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十篇

时间:2023-04-06 01:20:38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篇1

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朱志明,在多年的林蛙养殖与技术创新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我国农林牧资源,采取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养殖林蛙的新模式。该模式用中国林蛙替代农药灭虫,从源头减少人类食物农药残留,降低水资源污染程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为我国农林牧产业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朱志明正在国内选址,树起不同模式“新型高效农林牧特色生态循环产业化经济示范区”特色旗帜。朱志明也因此被社会誉为 “中国蛙王”。

据朱志明介绍,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虽有共性,但因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式各有不同,其对接也有独特之处。对此,他分别就各种模式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利用中国林蛙与农业互补共生发展

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利益思想支配下,目前,我国部分农民为提高农产品产量,采取有虫就用药的传统防治方法。极少量农产品经处理后无农药有害残留成份,而大量农产品是含有少剂量农药残留成份的,人类长期食用必将危害健康;过度使用农药也会使得土壤及地下水质恶化,不利我国生态环保发展。

采取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的天敌,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能有效减少农产品虫害的发生,是科学无成本的绿色灭虫,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2.中国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在实施常规对地表保湿或雨季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机肥质会渗透入土壤内被农产品根系吸收,减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3.人工种植各种农产品场地较平整,株距整齐,作物叶片落差对接林蛙习性,在对林蛙栖息地保湿时,自然地对林蛙栖息地植被作物进行了有效保湿;4.农产品叶片饱满,尤其是蔬菜、瓜果叶片水份含量较足,叶体凉湿适中,透氧分子较高,自然对接了林蛙靠皮肤吸收水分的习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立地生态条件;5.人工种植农作物株距较近且叶片离地表层距适中,叶层少达十余层,多达几十层,叶片相互上下搭连,叶密度较高,自然为林蛙创造了理想的遮晒防暑条件和预防天敌的条件;6.各种昆虫喜落在农作物叶片上,这就自然地使昆虫与林蛙共聚一室,使林蛙近距离就能捕食到饵料(昆虫),减少了林蛙在食饵过程中体能的消耗,加快林蛙育肥成品期;7.在农产品下养蛙,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产增收。

利用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气候条件,广阔的森林和地表植被资源能调节生态气候。但是目前火灾和虫害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较大危害,每年国家对森林防火和森保防害(虫)专项资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木质用材不断扩大需求,造成林业资源枯竭,而下岗职工又不得不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牛、羊是食草动物,对生态植被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其排泄物又是害虫滋生源,害虫又是疫病的传播体。此外,我国大量的荒山、荒地和湿地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因要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成材,投资回收期较长,林下资源更是大量闲置。

采取在林下养殖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山地地表植被较茂密,地表地气较高,自然为中国林蛙营造了理想的立地生态栖息条件和创造了各种害虫与林蛙同居一室的条件,使林蛙近距就能捕食到饵料;2.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天敌,俗称农林卫士,在林下养蛙,可减少林业资源虫害,在减少灭虫成本同时,又无成本地解决了林蛙所需多营养饵料;3.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林下养蛙,在雨水和光照作用下,肥料所含质将渗透入土壤内被林材等资源植被根系吸收,使林材等资源植被不同程度吸收到养份;4.提高人工林地和荒山闲置地及湿地利用率和回报率。

利用中国林蛙与牧业互补共生发展

传统牧业发展模式,致使目前广大农牧民收入来源很单一,大量草牧场地表资源闲置,仅起到解决牛羊饲料的单一效果。因人类发展牧业的方式改变和自然植被环境被破坏等原因,牧场各种有害虫类数量较多,这直接影响牛羊正常发育,也就影响到农牧民的收益,这是目前我国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

林蛙养殖篇2

【关键词】林蛙养殖;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林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人们对其医用价值和保健效果认识的提高,使林蛙养殖户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林蛙养殖场约有3万个。在林蛙高密度、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其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排泄物清理困难,导致蛙池内的病源微生物增多。此外,投喂饵料营养成分不全面,管理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等因素,也造成林蛙自身免疫力降低。因此,林蛙从蝌蚪期到成蛙期都极易患病,给林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工作实践,针对林蛙养殖的常见疾病,阐述了防治方法。

1.蝌蚪期疾病及防治

1.1肤霉病

症状:患病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肉眼可见棉絮状浅白色菌丝,由伤口向四周扩散。

病因:此病多在运输、捕捞等作业时碰伤了蝌蚪,由水霉菌侵染伤口引起的。

治疗:用3%食盐水或10%紫药水涂抹伤口直至愈合,或用5ppm 高锰酸钾溶液侵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即可治愈。

1.2出血病

症状:多发生后肢芽形成期的蝌蚪,在其腹部可发现许多血斑点,患病蝌蚪在水面打转,不久便会沉入水底死亡。

病因;由真菌和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分别按120单位和100单位混合溶液侵泡2万尾蝌蚪,时间2小时左右。

1.3气泡病

症状:患病蝌蚪漂浮于水面,轻者腹面向下,重者腹面向上,游泳缓慢、混乱,不能下沉,不采食。经剖检发现,除其腹部皮下有一气泡外,其他器官均正常。

病因: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的蝌蚪时,由于受阳光强烈照射,池内水温增高,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使水中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状态,这些过饱和的溶解气体,以气体形式从水中析出,附于固体上,蝌蚪在取食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把气泡摄入体内而发生气泡病。

防治:及时更换池水,自蝌蚪培育期内经常能够注入新水,当发现有气泡病时,应立即加注新水,同时排出部分池水。不要使池水浮游植物过多,水呈淡绿色为宜。蝌蚪在20日龄后,在晴天中午至日落前用帘子在蝌蚪培育池上遮掩,防止光和作用过剩,水温过高。植物性饵料应煮熟再投喂。若发现发病蝌蚪,将其及时捞出,然后放置于清水中,暂放1-2天,不投饵料,降温保洁。

1.4车轮虫病

症状:蝌蚪体表和腮出现青灰色的斑点,尾部常发白,游动迟缓,常浮于水面喘息,食欲减退。

病因:是由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于蝌蚪所引起的一种原生虫病(寄生部位是体表和部)。多发生于密度大、活动缓慢、营养不良的蝌蚪群中。

