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3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雅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雅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一、引 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 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蔡元培、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 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的存在所需的自由理性进行探讨,引出博雅教育对塑造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以及博雅教育的自由理性的特点。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Liberalitereducatione,其在法语中的对应概念为良好的教育(the belieeducation)。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给密友狄翁的支持者们写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第七封信》,柏拉图在书信中指出,有理智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教育”(eleutheras paideias)中才能取得自信,“自由”的教育使志同道合者结成友谊,而且是一种高贵的友谊。柏拉图在书信中所说的eleutheras paideias,也即英文中所谓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是博雅教育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首次现身。古希腊是博雅教育的发祥地,希腊人作为自由理性的倡导者把我们带入另一个世界。阿那克里翁的诗歌说:“自然赋予牛以犄角,赋予马以四蹄,赋予野兔以速度,而赋予人以思想。”在柏拉图看来逻辑力量是人之灵魂最高的属性,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也这样认为。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而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风行博雅教育,博雅学院的建立。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它认为对学习的爱好、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有效交往在学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更有价值。

不论是对博雅教育课程的探讨,还是多博雅教育制度的探究,本文认为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理性是其灵魂所在。那么什么是自由理性?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哪里?这就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博雅教育之自由

人存在于社会中,作为文化者而存在,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进而反影响文化,创造着文化。人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是自由的,一方面在本能的统治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趋向创造性地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

塞涅卡在否定了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可以使人自由后,指出了一条通往真正的自由的道路即对美德的追求。只有对美德的追求才能够使人获得自由,或者可以理解为只有美德的知识才能使人道德上自制,无所畏惧,无所欲求。在塞涅卡看来,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仅要具有自由的出身,而且,更重要的,要善于控制愤怒、嫉妒等破坏性的激情,成为自己的主人。

纽曼认为,自由是因其自身为目的所致。因此高度肯定了自由教育的价值,虽然排斥专业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教育的价值而言,强调教育本身即目的的理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博雅教育强调人的自由的存在,以及人自由创造,不止是灵魂的思索,还包括所有自然所指出的目标的选择与实现。就像海德格尔要求的,我们“设计”自己。而教育所要实现的不是给我们以模式或者先前的经验框架,还有那些事先给予的事实的限制。如柏拉图所言,教育在于给予人以心灵的转向。

柏格森已经告诫过,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世界因此成为我们思想范畴体系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不能以这个世界上的客体的标准来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因为这些东西不可改变的受到了限制,它们被衡量和被计算。

倘若我们的灵魂是封闭的,是未被开启的,我们如何避免被限制,我们必然被束缚。所以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智慧,需要哲学的力量。博雅教育的自由正是它的光辉所在。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的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再也无法一劳永逸,知识的陈旧速度变快,我们必须时刻学习。仅仅依靠学校的所得已经无法满足生活工作研究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热爱学习的精神,需要会学习的能力。而传统教育使得我们看似所得颇多却没有太多的力量来迎接未来的生活。没有懂得自由,就无法自由的选择,无法自由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由地决定我们的存在。我们必须像雅斯贝尔斯所要求的那样,不使我们的自我理解客观化,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把我们自己看成是开放的、没有偏见的可能性。

二、博雅教育的理性

理性是杰出的人类特征,唯有靠自己的理性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对多葛斯派来说,理性——它拥护人的全部内在价值——不仅给人以自主,而且也使人自给自足。生活并非一件“世俗琐事”,而是一个人自己灵魂的事,以及净化灵魂的过程。 转贴于

我们的认识,并非总是已经拥有了对其对象的所有权,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才可以增长。认识力求领悟事实。想象却上升到事实之上,并探索非真实。然而正是因为理性,想象才为认识产生出一种丰富性,因为想象通向新的事实。

诺克斯是英国式的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的坚定支持者。诺克斯所理解的博雅教育是对绅士的教育,这种教育既是一种理智的教育,也是一种德性的教育、品格的教育。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德行的高度自制的情况下才拥有的。不存在完全的狂妄不羁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自由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理性对于自由的宽泛程度具有限制作用,具有较高理性的人,更容易享有更多的自由。

博雅知识是一种哲理性的知识(philosophicalknowledge),博雅教育是一种哲学性的育(philosophicaleducation)。博雅知识是一种“自为目的”的知识,为了最完满地实现这“自为目的”的理念,博雅知识必然采取“哲学”的形式。这里的哲学指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指纽曼所说的“理智的完美或德性”,这里的哲学指的并不是启蒙运动之后学科化的哲学学科,而是指哲理性的知识。这里的哲学不是指康德哲学、洛克哲学、黑格尔哲学,等等,而是指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统摄性的、百科全书式的认识。这种哲学性的知识也是一种“解放性的”、“自由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使我们从“奴性”或“儿童”般的无知状态中解放出来。作为哲学性的知识,博雅知识是一种内在化的知识。由于博雅知识指向心智的培养,因此博雅知识一旦被知识主体掌握。便永远存留在知识主体的心灵深处,不再失去,成为“一种后天获得的启悟,一种个人的拥有,一种内在的禀赋”。任何学习的行为,都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背诵一些五花八门的事实,学习者必须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知识,使知识成为一种能力。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对话,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讲座,都应当包括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对话”。

博雅教育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培养对于更好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博雅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传统教育的地方。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爱好、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正是对学生今后自由理性的关注。

博雅教育,或称为自由教育,通才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水平,而是关注学生个体更好的成长,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博雅教育追求自由理性。教育赋予人类以善的理性,从而更好的驾驭自己的情感欲望,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获取尽可能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

2 舒志定,论教育与价值教育研究

3 张燕,浅析“博雅教育”

篇3

2014 年10 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省内高校开始了全面的学分制改革。但是民办高校的资源匮乏,完全的学分制在民办高校实施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本文主要对民办院校在书院制博雅教育下进行的学分改革进行研讨。

