全过程。但这个环节是目前临床的薄弱点,常常是这边治疗,那边病毒还在传染、接种、繁殖和生长,于是疣体割了反复多次。笔者必须有这样的认识,患者来就诊时,予以清除的疣体仅仅是先接种先长出的疣体,许多后来接种的病毒和新近播散的病毒还在皮肤内外潜伏着。

“HPV治疗三步曲”正是针对这种发病特点和过程设计的一套标本兼治的方案,第一步:彻底清除肉眼可见的疣体,除了确切的治疗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他初步杀灭了病原体,阻断了疣体继续向肌肤传播病毒的途径,从这一高度认识问题将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第二步: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发现疣体立即清除,不得任其生长(疣体在机体上生长的时间越长,造成新的传染的机会就越大),此步骤仍然是消灭病原体,阻断传播途径,其操作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初诊后临床医生忽略了向患者作此交代,患者在复发后常常使疣体长得很大才来复诊,为将来继续复发埋下了祸根。第三步:在局部皮肤涂药,杀灭肌肤表面及表层尚未侵入细胞内的病毒,目的还是消杀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这也是目前临床治疗所欠缺的一个环节,人们认为疣体切除了便万事大吉,岂不知在手术区周围的皮肤上都是病毒的易感组织和细胞,早已散落和潜伏了大量的病毒,而这些病毒用某些外涂杀毒药剂,大部分是可以被杀灭的,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步被完全忽略了。HPV治疗三部曲对HPV的剿灭是全方位的,贯穿了其发病的全过程。

目前临床上的许多治疗方法[2,3]缺乏对基础理论的透彻理解,尤其对此病的自体接种、自体传染及其过程没有充分的认识,表面上看其治疗过程又认真、又复杂[4],但是循环往复地接种和复发。相比之下“HPV治疗三部曲”简单、省钱、高效,治疗时将复发的实情告诉患者,医患配合默契,复发后疣体很小很少便及时治疗,无压力,无痛苦,恢复快。

[参考文献]

1欧阳恒,王明忠.中西医临床性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56-296.

2许文庆,王莉莉.CO2激光加斯奇康注射治疗尖锐湿疣40例疗效观察.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1):54.

3汪晋英,董琛.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350例临床观察.光电子激光,1994,4:352.

4&nbsp;贺克,贺依林.五联疗法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中国性科学,2005,1:32

【关键词】,尖锐湿疣;杀灭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

病机范文篇7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中医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常因耳闻怪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而起,是由外而起;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内怯,为内因所致。治疗上,颜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并常配以舒肝、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总结如下。

1病机解析

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瘀血是导致心悸的基本病机,并倡导“气血失衡”致心悸的理论。心功能正常,则血液通畅无阻,血脉充盈,环周不休;若外感六淫,寒热之邪伤劫血液,或情志不和,波及血行,或生活失节,血阻脉中,均会致瘀血内潜,心血不畅,血流不通,脉道不利,血脉受阻,扰动心神,神不清明,则发惊悸、怔忡。一般而言,惊悸为轻,怔忡为重,从惊悸发展到怔忡,其病机就是由瘀致虚,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血不通,瘀阻气道,心气不行,全身气机受阻,气滞血凝而致悸;中期,瘀阻血道,气滞津停,津液不化,停痰伏饮,积于胸中,干扰阳位,心悸发展为痰瘀交阻型;后期,心中气血痰饮瘀滞心脉日久,血无以生气,必致心气虚弱。然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心气虚则心阳无以温煦,心阳不振,血脉不得鼓动,心悸进一步呈现为虚中夹瘀,虚实并见。

2审机论治

2.1初期

证见心悸胸闷,情志抑郁,两胁作痛,咽喉堵塞,女子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红,苔薄,脉弦细结代。治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每取血府逐瘀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5g,枳壳6g,桔梗6g,苍白术各10g,生蒲黄(包)9g,石菖蒲15g,桂枝2g,红花6g,川芎9g,黄连3g,炙甘草6g。方中用石菖蒲、生蒲黄意在活血安神;桂枝配黄连构成交泰丸,交通心肾、养心安神;枳壳、桔梗,两药相配,一宣一降,宣通气机,增强理气之效,气行则血行。若寐差,烦躁不安,加龙骨、牡蛎等镇心安神之品;若心悸较重,加茯苓、远志、龙齿,三者合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

