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货市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8:26:56

旧货市场论文

旧货市场论文篇1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旧货市场发展,繁荣经济,搞活流通,现就加强全市旧货市场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旧货市场建设的宏观规划,确保旧货市场的合理建设。旧货市场作为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显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旧货市场的建设纳入市场建设重要地位,认真做好旧货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安排,超前控制,定点上图,合理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等现象。要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办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大家办,大发展”的建设格局,加快旧货市场建设步伐。

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旧货市场的发展。对旧货市场的旧货交易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新开办的实行独立核算的旧货市场,可自开办之日起免征一年的企业所得税。适当放宽旧货市场的经营范围,凡属旧、闲置物资均可纳入旧货市场的交易范畴;简化旧货交易手续,凡具有旧货交易资格的物资均可上市交易,凡持有旧货市场开出的交易凭证再办理其它手续,有关行业部门应予以认可。

三、加强管理,为旧货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市场经营的相关收费项目及其收费标准,实行一家收费,按标准比例分配,避免多头收费,制止乱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对困难企业,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特困企业下岗职工,凭单位证明,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要体现出更为优惠的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以吸引更多经营者。

旧货市场论文篇2

像刘照丹这样,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旧货市场购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的家电和家具要更新换代,有人为此“弃之可惜”,但同时,又有一些人希望买到廉价的必需品,却“买之无门”。应运而生的旧货市场成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场所。

旧货市场有“新”货

据了解,在旧货市场卖旧货一般有三种方式:买断式,即把旧货直接卖给旧货经营单位或摊主,这种方法交易程序简单,变现快,但一般来讲,价格较低,很难达到卖主的理想价格;代销式,旧货所有人与销售人签协议,价格经双方认可,销售人在原价上加价或卖出后按天数收取管理费,这种方式旧货所有人定价的自比较大,但要注意价格定得太高,可能会使货物卖不出去;拍卖式,旧货所有人自己亲自销售,待价而沽。只是有一条,千万别指望旧货还能卖出“天价”,一般旧货价格受货品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时间影响,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不超过货物原价的80%。

旧货市场的商品以中低档为主,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很适合工薪阶层淘货。据业内人士介绍,旧货市场的价格一般是市场价的一半,甚至更低,经营者的利润至少可达40%,购买者也可省下不少钱。旧货主要是从城市到城郊、由富裕家庭向普通家庭流通的。购买旧货的顾客,一部分是城市中低收入者和农民,一部分是打工仔、学生等流动人口。

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旧货市场卖的都是些“破烂货”,不愿意去那里买东西;但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旧货市场的商品不仅便宜,有的商品在正规商场还不一定买得到,而且有时在旧货市场还能买上崭新的商品。

在一个卖电话机的摊点,摊主指着一部标价120元的电话机说,这部多功能电话机并未被用过,只不过在生产时,厂家忘了对其进行包装,若再按500元左右的原价销售就很困难,所以才把它“请”进了旧货市场。看来,这些电器之所以肯屈尊降“价”到旧货市场,并不都是旧的缘故。一些经常光顾旧货市场的人知道,旧货市场的商品并不都是被用过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旧货”,是因为人们把“旧货”与“二手货”的概念混淆了。

据在旧货市场经营的摊主们介绍,一些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对家电进行更新换代时,把原有的旧电器卖到了旧货市场,如有的市民把尚未启封的家庭用小型电烤箱、净水煲等送来交易;有的还抱来崭新的微波炉,称是朋友送的礼物,而自家感觉不实用;或是家中已有了同样的电器,因此便把“多余”的礼物当作旧货作价处理;还有的市民把崭新的加湿器、做豆浆的食品加工机等送来交易,称这些都是儿女为了孝敬父母而送给老人用的,但老人不习惯用这类新电器;有的是因一时兴起盲目购买,但使用起来感觉没什么实用价值,于是便折价处理,成了“旧货”。

此外,许多厂家和商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旧货市场这块蛋糕,将它作为积压产品和滞销商品的销售地。旧货市场的经营者们也经常从外地旧货市场进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拍卖品,其实也是不折不扣的“新货”。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质量更好、功能更强的新一代商品已被生产出来并进入了流通领域,而同类的旧一代商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销售不出而被送入了旧货市场,这种“旧货”多数连包装都没拆。

废品次品充斥旧货市场

在城市的居民楼前,常常可以见到蹬着三轮车,挂着“回收旧彩电、旧冰箱、旧洗衣机”的招牌,吆喝着收破烂儿的,他们将所收的废品分门别类,旧书报、旧易拉罐等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旧家电一类有时候直接送到旧货市场。至于其质量,老百姓是当作废品来卖的,所以很难保证。

废品中的一部分流向了旧货市场。那么,旧货市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有的旧货市场,小到锅碗瓢盆,大到30元的电扇、40元的燃气灶、50元的电饭煲、75元的热水器……小家电一类的商品,一概不保修。至于大宗电器,如冰箱、洗衣机、冰柜等二手家电,保修1个月,也是只修不退。

旧货的消费对象,除了城市打工者,也有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一些旧电灶、旧保鲜柜的消费对象多是个体餐馆。买旧货的消费者几乎都认为,旧货不保修无可厚非。一对年轻夫妇就说,既然是二手的东西,质量难免有问题,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而有的消费者则认为,旧货的维修费用有的也许要超出其本身的价值,要让经销商保修,委实不太可能。

由于质量难以保证,所以二手商品的售后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据介绍,旧货是一种特殊商品,不属于“三包”范围,再加上目前没有现成的法律依据,一旦出现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而一些非法经营者,打着“旧货”的牌子,将废品或残、次品当作正品来售,售后又没有保修承诺,结果给顾客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目前一些大的交易市场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如太原南堰旧货交易市场,所有进入市场的旧货必须持有发票等,以免赃物进入市场。同时,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有进入市场的商品必须实行保修6个月以上的制度。

旧货交易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目前有旧货市场二千多家、旧货企业五百多家、旧货商铺八百多个,从业人员五百多万人,每年的旧货交易额上千亿元,并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塘沽、广州的大历以及石家庄、西安等城市的旧货市场均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局面。但相对于国外上百年的经营史,我国旧货经营还属小荷才露尖尖角。

太原南堰旧货交易市场副总经理杨跃清认为,旧货交易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虽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旧货交易市场,但是从规模、总量来说,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小店铺而已。太原南堰旧货交易市场1998年建起时,占地上万平方米的市场,经营者不过三四十家。随着太原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来地处远郊的这个交易市场已处于城郊接合部,加之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短短四五年,这里已发展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旧货交易市场,每年的交易量达五六百万元,商铺九十余家。前来南堰市场购物的不仅有周边农村和近郊的群众,还有来自吕梁、长治、朔州、忻州等地的旧货批发商。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有关资料表明,家电经过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消费热潮后已全面进入更新时期,50%至80%的将在近两年淘汰;城镇居民家用电器的实际更替周期已缩短到5年至6年,手机、电脑等电子类消费品更是1年至3年就要换一次,每百户乔迁新居的市民就有65户要购买新家具,同时各商场及企业的积压商品如服装、闲置设备等都为旧货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而另一方面,一些出于各种原因想买旧货的人也需要一个既方便,又有充足货源可供选择的“根据地”,这一买一卖之间蕴含着不少商机,旧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逛旧货市场并不丢脸

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不少人不愿意去逛旧货市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念问题,有的人对旧货业不了解,有的人想买旧货又觉得丢人,怕失身份,即使买旧货,也只愿在场外私下交易;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旧货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不甚放心,顾虑重重。现时旧货交易多数是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并没有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理财方式。

其实,在一些人均收入很高的发达国家,居民们并未摆出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而是精打细算,常常光顾旧货店,逛跳蚤市场。

英国的旧货店很多,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这些店,或是开在繁华的商业街上,与著名的大百货公司和高档商店为邻,或是散落在社区里,与周围的普通百姓为伍。它们真正的名称是“慈善商店”,主要是由宗教组织或慈善机构,如儿童基金会、癌症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的。卖得的钱,当然也都用于慈善活动。店中所售物品,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家具钢琴,全部是无偿捐赠。社区里的店接受邻居的捐赠多些,尤其是周末,店门口每每堆满了大大的黑色垃圾袋,里面装满居民周末大扫除收拾出来的闲置物品,就等下周一店员上班后收进去。英国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到旧货店里转一转,看看有什么新到的东西,甚至很多名人也是旧货店的常客。

