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法规十篇

时间:2023-04-06 04:25:58

消防法规

消防法规篇1

第一条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四条国务院公安部门对全国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军事设施、矿井地下部分、核电厂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

森林、草原的消防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有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

第七条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

第二章火灾预防

第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

对消防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消防技术、消防装备。

第九条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合理的位置,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原有的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限期加以解决。

第十条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未经核准的,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变更。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公共场所室内装修、装饰根据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应当使用不燃、难燃材料的,必须选用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材料。

第十二条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的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或者开业。

第十三条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公安消防机构对活动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第十四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三)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四)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六)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依照前款有关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做好住宅区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五条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员工集体宿舍。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已经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应当限期加以解决。对于暂时确有困难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消防安全措施,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可以继续使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建立防火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二)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三)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四)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第十七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个人,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生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对产品应当附有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数据的说明书,并且注明防火防爆注意事项。对独立包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当贴附危险品标签。

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储存可燃物资仓库的管理,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第十八条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第十九条消防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未经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消防产品。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配件或者灭火剂维修消防设施和器材。公安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和品牌。

第二十条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和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技术规定。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公用和城建等单位在修建道路以及停电、停水、截断通信线路时有可能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的,必须事先通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

第二十二条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和草原防火期间、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采取防火措施,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第二十三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定期监督检查。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审核、验收等监督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公安消防机构发现火灾隐患,应当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采取措施,限期消除隐患。

第三章消防组织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

第二十七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消防站建设标准建立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工作。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工作。

公安消防队除保证完成本法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第二十八条下列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一)核电厂、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大型港口;

(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

(三)储备可燃的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

(四)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以外的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

(五)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

第二十九条专职消防队的建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验收。

第三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乡、村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由职工或者村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

第三十一条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权指挥调动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扑救工作。

第四章灭火救援

第三十二条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

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消防队接到火警后,必须立即赶赴火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

第三十三条公安消防机构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的现场扑救时,火场总指挥员有权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决定下列事项:

(一)使用各种水源;

(二)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三)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四)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五)为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场的建筑物、构筑物;

(六)调动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助。扑救特大火灾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人员、调集所需物资支援灭火。

第三十四条公安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实施。

第三十五条消防车、消防艇前往执行火灾扑救任务或者执行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时,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其他车辆、船舶以及行人必须让行,不得穿插、超越。交通管理指挥人员应当保证消防车、消防艇迅速通行。

第三十六条消防车、消防艇以及消防器材、装备和设施,不得用于与消防和抢险救援工作无关的事项。

第三十七条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对参加扑救外单位火灾的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依照规定予以补偿。

第三十八条对因参加扑救火灾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

第三十九条火灾扑灭后,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对于特大火灾事故,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

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当按照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实的情况。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可以并处罚款:

(一)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二)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未经消防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擅自使用的;

(三)公众聚集的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合格,擅自使用或者开业的。单位有前款行为的,依据前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法的规定,擅自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责令当场改正;当场不能改正的,应当责令停止举办,可以并处罚款。

单位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的规定,擅自降低消防技术标准施工、使用防火性能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或者不合格的装修、装饰材料施工的,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并处罚款。单位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罚款。

第四十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法的规定,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的;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处警告。

营业性场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可以并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款:

(一)对火灾隐患不及时消除的;

(二)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的;

(三)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的。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的规定,生产、销售未经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消防产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维修、检测消防设施、器材的单位,违反消防安全技术规定,进行维修、检测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罚款。

第四十五条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或者线路、管路的敷设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法的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警告、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单位有前款行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警告或者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

(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

(二)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

(三)阻拦报火警或者谎报火警的;

(四)故意阻碍消防车、消防艇赶赴火灾现场或者扰乱火灾现场秩序的;

(五)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影响灭火救灾的;

(六)过失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罚款:

(一)指使或者强令他人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冒险作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埋压、圈占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的,或者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三)有重大火灾隐患,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逾期不改正的。单位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罚款。

有第一款第二项所列行为的,还应当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对逾期不恢复原状的,应当或者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造成人身伤亡,尚不构成犯罪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五十条火灾扑灭后,为隐瞒、掩饰起火原因、推卸责任,故意破坏现场或者伪造现场,尚不构成犯罪的,处警告、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单位有前款行为的,处警告或者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罚款。

