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税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00:00:41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理想的出口退税制度在实际运用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的前提条件国际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就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一项财政政策需要考虑政府的其它政策目标。但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口退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林毅夫、李永军(2001)用改进的方法并利用回归分析重新估计了对外贸易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九十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而万莹(2007)利用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出口退税与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3。郑桂环等(2004)根据我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情况分阶段考虑选用了9个不同的回归方程,采用趋势模型分析了各阶段出口退税率调整与出口增长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出口增长,出口退税额对出口额有正的弹性作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出口退税影响出口增长的力度和表现会有所差异。

但相关大多数研究出口退税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和出口退税对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上,而对出口退税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相关文献不是很多。但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深刻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以及出口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因此研究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本的分类结构及编码,出口商品共分10类,下分64章。先按商品的不同加工程度,再按商品的不同用途分别归类。其中“初级产品”指SITC的0~4类,分别为食物及活动物、饮料及烟草、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指SITC的5~9类,分别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未分类产品。这里我们按照SITC的一位数分类,将我国的出口产品分为十类,分别以SITC0~SITC9表示从第1类到第10类产品的出口。

下图为1990~200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图(CHEXT表示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GYEXT表示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是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25.6%下降到2005年的6.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5年的93.6%。

从下图看来初级产品中各类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占初级产品出口比例最大的两类产品是食物及活动物(SITC0)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SITC0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1990年为10.6%,在2005年的比例下降为3.0%,SITC3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1990年为8.4%,在2005年的比例下降为2.3%。而工业制成品中各类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是有升有降,其中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5)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但2005年的4.7%与1990年的6.0%相比下降幅度不大;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的出口虽然绝对数是逐年增加的,1990年为125.8亿美元,2005年达到1,291.21亿美元,但它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在下降,由1990年的20.3%下降到2005年的约17%;增长比例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它的出口额的绝对数在1990年只有55.9亿美元,此后逐年增加,到2005年已经达到3,522.34亿美元,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9.0%增加到2005年的46.2%,几乎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杂项制品(SITC8)的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也占较大比例,其绝对数在1990年为126.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20.4%,到2005年绝对数达到1,941.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下降到25.5%,但个别年份最高达到42.3%;未分类商品下降速度最快,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8.7%下降到2005年的0.2%。

三、模型分析和变量选择

童百利等: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对数线性模型,以消除各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考虑到影响我国出口的各种因素,具体模型选择如下:

LEXTt=α0+α1LGDP+α2LTAX+α3LWGDP+α4LR+εt

其中,LEXT分别表示我国初级产品(LCHEXT)和工业制成品(LGYEXT)的出口额(为简化讨论,本文只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行讨论,而不具体讨论初级产品中各类产品(SITC0~SITC4)以及工业制成品中各类产品(SITC5~SITC9)的出口);LGDP表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本国的出口供给能力;LTAX表示我国的出口退税额,从总量上来衡量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程度;LWGDP表示世界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购买能力;LR表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采用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α0,α1,α2,α3,α4,都是系数项,均为常数,分别衡量我国的各类出口额对各解释变量的弹性;εt表示随机干扰项。本文数据范围为1985~2005年,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各年。

四、实证检验

(一)JOHANSEN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VAR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序列都是I(1),即它们具备构造协整方程组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对上述各个变量序列之间做长期的协整分析。就协整检验的方法而言,恩格尔和格兰杰提出用两步法估计协整向量,虽然由这种两步法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具有超一致性和强有效性,但是在样本容量有限的条件下,这种估计量是有偏差的,而且样本容量越小,偏差越大。为了克服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本文采用多变量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GDP、出口退税、世界GDP、汇率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

(二)检验结果分析

从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标准化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两类产品的出口都受到我国GDP、世界GDP、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的影响,但各个解释变量对两类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出口退税对两类产品出口的弹性系数大小不一样,出口退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弹性系数为0.1375,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弹性系数为0.2874,从长期看当出口退税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可以增加初级产品出口0.1375个百分点,但却可以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0.2874个百分点。虽然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总量都在上升,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速度远大于初级产品的出口。从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确实可以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即SITC7产品的出口。这里除了其它因素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1999年1月,将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四大类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从而大大促进了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的出口,在1999年其出口额为588.3亿美元,到2000和2001年就分别达到了826和949.2亿美元,而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3522.34亿美元,约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额的一半,达到46.2%。

五、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政策的确可以起到促进出口增长、调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特别是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货物加工深度的增加而提高以及对机械及运输设备、高科技产业、船舶等产品的完全退税,通过对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可以带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进而对国家的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从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关于出口退税的政策,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政策调整力度最大的一次。从本轮退税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根据财税[2006]139号文件规定,从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煤炭、金属陶瓷、细山羊毛等255种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钢材、水泥、纺织品等130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等191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目的是发挥税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杠杆作用,调节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缩小贸易顺差和调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降低甚至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对一部分传统出口企业来说也造成了较大冲击,特别是对那些传统的依靠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利润大大减少,同时对我国某些西部省份主要依靠资源性产品出口的企业来说也难以消化退税率降低甚至取消带来的压力。而且对出口退税率过于频繁的调整,会给企业在经营上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引发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对我国出口贸易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认清出口退税的基本功能,增强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应该将其看作为一项中性的非歧视的对外贸易制度,使其不随出口贸易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以减少企业在经营上的政策困扰,增强市场的可预见性,减少企业的短期行为,不至于出现为了能争取到出口退税而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某段时间集中大量出口;在实践上要扩大出口退税企业范围和货物范围,逐步改革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以彻底的出口退税为目标向零税率迈进。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2

从一年多来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情况看,就辽宁省而言,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辽宁省经国税部门认定符合退税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26391户(其中:装备制造业14097户、冶金工业1247户,石油化工业4815户,汽车制造业679户、农副产品加工业5337户、船舶制造业138户、高新技术企业95户、军品工业1户)。其中:13市(不含大连市)认定符合退税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共19214户(其中:装备制造业10185户、冶金工业1132户,石油化工业3923户,汽车制造业556户、船舶制造业32户、农产品加工业3346户,高新技术企业40户、军品工业1户)。

据统计,自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31日,辽宁省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投资总额311.6亿元,所含增值税进项44.4亿元,国税部门已办理的退税额达到24.3亿元,抵减欠税0.5亿元,抵、退税合计24.8亿元,抵退税比例为56%,未退税额19.6亿元,占全部进项税发生额的44%。其中:13市(不含大连市)国税部门已办理的退税总额达到21.6亿元,抵减欠税0.5亿元,抵、退税合计22.1亿元。2006年1―3月份,辽宁省实际办理抵退税6亿元。一年零九个月以来,累计抵退税30.8亿元。

从分地区情况看,鞍山、本溪、沈阳、大连四市抵退税额分别为7.7亿元、4.7亿元、4.6亿元、2.7亿元、四市抵退税合计19.7亿元,占全省的79.4%。从分行业看,东北三省抵退税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等三个行业,其抵退税额分别为13.5亿元、3.8亿元和5.2亿元,三行业共抵退税22.5亿元,占全省全部抵退税额的比重为90.7%。从分企业情况看,实际办理退税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企业,如鞍钢、本钢和辽化分别办理抵退税7.3亿元、4亿元和0.5亿元,3家企业共计办理退税11.8亿元,占全省全部抵退税额的47.9%。

