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6:51:24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前状况进行探究,并提出整体优化策略,以促进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由于多种原因,开办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整个专业的建设上交流很少,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通过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究,可以使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状况

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等曾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探究,结果表明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摘要:

1.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偏低,外语、计算机、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2.选修课的比例偏低。

3.必修技术课不够重视。

4毕业实习的学期和周数布置不够合理。

二、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及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交流和表达、健康和体育和国防教育、计算机技术四个模块组成的。选修课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平台按六大板块构建。总共50学分,904学时,和原培养方案比(43学分,758学时)加大了理论学时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形势和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础教学的内涵,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61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3左右,总学时为1098学时,共26门课程。比原培养方案(67学分,1206学时,22门课程)虽然在总时数上有所减少,但课程门类增多了,增加了内科学基础和外科学基础、运动练习学、运动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1098,共61学分,加大了选修课比例,提供专业辅修平台,增设了如细胞生物学、体能练习法、身体锻炼原理和方法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新的培养方案还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和技能培养模块。

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布置在第八学期,共16周。能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和毕业求职挂钩,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的策略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⑴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可以通过推迟学生转入专业方向学习的时间和是在学分的配置上加以控制。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轻专业学习分化过早、基础薄弱的不良影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加强。⑵课程结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⑶对于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

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建立和理论课相协调、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把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体系。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借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材,而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却由于多种原因而相对滞后。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时的限制,对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较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了课程的不连贯,影响教学质量。当前,专业教材建设新问题已成为所有院校共同关注的新问题,所以,我院将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编写出适应本专业特征的精品教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应适当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组织编写“双语”教材,以把握国外相关专业的动态,介绍国外学科探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摘要:

[1姚鸿恩摘要:《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目前状况的调查探究》《体育学刊》,2006.1。

北华大学范文篇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由于多种原因,开办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各院校之间在整个专业的建设上交流很少,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通过对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究,可以使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状况

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等曾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探究,结果表明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摘要:

1.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偏低,外语、计算机、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2.选修课的比例偏低。

3.必修技术课不够重视。

4毕业实习的学期和周数布置不够合理。

二、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及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交流和表达、健康和体育和国防教育、计算机技术四个模块组成的。选修课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平台按六大板块构建。总共50学分,904学时,和原培养方案比(43学分,758学时)加大了理论学时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形势和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础教学的内涵,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共61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3左右,总学时为1098学时,共26门课程。比原培养方案(67学分,1206学时,22门课程)虽然在总时数上有所减少,但课程门类增多了,增加了内科学基础和外科学基础、运动练习学、运动心理学概论等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1098,共61学分,加大了选修课比例,提供专业辅修平台,增设了如细胞生物学、体能练习法、身体锻炼原理和方法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新的培养方案还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和技能培养模块。

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布置在第八学期,共16周。能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和毕业求职挂钩,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三、加强北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的策略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⑴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可以通过推迟学生转入专业方向学习的时间和是在学分的配置上加以控制。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减轻专业学习分化过早、基础薄弱的不良影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加强。⑵课程结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⑶对于外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

2.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建立和理论课相协调、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把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体系。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借用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材,而本专业的教材建设却由于多种原因而相对滞后。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时的限制,对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较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了课程的不连贯,影响教学质量。当前,专业教材建设新问题已成为所有院校共同关注的新问题,所以,我院将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编写出适应本专业特征的精品教材,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应适当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组织编写“双语”教材,以把握国外相关专业的动态,介绍国外学科探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摘要:

[1姚鸿恩摘要:《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目前状况的调查探究》《体育学刊》,2006.1。

北华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要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她们负有对幼儿教和养的责任。如今,国家特别注意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幼儿们通过电视、电影、幼儿杂志等传播知识的媒介,扩大了知识视野,丰富了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火箭为什么会飞?”“陀螺旋转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倒?”要给幼儿把问题解释清楚也不容易,必须把科学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而且要尽量使用趣味化的语言,使孩子们在嬉笑、玩闹之间学会科学知识。所以,对幼儿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我院)物理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兴趣和要求,这既发扬了民主,又使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调查对象: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共66人。调查问题:①学前教育专业用不用学习物理?学习物理与所学的专业有没有关系?②你愿意学习物理学这门学科吗?为什么?③在课堂教学中,你希望老师怎么教?

