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3 10:45:27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充分认识特色村寨维护与特色民居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结。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激进文化的表示形式和空间形态。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既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固化形式、精神寄托,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恩施各族人民在临时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形态各样的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是州重要的文化遗产,全州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和谐的基础。挖掘、维护、利用好这些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继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和所谓主流建筑的冲击下,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破坏少数民族激进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布局自然和谐、风格独特的激进聚落和民族特色建筑变得面目全非。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遭到破坏,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激进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抢救和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的激进和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二、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建设工作的基本方针

依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群众参与、示范带动等,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相结合,使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得到合理维护,民族特点更加突出,优秀激进文化得以传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现经济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维护和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协调发展,特色村寨维护与特色民居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全州的新农村建设。

三、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建设的工作范围、总体目标、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工作范围:1.特色村寨指年代比较久远、有民族文化特点和底蕴;房屋建筑比较集中且具有明显民族特色风格、居住人口在20户以上;对维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价值的村寨。2.特色民居指建筑风格具有明显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特点的建筑房屋。

二)总体目标:依照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维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建设体系、维护体系,逐步建立维护规划;各县市及相关部门要把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建设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确保全州的特色村寨得到有效维护,特色民居能够形成规模。特色村寨维护依照摸底、挂牌、规划、维护开发的顺序,逐步实施,有序推进,对所有的特色村寨进行维护。特色民居依照维护一批、维修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重点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集镇、旅游景点、主要公路铁道沿线、清江两岸可视范围等处实施。依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可将高速公路及铁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民居维护与改造作为重点先行实施。2015年全州特色民居达到100000户,其中维护和维修改造90000户,新建10000栋。

三)总体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久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务求实效。

维护发展规划突出体现民族特色。1.以人为本,特色村寨维护原则:特色村寨维护以关注民生为前提。充分调动村民积极主动、自愿的原则;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3.适用、经济、平安、美观的原则;4.经济建设、村寨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5.维护激进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6.政府引导、资金支助、群众自愿的原则。7.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维护好民族激进特色,特色民居建设原则:民居建设要处置好利用现代建材与坚持民族保守的关系。使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当,走可继续发展之路。1民族建筑特色与创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3自筹资金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的原则;4与“五改三建”移民搬迁相结合的原则;5相对集中、规范整齐、美观协调、平安舒适的原则。

四)主要内容:主要维护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努力把民族文化保管在村民日常生活之中,使特色村寨古朴纯洁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特色民居建设以民居维护和改造为重点,带动民族特色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创立。一是维护维修古建筑和特色民居,采取加固、防火等措施。二是采取统一设计、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的新民居。三是引导、鼓励村民对民居进行改造,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成立组织。办公室设在州民宗委,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在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时。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行政管理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内特色民居的维护和建设措施,并纳入规划;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严格依照城乡建设规划进行建设,抓好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及社会各界意见征集等制度的落实。

三)统一思想。把特色村寨维护和特色民居改造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确保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四)编制规划方案。

五)筹措资金。具体补助规范由各县市根据外地实际情况制定。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2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按照“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土地整理为动力,以农民安居乐业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村整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中心村的服务功能和人口聚集效应。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农村实际科学制定规划,使中心村整治建设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性。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抓住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开展村寨整治规划建设工作,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积极开展村寨土地整理,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发挥使用效益。整治建设以农村道路、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庭院整治、房屋改造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问题作为重点,根据各地实际有所侧重,整治目标既有超前性,又要符合客观实际。

试点带动,逐步推进。发挥试点效应,选择一批有代表性、不同类型的中心村作示范,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推进。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村寨整治活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村民自愿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一)主要目标

——2007年至2010年,按照“改造城中村、建设中心村、缩减自然村、保护特色村”的要求,完成县域村庄体系规划,组织编制完成500个中心村(社区)的建设规划,在规划指导下,逐步开展对500个重点中心村的土地整理和整治建设工作,重点抓好50个省、市级新农村试点及特色村寨整治建设工作,推进区(县、市)自建点建设,带动全市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010年至2015年,在村寨撤并的基础上完成全市行政村规划及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全市行政村土地整理工作,全面推开500个重点中心村的整治建设,使中心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进一步完善中心村综合功能,增强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工作任务

1.村寨整治建设达到“十个一”和“四有”:“十个一”即每户农户有一条水泥串户路、有一幢美观的房子、一口沼气池(靠近城市有条件用电热、液化气的示范,可以不建沼气池)、一个优美的庭院、一个清洁的厕所;每个中心村有一幢设施较完善的村级综合楼、一个公共文体娱乐场所、一条水泥串寨路、一个规范的宣传栏、一个优美的环境。“四有”即有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寨整治建设规划、有一套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自愿选择相对统一的房型设计、有一个整治村容村貌的工作计划、有一个经过村民代表会讨论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

2.按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全面开展中心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土地使用集约有序。

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农户饮用水基本达到安全和卫生标准;通行政村和入户道路达到规定标准,整治村进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入户道路通畅平整;试点村建有一个村民活动中心;有垃圾集中堆放点,排水有序。

4.村容村貌整治,达到建房规范化、卫生洁化、村寨绿化、环境美化。村民住宅功能要合理,富有特色,符合“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要求。全面开展对路边及房前屋后的垃圾集中清理,对臭水沟(坑)采取疏(填)方式进行治理;对有碍交通的障碍物进行拆迁,对有碍村容村貌的旧建筑屋、遗弃物进行拆迁;已建设新住宅的农户,原则上拆除旧房退回宅基地;对破旧牛猪栏、露天旱厕以拆、改、建、移的方式进行整治;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畜禽圈养,人畜分离。

四、整治措施

(一)明确目标,规划先行。规划部门要根据促进城乡一体化“三集中”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心村重点整治建设的时序,组织完成县域村寨体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对村寨建设发展和撤并提供依据,明确建设重点和目标。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以人为本、相对集中、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提出土地整理、迁村并点、老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对全市各类村庄规划的编制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

(二)创新机制,全面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工作。重点抓好宅基地整治、中心村整治、农村困置建设用地整理,腾出中心村发展空间,把解决农民集中建房、改善村容村貌、壮大村级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面上发动、乡镇实施、村级落实三个步骤,抓好政策制订、部门配合、督查落实三个环节,把农村闲置房、应拆未拆房和违章搭建房三类房屋作为整治重点,以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为主要方式,制定奖励政策,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对地理位置较偏僻、规模较小的村,一方面控制其建设发展,一方面鼓励农民下山脱贫,通过分散落户的办法,使旧村逐步消亡,退宅还林。对部分已经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中将纳入的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以及因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而整体搬迁的村庄,实施集中安置,建设农民新居工程。积极鼓励村民集中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委托建设的方式,选定集居点,让有条件或建房愿望较迫切的农民突破村域界限,向中心村集聚,构筑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格局,为中心村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通力合作,各负其责。村寨整治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业部门要加大对中心村产业的扶持,积极推进农村“四改一气”工程;交通等部门负责村寨间道路建设,并逐步完善中心公共交通服务;林业绿化部门负责村寨内公共绿化及庭院绿化建设;建设部门负责村民集中活动场地、排污沟(管)及房屋整治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村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利部门要从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中心村饮水质量,完善农村饮水设施;广电、电信、供电等部门要统筹安排,加快推进供电、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部门要积极做好全市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实施整治建设。建设部门要依据我市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的用地特征,每年重点抓好10个左右特色精品村寨的整治建设工作,通过特色整治建设,建成一批反映地方民族特色、体现田园山水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农居和农民新社区。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周边、交通干道沿线、风景区、水源保护区、民族聚居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重大项目区村寨整治。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适用工程、设施和建造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农村人畜混居、传统民居延续、农村环境卫生、古村落保护等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积极推广《*市新农村住宅推介图集》的使用,加强宣传,制定奖励政策,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要整合发改、移民、农办、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建房奖补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推进图集的使用推广工作。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对村寨整治规划建设的整体力量。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开展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中心村整治建设投入,市级财政在原有涉农资金中,增设村寨整治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各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00万元用于村寨整治。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在有条件的中心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来投资者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在外的公职人员、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等各类人士捐资助物,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六)强化管理。严格依据村寨规划,对村寨整治建设活动实施控制和管理。规划撤并的村不得扩大建设规模禁止零星改造和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按照法定程序报批,严格按规划实施。要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得随意调整、更改。严格执行村庄建设和农民住宅建设规划选址意见书制度,农民建房和村寨设施建设必须持有规划选址意见书方可申请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凡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寨和没有“规划选址意见书”的工程,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审批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未编制完成规划的村,暂缓宅基地审批。

加强村寨整治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要把工程建设管理关口前移,对村寨整治建设活动实施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涉农项目各建设部门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与生产安全。各乡(镇)要配齐配好专职管理人员,建立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合做好村寨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3

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在村寨规划编制方面有所创新,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规划设计任务,成为"示范村整治"建设工程得失成败的关键。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一些"示范村"整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处于"边建设,边探索"的道路上。

一、村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明显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寨规划实施,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寨,对村寨规划重视不够。各级领导虽然对村寨规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重集镇、轻村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寨建设放任自流,片面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寨规划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致使村庄布局缺乏美观和协调。

2.对村寨研究不够,规划起点不高。一则规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认为村寨规划用地规模小、功能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规划好一个村庄;二则本身的设计力量有限,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考虑图纸效果,对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考虑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色,致使村庄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协调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两类规划衔接不够,如建设规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考虑,而土地利用规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致使建设规划根本得不到实施。

4.村寨规划编制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县乡镇财政缺乏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规划,有的村庄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难以体现民众意志,严重影响村民的积极性。

二、"示范村"整治规划思路

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编制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造、规划控制等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入宣传实施"示范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

