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龄人的一封信十篇

时间:2023-03-21 12:42:34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1

同学:

你好!

听说了3月10号 以来,由赖集团组织的、有预谋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打砸事件,

使你们离开了美丽的校园。

我知道你们一定十分渴望回到美丽的校园。但由于不法分子的破坏,你们只能盼

啊盼!盼忘回到知识的 海洋,书山的征程。你们现在的处境就和 《最后一课》中的

小佛郎士一样

但是你们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在党中央的坚持领导下,西藏党政军警民团结一

致,一定会打倒那些不法分子的 让你们重返校园。

要相信任何倒行逆施、企图分裂祖国 、破坏 民族团结的反动势力,中将搬起石头砸

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在这铜墙铁壁面前 任何分裂祖国、破坏 民族团结的反动分子,都将碰个头破血流!

此致!敬礼!

祝你们早日重返校园,盼拉萨能挺过去。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2

你好!

你生活的还好吗?这么久,你有什么话或有什么心事要对我说吗?我可是有许多的话要说给你听。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童年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七彩的人生;童年像一束束灯光,照亮了炫丽的人生;童年像一个个风筝,放飞了理想的翅膀。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每一件都如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珍贵!不如,我就给你讲述一件我童年时代的一件趣事!在我5岁的时候,我做过一件很傻的事,让家人哭笑不得。那次,妈妈叫我去买一包糖,我爽快的答应了。但在回去的路上,我把糖撒了一地,心想:这下惨了。突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我可以把糖洗一洗,这样就干净了。我蹑手蹑脚地走进洗手间,把糖倒在盆子里洗了起来。洗着洗着,我才发现糖变少了,当我在看的时候,糖已经不见了。妈妈看到我回来了,忙问:“糖买回来了吗?”我支支吾吾地说:糖……糖被我洗不见了。”妈妈听了,大笑了一场。对我说:“你以后要先思而后行,要多加留意生活的小事。”

怎么样,听完我的成长趣事,你也该说一说你的成长故事吧。

祝:

身体健康

学业进步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3

你好!

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的名字叫许亦双,今年13岁了。我的学习成绩还行。你呢?你的学习成绩如何?

一听老师说这次要开展“手拉手”活动,我就乐得一蹦三尺。我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来就各处一方,遥不可及。如果开展了这个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我们的友好关系,而且还可以加深了解对方的生活情况。这何尝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

不仅如此,有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还可以向灾区的小朋友们捐赠衣物,或者捐款等等。这样一来,我们也彼此尽了力,灾区的同胞们又可以感受到“同在蓝天下,我们同是一家人”的寓意!而且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和更多的远方朋友们面对面地探讨有关学习的事情!这是一举两得呀!

王芳,以上我说的内容只属于我个人的提议,如果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全面,或者你还有什么建议,都可以给我回信!

此致

敬礼!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4

我想对四川的小朋友说:我知道家园被破坏是有多么的可怕,但这些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该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尽管你们的家园被破坏了,尽管你们的家人被可怕的地震带走了,尽管你不知道家人的下落了,可是请你们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还有和你们共同生活的同胞,我们千千万万的心仍然连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重重考验。不管山崩地裂,我们永远不会退缩。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就算有多大的危险,我们都能勇敢的走过去。

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的小朋友们正在上课,却不知道正在发生的危险。突然一声巨响,房子在剧烈摇晃,有经验的老师肯定不会犹豫,老师说:“大家快到操场上或空旷的地方去。”过了一会,强大的8.0地震终于消失了,可余震还在不断发生,这给救援人员很大的麻烦,但救援人员没有放弃,细心的听着从地下传来的呼叫声,快而准确的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此时,家长也一定非常担心自已的孩子吧!孩子是父母的心血,只要孩子没事,家长肯定会万分高兴,但如果孩子受伤或死亡了,父母们、家长们,亲人们也肯定会十分伤心的。所以救援人员就像忙碌的小蜜蜂一样,不停地寻找一个个生命,因为就算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他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救的生命,他们不顾危险,一直在救人。能在这种场面不退缩的人,不是英雄会是什么?在危险面前,镇定从容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东莞莞城中心小学四年级 尹涛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5

下放农村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

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下放,与89名“知青”下放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可是谈了三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将这一平静打破了。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信件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却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10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湖南省湘潭县的部分“知青”聚在萧芸家那几间平房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好,你代表我们写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样的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她还是同意了。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被后来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3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落实政策“6年2000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办去一趟。一进门,办公室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办公室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办转告你,总书记对知青待遇做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6

[关键词] 窝沟封闭;适龄儿童;健康教肓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63-02

临床很多资料表明,在恒牙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病的频率最高,第三是上颌第一磨牙。第一磨牙是儿童6岁时萌生,通常6龄牙齿在7-8岁完全萌出,6龄牙是承担咀嚼功能最主要的牙齿,由于萌出早,如没接受口腔健康教育,不注意保护,很易患龋齿病。患龋齿可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可成为患心肾等病的诱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窝沟封闭主要用于儿童与青少年新萌出的恒磨牙,可达到很好预防窝沟龋病的作用,因此对7-9岁的儿童第一恒牙磨牙行窝沟封闭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不能接受,为了让适龄儿童及家长认识到窝沟封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于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807名适龄儿童,很顺利地接受并进行了第一恒牙磨牙窝沟封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儿童第一恒牙磨牙窝沟封闭的健康教肓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

2010年12月25日至2011年4月30日,850名适龄儿童在我院接受窝沟封闭,对其中适合做窝沟封闭的807名适龄儿童,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磨牙窝沟封闭。

