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18 09:21:12

微乳化技术

微乳化技术篇1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配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剂的选择和配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对乳化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乳化现象―微乳化。自从1943年Hoar和Schulman发现热力学稳定的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均相体系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微乳液以来,微乳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微乳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现在热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实用技术。

二、微乳化技术

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稳定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所构成。

1、微乳液与乳液的不同

(1)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的波长为0.4-0.8μm,故乳状液中光的反射较显著,而呈不透明的乳白色状。而微乳液分散相质点非常小,一般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的,而不呈乳白色。

(2)在结构上,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类似于普通乳状液。但与普通乳液有根本的区别,普通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大,不均匀,靠表面活性剂或其它乳化剂维持动态稳定,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聚结而最终分成油、水两相;而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分散相质点很小,不会发生聚结,即使在超离心作用下出现暂时的分层现象,一旦取消离心力场,分层现象既消失,还原到原来的稳定体系。

(3)普通乳状液一般不能自发形成,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经过搅拌、超声粉碎、胶体磨处理等才能形成;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4)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不同。微乳液在本质上仍是胶团溶液,在其体系中,油-水界面张力往往低至不可测量。

(5)增溶比例不同。微乳体系中增溶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乳状液,可以同时增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作用,特别对于液体体系,应用特别广泛。

因为微乳液有很多不同于普通乳状液的性质,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微乳化剂的选择

有很多的表面活性剂经过特殊处理和特别配比,可以产生微乳体系。常用的可用于产生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有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苯甲酸脂肪醇盐、斯盘、吐温、聚甘油脂肪酸酯、植物甾醇聚氧乙烯醚等。

在微乳液中,常常需要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时,会形成不溶的结晶或液晶。在硬的液晶结构中,供增溶作用可利用的空间较小,形成液晶会限制增溶作用。在微乳液中,不希望形成液晶相,因此常常加入中、短链醇类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在选用微乳状液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时,不仅要考虑增溶作用的效果,而且也需要注意到毒性和刺激性等,配制化妆品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就大大限制了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3、微乳体系的配制

因为化妆品的成分比较复杂,为了配置成清亮透明的微乳液,需要依据化妆品中油性成分的结构和性能不同,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目前有关微乳化妆品的组成和应用的消息多数出现在专利中。

微乳状液的形成一般有一较普遍的规律,即除油、水主体及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外,还须加入相当量的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而且要保持表面活性剂和极性有机物一定的浓度,此种极性有机物称为微乳状液体系中的辅助表面活性剂。微乳状液就是由油、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所组成,以下以制备O/W型微乳状液为例。

制备O/W型微乳状液的方法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选择一种稍溶于油相的表面活性剂;

② 将选择的表面活性剂溶于油相,其用量为足以产生O/W型乳状液;

③ 用搅拌的方法将油相分散于水相中;

④ 添加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产生透明的O/W型乳状液。

三、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多种成分复配而成,这是因为油性物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单独使用更适应皮肤的感官,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匀地涂敷在皮肤上,并可以通过调节油性物/水性物比例等,使产品适应不同的皮肤状况。在未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之前,曾广泛使用乙醇、甘油等组分来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使化妆品透明化。现在,利用表面活性剂配制成乳状液,更理想的是配制成微乳状液,因可以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1、微乳化技术的优点

微乳化妆品比起乳状液化妆品来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因为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

② 由于它是光学透明的,任何不均匀性或沉淀物的存在容易被发觉;

③ 可以长期储藏而不分层;

④ 由于微乳液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分较高的产品;

⑤ 由于微乳液颗粒细小,更易扩散和渗透进入皮肤,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2、微乳化技术的缺点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乳状液化妆品还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微乳液化妆品无论从品种还是产量上都相对较少,因为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① 微乳状液的粘度一般较低,增加粘度常常会导致透明度和稳定性的损失,从市场销售考虑,人们会误认为粘度低有效物成分少;

② 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含量高,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肌肤敏感的人们;

③ 可用于制成微乳体系的表面活性剂还较少,人们对其构成和配比研究还不深入;

④ 缺乏对微乳化工艺过程的研究。

以上这些因素限制了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目前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在一些产品中,需要增溶香精和精油,如古龙水、须后水、皮肤清新剂、喷雾乳液、营养液和漱口水等。这类制剂一般为水-乙醇体系。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蒸发快,有气味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会引起不适,如果使用微乳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微乳体系在一些透明的产品中应用较多,在膏霜中应用相对受到限制,因为传统膏霜是乳白色不透明体系,加入增稠剂和其它成分会导致微乳体系的部分破坏,很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确定一个体系是否是微乳状态是很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以液滴(颗粒)的大小或溶液是否透明来衡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用微乳技术研制的膏体,尽管有些指标目前不能完全达到微乳液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显著改善体系的细度和吸收性。

微乳化技术篇2

1982年, 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胼或者氢气还原在W/O型微乳液水核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单分散的Pt,Pd,Ru,Ir金属颗粒(3~nm)。从此以后,不断有文献报道用微乳液合成各种纳米粒子。本文从纳米粒子制备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微乳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并对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1微乳反应器原理

    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有 AO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W/O型微乳液中的水核中可以看作微型反应器(Microreactor)或称为纳米反应器,反应器的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有直接关系,若令W=[H2O/[表面活性剂],则由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将会受到W的影响。利用微胶束反应器制备纳米粒子时,粒子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况(可见图1、2、3所示)。

    (l)将2个分别增溶有反应物A、B的微乳液混合,此时由于胶团颗粒间的碰撞,发生了水核内物质的相互交换或物质传递,引起核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核半径是固定的,不同水核内的晶核或粒子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能实现,所以水核内粒子尺寸得到了控制,例如由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制备氯化钠纳粒。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以水溶液形式(例如水含肼和硼氢化钠水溶液)与前者混合。水相内反应物穿过微乳液界面膜进入水核内与另一反应物作用产生晶核并生长,产物粒子的最终粒径是由水核尺寸决定的。例如,铁,镍,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就是采用此种体系。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为气体(如 O2 、 NH3,CO2),将气体通入液相中,充分混合使两者发生反应而制备纳米颗粒,例如,Matson等用超临界流体一反胶团方法在AOT一丙烷一H2O体系中制备用Al(OH)3胶体粒子时,采用快速注入干燥氨气方法得到球形均分散的超细Al(OH)3粒子,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反应特点选用相应的模式。

