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科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9:44:45

通讯科技论文

通讯科技论文篇1

光通信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当属光纤通信技术了,在最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也是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代,从工作波长为0.85μm的多模光纤通信逐渐发展为工作波长为1.3μm的单模光纤通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工作波长为1.55μm的光纤通信系统,这些年的进步很好的解决了光通信系统的色散问题。不仅如此在这些年光源也放上的很大的变化,发生了从发光二极管到半导体激光器的变化。半导体激光器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传输信息的效率,而且半导体激光器与二级发光体比较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光纤和光源的发展大大的缓解了信息衰减和色散的问题,加大了光纤的通信容量,提高了光纤通信的效率。另外在光网络协议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技术种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图像、数据、语音等业务,目前的重点是宽带接入网建设。宽带接入包括光纤、无线、同轴电缆和xDSL这几种方式,这些主要是基于分组交换方式的接入,其中以光纤接入为主。光纤接入分为有源方式接入和无源方式接入两种,即利用SDH或PDH为传输通道和无源光网络方式,光纤的非线性问题随着光纤放大器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显现出来。光纤的非线性主要指四波混频效应、自相位调制效应、交叉相位调制效应、受激喇曼效应、受激布里渊效应等。其中一些效应会使得系统的技术指标恶化,使得信号脉冲展宽、波型畸变、信号之间串扰。通过合理的使用某些非线性效应,我们可以研制出新型的光器件。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1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的建设下一代网络就必须得构建一个拥有巨大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而由于光缆高达20年的寿命以及过高的造价,光纤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构建必须具有前瞻性,应该结合设备和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设计。同时由于下一代电信网对容量的高要求以及频率的高宽度,这一代的光纤性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将被淘汰,那么开发新一代的光纤将势在必行。在G.652.A光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取得一定成果的G.652C/D光纤很好的解决了色散斜率的问题,减低系统成本,而且能实现更长距离和更大容量的传输。基于这些原因,具有更长使用寿命的新一代光纤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波分复用系统的发展前景

通讯科技论文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即时通讯技术;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50-02

收稿日期:[HTSS]2006-11-06

作者简介:柳延东(1967-),男,广西贺州人,讲师,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

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技术作为网络技术中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学习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一、即时通讯综述

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服务,它允许两人或多人利用网络对文本、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即时交流。即时通讯软件整合了电话的简单、即时和电子邮件的图文精确的特点,并且具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短信传送、视频对话、文件共享、影音播放等诸多功能。它具有六大特点:交流活动的实时性、间接性、自由性、主动性;交流角色的平等性;交流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交流对象的多样性;交流通道的独立性、可拓展性;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使它对现代学习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即时通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以学习的工具、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环境等多种角色面貌出现的,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影响着传统的学习行为、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即时通讯技术的出现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1.学习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学来的,而是学习者按自己的需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建构完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间进行的,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学生提问和教师答复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量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信息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习模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很难实现。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性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讨论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可广泛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接受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启发;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协商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学习中,知识呈线性排列,计算机技术使知识呈非线性的立体式网状结构排列,这种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学习的方式也从线性转向非线性。学习者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时,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3.学习环境的转变。即时通讯技术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讲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因材施教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话。即时通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能够充分照顾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自主学习环境,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他们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要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全由自己掌握。学习者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的主人。

4.学习时空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时空受到很大的限制,互动与交流活动常常局限于一个班级教室内,交互活动的人数及地域都受到限制,很难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基础好的学生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从基础较差的学生那里获得帮助。因此,这种“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优等生的片面奉献为特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作、互助与合作,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和刻意鼓励下才能得以维持。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学后,学习的交互活动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连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与交互的场所。交互对象不受人数、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交互对象可以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其他的网络访问者。互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助的、协作的、多向互动的、自发的、开放的,也是高效的学习。

5.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的行为展开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统治者、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即时通讯环境中,交流的角色是平等的,QQ、MSN等群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两者间不再有义务、责任等的约束,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本着共同探讨的态度进行讨论的。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各种支持。在这里,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即既是知识和信息的分享者,又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

6.交互方式的转变。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在传统教学中,交互活动共用一个交互通道,学习者必须按顺序发言,同步交互,交互活动是完全公开的。这必然使一些“胆小者”为避免人前出丑而尽可能逃避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正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即时通讯环境下,交互活动具有多样性、间接性、隐蔽性、自由性等特点,交互通道具有独立性和可拓展性。即时通讯环境中的交流活动多数是点对点的对等通讯(Peer To Peer)。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交互的方式和时间,交互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是同步的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延时的,它使人与人的沟通突破了时空极限、等级极限、环境极限、心理极限……交流环境是宽松的,允许和鼓励“不同声音”的存在。在即时通讯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相互干扰,可以很好地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7.学习体验的转变。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环境封闭等原因,致使许多学生存在厌学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枯燥的、令人厌恶的和让人恐惧的。即时通讯技术支持非线性实时多向交流活动,即时通讯中的交流具有实时性,信息呈现具有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的特点。它不仅能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还原程度高,更具有真实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真实、丰富和复杂的情境,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使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而且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保存下来,为以后的复习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即时通讯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三、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1)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本质的明确表达,他们强调自主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知识形成的唯一途径;(2)科学探究是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3)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依靠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建构;(4)重视提供真实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5)提倡合作与互助学习,为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机会;(6)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然而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建构主义的这些教学主张是很难实现的。要想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论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推行建构主义学习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必须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

即时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引入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同时,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也恰好可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要求,反过来支持了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教学原则,在客观上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下,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使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时通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主张的实现成为可能,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越性,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化社会与教学技术现代化[J].上海教育,1997(8).

[2]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3]李秋洪.电脑网络:新生活的开始[J].百科知识,1999(1).

[4]钟志贤.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0.(5).

[5]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3).