防治:放养蝌蚪前,用生石灰对蝌蚪池进行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洁净。发病初期,每立方米水使用硫酸铜0.5g和硫酸亚铁0.2g,全池喷洒。

1.5舌杯虫病

症状:患病个体呈苍白色,有的充血或出血。体表泛白,行动迟缓,采食困难。肉眼观察可见蝌蚪尾部和体表长满毛状物,形似水霉;显微镜检查时可见有许多杯形虫体,杯口向外并有张合现象。

病因:饲养密度过高,缺乏科学管理,水质较差。

防治:对患病蝌蚪和虫体感染池,每立方米池水用0.7-1g硫酸铜喷洒处理。

1.6烂病

症状:患病蝌蚪部腐烂,鳃丝充血,上附着污泥和粘液,呼吸困难,行动迟缓,不摄食,常并发其它细菌感染而死。

病因:由粘球菌引起。

防治:放养前,对池水消毒,蝌蚪在放养前也要消毒。发病后,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g或漂白粉1g 全池均匀泼洒。

2.幼蛙和成蛙期常见疾病及防治

2.1红腿病

得了这种病是精神不振,低头伏地,不食;后肢内侧腹下皮肤有出血点、斑,弥漫形成红色部分,蛙指(趾)端发生溃烂,腹部、腿部肌肉有条状或点状出血斑。剖检发现,脾肿大,肝、肾有时有血点或出血斑。

病因:养殖密度过大,环境不卫生,使病毒浸入体内引起。多数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防治是定期对蛙圈进行消毒;定期在饵料中拌加预防药物;对于病蛙,每日使用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其进行1次淋浴,另外,还在饵料中拌加红霉素、氯霉素。

2.2胃肠炎

发病初期,林蛙东窜西爬,喜欢钻入泥土中;后期,林蛙瘫软无力,不食不动,反应迟钝。当捕捉时,很少挣扎,往往缩头弓背,伸腿闭眼。剖检发现,胃肠道有充血、发炎现象。病因是林蛙食入腐烂变质食物或感染细菌所致。变态幼蛙开食过早也可能引起该病。

防治:蝌蚪变态后,不能过早投食;饵料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清除残留饵料;每周,对池塘进行1次全面消毒;若有蛙发病,在饵料中拌加青霉素、链霉素、酵母粉、磺胺类药。

2.3旋转病

症状是活动迟缓,食量减少;当幼蛙受刺激时,向一侧旋转跳动,出现神经性症状;剖检发现,肝脏颜色加深,有时发黑,脾脏缩小,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是由脓毒性黄杆菌所致。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高温水体是其最佳传染介质。

防治:对蛙圈进行连续5-7天的消毒;加强遮阳。当有病蛙出现时,使用旋转灵进行治疗。

2.4传染性肝炎

症状:蛙体颜色变浅,呈土黄色;有时腹胀,后肢根部水肿;有时病蛙张口打嗝,恶心反胃,呈痛苦状,偶尔吐出带有血丝的黏液,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吐出现象。剖开腹壁后,腹水外溢,肝脏浅黄色或灰白色,胆囊肿大,心室充血,胃及小肠充满脂肪色物质;肾脏充血肿大,脂肪体增大,黑色素细胞减少,黄色素细胞增加。此病主要发生在高温雨季。高温、高湿条件下,环境卫生差是重要诱因。

防治方法:在饵料中加入林蛙用添加剂,投喂时不可过饱和,八成饱即可;常消毒,保持清洁,可以洒一层新腐殖土;及时隔离病蛙;每千克饵料中添加360万单位青霉素、0.4克链霉素。

2.5腐皮病

症状是头皮溃烂,呈灰色,表皮脱落、腐烂,脚面溃烂;关节肿大、发炎、皮下、腹下充水,取食减少,重则不动不食,有时伴有烂眼症状。剖检发现,腹腔积水,肝脏、肾脏有病变,但不十分明显。病因主要是由于饵料单一,缺乏维生素A,造成皮肤溃烂,然后又感染细菌所致。

防治方法:保持蛙圈清洁;饵料多样化,平进在饵料中添加蛙用饵料添加剂;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猪肝汁;每千克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6各200克。

2.6脱肛病

林蛙养殖篇3

林蛙即所说的哈士蟆,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中国林蛙形态近似青蛙,雌蛙体长7~9cm,雄蛙较小。皮肤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面不同,秋、冬为褐色,夏季为黄褐色,雌蛙腹红黄色。雄蛙有声带。栖于长白山麓。松花江及鸭绿江上游山区森林、荒地,喜阳光较弱的湿润山林背坡。夏季离水,秋、春入水。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它集滋补、健身、防病、治病之功效为一体的珍贵蛙种,是历史悠久的名贵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以来自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材料所生产的具有丰富营养保健功能的产品更加关注和青睐,林蛙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的趋于旺盛,因而林蛙养殖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已经成为当地林区职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但现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地分析国有林区林蛙产业发展的优势,强化措施保证,对于林区林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有效保野生动物——林蛙这一物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林蛙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林蛙养殖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林蛙在我国东北三省广泛分布,中国林蛙是我省林区的特有品种,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珍贵蛙种,“俗称大补品”;因其专摄取昆虫类食物又称“纯绿色食品”,是延缓衰老、滋补强身、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最佳进补良药。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很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捕捉野生林蛙的人越来越多,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林蛙油(田鸡油)越来越缺乏,价格也非常昂贵(俗有软黄金之称),但是中国林蛙对其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而适宜其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又逐渐减少,加之人为滥捕滥杀,至使林蛙的资源日趋枯竭,为了保护和发展林蛙产业,我省各大林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发展之路,制定好的产业政策和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示范区,选出产业带头人,对职工和农民的养殖户进行培训、技术指导等,在林区内全面开展了沟系承包经营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有效形式得到了林区广大职工农民的养殖户的认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野生动物--林蛙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是一项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林蛙是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林区自然生态平衡起着积极的作用。天然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林蛙的生境破坏,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如果中国林蛙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危及中国林蛙的生存和繁衍。又由于近年来各地降水量较少,严重影响了林蛙正常生长活动和越冬、产卵、孵化,导致林蛙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加之一些地方以养殖为名,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现象的出现,对野生中国林蛙资源的过度捕猎,造成约有60~70%的适生区域,林蛙分布密度急剧下降,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绝迹,加剧了对野生林蛙资源的破坏。

