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2:01:58

保证保险

保证保险范文篇1

根据保险法的基本原理,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保险只能承保尚未发生的、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对于必然发生的风险,保险不予承保。因此,保险事故必须是投保人在投保时未发生的:且在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更准确地说,保险事故发生应是一种可能性,即不确定性。因此,可保风险须具备纯粹性、偶然性和非普遍性三要件。

在保证保险中,对被保险人来说,保险风险是其自身对债务的不能履行,这一风险符合可保风险要件。

第一,风险的纯粹性指这种风险是一种只会给当事人带来灾害和损失的危险,完全无利可图,没有任何投机性。表面上看,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其没有完成对债权人的给付,从利益上说不但没有损失还会因为债权人合同的履行而有所收益,不符合纯粹性的特征。其实,当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将面临债权人的责任追究,这一责任风险正是保证保险被保险人所面临的风险,显然这一风险对被保险人来说是一种损失而无利可图,符合纯粹风险的特征。

第二,风险的偶然性是指该风险是一种偶发的随机现象,具有难以准确预测的偶然性。人们既不知道风险是否一定发生,也不知道一旦风险发生,它是否会造成损失以及损失到底有多大。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具体到保证保险合同.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事故,是投保人不履行债务,而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主要是由投保人主观方面决定的,不符合关于保险事故必须是客观的、不确定事故的保险法原理。其实,在保证保险中,导致债务人履行不能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原因所致,即有投保人经济状况恶化、或遭受意外而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显然,这种原因导致的风险不管是被保险人自己还是保险公司都是无法在投保前准确预测的;第二类是主观原因所致,正如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一小部分人从借贷或投保之初,就没有打算还款或履行义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似乎在投保之时对于保险风险是否发生就早有预见,不符合风险偶然性的特征。在笔者看来,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看做是被保险人主观上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情况,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仍具有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特征,普通财产保险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有些投保人为取得保险金在投保时已决定投保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第三,风险的非普遍性主要是指所保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这一条件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从而实现集合多数人力量互助共济的保险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履行不能责任风险的情况虽然不是个别情况,但并不表明众多被保险人的履行不能会同时发生,保证保险把履行不能风险作为其承保风险,符合保险风险的非普遍性特征。

因此,在保证保险中所存在的风险中,虽有一部分是投保人的主观风险,但并不影响其可保风险的存在。三、保证保险体现了风险分摊的特征

保险理论认为,保险的过程,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众多投保人将其所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又将少数人发生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部投保人,也就是通过保险的补偿行为分摊损失,将结合的风险予以分散转移。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在保证保险巾,保险人对债权人赔付后,有权向投保人即债务人进行追偿。这样,投保人的投保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尽管保险人代为其履行债务,但由于保险人仍可以向投保人追偿,所以保险人的损失并没有任何减免。由此看来,保证保险如果作为一种保险产品来说,其缺乏合理性,也缺乏社会意义。

对此,笔者认为,保证保险其保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交易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贷消费保证保险中,如果没有保险人所提供的保险,银行一般不会对贷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也就无法进行消费活动,因而往往由于保险这一环节的缺失会导致整个交易过程的终止,可见保证保险的社会经济作用不可低估。

保证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险种.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其功能在于采用大数法则及概率学说,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集众多投保人之力来分散风险,化解风险。保险费中包含了保险人的经营成本及合理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理论上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应能够满足保险金的支出,所以,保险人在保险活动中本身并没有承担实际的风险,只不过是把不确定的风险收集以后再分散给投保人,其实,是投保人在给自己保险。保证担保则与此不同。作为债的担保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保障主债权的顺利实现,保证人并没有把大量债务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集中和分散,而只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和信誉凭一己之力为债权人提供保障。

三、保证保险的费率可以确定

保险是建立在众人协力、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保险人之所以能够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赔偿或给付保险金,是因为众多投保人预先缴纳保险费,集腋成裘地形成了庞大的保险基金。可见,从保险技术上来说,合理分摊风险是保险的基础要素,而保险费的合理计算又成了合理分摊风险的前提。

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保证保险中的损失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因而费率是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实践中,保证保险的保险费是通过保证人收集和研究单个被保证人的相关信息.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接受的判断。正是在此意义上,保证保险的保险费的实质,是被保证人因使用保险人的信誉而支付的一种手续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一方面,经验判断并非不可以作为拟定保险费的依据。一般来说.一项新的保险业务开展之初,往往会出现保险费拟定不合理的情况。但随着该保险业务的成熟,保险公司根据往年保险费的收支情况对保险费率作出调整,使保险费率逐步趋于合理,这一点是与保险公司的经验判断离不开的。另一方面,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也并不违反保险的特征,相反正是保险业务具体环节的体现。就是在普通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实务中,保险公司也是对保险业务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而对符合条件的收取保险费,并非手续费。例如.在企业财产保险承保之前,保险公司会对该企业的财产风险状况派专业的核保人员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该宗业务是否承保和承保的具体费率。

可以看出,虽然保证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保证保险也具备保险所必须的三要素,保证保险的性质应当归于保险。

尽管保证保险和担保这两种制度一样,都具有保障债权的功能,都是对特定人提供保障和补偿,保险的对象与担保的对象也可能发生重合,但它们的目的不同、手段不同、本质特征也不同,是两种独立的法律制度。保证保险合同是一个独立合同,保险人承担的是保险责任,保证保险法律关系也应纳入《保险法》进行调整。

保证保险范文篇2

(一)贷款模式。天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主要采取“政府+银行+保险”三位一体、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具体业务流程为:首先贷款客户分别向试点保险公司和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然后由试点保险公司和银行分别对小额贷款申请人业务状况及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后报市政府核准,市政府核准后由银行发放贷款,最后银、保双方对申请客户进行贷后管理,共同承担贷后管理责任。当保证保险贷款出现逾期时,由保险公司与银行按照每笔贷款7:3比例承担贷款本息损失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超赔部分由政府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按规定比例补偿。贷款追偿后由银行和保险按照比例分摊。

(二)主要特征。

1、政府主导、人行助推是前提。一是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天门市政府与人行天门市支行多次联合组织银行、保险、小微企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磋商,商讨确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参与主体、业务流程以及风险补偿等办法。二是积极制定指导性文件。人行天门市支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天门实际先后出台了《天门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天门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和《天门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暂行办法》三个配套文件,并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三个文件分别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参与主体、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配套政策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设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市政府设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首批风险补偿金为500万元,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铸就坚实后盾。四是大力宣传创新业务。天门市政府和人行天门市支行加大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产品推动和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推介活动,普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知识,提高产品认知度,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2、多方参与,协调合作是基础。一方面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客户受理、贷前调查、贷中分析决策、贷后管理、逾期催收等多个环节信息共享,联合管控,严把质量关口;另一方面整合金融监管、财税、公安、司法、宣传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确保试点业务顺利推进。

3、风险分担,科学分散是根本。建立保险、银行、政府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科学分散风险,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贷款逾期后,保险公司和银行按7:3比例承担贷款本息损失,对试点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130%后的超赔部分,由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按不超过80%的比例对保险公司进行补偿;对试点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150%的超赔部分,由风险补偿基金对保险公司进行全额补偿。

