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电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37:58

并联电阻

并联电阻篇1

化简得R=R1R2R3……/(R1+R2+R3+……)。

如果电阻阻值相同。

串联电路:R=nR1。

并联电路:R=R1/n。

PS:R是总电阻,R1等是分电阻。

并联电阻篇2

【关键词】小电流接地系统;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选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事业也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配电网必须配备相应的配电网自动化设备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从而保证电能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资料统计,配网系统中80%以上的故障发生在用户侧,在线路主干线上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因此,有效的实现配网用户侧的故障隔离可以大大的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配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来说,虽然故障选线和故障指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但是若不将故障点及时隔离,不仅会使非故障区段用户的供电可靠性降低,而且长期带故障运行会使全网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上升,易引发电网绝缘薄弱环节的击穿,甚至导致相间短路,造成事故的扩大;对于短路故障来说,如果单纯依靠变电站出线的速断保护以及重合闸装置来盲目地进行故障线路的切除,不仅大大降低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而且对电网的冲击较大。鉴于目前配电网中各种常规微机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普遍存在选线不准确的问题,一种新型接地选线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方式被提出,下面就并联电阻接地选线及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1.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及其原理、不足

常规微机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式因厂家不同而各异, 目前运用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有功分量法 该方法在判别故障接地线路时, 将一阻尼电阻与消弧线圈串联。此时接地故障线路中将包含有阻尼电阻所产生的有功电流分量;而非故障接地线路中将不会含有有功电流分量。利用该有功电流分量, 即可实现对接地故障线路的判别。该有功电流分量与接地点的过渡电阻的大小有关, 过渡电阻越大, 则有功电流分量越小,故该方法对于判别高阻接地比较困难。

1.2 零序功率方向原理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的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的方向不同。前者滞后零序电压90°; 而后者则领先零序电压90°。以此为基础即可以构成零序功率方向接地保护。缺点是: 考虑接地点过渡电阻(不断随时间变化) 的影响, 流过故障接地线路上的零序电流不可能正好滞后零序电压90°,而是处于0~90°之间的某一个角度并不断变化, 经常会出现误判现象。

1.3 零序电流绝对值整定原理 利用每一条线路上零序电流I0 的绝对值与一整定值进行比较完成选线。它易受系统运行方式、线路长短等许多情况的影响而导致误选、多选、漏选, 且在中性点接消弧线圈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准确选线。

1.4 故障线路零序电流最大原理 采用故障接地线路中的零序电流幅值最大进行判线。无消弧线圈系统采用基波分量; 有消弧线圈系统则采用五次谐波分量。缺点是在线路长短相差悬殊且出线数较少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判

1.5 暂态零序电压电流方向原理 利用故障瞬间(首半波) 接地故障点流过的故障电流中的自由分量一般较强制分量(或稳态分量) 大得多的特点进行选线。缺点是: ①暂态故障电流的首半波自由分量的大小与故障瞬间的初始电压的大小和相位有关。当初始电压U ( t) ≈0 时,自由分量很小, 会造成装置拒动。②过渡电阻的大小同样也会影响首半波自由分量的大小, 使首半波的电流大小呈不确定,同样也会使得判线更加困难。

1.6 零序导纳法接地选线装置 其原理是利用故障前后线路零序导纳的变化来判别接地故障线路。缺点是: ①对于当接地点的过渡电阻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缓慢变化的情况, 有可能会造成判线失败。②对于高阻接地判线较为困难(因为相应此时的零序导纳的变化较小) 。

1.7 残流增量法 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后, 把各线路的零序电流采集下来, 然后将消弧线圈的电感值改变一档, 再把各线路的零序电流采集一遍,求出各线路在消弧线圈的电感值调档前后零序电流的变化量, 其中调档前后零序电流的变化量最大者即为接地线路。因为它基本上等于消弧线圈调档前后电感电流的改变值, 而其他线路也基本上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 。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对故障接地线路作出判别。缺点是: 残流增量的大小与接地点的过渡电阻大小有关。过渡电阻越大, 则残流增量越小, 因此它对于高阻接地的判别还是比较困难的。

综合上述各种选线原理及其装置, 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 各种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选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根据实际使用单位反映, 多数选线装置的选线成功率在40

实际上,采用消弧线圈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自动熄灭接地电弧,消除大多数单相接地故障。另外,由于它在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下可大大减少接地故障处流过的电流,限制故障的发展速度,从而可以在多数单相接地情况下继续运行较长一段时间,为故障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也是它一个很重要的优点。

并联电阻篇3

具体分析如下:

一、判定总电阻变化情况的规律

(1)当外电路的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或减小)时,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增大(或减小)。

(2)若电键的接通或断开使串联的用电器增多时,总电阻增大;若电键的接通或断开使并联的用电器增多时,总电阻减小。

(3)在图1中所示分压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可以视为由两段电阻构成,其中一段与用电器并联(以下简称并联段),另一段与并联部分相串联(以下简称串联段)。设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为R,灯泡的电阻为R灯,与灯泡并联的那一段电阻为R