由于上述原因,东北不少地区的中国林蛙已经绝灭或处于绝灭的边缘。如不采取措施保护资源,到本世纪末将有大部分产区的林蛙达到绝灭状态。

为切实保护林蛙资源,严厉打击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行为,杜绝采取许多毁灭性手段进行捕捉(如炸药、毒药、电击等),对野生动物资源林蛙的保护,采取大力发展林蛙产业,带动林区职工致富及职工致富项目的产业转型,以达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林蛙资源来保护这一易危物种的目的。因此,在区域内对中国林蛙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4.调查及研究方法

4.1林蛙养殖户基本情况的调查

中和林场林蛙养殖是在1996年8月阿城林业局正式开展野生动物林蛙的驯养繁殖工作开始的,中和林场施业区面积为306810亩,规划林蛙驯养繁殖区域面积为206025亩。现有林蛙养殖户为48户,总计林场130个林班,其中有106个林班为驯养繁殖区域,最小户面积1230亩,最大户面积22115亩,平均每户4292亩。林场职工养殖户8户,农民养殖户40户。

4.2保障性工程及措施的调查

林蛙养殖的保障性工程主要有长年固定式管护房、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越冬池等;措施主要有安排大量管护人员,林蛙林蛙孵化期间管护,上山、下山期间重点看护,河流秋冬季重点看护。

4.3林蛙产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好林蛙野生动物资源及物种的特性,根据《中共中央关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将森林保护与森林多种经营产业有机结合,在保护好野生林蛙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发展林蛙产业,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野生林蛙资源,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4.4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调查

中国林蛙是水陆两栖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野生林蛙在林区积水或雨后水坑中配对产卵,因此,水源不足,水质混浊,饲料不足,天敌危害等,使蝌蚪成活率仅在10~20%左右,投放幼蛙回捕率仅也仅在5%左右。

5.结果分析

林蛙养殖区域种群密度每亩14.99只明显高于非林蛙养殖区域的种群密度每亩1.59只近10倍,非林蛙养殖区域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控制可以增加种群数量。

林蛙养殖篇4

关键词 葡萄园;土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7-01

桂林市因其葡萄产业发达而享有“南方吐鲁木”的美称,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2012年在广西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的支持下,2013―2015年在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葡萄园开展高效、生态养殖土蛙,经多年的探索获得成功,农户新增加收入逾20.4万元/hm2,扣除生产成本53 250元/hm2,农户新增加纯收入150 750元/hm2,目前全市应用推广面积近200 hm2。

1 养殖前准备

在葡萄园四周沿田埂用90~100目尼龙纱网围成0.8~1.2 m高的围栏,以防止土蛙逃跑或被蛇类进入捕食土蛙,在葡萄园中每隔2行也用尼龙纱网隔离,目的是分类管理,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也便于对蛙和葡萄的管理。

在葡萄园行距中铺垫农膜,水放至1/2,加入0.6 mg/L高锰酸钾,经过8~12 h水体消毒,即可放蛙苗。生长在葡萄园行的小草应尽量保留,以给土蛙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2 蛙苗选择

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抗病性强的本地蛙种,有利于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提高成活率;二是要选择已从蝌蚪转成幼蛙,且养殖20~25 d重量在20 g以上的幼蛙,若尚未转成幼蛙,在经验不足时,成功率偏低;三是要选择蛙的腹部、、后肢无红肿的健康幼蛙,以降低疾病传播[1]。

3 养殖密度

葡萄园养殖土蛙既要考虑养殖效益,又要考虑葡萄生产效益,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操作及土蛙养殖管理。因此,养殖密度以7.5万~9.0万只/hm2为佳。注意要分级放苗,尽量把同等大小的土蛙放在一起,防止弱肉强食[2]。

4 食料投放

土蛙喜欢在水中捕食,食料需投入水面上。其方法如下:在养殖沟内每隔5 m左右放一块厚度为1.5~2.0 cm,宽15~20 cm的木板浮在水面,既作登陆栖息平台又作喂食平台。土蛙一般食活体食料,投料时将膨化食料抛入水体,食料浮在水面并随水体漂动,易引土蛙抢食,同时投料尽量靠近栖息平台的水面,并且每次投食料要投足,以避免互相残食[3]。

食料要定时、定量、定位。①定时:葡萄园养殖土蛙在夏季,投料时间分别在傍晚和早上,每天投料2次;②定量:蛙体重50 g以下的,食料投放量按体重的6%~8%计;蛙体重50 g以上的,食料投放量按体重的8%~10%计;土蛙食料为膨化食料(钦州市家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生产),并依不同蛙重量用不同号料。体重在15~25 g用3号膨化食料,体重在25~50 g的用4号膨化食料,体重在50~80 g的5号膨化食料,体重超过80 g的用6号膨化食料(注意:在转入投不同号食料时,提前3~5 d加入下批号的1/2混匀再投食),每次投放食料在1 h左右吃完;③定位:每次投放食料时要基本固定在一个地方,以便于土蛙到时间即来原地觅食。

5 水体更换

养殖土蛙的水体必须干净,因水体污浊,易引发疾病。养殖水体以流动水为宜,但流速又不能太快,要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方法如下:用管内径12.5 mm或19.0 mm(4分管或6分管)的 PVC水管从引水渠引入土蛙养殖沟内,而土蛙养殖沟内出水口用同样大小的PVC水管即可。

6 疾病防治

6.1 红腿病

发病时,表现为后肢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充血,发炎溃烂,直至死亡。防治方法:一是加强观察,发现红腿病出现,分析产生原因;二是要切实加强养殖区域的卫生,及时捡出脱落的葡萄,以防止葡萄霉烂影响养殖区域场清洁;三是每隔10~15 d对生长在葡萄园行的小草进行适当梳理,以防止刮伤,同时用0.1 mg/L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6.2 出血病