在有着百年旧货交易史的法国,人们中间更是流传着这样的笑话,旧货市场花100法郎就能买到的一个古式台灯,可能同希拉克总统办公桌上的那个“宝贝”别无二致。法国的旧货市场上摆满了摊子,马路两边停靠的都是摊主的货车。摊上摆的东西,从古式家具到手工艺品,从连环图书到书法字画,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小孩向路人兜售他们用过的玩具、图书等。

总之,老外们逛旧货市场已成了一种习惯,很自然也很坦然,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我们国人也不该认为逛旧货市场丢脸,看似平常的举动里,其实蕴含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颇不平常的意义。

旧货市场呼唤“游戏规则”

和一些有着百年旧货交易史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旧货业仍属起步阶段,缺乏详细的各种规章制度,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放水养鱼,建立高效、有力的科学管理,拥有规范、多变的经营思路,以使旧货市场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旧货市场应是一种专业交易,这对经营者要求较高,一不小心,这里就会成为不法之徒的收赃销赃之地。而对于旧货市场的经营,国家还未出台一些细化的条例法规。因为商品旧货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容易产生质量上的纠纷,无形中加重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市场或企业自己制定一整套的管理措施,例如用专门的寄卖、收购凭证记录二手货的来源、地点、卖主相关证件号码、甚至发票的号码等,以方便有关部门的检查。同时作为二次消费品,旧货已不能用正常的质量指标来衡量它,经营者最好能公布各类旧货的收购价和卖出参考价,在购买时让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的缺陷以及不同的售后服务期限等。同时我们也企盼政府能进一步规范和扶持旧货市场的发展。

有关领导人曾提出,要把旧货业作为一项大的产业培养发展,并明确指出旧货业也是一种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有其共同的规律,也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化经营。在去年中国旧货产业发展论坛上,多样化、专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连锁经营方式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改变,旧货交易会渐渐兴旺。太原市泽润旧货调剂中心总经理王晓斌认为,旧货市场商机不少,但门槛并不低,首先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必须了解有关部门对旧货市场的管理规定,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要对“游戏规则”心知肚明;其次要合法经营,保持警惕,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重视诚信原则,培养自己的信誉和品牌;第三,对市场或企业的员工要做到定期业务培训,以便对商品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评估;第四,在货源上多动脑筋,搞连锁经营,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平台。

相关:旧货市场买家要有“四项注意”

到旧货市场“淘”物品该注意些啥,专业人士提醒买家要有“四项注意”。

一、注意购买“旧货”发生的诸如造成使用者伤害的问题。如果购买和出售均是公民个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受损一方只能向生产厂家索赔,而不能由销售者与生产者负连带责任。因为个人之间的买卖行为不适用《消法》,所以应避免从个人手中买“旧货”。

二、从旧货商店购买“旧货”,质量应当如何保障。商家因有没有明示而承担不同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商家把“旧货”翻新充作合格新品,那么属于欺诈,消费者有权索赔;如果商家直接告诉消费者是“旧货”,即商品存在一定的瑕疵,但不具备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因素,那么属于履行了告知义务,可以免责任,此时消费者如要求维修则应付修理费。因此,购买“旧货”一定要注意商品的质量,最好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再购买,避免因商家明示而自担质量责任。

三、要注意商品使用期。一般商品无论质量多好,或长或短都有其使用寿命,超过该“寿命”的商品即应报废,如果超过明示的商品使用期限,即使因为商品缺陷而受损,厂家也不担负责任,受损的消费者丧失了请求权。可见,购买的“旧货”使用期限应在商品使用期内。

旧货市场论文篇3

[关键词]会计 实践性教学 案例 存货 新会计准则 会计利润 反思

一、实践性教学案例解析

1. 案例资料

某上市商业零售M公司的会计政策规定,入库产成品按实际生产成本入账,发出产成品按先进先出法核算。M公司2006年度甲产品的相关明细资料见表1:

2.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对会计利润影响的比对

(1) 发出存货成本的核算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体现在存货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发出存货以最高价格入账,增大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当存货价格下跌时,则正好相反。

①后进先出法:

M公司在市场价格出现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选择后进先出法。此方法下,发出存货的成本价格接近市场价格,销售利润较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低,期末存货成本低于市价,存货销售成本偏高,利润偏低。其发出存货的成本为:700×4.5+1300×4.6=9130万元。

②先进先出法:

M公司在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情况下,发出存货选择先进先出法。选用此法,存货成本较接近于最近购货成本,存货销售成本偏低,利润偏高。其发出存货的成本为:500×5.0+400×5.1+1100×4.6=9600万元。

(2) 不同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会计利润影响的比对

在旧会计准则下,M公司通过对存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选择不同计价方法。从上述案例来看,M公司选择“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不同计价方法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形成470(9600-9130)万元的当期会计利润差额。显然,这对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大量拥有存货的企业来说就更大,最终也影响企业的盈余分配。这一案例说明,在旧会计准则下,M公司可以利用选择发出存货的不同计价方法所产生的存货价值的差异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来操纵自身利润的目的,达到盈余的不合理分配。

二、基于会计实践性教学案例对新准则的反思

1.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从上述实践性教学案例表明,旧会计准则下,企业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在“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上是有选择空间的,而新准则变更了企业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不能再选择“后进先出法”。这意味着市场价格不论出现上涨还是下跌,企业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上不再具有选择的空间,使得企业存货流转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真实地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控制了存货成本的人为调节因素,限定了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空间来压低或增加当期销售存货成本来达到操纵当期和以后各期利润的目的。

2. 存货跌价准备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在旧会计准则规定下,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一些企业通过大量计提当期减值准备,在以后各期转回其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作为存货也不例外,企业一方面出于某会计期目标利润考核,在前期大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前期利润计算偏低,从而使期末存货成本减少,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达到当期目标利润考核要求,获得“绩效”。另一方面,存货跌价准备具有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滥用稳健性原则;二是企业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对存货跌价处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三是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这样,企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所具有的随意性来操纵利润。再者,企业出于应对暂停上市或禁止上市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面临暂停上市或停止上市的风险。这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来讲,公司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虚减当年利润,然后次年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就可以顺利实现利润的逆转,规避了连续三年亏损就遭受暂停上市或退市的风险。

新存货准则第14条规定: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这规定意味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即:存货跌价准备一但计提后,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情况除外),只能在处置相关存货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表明,企业在不满足条件下是不能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即封死了减值冲回操纵利润的主通道,有效地遏制了企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作为“秘密储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使得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控制了企业粉饰经营业绩,规范了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随意性。

3. 存货“公允价值”的确认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为充分体现会计信息质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促进与国际趋同,新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存货准则――1号具体准则中在计量或初始计量中做出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这意味着接受投资形成的有关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同时“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中指出,如果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确定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存货实务核算中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活跃市场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但目前我国作为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一些资产和负债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取得会存在具体困难;另一方面是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这评估有赖于职业判断、有赖于我国资产评估的市场规范性和评估质量,所以在执行中也容易产生差异。针对上述两种原因,无论存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计量都给企业留下了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

4. 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的存货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可以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成本 。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机械制造企业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存货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其中,“相当长时间”是指为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要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

上述存货准则规定表明,存货借款费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资本化,这对生产周期长的企业会计利润影响较大。按照旧会计准则规定,因采购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期间费用。但执行新准则后,对于因采购存货发生借款较多的企业来说,允许将用于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这将比旧会计准则处理来讲,使企业存货成本加大,减少企业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的会计利润。

5. 存货进货费用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不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对于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则包括在其采购成本中。而新准则规定不再区分商品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二者采购成本都包括购买价格、进口关税及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以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新准则的规定无疑增加了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减少进货当期销售费用,使当期会计利润增加。

6. 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易中存货核算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将重组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 新准则允许企业确认债务重组损益,而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资本公积。这种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势必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在新准则规定下,企业可能会在出现亏损、出于维护企业业绩或配股发行新股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操纵会计利润。

