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软件十篇

时间:2023-03-25 13:15:53

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篇1

流氓软件的“三宗罪”

可以说,流氓软件的出现是与所谓新兴的广告方式相伴而生的。有许多信息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其“客户”广告。此类广告具有强制性,用户一开机就弹出广告,而且可以让特定区域用户的电脑弹出广告,或者根据用户关键词搜索的关键词弹出相关的广告,因此具有定位准确的特点,据说凭借此广告地,公司可月收百万元。

流氓软件无疑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列数起来,至少有三大“罪状”。

首先,侵犯隐私权。每个人都有不受外来干扰,独享其生活空间的权利,这种权利被称为隐私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流氓软件不断弹出的广告,限制某些软件的正常使用,迫使用户花费时间进行修复或清除,严重干扰用户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些软件具有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功能,在这种情形下,也造成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侵害。因此,流氓软件对用户隐私权构成侵害。

其次,侵犯用户计算机系统。众所周知,用户电脑是个人财产,恶意的流氓软件修改用户个人注册表、改变系统运行环境、占用系统资源,这种行为本身构成无形的侵害、侵占。相当于对不动产的侵入行为和侵占行为,只是它是在电子环境下的,属于无形侵害、侵占。

第三大“罪状”,流氓软件侵犯用户选择权和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第9条规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有知悉其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和接受服务的权利。”当用户浏览网页或安装软件时,流氓软件制造或传播者强迫或欺骗用户的方法去安装,侵犯了这些电脑用户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这一点也必须与前面联系起来看,在公共场所消费者无从选择,而当消费者使用自己的电脑系统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消费者有权拒绝不当推销或广告。

对于流氓软件这样的网络公害如何治理,已经成为核心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是,这种广告方式合法吗?我认为,这种广告方式传播方式具有危害性,应当为法律禁止或限制。任何一种广告的传播总要限定在受众能够接受的限度内,并为公共秩序所容许。当然,是否所有的这种广告行为都应当予以禁止,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在政府对此做出政策选择后,政府即可以采取行动制止那些带有危害的以流氓软件方式进行的网络广告。因此,政府可以从网络广告管制入手,治理流氓软件式广告,打击这种带有侵害个人隐私,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网络广告行为。

其次,制止各种侵权行为。流氓软件可能构成侵害个人隐私权、侵犯用户计算机系统,二者都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对隐私权保护较弱,尤其对网络环境下侵权形式没有确定说法,可能导致受害人提讼面临困难;而对于侵犯用户计算机系统的侵权形式,由于它是无形的侵权形式,更需要法律加以明确。因此,这两种侵权行为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才有利于受害人获得司法救济。实质上,从法理上讲,救济先于权利,对于侵权救济也并不是任何侵权行为都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只要受害人合法利益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就应当给予侵权救济。这需要法院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运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对受害提起的诉讼进行审理,并给予适当的救济。所以我在这里声援现在提交到法院的种类诉讼案件,希望法院能够迈出侵权救济的第一步。

最后,传播恶意软件,严重的侵害用户信息系统的,还可能构成犯罪。在这方面,由于刑法实行罪行法定原则,在《刑法》修改之前,法院很难对这种行为定性量刑。因此,在此也建议刑法界对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进行研究,对各种流氓软件或类似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进行立法评价,确立这种侵入或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罪名。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电子商务法专家

冷静看待反“流氓软件”

近期,反流氓软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舆论对流氓软件一片讨伐之声,一些流氓软件的受害者拿起了法律武器,更多的人则期望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来彻底清除流氓软件的危害。但是,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反映,它虽然并不完全排斥人们的情感,但绝不应受情感的左右。面对反流氓软件的种种法律上的诉求,我们必须冷静下来,用法律的思维去考虑下面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其一,反流氓软件的法律性质。按照通常的说法,流氓软件是介于正规软件和计算机病毒之间的一种软件,它既有正常的功能,又具有某些计算机病毒的行为特征。有一种说法,认为正规软件属于白色软件,计算机病毒属于黑色软件,而流氓软件则处于灰色状态。在技术层面上,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但在法律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每一个计算机用户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流氓软件,有些显然属于非法软件,有些显然属于合法软件,有些则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判断,不宜笼统地将流氓软件称为灰色软件从而完全否认其合法性。

其二,用户受到损害的法律性质。几乎每一个计算机用户都不喜欢流氓软件,但不喜欢本身并不是一种法律上的损害。在法律上,能够称得上“损害”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的损失。用户的电脑数据、隐私及个人信息等毫无疑问都属于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损坏用户电脑数据、盗取用户隐私及个人信息的流氓软件都属于非法软件,应受法律禁止。但那些广告软件,以及在浏览器上添加工具条的流氓软件,固然给用户带来了很大不便,但这种不便(包括计算机运行速度下降、占用计算机时间及空间)究竟是否能够称为法律意义上的“损害”,尚不能十分确定。

根据有关新闻报道,在有关诉讼案件中一些律师主张依据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追究流氓软件的制作者、者的责任。这恰恰表明,人们对流氓软件所造成的损害的法律性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知情权、选择权还是公平交易权,只与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有关,而与被交易的对象(商品或服务)无关。将流氓软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系在一起,在法律上似乎并不适合。

依笔者观点,流氓软件的确需要整治,但必须根据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法律手段。对于那些间谍软件、恶意的浏览器劫持软件,其性质与计算机病毒无异,应予一般性禁止,计算机用户可根据国务院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请求损害赔偿;对于广告软件及插件等,不应全面禁止,而应规范其安装及运行,尊重计算机用户的意愿。这些软件之“流氓”,并不在软件本身,而在软件安装及运行的方式,亦即软件的制作者、者。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博士后

“流氓软件”急需依法治理

“流氓软件”现已发展成为与黑客,网络病毒并列的网络三大公害。据统计,我国90%以上网民遭受过“流氓软件”的骚扰。“流氓软件”对用户造成的侵害,轻者浪费用户的电脑资源,减缓电脑运行速度,上网过程中频繁弹出广告窗口,影响工作、生活;重者侵犯用户的个人资料和隐私,给用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2005年6月,美国发生了迄今最大的一起个人金融信息被盗案件,4000万张信用卡账号和有效日期等信息被盗,发案时已发生至少6800多起盗用信用卡消费案件。该案件的作案手段是,盗窃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家信用卡数据处理中心的电脑系统中植入一个“流氓软件”,借此源源不断地盗取用户信息。2005年黄金周,我国发生了多起信用卡短信诈骗案件,作案者群发短信诱骗用户登陆“网络钓鱼”的网站,窃取用户信息后盗取信用卡账户资金,其中某用户一次被盗人民币31万元。

“流氓软件”在我国互联网络中泛滥成灾,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其背后有一条产生暴利的灰色产业链,目前市场规模每年达人民币10亿元,而对此的监管却处于真空地带。网络广告公司、互联网企业、“流氓软件”制造者共同构成了灰色产业链。通常,网络广告公司买通网站或软件作者,把广告、间谍程序捆绑到网页或软件中。只要网民浏览网页或下载安装,“流氓软件”就悄悄植入用户电脑。网络广告公司通过后台操控用户电脑强行弹出广告、收集商业情报、个人隐私,为互联网企业的商业目的服务。互联网企业通过使用“流氓软件”虚增点击率,以提高网站身价,吸引投资者;网络广告公司利用“流氓软件”散布广告,提高广告收入(网络广告收费通常是按照弹出次数计费的)。目前,国内一些较大的网络广告公司可以用“流氓软件”操控和入侵的电脑超过2000万台,小的公司也能入侵100万台左右。仅此一项,一家公司的年收入就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流氓软件篇2

“流氓软件”在电脑用户中激起公愤。这些软件安装后常常会附带一些其他与其不相干的程序,并且这类程序用户很难卸载,往往会侵犯用户对电脑的自主使用权,大量消耗电脑的系统资源,开设用户无法控制的网络端口,极大地干扰了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还有一些软件会强迫、隐瞒、欺骗用户安装或安装后不断弹出广告程序、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等。对于这类“百折不饶”的程序,终于激起了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联合新浪、搜狐、瑞星、网易、TOM、江民、金山、千龙、263等16家网络和软件企业的自发意识,共同草拟了《软件产品行为安全自律公约》,在中国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门户”活动。企业们共同承诺遵守软件编写规范,开发安全的软件产品,并且尽力阻止不符合规范的软件产品的和传播。

此次公约是瑞星率先发起并起草的。也许大家会有所不解。对于信息安全日益严重的今天,安全厂商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并且也能够及时地推出各种“安全配方”来应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安全追逐战。为何小小的“流氓软件”确让安全及网络厂商如此重视,以连盟的形式对“流氓软件”发起了反击战?