二、调查结果

1.兴趣不同。调查表明,对物理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占63.6%。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实现现代化。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乐趣”阶段。他们认为“把物理学好了,就可以搞发明创造”“学习了物理,既能增长能力,又能使头脑灵活”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能激起我的兴趣”“物理本来就是一门很有趣的科目”。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老师讲课幽默、生动、有趣,而深深地被吸引”。对于对物理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精心保护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对物理学习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不断推动物理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有28.9%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物理,是因为“物理不好学”。有的同学则认为“理科基础知识太差,分析不出题意”“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太高”。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的障碍很多。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等,可以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在讲课时,教师注意给学生演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实验,讲述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形象生动。

2.动机差异。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需要。调查表明,有63.6%的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与所学专业有关。对他们,既要进行生动的、深刻的学习目的教育,还要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内容选择原则,尽量挖掘与专业课的联系点,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结合学生的感受讲述问题,多讲授物理基础知识,并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教学方法、手段,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28.8%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的需要处于“朦胧状态”。他们的想法是:“既然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我们就必须要学习”“知识学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以,要利用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朦胧发展的特点,发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相互配合,来促进学生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使他们明确今日努力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明日工作的需要。有7.6%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与所学专业无关。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通过与他们谈心,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成就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知识,学习物理知识对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要改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首要任务就是把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同培养幼儿教师的总体目标相结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讲授知识的深度要低一些,广度要宽一些。同时,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在未来从事幼儿园的科学启蒙和科学养育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北华大学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北华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6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84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3±9.5)岁,其中59例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患者患腰椎骨质疏松症,26例患者患腰椎管狭窄症,24例患者患颈椎病。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病椎部位有疼痛和压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抽筋、疼痛、四肢麻木以及肢体活动障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骨科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应用无痛护理管理体系,首先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客观、准确且全面地评估,在全面系统的问诊基础上重点地采集患者的病因和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伴随症状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建立患者的疼痛档案,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情况,提前进行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积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对行为反应过激的患者给予耐心劝解,给予包括自我控制疗法、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以及暗示疗法等心理护理干预技术缓解患者的疼痛。积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争取与患者家属建立和谐和信任的关系,鼓励家属安慰并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生活在温暖和受重视的氛围中,以增强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情况。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住院时间是指患者从住院第1天直至出院的这段时间,住院费用是指患者住院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总和。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以(x珋±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北华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校史;校园文化;档案