由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尽管不是所有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但给东北地区这些涉及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新建企业、传统产业升级较快、引(购)进设备量大的企业极为有利。且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外资、内资企业“两税”合并和与国际税制接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如在全国普遍推开增值税转型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行在具备建设21世纪上半叶全国性能源基地条件的宁夏东部能源化工基地争取试点,将其建成西部乃至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示范区,从而为我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走出一条可行的路子。对此,宁夏必须在高度重视,积极争取的情况下,努力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精心组织,深入调研

增值税转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应组织专门的班子深入宁东基地各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弄明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行业范围以及在政策执行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从东北地区执行的情况看,增值税转型不是全部生产企业的转型,尚有一定范围限制,它不刺激企业的投资欲望,但可以增强投资的信心,减少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档次;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享受这项政策充分,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则不充分;新建企业和产能扩张快的企业享受这项政策比较敏感,老企业和产能扩张慢的企业则不敏感。

二、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料,科学测算转型效果

为使宁东基地增值税转型测算结果科学、精确,应多方案比较。据业务部门统计,2005年宁东基地完成重大投资项目48.92亿元;根据经验,以投资总额的50%作为购进生产设备计算,约24.5亿元。对此,依据辽宁省国税部门已执行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标准,仅此可以退税3.48亿元。“十一五”期间,宁东基地计划安排重大投资项目1200亿元,依上推算,可以退税85.4亿元,相当于宁夏2005年的财政收入,以上仅仅是一个初步测算。同时,还必须利用税务机关掌握的数据资料和统计部门取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准确测算,以相互验证,从而使测算结果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认真总结东北试点经验,准确设定宁夏增值税转型抵扣范围和行业范围

国家对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即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东北地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军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或应税劳务、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运输费用等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用当年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抵扣。当年没有新增加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加的增值税税额抵扣,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扣。宁夏如何设定这些范围,是否将全部企业列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值得认真研究,而且必须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四、及早评估,明确影响

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情况看,能够带来影响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财政、投资和企业三个方面:

――对财政的影响。由于增值税转型,扩大了固定资产抵扣范围,无论是对地方财力,还是对中央财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且这是眼前利益;从长远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至于具体影响,还需专门测算。

――对投资的影响。从东北地区试点的情况看,主要是通过三个“洼地效应”体现出来:一是形成了地区间的“政策洼地”,将吸引外地投资向此流动。如上海通用北盛汽车公司就被东北振兴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通过参与重组原金杯通用公司,在沈阳投资1.43亿元建设了别克商务车生产线。二是形成了不同产业间的“政策洼地”。转型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投资向政策支持的行业流动。三是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的“政策洼地”。由于目前东北地区现行的转型政策仅允许对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进行抵扣,因此,必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造成影响,引导资金向购进机器设备倾斜。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试点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应改革效应

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下文中简称“增值税扩抵”)若干政策的出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由于增值税扩抵政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增值税扩抵过程中,应更多地从政策效应和改革效应两个取向,去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增值税转型是十分重要的。

一、增值税转型试点基本情况

2004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税字[2004]156号)和《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的正式启动和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开始。2004年,东北三省共认定增值税转型企业40306户,占东北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登记总户数的32.2%,其中,辽宁24648户;吉林6373户;黑龙江7465户。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19429户)、农产品加工业(9060户)和石油加工业(7945户)三大行业,占总户数的90%。2004年认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5.34亿元,进项税发生额15.76亿元,占投资额的5.2%,实际抵退12.58亿元,占进项税额的79.8%。其中,辽宁抵退7.39亿元,占总额58.7%;吉林抵退3.23亿元,占总额25.6%;黑龙江抵退1.97亿元,占总额15.7%。从六大行业的抵退情况看,冶金工业抵退4.77亿元,占总额37.9%;石油加工业抵退4.53亿元,占总额36%;装备制造业抵退1.62亿元,占总额12.9%;汽车制造业抵退0.87亿元,占总额6.9%;农产品加工业抵退0.67亿元,占总额5.3%;船舶制造业抵退0.12亿元,占总额1%。在各行业中,冶金、石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业抵退总额为10.92亿元,占总额的86.8%。

由于增值税扩抵政策的拉动,东北地区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经济活力明显提升。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72.7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增幅超过了东南沿海平均水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非国有投资也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5.8%、41.4%和34.5%。同时,增值税转型的试点也在增值税扩抵实施过程中稳步推行,积累了经验,为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增值税转型试点既是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关注增值税扩抵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从税收对东北地区主导产业的调控作用及增值税转型应具备的实施要件两个方面去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值税扩抵过程中达到既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又能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的目的。

(一)增量抵扣政策限制了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效果

据专家预测,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将减少税收收入150亿元,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国家制定了增量抵扣政策,即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必须在有增值税增量的前提下才能抵扣。事实上,2004年东北三省实际抵退税只有12.58亿元,与预测数相差甚远,另外,由于增量的限制,也使认定的六大行业中多数企业不能纳入试点范围,使得这项政策不能全面反映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效果。

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认定企业为40306户,有税收增量的18308户,占总数的45.4%,而实际享受扩抵政策的企业仅为9932户,占认定企业总数的24.6%。没有税收增量的为22195户,占总户数的55.07%。其中,辽宁有税收增量的12398户,占总户数的46.76%,而实际享受扩抵政策的企业仅为30%,无税收增量的为14169户,占总户数的53.45%;吉林有税收增量的2875户,占总户数的45%,而实际享受扩抵政策的企业仅为991户,占总户数的15.55%,无税收增量的为3498户,占总户数的55%;黑龙江有税收增量的3035户,占总数的40.1%,而实际享受扩抵政策的企业仅为998户,占总户数的13.37%,无税收增量的为4528户,占总户数的59.87%。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增量抵扣政策不但使企业受益面受到了限制,也使试点的范围大大缩小,不能全面反映增值税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二)增量抵扣政策不利于老企业的发展

增值税转型试点是以增值税扩抵政策的实施来进行的,因而它对东北地区的企业结构重组、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促进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是,实行税收增量退税的办法,对于那些有新增固定资产但税收增量较小或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影响较大,造成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足额办理退税。从东北三省统计的数据看,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占认定企业的55.07%。其中,辽宁占53.45%,吉林占55%,黑龙江占59.87%。这意味着在认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不能享受增值税扩抵政策,而这些企业多数是历史包袱沉重的老企业。尽管国家对东北地区一些老企业进行了技术资金投入,但由于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改革成本、社会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幅度的增长,无法实现税收的增长,因而也就不能享受增量退税政策,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受到影响。这部分老企业的振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增量抵扣政策不能使这些企业受益,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增值税扩抵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作用。