新准则还规定,凡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旧会计准则规定,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支付补价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均不确认损益。这样在新准则规定下,在非货币性资产――存货交换中,确认重组收益的条件范围更广,对利润影响的可操作性相比旧准则就更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企业利用存货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时,只要满足存货具有商业实质和以公允价值计量,无论交换中是否支付补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为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弹性。应用指南中对商业性实质做出了详细说明,还补充了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性实质,但企业仍然会想方设法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仍然给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编委会,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

[3]齐红英:新会计准则下利润操纵手段及防范[J],会计研究,2009(2)

[4]冯 奇:新会计准则影响企业利润之我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

旧货市场论文篇4

[关键词]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延伸生产者责任;回收处理许可证;上海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65-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批准号:沪人[2005]105号;沪科[2005]171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合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子废弃物一体化管理研究”(批准号:2008SBF001)

[作者简介]邹松涛,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07级产业经济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及政策。(上海 200444)

一、上海市电子废物的来源及特点

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在产品或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设备。电子废物涵盖了生活、生产两大领域,可回收物质包括电路板、金属部件、塑料、玻璃等几大类。

上海市电子废物的来源分为工业源和社会源。

工业电子废物多来自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具有排放者相对集中、排放数量较大、排放量及频率固定的特点。上海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3,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其电子电器产品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相对也大,微型计算机产量上海占26.9%,北京占8.0%;打印机产量上海占44.2%,北京占2.O%。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截至2007年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1554家,当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52%。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总产值占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53.9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7.12%,通讯设备制造业占9.02%。这些企业多集中在金桥、张江、闵行、漕河泾等工业园区内。

上海市工业电子废物的上述特点使得工业电子废物的回收相对易行。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及《上海市危险废物防治办法》等,上海的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企业与专门的固废处理企业签订了相应的回收处置合同,并由环保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集中控制、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上海惠普有限公司、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上海飞利浦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等近200余家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企业与上海新金桥工业废弃物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处置合同,以达到工业电子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来自社会源的电子废物主要包括各种家电、电脑及附件、通讯产品、办公设备等,具有排放者相对分散、单位排放量小、排放频率低的特点。对这类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置以及再利用资源化建设,国内正在探索之中。200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了浙江省、山东青岛市为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省、市,200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审理并原则通过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草案)》。

笔者将“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电子电气设备”称之为“生活电子废物”,具体包括废旧家电、影音设备、电脑、手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等。本文中主要针对上海市“四机一脑(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的回收处置渠道与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处置现状

通过对电子废物的相关监管部门、旧货市场(又称二手市场、调剂市场)、电子电器零售商等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上海市生活电子废物的回收渠道主要是“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回收模式主要是“有偿回收”。上海市现存的5种回收渠道,2种回收模式,并没有引导生活电子废物流向有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正规企业,而是经旧货市场中转最终流向“地下拆解工厂”、“家庭拆解小作坊”和欠发达地区(如下图)。

具体的,上海市电子废物有5种回收渠道: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旧货经营业主坐地回收、零售商“以旧换新”、通过社区废品收购站回收、机关事业单位统一交投。2种回收模式:“无偿交投”和“有偿回收”。

综合上述上海市的生活电子废物回收处置现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回收体系已自发产生

这个体系是“生活电子废物排放者到个体回收户,再到旧货经营业主,最后到处理处置企业”,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上述体系并不流畅高效,大量的生活电子废弃物流入“地下拆解工厂”和“家庭拆解小作坊”,而非流向正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二)旧货市场在回收渠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旧货市场的规范仍处于无序空白状态

对旧货交易(包括二手电器的鉴定,二手电器的来源、去向等)没有真正的监管和监管者。旧货市场是生活电子废物的中转站,通过旧货市场生活电子废物并没有流入正规的处理企业,而是流向了“地下拆解工厂”和“家庭拆解小作坊”。从事二手电器收购出售行业的“门槛”很低,只需由工商部门批准,并没有相应的环保技术资质认定。2006年商务部通过了《旧货品质鉴定通则》、《旧货品质鉴定――旧家用电器》2个行业标准,但行业标准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且实施上主要通过中国旧货协会来负责完成,在强制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执行更是无从说起。

(三)末端处置体系基本完备

无论是固废、危废、工业废物,还是一般废物上海市均有完备成熟的处置技术及体系,但苦于“货源(电子废物)不足,生产能力闲置”。

截至2003年,获得《上海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就有74家,处理范围几乎覆盖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的所有项目,其中5家具有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废旧电子电器的能力,仅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一家的年处理量就为1万吨。2007年7月全国最大的危险废物焚烧装置在沪建成投入运营,其焚烧炉的尾气排放及处置已达欧盟标准。

三、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处置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有偿回收为主的多主体、多渠道、开放式回收体系

首先,应实行“有偿回收”。日本对于废物排放实行“谁排放谁付费”原则,不但认为废旧家电是无价值的,而且在废弃时还要支付相关费用。欧洲也根本不存在回收废旧家电的“流动大军”和大量的二手家电交易市场。但在我国“废旧家电是有价值的”已经是普遍共识,再加上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二手家电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巨

大。因此,“无偿交投”、“付费排放”目前在我国都尚无实施的群众基础。而“有偿回收”既符合中国的消费观念,也利于回收处置体系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其次,应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开放式”回收网络。“多主体”是指由废物排放者到最终无害化处理企业之间,存在多个回收主体。“多主体”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符合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多主体”不但能满足废物排放者位置分散、数量众多、排放量少、排放频率相对低的特点,也能满足处理企业大批大量运输处理的要求,实现收集、运输、处理的总成本最小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多渠道”是指从废物排放者到最终无害化处理企业之间具有多种途径。“多主体”的存在决定了回收网络的“多渠道”,家庭可通过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也可到社区回收站,家电维修店有偿交投,还可到零售商处“以旧换新”。生产商可通过售后服务网点回收,处理企业可通过专职的回收公司,或自建回收网点进行回收。上述多渠道视其经济效益由各市场主体自发完成。

“开放式”是指回收体系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和运行的。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职能部门行使引导、监管权力,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指定或建立各级回收者。引导生活电子废物最终流向具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正规企业的是价格杠杆而不是政府干预。

(二)规范化管理旧货市场

1.实行废旧电器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对废旧电器的回收公司、旧货经营业主和处理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及登记。可设置废旧电器收集许可证、处理许可证、收集处理综合许可证3种。凡获得收集许可证的企业只能进行废旧电器的收集、运输、仓储,并保证将收集到的废旧电器售给具有处理许可证和综合许可证的企业,不得进行拆解、销售活动。凡获得废旧电器处理许可证与综合许可证的企业可对废旧电器进行集中拆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保证不可资源化部分的填埋与焚烧。凡获得综合许可证的企业可同时展开上述回收许可证、处理许可证涉及的全部业务。

2.实行二手电器登记、标识制度。要严格区分废电器与旧电器。废电器严禁进入再流通,只能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旧电器电实行登记、标识制度。具备检测维修能力,且维修后的电子电器产品能达到质监部门标准的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企业(包括旧货经营业主、专职回收公司、综合回收公司、处理企业),才有权使用“旧货”、“再利用产品”的标识。收集到的旧电器经检测维修贴上“再利用产品”标识后,才允许进入合法的旧货市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企业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其检测维修产品的数量、类型、去向;回收且销售旧电器的旧货经营业主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其销售的旧电器的来源、类别、数量,并承担售后服务责任。

(三)推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

“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v,EPR),其核心是“谁生产,谁负责”,即产品消费后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责任从由政府承担转向由生产者承担,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处理、再利用阶段。简单讲,就是产品生产者要负责消费后产品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目前,在日本和欧洲等国践行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回收处理模式有以下3种:

1.生产商独立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生产商自建回收网络、处理工厂,独自负责其产品的收集、拆解、无害化、再利用。即生产商自行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如惠普的“星球伙伴(Planet Partners)回收与再生计划”形成了惠普产品的全球回收网络。

2.行业联盟负责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行业中若干生产商自愿结成联盟,由联盟来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这个联盟被称为“产品责任组织”(Product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PRO),PRO通常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按企业化模式运作,一般有商业协会组建,企业加盟。PRO可以自己组建电子废物回收公司和处理工厂,也可以选择已有的回收公司与处理工厂。生产商则可以选择一个加盟费用比较低的PRO,由PRO来履行延伸生产者责任。比如,东芝、松下在日本北九州联合建立的日本家电再利用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责任组织。

