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药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9:56:56

今日药学论文

今日药学论文篇1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在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

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推测,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

古老藏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现代科技的导入不仅弥补了藏医药在诊断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开了一系列有关藏医药疗法的难解之迷,消除了国内外许多人对民族医药科学性的怀疑,使古老藏医药的发展如虎添翼。我国目前已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藏药载入部颁标准。全国不仅建立了57所藏医医院,而且有36种藏药被300多家中西医医院普遍采用。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放血等藏医药的一些独特疗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94年,由国内知名藏医、针灸和解剖专家组成的攻关组经过两年临床研究,对77个放血脉位进行了层次解剖,不仅确定了原有脉位的确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个新的放血脉位,使这一传统疗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临床上更易操作。

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1000多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从喇嘛到部级医疗专家

在出席学术会议的海内外学者钦佩的目光注视下,71岁高龄、双目失明的藏医学权威强巴赤列在助手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宣讲他对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表达对这位喇嘛出身的部级专家的崇敬之情,会议组委会特地安排他在开幕式后第一个发言。持续不断的掌声几乎把他的话语完全淹没。强巴赤列现任藏医学院名誉院长。他编撰了藏医药史上第一套运用现代科学观点论述的藏医学教材。他还利用丰富的藏医知识,对《四部医典》这部奠定藏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提出了得到同行普遍认同的独到见解:《四部医典 》是藏医学鼻祖宇妥・云登贡布的科学著作,从而结束了对此书作者的历史纷争;《四部医典》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的成果。

强巴赤列出生于藏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医师。他13岁时进拉萨哲蚌寺当喇嘛,同时向曾担任过十三世达赖喇嘛首席保健医师的钦绕诺布学习藏医。长期以来,藏医习惯于师傅带徒弟,不编写教材只读古典医书,行医不分专科,不给病人建立档案。70年代,强巴赤列向这些传统做法发起了挑战。他利用从西医中学来的科学理论,为藏医学校编写了基础学、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11门课程的教材,共40万余字。这套教材被公认为藏医史上第一部用现代科学观点系统描绘和总结藏医奥秘的著作。为了这部著作,强巴赤列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长时间伏案研读那些发黄的木刻书,他的双目受到严重损害。但强巴赤列却非常乐观地说:“这些教材可以让藏医学生快速成材,所以我从不后悔。”如今,强巴赤列仍然把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在编写400万字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详解琉璃说》的同时,还在为藏医学院带研究生。他说:“我要把一生的行医经验留给后人,使藏医药事业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高僧藏医依然活跃在青藏高原

在现代医学日益普及的今天,身着袈裟或紫红色藏袍、运用传统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的高僧藏医,依然受到青藏高原藏族百姓的欢迎和尊敬。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旦增旺扎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因为他不仅是原始宗教本教的高僧,著有40多万字的《本教源流》,更主要的还是医术精湛的藏医药学家。这位以“普度众生”的佛教思想和“治病救人”的医学精神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高僧藏医,从60年代起就在缺医少药的阿里牧区行医,并自费建立了阿里地区第一个藏医院,被当地牧民称为“活菩萨”。

此次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措如・次朗,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是藏东著名佛教寺庙措如寺的住持,曾长期在藏区行医。近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佛教和藏医药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了170多部学术论著,其中包括《四部医典注疏》、《宁玛教派史略》和《噶举巴教派史略》。

由于他在佛教和藏医药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年逾古稀的措如・次朗如今已由普通的高僧藏医跃升为藏医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他还多次应邀到日本、匈牙利、尼泊尔等国家讲学。

与会代表、年过古稀的楚臣坚赞年轻时曾在拉萨祈祷大法会上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他现在除偶尔接待患者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著书立说。会议期间,他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他说:“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藏医药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第一代女藏医话今昔