2、采用的方法

2.1 窝沟封闭前健康教育

2.1.1 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关注口腔卫生的氛围。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开展大型义诊宣传活动,发放窝沟封闭的宣传资料,及时解答。引起社会各方人员对窝沟封闭可防龋病的关注、认识,扩大宣传、教育面,为准备让自己家或亲戚朋友家里的适龄儿童,接受作窝沟封闭作准备。

2.1.2 在辖区范围的小学门口,张贴7-9岁适龄儿童免费做窝沟封闭检查及治疗的通知。与小学校长及一至四年级班主任联系好,发给学生做窝沟封闭的宣传资料,收回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解答家长疑问,引起并了解做窝沟封闭的兴趣与必要性。

2.1.3 每次联系好30名学生及家长来医院,在门诊大厅循环播放窝沟封闭相关内容录像,并拿着模型牙和相关内容图片,浅显易懂地讲解录像内容:窝沟与窝沟龋,什么叫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有什么好处,窝沟封闭的时机,窝沟封闭是否对牙齿、身体产生危害?窝沟封闭适应症。反复讲解、播放多次,耐心、认真解答家长疑问,个别交谈,让他们认识到窝沟封闭对孩子牙齿、身体无任何伤害,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家长和儿童知道窝沟封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家长、儿童播放影音图片,发放资料,不断加深、提高对窝沟封闭的认知,使其产生愿意、乐意接受窝沟封闭的愿望,为适龄儿童接受窝沟封闭打下坚实基础。

2.1.4 儿童来院接受窝沟封闭时,再次告知儿童、家长窝沟封闭对孩子牙齿、身体无任何伤害、操作时间不长、无痛苦、无创伤,认真回答提问,同时认真评估其对窝沟封闭的了解、认知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再进行全面指导和讲解,打消其紧张心理,是顺利接受窝沟封闭的前提。

2.2 窝沟封闭时健康教肓

多数儿童普遍存在害怕看牙的恐惧心理,在治疗过程中可有不合作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做好封闭前的心理指导十分重要。

2.2.1 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特点,优美的环境,消除儿童对环境的恐惧心理。

2.2.2 简单告知儿童将要做什么,告知封闭不会产生疼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对其进行安慰、表扬,禁止恐吓;话语要筒单形象,声调温和,要有耐心,使患儿感到亲切可信,建立融洽良好关系,为顺利进行窝沟封闭起到了保障作用。

2.2.3 让家长陪伴,同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有利于治疗。

2.2.4 在进行牙面酸蚀时,告诉儿童感觉味道会有点酸苦,要坚持尽量张大嘴。在用光固化器时,应给儿童戴好防护眼镜,儿童很好的配合好医生,这样既缩短了治疗时间,又降低了脱落率。

2.3 窝沟封闭后健康教肓

2.3.1 窝沟封闭一般在7h内完全固化,告诉家长及儿童,让孩子禁食2h,24h内禁用窝沟封闭牙咀嚼食物,避免咬过硬过粗食物。

2.3.2 窝沟封闭还应定期复查,讲解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其无所谓、一劳永逸心理。指导其三个月、半年、一年各复查一次。认真填好窝沟封闭复查预约单二份,一份贴在窝沟封闭单上,一份发给其家长保存,提醒家长保管好,每次复查让家长在原始窝沟封闭单上亲笔签名。

2.3.3 到顸约复查时间,专科护士要通知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复查,复查时观察封闭剂保留情况,脱落时应重作封闭。复查时认真解释家长问题,提供一些口腔保健护理相关知识,扩大教育面。

3、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使850名7-9岁适龄儿童,很乐意地在我院接受行窝沟封闭的检查,对其中适合做窝沟封闭的807名适龄儿童的3001颗牙,很顺利的进行了第一磨牙窝沟封闭,其中窝沟封闭接受率为100%,窝沟封闭率94.6%,到时间复查率为100%。我院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好评、赞许,顺利完成了四川省疾病预防中心交给的任务。

4、体会

儿童第一恒牙磨牙窝沟封闭的总体目标是能够很好的预防窝沟龋病,并能给予及时干预,减少窝沟龋病的发生。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并加强了家长、儿童对口腔保健的认识、参与。通过我院对807名适龄儿童的3001颗牙,进行第一恒牙磨牙窝沟封闭的结果显示,均达到和完成了四川省疾病预防中心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的目标要求。2011年前四个月窝沟封闭接受率为100%,行窝沟封闭率94.6%,复查率为100%。窝沟封闭前健康教育让家长理解和支持,用患者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各种问题,纠正不正确认识,降低、消除顾虑水平,为适龄儿童接受窝沟封闭打下了坚实基础;窝沟封闭时健康教育让其家长、儿童更加全面的了解窝沟封闭的重要性和无损害性,为顺利进行封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窝沟封闭后健康教肓让其家长意识到窝沟封闭复查的重要性和提高、巩固其防龋病的作用,为窝沟封闭复查和窝沟封闭目标完成起到了保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和全面的健康教育是进行第一恒牙磨牙行窝沟封闭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7

我是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开始接触宋庆龄的。当时我在市军管会办公厅总务处行政科工作,这个科专门办理领导临时交待的事务,我主要负责宋庆龄家和孙中山故居的行政事务。后来机管局成立,我当了副局长,也一直负责这项工作。

1979年2月间,宋庆龄要我为她保管5万元人民币。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1978年12月31日至1979年2月25日,宋庆龄从北京回到上海,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来上海。平常她住在北京的寓所。她说,她去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是回家。她这次来,一方面是想在上海过元旦和春节,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家里的东西需要清理。

