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6:44:53

延伸审计论文

延伸审计论文篇1

一、品牌延伸决策效益审计

品牌延伸决策效益审计即对品牌延伸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审查,属事前审计。它包括品牌竞争力、延伸产品与品牌的相似度、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外部市场环境、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一)品牌竞争力指品牌本身固有的,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而具有的竞争优势。品牌竞争力与品牌强势度、品牌的核心价值之间相关。品牌的强势度是品牌延伸的决定性因素,它是指品牌竞争力强弱和势能的度量,它既是品牌资产价值的集中表现又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核心特征。一般而言,核心品牌越强大,品牌延伸的成功率越高。品牌强势度又受到品牌的美誉度、品牌定位度,与品牌知名度三个指标的影响。三个指标的具体解释如表1:

对于这三个影响品牌强适度的因素指标,审计人员可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市场调查法等来测量,结合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评估,从而对品牌竞争力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延伸产品与母品牌的相似度即消费者头脑中原品牌知识与新产品认同的相关联程度。如果原产品与延伸产品相关联性越高消费者对延伸产品评价(认知与情感)越高,反之则越低。产品相似度受到具体产品相关度、受众相关度、品牌概念的相关性三个因素的影响。(1)具体产品的相关度是指原品牌与延伸产品在工艺、功能、材料、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关联程度。一般而言产品相关度越高消费者越容易接受其品牌延伸,也越容易成功,反之产品相关程度越低消费者越不容易接受其品牌延伸也就不容易成功。(2)受众的相关度是指原品牌与延伸产品受到消费者性别、年龄、文化、职业以及地域等特点的影响。显然在品牌延伸中,将原品牌延伸到原有忠诚消费群及其所消费的产品中去,品牌延伸容易成功。(3)品牌概念相关性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采用副品牌策略。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宣传一个品牌较之分散宣传多个品牌更容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价值。延伸产品与母品牌的相似度的三个指标可通过相关专家来进行评价。

(三)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品牌延伸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的评价,消费者的品牌知识是影响品牌延伸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品牌知识又可以分解为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1)品牌认知度是指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中识别出该品牌的能力。(2)品牌联想指记忆中与品牌相连的每一件事,即一提到品牌名称消费者脑海中出现的所有事物。品牌联想源于企业的品牌传播、口碑和消费者的品牌体验。(3)品牌忠诚度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并坚持使用该品牌的程度。品牌忠诚度是衡量消费者对所用品牌的依恋程度或转向竞争品牌的可能性的大小。上述三个指标可通过客户满意度表、问卷调查表、访谈等方法获得。

(四)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品牌延伸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市场容量、市场竞争度和产品生命周期。(1)市场容量是指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供应商的策略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数目。一般来讲市场容量越大,只要企业有实力就有机会把一个品牌做大作强,因此可用多品牌也可采用品牌延伸。如果市场容量小,企业一般优先考虑品牌延伸。(2)市场竞争程度。如果延伸产品所在行业的竞争缓和时,品牌延伸较容易成功;竞争对手实力雄厚时,品牌延伸较难成功。市场竞争程度可用延伸产品所在行业竞争对手的品牌力、延伸产品所在行业竞争者数量、延伸产品所在行业的产品推广力来测量。(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放市场开始直到最后被淘汰推出市场为止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品牌延伸大多都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在投入期和衰退期市场风险较大有可能影响品牌的形象和信誉。看品牌延伸处在哪个阶段来确定此指标的大小。

(五)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延伸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还需要企业对延伸品牌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使品牌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品牌营销能力和品牌管理人员素质。(1)品牌营销能力。企业是否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强有力的营销手段会影响到品牌延伸的效果。企业应在延伸产品的本身及价格、销售渠道、促销、广告、公共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如娃哈哈与乐百氏同样是从乳酸产品延伸到纯净水,娃哈哈的宣传力度大,自然其纯净水的接受程度就高于乐百氏。品牌营销能力指标应由相关营销专家来进行评估。(2)品牌管理人员素质。如果品牌管理人员的能力强弱对延伸就十分有利。在这里素质包括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学历、从业经验、领导指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此指标审计人员应通过品牌管理人员以往的业绩、员工的测评、行业的认同等来综合评价。

二、品牌延伸运营效益审计

品牌延伸运营效益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延伸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效益性,属事中审计。品牌延伸运营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延伸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

(一)品牌延伸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延伸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延伸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延伸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延伸运营的管理。

(二)品牌延伸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具体包括:(1)对品牌延伸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延伸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延伸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延伸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延伸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具体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

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三)品牌延伸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延伸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延伸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延伸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延伸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延伸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延伸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延伸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延伸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四)品牌延伸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延伸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延伸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延伸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延伸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及品牌延伸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任期内的品牌延伸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延伸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延伸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三、品牌延伸效益审计的问题

由于品牌延伸效益审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落差较大、审计组织管理不合理、审计技术和标准不科学及不统一等因素,目前企业在开展品牌延伸效益审计仍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品牌延伸效益审计标准高的要求开展品牌延伸效益审计涉及很多方面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与财经法纪审计上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的不多。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品牌延伸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对如何通过品牌延伸来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难以满足品牌延伸效益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

(二)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标准由于品牌延伸效益审计涉及的对象千差万别审计部门很难采取统一的方法和技术。为此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但由于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可能导致结论有失公正使品牌延伸效益审计风险加大。

(三)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品牌延伸效益审计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明确的、广为认可的专业指南。总体来看我们目前已开展的品牌延伸评估只是针对品牌延伸的效益性的审计分析与评价,不够系统。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衡量品牌延伸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是当前品牌延伸效益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缺乏品牌延伸效益审计的意识目前在品牌延伸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品牌延伸价值评估、品牌延伸风险及规避、影响品牌延伸决策的因素分析等对于品牌延伸效益审计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几乎没有企业会专门成立品牌延伸效益审计部门在品牌延伸时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专业的品牌延伸以效益审计知识只是单纯提供财务审计报告或经营效益审计报告。

四、品牌延伸效益审计的建议

针对上述品牌延伸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国高校与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培训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理论上准备、实践上探索品牌延伸效益审计增强审计人员的品牌延伸效益审计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开展品牌延伸效益审计的工作水平。