“女人与狗不准接近藏药制造过程”,流传于千百年的这一“古训”是昔日藏医药排斥妇女的真实写照。如今,藏族妇女与男性一样在藏医药卫生事业中大显身手。在学术会议上,身着藏袍的女藏医们优秀的论文和精辟的见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52岁的德吉卓嘎是第一批女藏医之一,现在是藏医院副主任医师。她同各国专家交流了运用藏医药治疗肿瘤、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的学术成果。德吉卓嘎的母亲是昔日拉萨大贵族夏扎的家奴,终日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肚”的生活。由于母亲是奴隶,德吉卓嘎一出生就被农奴主登记入册,注定了终身为奴的命运。

解放后获得人身自由的德吉卓嘎上了政府办的第一所小学。1963年,她考入拉萨藏医学校。1966年毕业至今,德吉卓嘎一直在门诊为病人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妇女没有人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德吉卓嘎感慨地说。目前藏医院500多名医护人员中,女藏医、女护士占50%以上,藏医学院每年招收的学员中近一半是女学生。

第一代女藏医中,许多人像德吉卓嘎一样成就卓著。出身于木匠家庭的强巴卓嘎现任藏医院住院部内科主任,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见解。在旧,偏瘫、脑溢血等疾病被认为是天上走动的“神影”辐射造成的。强巴卓嘎经过多年研究,不仅摸索出了藏、西医结合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途径,而且 还帮助信教病人摆脱“神”的精神桎梏。目前,藏医院藏、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达85%。30岁的永嘎毕业于藏医学院,是出席这次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的女藏医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收集了中外藏医药专家提交的所有论文,认真参加每一场专题讨论。她说:“尽管我的藏医理论功底和医疗水平都无法与老藏医相比,但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女藏医,在医术上超过她的前辈们。

藏医藏药有传人

已招收了两批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藏医学院,目前已培养出65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大都在、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从事藏医藏药工作,有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行医。藏医药学后继有人。

今年34岁的央嘎是首批4名藏医学硕士研究生之一。他出生在藏北牧区,自幼喜爱藏医药,先后在大学藏医系和藏医学院学习、任教,现在,又在部级藏医专家强巴赤列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攻读藏医硕士学位。

国家投巨资建立的藏医学院,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藏医大学。本科生学制5年,藏医药教材包括《藏医学发展史》、《解毒学》、《月王药诊》等20多门科目。为培养高级藏医药人才,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授权藏医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单位。目前,学院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在校深造。除政府设立藏医学校和医疗机构外,父子或师徒相传这一传统藏医培养人才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续。在农牧区,民间藏医都带有徒弟。藏医药界的权威学者强巴赤列、措如・次朗和众多藏医药学家的身边,都有2至3名精通藏、汉语言的学生,帮助整理老师们口述的藏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著作将成为后辈们的宝贵财富。

藏药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

中国藏药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作为知识资源,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它植根于青藏高原藏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民俗等学科门类息息相关,其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医德伦理都蕴含着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今日药学论文篇2

 

关健词:中医药学传承/高等中医药教育 经典医学文献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其存在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周恩来总理曾经多次说过:“我国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经验。医务人员要树雄心,立壮志,在医学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它一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即“师带徒”的师承传承和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教育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打破,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新的思考。

1中医药学传承与教育的发展

    近一个多世纪来,现代中医药学经历了“五四”前后的全盘否定,解放前中西医学汇通,解放后复苏和改革开放后复兴等几个时期。上个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高等中医院校,改变了中医药学师徒授承的师带徒模式,开始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中医药学传承和教育模式相比较,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整合了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医药教育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然而,新式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肯定者可以列举若干数据,如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各多少,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院士多少等等,成绩蔚为壮观。否定者则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失败的,它没有培养出叶天士那样的一代名医,中医阵地也越来越小

2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的实际来看,目前中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临床水平较差,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就连很多中医院也不愿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而对中医研究机构来说,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也明显不足。因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分配困难,进而又进一步影响招生生源的质量。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进人医院后,大多数都要进行医学基本技能的再培训,并且都要进行院内各科轮转或去西医院进修一年以上,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究其根源,可以说和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创新能力的塑造带来了障碍。其次,按照前、后期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学生在校必须学完全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程之后才能进人系统的临床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受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第四,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使得同学在学习高年级临床课程时感觉吃力。