3.第三方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生产商将自己应履行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委托给第三方(回收公司或处理企业),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这个第三方企业被称为“产品责任提供商(Product Responsibility Providers,PRP)”。比如,欧洲最成功的再循环企业之一――MIREC Recycling,原先是荷兰飞利浦公司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附属企业,至上世纪90年代,该企业从飞利浦公司独立出来,目前已成为一个与30多家国际电气品牌合作的专营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

依据上述3种模式,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在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行“第三方EPR制度”。第三方可以是专职回收公司,也可以是综合回收公司(兼有回收、处理两个职能),还可以是非营利性独立的行业协会。具体这个“第三方”采用那种形式,由市场需求结合政府意愿视实际情况而定。

国内家电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生产商自建回收、处理体系所带来的高昂费用,潜在技术风险,使许多国内生产商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废旧电器回收、处理行业联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现阶段承担生产商EPR责任的“第三方”应是具有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处理企业。

上海市工业基础设施、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无论是处置固废、危废、工业废物、一般废物均有完备成熟的技术及体系,这为推广“第三方EPR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现有的处置体系,避免了重复建设,保证了集中统一处理。第三方回收公司或处理企业或行业协会凭借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可实现回收处理集约化、效率化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则可通过委托――关系锁定延伸生产者责任成本,专注发展主营业务。

参考文献:

[1]范泽云,朱萍.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5).

[2]赵立祥.日本的循环经济与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赵聪颖,杨婷婷.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现状评述与改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4]李华友,冯东方.促进我国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途径[J].再生资源研究,2007,(2).

旧货市场论文篇5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竞争愈演愈烈,既促进了资源流动的速度,又增加了企业间的税收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中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处理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管理情况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对会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会计处理方法对纳税处理的影响。

关键词:纳税筹划;会计方法;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88-01

在会计行业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将对各种性质的纳税筹划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筹划的时候,影响尤为明显。当前,进行纳税筹划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有:延期纳税、逐步缩小税基、采用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降低税率的方法等。另外,我国的纳税计划起步比较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传统经验的影响,部分企业过于依靠政府的税收政策来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不重视对企业内部自身条件的应用,所以,本文以企业内部会计方法的选择作为着眼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以及和会计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纳税筹划主要指的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许可下,以法律法规作为向导,对企业的投资、理财等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实现投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国外纳税筹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推广,但在我国,纳税筹划还没有得到普遍地推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外部税收政策的制约,忽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通常来将,纳税筹划离不开会计方法的选择,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会计处理方法之固定资产折旧对纳税筹划的影响作用

(一)通货膨胀因素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影响

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内部资产进行有效地核算。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将会直接导致企业成本计价回收所得的资金的实际购买力出现贬值的情况,基本很难再按照现行的市价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简单重置。因此,在出现通货膨胀情况的时候,企业可以选择加速折旧的方式来提高资金短期内回收的效率,这种方式不仅能延缓税收的时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通货膨胀的合理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折旧年限因素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影响

新会计法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以及企业的预计净残值,只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性质以及企业资产的消耗方式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只要合理地确定出企业固定资产能够使用的年限即可。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促进企业收益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多少进行折旧。一般来讲,企业在创建初期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收待遇,再通过延长年限的方式,获得有效的节税政策。

(三)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影响

在企业账面固定资产值一定的时候,不论是延长折旧年限,还是采用不同形式的折旧方法,提取的折旧总额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价值因素能够对资金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且企业也会根据所选择的折旧方法的不同,来获取不同时间阶段的价值收益。通常来讲,时间越长,资金的增值效益就会越大,所以,不同时间阶段所获得的资金价值含量也是有差别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企业会根据动态分析的方式,来分析不同类型的折旧方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在进行动态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先根据当前市场利率的实际情况,计算出企业规定年限内的折旧,并进行贴现,然后再比较使用不同折旧方法后的折旧现值总额以及企业税收抵税额度的现值总和,在遵循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选择出能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折旧方法。

三、会计处理方法之存货计价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一)市场物件变化趋势因素对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使用先出后进的方式进行计价,能够有效地降低期末存货的成本,提高本期销货的成本,进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应当缴纳的所得税基数,达到增加企业税收后利润,减轻企业内部负担的目的。如果使用先进先出的方式,不仅导致税后利润降低,还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来讲,当市场材料的价格不断下降的时候,采用先出后进的方式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当物价上下波动的时候,企业可以采用加权平衡的方法进行存货计价,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销货成本波动较大的情况发生。

(二)税收期因素对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影响

当企业处在免税期的时候,期间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就会越多,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计算出材料的价格费用,通过不断减少材料费用,逐步扩大当期的利润。如果企业的发展处在征税期,企业发展获得的利润越多,所缴纳的税后金额就会越多,这期间,企业可以采用先出后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当期材料费用的摊入,进而达到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降低当期利润的目的。

四、会计方法选择之债券溢折价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实际利润法或者直线法,对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进行摊销核算。在使用直线法核算的时候,基本可以确定每期的溢折价摊销金额和企业能够确定的投资收益是一致的;当使用实际利润法进行核算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利率以及账面价值的乘积进行计算。通常来讲,不论使用哪种类型的债券摊销方法,基本不会影响利息费用的总和,但是会对年度利息费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应当根据市场以及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方法,上文中提出的几种方法,运用得当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效益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旧货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股指期货;现货市场;信息传递效率;GRACH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27-05

一、引言

我国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指数的股指期货有望于今年推出。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的丰富。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会吸引额外的新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期货的避险功能提供了现货与期货价格间的稳定关系,指数期货套利及投资组合则使期货与现货间的关系更为稳定。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然而,开展股指期货是否会对中国股票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仍然是政府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期货交易造成更多非理性的投机活动使得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加大,那么政府主管机关就有必要谨慎选择推出股指期货的时机,做到先规范,后发展。相反,假若期货市场存在可以减缓现货市场的波动,增加现货市场的效率性,那么政府不仅要尽快为股指期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条件,而且要争取尽早推出股指期货。

关于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影响效果,学术研究上一直有不同的观点被讨论着。有些文献认为期货合约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将吸引更多的投机者进场交易,寻找套利机会,短进短出的交易过程,会引发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现货市场的波动;也有文献认为期货合约具有风险分散功能,可以协助企业在面对价格变动风险时,提供另一项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很多文献实证分析了期货合约引入前后的现货市场波动情况:Figlewski发现期货合约的引入对现货市场波动并没有明显的影响[1]。Edwards[2]利用S&P500与ValueLine指数期货上市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ValueLine投资组合的波动程度未明显改变,但S&P500指数长期的波动略下

降[2]。Aggarwal虽然发现有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说明是否加剧了波动性还是平稳了波动性[3]。还有很多实证研究文献探讨期货交易及其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但结论莫衷是一,不具有一致性。

相比于前面的对期货市场发展之保留观点的论述。也有文献认为期货合约具有风险分散的功能,可以协助企业在面对价格变动风险时,提供另一项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除此之外,期货交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改善市场的交易效率性。Cox认为期货交易可以增加市场中交易的传递,提供交易双方更完整的价格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而且因为期货市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亦可促进信息传递的速度[4]。Ross构建了衡量波动性与信息流量的模型,在套利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推论出当市场的信息流量较多时,反应在市场的波动性必然增加[5]。Antoniou和Holmes等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瑞士六个国家引入期货交易前后的波动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期货的引入对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不同,但对股票市场动态,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十分显著,除了西班牙,其他国家信息不对称效果明显降低[6]。Antoniou和Holmes利用GARCH模型研究了FTSE-1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发现上市股指期货虽使价格波动增加,但其隐含着信息流通速度也变快了[7]。

Ray Y .Chou等实证发现新加坡摩根台股指数期货(SIMEX)以及台湾证券交易所价股指期货合约(TAIFEX)推出前,干扰冲击(innovation shocks)造成的市场波动持续较久,而在期货合约推出后,冲击干扰因子会更快地反映在经济体系当中,而使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回复到正常,亦即波动过程变得相对更稳定[8]。由此推论,SIMEX,TAIFEX期货合约的交易,确实有效地改善了台湾现货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对于其标的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以及市场波动性,皆具有正面贡献。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信息传递假说的内涵,深入分析波动性动态过程,观察波动性干扰的持续效果,更有助于信息传递速度的了解。本文利用GARCH模型,修正的GARCH模型,TGARCH模型,极端值模型分析波动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过程,尤其分析模型中的参数表现,反映波动性的若干特征,同时说明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期货合约的引入是否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如果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有影响,信息和波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由于我国还没有股指期货,但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股指数)与我国A股指数走势高度相关,因此分析恒生H股指期货合约对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效应,对于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