(二)注重效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审计在对象范围、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审计调查则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方法灵活、调查成果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结合更紧密、更易引起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等特点。因此灵活运用审计调查能够从更高、更深、更广、更宏观的层次上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和揭示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大量研究品牌延伸成功案例从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尤其是对品牌延伸影响极大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帮助企业增强品牌实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延伸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 EVA; 内部审计; 实质; 增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该定义从为企业增值的目标角度定义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发展特点。由此,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增值以及如何从EVA的角度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内部审计的历史渊源流长。从国际内部审计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内部审计与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

早在奴隶社会,人类就出现了内部审计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中型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加重,客观上要求许多行业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以调整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这无疑推动了近代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内部审计随管理部门控制重点的不同,其工作重点也略有差异。西方企业界实际是采用了相当于等级制和集权制的管理方式,管理部门把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如何保护公司的资产安全性方面,这个时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存货、应收账款和设备等资产的安全;60年代,管理部门的控制重点放在了会计数据资料方面,相应地,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检查财务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70年代,管理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法合规,相应地,美国和欧洲各个国家的内部审计也进入了合规性时代,通过审计督促公司遵守政府颁发的各项法规;80年代,经营的全球化使得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更侧重于效率。由此,内部审计的重点也是放在了效率和效果方面;90年代后期,公司的改组和再建使得公司的目标增多,任务也复杂多样,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目标的实现,相应地,内部审计的重点也转向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述对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说明,内部审计并不是孤立的工作,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同管理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同内部控制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部审计无疑肩负着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内部审计应将自身的工作重点贴近管理的发展,适应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需要,从而为公司增加价值。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质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就内部审计所最终达到的目标而言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适应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采用各种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为公司增值的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质主要体现在: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

前已述及,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管理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增值型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它并不担负日常业务控制的责任。作为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增值型内部审计仅就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而建议接受和采纳与否是管理部门的权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总声明》中指出了内部控制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更说明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的实质。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

前面曾指出,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不仅如此,它又可视为一种所有权①的延伸。在所有者设计了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增值型内部审计无论在谁的领导下,都是站在保护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开展工作。如果所有者未设计或未实施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时出现管理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背离时,增值型内部审计代表所有者监督评价反映管理者行为就成为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可能出现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损害所有者权益的行为束手无策的情况。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有充分的动力和权力在企业中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无论是作为管理权的延伸还是作为所有权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权益,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三、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m Stewart&Co)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概念,简称EVA。它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如果余额为正,说明企业超过了股东和投资人的预期,为股东创造了超预期价值;如果余额为负,说明企业并未为股东创造价值,而是产生了亏损;如果余额为零,则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正好达到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预期。

在EVA的基本理念下,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EVA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也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使管理层更接近于股东的环境,使管理人甚至企业的一般员工开始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EVA使管理者更注重公司的持续发展,以维护股东的长期利益。同时,EVA能更准确地衡量股东财富,因此,它与企业价值也最为相关。

在第二部分中已述及,内部审计的实质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且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它以增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进而帮助完成其目标。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毫无疑问,内部审计与EVA具有思想上的同源性,即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上的同源性使得将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四、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

增值型内部审计若要达到增值的目标,则其为企业创造的收益与其本身的成本的差额就大于零。用公式可表示为: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EVA=R-C>0

其中,R为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的收益,C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成本。从公式来看,增值型内部审计若要达到其EVA最大,则其应尽可能的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R,最小化其自身的成本C。由此,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便可以从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及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两方面展开:

(一)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

增值型内部审计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1.评价控制以健全内部控制

企业只有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才能上水平,才可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就较高,效率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较低,效率低,错弊情况就较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其超脱的地位,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贯彻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更合理地设计、安排内部控制,把可能的错弊降到最低,使内部控制的效果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

2.检查与评价管理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提供帮助,包括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几个环节。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灾害性风险)以及产生新风险的环境因素,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让管理层识别风险,确认接受风险的程度,制定风险政策,从而指导企业有效地使用内部资源。其次,内部审计应通过评价企业高级管理层制定的风险控制程序是否适当和有效,是否满足董事会接受风险的程度,提出改进风险控制程序的建议。最后,内部审计应通过检查和测试财务、经营和合规性控制程序,发现持续存在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进而提出如何通过改进风险管理以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建议。

3.监督评价公司治理的实施

内部审计人员应参加与公司治理规划有关的事务,如各职能部门在研究与制定制度、规定、决定、合同、预决算报表时,必须请内审人员参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公司治理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促进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对于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群众检举揭发经济管理人员徇私枉法的问题,应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在一定时期终了,内部审计应对公司治理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检查治理目标是否完成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对需要继续治理的措施提出建议等,从而最大可能降低企业的损失,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收益。

(二)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

内部审计的成本主要是指方为取得委托方的信任,从而使双方利益最大化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催生了委托关系。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委托方并不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将资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作为方的经营者则在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处分权的同时,也承担了使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即负有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人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而内部审计正是其采用的一种必要手段。人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评价,让委托人充分了解其努力程度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因此,从委托人角度看,内部审计成本是一种监督成本,从受托人角度看,内部审计成本则是一种守约成本。

无论是作为监督成本还是作为守约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力成本、培训费用、管理费用、时间成本和开展专项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是在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基础上的内部审计成本的最小化,其可以通过提高审计效率和摒弃无谓工作来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可以从改善审计结构、更新审计技术、调整审计战略入手,而摒弃无谓工作则具体可以通过取消低价值审计和减少非生产性时间来达成。

【参考文献】

[1] 赵丽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6):13-16.

[2] 尉晓君.综合平衡计分卡与EVA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99-100,104.

[3] 周兵,赵小平.内部审计新思维――内部审计引入EVA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5(11):220-221.

[4] 刘国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7,(3):63-65.

[5] 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审计月刊,2005(3):11-13.

[6] 刘玉艳.基于EVA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66-67.