3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意义

今日药学论文篇3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本草的目录学研究。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尚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本草专著的目录学调查。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今日药学论文篇4

【关键词】 中医;发展;考验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自身理论、传承和生存环境。自身理论是学科的灵魂,决定着学科的生命力强大与否。传承则好比一条永无止境的脉道,学科的血液只有沿着这条脉道流淌才能得以延续。而生存环境又如一双无形的手,时时刻刻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学科,阻碍或促进它的发展。因此,要解决中医的发展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以上几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 中医理论的发展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专访了李艳春教授(湖南衡阳南华大学第二附院)和朱章志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两位中医大家,结合他们的意见以及我们查阅的资料,总结归为以下两点。

1.1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究竟什么是科学性?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统一定论,人们对科学性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感性阶段。具体到医学来说,也同样如此。西医学通过建立一整套与西方同步的医学体制,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占据了医学主导地位,并逐渐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形成了以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学)作为衡量和评判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价值观念。

西医习惯于把人和自然看作彼此独立的个体,从分子的角度通过细胞来研究生命,用实验和数据来说明问题。这种研究事物的方式是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而中医,以天人相应的朴素哲学思想为指导,顺从天道,它不仅尊重事物的整体和谐性,而且强调辩证的看待问题。因此,中医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事物的,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难免有些晦涩难懂。

但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中医是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只不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俗话说的好,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西医用化学药物驱逐病毒使人体获得健康,那么中医则借助生命药物使人体“阴平阳秘”。

在某些方面,中医甚至还优于西医。譬如说,中医认为,人体有着强大的、完美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科技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只能说手段是先进的,后果是严重的,本质是愚蠢的[1]。

1.2 中医理论的西化问题 在整个近代,中医界孜孜追求的目标是:企图通过理论上的“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及仿西制办学校、设学会、创杂志等途径和方式,使中医内容科学化,外部形式现代化,实际上却是“西医化”。由此,便引出一个问题,中医到底能不能西化?也许其他一些学科能通过理论上的广泛吸收而不断丰富发展,但中医的的确确必须要保持它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独立性是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医是土生土长的炎黄医学,更是我国悠久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结晶,离开了民族文化,中医便无从谈起。民族文化之于中医,仿佛天空之于鸟儿,鸟儿是不能在水中存活的,同样,西方文化中的中医只会奄奄一息直至消亡殆尽。例如,现今医学界学者们对中药的疗效很感兴趣,于是便纷纷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成药,将中药生产西药化。结果投入市场后,患者普遍反应疗效较差。殊不知,中药秉承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思想,生命药物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几种化学成分的效应的简单相加。唯物主义哲学不是说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吗?我想这里同样适用。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坚持中医的独立性,让它的优势日益明显。

至此,我们应该将中医的西化问题重视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医的发展问题,更关乎中医的生存,试问,一门理论变了质的学科又能挣扎多久?

2 中医人才的培养

中医后继乏人。请看图1,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19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尤其可怕的是,许多中医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只会看化验单。中医后继乏人。 图1 (单位为万人)什么叫人才的培养?在现代人心目中,学校教育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学校教育本身就来源于西方。因此,现今的中医学者只不过是西医教育的模子。

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自古以来,中医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的,据说拜师之后,要先做家务劳动,同时背诵一些中医启蒙读物。若干年后随师临证抄方,根据实际病例由师傅点拨传授。几千年来代代如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各朝各代总能出几位名医,创几种新说。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理法方药都从临床而来,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过的,是边临证边读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以上海中医学院为例吧,表1为该院中医学专业近年来的专业课程安排表。表1 中医学专业课程安排(略)