据了解,由于“流氓软件”存在其特殊性,它是由正规商业公司,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因此安全厂商不能将此类程序简单地当作病毒进行查杀。应该说,“流氓软件”钻了安全的空子。只有通过多家厂商的连盟自律,才能根本地解决“流氓软件”危机。

流氓软件篇3

[摘要]互联网上流氓软件的流行,危害了网络环境与秩序,也侵害了互联网用户的相关权益。反流氓软件联盟成员起诉部分流氓软件公司案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对流氓软件的关注。本文对流氓软件的界定、流氓软件与用户关系、流氓软件侵害的权利类型、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责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加强对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打击,维护洁净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流氓软件 侵权 若干问题 反流氓软件联盟成员孙中鹏状告北京中搜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IG-phone”软件侵权案,在一审驳回孙中鹏的诉讼请求后,二审法院以中搜公司并未对孙中鹏的各项权益构成实质性的侵犯,孙中鹏无权要求中搜公司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等理由驳回了孙中鹏的上诉请求。1正如当初反流氓软件联盟开始拿起法律武器反对流氓软件一样,反流氓软件诉讼案件的结果引起法律界、网络产业界、司法实务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大凡上过互联网的人,大概都有被流氓软件骚扰、侵害的切肤之痛,流氓软件导致的占用计算机CPU、内存资源、强制弹出广告、浏览器异常、影响上网速度等危害令广大网民对流氓软件深恶痛绝,广大网民呼唤有一个洁净的上网环境。因此,当反流氓软件联盟代表网络民意,开始在全国各地起诉相关流氓软件的公司时,赢得了业内及网民的叫好与支持。社会也对反流氓软件案件的结果充满期待。然而,反流氓软件联盟成员起诉雅虎公司的雅虎助手软件案及起诉中搜公司的“IG-phone”软件案的败诉,令社会各界有点意外和失望。在部分反流氓软件诉讼案失败后,相关人士转而对反流氓软件行动进行了理性反思,着重从流氓软件的界定、反流氓软件立法、流氓软件侵权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责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本文亦将对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 一、流氓软件的界定 严格来说,流氓软件一词不能成为一个法律概念,法律概念不允许出现像“流氓”之类道德色彩浓厚、有失客观中立的概念。我国1979年的《刑法》第一百六十条规定了“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流氓罪的内容,也被1997年修订的《刑法》修改和删除。可见,我们更不能够在法律范围内讨论流氓软件的定义。只是由于在公共媒体中广泛使用流氓软件一词,社会公众对流氓软件一词的认同度较高,本文为讨论之便利、表述之方便,暂使用流氓软件一词进行表达。 流氓软件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副产品”,本身有多种表现形式和特性,很难以一个准确的概念将所有的流氓软件概括进来。流氓软件侵权属于一个类型的侵权行为,出于对权利保护和制裁侵权行为的需要,许多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就使用概括性的词语,以实现侵权行为法开放性的特性。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条款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亦同。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致生损害于他人者,负损害赔偿责任”,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侵权行为类型。试图从法律上对流氓软件进行界定,由于很难准确界定及适应发展需要,有可能限制制裁流氓软件侵权行为法的发展空间。不过,出于侵权行为法类型化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对流氓软件进行初步分析,界定其基本特征,以更好地探讨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规则。 流氓软件这个概念是从中国互联网协会定义的“恶意软件”这个概念衍生而来,即“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已被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除外”。 可见,流氓软件是介于正常软件与病毒中间的软件。从技术角度分析,流氓软件大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强迫性安装。流氓软件一般是在用户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在用户电脑上。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经用户许可自动安装;二是不给出明显提示,欺骗用户安装;三是反复提示用户安装,使用户不胜其烦而不得不安装。主要是在用户浏览网页或下载安装其他软件时强制安装在用户电脑上。 第二、难以卸载。 通过正常手段无法卸载,或无法完全卸载。难以卸载的认定人员标准为普通的电脑用户,不是电脑专业人士。人员认定标准有利于保护绝大多数用户,法律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电脑专家。操作标准为在卸载向导正常指引下即能完全删除。 第三、自动运行。流氓软件通常在用户开机后就自动运行,表现形式有自动弹出广告,自动进入指定网站、 干扰用户上网,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及分析上网习惯,修改浏览器、劫持浏览器、导致浏览器异常等。 第四、商业目的。流氓软件公司传播流氓软件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流氓软件通过自动弹出广告可以虚增广告点击率,从而增加广告收入;通过分析用户上网行为习惯,可以定向广告,增加广告的有效性。往往一个小小的流氓软件能够给流氓软件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第五、危害性。流氓软件在用户电脑上安装后,会在电脑上自行,占电脑CPU、内存资源,影响电脑使用速度。强制弹出广告、浏览器劫持则严重侵扰了用户上网活动,令用户不胜其烦。自动收集用户上网信息,则有可能侵害用户的隐私。而这一切都是在用户不知情或极不愿意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流氓软件的行为遭到社会一致谴责。 二、流氓软件公司与用户的关系 流氓软件有两种方式安装在用户电脑上,一是用户正常下载安装的软件。但流氓软件在用户不需要时,用户用通常方法无法完全删除,流氓软件在用户电脑上自动运行;二是在用户浏览网页或下载安装其他软件时,秘密、强制安装在用户电脑上,并自动运行。对于第二种情况,用户与流氓软件公司开始并无任何关系,自流氓软件被强制安装后,则构成纯粹的侵权责任法律关系。 关于第一种情况。有的人认为用户与流氓软件公司构成消费服务合同关系,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发生在商业经营领域,其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等价有偿,即消费者享受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应支付对价。而流氓软件大多是免费提供给用户下载安装的,用户并没有支付相应对价。因而,很难从法律上认为用户与流氓软件公司构成消费服务合同关系,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然对于个别消费者支付对价的软件,则可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软件下载安装过程中,软件会有一个用户使用协议,要求用户签署或同意。在用户签署或同意后,用户与软件公司会构成一个合同关系。计算机软件属于智力成果,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服务,可以认为用户与软件公司是免费服务合同关系。我国《合同法》中的技术服务合同属于有偿合同,显然用户与软件公司的免费服务合同关系不能适用技术服务合同规定进行调整。故免费服务合同属于无名合同,依法律的适用方法,应类推适用合同法中最相类似的有名合同规定进行调整。查合同法所有的有名合同中,赠与合同与免费服务合同最相类似,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从合同法体系解释考虑,赠与合同的标的物为有体财产。然根据财产一词的文义解释,财产可分为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无体财产可包括智力成果等无体财产或某种财产利益。可见,只要将赠与合同的财产稍作扩大解释,即可将免费服务合同的技术服务包含在赠与合同的财产范围之内。免费服务合同亦可称赠与服务合同,这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相符。因此,在有名合同中与免费服务合同中最相类似的合同为赠与合同,有关赠与合同的条款可类推适用于免费服务合同。 依合同法规定,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流氓软件属于赠与人故意设计的,目的旨在通过流氓软件的自动运行获取经济利益,流氓软件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删除并且自动运行等属性属于赠与人故意不告知或有意隐瞒的内容,违反了合同义务,侵害了用户的相关权益,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即使合同未明确约定相关义务,但是任何合同的存在都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通知、照顾、协助、保护等附随义务,未能履行上述附随义务时,亦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同时,流氓软件的运行又侵害了用户的相关权益,构成侵权行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此时,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构成竞合关系,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合法权益。 三、流氓软件侵害的权利类型 流氓软件侵害的权利类型在理论与实务上不无疑义。笔者认为,流氓软件主要可能侵害用户的两类权利:隐私权和物权。 用户的上网信息属于个人隐私。