延伸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集体管理组织

一、引言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是指集体管理组织在某些特定的著作权领域,不仅有权管理会员的作品,而且可以将其权利延伸至非会员作品。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优势显而易见,既可以为使用者使用其作品提供便利,同时也保障了著作权人获取回报的权利,权衡各方利益。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相关规定的不足进行分析,在完善我国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建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议。

二、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第61条和第72条。该草案现在处于不断修改不断送审中,只有不断指出其中的缺陷,不断进行修正,才会更好地实现其修正的优势。《修改草案》(第三稿)存在对实行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情况界定不明、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适用的领域过窄、未建立权利人参与使用费标准制定的机制、未完善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等不足之处。

三、完善我国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我国现有的集体管理制度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缺陷,现在的首要任务便是认清该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在完善其不足的基础之上,再构建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首先,应当明确集体管理组织的中立性质。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依靠国家机构建立,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应该在立法上明确其独立于政府的中立性质。其次,明确相关收费标准及允许查询管理的具体情况。我国一方面应在立法中明确相关收费标准和计算公式,使权利人和使用者都能够明确其费用的具体构成,便于对该费用进行核算,保护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集体管理组织应当透明集体管理组织的具体管理信息,在为权利人提供查询途径的同时详细记录其对于作品的管理状况,增加权利人对集体管理组织的信任程度。最后,增加竞争同时加强对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我国的集体管理组织缺乏竞争,容易造成垄断。为解决该问题,一方面,我国应当允许通过严格审查程序在同一领域建立两个集体管理组织或允许不同的集体管理组织对同一领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我国应当不仅仅是局限于会计财务监督,发动舆论监督,提升监督结果的可信度。

四、确立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适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应当成立一定的组织对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核,并提供异议表达的相关途径。适用范围应当扩大至文学、视觉艺术、电视电台转播等领域,同时在使用权利方面也应当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孤儿作品”和国际作品的使用问题。第二,建立权利人参与收费标准制定的机制。送审稿只提供了异议裁决机制,权利人对使用费标准制定并没有参与权,因此,应当在我国建立有关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协商论证机制,同时明确权利人通过使用费标准的异议裁决机制裁决的性质,以及是否可诉的性质,为权利人提供维护自己权益的途径。第三,建立综合性的集体管理组织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配套法律解释,增强其操作性和严谨性。其次,应当构建相应的会员参与制度,同时,对于非会员权利人的权利应该提供相应的保障。最后,应当完善监督机制。应有国家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应起到外部监督的作品;行业协会中的专业人士起到严格的内部监督;公民以及媒体通过舆论压力起到特殊的监督作用。

五、结语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规定了集体管理组织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延伸管理非会员的作品,同时非会员著作权人同时享有拒绝权,并不丧失自己对作品的相应权利。我国已经具备了构建该制度的相应条件,而且在实际中有了发放“一揽子”许可的先例,故建议在立法层面上确认集体管理组织有权管理全部作品的合法性。同时必须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形成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防止滥用权利情况的出现,保障非会员著作权人的权利,平衡双方利益。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填补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杨东锴,朱严政.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玉香.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研究———写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之际[J].法学杂志,2013(8).

[3]胡开忠.构建我国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思考[J].法商研究,2013(6).

延伸审计论文篇4

一、充分认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和原动力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机关。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机关干部修养,规范机关干部行为,增强廉洁奉公意识,使管理局干部职工更好地履行“管理、保障、服务”职能。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机关。以廉政理论为指导、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个体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组织体系的和谐。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提高机关效率。通过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实现对人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再塑造,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三创”精神,激发干部职工潜能。

二、扩大“廉政文化进机关”的基础和共识,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支撑力

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必须夯实群众基础,使廉政文化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认同和实践。在活动的理念、方案制定、组织落实等环节都必须以人为本,实现良好互动。

围绕干部职工需要设计活动。去年6月底,省管理局以代表省级机关参加全省廉政演讲比赛活动为契机,在全局组织开展了3次廉政建设演讲活动,并在全省管理局系统组织开展了18场“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巡回演讲。通过演讲,广大干部职工表现出了对廉政文化的迫切向往。在此基础上,省管理局拉开了以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建设的序幕。

挖掘干部职工认同酝酿活动。经过反复推敲、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省管理局制订了以加强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将意见讨论稿发到机关处室和局属单位,要求全员参与,组织讨论、征求意见,把讨论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认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吸引干部职工参与推进活动。以提炼“管理局精神”为契机,发动机关及局属单位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创作了“管理局精神”276条,其后又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讨论、修改,三上三下最终遴选出21条。目前该活动已进入第二阶段。

三、创新载体、营造氛围,增强活动的导向性和感召力

营造氛围,唱响廉政文化的旋律。省管理局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通过在机关办公场所悬挂名言警句,开设机关文化共建共享橱窗,利用局域网和《机关事务管理》杂志等平台,营造氛围,广泛宣传以廉政文化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和道德准则。

强化教育,夯实廉政文化的基础。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学习贯彻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及时组织学习党中央和省委精神,励志明廉;组织党支部书记赴昆山和江阴华西学习考察,感受“三创”精神,先进导廉;积极参加省级机关反腐倡廉歌曲大家唱活动,全员唱廉;开展学哲学、用哲学读书活动和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读书思廉;每月播放一次反腐倡廉电教片,典型示廉、警示醒廉。

创新载体,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通过开展参观全省反腐倡廉成果展览、名言警句创作和管理局精神大讨论活动,开展各类文体和公益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的人文修养,丰富机关文化生活。

四、健全机制、强化监督,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渗透力

首先要完善制度,推进强基工程。各处室各单位分别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流程考核制,先后制定省级机关资源节约实施意见、办公用房装修标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先后制订出台了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相关规定》、《工程项目及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内部审计规定》等二十余项党建、纪检监察等内部管理制度。

其次要落实制度,做好保基工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每年初局领导与各处室各单位负责同志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严格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对局机关及局属单位每三年进行一次内部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先后对7位领导同志进行了离任审计;严格履行工程与廉政建设双合同制。

五、服务发展,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省管理局注重以“三个延伸”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是内涵的延伸。将廉政文化的内涵延伸至价值理念、管理规范、和谐体系三个方面。在价值理念上,提出树立共同愿景,建设有管理局鲜明特色的机关精神;在管理规范上,提出构建防范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在构筑和谐体系上,提出通过培养和谐个体及人际关系、和谐团队及组织体系来构建和谐机关。

二是范围的延伸。一方面将廉政文化从局机关延伸到局属单位,要求各单位分别开展符合各自业务特点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将廉政文化延伸到全省管理局系统,定期组织开展论坛、研讨等活动。

延伸审计论文篇5

“学案”是达成课程目标、落实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集学习设计、构建新知、合作探究、展示延伸、反馈落实、发展评价、感悟反思、资料汇集于一体。既是教案,又是学案。

二、指导思想

以“学案”为载体,推广“个性化教育”及落实有效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以“学案”为平台,加强集体研究,优化设计,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以“学案”为指南,进行学法指导和教法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素养,促进教师教研科研。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以“学案”为枢纽,落实教学常规,进一步实现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实现“教学合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学案”模板