出血病由于细菌感染引起,表现腹部、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块,腹内出血。土蛙出血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受到污染。防治方法:用0.1 mg/L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并每隔10~15 d进行水体消毒1次,保持水体洁净[4]。

6.3 歪脖子病

发病时,病蛙表皮发黑,脖子歪斜朝向一边,厌食、懒动,身体失去平衡,游动时身体打转,常与白眼病同时发生。歪脖子病是由于受败血黄杆菌感染,破坏蛙脑神经所致,因此又称之为蛙脑膜炎病。防治方法:一是保持养殖水体洁净,消除败血黄杆菌滋生环境:二是按每800~1 000 kg蛙用蛙必康粉剂200 g防治。用微型喷雾器先将膨化食料表面喷湿,然后再将所用“蛙必康”粉剂与表面喷湿的膨化食料拌匀,早晚各1次,连用2~3 d。随后每隔15 d用1次,连用2次。

7 参考文献

[1] 于洪贤,朱世兵.中国林蛙集约化人工养殖及越冬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2003(1):23-25.

[2] 钱伟平,陈朝霞.中国林蛙南移人工养殖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3(1):25-28.

林蛙养殖篇5

人性本善。每当看到有经营者因为项目经营不善或受骗而倾家荡产时,都会不自觉地表示出同情或怜悯。他们大多是抱着良好的致富愿望,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为制造出的项目光环里,勾起了人性本能的冲动而迷失了自己。太多事例和教训的堆积,以及相关经营者悲愤的眼神,让我们无法回避。作为调查,我们有责任去探寻事实真相,还项目一个本来的面目,给经营者一个清楚的警示。

为此,我们选择了曾经炒得很热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走访,揭开了多个盖着鲜花的陷阱,给被骗的经营者剖开项目本质,给经营不善者指明项目方向。

调查

驼鸟产下的蛋

案 例

失败的老桑

我在1997年前从来没有从事过养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鸵鸟的产肉率高,皮毛肉蛋骨都可以利用,于是我计划要发展几千头规模的鸵鸟养殖场。我就想,我养种鸵鸟,种鸵鸟值10万20万,它下一个蛋,当时是3万4万,我孵出小雏鸟,又值几万。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养了几只鸵鸟,以每只12万元,我把他们全部买了下来,后来又在广东以每只4.8万的价格,买了40只种鸟,加起来总投资达200多万元。但是,没过不久,我就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鸵鸟每天得吃饲料,种鸟又舍不得杀,小鸟养到一定阶段没有人要,最后连买饲料都成问题。我的投资算是以失败告终。

成功的杨俊红

我是云南富民县人,作为一个农民,搞养殖业应该是最方便的,就想找最有经济价值的来养。为什么驼鸟热的时候我没有进入呢?其一是没有这么多钱投入,其二是最根本的,我认为这个东西不值这么多,大熊猫宝贵才值那么多钱呢。我从1997年开始观察,亲眼见到种鸟从每只24万一路狂跌的全过程。在2000年我进入驼鸟养殖这个行业,此时驼鸟的炒作已经接近尾声。对很多养殖户来说,这时候也许听到“驼鸟”两个字就咬牙切齿。这是市场最冷清的时候。

我是这样算这个经济账的。1头山羊,母羊1年产5只羊,养1年半长成80公斤,50%的出肉率,羊肉40元/公斤,就是8000元;1只种鸟1年产蛋50枚,最低孵化出15枚,1年长成80公斤,按40%的出肉率,每公斤最低25元,就是12000元,再加上15张皮,每张按300元算,就是4500元,还有驼鸟蛋每枚50元,30枚蛋就是1500元,合计18000元。驼鸟显然是最划算的。

但为了稳妥,我以每只1500元买了8只小鸟作试验,摸索一下养殖经验。10个月,这8只驼鸟除了有一只误吃碎玻璃死掉外,其它都全部长成成鸟。这增加了我的信心,最后我以每只2万元的价格,从因为养殖驼鸟破产的云南民用园区买来了40只种鸟,开始了我的驼鸟养殖。

由于驼鸟主要经济构成就是小鸟、肉、皮、蛋,有些地方还有驼鸟羽毛。经过几年的摸索,我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架构这个产业。肉,我是靠开餐馆消化,2003年我在县城里开了第一家驼鸟肉餐馆,生意至今一直红火,现在全国各地大约前后有40余人来谈想从我这里进驼鸟肉去开餐馆,但我没有这么高的产出。蛋,我是委托山东的一个专门作蛋工艺品师制作成工艺品,现在也供不应求。皮,卖给了广东一家专门做驼鸟皮加工的企业。可以看出,我现在虽然有近2000余只的年出栏量,但货品的供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2004年开始,我就发动了全村的人都来养驼鸟,以每只500元小鸟给他们,然后养成成鸟后再以1500元回收。因为驼鸟所需的大多是青饲料,而且不易生病,所以大家的养殖积极性都很高。

现在我已经发展了96家养殖户,最近富民县又颁布了一项政策,凡是引养驼鸟的,每引种1只,政府补助150元。这又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养殖激情。我的计划是年出栏率达到1万只以上,就可以考虑进行全方位的深加工了。

反思

老桑的失败是因为盲目投资、高价引种和产出希望过高,再加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所致。而杨俊红的成功是因为他看好这个新项目,大家热炒时他在冷静观察,从而降低了引种成本,再加上诸如蛋雕艺术、皮具深加工技术的逐渐成熟,使他产品各部分的经济价值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调查2

芦花叶边的刺

案例

失败的安丰

密云是北京市的远郊县,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10来家芦荟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名义发展了9000多户农民种植芦荟。当一个个芦荟公司偷偷关门,老板们溜之大吉时,手里攥着一大把白条子的农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上当了!