二、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结果

1.研究资料

本研究取样的现货交易数据为香港恒生H股指数的日收盘价资料。H股指数期货由香港交易所于2003年12月8日推出,其交易标的指数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SCEI),该指数包括32只成份股,其中20只已发行了A股,并且其市值在A股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对我国A股的走势有很大的影响。样本期为2002,1,2―2005,11,14,共960个数据。分为期货合约引入前后两期,各480个数据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Bollerslev提出的GARCH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很多文献已经证实GARCH模型是刻画每日股价报酬行为最恰当的模型之一[9]。尤其是GARCH(1,1),根据Bollerslev,Chou和Kroner的文献证实,GARCH(1,1)模型在捕捉大多数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性的动态过程上可以获得不错的表现[10]。我们定义日收益率对数为Rt,假设其服从GARCH(1,1)模型为:

其中, It-1代表在t-1时点处对市场参与人员而言,所有有用的信息集合,虚拟变量dt在指数期货引入前为0,引入后为1。当修正GARCH模型的参数<0,说明期货合约的推出将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反之,则增加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GARCH(1,1)模型利用三个不同的参数来刻画波动性的演进过程。模型中的α0代表系统原先的不确定性,α1为滞后期残差平方项的系数,代表近期市场“噪音”(innovation)或“消息”(news)影响的重要性。另外,β1为滞后期条件方差的系数,因为β1表示本期的条件方差与前一期的条件方差有关,因此可以说明过去的旧消息(old news)对于未来波动性的影响效果,由模型亦可以得知当期的条件方差是前一期条件方差的函数。再者,α1的数值愈大,显示市场信息转换为未来波动的传递速度更快。另一方面,β1的数值越大,则代表波动性干扰因子的影响愈持久,不易被市场吸收和反应,隐含着信息传输的速度相对较缓慢。

就信息传递假说方面的实证分析,我们比较期货合约开始上市交易之前后不同的子区间,模型中各系数的变化情况。期货市场的开放,信息传递到现货市场的速度应当加快。如果近日内有用信息增加,则用以衡量新消息对未来波动性冲击的系数α1应当会放大。另一方面,旧消息对未来波动性的冲击应当会减弱。这是因为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将促使信息的持久性影响力减弱。因此,在期货市场开始交易后,β1系数的变小是可以被预期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利用三个系数,计算出非条件方差为α0/(1-α1-β1)。根据投资学原理,开放期货合约交易,将反应出更多的信息传递到其标的现货价格,隐含的非条件方差应该会增加。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IGARCH(Integrated GARCH)方面的议题。在GARCH(1,1)模型下,若α1+β1的系数和为1,则称之为存在IGARCH现象,这时GARCH模型非平稳,非条件方差不存在,如同存在单位根的随机游走过程。波动不将回复(Reversion)到长期水平(Long-run level),波动干扰的影响效果具有恒常性(Permanent),因而对于未来的波动性的最佳预测就是今天的波动。换言之,波动性干扰具有持续性(persistent)。当期货合约市场开放交易之后,信息传递速度会加剧,亦即波动性干扰的持久性效果会降低。意谓着开放期货市场交易之后,反应在GARCH模型系数表现上,应该更远离IGARCH现象。

表1为推出H股指期货前后,利用简单GARCH(1,1)模型,修正GARCH(1,1)模型,对香港恒生H股现货市场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知<0,并显著存在,说明股指期货的推出,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在指数期货推出前的研究期间,所表现出的非条件方差为2.238;而在H股指期货上市后的研究期间,其非条件方差为1.06。显示股指期货上市前后的不同时期,市场波动性有降低的现象。此结果并没有与前面的Ray Y .Chou 等人对台湾股票市场的分析相同,期货交易并没有造成现货市场的波动水平增加。

另外,在期货合约被引入的前后样本期中,表1清楚地看出反应新消息冲击效果的系数α1及反应冲击持续性效果的系数β1在不同期间的表现。α1与昨天的市场价格变化对今天价格变化的影响有关,如果这种价格变化与信息的到达有关,那么α1就可以看作“消息”系数值,这个值越大说明新的消息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越大。期货合约引入前,α1系数是0.0445,而在开放后为0.068,说明在期货合约推出后,新信息所反应的冲击效果确实增加,新消息或市场干扰对未来波动性的冲击程度较大。相对于α1是反应新消息的影响,β1可以认为是“旧消息”的影响。就β1而言,可以视为冲击干扰持久性(persistent)的变量(proxy)。期货合约引入前后β1分别为0.9336和0.901,说明了在期货契约交易开放后,反应旧消息对市场波动性冲击的持续性效果有弱化的现象。

对于IGARCH现象的检验上,表1也揭示了相关的信息,亦即在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市场波动更加稳定,我们可以由α1+β1系数之和,观察到此结果,两个样本期均不存在IGARCH现象,α1+β1分别为0.981,0.961,由此可以推论在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干扰因子的影响效果会以较快的速度被市场吸纳而消弱,波动性干扰的持续性效果较期货交易前更短暂。

Ljung和Box(1978)提出的Q检验统计量及Q2统计量分别检验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的残差的序列相关性。表1中,从检验结果看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均不存在残差项的序列相关性,模型拟合效果很好。

从表2发现期货交易后,γ1增加,并且显著不为0,表示期货交易引入后,使得现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波动效果加大。投资者对坏消息的过度反应增加,这与Antoniou和Holmes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很一致。Antoniou和Holmes等人认为造成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效果降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期货市场提供给投资者可靠的信息来源,降低了投资者对坏消息的过度反应。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期货市场交易成本低,吸引了更多原本在现货市场的噪声交易者(散户),致使现货市场的散户进入期货市场交易,使得现货市场的不对称性在期货引入后降低。然而,香港股票市场及期货市场以散户居多,散户交易者多表现出不理性,尤其对坏消息反应强烈,导致波动的不对称性存在。而由于期货与现货市场存在波动反馈效应,期货市场的信息更多的传到现货市场,使得投资者在面对坏消息时反应更不理性,造成现货市场在股指期货引入后不对称效应更加强烈。

三、极值模型估计法

为了强化本研究推论的可靠性,本文另外采用Parkinson所提出的极端值估计法[11]。为了估计每日的波动性,传统的文献使用当日之前一个固定期(如一,二个月)的收益率平方的移动平均数,作为当日变异数值(即波动性)。而收益率则用当日收盘价的自然对数与前日收盘价的自然对数的差,因此每日用到的信息只有收盘价一个样本点。Parkinson(1980)的新方法采用日最高,最低两个极端值(同样取自然对数)之差距,并证明这个估计值是标准差的一致性统计量。更重要的是它的估计精确度可以高过传统方法的5倍。我们将此方法的动态过程简单表述如下:

四、结论

我国的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很多人对开放期货交易持相对质疑与保守的看法。认为期货交易导致现货市场的波动加剧,使证券市场的风险加大。虽然我们分析的是香港恒生H股指期货,但对我国的期货合约的引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香港恒生H股中近一半股票已经在我国A股市场交易,并占据相当大的市值。H股指的波动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分析H股指的期货合约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引入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结果显然支持股价指数期货市场的开放政策。在恒生H股指期货开始推出后,虽然现货市场在股指期货引入后不对称效应较大,但市场的波动性水平降低,仍然对于现货市场股票价格稳定性而言提供了正面的贡献。期货合约未上市前,波动性干扰反应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效果较持久。反之,在股价指数期货合约推出后,可以观察到波动性干扰因子的影响会更快速的反应到经济体系中,而使得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回复到正常位置,显示此时的波动过程更趋稳定。由此推论出期货交易的进行加速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符合信息传递假说的命题。换言之,由于恒生H股指期货合约的上市,确实改善了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性。

为了检验开放期货交易的政策效果,本文利用了简单GARCH(1,1)模型,修正GARCH(1,1)模型及极端值模型。未来将考虑双变量的GARCH模型,探讨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领先-滞后关系。不仅可以分析价格发现假说,更可以在此研究框架下,讨论期货与现货市场二者之间的波动性传递效果。另外,等我国指数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利用此方法进行分析,以检验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信息传递假说的普遍性,为我国期货交易的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Figlewski S. Futures trading and volatility in the GNMA Market [J].Journal of Finance,1981, 36:445-456.