年级u学科u

课题:u

(第u章(单元)u第一节第u课时共u课时

课型:u主备人:u

审核人:u审定人:u

【学习目标】u

【重点难点】u

【关注点】u

【教学过程】u

1.建构新知

(1)新知识的构建。内容:本课时基本知识(将基础知识问题化)。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完成―个个、一串串、二阶阶的问题。建构新知识。

(2)记熟、默写。内容:本课时基本知识点。(如定义、定理、公式;单词、词组、句型;美文、重要图例等。)

(3)解决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新知)

(4)展示准备。(分组分重点进行准备)

(5)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给出任务)

(6)记下疑难点。

2.合作探究

(1)分组进行

①写黑板(或在笔记本上默写)。内容:默写本课时基本知识点。

《小组合作交流。内容:说新知识的构建、背知识点人人过关、集体讨论批改练习、解决疑难问题、谈拓展延伸等。

⑧老师巡查,及时指点。

(2)全班解决共同的疑难

3.展示延伸

各小组将本组展示的内容抄在黑板上(或投影展示),然后顺序展示,全班参与。

展示过程:(方法:一个组的某同学主解,组内同学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发言;老师指点。)

(1)解题过程和思路;

(2)讲解知识点;

(3)归纳解题规律、语法知识点、文体‘特征、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等;比较同类知识点的异同等;

(4)多法解题;

(5)个性化表达;

(6)拓展与延伸。

4.反馈落实

【学教后记】

四、初步探索

1.学案管理(教学处依据“意见”要求)

(1)设计了“学案设计模板”、制定了学案备课计划和学案常规检查量表。

(2)备课组长学期初填写好“学案设计计划表”;

(3)各备课组采取“分工设计,集中讨论”的合作方式设计本备课组的学案。

(4)科组定期检查、评比学案,结果上报教学处备案。

(5)“学案设计”列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

2.学案准备

(1)每学期寒暑假期,教学处布置每个备课组提前社计20个学案以备新学期使用。

(2)为方便学生使用学案,在校园网的专栏上以科组为单位定期挂出各学科的学案。

3.学案交流

(1)学案沙龙。探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疑难问题,逐步完善“学案设计模板”。(4月下旬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白云六中学案模板”。)

(2)研究课。

(3)评选优秀学案。

(4)学案论坛。

五、逐步深入

1.成立课改实验班

(1)2009年9月,学校在高一确立了五个学科共八个课改实验班。

(2)成立了学校课改实验班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课改实验班具体实施方案。

2.加强实验班学习管理

(1)设计并印制了“白云六中课堂学科学习小组记录本”。(记录本的意义、记录的方式、记录本的管理、记录本使用原则、学科小组长的职责等。)

(2)教学处不定期抽查、落实。

延伸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 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强制性集体管理

[中图分类号] D9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07-05

一、引言

一般而言,权利人将其权利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凡由于使用频繁和其他有关情况,个人行使著作权或邻接权变得不切实际,或者得不偿失时,集体管理则是必要的。凡有可能,都应尽量采用集体管理制度而不采用非自愿许可制度,但将集体管理扩大适用于没有重大实际困难和经济损失就可以由个人管理的权利,则是不可取的”[1]。显然,著作权行使的最理想方式是由权利人自行个别授权,其次是采用集体管理制度,最后才是非自愿性授权。出于特殊原因的考虑,立法往往规定在某些特殊场合,集体管理活动可以突破自愿性原则,而扩展至更为广泛的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延伸性集体管理与强制性集体管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引入上述两种特殊的集体管理制度,引发各界争议。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对其加以细化设计,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平衡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利益解读及其规制

(一)延伸性集体管理概述

在我国的集体管理实践中,集体管理组织的收费活动由于直接影响使用者的经济收益而遭到其质疑和抵制尚可理解,但有时却遭遇权利人的反对甚至对簿公堂。究其原因,在于集体管理组织不可能获得所有权利人的授权,因此,未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人往往认为集体管理组织无权就其作品的使用收费。而对于已经交纳费用的使用者而言,依然面临着侵权风险。如在卡拉OK授权业务中,尽管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为“音集协”)会员授权的作品已占到市场使用率的90%以上,但使用者仍然可能面临被非音集协会员侵权的风险。对此,音集协在向卡拉OK经营单位承诺负责解决所有的版权问题的同时,也无奈地表示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2]。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与我国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缺失不无关联。

所谓延伸性集体管理,也称扩展性集体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签订的作品使用许可合同的效力不仅及于会员,也延及至非会员[3]。该制度的出现,最初是出于增加集体管理组织所获授权、扩大其代表性的主观需要,毕竟集体管理活动的前提在于权利人的授权。但是,随着权利人不明的孤儿作品、多重著作权作品等日益增多,特别是数字化时代权利人认定的难度日益增大,使得集体管理制度面临难以解决的授权困境。如何化解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渐次成为延伸性集体管理得以存在的客观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延伸性集体管理实质上是对非会员作品的非自愿许可使用,因此各国普遍对该制度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一般而言,一个集体管理组织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充分的代表性[4],而且运作成熟良好,包括有成熟的许可费收集分配机制、完善的数字处理技术、高水平的国际协调能力等,才适合采取延伸集体管理制度[5]。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的利益解读

延伸性集体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授权机制,对扩大集体管理组织的代表性和提升使用者使用作品的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但却以牺牲权利人的入会自愿原则为代价,特别是违背了非会员权利人处分自己作品的意愿。因此,如何平衡与协调权利人、集体管理组织及使用者在延伸性集体管理框架下的利益关系,即显得尤为重要。

1.非会员权利人的得与失

从未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人角度来看,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权利或者意思自由的限制或剥夺,颠覆了著作权作为私权、其行使取决于权利人自身意愿的传统理念。对此,WIPO明确指出:在权利人对个人行使权利和集体管理权利二者之间加以选择方面,应尊重他们加入权利人协会的自由[6]。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看,由于零交易成本毕竟只是一种假设,财富最大化原则要求在初始阶段把权利赋予那些可能是最珍视它的人,以此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7]。延伸性集体管理即试图借助集体管理组织这一平成权利的初始分配,不仅扩大非会员权利人作品的传播范围,而且使非会员权利人更有可能实现获得报酬权。事实上,非会员权利人在缺乏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环境下,从使用者处获取相应使用费对其来说绝非易事。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另外两种非自愿许可即“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相比,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对权利人的损害可能更小。