部分流氓软件在未经用户授权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盗取用户的上网数据或分析用户的网络行为,擅自利用或将之销售给第三方,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这种规定对隐私权采取的是间 接保护方式,以名誉权是否被侵害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对隐私利益的保护采取直接保护方式,可以直接以隐私利益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流氓软件侵害的另一类权利是用户对电脑的物权。电脑属于特殊财产,正常使用需要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与支持,使用电脑是硬件使用与软件使用的结合。用户平常使用电脑的方式是通过电脑硬件运行某些程序,以达到用户想要的目的,如利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文档表格等,这种方式使用主要是对智力成果软件的使用。但是,流氓软件对用户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对用户电脑本身使用妨害,如占用CPU、内存资源,影响电脑运行速度。分析收集用户信息、强制弹出广告与浏览器劫持都会对电脑正常使用产生妨害,亦可认为是对电脑物权的侵害。物权属于绝对权,权利人的权利内容为在法律及公序良俗范围可以自由支配利用,义务人为除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义务内容为不得干涉侵害物权人对物权的利用。因此,任何人在未经电脑用户许可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侵害妨害用户对电脑使用的行为,均构成对用户电脑物权的侵害。 四、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流氓软件侵权行为是一般的侵权行为,其侵权的成立要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同时满足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第一,违法行为,即流氓软件的违法性。为对流氓软件进行制裁,有人建议对流氓软件侵权行为进行立法,以法律、行政法规等方式加强对用户的保护,违反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就可认定流氓软件的违法性。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反流氓软件及制裁各类侵权行为的最佳方式。我们不能为加强某种侵权行为制裁就制定相应法律,那样的话,我们的法律会非常多且混乱复杂,立法机关也不可能做到如此立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想到批判现有立法之不完善并建议立新法,而应解释现有的法律,使现有的法律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侵权行为法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及发展性,《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关于侵权行为的条款非常少,却存续了一百多年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发出光芒,足见侵权行为法的开放性及法律解释的作用与魅力。我们也不能有以下思想:没有相应法律规定时就难以认定行为的违法性。事实上,对于侵权行为的违法性的认定,不能从行为本身角度去考虑,而应从权利保护角度去考虑。正如在物件损害侵权类型中,致害物件本身无所谓违法不违法,只是当物件损害他人权益时,才构成侵权行为。同理软件本身不能考虑其是否合法,只有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侵犯了用户的相应权益时,才能认定其违法性。 大陆法系侵权法理论上,侵权行为的构成有三个层次,也即三种侵权行为类型:一为权利侵害类型,即侵权行为侵害法定民事权利;一为公序良俗违反类型,即以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侵害他人利益;一为法律违反类型,即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致他人利益受损。这三种侵权行为类型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侵权行为体系。物权及隐私权为绝对权,当流氓软件以任何方式妨害或侵害用户对电脑的物权、用户隐私权时,既属于对流氓软件公司对自身负有义务的违反,又属于对权利侵害,应认定流氓软件行为的违法性,除非有违法阻却事由。 第二,损害事实。传统民法理论认为侵权行为法的主要目的是对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反流氓软件联盟成员孙中鹏诉北京中搜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IG-phone”软件侵权案,法院驳回孙中鹏诉讼请求的理由之一就是对各项权益未构成实质性的侵犯,体现了传统侵权行为法的思想,即无损害即无责任、无赔偿。但是,侵权请求权的目的或适用范围不仅仅是对经济损失进行赔偿,而是对权利进行全面救济。我国的《民法通则》民事责任一章就对侵权责任的各种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既有经济损害的赔偿,又有权利妨害时的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民事责任。侵权行为责任方式的多样性,也是侵权行为法的开放性,是加强对权利救济保护的要求。如果将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侵权责任的唯一责任方式,是难以适应现代保护权利的需要的。现代侵权行为法是一部权利救济法、权利保护法,应根据权利受侵害的方式、程度及权利保护的需要,侵权行 为法作相应发展。损害赔偿作用的有限性最典型地表现在对人格权的侵害提供保护的场合。 因此,对于流氓软件侵权损害事实的认定绝不能局限于是否有经济损失或物质损害。笔者认为,只要流氓软件违背用户意志安装在用户电脑上后,无法被完全删除,并且自动运行时,就构成了对用户权利的侵害,或是权利行使的妨害,损害事实已发生。任何程序运行必将占用电脑资源,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不证自明的客观规律。如果用户证明了流氓软件的存在及运行后,还要证明用户受到实质性损害的话,无异于置用户处于无法受保护的境地,放任流氓软件侵权行为泛滥成灾。因为,流氓软件的侵权表现形式大都是对权利行使的妨害,很少有经济损失发生。当然,流氓软件侵权也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的发生,如用户为完全删除流氓软件,花钱请专业电脑人员来删除,这时就发生了经济损失。 第三,因果关系。认定流氓软件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应采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即某一事实在一般情形,依社会的一般观察,能发生某种后果时,则认为该事实与后果有因果关系。流氓软件安装并自动运行后,依社会一般人的观察,导致了妨害电脑使用的事实,都可认定有因果关系。流氓软件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是不难认定的。 第四,主观过错。流氓软件是由公司有意设计的,并且有意不告诉用户或隐瞒欺骗用户安装,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因此,流氓软件侵权行为主观上都是故意,过失难以构成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 五、流氓软件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 流氓软件侵权属于一般的侵权行为,举证责任由原告(即用户)负担,用户应对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构成要件举证,如果举证不能充分证明流氓软件的侵权行为,则承担败诉的后果。从现在已判决的几起案件中看,反流氓软件联盟成员的败诉原因都是由于证据不足。因此,流氓软件侵权行为的举证成为反流氓软件案件的关键。流氓软件侵权案件的举证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证明的关键内容:流氓软件在用户电脑上的存在,未告知或未明确告知用户软件的安装、使用方法及性能,自动运行,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完全删除。 第二,流氓软件的存在、运行及无法被正常删除,都需要以另外的检测软件进行检测。我国现在没有权威部门检测软件,因此,用户用通常的检测软件进行检测时,可依据认定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机构鉴定的鉴定结论原理,对于检测结果法院一般予以采信,除非被告提出充足的证据予以反驳。第三,流氓软件侵权行为及过程难以在法庭上出示,通常可由用户事先通过公证机关对流氓软件侵权的内容进行公证。必要时,由双方在法庭上进行演示。第四,由于流氓软件侵权涉及到计算机的专业技术,法官的专业知识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因此,必要时可以引入专家证人作证。 六、流氓软件侵权的责任方式 流氓软件侵权的责任方式是指流氓软件公司依据侵权行为法就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应按流氓软件侵权的具体形态和程度,根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物权保护的内容确定流氓软件侵权的责任方式。一般来讲,首先可以要求流氓软件公司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的方式为要求流氓软件公司完全删除用户上存在的流氓软件;当用户有经济损失时,可以要求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侵害用户隐私权时,可要求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责任。 *硕士研究生,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长洲人民法庭副庭长。 1详见2009年4月6日《人民法院报》。 1《 “很棒小秘书”在沪一审被判侵权》,《人民法院报》4月5日。法院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法律规定的,提供方应履行充分的告知义务。被告很棒公司向公众提供免费软件下载,原告接受下载,双方形成软件使用的消费合同关系。在形成这一合同关系过程中,被告应尽充分告知义务,以利于原告的知情和选择。但公证证据表明,被告只告知了小秘书软件的功能,而未告知其中含有富媒体软件及该软件的功能,致使原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载了该软件并受到该软件功能所带来的困扰,故很棒公司的不当行为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了侵犯。

