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21 21:29:28

军营文化

军营文化篇1

关键词:孝文化

一、我军弘扬“孝”文化的重要意义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对我军的建设发展也大有裨益,而且弘扬“孝”文化也是坚持强军梦与中国梦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是弘扬“孝”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早在《孝经》中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马克斯・韦伯也说过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可以说中国的“孝”不仅影响着家庭和社会,也影响着国家政治统治。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孝”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与我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促进社会精神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现状表明仅仅依靠道德的自我约束已不能满足“孝”文化的需要,更多的要靠人为的牵引和法律的约束。军人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于“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应起到突出的作用。军队教育不能超脱于公民教育,而“孝”文化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军队中弘扬“孝”文化,不仅有助于其自身的传播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能积极的促进全民道德素养的提高,进而从源头上提高兵源素质。

二是弘扬孝文化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忠孝之道,孝在前,忠为舵,孝为忠所愿,忠是孝之全,这正是忠孝相互包含和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尽孝便为人的立身之本,为让父母安享幸福生活,必然要忠于职守,直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忠,也正是孝的目的。如岳飞遵循母亲志向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典故至今传为佳话;又如人民公仆的楷模孔繁森,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尽孝上也是人民的典范……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行为被人民所认可,他们的事迹被传颂至今。我军在考察任用干部时,也十分重视德才兼备,而孝正是德的重要表现之一,也说明了孝对于为官的重要性时至今日仍未过时。此外,正确地认识“忠”、“孝”一体的关系,对于为官从政者,不仅可以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做忠孝双全之人,而且还可以运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凝聚人心,充分调动部属积极性的领导艺术。

三是弘扬孝文化能提升部队凝聚力,增强官兵责任感。“孝”文化的传播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我军正规化建设大有作用。把“孝”文化传播与发展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抓紧抓实,可有效提高官兵道德层面的素养,养成为人谦和、恭顺的良好习惯,进而有助于密切部队内外关系,提升部队凝聚力。而且“孝”作为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更注重的是行动的影响,通过行动去触动思想,使官兵提高对孝的认知,进而把“大孝”上升为“大忠”,实现忠与孝的和谐统一。如韩国海军陆战队将传统的“忠、孝、礼”运用到军队的精神训练中,很好地解决了陆战队员为什么要当兵,为什么要当陆战队员,为什么要吃苦等各种思想问题。而且其不少士兵的床头都有一个制式的相框,士兵可以把自己的“全家福”放上去,也可以把自己心上人的照片放上去。点滴之间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无形中凝聚了军心士气。

二、我军“孝”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军虽有部分单位有意识的在军营中开展一些以“孝”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教育,但由于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忠”轻“孝”的现象,“孝”的教育还停留在“尝试”性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有偏差。狭隘地理解“忠”和“孝”,把“忠”和“孝”人为的对立起来,认为即“忠”则不能“孝”。不可否认从狭义上理解,似乎“忠”、“孝”不两立,在现实生活中甚至会发生尖锐冲突。但从本质上讲,“忠”与“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百善孝为先”,“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迁延和拓展,居家尽孝,在朝尽忠。《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加强对军人进行“孝道”教育,大力弘扬“孝”文化,不仅是军人使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军队思想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是教育有缺失。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外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多元交织并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渐渐被忽视、被嘲讽,甚至被遗弃。我们军队的青年官兵,大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虽然有机会接受到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但对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却不甚了了。加上我军的思想教育工作,多流于生硬的政治理论说教,鲜能从传统文化和道德入手,以“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非常淡薄,官兵仅有的一点“孝”的知识,也多是靠家庭熏陶、道听途说、影视片断、事迹点滴、个人交流而得,造成“孝”文化在军营中传播不畅,氛围不浓,效果不佳。

三是关注有缺位。军队在对军人的日常教育、管理和考查中,更多关注的是军人“忠”的各种表现,很少从“孝”这个根本上来考查和衡量,再加上传统上的“孝行”多是“事亲”之举,涉及的多是个人家事,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和隐蔽性,一些军人即使做不到位也很难被发现,或发现了也多因碍于情面、或涉及隐私、或出于礼貌等诸多因素不能出言提醒,造成军人道德建设的缺位,造成组织上在认识、教育、考查、选拔工作上出现“遗漏”。“孝”做为军人考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却只能依靠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和一鳞半爪、偶尔观察获得,显然在选人用人的考核考查上,即缺乏深刻性和全面性,科学性和稳定性也很不够。

四是引导有疏漏。这些年军队广泛开展了学典型树典型活动,各级有各级的典型,但仔细观察和考查不难发现,各单位宣扬的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多数是在宣扬“忠”的同时而牺牲了“孝”。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尴尬。强有力的正面宣传,使得人人都以为集体主义献身而光荣,但这种过分的集体主义教育,甚至广泛推崇有违人伦的“职业操守”,实际上是否定了个人情感存在的价值,最终将把个人物化为社会的“螺丝钉”。因此,官兵在表达敬意,努力学习之余,也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有意识的传播“孝”文化,使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懂得“孝”的厚重,还能深刻理解“忠”的伟大,努力寻求“忠”与“孝”的平衡点,要远比单一的典型引导效果更好。

三、我军弘扬“孝”文化的几点建议

结合部队恨展趋势和实现需要,笔者认为军队弘扬“孝”文化应从三方面着手,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传统文化元素。注重文化熏陶,采取开设国学讲学,外邀专家授课,组织参观见学等方式,提高官兵国家素养;注重活动牵引,如利用双拥工作组织官兵照顾驻地孤寡老人等,以达到教育目的;注重榜样引导,发掘“忠孝”并举的先进典型,引导官兵“学先进,当先进”,以及加强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培育先进军事文化的研究等等。

(二)促进政治工作向军人家庭及社会外延。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军队要高度重视官兵家庭变故,单位如无特殊情况,应给予一定照顾,不能让放弃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要延续和拓展喜报等传统政治工作作法,并利用官兵调职调衔、立功受奖等时机举行相应仪式,邀请官兵家属参加,增进家庭理解,借机进行忠孝观教育;适时请具有代表意义的来队官兵父母上“特殊教育课”;依托家属委员会等组织,监察官兵道德品质,提高家属参管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利用征兵、国防教育等时机,树立忠孝之师形象,扩大军队政治影响力,增进社会认同,并促进公民价值观的形成。