2.规划统筹兼顾、生态协调发展。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掘地方特色、注重景观风貌。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村庄环境与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庄规划要充分利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4.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公众参与。规划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密切邻里关系,改善社会结构努力营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经多方案比较,选择确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造农居建筑方案,做到既体现地方农居建筑的优秀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广大村民多接受。

5.争取各方支持,多方密切合作。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三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是规划的体现和成果。高水准的规划得依靠建设和管理来实施。为了实现 "示范村整治"工程目标,必须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互动关系。

1.牢固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时,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缓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等其他非耕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在山区建房应尽可能利用地形,依山就势盖房。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指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要特别重视对农村生产用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农村农民经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建设是两大抓手。要从区域的角度来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度,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中心绿地和公共绿地时,结合农村经济林(以果树、鱼塘等代替一贯的草坪等观赏性花木)建设来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及行道树建设。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4

2016年2月的最后几天,王健林去了五个地方。

在欧洲的120个小时里,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将其《万达哲学》英文版作了全球首发;在牛津大学,他发表了题为《万达国际化》的演讲;在瑞士,他密集访问世界体育大佬,全面布局万达体育产业;在巴黎,他豪掷30亿欧元,准备投资开发欧洲城(Europa City)。

然后,他匆匆回国,赶赴丹寨―一座位于贵州省的西南小城。那里有他牵挂的一场扶贫实验。

2014年12月,王健林第一次来到丹寨,与当地政府签下了一笔投资10亿元的包县扶贫协议,被称作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率领万达团队对这一项目不断进行考察、反思与纠偏,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并将10亿元的投资额追加至14亿元。

这一次,他重返丹寨,颇有几分“督战”之意。

扶贫挺费劲儿

在当初那个投资额10亿的协议里,万达集团对丹寨扶贫的总构想是:企业包县,整体扶贫。

王健林希望,以一个大型企业带动一个县,探索出一种扶贫新模式。

他对扶贫有着特殊情结。早在1994年,万达就开始实施对口扶贫,截至2015年年末,万达捐赠现金扶贫累计超过50亿元,“在中国民营企业里面最多。”但是,“扶了20多年贫,也没有探索出成熟成型的经验。”王健林曾慨叹,扶贫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很费劲。

他曾参与定点扶贫了两个村,但近20年的投入,村子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尽管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但王健林认为那是万达投钱的结果。他反思:一个仅依靠注入资金的扶贫,哪怕提高了人均收入,但受益的往往还只是部分人,很难做到普遍受惠。

“之前我们没有找对路子。”2014年6月,在接受《中国慈善家》杂志采访时,王健林表示,“2020年正式退休之后,不排除我去承包一个贫困县,专门进行扶贫。”

但仅隔半年,他即与丹寨签下了扶贫协议,包下了丹寨县。

丹寨为多民族聚居地,位于黔东南,总人口17万余人,是部级贫困县。截至2013年,丹寨的贫困户有1.36万户,贫困人口达5.13万人,其中,84.78%分布在6个乡镇边远的深山区。据2015年丹寨《政府工作报告》显示,1988年以来,先后有八任贵州省长“联系”过丹寨。

从2014年9月万达第一次与贵州扶贫办接洽,拿到8个候选县的材料,到最后敲定丹寨,仅仅用了70多天时间,显示出王健林一贯行事的雷厉风行。

为何最后花落丹寨?王健林认为,“一来它的交通还比较方便;二来这个县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较容易找准;再来我们高管告诉我说,他们县的领导积极有干劲。”

2014年12月1日,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扶贫协议,初期决定出资10亿元,在丹寨县实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扶贫模式。

签约现场,王健林立下军令状:5年内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丹寨人均收入翻番。

签约的第二天,王健林亲自考察,一天走访了丹寨的8个地点。

家住兴仁镇烧茶村、靠低保过活的困难户龙绍芝,在自家院子里见到了这位神情坚毅的远客。两人闲话家常,龙绍芝一边看护小孙子,一边告诉王健林,她只是希望生活好点,在外打工的三个儿子能够回家。临走前,王健林塞给她一个红包。

为了打好这场硬仗,万达成立了由集团高级副总裁牵头的扶贫领导小组,派驻一批优秀高管到丹寨挂职县乡两级领导职务,对其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待,并邀请国内顶级扶贫专家和产业学者,先后十多次赴丹寨调研。据介绍,一年内,万达内部仅这一项目的PPT就做了56版。

在一年多的调研过程中,原先规划的路径悄然发生了变化。

拍脑袋的东西能成么?

王健林做事素来大气魄、大手笔。起初,万达计划投资深加工企业:建设30万头规模的土猪扩繁厂、屠宰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并建设万吨规模的硒锌茶叶加工厂,对全县农户种植的硒锌茶叶订单收购。

但是几番论证下来万达发现,当地居民养猪多为散养,难以形成规模。王健林派团队调研了国内五大养猪企业,“都是一年挣一年赔,说整体十年算下来,全是个零。”没有利润,无法保证扶贫资金,只好放弃了养猪的想法。

丹寨茶树生长海拔高,富含硒锌,无污染,绿色有机,但每年只有短短十五天春茶采摘期,难以形成王健林设想的规模化效益。茶叶加工的思路也无法实现。

万达原计划每年从丹寨招聘约一万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的施工企业务工,万达为此派出了专门的招聘团队亲赴丹寨。但招来招去,只招到三千人,“能出去打工的人早都已经走了。”

初始方案中,万达集团还打算联合贵州以及黔东南州3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300至500名丹寨籍学生入学,毕业后择优录取到万达就业。但最终因为协调操作难度过大,难以实现。

王健林感慨,“原来想的东西不一定实际。这一年调整下来看,最大的体会,扶贫不能下马伊始就拍板,拍脑袋的东西能成么?”

经过反复论证、调整,丹寨的扶贫基调最终定为“精准扶贫”。在丹寨县脱贫工作座谈会上,王健林显示出低调的一面,“万达丹寨扶贫不图虚名、不喊口号,扶贫项目针对性强,不仅搞好建设,也做好经营,不仅实现脱贫,还带动发展,更加注重实效,把精准两字落到实处。”

方案调整后,王健林将扶贫资金增至14亿元。其中,出资3亿元捐建职业技术学院,出资6亿元捐建一座旅游小镇,出资5亿元成立一支丹寨扶贫专项基金,这一规划涵盖产业、教育、基金,且实现了长、中、短兼顾―职业技术学院注重长期,旅游小镇注重中期,扶贫专项基金注重短期。

按照王健林的设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收丹寨籍学生,为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谋一条生计,并承诺择优录取50%的毕业生进入万达集团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2016年2月28日,王健林再次来到丹寨,当天正是学院工程开工的日子,一排排挖掘机、推土机伫立工地,蓄势待发。规划中的学院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学生,设施达到国内大专职业学院的一流水准。

舟车劳顿的王健林丝毫未显倦怠,相反,他兴致勃勃,神情专注,仔细聆听着现场工作人员关于工程的介绍,甚至主动当起了解说员。

在现场,有人询问学院的学科设置,王健林细心地叮嘱工作人员,要增加酒店管理、农村电工、财会等专业,“既有前瞻性,又要兼顾实际需求”。

按照计划,学院将在2017年6月30日完工,9月正式开学。和王健林同行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嘱咐道:“明年一定要完工。”

王健林豪气回应:“哎呀,这个你放心,万达说哪天就哪天。”

规划中的旅游小镇,位于丹寨县东湖岸边,占地400亩,一期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采用苗寨特色,并配套建设三星级酒店、多厅电影院、儿童娱乐设施等,引入丹寨的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衣苗药等内容,打造一站式苗族文化体验。

旅游小镇计划于2017年6月开业,万达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最大旅游企业的优势,将其打造成贵州的民族旅游名片,带动丹寨发展。并预计新增2000至3000个永久就业岗位,缓解丹寨县城群众及周边山区移民的就业困难。

在东湖旅游小镇项目现场,王健林继续向同行者充当解说者的角色。小镇的建筑材料采用仿木,“一为高效,二为环保”。设计上“利用高阶落差,上面一条街,下面滨水。”“每个苗寨都有一个鼓楼,我们的小镇也有,这是当地的风俗。”

按照规划,万达集团将对旅游小镇进行三年的经营扶植,在现场,王健林反复表示,旅游小镇不仅仅扶植三年,什么时候盈利了,什么时候交给当地政府。

现场有人关注工程质量,王健林眼睛一瞪,“中建跟万达是长期合作,监控很严的。”

多年的扶贫经验让王健林深知,产业扶贫再精准,每个贫困地区还有许多“阳光照不到”的人群。为此,万达特别设立规模5亿元的丹寨专项扶贫基金,由万达投资公司进行理财,每年保底5000万元收益,无偿分配给产业扶贫无法惠及的一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人群。

扶贫不能复制

位于东湖小镇旁的卡拉村,在苗语里称为“卡利亚”,极其落后之意。

改革开放前,这里主要靠政府救济生活,改革开放后,市场打开,村民们把几位巧手老人做的鸟笼带到市场上出售,极受欢迎,村子里逐渐把手工鸟笼打造成特色产品。目前,卡拉村151户村民中,有120户都在从事鸟笼制作。除了鸟笼,卡拉村利用自身优势,搞起了农家乐,开发茶叶、蜡染、果酒等多种旅游产品。2015年年底,村头还建起了丹寨县邮政电子商务旗舰店。

32岁的村民杨昌新中学毕业后,在广州、深圳等地打了十年工。去年回家,看到村里大变样。“以前在县里很少看到外国人,去年回来,七天内,看到两三次外国游客,村里发展成这样,让我们也想回家发展,创业。”他打算在卡拉村也开个农家乐,希望万达的旅游小镇能为自家的生意带来人气。

在村头礼堂,认真聆听了村民的心声后,王健林诚恳地说,“无论怎么帮贫,这是外力。丹寨全县,各乡镇还是要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说,你来帮我,救我,这是不行的。”