通讯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资讯科技;网际网路

一、电子化政府之定义

有关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有学者观点与官方观点之区分。

(一)学者观点

1、西方学者观点

McGinnis在讨论电子化政府时,认为电子化政府指的是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提供任何人所需要的服务,而这项服务不仅是让每一个人得到欲寻求的答案,也是让每个人得到实质上的服务。因此,电子化政府是使用各种硬体、软体工具建立一个政府与政府间、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桥梁。Canales则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改变提供给民众的服务型式,民众可不分昼夜地轻易满足其需求,而民众满足需求的地点不是在政府机构之办公地点,而是在网际网路上。JoshuaDean说,电子化政府即为政府运用现今科技的优点提供给民众更多及更好的资讯与服务。Rowena和Caroline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提供给民众一个实现自身权益的管道。Forman认为,电子化政府是利用数位科技(digitaltechnology)针对政府之作业模式做某种程度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使得政府的服务更加有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人们利用本身的智慧,将科技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这股发挥至极限的力量所产生的效益,将使得政府的作业流程简化、作业成本降低、工作效能提高。Relyea及Shuler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透过资讯科技的使用,提供社会大众讯息的传递、资讯的流通、公共事务的服务,以提升政府作业的效率。[1]

2、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观点

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利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形成网网相连,并且透过各式各样的服务设施,如自动电话语音、提款机、网际网路、公用资讯站等,提供各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主动完整的服务。也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机关运用电脑网路系统,以及各种资讯服务设施,依机关、企业及民众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提供自动化服务之总体概念。简言之,电子化政府是透过资讯网路系统,将政府机关、民众及资讯串连起来,建立即时互动系统,让政府资讯及服务更加便捷,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2]还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机关因应网际网路快速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资讯与服务设置于政府机关全球资讯网,作为民众与政府间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的沟通管道,此一管道的运作以民众的权益为主要考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确的资讯与优良的服务提供给需要的民众。[3]

上述学者对“电子化政府”的定义,实际上大同小异,我国台湾有人进行了如下总结:“电子化政府”乃指政府机关运用资讯通信技术形成相互连结,进行资讯交换,透过电话、电脑网路及共用资讯服务站等各种资讯设施,依企业与民众需求,以最方便的程序,直接提供更快速及创新的自动化服务。并以达成“单一窗口服务”为理想目标,不仅只是利用资讯通信科技的优势取代人工作业,更重要的是透过流程创新来加强各机关协调合作,改变传统作业流程,调整各机关的权责分工,并进而无形中打破传统组织层级节制的限制。[4]笔者认为该总结相对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电子化政府”的本质。

(二)官方观点

根据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UnitedNation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DESA)的公共经济与公共行政署(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andPublicAdministration,DPEPA)与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于2002年所发表的《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AssessingTheProgressofUNMemberStates》报告中,对“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是:泛指公共部门所有资讯通信科技的平台与应用,其从政府透过“网际网路”与“全球资讯网”(WorldWideWeb,WWW)传输资讯给民众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诠释“电子化政府”。[5]世界银行(WorldBank)则是将“电子化政府”定义为:政府使用资讯与通讯转换公民、企业和其他行政单位的关系,这些资讯通信科技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目标,使政府传递更好的服务给公民,透过资讯充分授权公民,使政府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改善政府机构的回应性与课责型、避免较多的、提升行政透明度、提供人民较多便利性、降低服务成本并使政府税收成长。[6]

从上述官方机构的诠释可以发现,“电子化政府”是一种通过资讯通信技术,将政府、民众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使政府资讯和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企业和民众,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并且网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有利于避免的发生。

二、电子化政府之起源

电子化政府的称谓首次出现在1993年美国政府在《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报告中,目的是用来强调“利用资讯科技来革新政府”。根据美国政府资讯科技服务小组(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s)声明,国家资讯基础建设的中心精神在于塑造顾客导向的政府,而更主要的目标在于创造更容易取得、更有效率以及更容易运用的政府服务。1993年美国政府将政府资讯政策作为政府施政的主轴,并提出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计划”(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II),作为支持“电子化政府”运作的基础,此后的报告中设想建立起运用资讯科技与顾客互动的政府机制,并提出了八项服务重点,除包括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公共安全资讯网络、国际贸易资料系统外,还有“电子政府”运作的支持机制,具体包括保护隐私权与资讯安全、整合政府服务资讯基础建设、改善资讯科技的取得、增加联邦人员的生产利与提高资讯科技的素质等。这些举措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各其他先进国家纷纷开始效仿。

三、电子化政府之应用形式

电子化政府的应用形式,是指政府与顾客群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包括三种形式,即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公民(G2C)。简要内容如下:[7]

(一)政府对政府

电子化政府的G2G应用形式是指,应用软体设备,改善政府内在的运作,其中包括会计、预算、人力资源等领域。另外也包括文件的概念或所谓资料库的解决方案等,这些通常能够减轻资讯管理的负担。G2G方案的目标是促进资料整合,以及经由除去分裂的系统来改善整个流程。这样的系统经过建立整个组织而不是单一机关的解决方案,能够进一步改善整个组织的决策。对于大型组织来讲,G2G方案对于G2B以及G2C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政府对企业

此种应用形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并把焦点放在了改善政府采购的效率上。政府机关内的职员都清楚,对于采购流程的改善是很艰难并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对于政府采购实行电子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网上申请功能,电子邮件传递的安排,以及对文件管理都有利于提高采购过程的效率与效能。G2B方案把焦点放在市场交易时能够减少采购的行政成本,以及扩大市场交易的机会,这与简化工作流程,减少邮寄时间,增加资料的正确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政府对公民

当人们习惯于使用网际网路与银行、书店及其他商务服务进行交易时,他们会预期希望与政府能够进行类似的电子交易。G2C方案的范围包括努力减少交易成本,改善资讯传播,增加公民参与,以及使得传递简化且更有效率等。

从上述三种“电子化政府”的应用形式来看,资讯的取得、服务的传递以及双向的沟通,是“电子化政府”的基本核心功能,通过政府网站的应用,可以达到资讯公开透明、服务申办跨越时空限制、民主职能充分发挥的目的。而G2G的跨组织创新服务、G2B的便商服务、G2C的便民服务则是“电子化政府”用以提供顾客导向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族群需要的手段,进而强化“电子化政府”功能应用的层面,这实际上是全球发展“电子化政府”的趋势。

四、电子化政府之内容

目前世界上各国虽然对“电子化政府”发展的需求不同,实际应用也基本属于因地制宜的情形,但归纳起来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8]

(一)电子化公文

公文的管理与传输通过网路进行,使得公文更加科学和环保。

(二)电子资料库

政府建立起各项电子资料库,收集政府所有的数据和资讯,并且方便让民众通过网路获取资料。

(三)电子邮递

政府建立起电子邮递系统,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增进政府间以及政府与社会间的沟通效率。

(四)社会保障电子系统服务

政府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磁卡等技术处理政府与各种社会保险作业,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支付给受益人。