军营文化篇2

关键词:强军目标;军营网络文化;建设

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为加强军营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充分发挥军营网络文化服务作用,把军营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催生坚强战斗力的先进军事文化,为部队发展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铸牢强军之魂,努力构建举旗铸魂新阵地

宣扬科学理论、传播先进理念,是我军军营网络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使命责任。聚焦强军目标加强军营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把举旗铸魂作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军营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我军的历史是一部用党的理论武装和引领的成长史战斗史,党的创新理论是须臾不可离开的阳光雨露。发展军营网络文化,根本是要运用好军队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把深入抓好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贯彻,特别是关于国防军队建设重要指示作为军营网络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采取专家讲座、官兵讲坛、网上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帮助官兵熟悉、理解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使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对官兵的成长发展乃至部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当今世界,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力宣扬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大肆炒作涉军敏感性、涉军群体性问题。当前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的流传。“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1]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互动性强的功能特点,对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及时正确引导,开办“时事面对面”、“嘉宾访谈”等栏目,组织“热点怎么看,我该怎么办”、“官兵论坛”等网上讨论活动,占领舆论阵地制高点,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工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军软实力的灵魂、血脉和支柱,充分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是发展繁荣军营网络文化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军营网络文化感染力强、形式多样、互联互通特点,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网络多媒体资料的点击、欣赏中,使培育变抽象为形象。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中,让官兵同参与、当主角,使培育变被动为主动。将各个单位培育资源力量利用网络联接起来,促进共同进步,使培育变关门为开门。通过军营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作用,使培育工作持续不断、润物无声。

二、聚力强军之要,努力构建厉兵秣马新平台

“能打胜仗”是我军的根本职能,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现代战争中武器和装备作用巨大,但作为其使用者,人还是决定性因素。对于潜移默化影响官兵的军队网络文化,发挥作用应特别突出一个“军”字,体现战斗性。不断用文化催生战斗力,坚持以软实力支撑硬实力。

在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战斗精神的作用,他指出:“培养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实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是不能打胜仗的”。[2]发挥军营网络文化对战斗精神的培育作用,重点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网络文化环境。一是要积极营造“尚武”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尚武文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古代军旅诗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经典篇章。通过开设网上“尚武诗词品鉴”栏目,组织网上“尚武诗词征集”等活动,将“尚武”文化纳入军营网络文化,通过网络广为传诵。二是发扬革命英雄传统。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中,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思想瑰宝,比如长征精神、上甘岭精神。要开展“看红色影片,听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扬红色传统”网上活动,重点培养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通过创建网上红色影视媒体库、数字军史馆,不断强化官兵勇气血性,不断砥砺官兵勇于担当、敢于战斗的信念品质。三是着力打造网上宣传打赢典型平台。通过在军队网络上设立“精兵状元榜”“强将龙虎榜”等栏目,把训练标兵“秀”出来,把打赢典型“亮”出来,使争当标兵典型成为广大官兵的共同追求。

在搞好网上形势战备教育、增强我军根本职能使命教育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党、国家、军队政策出台和国内外重大事件,把国际形势和我周边安全形势突出出来。深刻理解所说的四个发展态势,即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我国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而且是要能打赢的。”[3]要通过网上教育、观看“甲午风云”、“南京南京”等历史影片,使官兵充分认识到军队不能打赢的严重后果。扭住能打胜仗这个核心,举办诸如“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网上论坛、“军人生来为打仗”主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官兵斗志,加强打赢教育。

在提高官兵军事素质上下功夫。一方面是搞好网上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官兵能力素质。官兵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军事素质是标志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利用军营网络资源优势,围绕军队职能、使命任务,整合军队院校、部队师资力量,积极开拓远程教育空间。使军营网络为官兵了解掌握现代先进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提高信息化素养提供重要渠道。。

三、夯实强军之基,努力构建作风建设新渠道

作风优良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优势所在,我军历来以作风优良而著称。作风优良是强军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军实践的重要保证。军营网络文化建设应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通过网络渠道加强监督,关心基层关爱官兵,做到转作风、正风气、树立良好形象,在强基固本上见成效。

设立网上“政策通”。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方针。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一项全局性、基层性、长期性工作。要确立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教育引导官兵依法必须从头开始先入为主,从新兵法治教育开始不断增强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感。将军队条令条例、法规制度汇总,并在网上以图片、漫画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网上条令条例、法规制度知识竞赛,坚持不懈,不断增强官兵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搭建网上“连心桥”。基层是部队的基础和根本。要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强的优势,将基层单位和官兵的困难、问题通过网络途径及时便捷反应并加以督促解决。在网上开设“首长信箱”“基层心声”“建言献策”等栏目,通过“屏对屏”、“键对键”的平等交流,了解官兵心声。鼓励官兵开通个人微博,使官兵能够发表言论、讨论问题。

开设网上“公告栏”。利用网络,对有关部队重大建设、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公开和监督。推行“网络阳光平台”制度,将干部调整、士官选改、立功受奖、考学提干、入党入团的条件标准和名额数量等敏感事务,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大家监督评判。对大项经费开支、大项物资采购、大项工程建设等事关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及时在网上向官兵公布决策意向。通过建立网上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改进作风,净化部队风气。

[参考文献]

[1]:《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页.

军营文化篇3

关键词:军营文化 基本要求 优良传统 时代特征

一、规范军营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军营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军营生活中所形成的,并通过保存、传承等形式积累而成的、富有军营生活特征的文化成果,具体涵盖了为军人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政治信念、军事哲学认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具有军营特色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纯粹的将军营文化认定为简单的军营文娱活动,应当将其作为强军任务的最广泛保障,对其加以规范:一是听党指挥是军营文化的政治方向。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站在党的旗帜下,一心一意跟党走是党对我军的最高政治要求。军营文化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听党指挥是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灵魂,这进一步决定了军队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听党指挥作为构建军营文化的出发点与政治方向,必须将其融入官兵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当中,使听党指挥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官兵忠实履行使命、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二是能打胜仗是军营文化的核心价值。能打胜仗是军队建设的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军营文化应将能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体现在软硬件建设当中,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哺育滋养、先进典型事迹激励、基层浓厚练兵氛围感染,铸就官兵用热血谱写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的优秀品质,使能打胜仗成为官兵血液里流淌的殷殷赤诚。三是作风优良是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军营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激励和感化作用,努力把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为主旋律,使人民军队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1]