众所周知,校史档案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录,而且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校史档案的管理,在实践中管好校史档案、用好校史档案,将校史档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1高校校史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后,高校实现办学文化的传承、继承学校文脉,必须对校史档案的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因此,高校必须在贯彻落实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高校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一,校史档案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高校校史档案记载了高校办学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变迁,能够为当代高校办学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使高校通过挖掘档案中的学校发展重要信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实现文脉的传承,增强学校的历史厚重感,使校园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第二,校史档案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高校校史档案不仅包括学校发展历程的文字记载,而且包含学校办学历史上获得的各项奖杯、奖状、获奖证书、社会活动的纪念品、宣传册以及相关文件,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教材。因此,高校要对校史档案进行深度开发,以此为载体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在校师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校史档案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于高校而言,校史档案记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记载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历程,特别是校史档案中记载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这些内容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学校办学发展的历程。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史档案,能够让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而了解学校,促进良好校风和优良学风的构建,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要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2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盛世修史,懿年纂志”,校史档案对于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认知度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校史编纂,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学校办学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如何更好地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如何发挥校史档案的作用,是高校在实践中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一,各学校的校史馆建设力度不够。校史馆是学校办学历史的展示的平台和宣传的窗口,不仅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成就,而且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因此,当前多数高校都建成了校史馆。但是,有的高校的校史馆却没有发挥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没有生动鲜活地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北华大学校史馆,自从建立至今极少对外展出开放,甚至有学生直到毕业都不曾参观过校史馆。通过对学生的走访了解,绝大多数北华大学的学生不晓得校史馆究竟在何处,更不知道都展出些什么。不仅如此,有的校史馆的布展内容单一,仅仅是对图片、文字、实物进行静态展示,难以反映出学校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校风学风,更无法增强学生爱校情怀,完全成为了学校里的“摆设”。第二,校友档案开发不够。众所周知,校友档案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素材。正因为如此,多数高校都致力于开发校友档案,但是这些校友档案仅限于在校学习期间表现突出且毕业后学术科研取得重大贡献、事业上成就突出的毕业生。多数高校本着这种态度在校史馆内展出了这些校友的个人著作、荣誉证书、大学期间生活的照片。虽然这些展品体现了优秀校友成长和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他们品学兼优的一面,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榜样,能够教育和引导在校学生向优秀校友学习,弘扬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校友档案开发中存在着片面现象,开发校友档案完全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对于普通校友档案开发得不够,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校发展变迁的全貌。特别是北华大学校史馆,多次出现校友捐赠文物却屡屡拒收的现象,无助于校友凝结学校情怀,更无法激发校友毕业后心系母校的情感,更无法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第三,校史档案数字化成度不高。目前,档案管理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已经成为了主要趋势。因此,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高校校史档案的利用率是当前各个高校档案部门面临的难题。截止目前,吉林省多数学校还没有对校史档案进行系统编研,这就导致了有校史档案需求的部门无法利用校史档案,而档案库堆积如山的档案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信息查询手段,提升档案数字化比例,进而满足师生的查询需要,是当前校史档案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当前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发挥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对策高校要发挥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着力加强校史编研,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史馆,通过提升校史档案数字化水平进而将校史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一,高校要加强校史编研,要该想法设法提升校史档案收纳的能力和种类,拓宽和扩大校史档案收集的范围和渠道,面向校友征集散落全国各地的史料,包括教学、科研等档案资料,对这些照片、文字、实物进行整理,特别是要注重发掘基层单位保管的文献,使校史档案全面、客观、准确地还原学校的历史。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校史编研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研读校史资料,而且要有计划地统筹校史脉络,对学校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使之充分发挥校史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第二,高校要建设符合时展需要的校史馆。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提高校史馆的利用率,积极组织以校史馆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后,齐齐哈尔大学校史馆在党委宣传统战部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校史知识竞赛,有300名学生参加,学校领导到场点评,使大学生了解了校史,达到了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的目的,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发展的辉煌、曲折的历程,增强了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让毕业生、老教工从中找到初心。此外,校史馆应该多向社会开放,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文化真正走出去。第三,高校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用户体验。要提高高校校史档案的利用率,必须对高校校史档案进行数字化编研,改变长期存在的校史档案编研落后的局面。校史档案数字化转换不是简单的工作,必须按照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方案有序进行。因此,高校要建设馆藏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利用现代化的传输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将纸质和其他载体形式的馆藏档案文件资源建成数字化档案资源数据库。此外,高校要根据重要程度和利用频率优先数字化,“有步骤、有计划地对脆弱、珍贵、重要、利用频率高和利用面广的纸质校史档案优先数字化”,促进校史档案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因此,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史档案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仲晨星,李萌鑫,云鹏程.略论民营企业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构企业文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北华大学范文篇6

年,在区委的领导和上级法院、人大、政协及社会的广泛监督下,在院长的带领下,通过广大法官和其他干警共同努力以及各机关、部门协力配合帮助下,我所分管的立案和民商事审判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多元调解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诉讼案件及执行案件、上诉发改案件继续下降,新的上访明显减少,迅速推进了法官职业化,积极营造良好司法环境,使区人民法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变”,绝大部分审判指标已从地区末位越居前茅,为社会稳定、和谐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政委、最高人民法院、省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区委等,对区多元调解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一、工作实绩

在履行分管业务庭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和党组、审委会职责外,拓展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取得全国空前的成效,进而带动全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年3月初,我带队应邀参加了最高院举办的全国多元调解研讨会,并作为唯一地方法院代表和国内专家同台作了专题讲座,受到最高法院领导和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轰动。

年7月,受省法院指派,陪同王院长参加了最高院举办的“多元调解与审判资源”研讨会,王院长应邀主持该专题会议,我在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并和国内学者展开热烈辩论,“区经验”再次引起最高院重视并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上述工作,得到了中政委、最高人民法院、省委领导、市委领导和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来院视察、调研。省政法委书记李申学、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分别批示:推广区经验。

经过对其他地区多元调解先进法院的考察、比较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在理论指导和作实效方面,在国内远远领先于其他法院。

2、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首先,通过多元调解和繁简分流,使审判业务庭的案件难度增大,促使民商事法官的自然优胜劣汰。今年年初,民商事法官从仅一人具有司法考试资格,到目前审判员均具有司法考试资格、法律硕士占50%的审判资源优化。