(五)电子商务

利用资讯技术建构网路安全的环境下,推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电子资料交换技术进行通信和交易处理。

(六)政府电子采购与招标

在电子商务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厂商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

(七)政府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自动处理政府多项业务,如网上报税、海关报单、政府文件等业务,从而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向政府提交业务申请。

(八)政府电子决策系统服务

该系统可为政府决策提供象决策分析等一样的服务帮助。

五、电子化政府之推动

资讯与通信科技的创新及普及应用,掀起了全世界电子化政府的浪潮,近年来无线、宽频及网路服务技术的创新进展,各种技术汇流整合,加上顾客关系管理、资料管理、知识管理等软体功能的进展,更为电子化政府注入了加倍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创造了公共服务的全新空间。因此,世界主要国家无不将电子化政府视为创新竞争优势的推进策略,竞相投入可观的资源,规划全新的e化服务,并配合政府再造运动的发展。下面就主要及各国家对电子化政府的推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9]

(一)美国

美国因全球化危机、庞大官僚体系的行政支出及民众对政府信任的衰退,特别是在没有效能的行政成本上,公共部门的开销远大于私营部门。于是,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提出了国家绩效评鉴计划,并于1993年3月3日命令副总统高尔组织国家绩效评鉴小组提出改革报告,并于同年提出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其虽不是完全针对政府电子化目标所设定的。“但是,NII的提出揭示了美国政府重视资讯网路的发展,决定利用政府的力量来奠定资讯网路的基础,以促进网路的发展与普及化。”[10]1998年9月7日克林顿将全国绩效评鉴委员会更名为“全国协力推动政府再造委员会”(NationalPartnershipforReinventingGovernment,NPR)。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水银”任务编组,改组由40多个机关65位代表组成,规划在2003年完成22项跨机关资讯整合性应用计划,并于2000年9月完成电子化政府入口网,提供2万多个联邦政府网站和4700万个政府网页的搜索服务,在1/4秒内完成5亿份文件的搜寻,建立90多个跨机关整合性、特定用途的入口网站。为使社会各阶层均能享受到电子化政府的服务效益,推动“延伸数位化效益:为众人工作的公共事务与服务指引”,作为各机关推动e化服务的参考依据。而在规范电子化政府的运作方面,制定了“电子化政府法”,强化网际网路的应用和民众参与。

(二)英国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于1998年采用“续阶计划”改革方案,期望让管理者能自主管理,并具有管理的专业知识技巧和实务经验,使得每一个部门都能够发展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技术。

为推动e化服务,英国政府在2001年2月推出公民网上服务入口网(UKOnlineCitizenPortal),除了提供政府资讯与服务的目录与检索外,主要提供民众多种生活主题式服务,如犯罪报案、死亡、旅行等,更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提供更多管道的服务;提供更人性化的界面服务及提供个人化服务;整合性网上申办等。

(三)加拿大

为推动电子化服务,加拿大政府于2004年完成了网上政府方案,不但将现有的服务与资讯上网,而且设计了新的服务,通过internet提高施政透明度与效率,促进民众参与政府决策,其主要策略包括:联邦机构约200项关键服务上网;健全基础设施,以电子平台解决认证及安全问题,协助整合服务;订定资讯管理与采购、认证、安全等政策;合作办理网上服务所需人力资源培训等。

(四)日本

日本政府于2001年提出了e-Japan计划,其重点内容包括:构建世界最先进的资讯与通信网路;推动资讯教育学习以及人力资源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政府行政数位化,发展电子化申办服务;建构电子认证机制,推动资讯及网路安全;发展电子投票选举等。

日本政府在推动行政数位化方面,2000年9月中央政府已发展网上服务项目120余项,占全部10541项的1.2%.2000年3月中央机关已设置网站874个,公务员每1.4人拥有1台电脑,地方政府已设置网站的比例为66.4%,公务员2人拥有1台电脑。日本政府在2003年推出相关行政数位化重要措施,包括:政府资讯电子化服务、电子申办、电子税务、电子采购、行政无纸化等。

(五)新加坡

新加坡以2000年公布的《Infocomm21StrategicPlan》作为推动蓝图,藉由资讯通信技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国家资讯通信产业的发展,促成新加坡晋升主要世界经济体行列。

推动计划包括商务e化转型、政府e化服务扩展及e化生活的提升等方面。

针对政府e化服务不分,新加坡于2000年7月投入15亿新加坡币推动为期三年的电子政府行动计划,其施行的策略有提倡知识平台、推动政府e化服务、引进新技术、改善作业效率、完善的资通基础建设,如智慧卡、资通训练等。

六、电子化政府之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各国推动发展的情形,各先进国家未来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1]

(一)政府服务上网

政府将广泛应用网际网路为民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包括预约、网上换发证明文件、网上报税、网上缴交罚款、网上申办等,民众将逐渐习惯使用浏览器以自助的方式上网取得政府资讯及服务。同时,政府也将广泛为运用设置于公共场所的“公用资讯站”,以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提供单一窗口及多元化的服务。

(二)智慧卡的应用

智慧卡(smartICcard)将逐渐作为个人基本资料储存及网上申办身分辨识的重要媒介,政府将推广应用智慧卡提供民众身分识别、网路安全认证、医疗保险认证、假释许可等各种服务。

(三)知识经济发展

资讯通讯科技将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荣枯的重要因素,以知识为本位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形态,电子化政府将是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网路上安全认证技术之采用,以网际网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普遍为政府、企业及民众利用,藉由资讯与通讯科技,电子化政府将大幅提升资讯公开和流通的效率,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四)消除数位落差

电子化政府的推动必须避免造成资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失衡现象,必须普及城乡宽频网路建设与资讯教育,让资讯的应用普及到社会的每个层级和地理上的每个角落,并且照顾到弱势群体,减少知识落差。

(五)迈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机构智慧或企业智商,也就是为了要使机构的“生产力”、“应变力”、“工作职能”及“创意力”的再提升。而机构智慧的高低,取决于该机构是否广泛分享资讯,以及如何善用彼此的观念成长。配合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将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资讯通讯科技的应用发展,电子化政府也将由资讯管理迈向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智慧型政府。

「注释

[1]转引自石宜昌:《台湾电子化政府:县市政府网站属性研究》,指导教授:孙国祥,南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年,第18-19页。

[2]转引自刘淑华:《资讯政策决策者在电子化政府中的责任——以县市政府为例》,直到教授:黄朝盟,东海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学程在职进修专班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二年,第5页。