2.2中期

证见心悸时发时止,胸闷胸痛,痛势彻背,气促痰多,心烦易怒,胃纳不振,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代。化瘀用桃红四物汤及其化裁的血府逐瘀汤、四物安神汤(《万病回春》)、十四友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痰用二陈汤及其化裁而出的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等。方中丹参、川芎、葛根活血化瘀,可缓解胸闷胸痛症状;苦参、夏枯草清心化痰,抗心律失常效显。若失眠甚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等重镇降逆、宁心安神之品;若胸闷胸痛甚者,加瓜蒌、薤白、郁金等通阳泄浊、活血止痛;若头晕加石菖蒲、磁石;如血脂高者,加升麻、荷叶、姜黄、生蒲黄。

2.3后期

临床以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见结代为基本症状。若兼见面色?“住⑸衿L寰搿⒆院股倨?、舌淡、苔薄等,为心气不足,以血府逐瘀汤和生脉饮加减;若心气不足进一步发展成为心阳不振,当有畏寒,肢冷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滞,心胸憋闷或作痛,舌淡或紫黯瘀胖;更有甚者,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心悸不能自持。治以活血化瘀、温阳通脉。每取补阳还五汤合参附汤加减。方中附子补命门真火,为第一要药,其性雄壮剽悍,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与酸枣仁同用,强心效显;佐以甘草,缓制其毒;若兼失眠,加茯苓、柏子仁、五味子等养心安神,且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桂枝既可通阳,又能温阳,与赤白芍相配,心悸可明显减轻;若兼心烦,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四肢厥冷合用茯苓四逆汤。

2.4末期

临床以心悸、失眠、多梦为基本症状。若兼见面色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弱,为心阴亏虚。凡曾因体质素虚,或产后未复,或继发于失血之后,是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所致,临床责之心脾两虚,心血、心阴不足,心神失养,故有心悸怔忡,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有失眠多梦。若病久及肾,至心肾不交,则兼见低热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其发展常因体质而异。治以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每取丹参饮活血。心血虚从心脾论治,心阴虚从心肾论治,养心脾主以归脾汤,滋心肾则选天王补心丹。方中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药与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的合理应用,可起到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若心火旺盛,心神不宁,配百合、莲子心清心安神;若早搏频发,配甘松、十大功劳叶,两药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3常用对药

3.1桂枝配甘草

桂枝配甘草是最原始的治疗心悸药对,《伤寒论》有桂枝甘草汤,用于“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从发汗过多可以推知患者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伤,中空无倚,心下惕惕然不能自主,以叉手冒心来形容欲得按,是自求庇护之状。投以桂枝甘草补阳以缓急,生津而摄气。程应旄注云:“此方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一般认为,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的主方,其实炙甘草汤亦本于此二味药,是治疗脉结代的要方。程知注解:“曰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绾摄微阴。”借二家注本对看,其意甚明朗。

3.2麻黄配附子、细辛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则血脉难畅,胸痹心痛即可发生,心悸肢厥亦常伴生。胸中阳气不布,水饮阴邪凝聚为害,附子、细辛秉雄壮之性,大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然则麻黄一味用于治疗心悸的争议,由来已尚。《医宗金鉴》半夏麻黄丸条下就说到“文必有错简”,《本经疏证》麻黄条下亦云:“心下悸一证,绝不见可用麻黄之踪迹,主以半夏麻黄丸,其义最难诠释。盖悸者水饮侵心,心气馁缩,固应半夏之治饮,然后以麻黄通心。不用桂枝者,桂枝仅能通心脉,唯麻黄能发舒心阳也。”固然心悸能治,务必认准心阳为阴邪所结这一病机,其时必有肢厥、唇绀、头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发生,非此而误用麻黄,祸不旋踵。现代药理分析,麻黄内含麻黄碱,有松弛平滑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其时脉多涩、沉、迟、结,症多血压偏低,面?≈?厥,指端青紫,病理损害也多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造成之起搏和冲动传出障碍引起的心律失常和临床表现。