王健林说,这次考察让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下一个阶段,万达还将研究一镇一策,甚至一村一策,争取帮助大家提前摆脱贫困。”

除了对丹寨包县扶贫之外,在贵州,万达也在推行更大规模的扶贫计划。

2015年3月,万达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在贵州省建设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万达在贵州所有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增加10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每年缴纳数亿元税收。目前,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地的万达广场已进入实施阶段,其它项目也将陆续开展。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在现行标准之下,中国还有592个部级贫困县(不含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至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侗族村寨;空间布局形态;原生态保护;宜居性;修旧如旧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4-62(5)

程阳八寨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距三江县城19km,由马安、岩寨、平寨、大寨、董寨、吉昌、平坦、平甫八个自然村落组成,俗称“程阳八寨”。程阳八寨历史悠久,木构建筑极富特色,是南侗群体的典型缩影。由于以往三江地区的侗族一直聚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外来文化很少渗入,因而侗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整个侗族地区仍保持着一种原真、古朴、自然、和谐之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广西的经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貌正在被外来文化一点一滴的影响着,某些特色与风俗正在慢慢消失;历史文脉被切断,村寨原本拥有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正在逐步走向汉化,古寨建筑也渐渐呈现着与现代村镇建筑的雷同化。因此如何使原生态的乡土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持地域性、民族性的同时又具有宜居性便具有了长远的战略意义。

1 侗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形态

侗族以族姓聚居于村寨,擅长与环境共生存,在依山傍水中巧妙地与当地特有的地形相结合。侗族以其古老悠久、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创造出粗犷随意、潇洒飘逸的木构建筑造型,尤其是以鼓楼与风雨桥为典型的独树一帜的侗族建筑,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侗族村寨的空间形态建立在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单体空间形态的营建,还是群体空间形态的营建,都如生命体一样地有机生长。由于宗族选址的不同,使得各地的侗族村寨形态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布局形态(图1)。

三江程阳八寨属于多核团聚式布局,其中每个寨子又呈单核团聚式布局。无论布局形态呈现出哪一种趋向,侗族村寨从总体而言,都具有一个共同性:即呈现内聚向心式布局。村寨里的各构成要素,都围绕着代表侗族族姓的鼓楼,形成内聚向心的簇状形态,表现了侗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面。程阳八个侗寨受到地形地势的约束,各构成要素又采取了具有自由布局特点的向心方式,围绕村寨中心体,形成了顺应地形地势的布局方式。

八寨中最雄伟的建筑当属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活动中心,是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侗族村寨特别注重鼓楼在空间上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并在空间上构成向心式的布局形态。鼓楼以其挺拔的身姿和多姿的建筑造型,从高度与建筑艺术形象上对村寨的空间形态起着统帅的作用。围绕鼓楼而建的民居建筑群,高度一般都低于鼓楼,而在鼓楼附近的民居更注意从高度与气势上去反衬鼓楼的统帅地位。民居木楼在建造中十分注重与地形灵活巧妙的结合,其通常会顺着等高线呈梯级排列,随着地形的起伏而在高程上不断变化,从而形成民居群在空间上的高低错落,再加上民居的寨门、风雨桥、井亭、禾仓等节点的和谐搭配,还有因地制宜的道路系统,这样一来,整个村寨的群体建筑形成一种有中心有规划又不失自然随意的状态(图2)。

因此,侗族村寨的布局形态,无论从平面布局形式上还是竖向空间层次上,都围绕中心这一概念,以聚集效果为目标,呈现出具有秩序化的内聚向心形态。

2 侗族村寨原生态保护的意义

民族地方特色浓郁的村寨本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中国本土民族建筑虽然受到儒家礼制精神的影响较大,但是我们的祖先还是大量引进了自然的因素。三江侗族属于典型的“巢居文化”,如村落的选址都有机地与地形结合,或依山、或傍水地聚集在一起,与自然环境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风景画。侗族人们出于对杉木的崇拜,在建筑建造上一直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建筑全由杉木构筑,鼓楼用材于杉木,取形于杉木,充分体现了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生。其次,本土民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反映了地方的传统与文化。不同的地方建筑格局、群体组合和单体造型,以及色彩、细部等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往往具有传统的场所精神。这些都产生于民众生活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崇尚,强烈体现了人是乡土建筑的主体的理念。

然而,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频繁,城市在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当代的建筑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的、个性的特色,当我们在为文明的现代形态而骄傲的时候,少数民族建筑却成为一笔远未得到开发就开始消失的文化遗产。如果本土民族建筑彻底消失,这将是中华民族莫大的悲哀与不幸。所以,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这种乡土建筑遗产,充分弘扬这种乡土建筑文化,己经成为现时代每一位建筑设计师以及城市建设者、文化管理者的历史重任,在国际化进程加快中认真保护民族村寨原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加重。

3 三江侗族程阳八寨的现状以及问题

如何保护民族村寨原生态?近期,笔者随同广西艺术学院的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研究课题人员,对三江侗族程阳八寨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针对原生态保护展开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调研得到的结果是古寨的现状忧喜参半,十分令人担忧。程阳八寨当地政府在一些特色建筑保护方面作为尚可,也曾获得了“中国最美景观古村落”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如侗族人聚居中的寨门、鼓楼、风雨桥、井亭等。但在一些民居吊脚楼建筑原生态保护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缮和保护,古宅被空置、被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部分村寨也出现了只有老人和小孩衰败空村的迹象。其中古村寨出现的现代建筑“方盒子”的现象也很突出,这对程阳八寨民族建筑原生态的保护来说,是其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3.1 “方盒子”现象,破坏村落整体风

这些年,侗族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受到城市国际化的影响,审美观和价值观都在日益改变,他们向往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开始期望住进砖房,拥有现代的厨具家电。慢慢的,古寨里开始出现了没有规划、没有设计的仿洋房、别墅的“方盒子”建筑。发达地区的村寨实行了新农村改造,渐渐的经过规划达到了整体的统一性,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来说,缺乏规划和特色的“方盒子”与千百年来形成的和谐民族特色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突。在对三江程阳岩寨的实地调查中,发现这一现象尤其严重,砖房随处可见。虽然地方政府对此也曾经提出过要在砖墙外面包上木板的建议,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政府的指导意见很难得到真正的施行。不少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建筑出现破烂不堪、倾斜坍塌的情况,但是村民一般不会拆缮维修,因为这些是不能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的旧屋子,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就近选址重新建设。由此,木楼、砖楼混搭状况,及其严重的破坏了古寨整体的和谐。另外,随着寨子里小偷的出现、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吊脚楼的建筑形式被族人慢慢的抛弃,家家户户不会再把门敞开了睡觉,而是把吊脚楼包成了严实的“方盒子”。这些没有经过统一组织、规划和设计的 “方盒子”不仅严重破坏了侗族自然村寨特有的建筑特色,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图3、图4)。

3.2 开发规划欠优,村寨经济泛力

由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落后,三江侗族的寨子也比较偏远,里面的基础设施薄弱, 公共设施匮乏, 无法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早期的民族特色旅游没有系统的规划,到现在都慢慢停滞萧条。而寨子里的年轻人们都选择走出大山,进城打工。我们五、六月份去三江程阳八寨考察时看到空空的寨子里只有几个老人和小孩,基本见不到壮年的男人,只是零星地有几个游人走进寨子。虽然当地政府也在大力的开发古寨的旅游业,但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完善,寨子整体上还是呈现了一派萧条的现象。年轻的族人们不再留恋身为侗家本身建筑特有的民族特色,也不会思考如何保留侗族的建筑特色,留下空空的寨子去外面寻找更好的、更现代化的生活和未来,随之而来的是空荡荡的寨子和渐渐在丧失其特色和底蕴的侗族文化(图5、图6)。

4 侗寨特色建筑遗产原生态保护的新建议

21世纪以来,旧城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改造和乡土民族建筑保护的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在国家的关注和帮助下,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古镇的保护政策日趋完善、成熟。同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在逐步地开展。

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桂林的龙胜梯田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群的开发保护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江程阳八寨如今古老淳朴的民族建筑特色正被现代化城镇的发展所破坏,还没有受到更高文化管理层的重视。

我们要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适度的开发,让侗寨在发挥她本身的民族风情的基础上也让居民们跟上现代化的社会步伐,创造出一个宜居的民族特色村寨(图7、图8)。

4.1 在开发中注重原生态保护

程阳八寨历史悠悠,曾获得“中国最美景观古村落”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可以说整个大寨都是文物。世界十大壮观桥梁之一的程阳桥,道光年间的平寨鼓楼等,这些文物就应该被完整地、真实地、长久地保存下去,不论是怎样的细小的改造都是不允许的。我们要的是不拆不改,只进行完善和维修,把每一个民居都当文物保护起来,把他们自身携带的历史信息,民族特色永久的传承下去,提高后人的品味和思想,让新旧各得其所,互不干涉。

每一个民族特色的村寨都应该与它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互依赖、相互衬托,就是周围的一个土坡、一片杉木林、一条小溪都是这个村寨的一种风格,一种个性的环境。程阳八寨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中我们必须尊重她现有的环境和乡土建筑,那是她们的特色,赖以生存的背景,因此我们要学会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借用自然、因地制宜。布局的规划,建筑的营建要充分遵守古老村寨的建筑规律,保留原生态的特色,维护场所的完整性,维护它与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联系以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乡土建筑的保护要植根于整体原生态的保护,破坏乡土建筑的原生环境也就相当于破坏乡土建筑遗产。