12月31日那天,市政府秘书长张平和我(当时我担任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去机场接她。后来她说有些东西要我们帮助处理掉。一是她家里的十几件翡翠摆设,都是过去人家送的,看起来很漂亮很贵重;还有一大箱皮衣皮袍,虽然她没说,但我们知道是孙中山穿过的。因为组织上一再交待,宋庆龄是国家领导人,对于她家里的事情,市委不好决定,要向中央请示汇报。所以我不能随便处理这些东西,要先向彭冲(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汇报。彭冲没有意见,我就我商业系统派旧货商店的人来估价。结果旧货商店的人来看了以后说,这些翡翠全是假的,看起来很像样,实际是玻璃上面涂了颜色。至于皮货,有的地方已经发脆了,有的地方毛皮脱落了。最后一估价,假的翡翠摆设只值几百元钱,皮货也只值1千多元,两样东西加起来总共2千多元。我们考虑,这些东西虽然是假的,但却是孙中山的遗物,在宋庆龄家里摆了几十年,即使没有商业价值,也具有文物价值。所以我们决定,这些东西不能轻易卖掉,由机关出钱垫付,东西暂放仓库保存,等将来再讲。后来听到宋庆龄一句话,她说:“我以为这些东西能卖这个价钱的十几倍。”她这样说也不奇怪,因为她一直以为翡翠是真的,皮衣还是好的。

宋庆龄之所以需要这笔钱,是因为经济上比较紧。虽然她每月的工资有500多元,但她与海外亲朋友好来往多,开销大。“”以前组织上为她提供一笔接待费,供她接待开销,但“”之后她主动取消了,一分也不收。她坚持自己付保姆的工资,不让国家负担,包括保姆李燕娥的费用。除了这些开支外,她还经常拿钱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工作人员。我记得北京有一个工作人员叫小杨,家乡发洪水,房子冲倒了,她拿出150元钱给他,说:“钱虽然不多,但愿能够帮助你一点。”北京寓所的采购员张友结婚,没钱操办婚事,是宋庆龄出钱在自己家里给办了两桌酒,并作为证婚人送了新人四句话:“团结互助,共同前进。友爱甜蜜,白头到老。”有次,宋庆龄生活费不够了,英文秘书张珏还帮她垫付。

中央得知宋庆龄的经济困难后,1979年2月,同志(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给彭冲写了一封信,决定由国家财政拨给宋庆龄5万元人民币,这件事情交给我办理,让我到上海市财政局办手续,再交给宋庆龄。我带着的信到财政局,王眉征局长、余勤副局长接待了我,他们已经接到通知了,就把钱交给我,并要我写个收据。我不好让宋庆龄来签收,那么就由我来写。这封信就留在财政局作档案了。

我领了钱去看宋庆龄,她说:“谢谢!钱我不管,由你去保管。给我刻个私章,用‘林泰’的名字(宋庆龄的化名)来刻。今后我如果需要用钱,会有人带着我的信去你处。”

我专门到市百一店去刻了章,由刘友石篆刻。这5万元人民币的拨款单我交待市委办公厅财务科存进附近的人民银行。一直到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去世,这笔钱也没有用完,“林泰”这个章用的次数不多,有几笔开销,总共花了1万多元。

此后,这笔钱由上海市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保管,并且再也没有动用过。今年上半年,我到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开会,纪念馆在会上公布,根据2007年一季度的结算,连同利息,该账户上现有7万多元(其中包括近30年的利息)。

宋庆龄身后为何安葬上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后,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执行宋庆龄遗嘱”的八人小组(由邓颖超、廖承志、童小鹏、高登榜、汪志敏、沈粹缜、李家炽、杜述周8人组成),我也是其中的成员。我们对宋庆龄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故居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财物,根据宋庆龄的遗嘱,要给谁谁多少钱,我们都遵照执行了。她的遗物作为文物由故居保存,剩下的钱作为故居维护基金。

按照她的意思,身后要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这块墓地是她的父亲(宋耀如)在1918年购买的。据万国公墓公布的资料,宋氏墓地共有22穴。但宋庆龄的说法是,当年她父母在万国公墓买了8穴,预备留给夫妻俩和六个子女,一家人百年之后还要在一起,这是他们家的约定。

1981年5月中旬,中央内部成立治丧小组,上海方面由我参加。廖承志在治丧会议上说,宋庆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葬到南京中山陵去。她的意思是,中山陵是为孙中山修建的,孙中山是伟人,对国家对人民有巨大的贡献。廖承志还说,当年马克思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有一块墓地,他把他家的保姆也葬在了那里。宋庆龄同志也学习马克思的思想,与保姆葬在一起,永远和劳动人民在一起,这就是共产主义思想。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8

亲爱的沈大姐:

你近来身体好么?甚念!可是我很不幸!上星期日,我刚要开房门到外面去,忽然有人从外开我房间,空气的压力使我像一张纸跌在地上。大夫来检查我没有跌坏骨头。但是背及腰都痛肿。现在没有药好用,只是用按摩减轻肿情况。每天医生及护士来看我,请你不要着急不安! 林泰林泰

1974年7月5日

亲爱的沈大姐:

昨天很匆忙的寄一张收条给您,因近来特别是这几天我忙得头发都没有时间洗。天气又热得很,气压低,使用的眼镜潮到看不清字!今年北京的天气十分热,难受,虽有冰箱及电扇,都没有多大帮助。但我知道上海的黄霉天更难受了!请您不要天天到会里去办事了。您的心脏病更需要休息…… 林泰林泰