流氓软件篇4

「内容提要 “流氓软件”是继计算机病毒后破坏网络和谐的又一大公害,由于这类恶意软件没有法律约束但又暗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其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流氓软件日益猖厥,民愤也日渐高涨,一场反流氓软件战役在所难免。至9月4日,北京海淀法院正式受理由反流氓软件联盟提起的诉讼,反流氓软件战掀起了一个高潮,流氓软件的制作与商陷于人人喊打的境地。但是,民间联盟一方面给流氓软件制作与者以舆论压力使其收敛;另一方面则遭遇法律空白的尴尬,高昂的呼声仍显得苍白无力。笔者试着从流氓软件的特征及其危害性出发从法律角度对它进行些许思考。 「关键词 流氓软件 法律 一、流氓软件的特征及其危害性 流氓软件介于合法商业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的灰色区域,它既不属于正规商业软件,也不属于真正的计算机病毒。目前法律上尚未对其进行明确地定义。 流氓软件所具有的共性是:依托于技术手段,借助广告等社会工程的传播途径,在用户不完全知情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或者秘密安装到用户计算机上。安装后它可能导致电脑运行变慢、浏览器异常甚至造成系统破坏、硬盘损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正常的软件相比较,它具有不可知性与不可控制性,多数流氓软件都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 强迫性安装。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经用户许可自动安装;二是不给出明显提示,欺骗用户安装;三是反复提示用户安装,使用户不胜其烦而不得不安装。 (二) 无法卸载。通过正常手段无法卸载 或无法完全卸载。 (三) 频繁弹出广告窗口,干扰正常使用。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危害,流氓软件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广告软件(Adware) 广告软件是指未经用户允许,下载并安装在用户电脑上,或与其他软件捆绑,通过弹出式广告等形式牟取商业利益的程序。此类软件往往会强制安装并无法卸载,在后台收集用户信息牟利,危及用户隐私,频繁弹出广告,消耗系统资源,使其运行变慢等。例如:用户安装了某下载软件后,会一直弹出带有广告内容的窗口,干扰正常使用。还有一些软件安装后,会在IE浏览器的工具栏位置添加与其功能不相干的广告图标,普通用户很难清除。 (二)间谍软件(Spyware) 间谍软件是一种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电脑上安装后门、收集用户信息的软件。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会被“后门程序”捕获,并被发送给黑客、商业公司等。这些“后门程序”甚至能使用户的电脑被远程操纵,组成庞大的“僵尸网络”,这是目前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某些软件会获取用户的软硬件配置,并发送出去用于商业目的。这种软件能追踪网络用户的上网习惯,跟踪用户操作计算机的行为并且出于各种目的把统计数据发回到远程控制中心,这些数据可能帮助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者用于更恶毒的目的,如记录键盘登录操作以获得用户的个人识别信息、银行记录、信用卡号和密码等等。美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Earthlink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通过对约100万台个人电脑进行扫描检测出了2954万个间谍软件,平均每台家用电脑感染了28个间谍软件”。网络用户的隐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间谍软件成为继垃圾邮件后计算机网络灾害里一股新的恐怖流。 (三)浏览器劫持(Browser hijacked) 浏览器劫持是一种恶意程序,通过浏览器插件、BHO(浏览器辅助对象)、Winsock LSP等形式对用户的浏览器进行篡改,使用户的浏览器配置不正常,被强行引导到商业网站。用户在浏览网站时会被强行安装此类插件,普通用户根本无法将其卸载,被劫持后,用户只要上网就会被强行引导到其指定的网站,严重影响正常上网浏览。一些不良站点会频繁弹出安装窗口,迫使用户安装某浏览器插件,甚至根本不征求用户意见,利用系统漏洞在后台强制安装到用户电脑中。这种插件还采用了不规范的软件编写技术(此技术通常被病毒使用)来逃避用户卸载,往往会造成浏览器错误、系统异常重启等。 (四)行为记录软件(Track Ware) 行为记录软件是指未经用户许可,窃取并分析用户隐私数据,记录用户电脑使用习惯、网络浏览习惯等个人行为的软件。危及用户隐私,可能被黑客利用来进行网络诈骗。一些软件会在后台记录用户访问过的网站并加以分析,有的甚至会发送给专门的商业公司或机构,此类机构会据此窥测用户的爱好,并进行相应的广告推广或商业活动。 (五)恶意共享软件(malicious shareware) 恶意共享软件是指某些共享软件为了获取利益,采用诱骗手段、试用陷阱等方式强迫用户注册,或在软件体内捆绑各类恶意插件,未经允许即将其安装到用户机器里。使用“试用陷阱”强迫用户进行注册,否则可能会丢失个人资料等数据。软件集成的插件可能会造成用户浏览器被劫持、隐私被窃取等。例如:用户安装某款媒体播放软件后,会被强迫安装与播放功能毫不相干的软件(搜索插件、下载软件)而不给出明确提示,并且用户卸载播放器软件时不会自动卸载这些附加安装的软件。又比如某加密软件,试用期过后所有被加密的资料都会丢失,只有交费购买该软件才能找回丢失的数据。 二、流氓软件违法性分析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制作与使用流氓软件者的目的。对于网民来说,流氓软件除了给网络生活带来无休止的干扰与系统损失外,几乎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但是,从网络技术来看,它却“成绩斐然”——虚增了点击率、创造了广告效益、收集网民宝贵的上网信息。也恰恰是这些功能,给那些不惜毁坏业内声誉与牺牲网民信用指数的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首先,虚增点击率,使其网站的身价提高,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其次,这是一个散布广告的绝好平台,流氓软件根本无需用户的授权即可随意弹出广告,而网络广告的计费是据广告弹出次数进行的,若流氓软件“一路顺风”地发展下去的话,网络公司的广告业务借助流氓软件可谓是“一劳永逸”;再次,网民的上网信息对于网络公司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收集方可将信息出卖给第三方,或是通过对其信息的分析了解用户的喜好以便能“投其所好”地向该用户发送广告,这里隐藏的是营销利益。就如联盟发起人董海平所说的,“一个小插件公司月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绝对正常,一个成熟网站凭借流氓软件收入甚至上千万元”。 由此可见,流氓软件迅猛的发展,其源动力来自于利益的驱逐。而其导致的结果是:用户上网效率与质量下降、互联网信誉度大跌。利用流氓软件牟取暴利的行径显然是违反社会公德的,但是对其是否违法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反流氓软件”联盟的诉讼中,网友所依据的法律似乎有理但又有些牵强,下面就所涉及的法规逐一进行分析。 (一)侵犯公民隐私权 用户的上网信息属于个人隐私,而部分流氓软件则在未经用户授权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盗取用户的上网数据或分析用户的网络行为,将它销售给第三方,在我们看来,这的确侵犯了网友的隐私权。但是,我国现行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一般把隐私权包含在名誉权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的民法体系没有把隐私权确认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对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名誉权是否被侵害成为隐私权是否被侵害的前提条件。另外,涉及盗取隐私数据的间谍软件、行为记录软件、恶意共享软件,由于技术问题使得取证成为一大难题。 (二)侵犯公民财产权 由于流氓软件具有强制安装特性,即非法占用了内存空间、系统资源,可认定为侵犯了网民的虚拟财产。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流氓软件在大量耗费用户电脑的硬盘、内存、CPU的同时,还会对电脑中的其他软件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改,因此也侵害了用户对电脑硬件与软件的使用权。然而,虚拟财产是一个新兴名词,法律上对该词还未有一个正式的、明确的解释,而在业界虚拟财产范围目前还只限于游戏玩家资料与游戏人物和装备。尽管从理论上讲,CPU、内存等资源划为虚拟财产似乎不为过,但是,就当前的经验来说,认同度还有限。 (三)侵犯消费者权益 流氓软件一般在网民进行浏览网页、下载、注册等过程中,在未经用户许可或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下载并安装在用户机器上。网民普遍认为,其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损害赔偿。可是,在审视主体资格时,我们又得打个疑问号了。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构成消费者主体应具备以下几要素:第一,消费者应当是公民为生活目的而进行的消费,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范畴;第二,消费者应当是商品或服务的受用者;第三,消费的客体是指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 与服务;第四,消费者主要是指个人消费。而流氓软件的者与被强制安装该软件的机器的主人之间是否构成消费关系还有待商榷。主体关系尚不能确定,据此来维权显然有些无力。 (四)流氓软件者涉嫌不正当竞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的有效期限、产地等有误解的虚假宣传。而许多流氓软件要么没有将其功能告诉用户,要么作虚假宣传将自己包装成一匹“披着羊皮的狼”以诱骗用户。 (五)违反合同法 《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网络用户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某款软件,这是一种资助缔约的行为,而流氓软件者显然在有意识地规避用户的资助缔约,进而强行让对方缔约,这违反了诚信与公平原则,是侵权行为。 (六)违反刑法有关规定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这里的破坏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即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规,对计算机中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信息的功用和能力予以删除、修改、增加或干扰,使计算机信息系统失去正常功能,不能运行或不能按原来设计的要求运行。第二种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即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实际处理的一切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内容的组合以及用户按计算机数据库授予的子模式的逻辑结构、收发室方式进行数据操作和运算的程序予以全部或部分删除、更改或者增加;第三种是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即通过计算机编制、设计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而在计算机内部运行的一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毁坏数据或攻击硬件等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等,或者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含网络)直接输入、输出这种破坏性程序,以及将经输入破坏性程序的软件加以派送、散布和销售。后果严重,则主要表现为使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遭受严重损害的,或者严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或者因破坏行为给国家、集体以及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等等。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的规定,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流氓软件通过强制安装、截获用户数据、劫持浏览器、任意弹出广告等方式破坏了用户的计算机系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乍一看,其斑班劣迹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相当地吻合,足以让广大受害网友心中一快。而遗憾的是,刑法上规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主体为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互联网上流氓软件者似乎都是法人。正所谓“法网恢恢”,网是有漏洞的,而“流氓软件”正是一条漏网之鱼。 (七)违反其它规定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1)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流氓软件所具有的破坏性显然违反第二款的规定。 《决定》第三条规定,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1)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2)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3)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5)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 ,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也有为它的产品有很多功能没有正式的揭示做了虚假的宣传。软件对用户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服务,流氓软件要么有意隐藏其功能强制安装,要么做虚假宣传“引君入瓮”,另外,许多流氓软件搭便车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利用别人已经建立起来的商业信誉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这种“流氓”行为势必会给他人的商业信誉带来损失。