2.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的利益取向更为一致

广泛的代表性是集体管理组织有效运作的基础。集体管理组织依据授权代表权利人行使著作权,其所吸纳的权利人越多,意味着其所获权利人的授权越多,其代表性也越强,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完全自愿加入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集体管理组织均不可能获得所有权利人的授权。从理论上讲,集体管理组织所获得的授权是无限扩大的,却又是无法穷尽的。但延伸性集体管理的神奇之处即在于,其在事实上帮助集体管理组织实现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而这一点对于使用者而言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使用者即使获得集体管理组织发放的一揽子许可,但仍有可能存在两个顾虑,一是集体管理组织的许可范围不能涵盖自己所使用的全部作品;二是集体管理组织因为缺乏非会员的授权而不能代为收取非会员的许可费。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的出现,恰恰可以免除使用者因上述两种情形所可能面临的侵权指控。显然,从目的来看,与其将延伸性集体管理看作是对权利人的某种限制,不如看作是对使用者侵权责任的免除更为贴切{1},而这一点又与扩展集体管理组织代表性的目标不谋而合,更加凸显其促进尽可能多的作品传播、满足社会公众对作品需求的公益目标。

(三)可行的方案――兼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评析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引入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修改草案第一稿第60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该规定一经公布,即引起了来自权利人、产业界、理论界等各方面的强烈质疑。持反对意见者大多以我国集体管理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建立时间尚短、代表范围尚不全面、运作机制尚不健全为由,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条件{1}。

必须看到,在公众对集体管理制度尚感陌生的背景下,各方对更为超前的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质疑和不解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当然,其中也不排除由于媒体对该制度的某些误读,加剧了权利人对“被代表”的恐慌感与抵触情绪,以及可能丧失对自己作品控制权的失落感和无助情绪,使得其对该制度所可能达到的目的并未形成准确和理性的认识。而从深层次意义上解读的话,对该制度的质疑实质上仍然反映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但无论如何,该制度的确是拓展了集体管理组织所管理的作品数量和权利范围[8]。从数字化时代对该制度的客观需要和立法应保持适当的“前瞻性”出发,《著作权法》修订仍坚持规定该制度,并结合各方意见在之后的草案稿及送审稿中对具体内容不断进行调整{2},试图通过增加必要的限制条件,更多地发挥其积极效果而抑制其消极影响。

1.集体管理组织的代表性

如前所述,集体管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充分的代表性,是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重要条件。虽然草案稿中对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集体管理组织均要求“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但是,“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显然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应考虑从所获授权的权利人人数或比例,或者所获授权的作品数量或比例等方面,作出更为细致的特别是可以量化的标准规定,使得该条款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

2.权利保留

为了缓解延伸性集体管理限制权利人意思自治所可能造成的对立局面,应当赋予权利人以“声明”的方式排除集体管理的权利,以此体现著作权的私权属性及权利人对自己作品的处分权。这一权利保留方式的存在避免了延伸性集体管理与集体管理所遵循的自愿原则相抵触,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巧妙和有效的管理模式[9]。《著作权法》的三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均肯定了这一作法。至于“声明”本身,相关草案目前只是就声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作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声明的效力以及向谁声明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否则将会使该条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权利人的预期。

3.范围限制

出于对权利人自由行使和控制权利的保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将延伸性集体管理限制在必要的最小范围之内,如文学和音乐著作的广播权、复印重制权、有线再播送等[10],以保证其良性运行和各方利益的平衡。修改草案第一稿因为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未作任何限制而饱受批评。之后的两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对此有所改进,但表述方式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第二稿规定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1)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2)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该条并未使用兜底条款,从而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而第三稿及送审稿对此则表述为:“可以就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显然,第三稿及送审稿以使用兜底条款的表述方式代替了第二稿所采用的完全列举的表述方式,增加了该条款适用中的不确定性,不免让权利人产生在该制度下其作品使用方式可以任意扩大的担忧,加深了原本即已存在的抵触情绪,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法。应当说,采用完全列举的表述方式更能体现对作为私权的著作权的尊重,也更利于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建立和推广。

4.期限限制

既然延伸性集体管理被认为是对权利人控制其作品权利的剥夺,则其期限不宜过长。因此,明确规定其最长期限,有助于使作品尽早回归由权利人自由控制与支配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该制度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的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中对此均未作规定,应当在后续的草案修改中加以完善。

5.公平分配

延伸性集体管理对于非会员权利人的一个利好之处在于,其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非会员权利人的获取报酬权,这一点也可以看作是其因限制非会员权利人而必须承担的对价义务。而在我国集体管理的付酬机制并不完善、权利人所获报酬屈指可数的情况下,对公平分配的强调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第一稿对此未作出规定,但之后的两个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均弥补了这一缺陷,明确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转付相关使用费时,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权利人。”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该制度所涉及的权利人的非会员身份,而在使用费分配方面实施差别对待,这也符合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

三、强制性集体管理及其立法评析

所谓强制性集体管理,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权利人的某些权利尤其是报酬请求权,只能通过集体管理组织来行使。换言之,在这些情形之下,著作权人必须接受集体管理,才可以获得报酬。与延伸性集体管理相类似,强制性集体管理亦排斥权利人的意思自治。对此,WIPO明确要求:“对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规定不得限制为一种单纯的获酬权的专有权,不应强制实行集体管理。即使对于单纯的获酬权,规定强制性集体管理也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合理的。”[11]而各国立法也对强制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限定。例如,德国《著作权法》规定,美术作品追续权、公共借阅报酬请求权、转载转播报纸文章、广播评论报酬请求权、录音录像报酬请求权、文字作品复印报酬请求权等,必须通过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否则权利人不享有该权利[12]。匈牙利《版权法》第25条第3款规定:“已发表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必须接受强制性集体管理。它所涉及的仅是那些所谓的小权利……”此外,该法第27条重申:“……然而,在音乐和文学作品方面,强制性集体管理只限于小权利。”[13]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著作权权利类型及作品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强制性集体管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集体管理的发展趋势。欧盟理事会1993年通过的《卫星指令》规定电缆转播权只能由版权集体管理机构行使[14]。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据此在各自的著作权法中确立了强制性集体管理,且将其范围亦限定于电缆转播权。1995年,法国在影印复制权集体管理中引入强制性集体管理,规定权利人只能通过集体管理机构主张权利[15]。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及送审稿第64条规定了强制性集体管理:“著作权和相关权权利人依据本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条享有的获酬权,应当通过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其中,该条所对应的第14条的规定本质上是属于报酬请求权的追续权,而该条所对应的第40条的规定则是录音制作者对他人以表演和播放的方式使用其录音制品的获酬权。不难看出,该条规定依然遵循了强制性集体管理主要针对权利人的报酬请求权这一普遍作法。从立法意图来看,一方面,从公共利益角度考虑满足使用者使用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对权利人意思的限制试图为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集体管理是权利人的一种权利,故他有享受的权利而没有接受的义务,法律有明文规定的除外”[16]。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管理授权方式,使得集体管理组织的运行基础不再局限于权利人的授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行集体管理制度单一的私法调整框架,以至于在对集体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上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而修改草案稿及送审稿则表述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根据著作权人和相关权人的授权或者法律规定。”其中,“法律规定”即针对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而言,目的在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6][1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集体管理的基本原则[A].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的管理和行使文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p31.