二、继承军营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

我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我军特有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为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重要力量源泉,并且对全民族产生巨大精神影响,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新形势下,我军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官兵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在军营文化建设中充分汲取我军优良传统的宝贵财富,就是要充分融入我军优良传统中的先进思想、精神、意志、作风、品质等,使之对官兵产生深刻影响以达到以史鉴今、励志育人的目的。要积极发掘出军营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巩固传统军营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推进军事文化创新发展,确保传统军营文化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出更为巨大的指导作用。[2]

三、把握军营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新形势带来新挑战,军队必须紧贴形势在继承我军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不断的从外部环境中汲取养分,创造更符合时代的军营文化。

一是将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挖掘和培育各具特点的部队文化,不断赋予先进军营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牢固树立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科学发展、抓部队战斗力、抓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官兵全面发展的观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推进军营文化建设。

二是将突出政治引领与强化服务意识相结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竞争程度也是十分激烈。军营文化必须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坚定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能打胜仗的使命意识,不断培育官兵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同时,增强服务意识,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文化活动,保证官兵能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并在文化活动中成长、成才。

三是将坚持我军特色与借鉴外军经验相结合。文化是在各种思想或行为之间的不断碰撞与交流中发展创新的。就我军军营文化而言,必须充分的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外军军营文化同样有其先进之处,在继承和发展我军传统的优秀军营文化基础上,不妨借鉴外军军营文化中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如美国空军在军事训练中利用网络游戏对官兵进行模拟训练和考核,既节约财政支出又使官兵产生亲临战场的真实感,这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手段。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外军优秀经验提升我军文化软实力,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建设军营文化的有效途径。[3]

总体而言,传统军营文化在我军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引领性的旗帜作用,也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克敌制胜能力的法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军营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我军必须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从而构建起既体现我军传统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军营文化。[4]

参考文献:

[1]曲惠成.军队精神文化装备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李昆明.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军营文化篇4

【关键词】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措施

军营文化,是军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军人的对象化活动所凝结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反映的是军人共有的理想信念及其价值取向。军营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本文主要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分析新时期下军营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面临的形势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是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的指引

新时期军队主体的变化、所处环境的变化和所承但任务的变化,要求军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创新思维。2014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四有”军人,强调四个“立起来”、抓好“五方面”。其中“四有”军人中的“有灵魂、有血性、有品德”,四个“立起来”中的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抓好“五个方面”中的着力抓好铸牢军魂工作、着力抓好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抓好战斗精神培育等内容,都与军营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军营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当成为军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二、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市场经济对军营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官兵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说来,“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军营之中的确受到了物质文化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已经开始滋生蔓延,传统的军人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冲击,官兵的为人民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吃苦耐劳意识有日益淡薄之势。

(二)信息化给军队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21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正以其高效、快捷、实时、互动、直观、信息量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部队,随着官兵个人拥有电脑、手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官兵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对部队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加剧。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开阔官兵的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融入社会。但同时,也给官兵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以及部队管理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在阵地、技术方面均面临重大变革。

(三)庸俗的人际关系学冲击军人的行为底限

部分官兵过分看重成功、进步,但选择实现个人目标的途径不是靠个人努力的工作和艰苦的学习,而是深信庸俗哲学,四处拉“关系”,靠“感情投资”,一些官兵甚至滋存“进步靠关系”、“提升靠送礼”的灰色心理,认为没有关系没有钱再努力也没有用。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奉献牺牲的信念,在功利面前失去应有的底限。极个别官兵在义利观上发生严重偏移,见利轻义,见利忘义,基至拿人民和军队的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搞权钱交易,成为部队的害群之马。以徐才厚为代表的军队贪腐现象,为军人的法治理念教育敲响了警钟。

三、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的应有措施

(一)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军人道德建设,要以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的培育“有灵魂、有品德”的军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着力抓好铸牢军魂工作等内容为纲领,着力巩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重点是在官兵心中打通“党的领导”同“保卫国家”、“服务人民”之间的关节,让官兵对自己获得职业荣誉感、个人存在感、生命崇高感,以此对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纠正过来了,官兵工作、训练的进取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也会焕发出来。

(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推进军营文化建设

面对信息化的潮流,军营文化建设要化被动为主动,把网络作为军营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官兵有选择性地利用网络开阔视野、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官兵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此外,可以通过开办网上图书馆、网上俱乐部、网上咨询站和军事游戏比赛等活动,吸引官兵参与军营网络文化活动。此外,也要引导官兵正确鉴别纲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误导。通过经常性的政治教育和谈心引导,增强官兵对网络上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的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堵塞网络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重视军营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军队也要讲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着现代社会公德与政治法律价值理念,做好军人的法治理念教育,可以扫清过去存在于军营中扭曲的人际关系准则,有利于重塑官兵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健康关系,从而激发官兵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体来讲,就是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用人、奖励等敏感事项的程序,严禁权钱交易,事关官兵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切实公平、公正、公开。此外,还可以运用当前挖掘出来的军队腐败案例,对官兵进行深入的反腐警示教育。

四、结语

军营文化建设是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新时期要把我军塑造成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军队,除了加强装备更新换代和军事训练之外,针对军队新时期呈现的形势,加强军营文化建设、改善军队软环境也是不可缺少之举。

军营文化篇5

一、让军营文化骨干队伍成为基层建设的纽带和桥梁

认识要到位,工作要熟悉。要充分认识部队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军营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占领军营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措施,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深化作用、对军事训练起激励作用、对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对官兵道德情操起陶冶作用。

军营文化工作的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基层官兵的精神风貌、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发展基层官兵的智力体力、培养基层文体骨干、营造优美和谐的军营环境。基层文化工作十项内容是:开展歌咏比赛,举办各种晚会,办好墙报板报,办好图书室、组织课外读书活动,组织群众性的评论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游戏游艺活动,组织游览、参观等活动,开展各种现场宣传鼓动工作。只有熟悉军营文化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才有可能搞好部队基层文化建设。

组织要到位,领导要带头。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支部)的议事日程,各级要像抓业务那样抓文化工作,切实做好文化工作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积极带头参与基层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基层文化活动的方向,了解基层官兵的文化生活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责任要到位,作用要发挥。要建立基层俱乐部组织,积极开展基层文化活动。让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切实负起责任,想方设法抓好军营文化工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完善军营文化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器材的作用。