一 书院制概说

说到书院制首先要说书院和学院的区别。传统上的学院主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而书院主要管理学生正常学习以外的生活,采取书院制的目的是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巩固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2]。

我国书院制已实行了多年,书院扩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学分制简介

学分制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主要内容是用学分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制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能力。而书院制恰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院制配合学分制是有效弥补学分制不足的一个方法。

三 书院制下博雅教育的相关学分制改革研讨

(一)学分制下博雅教育思想的改变

博雅教育源自欧洲兴于美国,又称为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要办好博雅教育首先要对博雅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职业院校开展博雅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3]。在我国民办院校中,博雅教育一直是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博雅教育的认识不足

博雅教育源自国外,国内对博雅教育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在各个院校内的博雅教育课程大多存在分歧,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博雅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过多地借鉴了国外博雅教育的经验,将国外博雅教育的“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天文、地理、音乐”与国内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或《易》《书》《诗》《礼》《乐》《春秋》进行结合,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开设博雅课程。所以各个院校的博雅教育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2 教学资源不足

博雅教育包括各类课程设置、活动、讲座、培训等,民办院校在教师资源、活动场地、讲座经费等方面和公办院校相比严重不足,导致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博雅教育不够相符,其中导师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课室及活动场地缺乏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二)学分制下博雅教育改革的研讨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正在进行书院制及学分制改革,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研究该校博雅教育中相关的学分制改革。

1 博雅教育改革

在该校的博雅教育中将学生博雅课程分为三个学年和博雅奖励部分,主要分为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博雅讲座、博雅活动、阳光工程、博雅读书、志愿服务,第三学年的博雅报告,博雅奖励部分的比赛获奖、活动组织和学术成果。

其中博雅讲座包括国学教育、公民教育、成长教育、科学素养、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志愿服务等相关方面的讲座,每学年每种讲座最少需要学生听取一次,以便获得基础博雅分数,在听一次讲座后再继续听取讲座可以获得加分。

博雅活动包括国学教育、公民教育、成长教育、科学素养、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志愿服务、“我的社团”等方面的各种活动,阳光工程申请举办的各类学生活动项目。

博雅读书由读书会和博雅阅读两部分组成,读书会每学年要求学生最少参加两次读书会活动,每年最少借阅15 本博亚类书籍阅读。

志愿活动包括校内义工、校外义工、专项义工活动等,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最少30 个志愿时才能获得基础分数。

学生需要在参加两年博雅教育后,在第三年写出自己参加博雅教育的心得报告。以上项目分数累加即是学生的博雅教育得分,根据分数评出合格、良好、优秀。

博雅奖励包括比赛获奖、活动组织加分、学术成果。参加比赛获奖可以获得额外博雅加分,负责组织活动可以获得组织者加分,发表论文或出科研成果可以获得学术成果加分。

2 博雅教育学分改革

博雅教育在学生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4 个学分,分别是社团活动、课外阅读、三创项目、义工活动。

其中社团活动包括公共社团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书院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活动可根据参加的不同内容获得不同分数。

课外阅读包括图书借阅、读书笔记、阅读分享、视频学习、学习研讨、晨读、自习等。

三创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参加金点子大赛、参加金点子相关讲座、发表论文或者新发明、参加校内外的创业竞赛项目、组织或参加创业实践项目、参加三下乡和社会调查。

义工活动包括校内义工、校外义工、专项义工,并进行项目评比,参加服务课程培训。

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博雅分数被分布于博雅教育的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和博雅奖励之中。培养方案中以项目模块为主导,实际操作以学年作为单位进行操作,学生只要完成培养方案之中的项目,达到60 分,即可拿到每个模块的学分,超过60 分记为良好和优秀。

这样一来,学生的博雅教育和学分获得就可以平均地分布在3 个学年之内完成,不需要每学期集中突击完成某个部分,避免了博雅教育流于形式。但是在计分的过程中,涉及到导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所以如何制订一个标准,将学分制的每一个分数与博雅教育的内容进行一一对应,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3 博雅教育与学分的计算标准

博雅教育中每一学年必须完成五个模块最少一次的内容,才能获得及格分数,完成次数增加一次则增加相应分数。博雅讲座每学年七种类型讲座需要各听一次,博雅教育学分制学分计算标准如表1 所示。

博雅活动参加一次有基础分,博雅教育学分制学分计算标准如表2 所示。

阳光工程包括书院每学年组织的各种活动,每学年最少参加20 次,参与一次获0.1 博雅分,学分制对应参与4 个模块内的相关项目内容,最高20 分。如表3 所示。

博雅读书要求每学年最少参加两次读书会,每年最少阅读15 本博雅类书籍,与学分制对应内容如表4 所示。

博雅志愿服务每学年要求完成30 个志愿时,与学分制对应内容如表5 所示。

民办高校实行书院制并与学分制结合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各种问题,博雅教育下的学分制改革是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促进书院制改革。如何更加深入地改革,还需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于金山.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究[J],知识经济,2015(4).

