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那座山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3:50:15

翻过那座山作文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1

我常常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又如何实现目标呢?我猛然想起了课文中的几句话:“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之后,在一次次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啊!”这几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我艰难翻越过那座山,最后看见那片大海时的情景。

记得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因为我经常见到老师表扬写字好的同学,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写字好的同学。于是我便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练习写字,并超过那些写字好的同学。我开始缠着妈妈给我报书法班,妈妈被我逼的无可奈何,只好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终于盼到书法班上课了,我迫不及待的背上书包,开始了我的书法旅程;好景不长,我对书法的新鲜感渐渐没有了,我开始应付书法班老师给我布置的书法作业,并且越来越讨厌书法,因为我觉得书法很枯燥乏味。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很耐心的跟我说:“对一种事物的喜欢,并不能只用新鲜感来维持,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坚持到底,不要刚做到一半,遇到困难,就退缩,半途而废,明白吗?”我点了点头,反复想了想妈妈说的话,我仿佛自信大增,又对书法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这次,我比以前更认真了,我每天练一张,写不好的字,我会反复练,知道我练好为止。偶尔有几次又想放弃,我想起妈妈的话,又努力的继续下去。经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老师也经常夸奖我字写得好,有很大的进步。另外,我还参加了很多书法比赛,得到很多奖状,有许多次我没有获奖,我会反复寻找原因,及时改正,并多加练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和回报!

在你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挫折,翻过无数个山顶时,你终会看见大海,得到成功,实现理想和目标!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2

在老人生病、去世之前,他们(老人和那个孩子)还保持那种很“奇怪”的仪式。老人早早就在桥边等候,尽管天气多么恶劣。等到小孩子终于来了,也就是很平凡的几句

——“早上好。”

——“早上好。”

——“再见。”

——“再见。”

然后各自离开了。就这样完了?这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故事?

那天,老人在桥头上,忽然看见几个孩子正扭成一团。四个高些围着一个矮些的男孩打着。一边打,一边嚷嚷着:

没有爹,没有娘,打他比打谁都强。

打起他来没人劝,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

……

那孩子拼命的挣脱着,四个孩子中一个把那孩子拖住,另三个胡乱地打着。老人细一看,被打的孩子正是他在桥下看到的那个。

老人愤怒了。

他一跺脚说:“我看你们谁再敢动他一下!我就是他的爷爷!”

那四个孩子吃惊地一齐朝老人看去,又彼此看了一下,“哄”地一声跑散了。

老人对孩子问寒问暖,最后还提出要送孩子上学,孩子高兴地点点头,两人紧紧拥抱了好一会。

还不大懂事的孩子,他还不知道一个善良的人不仅需要别人的爱,更需要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此以后,每天清晨人们都能看到这一老一少、一高一矮的两个人互相扶着从桥上走过。阳光,把他们镀上金色的轮廓,把他们的身影从桥的这一头拉到桥的另一头。

孩子的脸上开始有了光彩,孩子的嘴角开始有了笑容,送给了老人无限的安慰,可是老人身体渐渐地不行了,他终于爬不上那个桥了。

后来,他只是每天早早地站在桥头上,等着那个孩子。

等孩子来了,他们彼此说一声:“早上好!”然后道一声“再见”,孩子便要上桥了。

老人每次都是摘下头上的黑帽子,晃动着一直把孩子送到看不见为止。

渐渐地两个人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了,这声“早上好,再见”使他们心里得到了无限的满足。这里面有友爱,有信任,有寄托,有祝愿,有人世间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他们谁也不能离开这声问候,就像空气,就像阳光。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3

两次和老爷岭擦肩而过,第三次也是波折重重

很久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关山的老爷岭上,有座老爷庙,庙前,有位老人家,义务为翻越关陇古道的行人送上一碗小米汤。故事还说,翻越关陇古道的行人,清早出发翻山,当走到老爷岭时,早已饥渴难耐,一碗小米汤,让他们顿觉气力倍增。也有人说,这家人三代在老爷岭上行善事。当年,解放大军翻越关山,王震将军还喝过那里的小米汤呢!