并,则分压器的总电阻为:R总=R-R并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R并减小时,R总增大;当R并增大时,R总减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分压器总电阻的变化情况,与并联段电阻的变化情况相反,与串联段电阻的变化情况相同。

(4)在图2中所示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可以看作由两段电阻构成,其中一段与R1串联,另一段与R2串联,则并

联总电阻R总= 。

①如果存在两支路电阻对称的情况,当两支路电阻相等时,阻值最大,当R1+RAC=R2+RBC时乘积最大,R总最大,则滑动变阻器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电阻先增大后减小。

②如果两支路不存在电阻对称,则阻值是单调变化的,如R1+RAB?R2,则触头从A到B滑动时,电阻一直是增大的

二、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和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因此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是定值,所以,当外电阻R增大(或减小)时,由I= 可知电流减小(或增大),由U=E-Ir可知路端电压随之增大(或减小)。

三、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局部电路与整个电路的关系,分析各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I、电压U和电功率P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应该先分析定值电阻上I、U、P的变化情况,后分析变化电阻上的I、U、P的变化情况。

例1.如图1所示,当可变电阻R0的滑动片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读数变小

B.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电压表的读数增大

D.电流表的读数增大

分析与解:由图可知,当滑动片P向右移动时,R0变大,使整个外电路的电阻R变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电路总电流I减小,路端电压U=EIr增大,则电压表的读数变大,选项C正确.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R2两端的电压U2=U-IR1,因U、I,则U2,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U/ R2变大.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R0的电流I0=II2,因I、I2,则I0,电流表的读数变小,选项B正确.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

点评:电路动态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某个电阻的变化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先判断外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情况,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判断总电流和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各支路的电流、电压变化情况.

例题2、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电路中各电表示数如何变化?(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计)

解析: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外电路电阻增大,由得总电流(I1)减小,电源内部降压减小,由 U=E-得路端电压U4增加,由U1=IR1得电阻R1电压U1减小,由U2=U4-U1得AB间电压U2增加,再由 得R2支路电流I2增加,最后由I3=I1-I2得滑动变阻器中电流I3减小。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电源有内阻,若电源的内阻r=0,这样的理想电源,它的路端电压不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初中讨论的都是这样的电源。但是实际中(高中阶段)的电源都有内阻,正是由于r≠0,才导致了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并联电阻篇4

电学的中考复习与电路是分不开的,抓住这一条主线展开,横向贯穿于电流、电压、电阻、电能、电功率、电热等电学知识。将其进行整合、形成系统。使学生在备考中将电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中才能信手拈,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1、各各元件并列联接,有干路和支路之分;有分支点和汇合点之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2、并联电路中,各各支路上的用电器相互不影响。每个支路与干路都能构成单独的回路

3、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I=I1+I2+……+In

4、并联电路的电压处处相等。U=U1=U2=……=Un

5、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分得的电流与自身阻值成反比。

推导:如图2所示由U1=U2;U=IR得

I1R1=I2R2变形得

6、并联在电路的电阻特点:

(1)并联电路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

总阻值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2)并联电路总阻值的倒数等于各各电阻倒数之和。

推导:如图2所示由I=I1+I2+……+In,

U=U1=U2=……=Un,可得

(1)几个相同的电阻并联,总阻值

推导:由R=R1=R2=……=RN=R/, 。

(2)两个电阻并联,总阻值

推导: 。

7、并联电路消耗的总电能等于各部消耗的电能之和。

W=W1+W2+……Wn

推导:如图2所示;由I=I1+I2+……+InU=U1=U2=……=Un

W=UIt可得W=U( I1+I2+……+In)tW=U I1t+U I2t+……+U Int

W=W1+W2+……Wn

8、 并联电路对电能的分配与自身阻值成反比。

推导:如图2所示,由 在相同时间内可得

9、 并联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等于各部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P=P1+P2+……+Pn

推导:如图2所示;由I=I1+I2+……+InU=U1=U2=……=Un

P=UI可得W=U( I1+I2+……+In)W=U I1+U I2+……+U InP=P1+P2+……+Pn

10、并联电路对电功率的分配与自身阻值成反比。

推导:如图2所示,由 可得

11、并联电路消耗的总电热等于各部消耗的电热之和。

Q=Q1+Q2+……Qn

推导:如图2所示;由于在纯电阻电路中消耗的电热等于消耗的电能即Q=W,由Q=W=W1+W2+……WnQ=Q1+Q2+……Qn

12、并联电路对电热的分配与自身阻值成反比。

并联电阻篇5

同理,把长为L粗为S的均匀这样的3个导体串联起来,得到原总电阻为3R.把这三个导体折弯并联,所得电路的总电阻为R′,则SX(]2R]3SX)]≤0.95R,却总不能得到R′=R.仿上述法,把这3个各长为L粗为S的导体重新打造,使之成为KF(]3KF)]L×KF(]3KF)]S形态的导体,所得到导体的电阻

2.N=2时,从对接成2R的一端留取适当长一段电阻,再将剩下部分对折过来,形成这一粗一细两部分串联的导体,使等效电阻为

3.N=3时,仿上述方法将3R的导体如此处理,使等效电阻

得Rx=SX(]1]3SX)]R,如图2所示.