第五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处罚,由公安消防机构裁决。对给予拘留的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裁决。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消防机构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决定,由公安消防机构执行。

第五十二条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消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通过审核、验收的;

(二)对应当依法审核、验收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故意拖延,不予审核、验收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改正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或者指定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消防法规篇2

一、消防行政执法风险的种类

消防行政执法风险,是指消防执法部门( 公安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 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消防执法职责过程中,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实施执法行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国家和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和法律后果的情形。执法风险以风险动机是否有获利机会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那种只有损失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如业务不纯、能力不足、违反程序等因素导致的执法风险; 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失可能,也有可能获利机会的风险,如、、而导致的执法风险。消防法律规章所规定追究责任情形,主要以投机风险为主; 公安部消防局规范性文件所规定追究责任情形,对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未严加区分。执法风险以承担责任的方式划分为刑事责任风险、行政责任风险、部队特有风险三种。刑事责任风险是指消防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为严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八十五条、三百八十六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根据情节轻重,处拘役、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索贿的从重处罚。行政责任风险是指消防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较轻,尚未触及刑罚,但应受到系统内部党、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的风险。党政纪处分虽然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风险,但却足以影响个人的政治前途及人生的命运; 经济处罚就是让出现执法过错的人员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如扣除绩效工资等,作为惩罚来刺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部队特有风险主要指退出现役,转业安置。二、消防行政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 一) 政策、体制原因引发的执法风险

1.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内部规定不严密,易诱发执法风险。为保证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效果或更好地落实好上级精神,消防部门往往都会结合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内部规定。而这些内部文件,是在特定时期为特定环节而制订的内部制度,往往只单纯地强调消防执法人员本身的责任,容易忽视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为司法机关追究执法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容易产生消防执法风险。如,某些火灾隐患整治部署文件,对单位检查数量,大量采用“一律”、“全部”等绝对化用语,导致发生火灾单位变成应查而未查,被追究责任。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具有反复性和经常性,消防警力又有限,面对风险没有哪一个消防执法人员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已经履行了法定执法职责,可适用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中的免责条款。

2. 消防执法环节多,易产生执法风险。目前,消防执法监督体制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很难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执法过程中许可受理、行政许可( 消防设计审核、工程竣工消防验收、公众聚集场所开业或投入使用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等各环节之间缺乏严密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对消防执法权力从行政内部加强纵向制约和发挥行政相对人对执法权的横向制约未能完全实现,尚未形成对消防执法权力真正有效的制约机制,易引发消防执法风险。尤其是消防执法环节多,办案人员多,档案移交、规范执法等制度还不够严谨,部分办案人员业务能力弱或理念偏差,执法风险偶然性因素增多,执法风险连带责任加大。

3. 部队特有体制,产生执法风险。消防部队属于公安现役部队,尽管在管理上实行军事化,但作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又行使着消防行政执法职能,这就使得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产生了一定的权力寻租空间,而且现役干部面临着二次就业,这就难免会造成有的干部产生临时观念,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感觉自己只是消防部队的过客,缺乏应有的归属感,所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二) 环境因素引发的消防执法风险

1. 地方党委、政府干预容易引发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些与现行消防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优惠政策或措施; 一些形象工程、重点工程,成为“打招呼”工程,要求各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先发展后规范等,甚至有以提供消防技术服务为名,实则默认违法行为存在的情形。当发生冲突时,消防部门往往左右两难,而产生的执法风险却由消防部门独自承担。

2. 各类市场主体经济违法形式多变增加执法风险。随着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方式的日新月异,不法经营者的违法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如采用劣质消防设施,蒙混验收合格,监督检查中隐患却屡治屡犯,甚至有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利用专业优势,帮助建设单位欺骗消防部门的执法,增加了消防监督管理、执法检查的难度,从而也增大了消防执法风险。

3. 人情干扰执法增加执法风险。目前,部分违法经营者在法与理、法与情等方面还存有模糊认识,为达到少罚款或逃避消防行政处罚的目的,千方百计找关系说情送礼,少数意志不坚定的执法人员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

( 三) 个人原因引发的消防执法风险

1. 风险意识不强。客观来看,许多消防执法干部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知道“贪污受贿”会导致对个人责任的追究,但有些执法干部对由于消防执法行为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和后果没有明确认识,对在执法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缺乏有效认知,往往产生“没有吃拿卡要”就不会有执法风险的错误认识,忽视了纯粹风险的危害性。