(三)增值税扩抵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略显不足

在六大行业中,东北三省冶金工业抵退税4.77亿元,占全部抵退额的37.9%;石油加工业抵退4.53亿元,占全部抵退额的36%,两项合计为9.3亿元,占全部抵退额的73.9%。以吉林省为例,在实际退税的991户企业中,有7户退税在1000万元以上,退税1.86亿元,占吉林省抵退税总额的57.8%,其中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和通钢集团公司分别得到税收优惠0.55亿元和0.51亿元。辽宁的7943户退税企业中,也有7户超过1000万元,退税4.01亿元,占辽宁省抵退税总额的54.3%,其中本钢集团公司和鞍钢集团公司分别得到税收优惠1.81亿元和1.39亿元。由此可见,增值税扩抵政策对于国家控制的垄断行业起到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但对于包袱沉重、经济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效果还不显著,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东北三省共抵退1.6亿元,占全部抵退额的12.9%。其中,辽宁装备制造业14016户,占总认定户的52.95%,抵退税1.06亿元,占总户数的14.35%。可以看出,增值税扩抵政策对于建立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促进作用还略显不足。

根据东北三省工业企业的特点,建立东北制造业基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但中国制造业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技术,资源消耗严重等。因此,中国制造业转变增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但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很大,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30%。另一个差距是中国制造业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增加值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另外,我国制造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方面投入经费不够。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为1∶0.1,而多数国家安排引进消化经费大概是引进项目总经费的3倍,日本在经济振兴期达到了10倍。2004年年末,国务院提出把东北建成全国制造业基地,因而,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据辽宁省有关部门统计,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大体处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在装备制造业178小类产品中,居于全国前6位的有58小类,占32.6%。但长期以来,装备制造业面临严峻的问题,技术改造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低下,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因而对于基础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价格一涨再涨,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较高的效益。这样,不论是在投入或产出上都形成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增值税扩抵政策的实施,使这些行业能更多地享受税收政策的优惠,拉动了企业发展。但作为东北地区另一大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还处在缓慢发展阶段,这必然使其还不可能从税收的增量中更多地享受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因而,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使辽宁乃至东北制造业从中、低端产品加工厂转为全国高科技含量制造业基地将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

三、几点建议

增值税增量抵扣政策的设计,对于缓解财政收入压力,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但是,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不仅要考虑增值税改革的财政承受能力,而且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改革设计最终目标的要求;二是优惠政策的受益范围及程度。毫无疑问,增值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是固定资产购进所含进项税金全额抵扣。因此,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中应按终级改革目标所需的条件进行试点,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改革。否则,缺失最终改革目标所需的条件,就会失去改革试点的意义。所以,在试点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应兼顾两方面的效应:一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应;二是完善增值税的改革效应。政策效应应从行业及受益范围和程度的选择上来体现,而改革效应应从满足增值税转型终极目标的条件来试行。只有如此,才能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达到增值税改革试点的目的。

(一)政策效应

从政策效应看,增值税转型政策应从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去实施扩抵政策,即税收优惠政策应向装备制造业倾斜。理由有三:一是建立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二是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投入水平较低,应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三是东北装备制造业多数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难以在经济效益及税收中有更多的增量。因此,通过税收手段去扶持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排列的全国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看,上海列第1位,分值为64.97分;东北三省的辽宁列第6位,分值为42.73分,与上海相差22.24分;黑龙江列第15位,分值为30.65分,与上海相差34.32分;吉林列第21位,分值为26.04分,与上海相差38.93分。由此可见,从税收政策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

因而,建议在享受增值税扩抵政策六大行业中,装备制造业应先行取消增量限制或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对装备制造业的抵退根据财力情况和收入情况自行把握,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一个空间,形成装备制造业在税收政策上的“洼地效应”。

增量抵扣是防止收入大幅下滑的必要措施,但从2004年实际退税情况看,增值税转型并没有影响到财政收入。一方面,如果继续维持增量抵扣,在目前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有所作为,势必影响企业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税收收入的增长完全可以消化因转型带来的减收。

(二)改革效应

从改革效应看,东北地区增值税扩抵政策的实施,虽然体现的是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精神,但同时也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开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增值税扩抵政策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政策促进作用,又要为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创造条件,积累经验。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试点过程中尽量满足增值税转型的基本条件设置,即取消增量抵扣的限制。按照增值税的原理,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应全额抵扣,以避免重复纳税。但考虑到增值税转型的复杂情况,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应在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选择部分行业对于新增设备投资所含税金取消增量抵扣的限制,才能在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提供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4

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物流主要是“门到门”的项目物流,具体是指从托运人指定的工厂发运起,经过总承包商接运、清点、装卸、检验、入库、保管、出库、盘点等作业,经过海、陆、空或者多式联运,最终及时、准确、保值地将货物送抵托运人指定的工程所在国的现场仓库或者托运人指定的收货地址为止,并伴随着整个过程的信息流、实物流、账务流、资金流及合同物资的后续处理、服务等工作。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短时间内操作量非常大,专业性强,流动资金占用大,工程物资种类繁多且地域分布较广,工作环节多,协调难度大。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物流对象主要包括工艺设备、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其中设备占比最大,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庞大、形状各异、超高超宽、占地空间大。有些大件设备,如发电机定子、锅炉汽包等需要使用专门的大型运输工具;如多轴液压平板车、大型吊装设备等,通常需要由专业的大件物流公司完成;有些属于高精密设备,如电站项目DCS系统、发变组保护系统等,对包装要求高;有些设备,如主变压器,运输时需要注意速度、坡度等。以主体部分为“门到门”物流服务的海运为例,EPC总承包项目的物流基本包括以下流程:(1)办理绿色通关手续。(2)办理退税率备案。(3)办理工程所在国项目物资免税登记。(4)设备发运前的包装检验。(5)总包所在国设备起运地接货。(6)统计设备的运量、订舱。(7)检验检疫。(8)货物集港仓储和数量的清点。(9)装船前对不合格包装的整改。(10)货物投保险。(11)重大件设备或大货量发运前需要开船监会,研究合理的配载方案。(12)报关。(13)打尺工作的监督。(14)装船时的监装。(15)船舶开启后给相关方(业主、目的国、工程现场等)发起运通知。(16)获得海运提单,办理原产地证明等相关运输单据。(17)制单结汇。(18)办理清关。(19)卸船时的监卸。(20)工程所在国的内陆运输。(21)工程所在国现场接货、卸货至指定地点。(22)现场请点和查验。(23)工程所在国现场仓储管理。(24)工程运输所涉及的保险索赔管理。(25)补件工作的管理。(26)发运、退税、收汇、出险、付款等情况的台账登记及文件资料的归档备查。

2物流所出现的问题

2.1包装问题

包装不合格是EPC总承包项目出现的普遍问题,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包装上偷工减料。国际工程EPC项目的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中通常要经过工厂装车、国内港口卸车、倒运至仓库、出库、装车运输到船边、装船、目的港卸船并装车运至港口堆场、堆场卸车、堆场存放、堆场装车、内陆运输、现场卸车和现场倒运等环节,每件货物在物流过程中甚至要经过10余次的装卸,不合格的包装使得货物在这个过程中无法经受多次装卸的考验,造成货物损坏。包装不合格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包装物尺寸过大,包装箱内或者框架内充满度不足90%,有的甚至只有1/3,浪费空间,捆扎的货物每一捆长度应该不超过最长的单件尺寸,但是由于捆扎时两端不齐,货物窜出,使得整件货物长度增加,这些都增加运输成本。