4、建立防线,防控风险是关键。建立防控风险五道防线。一是建立银保风险管控机制。保险公司和银行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联合实施风险管控。二是建立银保审核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调查、审查、审批由银行和保险公司独立实施,银行和保险公司有一方否决的,贷款不得发放。三是建立欠款追偿机制。贷款损失赔付后,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采取措施进行追偿,追偿所得资金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对有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借款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四是建立业务暂停机制。当贷款逾期率达到10%或保险赔付率达到130%时,暂停开展此业务,并进行专项调查。五是建立借款人失信行为通报机制。将欠款信息和名单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对恶意逃债的个人和企业以适当方式予以曝光。

二、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小微企业仍存在资金压力。尽管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成本仍然较高。目前业务试点阶段,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展较为谨慎,银行和保险机构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按同期基准利率上浮20%,保险年费率按3%的标准来分别核定利息和保费。同时,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盈利能力较弱,保证保险融资成本加大短期偿债压力。例如天门某塑钢包装有限公司向中华联合保险天门分公司和天门农商行申请的50万元贷款,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20%,保费率为3%,融资成本约为5万元,该公司表示融资成本对其自身压力较大,希望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和保费率。

(二)银行与保险步调不一致,贷款审批时间长。一是审批权限不一致。天门农商行和邮储银行天门支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在本级行,审批较快,而中国财保天门支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天门分公司保证保险业务采用总部集中核保的方式,依赖信息和资料的层层传递审核,时间跨度较长。如对天门某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的贷款原定于6月份资金到位,由于为其提供保证保险的中国财保保险天门支公司需将审核资料提交到荆门分公司,再由荆门分公司提交到省分公司,最后由省分公司提交到总部进行审批,7月初贷款资金才到位。二是贷款与保险期间不一致。保证保险业务的贷款期限一般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来核定,大多数为9个月以内,而保险业务的保险期间一般为1年,两者不同步。三是原则不一致。保险公司更多遵循大数原则,而银行机构更多遵循优选原则。

(三)业务覆盖范围小,较难满足多数企业需求。一是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银行和保险机构较少,面向客户群体有限。在业务试点期间,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分别为2家,数量较少,业务面向的客户群体比较有限,大多数企业无法获得保证保险贷款。二是多数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不满足申请条件。多数小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资料不规范,在财务信息透明度、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瑕疵,信用等级低,不能满足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条件。三是基于风险防范考虑,客户选择更谨慎。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在选择客户时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在选择客户时更加谨慎。

(四)专业化人才缺乏,存在技术性障碍。保证保险的运营成本高,面临的风险相对于其他保险更大,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高。为判断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及贷款逾期风险,银行和保险机构业务人员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流水、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审核,而现阶段银行和保险机构普遍缺少具有风险判断经验的综合性金融人才,对企业信用评价存在技术层面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企业风险判断的结果。

(五)经济形式不乐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待完善。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小微企业的贷款逾期状况,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一旦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幅度周期性下行,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较容易出现大范围逾期风险。另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缺乏稳固的诚信基础,失信成本较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业务开展积极性有待提高。保证保险业务经营风险较大,管理成本较高,虽然有政府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规定比例的超额部分进行补偿,但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仍然较大。保险公司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中发挥着与信用担保机构相近的作用,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保险公司开展的保证保险而言,保费收入不但计入营业收入,而且违约风险准备金在计算所得税时并没有扣除,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调贷款利息和保险费率,如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5%,保费利率在3%年费率的基础上下降5%。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类别分别设置不同的差别费率上限,以费率杠杆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从而获得较低的保险费率。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引入再保险机制。贷款保证保险信用风险大部分转嫁到承保的保险公司身上,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风险。可引入再保险机制,将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转移,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稳健发展。同时,鼓励试点保险公司结成共保体,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工作激励以及人才选拔等多种方式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挖掘现有人才队伍潜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从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引入熟悉金融、财务、法律等知识的综合人才,缓解人才供求紧张的局面。

(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以信用制度为核心,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整合信用服务资源,建立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信用档案,搭建小微企业征信平台,促进信用信息的共享,改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外部环境。

保证保险范文篇3

一、保证保险的概念及法律性质。

保证保险就是保险人为义务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保险,此为广义的保证保险。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保证”:首先,应义务人要求向权利人保证其信用;然后,应权利人的要求保证义务人的信用,二者的保险标的都是义务人的信用风险,但是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前者叫保证保险,后者称之为信用保险。狭义的保证保险仅指前者,本文所论述的也是指狭义的保证保险。在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投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信用风险叫信用保险;而债务人应债权人的要求投保自己不履行债务的信用风险叫保证保险,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有些文章和教科书把信用保险作为保证保险的一种,仅把二者作保险对象上的区分,甚至出现“信用保证保险”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是不确切的[1]。因此,保证保险属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性质,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争议。中国保监会与最高人民法院有不同的认识。中国保监会认为,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的消费者的履约保险;最高人民法院(1999)经监字第266号复函则认为,保证保险虽是保险人开办的一个险种,其实质是保险人对债权的一种担保行为name=_ftnref3>[3],此种观点亦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34条:“保证保险合同是为保证合同债务的履行而订立的合同,具有担保合同性质”。那么保证保险的性质是保险之一种,还是担保之一种呢?保证保险合同是独立合同还是主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的从合同呢?笔者认为,把保证保险视为一种担保业务,是不正确的。因为,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形式[4],而不允许从事担保活动,尽管保证保险合同与保证担保极为相似,但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业务,而不是一种担保业务,主要有如下理由:

1.从功能上看,保证保险的功能主要转嫁被保险人的风险,是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而保证担保是以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立的,旨在维护信用和交易秩序;他们的功能不同。

2.从合同的地位上看,保证保险合同是保险人与投保人订立的合同,具有独立性,不依附于其他任何合同,而保证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合同的从合同,必须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具有从属性,一般不独立存在。

3.保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作为对价换取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有偿合同;而保证担保合同一般是无偿的,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4.依照保证保险合同,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仅取得代位被保险人向债务人求偿的权利,而依照保证担保合同,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后,直接取得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5.承担的责任范围及责任方式不同,保证担保的责任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赔偿金等;而保证保险的责任范围仅限于保险金额限度的债权和利息,对于违约金、逾期罚息等合同有约定的从合同,合同未约定的,不在赔偿范围之列。

6.在享有抗辩权方面也不一样,除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外,连带保证的保证人的抗辩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保证保险合同作为财产保险合同的一种,既适用保险法的一般规定,也适用财产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因此,保险人拥有很广泛的抗辩权。

二、保证保险合同的代位求偿权及其相关的抵押权、权益转让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一)保证保险合同的代位求偿权。