根据国务院147号令《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未经允许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修改、删除的;未经允许对计算机系统信息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增加的;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行为;其他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147号令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通信自由和使用。很多“流氓软件”对计算机信息的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或者破坏用户的隐私,故违反了该规定。而对于这些法规,都面临着取证与裁定的困难,因为既无一个确定的标准又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 通过以上的法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氓软件还游走于法律的边缘,这就形成了流氓软件泛滥而现有法律无法监管的尴尬局面。因此,这次轰轰烈烈的反流氓软件联盟的诉讼事件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案件本身。网友纷纷自发地集中起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相关立法完善的紧迫感。 三、我国相关立法现状与国外立法情况 自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保障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据统计,我国网民已超过1.2亿,而其中就有95%以上的网友不同程度受到130多种流氓软件干扰,广大的网友群体深受其害。网友自发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正在提高。但是,我国“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犯罪界定原则使得受害网友遭遇法律空白,从而缺少强有力的武器维持这场战役。毕竟舆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完善立法、进一步规范网络行为,使网络主体行而有据、司法机关裁而有度,才能彻底地扫除网络社会中这些不和谐之音。 纵观全球,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都比较类似,将网络立法纳入本国法律建设并视之为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国外在纷纷出台的网络管理规范对我国立法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美国,间谍软件(Spyware)早就掀起了法律、商业、网络技术“三界”的波澜,2009年3月犹他州首先采取行动,表决通过了美国第一部州立反间谍软件法即《Spyware Control Act》。这一立法马上招致了包括微软、google、美国在线、美国eBay、yahoo等十几个公司参加的业界联合Internet Alliance的异议,并立即采取行动试图阻止该法案的通过,美国广告公司whenU更是全力反对该项法案,并于4月份以威胁言论自由、非法阻碍公司业务活动为由向盐湖城第三巡回法庭提起上诉。美国参议院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在国会中提出反间谍软件议案,指出国会需要立刻对间谍软件这种日益增长的威胁采取措施,虽然多次在参议院投票时遭遇挫折,但是这已引起了美国国会的重视,众议院已经批准两项加大对间谍软件犯罪处罚的议案,并且正进一步地考虑将许多间谍软件的现行作法明订为非法行为。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保护消费者反间谍软件法》正式生效,成为美国第一个针对“间谍软件”采取法律行动的州。加州反“间谍软件”法规定,禁止安装能控制他人电脑、搜集个人信息的“间谍软件”;企业或网站必须声明它们是否会在用户的电脑中安装“间谍软件”;非法在他人电脑中安装“间谍软件”者可能被处以巨额罚款;受害的消费者有权向在自己电脑中安装“间谍软件”者索赔1000美元。在刑事立法上,印度于2000年6月颁布了《信息技术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印度并没有“物权法”之类规范有形财产的基本法,却先制定出一部规范网络世界的基本法。这部《信息技术法》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刑法、行政管理法、电子商务法;其次要内容是一系列附件,同时对已有刑法典、证据法、金融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以使其与新制定的基本法相适应。该法案中第70条明文规定:未经允许进入他人受保护的计算机系统,可判处10年以下徒刑。美国也于2000年对1986年颁布的《计算机反欺诈与滥用法》作了修订,增加了法人犯罪的责任,增加与印度法案中70条相似规定。 我们可以从国外立法过程中体会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任何挫折都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步伐,因此,立法也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一)从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视相关立法工作 网络在全球化、信息化过程中的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不仅面广,而且极其重要,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在法治时代,任何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应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如果将信息网络这类新型的社会关系遗漏于法律制度之外,那么,依法治国原则就未能得到完整地体现。因此,实现信息网络的法治化,依法规范信息网络秩序,使信息网络健康、持久发展,应当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网络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虽然它具有虚拟性,但是它与现实社会却因为有思维有感情的操作者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流氓软件”所引起的风波可以看出,其实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和谐已经给现实社会带来深深的影响,并越来越激发网友的维权意识,这次“反流氓软件”联盟的诉讼战仅仅是一个开端,维护网络空间和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了。因此,为中国网民搭建一个和谐的网络世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延伸。 (二)基础性法律立法与修订现有法相结合 在人类社会对网络依赖性日渐加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且越来越复杂的状况下,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管理网络秩序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许多网络法律问题专家都认为,网络世界不再被视为一个特殊的领域,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有关安全的立法也同样适用于信息安全领域。为此,各国在进行信息安全立法时,都十分重视对现行法律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相应条款进行确认,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对现行法律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以适应网络社会的需求,如俄罗斯、印度等国都对《刑法》进行了修订、美国对《信息自由法》前后进行了三次修订。 (三)技术与法律相结合原则 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易变性、跨国性等特点,对于现有的立法思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网络秩序管理方面的基础法律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法律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保证,因此,我们既不能以阻碍科技进步作为代价来阻止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出现,也不能任其如一只断弦的风筝自由发展。风筝要飞、弦要系,关键看追风人如何把握它的力度,同理,立法的关键在于法律研究者们能否在技术与法律结合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最佳的权衡点。 法律追求的稳定性和法律从案件出现到法条诞生再到实施这个严谨而漫长的过程,似乎在与技术同行的路上显得力不从心,然而,技术绝不能脱离法律的约束而超速前进,这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不安定因素。我们阻挡不了也不能阻碍科技的飞速发展,所以只能不断提高法律的应变能力,将科技牢牢地放在自己的视线内。 (四)借鉴国外经验并广泛参加国际合作 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法治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进程。为了抓住机遇,取得先发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运用法制手段调整、规范信息网络关系。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发展信息网络先后不同,但在实现信息网络法治化,依法规范信息网络秩序、维护本国的主权和社会价值,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方面,却是一致的。借鉴他国先进的立法经验,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更前沿地把握立法工作。 由于国际互联网不受传统地域限制,具有明显的跨国性特征,因此从相关立法探索与实践的初级阶段伊始,广泛参加国际合作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经之路。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种国际合作已经开始迅速发展,最典型的事件是2000年初和年底欧盟两次颁布了《网络刑事公约》(草案)。这个公约目前虽然只是面对欧盟成员国地区性立法的一部分,但它开宗明义地表示要吸纳非欧盟成员国参加,试图逐步使它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公约,如今,已经有共计43个国家 对些公约草案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这个草案有可能成为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第一个公约,因此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这个公约草案对非法进入计算机系统,非法窃取计算机中未公开的数据等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活动,以及利用网络造假、侵害他人财产、传播有害信息等等使用计算机网络从事犯罪的活动均详细规定了罪名和相应的刑罚。草案还明确了法人(即单位)网上犯罪的责任,阐述了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意义,并具体规定了国际合作的方式及细节。如引渡、根据双边条约实行刑事司法协助、在没有双边条约的国家之间怎样专为打击网络犯罪实行司法协助等等。 (五)善于调动网民积极性,全民治网 网民是网络的直接使用者。当网络出现不安定因素,他们将是第一受害者,所以网友的灵敏度是最高的;同时,各种网络管理规范的出台,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广大的网民。因此,网民天生就具备“积极”的潜质,政府要善于调动这股强大的力量,在立法时集思广义使之最大限度地合理、全面,在实施法的过程中,教育网民自律并且以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势,给以身试法网络不轨者以震慑。说到底,法律只是一个准则,网络秩序的安定最终还取决于网民素质的提高,待到这个虚拟世界也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境界时,法律也就变得透明了。 (六)建立网络公测机构 网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新兴事物,从立法到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别于传统方式。法律毕竟是抽象的,光凭法律条文去断定网络违法问题如纸上谈兵,其调查、取证、公证过程无不牵涉到网络技术。而以目前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结构来看,给整个法律流程的每个节点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这种做法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最合理、最节“能”的办法莫过于成立一个权威的公测机构,专门从事为法律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可以把它想像成信息技术的“法医学鉴定所”,比如说,你可以向该机构申请对某款软件进行鉴定,该软件是否为流氓软件,“流氓”程度有多大,公测机构同样反馈给你一张法律承认的鉴定结果单。 (七)加强法官网络知识培训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网络的利用率将会越来越高,同时维权意识也将不断增强,那么未来的审判业务中,法官面对涉及网络方面的诉讼将会是常事。在相关法律还未出台之前,法院应当未雨绸缪先修行,避免在法律完善后又出现审判尴尬。加强对法官的网络知识培训,是提高法官个人素质的一种方式,更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必需。 五、结语 网友联盟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不仅仅是对“流氓软件”的声讨,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召唤。笔者衷心地期待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出炉,还网络世界一片净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也为广大的网友搭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空间! 「