[2]马继超.中国的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9(2):p73~75.

[3]Daniel Gervais.Application of an Extend Collective Licensing Regime in Canada:Principl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Implementation[J/OL].http://canadianheritage.gc.ca/progs/ac-ca/progs/pda-cpb/pubs/regime/regime_e.pdf.

[4]刘丽娟.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立法思考[J].中国版权,2002(1):p23~25.

[5]罗向京.集体管理:信息技术与著作权制度的相谐之点[J].河北法学,2009(9):p99~104.

[7][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p71.

[8]赵宾.个人授权模式的兴起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变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9(3):p80~82.

[9]Mihaly Fiscor.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Digital Networked Enviroment[A].Daniel Gervais.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C]. 2006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BV,The Netherlands,p38,p47~50.

[10]Henry Olsson.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WIPO Doc.WIPO/CR/KRT/05/4,January 2005,p4.

[12]韦之.论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管理的权利――关于著作权法修订稿的思考[J].法商研究,1999(3):p74~79.

[13][德]西尔克・凡・莱温斯基.专有权的强制性集体管理――与国际版权法和欧盟版权法相一致的案例研究[J].刘跃伟,译.版权公报,2004(1):p5~11.

[14]王芝.网络传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J].知识产权,2000(2):p25~26.

延伸审计论文篇7

(一)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根据局里统一安排,我科今年完成了对市煤炭局、市国资委和市交通局三个单位xx年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并延伸审计了所属单位13个。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加强专项资金和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专项资金监管等建议,促进了被审单位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政性资金分配机制,重视专项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精心准备,较好地完成了省厅下达的专项审计调查任务

按照省审计厅的要求,我们科从今年3月27日至4月25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市民营及非国有控股企业xx年年度税收征收管理的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开始前我们认真学习了省厅的调查实施方案,并对全市民营及非国有控股企业的状态进行了审前调查,确定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15户企业进行审计调查。调查工作中我们坚持集中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形式、统一定性处理,同时坚持和市地税部门沟通,取得地税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审计调查工作进展顺利。

调查中我们主要发现:一是部分企业纳税申报不准确,存在少缴税款的情况;二是税法规定和行业制度相勃,税款缴纳和实际列支期限不相一致;三是部分企业所属部门薪酬统一支付,个人所得税无法计算清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全部采纳了审计建议,并落实整改了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仅补缴税款就近116万元。

(三)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完成了对山西兰花集团xx、xx年年度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

山西兰花集团是我市一家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公司现有分(子)公司44家,现有干部职工2万余名,注册资本6.13亿元,年产值超百亿元。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且其下属的兰花科创股份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审计任务相当艰巨。

面对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我们没有叫苦叫难,而是精心谋划,认真准备,积极实施,并经局领导同意聘请了业务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充实了审计力量。审计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按期完成了审计任务。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我们按照局领导的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把握审计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旨,把帮、促企业强化管理、提高经营决策能力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审计人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从企业发展的大局上审视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

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共查出企业存在的二十个方面八十多个问题,帮助企业摸清了资产、负债、损益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六条合理化建议。审计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今年我们还参与了晋城路桥公司的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报告已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 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审计

今年我科按照局党组的要求,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通过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如何切实履行审计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一主题,我们坚持在审计过程中树立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高度审视当前垄断行业、公权部门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行为,力求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审计工作中,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和效果,并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坚持两个依靠,为审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面对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我们始终坚持两个依靠,在依靠科室同志发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主动争取领导对科里工作的支持。如在兰花集团审计中,祁局长始终十分重视,亲自过问审计进度,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从服务企业发展、促进廉政建设的高度领会其重要意义。

延伸审计论文篇8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我们从建立制度、规范程序、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入手,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全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完善制度,规范审计程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越来越突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我们从1997年开始,对处级领导干部以及区属国有企业经理(厂长)试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于1999年初,我们会同区纪检委和区审计局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塘沽区《关于网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和《关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法和程序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办法》的要求,区委组织部和区纪检委、区审计局每年初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定本年度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计项目,审计局将其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这个《办法》经区委常委会议讨论后,以区委名义下发执行。

为了增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注意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一是提前三天向被审计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下达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接受审计的准备工作;二是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提供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并对本单位所提供会计资料的全面、真实与完整及有无"小金库"问题做出书面承诺;三是严格实施审计,认真审查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进行必要的内查外调;四是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载审计工作过程;五是审计结束后,及时撰写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六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结果报告;七是整理资料、立卷归档。

由于制度完善,程序规范,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1997年以来,我区已对300个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了日常审计,其中包括对4个单位进行了举报审计,对3个评先对象进行了评优审计,对88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离任审计。在2000年上半年全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工作中,12个街和2个乡合并为9个街,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大面积交流和调整。在这项工作开始前,我们委托区审计局在一个月内,对全区12个街和2个乡的主要负责人全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及时做出了审计决定。审计工作的按期完成,为街道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全程监督,严把干部任用管理"三关"

为了不断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机制,我们坚持对领导干部进行全过程审计,即:对干部任前、任中(届中)、离任前进行经济责任监督审计,给干部一个真实、准确的评价。

一是,做好干部任前审计,严把选用关。区委根据全区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现状,对有调整意向的干部,由我们委托审计局提前一个月进行审计,全面考察干部情况。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提出意见和建议,避免选用干部失察、失误。

二是,做好干部任中(届中)审计,严把监督关。区委明确提出,政府组成单位每届任职期间都要进行一次审计,国有企业经理(厂长)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群众来信来访、干部考察考核中反映问题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被评为各类先进的干部,也要先过审计关。