我国《保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从该条文来理解,保险代位求偿权(保险代位权)是指保险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方之索赔求偿的权利。保险代位求偿权仅适用于财产保险的保险事故发生是因第三者的过错造成的,保险人方享有代位求偿权。对于保险公司承担了保险责任后,要求行使对投保人(即借款人)的代位求偿权,取决对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认定,如认为属保证,则依据担保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向借款人行使追偿权没有问题。如认为保证保险属于保险,则保险人有无代位求偿权有较大争议。实践中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赔付后向投保人追偿,没有法律依据,理由是:首先,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证保险人依约赔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是履行自己应尽的合同义务。依照保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保险人承担责任后,只有在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才有向第三者代位行使请求赔偿的权利,而非向债务人追偿。应当注意的是保险人的追偿权是一种代位求偿权,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追偿权,该代位求偿权是在第三人有过错时,才能行使,当第三人无过错时,没有代位求偿权。其次,保险人承担责任的财产是投保人的保费所形成的保险基金而不是保险人自己的财产,保险人只是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保险人不用自己的财产承担保险责任。最后,保险人承担责任的方式虽然是承担赔偿保险金或给付保险金责任两种,但其责任均是以保险金为限的一种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险公司承担了保险赔付后,享有对投保人(借款人)的追偿权。笔者正是持此种观点,理由是:第一,并不是所有保险法上的代位求偿权都是基于第三者过错的侵权行为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违约责任均可以产生保险法上的代位求偿权。笔者认为,从保护保险公司减少风险,使保证保险科学运作的角度出发,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应尽快通过立法给予解决,如对保证保险作出规定时,可将保险法第四十五条扩大解释。第二,如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风险远大于一般保险合同,但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却很低,相当于一种服务费或手续费。如不给保险人一定的权利,不允许保险人向投保人追偿,此类保险合同的价值平衡将被完全打破,有违保险人保险的初衷。事实上,投保人通过支付有限的保费为自己的信用投保,从而达到了以分期付款方式购车的目的。保险人应享有代位求偿权,保证保险业务才能发挥正常的信用功能,而不被某些人利用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

在民法上,我们一般把代位权分为代位求偿权和代位继承权。而代位求偿权又可分为债权人代位权和清偿代位权。后者是指负有代位清偿义务的人,代替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后而取得代债权人的地位,成为债务人的新债权人。故其实质是债务人代位权,与债权人代位权不同[5]。“保险代位权是各国保险法基于保险利益原则,为防止被保险人获得双重利益而公认的一种债权移转制度”[6]。保险代位权其实质是民法清偿代位制度在保险法领域的具体运用。

既然保险人享有代位求偿权,那么又如何行使呢?笔者认为,可参照适用保险法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四十八条的规定,在保险人行使代位权时,债权人应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其所知道的情况,如因债权人的过错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权的,保险人可相应扣减保险赔付金;保证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对于债权人已经从债务人处得到履行的部分,在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应予以扣除;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付保险金前,债权人放弃债权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后,债权人放弃其债权的,应认定该行为无效。

(二)机动车辆消费贷款涉及的抵押权、权益转让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机动车辆消费贷款案件中消费者大多数在申请借款时将车进行抵押。抵押权人大多是银行,少数为保险公司。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及汽车经销商三方签订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合作协议》中约定保险事故(如购车人累计三期未能按贷款合同的规定履行还款义务)发生后,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后,被保险人将向借款人的债权追索权转让给保险人,向借款人的追索所得或实现抵押权的所得归属保险人。此类《合作协议》中约定了保险人理赔后,即取得了代位求偿权,其中包括抵押权的代位请求权。如果未作约定,根据保险人承担赔付责任后即取得对债务人的代位求偿权观点,该代位求偿权的权利范围自然就包括对抵押权的代位请求权,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条规定,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单独转让或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将此条做反面解释,也就是说抵押权应该与主债权一同转让,根据物权的原理,物权人对物是有一定的处分权的,因此可以肯定这样的推理是无误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7]。

在保证保险的理赔实务中,保险人(保险公司)往往在支付理赔保险金后与被保险人(银行)签署一份权益转让书(包括抵押权的转让),以此作为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的依据。其实不然,我国保险法采取的是当然代位主义原则,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后即自动取得代位求偿权,权益转让书对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不具有实际意义,权益转让书或类似声明的签署与否不影响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8]。依照债权人转让权利的规定,权益转让声明通知第三人的,就具备了民法上权利转让的要件。因此有观点认为,权益转让书对于被保险人未获赔偿部分有民法上权利转让的效力,只要履行了通知第三人的义务,就构成民法上的权利转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保险理赔上的权益转让书不应当具有民法上权利转让的效力。理由为:

1.权益转让书作为被保险人获得保险理赔必须的文件,在保险合同有约定时,被保险人无拒绝签署的可能。被保险人签署权益转让书本身仅为履行保险合同的约定义务,不具有民法上转让权利的意思表示。保险人欲使权益转让书具备民法上的效力,必须向被保险人充分说明权益转让的性质及其后果,否则有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实际保险理赔实务中保险人不可能就权益转让书向被保险人作民法上的解释。

2.《保险法》第45条第3款规定保险人依照第一款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若赋予权益转让书以民法上效力,实际是剥夺了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有违保险补偿原则。保险人以赔偿保险金取得赔偿金额范围内的代位求偿权,承认权益转让书以民法上效力,意味着保险人未支付对价而取得额外的索赔权,存在保险人获得额外利益的可能。而被保险人是否有权以无对价要求保险人归还额外的利益。

如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中,借款人(抵押人)与贷款人签订的《消费借款合同》、《消费借款抵押合同》中约定:借款人对合同项下的贷款本金及利息、逾期息、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和抵押权的律师费、诉讼费等承担偿还责任;并提供抵押物汽车为上述清偿范围提供抵押担保。保证保险合同、保证保险合作协议往往约定对借款人(投保人)所欠款项(不包括逾期息、律师费用)承担90%的赔偿责任(其中诉讼费仅赔偿10%),其余的10%免赔。笔者认为,参照《保险法》第45条第3款的规定,被保险人银行就其未取得赔偿的部分有向借款人请求偿还的权利,并有权以抵押合同的约定,请求以抵押物折价或变卖、拍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受偿。保险公司理赔后,在其赔偿金额范围内对借款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因抵押物损耗、折旧而贬值,不足以清偿借款人所欠的全部债务(包括银行未能取得保险赔偿部分)时,则以抵押物的评估现值,根据保险公司赔偿数额在借款人所负债务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作为保险人对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的比例,而剩余的比例则为银行就其未取得赔偿部分,请求借款人偿还时享有的优先受偿的比例。

三、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与保证保险条款的关系及效力。

在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背面附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条款)之外,保险公司往往同银行签订一份《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以确定双方之间的业务协作关系。而该协议往往增删了保险条款的部分内容,有的甚至全盘摈弃保险条款约定的内容,如约定“保险人对借款人的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而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形式,不允许从事担保活动,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7号)中已明确规定严禁将车贷险业务办成担保业务。上述《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中的约定已明显超越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该约定是否有效值得大家探讨,在此不作详谈。

那么在既有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也有保证保险条款的情况下,究竟何者的效力优先?