[3]石宜昌:《台湾电子化政府:县市政府网站属性研究》,指导教授:孙国祥,南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年,第20页。

[4]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0页。

[5]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19页。

[6]TheWorldBank:《ADefinitionofE-Government》

[7]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1-22页。

[8]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0-21页。

[9]参见徐仙卿:《电子化政府之研究——以户政资讯化为例》,指导教授:史美强,东海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学程在职进修专班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三年,第27-32页。

通讯科技论文篇4

“它能听得懂你说了什么,它能理解你的意思,能够知道使用哪些程序和你谈论。它通过网络为您找到答案。”作为乔布斯的遗作,苹果智能语音应用Siri颠覆性引爆了全球智能语音技术开发、应用热潮。

智能语音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手机像人一样“能听会说”,并完成人与手机之间互动的根本性变革。

苹果的Siri让人们见识到了智能语音技术新方向的同时,国内智能语音技术唯一上市公司——科大讯飞,也接连推出了“讯飞语点”、“讯飞语音云”等诸多中国版Siri应用。这家全年营收超过7亿元的国产智能语音技术巨头,在激发国内市场对其厚望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和众多投资者的极致兴趣:在“苹果Siri”和“中文Siri”之间,科大讯飞到底能将“中文Siri”推向多远?

苹果挤对讯飞语点

去年 3 月份,科大讯飞了针对开发者的新一代“语音云”平台,并推出其官方示范应用——“讯飞语点”Android版。

作为中文语音领域中国唯一上市企业明星产品,讯飞语点曾被业内冠以“一款听话的语音小秘书”之名。从公开资料来看,这款类Siri的语音助手应用能通过语音实现与手机的各种交互,如语音拨号、发短信、上网、打开手机应用、设置提醒、导航以及查询航班、美食、股票等信息。

有业内人士透露,正因为与Siri长得太像了,讯飞语点差点无法登录苹果的应用商店。

有资料显示,讯飞语点的iPhone版在去年6月提交苹果审核,但一直未获通过。苹果也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不予通过的原因,业界猜测可能是因为和Siri的相似度太高的缘故。在苦苦等候6个多月后,讯飞语点才最终得以在苹果App Store上架。但相比它的越狱版本,上架的讯飞语点iPhone版诸多与Siri异曲同工的功能被要求去除,其中包括语音打电话、发短信、设置提醒等功能。

今年4月17日,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联手合作的手机语音助手——“灵犀”iOS版正式登录苹果应用商店。而这一语音助手也成为“讯飞语点”后,科大讯飞再次上线的手机语音助手产品。和之前“讯飞语点”曲折、漫长的审核之路相比,“灵犀”的审核过程中也再次遭遇来自苹果应用商店的多次拒绝,但最终得以上架,其上线之路明显更为顺利。

此前媒体报道,此次iOS版的“灵犀”在功能上并未被苹果做太多的限制,基本上和之前的Android版“灵犀”保持一致。主要分为三大功能,首先是基础的手机功能调用,如打电话、发短信、打开应用等;其次是生活服务信息查询,如查天气、查话费、找餐馆、问路等;再次是所谓的“调戏”功能,即支持人机简单互动聊天。

不少业内人士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与输入法、浏览器等纯工具类的产品不同,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最具成长为移动互联网入口潜力的产品。

中国移动花大力研发语音助手,甚至战略入股科大讯飞,也旨在将“灵犀”作为接入口,接入中国移动背后的诸多服务体系,如12580的生活服务信息等。此外,除了利用手机语音助手来抢占入口外,中国移动还计划重构飞信,以抗衡微信等OTT业务。

“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就是,大家都盯着智能语音助手这块肥肉。不论技术、产品,还是运营,已经有越来越多公司加入争抢这块肥肉的队伍,且都相当有经验,运营商想从中分一杯羹也不是那么容易。”国内一家语音技术研发公司创始人告诉记者。

此前曾因语音助手专利纠纷将苹果告上法庭的小i机器人袁辉也表示,“中文智能语音交互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亟待挖掘的金矿。但只有那些长期积累和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能使中国‘Siri’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的‘Siri’。”

语料库需积累十几年

现实证明,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无论是语音交互技术还是语义识别技术,依然存在这诸多技术壁垒和障碍。

“事实上,现在国内智能语音这一块,各家基本上都在摸索阶段”,国内唯一真人语音助手——云助理的创始人林民东告诉记者,即便是像百度如此庞大的公司,也正面临技术壁垒。自从去年12月份推出安卓版智能语音助手之后,百度的苹果版本至今还没推出来。“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技术还没成熟。”

就在去年科大讯飞在北京举行语音开发者大会上,公司总裁刘庆峰也坦言,即使作为国内最大的语音技术上市公司,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尚且无法达到100%的精准。“讯飞现在有3000万用户,当我们的用户继续增长,达到3亿时,准确度甚至可能达到100%。”

广发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所有的语音技术其实最终都能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大的障碍是语音、语料数据库的完善、积累。“这不是你能用多少钱或者多少技术就能填补的,这需要非常长期、持久的积累。这种长期、持久的积累,少则数年,多则十几年。”

“在中国,有那么多的地方方言。即使是使用我们最常用的普通话,但是其中夹杂着的各地方言将会为语音识别带来较高的要求。”上述分析师表示,一旦语音、语料数据库越充沛、越完善,所谓的语音、语义识别结果也将越精准、高效。

“从科大讯飞已有的技术和语料库来看,它在目前国内市场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竞争优势。”云助理创始人林民东告诉记者,这也使得科大讯飞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在中文语音识别效果方面占据较高优势。

智能语音暗战不断

随着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语音交互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国际各主要IT产业巨头纷纷在该领域加大投入,掀起了语音产业发展新的浪潮。

自从2011年10月苹果在其iPhone智能手机中率先推出了智能语音助理应用Siri,并在2012年6月的iOS6中支持中文服务。Google公司也紧随其后,在其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推出了Google Now智能语音搜索及问答服务。有意思的是,微软公司也瞄准了智能语音市场,将语音技术应用于最新推出的Windows Phone。

而在国内,智能语音行业这一蓝海市场也着实热闹了好一阵,各路大仙都跳出来一显身手。除了科大讯飞,虫洞语音、盛大语音、搜狗语音等国产语音助手横空出世。而素以搜索引擎为主业的百度,也赶来凑热闹,推出了自己的手机语音助手产品。