2微乳反应器的形成及结构

和普通乳状液相比,尽管在分散类型方面微乳液和普通乳状液有相似之处,即有O/W型和W/O型,其中W/O型可以作为纳米粒子制备的反应器。但是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正是由于微乳液的形成技术要求不高,并且液滴粒度可控,实验装置简单且操作容易,所以微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超细颗粒的制备方法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2.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和Prince等提出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机理。该机理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将大大降低,一般为l~10mN/m,但这只能形成普通乳状液。要想形成微乳液必须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由于产生混合吸附,油/水界面张力迅速降低达10-3~10-5 mN/m ,甚至瞬时负界面张力 Y< 0。但是负界面张力是不存在的,所以体系将自发扩张界面,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直至界面张力恢复为零或微小的正值,这种瞬时产生的负界面张力使体系形成了微乳液。若是发生微乳液滴的聚结,那么总的界面面积将会缩小,复又产生瞬时界面张力,从而对抗微乳液滴的聚结。对于多组分来讲,体系的Gibbs公式可表示为:

          --dγ=∑Гi dui=∑ГiRTdlnCi

    (式中γ为油/水界面张力,Гi为i组分在界面的吸附量,ui为I组分的化学位,Ci为i组分在体相中的浓度)

    上式表明,如果向体系中加入一种能吸附于界面的组分(Г>0),一般中等碳链的醇具有这一性质,那么体系中液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界面张力现象,从而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对一些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例外,它们在无需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的微乳体系,这和它们的特殊结构有关。

2.2微乳液的结构

    RObbins,  MitChell和 Ninham从双亲物聚集体的分子的几何排列角度考虑,提出了界面膜中排列的几何排列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界面膜的优先弯曲和微乳液的结构问题。

    目前,有关微乳体系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较早采用的有光散射、双折射、电导法、沉降法、离心沉降和粘度测量法等;较新的有小角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电子显微镜法。正电子湮灭、静态和动态荧光探针法、NMR、ESR(电子自旅共振)、超声吸附和电子双折射等。

3微乳反应器的应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

3.1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多相反应催化剂,Kishida。等报道了用该方法制备

Rh/SiO2和Rh/ZrO2载体催化剂的新方法。采用NP-5/环已烷/氯化铑微乳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NP-5的浓度为0.5mol/L,氯化铑在溶液中浓度为0.37mol/L,水相体积分数为0.11。25℃时向体系中加入还原剂水含肼并加入稀氨水,然后加入正丁基醇锆的环乙烷溶液,强烈搅拌加热到40℃而生成淡黄色沉淀,离心分离和乙醇洗涤,80℃干燥并在500℃的灼烧3h,450℃下用氧气还原2h,催化剂命名为“ME”。通过性能检测,该催化剂活性远比采用浸渍法制得的高。

3.2无机化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也可以制备无机化合物,卤化银在照像底片乳胶中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纳米级卤化银粒子。用水一AOT一烷烃微乳体系合成了 AgCl和 AgBr纳米粒子,  AOT浓度为0.15mol/L,第一个微乳体系中硝酸银为0.4mol/L,第二个微乳体系中NaCl或NaBr为0.4mol/L,混合两微乳液并搅拌,反应生成AgCl或AgBr纳米颗粒。

    又以制备 CaCO3为例,微乳体系中含 Ca(OH)2,向体系中通入CO2气体,CO2溶入微乳液并扩散,胶束中发生反应生成CaCO3颗粒,产物粒径为80~100nm。

3.3聚合物纳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有机聚丙烯酸胺纳粒。在 20mlAOTt――正己烷溶液中加入 0.1 ml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mg/rnl)和丙烯酰胺(8mg/ml)的混合物,加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聚合,所得产物单分散性较好。

3.4金属单质和合金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金属单质和合金,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反相微胶束中含有 0.lmol/L NiCl2,另一反相微胶束中含有0.2mol/L NaBH4,混合搅拌,产物经分离、干燥并在300℃惰性气体保护下结晶可得镍纳米颗粒。在某微乳体系中含有0.0564mol/L,FeC12和 0.2mol/L NiCl2,另一体系中含有0.513mol/L NaBH4溶液,混合两微乳体系进行反应,产物经庚烷、丙酮洗涤,可以得到Fe-Ni合金微粒(r=30nm)。

3.5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制备氧化物纳米粒子,例如在AOT-H2O-n-heptane体系中,一种乳液中含有 0.15mol/L FeCl2和 0.3mol/L FeCl3,另一体系中含有NH4OH,混合两种微乳液充分反应,产物经离心,用庚烷、丙酮洗涤并干燥,可以得到  Fe3O4纳粒( r=4nm)。

3.6高温超导体的制备

    利用W/O型微乳体系可以合成超导体,例如在水一CTAB一正丁醇一辛烷微乳体系中,一个含有机钇、钡和铜的硝酸盐的水溶液,三者之比为1:2:3;另一个含有草酸铵溶液作为水相,混合两微乳液,产物经分离,洗涤,干燥并在820℃灼烧2h,可以得到Y-Ba-Cu―O超导体,该超导体的Tc为93K。另外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Igegal CO-430微乳体系中,混合Bi、Pb、Sr、Ca和Cu的盐及草酸盐溶液,最终可以制得Bi-Pb-Sr-Ca-Cu―O超导体,经DC磁化率测定,可知超导转化温度为Tc=112K,和其它方法制备的超导体相比,它们显示了更为优越的性能。

    目前对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方法比较多,较直接的方法有电镜观测(SEM、TEM、STEM、STM等);间接的方法有电子、X一射线衍射法(XRD),中子衍射,光谱方法有EXAFS,NEXAFS,SEX-AFS,ESR,NMR,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及正电子湮没,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等。

4结语

微乳化技术篇3

关键词:固体分散体;脉冲释药系统;纳米制剂;无针粉末注射给药技术;中药制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生物医学科学的进步,使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起到促进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加之药物载体修饰、克隆技术应用等,极大促进我军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发展。笔者查阅了2000年~2006年全军在药学期刊文章数百篇,仅将其中涉及剂型和制剂技术内容分为12大类。主要包括固体分散技术、乳化技术、脂质体技术、微囊微球技术、包合技术、新的片剂成型技术、脉冲释药技术、植入型给药系统、纳米制剂及无针粉末注射技术、生物技术、中药定位定时缓释给药技术和新辅料的研制。本文按剂型和工艺技术分别归类综述,以帮助了解我军药剂学研究现状,确定今后研究的方向。