保证保险纠纷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质上存在两个层次法律关系的竞合---合作合同关系及因此产生的保险关系。审判中,不论起诉依据是合作协议还是保险合同,应将银行起诉保险公司请求赔偿贷款损失案件的案由确定为保证保险纠纷。同时,对于银行依据保险合同起诉请求保险公司赔付贷款损失的同时又提交合作协议作为证据的案件,应将合作协议也作为审判的依据,不宜以银行仅依保险关系起诉为由不审查合作协议。鉴于实践中保险合同订立在合作协议之后,故银行接受与合作协议不一致的保险合同,则应视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特定保证保险关系中达成了以保险合同约定变更合作协议相应约定的默示协议,从而以保险合同的相应约定作为界定银行和保险公司权利义务及风险负担的依据;但如果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合作协议中或在保证保险单的正面“特别约定”栏内已明确约定保险合同和合作协议约定相冲突时以合作协议约定为准的,则仍旧以合作协议约定作为界定银行和保险公司权利义务和风险负担的依据。

四、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中的法律关系及处理。

在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中经常涉及四方当事人:银行、借款人、销售商和保险公司。其中的法律关系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协议关系;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银行与销售商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借款人与银行(有时是保险公司)之间的汽车抵押合同关系;保险公司与借款人、银行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其中,产生纠纷最多的是合作协议和保险合同。那么在司法实践中,保证保险合同中的债权人(被保险人)因债务人(被保证人)不履行债务而无法实现其债权时,应如何行使其诉权,法院应如何受理和审理该类型的案件,因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身份具有三重性和保证保险合同本身的特殊性,当事人行使的诉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债权人直接起诉债务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经法院审理、执行后,债权仍不能实现的,债权人向保险人索赔。

(二)债权人直接起诉债务人,凭法院法律文书向保险人索赔。

(三)债权人直接起诉保险人,要求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

(四)债权人同时起诉债务人和保险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保险人承担连带责任。

当债权人按上述四类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时,第一、二类诉讼,各地法院处理基本一致,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判决或调解债务人履行义务;第三类诉讼,当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保证保险合同中约定的特定危险发生时,债权人直接向保险人索赔,实现债权,当保险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时,债权人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保险人,要求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法院则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判决或调解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同时保险人获得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笔者认为,该类诉讼是最快捷、最经济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出订立保证保险合同的意义。但第四类诉讼,即债权人同时起诉债务人和保险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保险人承担连带责任时,各地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审理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执法依据不一,审判结果各异。笔者认为,对该类案件,法院不能简单地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应根据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性质属保险合同、具有独立性的法律特征,支持原告对债务人的诉讼请求,驳回原告对保险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求,但这种审判结果必然不是债权人希望得到的结果,达不到债权人快速实现债权的愿望,因此债权人正确作法应当是直接向保险人行使保证保险合同中的权利,直接获得赔偿,保险人再向债务人行使追偿权。

参考书目:

[1]陈剖建:《住房消费信贷相关保险法律研究》,《保险研究》1999年第6期。

[2]中国保监会《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1999年8月30日,保监法(1999)16号文件。

[3]2000年8月28日最高法院《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郴州市苏仙区支行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支公司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的复函》)。

[4]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四条。

[5]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许崇苗、李利著:《保险合同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

保证保险范文篇4

一、保证保险的内涵及性质

保证保险是指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需在约定的条件和程序成就时方能获得赔偿的一种保险方式,其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是贷款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保险人是依据保险法取得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保证保险常见的有诚实保证保险和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保证保险的内容主要由投保人交纳保险费的义务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构成。保证保险的性质属于保险,而不是保证。在保证保险中,保险责任是保险人的主要责任,只要发生了合同约定的保险事由,保险人即应承担保险责任,这种责任因在合同有效期未发生保险事由而消灭。

二、保证保险的功能及范围

保证保险的功能在于转嫁被保险人的风险,作为一种保险手段,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因为保证保险不是保证,所以保险人不能享有保证所产生的先诉抗辩权或物保优于人保的抗辩权,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就应当按照保证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在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投保人即贷款合同中的债务人未能按贷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归还欠款,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保证保险的范围表现为,保险人承担的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证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限度内的贷款本金,对于违约金、利息、罚息等均不属于赔偿范围。

三、保证保险的权利义务及法律依据

保证保险合同是与主合同(消费贷款合同)处于并存关系,属于双方有偿合同,一经成立便产生独立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险人履行保险责任是以收取保险费为前提,而被保险人应承担一定的义务,保险人在履行赔偿义务时,可按保险条款免责和享有一定比例的免赔。保证保险作为一种保险形式,处理其纠纷的法律依据是保险法和相应的保险条款约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保证保险范文篇5

近年来,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兴起,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办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一时间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热闹纷繁。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开始显现。如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1年开始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截止2003年5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逾期贷款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达2515万元。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缩相关业务。人保、天安公司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平安产险公司也在近日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亮起黄牌。

一、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障碍

几年前还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鸡肋”呢?问题是多方面的: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盲目竞争,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放松对房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资信调查;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风险责任不对称等。但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却是来自保险公司自身,就是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管理不严格,市场运作不规范,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管理缺失产生的风险才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一)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缺乏长期观念。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而且业务周期长,短则2、3年,最长可达30年,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具有巨大性和滞后性特征。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管理和风险安排要有长期思想,业务经营要立足长远,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周期性特点,要妥善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费收入)、重市场拓展,轻业务管理、轻市场研究的现象,缺乏严谨、科学的经营理念,不能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环境,为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如一些基层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居民购房踊跃,房价节节攀升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分析,也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分析,更没有意识到房地产业出现的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对房地产项目不做分析、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最近,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国务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现象的一种警示,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依靠银行开展,业务一般占业务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与银行的合作就成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的主要环节。目前,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协议+条款”的方式进行。

由于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以及对渠道的过度依赖,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标准条款费率的情况,违规与银行签定“不平等”协议,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将意外伤害和疾病责任扩展为履约责任。如某保险公司条款本来只将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还款义务作为保险责任,扩展后变为只要投保人连续三个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即为保险责任。

2.缩减责任免除,取消免赔额。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中,责任免除条款是保护保险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内容。缩减责任免除就是变相扩大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减轻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约束,增加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取消免赔额弱化了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意识,造成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缺位。

3.降低费率,一般在标准费率基础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设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风险度的业务,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

保证保险范文篇6

关键词:保证保险;可保风险;风险分摊;费率

一、概述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国外争论不一。因此。保证保险的概念目前也未统一。在此,笔者将不讨论其概念,而是从其特征人手进行研究。英美的法学者一般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开办的保证业务。按美国学者的说法是:“当一家机构经注册批准成为一家保险公司并从事以货币为对价的保证业务时,这就成为了保证保险。受各州保险法的管辖。”爱尔兰1936年保险法更直接将保证保险定义为“签发保函或保证合同”。但是,国外保险界学者多主张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而司法界则更倾向于保证保险是担保的一种。

目前,在中国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保证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一种保证担保。一般的保证保险合同均约定,投保人未能按借款合同或者买卖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欠款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其实这与保证合同中主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约定没有区别。第二,保险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以转嫁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所面临的投保人(即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为目的的一种保险。合同的主体、责任方式、合同的性质以及保证的范围均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二元说,保证保险是保证与保险两种制度的结合。尽管保证与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并不完全排斥,尤其是双方在对特定人保障与补偿方面的一致功能,使保险与担保这两种制度就有可能相互连接与配合,从而发挥保障与补偿方面的整合功能。分别支持这三种观点的论据都非常的充分和详细,各自形成理论,由于篇幅限制,此不多述。