2.2货物的尺寸和重量描述不准确

发货前,厂家要提前向总承包商提供箱件清单和装箱单,供总承包商汇总,并根据汇总结果定船。很多企业所提供的清单对货物毛重、包装尺寸描述与实际不符,甚至清单、麦头和实物三者各异,给订舱和港口吊装工作带来麻烦。例如,某项目发往非洲的履带吊主机,实际重量45t,而麦头上标注的毛重是25t,港口在装船时按25t配起重机,险些酿成事故。货物的实际尺寸与清单上描述的尺寸不符,这会在订舱时造成亏舱或者舱位不够导致甩货。

2.3交货不及时

厂家未按总承包商指定的时间将货物运抵港口,导致货物被甩,这不但影响现场施工进度,还要产生高额的亏舱费。

2.4船期延误由于港口泊位紧张、

气候条件等因素导致船舶无法停泊,或者船舶未按计划时间抵达等原因造成发货延误,货物在港口超过免费堆存期而产生堆存费。

2.5商品归类不准确所造成的问题

由于总包商及所指定的物流分包商单证操作人员对商品归类的规则掌握的不够和对商品性能不了解,产生归类错误,从而造成少征进口关税,多获取出口退税,逃避监管证件等情形,根据情节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扣货、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降低企业等级、甚至触犯刑法构成走私罪,间接后果是增加物流成本、影响施工进度、引起业主索赔和丢失市场等。

2.6通关受阻

实际发货与申报不符,出现误报、漏报现象,甚至货物中夹带其他物品,无论在国内出境还是在目的港入境,一旦被海关发现都会延误通关。总承包商被罚款,甚至货物被没收,并且引起海关对企业的注意,使得后续运输的查验率提高。此外,海关的工作人员对货物性能不了解,往往也会对总包商的某些退税率高的设备商品归类提出质疑,尽管总包商向海关提供了技术文件并做出解释,但仍然被怀疑有骗税嫌疑,甚至被提交到缉私部门。而缉私部门对事件的处理通常是,如果总承包商承认归类错误,不上诉,则向海关说明情况,并提交放货申请,缴纳与退税额相当的抵押金,海关放货,总承包商等待海关对企业的处罚。如果承包商坚持认为原来的归类无误,则货物暂扣,承包商上诉到商品归类中心重新归类,如果重新归类与原归类不符,则企业被认定骗税,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如果重新归类与原归类相符,则对企业无任何处罚,货物可放行,但是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发货和项目进度。例如某企业发往非洲的空冷凝汽器排气管道,是用钢板弯曲焊接而成的,直径为4m。由于体积大,整体发运不但会增加运输成本,而且容易变形,到现场无法使用。所以在国内加工成半成品,把钢板弯曲并刷油漆,报关时按空冷凝汽器排气管道报关,退税率是17%。但是在海关查验时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按钢铁制品归类,退税率仅为5%,并提交到了缉私科。由于该项目工期严格,工程拖期按天来计算,每拖期1天将要被业主罚款20多万美元,为了不影响工期,该公司承认是由于业务员的业务水平有限而产生错误,申请放货,并愿意缴纳抵押金,该公司最终被处以罚款。

2.7临时出口的施工机械回运问题

临时出口的施工机械在出口时没有在海关备案,入境时无法通关,或者同一票出口的施工机械没有同时回运,而是分批回运,或者回运时包装的规格、数量与出境时不符,都无法通关。

2.8保险索赔困难

货物一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需要总承包商提交很多证明资料的原件方能理赔,而这些资料要由供货商和物流承包商参与物流工作的各个流程所涉及到的部门,如船公司、港口、内陆运输公司等来提供,有些资料,如目的港卸货时的理货单、卸货报告、重量证书等,这些资料如果目的港不提供将影响索赔。

2.9运输损坏造成货物报废

货物一旦在运输中被损坏,会影响设备的性能,甚至报废,而从国内重新采购,不但增加采购成本,而且对项目工期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以非洲国家电站项目为例,运输周期为两个月,如果1台机组的开关柜在运抵现场时发现已经损坏无法使用,需要重新采购、生产、检验、运输等,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

2.10运输文件管理不善

运输文件是运输付款、索赔、施工机械和试验设备回运以及解决其他可能出现的项目纠纷的可靠依据,会经常需要查阅,一旦丢失将产生严重后果。

3加强物流管理

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物流工作的质量决定整个项目的工期和成本,项目经理必须给予重视,否则,物流工作做得不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在工程过半以后显现出来,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

3.1提高物流团队的整体素质

要有一支工作严谨、经验丰富、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团队承担这项工作。这里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物流项目经理的作用,因为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高额费用,商品归类是否正确影响退税和能否顺利通关,项目部负责物流的项目经理要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审核运输单证,及时发现问题。一名合格的物流项目经理,应该对所做的项目具有较丰富经验,了解施工计划,便于合理地、有计划地组织运输。另外,物流项目经理还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因为海外项目的物流工作不是单纯的运输,而是集物流、国际贸易、工程项目等专业于一体的工作,要熟悉产品的性能,这样便于组织物流分包商报关。物流分包商的单证操作人员和报关员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单纯从字面上对设备进行理解和判断,有时会产生歧义,从而在商品归类时出现错误,造成退税损失和增加不必要的单证。对于厂家提供的设备名称要根据该设备的功能和结构来准确区分是否需要商检。如锅炉设备的灰渣放散阀,实际上属于锅炉部件,是免检的,退税率为17%,但是物流分包商单证操作人员往往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是阀门,退税率为14%。如果物流项目经理在审核单证中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本来不需要商检的货物就要办商检,不仅增加费用,还要延误发货和减少退税。

3.2做好项目物流的风险防范和成本预算

物流工作要延伸到项目开拓中,在项目预算中要准确地估算出运输成本、退税额等,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利于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因此,建议在项目跟踪阶段就要对项目运输的全程路线进行细致考察,了解目的国的治安状况,是否需要武装押运;了解目的国港口情况,包括了解泊位、浮吊的起吊能力、主要进出口货物、港口繁忙情况;掌握沿途的桥梁、隧道、道路限高、限宽,运输超重型货物时桥梁是否需要加固,运输超宽货物时收费站是否需要临时拆除等情况;了解道路通行许可的办理,目的国的清关情况,包括目的国对进口货物有无限制、有哪些税种、免税如何办理、施工机械临时进口如何通关、进口是否有期限、到期如何办理延期等,对当地的运输市场、运输成本进行调研,最终要搞清楚在清关、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在合同范围内尽量考虑供货厂家运输损坏问题,加强对设备外包装的管理,并对所有设备进行有效标识,并考虑长途运输的时间问题,对于部分细小零部件,考虑采用两次有效包装。针对设备配件缺件、不配套现象,建议保留设备易损件的存货,按照每种设备的保养手册定期对设备做维护和保养,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解决。