1固体分散剂

一些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药物本身有的甚至有刺激性,难以被临床接受,病人依从性差。将其分散在一种或两种无生物活性载体中得到药物—载体的固体分散体,即可改善上述问题,这一剂型有很好军事药学意义。李国栋[1]以聚乙二醇-6000与卵磷脂(9∶1)混合物作为载体,将青蒿素制成固体分散剂后,显著提高药物溶出率。平衡溶解率实验表明,不同比例聚乙二醇-6000与卵磷脂制成的青蒿素固体分散体的溶解度较青蒿素原料药提高3~5倍。

2乳化技术

随着高压乳匀机的应用及新的乳化剂、助乳化剂问世,使乳化技术发展很快,我军药学工作者这方面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2.1微乳微乳由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且乳化剂用量较大,一般为油量的20%~30%。它是热力学稳定且各向同性的油水混合体系,用作药物的载体,可增大难溶于水的药物溶解度,提高易水解药物的稳定性。如法莫替丁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约在37%~45%。叶海英等[2]以乳化剂OP为乳化剂,以异丙醇为助乳化剂,通过伪三元相图对处方筛选,后取乳化剂OP200g加入法莫替丁2.5g,60℃水溶液加热使之完全溶解,加入300g异丙醇和10gIPM蒸馏水加至1000g,振摇成澄清、透明,制得分布均匀透明的微乳。结果表明,该微乳经光子相关光谱法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粒平均粒径为65nm,40℃条件下3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制剂稳定,HPLC法测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7.63%,平均相关标准差为0.72%,基本达到设计的要求。

2.2自乳化技术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均

一、透明,在胃肠或37℃环境、温和搅拌下自发形成O/W乳剂。乳剂可减少胃肠刺激性,掩饰不良气味,提高生物利用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冷冻干燥便于贮藏、运输,它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军事用药新剂型。李国栋等[3]将口服刺激性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莪术油、油酸乙酯(油相)和吐温-85(乳化剂),通过正交设计和相图确定最佳处方比例为6∶5∶5,其中油相与乳化剂比例在4∶6~7∶3之间。乳化后平均粒径为140nm,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3亚微乳亚微乳技术日益成熟,而天然大蒜油易挥发,稳定性差,且水溶性不佳。虽有大蒜素产品,但是合成品且疗效不及天然大蒜油,抗真菌谱窄。开发本品即可有利于资源利用,又为军事斗争提供一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注射剂,郭涛等人[4、5]将天然大蒜油精制之后,以卵磷脂、甘油分散于水中为水相,精制大蒜油、大豆油、助乳化剂及维生素E组成油相在70℃制成初乳,经过高压匀质制成粒径在100~250nm的亚微乳,置(25±2)℃条件加速实验6个月,(6±2)℃条件长期留样试验。结果表明,与大蒜油注射液相比较,亚微乳稳定性良好,经急性毒性试验、溶血性试验、血管刺激试验表明,安全性良好,申报了国家专利,有望开发成新药。

3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卵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单层或多层双层磷脂膜的囊泡,分别称为单室脂质体或多室脂质体。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长循环作用,降低毒性,保护被包封药物等优点。按给药途径分述如下。3.1注射用脂质体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甘草酸注射液副作用较大,程建峰等[6]将水溶性极低的甘草酸与卵磷脂、胆固63%~89%。稳定的脂质体促进药物吸收,降低副作用,为开发注射液打下一定的基础。3.2外用脂质体刘凯等[7]将前列腺素G(PEG)磷脂、胆固醇和BHT采用逆向蒸发法结合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得脂质体粒径为127nm,包封率为92%,初步稳定的半衰期延长,经皮给药具有靶向性的PEG脂质体。

4微囊微球技术

微囊化剂型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缓控释药物靶向化,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等,提高依从性和固体化后有军事意义。徐风华等[8]将卡铂采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经乳化—溶剂挥发法制成微囊平均粒径38~54μm,载药量是6.4~7.2μg·mg-1,包封率16.3%~22.7%,为进一步开发疗效高,降低药物毒性的缓释注射微球做出有意义的前期工作。降钙素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临床主要经注射给药,为了解决患者长期用药的不便,提高依从性,田军等[9]利用2,5-二酮-3,6-二(4-丁二酰氨基丁基)哌嗪聚合物(简称二酮哌嗪)将降钙素进行包合,制得平均粒径为1~3μm的肠溶微粒。经大鼠体内实验证实具有缓释效果,口服能达到理想的降低血钙作用。军科院毒物所[10]制备的纳曲酮微球缓释制剂,体外实验证明,该制剂在pH=7.4缓冲液中可持续释放一个月以上,其中稳定释放25d左右。经动物试验证明,该制剂单次皮下给药后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和阻断小鼠吗啡躯体依赖形成的有效时间和有效血药浓度达一个月以上。微球在50d完全降解。新晨

5包合技术

药剂学中,包合技术是主分子和客分子进行包合作用时,互相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存在离子键、共价键等化学键作用,仅仅是物理过程。主要是采用环糊精为包合材料,此技术特别适合于中西药制剂研发,构建我军药学技术平台。该技术可显著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如促进药物稳定性,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副作用和刺激性,防止挥发性药物的挥发等优点。

在对麝香保心丸的工艺二次改造中,将原方经过改造,精制提取了活性成分,利用β-环糊精(β-CYD),分别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人工麝香、冰片、蟾酥、苏合香、肉桂油等经球磨包合,再制成微丸,使油状液体固体化,极大提高了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同时实验也证实,包合后大大降低了蟾酥的毒副作用。何进等[17、18]将天然大蒜油利用β-CYD进行包合,使油性物固体化,提高了大蒜油化学稳定性,为口服制剂打下很好基础。通过以上系统研究,使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初步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为中药制剂现代化起到铺垫作用。

微乳化技术篇4

[关键词]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白内障;研究进展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标志着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想现代屈光白内障手术的转变。其因为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手术的切口,并且术后视力功能恢复良好受到了眼科医师及白内障患者的青睐。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分为双轴以及同轴微切口,双轴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小于1.4mm,单轴切口小于2.2mm。具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现综诉如下。