初闻此故事,大为感慨:山野之中有仁人君子!老爷岭,从此就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可惜,时机总是不凑巧。这些年,去过陕西陇县,多次到过甘肃张家川、清水等地。也有两次翻越关山的机会。一次,计划从陇县翻越关山,谁知,大雪封山,道路难行,只能作罢。另一次,到张家川寻访秦人遗踪,已经到了关山脚下的马鹿镇,却又赶上多日阴雨,雨大路滑,只能望山兴叹。

好在,去年夏天,有了第三次的寻访机会。这一次,我跟随玉帛之路的考察团,沿途考察渭河两岸的古遗址遗存。关陇古道是丝绸之路上最复杂的地段。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道的划分,第一次区分,就是从关陇古道开始的。丝绸之路出长安往西,大体有回中道、关陇古道等的区分,而在关陇古道上,还有三条支线,再加上从张家川到礼县的南北线路,使得关陇古道有了丝绸之路上最复杂路线之称。沿着关陇古道,翻越关山,自然也是这次考察的重中之重。

去年的考察,前后近十天,翻越关山已经是这次考察的尾声,也可以说是压轴戏。从开始参加渭河的考察,我就希望这次能够翻越关山,去看看老爷庙。

翻山难,翻越关山更难。如今,我们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翻越关山还有如此大的难度,更不论汉唐时节,车马步行了。

早上八点,我们离开陇县县城,在路边购买了两个西瓜,十几个大饼,作为翻山的必要准备。然后,车出县城往西,便赶往25公里外的固关镇。固关镇是陇县西部的一个大镇,也是关陇古道上的一个节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王震将军指挥部队在此击溃马继援部的精锐骑兵,彻底令马继援等胆寒,为进军甘肃,解放兰州扫清了障碍。

陇县地处山区,大体上在关中盆地和关山的接合部。关山古时有大陇山和小陇山的划分,我们所要翻越的是小陇山,其实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古称陇坂、陇坻。它从陕西省陇县西南,延伸于陕甘边境,接近南北走向,延绵约100公里,主要由大理岩、片麻岩、凝灰岩构成,海拔2000米左右。整个关山山势陡峻,为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

古人翻越关山,有秦家源古道、咸宜关道和关陇古道三条路线。唯独关陇古道最有历史文化内涵。

关山深处,芳草萋萋,秦人马场有遗存

过固关镇后,山路更加崎岖。关陇古道从固关镇而来,翻越关山,到达马鹿镇,然后分为南北两支,向西北的一条,经闫家店、弓门寨(今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秦安陇城,西行经秦安县到达天水;另一条南下弓门寨、樊河,经清水县城再到天水。

按照计划,我们要在公路尽头停车,据说那里距离关山老爷岭只有五六里的路程。然后,徒步翻山,抵达张家川县马鹿镇。这样,我们就能真切地体验到古人翻越关山的真实心境了。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条最为理想的路线。

过了固关战斗纪念碑,山路上的车忽然少了。路边的标牌显示,我们已经进入了林区。大家庆幸,这下终于可以顺利沿着关陇古道,翻越关山老爷岭。走了十多分钟后,山路越来越陡峭,路边也没有什么村庄了,行人更是寥寥。不久,路上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铁栅栏路障,给公路留了狭窄的通道,我们乘坐的中巴车是无法通过的。

前行无路,只能后退,下山返回固关镇再做打算。此时,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马鹿镇那边。很快,我们就联系到了张家川的朋友,他正准备前往马鹿镇,等待我们会合。不过,据他们说,张家川也是细雨霏霏,但这种天气,似乎不会影响我们攀登老爷岭。返回固关镇,我们沿着一条国道,在关山的山谷中穿行。这似乎是一条专门为旅游而修建的路,所走过的地方都是风景绝美之地。在公路的最高处,还能看到一处关山马场。

最早有目的地开发关山的人,应当是秦人。秦人原本在东方,周朝初年被发送到西北,起初在甘谷一带生活,后来其活动中心又发展到了礼县一带。此时,秦人才算是真正在西北戎人的夹缝中立足了。即便如此,秦人也多次遭受重大打击。后来,秦非子为周王养马有功,秦人分宗,然后才开始翻越关山,开拓张家川一带,关山马场从那时起就是秦人重要的养马之地。

此时虽然是盛夏,但在关山之中,却感觉不到炎热。在公路边,我们一行人暂做歇息。只见山中绿草如茵,绿得让人一看就不忍离去。四下里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地上成群的牛马在悠闲漫步。黑色的骏马,黄色的犍牛,唯独看不到羊群,似乎这里还继承了秦人善于养马养牛的传统。

这条路和我们要翻越的关陇古道是殊途同归。似乎,关陇古道走的是直线,这条道路则相对蜿蜒迂回。

山间石板路,依稀曾闻车马声

中午12点多钟,我们抵达张家川马鹿镇,和当地文化部门的朋友们会合。此时,再次确认一个消息,马鹿镇通往关山老爷庙的路应该是能通行。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没有想到惊喜来得如此之快。

我们再次出发了。通往老爷岭的路就在马鹿镇边,路况不好不坏。我们走的都是乡间砂石路,刚下过大雨,地上湿漉漉的,天上的云层很低,似乎有些风雨将要来临的感觉。山中,看不到大片的黄土,入眼的只有绿色以及牛羊马,再就是各种野花。