笔者认为,保证保险从其本质特征上只具有保险属性,属于保险。我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因此,保险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保风险的存在是保险的前提要素;风险分摊是保险的基础要素;费率可以确定是保险的可能性要素。保证保险是否符合这几个要素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保证保险定性为保险。

二、保证保险中存在可保风险

根据保险法的基本原理,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保险只能承保尚未发生的、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对于必然发生的风险,保险不予承保。因此,保险事故必须是投保人在投保时未发生的:且在将来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更准确地说,保险事故发生应是一种可能性,即不确定性。因此,可保风险须具备纯粹性、偶然性和非普遍性三要件。

在保证保险中,对被保险人来说,保险风险是其自身对债务的不能履行,这一风险符合可保风险要件。

第一,风险的纯粹性指这种风险是一种只会给当事人带来灾害和损失的危险,完全无利可图,没有任何投机性。表面上看,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其没有完成对债权人的给付,从利益上说不但没有损失还会因为债权人合同的履行而有所收益,不符合纯粹性的特征。其实,当债务人履行不能时将面临债权人的责任追究,这一责任风险正是保证保险被保险人所面临的风险,显然这一风险对被保险人来说是一种损失而无利可图,符合纯粹风险的特征。

第二,风险的偶然性是指该风险是一种偶发的随机现象,具有难以准确预测的偶然性。人们既不知道风险是否一定发生,也不知道一旦风险发生,它是否会造成损失以及损失到底有多大。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具体到保证保险合同.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事故,是投保人不履行债务,而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主要是由投保人主观方面决定的,不符合关于保险事故必须是客观的、不确定事故的保险法原理。其实,在保证保险中,导致债务人履行不能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原因所致,即有投保人经济状况恶化、或遭受意外而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显然,这种原因导致的风险不管是被保险人自己还是保险公司都是无法在投保前准确预测的;第二类是主观原因所致,正如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一小部分人从借贷或投保之初,就没有打算还款或履行义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似乎在投保之时对于保险风险是否发生就早有预见,不符合风险偶然性的特征。在笔者看来,这种情况其实可以看做是被保险人主观上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情况,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仍具有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特征,普通财产保险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有些投保人为取得保险金在投保时已决定投保后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第三,风险的非普遍性主要是指所保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这一条件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从而实现集合多数人力量互助共济的保险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履行不能责任风险的情况虽然不是个别情况,但并不表明众多被保险人的履行不能会同时发生,保证保险把履行不能风险作为其承保风险,符合保险风险的非普遍性特征。

因此,在保证保险中所存在的风险中,虽有一部分是投保人的主观风险,但并不影响其可保风险的存在。

三、保证保险体现了风险分摊的特征

保险理论认为,保险的过程,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众多投保人将其所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又将少数人发生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部投保人,也就是通过保险的补偿行为分摊损失,将结合的风险予以分散转移。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在保证保险巾,保险人对债权人赔付后,有权向投保人即债务人进行追偿。这样,投保人的投保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尽管保险人代为其履行债务,但由于保险人仍可以向投保人追偿,所以保险人的损失并没有任何减免。由此看来,保证保险如果作为一种保险产品来说,其缺乏合理性,也缺乏社会意义。

对此,笔者认为,保证保险其保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交易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贷消费保证保险中,如果没有保险人所提供的保险,银行一般不会对贷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也就无法进行消费活动,因而往往由于保险这一环节的缺失会导致整个交易过程的终止,可见保证保险的社会经济作用不可低估。

保证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险种.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其功能在于采用大数法则及概率学说,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集众多投保人之力来分散风险,化解风险。保险费中包含了保险人的经营成本及合理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理论上保险人收取的保险费应能够满足保险金的支出,所以,保险人在保险活动中本身并没有承担实际的风险,只不过是把不确定的风险收集以后再分散给投保人,其实,是投保人在给自己保险。保证担保则与此不同。作为债的担保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保障主债权的顺利实现,保证人并没有把大量债务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集中和分散,而只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和信誉凭一己之力为债权人提供保障。

四、保证保险的费率可以确定

保险是建立在众人协力、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保险人之所以能够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赔偿或给付保险金,是因为众多投保人预先缴纳保险费,集腋成裘地形成了庞大的保险基金。可见,从保险技术上来说,合理分摊风险是保险的基础要素,而保险费的合理计算又成了合理分摊风险的前提。

保证保险否定论者认为,保证保险中的损失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因而费率是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实践中,保证保险的保险费是通过保证人收集和研究单个被保证人的相关信息.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接受的判断。正是在此意义上,保证保险的保险费的实质,是被保证人因使用保险人的信誉而支付的一种手续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一方面,经验判断并非不可以作为拟定保险费的依据。一般来说.一项新的保险业务开展之初,往往会出现保险费拟定不合理的情况。但随着该保险业务的成熟,保险公司根据往年保险费的收支情况对保险费率作出调整,使保险费率逐步趋于合理,这一点是与保险公司的经验判断离不开的。另一方面,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也并不违反保险的特征,相反正是保险业务具体环节的体现。就是在普通财产保险或人身保险实务中,保险公司也是对保险业务一个一个地作出是否承保的判断,而对符合条件的收取保险费,并非手续费。例如.在企业财产保险承保之前,保险公司会对该企业的财产风险状况派专业的核保人员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该宗业务是否承保和承保的具体费率。

保证保险范文篇7

关键词:贷款保证保险;担保;风险分散和转移

一、保证保险的起源及发展

保证保险承保义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或履行不适当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对权利人(被保险人)给予赔偿。据资料记载,最早的保证保险产生于18世纪末,是随商业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因在开展商业信用的过程中,道德危机和风险频发,一些个人、商行开始办理诚实保证保险,以此来降低因商业信用违约给权利人带来的损失。保证保险在发展的过程中,险种不断增加,现在已发展到资金融通领域,为资金的流通提供了帮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保证保险业务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首先开展,随着银行推出分期付款消费业务逐渐推广。这种保险形式提升了金融市场上资金流通的速度,为经济、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5年,为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监管机构及相关部门联合发文,鼓励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尝试利用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为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提供支持,做好普惠金融服务,贷款保证保险开始受到各家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重视。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贷款保证保险还与新型的金融产品相结合,生出了很多新型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比如保险公司与P2P平台合作,为网络贷款履约提供保证保险。