1979年8月3日

初看这样的信,以为这不过是社会上女人之间为些琐事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絮叨,如此感性,如此倾诉,如果你知道“林泰”是宋庆龄的化名,写信的对象“沈大姐”是邹韬奋夫人,你可能会有点儿惊奇,宋庆龄也会像“凡人”写出这样的信。

1981年春,宋庆龄病重时,她特意请邹韬奋夫人沈粹缜从上海来到身边,和她说一些心里话。我的父亲张仲实是邹韬奋的老同事,沈粹缜陪伴宋庆龄时,她抽空来看我父亲,我在一旁坐陪,我听到沈粹缜向父亲讲述宋庆龄的病情,讲述她和宋庆龄交往的往事,讲述宋庆龄托付她办的事情。

以后,我又见到了邹韬奋和沈粹缜的女儿邹嘉骊,她向我叙说了她的母亲和宋庆龄交往和通信的一些细节。

沈粹缜第一次与宋庆龄见面,是在1937年7月5日。为营救邹韬奋、沈钧儒、章乃器“七君子”出狱,宋庆龄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她联合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亲赴江苏高等法院,要求立即释放邹韬奋等七人,抗议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这次见面虽短暂,但宋庆龄的大义凛然让沈粹缜敬佩不已。1941年,宋庆龄已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正在为解放区募集大批救济物资,由于缺乏人手,她点名让沈粹缜去。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福利基金会增办托儿所,宋庆龄又点名请沈粹缜出任托儿所所长。此后,二人便开始书信往来,“最频繁的时候,两三天就有一封”。

尽管沈粹缜比宋庆龄小八岁,宋庆龄却亲切地称她为“沈大姐”。邹嘉骊说,在工作上,母亲是宋庆龄的好伙伴、好助手,她经常陪同宋庆龄到上海的工厂、农村等视察,陪同她接待外宾。生活上,两人如亲密的邻里。在邹嘉骊看来,宋庆龄和母亲沈粹缜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信任。宋庆龄因不方便出门购置衣物,此类事便常委托沈粹缜办理。“宋庆龄喜欢亲自下厨烧菜,每次烧出好菜,总要送给好友尝尝。于是,她拿手的京葱牛肉烧豆腐、鲫鱼塞肉等美味,有时也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邹嘉骊如是说。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宋庆龄和沈粹缜开始通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特别是“”的原因,宋庆龄常在信尾嘱咐 “看后请销掉”,两人之间的部分来往书信已流失。如今留存下来的两人之间来往的私人信件共有80多封,最早的一封写于1957年11月15日。这是一张宋庆龄从莫斯科寄来的明信片:“沈大姐:我已和医生论过小妹的病状,明日我去拿药,我们快回京了,祝你好!”信中所提的“小妹”正是邹嘉骊。

邹嘉莉拿给我看了这张明信片,我看到写在这张明信片上面的字迹有点大,还有点潦草,似乎是在匆忙之际写的。我查了一下资料,1957年11月间,宋庆龄随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及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张明信片就是在那段时间写的。在繁忙的高层会晤活动期间,宋庆龄还会想到“小妹的病”,并且“明日我去拿药”,可见宋庆龄对朋友的真诚和体贴。

沈大姐:

你如果住到369号去,那里一对老夫妻是看房的,很负责,做卫生工作,并且他们的女儿是隔壁小菜场上的工作人员,可以让她帮忙带菜。总之,那里两个人是福利会最负责的,不像以前那个坏家伙。所以请你不要担心……千万不好客气,我们不是一般的朋友呀!

我从未为你操心。我一直在关节疼腰疼,因此不能多和你在一起,更使我难过。 林泰林泰

1971年2月10日

这是在“”中,听闻沈粹缜受冲击,宋庆龄一再写信邀请沈粹缜母子住到上海陕西北路369号(宋氏老宅)去,“说是住在那里安全些,房间都安排好了”,但是在“”中造反派贴大字报,说沈粹缜过的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了不给宋庆龄添麻烦,沈粹缜母子便没有搬去住。但宋庆龄的真情,却使沈粹缜和邹嘉骊一直未能忘怀。

亲爱的沈大姐:

睡到床上,想到朋友们,特别是想到你。这么多年以来,你一直是我亲密的朋友。想念你,希望你身体健康,希望你来京参加会议时,我的伤已经治愈,我们又可见面了。

从片纸上飞寄我的友情,望你身体健康,冬季在上海注意保暖少上街。祝近好! 林泰林泰

1977年11月13日

从1973年开始,宋沈二人往来的书信中,宋庆龄在称呼上不吝惜使用“亲爱的”三个字。

以后,我还看到了逐步公开的宋庆龄给她的助手和老友王安娜、廖梦醒、艾黎、马海德、爱泼斯坦、陈翰笙等人,在不同年的数百封书信,这些书信中除了一些是谈工作问题以外,不少就是朋友之间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和问候,浓浓情谊跃然纸上。

书信,尤其是给密友私人的书信,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几句日常的相互问候,几句日常琐事的叨唠,几句对外界事物的随意诉说,最能反映写信人的心境、思绪和性格。

宋庆龄致密友的私人信件,使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一个侧面,即生活中的宋庆龄,重情、真诚、体贴、谦虚。 二

亲爱的沈大姐:

很久没有听到您的消息了,但希望您能保持健康,使身体比以前更好些。但必须注意劳逸适度,方能永葆青春。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李燕娥大姐在这里住院,快四个多月了。她吃不惯北方饭,因此每日须送饭菜、水果等有营养的东西给她。但我很高兴能为她尽点力,这也是应该的!大夫对她动手术时查明,癌还没有扩散到别处。所以,有病必须及时医治,不要拖拉。 林泰林泰

1979年6月30日

在这封信中,宋庆龄提到的“李燕娥大姐”,是她的“管家”。1979年李燕娥查出患有子宫癌,宋庆龄安排她住院治疗。从上面的信中,能感受到宋庆龄对李燕娥的体贴和深情。

李燕娥1911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27年,16岁的她离家出走来到上海,被一个姓谭的老太太介绍到莫里哀路29号宋庆龄的家中做女佣。宋庆龄望着这个忠厚老实的农家女,决定将她留在身边。面对眼前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孙夫人,李燕娥当场表示:要为孙夫人服务一辈子。这一年,正是中国最为血腥的一年,先是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后又有“宁汉合流”,大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惨遭屠杀。宋庆龄坚持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与分道扬镳,并于1927年8月22日离开上海,前往苏联考察。李燕娥坚信宋庆龄的选择是正确的,毅然不惧风险留在宋庆龄家中为她看家。

1931年6月,宋庆龄从欧洲回国后,又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黑暗统治的斗争行列。由于宋庆龄的巨大影响,反动派甚为恐惧,他们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以金钱、地位或以介绍对象为诱饵,千方百计地拉拢李燕娥,想以此为突破口,在宋庆龄身边安置一个耳目和内线。这些行径立即引起李燕娥的警惕和拒绝。她的忠贞更加深了宋庆龄对她的信赖和亲近。

宋庆龄出身豪门,早年留学美国,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她融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女性风采于一身,但这些并未妨碍宋庆龄与李燕娥亲如家人。李燕娥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宋庆龄只在公共场合和外事活动时,才身着做工考究、质料较好的衣服,日常在家时,着装与普通百姓没有两样。闲暇时间,她还和李燕娥一起,亲自动手用一些零碎布料拼制成五颜六色的衣褂,用来在深夜工作时御寒,并给它取名为“八卦衣”。

几十年来,李燕娥不仅是宋庆龄生活上的好帮手,更成为她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员和办事员。宋庆龄与李燕娥相濡以沫,亲如姐妹,宋庆龄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李燕娥为李姐,有时称她为“李妈”。

我看到一张老照片,宋庆龄和李燕娥同坐在一张长椅上,两人微笑着在一起看着眼前悠闲漫步的两只大白鹅,笑得很惬意,看得出两人关系十分融洽。

如前所述,时隔一年,李燕娥的病情出现反复,1980年6月11日,宋庆龄在给友人王安娜的信中提及李燕娥,她忧心忡忡地写道:“亲爱的安娜:可怜的李妈还在医院里,但愿她能无痛苦地多活几年。她体内的血块粘连不能切除。不过,有人告诉我,她会绝处逢生,渡过磨难的。我一直希望她活得比我长。”

王安娜是王炳南的第一位妻子,抗战初期和宋庆龄相识,是宋庆龄40多年的朋友和战友,她也认识李燕娥,宋庆龄写此信时,王安娜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

随着李燕娥病情的加重,半年后,1980年11月3日,宋庆龄在给王安娜的信中再次提到李燕娥,她痛苦地写道:“亲爱的李妈(我称她李姐)正被癌煎熬着。八个月前她从上海回来后进了医院,发现患了子宫癌,随即做了切除手术。现在,腹部长了一个瘤子,使肚子大得鼓鼓的。医生说因为粘连,无法切除。可怜的李妈两腿浮肿,不能睡觉,痛苦万分。我想她永远离开这个世界只是几个星期的事了。我知道她很害怕这一天的到来。只要打针还能维持她的生命,我就要让她活下去。五十多年来她一直是我的一位最忠实的益友,我要不惜一切地救她。”

宋庆龄写过这封信三个月后,1981年2月5日,李燕娥去世,宋庆龄闻讯十分悲痛。她抚摸着“李姐”的骨灰盒,把脸贴在上面亲了又亲……

宋庆龄晚年,确切地说,是在她去世前三个月,托付沈粹缜的一件重要事宜,就是对李燕娥的安葬。她郑重地对沈粹缜说:“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坟。”之后,她还不放心,又找来宋氏墓地的图纸,亲自指示李姐的骨灰埋在她父母墓穴的左边,并一再叮嘱要为李姐立石碑,写上“李燕娥女士之墓”和“宋庆龄立”的字样。直至看到李燕娥安葬仪式的照片,宋庆龄才放下一桩心事。 三

1981年5月间,宋庆龄病重,沈粹缜一直陪伴在身边,“妈妈成了她的倾诉对象”,邹嘉骊如是说。宋庆龄曾断断续续向沈粹缜谈了许多长期隐藏在心底的话,其中,“我想她”仅仅三个字,就道出了她对胞妹宋美龄的牵挂和思念之情。1949年后,两姐妹由于政治歧途而天各一方,经过长达32年之久的分离与隔绝,两人始终未能再见一面。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名的宋氏家族中,宋氏姐妹有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宋氏兄弟有宋子文、宋子安和宋子良。与世界上所有的兄弟姐妹一样,宋庆龄和宋霭龄、宋美龄以及三个弟弟起初都有着相当融洽的骨肉亲情。