[2]Edwards F R. Does futures trading increas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88,44:63-69.

[3]Aggarwal R.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cash market volatility[J].Review of Futures Markets, 1988,7:290-299.

[4]Cox C C. Futures trading and market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84:1215-1237.

[5]Ross, S. A. Information and volatility:the no-arbitrage martingale approach to timing and resolution irrelevancy[J]. Journal of Finance, 44:1-17.

[6]Antoniou A,Holmes P. The effects of stock index futures trading on stock index volatility:an analysis of the asymmetric response of volatility to news[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8,18:151-166.

[7]Antoniou, A,Holmes P.Futures trading, information and spot price volatility: evidence for the FTSE-100 Stock Index Futures Contract using GAR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19:117-129.

[8]Chou R Y, JieHaun Lee, ChunChou Wu. The effect of futures introduction on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formation [R]. Transmission WEA Annual Conference, 1999,San Diego.

[9]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33:307-327.

[10]BollerslevT, Chou R Y, Kroner K F. ARCH modeling in finance:A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52:5-59.

旧货市场论文篇7

关键词:会计方法 纳税筹划 节税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40-02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立法导向,通过对筹资、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前筹划和安排,取得“节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活动。

纳税筹划在国外已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国际企业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而在我国,纳税筹划还是个新事物,虽然已有很多学者专家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专著等,但大多是从企业外部的角度出发,如纳税地点的选择、税收优惠条件的利用等方面来研究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着手,就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谈其在纳税筹划中的影响。

我国的各种税种的筹划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对所得税进行筹划时,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纳税筹划的途径有多种,如缩小税基、采用低税率、延期纳税、税收优惠以及涉税零风险等。在缩小税基中又可以分为缩小绝对额和缩小相对额。其中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相关的纳税筹划主要是缩小税基和延期纳税,下面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讨论企业如何筹划纳税,以期取得“节税”的效益。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由于在折旧方法上存有差异,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须考虑不同税制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比例税制下,如果各年的所得税税率不变,则宜选择加速折旧法对企业较为有利。这主要是因为采用加速折旧法,使得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而在后面的年份则提取的折旧较少,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开始年份内取得了一笔国家无息贷款。但是,如果未来所得税税率越来越高,则应选择平均年限法较为有利。由于延缓纳税收益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因此,在未来所得税税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往往会使以后年度增加的税负,大于延缓纳税的收益。当然也会出现以后年度增加的税负小于延缓纳税的利益。这主要看市场资金的折现率高低。所以,在未来税率越来越高时,企业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对企业的折旧方法做出最佳选择。而在累进税制下,过高的利润额,会引起过高部分所对应的税率偏高,从而会使企业税负也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则适宜采用平均年限法,可以使企业的利润避免忽高忽低,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企业的纳税。当然,由于企业自身的条件、税率累进的急剧程度以及银行利率的大小等因素,也会对折旧的“税收挡板”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累进税制下,企业到底采用何种折旧方法较为有利,仍需企业经过比较分析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2.须考虑折旧年限因素的影响。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这样企业便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此来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创办初期且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时,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成本,从而获得节税的好处。而对一般性企业,即: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3.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拥有的资产实行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这样,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则企业按历史成本所收回的资金的实际购买力将大大贬值,无法按现行的市价进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重置。但是,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既可以使企业缩短回收期;又可以使企业的折旧速度加快,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取得更多的税收抵税额,从而取得延缓纳税的好处,从而相对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延缓纳税额与延缓期间企业投资收益率的乘积)。可见,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企业并非总是不利的,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选择有效地利用通货膨胀,使企业获得“节税”效应。

4.须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从账面上看,在固定资产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采用何种折旧方法,也无论折旧年限多长,计算提取的折旧总额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资金受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因为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资金的时间价值收益和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由于资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因此,不同时间点上的同一单位资金的价值含量是不等的。这样一来,企业在比较各种不同的折旧方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时,就需要采用动态的方法来分析,先将企业在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按当时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行贴现后,计算出各种折旧方法下在规定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费用的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再比较各种折旧方法下的折旧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税收抵税现值的折旧方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存货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外购商品、协作件、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和销货成本,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所得税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现行税制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按实际成本价计算,计算方法可以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五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存货的发出成本。而且计价方法一经选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要经董事会或经理层(厂长)会议等机构批准,并上报当地税务机关备案,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行比例税率条件下,对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从而使企业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基数相对的减少,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势必会增加企业所得税负担,减少税后利润。反之,当材料价格不断下降,采用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同样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达到“节税”目的;而采用后进先出法必将导致相反的结论。而当物价上下波动时,企业则应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可以避免因销货成本的波动,而影响各期利润的均衡性,进而造成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特别是,当应纳所得税额较大,企业未有足够的现金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其他经济活动,有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因为采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企业各期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等存货的价格比较均衡,不会时高时低,使企业产品成本不致发生较大变化,使各期利润比较均衡。不至于因为利润忽高忽低而使利润较高的会计期间套用过高税率,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影响企业税后收益。

3.如果企业正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意味着企业在该期间内获得的利润越多,其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费用,以减少材料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相反,如果企业正处于征税期,其实现利润越多,则缴纳所得税越多,那么,企业就可以选择后进先出法,将加大当期的材料费用摊入,以达到减少当期利润,减轻企业税负。

最后来讨论债券溢折价的摊销方法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方法,企业可以选择直线法或是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由于采用直线法,每期的溢折价摊销额和确认的投资收益是相等的;而实际利率法,每期按债券期初的账面价值和实际利率的乘积来确认应计利息收入,且其金额会因溢折价的摊销而逐期减少或增加。债券摊销方法不同,并不影响利息费用总和,但要影响各年度的利息费用摊销额。因此,当企业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选择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前几年的折价摊销额少于直线法的摊销额,前几年的投资收益也就小于直线法的投资收益,公司前期缴纳的税款也就相应的较直线法少,后期缴纳的相对较多,从而取得延缓纳税收益。相反,当企业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应选择直线法来摊销,对企业则更为有利。

综上所述,企业在纳税筹划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考虑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存货的折旧方法、债券溢折价的摊销方法,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蕊.论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中华会计网校论文,2012(9)

[2] 刘拥军,常艳军.纳税实务问题解析.大连出版社,2010

[3]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旧货市场论文篇8

一、广泛实行加速折旧法的必要性

1、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中,呈现出许多疑难症结,其中之一“瓶颈”问题是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占企业总资产的75~95%,而自由资金只占5~25%,庞大的债务资本进行着不断的叠加,日渐上升的负债率不仅拖曳着企业前进的步履,而且危及着银行体制的转换,企业高债务经营负担大,造成其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经营运作困难,资金都拿去还债了,还能剩下多少用来更新固定资产呢?

2、当今世界高科技日新月异,采用新技术的周期日渐缩短,而企业要在强者如林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投资,使新技术和新产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利于开拓市场。但是,现在不少企业始终处在高价购买别人技术的被动局面,自己开发和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很弱,其中很显然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自由资金不足,造成开发费短缺。

3、据英国权威预测机构Consensus Forecasts(以下简称CF)预测2005年全球通货膨胀适中,2005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达2.4%,比2004年的2.5%略有下降,基本维持在温和通货膨胀的水平上。亚太地区将继续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2005年维持在1.2%。因此,我们国家的货币投放不会有大的增加,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不会有多大的缓解。

综述以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所出现的困境,不外乎一个自由资金少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加大实施加速折旧法的范围。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即我国的折旧方法体系仍然以直线折旧法为基础,但允许某些特殊行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显然,这一规定与当前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不相适应。实行加速折旧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能使企业尽快获得积累和更新技术改造资金,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自由资金,提高经济效益,解决高负债的难题。另外,国家将继续实行货币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客观上也为加速折旧法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前提,因此。将仅在少数特殊行业实行加速折旧法推广到大多数行业中去,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经之路。