可以看到,现如今,几乎全球每一家手机厂商和消费电子公司都试图将语音技术融于其移动产品、应用和服务中。以科大讯飞为例,除了涉及智能手机,公司还将其语音技术的触手伸向智能家电、玩具、汽车制造业、教育等多个行业。

通讯科技论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

关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管理,则需要依据计算机电子通讯信息、工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对各部分的物质要素进行正确分配,力求各种物质要素得到最良好的配置,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某些物质要素进行必要的改变,依据电脑电子通讯讯息、技术建设的工作的进度及安全要求来完成整个电脑讯息、技术工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遍及,社会各行业对电脑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是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它有利于各种工程工程的管理,也可以使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另外电脑电子讯息、管理还可以对各种工程讯息、进行快捷的存档、获取、交流和处理。我们在工作中使用讯息、技术时需要有效地利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发挥电子讯息、技术的最大作用,依据不同工程的管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动态改变,使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1信息保护工作

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以人工记笔记的方式来开展,这种传统的讯息记录方式,还是具有一定的特长,虽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手工记录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不适用于传统工程管理中十分复杂的讯息保护。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能够让讯息记录更加快捷方便,其是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快速传送,最大限度降手工抄写的部分,能够更好的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而且还能够对相关讯息进行更好的存储与管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特长能够弥补传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对讯息保护部分的不足。

1.2工程管理计算

工程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这类精算必须要最大限度保障其精确性才能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本身的计算精确性就非常高,能够降低计算过程中的错率,将电脑电子讯息技术运用到工程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其计算上的特长,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1.3工程规划

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中工程规划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工程建设都是为了推动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其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更加规范。但是这样的工程建设必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为了让工程能够更加顺利开展,有必要对工程进行科学正确的规划,从而实施监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管理中对电脑电子讯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工程规划更加有效率,保障工程规划的质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更有利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脑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充分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物质要素共享,借助更多先进的经验,对当前工程管理实施更好的规划。

1.4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毋庸置疑。如果企业想要想要在困境中生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效益。就工程管理而言,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施工情况,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一方面可以加快工作进度。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有很多现代化的软件和工具,利用这些软件工具,批量操作的技能,可以很方便的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如果现代的建筑公司,仍然固步自封,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必然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不利于发展。

1.5提高管理效率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很多软件和工具设计上都很简洁和人性化。软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工作,相比于人工,机器可以批量操作,而且速度远远高于人类。得益于这些优点,当今很多大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在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合理的而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可以提高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先进,处理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极大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2.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若要在工程管理中更好的成长与使用,必须要配置高专业素养高的人才。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对相关管理人员全面讲解电脑电子讯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要让每一个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将工程管理学识与技能充分把握,才能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发挥工程管理的作用。电脑电子讯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要更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坚持自我更新,要善于学习,加强实践,从而更好的保障技术上的创新。

2.2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理论学识掌握部分比较匾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理论学识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理论学识部分的学习,逐渐完善电脑电子讯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识。理论学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不断学习理论学识,可以让后续的研究者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让广大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工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更好更快成长。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张禹峤.黑龙江科学.2014(03)

通讯科技论文篇6

关键词:科技期刊;作者;联系方式;简介;E-mail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2CD B/T121998)。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起源于出版行业规范,这两个行业出版规范所规定标示作者简介,均是指对论文的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进行介绍,介绍内容主要为:年龄、科研方向、职称等。由于科技论文署名的一般规律是具体的研究者在前,指导者在后,因此有的科技期刊又增加了对文章责任者,即对通讯作者的简介。

国外的几种科技期刊,例如《Marine Chemistry》、《Genetics》、《Journal of Oceanograph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Marine Biotechnology》等,鲜见标示作者简介,偶尔有标示通讯作者;国外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也没有标示作者简介,往往更多的是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状况主要分为3类:(1)标示第一作者简介;(2)标示通讯作者简介;(3)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情况(1)在高校学报中比较普遍;情况(2)在科学院出版的期刊中比例较大;情况(3)在各类主办方出版的期刊中兼而有之。有些科技期刊三种均有标示。

一、标示作者简介发展现状

目前标示作者简介遇到的几类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第一作者构成的发展

近些年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比例不断上升[1]。在校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待他们毕业去新的工作岗位后,又有新的研究项目或新的工作,此种情况下,对作者简介信息的统计意义不大。二是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第一作者为国外学者的论文有所上升。外国人将年龄等个人信息,视为隐私轻易不透露,向其索取往往要作很多说明,因此此类情况也不宜标示作者简介。

(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个人主页、博客往往提供了更为专业和详尽的内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方便快捷地了解作者信息。

(三)作者简介功能的异化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平台具有显著的非功利性[2],但是可能受到社会上某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些时候在某些方面被异化,或者说有被异化的倾向。有些期刊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将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从而出现了有些论文中,第一作者已不是具体工作的研究者,而是其指导老师。虽然这种情况在某些学科是允许的,但刻意改变作者排序的做法,已偏离了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初衷。科技期刊一方面有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二方面具有培养新人的功能,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特殊需要,而忽略其基本功能。

二、标示通讯作者联系方式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邮件(又称E-mail)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新型通讯手段,它具有高效而廉价的特征,同时具有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全球畅通等特点。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做好完善而及时的服务工作,而标注通讯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论文作者(研究者)之间提供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也可为期刊编辑者组稿工作和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便利联系的条件。

(一)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方式

科技期刊除了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传递科学技术信息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为研究者保存和积累资料,对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起点、制订方案、评价结论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因此,标注论文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促成在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和新的科研思路;更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对科技论文的社会性监督机制,促进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素养[4]。

(二)选题组稿,扩大作者队伍

目前,很多编辑一般在编辑、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5]。有效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积极跟踪各个刊物最新的出版文章,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编辑部就可以直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零距离

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设计版式时都没有考虑标注作者的E-mail,这样只能起到单向传递的作用,即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和观点,而读者的某些不同观点却很难影响作者,主要是因为读者很难与作者进行直接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标注作者的E-mail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读者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建议,甚至是某个错别字都可以通过作者的E-mail进行直接交流,不但不会给作者增加任何负担,反而可以促进作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四)为编辑迅速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供方便

审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同行专家审稿又是审稿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直接影响到期刊编辑、主编对论文的认识、评价、遴选和取舍,是决定稿件能否刊发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越分越细,并互相渗透,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交叉学科,现有的审稿专家往往对稿件不能做出正确、全面、深刻的评判;就不能满足相应审稿工作的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审稿机制,提高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一直是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编辑必须随时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采用目前的泛泛的方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选的,而通过期刊数据库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人选,但要联系到他们却十分困难。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那么编辑部就可通过E-mail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到审稿人并达成合作意向,这就缩短了审稿和的时间,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及时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信息功能趋于淡化;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建立的审稿专家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倾向于不标示作者简介项,强调标示作者、通讯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联络方式或E-mail,以利于学术交流。标注作者的E-mail简便易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将标注作者的“E-mail”项列入编辑出版规范;另一方面也建议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要求投稿者提供作者本人的E-mail,由期刊编辑部在科技论文中统一标注。

参考文献:

[1]何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2):151-152.