篇4

【关键词】博雅教育 教师培养

人才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7-02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见于古希腊,在当时被称为“自由教育”,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为目标。这种教育有别于专才教育和职业教育,而是通过多学科教育,培养人的全才,让受教育的人摆脱庸俗,成为有文化的人。我国古代也有类似于“博雅教育”的思想,如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以及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其理念都与“博雅教育”相似,以综合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旨在培养人的“全才”。在我国,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的各方面才能还处于待开发状态,优势智能还未能完全显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宜创造更宽广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学习,了解五花八门的知识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他们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为优势智能的发掘提供可能。基于此认识,我校将办学价值追求定位为“贵于品・雅于行”,意为让学生拥有高贵的品格修养和文雅的言行举止。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依靠全面发展的教师来引领。因此,我校将“博雅教育”理念也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上。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我校力图打造具有“博雅”品质的教师队伍,又将“博雅”内涵具体阐释为具备广博知识、向善修为和进取精神三种品质,以打造具备这三种品质的“博雅”教师团队为目标。通过“博雅”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

(一)具备广博的知识

1.多渠道拓宽知识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雅教育”理念下的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引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博雅”教师,应文理兼通,在文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不断提升人格境界、生命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广泛的学习还能促进创新精神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丰富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存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与时俱进钻研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熟练地掌握任教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了解学科内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发展动向,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更好地驾驭课程,准确地传授学科知识,在授课时才可以左右逢源,帮助学生搭建认知体系,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的思维。

3.深挖教育科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专业技能。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育人不是简单看管孩子,有学科自身的专业技术性。“博雅”教师需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如此才能让教育教学工作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挖掘、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二)具有向善的修为

1.爱与责任。教书育人是一项良心活儿,守望教育,唯爱与责任必不可少。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只有满怀爱意,才能让教书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般,给学生以爱的浸润,让学生获得爱的力量;教师只有满怀责任,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脚踏实地,不虚度青春年华,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好根基。

2.视野与胸怀。“博雅”教师应具有高远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视野决定高度,胸怀决定境界。“博雅”教师面向的工作对象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以高远的视野,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学科知识以外的世界,了解社会,心系天下,将所学的知识和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礼仪与气质。“博雅”教师的礼仪与气质应该是脱俗、出众的。先博而后雅之,教师通过广泛阅读、学习,习得大量优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交处事之道,这些习得,内化于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气质中尽显“雅”的元素。

(三)洋溢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

一所学校要想快速成长,必须有一支战斗力十足的教师团队。桂雅路小学作为一所自建品牌的新新学校,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张白纸基础之上,学校制度、成绩、文化,统统从零开始。富有战斗力的队伍需要培养,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必不可少。在“贵于品・雅于行”的校训感召和“博雅”文化的熏陶下,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且“雅志”常驻于心,时时激励着每位教师学习不止,奋斗不息。

二、“博雅教育”视域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立足教师能力水平,力求教师培训多元化

1.以校本培训为大本营,夯实教专业发展基础。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始终是基础中的基础。以校为本最切合学校实际,因为学生发展现状如何,学校环境氛围如何,教师现阶段育人、教学的手段和水平如何,校本培训可以最及时、最有效地将问题反馈出来,帮助教师在常规工作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校本培训的组织者依赖于教师队伍本身,教师轮流主持培训,必须自己先学习获得认识和思考。所以,校本培训同时也促进着教师队伍自主地延伸和发展。

2.加大“送出去”的力度,开拓教师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基础知识之上,教师需要走出去亲眼看看国内外的同类学校建设发展的情况。从学校文化建设到精品学科建设,从学生管理到全校教职员工的建设,从学校课堂教学的构建到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事无巨细,教师都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和国内外教师交流,以此获得工作创新的思维火花,获得教育教学工作新的生长点。

3.主动把专家“请进来”,实现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可以夯实工作基础,外来专家的点拨引领,则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惯性。在有限的培训经费上,引进专家是效率比较高的做法,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感受专家的视角和风采。

(二)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1.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构建学科内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是我校最具体的教学团队单位,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最终都在教研组得到落实。语数英等学科教研组一般由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其它学科教师,可以由同学段的同一学科教师组成。我校搭建教研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同时,还让不同层次的教师互相影响,互补知识结构,改进思路和方法,促进整个团队的协同共进。

2.以专题研讨沙龙为平台,构建学科整合学习共同体。“博雅教育”要求孩子们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是全领域、全学科的意思,达到博学通用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引导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是全学科的,力求打破学科壁垒,把各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养成综合思考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学科教学基础上,我校非常重视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把相关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构建多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此开阔教师学科视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3.以项目引领为动力,构建综合性学习共同体。特色学校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特色项目构建。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是基于全校性的,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师们因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聚在一起,跳出学科专业限制,发挥所长。例如,我校依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需要,组织开展“编给学生的课程”项目,开发编写了《“博雅”历史文化探究读本》《“博雅”安全读本》《“博雅”礼仪读本》等,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课程创编小组,共同学习、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

(三)丰富教师团队活动,重视教师情感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要秉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即智商和情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智商可以在学科学习和技能训练中获得,而情商则要通过各种团队活动来开发和促进。“博雅”中的“雅”,指的是雅志雅趣、爱岗敬业、有国际视野、有优雅的兴趣爱好和气质,而这些都需要在互动中培养生成。凝聚的情感,可以提高团队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我们让努力工作成为教师自主的需求和荣耀,让同伴互助成为一种自然常态,让献身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一种朴素的情感需要。

(四)范教师队伍建设,倡导超越制度的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所学校的底线管理。学校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各方面的工作和纪律定下标准和细则,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但制度是一所学校的底线所在,如果什么工作都以制度的规定为行动目标和指南,相对于精品建设的学校而言,这个标准就低了,学校的发展难以取得明显的突破。在“博雅教育”视域下,教师也向“博”“雅”要发展,在“博”“雅”的感召下,教师自身的行为标准在逐步提升,与最低标准制度底线的距离越来越大。“博雅教育”理念下的教师队伍管理,除了冰冷的制度管理,更应该注重温暖的人情管理。学校行政班子着眼于教师工作、生活的细微之处,基于“博雅”文化塑造了教职员工们放眼世界的胸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将“贵于品・雅于行”作为价值追求,将教职员工们凝聚在一起,弘扬正能量,心无旁鹜,一心谋求学生的优质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五)优化教师人才结构,推动人才梯队建设

我校是新建刚满五年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现有有限的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加快人才培养战略意识,争取培养出本校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区域名师是学校行政班子的共识。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开展了“师徒结对”传帮带、青年教师团队磨课、“以赛代练”骨干教师研磨课等活动,将广播种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力争教师结构呈梯队式搭建。