4.2 营造本土民族建筑的宜居性

侗族本身的传统民居其实都是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借用自然、因地制宜建造的,具有很大的宜居性。吊脚楼依山而建,防潮防湿,杉木防蛀;鼓楼位于中心地位,一切都围绕着它而建。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建设,传统村寨的生活条件和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出现了上述的“方盒子”和“空村”现象。所以及时且合理地维修、整理村寨里的老木屋,营造吊脚楼建筑的宜居性是完全有必要的。在三江程阳八寨的实地考察中发现,木楼的防水和防火是最需要重视的两个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老百姓为了安全,厨房和厕所都采用砖楼。而木制建筑的隔音不好问题也促使了很多村民放弃冬暖夏凉的吊脚楼而住进了“方盒子”。这些都是在改造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改变原有的道路规划,在自己的土地上改造旧屋,保持原有吊脚楼结构的外观条件下,有效的做到防水防火,让村民拥有想要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不失整个寨子的民族特色。同时对一些破环整体规划的空地进行改造,多举办一些民族风俗表演与活动,对鼓楼、戏台等场所的保护和新建,不仅使村落风貌得以延续,而且也迎合了村民的精神需求,是提高宜居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开发中“修旧如旧”的整修措施

保留程阳八寨的原有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开发中我们必须坚决抵制“方盒子”的出现,让建筑的功能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建筑的外观必须复原。虽然三江政府对此一直在致力保护和改善,很多寨子的建筑都在砖墙外面包了木板,并用木板防旧,但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吊脚楼原本的风貌,很多都是完整的包着木头的“方盒子”。我们首先是要让建筑形式恢复到侗族特有的吊脚楼风格,然后再作出防盗、防火等技术方面的改造。因为传统的侗族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全部用榫卯结构完成。而木结构多年下来就缺乏稳定性,因此我们应该做到经常维修和适当内部固定,保证吊脚楼的稳定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同时,屋面、楼板的隔音是木建筑最需要考虑的,当地的经济水平也许不可能使用高科技材料,但是我们也要在保护中通过增加墙体厚度、砖墙包木等手段去解决。另外,内部的排水系统,厨卫应该有个统一的规划,让当地的村民在家里可以过着他们期待的较为现代化的生活。古寨建筑的外观也应该保持原有的侗家特色。这才能使整个村寨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这才是侗族族人们最大的财富。修旧如旧,必然会因为侗家的民俗特色吸引更多的游人,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使外出的人数减少,使空村慢慢恢复热闹,这些一系列的改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受益的。

5 结语

侗族人民通过建筑物、建造技术以及各种材料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了相互作用、因地制宜的居住场所,并以其简洁的造型、自由多变的布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人居环境的一个典范。当地的老人们其实内心深处深爱着他们传统的建筑和居住方式,正因为这种依恋我们才更加应该使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他们保护原本的村落布局和民族特色而努力。如果当今的建筑规划师能为他们保留原生态本土特色下营造宜居的环境的话,我相信侗寨的村民们必然会选择传统的吊脚楼民居,因为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文脉,是伴随他们生活、成长的建筑和环境。

因此,保护民族村寨的原生态,营造侗家民族特色建筑的宜居性,为传统民居中的居民提供便利的、高质量的生活,使他们也积极参加到村寨的保护和开发的工作中,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为自己创造财富,成为保护古村寨的一种最主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称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亢羽.中华建筑之魂—易学堪舆与建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

[3] 李先奎.干栏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杜珂.侗族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寻译[J].美术大观,2011,(9).

[5] 罗德启.中国民居建筑丛书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6] 单霁翔,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公布施行一周年笔谈[J].中国名城,2009,(8).

[7] 刘向华.少数民族环境艺术概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2.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6

我代表南独乐河镇人民政府,就上半年政府工作和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向大会做报告,请予审议。

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一个中心”,围绕“三条主线”,做好“三个结合”,加快“两园一区”建设,继续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努力实现农民不断增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镇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1—6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42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原因:一是生产原材料张价,如生产化肥企业的尿素,2004年为1600元一吨,2005年上涨到2000元一吨,我镇的新平化肥厂年产量5万吨,增加成本2000万元,因和客户有供货合同,又不能违约,影响了利润。二是部分企业货款没有回收。三是上半年我镇关闭了9个采挖沙石场,12家化石粉厂,损失了一部分利润);完成工业增加值1561万元;实现出口供货额3247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657.5万元。

——实现财政收入765万元

——全镇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共安装有线电视3127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45;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应参合人数为20105名,6月底已参合人数为16326名,覆盖率达81.2;

——全镇24口饮用水井全部达标;

——上半年全镇共出生人口70人,其中计划内生育69人,计划外生育1人,计划生育率达98.57。

2、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和山场资源广泛招商引资。今年上半年,我镇共引进各类招商项目5个,总投资6600万元,到位资金3525万元。

(1)北京绿盛华食品厂:计划投资总额500万元,到位资金200万元。投产后主要生产罐头、果汁、果脯等产品。年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80万元。

(2)北京天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00万元,到位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水、电、路及配套工程。建成后主要进行探险、疗养、旅游接待等。

(3)北京鑫博华安工贸有限公司:投资总额1000万元,到位资金200万元。投产后主要生产汽车电路、线束、马达、发动机等产品。年产值110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90万元。

(4)北京龙腾润景生态农业采摘园:投资总额180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该项目为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旅结合项目,现已营业。

(5)峨嵋山黑城旅游开发: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主要内容是在该村浅山区进行低密度住宅开发,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

3.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主要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建设项目投资总额2185万元。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水源水利配套工程、道路工程、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建保鲜库和包装车间等,截止目前,绝大部分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1935万元。一是人工湖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今年可蓄水8万立方米;二是改善交通环境,完善附属设施。在北寨庙沟、桃园、炭厂、人工湖周围等地新建、拓宽采摘区道路6.14公里;三是新建停车场4个,建设面积7800平方米,同时可停放220车辆;四是加强农事体验园观光设施建设。根据红杏采摘区的周围环境和地势特征,已建成有特色的星级厕所2座,在出入村口路两侧采摘园新建观光竹篱笆8000米。五是果品包装贮存工程。新建保鲜库和包装车间各273平方米,红杏文化展示厅280平方米,红杏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826平方米;六是完成了北寨寨门和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雕塑的设计施工工程。

4、民俗旅游得到较快发展

(1)镇域旅游等总体发展规划工作开始启动。从今年开始,我镇计划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三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规划、南独乐河镇“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南独乐河镇山场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总体发展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镇域“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经确定,目前正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编制规划。

(2)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北寨红杏采摘节。以北寨红杏农事体验园建设为契机,以红杏为媒,举办了第四届北寨红杏采摘节,推出了北寨红杏新闻会、探寻北寨红杏“幸运树”和“百年红杏王”、“北寨红杏”杯摄影活动,达到了扩大北寨红杏知名度,广交朋友,农民增收,带动民俗旅游和其他事业发展的目的。据统计,采摘节期间共接待游客45000人,实现采摘收入100多万元,22户民俗旅游接待户实现接待收入16万元,红杏采摘平均价格达到5元,比去年提高六成多。

5.农口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1)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得到落实。制定动物疫情防控预案,与各村和养殖厂(户)签定了动物疫情防控责任书,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的技术培训。政府出资金组织全镇防疫员对全镇13个村的所有动物进行了全面免疫接种,免役率达到100。按质完成15000亩大田灭鼠工作,撒放鼠药3600斤。

(2)大力推广先进的果树生产新技术。全镇完成桃树长枝修剪13000亩;高光效树体落头改造45600株;购买三抗宝3000瓶;完成疏花芽—疏花8000亩;果实套袋2100万个;举办各种果树实用技术培训班98期,培训果农12000人次;组织支部书记、主任、服务队长、果农等人员拉练观摩28次,参加人员2200人次;培育大桃增甜示范户9户。

(3)加大了果品生产奖励措施。签定果品生产提质增效百日大战责任书。镇政府拿出资金22500元用于果树普打石硫合剂补贴。鼓励发展特色果品(北寨红杏)的设施栽培,发展北寨红杏大棚3个,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4)标准化生产和观光园建设取得进展。建设高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包括北寨红杏、新立村大桃和恩全大地蔬菜基地,目前,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均已建立,其他工作正按照标准化要求抓紧进行。

(5)农民协会组织建设有所创新。注册成立了北独乐河村养殖业有限公司,以“支部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积极帮助组织农户筹建协会组织,发展果草畜一体化养殖模式。现在已有46户申请入会(存栏458只),种草面积299亩,引进无角多塞特种羊6只。规范和运作北京所生顺发种植合作社,建立农户所有、农户控制、农户受益、风险共担的从投入品统一供应——生产管理——果品销售实行全过程的农民合作组织。

6.环境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过境路两侧环境得到重点整治。坚持做到白色垃圾天天有人捡,路面全天有人扫,坚决治理小摊小贩侵街占道、店外经营现象,确保了道路干净整洁、优美有序。特别是在北寨红杏采摘节期间,杜绝了道路沿线视野范围内的垃圾乱堆乱放、白色污染现象,保持道路畅通,广大游客对我镇优美整洁的环境非常满意。

(2)进行了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一是杏坛公园工程。该公园占地10亩,投资50万元,使镇政府前东西120多米的环境得到彻底改观,提升了我镇的对外形象。二是熊南路南独乐河—刘家河段整治工程。投资100万元,对熊南路南独乐河至北寨路段进行彻底治理,拆除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修建路边公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三是北寨人工湖公园工程。投资120万元,修建护栏1200米,建环湖路6000平米。四是南独乐河村中心大街改造工程。投资100万元,拓宽、翻建路面6500平米,西街口建1500平米的绿地广场一处。五是完成了望马台、公爷坟村级公园建设。此外,四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作完成植树4080棵;建绿篱(竹篱笆墙)29700平方米;硬化道路49600平米;安装路灯30盏。