4.N=4时,将任意两个电阻R串联起来,作为一条支路,再将另外两个串联成另一支路,最后把这两条支路并联起来即可.

如图3所示.

5.如果5个导体阻值R1、R2、R3、R4、R5各不相同,组成桥式电路,如图4所示.这是无论怎样应用导体串联并联方法都不能最终简化为一个电阻的电路,属于复杂电路.应用高等物理中节点电流法和回路电压法,列出相应方程组.

联立(1)~(6)解得

(7)

当岸电阻R1、R2、R3、R4阻值分布具有对称性SX(]R1]R2SX)]=SX(]R3]R4SX)]或SX(]R1]R3SX)]=SX(]R2]R4SX)]或R2R3=R1R4时,桥电阻R5上没有电流通过,I3=I1、I4=I2,R5的阻值的大小没有意义.据此,将5个相同导体R接成桥式电路,如图5所示.

6.N=6时,联成如图6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则

7.N=7时,联成如图7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

8.N=8时,联成如图8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联成的电路如图8所示,则

9.N=9时,联成如图9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联成的电路如图9所示,则

10.N=10时,联成如图10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

11.N=11时,联成如图11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

12.N=12时,联成如图12所示的电路,总电阻为R′,

13.N=13时,根据N=5时原理,岸电阻无电流,故

即由9个阻值为R的导体排成横置方阵,再将4个这样的导体排成纵置方阵,另将这两个方阵迭放,组成电阻网络电路如图13所示,则

21.4≤N=n2

22.20

23.10

并联电阻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3.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解决两只5Ω的定值电阻如何得到一个10Ω的电阻入手引入课题,从实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重点,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是本书的难点,协调好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的关系是本书教学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

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教学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复习巩固,要求学生思考,计算回答

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1A,那么

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V的示数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目,使学生回忆并答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在实际电路中通常有几个或多个导体组成电路,几个导体串联以后总电阻是多少?与分电阻有什么关系?例如在修理某电子仪器时,需要一个10的电阻,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而只有一些5的电阻,那么可不可以把几个5的电阻合起来代替10的电阻呢?

电阻的串联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串联电阻实验

让学生确认待测串联的三个电阻的阻值,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指导学生实验.按图所示,连接电路,首先将电阻串联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读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的读数为0.6A,根据伏安法测出.

然后分别用代替,分别测出.

将与串联起来接在电路的a、b两点之间,提示学生,把已串联的电阻与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读数为0.2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再串入电阻,把已串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示数为0.1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3.应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作图并从欧姆定律分别求得

在串联电路中

所以

这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4.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一把的电阻与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6V的电源上,求这串联

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仔细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找出求电路中电流的三种方法

(1)(2)(3)

经比较得出第(3)种方法简便,找学生回答出串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解题过程

已知V,求I

根据得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0.3A.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

例二有一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为8.3,两端电压为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这盏灯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只许是2.5V,而电源电压是6V,那么串联的电阻要分担的电压为

(2)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

(3)因为与串联,通过的电流与通过的电流相等.

(4)通过的电流根据求出.

解题过程

已知,求

解电阻两端电压为

电路中的电流为

并联电阻篇7

直流电路分析中的一种重要题型称为“电路动态变化分析”。此类题目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从电阻的变化入手,即:若一部分电阻变大,则总电阻变大,进而分析电阻的总电流变小、内电压变小,路端电压变大,再对外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电流进行分析。具体步骤为:①由部分外电阻的变化确定电路总的外电阻的变化。②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电路的总电流的变化。③确定电源内电压的变化。④确定电源的外电压的变化。⑤由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干路上某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⑥由部分电路和整体的串并联规律确定支路两端电压如何变化及通过各支路电流的变化。这种分析方法通常称为“程序法”,该方法规范、全面,但对部分学生来讲,过于复杂,不能将电路分析到底,并且解题消耗的时间过长。若能合理结合“分压关系”,不但节省解题时间,更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一、应用“分压关系”的知识准备

电路中,分压关系的应用首先是针对串联电路,对某一部分电阻R,若阻值R变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该电阻上的电压UR=■.R=■ ,因为R其它不变,则可判断该部分的电压变大。这要求首先认清电路的整体结构:任何电路都可以看成是内外电路的串联,即最大的分压关系内外电阻的分压。内电阻固定不变,若外电阻变大,则路端电压变大。外电路中的具体关系亦是如此,部分外电阻增大,该外电阻的电压也增大。其余部分,可再根据电压、电流关系依次推断。

二、应用“分压关系”解析常见题型

题型1:巧解“串联”电路

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移动时,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解析一:“程序法”