3.3对物流分包商的考核

目前,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工作比较成熟的做法是,根据项目物流规模指定一家或者两家物流公司作为物流分包商,负责“门到门”服务,因此,对物流分包商的考核非常重要。考核物流商时价格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面,但也要结合服务质量,选择有相关项目经验、业绩突出、有实力,未出现过违法事件,未出现过重大责任事故,对总承包项目的设备和物资熟悉的物流商承担项目的物流工作非常重要。国际承包项目对物流商的追求目标应该是通关快、退税多、涉证少。一个合格的物流分包商,不仅能帮助总承包商按时发货、送货,也能在报关过程中,能够对货物正确归类,帮助总承包商多退税、少商检,快速通关。以电站项目主厂房吊车梁为例,主厂房吊车梁和柱通常由主厂房钢结构厂家生产,并随钢结构同时发货。由于形状相同,有些物流商的业务员将它们按钢结构报关,退税率为9%,而业务员如果对商品编码的规定理解清楚,并且知道设备的用途,就会将吊车梁单独挑选出来按起重设备支架报关,退税率为15%,从而避免6%的退税损失。此外,物流分包在海关和港口的声誉对物流工作也有很大作用,物流分包及其报关行在海关的信誉高,可以减少查验率,快速通关,如果在港口是VIP客户,港口可以为总包方在送货、卸车、仓储方面提供便利。

3.4加强货物的出厂包装检查和港口装卸的监督

总承包商安排专人或者有资格的监理公司常驻设备制造厂家负责设备催交,指导厂家严格按照项目部制订的《包装储运规定》包装,尤其注意核实货物包装箱充满度是否达到90%,对于捆扎的货物是否整齐合理,从而使体积最小,净重、毛重、包装尺寸与箱件清单和麦头上标注的是否统一,商品标志、起吊点、重心是否标志齐全,检查无误后方可放行。总承包商在港口也要安排专人负责货物转运的协调和监督工作,一旦发现包装或者货物损坏,要分清责任,协调解决处理。检查设备的配箱是否合理,是否按照体积、重量的不同合理搭配,以减少运输成本。监督打尺是否准确,还要处理在港口可能出现的纠纷。

3.5加强文件管理

物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项文件工作,最终会积累大量的文件和单证。这些文件、单证随时需要查询。装箱单、箱件清单、厂家发货清单、发货起运通知及接货记录单是提交国外业主商务单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装运、报关的必备文件,也是设备分包、运输、安装等各有关单位进行设备交接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制作,保证质量,做到单单相符、单货相符、单证相符,准确无误。各批发运的箱单、报关单、发票、海运提单、保险单都要留存,以便在货物一旦出险时作为索赔资料向保险公司提交。

3.6加强设备和材料的现场管理

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设备和材料现场管理的常规做法是,由施工分包商负责现场的接货、卸货、仓储管理,并且在施工合同中包含了这项费用,而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仓库建设和设备堆放场地建设偷工减料,吊车等机具配备不齐,设备运抵现场以后,往往从施工作业面上临时调来吊车卸货,经常由于卸车不及时而产生押车费。因此,这项费用往往被施工单位节省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某公司承包的博茨瓦纳电站项目的设备材料,现场管理打破传统做法,把这项费用单独拿出来,并和物流分包签了一份现场设备材料管理合同,把设备材料的现场卸车、掏集装箱、现场保管包给了这家对电站工程有丰富经验的物流公司管理,物流分包商的服务范围延伸到了项目现场的仓储,他们在国外项目工地配备了充足的吊车、运输车,负责项目的通关、海运、内陆运输、卸车、现场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直至将货物派送到施工作业面,避免了压车费的产生。

4结束语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5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义乌市先行先试,试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一种为专业市场量身定制的新型贸易方式,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与监管措施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现有贸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给外贸实务操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可以从工商、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等五大方面进行剖析。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国际采购和小商品出口这两大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贸易方式,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一)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数量少、品种多、批次多等特征,其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每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里面通常装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但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宗商品、成套设备,而没有针对小商品特征的管理制度,许多小商品既无标准,也未列入商检目录,海关查验、检验检疫、质量监管等也缺乏依据,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申报,通关效率很低,极易导致单货不符、逃避通关单等违规行为。在“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之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暂时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进行申报。“旅游购物商品”是指外国旅游者或外商采购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以货物运输方式出口的小批量订购的货物。针对小商品出口的特点,实施出口申报以“章”为单位的简化归类办法,明确贸易性质,简化申报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根据《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统计资料,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有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是定向采购与即兴采购相结合,公司户与个体户并存。定向采购是定产品、定品牌、定供应商的采购,它的流程是首先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向和采购价格等,然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然而,对于来专业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商品,如在市场里看到满意的商品,当即采购,现金付款,事前并不确定产品的种类、价格及供应商。境外客商来专业市场采购,他们面对的不是产品生产企业,而是流通领域的市场经营户,而这些市场经营户以及境外采购商本身,都属于个体经营户,进出口双方多数不具备外贸经营主体的资格,无法按现行的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和结汇,必须由外贸公司出口,导致采购主体与贸易主体脱节,既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通关成本,又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行

“旅游购物”模式自2007年实施以来,暂时缓解了小商品通关效率的矛盾,但也暴露出货值限额过低、缺少配套政策等一些局限性,“管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成为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定义待国家八部委会签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意见文本》后才能明确,其简要含义是指在经批准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具有市场采购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主管地海关报关出口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将实行特殊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有利于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

 

2012年9月,义乌出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方案》。工商部门将市场内专门从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与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区别开来,进行分类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即可享受新型贸易方式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至2012年底,义乌共登记“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外贸公司116家,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136.7%,出口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其中传统贸易出口40.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市场采购出口额49.1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

(一)适用于复杂的外贸主体

一直以来,只有专业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这使得专业市场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义乌工商部门大胆创新,注册登记“市场采购”外贸公司,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境外自然人获得外贸经营权,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乃至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份”难题。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公司,冠名义乌,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可以享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相应的监管和优惠服务措施。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业务扩展到在义乌注册登记的所有外贸主体,吸引了外贸公司向义乌聚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的局面彻底扭转,有助于加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了“通得快”的目标。

 

(二)适用于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如果每种商品都申报和报检,将带来巨大的人工、时间成本,也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实现了小商品出口“管得住、通得快”,检验检疫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批系统”,按出口商品的货值大小、风险程度、信用等级等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等三种模式监管。对于小商品的出口申报,海关也将采取简化归类,发货人或人在一次出口申报的旅游购物商品品种在10种以上、且单项商品价值在100美元以下的,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小商品的税则号也因此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

(三)适用于从专业市场采购出口

从专业市场采购出口,采购商接触的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市场经营户,即兴采购中存在采购地与生产地的分离、商品核价和退税难等问题。针对采购地与生产地分离,国家质检总局积极支持通过对组货单位等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经营主体入库商品实行