[2]夏庆民.从干细胞研究丑闻谈科技期刊的尴尬[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82-485.

[3]付昌辉.做好高校学报的交流与赠阅工作[J].编辑学报,2007,19(1):63-64.

[4]沈志宏,邓晓s群.提倡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51.

通讯科技论文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ne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ZHANG Shize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ingkou, Liaoning 115014)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making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is new era based on a coherent background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new situa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has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publicity, so that the fa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ha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la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比电视、电影、书刊、广播等常规媒体形式而言的基于网络科技、移动通讯科技、数码科技等新型科技而给予大家讯息服务的新颖媒体。新媒体拥有多种形式主要包含有手机短讯、微博、互联网电游、模拟社区、互联网刊物、便携式电话等。这里面有些可归为新颖媒体,另一些则是新型讯息服务模式、新型媒体软硬件。

新媒体凭借其丰硕的讯息资源与便利的交流,已变成大学生交流与捕获讯息的核心途径,得到大学生的注目与偏爱,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与优良的机会。可是这些刚刚兴起的新媒体易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法顾及,加上社会生活步伐变快,浮躁情绪日益滋长,如果不能对这些社会状况作出正确思量的话,就无法准确判别和掌握其内涵。了解互联网这些新媒体的成长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对于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的新情形、应深度思量,严格探究,想出如何去变革教育模式、刷新教育内涵、扩张教育路径,强化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1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1 新媒体讯息宣传的开放性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宽广的平台

新媒体依靠其数码技术、电脑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而构成了硕大的互联网系统,拥有海量讯息、丰富的资源、传导快速、涵盖面宽泛、多样模式等好处,相比通常的任意一种散播手段与交流媒介,都具备实质性飞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依靠新媒体,发掘大量的资源,吸收人类文化的所有优良果实,开始革新与继承;还能够借助新媒体大面积的、自发的、迅速的散播准确的理论、策略与思想,却没必要束缚于轨制、体制及其它复杂步骤,不管是工作地点的教育模式、对象和方法,还是讯息的捕获与宣传,都得到了跨越性的改良,进而给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宽阔、全新的实践与理论平台。

1.2 新媒体的灵巧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法

长久以来,主要方式是课堂面授,辅之以探讨、聊天、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手法。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讯、互联网论坛、微博凭借其灵巧、快速的特征,日渐变成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体并显现了其奇特的长处。新媒体可以更加快速地传播更加有特色的讯息,在最为短暂的时间里,凭借谈话、图像、文字或是他类互相交流模式,将教育内容快速传导给接受教育的人,让思想教育更加直白、更深化。凭借新媒体,大学生无需根据常规模式在既定的时间到既定的场地区进行教育,而能够借助手机短讯、互联网等新媒体,从而在任意一个场合、任意时间捕获必要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思想教育讯息的传播速率。

1.3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性

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各类层面上的文章与图文并茂的资讯让具有层次与根基的被教育者在同样的时刻里都有合适于自我的可选取的内容。接受教育者能够在悠闲的环境下,任意选取阅览讯息,在自发探究与追寻新的听觉视觉内容的时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持续上升。这类讯息散播的双边互动式的接受教育者从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加和互动交流。进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主动性。

1.4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多边与平等性极大地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边的信任度

老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信赖感,总是感染与约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质量的核心所在。因为人的思想隐藏性的真实存在,大学生通常不乐意对老师说实话与诉实情,此乃当今大学一个比较寻常的现状,也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感情教育障碍。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凭借新媒体虚构散播手法与大学生开展互相交流,清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政治和法制思想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讯息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讯息散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与“资讯无屏障”情形,讯息的散布与运用空间更加随性。某些陈旧、腐败思想与文化或是各类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言论、资产阶级消极思想的渗入及漫溢的违背社会公道的讯息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大力散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获取的讯息极为不稳定与难以掌控,降低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成效。

2.2 新媒体散播的技术混合性与讯息散播的快速性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媒体涵养发出了新的标准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对新兴之物的认可度与好奇心,造成他们变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人与运用、发扬者,但是教育人却常常位于讯息缺乏的状态,并且还有着一些弊端,比如互联网技术不足、新媒体技术认知浅薄等。所以,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熟知新媒体、革新知识、提升新媒体素质,是接受来自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解析

3.1 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成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讯息的产生散播体制为一种由大众”向“小众”转化的散播模式,讯息的选取与运用完成了个体的自发化和随性化。于新背景下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转变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改良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集合各样教育资源与教育之力,主张社会疏通、校园教育、个人提升等模式,构建面对大学生的三维教育视网,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把新媒体当作新背景下有力的工具是新颖的社会事务,讯息领域管理单位应强化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讯息监督管理,履行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文政.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通讯科技论文篇8

无线通讯技术由于是无线接入式,因此具有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它可以快速的地进行数据图像和文字语音的直接传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线通讯技术加强了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无线通讯技术还有可靠性高,机动性和可用性强的特点。由于无线通讯技术设备比较小,并且是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进行网络传输的,因此不受地震,雷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即使在自然灾害很大的时候依旧可以保持信息畅通无阻的进行,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无线通讯技术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信息的保密性较差,安全度不高的特点,因为是无线的传输,因此无线网络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信息的泄露和信息拦截,因此在安全性上比较差。