7.维护稳定工作成效明显

(1)有效控制、化解越级集体访。以新的条例实施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学习新《条例》的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小册子2000余份,宣传画册300余套。进一步规范了接待来信、来访的工作程序和受理、办理群众的行为。1—6月份全镇共接待来信、来访42件,其中集体访4件18批200余人次,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

(2)加强了基层治安防范。调整充实了治安巡防队伍。重新组建了有偿专职巡防队伍,全镇97名巡防队员统一配带印有“治安巡防队”的红秀标上岗值勤。专职巡防队伍的建立加强了社会面的控制,使基层防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一个中心,两个站点”建设推动了维稳阵地前移。结合我镇实际在维稳工作上开拓创新,进行了“一个综治工作中心(镇政府),两个基层综治工作站(峨嵋山、甘营)”建设,形成了全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推进了我镇平安创建工作。

(4)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全镇安全生产工作预案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了食品安全工作预案、旅游安全工作预案;加强辖区内的企业、村、学校、敬老院、超市、加油站等单位的重点检查,对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在6月份组织开展了全镇安全月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000份,参加活动人员980人。

8、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1)积极推进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为优抚对象、特困户发放定补、抚恤金、救济金70多万元,修缮房屋25间;发放救济口粮米18150斤、面18310斤,款15000元,受补困难户271户。为镇重点企业了办理工伤保险申报手续。为98名城镇人员上养老保险,收缴保费353146元。为6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手续。组织各村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报销药费135625.77元,同时为参合农民办理缴费、登记、发证。收缴保费63025.88元,参保率81.2。

(2)“民心工程”得到较好落实。一是推行联系卡工程,开展“五民五卡”活动。即:贴民心联系卡,安民心明白卡,知民情意见卡、帮民富服务卡和办民事评议卡。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广大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实施。南独乐河、峨嵋山、甘营、丰台村的饮水解困工程已经进行实地测量设计,南山村建成13个小水窖。制定了2005年防汛预案,完成了镇域内三条河道的清淤工作,清淤4000立方米。关闭了镇域内9个采挖沙石场,12家化石粉厂,全部进行了设备拆除。三是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南山村盘龙瀑景区道路、新立村至南独乐河村路、北寨至峨嵋山路已竣工,熊南路南独乐河至刘家河段维护工程即将完工。四是农户改厕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全镇已完成改厕159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3。

(3)计划生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镇的4012名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体检,体检率87,共查出患有各类疾病861人,有135名妇女做了妇科治疗;镇计生协70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发放贴息贷款65万元;发放独生子女户奖励费7.1万元;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半年流动人口中无一例违法生育,计划生育率100。同时,武装、农机管理、土地房建、护林防火、献血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4)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成效。以各村的文化大院为阵地,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文明礼仪大拜年、送戏下乡、村民趣味运动会、卡拉OK大赛、唱皮影、唱大戏等活动,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全镇群众的生活热情,扭转了社会风气。

上半年,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完成今年工作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主要有:一是工业经济利润下降,引进新上项目少,在挖潜增效上措施不多、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缺乏新工业经济增长点等问题;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民俗旅游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民俗接待户的食宿环境、卫生条件、服务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三是果农的精品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标准化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有些果农对销售工作重视不够,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四是环境整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村还存在一些卫生死角;五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加大宣传力度;六是思想仍需进一步解放,一些干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等。针对我镇实际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务

工作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明确重点,狠抓落实,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因此,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当前,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和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新北京、新奥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进一步认清新的发展形势,要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摆在我们面前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查找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良好作风,认真履行职责,集中精力抓发展,集中精力抓重点,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集中精力抓解决难题,将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近展

(1)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增加镇域经济总量。建立统筹协调的招商引资领导体制和促进机制,调整招商政策,优化招商队伍,切实搞好项目策划与推介,畅通招商信息渠道,及时捕捉信息动态,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坚持走出去招商,及时了解外来企业投资动态,采取小型化、专业化方式,有针对性的参加产业链招商、行业招商、项目招商、区域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充分发挥镇级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项目。重点扶持北京科蕊复合肥有限公司、甘营制衣公司、奥拉服装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抓好骨干企业的扩产增产与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整合、盘活闲置资产,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

今年上半年,我镇关闭了9家沙石料场和12家化石粉厂,又增加闲置场地315亩,电力4200千伏安,厂房11000平方米。盘活这部分闲置资产也是今后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

(2)、突出“休闲旅游”主题,开发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上,要以“建设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健全、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各类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以富民和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开发方式上,要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资源等入股,合资合作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开发成本。要充分利用我镇充分利用我镇5个浅山区村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探索尝试浅山区开发,兴建低密度住宅区和旅游度假村等。根据区委提出“两区三带多组团”的旅游发展布局,着重做好峨嵋太极胜境、盘龙瀑、盘山北坡等景点的开发建设,有山场的村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做好山场开发规划。要继续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和观光采摘户,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总结第四届北寨红杏采摘节经验,继续举办各类采摘节,进一步拓宽客源市场。

(3)、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扎实做好农产品销售。一是扶持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抓好大桃营销组织建设,引导更多的农户参加,拓展外省销售区域。二是通过与城八区对接,进入社区销售,冲击终端市场,提高果品销售覆盖率。三是努力培育自己的农副产品经销商,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建立超市销售专柜等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延长销售链条,确保农产品顺畅销售。此外,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下半年将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性培训300人,绿色证书培训170人。

3、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4、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做好镇域总体规划

下半年,我们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相关人员,同时聘请专业人员,编制高标准的镇域总体规划和山场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搞好全镇的资源存量的整合重组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按照“职责要清、情况要明、素质要高、数字要准”的工作要求,重点加强水利、交通、旅游等基础性工作。

5.搞好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完善新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争取早日启用,商、贩全部入市,规范管理,解决老平蓟路店外经营、侵街占道现象。二是完成熊南路南独乐河—刘家河段、北寨人工湖环湖路、南独乐河村中心大街、峨嵋山村北路等道路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三是完成镇农贸市场公园以及刘家河、甘营、峰台、望马台、公爷坟等村级公园健身器材的安装。四是硬化、绿化、亮化方面,下半年将完成村级道路硬化30000平米,绿化10000平米,安装路灯300盏。

6、继续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控计划外生育,确保今年计生率达到96.5以上。二是落实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使计生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生育观念,弘扬新型的生育文化。四是加大社会抚养费的收缴力度,特别是陈欠社会抚养费的收缴力度。新晨

7、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以开好村民代表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决策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村帐双托管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村务公开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民主监督。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新修定的《条例》,不断完善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个中心,两个站点”作用,全力维护农村安全稳定。狠抓安全生产,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以及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力度,突出对重要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应急预案。加强农民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特别是干部更要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我们要以“建首善,创一流”为目标,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北京人”为主线,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全镇人民道德素质,整体推进全镇公民道德建设。二是举办系列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到“村有队伍、镇有活动”,以十一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好农民金秋十月艺术节、农民运动会、2131工程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三是实施“民心工程”。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参保覆盖面和覆盖率,力争完成年内参保率20的任务指标。各村要按照年初制定的办实事计划,明确内容、标准、完成时限、责任人,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7

大新寨村民小组2014年度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靓丽的名片,2013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同时,云南省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华溪镇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小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建设“富裕大新寨、生态大新寨、平安大新寨”为总体目标,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为切入点,通过生态旅游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着力打造构筑“美丽大新寨——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快速实现美丽乡村必须达到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本项目,摸索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方法与模式,进而带动和推进华溪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

1.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

华溪镇位于华宁县南部,两州市(玉溪市、红河州)三县(华宁、通海、建水)交界处,距县城27公里、玉溪市区80公里、昆明170公里。全镇总面积140.1平方公里,辖华溪、甫甸两个社区,独家村、黑牛白、小寨、大新寨四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518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华溪镇主要产业为柑桔、烤烟,核桃、柿子、蔬菜、畜牧业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柑桔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年平均气温19.5℃,具有“天然温室”的美誉,所产特早熟柑橘比全国任何产区早上市近50天,被誉为“云南蜜橘第一镇”。2013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完成2.57亿元,本级财政收入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0元。其中柑桔产量6.5万吨,实现柑桔收入2.5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人均柑桔收入15000元。华溪柑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华宁旅游业的发展,万亩桔园成为了华宁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观花、赏桔、游园、品桔、食宿农家乐,一个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生态镇已初具雏形。

1.3项目所在村组基本情况

大新寨村委会是华溪镇连接通海、建水县两县的西大门,与华溪镇小寨村委会和通海县的倒马坎村相接,平均海拔较高,达1850米,但地势平坦,土地平整。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950毫米。距华溪镇27公里,辖区面积19.2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66户962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9%以上。全村委会现有耕地总面积3300亩(其中:田13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3.5亩,主要种植烤烟、蔬菜、玉米、核桃等作物。拥有林地2500亩,生长着大量的云南珍贵松、杉等树种。2013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农民收入以烤烟、蔬菜、经果、养殖等为主。

大新寨村民小组为村委会所在地,现有人口136户506人,其中彝族132户490人。当地沿袭原始的彝家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尤爱歌舞,彝文化氛围浓厚。村庄处于2000多亩平坝田地的东南角,背靠茫茫林海,前视宽广平坝,千亩森林的滋润使当地雨水充沛、空前清鲜、别出雅致,出产干巴、青头、羊肝等多种野生食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香格里拉”。村庄通往通海、华宁两县道路宽畅、便利,非常适宜旅游、观光、踏青、休闲度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条件和基础良好。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项目建设必要性

大新寨村为彝族聚居村寨,彝族文化底蕴浓厚,彝族风俗传统传承较好,彝族歌舞等独具特色,特别以“五山腔”为著,历来备受关注。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当地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每逢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高举火把,欢度节日。