宋美龄与宋庆龄的感情会更深一些,她们在年龄上仅差4岁多。童年时代,两姐妹同在寄宿制的马哈蒂耶学校就读时,宋庆龄就在同一寝室里照顾小妹宋美龄。1907年,年仅10岁的宋美龄又跟着14岁的二姐同赴美国,和已经在美国就读的大姐宋霭龄会和,三姐妹一起在美国求学。宋霭龄很快毕业回国,照顾宋美龄的责任就由宋庆龄来承担。宋庆龄照顾宋美龄多年,一直到1913年宋庆龄学成回国,宋美龄才由接着到美国学习的宋子文担任监护人。可见,宋庆龄和宋美龄早年建立起来的姐妹感情应该是相当纯朴深厚的。

1915年,宋庆龄毅然决定和孙中山结婚,两人年龄相差27岁,她的婚事受到来自家庭几乎所有亲属的反对,但是却意外地获得一个稚嫩且响亮的声音的支持,那就是远在美国就读的小妹宋美龄的理解和支持。她致信二姐“要做引起争论的孙中山的妻子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气……”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对于宋氏家族是一个沉重的年份,这一年是宋氏家族内部发生尖锐冲突的年份。1927年,宋庆龄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选择,与宋霭龄、宋美龄以及三个弟弟截然相反。同时,宋庆龄除了在政治上强烈抨击外,在妹妹与的婚恋问题上,也表达了明确的抵制意见。宋庆龄的政治选择和个人意见没有获得家庭共鸣,于是她应邀去苏联和欧洲考察。

在政治选择上,宋庆龄与她的姐姐、妹妹以及弟弟们分道扬镳,继而影响到他们感情上不和谐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即使在政治上激烈对峙期间,宋庆龄与同胞骨肉之间的点点亲情依然可见。宋庆龄对政权既不合作也不屈服的坚决态度,使得高层大伤脑筋。宋美龄知道二姐宋庆龄在道路选择上和自己针锋相对,但作为妹妹她却担心“军统”和“中统”特务对二姐采取不测行动,为此,她曾多次托话给宋子文:“请转告戴笠……要是听到阿姐遭到什么意外我可不依……”

随着卢沟桥事件的爆发,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宋家姐妹兄弟也和国共两党一样,捐弃前嫌,同心抗日。卢沟桥事变后,宋家三姐妹活跃在上海、南京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938年宋家三姐妹携手出现在香港各界抗日救亡大会上,振奋人心。1940年春,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又一起来到重庆,她们一同在防空工事里视察民众,一同在空袭过后救扶百姓,一同在战地孤儿院里慰问儿童,一同在伤兵营里为伤员换药,一同在后勤处为战士缝衣……宋家三姐妹同心同德携手抗战的身影,给艰苦抗战中的民众以极大的鼓舞。抗战时期,也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自1927年后感情最好的时期。

宋庆龄与宋霭龄、宋美龄之间有过不少通信,她们之间的情感,在她们彼此间的往来通信中流露得比较充分,比较客观。宋霭龄和宋美龄对单身的宋庆龄一直比较关心,宋家姐妹的不少通信,多是亲情的互相问候,多为关切对方的健康,谈日常私事,少谈或不谈政治,这个特点,几乎在她们之间所有的通信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1946年初,宋美龄致宋庆龄信:

亲爱的姐姐:

新年快乐!我很遗憾这次走访南京没有能够在上海下车来看望您。但愿要不了多久我能够再来。

劳拉(宋子文夫人张乐怡——作者注)送你一个便携式的包。我替你做了件衣服,希望能和(合)你的身。

我太忙了,一直没有休息好,常感到虚弱和疲倦。

等我来上海后我们要在家里庆祝一下。

我能够帮你什么忙吗?我考虑在月底的时候把你的车子和我的一起运过来。 爱你的 美龄美龄

1946年1月6日

1947年初,宋美龄致宋庆龄信:

亲爱的姐姐:

非常感谢你的美味的湖虾。现在我送给你两听罐头,一听是姜汁甜饼,一听是奶酪饼干。我希望它们和(合)你的口味。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下个周末来上海。不过,等我确定以后,我会打电话给你。 爱你的 美龄美龄

1947年1月31日

宋美龄的这两封信,洋溢着姐妹之间的情感和体贴。

宋庆龄十分关爱二弟宋子良、三弟宋子安。当宋庆龄与宋霭龄、宋美龄以及宋子文在政治道路上发生背离时,宋子良和宋子安并没有过多表态,他们都是听从大哥宋子文的。尽管如此,他们对二姐宋庆龄仍有诸多挂念,而宋庆龄对两个小弟更是长时期地惦念。

1949年夏秋,由于政治道路选择的不同,宋庆龄的兄弟姐妹先后离开大陆,以后联系长期中断。可以想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强的意志,同时又注重感情的宋庆龄,当她面对骨肉亲情的长期分离时,内心的无奈、纠结和痛苦。

1957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八年后,宋庆龄给定居美国纽约的大姐宋霭龄写了一封信。信中动员她的大姐快点回到祖国来,信中她还幽默地说:“如果你不马上回来的话,我们都将变得太老了……”宋霭龄读到来信后当即回信:“我的身体一直不好,特别是眼睛,近两年来由于白内障,看东西很模糊……在我手术后,恢复了视力,我将尽快回来看你。”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大气候,宋霭龄没有回国,宋庆龄也没有实现姐妹团圆的愿望。