2. 个人私欲作梗。一些消防执法干部缺乏法制观念和廉政意识,在人情、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不严格予以消除。甚至,有的执法人员利用消防业务专业性强,群众对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了解甚少的情形,规避法规打“球”,在利益驱动下用看似“合法”的程序掩盖违法行为。这种、的现象,是导致执法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

3. 执法质量不高。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足,如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制作法律文书不严谨、不规范,出现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问题,使得案件质量不高。执法人员错误的、随意的、质量不高的执法行为,决定了执法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

4. 执法不文明。少数执法人员以执法者、上位者自居,执法方式简单、手段粗暴,行政相对人要么“秀才遇到兵”忍气吞声,要么对部队军人作风更为看重、叫真,都会产生对立情绪,也是引发执法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消防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

在推进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进程中,防范消防执法风险已势在必行。然而,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消防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

( 一)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是防范执法风险的首要因素,抓好教育培训是防范和降低执法风险的基础和方向,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各级消防部门都要把防范执法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执法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法制和警示教育,引导执法人员树立起依法行政意识,清醒认识新形势下的执法环境,知法、懂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要加大消防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稳步提高干部的整体业务素质,使其掌握消防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和执法程序,具备良好的执法基础素质,避免过错执法行为的发生; 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

( 二) 完善内控机制,化解权力风险

完善内控机制、规范岗位职责是有效化解执法风险的关键。在全面梳理执法业务的基础上,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权责统一为重点,优化办案人员结构,科学划分职能,明晰受理、行政许可( 建审、验收、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日常监督、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等各个岗位和环节的职责,使其相互衔接、互相制衡,加强岗位风险防范控制,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避免执法责任不清和执法连带责任风险。

( 三) 强化执法监督,防范现实风险

一是要强化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要认真执行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会签制度,凡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在出台之前,必须经过法制部门的统一审核把关,避免与法律冲突引发的执法风险。二是要强化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要认真执行大要案件集体议案制度; 要增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自我纠错能力,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强化执法行为的事后监督。要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对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净化执法环境。四是加强执法的外部监督。要落实好政务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实现“阳光执法”。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民主参与消防执法管理活动,形成执法管理民主化的格局,确保执法公正,减少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使消防执法更加和谐到位。

( 四) 改善执法环境,消除潜在风险

一是各级消防部门在工作中主动向各级政府汇报和宣传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接受地方人大、政协的监督,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与配合,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三是消防执法顶层设计要全方位考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消防部门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应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有效制止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同时,兼顾风险的防范,尤其是顶层设计逻辑用语要严谨,观念要持中、客观。

四、消防行政执法风险的应对

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同火灾的发生,即使防火工作再怎么扎实,但也不会杜绝火灾发生。当风险问责降临时,应当科学应对。

( 一) 实事求是,公正处理

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就消防安全来讲,也处在事故的易发期。因火灾隐患未发现、未整改暴露出大量的执法问题。对此,有的执法单位冷漠视之,得过且过; 有的丧失原则,一味保护; 有的不加区分,一棍打死,这些都不是单位正确应对执法风险的方法。对于投机风险,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加强执法理念教育。对于纯粹风险,应当辩证看待,给予应有的组织保护,在应该为执法人员“张目”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压力,决不能当“缩头乌龟”,尤其是不能片面考虑单位声誉和对上“有个交代”,把责任推到执法人员身上。经历挫折,又享受了组织关心的执法人员,会更加努力学习,执法会更为严谨,也更有希望成为消防监督执法的中坚力量。同时,作为一个整体,消防部门更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的能量来保护自己的同志,学会争取舆论主动,学会舆论公关。正面的好事情,要主动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反面的事情,首先是不护短,自觉查处,主动抢占舆论先机,公正公开的向社会做个交代,提高消防部门执法公信力,避免流言蜚语的传播。

消防法规篇3

行政诉讼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救济制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最直接、最实际的保护。近年来,消防行政执法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行政诉讼案件发生,通过这些案件进行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和规律。

一、消防行政诉讼案件的主要特点

1、

数量上偏少。据辽宁省消防部门统计,1998年至2001年3年间,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共检查单位22.7万个,整改一般火灾隐患

299624项,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1336起,其中警告4732起,罚款处罚12230起,责令三停处罚4052起,行政拘留322