彝族人民过火把节已有很长的历史,每年的火把节,节日一到,家家接姑娘,邀亲朋,户户客人满座,远近村寨,锣鼓喧天,一片欢腾。在村寨中央的空地上,人们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跳起烟盒舞、响杆舞,各种腔调的彝族民歌迎来了各族兄弟姐妹,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晚上是节日的高潮,家家在门前燃起火把,村前村后一片通红,欢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入夜,场园内、公房内,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欢歌起舞,老少尽兴而归。

祭龙节:是当地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初四左右,是彝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遗俗,祭祀的主要愿望是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烟盒舞:是当地彝族比较完整的舞蹈,俗称“跳乐”,烟盒舞由于使用的乐曲是先辈人在地里劳动,休息时偶尔用装旱烟的牛皮烟盒弹响得到的启示,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成为现在样子的烟盒,故而得名“烟盒舞”。烟盒舞属于自娱性舞蹈,不分男女老少,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不分季节均可跳。烟盒舞舞步复杂,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烟盒舞的动作大多是生产劳动和摹拟动物的动作。

响竿舞:是一种集体情绪舞蹈,主要表现欢乐、热烈的气氛。它不受场地的及时间的限制,道路、广场、庭院均可表演。每当春节、祭龙节、火把节等节日来临,响杆舞都是必不可少

的娱乐舞蹈,其舞蹈人数不限,中老年妇女非常喜爱打,而男性不打响竿,常以三弦、四弦为其伴奏。其曲式短小、完整规范,节奏鲜明强烈,速度适中,常给人一种轻松愉快之感。

目前,大新寨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1)村内缺少排污设施,污水乱流,破坏环境卫生。(2)村内道路大多未硬化,村民出行及其不便。(3)村内主要道路没有安装路灯,村民晚上出行极为不便。(4)缺乏卫生文体设施,老年人没有休闲活动之场地。(6)村内中心地带闲置空地乱堆乱放现象突出,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因此,建设大新寨美丽乡村是华溪“生态立镇”发展的需要。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扩大华溪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发展休闲生态观光游,使一、二、三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拓宽就业门路,使直接的生态开发收入转换为间接的三产收入,既保护生态,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华溪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增多,过惯了喧嚣的城市生活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进行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距离、有特色的生态休闲、民族风情游、农家乐等是上班族的一种最实际的旅游消费,大新寨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态野生菌令人留连忘返,可见加快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已势在必行。

2.2县乡规划

1、建设目标: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旅游带动型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经村民民主议事会议商定,将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是大新寨美丽乡村建设申报项目,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引导,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风貌,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

2、建设任务: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风貌塑造,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统筹兼顾,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村庄风貌定位,建设宜居、宜游、生态、现代农村。

3、建设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总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设美丽乡村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代的好事。我们将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强化组织领导、要素投入、宣传引导、管理服务,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2.3项目优势

1、交通优势

大新寨村交通便捷,为华溪通往通海、建水的重要通道,距各县城均为30公里左右路程,非常方便。

2、环境优势

大新寨村有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以云南松、栎椤树等树种为主,林区面积2500亩。平均海拔1850米,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6.7℃。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3.5亩,为全镇耕地较多的村委会。

3、资源优势

大新寨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游客开展踏青、休闲、文化体验等活动外,3至6月的满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鹃花和金黄色的油菜花足以让人陶醉,绿色环保生态蔬菜、烟叶庄园也值得游客驻足观赏,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大有可为。游乐之余,尽情享受名副其实的生态菜肴和地方特色小吃,定能让您回味无穷、留连往返。

每年二月二的祭龙节、七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浓郁的彝家风情的“五山腔”、烟盒舞、响竿舞,定会让您激情燃烧,不虚此行。

2.4群众意愿

大新寨村委会“三委”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领导素质高,具有带领群众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增收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健全,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完善。大新寨村群众工作基础较好,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位于村内中心区域,村民建设意愿非常强烈。村组新一届领导班子,作风朴实,开拓精神强,干群关系融洽,农民综合素质较高,观念更新快,有强烈的创业激情和勤劳肯干的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2.5前期工作

按照《云南省财政厅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县委新农办、县财政局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我县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申报工作。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开展选村选点工作,要求充分认识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确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明确项目建设内容,认真准备申报材料。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前期规划和申报工作。

三、建设内容

3.1规划说明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中心区域,充分体现人文、自然、建筑相融洽的设计原则。从空间上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建筑功能、形式与人的行为规律进行完美的融合,坚持“安全、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方便群众生活、出行。

项目规划村内占地1152平方米的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位于本村中央位置,集娱乐、集散、休闲为一体;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能更好的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较大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生产水平,切实提高乡村的新形象。对现状地形进行踏勘,结合周围已建构建筑,最后本着“安全、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3.2建设项目内容

1、民族文化工程

图腾牌坊:1道;

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1152平方米;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经村组会议研究,拟把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作为2014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申报项目。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估算

本次大新寨村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40.3万元,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为村内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总概算投资40.3万元。

附: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民小组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投资概算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元)

合价

(万元)

备注

彝族文化广场建设费

40.3

1

C15埋石挡墙

M3

101

380

3.7

申请美丽乡村资金

2

铺设紫红色30*60广场砖

M2

1152

110

12.4

申请美丽乡村资金

3

C25砼硬化

M

230

400

9.2

整合其他项目资金

4

图腾牌坊

1

150000

15

整合其他项目资金

5

6

7

1

2

总计

4.2资金来源

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民小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40.3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5万元,以劳折资3.1万元,村集体投入4.7万元,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

五、组织保障

5.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美丽乡村。为此,华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华溪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组成,明确工作职责。华溪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机构框图如下:

组长

办公室

招标管理

施工管理

财务管理

副组长

组长:由华溪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盘工作。

副组长:由分管新农村建设和城建的副镇长担任,协助组长做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工作。

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财政所,由财政所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镇村组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事务,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5.2实施计划

(1)进度安排。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村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拟定于2014年10月上旬开工,204年12月30日竣工。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机械化施工、提高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工程的施工秩序,确保工程施工总进度。建设项目总工期为90余天,分为筹建期、施工期、完工期、验收及交付使用期。

(2)资金落实。由大新寨村委会和大新寨村民小组负责落实村民筹资、投工投劳等自筹款项的筹集,镇财政所负责协调财政奖补资金的到位落实。

(3)招标采购。由华溪镇住建办负总责,镇纪委、人大、财政所、新农办、环保办、农经站、社区村组干部参与,负责施工招标等工作。招标范围为大新寨村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根据《玉溪市限额以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告第7号)的规定,100万元以下投资的项目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100万元以上投资的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故本工程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

5.3项目管理

由华溪镇住建办组织项目实施并负责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工程监理,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5.4资金管理

由镇财政所负责,建立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决算验收时由华溪镇住建办负责总责,抽调镇纪委、人大、财政所、新农办、环保办、农经站、社区村组干部组成,负责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固定资产移交等工作。项目建设中要加强宣传,做好工程建设中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管理。

六、效益分析

6.1建成目标

项目建成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把大新寨村打造成为大新寨村委会中心村,带动大新寨生态无公害烤烟走出华溪,对有效带动和促进全镇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示范带动作用。

6.2经济效益与城乡一体化

项目实施后,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极大地解决村内行路难、活动难、发展难、生活生产难的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大新寨小组群众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于集人气、聚财气,促进大新寨烤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新寨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人均纯收入在原有8300元的基础上,增加1000元以上,群众生活质量提升至新的台阶,基本实现小康生活。

6.3社会效益与村庄治理

该项目的实施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凸显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1)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树立干部在群众心中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形象,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凝聚力,促进邻里和睦,为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生产生活难,无钱办事难的问题。

(2)进一步唤醒了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

(3)项目建成后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为群众提供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丰富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唤醒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群众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6.4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旨在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占用土地面积少,施工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施工中工程废料少,对当地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项目实施后,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会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保护设施和功能会进一步增强,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七、设施管护

为了加强村级公益事业美丽乡村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移交大新寨村委会大新寨小组管理和养护,结合村组实际,制定管理和养护制度。

第一条

管护的原则

(一)资产归大新寨小组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对损坏项目设施的行为,要予以迅速坚决制止,责令其赔偿损失,并限期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设施的完整性和有效发挥作用。

(二)项目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和养护,真正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发挥长远效益。

第二条

管护人员的确定和培训

(一)在项目建成后,按照对群众、对项目认真负责的原则,把具有履行管护的能力的人员,通过民主议事制度推选或由村级召开三委联席会议确定人员,并签订管护协议,担当起项目的管护任务。

(二)项目的管护责任重大,必须由热爱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对于不负责任,管理不好的责任人员要追究其责任

(三)管护人员的培训由镇住建办、环保办等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条

管护责任的落实

(一)对已经明确的管护人员,自项目建设完工开始,就必须不定期地到项目地进行巡查、管理和维护。如有群众反映没有到位,村级组织就必须调查处理,要求管护人员迅速落实。对拒绝落实的,应更换管护人员。

(二)村级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管护情况,每半年向村三委汇报养护情况,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三)村委会或小组有制止任何毁坏设施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村内公益设施长期发挥应有效益。

(四)村委会或小组要对所管理的项目定期进行维护,每季度或半年组织一次清扫和维修。

第四条

认真执行项目管护标准,采取村委会组织村民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第五条

做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项目村组要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提高项目村农户管护自觉性,唤起村民主人翁的责任感,形成人人爱工程、管工程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设施的利用率,确保项目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第六条

项目管理经费

高度重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采取政府支持一点、村委会自筹一点、农户集资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等形式筹集后续管理资金,确保有经费保障日常维护。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综合利用;夏刘寨

夏刘寨村隶属安徽省宿州市,人均收入曾不足千元。1999年,该村两委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集中了500亩成片的土地,进行集团化经营,创新了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探索出中国农村的新途径。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被国家评为“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相关学者称其为“夏刘寨现象”。