1969年2月,“”在中国如火如荼,人们对“海外关系”避之唯恐不及,此时,宋子安在香港病故。宋庆龄是从一份外国杂志上看到小弟病逝的消息,她十分悲痛,“不顾一切后果,亲自拟发了电报,在的帮助下,发到了香港表示沉痛哀悼”。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美国病逝,正在戴维营度假的尼克松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返回白宫,授意与宋家关系密切的美籍华人向宋庆龄和宋美龄发出邀请,希望两人能够同赴美国参加宋子文的葬礼,藉此改善美中关系。出于种种考虑,当宋美龄乘坐的专机飞抵夏威夷上空时,接到了“暂不飞纽约”的电报。同时,在北京的宋庆龄也由于当时中美不通航,赴美包机无法解决而搁浅行程。宋氏三姐妹失去了一次团聚的机会。

1973年,大姐宋霭龄在美国纽约病逝,此时,宋庆龄已是80开外的老人,在“”的郁闷中,她更为思念宋美龄和宋氏家族的其他亲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政治环境大为宽松,宋庆龄在给美国友人杨孟东的信中急切地托他打听她在美国的亲属:“你有没有见过戴维(宋霭龄和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同他谈过话?我所有亲属的地址我都没有。最近听上海的一个老朋友谈起,子安的妻子婷婷嫁给了一个埃及人!大约六七年前,我亲爱的小弟弟在香港突然去世之后,她就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去念书了。他们有两个儿子,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因为子安是战时在美国结婚的……你是不是知道,我那亲爱的小弟弟子安的两个儿子在做什么工作?后来我又听说我的二弟子良病得很厉害,自己的积蓄已经花光了,现在靠亲属赡养他。战时我同这位单身的弟弟同住,后来他同银行家席德的女儿结了婚,也是在美国,我也没有见过这位弟妹……但我知道他们有一个女儿,他非常宠爱……”

不久,宋庆龄同宋子安的遗孀婷婷(胡其瑛)联系上了:“婷婷终于把子安的照片寄给我了,我真难以相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他是我多好的弟弟,他从不伤害任何人。对他的猝然去世,我止不住掉泪……”

同年,宋庆龄又同住在美国加州孙科的孩子们取得了联系,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回中国探亲时,她都先后热情地接待过。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宋庆龄的海外亲属纷纷摆脱各种干扰,应她的邀请来祖国大陆参观旅游。宋庆龄这样真诚地对待海外亲属,排除了政治偏见,化解了历史积怨,海外赤子纷纷心归祖国。

1981年5月宋庆龄病危时,宋子良从纽约发来慰问电:“孙逸仙夫人,获悉你患病在身,不胜难过。为你的康复而祈祷。”

1981年四五月间宋庆龄病重时,她对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沈粹缜表示,她想念宋美龄。说:“美龄假使能来,住在我这儿不方便,可以住到钓鱼台去。你们是认识的,可以帮我接待她;早上接她来,晚上送她回去。”沈听了十分感动,连连点头应允,并将这件事向邓颖超作了汇报。同时,宋庆龄的亲属发电报到纽约,将宋庆龄的病情告知宋美龄。几天后,宋美龄复电:“把姐姐送到纽约治病。”并表示由于身体有病不能远行回来探亲。听到这个消息,宋庆龄叹了口气说:“太迟了!”又有一次,宋庆龄对沈粹缜说:“国内认识美龄的人不多了,如果她来你一定要好好接待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病逝,治丧委员会向在台湾和海外的包括宋美龄在内的亲属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前来北京参加葬礼。台湾电报局拒收这封电报。宋美龄也没有任何表示。从表面上看,宋美龄是为了维护台湾当局所定海峡两岸“三不政策”,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压力,回应无声,但她对二姐的去世,心中并不平静。据香港《百姓》半月刊报道:接近宋美龄的人士透露,宋美龄当年5月下旬得知二姐逝世消息时,曾多次流泪,并为其向上帝祷告,以寄托心中的怀念。据熟悉宋美龄的友人回忆,宋美龄家居的柜子上长年摆放着宋庆龄的照片。 四

1981年春宋庆龄病重时,她向沈粹缜托付后事,表示她热爱上海,自己要安葬在上海宋氏墓地父母身边。

初听此消息,虽然那时“”已结束,可我还是心存疑惑,为什么不进中山陵?为什么要葬在“大商人”父母的身边?生活中的宋庆龄给出了她的答案。

1980年11月,也就是宋庆龄去世半年前,她在写给中共中央的一生中最后一封信里,坦诚地提出:“一、国家要恢复元气,这是一次大好时机;二、要总结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创伤。”关于她自己,则明确表示:“请不要把我和国父(指孙中山)放在一起,我不够格。”

宋庆龄对她的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贞十分重视家庭亲情,生前,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们相濡以沫,相互关照,即使去世,全家人也要在一起,为此,他们在上海预置了一大块墓地,并设计了八处陵位。

晚年的宋庆龄身边没有亲人,也很孤寂,没有孩子的她认警卫员隋学芳的女儿隋永清和隋永洁为干女儿。1980年也就是宋庆龄去世的前一年,隋永清结婚,宋庆龄抱着她痛哭一场。

常年在宋庆龄身边生活的隋永清说,宋庆龄是位很重感情、很重亲情的人,她非常不赞同一母同胞之间因为政见不同就发表声明脱离关系。隋永清记得宋庆龄说过:“你和家人可以政治观点不一致,但是亲情不能丢。”面对“”时期那些对亲情血缘“一刀两断”的冷漠,她认为不可思议,对此她曾说过:“不要教坏小孩子。”