在北京亲戚的撺掇下,安丰2000年9月就来到密云种植芦荟。第一次种了150棵,赚了点儿钱,就把两个女儿和亲家都叫过来种芦荟。缺少资金,一家人就从老家借了一分五的高利贷,先后交了100多万元的“押金”,11个棚的芦荟苗长势良好。没想到今年初芦荟公司就出事儿了,一分钱也没收回来。一家人已经被逼上绝境。

成功的胡昭贵

我开始进入芦荟行业是1997年,一个朋友想投资芦荟,又没钱,希望我能合作。芦荟是什么东西我都没听过。后来我讨教了芦荟专家,最终才对它产生了兴趣。花了4个月的时间,我到全国10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在了解了天然芦荟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国外芦荟产业的前景后,最终决定投入芦荟事业。当时,国内只有几家正规种植芦荟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更没有人开发美容产品。所以一开始就和那些炒种人的经营大相径庭。

我东奔西跑,最后北京郊区顺义县马坡乡,政府愿意很便宜地租给我50亩地,租期为30年。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2003年以后,芦荟炒苗风波渐渐平息。但是这场炒苗风波却给芦荟产业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做的芦荟产品,却没有芦荟含量,给消费者留下了芦荟产品没效果的印象。但我坚信,只要产品品质好,就会有市场。

最开始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和4个四川小伙子一起,挖水渠,搭大棚,所有农活都干。春天的时候,芦荟出了很多小苗,卖了一部分,赚了1万多块钱。那时候真是高兴。到了1999年下半年,我觉得经验摸索得差不多了,便把精力转移到开发产品上。我开始试着做化妆品,第一批是我亲自做的。样子很难看,不过我知道里面都是好东西,就送给了我那些老同学,希望他们给我提意见。

目前,走“平民路线”的“昭贵”芦荟产品已经进入北京60多家大商场,在全国拥有近30家商,我正在为打入美国市场而忙碌着。

反思

安丰和胡昭贵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了芦荟种植,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安丰的上当在于信息闭塞、辨别能力差,被眼前虚假的繁荣所迷惑,而没有一种对项目长远的考量。炒种与经营的区别也正是如此。任何一个短期利益都带着陷阱色彩,尤其是暴利,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任何一种长远收入都是经营的结果,最终形成鸡下蛋、蛋孵鸡的良性利益循环。

调查3

林蛙身上的皮

案例

失败的刘志贵

林蛙在东北正成为餐桌上的新宠,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收购价格逐步走高。很多原来专门做林蛙的餐馆拿钱都吃不着。而我养林蛙却赔钱了。

据广告介绍,一对种蛙成本在100元左右,一对种蛙一次产蝌蚪上千只,长成大蛙后一只能卖10元左右,也就是说投入100元,就能回报近万元。这种一本万利的事,谁看了不动心?我赶紧前往那家公司与对方见面,急着把这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抓在手里。对方说养殖方法非常简单,在我们山区,有个深水坑,把蛙种投里头,喂喂饲料就可以了。于是当即掏出1万多块钱从那家林蛙养殖公司买回了100多对种蛙开始养殖。结果引进的蛙种质量不好,喂饲料也贵,这一算账,赔得不行了。这也算了,小就小点吧。我一边自认倒霉,一边尽心伺候着那些还活着的林蛙,指望着养大它们后卖出去能捞回点本钱。可结果是连这点儿希望也被残酷的现实给灭了,还没等找到买家,我的林蛙就被当地林业执法部门全部没收,还罚款100元。

成功的周至善

我从事林蛙养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考虑的。我现在是和扎兰屯市某林蛙研究所进行合作,成为一个示范寄养点,而且现在养殖得非常成功。当时也是经过了多方的调查,通过他们的上级科技局调研,而且在当地考察了一下,这家研究所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基地的人员都是当地人,资产都是自己的。通过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决定跟他们合作,结果获得了成功。现在林蛙在国内外市场上是抢手的紧俏货,每只商品林蛙的收购价格达到了5~8元,林蛙油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已经接近每公斤3000元,国际市场上的林蛙油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10000多元。由于林蛙是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有关部门严禁捕猎,目前人工养殖林蛙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林蛙市场缺口巨大,林蛙养殖项目的前景十分乐观。

反思

据林蛙研究专家朱志明介绍,现在林蛙养殖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林蛙有100多种,目前较受外商欢迎的有断纹和双线这两个品种,因为这两个品种蛙油的含量和它的肤色比较好。第二是人工养殖林蛙所涉及的技术很多,在繁殖期、陆地期、越冬期等等。第三,因为林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首先要有驯养许可证,要经营出售的话,必须有经营加工许可证,要是运输的话,必须有准运证。

采访后记

三个项目,大体涉及到了热炒项目的方方面面。

驼鸟的热,在很多地方是政府高价引种产生的。他们带着希望当地老百姓致富的良好愿望,但最终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在当前很多地方还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养波尔多山羊。希望广大投资者以这个案例为借鉴,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思路出来,既不热着追高价昏了头,又不要因人家养殖失败而放弃。

林蛙养殖篇6

关键词:林蛙;回捕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71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43-1

封沟放养是目前整个东北林区林蛙(Rana chensinensis)养殖的主要方式,在放养生产中,回捕量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是指放养种群中可回捕到的商品蛙的数量(一般指秋季回捕的雌性成蛙数),不仅可反映养蛙户的收益和经营状况,而且也可间接地反映种群的整体数量状况及发展动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回捕量每年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变化,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回捕量变化的因素,对于在养蛙生产中趋利避害,促进种群增长并获得更大收益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笔者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对长白山白河、露水河和松江河等林区的一些多年从事养蛙经营的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认为对林蛙回捕量变化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天气,二是天敌,三是人为因素。本文初步总结和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林蛙回捕量变化的影响,供有关经营和管理者参考。