其次,创立由主管院长、庭长列席的正规合议制度,案件庭前研讨制度、当庭宣判制度、判后答疑制度,并加强裁判论理。

第三,成立审判学会,创办《区审判》会刊(已出三期)和法官论坛。每周三下午召开审判学会。不仅解决了部分疑难案件和一些法律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及良好的风气。

第四,加强管理。首先是审判管理。今年尝试了合议制度创新、实行庭前会议、审判学会研讨、当庭宣判、判后答疑和加强裁判论理等“阳光审判”制度。通过一年的实践,我院民商事审判工作审判效率和质量指标在地区排位已由下游普遍越进前三,部分指标列居地区首位。第二是队伍管理。一年来,干警无一人违法违纪。第三是政务管理。在协调相关庭室业务配合及后勤保障的同时,严格要求分管庭室的政务管理工作。明令禁止分管庭室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3、自主优化创新审判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在我的建议下,十月份开通了我院法院工作网站,作为法院宣传、沟通和工作的平台。

其次,以审判学会为主体,和北华大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包括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派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实现法律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打造法律人共同体。首先,和北华大学联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邀讲座、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和以审判学会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邀请上级法院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到院里参观交流,彼此加强沟通理解,特别是对多元调解改革中,司法资源重新配置和故意利益平衡的打破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组织法院进企业、军营、社区、乡镇村等,进行法律和改革的宣传。

4、文化建院硬件工作初见成效

首先,和财务主管院长配合,完成了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的改造。

第二,配合财务主管院长建立国内一流的健身室。

第三,落实院办公楼的文化改造工程。

第四,设立审判学会研讨室。在立案庭马学颜庭长的落实和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设立审判学会研讨室。同时这里也成为接待贵宾的会议室。

5,以人为本,建立服务设施

在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我们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远程义务法律咨询等服务)、诉讼流程咨询窗口、多元调解咨询窗口、设立诉讼导引服务,并设触摸屏、诉前提示栏、报刊阅览、休息席等等服务项目。

6、通过多元调解的改革,使我院在很多审判业务领域刷新了历史。例如,年再次改革以来积案连年不足千件,结案效率创历史新高,上访创历史新低,上诉发改创历史新低(下降64%),为解决执行难创造优势,实现专业法官的自然优化等等。

二、问题和未来打算

首先,法官职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很多措施的落实还有部分没有到位。原因是:一方面,有些措施本来在设计中就是先务虚后务实的;另一方面,新的法官理论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都很高,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诸如当庭宣判等制度不能马上全面落实到位。

其次,对多元调解的总结性工作还不到位。主要是总结经验的亲历性,导致搞总结的人必须了解改革、理解改革的精髓,而目前尚没有组织成立这样的写作团队。

再次,在对外衔接的很多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原因是个人精力有限、法院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我本人对务虚性的工作重视不够。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狠抓落实,工作做到虚实结合。

首先对多元调解组织具体指导和调研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院内民商事审判工作走上正轨后,把便民诉讼和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进一步完善,并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审判工作向延伸审判服务提高审判工作质量、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方面有所转移。

其次,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总结探讨应当抓紧进行。

北华大学范文篇7

一、工作实绩

在履行分管业务庭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和党组、审委会等职责外,拓展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取得全国空前的成效,进而带动全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年,市法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为“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司法成本与效率试点法院”和“司法公开试点法院”。

年月18日——19日,我和立案庭马庭长在最高院参加了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论证会和写作分工会,并被确定为八名作者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市经验给予的充分肯定。

经过对其他地区多元调解先进法院的考察、比较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在理论和实效方面,仍然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法院。

2、持续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首先,通过多元调解和繁简分流,使审判业务庭的案件难度增大,促使民商事法官的自然优化。今年年初以来,8名民商事法官陆续被其他机关和上级机关“遴选”,占一线审判法官的25%。但是,由于法院的结构优化和诉讼案件对职业化的要求,我院的法院专业水准没有降低,依然坚持“少数精英法官审判少数疑难案件”的法官职业化道路。在艰难困苦的司法环境背景下,民商事法官依然圆满完成了审判工作任务。