山路崎岖,车行缓慢。下午1点多钟,总算抵达了前进营地。这里是一个丁字状的山沟。从山中延伸下来的一条大沟,直溜溜和我们所在的山沟交会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宽阔平台,几辆车正好停放。

向导王成科老先生说,这里距离关山顶的老爷庙大约有5里路。下车,吃了点西瓜、大饼,算是午餐,然后我们就走上了登山之路。

此时,景色又是不同。山间风景极美,有点欧阳修笔下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感觉。一路上,不时能见到牛羊,它们站立在草原上,如同珍珠撒在绿毯上。而草原上的骏马则要调皮许多,它们时而仰头四望,时而低首觅草。小雨丝丝之中,大家对穿越关陇古道充满信心。大家纷纷穿上了长袖衣衫,带上了雨伞。此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当攀登到关山顶上,我们还能见到那位三代为路人赠送小米汤的老人的后人吗?

沿着山路缓慢而上,并不难行。一条溪水顺着山势哗哗向山下流淌,这难道就是诗歌中所唱的“陇头水”吗?走了二三十分钟后,前面又出现了两个山谷。带路的王老先生说,这两条路都能通到老爷庙。不过一条绕得远一点,一条近一点,远者道路平坦,近者道路崎岖,相对难行。不过他又说了一句,近的路上有关陇古道的遗迹石板路呢!自然,大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近路。

近路,果然要陡峭许多,越往前,越难走。跨过小溪,走不多远,就是大片沼泽地,好在这里山坡比较陡峭,水大多流入山谷,汇成溪流,看似沼泽,实际上,水仅能没过鞋口。奇怪的是,沼泽地中,树木也非常多,而且非常大。

我们在沼泽地的树林中慢慢穿行。忽然,有人喊,石板路。顺着喊声往前看,果然看到散落在丛林中的石块,它们依次排列,在山坡上向前延伸。这处古道遗迹长二三百米,宽3米许。石块原先是平整的石板,在无数车马行人的碾轧踩踏之下,已经分裂成了石块,如今又被厚厚的尘土、碧绿的草丛所遮盖。只有这些石块露出了地面,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往事。

从石块和道路边的大树来看,它们曾经历过漫长的沧桑岁月。

老爷庙,陇头水,万古不变离愁曲

沿着古道遗迹,我们慢慢向山顶攀登。越接近山顶,山路的坡度越陡峭,路最后变成了一个深深的大沟。这大沟就是2000多年来,人踩马踏,车碾风吹之后形成的。

我们尽力向山顶上爬去,然后顺着山顶往前而行。山顶上,视野自然开阔许多,半山腰牛羊历历可数。出发时,严整的队伍现在则拉成了长龙,前面速度快的人,早已到了山顶,后面进展缓慢的人,却还在半山腰。远方的山坡上出现两座建筑,一新一旧,新的似乎是通信发射塔基站。而旧的则是小庙宇,这就是老爷庙了。鼓足气力,奋力向山顶攀登,十几分钟后,就到了老爷庙前。

老爷庙,所在位置正好在关山山梁之上,绵延起伏的关山,在这里有一段凹陷,地形类似于马鞍状。关陇古道自东而来,然后翻越关山后,向西而去。老爷庙紧挨着关陇古道的北侧。关陇古道上的老爷庙,曾被很多人写入笔记中。其实这是一座非常小的庙,两间起脊瓦房,一圈篱笆墙,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这是座山间寂静的小庙,自然也看不到了当年来来往往的商旅使节。或许是修通了新建的公路,才让关陇古道彻底寂静了下来。传说中的有仁人之风的老人也消失在岁月深处了。

老爷庙,在翻越关陇古道的人心中,如同大槐树对山西移民一样,是离别家园的一种标志。《元和志・秦州》记载:“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到此瞻望,莫不悲思。”所以就留下了“西上陇坂,羊肠九回”之语句。

或许,老爷R前的小米汤,就是故园留给他们的最后记忆。许多充满离愁的《陇头水》就是途经这里所作。翻阅古诗词,大凡和陇头吟、陇头水有关的词,多写的是悲伤离别: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西上陇坂,羊肠九回。”“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

对古人而言,西出长安,遇到的第一座大山就是关山,他们背负行李,沿着关山,在多条交叉山谷中的缓坡上艰难地翻越大山,他们往往要用六七天时间,才能翻越关山。这山,自然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地理坐标,既有告别亲人的离愁,也有未知前路的迷茫。在多种心理作用下,“陇头水”也从汉乐府的横吹笛曲,演变成表达离别愁绪的词牌陇头水。陇头水,也注定成为诗歌史上一面独特的旗帜。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4