1 天气对林蛙回捕量变化的影响

天气的变化被认为是回捕量产生自然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天气要素中,降雨量、降雪量和冻害的发生对回捕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在降雨量大的年份,特别是在秋季回捕季节降雨量大,降雨频繁,回捕到更多林蛙的机会就会增多,反之则会减少,两者表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特点与林蛙喜阴雨潮湿的生活环境和秋季越冬前喜在阴雨天气集中下山入河的习性有关。干旱少雨不仅影响回捕量,而且由于使林下湿度降低,昆虫等食物资源缺乏,还可严重影响林蛙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从而进一步加剧对种群发展的影响。降雪量的影响则表现在,林蛙对即将来临的冬季降雪量的大小可能有预感本能,如果冬季降雪量大,林蛙则有不选择下山越冬的可能(据说是直接在山上“土遁”,即潜入土中越冬,而不迁移回河或越冬池),秋季回捕时这些不下山的林蛙就回捕不到,即雪大下山少,雪小下山多,回捕量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冻害的发生对种群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可导致林蛙的大量死亡,因此可使回捕量大幅减少甚至绝收。分析认为,冻害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一定的天气条件相关联的,因为一旦发生冻害,往往都是大范围的。据观察和了解,冻害多发生在冷冬雪小的年份及越冬水体不适、易于干涸的情况。

一般来说,天气的变化在年间或较长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预测的,一些不利天气的影响也很难人为掌控。

2 天敌对林蛙回捕量变化的影响

天敌动物是自然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林蛙种群的大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养蛙生产来说,天敌的影响是极具危害性的,它是造成放养林蛙成活率和回捕率普遍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敌的数量越多,则危害的程度也越大,最终所获得的收益也就会越少,因此,在养蛙过程中对天敌防控的好坏,就成为能否获得更好收益的关键所在。一些有实力的养蛙户每年都不惜投入较大资金和人力进行天敌防治工作,即说明了这一点。

自然界中林蛙的天敌可谓多种多样,可存在于林蛙整个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其中普遍认为危害较严重的天敌为鼠类,以及蝌蚪期的天敌龙虱幼虫、蜻蜓幼虫和水鸟类等;其他尚有獾、黄鼬、蛇类及其他一些鸟类等,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3 人为因素对林蛙回捕量变化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对种群实施人为的干预措施和行为,同样对林蛙回捕量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因素。管理工作是养蛙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实践表明,对放养种群的管与不管,其结果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有较好管理的种群可以避免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密度放养条件下的食物问题、疾病、天敌危害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等,减少各生活时期的损失和死亡率,从而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而只放不管、只抓不养,则不利于种群的维持和发展,也就不利于回捕量的稳定和提高,甚至结果只能是越养越少,越抓越小。

二是放养量大小。正常情况下,放养量越多,回捕量也会相应地越多,放养量越少,回捕量也会相应地越少。放养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种源的繁殖量和投放量以及为繁殖活动所营造的适宜水面的大小。种源的繁殖量和投放量越多,代表着种群的增长潜力也越大,种群的增长进程也会随之加快;而为种群创造更多更充足的繁殖空间,则可有效地提高繁殖量,并可为扩大种源的投放量提供必要的生境基础。

三则是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林蛙放养过程中,无计划或灭绝性的回捕,投毒、偷盗等破坏性事件的发生,还有林木采伐、环境污染、放牧等所造成的适宜栖息地的改变或丧失,都是对种群极具负面影响的人为因素,将极大地影响今后的收益,甚至是养蛙的持续。为解决种源问题而进行的异地买卖和采集活动,使林蛙种群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的回捕量虽然可能因此而越来越多,而另一些地方的回捕量却可能越来越少。

林蛙养殖篇7

矿泉水开发产业。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天士力、恒大等一批大型知名企业陆续落户靖宇,矿泉水生产企业达到13户,新上矿泉水、果蔬饮品等生产线12条,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实际年产量300万吨,年产值20亿元,实现税金1.8亿元。申报部级矿泉水保护区面积42325公顷。

生态经济林产业。结合林地清收工作,县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态林业,全县建立生态苗圃150多个,面积1200多公顷,每年产出各种树苗10亿株以上。新营造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等生态林8000多公顷;营造蓝莓、树莓、山葡萄等高效益经济林1100多公顷,年实现林业产值7.6亿元。

林下中药材产业。实现人参产业由伐林种植向林下种植转变,全县建设林下野山参栽培示范基地30多处,规模1.2万多公顷;利用参后林地进行林药间作,建设北五味子、细辛、天麻、返魂草等道地中药材基地3100多公顷。年产各类干品中药材5200吨,实现产值6.2亿元。

林下养殖产业。与国有森工局密切联合与协作,封沟153条,建设林蛙养殖基地4.2公顷,年回捕林蛙1800万只,年产林蛙油16吨;建设特种野猪养殖基地6处,养殖野猪1.2万头,年实现林下养殖产业产值1.8亿元。

林蛙养殖篇8

这份落款于2009年10月15日,由重庆李渡新区管委会向重庆涪陵区法院发出的公函,出现在一起民事案的卷宗中。

44岁的重庆涪陵区李渡街道农民付强,2007年在自家承包地开办蛙场养殖美蛙(美国青蛙)。2008年6月,承包地被征用建设李渡工业园区。因为未能和政府就蛙场搬迁补偿标准达成一致,付强拒绝签署搬迁协议。

而随后李渡管委会批准爆破公司在相应地块开山放炮。隆隆炮声过后,付强养殖的美蛙大批死亡。他由此委托涪陵区环保局进行爆破噪音监测,并委托水产协会解剖诊断美蛙是否罹患疾病,最终确定了蛙死亡和爆破施工的因果关系。

2009年4月14日,付强一纸诉状将两家施工单位告上重庆涪陵区法院,索赔255万余元。准备时,按照律师的建议,付强特意避开了把当地政府列为被告。但直到今年3月,法院5次开庭,迟迟未下判决结果。

与此同时,付强遭遇接连怪事。涪陵区林业局先后出具了两份文件,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身份确定蛙场的赔偿标准。其第一份标准不被付强接受后,李渡管委会要求林业局再度出函。由于两份文件互相矛盾,而且只是部门“复函”,不构成政府文件的效力,付强拒绝接受。

一个背景是,规划达20平方公里的重庆李渡工业园区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程,目标是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

随后,付强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亦被拿来做文章,当地警方多次对其进行“涉黑”调查。