篇5

价值观的领导是校长的首要领导,其内涵是校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普适性的人类基本价值、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所在组织的特殊要求,去引导、规范和整合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古今中外,优秀的校长、真正的教育家在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主导、示范和凝聚作用,能够并善于把价值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引领学校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成为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创办于2000年9月,前任校长王跞提出了以“博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定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博雅”文化定位,就是明确学校育人的价值观,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博爱众生、知识广博、气质优雅、行为文明的人。面对应试教育依旧轰轰烈烈、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学生的修养有待提高等严酷的现实,王跞校长及继任者引领全体教师在“博雅”文化的打造中,不断认识到教育不能只满足学生学得现成的知识,而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素质基础。实践证明,打造学校文化是培育共同教育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诠释“博雅”文化,确立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诠释好学校“博雅”文化,就是要在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不断认识和丰富“博雅”的内涵 ,进而使全体教师确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诠释“博雅”精神文化,追求教育的崇高境界。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它直接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博中求精,精中见雅的“博雅”精神文化,它彰显了学校博爱众生、海纳百川的大气象,蕴涵了学校博古贯今、继往开来的大智慧,更体现了学校博览众山、誓为人先的大境界;它喻示着学校师生将努力具备博大精深的气魄,博学多才的素养,儒雅端庄的气质,文明得体的行为――这些将成为我校师生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育人理念、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专业比武、读书活动、评优争先都是学校向教师诠释“博雅”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肖淑芬老师在其个人文集《踏歌而行》上曾深情写到:“从教十余年,在数学教学上越研究越觉得自己缺陷众多,只好以‘君子病无能’来不断勉励自己‘增益其所不能’。基于此,行――行走,是最合适我的一种状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常态。踏歌――牵手踏地,边歌边舞,我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从容潇洒!为生活而歌,为事业而舞,就权当是对自己的期许吧。” 毫无疑问,“博雅”精神文化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指引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追求教育的崇高境界。

诠释“博雅”制度文化,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级管理事务中普遍认同的原则,尤其成为当今各个企业、机构的文化和价值观。“博雅”制度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广大教师以人文关怀和发展的空间,提倡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设计自我,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对于我校刚创办时制定的《前埔南区小学管理手册》,为了使之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特邀老校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篇逐条修改,并经教代会讨论和通过。《管理手册》涉及常规管理、教育科研、奖惩考核等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教师个体的身上,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如,我校在《“生本”课堂模式建构实验管理办法》中提出以项目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的目标及实施方法,对教师参与学术沙龙、论坛和课例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提出了共性量化要求,学校又针对参与项目实验的教师的特点,采取了“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帮扶。年青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存在“有热情,难坚持;有实践,缺理论;有点子,少策略”的情况,为此,学校聘请专家,定时到校,听课,评议,协助青年教师凝练策略,建立模式。这样的实验工作管理办法突出了管理与服务,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学校还开设了“校园心理驿站”,开通了“南小论坛”、“校园留言板”、“校长在线”、对话“直通车”等,弱化强硬的管理,强调平等对话。人性化的制度固化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得管理体现创新,体现人文色彩。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在制度执行中教师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他们也会同样的把这样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诠释“博雅”环境文化,凸现教育的无穷魅力。环境对人的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外界状况的宁静优雅与否,很容易调适或扰乱师生的心境,使之或欢愉安适或躁动不安。“博雅”环境文化就是要求通过美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仅激发求知兴趣,而且身心愉悦。为此,我校搭建了科学、艺术、经典三个平台,引导学生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并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堵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我校独具特色的各班教室门口的猫形板、博雅园地更是展示班风班貌,彰显班级特色的一片天地,学校从“洁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四个要求着手,鼓励各班形成既有个性,又有特色的教室环境布置,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学校建立开放式的主题活动园地“心理角”、“英语角”,“心理角”里小桥流水,鱼儿在水中徜徉;钢琴不时传出美妙的音乐;富有层次的园林小品散发出清新的气息。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今,我校的师生正拥抱着优雅的校园环境,感受着校园环境博大的胸襟,进而凸现“博雅”环境文化所带来的无穷 的教育魅力。

二、打造“博雅”文化,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全体师生来演绎和表达。我校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加入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博爱众生的人格。2004年12月学校成立了红十字会,前埔南区小学高高的扬起红十字的旗帜,在旗帜下聚集一批批朝气蓬勃,充满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师生,学校组建红十字救护队,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培训活动,经常安排救护队队员到前埔医院实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校红十字救护队员的综合素质,救护队经常在全校集会时演示急救方法,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人道理念和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校园送温暖活动、爱心资助更是学校红十字工作的美丽风景线,师生的“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知识广博的人才。读书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最为快捷的方式。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时间和读本上做好保障,大力推进“读书进课堂活动”。辅之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图书漂流”、“亲子共读”等活动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读书氛围。学校创建读书推进机制,明晰活动推进主体。在实践中,我们将“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文化”的理念,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儒雅端庄的气质。艺术的熏陶能让人变得高雅起来,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学校人人参与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是重头戏。每年4月份,全校师生就在期盼文化艺术节。以班级为单位的美工作业展示、全校性的美术精品专栏展示、现场粉笔画比赛、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校园小歌手“卡拉OK”演唱比赛、“小灵童”乐器演奏会、综合性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1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校的一张“金字招牌”。许多精彩的片段依然历历在目;许多动人歌乐依旧余音绕梁。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时,“博雅”的理念以不可抗拒的气势融入到全校师生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学校的每一寸空间,也在悄然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