2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

2.1WirelessHART技术

WirelessHART技术运用的是网格状的组织网络,这样每一台设备都可以作为无线路由器来使用,它的功率更低,对于无线的传输的距离更远。网络中节点越多,网络可覆盖的范围越广,距离越远。而对于WirelessHART的频率为2.4GHz~2.4835GHz,这是国际通信联盟开放给工业、医学和科学三个主要机构使用的免费频段,因此WirelessHART技术不会对其他的通讯造成干扰。另外,在环保方面,WirelessHART技术的无线设备是微功率短距离的设备,这对于用户所担忧的网络功率就不论无线通讯技术创新与应用文/陈浩 孟夏无线通讯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广、信息传递快、不受自然灾害的限制等特点,它是我们时代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无线通讯近些年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篇文章就是针对无线通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讨论。摘要是问题了,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它的发射功率为10MW,比手机使用的峰值还低。

2.23G和4G网络

目前在我国3G技术日渐成熟,TD-SCDMA、CDMA2000和WCDMA作为我国研发的3G无线通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3G信号覆盖面积广,对于数据的传输快速,并且能支持语音信号和数据的传输和切换,这些3G技术已经发展成世界的主流,目前3G网络已经非常成熟,wcdma的技术的版本不断升级。目前,又出现了更高的覆盖率和通讯的技术,4G网络技术,目前4G技术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它更加的低成本,并且没有距离限制,这是对于3G的传输上的一些缺点和弊端做了一些调整和升级的网络传输,它更加的快捷,方便,数据传输量更大。3G和4G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2.3WLAN网络

WLAN技术作为宽带的无线通讯网络,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中,这种宽带无线式接入技术使网速更快、更灵活,它采用与商业一样的2.4GHz的波段。目前,WLAN宽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办公室,家庭网络中。但是WLAN宽带的无线距离传输受到限制,只能在比较小的空间内才能接收到信号,传输数据,因此还没有被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2.4UWB技术

UWB技术是一种超宽带无线通讯技术,它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它的频谱范围非常广。它基本上是在3.1~10.6GHz频段中占用500MHz以上的宽带,因此它的功率很低,发射和接收数据比较简单,发射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低,定位精度高。因此UWB技术更适合运用在室内等密集多径的场所,它能够穿透墙壁,地面,身体系统,对于个人娱乐的局网是最具特色的无线通讯设施。

3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

3.1工业中的运用

在工业生产中,无线通讯设备也在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比较运广泛的是,无线短程网和无线局域网。无线短程网功耗低,工作周期比较短,使收发信息的功耗降低,采用休眠模式。并且它数据传输可靠性高,同时预留了需要固定宽带的的专用空隙,避免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碰撞和干扰。无线短程网还具有时延小的特点,无论是在休眠状态还是在激活状态下的时延都很短。另外,它还具有兼容性,通过网络协作建立自己的网络圈,加强课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在工业中还经常用到的是无线局域网,它在工业发展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很多的感应器、PLC、计算机、读卡器等等,这些设备的连接和信息传输都需要有一个控制网络,这些设备提供的通信接口通常是RS-232或RS-485,无线局域网将这些接口的设备都连接到一起,利用网络将信号互相转换,这样就使工业设备的通讯能力不断加强,还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并且无线局域网覆盖广,这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安全防御管理、电信、光纤、生产设备自动化都有很多的应用。

3.2生活中的运用

无线通许科技现在已经广泛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从之前的红外和蓝牙开始,已经被我们的手机、电脑、文曲星等很多的电子产品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无线通讯设备传输数据、图片、音频、视频,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过去有线的网络,到现在WLAN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家庭、办公室、娱乐场所和公共场合,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无线网络获取数据。另外,GPS等系统也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生活,在开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GPS定位,寻找路线,搜附近的美食、找公交站点等等,这些无线通讯技术已经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4总结

通讯科技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扩散理论;即时通讯;社会认同感;使用意愿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2005

即时通讯(或即时通信,简称为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全球化的多媒体时代,使得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一个新兴及具有无限潜力的市场,未来市场的商机是不可预期的。微信作为与人联系的一种手机新型即时通讯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也因为更灵活、方便、智能,且节省资费受到大家喜欢。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然而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一项人们沟通的新科技,即使功能多么的完善,若使用者没有意愿使用,这项科技便失去了它的用途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从使用者的观点,探讨影响使用者对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愿的因素,并了解使用者对即时通讯软件的认知与需求。

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是用于解释或预测扩散速度和采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并结合社会认同理论,透过访谈及文献探讨,发现创新扩散理论不能完整解释影响使用者对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的因素,所以本研究将延伸结合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产品特性,消费者特性和社会认同感理论,从中发现何种因素影响微信的使用意愿。

一、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一)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Rogers 在1962 年提出创新采用理论之后,于1971 年提出更完整的创新决策过程理论,之后他更对此模型进行修正,在1983年提出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最常被用来预测和解释采用以及扩散行为(Agrwal et al.,1997)。创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认为是新的观点、实践、事物”,一项创新并非一定是全新的设计,但对于使用者来说一定是新的(Berger,2005)。创新的基本特色在于产品属性上的变化突破,以吸引消费者采用。创新产品最大的特质即是产品本身的属性,在产品属性上突破以往未有的功能或是改良原来的产品,以切合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喜好。Rogers(1995)认为消费者是否愿意采用新产品的关键因素是新产品本身的物质,即新产品属性,分别是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用性、可观察性,除此之外,感知风险也被认为是影响创新采用的重要属性(Ostlud,1974),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 创新相对优势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2: 创新相容性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3: 创新复杂性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负相关;H4: 用户感知风险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负相关。

(二) 消费者特性

Rogers(1995)认为使用者特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者是否采纳创新产品以及采纳的速度,即使用者创新性的程度越高,其采纳创新的速度就越快,而使用者对自身使用创新能力评价的程度,也会影响到创新采用程度,使用者特性就是一致行为状态的使用者,它同时影响使用行为,也会受使用行为影响。选取影响使用者的使用能力与意愿的使用者心理变数物质为研究变量,包括:自我效能、创新性及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5: 消费者创新性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6: 消费者自我效能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7: 消费者需求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

(三) 关于社会认同感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

Tajfel(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Ellemers et al. (1999)将社会认同的概念分为认知上的自我归类,情感上的团体承诺和评价上的团体自尊三个构面。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8: 认知性社会认同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9: 情感性社会认同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H10: 评价性社会认同与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正相关。

图1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图模型

二、实证研究

(一) 样本选定及统计工具

研究调查主要是透过在线问卷调查系统以及电子邮件对手机微信用户实施了调查,历时一个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74份,见表1。随后,利用SPSS18.0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信度、效度的检验以及因子分析。