在付强看来,他投资养殖场对自己意义重大,是“浪子回头的标志”。他之前做过包工头,1998年因“非法买卖枪支”被判刑12年。

2006年4月,获得减刑的付强提前出狱后筹办了养殖场。

涪陵区国土局副局长、李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中亚对记者不断强调:“付强有犯罪前科,绝非一般农民。”

付强提及,去年年底有段时间,他被当地派出所传唤多次:“他们让我电话随时接听,向警方报告方位。”

涪陵警方证实,他们对付强进行过调查,但拒绝透露详情。

邓中亚承认,政府之所以介入付强与爆破公司间的民事纠纷,是因为爆破公司放炮是政府允许的,如果爆破公司要赔偿,最终将由政府埋单。

与此同时,一审法院委托西南大学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结论认为美蛙死亡是爆破造成,损失达63万元。这个结论支持付强。原以为胜算在握,没想到2010年3月2日,付强等来的却是败诉。

2010年6月,在准备上诉时,付强的律师在卷宗中发现了本文开始的公函,上有一审法院副院长的批示,“交承办人阅处。”

一审法院院办一位负责人称,此类材料一般不会进入正卷,可能工作人员弄错了。

“政府一般不会书面,现在哪有这么莽的。”该院一位副院长说。

李渡管委会副主任刘生荣承认公函由其找人所写,而刘生荣此前为重庆市三中院民一庭法官。他承认此函代表管委会,但“我们只是表达政府的意见”,至于希望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其败诉的要求,“听不听是法院的事”。

最终的结果是,涪陵区法院“听”了。

林蛙养殖篇9

1开展科学实验,营建示范林体系

1.1既往科学实验情况辽宁省实验林场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学试验放在首位,依托科学研究院、林业大学,开展科学试验,将林业科学试验同林业生产紧密结合,承担了53项科研课题,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其它奖励12项。许多课题成果,已经在全省推广,并在全省乃至国内部分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1.2目前开展的试验课题2011年以来,新开展科研课题13项,其中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1项,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2项,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1项,与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2项,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1项,与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合作3项,自立课题3项。主要涉及针阔混交林栽培(培育)、良种选育及其生长、生态环境预测、次生林综合经营、林业数字档案等5个方面的研究。

1.3科技示范林建设规模自2011年以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森林经营建设项目15项,其中林木良种基地建设2项,造林、抚育间伐试点6项,速生丰产林基地2项,大径级木林培育技术推广1项,经济林工程1项,有害生物防治2项,围栏封育工程1项。现已建设示范林5100hm2。其中次生林综合经营,建设面积306hm2,诱导形成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224hm2;红松果材兼用林经营,建设面积1210hm2;落叶松大径级用材林经营面积1237hm2;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经营面积810hm2;落叶松人工林冠下伐前更新经营面积185hm2;红松嫁接商品种子林经营面积421hm2;红松阔叶混交水源涵养林经营面积530hm2;珍贵阔叶林经营与保护面积177hm2。保护珍贵阔叶树种,国家一级1种,国家二级3种,省级保护树种3种。

2强化动植物资源管理,开展新品种研究试验

2.1现有动植物资源浑河源林区,有植被类型22个,植物114科418属1139种,野生动物种类210种,昆虫种类927种,大型真菌302种。有许多珍贵树种,如原生红松(Pinuskoraiensis)、冷杉(Abiesholophyll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amurense)、怀槐(Maackiaamurensis)等。引种的树种有,东部白松(Pinusstrobus)、欧洲赤松(P.sylvestris)、多脂松(P.resinosa)、裂叶垂枝桦(Betulapendul‘aDalecarlica’)等。

2.2新品种研究试验最近开展日本落叶松自然杂交种良种选育及无性繁殖试验,裂叶垂枝桦育苗栽培试验。日本落叶松自然杂交种良种选育及无性繁殖试验现已完成优树选择、插穗圃建设、嫩枝扦插试验,已扩展栽培到黑龙江、吉林、河北以及辽宁5市7县。裂叶垂枝桦育苗栽培试验,已育苗100万株,栽培到4省6市区,现已进入验收评审阶段。

3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提高非木质资源收入

3.1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初衷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其目的是有限度地扩大非木质资源经济产出,突出“少砍树也致富”经营理念,最终目的是逐渐减少森林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在商品林地有计划地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下中草药种植、山野菜栽培、小流域林蛙养殖、红松果实经营等项目,通过租赁或承包等形式,由国有经营,转化为职工个体经营,由职工投资经营,林场宏观管理。

3.2职工自营经济规模职工自营经济分为林蛙养殖、红松经济林营造与经营、林下经济植物栽培3个方面,由职工租赁、承包或与林场合资经营。林蛙养殖采用半人工养殖技术,养殖面积6500hm2,年产林蛙9000kg左右。红松经济林(红松嫁接园)面积421hm2,2014年红松食用种子产量15万kg左右。林下经济植物栽培主要为林下参种植、刺龙牙栽培,规模为40hm2,属试验研发阶段。2014年,全场职工自营经济收入500余万元,预计到2020年,职工自营经济收入将达到2200万元左右。

4森林经营重点调整的初步效果

4.1森林结构根据国家规定重新界定了森林类别,其中国家一类公益林270hm2,国家二类公益林2981hm2,国家三类公益林388hm2,地方公益林18hm2,公益林与商品林面积比为37.9∶62.1;龄组结构逐步得到调整,2013年幼龄林面积为34.4%,中龄林面积为16.6%,近熟林面积为10.0%,成熟林面积为38.3%,过熟林面积缩减到0.7%;树种结构趋向合理,以柞树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面积为18.0%,其它阔叶树种面积为17.7%,落叶松面积为37.7%,红松面积为21.6%,油松面积占2.2%,其它针叶树占2.8%。径级结构中大径材显著增加,针叶林小径材为20.0%,中径材为46.0%,大径材为34.0%。阔叶林小径材为8.0%,中径材为67.9%,大径材为24.1%。

4.2水源涵养能力有效蓄水能力,红松林约1500t•hm-2,针阔混交林约1270t•hm-2,落叶松林约1170t•hm-2,柞树林约2570t•hm-2,杂木林约2250t•hm-2。最大持水能力,红松林达到4700t•hm-2左右,针阔混交林达到3700t•hm-2左右,落叶松林达到2900t•hm-2左右,柞树林4100t•hm-2左右,杂木林达到3300t•hm-2左右。