打造“博雅”文化,培育文明得体的行为。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意义深远,而其实效性有待创新。我校开展了“甄选校园铃声”、“征集课间小活动”、“征集期末奖项”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工作。如今的校园铃声正是老师学生们喜爱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课间活动文明有序,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期末奖项童趣十足,学生乐于争取。毫无疑问,这有助于营造校园优雅的氛围,进而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行为文明的人,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三、营建“博雅”精神家园,升华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学校全体员工共同精神追求的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关心师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

营建“博雅”精神家园,让教师产生归属感。杰克・费茨・恩兹博士在《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中指出:“从历史看,美国最成功的公司创立者懂得,必须创造一个‘家庭’,并让员工们感到他们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公司这一母体中,他们有安全的保障,会取得成功。”我校尤其重视在教师队伍中营建“博雅”精神家园,善于从一人一事中发现文化精神蕴育的火种,借助微小之力,培育全体教师的情感、信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责任与义务等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并为升华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奠定基础。2011年,我校参与了由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广电总局举办的以弘扬马拉松精神,展现学校才艺为宗旨的“为马拉松喝彩啦啦队比赛”。尽管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可是在预赛阶段只取得小组第二名的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进军决赛存在风险。不少师生眼中噙着泪水,更有甚者放声大哭。在预赛次日的集会上,我们告诉全校师生:“失望的泪水,沮丧的眼神,透过这些,我们感受到的是前埔南小勇争第一的志向!预赛最佳人气奖的获得,让我们感受到了外力的支持!前埔南小拥有这些就是拥有了‘争创一流品牌学校’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在随后的比赛中,全校师生全力拼搏,顺利进入决赛,并一举拿下最佳人气奖、突出贡献奖、团体金奖、决赛季军四座奖杯,全校师生群情振奋……以“博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得以凝聚,教师的归宿感得到增强。学校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得到升华。

篇6

关键词:博雅教育 大学生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0

当今大学教育里,过多注重教育职业化,导致专业性占据超高地位,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忽略人格培养,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人类、文化存在价值的认同感,更缺失对生活的创造、适应和反思的能力。大学教育中要求将教育重点放在培育人上,而不单单为职业方向做规划。对教育进行改革,必须要关注专业之外的更多职责,这类职责高于对专业传授的范围。博雅教育在世界逐渐蓬勃兴起,为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缺陷的更正和改善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1 博雅教育的教学理念

博雅教育的提出者是亚里斯多德,教育主旨是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博雅教育认同知识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知识中同样蕴含着真、美、善。从古至今的文艺革新,从“自由七艺”到儒家“六艺”,涵盖了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文科理科,而且以个人生理、心理全方位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教育目标。博雅教育注重培育的是具有如下“智慧”的人才:品格谦逊自尊,能够在自爱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作风真实不虚假,在追寻人生真理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能够做到求知从多方位思考,以雄厚的知识底蕴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博雅教育作为知识界里求同存异的不同理念,重点在于找出教育专业性和教育人文化之间的平衡点。理念最终核心定位为,大学课程内加上博雅体系,能够让同学在学习专业性知识时,自己选取感兴趣的拓展知识课程。还有,博雅理念融入专业学科中,直接影响学生人格拓展,健全和完善人格确立。

2 博雅教育相关内涵

2.1 博雅教育是教育中的新型科学理念

博雅教育提倡把知识作为课程传授基础,在保留学习知识为主体的特点下,培育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追寻真理过程中,对知识、行为、思想、精神才智的统一,提升学生自我能力实现标准。

2.2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成为博雅课程的首选内容

科学教育是针对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育,确立其理性思考方式的专门学科。人文教育是针对学生特性和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创建的学科,侧重点为培养人文情怀,显露个性和确立人格特性,在社会、自我、人类、他人各式问题、价值中体现超乎以往的体会和理解。人文教育需要培育的是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自我价值,具有应对挑战、团队合作的能力。投入实践中可以做到敬业、善业、乐业,始终保持不间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以上,为社会生存以及个人生活处理方式所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

2.3 博雅教育所包括的三种层次

第一种,专注学生各层面发展状况。通俗来讲,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到自爱、自尊以及对道德的判断,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第二种,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学科知识能力,使学生具备工具类知识,与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力相适应。第三种,个人能力的提升,能力包含广阔,学习知识只是其中之一,实践才是个人能力中更重要的方面。书本是我国教育固有模式,考试是教育核心,学生往往通过对知识的理解、熟背来取得高分,而这些都不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创新能力和对工作的胜任能力才是社会最需要。

3 博雅教育作为教育革新内容,被应用于当今大学课程中

博雅教育将教育从专业、知识教育向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实现个人实践、判断、创新为基本教育点,应展开以博雅理念为基础的教育课程。

3.1 科学课程构成中,将“学会选择”作为向导

当今社会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选择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人生重要课题。博雅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以尊重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题学习,对知识能力进行优化,完善以往课程包含的硬规定缺陷。

3.2 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使课程行之有效

大学教师通常有较深的教学水平,但授课形式为固定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模式进行变化,根据模式、考核、内容做原则内的调整。老师不再以“浇灌”为主,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分享意识逐渐形成,课堂上交流合作增多,个人优势能力得到完善或展示,促进学生各方面社会所需能力的发展。以上均是博雅教育的基础理念。

结合以上论述,博雅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成为重要教学理念,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整改,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完善,同时提高其各方面能力素质,培育社会所需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生戗.本科生能力建设初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布鲁斯.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胡森.关于大学的观念:不断变化的作用,当前的危机和今后的挑战[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2,(30).