三是,做好干部离任审计,严把评价关。为了正确评价离任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使离任干部不交马虎帐,上任干部不接糊涂班,我们对凡是离任的干部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结果记入干部实绩档案,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为制定接任者的岗位责任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干部任职审计结果分别报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及区委组织部、区纪检委,并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布,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三、突出重点,加强对一把手的审计

我们注重利用审计手段强化对一把手任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坚持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上。对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在调任、转任、轮岗、退休、辞职辞退、解聘和机构裁撤、合并等离任前都必须接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不经审计,不予提拔;不经审计,不办理离任手续;不经审计,不予评优。几年来,对全区88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们感到,对一把手的重点审计,一是增强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干好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促进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有效遏制了"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给离任的干部一个交待,为接任的干部交清家底,使领导干部"走的明白,接的清楚";四是制止了个别单位因主要负责人离任前突击花钱、吃光分净、私占公物等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提前动手赌住漏洞,防止离职前"捞一把";五是有利于消除因情况不明、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解,增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

四、严肃纪律,充分运用审计结果

为了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要求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自觉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的各项规定。审计局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所列事实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对于违反审计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照规定追究责任。

我们把审计意见书、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被审计单位一把手进行考核的参考依据。同时,建议区纪检委(监察局),作为廉政考核的依据之一。对经过考察、审计,工作突出、政绩显著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如果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局依法做出处理。对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并且单位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的,审计局除了向区政府领导报告外,还应及时向区委组织部、区纪检委(监察局)提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调整的建议,对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的问题,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比如,2000年在对区属企业客运公司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在资金管理上存在违规发放资金270万元的问题。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公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查清违纪事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措施,对该公司的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

五、积极探索,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几年来,在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一是,处理好审计工作的公开性和干部调整工作的阶段保密性的矛盾。审计工作的公开性和干部调整工作的阶段保密性是一对矛盾。干部任免工作在酝酿、讨论过程中有较强的保密性,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公开进行的,这就要求适时把握审计时机。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在干部调整前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安排审计为佳。

二是,正确把握审计年限问题。对审计年限如何把握,过去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通过实践,我们对于任职时间较短、在任期内的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其起点定为干部的任职时间;对于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一般对其近三年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对于根据举报进行审计的单位或部门,主要对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事项进行重点审计。

三是,科学界定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报告需要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双方认可的问题。我们坚持如果被审计的单位或部门、企业对审计决定所列的违纪事实和处罚不服,可以在接到审计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区政府提出复议申请,以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延伸审计论文篇9

目前我国CPA承担的职业责任较小表现为需要CPA承担的责任事故少,主要由于:

(一)审计报告使用者不重视

我国CPA审计是在政府强制推动下恢复,伴随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成思危,2005),股票价格走势并没有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投资者更多的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而不是审计意见。现有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满足证监会、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国有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其他企业年检的需要。由于政府监管部门不是企业报表的直接利益人,因此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不是非常迫切,也比较形式化。

(二)因审计失败而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很小

尽管CPA职业定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相应的法规规定了因审计失败“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注册会计法》第42条、《公司法》第208条),但事实上法院受理有四个前置程序。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CPA参与造假冒险的动机,加上违规的处罚力度不足,使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怀有侥幸心理,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少有会计师事务所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由于CPA不能承担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使”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业定位流于形式。

(三)行业监管有待加强和完善

1 存在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CPA行业监管的部门主要有财政、证监、审计、工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这些监管部门各自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方面对会计师事务所和CPA进行检查。行政检查机关重本部门信息来源,轻其他信息来源;尽管目前对企业监督检查的机构很多,但很少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导致每一个监督机构的信息来源极为有限。结果是,不少应当检查出来的问题未被检查出来(冯均科,2004)。政府监管模式的效率比较低,只能进行有限的抽查或根据举报线索进行审查,目前基本上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境况。

2 行业协会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监管力度有限

行业协会现有的职能,只能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但检查后发现疑点需要延伸被审计单位或相关部门调查取证的,则无法深入进行,检查发现的疑点难以定性。同时,对查实的业务质量问题,由于法律没有赋予处罚的权力,行业协会只能规定了一些影响极为有限的惩戒手段。

四、改善CPA审计风险较大而承担责任较小的建议

潜在风险大而实际承担责任小,对CPA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目前我国CPA所承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赋予该行业的社会职责不相称,主要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限制。在现阶段要使CPA承担起与其职业责任相匹配的审计风险,必须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降低目前CPA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1 理性地看待CPA审计在会计信息链中的作用

CPA审计只是企业会计信息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除CPA审计外,还有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国家行政监督部门(如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财政、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企业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职责。我们不能无视这一法规中有关政府的职责,而将揭示企业会计舞弊的职责全权推卸于CPA.而CPA审计制度本身的局限,以及信息不对称、工作需要配合、“衣食父母”等使CPA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博奕过程一直处于劣势。

2 应营造良好的CPA执业环境,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CPA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培育: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受审计范围、审计手段等限制,现有的CPA审计程序只能追查到原始凭证,至于通过虚构经济业务等账外的舞弊和违法行为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追查,在目前假发票、假合同随手可得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只要在账面上处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对此便力所不能及。

3 企业应承担其应有的会计责任,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

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是CPA审计的原料,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会计舞弊。我国应借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大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报表责任,必须对提供审计的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保证。增加处罚力度,对企业舞弊行为应处罚到责任人。

4 政府必须真正重视审计意见,对CPA出具“不干净”审计意见的企业,应借助政府延伸审计手段予以查实政府的延伸审计手段与CPA审计应广泛结合,从深度、广度上抑制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由于政府监督在CPA审计基础上,使CPA的工作结果得到重视和利用,反过来促使CPA执业更加谨慎,从而提高CPA职业道德水准。

(二)使CPA承担起其应承担的职业责任

1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

建议由各政府部门和“注协”共同组建一个“监管机构”对CPA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并赋予该机构具有政府延伸审计手段。根据其抽查结果建立CPA诚信档案、CPA品牌,对严重违规者应取消其终生从业资格。

2 尽快建立CPA作为市场主体的违规责任,尤其是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机制

新《证券法》和《公司法》已经将民事赔偿责任条款明确写入法律,并与《民法》、《刑法》有很好的衔接,这将大大增加CPA的违规责任。由于CPA执业的专业性强,追究CPA职业责任还需要建立专业认责机构,对CPA执业过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明确的界定。