其次,继续坚持由主管院长、庭长列席的正规合议制度,案件庭前研讨制度、当庭宣判制度、判后答疑制度,并加强裁判论理的公开审判制度。在制度基础上,营造职业法官平台。

第三,继续发挥审判学会作用,《市审判》会刊(双月刊)发刊、法官论坛和每周三下午召开审判学会等学术活动运行正常。不仅解决了部分疑难案件和一些法律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及良好的风气。

第四,加强管理。首先是审判管理。今年深化了合议制度创新、实行庭前会议、审判学会研讨、当庭宣判、判后答疑和加强裁判论理等“阳光审判”制度。

第二是队伍管理。一年来,干警无一人违法违纪。

第三是政务管理。在协调相关庭室业务配合及后勤保障的同时,严格要求分管庭室的政务管理工作。明令禁止分管庭室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3、自主优化创新审判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通过我院法院工作网站,进行宣传、建立沟通和工作的平台。

其次,以审判学会为主体,和北华大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包括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派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实现法律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打造法律人共同体。首先,和北华大学联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邀讲座、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和以审判学会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邀请上级法院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到院里参观交流,彼此加强沟通理解,特别是对多元调解改革中,司法资源重新配置和故意利益平衡的打破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组织法院部分法官在审判工作之余进企业、军营、社区、乡镇村等,通过巡回审判等方式进行法律和改革的宣传活动。

4,以人为本,建立服务设施

在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我们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远程义务法律咨询等服务)、诉讼流程咨询窗口、多元调解咨询窗口、设立诉讼导引服务,并设触摸屏、诉前提示栏、报刊阅览、休息席等等服务项目。

5、自身建设

(1)被省高院评委吉林省专家法官。

(2)参与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的写作工作。

二、问题和未来打算

首先,法官职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很多措施的落实还有部分仍然没有到位。原因是:一方面,有些措施本来在设计中就是先务虚后务实的;另一方面,新的法官理论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都很高,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诸如当庭宣判等制度不能马上全面落实到位。

其次,对多元调解的总结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总结经验的亲历性,导致搞总结的人必须了解改革、理解改革的精髓,而目前尚没有组织成立这样的写作团队。

再次,在对外衔接的很多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原因是个人精力有限、法院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我本人对务虚性的工作重视不够。

第四、司法公开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日常落实。

第五、司法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援助窗口的建设问题。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狠抓落实,工作做到虚实结合。

首先对多元调解组织具体指导和调研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院内民事审判工作走上正轨后,把便民诉讼和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进一步完善,并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审判工作向延伸审判服务提高审判工作质量、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方面有所转移。

其次,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总结探讨应当抓紧进行。

再次,探索新的法官管理模式,如法官的集约化管理机制。阳光审判的落实,需要管理设施及机制的创新。集约化管理应当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审判质量的有益尝试。

北华大学范文篇8

一、工作实绩

在履行分管业务庭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和党组、审委会等职责外,拓展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取得全国空前的成效,进而带动全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年,昌邑法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为“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司法成本与效率试点法院”和“司法公开试点法院”。

年月日——日,我和立案庭马学彦庭长在最高院参加了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论证会和写作分工会,并被确定为八名作者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昌邑经验给予的充分肯定。

经过对其他地区多元调解先进法院的考察、比较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在理论和实效方面,仍然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法院。

2、持续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首先,通过多元调解和繁简分流,使审判业务庭的案件难度增大,促使民商事法官的自然优化。今年年初以来,8名民商事法官陆续被其他机关和上级机关“遴选”,占一线审判法官的25%。但是,由于法院的结构优化和诉讼案件对职业化的要求,我院的法院专业水准没有降低,依然坚持“少数精英法官审判少数疑难案件”的法官职业化道路。在艰难困苦的司法环境背景下,民商事法官依然圆满完成了审判工作任务。

我分管的民一庭,在和去年同期相比:收案件上升28.2%,人员减少(最少时仅有两名法官办案)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案数上升9.8%,发改案件减少29.2%的喜人的工作成绩。

其次,继续坚持由主管院长、庭长列席的正规合议制度,案件庭前研讨制度、当庭宣判制度、判后答疑制度,并加强裁判论理的公开审判制度。在制度基础上,营造职业法官平台。

特别是我院开展司法公开大讨论活动,为推进法官落实司法公开制度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三,继续发挥审判学会作用,《昌邑审判》会刊(双月刊)的发刊工作、法官论坛和不定期召开审判学会等学术活动。不仅解决了部分疑难案件和一些法律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及良好的风气。