五台山是藏传佛教显密信众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国内外游客所向往的“曾无炎暑、夏仍飞雪”的避暑胜地、清凉佛国。有楹联为证:“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彻、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五台山是当代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台归来不看庙。”之称。五台山的美是诗情画意与神奇传说交织的美,也是描金历史与青灯古佛缭绕的美。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的寺庙在全盛时期多达300余所,就在1956年的普查时有124所,今天仍有50多座风格不同的庙宇。的确,对于信佛的人来说,五台山大体相当于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即使对于那些游客,五台山也是一座神圣的“寺与殿的博览会”。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五台山各寺都有自己的门票,这些门票不但是进寺凭证,也可通过阅读其上的说明来获取此寺的相关知识,更有人把它作为收藏品来纪念本次旅游。但是五台山各寺的门票都只有中文介绍,这就给外国游客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也不能体现门票的价值。本文将对五台山各大寺院的门票进行翻译,力求通过此举,将简单的佛教文化与知识介绍给每一位来五台山旅游的外国游客。每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宗教文化这一领域里,有其特定的词汇,典故。我们将其称为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对于这些词的翻译有很大难度,因为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与其对等甚至是对应的词语。这就要求翻译者采用相应的技法及策略,来诠释这些文化负载词。一、翻译技法及策略1.异化移植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早在我国翻译史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中,翻译学家在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同时,就大量使用异化移植的方法,引进了很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弥勒佛,金刚……在这次英译过程中我也效仿此法,根据其读音将佛教术语从梵文直接异化移植至英语。如: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所以英语为Manjusri而不采用Wenshu的译法。菩萨,又作菩提萨陲,应为Bodhisattva.2.文化空缺的翻译补偿中国和英美等国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空缺的现象。在翻译宗教文化的相关翻译中,此现象尤为突出,根本无法对应翻译。这时针对源语言和译入语所承载的文化差距进行翻译补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在塔院寺的介绍中提到了“大宝法王葛哩麻”,大宝法王在佛学界的解释为:法王是佛教称谓,意为“佛法之王”,为释迦牟尼称号之一。《维摩诘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后引申为传法首领。中国元、明两朝用以对喇嘛教(即藏传佛教)首领的封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代分别封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的上层喇嘛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其地位极为尊贵。所以将大宝法王处理为:the head of Lamaism.二、翻译实例1.显通寺:为五台山首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一千九百七十余年,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座寺庙。Version:The Xiantong Temple,one of the oldesttemples in the Wutai Mountains,was fist built in the 11thyear of Yongping,Donghan Dynasty(A.D.68),more than1,970 years ago.Together with White House Temple,it is theearliest temple in China.2.龙泉寺:位于九龙岗,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此寺的汉白玉石牌坊,是首冠五台山的珍品。上面端庄的佛像,飞腾的龙凤,生动的鸟兽,繁茂的花果,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工艺之精湛,构筑之巧妙,为世间罕见。寺前,有108级石阶顺次层叠向北展开,很有气势。牌楼斗拱层叠,挑角飞出,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Version:The Longquan(Dragon Spring)Temple,whichis surrounded by nine hillocks called the Nine-dragonHillock,for they look like nine dragons.There’s a springnear the temple named Longquan(Dragon Spring),hence.It’s famous due partly to large-scale white marble groupcarvings.One of them is the stone tablet house,on which iscarved with vivid figures of Buddha,dragons,phoenixes,animals,birds as well as flowers,trees,by very fine arts andcrafts.There is a flight of stairs with 108 stone steps leadingto north.3.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明永乐五年(1407)为大宝法王葛哩麻敕修大塔始建寺。现存殿堂为明万历六年(1578)所敕建。大白塔雄冠台怀,寺内还有藏经楼,转轮藏,佛足碑等名胜古迹。Version:The Tayuan Temple,named for its pagoda.There are two pagodas in the Tayuan Temple,one is thepagoda of Sakyamuni,the other one is the pagoda ofManjusri’s hair.In the fifth year of the reign of Yongle of theMing Dynasty(A.D.1407),under the order of emperor,thepagoda was renovated for the head of Lamaism,Gelima,and atemple named the Tayuan Temple was built here.In the sixthyear of the reign of Wanli(A.D.1578),the emperor orderedto rebuilt.The white pagoda is the symbol building of thatarea.There are many famous sites within this temple,liketransmigration wheel,stele of Buddha’s track and the hall forkeeping Buddhist scriptures.4.菩萨顶:位于灵鹫峰上,又称大文殊殿,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Version:The Pusading Temple situated in the summit ofLingjiu Peak and also called Wenshu Hall,which is thebiggest in size and most integrated lamaseries in the Mt.Wutai reign.The name“Pusading”means that BodhisattvaManjusri lives on the Lingjiu Peak in Manchu Language.Thetemple was first built in Northern Wei Dynasty(A.D.490--499)and became a family temple of imperial kinsmen inQing Dynasty.5.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群以东的陡峭山脊上,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黛螺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朝台”之处。整个五台山的5座台顶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转遍5座台顶,朝拜了5尊文殊菩萨,叫“大朝台”。黛螺顶则集中了5座台顶文殊菩萨的5种法像,来到这里,一次就能拜5尊文殊菩萨,所以叫“小朝台”。Version:The Dailuoding Temple was built on the top ofDailuoding Hill and named after it.The temple was first builtduring the reign of Chenghua of Ming Dynasty and renovatedin the reign of Wanli,Kangxi and Qianlong of the sameDynasty.People considered that climbing up the five tops ofMt.Wutai to worship the Five Directional Statues of Manjusiwould be regarded as“an all—round pilgrimage at Mt.Wutai”and that only climbing up the Dailuoding to worshipthe five imitated statues of Manjusi would be regarded as“anlimited pilgrimage at Mt.Wutai”.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研社,1989.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5