P向a端移动,R3变小,总电阻变小,总电流I变大,内电压Ir变大,路端电压U=E-Ir,U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R1上的电压U1=IR1,U1变大,并联部分电压U并=U- U1,U并变小,R2上的电流I2=■,I2变小,R3上的电流I3=I-I2,I3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解析二:结合“分压法”

步骤1:观察电路结构

该电路是由内电阻r、定值电阻R1及虚线框内部分组成的串联电路。

步骤2:P向a端移动,R3变小,外电阻变小,路端电压U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R3变小,并联部分(虚线框内)电阻变小,该部分电压U并变小,R2上的电流I2变小,而总电流变大,所以R3上的电流I3=I- I2,I3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再如右图所示,R1、R2、R3、R4均为定值电阻,R5为滑动变阻器,分析R5的滑片向a移动的过程,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变化。

解析:“分压法”

步骤1:观察电路结构

该电路是由内电阻r、定值电阻R1、R2及虚线框内部分组成的串联电路。

步骤2:滑片向a移动,R5变小,外电阻变小,路端电压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并联部分(虚线框内)电阻变小,该部分电压变小,电流表支路电阻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

题型2:巧解并联电路

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小灯泡A、B均

发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判断

小灯泡A、B的亮度变化。(小灯泡A、B均安全工作)

解析:“分压法”

步骤1:观察电路结构

该电路是由外电路和内电路组成的串联电路。

步骤2:滑片向上移动,外电阻变小,路端电压变小,A灯变暗;滑片向上移动,虚线框内电阻变小,虚线框内电压变小,B灯电压变小,B灯变暗。

再如右图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A2和电压表V的读数将如何变化?

步骤1:观察电路结构

该电路是由外电路和内电路组成的

串联电路。

步骤2:滑片向右移动,外电阻变大,路端电压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路端电压变大,R1支路电阻不变,电流表A1示数变大;外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电流表A2示数变小。

通过对以上各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分压关系”的应用,使电路“动态变化”的分析过程步骤更加简化、节奏更加清晰。但应用过程必须充分理解个体电阻与整体电阻的关系、电阻变化与电压变化的关系,此法可谓“简约而不简单”。能合理应用“分压关系”,解此类题目可事半功倍,值得为学生推介。

三、应用“分压关系”认识分压式电路

在电路设计中,将滑动变阻器连接为分压器的电路称之为分压式电路。以“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为例,电路设计形式为图1所示。因待测部分与滑动变阻器并联,导致学生产生两个疑惑:1.为什么命名为分压式电路而不是分流式电路?2.其分压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此类电路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并联电阻篇8

深圳市大鹏中学 陈光波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文简要介绍一个本文作者开发实验器材建设新课程的实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完成《电阻的串并联》教学之后,本文作者根据课前征集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新课程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且征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图(注:设计电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了一堂如下文所简述的探讨开关式电阻箱内电阻器的连接情况的专题课。

1、讨论:不同档位上的电阻器是串联还是并联?(注:强调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不仅可以简化问题,而且可以使复杂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更加明确化。)

2、同一档位上的电阻器是串联还是并联?要求学生画出×1档上的电阻器的连接图。(注:注意进一步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法,即先研究简单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问题。具体地讲,可引导学生从每档只能提供两到三种阻值的电路图画起。)

3、针对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同一档位上的电阻器只能是并联而启发学生对照滑动变阻器变阻的结构和原理,想一想同一档位上的电阻器串联行不行?注:将环绕在瓷筒上的电阻线视为由许许多多一环环的小电阻串联而成的大电阻。这样,通过移动滑片改变电阻线连入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就相当于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小电阻的个数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注: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渗透类比的研究方法。)

4、在部分学生设计出×1档内的电阻器的串联图后,组织学生讨论串并联的优缺点。

5、学生阅读《中学百科全书 物理卷 P112电阻箱》(先速印好,每人或两人一份),讨论刷形开关的工作原理以及图2所示的电阻器的连接方式的好处。(注:注意培养学生看图能力并渗透技术思维。)

并联电阻篇9

一、 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基本思路: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上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曹冲称象即是用了这种方法,在等效替代法测电阻时,最显著的特征是器材中提供一可调节并可知道阻值的电阻箱和电流表或电压表,当将电阻箱替代Rx接入电路时,只要该电阻箱的阻值调至电压表或电流表读数不变,即为“等效”,此时电阻箱的阻值与Rx相等.

例(2010•南京)小明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方案,并选择了合适的器材,测量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未知,在A、B两点间接入的元件每次只能是电阻箱或未知电阻Rx.

(1) 请你帮他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① 将接入A、B两点间;

②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一合适位置时,记下;

③ 断开开关,取下A、B间的元件,将接在A、B两点间;

④ 闭合开关,调节,使;

⑤ 读出,即可知道Rx的阻值.