人。与上述消防行政执法行为相比,同期全省仅发生行政诉讼案件7起,在具体行政行为总数中所占比例极小。与工商、税务、城管等大多数行政部门相比,甚至与治安、交通等警种相比,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要少很多。

2、

行政处罚决定和火灾事故调查结论是诉讼热点,其中针对火灾调查结论的诉讼案件占很大比例。据统计,1998年《消防法》颁布实施以来,辽宁省共发生行政诉讼案件13起,主要是当事人不服消防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火灾事故调查结论,其中当事人不服火灾事故调查结论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就有8起,占发案总数的62%;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有3起,占发案总数的23%。

3、

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大都与民事诉讼有关。许多当事人提起火灾行政诉讼,大都是为挽回民事诉讼中败诉责任而提起的,当事人认为民事案件败诉主要原因是由于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结论不利于自己,便在提起上诉或者申诉期间,试图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消防部门的结论,从而达到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占据主动,直至胜诉的目的;也有的是担心在今后的民事诉讼中,依据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事故调查结论,可能要承担败诉责任而提起的诉讼。此外,在对行政许可不服提起的诉讼案件中,出现了新苗头,如:大连市民刘某因对所购商品房不满意,为达到退房的目的,在采取其他办法无效的情况下,以消防验收合格这一具体行政行为错误为由,将消防部门告上法庭。

4、

从案件审理结果看,消防部门胜诉较多。截至目前,辽宁省发生的13起消防行政诉讼案件中,裁定中止诉讼1起,维持消防部门决定5起,驳回原告4起,正在审理3起,辽宁省消防部门尚没有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败诉,全国其他地方消防部门胜诉率亦很高。

二、消防行政诉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1、

火灾事故调查结论是否可以列入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法律规定之间有冲突,各地法院的做法亦有所不同,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执法紊乱。

火灾事故调查结论是否可以列入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不但理论界存在争议,在法律规定之间也同样存在冲突。《公安部关于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批复》(以下简称公复字[2000]3号文件)对此明确作出了否定的答复,《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也规定,“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为最终决定”。但在2000年0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后,人民法院开始受理火灾事故调查结论的行政诉讼案件。

此后,虽然全国各地因不服火灾事故调查结论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不断发生,但是各地人民法院的处理却各有不同。如发生在四川叙永县的一起案件,法院以火灾事故调查结论属行政确认行为,进行了受理和审判,同时提出《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及公复字[2000]3号文件均非法律,并非《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款所指的:“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在人民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此外,在贵州云岩也发生了一起类似案件,法院却在终审判决撤销《火灾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之后,又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根据公安部公复字[2000]3号文件,再审驳回了当事人的。2002年10月22日,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人民法院审理全区第一起当事人不服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经法庭陈述和调查,盐池县人民法院以火灾事故调查结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为由,当庭驳回原告了诉讼请求。

法律的冲突,使原本很严肃的执法过程出现了随意性,实践中不但当事人不知所措,人民法院也无所适从。

2、消防体制特殊性带来的弊端已波及到行政诉讼

我国实行的消防体制非常特殊,特殊性在于主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保卫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扑救火灾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作为公安消防机构,具体履行政府消防管理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与此对应,分别规定了“公安消防队”和“公安消防机构”两个法律主体概念。1998年辽宁省出现了全国第一例状告119的行政诉讼案件后,这种两重性带来的一些弊端开始引起人们注意,实践中,全国范围的法院极少受理这类案件,尚未出现明显问题,但在理论界对于火灾扑救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是否可诉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火灾扑救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火灾扑救行为是行政救助行为,应当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火灾扑救中出现的不作为,应当进行国家赔偿。在这方面,尚无权威性的定论,或许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同理顺消防体制一并考虑。火灾扑救是否可能形成类似火灾事故调查结论那样的诉讼难点还不得而知,但是这一点恰恰是最让人忧虑的,为避免重蹈教训,应当理论和实务上予以重视。3、个别执法人员不能善待原告和自觉接受司法审查

个别执法人员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的问题,错误地认为提起行政诉讼的老百姓是刁民,对其歧视甚至敌视,总想找机会惩治其一番;对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有抵触情绪,认为行政诉讼是将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不愿主动配合、协助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甚至以弄虚作假、规避法律等手段阻挠公民、法人行使诉权,使其不敢告、不能告、或告后又撤诉。