依旧天高,依旧云淡,看宁大湖归雁盘桓。不经意的眺望,不经意的回想,连绵思绪勾起了我无限渴望。一座山的歌,讴歌它的人血脉中流淌的一定是最浓的情,作为大山的儿女,有多少梦想,而我姗姗来迟了为这座山谱曲的愿望。

“关山坂垅高天际,六盘秦岭共嵯峨”。像巨龙横堑天险,像猛虎纵卧丛林,高峰耸立巍峨多姿的六盘山,春养宁静,夏涵清爽,秋赋大气,冬临素洁。在大自然的展览馆中,层峦如聚,翠峰如簇。在四季的更迭中春草含笑意,夏竹扑幽香,冬松喜迎客。更有迷人秋影,曾几何忘返游人。秋天的六盘山,金风送爽,红叶满山,别有一番登临之意。在秋天,六盘山有一种大自然的特别赠礼——沙棘。到秋天沙棘就是六盘山的主旋律了。那山头梁峁,沟壑坡洼,红黄相间,野果飘香。正色道:“山明水晶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我想那盘根错节,那红彤欲滴没有一个人能经得住手痒,更没有一个人能经得住口水的诱惑。在六盘山,谁不愿顺手摘沙棘一颗,品沁人心脾,尝自然酸甜。

诉不风光无限,道不尽人文一盘。

青青六盘,生我养我的故乡。你见证了岁月沧桑,谱写了历史华章。在时光的涤荡中你依然矗立万古千秋,风雨虽改历史胜迹,但未改历史本色。早在公元228年,司马懿父子受魏王之命率大军翻越六盘山,在陇西关右将马谡打败,上演了“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佳话。后来,一次又一次连绵不断的战事更为这座山凭添了几分沉凝与苍凉。这座山行经过秦皇汉武的步履,停住过唐宗宋祖的铁蹄,续写过李元昊的浩气,诉说过徐达的激昂。更有千秋伟人毛泽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为这座山添了几多闻名。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进入陇西关右,登山六盘山,准备翻越这座胜利之山。面对天高云淡,作者不仅浮想联翩,于是以慷慨的如椽巨笔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这座山曾经无数战士征鞍跨马,无数将军提刀着袍。我想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山始终是孤寂的,他不能过多的承载什么,但是在王朝的更替中,在外族的铁蹄下,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岁月里,六盘山为国捐躯的英魂,他们那种大山般伟岸与不屈的精神,恐怕早已定格在光辉史册之上,将永远与这座山似比高,相共峨。那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恐怕早已注定在我质朴的六盘山劳动人民的骨子里,他们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守望着祖国的大好山河,耕耘劳动生活。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6

两千年之后,人类再次在西南群山中延续了大山与文明的约会:雅西高速的“西南第一长隧道”从大相岭穿过,将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千年传奇背在了肩上,而青杠咀、观音岩和苏村坝3座特大桥,则让大渡河天险成通途,历史成回忆……

南边日出北边雨

大相岭分开的两重天

过了荥经,雅西线迎来了一座雄伟的山脉:大相岭。

大相岭海拔有3388米,又叫泥巴山,《山海经》称它为崃山,《华阳国志》记录它为长岭。它是汉源和荥经的界山,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西昌谷地的天然屏障。