预检验,实现由事后检验向事前把关转变。义乌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量身定制了分类管理、口岸查验等12项配套制度。“采购地检验检疫制度”推出后,义乌小商品出口时,在义乌办理相关检验手续即可。从具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出口,或经外贸公司统一配合订单出口,由于所有单据齐全,能非常方便地办理一般贸易方式下的出口退税。但是,从专业市场采购的出口,很难取得退税所需的增值税发票,从而无法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获批之前的改革过渡期,按照按“旅游购物商品”进行税收征管,市场经营户和试点外贸公司签订《委托出口协议书》,与出口报关单一起作为备案单证留存试点外贸企业备查,就可以免征免退税。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

(一)报关业务操作的特点

报关业务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走报关程序、商品归类、关税计算和报关单填制等几个方面。从报关程序上看,报关员要熟悉分类通关这种新模式。通关新模式下,通关作业方式由“纸面人工为主、逐票审核”向“电子自动为主、重点审核”转变,实现了通关自动化。按照通常的通关模式,报关员需要拿着纸质报关单到报关大厅交单审核,海关工作人员将通关单和网上信息进行核对,最后在电脑上点击确认。分类通关模式下,所有这些操作都由电脑自动操作,只需一个人做异常处理即可,小商品出口通关效率明显提升。商品归类方面,要掌握简化归类法,其操作方法是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例如:塑料餐具、塑料盒、塑料盆和塑料手套等10种以上同章节商品报关出口,原来的做法都要分项填写,很可能一份报关单不够填,操作起来也很费时费力,现在仅需要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塑料餐具”的“3924100000”税则号填写就可以了。关税和报关单填制方面,小商品出口5万美元以下,监管方式代码“旅游购物商品(0139)”,出口5万美元以上且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一般贸易(0110)”申报出口,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其他贸易(9739)”申报出口。如应征出口税的商品应填写“照章征税”。义乌小商品实行简化归类的应按归并后的商品税号、品名、数量、价值填报在“备注”栏注明“jh”代码“境内货源地”栏填报“义乌(33189)”。

 

(二)报检业务操作的特点

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由发货人及其人向商品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检手续。一般贸易方式下报检单的“产地”填写货物的实际产地,该项目是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时坚持产地检验检疫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向采购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即可。检验检疫机构参照《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供货单位和发货人人实施分类管理,并确定特别监管、严密监管、一般监管、验证监管、信用监管五种不同检验监管方式。检验检疫机构对来源于未经备案单位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实施批批检验,按照特别监管或者严密监管的检验监管方式实施出口监管。因此,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供货单位、发货人的人应积极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备案。

 

发货人对市场采购的出口商品进行验收后,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报检时提供符合性声明、市场采购凭证、备案证明复印件等资料。联网申报、核销使得小商品出口报检形成闭环管理,实现了商品记录的完整与可追溯。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发货人或其人,在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时需如实申报包括所有货物的品名、hs编码、数/重量、货值、货物存放地点及集装箱号等相关信息。不如实申报将被采取加严监管,降低诚信等级和分类管理等级等措施。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经检验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签发有关检验检疫单证,在单证中会注明“市场采购”。

 

(三)收汇和退税操作的特点

一般贸易方式下,为了对境内企业出口项下的一切收汇实行跟踪管理和监督,国家外汇管理局实施了收汇核销制度,通过“三单管理”,即“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销联)和“结汇水单”,实现了外汇管理部门、海关、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监督的管理目标。出口退税需要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没有办理收汇核销是不能办理退税的。

 

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获批之前的改革过渡期,义乌小商品出口采用边境贸易方式,按“旅游购物商品”进行税收征管。根据出口退税最新政策,以“旅游购物”贸易方式报关出口的货物以及没在规定时间内申报退税的出口货物等,不再按视同内销纳税处理,企业今后都可以对上述出口货物申请免税。市场经营户和试点外贸公司签订《委托出口协议书》,与出口报关单一起作为备案单证留存试点外贸企业备查,就可以免征免退税。小商品出口是“免征免退”的,也不需要使用出口收汇核销单。过去个人难以结收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创新了外汇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贸经营户和境外个人开立外汇结算账户,由外贸主体个人结收汇。试点企业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既可以由试点企业收结汇,也可以由其出口的个人收结汇,由个人收结汇的,凭协议、出口货物报关单正本办理,而外汇管理局则需要对试点企业的贸易真实性实行主体总量核查。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6

**县国税局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三个”结合、做好“三篇”文章,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打造成“真学真有用、真抓真见效、真干真发展”的教育工程。

一、坚持联动与督查相结合,建立活动组织机制,做好活动贯彻落实大文章

一是建立健全联动责任机制。县局及时成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计划综合组、材料宣传组、督查指导组,共选调9名党员骨干承担具体工作。在明确各组工作落实责任人和联络员的同时,共确定基层各单位责任人和联络员21名。以县局局域网、ftp、公文处理系统为平台,及时活动计划,反馈活动落实情况,交流活动典型经验,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联动责任机制,做到活动在第一时间布置、任务在第一时间完成、情况在第一时间上报、经验在第一时间总结。

二是建立健全任务推进机制。按照活动内容,将每一阶段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到具体工作项目,落实到具体工作时间,考核到具体责任人。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活动跟踪督查。按时催报阶段性活动工作总结,专人收集阅读总结,从总结中发现活动不实的问题,及时找责任人约谈,限期落实整改措施。加强与地方的配合,及时掌握地方开展活动的进度,适时谋划本部门活动工作,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推进有力。共开展督查5次,各活动单位做到机构、人员、措施、场所、宣传造势五落实,达到了进度要求。

三是建立健全剖析评议机制。坚持“自我剖析要严、单位解析要透、班子分析要精,群众评析要准、民主测评要广”的原则,重点剖析本部门工作思路、方法、作风,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纳税服务方式、方法,工作创新思路、载体、举措,国税部门发挥职能收入、分配、调控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通过剖析查找问题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措施。共向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表400份,征求意见和建议7类21条;分单位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14场次,征求意见和建议6类17条。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活动精神实质,做好活动理论学文章

一是成立机关巡回宣讲团。组建县国税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按单位进行巡回宣讲。重点宣讲近年来税收“征管基础、文明行业、干部队伍、政务公开、执法监察、税收信息化”等六大建设方面取得的科学发展成就,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全局干部职工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税,始终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鲜活事例和感人事迹,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职工树立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同时通过六大建设事迹事例的撰写、编审、宣讲,增强撰稿人和机关党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在《中国税务报》发表典型事迹稿件3篇;被国家税务总局采用信息3条。

二是建立星期六党员学校。以行政办公网络为载体,开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星期六党员干部学校,县局分管政工副局长任校长,机关科室负责人担任教员,轮流授课。同时制定星期六党员学校学员管理制度,保证学习人员、时间、内容、考试、表彰五落实。重点讲授中央、省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发表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总局、省市县国税系统领导干部发表的科学发展观实践文章,以及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下发的各种规定内容和文章。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模式,做到工作、学习、活动相统一,加深全体党员领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是举办科学发展观讲座。在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聘请市委党校专家、教授,结合“依法治税、组织收入、纳税服务、风险管理、信息工程、队伍建设”等税收工作实践进行授课,解读原著原理、参与调研科研、辅导前沿理论、帮助指导论文。结合队伍建设实际,组织妇女权益保障法讲座1次。通过零距离、面对面、教与学互动的形式,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同时与专家教授建立通联关系,定期交流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和心得,保证科学发展观学习的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四是组织离退休党员自学。组织离退休党员干部谈“科学发展”、看“科学发展”、听“科学发展”,帮助离退休党员干部了解科学发展观的过去和将来,加强对学习质量的检查考核。同时聘用离退休干部组建顾问团,开展“我为**发展献一计”活动,对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具有科学发展意义的“建议”进行表彰,激发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目前,已收到“我为**发展献一计”建议21条。