二、让军营文化骨干队伍成为军营建设的坚强基石

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一是要扩宽渠道,广纳贤才。在每年的征兵工作中,征召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文体特长的青年入伍。也可以到其他的单位找一些优秀的文化骨干,加强沟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建立文化骨干培训和保留机制,鼓励官兵人人会独立组织文体活动,经常性地为文化骨干创造良好的条件,为骨干施展才华提供机会,提供舞台。在搞好指导的同时,对文化骨干交任务、定指标、压担子、教方法、多鼓励、勤使用,让他们发挥骨干的能人、酵母、种子作用,起到用好一人,带起一片的良好效果。对于优秀文化骨干要在入党、入学、提干、转改士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要注意保留那些素质全面的文化骨干,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防止出现“培养一批走一批,年年培养年年却”的不良现象,使基层经常保持一支充满活力、素质较高的文化骨干队伍,从而使基层文化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起来。

三、让军营文化骨干队伍成为军营建设的重要保证

要有鲜明的思想性,体现部队特色。鲜明的思想性是军营文化的首要特点和灵魂。军营文化工作不仅要有娱乐性,而且必须注意寓于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腐朽愚昧的东西在军营无立足之地。同时,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有鲜明的部队特征,符合基层部队执勤训练、官兵生活、执勤处突的实际,各种文艺活动既要有品味,又要有兵味;既要能娱人,又要能育人。

要有前列意识,体现时代特色。面对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广大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在追求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实用性和谐的统一中,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和激励官兵,用英雄事迹启发引导官兵;要从基层广大官兵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训练中发掘时代精神,展现新时期军营官兵风貌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人与事,进一步拓宽文化活动的新途径,把引导与满足相结合,使警营文化建设与时代同步伐、相融合、共发展,实现官兵对“娱乐、审美、求知、成才”全方位的需求。

要有创新意识,体现群众特色。面对社会出现文化多元化的困惑,要发动广大官兵积极参与,认真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如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军队网、局域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文化活动,在网上构建“网上文化乐园”,开辟“网上图书室”、“网上电影院”、“网上音乐广场”,建立基层“文化超市”,开展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需求和成才需要。在更新内容、活泼形式、提高品味,打造特色上下功夫,让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牢牢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四、让军营文化骨干队伍成为军营建设的中流砥柱

完善责任机制,依据职责监督。明确上下级相互之间应负的责任,用责任把各类人员统起来。二是要实行能级管理。按照职责一级想一级的事、干一级的活、尽一级的责、完成一级的任务;一级向一级负责,共同对工作负责,自觉抓好工作落实。

军营文化篇6

一、夯实举旗铸魂的思想根基,牢牢把握军营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军营文化为引导部队建设方向、凝聚官兵意志力量、推动单位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要自觉把军营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其对官兵思想的引领作用。

一是要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铸魂功能。坚定信念、铸牢军魂,是先进军营文化的精髓要义。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紧贴时展趋势、思想理论态势、社会舆情走势和官兵思想形势, 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体帮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法, 及时破解官兵理论上的难点、澄清认识上的盲点、解答思想上的疑点, 不断增强官兵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配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 广泛开展时代感强、吸引力大、官兵参与度高的主题文化活动, 引导官兵从源头上认清“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等基本问题, 不断深化官兵的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和忠诚意识。

二是要发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固本功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营文化建设的内核。对官兵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灵活运用网络、动漫、院史馆、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表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展示广大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官兵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做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最高尚的价值追求、最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是要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总能给我们提供精神动力、彪炳史册的感人业绩总能使我们体会使命光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总能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要建好用好部队战史馆、连队荣誉室,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组织官兵学红色历史,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片;充分挖掘革命旧址、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带头弘扬主旋律、坚持高格调,帮助官兵在纷繁复杂的情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昂扬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战斗精神。

二、强化能打胜仗的战斗意志,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建设服务保证作用

“为党”、“姓军”、“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是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部队各项文化工作,都必须服务中心、保障打赢。

一要培育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旺盛的战斗精神.既需要先进军营文化的滋养.也是发展先进军营文化的重要体现。扎实开展我军职能使命和形势战备教育,组织“唱战斗歌曲,看战斗影片,学战斗英模,讲战斗故事”等活动。激发战斗热情、锤炼战斗意志,不断强化官兵战斗队思想:利用比武竞赛、演习驻训、抢险救灾等特殊时机,大张旗鼓地召开有声势、实战味浓的誓师大会,要通过模拟实战激励,大力营造真打实备的浓厚氛围。

二要树正精武光荣的鲜明导向。组织“爱军精武标兵”、“十佳干部”、“十佳骨干”评选表彰和“学身边典型、做行业尖兵”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设立灯箱标语、宣传板、宣传栏等,让官兵时时处处受到教育熏陶。在营造氛围中树正导向,将单位评先评优和个人成长进步与各级履职尽责能力挂钩,不断强化官兵事业心责任感,在严明奖惩中树正导向。

三要锻造勇猛顽强的过硬作风。战争年代敌人闻风丧胆,和平时期人民衷心拥戴,都得益于我军勇猛顽强的作风。军营文化建设,要把这一特质传承开来、发扬光大。着眼一个“难”字,有意识地把学员拉到生疏地形、恶劣环境来摔打锤炼,锻造“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作风;紧扣一个“争”字,灵活组织各种形式的模拟演练、强强对抗等,锻造“崇尚荣誉、永争第一”的作风;突出一个“猛”字,组织执行各类任务中宣传鼓动、心理疏导、舆论造势等,锻造“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作风。要经常组织官兵喜闻乐见、饶有趣味的竞技比赛,练思想、练意志、练毅力,强化官兵快准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敢于拼搏亮剑的顽强意志。

三、坚持群众参与的正确路线,广泛调动官兵建设先进军营文化主动性

军营文化是群众文化,主体是广大官兵。大力加强先进军营文化建设,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充分体现群众性,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广大官兵群策群力。

(一)认真研究基层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和特点。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军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基层官兵往往由于个人阅历、文化素质、兴趣爱好等不同,文化需求差异较大。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摸清基层官兵的文化需求底数,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其文化需求特点。要在充分尊重和尽量满足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尤其是对基层官兵一些正常文化需求不能简单地视为思想意识问题。要主动适应基层官兵文化需求变化,创造出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