3.3苦参与万年青

苦参与万年青是治疗心悸的两味专用药,也是经由实验证实的抗心律失常中草药。苦参含苦参碱及金雀花碱,在实验筛选抗心律失常植物药时,是从验方苦参水煎服治脉数、促开始的。实验发现,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其作用具有“奎尼丁样效应”。万年青所含有强心成分万年青苷具有“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它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搏出量、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等一系列功能来完成的。作为专用药,二药均是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常配合其它抗心律失常复方一起使用,如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等。

病机范文篇8

1.1肥大细胞(MC):

MC被认为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是最近证明MC在接触变应原后的迟发哮喘反应(LAR)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中作用甚微。

1.2嗜酸性粒细胞(EOS):

哮喘患者气道的EOS浸润是其特征之一。现已证实嗜酸粒细胞表面(主要是低密度嗜酸粒细胞)有大量的低亲合力IgE受体(FcεRЦ),可通过IgE介导激活而释放气道上皮毒性物质、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参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调节。

1.3T-淋巴细胞

目前研究显示,T细胞免疫耐受的丢失以及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而黏膜发生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1)变应原激活诱导的T细胞耐受,这又涉及产生IL-10的变应原特异性CD4+调节T细胞的生成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删除;2)TH1/TH2的平衡:GATA-3是一种选择性在TH2表达的转录因子,与IL-5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区结合而诱导IL-5的转录激活。而Tbet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控制T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其缺陷可导致T细胞依赖性的,伴有IL-13和IL-4释放增加的AHR。因此,GATA-3/Tbet的平衡决定了T细胞在黏膜表面的命运,决定了TH1/TH2平衡的稳定性。

2气道的神经一受体调节机制

2.1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一受体失衡机制

β2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同时伴有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性增加,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哮喘发作。

2.2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non-cholinergic,NANC)神经系统可分为抑制性NANC神经系统(i-NANC)及兴奋性NANC神经系统(e-NANC)

2.2.1i-NANC功能i-NANC可能是人类唯一的舒张支气管的神经,其神经递质为VIP和NO。VIP是对人类气道的一种强力松弛剂,这种肽如被炎症细胞释放的酶加速降解,可能减弱胆碱能神经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支气管收缩效应加重。NO是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介导血管的舒张反应。在哮喘发病机制中,NO具有自相矛盾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舒张肺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使哮喘症状减轻,另一面大量NO合成使其毒性作用加强,由于作为神经递质的NO减少,造成i-NANC神经功能缺陷使支气管扩张受抑,收缩作用增强,导致支气管痉挛。

2.2.2e-NANC异常e-NANC在解剖上相当于感觉神经C纤维。其神经递质为感觉神经肽,包括SP、NKA、NK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它们可能是通过局部轴索反射而释放的。轴索反射可促使局部上皮损伤的炎症扩散,形成神经源性炎症而招致支气管高反应性。气道上皮细胞含有中性肽链内切酶(脑菲肽酶),它可迅速裂解SP和NKA,哮喘时上皮细胞脱落将大大加强气道中感觉神经肽的作用。

3哮喘的遗传学机制

最近研究表明,人类Tim1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5q33.2,被认为与哮喘发病相关的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即位于这一染色体区域,Tim1基因产物表达在T细胞上,通过影响CD4+T细胞的分化来调节T细胞白细胞介素4(IL-4)的产生、Th2细胞的分化以及AHR的发生发展。

4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

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哮喘的机制有:(1)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气道的直接损伤;(2)促进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3)病毒作为一种变应原促进IgE的合成;(4)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气道上皮的破坏,促进了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

5神经信号转导机制

5.1MAPK(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在哮喘机体内,通过这一途径诱导肥大细胞促使气道平滑肌增殖,促使胞浆蛋白如磷脂酶A2的磷酸化,促使转录因子和核蛋白如原癌基因(c-Fos、c-Myc、c-Jun)和活化蛋白-1(AP-1)等磷酸化,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活化。

5.2JAK(Janus激酶家族)-STAT(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转导途径许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通过JAK-STAT传导信号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中发挥作用。