三、坚持活动与工作相结合,突出活动指导作用,做好工作取得成效大文章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与税收的关系,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牢固树立经济质量决定税收质量、经济总量决定税收总量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经济税源调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税收计划。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正确落实税收政策,公平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全年完成或超额完成税收任务”目标。

二是正确处理聚财与调控的关系,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坚持依法征收税款,依法减免税款,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做到税款应收尽收、应退尽退。坚持税收组织收入原则,税收收入任务服从税收政策,税收收入计划服从实际经济税源,绝不搞“寅吃卯粮”、“征过头税”。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开展税务稽查,整顿和规范经济税收秩序,保证税收政策执行不走样。目前,共检查4户,查补各项税收132万元,同比增长11%;办理各种退税616.62万元。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7

2008年,进出口税收管理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局、市局的总体工作部署,按照落实政策、优化服务、防范骗税、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抓效能考核为切入点,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出口退(免)税工作为目标,加大征、退税部门衔接力度,加大出口退(免)税内部管理力度,加大出口(免)退税预警分析力度,加大管理创新力度,确保出口退(免)税政策的及时到位,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违法行为的措施到位,力争使我市进出口税收管理工作能够在“管理提高年”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效能考核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出口退(免)税管理水平。为把省局、市局的各项目标、各项任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继续以效能考核为切入点,一是建立高效、科学的审核流程,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一切困难,加快出口退(免)税审核进度,在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加快出口退税审批进度,实现“严审快退”,确保完成全年退(免)税计划,力争进出口税收管理在不被扣分的基础上取得好成绩。二是抓好对各征收部门的效能考核,总结2007年的工作经验,细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使全系统的内部管理在2008年更加规范;三是在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基础上,按月上报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力争全年无差错,切实通过效能考核来检验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二、以预警分析为着力点,进一步防范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协调联动机制为重点,深化细化管理制度,在逐步建立健全出口退(免)税预警分析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预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出口退(免)税申报审核数据、综合征管数据、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等数据,对预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出口退(免)税的监管水平,每季度进行一次退(免)税分析测算,每半年对出口退税总体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增强防范骗税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评估,设置出口增长幅度、出口货物单位成本等评估指标,对重点品种、重点货源进行函调,对疑点问题进行评估分析。通过退税评估、行业管理等手段规范出口业务,实现对出口企业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骗税嫌疑,防范于未然,维护正常的出口退(免)税秩序。

三、以加强征退税衔接为重点,进一步为出口退税审核权下放做好基础工作。将征、退税信息传递、反馈列入对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保证数据的双向传输和信息共享,堵塞税收管理漏洞,规范出口退(免)税操作规程,规范企业申报行为,在坚持出口退(免)税专业化管理的前提下,一方面充分发挥征收管理部门的力量,使出口退税管理环节前移,加强征、退税的有效衔接和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出口退税管理职责,加大对征税部门的辅导和培训力度,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下去开展调研,发现问题,解决薄弱环节,为将出口退税审核工作有计划地逐步下放到县市区局、实现征退合一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使省、市级出口退税管理部门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对出口企业的退税预警评估以及对下级的管理和监控工作,进而优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外贸出口形势及出口退税现状的需要,适应税收征管改革及优化税收管理的需要。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8

一、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 表1 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 按重要程度排序 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 1 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 2 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 3 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 4 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 5 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 6 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 7 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 8 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 9 审批规定不明确 10 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 11 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 12 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 13 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 14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 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 (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 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 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 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23.1%,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2.22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46.32%,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61.58%,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15.26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 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 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 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2.6%。表2 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 意愿 企业数 将现有工厂搬入 13 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 59 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 437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509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表3 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 原因 企业数 搬迁成本太高 269 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 52 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 32 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 18 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 50 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 143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 462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 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 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30.7%。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 (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 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 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 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 ———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 ———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 ———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 ———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 中长期(3年后): 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 ———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 (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 ———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 ———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 ———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 (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 ———调整保税区政策,以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国际采购配送中心。为此,要将国内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做出口,税务部门给予出口到保税区的商品出口退税。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集装箱港口。我国上海、深圳等港口,凭借腹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位列世界前茅的集装箱大港,但由于对国际中转业务实行繁琐的进出口管理,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国际中转港口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国际中转业务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9

一、以效能考核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出口退(免)税管理水平。为把省局、市局的各项目标、各项任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0*年继续以效能考核为切入点,一是建立高效、科学的审核流程,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一切困难,加快出口退(免)税审核进度,在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加快出口退税审批进度,实现“严审快退”,确保完成全年退(免)税计划,力争进出口税收管理在不被扣分的基础上取得好成绩。二是抓好对各征收部门的效能考核,总结2007年的工作经验,细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使全系统的内部管理在20*年更加规范;三是在出口退(免)税审核系统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基础上,按月上报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力争全年无差错,切实通过效能考核来检验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二、以预警分析为着力点,进一步防范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协调联动机制为重点,深化细化管理制度,在逐步建立健全出口退(免)税预警分析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预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出口退(免)税申报审核数据、综合征管数据、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等数据,对预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出口退(免)税的监管水平,每季度进行一次退(免)税分析测算,每半年对出口退税总体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增强防范骗税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评估,设置出口增长幅度、出口货物单位成本等评估指标,对重点品种、重点货源进行函调,对疑点问题进行评估分析。通过退税评估、行业管理等手段规范出口业务,实现对出口企业的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骗税嫌疑,防范于未然,维护正常的出口退(免)税秩序。

三、以加强征退税衔接为重点,进一步为出口退税审核权下放做好基础工作。将征、退税信息传递、反馈列入对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保证数据的双向传输和信息共享,堵塞税收管理漏洞,规范出口退(免)税操作规程,规范企业申报行为,在坚持出口退(免)税专业化管理的前提下,一方面充分发挥征收管理部门的力量,使出口退税管理环节前移,加强征、退税的有效衔接和密切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出口退税管理职责,加大对征税部门的辅导和培训力度,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下去开展调研,发现问题,解决薄弱环节,为将出口退税审核工作有计划地逐步下放到县市区局、实现征退合一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使省、市级出口退税管理部门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对出口企业的退税预警评估以及对下级的管理和监控工作,进而优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外贸出口形势及出口退税现状的需要,适应税收征管改革及优化税收管理的需要。