(2) 小明测量电阻R,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 力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它

B.根据磁铁吸引大头针多少判定磁铁磁性的强弱

C.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中串联的两个电阻

D. 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解析从题意可知在A、B两点间接人的元件每次只能是电阻箱或未知电阻Rx,因此采用等效替代已十分明朗,第(1)小题着重考查实验操作步骤,答案应为①未知电阻Rx;②电压表示数U;③电阻箱;④电阻箱、电压表示数仍为U;⑤电阻箱阻值,其中最关键一步是第④步,只有当电压表示数仍为U时,才能体现“等效”二字.

第(2)小题则是对初中物理科学方法的考查,其中A、B是转化法,D是模型法,C也是等效法,所以选C.

二、 伏安法测电阻

基本思路:伏安法是测导体电阻最基本的方案,其原理是R=,具体而言,就是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Ux,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Ix,再根据Rx=求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且电路图与研究欧姆电路的电路图和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图一致,较易掌握.但若考察难度加大的话,会存在安培表内接法和安培表外接法两种情况.当安培表外接时,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待测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该电流比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偏大,而电压表测量的就是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据公式R=可知,待测电阻的测量值会小于真实值.所以通常情况下待测电阻阻值较小时,我们选择将安培表外接,而当待测电阻阻值较大时,我们选择将安培表内接.

例(2010•镇江)小名在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

(1) 按所示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连接起来,电压表选用0~3V量程.

(2) 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有明显偏转,则电路中发生断路的器件是.

(3) 改正电路正确无误后开始实验.前两次的实验数据已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第三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将下面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小名想测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约10Ω).他的实验步骤是:断开开关,拆下定值电阻,将标有“3.8V”的小灯泡接入原电路定值电阻的位置,并将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调整;闭合开关,再移动滑片至小灯泡正常发光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灯泡电阻.

解析本题针对伏安法测电阻这一经典电学实验进行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电路的连接、实验数据的处理、对故障的排除能力及对实验的评估等科学探究能力.

(1) 本题中,已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现需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测出其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需一上一下与小灯泡串联,以改变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其两端的电压.据此将电路改接如图所示.

(2) 答案为R断路,当R断路时,电压表形成串联在电路中的状态,相当于断路,此时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与电源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电压表有示数,即测电源电压.

(3) 答案为0.2,8,R=8.1Ω,考察了电流表的读数,伏安法测电阻的计算及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等多项能力.

(4) 此题测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与测量灯的额定功率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灯的电压必须为额定电压“3.8V”,故应调整电压表的量程至0~15V.

三、 借助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只需电压表)

基本思路:在初中电学中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因此当缺少电流表时,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借助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在设计时一般将待测电阻Rx与已知阻值的电阻R0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测出电压,再利用两电阻串联时电流相等的特点结合欧姆定律来解决问题.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也经常出现只用电压表的特殊测量,而且往往电路不可重新连接,这种类型的测量题更能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010•南通)实验室中要测量一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约5V)、学生用电压表(0~6V)、电阻箱R(0~9999Ω5A)、开关S1和S2、导线若干.现要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值,设计了如上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1) 小虎进行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 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成如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但存在连接错误,只需改动一根导线,即可使电路连接正确,请在接错的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

② 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S1,将S2拨到触点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U1,则电源电压为.

③ 闭合S1,将S2拨到触点2,当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0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则待测电阻的阻值Rx=.

(2) 如果实验器材中没有提供电压表,现再提供一只电流表(0~0.6A),利用上述器材,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较准确测出该待测电阻的阻值,原因是 .

解析(1) ①图本身不难,目的是能测出Rx的电压和总电压,但牵涉到双控开关,可能干扰较大,连接如图所示:

② 答案为U1,将S2拨到触点1时,电压表测的就是总电压,所以电压表读数即为总电压U1.

③ 答案为,由于R与Rx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I0=Ix,即=,则Rx=.

(2) 不能,因为要测量一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而电源电压约5V,电路中电阻太大,电流太小,不能准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可见题中所给的器材也会限定设计的走向.

四、借助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只需电流表)

基本思路:对于只用电流表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案,由于没有电压表,不能直接测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在设计时一般将待测电阻Rx与已知电阻并联,再利用两电阻并联时电压相等的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列式求解.

例(2008•义乌)为测定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找到了以下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定)、电流表一只、电阻箱一只(0~99 )可调,可准确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开关、导线若干.

(1) 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并进行如下实验:为保护电流表,先把电阻箱阻值R0调至最大,闭合S1、断开S2后,再将电阻箱连入电路的阻值调至10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断开S1、闭合S2;此时电流表示数变为0.2A,由此可知电源电压为V,未知电阻的阻值Rx=Ω.

(2) 在此基础上,乙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先把电阻箱阻值R0调至最大,断开S1、闭合S2,记下此时电流表示数为I;断开S2、闭合S1,再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示数仍为I,读出此时电阻箱连入电路的阻值为R1;这时Rx=R1.你认为他得到这个结论的理由是 .

解析(1) 由图9中的刻度盘所示得:当R0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Ω时,通过R0的电流I0=0.3A,所以电源电压即R0两端的电压U0=I0R0=0.3A×10Ω=3V

因为Rx与R0并联,所以Ux=U0=3V,Rx= ==15Ω

(2) 对于乙同学的方案,前面已介绍,应用的是等效替代法.即Rx=R1.