(二)广泛动员和组织基层官兵积极参与。要用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时统一官兵思想,使他们认清先进军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化参与的责任感。要坚持以人文关怀拉近官兵距离,坚持用军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官兵身边典型来鼓舞官兵,使军营文化活动成为反映他们心声的阵地和融洽感情的桥梁,在增强认同感亲近感中提高军营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坚持全员发动,激发官兵广泛参与,绝不能把军营文化工作单纯当作是政治部门、业务机关、政工干部、文化骨干的事情。

(三)大力激发基层官兵的创造活力。创造是军营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要为基层官兵参与文化创作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让官兵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要广泛开展基层官兵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才艺展示、周末小舞台等活动,成立具有特色的威风锣鼓队、军乐队、舞蹈表演队等群众性文体表演队伍,浓厚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利用激励手段,对在才艺展示、文艺创作、活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官兵的创作热情。

四、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持续推动军营文化建设创新

发展发展先进军营文化,必须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努力探索把握新特点、赋予新内容、采用新手段,展现新形式。

一是要用好网络新载体。紧贴信息社会迅猛发展、广大官兵渴望上网的实际,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有限引入互联网。设立军营“互联网苑”,划分“学习娱乐、亲情视频、资料下载、管理控制”等功能区,打造文化信息高速路。充分利用政工网。大力挖掘学习培训、工作指导、军事游戏、军营DV等资源链.用好教育训练的大阵地。广泛拓展局域网,开设常委信箱、在线交流、网络监督等特色栏目,用好沟通交流新平台。

军营文化篇7

关键词:把握主旋律 构建 和谐军营文化

Abstract: Military Culture in the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army organization begins with the mass literature and art and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is the military spirit and material form, is the carrier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rmy, officers and soldiers edify sentiment, as long as the ladder of progress, casting, there is also agglomerate morale, improv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the army " multiplier ". The milit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embodiment, in shaping national spirit, promoting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grasp the theme of harmonious culture in barracks

[中图分类号] E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军营文化是在党领导下军队内部组织开展的以群众性文学艺术和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是军人精神的体现与物化形态,是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官兵陶冶情操、成长进步的阶梯,也是铸造军魂、凝聚军心、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营文化在创意中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着军魂独有的特质。因此,新形势下把握主旋律,大力推进和谐军营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军营,保证官兵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在部队建设中的作用

我军历来重视军营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在党的领导下,我军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为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努力把先进文化贯穿到部队各项建设之中,培育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铁军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军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全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军营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是今天进一步加强军营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财富。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搞好军营文化建设是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稳定,提高战斗力的有效手段。现在的官兵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官兵军人意识和优良作风,进而激发官兵工作热情,起着既有效促进行政管理;有利于培育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激励官兵为忠实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而英勇战斗;有利于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树立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

二、把握主旋律,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军营文化

军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从根本上看,军营文化具有先进性、创新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等特征,这既是军营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1、军营文化是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军营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说,军营文化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新形势下的军营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官兵,当前特别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官兵,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训练和各项工作中去。

2、军营文化是创新文化

创新是军营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军文化工作,伴随着战火硝烟与和平阳光,走过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充分反映了军营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这对官兵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在军营文化观念、体制、内容和形式,在科技文化、军事文化等方面大力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走在社会进步潮流的前面。

3、军营文化是战斗文化

军营文化洋溢着阳刚之气、阳刚之美,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战斗性是军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军人来说,和平时期遏止战争的爆发、战争时期争取战争的胜利是至高无上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要通过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官兵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高昂斗志和士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4、军营文化是群众文化

军营文化根植于军队实践,其主体是广大官兵,因而军营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官兵,服务广大官兵,把群众性摆在突出位置。事实上,从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取材,通过艺术加工,再送到广大官兵中去,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正是我军军营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军营文化只有扎根于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才会具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与时俱进,发展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军营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推进军营文化建设,发挥军营文化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军营文化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军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75-02

近年来,“大众文化”和“军营文化”成了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词,对大众文化和军营文化的感性描述、理性分析、价值评价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文化讨论以及军队文化工作者的热点问题,各种说法与观点层出不穷。本文试对二者之间的特性与关系问题作一简略剖析。

一、在以文化工业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的现代大众文化出现的当今社会,作为文化主体的人首先应该理解“文化”之含义。

“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而其内涵又颇为丰富复杂的一个科学概念。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人们一方面享受文化,同时又不断地进行着自已的文化创造。社会大步迈进,加剧了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变迁。国际交往的频繁,加速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会通。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文化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细致、深化。古人所提出的“文化”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而言。它与我们现在所用文化一词虽有一定的关联,实际含义相去甚远。随着学人对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概念的含义才逐渐明确起来。有代表性的包括泰勒的文化定义、克罗伯的文化定义等。诚然,“文化”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文化的主体是人,因而,文化与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文化的涵盖面又远非是某一意识形态所能包含。文化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切环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和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在文化的起源,文化反映的内容和文化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论证。当然,社会生活一经作为文化的反映对象时,就不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粹客体,而是不断地被主体加工、改造,处处打上主体的印记,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正因如此,人类的文化生活才在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而丰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二、由于文化的种种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和军营文化各自的特色,各自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作用,以及他们二者共同的属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具有大众化、世俗化、商业化、平面化和复制性、娱乐性等特征。大众文化源远流长,它与精英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那么说到大众文化的“热”,就很必须要谈一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拓展,在解放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文化欲求强烈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涉足文化领域,从文化知识中得到充实、提高和升华。人们不仅有了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欲求,同时也有了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能力,更有了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方兴未艾从“小文化”走向“大文化”、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从单纯无偿服务型转向经营服务性,开始了“以文补文”的历史。来势凶猛的大众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声势、以强有力的攻击性、渗透性成为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文化霸权。

然而,做为社会主义国家钢铁长城的军队,其军营文化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队,在与大众文化有着共性的基础上,更有着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它的“军味”。军营文化是文化在军营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与物质成果,包括了团队精神、军人的价值观念、军人的行为准则、军人的道德规范、军事人才培养和使用、官兵文体娱乐活动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军营文化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官兵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中受到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进而鼓舞士气,凝聚军心,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众所周知,军队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换句话说,我军官兵来自于人民,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要受到社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军营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人民性”是军营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首要共性。军营文化无论是在文化思想,文化观念,还是在内容形式诸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大众文化的印迹。特别是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官兵足不出军营,就能观赏、甚至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伴随着和平时期军地交往的增加,使官兵接触社会文化的时间和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切,都显著增强了军营文化的“社会性”。