5森林经营重点调整的趋势

5.1宏观趋势将森林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来经营,在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过程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并长期保持系统的功能良好。重点保护部级一级公益林,有条件的限制经营部级二级公益林,在商品林中培育速生丰产林、红松经济林,适度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5.2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在森林经营中,人为仿效自然模式,按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对森林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栽针保阔—动态森林经营体系”,在广泛的空间规模和长的时间尺度,通过经营使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接近稳定的状态。

5.3水源涵养林建设根据本地区森林资源特点,以适度投资额、针阔面积比为主要约束条件,以森林水源涵养效能最佳和非木质资源净收入最大为目标,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研究公益林、商品林条件下红松林、落叶松速生大径级材林的水源涵养等公益效能。

5.4濒危物种保护在物种资源普查基础上,建立濒危物种资源档案。强化黄波罗、水曲柳等濒危树种的造林后期管理,探讨人工林中濒危树种抚育、采伐和保护办法;建立细鳞鱼恢复种群繁育区;开展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试验,小流域圈养试验。

林蛙养殖篇10

    关键词:哈蟆油、中国林蛙、主要成分、主要功效、药用、食补、美容、长白山哈蟆油软胶囊工艺、研发、产业化

    一、概述

    哈蟆油(Oviductus Ranae)为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干燥输卵管,又称林蛙油、田鸡油、哈什蟆油、哈士蟆油等。中国林蛙(Rang temporarieschensinertsis David)是中国东北长白山脉东部山区特产,纯野生动物,亦被称为长白山哈士蟆、雪蛤、蛤蟆。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所具备的生长发育特征可简单概括为:凝山林精气、饮清泉甘露、食百种昆虫、潜冰水冬眠、历三载霜雪而成。这一独有的生长发育特征,使其雌性成蛙的输卵管具有较高的药用、滋补和美容

    价值。2004年5月,经国家质检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国家标准》正式确定: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是以原生态条件下自然放养的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为唯一原动物,精取其雌蛙的输卵管,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规范加工制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的哈蟆油,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称。

    长白山哈蟆油主要成分:富含蛋白质占总量的 56.3%,纯蛋白质含量为40.7%,只有4%的脂肪,含有17雌二醇、睾酮、孕酮等4 种激素、维生素A、B、C、D 、E等9 种维生素、含有铁、钾、钠、镁、锌、锰、硒等13 种微量元素和 18 种氨基酸,其所它体内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是生长 30 年野山参的 3 倍,经济价值是东北红参的 13 倍。中国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什蟆、飞龙、猴头)和“东北新三宝”(哈什蟆、红景天、不老草)之列,被医学界称作为“绿色保健软黄金”。

    长白山哈蟆油主要功效: 补肾益精、养阴润肺、延缓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抗癌辅助作用,增强性功能、 降血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神疲乏力、肾亏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蛙油中含有大量消炎、抗菌防腐的复合多肽,这种物质能保持皮肤的胶原蛋白,使皮肤细胞内外水分保持平衡,保持肌肤光洁、细嫩、减皱有光泽增加弹性、养颜润肤,延长青春期的显着作用;另外,如果有冻疮、脚气、水火烫伤,蛙油外敷也有治疗作用。蛙油是一种兼具药用、食补、美容的高级营养品。

    适应人群:商务智士、政界要员、进取学子、司机、长途旅行者及疲劳者; 贫血、先天体质虚弱、年老体质早衰者; 孕妇补充营养及产后缺乳,更年期妇女; 思虑过度、心神失养、烦燥、夜睡不佳,失眠多梦者; 大病后、大手术后、功能失调者; 肺虚久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症等引起的哮喘者; 对需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可迅速补充高蛋白,增加白细胞恢复体力.

    生态保护功能:林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在维特森林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测试,一般每只林蛙每天可捕食各类昆虫 50~120只,多至300只,在所食昆虫中绝大部分为有害昆虫,如时虫甲、夜蛾幼虫、树粉蝶幼虫、尺蠖和叶蜂等农业上有名的害虫。因此,人类把林蛙称为森林的"卫土"、农业的“良友”。此外林蛙还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蝇、蛞蝓等。更有意义的是中国林蛙在完成生殖开始上陆地生活的时候,正是昆虫开始大量繁殖的时候,昆虫的休眠期,也正是林蛙的冬眠期,因此,它对控制昆虫的大量发生发展进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长白山哈蟆油软胶囊工艺开发研究

    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2 主要原材料:中药材蛤蟆油

    2 方法与结果

    2.1 蛤蟆油软胶囊工艺流程:

    添加剂

   

    蛤蟆油精选溶胀冷冻干燥超微粉碎调剂乳化均质脱气

    灭菌压丸干燥装瓶装盒成品

   

    明胶胶液制备

    2.2 结果

    经科学组方,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制剂先进技术研制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的哈蟆油软胶囊制品,应用饿有效率达100%,显效率达95%以上,并具有远期疗效的重要特点。

    现代药理学证明:蛤士蟆油有抗运动失调抗疲劳等作用。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人口服10g哈士蟆油软胶囊迅速吸收,服后0.5—1hr,在血浆中达到最大峰值,人体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可由传统服法的10%提高到90%以上,本品半衰期约10hr,因此一日二次,即能保持相当高的血药浓度。

    三、产业化研究

    1、市场预测

    目前,林蛙系列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桦甸每年有100多吨哈蟆油销往南方,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等国。试想12亿人口中,1%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服10g哈蟆油,一年需哈蟆油近100T,可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长白山哈蟆油软胶囊作为治疗与保健功效显着的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探讨意义深远,产业化前景、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2、经济效益分析

    哈蟆油软胶囊产业化后,预计年生产规模按120万瓶计算,年销售额10560万元,利税5068万元,并具有较大出口创汇潜力,经济效益可观。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2] 中国林蛙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3] 林蛙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畜牧兽医杂志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