当地老人辜玉清说,这里是诸葛亮打过仗的地方,古迹很多。相传三国后期,南王孟获起兵抗蜀,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将孟获七擒七纵,平息了战事。据说这大相岭便是诸葛亮首擒孟获之地。

而翻阅资料后笔者发现,实际上乡民口中传了千百年的故事,是一个传说演绎的“误会”——据《雅安史迹名胜探实》记载,此山自古以来为通往云南和的交通要道,诸葛亮南征并没有经过这里,而是以后居住在当地的居民不堪盗匪横行,将对太平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似神的诸葛丞相,故而就传出了“大相岭上丞相过”的演绎。

在大相岭,不得不看的是相岭古道,它是翻越大相岭的唯一通道,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南方丝绸之路”。明代文人杨慎被贬云南,也曾由相岭古道入滇,并留下“九折刺史坂,七擒孟获桥”的著名诗句。

关于大相岭的险峻,历史是这样描写的:西汉王阳入蜀为益州(四川旧称)刺史,见大相邻山道危险,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冒险为由,辞官而回,留下一个“王阳畏途”的故事。不过,我们的向导,雅西线汉源段工作人员指着这崇山峻岭笑着说,山岭吓退了王阳,却没有阻止雅西高速从这里穿山而过。3月的大相岭,山峰上仍留有许多雪白晶莹的积雪,大雾也随山风游走。而就在这茫茫之中,工人们仍在抓紧工作,为4月底高速公路通车抢工期。

资料显示,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是西南地区在建的第一长隧,也是我国在建埋深最大的隧道,修建难度极大。一位隧道工程师告诉笔者,工程需要穿越15条大断层,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这个山岭的地下水丰富,基本上除了瓦斯之外,什么集高压涌突水、大变形、断层、岩爆等地质灾害,全都遭到过……”

我们的采访车穿过大相岭隧道后,天空变得晴朗开阔,与山另一边阴暗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路段负责人说,就像二郎山一样,大相岭也是两个天空的分界线。“现在相岭古道上,有个垭口叫草鞋坪。之所以叫草鞋坪,是因为荥经那边湿润,而汉源这边干燥,往来的背夫们到此都会停下来换双草鞋,因此而得名……”

茶马汉源

千年古道的兴衰史

翻过了大相岭,就是汉源境内,这里有着与山那边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远古青铜时代,大相岭南麓生活着笮人,北麓居住着来自北方的邛人。邛人追随着自己的首领南下定居雅安,他们的首领,是古蜀王国赫赫有名的国君杜宇。于是,古蜀文明灿烂的青铜光辉照耀在了大相岭上,并在这条山脉两侧留下了众多遗存。

汉源县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铜器,横贯春秋战国。其中的“成都矛”等珍贵文物,至今仍然闪烁着青铜文明时代的余辉。而在这里,最为著名的当属那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茶马古道。

采访车在流沙河大桥旁的观景台停留,我们走上那古老的山道拍摄。山脚下的老街和客店,青石板上印出的拐子窝,以及那条曾经贯穿整座山峦的古道,在讲述着关于这座大山的另一个传奇——声名显赫的茶马古道,干线必须要穿过汉源,这里险恶的山势,让曾经穿梭在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们心惊。

古人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被牢牢凝固在古道上。在那个年代,由于运输量的巨大和运程的遥远,汉源农村涌现了很多马帮(俗称马脚子),同时大批以人力背运的背夫运输群体也应运而生(俗称背二哥)。他们凭借原始简单的运输工具和一身力气,怀着“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打远仗”的美好希望,背茶包进打箭炉(康定),奔波于茶马古道上养家糊口,境遇犹如河北、山东人“闯关东”、西北人“走西口”……

年近八旬的老人王甫其,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回忆起古道的艰险,老人心有余悸,他感叹说:“草鞋坪上常死人,九折坂上风如刀。”

值得一提的,还有雅西线汉源段路旁的动植物——不仅人类文明在这里留下了厚重遗存,大自然也在这里孕育了生态天堂。

如珙桐,这个远古冰川时期留下的幸存者,仅在我国尚有少量分布,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而在汉源,这里道路两旁,山脊溪边,随处可见那笔直的“植物化石”。每年四五月间,漫山遍野的珙桐鲜花盛开,北坡上的密林中,便有无数“鸽子花(当地人对珙桐的称呼)”随着山风上下翻飞;再如那被当地人称为“怪鸟”的珍稀动物猫头鹰。雅安方志办编撰的《雅安地区自然地理志》上载,雅安各区县多有猫头鹰分布,汉源县即是其主要栖息地之一……