军营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的灿烂文化,两者均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民族性”是两者的重要共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神华,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和特征是两者共同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军营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的时代性使军营文化更具生命力,所以,我们说“时代性”也是大众文化与军营文化的显著共性。

三、大众文化与军营文化始终都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维持着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平衡,两者均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文化。

两者一道吸收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顺应时代赋予的挑战,激流勇进。

究其军营文化的本质特征,它既有自己的特点,但归根结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生产的,是国家整个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军营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都是“人”的文化,尽管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军营文化不能以商业利益为最高目的,也决不以社会的文化市场作为其主要滋生的空间,但独立的军营文化和大众文化始终都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维持着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平衡。两者均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文化。而且,人作为军营文化的主体,来自于人民,在其身上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不足为奇,这就需要军营文化与大众文化一道吸收主导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顺应时代赋予的挑战,激流勇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美好明天。

[1]胡惠林主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军营文化篇9

一、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

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一个古老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近代中国兵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面前,在要求镇压人民起义的任务面前,被迫走上了曲折的沿革之路,而影响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首先是八旗、绿营的衰败奠定了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逻辑起点。清朝前期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将士素质逐渐低下,军队训练荒疏;另外,绿营兵“差操不分”,“只知有差,不知有操”[2],日为繁重的差务奔走不遑,无顷刻之暇,根本顾不上操练,战斗力下降。这为“湘勇”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战争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直接动因。推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军队自身的要求,而是源于战争的需要和压力。战争给近代中国的军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和挑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兵制近代化的沿革道路。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上,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两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战争。再次,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外部催化剂”。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等,为近代中国演进中的兵制注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因素,加速了兵制演进中的近代化历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近80年的近代历史上,中国兵制的沿革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八旗、绿营兵制;二是勇营兵制;三是新军兵制。

八旗、绿营兵制是清朝前期的主要武装力量,即所谓的经制兵。进入近代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清朝居于统治地位的武装组织,扞卫着清王朝的封建政权。不过,八旗兵在入关后就已开始腐化,至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是腐朽不可用了。从此绿营成了国家军队的核心主力,清朝的前、中期至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时期在兵制史上称作为“绿营时代”。绿营也疏于训练,“差操不分”,逐渐衰败、废弛。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沉重冲击下,这支经制兵已是强弩之末,不战自溃,呈分崩瓦解之势。“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破清军江南大营,尤其是同治四年(1865年)新捻军击毙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之后,清朝原有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扫荡殆尽”[3]36,清朝统治者十分震恐,屡次颁诏,号召各地官绅筹办团练,以团卫地方;另拨专款给八旗、绿营招募乡勇,以充实军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湘、淮军镇压了太平军及各地农民军后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步成为清王朝的军事支柱,这是中国近代兵制发生新变革的开始。从此至中日甲午战争,勇营兵制成为这一时期国家兵制的主体,这在同治、光绪两朝近30年的时间被称为“兵勇并存”的时代,或者称为“勇营时代”。

勇营成为支撑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武装力量,并以一种新的兵制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应归之于曾国藩的兵制改革和湘军的建立。

>,!< 咸丰三年(1853年)春,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湖南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足本全集》奏稿卷一)曾国藩不拘泥于过去办团练的旧规,改弦更张,“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4]训练出一支新的地主武装。这支军队的兵源主要来自湖南宝庆府和长沙府,所以称之为“湘勇”或“湘军”。

湘军由步军、水师、和马队三个兵种组成,编制都以营为组建的基本单位。营以上设统领,统领所辖营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分别冠以不同的代号,如鲍超字春霆,所以他率领的部队称“霆字营”;各统领由大帅指挥。大帅依靠一个庞大的统帅部实施军事指挥和提供后勤供应。统帅部包括营务处、粮台、厘金、制造、支运和转运等局。

“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播惠,平时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二十八卷)湘军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必帅筹,所以兵为将有,兵随将转,是以募兵制取代了八旗和绿营的世兵制。其编制则以各级将领为中心,统领招募若干营,自拣营官,营官又拣哨官,如欲更换统领,亦即裁撤全军。

湘军选拔各级将领,除以宗族、同乡、亲属为主外,重要的统领多用文人,甚至营兵文人也占有半数。湘军选勇则是仿照明代戚继光之法,重在籍贯户口;此外,曾国藩特别重视地域原则和私谊,来加强军队内部上下左右的联系。湘军在财政权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湘军军费,国家财政并无专门的拨款,开始主要靠官绅捐输或劝捐;后来主要由户部、工部指拨驻地附近的丁漕、饷盐、关税等税收,并经与地方督抚协商来谋求解决。

安庆战役以后,曾国藩逐渐认识到湘军暮气渐重,积习日深,士气已减,已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景象,故决计“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李鸿章以安徽当地士绅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等地方团练武装为基础,加上在淮南招募的淮勇组建成6 500人的淮军。淮军的建制脱胎于湘军,其营制、饷章和筹建方法均是以湘军为样板,军营风气也一脉相承。李鸿章向洋人购买洋枪、洋炮在淮军中筹建了两个新兵种:洋枪营和洋炮营。1875年清政府筹办新式海军,建成了北洋水师。它从初创之日起一直控制在李鸿章手里,并是按照勇营兵制编制的,是淮军的主要军事组成部分。

勇营兵镇压了农民起义,维护了清廷统治,清政府决定仿照湘军编制来改造绿营,建立一种国家勇营武器——练军。首先在直隶绿营中编练,后来各省相继编练,全国练军总数与同期绿营兵相比约是1∶3,仍为少数。编组练军成效不佳,保留了一小部分湘军分散驻防各地,将其正式列入国家军事编制,成为国家的常备军,称为“留守勇营”,简称“防军”。至此,勇营兵制完全取代了绿营兵制,成为国家正式的军事制度,由曾国藩发起的这场兵制变革最终完成。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这无疑是对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兵制宣判了死刑。清朝统治者以为日本取胜是因为“专以西法取胜”,决定仿照西法编练一支新军。