二、广泛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可能性

1、从西方国家使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来发展本国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广泛采用此法有利于微观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美国1954年,在其税法中明文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到了80年代,税法中的税收条例又规定:对于1980年12月31日以后,1986年12月31日以前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使用加速成本回收制(ACRS),而对于1986年12月31日以后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使用加速成本回收制修正案(MACRS),ACRS与MACRS实际上是更为迅速的加速折旧法。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即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允许其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使国家经济的腾飞达到了惊人的速度。

事实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对其企业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采用过加速折旧法。这说明,国家可根据本国的国情,经济环境的具体状况,适当调整和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的范围,以刺激本国微观经济的发展,而当前,正是我国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大好时机。

2、从加速折旧法的优点看扩大采用本法的可能性。

任何比以预计使用年限为基数的普通直线折旧法划为可折旧成本更快的折旧法,都可叫作加速折旧法(Acceterated depreciation),主要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他们有如下优点:

(1)被誉为是“合理和系统”的折旧方法。合理性表现在:a.符合资产效用递减规律。b.符合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c.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包括维修费用和折旧费用)平衡原理。d.符合稳健性原则。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使用加速法计提年折旧额,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中,它是等比数列;而在年数总和法中,它是等差数列。

(2)使用固定资产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实质上推迟了企业所应缴纳的所得税,这等于给予了企业若干年的无息贷款。国家的财政收入在短期内虽然会因此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利用这笔资金继续发展生产,可能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增长有所加快,企业活力增加,效益提高,最终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必将增多。况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将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市场的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现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必由之路,为鼓励企业自身尽快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则成为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之一。

(3)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德认为,加速折旧法是抵销通货膨胀影响的有效措施或缓冲手段,它能使企业迅速取得固定资产重置的资本以更新其设备,改进其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以上优点说明,实施加速折旧法是可行的。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广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环境,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推广使用加速折旧法,在目前可先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实行,然后再推广到小型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中去,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急于求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行业,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加速折旧法,以体现国家的政策倾斜。

2、利用折旧年限机动灵活地调整加速折旧法,因为缩短折旧的时间也是一种变相的加速折旧法,也可使企业迅速收回国有企业生产投资。

3、不排除在不适合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采用其他折旧的方法,也即应建立我国合理的折旧体系,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但笔者认为,加速折旧法应该逐渐成为主要的折旧法。

旧货市场论文篇9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 账面价值 商业实质 市盈率

今年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推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会计准则在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即公允价值,损益确认,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笔者认为,这些改进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客观适用性,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市场环境。笔者将在文章中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三方面的重大改进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到公司的市盈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从而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笔者将以实例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应用意义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公允价值”的重新应用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而账面价值则是在历史成本法下的一种历史计量观。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资产,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2001年颁布的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由于在现实中,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背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倘若以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在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会造成资产价值的高估,违背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相反的,当账面价值低于公允价值时,以账面价值入账,会造成资产价值的低估,这种低估会在后期资产评估的调整中反映出来,导致企业的资产在不同期间内发生大幅度波动,从而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可见,运用账面价值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入账价值有着很大的不合理性,使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大大降低。既不能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也不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经济价值。此时,公允价值的优势就明显的凸现出来。以可靠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能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显著提高,为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其进步意义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举措。早在1999年,我国颁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就提出了应以公允价值记录换入资产价值的概念。但是由于我国一直缺乏公允价值存在的外部环境,在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淡化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以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交换的资产。可以说,2001年的准则是为了适应当时经济环境而做出的理论让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财务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获取运用公允价值有了客观的基础。在今年的新准则中,重提公允价值是必然的举措,既符合理论要求,又能促进实务发展,可谓是今年颁布的新准则的一大亮点。

二.发生补价的损益确认反映了经济实质

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换产生损益的条件是不同的。

旧准则中,其确认损益的条件是: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

收到补价应确认的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 (1)

新准则中,其确认损益的条件是:以账面价值入账的资产,即使交换时发生补价,也不确认损益;以公允价值入账的资产,且交换发生补价的,不论是支付补价还是收到补价,均确认损益,公式如下:

支付/收到确认的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其账面价值 (2)

由公式(1)可以看出,旧准则只允许收到一方确认部分转让损益。确认的转让损益紧紧是经济学意义上转让损益的少量部分,无法反映经济实质。而新准则在这一点上显然优于旧准则: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全部记为营业外损益,这个差额恰恰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转让损溢。类似于对企业资产进行重新评估之后的价值差价,记入营业外损溢账户。可见新准则能够真实的反映经济价值的流转,更具有合理性,将会计处理与经济意义上的价值流转结合历来,更具科学性。

三.入账价值与确认损溢不受账面价值变化影响,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在旧准则的账面价值法下,只要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化(主要是提取折旧政策不同或者计提减值准备额度不一),所确认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及其损益也将跟着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在新准则公允价值法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多少(也即不管换出资产单位采取何种折旧政策与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保持不变,较能反映换入资产的实际价值,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但另一方面,因为资产确认价值的不同,当期确认的损益额也不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可见,新准则的应用,只有在较好的监督机制之下,才能发挥其理论优越性,否则,也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

四.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别提出具有进步意义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第五条特别指出:“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别提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项改进。2001年我国颁布的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并没有将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很大的准则漏洞。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确认盈利的目的,很有可能利用这一点来操纵利润,如将一次完成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割成了两次完成,他们把本可以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式完成的资产置换,改为先卖出资产获得货币性收入,再用此货币性收入去买入资产的方式来实现交换,这样既达到了资产置换的目的,又规避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的特别说明意在将这一特殊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特别提示,区别于一般的非货币资产交换行为,针对关联方的交易应参照新《关联方交易准则》进行处 理。这是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步体现,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五.案例分析

首先,请看下例:上市公司西南公司以一台设备换入华东公司的一台机器,该设备的账

面原值为50万元,累计折旧为20万元,公允价值为35万元。华东公司机器的公允价值为30万元,账面原值为35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双方协议,华东公司支付西南公司5万元补价,西南公司负责把该设备运至华东公司,交换小轿车。在这项交易中,西南公司支付运杂费2万元,支付营业税及附加1.925万元,即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为3.925万元。华东公司支付相关税费1.65万元。西南公司未对该设备提减值准备。华东公司小轿车已提减值准备1万元。

西南公司会计分录:

新准则:设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可靠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A公司:换入资产小汽车入账价值=350000-50000+39250=339250(元)

1)换出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 000

累计折旧 200 000

贷:固定资产??某设备 500 000

2)支付相关税费(应交税金步骤略)

借:固定资产清理 39 250

贷:银行存款 39 250 (20000+19250)

3)换入小轿车并收到补价

借:固定资产??小轿车 339 250 (350000-50000+39250)

银行存款 5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89 250

4)确认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 000

贷:营业外损益??非货币易收益 50 000

旧准则:

借:固定资产??小轿车 290 786

银行存款 10 750

累计折旧 200 000

贷:固定资产??某设备 500 0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易收益 1 536

由例题可以看出:旧准则下,首先,换入资产的价值远远低于其公允价值,低估了企业资产,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决策相关性;其次,所确认的转让损益也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转让损益的一部分,无法反映经济实质。再次,以较低的账面价值计量获得资产,再以市价卖出资产,可以产生非正常利润,这种方式很有可能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而在新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真实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提供出的财务报表具有较高的决策相关性,损益的确认额刚好为新记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符合经济价值流转的实质。

同时,在谨慎性原则的指导下,现实情况中,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往往低于其公允价值。在新准则正式实施后,上市公司将以公允价值对其换入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计价。正如上例所示,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按照新准则规定,将记入营业外损益账户,并最终作为当期利润反映在损益表中。那么在公司股价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当年的市盈率必将提高。作为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市盈率的提高必将给投资者一个积极信号,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公司在当期有大笔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活动(假设账面价值均低于公允价值),在新准则的运用调整下,公司的资产和权益(未分配利润)会大幅度提高。这样还会影响到公司的资本结构,财务杠杆系数会降低,给投资者带来的反馈是企业风险下降。可见,新准则的运用会在公司当期的财务报表上有明显体现,并且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