通过对表中内容大致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不难看出现今中医教学有以下特点:(1)课堂上,中医理论虽讲的头头是道,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而西医教学,有根有据,实验教学,一目了然。(2)中医教学理论脱离临床。一二年级学的理论要到四五年级去用,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如果要用,还得重新温习。再者,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于深刻理解理论,继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会效果较差。(3)中医源于经典,而现今教学疏于对经典的灌输,难以使学生地道而又全面地把握中医的特点。(4)就中医业务而言,5年又能学到多少实用的医术呢?毕业后,能分配到中医单位的不多,大部分被分到西医单位。西医单位当然以西医诊治为主,中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与西医院校毕业生相比,“适者生存”的法则又迫使他们“弃中从西”,如此,中医“幸存者”所剩无几[2]。

以上是中医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我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一些不足。既然是中医教科书,就应该坚持中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路。但现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似乎数典忘祖。例如“腐熟”一语,首见于《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很明显,中焦主腐熟水谷,其义甚明。但根据西医学研究结果,胃液之中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可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分解,使其转化为食糜,竟然也将其改为“胃主腐熟”了[3]。我想说的是,中医要想继承和发展,坚持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前提。指导方向错了,疗效就会受到影响,中医就会受到质疑。保持中医的原始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做的。

3 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为了细探这个问题,我们特地在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学习之余,也发觉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远不如数百年前,人们对中医充满了怀疑和排斥。百姓对中医的热衷程度远不如西医,每日来访的病人少得可怜。工作日,一个上午的病人就那么两三个,下午医师几乎“独守空房”;双休日,人稍多,但一天也不过十来个。另外,中医科的津费补贴较其他科室也少得可怜,医院对中医的冷落程度可见一斑。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的日趋衰败是中医自身和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医的疗效不甚理想。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事物的使用价值为基础,因此,也只有疗效好的医学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同。有句话说的好:“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临床疗效让中医流传了数千年,时至今日,没想到这句话反倒受到了怀疑。要知道,中医治病是有它自己一套原则的,若不循规蹈矩就不可能有疗效。生命药物是中医治病的关键,它的功效来源于生物长期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天地之气。而现今中药市场上的纯天然生物药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工培育的,其疗效可想而知。西药的出现,对于中药更是极大的考验。在治疗某些急性或创伤类疾病方面,西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许多人便不顾负面影响地选择了西医。往往西医无药可治时,才想到中医。对于这些慢性疑难病症,中医的确有着神奇的疗效,但又由于一些因素,比如中药难喝或疗程较长等,患者不能坚持吃药,结果前功尽弃,反过来又说中医无用。

其次,市场经济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冲击很大。众所周知,竞争性强是市场经济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在一所医院,医院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去调节中西医的比例。如此,中医受到冷落也是必然的。这一冷,中医的发展便越来越缓慢,疗效也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难以深入民心。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十分可怕的。

再次,中医的宣传力度不够。其实中西医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件商品,众所周知,商品是需要宣传才能深入民心,继而为广大消费者接受。西医在这方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细想一下,每每电视广告或是街边广告,中医占了多少,西医又占了多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听说过“治某某疾病请到某某医院”,总没人听过“治某某证型请到某某医院”吧?又如广告中经常出现阿司匹林、达克宁,很少听过什么大承气汤、逍遥散吧。中医的小柴胡汤好不容易出了个名,谁料又被改为小柴胡冲剂,于是世人皆以之为西药,呜呼哀哉!中医是一门传统的医学,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既然过去那种民间行医的宣传方式已不复存在,我们就应该去探寻一些比较现代的比较科学的比较适合中医发展的宣传方式,去发展中医,推崇中医,让中医焕发出无穷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医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煦霞.建立中医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核心.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0-1151.

今日药学论文篇5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本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声远播。明嘉靖年问,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太医院的工作,并非李时珍平生所愿,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在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故乡。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并博览与药物有关的资料。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所得的知识,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药物研究的问题,广泛地向农夫、渔民、猎户、樵夫,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并亲身实践,深入实地作必要的考察。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攀登龙峰山,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

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他对待医药研究,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如“水银”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能久服成仙,葛洪《抱朴子》也说是长生之药,而他则力辟其谬,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历代很多文人、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