6哮喘气道重构的研究进展

气道重构是引起慢性哮喘患者气道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阻塞的病理基础,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气道上皮细胞与免疫炎症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能在局部黏膜免疫系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气道结构细胞的重塑,特别是上皮细胞在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重塑,有可能产生新的信号转导通路,屏蔽了变应原诱导的机体正常的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进而促进了局部黏膜免疫炎症的发生发展。

7小结

综上所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已达共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它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的了解这些机制,为我们今后治疗哮喘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病机范文篇9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为适应我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决定建立由区卫生局牵头的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员单位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教体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局、区旅游局、区畜牧兽医局、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交警大队、车务段站等有关部门和单位。

二、各部门职责分工

1、发改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将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传染病防控机构的建设投资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2、财政部门:加大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传染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保证拨付到位。同时,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要保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需要。

3、卫生部门:区卫生局主管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各有关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负责做好社区和农村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4、宣传部门:将有关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宣传工作纳入整个宣传工作计划,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5、公安部门:依法协助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活动,对阻碍尤其是暴力阻碍传染病防治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6、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切实加强对传染病防治药品、医疗器械、用具的质量监管。

7、教育部门:负责在各中学、小学和托幼机构中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协调做好驻周各高等院校的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8、畜牧部门:发挥动物防疫工作的职能作用,统一组织开展人畜共患传染病监测、免疫、消毒和病害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与交通、铁路、公安等部门共同做好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并转交当地政府部门;加强与卫生部门联系和信息沟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开展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培训、猪流感防治知识宣传。

9、铁路、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公共交通工具和车站等相关场所开展鼠、蚊、蝇等病媒生物的防制工作,在发生重点传染病疫情时,要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好交通运输工具的管制工作。

10、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市场内传染病防控工作。

11、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化原则,及时了解有关传染病疫情动态,协助各成员单位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

12、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工作要求

病机范文篇10

江苏赣榆县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个特殊的专题节目,曝光了53名机关干部在上班期间的违纪行为,在当地引起了震动,节目中的主角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理。媒体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录像资料是由赣榆县特聘的秘密督察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在一年多的暗访中偷拍到的。当地官员介绍说,暗访录像播出后,“立即在全县掀起了机关作风整改热潮”,久治不愈的“机关病”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在传播效率极高的信息时代里,偷拍的威力的确不可小觑,无论是政府官员、娱乐明星还是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没有人不害怕偷拍的,就算是没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普通百姓,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偷拍成影像资料。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与它经常采取暗访和偷拍的方式是有一定关联的,偷拍的影像具备最大限度的真实性,被拍摄的对象往往因为缺乏防范而暴露出种种问题,也正是通过那些偷拍的影象,公众得以了解各个地区、各种行业的“内幕”。赣榆县的做法就很有点“焦点访谈”的意味,难怪暗访录像播出之后,当地政府的职员们都变得战战兢兢了。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格权和隐私权苏醒的时代,发达的影像技术与公众强调隐私权之间的对立已经相当尖锐,随着手机拍照、针孔摄像等技术手段的大面积“流行”,公众的隐私空间已经日趋狭小,对“注视”的反感情绪也比较强烈,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北京、上海等地要增设用于治安防范的监控探头时,部分市民立即表现出某种抵触。赣榆县的偷拍虽然出于正当目的,但同样涉嫌侵犯公务员的个人隐私,至少是对隐私权不够尊重的表现,毕竟普通公务员不是公众人物,他们不应该在被监视、被偷窥的状况下工作和生活。

此外,赣榆县的偷拍还涉嫌滥用公权。在法治社会里,公共权力的使用是必须得到法律授权或许可的,赣榆县的政府部门用公款购买针孔摄像机,并对政府雇员进行偷拍,在现有的法律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如果说公务员在办公场所的行为还不算严格的隐私的话,至少偷拍行为构成了事实上的监视,而监视是必须依据法律进行的。赣榆县的这一做法反映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政府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问题普遍不够重视,媒体报道说,河南某县已经派人到赣榆考察“取经”,也恰恰是一个侧证。

偷拍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要想根治“机关病”、提高行政效能,必须从行政结构、行政资源配置等制度层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