二、贷款保证保险的内容及主要特征

保证保险分为两类,一是忠诚保证,二是确实保证。忠诚保证保险是保险人对雇主因雇员不诚实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由雇主投保。确实保证是保险人对依照法律或合同约定,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其义务时,给被保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此种保险由被保证人投保。贷款保证保险是确实保证保险中的一类,其主要内容及特征如下。(一)贷款保证保险内容。贷款保证保险由债务人投保,当投保人(债务人)按照保险条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即投保人(债务人)未能按照与被保险人(债权人)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或欠款超过规定期限,保险人对投保人应偿还而未偿还的贷款本金和相应的利息承担赔偿责任。(二)贷款保证保险涉及主体。贷款保证保险的主体涉及到三方,即投保人(债务人)、保险人(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债权人)。(三)投保人的投保目的。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为债务人,保费是由债务人缴纳;保费缴纳会增加债务人的总体融资成本。债务人愿意在增加融资成本的情况下投保贷款保证保险,主要原因是该保险能增进其信用度。对于无抵押担保或抵押担保不足的债务人,投保贷款保证保险能弥补自身抵押担保不足的劣势,帮助债务人更顺利的获得贷款资金。因此,债务人投保的目的是“增信”,提升获得贷款资金的可能性。(四)贷款保证保险主体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在开展具体的保险业务时,债权银行与保险公司两方或债权银行、保险公司、债务人三方将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当与债务人签订《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条款主要列明了保险公司为债务人向银行借款这一行为提供保证保险,当按合同约定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其次,协议及保险合同条款还对债务人、债权银行的义务进行了相应的明确,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保险过程中债务人与债权银行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确保信息告知真实、及时,债务人、银行对贷款进行正常的贷后管理,主动及时发现风险、采取措施化解风险,而不是放松管理,把风险全部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五)债权银行诉求在具体运用中,债权银行希望债务人。投保贷款保证保险的目的是规避贷款损失,在贷款发生损失后能安全收回。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贷款保证保险为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风险转移方式,提高了银行开展相关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尤其针对一些信用风险较大的领域,如小微企业融资领域、个人信用贷款融资领域,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大企业、大客户弱,抵押担保有所欠缺,银行会主动谋求与保险公司达成合作的关系,签订相应的长期合作协议;在具体贷款业务中,银行会主动推荐客户购买贷款保证保险,在债权银行和债务人之间达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六)保险人风险控制手段。从贷款保证保险实践经验看,该项业务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损失风险,保险公司在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流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承保意向书发出前,保险公司相关的风险人员会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尽职调查,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向债务人出具承保意向书。但在这一环节,由于该保险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种较新的业务,公司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评估过程相对简单,可能无法很好的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因此对于某些贷款保证保险,保险公司会在保险条款里设置追偿条款,规定如发生了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向债权人进行赔偿后,具有对投保人(债务人)请求赔偿的权利;债权人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资料进行支持。有的保险公司甚至要求投保人提供反担保,用以担保保险公司向银行赔付后,可以确实向投保人进行追偿,减少保险公司的损失。

三、贷款保证保险与信用保险的比较

信用保险是指保险人(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债权人)信用放款或信用销售,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或不能清偿债务时,所受到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方式。根据我国《保险法》的界定,贷款保证保险与信用保险均是财产保险中的一类,在实践中,因为两类保险均涉及到对信用风险的保障,因此经常被混淆使用,没有很好的区分,但实际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1.投保人和投保目的不一致:贷款保证保险由债务关系中的债务人投保,其投保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讲是为债务人提供了除一般抵押担保以外的信用增进方式,增加从银行获得资金的可能性。贷款保证保险转移的是被保险人(债权人)的风险,而不是投保人的。信用保险由债务关系中的债权人投保,是债权人意识到风险存在,自主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主要是转移投保人(债权人)的风险。2.保险主体不一致:贷款保证保险涉及三方主体,投保人(债务人)、保险人(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债权人);信用保险仅涉及到两方,即投保人(债权人)和保险人(保险公司)。3.合约要件不一致:贷款保证保险的主要合约要件包括了《合作协议》及《保险合同》,信用保险的主要合约要件是《保险合同》。4.某些贷款保证保险要求投保人(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信用保险不需要。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信用保险的保险产品属性更加明确,投保人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自身转移和分散风险,保险事故发生后不向投保人追偿。

四、贷款保证保险的性质

(一)性质分析。对于贷款保证保险的性质,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贷款保证保险是一种类似于担保的产品。第二,贷款保证保险是单纯的保险产品。该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五条把保证保险列为财产保险中的一类。第三,贷款保证保险兼具了担保和保险的双重性质。本文对贷款保证保险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贷款保证保险在形式上看更偏重担保产品。具体分析如下。1.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担保合同是以担保主合同债权为目的,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在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条款中有下列条款:“与贷款金融机构签订真实、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可作为本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投保人(债务人)与银行订立的《借款合同》被依法认定为无效或被撤销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从该条款可以看出,贷款保证保险的保险责任也是以《借款合同》的有效性为前提,与担保合同具有相似性。其次,在贷款保证保险实施过程中,债务人、债权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明确了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该协议形式与担保合同的形式类似。2.在具体贷款业务中,债权银行的授信批复中都会明确,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购买贷款保证保险。对银行来说,要求债务人购买保险实质上是为了降低面临的信用风险,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保险人的角色类似于担保人。3.某些贷款保证保险在操作中,保险公司向债权人进行赔偿后,具有对投保人(债务人)请求赔偿的权利;有的甚至会要求投保人(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以便出险后对其进行追偿,这种方式与很多贷款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的方式是一致的。有的观点认为,贷款保证保险合同项下对债务人请求赔偿的权利应当属于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该条款规定了保险人在完成保险赔付责任后,享有对有责任的第三方的代位求偿权,所以贷款保证保险中的这一操作是符合保险产品特征的。“第三方”与贷款保证保险中的投保人并不是同一主体,法律规定的代位求偿对象没有指向贷款保证保险中的投保人,因此,“代位求偿权”的说法不准确。这种追偿更类似担保业务里担保人对被担保人追偿的操作。(二)司法认定。1.从司法实践看,据相关资料,长期以来,在保险领域及司法实践中,监管机构与最高法院对于贷款保证保险应当优先适用《担保法》,还是适应《保险法》存在争议。在相关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监管机构认为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纠纷应当首先受到《保险法》的调整,不应当适用担保法律关系。但是最高法院却认为贷款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担保行为,应当适用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不仅是监管机构和法院系统观点不一致,法院系统内部的观点也出现了反复,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担保说”和“保险说”均有出现。2.对于贷款保证保险的追偿权,监管和法院系统均认可;且在相关司法案例中,对于要求提供反担保的追偿权认定为有效,这一点与普通的保险产品不一致。因为普通的保险产品,保险人的赔付行为是一种履行合同对价的行为,对于投保人的追偿是不存在的。从这一点上看,贷款保证保险也不能看成单纯的保险产品。

综上,虽然贷款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产品,但从形式上来说,更像一款担保信用风险的担保产品。目前对该产品认识的模糊点较多,相关监管机构和最高法院也未能出台统一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这给贷款保证保险性质的认定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发展,不利于相关融资业务的开展。为进一步推动贷款保证保险在相关融资领域的运用,监管机构、立法机构应尽快推进产品规范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引导该产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0):118-119.

[2]王丽君.保证保险合同性质———兼谈其与合作协议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6(06):97-98.