4、当事人不敢诉和滥诉的现象并存

公民、法人不敢大胆行使诉权,能忍则忍,能不告则不告;有的前面告了,后来又撤诉。很多人认为:“县官不如现管,赢官司只一次,受气是一辈子。”与此相反,有的当事人滥用诉权,案件历经一审、二审和再审等阶段仍不罢休;有的在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败诉后,又以不知诉权为由向法院提取诉讼等等。

毋庸讳言,上述问题应予彻底解决,然而在现行法体制的制约下,无疑又是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艰巨任务。既需要国家重视和决策,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更需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法学界的通力协作和不懈努力,从立法,行政程序,司法制度及法制宣传各方面,共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能够治标又治本的有效措施。现时期,国家不但要消除法律之间的冲突,还要加快消防工作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步伐,尽快理顺消防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的不合理方面;消防部门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但应当建立健全制度,提高执法质量和服务质量,规范行政措施制定工作,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接受法律的监督,依法履行自己的诉讼义务;各级领导和执法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人民法院要强化宪法和法律意识,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确保司法公正。

三、今后消防行政诉讼发展趋势的预测

1、消防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将上升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诉讼案件逐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而在去年的约10万起行政诉讼案中,老百姓胜诉率达到40%(即4万件)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更大数量的违法行政行为,由于有了行政诉讼而被制止在萌芽状态,或被纠正在行政机关内部。随着公民法律知识和依法维权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随着WTO规则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约束,今后,越来越多的公民、法人都有可能将与消防部门的争议诉诸于法律,除涉及行政处罚、火灾事故调查结论外,还将涉及消防行政许可、检查、强制、命令等方面具体行政行为及部分抽象行政行为,那样一来,消防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也将逐年上升,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消防行政诉讼案件难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消防工作特别是消防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行政争议往往同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复杂的趋势。无论作为当事人的消防部门和原告,还是作为裁判者的人民法院,都需要适应可能出现的新变化。随着消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火灾扑救是否可诉终有定论。

消防法规篇4

【关键词】 消防执法 规范化 执法为民 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加强消防执法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仅是消防部队自身建设需要,更是作为一级职能部门加强执法公信力、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措施,是人民群众和民主法制建设对消防部队提出的时代要求。然而,从实际工作中看,消防部队在消防监督执法这项职能上仍存在很多不足,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消防执法起步较晚,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消防执法工作存在一些执法缺位、错误执法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消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障碍,加强消防执法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和维护公安消防执法的良好形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消防部队不懈追求的目标。

1 消防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执法观念存在偏差

不仅是消防执法,目前我国很多执法部门都没有掌握好执法与服务这两项本应同样重要的工作的平衡点,执法部门高高在上的特权作风普遍存在,执法观念存在偏差,面对群众冷硬横额的态度积习难改,部分消防执法监督人员的思想意识、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执法方式粗暴、简单,在执法中以管人者自居,冷硬横推、耍特权、摆威风,伤害群众感情。说话办事态度蛮横,动辄训斥群众,滥用强制措施,使一些正常的执法活动激起群众不满,引起执法对抗。此外,对手中的权利部分执法监督人员迷失了方向,吃拿卡要现象仍旧存在。

1.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消防监督工作是一项对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的综合性工作,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而且消防安全具有动态特性,这样的形势对消防部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消防执法监督干部主要来源于地方大学生入伍、军校学员、战士提干,除了一些毕业于专业对口的例如法律、建筑等专业外,其余人员普遍专业性不强,对消防技术标准、执法法律程序只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是泛泛受教便匆匆上岗,尤其是一些基层人员断档严重,一些监督员甚至连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便开始独挡一面,执法全凭借个人对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自我片面的理解,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实践经验、没有正确指导,导致经常出现怯于执法、执法错误,执行困难等问题。问题尤其突出的更是体现在火灾调查处理工作上,由于没有系统专业的火调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造成了严重后果。