五、 借助电路两次成形(常通过部分短路或移动滑片),但电路总电压相等

基本思路:在电路不同状态中,利用电源总电压相等解决问题.常见以下几种:①电路中有两个开关,其中一个开关与电阻并联后,再和另一电阻串联,通过开关S的通、断使电路形成串联或部分短路的状态,②把滑动变阻器当作定值电阻,并且要有移动滑片的动作,使得电路出现两种不同形态.③也可通过一个单刀双掷开关的掷向,来改变电路组成以达到实验目的.

例1(2007•苏州)小王在参加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供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未知.保持不变,R0为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要求小王在不拆开电路的情况下,只用一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流表和若干导线估测未知电阻Rx的值.小王感到有些畏难,请你开动脑筋,设计一个实验帮助小王解决这个问题.

(1) 你所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及所要测出的量是:

(2)根据你的实验,得出的Rx为(用测出量和已知量表示).

解析由于串联电路本身两电阻的电流已相等,所以再把电流表串入电路已没有任何意义,此时应考虑将电流表分别并联在R0、Rx两端,使其部分短路,得到两次电流值.具体操作为①用导线将电流表与Rx并联,测的电流为I1(U总=I1R0),②用导线将电流表与R0并联,测的电流为I2(U总=I2Rx), 表达式Rx=.

例2(2008•苏州)小明想利用实验室所提供的器材测量未知电阻Rx (阻值约为1kΩ).实验室所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约为9V)、滑动变阻器R(100Ω2A)、电流表(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电压表(量程为0~3V、分度值为0.1V)各一个,开关S1、S2两只,导线若干.

(1)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你认为小明能否测出未知电阻 Rx?为什么?

(2) 请你选用上述器材设计方案测出未知电阻R.

① 画出实验电路图;

② 简述实验步骤;

③ 写出Rx的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

解析(1)不能,因为电路中总电阻太大,当R=0Ω和R=100Ω时,电流表前后两次的示数均小于分度值,指针偏转角度太小,无法准确区分两次读数.

(2) ①电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Rx阻值约为1kΩ,所以测电流时考虑将Rx部分短路,而测电压时S2断开,可测出分压,本题和以往题目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本题在电路两次成形时用了不同的电表测量,所以考生的失分率很高.

② 步骤a.将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值

b. 闭合S1、S2,测得电流I,分析:此时U总=IR

c. 断开S2,用电压表测得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分析:此时U总=I总R总=•(R+Rx),即IR=•(R+Rx) ,通分后移项即得Rx表达式.

③ 表达式Rx=-R(R为最大值)

并联电阻篇10

1. 电荷,电荷量,摩擦起电,电荷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 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通路、断路、短路及电源短路的危害.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

4. 电流的形成和单位,电压的单位,常用电源两端的电压值,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5. 电阻及其单位,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电阻箱的使用和读数.

6.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测量电阻的原理与方法.

【考题精讲】

例1 现有丝绸、玻璃、塑料薄膜三种材料,通过实验发现:当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薄膜靠近时,两者相互吸引.据此排出三种材料的顺序,使前面的材料与后面的材料摩擦后,前者总是带负电,此顺序为( ).

A. 丝绸、玻璃、塑料薄膜

B. 塑料薄膜、玻璃、丝绸

C. 塑料薄膜、丝绸、玻璃

D. 丝绸、塑料薄膜、玻璃

[分析]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薄膜靠近时,两者互相吸引,表明塑料薄膜带负电荷,丝绸带正电荷.要使前面的材料与后面的材料摩擦后前者总是带负电荷,则三种材料的顺序应为塑料薄膜、丝绸、玻璃.

[解答] 本题应选C.

对于摩擦起电,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是两个物体正负电荷的重新组合,其总电荷数不会改变.

(2) 摩擦起电时,转移的只是电子,原子核中的质子不会转移.

(3) 两物体摩擦起电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4) 同种物体相互摩擦不能起电.只有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才有可能发生电子的转移,才能起电.

例2 如图6-1所示电路,闭合开关,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几乎不动.在查明电路中各接线柱与导线接触良好的情况下,现将开关S与电流表的位置对调,将两灯泡L1和L2的位置也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几乎不动,但电压表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根据上述现象,试分析可能是哪些电路器件出现故障?

[分析] 由图6-1所示电路可知,两灯泡构成串联电路.当开关闭合后两灯均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几乎不动,并经检查得知,电路中各接线柱与导线接触良好.据此现象可作出两种可能的故障判断:1. 电源已失去供电功能;2. 开关、电流表、灯泡L2至少有一处发生断路故障.

将开关S与电流表的位置对调,将两灯泡L1和L2的位置也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表明电路中仍然存在断路故障.但此时电压表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据此现象可重新作出判断:1. 电源仍有供电功能;2. 电压表完好;3. 电压表两接线柱已分别经过电流表、开关及灯泡L1与电源接通,表明电流表、开关及灯泡L1没有发生断路故障.但由于灯泡仍不亮,因此灯泡L2断路的可能性仍未排除.