今日药学论文篇6

12. [会议发言] 企业发展措施-比学赶超求突破 勇攀新高谋跨越 [罡阳金龙][2008年10月29日][10] 企业发展措施-比学赶超求突破 勇攀新高谋跨越 江苏##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同志们: 罡阳精神,我们理解就是罡杨人的精神,是罡杨的时代精神。罡阳精神的精髓是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创争一流。我们##公司与罡阳公司同起步,但时过境迁,已远远落后于罡阳公司,分析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精神的凝聚,缺乏一个动力的支撑,缺乏勇攀高峰、勇争一流的勇气和胆识。振兴罡杨经济是我们义不……

13. [工作汇报] *镇非公企业党建“影响力工程”情况汇报 [罡阳金龙][2008年10月29日][4] ##镇非公企业党建“影响力工程”情况汇报 基本情况 全镇现有非公企业123家,没有党员的企业88家,有党员的企业35家,其中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9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9家,联合建支企业26家,已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企业123家,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49人。 具 体 措 施 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影响力工程”动员大会后,我镇结合实际制订了全镇非公企业党的建设……

14. [经验材料] 乡镇企业工作经验材料:打造一流工业集中区 构筑经济跨越新平台 [佚名][2008年10月29日][16]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 精心筹划,真抓实干,加快调整工业布局,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努力提升全镇经济发展水平, 集中区的示范效应日益凸现,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特色初显端倪,工业集中区经济建设进入发展加速期。 一、基本情况: 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入区企业达18家。今年上半年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4.1亿……

15. [党会发言] 党课讲稿[煤矿企业] [佚名][2008年10月28日][21] 根据煤业公司党委和##煤矿党委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形成一批素质高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队伍,使共产党员真正在工人阶级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着眼于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奔小康的总体要求提出来的,也是与我矿建设“平安##”的要求相符合的。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真正体现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在……

16. [工作汇报]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bzkwh][2008年10月28日][44]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在矿区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大打四季度决战的关键时刻,集团公司党委张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交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代表矿党委、矿行政,向公司党委张书记及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

17. [思想学习]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bzkwh][2008年10月28日][43]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首先,我代表矿党委、矿行政向省国资委王书记、集团公司孔董事长、张书记等领导莅临我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到来既是对我矿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鞭策、鼓励和肯定,也给我们进一步巩固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精神动力。 我们白庄煤矿始建于1971年,1979年建成投产,原设计年生……

18. [思想宣传] 矿党委书记##同志在全矿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暨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10月28日][18] 矿党委书记##同志在全矿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暨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矿上下团结一心,奋力进取,大打四季度双决战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暨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年会精神,总结交流今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表彰优秀研讨文章,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安排……

19. [事迹材料] 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企业] [佚名][2008年10月28日][73] 今年以来,工区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了接续工程频繁,运输任务重,人员相对紧缺等困难,全区的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

20. [经验材料] 树立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佚名][2008年10月27日][36] 近两年来,国家局姜局长多次提出要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观的本质是行业所有企业应该共同遵循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是行业所有企业存在、发展、创新的动力与源泉。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烟草专卖制度面临的挑战,价值观的提出,使干部职工行动有了准则,企业发展有了定位,行业发展有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中国……21. [先进性教育3] 企业党支部整改方案 [佚名][2008年10月26日][602] 企业党支部整改方案  ××党支部是××镇的先进企业党支部,现有党员××人,其中预备党员×人,另有流动党员××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党支部能够深刻领会和正确执行党在新时期的富民政策,按照××镇委镇府的部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创办了以××时装城为核心的×大市场,打造了“××”这一著名的市场品牌,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

22. [会议发言] 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10月26日][73] 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弘扬XX公司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进一步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共同研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刚才,五个基层单位针对各自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以及经验方法进行了发言:XX狠抓现场、搞好环境,XX的细节与过程控制,XX的文体活动战略,XX的学习型组织……

23. [开业开幕] 企业职工运动会开幕词 [zwxz][2008年10月23日][156]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职工同志们:

xx年风雨创业路,半世纪拼搏铸辉煌。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在XXX总公司xx年华诞到来的喜庆日子里,XXX总公司第六届职工运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总公司党、政、工领导和全体职工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宾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表示深切的敬意,对坚守在供水工作岗位上的全体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你们辛苦啦。 近年来……