[3]李秋思.T保险公司小额信贷保险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保证保险范文篇8

近年来,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兴起,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办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一时间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热闹纷繁。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开始显现。如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1年开始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截止2003年5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逾期贷款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达2515万元。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缩相关业务。人保、天安公司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平安产险公司也在近日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亮起黄牌。

一、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障碍

几年前还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鸡肋”呢?问题是多方面的: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盲目竞争,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放松对房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资信调查;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风险责任不对称等。但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却是来自保险公司自身,就是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管理不严格,市场运作不规范,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管理缺失产生的风险才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一)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缺乏长期观念。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而且业务周期长,短则2、3年,最长可达30年,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具有巨大性和滞后性特征。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管理和风险安排要有长期思想,业务经营要立足长远,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周期性特点,要妥善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费收入)、重市场拓展,轻业务管理、轻市场研究的现象,缺乏严谨、科学的经营理念,不能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环境,为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如一些基层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居民购房踊跃,房价节节攀升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分析,也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分析,更没有意识到房地产业出现的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对房地产项目不做分析、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最近,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国务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现象的一种警示,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依靠银行开展,业务一般占业务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与银行的合作就成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的主要环节。目前,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协议+条款”的方式进行。

由于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以及对渠道的过度依赖,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标准条款费率的情况,违规与银行签定“不平等”协议,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将意外伤害和疾病责任扩展为履约责任。如某保险公司条款本来只将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还款义务作为保险责任,扩展后变为只要投保人连续三个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即为保险责任。

2.缩减责任免除,取消免赔额。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中,责任免除条款是保护保险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内容。缩减责任免除就是变相扩大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减轻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约束,增加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取消免赔额弱化了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意识,造成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缺位。

3.降低费率,一般在标准费率基础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设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风险度的业务,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

5.高额手续费,以及由此产生的退保风险。保险公司在办理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时,一般一并承保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且一次性收取保费,按协议支付商手续费。据了解,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手续费为10%—15%左右,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手续费为20%~30%,一般以现金形式坐扣。如果投保人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相关保证保险的退保,或者投保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房屋保险或机动车辆保险的退保,保险公司将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发生,保险公司该业务项下当期的保费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退保费,出现“红字”保费。巨大的支付压力将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并可能由此造成巨额亏损。

(三)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不严格、控制能力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各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采取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基层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没有把风险管理容人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对商的管理,迁就的多、制约的少,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研究环节的风险控制,反而通过协议将银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造成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的风险责任缺位,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对投保人的资信调查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的基础十分薄弱,经济活动中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为保险公司开展信用资信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坚决,工作不够扎实、细致,相关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调查程序流于形式。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员工、亲属以个人购房名义或通过虚增楼房面积、虚增楼层骗取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一些犯罪分子勾结不法车行,利用假身份证骗取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这些情况时有发生,说明保险公司在资信调查环节仍然存在较大漏洞。

二、加强管理,促进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

(一)要提高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总量中占的比例较低,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关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所具有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风险的巨大性和滞后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研究和分析,要站在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要站在保险业发展的高度,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站在防范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和改善业务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增强做好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责任感。

(二)要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目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环节产生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1.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点多,业务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多样性,在商的选择、投保人的资信调查、逾期贷款的跟踪管理和追偿等各个环节都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落实责任制,彻底改变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责任不到位的状况。

2.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要求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是一种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模式选择。分级授权经营,由上级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对下级公司经营该业务的资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允许具备条件的公司开办此业务;业务管理则集中到省级分公司,应开发专门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核保、核赔、债权追偿等具体管理工作。

3.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管理,认真做好资信调查工作。要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业务宣导,提高其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作用的认识,端正经营思想和行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商、销售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商、销售商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保险公司和商、销售商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资信调查工作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公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资信平台开展资信调查,尽可能地扩大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范围,确保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应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发生赔案的业务进行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细分客户群、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

保证保险范文篇9

信贷保证保险是指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包括两类保险:一类是狭义的保证保险,另一类是信用保险。它们的保险标的都是被保证人的信用风险,当被保证人未按照基础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保险人负代为履行付款义务(给付保险赔偿金)责任。凡被保证人根据权利人的要求,由保险人承担自己(被保险人)信用的保险,属狭义的保证保险;凡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对方(被保证人)信用的保险,属信用保险,权利人即被保险人。

狭义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的被保证人指的是中小企业,它在保证保险中作为投保人,通常是保费的缴纳者;受益人是债权人,在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中指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信用保险的权利人指的是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它是信用保险的投保人,通常是保费的缴纳者,同时也是保险合同的受益人;被保险人是债务人,即中小企业;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人到期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风险。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增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存有疑虑,而中小企业又无充足的资产作为抵押。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得到升级,将有效地消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的顾虑,当中小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时,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履行替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责任,银行也不会因此而遭受损失。因此,在具有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将可以和其他大企业一样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降低信贷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银行资金收益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逐年扩大,而贷款总额相对缩小,存贷比自1995年首次突破“广后,逐步放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剩余资金,银行的资金利用率较低,不利于银行本身的发展。但银行在提高收益率的同时必须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如只注重收益而忽略资金安全则有可能对银行更加不利,所以银行在资金运用上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若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则商业银行可以在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既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又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

(三)拓宽保险业务,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竞争力

保险公司承办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自1980年我国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1.9万亿元,但我国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仍然很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阶段,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弱。加之我国加人WTO后,国外的保险公司不断涌人,国外保险公司具有技术与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将给我国的民族保险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使我国的保险公司增加资金实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四)促进金融深化与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一方面可以使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扩大自身业务,增加其资金实力,促进金融深化进程,增加金融部门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该业务还可以解决生产部门,尤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等生产部门发展;最后,金融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其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支持,它们的发展是互为因果、轮番促进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险业务,可以为之创造出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符合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如创建中小企业板、设立担保机构、进行银行制度改革等,虽然有较大的财力投入,但效果不佳。推出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符合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客观上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该业务属于一种纯商业行为,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无须政府太多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为政府分担了部分职责,政府再通过诸如税收等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就可以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这一棘手问题。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会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

信贷风险是银行等信贷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如违约数额较大,则会对其稳定经营造成威胁。信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避免、自留、转移等多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时,风险主体应根据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的大小来选择防范风险的最佳方式。对于这样重大的风险,风险转移是银行等信贷机构处理风险的最好选择,而保险又是风险转移中最完善、最合理的方式。因此,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将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

(三)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可以拓展保险公司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的保险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已在各种传统险种以及近年来推出的汽车信贷保证保险、住房信贷保证保险、出口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的经营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无论对标的风险的评估,对风险的技术处理,还是对风险的承保能力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人才不断涌现,保险精算师的数额在逐年增加,为信贷保证保险条款的设计及保险费率的计算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最后,通过开办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能给各保险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少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中小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水平、还款能力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保险公司对各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经营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不愿意投保,而那些经营状况差,还款能力弱的企业则非常愿意投保,这最终将危及保险业的稳定经营,更不利于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实施。

“道德风险”则主要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和银行等信贷机构两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投保了信贷保证保险,往往会将资金运用到高风险的项目,如果投资成功则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倘若投资失败也会有保险公司为其偿还贷款;对银行等信贷机构而言,有了信贷保证保险往往会忽视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对于本不应贷款的客户,大量放款,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道德风险的存在给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建立带来了难度,应为此筹划相应的策略,以化解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五、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一)合理选择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建立的方式

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方式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筹建新型的专业保险公司来承办中小企业的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出资形式可以由政府承担或由某些大机构牵头组建股份公司;二是由现有的优质保险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开办该种业务,由专门的下属部门从事中小企业的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后一种形式应该更为合适。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财政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还可以增强我国现有公司的实力,树立国家民族保险晶牌。综上所述,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的最佳方式是利用现有的优质保险公司,先开展试点业务,待机会成熟再全面放开。