[解答] 出现的故障是灯泡L2发生断路.

例3 如图6-2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甲、乙两表的示数分别为1.2和3.0,已知R1=2R2,求R1阻值.

[分析] 本题的关键是分析电路的组成.在图6-2中,乍一看似乎是R1与R2串联,乙表是电流表,甲表是电压表.但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乙表是电流表,R1、R2与电流表串联,则R2、电流表被导线短路,此时电流表不可能有示数.因此可以断定乙表不是电流表而只能是电压表.知道了乙表是电压表,也就不难判断出甲表是电流表了.

[解答] 图6-2是并联电路,甲表是电流表,测量的是R2两端的电压(也是R1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乙表是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R2的电流.根据两表的示数可知,电源电压U=3.0V,通过R2的电流I2=1.2A,则

例4 在一次实验中需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聪明而粗心的小刚连接了如图6-3所示的电路.同组的小林发现有错,主张拆了以后重新连接,可是时间来不及了,小刚眼珠一转,在图示电路中只增加了一根导线,电路就正常工作了.问:

(1) 如果闭合图示电路中的开关,电压表的读数约为多少?电流表的读数约为多少?小灯泡发光情况如何?

(2) 在图中画出小刚连接的那条导线.

[分析] 该电流连接的错误在于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与串联的小灯泡和定值电阻并联,此时的电路是开路,电路如图6-4所示.当闭合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6V,电流表的示数为0,小灯泡不能发光.

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就必须使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使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要在不改变原有接线的前提下只增加一根导线将原来的错误电路改为正确的电路,只需要用一根导线将小灯泡右侧的接线柱与电压表左侧的“-”接线柱相连接即可.在用一根导线将小灯泡右侧的接线柱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接后,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此时定值电阻与它们并联,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不通过电流表,因此对小灯泡电压和电流的测量没有影响.在改变电路的连接时,还需要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接线柱是否发生改变予以注意.如果电压表或电流表的“+”、“-”接线柱由于连接导线的调整而发生改变,不仅测量无法进行,而且会损坏测量电表.

改正后的电路如图6-5所示,将图6-5所示电路图稍作整理就变成如图6-6所示更为直观的电路图.改正后的实物连接图如图6-7所示.

[解答] (1) 电压表的读数约为6V,电流表的读数约为0,小灯泡不发光.电路连接如图6-7所示.

例5 某暗箱内有三只电阻器,箱子的外部有三个接线柱A、B、C,如图6-8所示.为了研究暗箱内电阻器的阻值大小及连接方法,某同学用一个电压不变的6V电源、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流表以及几根导线进行实验.他先把电源接在A、C两点之间,用电压表测得B、C两点之间的电压为4V,用电流表测得B、C两点之间的电流为0.3A;他再把电源接在B、C两点之间,用电压表测得A、C两点之间的电压为3V.请根据这些测量数据求出三只电阻器的阻值,并画出暗箱内三只电阻器的连接方法.

[分析] 根据题意,这三只电阻全部串联或全部并联的情况应该排除,同样也可以将A、C之间两只电阻并联后和B、C之间一个电阻串联以及B、C之间两只电阻并联后和A、C之间一个电阻串联的情况排除(因为在后两种情况下,当电源接在A、C两点之间时,B、C两点间的电压为零).据此可以推测出这三只电阻器的连接方法只可能是“”形或“Y”形这两种,如图6-9和图6-10所示.

(1) 若按照“”方法连接,当A、C两端加6V电压,B、C两端接一只电压表时,该电路是R1和R3串联后再与R2并联.已知总电压U=6V,电压表测量的是R3两端的电压U3=4V.此时R1两端的电压U1=U-U3=6V-4V=2V.

而在B、C两端改接入一只电流表时,电阻R3被电流表短路,变成了R1与R2并联,加在电阻器R1两端的电压就等于电源电压U′1=U=6V.

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R1的电流I1=0.3A,可知

当把电源接在B、C两点之间,再把电压表接在A、C两点之间时,该电路是R1、R2串联后再与R3并联.电压表测量的是R2两端的电压U2=3V.此时R1两端的电压U1=U-U2=6V-3V=3V,

(2) 若按照“Y”方法连接,当A、C两端加6V电压,B、C两端接一只电压表时,该电路是R1与R3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R3两端的电压U3=4V.已知总电压U=6V,因此R1两端的电压U1=U-U3=6V-4V=2V.

而在B、C两端改接入一只电流表时,该电路变成了R2与R3并联后再和R1串联.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R2的电流I2=0.3A.

所以,R2与R3并联后的总电阻等于R1的电阻.而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也就等于R1阻值的2倍.据此解得三只电阻器的阻值分别是:R1=5Ω,R2=10Ω,R3=10Ω.