流氓软件篇5

流氓软件中的插件推广,不就是壮阳、乙肝等保健品广告强行插入主流发行报纸中强迫你看吗? 流氓软件中的强行弹出广告,不就是原先以三株口服液为代表的入户小报强行骚扰到家的推广差不多吗?

流氓软件中窃取用户数据的推广,不是和保健品行业的所谓用会议营销、义诊的方式隐蔽收集患者资料相类似吗?

还有恶意共享软件推广,采用诱骗手段、试用陷阱等方式强迫用户注册模式,也不就是保健品行业的电视购物欺骗式不规范推广模式吗?

互联网的流氓软件推广性质与保健品的垃圾广告的强迫性、骚扰性、令人讨厌性基本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流氓软件广告内容与保健品垃圾广告内容也都是大多集中“黄”、“赌”、“毒”方面,那些浏览网页弹出的美女呀、抽奖呀,和我们以前经常看到的保健品广告的美女满天飞、性暗示、奖品勾引的现象多么的似成相识!

现在流氓软件的推广效果与以前保健品垃圾广告推广效果都是好的出乎意料,除了专业人士而非普通网民所能了解与体会。本人恰好经历这两个行业,也都经历过这两种推广模式,事实证明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如我们原先做保健品正正规规的做广告,货基本走不动,然而,大量的派送那些垃圾单张广告、做垃圾电视专题片、老军医式垃圾“义诊”,所谓原先保健品行业垃圾推广“三板斧”,还真的有很多人去买货,销售好的不得了;后来我们做网络推广时,只要化几千元捆绑我们竞争对手的网站强行弹出我们的网页,每天就可以展示品牌上万次,点击也有几千,而且全部是市场推广目标对象,而花钱到正规的门户网站买banner广告,既贵效果又不好;还有原先我们做搜索引擎推广,要化0.8元到2元一个点击找搜索引擎买关键字推广,而采用流氓软件的搜索关键字强行跳转广告方式,只需2分钱左右就可以有一个有效点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保健品垃圾广告的推广效果当时是正规广告推广效果的大约100倍,而流氓软件推广效果从投入产出比来说也是正规网络广告的效果的100倍以上。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所以普通网民不明白为什么连ebay这样国际性企业也热衷流氓软件推广方式。而对于中小网站,在没有什么推广预算的情况下,这种流氓软件式不道德的推广方式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更何况有hao123这样个人网站靠流氓软件推广而导致商业上成功的典型例子去做“榜样”。

既然互联网的流氓软件与保健品的垃圾广告如此类似,那么现在保健品垃圾广告命运已经先行一步,我们就可以深刻的观察现在流氓软件的命运曲线:

首先的国家将流氓软件的监管以后肯定原来越严,正如保健品垃圾广告泛滥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是打击越来越严,最近不是暂停了有关保健品的电视购物广告吗。

流氓软件篇6

拦截流氓软件安装

运行新版的360安全卫士,主界面上有一个新增的“保护”选项,对流氓软件的拦截防范设置就在此处进行。360安全卫士的实时保护可以分为三类:恶意软件入侵拦截、恶意网站拦截、系统关键位置保护,点击“开启”按钮就可以运行相应的保护功能。

恶意软件入侵拦截

这项功能能准确地拦截到流氓软件的安装动作,在防护功能开启的状态下,如果发现系统中有流氓软件的安装操作,360安全卫士就会出现拦截提示。这里我们以流氓软件彩信通来演示一下:运行彩信通安装程序后,360安全卫士马上出现了拦截警告窗口,在详细信息框中显示了该流氓软件的名称、描述以及路径(如图1)。点击“取消安装该软件”即可终止安装进程。360安全卫士内含流氓软件的特征库,类似于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只要及时地升级特征库,就可以让360安全卫士准确地揪出各种流氓软件。

恶意网站拦截

恶意网站的危害~点也不比流氓软件小,修改IE首页、更改IE设置那是轻的,有时候还能成为流氓软件的传播基地,因此防范恶意网站同样重要。360安全卫士的恶意网站拦截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用户浏览恶意网站,当用户打开恶意网站的页面后,该页面会自动转到360安全卫士的提示页面,提示用户这是恶意网站。如果你确实需要访问该网站,可以点击页面中的“继续访问”链接(如图2)。

系统关键位置保护

这项功能会监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例如系统注册表、启动项、服务、浏览器辅助对象等。流氓软件往往会修改这些地方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360安全卫士一旦发现这些关键位置被修改,就会将动作拦截,并询问用户是否允许该动作。如果探测到是流氓软件造成这些关键位置被改动,那么360安全卫士在拦截动作的同时还会直接提示用户清除(如图3)。

保护功能的简单设置

进入“保护”选项后切换到“高级设置”标签,这里可以设置恶意网站列表和需要监控的系统关键位置项。点击“自定义恶意网站黑名单”,在文本框中输入恶意网站的地址,点击“添加”按钮可以将自己发现的恶意网站地址添加进去,这样下次再出现这个恶意网站时就会被拦截了。点击“自定义关键位置项”,在出现的关键位置项列表中可以设置需要监控的项目,关闭不需要监控的项目,这样在安装正常软件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警告提示框了。

流氓软件篇7

“360的行为很流氓”,很久以来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好像是,这个公司的明星产品360杀毒软件和360安全卫士一方面杀毒,一方面“杀”同行。而很多人觉得它“流氓”的原因包括但不仅限于一种担心:它提供的很多软件是被捆绑进入用户电脑,并且很难卸载,而对同行的卸载则“相对容易”;消费者的信息或隐私会被如何对待?毕竟,这是一个桌面的互联网时代。

就像许多黑马都可能拿冠军一样吸引眼球,这个被太多人冠以“流氓软件”之名的公司在过去几年却实实在在的占领了中国用户的一部分桌面:免费的360杀毒软件和360安全卫士几乎可以解决一般用户查杀毒的需求,这个当年依靠“流氓软件”捆绑销售外国杀毒软件取得销售分成的公司,已经俨然揭开做中国下一个腾讯的野心。360是不是流氓?如果这个问题是从其现在所涉及的桌面领域、用户使用范围来讲,“流氓”一词似乎太过主观。因为,按这种逻辑,从覆盖面来说,从正在兴起的民众反映上看,腾讯则可能是更大、更难复制的“流氓”。但,“流氓”不足恃,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成功在于有无数个性化的超级产品的和谐存在。如果是“流氓”,必然被淘汰;而“流氓”或其现象,只是产业向前发展的一瞬间。