1.3 监督执法干部队伍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编制问题,防火监督干部人员数量不足以负担辖区繁重的监督任务已是全国消防部队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合同制文员的聘用缓解了一些工作压力,但欠发达地区无法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即便是雇佣了文职雇员,由于执法权的限制,防火监督检查、行政许可、火灾调查等专业性、法律规范性较强的工作,文职雇员也并不能起到替代防火监督干部的作用。消防监督干部往往要身兼多职,且不说自身能力是否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即便是多面手面对现阶段前所未有的火灾防控压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另一方面却达不到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要求,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繁杂的工作任务使大部分基层消防监督干部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节假日和周末休息,“五加二”和“白加黑”甚至成了消防监督工作的理所应当的工作方式,正常的年休假往往得不到保证,造成相当一部分防火监督干部常年处于神经紧张、缺乏休息、工作没有弹性紧绷一根弦的状态,为此,许多监督员逐渐滋生疲劳厌战情绪,面对海量工作,等、靠思想严重,更有甚者报有“反正也干不完,还不如一点都不干”的想法,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降低,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不如人意。二是人性化管理得不到体现,对监督干部往往是担子压得多,关心体恤少,工作奖惩机制没有落实,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没有干部调岗轮换的科学机制,干部两地分居问题常年得不到解决。三是现役干部面临二次择业,由于消防部队隶属于军队现役体制,大部分干部到了一定年限就要转业、复员,由于过早面临二次择业的选择,导致部分人员敬业心不够,“混日子”的心态严重。

1.4 社会大环境存在制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消防安全方面欠账严重,一方面是政府重视不够,制约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进程。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真正履行消防工作职能,消防工作往往全由公安消防机构独挡一面,而消防部门只是庞大社会管理运转系统中的一个部门,无法承担起统筹全局的职能,也不具备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能力,造成了消防部门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导致消防监督力度不能达到应有水平,消防法律、法规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甚至于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出面妨碍消防监督执法,为了保地方经济发展,而忽视消防安全,要求放低行政许可门槛降,少处罚,不处罚等。另一方面社会单位重效益轻安全,不舍得为消防投入,侥幸心理作祟,对消防监督执法有抵触情绪,没有将维护消防安全的成本视为企业安全生产必然成本,而是作为额外负担,不能自觉维护自身的消防安全,而是想方设法钻空子、找漏洞,既浪费了消防警力资源,又使火灾隐患周而复始,不断出现。

1.5 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所有的权利都必须经过监督和制约才能更好地被运用,只有不断完善并切实落实内部监督执法监督机制才能使消防法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阶段的消防内部监督执法机制多停留在笔头上,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一些制度缺乏实践性,变为一纸空文。加之,消防法制起步较晚,执法者的法制观念仍有待加强,普遍对各种执法制度认识不强,重视不够,即便是有很好的制度存在,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执行,更有甚者对执法制度根本不甚了解。另外,执法考评机制中片面追求执法排名,对罚款、拘留、查封、三停等行政处罚的数量进行硬性要求和排名,以数量分高下,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法力度,但是这严重违背了我国的法制理念,且极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全国各省、市乃至所辖区县各自的经济、民生、法制建设发展都有不同特点,导致执法工作重点、工作对象以及工作量不完全具备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个别执法单位领导追求政绩,过多倚重考评排名名词,盲目攀比,没有切合实际地组织制定相关执法指标,“”式的工作任务使执法人员压力过大无法完成,违背了考评的初衷。同时,考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考评频度越来越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疲于应付的局面,弄虚造假、作风浮夸,与消防执法的严肃性格格不入。

2 如何进一步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2.1 端正执法态度,切实践行执法为民思想

首先要加强消防部队的思想教育,包括信仰、职业道德、执法为民等方面的教育,从思想根源抓起,提高执法干部执法为民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法目的要端正,消除私心杂念,排除各种干扰。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因区区私利而丧失原则,说话、办事要公道、公正,处理问题要公平。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时刻警惕私欲的膨胀,要能抵挡住诱惑。要逐步建立起一种执法氛围,使每一位消防监督人员都能自觉维护法制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之间的关系,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要想方设法使群众自觉地守法,多换位思考,多做思想工作,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式方法促进群众积极地参与消防工作,争取行政执法相对人对消防执法工作的支持。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正确对待手中的执法权,转变作风观念,履行服务承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保一方消防安全。