[解答] 暗箱内三只电阻器的连接方法分别如图6-9和图6-10所示.当如图6-9连接时,R1=R2=20Ω,R3=40Ω.当如图6-10连接时,R1=5Ω,R2=10Ω,R3=10Ω.

例6 有一种测量人的体重和身高的电子秤,其测体重部分的原理图如图6-11中的虚线框所示,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ABO,压力传感器R(电阻值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显示体重大小的仪表A(实质是电流表).其中AO∶BO=5∶1,压力传感器R表面能承最大压强为2×106Pa,且已知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设踏板和杠杆组件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接通电源后,压力传感器两端的电压恒为4.68V.请回答:

(1) 该秤零起点(即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多少毫安处?

(2) 如果某人站在该秤踏板上,电流表刻度盘的示数为20mA,这个人的体重是多少?

(3) 若压杆与压力传感器之间的接触面积是2cm2,则该秤的最大称量值是多少?

[分析] (1) 根据题意,电子秤空载时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F1=0N,由表可知,此时压力传感器的电阻为R1=300Ω.

所以,该秤零起点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的15.6mA处.

[解答] (1) 该秤零起点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的15.6mA处. (2) 这个人的体重是110N. (3) 该秤的最大称量值是2000N.

【夺标训练】

1. 手边有一根1m长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线,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是0.24A,现需要一根10Ω的电阻丝,只要在这根镍铬合金线上截取________cm长的一段就可以了.

2. 如图6-12所示电路,电阻R1=2Ω,某同学在闭合开关后记录了一组三只电表的读数,但均漏记了单位.记下的一组数据分别是:1______、2______、3______,请你把漏记的单位分别补上,然后就可计算出这位同学所用的电源电压U=______V.

4. 测量电流表本身电阻的一个方法,是将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串联在一起,连到电压保持不变的电源上,如图6-14所示.当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时,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I1;当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2时,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I2,则此电流表本身的电阻为______Ω.

5. 有一种半导体材料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与电压表等元件连成如图6-15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电压表量程为0~3V,R0阻值为500Ω.若把电压表的刻度盘改为指示水温的刻度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温刻度均匀,水温越高,对应电压表读数越小

B. 水温刻度不均匀,水温越高,对应电压表读数越大

C. 水温刻度盘上的100℃与电压表1V对应

D. 水温刻度盘的0℃与电压表3V对应

6. 在如图6-1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流表、电压表都是理想电表,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从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 ).

A. V表示数先减少后增大,A表示数增大

B. V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A表示数减小

C. V表示数先减少后增大,A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 V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A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7. 如图6-17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M的总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N的总电阻为200Ω,电阻R的阻值约为20Ω.为了使电压表的示数略微增大,应该( ).

A. 把N的滑片向左移一小段距离

B. 把M的滑片向左移一小段距离

C. 把N的滑片向右移一小段距离

D. 把M的滑片向右移一小段距离

8. 如图6-1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U=18V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的阻值是2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是15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问: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允许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必须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才能保证电流表和电压表不致被损坏?

9. 已知盒内有一个电源和四个阻值相同的电阻组成的电路,盒外有四个接线柱A、B、C、D,如图6-19所示.用电压表测得UAB=5V,UCD=3V,UAC=2V,UBD=0V.试画出盒子里的电路.

10. 在“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晓聪同学先测得电池组两端的电压为3.0V,然后将两只灯泡L1、L2并联在电池组两端,测得L1、L2两端的电压U1、U2均为2.5V,如图6-20所示.由此得到: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______.

此时他发现了问题:并联的两个灯泡的电压小于3.0V,0.5V的电压哪儿去了呢?经过分析和检查,他提出猜想:电池内部可能有电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把并联的两个灯泡等效成一个电阻,则电池内部电阻与这个等效电阻相当于是______联的,这个内电阻就应分得一定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若增大外部电路中的电阻,电路的总电流就会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电池内部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______,那么,外部电路得到的电压就会______.想到这,他立刻找来了滑动变阻器,设计了一个电路,进行实验,结果与猜想完全一致,他高兴极了…….过后,他又有了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问题.请你:

(1) 在右边的虚线框内画出他设计的电路图.

(2) 他可能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问题即可)

11. 育才中学科技小组设计了一个可以测量电阻值的多量程欧姆表,图6-21中所示为其中两个量程的测试电路,G为灵敏电流表,其内阻R0=100Ω、电表灵敏度(即指针在满刻度时流过灵敏电流表的电流)Ig=100μA,R为可调电阻,阻值变化范围为0~5kΩ,R1和R2为定值电阻,R1=15Ω,R2=11kΩ,E为1.5V干电池,S为量程选择开关.测量时把待测电阻两端分别与A、B两接相连.为了能从灵敏电流表上直接读出待测电阻的阻值,需要表盘上重新标注示数.

请回答:

(1) 在指针满偏处,盘面应标注的示数是多少?

(2) 当A、B间断开时,指针所指的位置处,盘面应标注的示数是多少?

(3) 开关分别置于1和2位置时,在表盘正中间位置处应标注的示数各是多少?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