隋永清说,宋庆龄对她讲过当年为与孙中山结婚离家出走日本的情景:“我离家时,心情十分矛盾,特别觉得对不起母亲。我与母亲感情很深,从心底里不忍伤母亲的心。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我还恋恋不舍地回身看了一眼,发现母亲房间拉着的窗帘动了一下,我隐约看见母亲正在窗帘后面看着我。吓得我慌忙扭过头走了。我真害怕再多看母亲一眼,就会软下心,迈不动双腿而留下来。”

在与宋庆龄相处的岁月中,隋永清始终感觉,晚年宋庆龄有一种寂寞。她经常独自一人坐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隋永清开始以为她是在办公,只见她低着头,双手放在拉开的抽屉里,摆弄着或翻看着什么,要么就是长时间地发呆。隋永清习惯了只要她不发话,就不去打搅她。直到有一天,宋庆龄把她叫过去。她才发现,宋庆龄拉开的抽屉里有一本相册。宋庆龄翻着相册,一张一张地向永清介绍:“这是我们全家,我的爸爸、妈妈、姐姐、妹妹、我的三个弟弟。”宋庆龄保留着宋美龄送给她的精美衣物。晚年,当宋庆龄得知宋霭龄去世的消息时,难过得默默独处很久。

平日生活中,宋庆龄几乎从不佩戴任何首饰,但她一直珍藏着祖母传下的绿松石戒指、发簪,以及母亲送给她的钻石别针等,甚至连父亲早年送给她的酒,也在故居中一直保留着。在上海的宋庆龄故居里,餐厅里一直挂着她母亲的油画像,这是她对母亲的一种歉意,是对家庭的一种怀念。

宋庆龄病危时,向沈粹缜嘱托,去世之后,不进中山陵,坚持安葬在上海宋氏墓地她的父母身旁。可能,这也是为了表达她生前在婚姻问题上未能如父母所愿、无法尽孝的遗憾,希望去世后永远陪伴父母。直到临终前,她依然念念不忘此事,又对廖承志再三交代,这才放心。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9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

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

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篇10

关键词:书籍;书法;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01-01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没有书籍,而人们第一眼接触到的便是书籍的封面,随之吸引我们的便是书名。当然这些信息的传达可以通过诸多要素,如色彩、图形、图案等来表现,但与此相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力。由此可见,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读者的年龄、性别、爱好以及审美的多元化,行业化,以及文化的多样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楷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我们要使用一种字体,首先要了解该字体的基本特征,这是设计者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楷书的特征是重心平稳、横斜竖直、左右对称、地载天覆、写好主笔、对准重心依字生形、依字取势、点画呼应、参差变化。那么就其这些特点,我们如何将它用到具体的书籍封面设计之中呢?第一,销售群体复杂的书籍封面字体书籍可以选择楷书来进行设计。如科技类书籍、期刊类书籍、综合型的杂志等。这些书籍的销售群体较多层次各一,而且审美层次也较为广泛,这样可以避免审美不一带来的影响。第二,销售群体年龄偏少的读者书籍封面字体书籍可以选择楷书来进行设计。如动画书籍、卡通读物、童话故事等。这些书籍能体现字体的可读性。当然还要根据书籍的内容以及该书的销售群体来选择不同的楷体,如魏楷、唐楷,这样既然体现书籍的工整之美,又能适应消费市场得需求。

二、行、草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有别于楷书的一个特点,就是书写速度的加快,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强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所以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书写较为自由,抒情达意,形式多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工具行书富有伸缩性,也即是弹性。就其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行书或行草来设计,将它用到。第一,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文人典雅书籍封面可以选择行书来进行设计。如文艺类书籍、个人专著等,因为文艺类书籍装帧设计内容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书籍的随意性、浪漫性和人文性以及个性化。第二,审美性较强的书籍可以选择行书来进行设计。如个人画册、各类艺术展览作品集等,这样可以运用行草书的夸张表现手法,使书籍设计更具有感染力。这不正符合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吗?

三、隶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隶书发展了现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它是书体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书体,这是隶书的特征因素决定的,一是容易识别也就是可读性强,也就是说只要你认识某一个字的楷书你就基本能认识这个字的隶书。正因为这一点,现在的电脑时代,隶书还是被广泛地使用。可是草书、篆书大众识别不高,所以基本渐渐脱离了电脑时代。二是隶书规范和天真的美。规范和天真是隶书本身具有的特性,这样就不受到读者群与书籍内容的制约,所以使用的面也就比较广泛,即可以用于内容很严肃的书籍装帧设计如史学书籍、古代文学书籍,也可以用于活泼、天真、富有趣味的书籍装帧设计之中,如少儿书籍,期刊等,当然还要根据不同书籍的内容和形式来选择不同流派的隶书进行设计。

四、篆书在书籍封面中的运用

篆书在当今大众读者来说是一种识别性不高的书体。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的人才能认识,所以自然就远离了书籍装帧中的字体设计,但绝对不能说是在书籍装帧中消失了。也正因为篆书识别要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篆书的字体的使用往往与书法专业书籍结合在一起。

五、结论

字体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书籍装帧的设计风格,封面字体是书籍的表现形式,起到传达书籍信息的效果。字体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书籍表现形式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书籍都会给读者以识别性、规范性、可读性。当然,除了这些外,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字体的情感信息表达。不同的字体会给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较好的字体设计形式往往会唤起人们的联想,如:选择活泼的字体,稍加设计变形后,会让人感受到读这本书时那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而选择较为庄重的楷体,则会感觉到书的内容很严肃。所以,设计者在设计一本书的封面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读者对象。它所涉及的是一个面向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等多方面、多层次读者的问题,这都是由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并对这些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快让读者接受,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所以说一本成功的书籍装帧最终要归功于文字设计与书籍内容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