大渡河上的悬崖奇观

安顺场边叹翼王

采访车随雅西线穿过汉源,很快就见到大渡河,以及这里的3座跨大渡河特大桥:青杠嘴特大桥,观音岩特大桥和苏村坝特大桥。站在108国道上的观景台俯拍,10余公里长的雅西线桥梁在山崖绝壁上绵延,3座大桥将山脉相连,过去的大渡河天险,就这样变成了通途。

不过,历史却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这条河流的曾经,那是一段血腥与辉煌交错的历史。

这段历史与一个叫做安顺场的地名息息相关。安顺场位于这一段雅西线上的石棉县境内,出石棉县城溯大渡河北上,很快就能见到雄踞在大渡河险岸边上的战略要地。1863年的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军队沿着大渡河来到这里,企图征服这条河流,但面对满清四川总督骆秉章的重兵阻击,太平军数次强渡皆因河水湍急、清军火炮猛烈而失利,面对进退不得,伤亡惨重的局面,纵横沙场10多年的一代名将石达开成了笼中困兽,最终全军覆没,其200名部将及2000名士兵全被屠杀于大渡河边,致使流血漂橹,尸塞大渡河……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7

黄昏——

不消说,必然出现喝醉了酒似的红日。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作了一天的、到了风烛残年的它凭借着渐弱后最后一个疲惫的酣声将我一个趔趄拽到窗边。但当流动的红色在我视野出现的那一刻,天边只剩下搞了恶作剧后露一双坏坏的眼睛的太阳。呵,在不知不觉中,它翻过远处的那座山去了。

“滴答,滴答,滴答……

“喂,你又干啥呢?给没给活!一下午你才做了几道题?赶紧地!”

没有回应,更没有反抗。两种让人心烦的声音混杂在一起,伤人却不噎人,只是像粉末在山中流淌一样,静静地,细细地。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该做的事,只有我这个笨蛋在这儿发呆。

是啊,我怎么能不发呆呢?假日里一天天沐浴着阳光一定惬意吗?不,通身火辣辣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逃去的吧?像那逃走的太阳。这样的生命,憋得我喘不过气,像是堵在心头的那座太行山。

初四,我不再像假日里那样“晒太阳”,日历将阳光转交给了楼房。楼房上晶蓝的窗将阳光反射到我的笔上,我笑出泪来:阳光啊,你还瞥见了忙碌的我!

发呆的时间省给了学习生活,物化数语英夺得了我的大脑。连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只好判给睡觉的间隙。整天整周重复着将笔蕊装入外壳的动作,红日的气力好像越来越小了。有时,我不禁说“噢,痛苦啊。”回想着假期,不禁笑:“啊,幸福啊!”曾经的粉末流淌入海的同时,也冲走了我的一切烦忧。

不知不觉中,我一回头,啊,那座山不知被哪位好心的愚公移走了。

“是我啊,是我啊!”哟,瞧我!淡忘了一切烦恼的同时,竟也忘了你“忙碌”。嘻,我知道你是不会嘟嘴的,淡忘,是你教我的呀!你,可能是使我平步青云的最捷径的方式了吧。

试细细回想,天籁细细,杨柳依依,哪一次不是在忙碌与努力中不知不觉翻山越岭的呢?在忙碌中,不再与父母吵架,让他们拥有无忧的一天;在忙碌中,迅速度过压抑的自习课,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忙碌中,攻破各个难题,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在忙碌中,匆匆说声对不起,给朋友送去一份安慰;在忙碌中,完成各项任务,给自己获得成功的温暖

阳光从窗口悄悄爬进来,抚着我的面庞,那么温柔,可能是由于我在看语文。

忙碌,移走了心中的山,只剩下蓝蓝的天,绿绿的水,那么深邃,那么澄明,将心窝反得透亮秀亮的……

突然想起那句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8

我从语文书上学到了一个成语“绳锯木断”,我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赶紧去翻词典,原来是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作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那为什么绳子那么软弱,却可以把坚硬的木头锯断呢?它是靠着什么精神锯断木头的呢?”我疑惑不解。后来听老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绳子是靠着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才把木头锯断的。想到这儿,我感慨万千,从古至今,许多人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办成大事的吗?