(二) 变量测量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创新产品特性中的相对利益4个题项,相容性4个题项,复杂性4个题项,感知风险5个题项,消费者特性中的创新性3个题项,自我效能3个题项,需求3个题项。社会认同感分为认知性社会认同5个题项,情感性社会认同5个题项和评价性社会认同4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

另外,本研究通过测定Cronbach’ α值,对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 α值均在0.80左右及以上,表明各变量的项目一致性程度较好。

(三) 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对研究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在进行多种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考虑了各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multicollinearity)。如果自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自变量间就会相互影响,进而无法进行准确的多元回归分析,也就无从确认自变量与从属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各自变量的VIF值进行了测定,以判定各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测定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VIF值均在10以下,表明自变量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实施了多元回归分析,对研究模型提出的各条假设进行了验证。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将创新扩散理论和社会认同感理论联系起来,调查了使用者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结合了使用者的特性,通过验证模型假设,分析了创新产品特性,使用者特性和社会认同感三类变量,更加充分的说明了影响即时通讯软件使用的因素,结论如下:

1.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工具,使用者能够明显感知在社交化网络中相对于传统的交流工具在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使用者感知到了即时通讯软件相对于传统的交流工具的优势,显著影响了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

2.即时通讯软件在操作上与过去的传统交流工具使用经验不太陌生,并延伸过去的使用习惯,因此产品的相容性显著影响了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

3.即时通讯软件的复杂程度以及使用者特性中的需求和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相关假设没有通过验证。这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在新产品的推广中,使用者在对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上存在着疑虑。而用户对于自我效能和创新性,即对于自身能否熟练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自信程度却影响到了使用意愿。

4.感知风险的影响在本研究的创新属性中和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在选择产品时也多是受到好奇和获得群体认同的心理驱使,风险感知往往受到忽视且比较薄弱。

5.社会认同感的三方面对即使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都呈正影响,这表示当使用者在进行即时联系时,使用者越是想要找到与所属群体相似的的特征,或是使用者想从周围的人群中得到正面的评价,此时使用者会觉得参与群体的意见值得参考,另外,这也能让使用者觉得可借由与周围的人一起参与即时通讯能给自己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好处,进而增加使用意图。

根据研究结论,以下是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运营商提出的建议:第一,在充分考虑使用者真实需求的前提下,在软件的功能和内容等方面着手,使使用者感知到相对于其他软件的优势;第二,简化软件的复杂程序,让使用者能充分自信的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最后,利用互联网的交流信息互动优势,扩大软件的影响力,让使用者能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找到归属感。

本研究没有考虑功能相近的新科技产品的差异,未来的研究将比较使用者对几种相近产品的接受使用程度,另外,在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微信软件的使用者,没有考虑到潜在使用者与不使用者,这三类人在每个因素的认知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是值得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段钢, 蒋杉杉,唐芙蓉.移动支付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206-207.

[2]孙莹, 杜建,李文忠,等:产品召回中的负面情绪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汽车产品召回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2):104-110.

[3]赵英, 张美, 谢彩云;用户接受手机物联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133-138.

[4]Agarwal R,J Prasad.“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in the Accepta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J].Decision Sciences ,1997,28 (3):557-582.

[5]Bagozzi R P,Dholakia U M. “Intention Social Ac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2,16(2):2-21.

[6]Berger J I.“Perceived Consequences of Adopting the Internet into Adult Literacy and Basic Education Classrooms”[J].Adult Basic Education,2005,15:103-121.

[7]Ellemers N, Kortekaas P, Ouwerkerk J W.“Self-Categorization, Commitment to the Group, and Group Self-esteem as Related but Distinct Aspects of Social Identit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29:371-389.

[8]Lewis W, Agarwal R,Sambamurthy V.“Sources of Influence on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An Empirical Study of Knowledge Workers”[J].MIS Quarterly,2003,27: 657-678.

[9]Ostlund L.E.“Perceived Innovation Attributes as Predictors of Innovativenes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4,1(2):23-29.

通讯科技论文篇10

树科大很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其教育理念为多元、整合、开放、自主、自律。学校致力于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改变学习和生活,落实“生活科技化,科技生活化”的办学理念,并且,还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发展。

设计类专业实力强劲

在台湾所有大学中,树科大的设计类专业都很具优势。自创校以来,树科大就有明确定位。如今,设计学院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院系了,下设应用设计研究所、建筑与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室内设计系、流行设计系、动画与游戏设计系、表演艺术系等相关专业。

拿视觉传达设计系和流行设计系来说。视觉传达系致力于培养高级实务设计人才,此专业的重点将以视觉与公共艺术、多媒体与绘本设计、商业广告与包装设计、设计师管理等领域为主。流行设计系关注的是发型设计、化妆造型、织品设计、服饰设计、流行商品设计等相关领域,努力为台湾地区流行文化产业国际化培养专门人才。

近年来,设计学院的师生在岛内外取得了非凡成绩。2010年在IF世界设计与艺术类排名中居于第14位,在台湾私立大学中排在前2名。2011年流行设计系唐睿茂同学荣获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国际技能竞赛男女美发类卓越奖。毕业于流行设计系的古又文校友现已是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近几年来携带作品频繁亮相英美日等国时装周活动。

将科技融入校园

树科大很看重科技对社会和教育的推动作用,这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是一所新设的科技大学,在所有的设备采购上,皆以最新科技为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符合社会潮流的学习环境。

树科大不仅建置了相当完善、高速的校园网络,还配置有多间开放式电脑教室,以提供数百部最新款高效能的电脑。学校各院系都有专属电脑教室。另外,还有多间多媒体视听教室。专业化实验室也遍布校园:多媒体网路应用实验室、电子商务与虚拟实境实验室、虚拟实境实验室、传统彩绘修护实验室等。

在此,介绍一下以科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资讯学院。资讯学院下设电脑与通讯系暨研究所、资讯管理系暨研究所、数位行销组、数位创新应用组和资讯工程系暨研究所等。在2011年举办的“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上,该学院展品“电子白板书系统及其雷射指示装置”荣获金牌,该产品具有远距指示、光轨迹显示以及远距离操控电脑程式的互动能力。2013年春节前后,资讯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极富实践性、趣味性的研习营,如智慧型手机暨动感游戏研习营、智慧型手机暨机器人游戏研习营、3D游戏设计研习营等,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