1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发展史[1-3]

上世纪60年代,超声乳化术最先被Charles Kelman引入白内障治疗中,他们超声震荡作用将浑浊晶状体乳化,并使用物理作用吸除。上世纪70年代,Kelman将超声乳化仪进行了改进并测试,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临床,为白内障病人服务,当时技术,手术切口约3mm。同年代双手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也被开发并使用,其手术过程为:在角膜上作两个切口,一个为主切口,一个为侧切口,将不带套管的超声乳化针头由主切口深入,从侧切口伸入灌注针头,并双手操作去掉晶状体。在上个世纪90年代,0.9mm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被Agarwar首次完成,这标志着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正式诞生。经过不断的发展,直到2001年,Olson完成了1.0mm双手超声乳化术,其采用软件使超声乳化仪的冷超声功能进一步增强。2007年,博士伦公司研制的最新超声乳化仪Stellaris问世,该仪器可以通过1.8mm切口,完成同轴超声乳化摘除。

2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散光影响[4、5]

散光主要是指平行光线在通过眼球折射后,所形成的影像,并不是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内不同位置最小弥散圆和两条焦线的屈光状态。透明角膜的手术源性散光(SIA)主要是指因手术本身因素造成的角膜屈光状态改变。SIA是一种在白内障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影响术后视力的危险因索,影响因素为手术切口宽度、长度、形状、位置、缝线的数目和性质、结扎松紧度、术后用药和结缔组织增生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切口位置和长度,它们是造成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重要因素。

2.1角膜手术源性散光的分析方法

角膜SIA分析方法有4种,主要包括简单法、坐标法、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和矢量分析法。简单法是将散光轴位和散光度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方法简单,但结果的准确性较差;坐标法使用较少;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相对比较,使用较多[6];矢量分析法是将散光轴位和散光度数的变化分析,结果可靠性高,但相对比较,计算麻烦,需要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

2.2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对于角膜散光影响

2.2.1同轴超声乳化术不同的切口长度对角膜散光影响[7、8]

据2008年相关文献报道,晶状体核硬度2-4级的白内障患者,在采用1.6-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观察术后3mo的情况,未发现角膜散光,散光轴也未发生变化。据2009年相关文献报道,采取2.2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与采取3. 0mm传统透明角膜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矢量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后可发现通过减小透明角膜的切口,可明显减少SIA的发生。据2010年相关文献报道,采取1.8mm微切日口和2.75mm小切口透明角膜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种切口术后lmo结果,可发现采取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可稳定角膜生物学形态。

2.2.2同轴和双轴超声乳化术切口长度对角膜散光影响[9]

经国内外研究发现,透明角膜的切口越小,角膜SIA发生几率就越小,角膜形态改变就越小。当切口

3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3.1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影响

经相关文献报道[10],对透明角膜1.6mm微切口与2.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术后第1周和第8周两组在术后矫正视力比较,微切口略优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对透明角膜采取1.8mm和2.2mm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的结果对比,两组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

3.2同轴和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根据大量文献报道,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较之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视力提升有更大帮助。在现代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手术切口已经进一步减小,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具体优势体现在达到最佳较正视力的时间更短,即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 车敬斌,赵刚平,余建洪等.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2):257-259.

[1] Li YJ,Kim HJ,Joo CK et al.Early changes in corneal edema following torsional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Scheimpflug photography.[J].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55(3):196-204.

[3] 马应,赵军民.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对比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6):740-742.

[4] 宋强,卢林德,吴尚国等.5.5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探讨[J].微创医学,2009,4(3):230-232.

[5] 毛祖红,张广斌,陈伟等.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觉质量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73-1374.

[6] 李婧,赵晓辉,邢怡桥等.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09,9(2):289-291.

[7] 杨军,张红,田芳等.2.2mm与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3):273-276

[8] 张铁民,郭立涛,董微丽等.改良撕囊方法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8):894-896.

微乳化技术篇5

关键词:雾封层强度原理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fog sealing layer of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road applicable condition, and its strength form principles are studied.

Key words: the fog sealing layer strength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雾封层技术(FOG SEAL)全称为雾状封层技术,它是将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沥青路面养护剂等流体状的材料,经喷洒机械喷洒在沥青路面上,从而封闭路面孔隙,稳定松散集料,修复路面老化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由于材料喷洒时,它将呈现出黑色的雾状,因此而称为雾封层。雾封层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有效的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它是直接在道路表面喷洒雾封层技术材料,为道路迅速地提供一个黑色的表面;它可以封闭道路表面的孔隙以及微裂缝,防止水分和空气进入路面结构中而引起路面结构的破坏,对3mm以下的裂缝有自动愈合的作用。

1雾封层技术的适用条件

雾封层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有效的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主要适用于出现早期微裂缝、路表面集料松散、麻面及路面渗水严重等早期损坏,并且,此时的路面综合质量指数在良及良以上。适用条件为:

(1)当原路面路表为1~3 mm微小裂缝,可不处理。但路面出现严重的网裂缝,应将裂缝预先处理,待稳定后,再采取雾封层技术。

(2)当原路面路表松散麻面沥青剥落或老化而结构强度完好时,采取雾封层技术,能有效地粘结松散集料,修复老化沥青,改善路面外观。

2雾封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强度形成机理

传统雾封层材料为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经喷

洒后,流入微裂缝或渗入路面结构层中,微裂缝孔隙中的压强PB将随着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的流入而不断的增大,孔隙中部分空气将被强大的压强挤出孔隙,由于水的粘度较低,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小,在较强压强作用下,一部分水将被挤出孔隙,同时,部分空气分伴随着水的挤出而挤出孔隙,另一部分水在乳化沥青分解破乳时将被排出孔隙,部分空气也将随着水的排出而排出。

乳化沥青的分解破乳可分为在集料表面的破乳与自身的聚合破乳,乳化沥青在矿料表面的破乳是乳化沥青与矿料接触后,由于离子电荷的吸附和水分的挤出,许多沥青微滴相互聚结,成为连续整体薄膜的过程;乳化沥青自身的聚结破乳是乳化沥青中胶团因发生不可逆的聚并破坏,油水分离,最终使沥青成为连续相的过程。其破乳机理主要有表面能理论、电荷吸附理论和相似相溶理论:

2.1表面能理论

(1)铺展作用

乳化沥青在润湿矿料表面的展开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乳化沥青展开图

展开系数SR/S为:

SR/S=γW/G-γR/G-γR/S=(γW/G+γR/G-γR/S)-2γR/G

即SR/S=WR/S-WR/R

式中:

γW/G――润湿矿料的表面自由能;

γR/G――乳化沥青乳液的界面自由能;

γR/G――乳化沥青乳液与润湿矿料表面之间的界面自由能;

WR/S――乳化沥青乳液与润湿矿料表面的粘附功;

WR/R――乳化沥青乳液的内聚功。

乳化沥青在润湿的矿料表面展开的条件是SR/S>0,WR/S>WR/R。

(2)聚并作用

因为WR/R总是大于0,因此乳化沥青的聚并可以自发进行,但是聚并破乳必须以界面膜的破乳为前提,其速度由界面膜本身性质决定。当乳化沥青胶团之间电荷排斥作用和界面膜屏障作用较强时,界面膜不易破裂,能阻止聚并破乳的发生,因而使乳化沥青成为相对稳定的体系。但是,当乳化沥青浓度增大时,乳化沥青胶团克服电荷排斥作用和界面膜屏障作用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会使部分乳化剂脱附,形成亲水基在里亲油基在外的反胶束,界面膜破裂,使沥青微粒直接与水接触,界面自由能增加,WR/R增大,聚并破乳速度增加,使水包油(O/W)型的乳化沥青体系变为油包水(W/O)型体系,沥青成为连续相,即相变。因此,水分的蒸发对乳化沥青的破乳影响非常大。

2.2电荷吸附理论

各种润湿矿料表面均带有电荷,电荷的主要来源为矿料表面活性成分的离解和矿料表面的吸附。对于第一类电荷由矿料本身性质决定,一般来说由于离解作用使酸性矿料表面带负电荷,碱性矿料表面带正电荷;对于第二类电荷,因为在润湿的矿料表面水膜中的阳离子的水化能力较负离子大,阳离子易逃向水相而负离子易被矿料吸附。在这种情况下酸性矿料表面负电荷增加;碱性矿料表面也带有负电荷。矿料表面的这些电荷与阳离子乳化剂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异性相吸,使乳化剂分子吸附于矿料表面,进而使乳化沥青胶团吸附于矿料表面,相互聚并,引起乳化沥青的破乳。一般来说,异性电荷越大,在矿料表面的破乳速度越快,但是这也会因为强烈的电荷作用,使乳化沥青失稳而引起乳化沥青微粒聚并,发生聚并破乳。

2.3相似相溶理论

随着水分的蒸发,由于沥青中含有与乳化剂亲油基(一般多为碳氢基)相同的成分,所以在同性质相溶机理下,乳化剂与沥青相溶,或者乳化剂分子逐渐离开乳化沥青表面,聚结在一起,并因他们高度自粘性的相互结合而溶为一体。这时,根据乳化剂可降解性程度的不同,乳化剂残留在乳化沥青中的多少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乳化剂本身就是一种改性剂,其性质在乳化时起乳化剂的作用,在破乳后又有改性剂的作用。

2.4振动功能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阳离子乳液由于具有较高的振动功能,所以它不论是对酸性集料或碱性集料表面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

3结语

雾封层能封住道路表面的孔隙和微裂缝阻止水分进人路面结构,有效防止其他类型的水损坏。一般情况下,雾封层能延迟病害2~4年出现,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雾封层是一种有效的道路预防性养护方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在最近几年也参照国外标准,逐渐将雾封层应用于道路的预防性养护中去。

参考文献

黄维蓉,雾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10年第3期

微乳化技术篇6

【关键词】乳腔镜技术;乳腺;纤维瘤

The clincal research of mastoscop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s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MethodsA total of 20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fibroma tumors by using molybdenum target X-ray examinations. The tumor was located at upper outer quadrant in 7 cases, upper inner quadrant in 4 cases, lower inner quadrant in 3 cases, and lower outer quadrant in 6 cases, respectively. The operation was conducted via a transareolar approach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A tunnel was established underneath the breast skin, then the tumor was resected by using an eletrotome or harmonic scalpel. Frozen-section examination was routinely carried out during opera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all 20 case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35-70min(mean, 40min). The quantiny of blood during operation was 3-10ml(mean, 5.5ml). The length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2d(mean, 1.5d). Follow-up checkups in the 20 cases for half one year,revealed good cosmetic outcomes, without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Transaxillary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is safe and feasible, having changed the toutine method, and manifests the good cosmetic effects that cannot be achieved by routine surgery.

【Key words】Mastoscopic technique;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乳腺疾病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腺纤维腺瘤是青年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乳腺腔镜手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以其特有的治疗效果和美容优势,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中国大城市中乳腺疾病患者对此类手术的要求亦逐渐增多[1-2]。笔者所在科室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2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进行腔镜手术,手术均在住院部开展,疗效良好,简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20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5岁。未婚5例,已婚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钼靶检查,诊断为乳腺纤维瘤。切除肿瘤后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除外恶性。肿瘤位于外上象限7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3例,外下象限6例,距6.3~8.2cm,平均7.5cm,直径0.6~4.5cm。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外展90°,在手术消毒以前,用甲紫在乳腺表面标记出纤维瘤的位置及手术所需的大致范围。以乳晕为起点[3],向肿瘤方向做扇形标记,标出的范围要超过肿瘤1.5cm左右。手术直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在乳腺与胸大肌之间先用1%利多卡因20ml行浸润麻醉,再在乳晕及其周围用0.5%利多卡因30~40ml行浸润麻醉,轻轻按摩2~3min便于麻醉充分。根据肿瘤部位在乳晕作一2.5~3.0cm的弧形单切口,沿预先标记的界线进行分离,进入皮下脂肪与乳腺组织的分界面。在皮下脂肪与乳腺组织形成的间隙向肿瘤所在的位置分离,分离到预定范围后,在扇形的两角各缝一7号丝线及在肿块所在位置的乳腺组织缝一牵引线,术者与助手向相反的方向牵拉建立操作空间。放入5mm 0°腔镜,电钳及超声刀交替应用,将肿瘤切除。先后用3-0可吸收线缝合残腔及6-0美容线缝合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完毕后加压包扎。