24. [述职报告] 企业年度述职报告 [zwxz][2008年10月23日][92] XXX考核小组:

200×年我局深入贯彻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任务,把实现全区经济大发展、大跨越做为我们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团结带领全体干部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2002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现将我局党政班……

25. [述职报告] 企业党委书记述职报告 [zwxz][2008年10月23日][47] 回首2008年,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自己所做的工作之所以能得到上下的认可,主要得益于市委企工委等上级领导的帮助、关爱及广大职工的支持与厚待。我会铭记这一点。下面,就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自己深深的体……

26. [述职报告] 企业党支部书记年度述职报告 [zwxz][2008年10月23日][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一年来,我处党支部在总公司和工程公司两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党、政、工一班人积极带领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年度责任目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现把自己一年来的学习及工作情况给大家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我素养,改进思想作风,踏踏实实工作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理……

27. [IT通讯] 通信企业整合传言再起 电信四巨头否认合并传言 [zwxz][2008年10月23日][0] 据《京华时报》报道,昨天,业内传出消息,中国普天、大唐电信、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烽火通信4家国内电信设备巨头将在近期完成重组,以打造电信设备的“航空母舰”,但经多方证实,这只是中国3G牌照发放前的一个猜想。 面对突如其来的合并传言,当事四方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坚决否认的态度。但引人关注的是,这项涉及总资产近600亿元的合并……

28. [IT通讯] 05年手机市场预洗牌 将仅剩两三家国内企业 [zwxz][2008年10月23日][0]

2008年上半年的国内手机市场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仍然旺盛,无论从零售渠道的反映还是从媒体广告的表现,手机仍然是最有利润的一大产品门类;另一方面,国内手机企业哀鸿遍野,产业界充斥着倒闭、下滑等让人人心惶惶的字眼,国产手机份额急剧下滑的同时现有的手机产业格局面临改变。

去年就有不少业内专家预测手机市场竞争的最后结果很可能剩下两三家国产手机企业和五……

29. [医药生物] 国际药品贸易迅猛发展我国医药企业面临诸多机遇 [zwxz][2008年10月22日][0]

据新华社讯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发表的一项年度报告指出,国际药品贸易近年来迅猛发展,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23%,是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的4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顾海教授近日在泰州医药城高峰论坛上指出:世界医药市场发展及贸易趋势给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带来诸多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分工日益细化,化学原料药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据预测,今后跨国……

30. [医药生物] 医药国有重点企业上半年整体盈利下降 [zwxz][2008年10月22日][0]

今日药学论文篇7

与此同时,大汉奸亦极力诋毁中医,他说:“中国医药治病效力渺茫……阴阳五行之说在科学方面毫无根据。”又说:“中国医士应全废,全国药店皆停业。”一句话,他们都想消灭中医而后快。但历史发展的规律却相反,那些叫喊要消灭中医的人早就灭亡了,而中医药事业却蒸蒸日上,万古长青。

“国民政府”妄图消灭中医的提案一经出笼,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医药界的坚决反对。全国各地中医药界团体代表于1929年3月17日云集上海,召开大会。到会者有15个省(市)的242个团体,代表共381人。大会提出了明确的口号:“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打倒余、汪提案(余即余云岫,他是当时卫生部的一个科长,是首先提出消灭中医提案的人;汪即)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当即发表宣言,组织请愿。3月20日,代表们到达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取消废止中医的议案。大会期间,上海中医药界全体人员举行了罢工,同时全国各界团体及海外侨胞亦群起声援。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以及南洋群岛八百万华侨代表也都发出了抗议的呼声。社会公众舆论更是纷纷支持中医药界,提出了“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议案”等许多声援的口号。在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的一致坚决抗争下,“国民政府”只好宣布暂缓执行废止旧医提案。为了庆祝此一重大胜利,全国中医药界便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国医节”。