篇7

 

博雅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本身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将“形成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作为教育目标,让学生从根本上变成具有广博知识和气质优雅的人,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形成良好心态,在提高自身能力、行为、取得成就的同时,摆脱庸俗,从而全面的精神成人。博雅教育在精神成人的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方博雅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北美模式,本科前半部分实施博雅教育,后半部分实施专业教育。另一类是欧洲大陆模式,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博雅教育的理念美国大学视博雅教育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是主修课和辅修课的补充课程,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些共同的基本的知识必须学习。

 

不论是哈佛还是耶鲁课程的设置,都明显强调课程设置的本科生学习的自我建构,强调专才教育和博雅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除研究型大学外,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同样注重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尽皆如此欧洲博雅教育实行的是与美国大学不同的思路欧洲大学否定北美模式这些所谓共同课程的有效性,认为同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透过几个特别设计的学科便能达成,而是必须透过正是的方法,将博雅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力,可以说,欧洲大学虽然没有明确设置专门的博雅教育课程,但同样在精神上继承了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

 

(—)情感沟通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礼记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在教学背景上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而且在教学手段上也为精神成人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积极互动的和谐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神,接受更全面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形成评、亲切、和蔼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深度辅导塑造独立发展的理性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背景诱使建构时代的教育开始关注人,这使得教育评价从以“决策”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理所应当是教育及教育评价关注的核心可见教育评价应该以尊重人和理解人为基本出发点,并以人作为评价的事实和基础,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维护人的尊严,彰显“人之为人”的价值。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理想及实现途径,在思考中深度了解自己需求,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要求去学习,做自己未来的主人教师根据学生确立的目标,为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熏陶提高融会贯通的认知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了主体的活动与结构的不可分的性质。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程度会决定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程度,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表示学生的i人知结构发展程度较高。皮亚杰在著作中指出:不存在脱离主体的活动,建立iUR结构是个永恒的建构过程。这里的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认知模式,是认知主体内部具有的认识图式与外部环境同步的结果。

 

精神成人教育,离不开各种文化的滋养,而文学、语言学、哲学与宗教、伦理学、美学、人文地理、民俗历史等不同学科对精神成长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学科有利于形成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态,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提高认知水平。

 

二、社会实践的手段丰富精神成人方法

 

(—)掌握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它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知识的统称。掌握人文知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彰显能力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完善自身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它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是学生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感悟的一种途径。同时,在物欲横流,变幻莫测的社会,是学生在形成丰富人生情趣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二)组织社区服务

 

在针对教学方法中,杜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威指出,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他所看重的是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而且要附着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他强调烹调、缝纫、手工等社会活动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作为媒介,把学生引人更正式的课程中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将教与学动态的结合在一起。社区服务,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iUR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形式现货,内容丰富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实践

篇8

关键词 博雅教育;大学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99-02

专业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侧重点,这与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然而大学终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广阔的胸襟和气度,追求真、善、美。博雅教育理念重在提倡人的自由发展,提倡用知识武装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的是不仅有求真务实的行为作风,更要有自由博怀的人。

1 博雅教育的内涵

博雅教育视野的理论基础是自由,通向自由的途径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用知识来丰富与提升自己。博雅教育肯定的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如中古基督学校的“自由七艺”、文艺复兴时的古典人文学科,中国先秦儒家强调的“六艺”,这些都是倡导全面发展的表现。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更趋向于一种大知识观,目的是要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可以从这两种教育中获益匪浅。

现阶段,博雅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同时还要锻炼有效的交际能力,让学生可以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一定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的,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博雅教育视野的中心是学生,教学理念的实施建立在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当代高校要建立完备的博雅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还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人格的修养层次。

博雅教育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是超越了唯知教育的大教育观,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格,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1]。知识是博雅教育的根基所在,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拓展能力的施展空间。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博雅教育的重要体现,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思维,而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性,凸显自己的个性,让学生不断塑造个体的独特魅力,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从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我的价值[2]。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是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先要学会自尊、自爱,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判断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与尊重的人;其次是要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可以在受教育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最后是要提升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参与实践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大学教育固然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理性的批判思维、爱好知识的态度更加重要[3]。

2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教育改革途径

2.1 要更新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

意识的革新是行为改变的基础,各种课程的建立与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理念为指导。我国的应试教育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忽视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缺少人文底蕴的积累,即便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难以达到高水准的专业修养境界。传统的教育不重视实践,将知识的传授作为首要目的,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个性的发展。因而要先转变观念,不能让大学教育成为只为政府与社会服务的工具。当代大学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殿堂的象征,无畏的探索与求知精神应该成为受教育者的毕生追求,要不断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用真心捍卫超验的绝对价值。正如《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雅教育视野下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迅速地适应社会[4]。所以应该意识到大学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自由精神、善良德性、独立人格的人才,这样才符合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

2.2 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的改革是博雅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第一步。以往,大学课程的设置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书本的知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差,甚至排斥人文教育,尤其在理工科专业,这样很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以来,各大学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教育者设计了众多不以专业为限的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些课程在众多高校中成为选修的课程,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两门修学分。这样难免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如上课次数少、系统性差、学生积极性不高、与教师的互动少,以致并没有从中学到真东西,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有提升学生的能力。因而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选择”是时展的重要话题,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也是高校育人的理念根源。学校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建设,同时也要在博雅视野下建设具有高品质的,集人文教育、自然教育、科学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绝不是蜻蜓点水的模式,而是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整合与创新。从点出发,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构成一条线,不同学科的知识排列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面的体系。从点到面的积累,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知识视野,也开拓了更加立体化的思维模式。

2.3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心,这对教师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这种开放与自由也是遵循内在的办学原则的,绝不是无稽之谈。博雅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知识才具有双向的流动性。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思考能力又决定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也是培养团结协作能力的基础。课堂学习要多采用讨论、观摩、合作的形式;课堂之外的考核方式要一改传统的试卷形式,采用书面报告、试验、论文的形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审阅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观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层面不断进步。为了增强互动交流性,可以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博雅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的育人目标要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宗旨,通过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生戗.本科生能力建设初探[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

[2]张汝伦.人本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3).