一、“夏刘寨现象”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期,农业生产陷入低谷,一些农民放弃土地,远赴他乡,但更多的农民由于对土地的依赖,甘愿守着土地过清贫的生活。一些村庄带头人看到外出打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开始想方设法促进村民外出打工,并在村庄规划中对本村劳动力作出了“走出去”到“引回来”的长远构想。

夏刘寨村三面环山,交通不便,共有2226余口人。土地总面积5158亩(可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地面积近万亩。由于地势低洼,村庄经常遭受洪涝、干旱灾害,受灾后土地抛荒严重。1999年前后,夏刘寨村家户式的分散经营无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夏刘寨村出现了普遍的地不够种且收成不好的情况。

二、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举措

(一)“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

1999年,为了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思考,决定借鉴农场经验,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村支书王化东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多年经商积攒的钱组建农业公司,每位村民自愿租1亩农地,由公司进行成片种植、规模经营;所有农税、提留和公差勤务由公司承担,年终如果有盈余,则与村民分红,如果亏本,则由公司单独承担;农民可在公司打工,实行工资制。

王化东提出这一设想时,夏刘寨村每亩农地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农村各种税费提留最多时达到每人280元。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把土地租给公司可以免除公差勤务,80%的农民都很赞同这种做法。在镇司法所的监督下,公司与村民订合同、摁手印、办公证,保证了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平、合法。土地集中后,公司积极挂接科研部门,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发展订单农业。

模式实行后第1年,由于错过播种时节,遭受连续降雨,亏损了5万多元,公司履行承诺,上缴了所有税费。2001年,公司加强田间管理,改进种植技术,小麦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上升到550公斤,在缴纳税费后,仍然盈利5万元。2002年,公司盈利10万元。

土地租给公司后,青年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纷纷外出打工,村民收入得到提升。留守家中的劳动人员成为公司的农业工人。公司在可吸收30余名农民经营旗下的土地,农业工人按日工作,每天工资平均为30元。

2003年,国家进行税费改革后,公司把原来用于缴纳农业税的钱“返还”村民,用于为全村农民的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免费供种、免费机播。2005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公司采用“五个统一”的模式,即对全村2700多亩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统一经营的土地范围扩展到了3000余亩。2008年,合并成立了新的夏刘寨行政村,公司可控制的土地面积扩大到8000亩。

(二)绿化荒山,开发可利用土地

皖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山残丘,拥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周边村庄大都兴建采石场,靠销售石材获取利润。拥有近万亩荒山荒坡的夏刘寨村,采取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起,夏刘寨村两委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果树,大力发展干杂果业。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由公司拿出50万元资金,先后引入80余万株树苗,栽植面积近万亩。村集体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按照“谁栽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使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当年栽植成活率达90%以上。2007年,干杂果喜获丰收,农户每亩金太阳甜杏可收入2000元以上。夏刘寨村开发荒山的工程是在村两委统一规划之下,由公司提供所需资金,并将山地承包给农民,农户领取树苗后自主种植、管理、销售,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三)整理宅基地,利用“沉淀土地”

夏刘寨村时刻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2006年,省城专家对夏刘寨村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进行了15年发展规划。规划中创建的“农民新村”,按照以夏刘寨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旅游休闲、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区。

2004年,夏刘寨村决定兴建“农民新村”,逐步将全村百姓搬迁至“农民新村”居住,并对原居住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如今,新村的土地已经平整出来,3批新房已基本建成,村民已陆续入住。村两委已利用3年的时间进行“农民新村”建设的准备工作,他们还将用3年的时间,让全村农民入住新房。此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将村民住宅面积由200多亩减少至60亩,节约的大量土地可以进行复垦和招商引资。

兴建中的“农民新村”充分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规划建筑的新房分为3种,不同层次的住房有不同的价格,而村两委只收取原材料费用,这就保证了村民有能力入住。“农民新村”是完全按照街道规划进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集贸市场,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三、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经验

(一)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

夏刘寨村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双向发展理念,1999年创办农业公司。2001年,组建建筑公司;同时创办食品加工厂。2003年,创办轧花厂。2004年,承包区科技示范园。2005年,承包镇香稻米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香稻米获国家有机食品认定,香糯玉米、优质面粉两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定。2007年,引进辣条厂、手套加工厂等。

夏刘寨村以公司为载体,不断壮大公司规模,成功转移了村庄剩余劳动力。公司作为夏刘寨村的集体经济体,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扶持。同时,公司一方面统一经营农地,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农民一部分被公司所吸纳,另一部分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公司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桥区委2006年调查显示:夏刘寨村2005年共投入46.78元用于村庄建设,其中公司投入近45万元。

农业公司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良种繁育项目不适合经济作物,也难以开发高科技产品。公司下一步计划改革为股份制企业,农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也可以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入股。这样农民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对企业来说,可以吸纳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使企业和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基层村两委要成为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

所谓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即一个好的村级政权。要成为承载“反哺”的“有效载体”,必须要具备3个条件:它是合法的、是民主选举的;它要有相当的实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它有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村两委,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能力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还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夏刘寨村这些年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农田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村委会在资金的筹集、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只注意发挥农民家庭的个体作用,把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到农户,使得集体财产被天然分割。这就导致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集体负债沉重,基层组织缺乏财力支持,运转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国家的最小组织单位――村这一级调优、调大、调强,是摆在基层工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夏刘寨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示范村,与其村两委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三)土地集约经营

面对农地分散不易耕种这一困境,夏刘寨村集中了500亩土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有效利用了地边地界等“沉淀土地”,提高了机械、能源及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规模化的农地上,公司以“五个统一”的形式对可控制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以前分散经营农地时,施肥、打药、杀虫不统一、不同步,很容易造成粮食减产歉收。夏刘寨村实行“五个统一”后,充分调动人力物力,统一行动,统一步骤,真正保证了“田无草,地无虫”。实践表明,大面积统一管理田地,粮食平均亩产可增加100多斤。

(四)挂接科研部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土地集中伊始,夏刘寨村两委就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公司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寻求指导,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随后,公司又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公司等部门联姻,创办了小麦良种示范基地、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宿北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园,大力开发品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已实现每年生产优质面粉1.8万吨、糯玉米加工800万穗、有机香稻加工10万公斤。挂接科研部门,提高了夏刘寨村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高,小麦、大豆等均作为良种由种子公司回收,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四、“夏刘寨现象”解析

夏刘寨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500亩土地成功流转集中之后,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同时对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五个统一”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收益后,集中土地的收益归公司所有,村民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将所得收益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公共事业。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同时,夏刘寨村采取两项措施开发可利用土地:一方面,依托公司对近万亩山地进行绿化,发展干杂果业;另一方面,对村民原住宅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在夏刘寨模式的始终,公司在村两委的监管和支持之下,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夏刘寨模式属于“两田制”的范畴,“两田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成了土地与劳动力的合理结合与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机制,“两田制”中的“口粮田”(夏刘寨村的村民自留地)设计满足了农民稳定占有土地的普遍心理,而“责任田”(夏刘寨村集中的500亩土地)设计则满足了政府与社区的利益追求,因此从根本上减少了均田制度之下的不确定性与人为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夏刘寨模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驼友生等.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1).

2、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阿坝州;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7-02

一、基本情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阿坝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概略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发端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期间九寨沟、黄龙等宝贵资源陆续被加以保护,以科研考察为主,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接待型旅游初成气候。第二阶段是产业初创期,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期间接待型旅游开始向大众化旅游转变,旅游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第三阶段是快速成长期,从90年代后期到汶川地震前,此時段我州将旅游产业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作为“木头经济”的替代和“一体两翼”重要的“一翼”,强力加以推动,尤其是九环西线和九寨黄龙机场的先后建成,为旅游快速发展打开了空间,产业规模连上台阶。第四阶段是振兴跨越期,从2008年到至今,地震当年全州游客锐减到不足200万人次,三年多来,阿坝州坚持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目标不动摇,将振兴旅游作为灾后产业恢复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一手强力攻坚“进入难”问题,一手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以“全域景区”新理念强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短時间内以最快速度恢复到震前水平,突破性地实现了再生性的跨越发展。

(一)龙头提升带动强劲

全面提升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等景区建设管理水平,逐步迈入了核心景区龙头带动、骨干景区完善提升、景区景点建设发展的良性轨道。建成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2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名。

(二)集镇村寨特色靓丽

按景区规划灾区、按小城设计集镇、按景点建设村庄,整体打造、连片推进,汶川水磨、三江、映秀等极重灾区发展转型,茂县坪头、牟托、理县桃坪、木卡等102个精品旅游村寨靓丽推出,威州、凤仪、川主寺、漳扎等100个特色魅力乡镇跟进演绎,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串珠成线、连点成线带面的城镇村寨旅游带。

(三)服务管理精细人性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风貌塑造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产品多元化、产业链条化、服务人性化快速推进,环境净化美化,全域景区化,游客消费选择的多样性、硬件服务设施的完善度、软件人的满意率全面提高,游客极目之处皆见美景,自驾游、民俗游、红色游、乡村体验游等成为农牧民致富源动力。

(四)宣传促销效应凸显

创新营销理念,实施整合营销,多渠道组合、多方式融合、多活动联合,相继与境外旅游机构、航空公司、新兴媒体、景区等达成战略合作,掀起高密度、大范围、全角度的营销攻势,成功承办“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灾区旅游强势推出,形成了南北辉映、东西贯通、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2011年,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69亿元,占GDP总量的36%。