编练新军是从胡燏棻创建“定武军”开始的。胡燏棻在天津南70公里的小站招募壮丁组成10个营,从编制到训练方法,都模仿西法,即所谓“新军”,号称“定武军”。“袁世凯接办后,改‘定武军’名为‘

新建陆军’,裁汰老弱,加以整顿,又扩充步兵二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兵力达七千人。并拟定新军《练兵要则》、《营制》、《饷章》等”[1]522。新建陆军的总部机关设有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处、军械处、转运局、侦探局等机构。

与此同时,张之洞在江宁(今南京)创练了另一支新军——自强军。自强军主要参照德国营制,并聘德国人为教习来训练,其编制比中国传统的编制要合理、科学得多,但是仍残留有勇营制的痕迹。为了在中国各省建立新军统一兵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陆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经清政府批准颁行,奠定了新军兵制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军事史上两项重要的军事章程。”[5]按照章程规定 ,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两镇为1军,两协为1镇,两标为1协,每标为3营,每营4队,每镇还辖炮队1标,马队1标,1个辎重营,1个工程营。步、炮、工兵每队均为3排,每排3棚;马队两排,每排2棚;辎重队3排,每排3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大不相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应战争形势需要的近代化编制。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新军兵制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了清王朝,清末新军逐渐转化发展为各地军阀,兵制大都是延用的是清末新军的军事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变化和发展。北洋军以师和混成旅为独立单位,这是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变而来。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直接听命于他和他的陆军部。袁死后,北洋军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及一些地方军阀势力。此后北洋军在后来连年混战中,各派势力此消彼长,但军队建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度,即仿清代军官3等9级制而演化成“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从此,中国正式采用军衔制,同时还把清末新军中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3]144。根据陆军制定的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4连;炮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则每营4连;辎重兵营则每营4连。这种编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现代军制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兵制发展演进的特点和规律

兵制的沿革是近代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兵制沿革过程中的近代化趋势

近代兵制沿革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近代化奠定了兵制近代化转型的基础,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为军队购买使用西式武器提供了政治背景,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是近代兵制在沿革中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新式的军事武器,民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军备学堂为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些内部推动力更是加速了近代兵制的近代化转型,使勇营兵制向兵制的近代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编练的新军从编制到训练方法,都模仿西方,还聘有洋人教习。另外,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一些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在新军中担任中、下级指挥官,提升了军队指挥官的素质和作战的能力,进一步实现了兵制的近代化转型。

2.近代中国兵制演进中的被动性

近代中国兵制在演进中的被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近代中国兵制如同其他社会制度层面的转型一样,“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6],而不是自觉主动进行的。二是来自战争的冲击,包括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战争和太平天国以及各地农民起义,为了抵御侵略以及镇压农民起义而被动地去应对改变,不是兵制内部的需求。近代中国兵制近代化转型的被动性还取决于缺乏调控能力的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冲击和国际环境影响下,被动地进行近代化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兵制的演进也只能在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被动地逐步迈向近代化。

3.中国近代兵制演进中走向私家化

近代兵制沿革中军队走向私家化滥觞于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湘军创建时,以宗族、同乡、师生、亲朋等封建宗法关系为纽带作为招募兵勇的原则。实行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薪饷自筹,经过由上到下的层层挑选,在湘军中逐渐形成了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领一人,营营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体系,别人根本无法调遣该军,从而开创了“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的先河。脱胎于湘军的淮军,比湘军私家化的性质更深。因为淮军的招募制度上略不同于湘军,不像湘军只募湖南山农,淮军士兵成分庞杂,多无家室之累,又不特重乡土观念,其统帅多出身行伍,视军队为晋升之阶,不愿轻易脱离,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同时又加深了军队的私属性。李鸿章为了保住在清廷中的高位,牢牢抓住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军权,军队私家化得以恶性发展。袁世凯编练新军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他坚持对将士灌输“忠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凡兵丁入伍之初,必须择忠义要旨,编辑歌诀,由将弁等分授讲解,时常考问,并由各将弁各据所见,随时诲勉,务令人人通晓大义。”(《清朝续文献通考》兵之)他还通过广收门生、义子等封建手段把军事学堂毕业的高材生网罗到自己门下,以培植个人势力,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私家军。

三、中国近代兵制的演进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军队是社会系统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兵制的沿革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革在军事上的反应和结果,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1.兵制沿革影响到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

八旗和绿营兵制之时,军队驻扎在全国各地,总督、提督总管军政,布政使主管军队财政,兵权和财权是分开的,皆直属中央。在兵制的沿革中,无论是勇营兵制中的湘军、淮军还是后来的新军都是粮饷自筹,即使由国库指拨或各省协济的款项,也都由统兵将帅发放,兵权和财权合一后的军权落入了领兵大将手中。自湘军以后,清政府把用人大权也逐渐下放,文官、书生纷纷带兵打仗,很多将领都被保举获官职,陆续补授地方实缺,其中湘军中就有一大批幕僚和将领,如李翰章、刘蓉、郭嵩焘等都官至督抚,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一股军、政、财、用人权合一的地方势力。面对地方督抚权力的逐渐增大,跋扈日甚,而中央权力日益 削弱的形势,清政府只得腾出“直隶总督”的位子以解决“内轻外重”的问题,直隶总督的位子从此也就成了湘军、淮军和北洋新军的专席。随着兵制的变革,朝廷中央权力逐渐下移到地方,满清贵族的权力向汉族官僚地主转移,也加大了对清王朝中央集权的离心倾向,使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渐解体,另外,创办的近代军备学堂和派遣的留学生,为中西文化交流创建了平台。无论是军事学堂的学生还是出国留学的青年,他们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其中一批人还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早的觉悟者,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活动。

2.兵制的演进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兵制沿革中的近代化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新式武器和各项军事体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的进程。在近代兵制的沿革中,为培养所需军事人才而创建了各种军备学堂;军备学堂的教学内容大都以近代科技知识为主,很多学科和课程设置都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且多是聘请外国教官和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了传统模式。这些前所未有的变更冲击了传统教育,成为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先声,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另外,派遣留学生不只拉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帷幕,还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的近代人才,也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3.近代兵制的沿革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揭开了序幕

在近代中国兵制近代化沿革的进程中,清政府为推动军队装备近代化以“自强”的口号创建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1个军工局厂”[7]。这些军事工业的建设改善了军队的武器装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兴起的民用工业也起到了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18世纪70年代后,为了解决清政府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陆海军等各方面所需的财政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兴建了一大批民用工业,其中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企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业事业,“在洋务运动期间全国共建立近代民用工业167家。”[8]这些为军队而创建的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都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大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开启了大门。

[参考文献]

[1]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制度[M].北京:出版社, 2006.