3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明确CPA对影响财务报告的违法行为应具有“揭示机制”,增加“有错推定”假设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舞弊嫌疑,CPA无法取得充分审计证据时或已经出具了审计报告企业不满意又委托下家时,应将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的重大会计问题报送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注协”。

主要参考文献:

刘燕,2004,《会计师民事责任研究:公众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坤,2005,《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李若山,2003,《CPA:经济警察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马贤明、郑朝晖,2005,《会计谜局。解》,大连出版社。

李爽、吴溪,2002,《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会计研究》第2期。

延伸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行政机关绩效审计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政府机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当前,开展政府机关绩效审计,对促进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财政制度,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促进财政改革的有效进行,实现公共财政的职能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绩效审计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一定的审计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本文所说的行政机关绩效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主要是公共部门、公共工程项目、公共事业等。一个具体的行政机关绩效审计项目可以对三个方面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查。

对经济性的审计。包括:根据健全的行政管理原则、实务和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对政府部门是否经济地使用其资源并将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进行审计。

对效率性的审计。包括: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应用;政府项目、单位和活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约束、组织和执行;政府服务是否及时提供;政府项目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对效果性的审计。包括:政策目标是否得到实现;所发生的理想结果是否可以归功于所追寻的政策。

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上对政府行为的“可控性”、“透明性”和“服务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和政府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逐步深化,政府机关运作的效率怎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将绩效审计提上了议事日程,审计署2003年公布的《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结合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尝试和实践了绩效审计。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如审计署对国家投资30亿元建设的福州长乐机场的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些审计结果公众反响强烈。这说明公众迫切需要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愿望,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近些年,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还要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评价,也包含了绩效审计的职责履行情况评价的内容。

当然,就审计机关总体而言,虽然在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都涉及到效益性审计,但是由于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因而远未达到绩效审计的真正要求,只能说明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政府审计中开始萌芽。

行政机关绩效审计的开展

目前,我国一无全面系统的绩效审计理论指导,二无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和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操作规程,三无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绩效审计标准的来源如组织的基本命令或基本计划文件、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针性文件、公认的管理实务准则等内容不详细;目前能评价绩效指标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审计标准不适用,如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指标不科学,没有反映经济活动应当达到的水平。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来使用的标准不适用而没有及时更改)。四无专业成熟的绩效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先进的绩效审计模式和组织方式方法,只能从我国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组织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开展政府机关绩效审计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选准题选好题,找准开展绩效审计的切入点

政府机关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而目前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确定项目时,必须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在全面审计基础上,“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结合政府工作中心,选择重点领域(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突破口。即在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监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重要财政专项资金、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重点部门和政府采购资金等财政支出比较集中的部位开展绩效审计,监督公共支出和财政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揭露影响财政资金绩效的问题。

(二)提高方案质量,指导绩效审计全局

审计方案是审计行动的先导,绩效审计方案指导和统领审计实施工作的全局。要发挥绩效审计揭露管理不善造成效益差效率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加强宏观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服务的作用,在编写绩效审计方案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起点,提高目标定位;坚持突出重点,确保个性特色;坚持创新思路,才能实现新的突破。首先是指导思想要转变。政府机关绩效审计不能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上,也不能搞大而全的综合性的绩效审计模式,应该着重对某个项目和某一具体事项绩效进行评价;其次是目标定位要提高。政府机关绩效审计方案的目标定位必须改变以往财务收支审计仅仅从规范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促进规范财务收支和加强财务管理等角度来明确目标的做法,应该立足宏观,围绕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层面设计审计的目标,也就是通过绩效审计,既要揭示存在的问题,更要为加强宏观管理服务,为完善制度服务;再次是审计重点要突出。在确定绩效审计重点时,要根据绩效审计具体目标,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和审前调查发现的存在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明确绩效审计的重点,取得适当证据,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第四是审计内容要明确。要根据被审计事项的管理政策、制度和审计重点,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要求,指导审计实施和操作;第五是处理标准和评价尺度要恰当,评价指标体系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绩效评价科学、合理,否则会削弱绩效审计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三)搞好专项审计调查,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

利用审计调查机动灵活、涉及面广的特点,开展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调查,不仅能够以较小的审计资源投入将审计覆盖面做大,而且能够就所调查的单项内容深入下去,做深做透,做出精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专项审计调查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到四个结合:问卷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针对专项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征求被调查单位意见,同时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针对性的延伸调查,为审计评价积累第一手资料;自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采用自查与延伸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单位发放自查表,了解资金缴存、管理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汇总,有针对性地延伸调查部分相关单位,有利于掌握真实情况;审计与抽查相结合。在对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延伸调查相关单位,可以顺滕摸瓜,发现一些帐面审计无法发现的严重问题;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相结合。采用传统手工审计与现代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快捷高效的优势,扩大审计调查的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在行政机关绩效审计中,只要能选准项目,精心组织,这种快捷方式无疑将会更有用武之地。

(四)灵活运用各种处理方法,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水平

充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发挥计算机信息收集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处理方法,对于提高行政机关绩效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充分性和证明力,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常用的绩效分析处理技术方法:比较分析法。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看是否达标。这里的技术指标可以是计划、预算、设计目标,也可以是历史指标、同行业标准或国际惯例等;因素分析法。也称因果分析法,就是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净现值法。这同时也是一项决策技术,其最大特点是融人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将不同时期的财政资金支出与收益全部转换为同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抽样分析法。就是对用统计学方法抽取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整体性结论。这种方法适用于总量或规模较大且分布较广的项目;趋势分析法。就是采用倒序时法确定一个时段,将这一时段内不同时点的相关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趋势性结论;图表图形辅助法。即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将分析数据以图表或图形展示出来,简明易懂,增强直观效果。上述信息分析处理方法各有长短优劣,我国在政府机关绩效审计中应视项目或资金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超级秘书网

(五)整合审计资源,提供绩效审计的力量保障

开展政府机关绩效审计项目要有复合型的人才,从专业结构来看,除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外,还需要有懂工程技术、计算机、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国家审计机关现状看,是不能满足财政绩效审计工作要求的,这就必须在行政机关绩效审计中整合审计资源。要统筹规划项目,发扬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打破专业界线和处室界线,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外力,采取有偿调用社会审计力量和专家的方式参与绩效审计。解决审计人员力量短缺,特殊审计人才不足的矛盾,为深化绩效审计工作开拓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