也许是无意间,成长为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超级“流氓”靠的是什么?无论是初创型企业还是志存高远的知名企业,如何规避既有“流氓”的伤害?这两个问题似乎是所有行业人士及消费者观众思索的。所有CEO们可能会反向思考:怎么把自己的公司做大?答案也可以会回到关于企业创新的老话题:抓住稍纵即逝的用户需求,并善待之。1998年的腾讯,似乎是这样的。

对于各行各业广大的CEO们,也许应再提一下“流氓”的另一层含义:对产业环境的无意甚至恶意破坏。现代社会公司的成功,正在于产业链的共赢共生,利他才能利己。甲乙丙丁之间的口诛笔伐,只能让用户全部否定。

“流氓”不足恃,巨无霸级别“流氓”正是逼迫创业型公司颠覆式创新的动力,因为历史经验证明,一切恶意破坏产业环境的、只顾打压不重创新和用户体验的,都是纸老虎。“黑哨”或误判也不不足恃,世界杯还在持续,并将继续持续下去。

流氓软件篇8

瑞星卡卡3.0

流氓软件,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电脑用户的一大问题。

“瑞星卡卡上网安全助手3.0”是瑞星公司免费提供的流氓软件专杀工具。卡卡可以彻底清除目前流行的400多种流氓软件,并对用户的电脑进行系统加固和免疫。而且瑞星卡卡独具的“碎甲”技术能够通过对Windows驱动程序加载点进行拦截,将使用Rootkits这种病毒保护技术的流氓软件,一网打尽,自动使其保护功能失效,就像穿甲弹击碎盔甲一样。

瑞星卡卡很小巧,只有700多KB,使用也很方便。打开后,直接点击“开始扫描”按钮,即会对电脑进程进行检查,是否有流氓软件隐身于系统中将会一目了然。

Winsock FiX

Winsock是Windows系统网络连接的重要组件,目前有不少病毒、木马以及流氓软件都会修改系统配置信息,进行Winsock劫持。而杀毒软件清除这些恶意程序后往往会出现无法上网或能登录QQ无法打开网页、登录MSN的情况。目前,有一款名为Winsock Fix的软件可以有效地对Winsock进行恢复。运行程序,点击“Fix”按钮,程序会提示是否实施修复,点击“是”。然后程序会自动对注册表、Hosts文件等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会提示重新启动计算机。一般重启后计算机的网络即恢复正常。

IceSword 1.20中文版

IceSword是国人编写的一款工具软件,提供了查看进程、端口、注册表信息等。

流氓软件篇9

的广告能收几分钱,那一年就收入几百万。对那些不安分的网站而言,依靠插件获取利润极具诱惑性。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是没有插客的时代,而后半段是无处不插客的时代。而划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流氓软件之父周鸿及3721的出现。

插件的暴官方式

只要你上网,你就不可避免地。被安装插件的渠道常见的有两种:浏览网站时,如果这个网站有插件,它就会在后台不知不觉地安装了它的插件;另一种是软件作者捆绑了一些插件,在安装其软件时,就会同时安装这些插件。有些软件在安装,甚至强行“配套”十几款插件。安装这些恶意插件不但会占用系统资源,同时还可能中下木马和病毒。

多数人件骚扰之后,往往选择重装系统,但这种极端的做法通常无功而返。

生产插件是一件不错的买卖。

刘明是UU插件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有全套代码,只要买下他们的插件就能傻瓜式地操作。根据弹出网址的数量等指标,刘明提供的插件价格也不一样。普通版的300元,只能弹一个窗口,中级版1000元能弹五个,高级版2800元能弹出无穷个窗口。如果有一天你的电脑弹个没完,那就是中高级版插件了。

刘明面对的客户是广大中小站长,只要这个网站有一定的流量,刘明的产品就能使你的流量变成美元。刘明说:“前提是你得有1万IP的网站,要不然赚不到钱。”UU插件的广告是这样说的:一个1万IP的普通网站如果利用UU插件做GG广告,一天可以赚20美元左右。

这些有一定流量的站长,在用户访问他的网站时通过插件弹出窗口。弹出一次就是一个流量,如果淘宝网需要这些流量,就可以向这些站长购买,那时弹出来的窗口就全是淘宝网。目前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大网站在购买这些流量,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经销商。

利用插件出卖流量只是其中一类,还有一种是通过软件的下载出卖安装量。一些像刘明这样的技术人员,他们不直接生产插件,而是做出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说影音风暴。当影音风暴的下载量很高时,他就能捆绑一些插件来赚钱。

比如说搜狗想推广自己的网站,就可以找到影音风暴。这样你在下载免费的影音风暴安装后,搜狗就会出现在你的浏览器的上方。以珊瑚虫软件为例,该软件每天下载量超过1万人次,以每次捆绑价格5分钱计算,每月即可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还有一种插件是潜伏在用户的电脑里,专门收集用户的信息。包括什么时候上网、上哪些网站、看什么频道、有什么购物习惯等等。这些数据除了对很多购物网站有价值外,还能为类似于电子杂志这样的客户端软件投放精准的广告提供便利。

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张曦说:“目前的插件有100多种,大的插件控制着千万台终端机器,如果每一次的广告能收几分钱,那么一年就能收入几百万。小的插件也控制着几百万台终端。”他分析,这个灰色产业虽然有一定规模,但相对于明面的互联网广告还是小很多,不过对于普通网站而言,依靠插件获取利润仍然极具诱惑性。

插客VS黑客

插客是这样一个概念:在用户电脑植入插件,并通过这些插件获取客户信息、弹出广告,并由此获得商业利益的个人或商业机构。

对一个训练有素的程序员来说:捆绑插件就是重新做一个“自解压自动安装”的ExE文件。虽然记者没听懂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但能感觉出来他的不屑。

金山毒霸反病毒工程师李铁军说,他们很快就要推出一个专门清理插件的版本。虽然天天从事杀毒工作,但说到插件李铁军仍然很愤慨:这是流氓的行为!

插件与捆绑插件的软件在互联网界被称为流氓软件。这些流氓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个人电脑,并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控制着我们的电脑。这点与病毒类似,病毒是通过盗号来抢劫钱财,而插件是通过强制广告、虚假流量和盗窃信息来获取收入。

李铁军表示,从一个杀毒软件的角度来看,插件安装上了以后极难卸载,病毒杀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插件只干扰用户使用电脑的体验,而不会像病毒那样去破坏用户的文档资料。“两者的区别仅在于造成的后果上(性质都是一样的)。”这是他的结论。形象点说,使用病毒的黑客抢完你的钱把你房子一烧就完了,而插客却给你殖入寄生虫慢慢地腐蚀你的身躯,在往你身上贴广告的同时,还附带地使你的生活质量下降。

如让你选择,你更希望被黑还是呢?插件影响互联网的去向

对于插客的盛行,雅虎通讯与软件产品总监诸松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流氓软件当初盛行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为了说服美国投资人,急功近利,以至于不择手段。

这里,说服美国投资人的重要条件是Alexa网站排行,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流量与排名,用一次弹出五个窗口的方法来统计的确是很妙的。奇怪的是,美国人竟然也信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人是比美国人聪明的。一个谎言说了一百次就会变成真话,到了后来,没有插件支持的项目,美国投资人也不大愿意投资了。

一个创业网站的老总说:“现在做网站运营,有流氓软件支撑的比那些没有流氓软件,在资本市场更容易受到认可。”原来美国人后来也学聪明了。

但这种流氓行为积累了多年,最终让业界人士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时代,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的亩产量是多少。而用户也变得厌烦了,流氓就好像白菜一样常见。

去年互联网协会曾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流氓软件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却引起了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吵,制造出著名的“两虎相争”案。当然,插客们能开创一个时代,自然也能在这个时代结束时影响这个时代的去向。

张曦认为,对于插件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可行的方法来控制。应该通过政府主导的政策法规来界定什么是良性的插件。