篇9

关键词:书院制 全人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

“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一理念的诞生与发展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热烈的反响。多年来台湾各大学一直标举“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1990年代台湾开始提倡通识教育,如今台湾几个领先的学校,如: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东海大学等学校开始推动小型的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以改革当前大学教育所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

1.一种精神引领:书院精神与书院文化的塑造

台湾各书院均非常重视书院精神的培养和书院文化的建设,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人文精神以及规章制度。大部分书院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此以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人文精神。而学生在申请入住书院的时候,首先要认同该书院文化和精神并遵守书院的规章制度。这种特色鲜明的书院精神将学生们更好地凝聚在一起,也不断引领着书院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如: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院各个书院的命名较有特点。清华学院设有三个书院:厚德书院、载物书院、天下书院,以响应国立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铸成清华君子”的办学理念。清华学院三大书院的设置是清华大学面对国际与社会变迁,基于教育理想的再出发。清华学院的三大书院给予院生更多挑战与机会;以住宿学院的方式,更紧密地连结师长与同侪,积极热忱地探索个人、社会和世界,互相学习、彼此激励、共同打造对未来的理想,辨证实践理想的蓝图。

2.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效促动:导师制与导生制的互动与融合

台湾书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导师制与导生制的互动与融合。导师由专家学者和青年教师担任,其中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和专业指导,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指导和日常指导。教师绝大部分都受聘于某一学院,他们一方面要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科研和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自己所在学院的教学活动。导生一般由高年级的学长姐或者研究生担任,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专业或者兴趣的同质性建立生生纽带,开展朋辈之间的学习支持和生活支持。

如: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建立师生家族关系。每十位书院生就有一位书院导师,协助与辅导书院生参与各项书院的课程、活动与生活学习。书院导师是书院的核心,是家族的家长。书院导师不仅得关心书院生的各项课程学习,提供夜间课业的辅导、提供夜间外语会话课程;更需从旁协助书院生的各项日常生活学习,包括美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以及进退有节的礼之生活态度。家族中还有学长姐担任家族的兄弟姐妹的角色,通过感情交流来实现有目标的生生互动。

3.三大支持系统的有效联动:学务、教务、总务的无缝对接

书院的建设与日常运行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每一项实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强大的支持系统,以书院的博雅教育课程开设为例进行说明。每个书院都会根据书院本身的特色开设博雅教育课程,不同书院开设的博雅教育课程和提供的非形式教育有不同的特色,而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各具特色的培养计划。为辅助书院开展卓有成效的博雅教育,各所大学的教务、学务、总务均配合以强大的支持团队,实现有效联动,以促进书院工作的开展。

如:国立政治大学的总务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系统支持,建立了“全人系统”,学生从一入新生书院开始就实行了校园信息化管理,通过“学习历程档案系统”可以查询自己的学习课业情况,并能够提供关于博雅课程选择的模块建议。学生毕业时还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汇合到合作企业的人才遴选库中,帮助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操作平台。

4.完备的书院组织体系建制

台湾各书院的组织体系建设较为完备,各个书院均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章程及规章制度。书院由书院院长领导,院长一般由本校资深教授担任;书院设有管理处,负责书院的日常运转;设有院务委员会,由不同学科的资深学者担任院务委员,以便让学生与之作跨学科的思想交流。书院组织管理结构完善,人员分工清晰明确,管理人员主要由书院执行长、教务长、管理秘书、导师等组成,这些管理人员各自承担不同责任。

如:国立政治大学政大书院也设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书院分别有书院计划主持人、书院执行长、书院总导师、书院导师、行政人员、书院助理辅导员、书院写作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其中:书院计划主持人由学校的校长或者副校长担任,是较高层面的书院建制设计者;书院执行长是书院运行的实践管理者,是书院运行的精神领袖,通常由资深教授担任;书院总导师指导各个下辖书院的运行管理工作,尤其是书院的博雅教育和生涯指导,每个书院均有总导师负责日常的学生生活学习指导工作;而书院助理辅导员和书院写作辅导员均有学长姐担任,是书院朋辈互助发展的良好运作模式。

5.多元化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

台湾的现代博雅教育源于西方,开始于台湾大学,其目的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博雅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完善。台湾各大高校的书院根据本校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在不影响书院生之专业学习的情下,打破同一专业学生“聚居”的状况,集中住宿,配以书院之课程和课堂外的丰富活动,推动生活学习和品格教育。

如:东海大学博雅书院的博雅教育课程设置极有特色,尝试创新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一,礼。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倡导时时刻刻实践礼仪,培养言行举止分寸节度。第二,乐。开设《音乐欣赏》、《歌唱发声法》《中外舞蹈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舞蹈鉴赏力。第三,射。推行每天傍晚身体锻炼1小时,组织户外登山、体验,举办小型运动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意志力。第四,御。开设学院博雅理念和博雅教育、两往技巧、幸福心理学、性格解析等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驾御自我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五,书。开设《书法欣赏》、《中外美术欣赏》,以期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领会书法和美术艺术的精髓。第六,数。开设《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与辩论技巧》课程,提升准确理解与恰当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二、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启示及其借鉴

1.加强“软体”与“硬体”并重的书院精神与书院文化塑造

文化是书院特色和灵魂的重要体现,对学生思想成长政治成熟起到了重要教育作用。书院文化本身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在培养书院品质、价值认同、理想信念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要建立书院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人文精神,增进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因地制宜地构建书院精神,强调不同书院根据学生特点、地域特点强化书院的文化与精神。其次,要完善与书院精神文化相匹配的“硬体”建设,努力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以营造轻松、朴实以及兼具美感的生活环境,创造教与学的互动氛围。