六.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和展望

新颁布的《非货币换准则》,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必须满足两个前提:(1)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非货币交换的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所收到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地计量。此时,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金额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如果主体能可靠决定收到资产或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按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除非取得资产的成本更加可靠。为什么我国的新准则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有这样严格的限制呢。笔者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由一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决定的。我国现在的市场环境较1999年,2001年,更加活跃,有了活跃市场的产生公允价值的基本条件。但是不得不否认,由于法制建设和制度政策的一些不建全,完全获得和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一些通过非货币交易来粉饰报表,包装利润的行为尚且存在,所以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际操作之中。这种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结合运用的方式不能不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特色,也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修订版

[2]《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版

[3]《国际会计准则》2005年版

旧货市场论文篇10

关键词:会计政策 万科 财务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公司,目前其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1991年1月,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业的风向标企业――万科的年报和附注等公开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其主要会计项目与政策,以了解企业的行为动向。

一、会计政策应用与影响分析

(一)存货政策。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通常其价值占企业资产的比重较大且流动性较强。存货核算的内容基本涵盖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万科的存货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值与可变现净值两者较低者再次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存货跌价准备按单项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表1为万科近三年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给万科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同行业的保利地产与华夏幸福相比,万科在2015年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例较高,这样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公司的市场布局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万科更为审慎的财务策略。报告期内,万科根据测试结果与会计准则的要求,转销存货跌价准备4.5亿元,并增加计提了4.4亿元,增加部分在考虑递延所得税因素后,影响2015年税后净利润3.3亿元,影响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3亿元。

(二)投资性房地产政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计量模式――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选择不同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对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造成不同影响。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基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加以运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未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就现阶段来看,尽管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但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却不多。据相关文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中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共1 145家,其中仅有56家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设置了比较严格的条件,只有当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取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企业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一经采用不得转变;二是可能与企业谨慎的态度有关,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依旧不够成熟,市场还不够稳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会使企业在不同年度的利润差异较大,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判断。

同大部分企业一样,万科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也选择了成本计量模式,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本计量模式虽然不能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但它更加谨慎,计量起来也相对方便。此外,对于用于银行借款抵押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能更好地反映资产的抵债能力,降低了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

(三)应收账款政策。万科对应收款项的管理分为两大类:个别方式评估与组合方式评估。运用个别方式评估时,万科将应收款项分为两类: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和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当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万科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该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当运用组合方式评估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时,减值损失金额是根据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包括以个别方式评估未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的以往损失经验,并根据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可观察数据进行调整确定的。万科将不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分为组合一和组合二。组合一按债务单位的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主要为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此类款项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极小,不计提坏账准备。组合二为除组合一及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之外的应收款项,万科结合历史经验,采用账龄分析法对本组合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通过与保利地产的会计政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坏账准备计提方面的政策类似,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别。首先,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的规定不同。万科将单项金额大于人民币1 000万元的应收账款,及单项金额大于人民币3 000万元的其他应收款视为重大;保利地产将单项金额超过10 000万元以上的应收款项认定为重大。其次,通过对财务报表附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保利地产虽然也有三种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但按账龄分析法计提的比例为100%,也就是说保利地产都是根据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而万科则采取几种方法组合的方式进行计提,避免了单种方法的不足,体现了其谨慎稳健的战略。最后,万科和保利地产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不同,保利地产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无论账龄长短计提比率一律为5%,万科则根据应收款项的账龄不同采用不同的计提比率:1年以内(含1年)账龄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率为1%,1―3年(含3年)的为5%,3年以上的为30%。通过比较二者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可以发现,虽然保利地产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没有随账龄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坏账被低估的可能,但是其总体的坏账准备计提比率却比万科要高,这可能与二者采取的公司战略有关:万科采取的是保守稳健的战略,而保利地产采取的是激进的战略。2013―2015年,万科的坏账准备占应收款项的比率分别为1.06%、0.82%、0.61%,保利地产的坏账准备占应收款项的比率分别为2.46%、1.65%、1.15%。从中也可以看出万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风险比保利地产要小,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较好,再一次印证了万科财务战略的谨慎性。然而从财务报表的批注来看,万科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针对应收款项,相对于其他房地产公司,万科没有列出比较重大的应收款项明细,这使得报表阅读者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只是表面的,因为没有重大的应收款项明细,无法对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收入确认政策。万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销售商品收入、物业出租、提供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其中销售商品收入是万科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满足收入的一般确认条件及以下条件时,万科确认销售商品收入:(1)万科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购货方;(2)万科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万科按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房地产销售在房产完工并验收合格,达到了销售合同约定的交付条件,取得了买方按销售合同约定交付房产的付款证明(通常是指收到销售合同首期款及已确认余下房款的付款安排)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循环周期比较长,多数楼盘的运作过程可能横跨两个甚至几个会计年度。因此,与普通企业的利润表不同,房地产企业的利润表中的利润反映的是前几年的经营成果和当年的部分业绩;单个年度的实际经营成果应当通过该年存货的变化量查看。另外,房地产企业的预收账款与营业收系紧密,因为很大比例的预收账款将在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后结转为收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在这项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在预测未来经营业绩时,不能完全依赖利润表数据,应同时参考预收账款余额,比如2013―2015年万科的预收账款明显高于其他住宅类房地产企业,可以预测万科的未来收入情况比较乐观。

(五)折旧政策。房地产企业的存货和固定资产不同于普通企业,因而其折旧政策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万科采用的折旧政策是,对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公司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同时除非固定资产符合持有待售的条件,其他情况下都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扣除预计净残值和累计减值准备后在其使用寿命内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在这种折旧方法之下,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额相等,使得企业的收益比较平稳。万科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年折旧率和残值率如表2所示。

万科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简化了会计核算,但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操作效能高,使用资产所获得的收入比较高,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前期计提的折旧额应该比较多,那么万科对于固定资产全部采用直线法而不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否合理?答案是肯定的,这与万科所处的行业有关。房地产行业的固定资产类型不同于工业企业,房地产公司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等,价值损耗都非常稳定,不像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那样价值磨损不均匀,需要使用加速折旧法,因而这种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已能够反映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状况。

通过与同行业的保利地产相比可以发现,保利地a在2011年以前的折旧政策与万科类似,但在2011年保利地产变更了折旧政策,变更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保利地产在变更会计政策后增加了折旧的弹性,同时也增加了净利润的操作余地,也就是说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之下,万科一直没有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万科采取的是比较稳健的财务政策。

对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万科也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从财务报表附注来看,租赁资产的折旧年限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选较短者进行计提。然而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万科的年度财务报表中并未区分租赁期届满后企业是否能够取得租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而是一概而论,这有可能造成实际计提的折旧比应计的高从而降低净利润的情况,但也有可能只是附注披露不够完善的问题。

(六)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万科纳税金额单所得税一项就达145亿元,纳税筹划空间巨大;而所得税作为企业必须缴纳的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具有税基大、税率高、税负不易转嫁、计算环节复杂等特点,具备了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政策方面,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减少了企业的选择空间,在所得税核算方面更体现了企业的实际状况。2008年1月1日起,原来享受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也在5年内逐步过渡到统一的法定税率25%。所以万科目前的纳税筹划主要通过转换销售的方式,以精装房代替毛坯房;小股操盘,合作建房;企业联营,股权转让;捐赠和利息支出扣除的合理规划等进行。

(七)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对万科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重点分析,可知2013―2015年万科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稳定,并没有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万科采取的是比较稳健的财务政策,进而可以推断万科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不高,延续了以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保持了公司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此外,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万科存在以下问题:(1)万科在存货相关会计政策中没有说明存货发出时如何计价以及采取哪种存货盘存制度,同时对存货跌价准备如何确定也没有详细说明;(2)万科对预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披露不详细,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预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系紧密,正如万科在报表中提到的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款项列为预收账款,但万科并没有详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预收款可以结转为主营业务收入。

二、结论

会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对万科存货、应收账款、收入确认等关键会计政策和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计提等会计估计的分析,可以看出万科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具有一致性和稳健性,从而能够保证万科会计质量的准确性,同时由于万科近几年来都未变更会计政策,确保了公司的前期财报数据和后期财报数据具有可比性,为财务分析的对比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沙亦鹏,冉霄文,曹娅楠,宋晓满.浅议财务分析中会计政策的作用――以保利地产为例[J].会计师,2016,(4).

[2]刘劢,江文波.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2015,(19).

[3]刁煜.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税收筹划[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赵乐秀.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分析的特殊性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8).

[5]王颖慧.哈佛分析框架下的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分析[D].对外经贸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