岂料时隔77年之后,竟然又有人撰文并在网上发起签名,叫嚷着要“取消中医”,还发表了许多诋毁中医的言论,这一切只不过是历史沉渣的泛起而已,是根本不可能得逞的。想当年“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权想采取政府行动消灭中医,尚且以失败告终,今天有谁想凭借个人的意志来消灭中医,那更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此种错误主张同样也只能被抛入到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今天的中医药事业正在蓬蓬勃勃的发展,与77年前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了。我认为,最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团结中西医”,“中西医并重”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并且已经写进了宪法。今天谁要诋毁中医和鼓吹“取消中医”,那是违反宪法的,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其二,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临床、教学、科研均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今日药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频度;消耗金额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也很常见,有些还很严重,因此合理选用十分重要。本文就2003年01月至2005年12月的3年间,我院NSAIDs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旨在了解现阶段我院此类药品临床应用状况,以便为今后此类药品的选用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药品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购入和出库药品的相关数据。

1.2 处理方法 采用药品消耗金额排序法,进行回顾性归类统计和分析。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参照WHO规定的“规定日剂量”确定;无规定日剂量的,依《临床用药须知》和《新编药物学》或以药品说明书结合临床实际确定。用药频度(DDDs)为用药总剂量/该药品DDD;DDD费用为年药品消耗总金额/DDDs。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种类和品种变化 三年中,我院临床应用的NSDIAs涉及5大类,分别是苯胺类、吡唑酮类、有机酸类、甲磺酰胺类和相关复方制剂类。品种计17种,3年来无太大波动,其中2003年13种,2004年17种,2005年15种。2004年起,有多种缓释、控释等新剂型购入并在临床应用。

2.1 DDDs和消耗金额排序 见表1。可见阿司匹林类及其复方制剂,3年来的DDDs均居首,而其消耗金额只排第三,说明此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且价格低廉。阿司匹林发明至今已百余年,最近几十年又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用途,相信今后的一段时间,此类药物仍会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NSAIDs[1]。对乙酰氨基酚及其付方制剂的DDDs,三年来也均居前列,排第2位,且消耗金额均居首位,说明此类药物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因价格相对较高,固市场占有率高,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2.3 年消耗总金额变化 从表1可见,年消耗总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2004年较2003年增幅最为明显,这与2004年我院药库新购进多种缓释/控释的新型NSAIDs,其价格相应增加有关。从表面上看,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但由于此类药物性价比相应提高,因此疗效也相应提高,且不良反应相应下降,因此多数患者仍能接受。

3 讨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我院应用的NSDIAs种类和数量比较广,3年间无明显波动。此类药物的应用已朝着高效,长效和低毒方向发展,而且各种疗效可靠,价格低廉的NSDIAs仍受医患青睐。这一结果说明,现阶段我院的NSDIAs应用是基本合理的。

NSDIAs临床应用广泛,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处方药之一[2]。此类药物品种很多,近年,一些新品种和新剂型又不断问世,这就为临床选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NSDIAs的不良反应也很多,有的还很严重,因此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十分重要。从目前的研究看[2],在今后的NSDIAs选用上,一定要从疗效、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以及价格等方面全面考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今日药学论文篇9

【关键词】 甘遂;炮制;十八反;配伍禁忌

Abstract:I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s of modern preparation of licorice and Euphorbia kansui Liou.,and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processing evolution by referring to all documentations.

Key words:Euphorbia kansui Liou.;preparation;18 contraindictions;compatibility and contraindication

甘遂系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是临床上常用峻下逐水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但现在只有醋炙,煮制二法。其它炮制方法已经失传,本文试对甘遂炮制方法演变过程及现代炮制研究作一概述。

1 炮制目的及意义

降低毒性,减少烈性,《中国药典》记载:甘遂经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围,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炒焦用之,乃温也”。清《外科证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经(甘草)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核毒”。