2 结果

20例均在局麻下用腔镜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无中转手术者。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0min,术中出血量3-10ml,平均5.5ml。术后住院时间1-2d,平均1.5d。无术后出血、淤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乳晕切口瘢痕不明显,对称,手术剥离部位的皮肤无明显感觉异常,乳腺外形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近年来,腔镜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整形外科中,较好地实现了通过微小切口完成复杂手术的目标,为外科医生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兼顾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心理效应的手术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作为美的体现和象征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是因体检发现直径<1cm的肿块前来就诊,并且积极要求微创治疗。乳腺腔镜手术代表了乳腺外科向微创、美容方向的发展趋势。目前,腔镜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一般采用乳晕及腋下2种入路[4],我们此次临床研究采用局麻下乳晕旁切口,基于以下几点考虑[5]:腔镜提供了多角度、可调控的视野,超声刀的应用明显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也是腔镜下保持清晰术野的可靠保证;东方女性偏小,距离8.5cm内的肿瘤经乳晕基本可以完成;乳晕切口术后不易长瘢痕,乳晕皮肤的颜色及瘢痕组织颜色相似,且最易被年轻女性接受。同有些学者的体会一样,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麻醉及运用混合切割模式的重要性。虽然腔镜手术与其他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均未体现明显优势;但是腔镜技术使外科手术的微创理念得到了发展,从而将腔镜技术成功用于无腔隙的乳腺疾病的手术治疗;改变了部分传统乳腺手术方式和程序,既能达到常规手术的治疗目的,同时明显减少常规手术的并发症,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手术;扩大了乳腺手术的功能,扩展了乳腺外科治疗领域,解决乳腺外科部分临床难题;突出微创和美容效果,从而部分改变了传统乳腺外科的面貌[6]。其实,微创不应单纯强调对人体组织干扰的生理微创化,更需注重某些特定情况下对心理打击的心理微创化。乳腺的腔镜手术在并不影响生理微创化的前提下,更突出了心理微创化[7]。

总之,采用经乳晕乳腔镜切除乳腺纤维瘤安全、可行,不仅改变了传统手术方法,还具有常规手术无法达到的美容、整形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等. 乳腔镜治疗乳腺良性肿瘤68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 6(4):275-276

[2] 骆成玉,薛镭,林华,等. 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观察. 中华医学杂志,2003, 83(14):1233-1235.

[3] 孙宝臣,葛述科,郭文斌. 乳腔镜治疗良性乳腺肿瘤的体会.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4): 485-486

[4] 孙宝臣,葛述科,郭文斌,等.乳腔镜治疗良性乳腺肿瘤的体会.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 2(4): 58

微乳化技术篇7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浓缩技术、饮料、应用

1 膜分离技术

1.1 膜分离技术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半透膜将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最后浓缩的一种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是利用物理原理,没有添加任何助剂,分子也没有发生相的变化。它高效、环保、过滤过程简单易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范畴并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收益。

1.2 饮料中的超滤澄清的应用与除菌

果胶蛋白质、淀粉等胶状沉淀物以及水果蔬菜经搅拌过滤后仍存在的组织碎屑等悬浮物是引起果蔬汁浑浊的主要组成成分。采用陶瓷膜进行超滤澄清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并且很好的保留了其中的风味物质及维生素。不仅如此,用膜技术脱离水的盐分可以有效的分离细菌,改善水质,使制水成本下降50%。

1.3 茶汁的浓缩

茶饮料的一般生产过程是:在茶叶浓缩液或速溶茶粉中添加辅料配置,经过过滤、杀菌后在生产线上装罐封盖,最后经检验合格出成品。因此浓缩液是其生产核心。采用超滤膜生产的茶叶浓缩汁不仅提高了茶多酚、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机物的含量,还较好的保持了茶的香味。目前,这一技术在茶饮料加工产业中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1.4 乳的标准化

由于膜分离技术不对乳蛋白的结构和性质造成影响,因此利用超滤和微滤对蛋白质进行标准化过滤,使原本因奶牛品种、生产季节和饲养条件等原因而造成组成成分有所变化的原料乳中乳蛋白质含量和乳脂肪含量保持稳定。这使得乳制品生产合理化也为商家提供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2 微胶囊技术

2.1 功能

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是微胶囊的核心要点,其主要功能:改变物料的存在状态、质量和体积,掩盖不良风味、降低挥发性,隔离物料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保护敏感性物质。

2.2 茶饮料

茶叶中含有多种物质对外界因素如阳光、热量、氧气、酸性、碱性等异常敏感。因此利用微胶囊技术对于茶叶中的物质进行选择性包裹,来防止提纯步骤中香味物质的破坏和杀菌步骤中产品变质,以高度还原茶本身的风味、颜色和亮度。

2.3 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的受众人群广泛,如中老年人,乳糖不耐受者,腹泻便秘人群等。但益生菌制品在生产至营销这一系列步骤中,会遭受各种不利环境导致被人体利用的活菌数大量减少,而用微胶囊包裹益生菌则能增强其对外界的抵抗力,更好的发挥益生作用。

3 超高压灭菌

3.1 原理

超高压杀菌技术属于冷杀菌技术,利用蛋白质分子猛烈碰撞导致共价键破坏从而破坏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来达到杀菌的目的。但超高压并不能杀灭所有细菌,只能满足商业无菌的要求。

3.2 牛乳灭菌

目前牛乳灭菌主要采用巴氏灭菌技术与超高压灭菌技术。二者相比而言,牛乳中的营养成分例如苏氨酸、维生素A和阳离子Ca+在灭菌后,后者比前者对其破坏性要小得多,更加接近鲜牛乳本身的营养价值,而且超高压杀菌有助于延长牛乳的保鲜期,扩大牛乳的销售半径。

3.3 果汁灭菌

众所周知许多新鲜果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果汁的颜色、香气、味道等方面也影响着它的销售。高温处理不仅导致VC大量损失,也使得果汁的感官性质不尽如人意。而超高压灭菌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它是冷杀菌技术的一种,能很好的避免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果汁的保存。

4 浓缩技术

4.1果汁的浓缩技术

普通蒸发浓缩果汁法会损伤原浆水果汁中的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物质,而反渗透法则可使得固形物损失率降低至1%,极大的保留了水果的原汁原味,解决了水果原料数量不足的难题。但该技术目前还未发展成熟,主要用于果汁的预浓缩。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普及和深化,饮料工业也将因此而全面进步和鼎新。

参考文献:

[1] 乔长晟.王瑞.陈娜.王巨克.左轮.贾培起.贾士儒. 超高压冷杀菌技术对生鲜牛乳品质的影响.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 300222.