第四,加强管理。首先是审判管理。今年深化了合议制度创新、实行庭前会议、审判学会研讨、当庭宣判、判后答疑和加强裁判论理等“阳光审判”制度。

第二是队伍管理。一年来,干警无一人违法违纪。

第三是政务管理。在协调相关庭室业务配合及后勤保障的同时,严格要求分管庭室的政务管理工作。明令禁止分管庭室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3、自主优化创新审判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通过我院法院工作网站,进行宣传、建立沟通和工作的平台。

其次,以审判学会为主体,和北华大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包括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派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实现法律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打造法律人共同体。首先,和北华大学联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邀讲座、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和以审判学会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邀请上级法院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到院里参观交流,彼此加强沟通理解,特别是对多元调解改革中,司法资源重新配置和故意利益平衡的打破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组织法院部分法官在审判工作之余进企业、军营、社区、乡镇村等,通过巡回审判等方式进行法律和改革的宣传活动。

4,以人为本,建立服务设施

在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我们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远程义务法律咨询等服务)、诉讼流程咨询窗口、多元调解咨询窗口、设立诉讼导引服务,并设触摸屏、诉前提示栏、报刊阅览、休息席等等服务项目。

5、自身建设

(1)被省高院评委吉林省专家法官。

(2)参与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的写作工作

二、问题和未来打算

首先,法官职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很多措施的落实还有部分仍然没有到位。原因是:一方面,有些措施本来在设计中就是先务虚后务实的;另一方面,新的法官理论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都很高,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诸如当庭宣判等制度不能马上全面落实到位。

其次,对多元调解的总结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总结经验的亲历性,导致搞总结的人必须了解改革、理解改革的精髓,而目前尚没有组织成立这样的写作团队。

再次,在对外衔接的很多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原因是个人精力有限、法院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我本人对务虚性的工作重视不够。

第四、司法公开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日常落实。

第五、司法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援助窗口的建设问题。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狠抓落实,工作做到虚实结合。

首先对多元调解组织具体指导和调研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院内民事审判工作走上正轨后,把便民诉讼和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进一步完善,并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审判工作向延伸审判服务提高审判工作质量、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方面有所转移。

其次,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总结探讨应当抓紧进行。

再次,探索新的法官管理模式,如法官的集约化管理机制。阳光审判的落实,需要管理设施及机制的创新。集约化管理应当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审判质量的有益尝试。

北华大学范文篇9

一、工作实绩

在履行分管业务庭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和党组、审委会等职责外,拓展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取得全国空前的成效,进而带动全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年,昌邑法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为“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司法成本与效率试点法院”和“司法公开试点法院”。

年月18日——19日,我和立案庭马庭长在最高院参加了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论证会和写作分工会,并被确定为八名作者之一。

以上这些,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昌邑经验给予的充分肯定。

经过对其他地区多元调解先进法院的考察、比较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在理论和实效方面,仍然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法院。

2、持续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首先,通过多元调解和繁简分流,使审判业务庭的案件难度增大,促使民商事法官的自然优化。今年年初以来,8名民商事法官陆续被其他机关和上级机关“遴选”,占一线审判法官的25%。但是,由于法院的结构优化和诉讼案件对职业化的要求,我院的法院专业水准没有降低,依然坚持“少数精英法官审判少数疑难案件”的法官职业化道路。在艰难困苦的司法环境背景下,民商事法官依然圆满完成了审判工作任务。

我分管的民一庭,在和去年同期相比:收案件上升28.2%,人员减少(最少时仅有两名法官办案)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案数上升9.8%,发改案件减少29.2%的喜人的工作成绩。

其次,继续坚持由主管院长、庭长列席的正规合议制度,案件庭前研讨制度、当庭宣判制度、判后答疑制度,并加强裁判论理的公开审判制度。在制度基础上,营造职业法官平台。

特别是我院开展司法公开大讨论活动,为推进法官落实司法公开制度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三,继续发挥审判学会作用,《昌邑审判》会刊(双月刊)的发刊工作、法官论坛和不定期召开审判学会等学术活动。不仅解决了部分疑难案件和一些法律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及良好的风气。