退税工作经验总结篇10

    然而,增值税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增值税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本人认为,增值税实施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增值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增值税作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比较先进的税种,对税收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增值税一大特点是实行税款抵扣制度,这本来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在有些国家也有过成功经验。但由于我国法治尚不很健全,依法纳税的观念未能很好树立,合法经营的环境仍不是很好,使这种税款抵扣制度执行变了样。而就税款抵扣制度本身来说,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符合收支分离.、相互制约的控制要求。这一缺陷,使增值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抵税款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增值税税款未能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三)出口退税不及时,出口骗税问题突出。

    (四)部分税务人员不严格执行税法,甚至参与犯罪活动。

    二、实行增值税征退分离是增值税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使增值税这第一大税种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行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是一条有效途径。

    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就是改革增值税税款抵扣制度,将增值税征管分离为征收和退税两个独立的环节来监管,达到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治税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销货方开出销货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应按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将应交的增值税(销售货物的销项税额,而非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后的金额)及时足额缴纳入库(由征收部门负责);而购货方取得购货发票。只要税务机关认证确认是已完税的,都可以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退税(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由另设的退税部门负责)。

    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是借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未实施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是比较混乱的,经常有一些地方或部门发生“以收据支”或“以支抵收”的违规行为,产生腐败。造成应收的收不上来。“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几年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取得显着成效。它促使各执收。执罚单位按照批准的收费项目,罚没款项和上缴渠道,将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做到了应缴尽缴。“收支两条线”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及优势在于“收支”分离,避免了模糊界限,杜绝了“以收抵支”或“以支抵收”等现象发生。因此。实施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增值税实行征退分离、翁征后退改革后,取消税款抵扣的模糊界限,减少人为调节因素。“征”、“退”分明,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促使负责征收的依法及时足额收统税款;负责退税的认真审核退税,更利于确保增值税税收征管的规范有序和发挥增值税这第一大税种的作用。

    三、增值税征退分离改革的好处

    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有很多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促进企业依法纳税,维护社会正常的经营秩序

    由于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的实施,销售企业要扩大销售,维护自身信誉。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先完税,才能使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货企业获得退税,从而形成企业间相立监督、制约的机制,但使企业只有依法纳税,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二)有利于增值税税款的及时足额征收

    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的实施,税款抵扣制度不再执行,从而杜绝了“以支抵收”现象的发生。销货方开出销货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就应按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将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及时足额缴纳入库,从而确保了应收的尽收,应缴的尽缴。

    (三)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抵税款的行为发生

    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的实施,增值税专用发票再也不能作为抵扣税款的凭证,而退税是以先征收为前提的,有收才有退,收多少才能返多少。这样,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退税的凭证,只有在确认销货方已足额缴纳了该项税款的前提下才能办理退税。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抵税款的行为发生。

    (四)有利于打击出口骗税,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如前所述,由于退税是基于征收为前提,有收才有退;收多少才能退多少,没有收的则不能退税,没有收足的则不能退足。这样,以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骗取出口退税就行不通。另一方面,由于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保证了该收的能收上来,确保了税基,使出口退税有了税源保障,从而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出口退税指标不足这一多年一直不能解决的“瓶颈”问题。

    (五)有利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依法治税,加强从体廉政建设,防治腐败取消税款抵扣制度,实施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消除了抵扣的模糊界限,减少了因抵扣而人为调节的因素,避免了人情税、关系税,增强了增值税征管的刚性,使增值税征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有利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依法治税,有利于加强队伍廉政建设,防治腐败。

    四、用增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如何实施

    (-)职责分离、机构分设是确保改革实施的前提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要求税务机关内部征收部门和退税部门职责分离,机构分设,征收和退税不能同一部门或同一人员办理,这样才能确保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达到有效地内部控制,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一种办法,是目前的出口退税部门负责全部退税工作(也可在税务机关设独立的退税部门,、将目前脱出口退税部门归并入内),相应地增加人员,其好处是相对独立性较好,而且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容易接手,工作衔接较顺利,对退税的总体情况也便于掌握。另一种办法是在税务机关内部另设退税部门负责除出口退税外的退税,将出口业务的退税和非出口业务的退税分开,其好处是不影响目前出口退税正常工作,并将出口业务和非出口业务的退税划分开来,利于分别监管,但不利于总体上来把握退税情况,同时还存在机构重复的问题。

    (二)“金税工程”是确保改革实施的强有力保障

    “金税工程”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税收征管、按照“科技加管理”的思路建设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增值税监管体系,它由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计算机稽核子系统和发票协查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被称为增值税的“生命线”。目前,金税工程从试点到逐步推开,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金税工程”是基于税款抵扣制度而开发的,人为因素仍然存在,有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仍不可能完全解决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尤其是不能及时、足额收缴税款的问题仍会存在。然而,使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增值税实施征管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必然会取得显着成效。推广实行“金税工程”,为增值税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金税工程”的4个子系统可稍作调整,更改为防伪税校开票征税子系统、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计算机稽核退税子系统和发票协查子系统4个子系统、防伪税控开票征税子系统,除原有防伪税控开票的功能外,还增加销货企业开。出的发票是否及时足额纳税的功能,监测企业纳税情况和全国增值税征收入库情况;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除原有的辨别发票(抵扣联改退税联)真伪的功能外,还增加认证该张发票是否已及时足额纳税的功能;计算机稽核退税号系统,除原有发票信息交叉稽核和申报信息稽核外,还增加对认证已纳税和稽核无误的申报退税予以核实退税(合出口退税)的功能,同时监测企业退税情况和全国增值税退税情况。发票协查子系统维持原有功能。使用调整后的“金税工程”4个子系统,使增值税征退情况一目了然,杜绝了利用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进行骗税现象的发生,必然使增值税征管工作跨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增值税征管也要作相应改革

    在现行税款抵扣制度下,销货方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用先交税,而是先抵扣购进税款。尽管税务机关对销货方抵扣后的纳税和购货方的抵扣都有监管,但由于征抵混在一起,先抵后征,手工操作手续复杂,界线模糊,人为因素大,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不是放在税款的征收上,而是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进项税额的抵扣上,使得对征、抵的监管力度分尤其是征收的监管力度不够,该征的未征,不该批的却抵了,造成税款流失。

    实施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增值税税收征管将发生重大变革。对征收和退税分开管理。“收支”分明,该收的要及时足额征收入库,专户上缴财政,该退的则再由财政下拨另设的专户,专款专用于退税。这极利于监管,并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征收上,同时加大退税的稽核力度。销货方只要销售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就要按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及时足额纳税;购货方所取得购货发票,只要经税务机关认证确认是已完税的。都可以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退税,这极大地方便了税务机关对征退的监管。增值税实施以来,为什么海关的进口货物的增值税能及时足额征收入库呢(不考虑低报进口货物价值等情况)?其道理很简单,就是在于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是没有任何预先抵扣的,而是直接先征收的。征收和抵扣是分开的。这就是一条很好的借鉴经验,就是增值税征管方面的成功做法。

    “实施征退分离、先征后退改革,增衡税管理的些规定,包括征税范围、税率、纳税期限、纳锐地点,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等等,都可按原有规定执行。“对于原规定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如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等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则将不能抵扣改为不能退税即可,不会影响改革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