[2] 张鹰. 高强脉冲电场对牛乳灭菌效果及其品质影响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2004.

[3] 吴万贵.董卫.孙向彬.何树梅.吴宏.郑刚.袁俐. 常温超高压杀菌技术在哈密瓜汁中的应用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微乳化技术篇8

夏季,肌肤抗衰正当时

夏季阳光照射,气温升高,皮肤的毛细血管呈扩张状态,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水分蒸发。皮肤排出大量汗液和其他废物,引起皮肤酸度下降,抗病能力减弱,细菌易于侵入,毛孔易于堵塞,加速皮肤的老化。

皮肤的老化是一个自然现象,它的进程从不停歇,如果只在部分季节做抗衰老护理,皮肤内部的纤维储备得不到持续的供给,就会继续消耗,得不到更好的肌肤减龄效果。

尤其是夏季,紫外线增强,日晒增多,皮肤毒素持续累积。皮肤胶原蛋白储备的减少是一年四季都在持续发生的,而多数人恰恰忽视在炎热夏季的抗衰老护理,殊不知,这正是一个老化加速的时期,新陈代谢加速,受到自由基的攻击,更易导致皱纹和皮肤的松弛。

那么,今年夏天护肤用什么呢?

在这里,玛凯玛莉给您一个全新的选择!

玛凯玛莉无油乳化技术

夏日美肌“零负担”

玛凯玛莉近期推出的全新家居乳液套装,更特别采用先进的无油乳化技术,令乳液膏体细腻、清爽、晶莹剔透,质地轻薄,紧贴皮肤。纯植物配方,敏感肌肤也可以安心使用。轻盈的质地让肌肤没有负担,更有香甜的气息萦绕在心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同样可以舒服清爽地轻松享受抵抗衰老的完美旅程。

高科技生产工艺无油乳化技术――保证玛凯玛莉乳液三重青春效果!

1,水白:水灵灵的白,肌肤如晨露中绽放的马蹄莲。

无油乳化技术,水合性强,让每一个细胞都充盈水分。

2,柔滑:光溜溜的滑,肌肤如丝绸般柔滑。

无油乳化技术,质地柔和,与肌肤自然融合,让肌肤紧致光滑。

3,清爽:丝丝透亮,肌肤自然零负担。

无油乳化技术,乳化粒子更加微小,与肌肤接触即刻融合吸收,毛孔自由呼吸,肌肤无限舒畅。

何谓无油乳化技术

无油乳化技术运用了目前流行的有机概念图理论,解决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有机结合的难题,形成稳定的、分子粒径更加微小的乳液。其实现了油溶性类物质在各类溶剂中透明溶解的“无油乳化”,及防止不溶性矿物质、结晶、维生素等难乳化原料在乳化后不会凝集的稳定分散体系,是化妆品生产的一项高新技术。

无油乳化技术,是领先的高科技生产工艺,代表了国际倡导有机物应用的发展方向,与普通乳化技术相比,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和改变:

1、无油乳化技术,利用现代有机概念理论,解决化妆品中性质不同物质的有机结合,乳液稳定性强,使用效果更加集中体现;

2、无油乳化技术,使乳液质地丝丝透亮,乳化粒子可达纳米级,触感更加细腻,易于皮肤吸收,告别普通护肤品的油腻感。

3、无油乳化技术,生产工艺数字精确控制,保证了乳液众多活性成分在生产过程中,活性与自然特性的超强保持,弥补了普通乳化的最大不足。

根据有机概念图理论,可以精确计算出各种物质在乳液中的添加量,同时得到更好的乳化效果。无油乳化技术使得乳化出来的乳液有着更加微小的粒径,达到纳米级,触感也就更加的细腻,如无油一般,告别护肤品油腻感。

微乳化技术篇9

【关键词】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常规超声;乳腺恶性肿瘤;微钙化

近年来, 随着我国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微钙化检出率不断升高。与常规超声相比,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可进行自动容积扫查, 建立全容积数据库, 有利于临床随时分析研究患者临床状况, 有极大的临床意义。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收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给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 通过两种诊断方法的对比, 评价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在诊断乳腺恶性肿瘤中的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42.5岁, 88例患者经活检病理或手术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

1. 2 方法 仪器:Siemens S2000 ABVS成像系统,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采用14L5BV探头, 频率为5至14MHz, 中心频率为11MHz;常规超声检查采用18L6HD探头, 频率为5.5至18MHz, 中心频率为12MHz。

对88例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 检查方法如下:利用四象限扫查法扫描病灶, 并记录可疑病灶。之后对88例患者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查, 检查方法如下[1]:覆盖全乳腺组织, 分别在前后位、内侧位及外侧位扫查一侧乳腺, 对可疑病灶患者加低位或上位扫查, 将扫查信息录入工作站。

记录两种检查方法下微钙化检出率及分布范围,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有肿块和无肿块两种情况下微钙化的检出率。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比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P

2 结果

88例患者共91个乳腺微钙化病灶, 其中,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查出病灶85个, 常规超声检查出病灶74个,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91个乳腺微钙化病灶中有63例位于肿块内, 28例未发现肿块。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肿块内微钙化检出率相差不大, 两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无肿块背景下的微钙化病灶,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由正常组织基因突变引起, 临床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微钙化。乳腺钙化多数出现在乳腺导管或小叶中, 少数位于间质中, 目前, 临床对乳腺微钙化机制无统一明确的定论, 临床经验指出, 引起乳腺微钙化多是由肿瘤组织坏死、退行性变, 或是细胞分泌活性增加引起等。临床根据乳腺微钙化形状、大小和分布将其分为典型良性微钙化、中间型微钙化及高度恶性微钙化三类[2], 其中, 高度恶性微钙化临床表现为线样分布铸型钙化和颗粒性钙化。

一直以来, 临床多采用乳腺X线摄片诊断乳腺恶性肿瘤, 随着超声换能器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逐渐以超声检查方法取代乳腺X线摄片, 尤其是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的应用, 临床利用频率高达14 MHz宽幅线阵探头行自动容积扫查, 采集乳腺灰阶影像, 并将其传至影像数据处理系统, 纳入全容积数据库, 为临床获取乳腺声像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本院对收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 诊断结果显示,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 对于无肿块背景下的微钙化病灶,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 两组对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过程规范、处理高效、方便, 有助于临床实时获取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 因此,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应用于临床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包凌云.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微钙化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 21(3):220.