2.充分发挥导师制与导生制的双重功效,促进自我学习的实现

书院制的学习模式注重导师制与导生制的双重功效,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激发自我学习的潜能。书院的学习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博雅教育课题组可以科学安排参与博雅教育教学的老师和部分前期博雅干部与若干名学生结对。导师、导生们不仅关心博雅课程中学生的各项课程学习,更从旁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顾问、咨询,促进师生、朋辈建立熟络互信的互动关系,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不间断的关心与指导,使其健康成长并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可能。

3.提升三大支持系统(教务、学务、总务)的协作能力

提升三大支持系统(教务、学务、总务)的协作能力,推进教务、学务、总务“三务联动”工作体制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书院“全人教育”的目标,书院的各项工作需要各个支持系统的大力协助。如:教务系统可专门设有人员主管通识教育,负责制订通识教育的科目、计划,选聘和考核通识导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生的选课原则、教师的授课质量,以及学分管理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规划、管理、监督和评估。总务系统可提升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全人教育”的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步伐。学务系统可进一步完善书院生源选拔机制、学纪学规建设、考试奖惩措施,加强书院导师制的量化考核机制改革,推进书院制平稳运行。

4.完备书院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各项功能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又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是书院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同时,也可以约束并激励书院工作者,培养良好的书院环境的重要保障。另外,书院制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在学校层面,应完备书院的组织架构,解决欠缺的人事资源;在书院层面,应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机构,通过设立管理岗位、制订制度等措施,督促确保书院工作的运行及实施。

5.显化博雅教育中“零学分课程”、“非正式课堂教育”的育人作用

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课堂上,课堂之余接触较少。这种只有学生群体指导,并且时间、地点有局限的教书形式,没有得到理想的育人效果。长期下来,形成了专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风气。书院制背景下的博雅教育形式,既要有课堂教学,也要有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而且更多地强调非课堂的教学形式。同时,将学生生活的后方更好地组织起来,强调“零学分课程”的积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3(10)

篇10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位美国同学的邮件,说他儿子这学期要学习一些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过段时间会讲到中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希望我女儿能给他儿子班上写封信,介绍一下中国和北京。

同学的儿子在迈阿密上幼儿园,今年5岁。

我当时很感慨。在北京上一年级的女儿,没有这样的课。她所在的幼儿园每逢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都有庆祝活动。但仔细想想,这些其实都是西方文化、甚至仅仅是美国文化。

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确实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是识字和算数的能力,而是世界人文知识的启蒙教育。我以为这是博雅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女儿曾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公立小学上过一年学前班,他们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以外,还有历史、科学和社会常识;我认识的一位哈佛教授,儿子在一家私立学校上五年级,除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和每周的唱诗班演出外,还要学习拉丁文和法语,阅读古代经典书籍。

美国的一些精英大学会把博雅教育贯穿整个本科4年,哈佛的本科就是博雅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到底什么是博雅教育呢?博雅教育通常又被译作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其终极理想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现代的博雅教育,通常包括人文、科学以及公民教育。这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也是目前公立学校最缺乏、我最需要花力气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内容。

博雅教育可以一直持续到大学本科,甚至终身,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小学阶段的博雅教育,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国孩子最需要。

在现行的公立教育体系中,小学仍然是以掌握基础语文和数学知识为核心。试想,在精神世界最空白,最好奇的生命初期,如果没有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美的世界文学和艺术、没有历史和科学,他们的童年将是多么乏味。

博雅教育可以从小开始,从故事开始。

作为西方精神和艺术起源的古希腊神话,其实也是孩子爱听的故事。和中国的神话故事一样,他们也有开天辟地,他们有他们的玉皇大帝宙斯,他们有他们的王母娘娘赫拉,他们有他们的嫦娥阿尔忒弥斯。

无论中国神话、希腊神话或是圣经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是故事。而在他们未来阅读、欣赏美术作品,直至探讨中西文化起源和异同时,这些童年时听来的故事就好比播下的种子。

我女儿很爱听故事,小时候主要听我读,现在会在手机上听别人讲。我发现,孩子听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自主阅读能力。比如我女儿,能毫无障碍地听懂长达12章的文学作品《夏洛的网》,可要自己看,还不行。

小时候,我们听广播听评书。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听故事就更方便了。听,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很好的娱乐,还可以把孩子的眼睛从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想象力随着故事驰骋。

结合这几个方面,我和同事赵凌决定做一个能与其他父母、孩子共同分享的平台,为5-12岁孩子提供世界最经典的有声人文作品,包括历史、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我们的愿景是培育深具中国根文化,知识广博,教养良好,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儿童。

作为老媒体人,我们仍然钟情于纸媒;作为妈妈,我们也热衷于教育;而这个时代大背景就是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三者融为一体,做一次尝试。

博雅小学堂就此诞生。我们在原创节目之外,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适合中国小学生的人文、科学和公民教育的教科书、绘本和图书,制作成孩子爱听的音频故事。另外,我们也会推介那些已经出版的优秀有声作品。

和做新闻不同的是,从第一天推出博雅小学堂的人文微电台开始,我们就和用户有了直接的连接。我们身边的孩子,朋友的孩子,朋友的朋友的孩子,都陆陆续续成为了我们的忠实听众。我看到有孩子上学路上举着妈妈的手机听我们推送的王尔德童话,有孩子在外就餐时非要听我们的中国历史;有很多父母留言,说孩子太喜欢然然妈妈讲的二十四节气;还有不少孩子,包括我7岁的女儿,一直是讲人文地理的胖叔叔的忠实粉丝。正是这些直接的反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电台的价值。

博雅小学堂,往大了说,是在培养世界公民。等孩子长大成人时,注定是生活在一个更加国际、更加多元的时代,也注定生活在一个更呼唤国际责任和合作的时代。中国能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也要看他们这一代。童年时代就开始的博雅教育,就是在育人,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培养创新力和责任感,培养对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的理解、尊重和欣赏,培养一个现代公民。

作为父母,我们和所有的爸爸妈妈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一个注定多元化的未来,有自己文化的根,有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