流氓软件篇10

网民们反感QQ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他没头没脑地跑上来大喊一声:你老婆和你老妈都掉河里了,现在你只能救一个,你想救哪一个?没人愿意做出类似的抉择,因此都会迁怒于那个提问者。另一个原因是,QQ的母公司腾讯是互联网霸主,360的母公司奇虎相对来说小得多,那些被腾讯产品强势竞争挤压得苦不堪言的公司,纷纷感同身受地理解并支持360的抗暴行为,其他门户网站也基本都站在360一边。不过腾讯的盟友也不少,百度、金山、邀游和可牛力挺腾讯,这些厂家多年来被奇虎打压的不轻。因此逮到这个机会都来踩上一只脚。

如果只看表面,似乎360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但是揭开表象深入研究下去,发现事实并不简单。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说,形势危急,如果不采取反制措施,那么不出三天QQ就要灭亡了。偌大的QQ同时在线人数都已经突破了1个亿,怎么会说灭亡就灭亡呢?这是因为他遇到了有史以来最难缠的对手――奇虎推出的扣扣保镖。

奇虎360:贩卖“安全”的专家

别看奇虎和其创办者周鸿祥现在名声不错,但正应了那句话:每个资本家在早期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经历。周鸿起家靠的就是流氓软件,在业内他甚至有“流氓软件之父”的称号。所谓“流氓软件”是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的软件,通俗地讲是指在使用电脑上网时,不断跳出广告窗口,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电脑,并逐渐拖慢电脑运行速度。

1998年,周鸿楠创立了3721公司,并将自己开发的中文上网作为产品推广。喜欢设计程序的周鸿神也设计了一个安装插件,通过不断提醒网民安装3721中文上网以推广公司业务。后来他发现,既然这可以帮助推广自己的3721,那么自然也可以帮助推广别人的产品,于是一条流氓软件的灰色产业链就形成了。企业为增加注册用户、提高访问量或推销产品,向网络广告公司购买广告窗口流量,网络广告公司用自己控制的广告插件程序,在用户电脑中强行弹出广告窗口。由于网络广告的计费是按弹出次数进行的,而使用流氓软件可以在用户根本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弹出广告,疯狂提高广告弹出次数,借此提高广告收益,而用户则成了不明不白受伤的小羊。

到2002年,周鸿稀的3721广告插件成功感染了7000万台电脑,公司年收入超过1.4亿,纯利超过6000万。“老流氓”周鸿棉闯出一条新路之后,无数小流氓纷纷跑来跟风,这主要是由于微软的IE6浏览器漏洞太多,使得大大小小的流氓们都能来分一杯羹。可是僧多粥少,逐渐就演变成竭泽而渔。周鸿柿将3721成功卖给雅虎之后发现市场形势起了大变化,于是“老流氓”华丽转身成为“安全专家”,创立了奇虎公司,推出安全软件360专门宰杀各类小流氓。

平心而论,在360安全卫士推出的早期,由于中国网民深受流氓软件之苦,因此都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态来迎接360的到来,更好的是这款软件竟然还是完全免费的,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派老流氓去抓小流氓,当然一抓一个准。不过周鸿神在此后的市场竞争中,又开始流氓气不断了。最初百度和奇虎是合作伙伴,360安全卫士给百度的插件以很高的评价,但是当百度终止与360在浏览器上的分成合作后,360很快将百度旗下客户端列为“恶评软件”。由此看来。好评与否完全是人为操纵的,所谓给了钱就是好软件,不给钱就是恶软件。

除了百度,国外杀毒软件大厂卡巴斯基也曾是360的盟友之一,当年卡巴斯基是360最重要的合作厂商,但合作终止后,360防火墙开始拦截卡巴斯基升级,360安全卫士更是将卡巴斯基报告为病毒,此后两家口水仗不断。最近的消息是,11月13日360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卡巴斯基告上法庭,奇虎认为卡巴斯基在网站上发表的声明贬损了自己的商业信誉。卡巴斯基在其官方网站上声明,“像360这样的非专业安全厂商,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在第一时间截获‘超级工厂’,不能对‘超级工厂’这样的恶性病毒作深入而合理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

360的收入除了广告分成之外,还有一块是360安全浏览器的流量分成。具体是通过将流量分发给客户,赚取分账。有数据称,百度、阿里巴巴先后是其大客户,分别占到了收入的20%、40%左右。因此,如何提高360安全浏览器的装机量就非常重要了,而“安全”又成为了制胜的法宝――当用户设置包括腾讯、傲游等等其他任何非360浏览器为默认时,360都将这一正常操作视为“风险”予以阻止。而对不明就里的用户,出于对“安全”的担忧,几乎很难不就范。这一策略立竿见影,在“安全”的名义下,360浏览器已仅次于IE,占国产浏览器第一。随之水涨船高的是360的收入,2010年预计将超3亿元。

惹谁也别惹小企鹅

正当360春风得意的时候,周鸿袢正准备将触角伸到QQ上去。QQ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只可爱的小企鹅,可是在业内一提起腾讯,就给人“山寨之王”的感觉,甚至有媒体在封面上打出“腾讯”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题来表达心中的愤怒。由于QQ具有庞大的用户群,因此凡是别人有好的创意,腾讯就直接抄过来,很快就会比原创者拥有更多的用户。

不甘寂寞的腾讯不久之前竟然开始山寨起360安全卫士了,今年5月底腾讯悄悄推出了“QQ电脑管家”软件,模仿涵盖了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安全防护、系统维护和软件管理等功能,而这也是目前360安全卫士的主流功能。于是360直接针对0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引起了网民对于QQ的恐慌。很快腾讯宣布360不正当竞争,360也反戈一击,以弹出窗口的形式向全国用户通报身价300亿的马化腾至今还在领取经济适用房补贴。

10月29日,战火进一步升级,奇虎宣布推出一款名为“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全面保护QQ用户的安全,包括防止隐私泄漏、防止木马盗取QQ账号以及给QQ加速等功能。扣扣保镖可以直接修改QQ的客户端,以达到屏蔽广告和禁止弹出窗口的目的。这就触及了腾讯最核心的商业利益――广告收

入,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QQ逼迫用户在QQ和360之间选择其一,两家台下的恶斗终于摆上了台面。

为什么“扣扣保镖”对腾讯具有这么强大的杀伤力?腾讯就好比是经营了一个庞大的游乐场,游乐场是免费的,只是用户进门之前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通道,通道墙上贴着不少广告,广告费就相当于是用户的门票。现在360来了,他在游乐场的墙上凿开一个洞,用户可以直接就进去玩,连广告也不用看了。如果大家全都从这个洞里进去,那么游乐场很快就要关门大吉。但可恶的是,360在他凿开的洞口上也安装了一个通道,你要从这个洞口进门必须要看他的广告。如果腾讯保持沉默,他的客户甚至会流失90%以上,这使得马化腾再也坐不住了,不惜将矛盾全面公开化。

腾讯毕竟是业界大鳄,小企鹅的反击杀伤力巨大,据艾瑞统计(距事件发生24小时),原软件装机量排名前五的软件是QQ、360、360浏览器、360杀毒、360保险箱。目前的装机前五是QQ、IE、word、金山卫士、360浏览器。总体看,腾讯系产品装机量下跌不足1%,360系软件装机量平均下跌60%。反击中腾讯还采用了定点精确清除技术,简单地讲,腾讯迫使你二选一,但是85%的用户其实可以并行使用两者,那是因为不同的用户对这两款软件的依赖程度不同,只有那些QQ的核心用户才会让你一定要卸载360,非核心用户就不需要做这个选择了,否则QQ自己有被卸载的危险。

大战之后的冷思考

一场恶战已经过去数天,交战各方暂时偃旗息鼓,但是留下了很多思考。360指责腾讯偷窥用户隐私,那么什么才算是隐私?事实上安全软件自身就在不断扫描用户的信息,所以有网民调侃说,既然大家都在偷窥,那凭什么360就是道德的,别人就不道德?

主席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似乎也可以用在互联网领域。市场的逻辑是,你如果要幸福,你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别人不幸福,你就不可能幸福。腾讯和奇虎,一个是“山寨大王”,一个是“网络老流氓”,它们的成长伴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的和倒闭,当然有竞争就有破产,可这应该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两家公司老总赤膊上阵的恶斗。

我们用的QQ属于IM(即时消息)软件,其标准是不开放的,这不像Email,电子邮件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客户端都不妨碍邮件交流,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腾讯仍然将是IM领域的垄断霸主,并以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基础,继续充当山寨之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