[2] 罗尔纲.绿营兵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2.

[3] 高 锐.中国军事史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4] 张玉田,等.中国近代军事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221.

[5] 史仲文.中国全史(1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2.

[6]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军营文化篇10

步兵某团的做法是创建“健康营院”保障官兵健康,为保障打胜仗直接服务一个典型范例。11月26日,该团的先进经验在全军创建“健康营院”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汇报交流。

记者了解到,“健康营院”活动是“十二五”期间全军爱国卫生工作的实践抓手,总体目标是增强官兵健康素质,提高部队健康水平,主要目的是以能打胜仗为牵引、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卫生防病为核心、以饮食安全为重点、以良好环境为支撑,努力实现健康环境、健康饮食、健康文化、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等全面协调发展,为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健康营院”拓展时代内涵

军事经济学院卫生处处长李世俊是军队爱国卫生工作战线的一名“老兵”。自1985年从事这项工作以来,他亲身经历了全军爱国卫生工作的多次变革。在他的参与和组织下,该院的爱国卫生工作走在了全军前列。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他们单位先后被命名为“文明卫生军营”和“健康营院”达标单位,并成为全军创建“健康营院”首批先进单位。

这些年,李世俊体会最深的就是全军爱国卫生工作理念的变革,“从简单的军营卫生开始,到提出‘大卫生’理念,现在提出创建‘健康营院’,全军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只有把危害官兵健康的因素消除了,战斗力才能真正有保障。兵强马壮,才能打胜仗。”

李世俊的体会实际上是全军所有爱卫人的共同感受。

平时保健康是战斗力的积累,战时则为保证持续作战能力服务。从“两管五改”到“提高部队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从“卫生营院”到“等级卫生单位”,从“文明卫生军营”到现在的“健康营院”,军队爱国卫生工作开展60年来,坚持与时俱进,为保障广大官兵健康、战斗力生成提高以及“能打仗、打胜仗”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健康营院”活动的目标已经不仅是使军营成为安全、舒适的场所,而是实现由疾病防治为主向健康维护和伤病防治一体转变,由重视生理健康为主向生理心理健康并重转变,由传统服务保障模式向信息化服务保障模式转变,由单纯保健康为主向能力促进提升为主转变。其落脚点就是围绕“健康”做文章,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官兵的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这样几个内容:一是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官兵的健康认知和健康维护意识;二是军营环境建设,提高工作生活环境质量;三是饮食饮水安全,让官兵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安全;四是心理健康服务,使广大官兵心理健康成长;五是健康锻炼,做到健康锻炼有计划、有设施、有场地;六是做好部队疾病预防控制,有效防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搞好野外驻训等重大活动卫生防病保障;七是规范健康管理,落实官兵健康体检,完善军人健康档案信息。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

某团外训地多处沙漠、高原,条件艰苦。为维护官兵健康,该团将“健康营院”理念用于野营卫生管理,积极建设“健康野营村”。他们为各营购置简易移动厕所、野战淋浴帐篷;开设野战救护所,为连队配齐卫生员,为官兵配发单兵急救袋,及时应对突发伤病;坚持将健康宣传教育推进到任务一线,编写《野营卫生常识手册》等教育材料;科学安排训练,有效降低了训练伤发生率。近年来,该团官兵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98%,官兵健康体检合格率达到99.5%,训练伤发生率始终控制在8%以下,有效维护了部队战斗力。

11月26日的研讨会上,某团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认可。

既然来当兵,就要讲奉献。我军官兵有的在边防、海岛、高原等艰苦地区牺牲奉献,有的在有毒、有害作业环境下坚守岗位,有的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英勇战斗,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就谈不上打胜仗。无论过去的除“四害”、反击敌人的细菌战、“两管五改”,还是当今和平时期的大搞军营建设、提高环境生活质量、创建“文明卫生军营”和“健康营院”等活动,都是为了提高部队健康水平和战斗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战场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军队爱国卫生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把营院建设好、把环境改造好,而是要从生活质量、作业环境、饮食卫生、个人防护等方面全方位保障,从新兵体检、疾病预防、医疗诊治、康复保健等对官兵进行不间断、无缝隙的全过程健康维护。特别是,军队爱国卫生工作已经逐步转移到部队执行野外训练、军事演习、抢险救灾等野外生存卫生质量的提高。野战炊事车、野外沐浴车、野战卫生检验车、野战防疫车等一系列装备陆续配备部队,使军队爱国卫生工作成果不断向战时、野外渗透。

记者看到,这样的理念在创建“健康营院”活动中贯穿始终,为官兵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为能打胜仗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健康营院”活动稳步推进,得到各级单位的积极响应。2012年,全军爱卫会围绕提升创建“健康营院”质量,组织开展军营健康行主题活动,遴选专家深入部队和院校巡回宣讲。当年,全军536个单位实现“健康营院”首批达标。今年,全军又有681个单位达标。为提高官兵的健康认知和健康维护意识,全军爱卫会还组织制定《军队健康教育工作规定》,编写院校和部队健康教育两套教材,并组织全军健康教育优秀作品征集评选。

此次“健康营院”工作研讨会上,记者看到,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绕健康教育、卫生防病、饮食安全和良好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能打仗、打胜仗”加油助力。

某部卫生所,急救区、康复理疗区、心理舒缓室一应俱全。同时,着眼海岛的气候环境,该部还摸索出10余种预防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等“海岛病”的方法。

第13集团军某旅把食品安全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阳光采购”政策,对主副食供应商实行公开招投标,健全食品溯源机制;严格卫生消毒制度,狠抓卫生制度落实;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站,强化检测预警能力……一系列做法使官兵吃上了放心食品。

武警云南德宏州支队把营造健康文化氛围作为创建“健康营院”的一个抓手,他们打造政治文化,让官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打造战斗文化,激励官兵能打胜仗、敢于牺牲;打造饮食文化,创造安全卫生的饮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