微乳化技术篇10

关键词:质量控制;微表处;预养护;沥青路面

【分类号】:TV523

有效提高路面平整度、显著改善路面抗滑性能、防止路表水下渗等是微表处的主要功能。在原路面上摊铺外掺剂、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填料、砂、石屑等和水配比拌合而成的稀浆混合料,在摊铺后的1~2h内即将交通开放的薄层结构就是微表处。适用于对沥青路面的养护工作,其具有成本低廉、节约能源、封闭交通时间短、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尽管微表处技术优点诸多,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我分局施工质量来看,一些经过微表处施工的路面后来会出现推移、脱落现象。所以,文章对沥青路面施工采用微表处施工技术的问题以及质量控制进行说明。

1、 施工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经过微表处技术给沥青路面的施工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一些质量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例如:集料脱落、纵横向裂缝、路面坑槽等等。而有些公路甚至在施工后半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出现诸多质量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在预防性养护适用性等方面,重新看待微表处技术。

1.1处理脱落与松散

路面坡度较大时,路面病害的处治不适宜采用微表处技术,这是由于上坡路段非常容易造成路面粗集料的脱落,对路面具有很大剪应力,结果就会导致路面产生推移、车辙等现象。若路段的施工质量不好时,相比超车道,行车道的光面现象更为严重,这是因为重载车辆行使在行车道的情况较多,粗集料容易出现脱落等现象。当然这些问题与施工用水量的控制和施工技术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从施工过程看,其问题主要与集料砂当量及乳化沥青性质关系密切。所以,在进行微表处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强化质量的控制,严禁使用质量不达标的集料和统料进场,混合料的拌制需严格依照施工级配进行。

1.2处理裂缝、坑槽

在路面结构体系中,微表处结构层厚度较薄,不具备补强作用,职能作为表面磨耗层和保护层,因此,坑槽、车辙、龟裂等路面的病害来自于路面、路基整体强度弱,对此,稀浆封层应在补强和挖补后才能进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忽略处理原路面,为了赶着交工,随便处理后就加铺微表处,这就造成了路面在使用不久后出现裂缝、坑槽等现象。对此,可在处理原路面过程中,注意坑槽底面,乳化沥青应均匀涂擦与整个坑槽内部,裂缝的位置应注意适量乳化沥青的喷洒,而松散处于裂缝处还应加化沥青的使用量。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做微表处,在开槽时应将松散部分凿除,开槽坑为方形。

1.3处理泛油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泛油假象,因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不合理或级配偏细导致微表处泛油问题的产生。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乳化沥青用量偏过低导致的集料间粘附性差,以及乳化沥青用量过多导致产生路面泛油的现象,应对乳化沥青用量和施工用水量进行严格控制。

2、 控制微表处施工质量

2.1控制原材料

微表处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和施工性能会受到改性乳化沥青质量的显著影响,在选择改性剂种类、乳化剂种类、基质沥青标号时,应根据材料供应、使用要求、气候条件等情况实施。对于施工质量而言,不同剂量和品种的乳化剂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所以,破乳不利于路面与封层的粘结,且过早的破乳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刮痕、厚薄不均、结团等,而过长的破乳时间还会对微表处混合料的成型时间造成影响。另外,乳化剂与改性剂的配伍性、乳化剂与沥青的适应性需达到良好的标准。

2.2控制施工过程

2.2.1.控制用水量

混合料稀浆拌合时间、和易性、稠度受到稀浆混合料含水量的极大影响,若含水量偏高,稀浆会形成光面或者出现浮浆、流淌等现象;若含水量偏低,因稠度过大对拌和带来了困扰,导致微表处表面剥落、松散、划痕等。应按照施工所用稀浆混合料的稠度值以及集料的含水率来确定用水量。

2.2.2控制级配

施工路面性能会受到集料级配的直接影响,从而产生变化,因此,当施工中矿料级配、油石比超出工程规定时,在查找出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整改。在设计级配时,由于施工的和易性会受到间断级配的不良影响,干扰摊铺的均匀性,使摊铺的混合料出现细料、粗料相互分离的情况,所以,其设计应采用连续级配。

2.2.3控制摊铺速度及摊铺厚度

原路面的表面纹理和集料的级配决定了摊铺速度,如果摊铺速度过慢会对稀浆混合料的破乳造成影响;但是速度过快就会引起离析、推移、波纹,因此,应根据路面的状况来调整摊铺的速度。根据摊铺面积以及摊铺混合料重量计算出摊铺厚度。在微表处混合料中,集料发挥出骨架的作用,而稀浆混合料的厚度取决于集料最大粒径。集料摊铺时,应以-10%~20%的标准来控制所变化的厚度。迈入摊铺层内75%以上就是最大粒径骨料摊铺标准,摊铺太薄会造成路面光面现象。控制厚度时,施工路面禁止出现内外薄厚相差较大现象,应均匀两侧路面薄厚度。为了确保摊铺厚度的均匀,应选择软硬度和厚度适宜的橡胶刮板来解决构造深度与厚度的矛盾。

2.2.4处理接缝

在进行施工时,为了确保接缝平整性,应将纵缝的搭接宽度尽可能减少。接缝高出量不得超过6毫米,在标线处安排重叠。在进行横缝的施工时,可将宽度为一米的油毛毡或铁皮铺垫与起点的摊铺箱下,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外观的良好与起点的平整。

结束语

在预防性养护高速公路路面时,实施微表处施工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行作业。有效提高路面平整度、显著改善路面抗滑性能、防止路表水下渗等是微表处的主要功能。在控制质量中,对施工工艺、混合料设计、原材料各方面进行控制,并注重选择矿料,检查和调整级配与油石比。还应做好筛分的工作,以便处理料源与级配要求不相符的情况。微表处施工应有先进的摊铺设备和操作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摊铺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决定了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