(五)瓶颈制约根本改观

坚持以大项目、大投入推进交通大发展,全面畅出口、强骨架、上等级,完成九黄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新改扩建干线公路18条,映汶高速、黄土梁隧道、雪山梁隧道、巴朗山隧道和成兰铁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陆空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交通瓶颈制约问题根本性改观。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州旅游业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二五”以来,随着旅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区域合作与竞争更加激烈,旅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已成为阿坝州旅游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就文旅资源保护开发蓝图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区位环境,编制《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阿坝州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错位发展。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及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州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2008-2015)》及各项子规划,使恢复重建成为增强灾区发展后劲和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将灾区作为景区来规划、将集镇作为小城来设计、将村庄作为景点来建设,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加强重点县城和重点旅游集镇规划管理,形成层级明确、管治有效、民主透明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监管机制和体系。

(二)坚持保护优先,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立州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州藏羌文化研究会,设立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布《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37项,申报确立国家、省、州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9名。编制《阿坝州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工程总体规划》、《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完成茂汶羌碉、松岗直波碉楼、理县筹边楼等重大文物的抢救维修保护工程,成立州藏族传统编制挑花刺绣协会,建立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加快生产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和开发。成功推出《藏谜》、《羌魂》等大型藏羌歌舞文艺节目,展现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三)坚持政府主导,夯实文旅资源保护发展基础

创新资源保护开发管理体制,建立“州县共管、以州为主”州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编制的景区管理局4家,组建州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和13个县级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加快文旅资源整合开发步伐。规范管理文旅市场,组建了州旅游执法局和县级执法机构,出台《阿坝州旅游市场管理办法》、《阿坝州金牌导游员评定办法(试行)》、《阿坝州农(牧)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办法或意见,管理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突破“瓶颈”制约,相继建成九黄机场、鹧鸪山隧道、川九旅游生态示范路、郎川路、通县油路、景区油路和都汶高速,完成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公路改造升级,畅出口、强骨架、上等级,“陆空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可进入性和通达水平极大提升。

(四)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文旅资源保护开发步伐

推进文化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深度研发特色文化展示展演形式,重点在九环线、西环线和内环线上推出了九寨天堂甲蕃古城、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从“风光游”到“文化游”,以独特鲜明文化特色吸引游客。探索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农旅互动的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创造性启动实施了以打造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和100个幸福美丽家园为主体的“三百示范工程”,错落有致、串珠状分布的魅力乡镇和精品村寨有效连接起各景区景点,由散落的“金沙”到一盘“活棋”,乡村游、草原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举办国际大熊猫文化旅游节、国际牦牛文化节、瓦尔俄足节、嘉绒锅庄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增强了藏羌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引领力。

(五)坚持要素保障,优化文旅资源保护发展环境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提供标准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实施标准化引领,在景区、通道、设施、服务等方面推行标准化,逐步形成依标准管理、建设、经营和服务的良性机制。量身打造精品线路,设计推出适合不同地方、职业和年龄阶段潜在消费者的线路和服务,学习借鉴云南等地先进经验,引导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生态旅游线、民俗旅游线、红色旅游精品线、地震遗址旅游线“串珠成链”。推动发展藏羌餐饮文化,以藏、羌、回美食为中心,培育发展本土餐饮品牌、餐饮名店和名品名厨,成功推出九寨沟边边街、金川红军文化街、汶川旅游步行街、若尔盖大藏精品街等特色鲜明的餐饮美食街区、酒吧娱乐街区和主题园区。

(六)坚持“四个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鲜明确立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定位,把保护放在首位,强化管理促保护,加强保护促开发,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走“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产业开发与增添民富相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坚持富民优先和“三结合”(民生工程与旅游转型、整治城乡环境与提升旅游形象、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依托“三百示范工程”、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完善县城和重点集镇功能,推进观光型经济向富民型经济转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科学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和优质产品,确立了“一区、两廊、三环线、四枢纽、六片区”布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坚持规划引领和跨越发展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做到后发不掉队,创新不止步,促进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篇10

时隔四年,再访九寨,映入眼帘的是修整一新的道路、特色十足的小院民居、春意盎然的绿树红花,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与活力。走出灾难的阴影,九寨人民创造着日新月异的新家园、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农房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如今的九寨,“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养,孤残者已得助,求学者已获教”,一幅幅饱蘸温情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日新月异的新农村诉说美丽

春暖花开的季节,沿着白水江逆流而上走进九寨沟县芝麻南岸村:独具藏式特色的漂亮新居坐落在九环线路边,水泥村道宽敞整洁,两旁的绿地芳草竞绿吐艳,一群孩子正在广场的健身器材上玩耍,一片笑语欢声。

按照灾后恢复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原来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高半山的左金海一家搬到了现在的定居点。“搬迁后的房子结实漂亮,交通便利、水、电气什么都有。”左金海一脸满足,新建的芝麻南岸村,水泥道四通八达,管网入地,太阳能、沼气遍布农家,卫生站、村民活动广场、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住上新房子,过上幸福新生活,离不开产业的全面支撑。

“欢迎来到中查沟,祝你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4月,一批又一批游人刚刚欣赏完九寨美景,又慕名来到中查村体验浓郁的藏家风情。在“藏家风情园”接待点,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献哈达敬美酒,跳锅庄唱民歌,令游人兴奋不已。看到如此场景,村支书白介感慨地说:“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变成了现实,这得感谢灾后重建和三百示范工程建设的好政策……”

2009年,结合阿坝州三百示范工程建设,借助九寨沟旅游景区优势,九寨沟县在全县大力发展集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文化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形成了吃、住、游、购、娱内容丰富的“连环”旅游产品,特别是漳扎镇中查村、白河乡芝麻家村、勿角乡英各村、永丰乡菜园村等众多村寨,巧借灾后重建与三百示范工程建设“跳板”,顺利实现了由“自给自足”偏远落后村向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跨越一跳。

“去年,40户藏家客栈开始试运营,除去公司的工资分红,平均每户还有2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大家干劲十足。”白介自豪地告诉笔者,过去很多牧民连汉话都说不流利,自从搞起旅游后,不仅学会了普通话,有时还会“冒”出一两句英语来。

在永丰乡的各个农家乐,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进入旅游旺季,这里每天都会接待不少的私家车辆,休闲的当地群众、外地游客都在这里赏不同于九寨沟的乡村景色、品特色菜肴,体验农家风情。“经营农家乐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收益,生意特别好时,一天下来,都能挣1万元左右。”经营着拾户农家乐的毛树清尝到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甜头。结合精品旅游示范村建设,这个曾经在游客眼中不值一名的村庄里已形成一批特色农家乐,成为九寨沟县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2011年,九寨沟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0.6万人次,同比增长38.13%,实现旅游社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41.63%。

如今,魅力九寨,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印制九寨沟县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的靓丽“名片”。

产供销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展现活力

特色农业的创新发展,为九寨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月连山下,一幢幢风貌独特的川西北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果树林中,林中来回穿梭着村民忙碌的身影。“村里现在有甜樱桃基地320亩,去年仅挂果的200余亩甜樱桃就实现收入7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500多元。”半山村村支书高兴地说,为了确保今年樱桃继续有好收成,村民们正忙着给果树杀虫“治病”。

从传统农业走向特色种植、从建立甜樱桃基地到果农增收、村民得实惠,半山村先后又推广柿子、花椒、核桃等20多个优质品种,建立了400余亩花椒基地、120亩蔬菜基地,顺利走上了精品旅游村寨的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了,咱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看到如今的景象,村民张开斤发出如此感慨。

走进马家乡马家春的猪苓种植基地,“土专家”唐金喜正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猪苓。“今年,九寨沟县结合百千万人才培训和‘三项宣传’活动,在全县范围内不断开展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力争培养10000名致富能手,从而带动身边百姓持续增收致富。”阿坝州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九寨沟县围绕“定标准、建基地、走市场、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建立和完善全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截至目前,该县已组织制定了“九寨猪苓”等五大类28项地方农产品标准,成果申报“刀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成人工猪苓、金榜柿、脱毒马铃薯、PIC种猪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编印12万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成立6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学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水渠778公里,有效灌面达32400亩;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花菜、海椒等10个农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建成蔬菜基地5100亩,特色水果基地15277亩,生猪养殖基地12个,土鸡养殖基地20个,獭兔养殖基地15个,种植猪苓306亩、刀党14020亩。2011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78万元,较2006年增长7.5%。

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昭示幸福

4月20日,九寨沟县永丰乡宽敞明净的多功能音乐教室里,三年级二班的孩子正在上着音乐课,稚嫩的歌声混着优美的电子琴声不断地回荡在校园上空。2010年年底,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捐资援建的永丰小学灾后重建项目整体顺利竣工,集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多功能音乐教室等教学设施于一体的新学校已经与孩子的快乐、健康、幸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重建无死角,民生不落项”。4年来,让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重建理念贯穿始终;今天的九寨沟,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跨越提升,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

“如今的生活真是好啊,看病有新农合,养老又有了新农保。”九寨沟县永丰乡菜园村67岁的王春英拿出她的新农保存折,高兴地说。作为九寨沟县第一批符合条件的基础养老金领取人,她的新农保存折上已显示有19笔基础养老金进账。如今像王春英一样每月定时领“工资”的农村老人,在九寨沟县还有4000余人。

让百姓欣喜的,远不止这些。

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漳扎镇提升等工程,学校、医院、居民小区、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相继配套;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三百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特色魅力乡镇7个、精品旅游村寨12个、幸福美丽家园41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生态乡镇3个,安装太阳能8051套,推广沼气池6315口。

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全县及时免费发放新型帐篷1567顶和九大件配套设施,提前三年完成1567户7168名牧区群众帐篷新生活工作任务,提前两年建成26个定居点的定居房1567户。完成11个高半山村寨“四改两建”任务,建成保障性住房420套、解困安居房1185套。

结合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47698名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农村低保标准线逐年提高;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00万元;建成中心福利院,集中供养213人;1031名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28名Ⅲ度患者纳入五保供养、786名学龄儿童转入非病区就读,更换粮食105.5万公斤,大骨节病得到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