(二)实行强制保险,差别费率,防止逆向选择

为了避免出现“逆选择”问题,我国应该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强制性政策。如果实行自愿投保,那么银行对于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则不愿投保,而对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贷款却非常愿意投保,这将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经营。鉴于此种情况,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应采取强制性的贷款保险。

但采取强制性保险,采取相同费率,会产生对各个投保主体有失公平的问题。因为,保险公司在制定保险费率时,是根据投保者的风险等级进行计算的,对于违约风险较小的绩优公司的贷款,应实行较低的保险费率;而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绩差公司的贷款,应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所以,在实行强制保险,防范逆选择的同时,还应对于不同的信贷主体实行差别费率,以保证公平合理。

(三)实行比例赔付、免赔额等措施,防止道德风险

信贷保证保险过程中,无论是信贷机构还是中小企业都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人为的增加贷款风险以及资金运用风险,产生道德风险。实行比例赔付、免赔额等措施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方法。

比例赔付是指在贷款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只对贷款进行部分赔偿,其余部分由中小企业和银行承担。实施比例赔付可以使中小企业和银行等贷款机构在发生贷款损失时,承担部分损失。所以,贷款机构在贷款时会非常谨慎,中小企业在利用资金时也会再三珍重,从而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

免赔额是指被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在赔付之前,先要自己承担的损失额度。其实施的意义有两个:第一,免赔额可以大大减少保险公司的工作量,减少赔付率,提高其偿付能力。第二,免赔额的实施,可以使信贷机构贷款后保持对贷款人的监督,督促中小企业合理运用资金。由此看来,免赔额同样可以抑制道德风险。

(四)实行再保险、共同保险方式分散风险

大额的信贷保证保险如果一旦债务人违约失信则会给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直接损害其它投保人的利益。因此,保险公司对于数额较大的信贷保证保险应采取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以避免风险集中。具体方法有再保险和共同保险。

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后,与再保险人签订再保险合同,当贷款发生损失时,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按合同约定进行赔偿。再保险使原保险人在不损失保险业务的情况下,分散了巨额风险,防止了风险集中,是原保险人经常采取的一种化解巨额风险的方式。

共同保险是指由多家保险公司对同一巨额风险共同承保。共同保险同样也可以做到使保险公司扩大承保能力,分散巨额风险的作用。

(五)完善损失补偿机制

加强代位追偿原则的实施,完善损失补偿机制是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代位追偿是指当债务人违约失信,保险公司代之向债权人履行了赔偿义务之后,所取得的向债务人追偿的合法权益。保险公司为了能有效地对债务人进行追偿,可以建立自己的追偿队伍,或者委托专业追账中介机构履行代位追偿的权利。在权利人的积极配合下,代位追偿可以使保险公司的损失得到部分补偿,降低信贷保证保险的经营成本。

(六)建立信用机制,提高信贷主体的透明度

信用机制被称为市场调节的一双“隐形的手”,相对于法律来讲,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一个没有信用机制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制度同样也离不开信用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才能保证信贷业务的顺利实施。建立信用机制应做到:首先,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机构征集信息、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功能,解决信用信息的征集、分析和共享问题,使保险人能够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降低使用信息的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其次,建立信用记录体系。信用记录体系是指对合同的每个主体,包括银行、中小企业、保险公司等的每一次行为进行相关的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对相关主体进行评估,对于信用低下的主体要建立“黑名单”,形成各部门共享的资源。其作用主要是对信贷主体起到激励与约束功能,对于良好信用记录的主体,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而对于记录信用较差的主体,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七)健全法律,增加惩罚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是一新鲜事物,仅仅靠信用机制这双“隐形的手”进行软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用法律、法规这双“有形的手”进行硬约束。但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公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对此也少有涉及,尤其是对于以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贷款或骗保者的违约失信行为仍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国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严厉制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信贷者的不良动机。

[参考文献]

[1]龚秀国.我国银行业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2005,(1).

[2]庄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3,(11).

[3]庄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3,(11).

[4]韦敬国.建立我国信贷保险制度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2,(11)。

[5]武博.论汽车信贷保险中的诚信重塑[J].保险研究,2004,(12).

保证保险范文篇10

一、老百姓心中所担心的

的确,老百姓购买汽车已经不是遥远的梦想,如果他们真的想买,是能够做得到的。但他们对我国的汽车消费环境感到失望。如果有人问他,“根据目前你的收入状况,应该可以买得起车。”那么,他会脱口而出地说,“是啊,买得起,但是用不起!”。“买得起用不起,用得起烦不起”这句话足能说明我国目前汽车的消费环境。他们担心的是有以下几方面:

1.汽车价格偏高。据了解,我国汽车的零售价格和国外同类汽车价格相比大约要高出50%左右。所以,他们认为目前买车还是不太现实。造成汽车价格偏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汽车生产厂家规模不大,造成生产汽车成本偏高,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轿车行业所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国外轿车行业3%-5%的平均利润。

2.汽车价格以外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和其它收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汽车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除了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外,还要承担购置附加费、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城市增容费等等。在汽车使用阶段,还要承担车船使用税、汽车消费税、车辆管理费等费用。各种各样的汽车本身价格以外的收费使他们望而却步。

3.汽车使用期较短。汽车不象商品房,它的寿命期不长,只有10年左右,一旦到期之后,不管车况好坏,都要强制执行报废,所以自从买了车以后,就会觉得汽车慢慢在贬值。虽然没有电脑那样贬值快(如1997年1万元购买的电脑,到2001年可能只值几千元钱,因为有更好的电脑出现在市场上),但是还是在不断地贬值。为什么老百姓购买商品房那么涌跃?因为购买商品房不但不会贬值,有时还会增值,一旦拥有,终生受益。他们担心买了汽车不但成为一种享受,弄不好会成为一种包袱,此外,每年还得购买汽车保险,交纳保险费。

4.汽车信贷手续繁琐。他们认为,买一部较好的国产车也要10多万元,再加上七七八八的费用,估计也要花十几万元,如果不从银行贷款的话,一下子很难撮齐这么多钱,那么要从银行贷款购买汽车,而手续的繁琐令他们不敢问津。汽车信贷的门坎太高,就象一个几岁小孩一样,爬不过这高高的门坎。

5.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乐观。在汽车市场上,地区与地区之间互相封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产厂家的经营和生产脱轨,制约了私人购买汽车的潜在动力。一些地方政府对自己辖区内的汽车行业进行行政保护,互相封锁市场,导致条块分割,抑制了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流通。

中国老百姓虽然已经具备购买能力并有购车欲望,但是据统计,私人购买的轿车的数量一年大约也只不过20万辆左右。

二、银行所担心的

不少专家指出,加速轿车进入家庭除了生产低价位的汽车外,还需要注重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如银行的贷款、汽车的维修保养,申请牌照手续的简化等等,此外还应加快解决道路不畅、车位紧缺等难题,以吸引广大的老百姓加入到购车的行列来。

据上海市有关媒体报导,他们对100名中青年人进行“是否贷款买小车”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人选择贷款买小车。这说明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同时银行也存在心有余悸的心理,他们担心的是贷出去的款项是否能按时收回,所以存在一定的贷款风险。并且从过去几年的贷款情况来看,银行产生了一些不良资产。银行迫切需要得到汽车信贷的保证。

三、保险公司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