第四,加强管理。首先是审判管理。今年深化了合议制度创新、实行庭前会议、审判学会研讨、当庭宣判、判后答疑和加强裁判论理等“阳光审判”制度。

第二是队伍管理。一年来,干警无一人违法违纪。

第三是政务管理。在协调相关庭室业务配合及后勤保障的同时,严格要求分管庭室的政务管理工作。明令禁止分管庭室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3、自主优化创新审判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通过我院法院工作网站,进行宣传、建立沟通和工作的平台。

其次,以审判学会为主体,和北华大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包括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派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实现法律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打造法律人共同体。首先,和北华大学联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邀讲座、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和以审判学会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邀请上级法院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到院里参观交流,彼此加强沟通理解,特别是对多元调解改革中,司法资源重新配置和故意利益平衡的打破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组织法院部分法官在审判工作之余进企业、军营、社区、乡镇村等,通过巡回审判等方式进行法律和改革的宣传活动。

4,以人为本,建立服务设施

在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我们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远程义务法律咨询等服务)、诉讼流程咨询窗口、多元调解咨询窗口、设立诉讼导引服务,并设触摸屏、诉前提示栏、报刊阅览、休息席等等服务项目。

5、自身建设

(1)被省高院评委吉林省专家法官。

(2)参与最高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效率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索》和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指南》的写作工作

二、问题和未来打算

首先,法官职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很多措施的落实还有部分仍然没有到位。原因是:一方面,有些措施本来在设计中就是先务虚后务实的;另一方面,新的法官理论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都很高,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诸如当庭宣判等制度不能马上全面落实到位。

其次,对多元调解的总结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主要是总结经验的亲历性,导致搞总结的人必须了解改革、理解改革的精髓,而目前尚没有组织成立这样的写作团队。

再次,在对外衔接的很多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原因是个人精力有限、法院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我本人对务虚性的工作重视不够。

第四、司法公开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日常落实。

第五、司法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援助窗口的建设问题。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狠抓落实,工作做到虚实结合。

首先对多元调解组织具体指导和调研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院内民事审判工作走上正轨后,把便民诉讼和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进一步完善,并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同时,审判工作向延伸审判服务提高审判工作质量、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扩大审判的社会效果方面有所转移。

其次,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总结探讨应当抓紧进行。

再次,探索新的法官管理模式,如法官的集约化管理机制。阳光审判的落实,需要管理设施及机制的创新。集约化管理应当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审判质量的有益尝试。

北华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

产业经济学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理论表明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农业,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弹性出现下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一个限度,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要拓宽道路,现代物流的发展即为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之考量。

1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惠及农民,改善“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经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就业创业门路拓展。在农村经济向农业现代化方向挺进的道路上,物流业越来越抢眼的扮饰着劳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伙伴关系,或称之为越来越抢眼的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从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的理论探讨不断推出新观点,如刘南、李燕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1]。钱晓英、马传秀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构建模型物流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2]。胡愈、徐红莲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证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化程度、自然灾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3]。周建勤,鞠颂东从农业与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关系、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内容、农业与农村物流节点布局和农业与农村物流运作主体培育等四方面论述了区域物流规划中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思路[4]。从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的实证看,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发展农产品物流,对降低我国现在高达20%以上的物流环节的农产品损失率,切实提高农民应得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1调整优化农村物流业,以现代物流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重视和规划发展,尤其在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上要加强规划,加大投资力度。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路网结构,做好农村公路、村道与物流运输干线的联网工作,方便各种物资到村到户以及农产品的运出。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的集配中心,增加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和保鲜加工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跨区域冷链配送能力。在邮政业方面,很多农村地区即使是城郊的农村,快递等业务都不能送达,应优化物流资源增加生活用品的配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公交公司合作每天配送一次生活用品等零单物流业务,缩小城乡生活差别,以发展农村物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规划农村物流园区,将农村物流网络纳入到城市物流网络中。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将农户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类化零归整,更有利于构建农村物流园区。建立农村物流园区在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建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以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装卸、搬运次数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当然要实现农村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形成规模化生产运作,创立品牌效应。物流配送中心在园区内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应当鼓励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中,也有助于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2.2迈出农业经济发展新步伐,为现代物流业诸如生机和活力。农业部长韩长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概括为;是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新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在我国农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也即在现有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要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举措、新作为、新成就,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坚实和做大物质基础,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相互支撑和共同进步。作者简介:周璐璐,1977年生,女,北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151-154.

[2]钱晓英,马传秀.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4):84-87.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