2 古今炮制方法

2.1 古代炮制法 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茎,于槐钻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滤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滤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现猪肾制法,熬制。《三因极一病症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发展,首次出现湿纸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济总录》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卫生宝鉴》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时,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炙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较普通,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记载:“将甘遂入大鲫鱼肚内,煨令焦黄,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麦制,培制《普济方》,面煮《仁术便览》。至清代又新添猪肾煨制《握灵本草》。甘草制《外科证治全生集》,其记载如下: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内隔一宿,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浸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2]。

2.2 现代炮制法 古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现今留存只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药药大辞典》中的煮甘遂两种。有研究据报道给小白鼠分别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显泻下作用,但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其毒性也较大,说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 甘遂与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属“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经集注》云:“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但是《本草汇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匮要略》甘草半夏汤,甘遂与甘草联合配伍,因此产生分歧。现代大鼠实验研究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4],还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g/kg,如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9.967,0.697,0.209,0.132g/kg。另据杨志军等[5]报道: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对小鼠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尤以甘草甘遂1∶1组对肝脏的损伤最严重。可见,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 结论

甘遂炮制历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种,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方法已失传,故应积极发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畴,因出现时间较短,且未记载炮制作用及目的,应进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图。甘草制属于“十八反“禁忌范围却两药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但是经过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多数认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应,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 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中医出版社,1986:102.

[2] 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 国家药监局.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00:214.

今日药学论文篇10

住在海边当然“靠海吃海”。通常人们认为,下海打几网鱼就是“靠海吃海”的全部内涵。其实不然,海洋除了能够给人类提供传统的海洋渔业、海上运输业和海水制盐业外,又孕育了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海洋产业,海洋药物工业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向海洋要药物”能行吗?

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或许,有人认为,“向海洋要药物”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实际上,这已是一个眼前的事实。早在古代,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就十分重视海洋生物,仅《本草纲目》就记载了数以百计可起重要作用的海洋药物,只是长期来陆地上可供药用的物质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人们忽略了海洋药物的开发利用。

然而,当今世界人口剧增,陆生资源日益匮乏,陆上环境不断恶化,作为新药来源的有效资源日益匮乏,所以将海洋生物作为新型药物来源已经引起世界医药界的重视。

美日等国走在前列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海洋生物资源便成为医药界的新热点,海洋药物研发更是引起了各国的关注。196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海洋药物国际学术讨论会。1988年,日本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并投资10亿日元建立了两个药物实验室。

美国、日本等国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至今已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化合物数千种,在获取抗生素、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发达国家不断增加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投入。据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为5000多万美元。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经费为1亿多美元。欧盟每年用于这方面的经费与日本差不多,由欧洲8个国家的19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共同承担。

我国启动专项计划

与世界医药界一样,我国也相当重视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些具有远见的科学家呼吁科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他们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海洋生物技术于1996年列入国家863计划,同年还在青岛建立了国家海洋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863海洋生物技术计划自1996年启动以来,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家累计拨款近1亿元,直接参加单位达100多个,已确立28个中试基地,其中3个成果产业化基地列为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6个项目列入国家863重大产业化项目。并且,直接带来了效益:藻酸双酯钠、甘糖脂、鲨鱼软骨胶囊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抗肿瘤新药脱颖而出。

我国还得迎头赶上

尽管我国开发海洋药物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与美国、日本和欧盟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甚远。从陆地人均面积来看,我国只有0.0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今后谁来养活中国”的惊呼。但是,我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药用资源蕴藏十分丰富。

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我国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大部分品种来自沿海或近海,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与我国庞大的海洋资源总量相比很不相称。由于我国制药工业整体科研水平较低,新药开发经费投入较少,因此我国在海洋新药开发上不能与发达国家“过招”,新药开发数量较少,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专家认为,我国海洋药物的创新能力,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海洋药物前景广阔

专家透露,2004年全球海洋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价值约为24亿美元。在以后3年里,年增长率估计可达到10%左右。专家指出,开发海洋药物前景广阔,海洋生物将成为本世纪开发新型医药药品的主要资源。据了解,在海洋中,仅较低等的海洋生物物种粗略估计就有15万~20万种,其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的多样性都远远超过了陆地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