古时候,有个人叫愚公,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后人常常称道的“愚公移山”。愚公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山脚下平日里他们逛街、上下班等都要经过这两座山,他们翻山非常艰辛。愚公说:“我一定要把这两座山搬掉。”于是,他就开始动工,这事不知怎么被智叟知道了,智叟对愚公说:“就凭你那些本领,还想把山搬掉,真是异想天开。”愚公对他说:“我虽不能办到,可我的子孙可以办到,我相信凭着毅力一定能把山移开。”日久天长,终于感动了玉帝,玉帝帮愚公移开了山。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三兄弟去爬高山看日出。老三刚爬一点,就已经满头大汗了,于是,老三说:“我不爬了,那么高,根本就爬不上,我劝你们也别爬了。”老二和老大不理他,只管爬。快到中点时,老大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还好抓住了树枝,才没掉去,可已经全身发抖,四肢无力了。他说:“不爬了,干吗要爬上去?”于是,老大也退出了。老二依然坚持不懈,继续爬,终于赶在日出前爬到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日出。

我们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做成。我想学概也是这样的吧。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9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人,尽管桌面干净得透光,她总是擦了又擦,干净的被褥,她总是拆了又洗,儿子对母亲的评价就是一个词:闲不住。一天,儿子照常一样回了家,可一进家门就发疯似的,开始翻箱倒柜的找东西。

“儿子,你找什么呢?”

“妈,一本书。”

“有没有放在书桌上?”

“没,我找过了。”

“是什么书呀?”

“一本书,它是绿色的封面,有两棵小树,题目是叫做《美》”儿子头上渗出了几颗汗珠,尽管那是在北方的冬天。

儿子前脚刚出门,母亲就出去了,在小村巷尾寻找一个前几天很耳熟的声音。

“师傅,我可找到你了。”

“你是?”老伯开始很认真的回想,眼前的妇女似曾相识可就是想不起。

“师傅,我前几天卖给你一箱破烂,你能还给我吗?都怪我老糊涂,里边有我儿子要用的书,我把钱赔给你行吗?”

“我早就送到回收站去了,要不,你去哪找找?”

在老伯的指点下,母亲找到了回收站,母亲和门卫好说歹说,求门卫让她进去,门卫就顺手指了路,好不容易让她进去了。

天啊!回收库里的书多得堆成了一座“书山”,母亲正想,这要真是一座山,那就好了!母亲从小就是在山里长大,山里的路,她再清楚不过了,可这一座山却是一座“书山”,母亲找了架梯子,爬了上去,毕竟一个老母亲爬上爬下,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到最后母亲始终是没能找到那本绿色封面,有两棵小树,题目叫做《美》的书。

第二天,母亲又去了,母亲想起一个办法,把自己认为儿子用得着的书都捆了一大摞,无论是封面是绿色的,还是有小树的,或者粗略一翻,文中有关这个主题“美”的。可母亲分明不识字,封面上甚至有两片树叶的,母亲也一并捆了起来,一路扛了回去。

翻过那座山作文篇10

在冰雪弥漫的寒假,我读了一本好书——《鲁宾逊漂流记》。文中主要讲的是一位出身贫民的鲁滨逊,自幼立下遨游四海的雄心壮志。虽然首次冒险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伟大理想。不久,鲁滨逊再次踏上了航海冒险的旅程,结果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沉没,他侥幸逃生,从此孤独的生活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为了生存,鲁滨逊开始自己的创业:造木排,支帐篷,捕山羊,种稻子。岛上物产丰富,还有源源不断的淡水,就这样,在岛上度过了23年。后来,鲁滨逊从一群食人族中,救出了一个俘虏,起名为“星期五”,从此,两人从一群暴徒中,夺回大船,命他的子民将岛打理好。35年后,鲁滨逊回到家乡,得知父母去世,剩下两个妹妹和两个侄子。后来,他得到了许多钱娶妻生子,妻子死后,又旧地重游,为与自己生活了28年的小岛投资,一段时间后,热衷于冒险的他又开始准备下一次也许是没有归期的远航。

鲁滨逊是一个“大写的人”!他的冒险精神,实干精神,财富占有欲和殖民主义思想,机智勇敢和勇于跟挫折作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论是生活的艰苦还是环境的恶劣,都无法牵动他那颗不放弃,不认输的进取的心。他的精神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用诗歌来赞颂的。

我们的生活虽然不像主人公那样惊险刺激,牵动人心,但是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富有多姿多彩的景象吗?在你摔倒的时候,想依靠别人扶起自己时,何不想我要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微笑着与那一张张为你担心的面孔说:“没关系,我要靠自己!”继续向远处的高山爬去!疲惫时,望望天上流动的云,炽热的太阳,擦去脸庞的汗水,在心中默默的说上一句:“我心依旧!”寂寞时,瞧瞧脚下红红的花,绿绿的草,都冲你微笑,既是眼神之间的交流,又是心灵的交流。悲伤时,抬头看看黑色的幕布上镶嵌着无数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我相信,其中一定会有属于你的那一颗,瞧,它正冲你会心的笑呢!在你翻越那一座座山后,当你成功地迈出那一步时,回头看看曾经尝过的苦果,现在已经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在它们的映照下,你的微笑是那么得伟大,那时你会为自己自豪,为自己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