2.2 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是要理顺法定职责。地方政府要制定合理措施,切实对当地消防工作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地把消防工作纳入到地方建设发展的决策方针中去,做到计划能实施、规划能落实、经费能保障、措施能到位。相关部门与消防机构联动得力,效果明显,彻底改变消防机构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建立和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机制、开展自我检查、自我整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将消防安全信息作为评估的一方面纳入到体系中去,将单位消防安全状况与其金融、信誉及经营行为挂钩。加大力度拓展消防宣传渠道,将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岗位培训与专门教育相结合,加大消防宣传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消防宣传活动,使火灾防范知识、火灾扑救和逃生技能得到广泛普及,使消防法律法、逃生自救常识规深入人心,众所周知,形成一个人人懂消防、人人讲消防的良好局面。

2.3 坚持不懈,努力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技术规范的培训,激发执法监督人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形成执法者爱学法、知法、懂法、更守法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提高消防执法的实践能力,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注重总结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已经发生过的失误、错误,研究方式方法解决薄弱环节,实现执法水平质的快速提升。要采取岗位轮换机制,通过轮换锻炼,向有经验基础的的同志学习,不断培养锻炼年轻监督干部,消除断档,力争每个岗位都有传帮带的培养过程。创造机会,鼓励监督干部到高级学府深造,提升业务专业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制部门创造平台,加强与基层单位的联络沟通,答疑解惑,为基层执法工作把好关。

消防法规篇5

关键词:执法;规范化;建设

提高认识、把握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质,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执法质量的必然要求。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整个消防执法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质量的必然载体、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各级消防部门都十分重视消防执法规范化工作,在加强消防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质量,提升消防监督技术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工作体制、机制。消防工作正在实现由法制不健全的单一“行政管理”向依法监督、依法行政过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在消防监督执法方面,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随意性大等突出问题还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消防执法的权威性,给整个部队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此,笔者就公安消防机构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1 当前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1.1 执法人员基本功不扎实

就目前警力来看,全省各支、大队普遍存在干部缺编的现象,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而且人员岗位交流频率高,加上干部自身要求不严,不善于学习,满足于现状,对消防法律法规,对条例、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程度不高,驾驭本职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造成许多工作盲点,在办理行政处罚、强制措施过程中,没能把握好处罚力度,出现超越权限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消防监督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在部队内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 为民执法思想不牢固

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执法为民思想,而是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己谋利: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上面有人、给好处的笑脸相迎;上面没人、得不到好处的,则态度蛮横,办事推诿拖拉,有的甚至借手中的权力,向社会单位或个人吃拿卡要,收贿受贿,服务意识淡薄,热衷于自我服务,公仆身份淡漠,甚至认为“我就是法律”,把人财物问题与执法活动搅在一起。

1.3 执法随意性大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人情味很浓的国家,这种靠血缘伦理关系维持的社会,缺乏法理契约型社会的传统,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深入贯彻的社会气氛,往往在人情面前大打折扣。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出于人情或利益关系,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对应进行行政处罚的,有的只是口头警告,甚至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该整改的没有下发整改通知书;对重大火灾隐患不能及时向政府汇报或采取措施督促进行整改。

2 改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消防执法质量考核工作

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质量考核,将执法质量考核纳入单位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必备条件,可大大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此外,通过制定制度,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对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的监督,通过追究行政执法人员法律责任,惩戒其违法行为,以此来督促和引导公安消防执法人员积极加强自身法律素质修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案意识,自觉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2.2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党纪条规学习与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两个“禁令”等纪律规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等,转变执法观念。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在运用执法权力时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切实严格依法办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革除以管人者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

2.3 加强信息化管理

按照“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要求,指导、督促、检查消防监督系统的日常应用工作,确保消防执法工作100%网上办理,法律文书流转、审批、制作等环节全部网上运行,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和“网上、网下双轨”运行现象,不断提升消防执法规范化水平。要设立专兼职的信息化监管部门或个人,对内部要加强对局域网使用的管理和督察,及时对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对网上执法情况进行及时的管理;对外部要重视舆情指导警务的措施,要建立健全群众性举报投诉、业务咨询受理平台,强化在线法律咨询、网上调查、网上谈心、党建论坛,及时直观地反映消防工作的重大信息,增进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交流;同时强化收集、研判舆论动态的能力,引导舆情良性互动,确保不发生因严重执法问题被新闻媒体曝光或被网络炒作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件。

2.4 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力度

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执法严、素质高的执法队伍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培训工作力度,改变单一的培训形式,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有针对性的编写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考核标准。此外,要严格落实公安消防岗位资格制度规定,要求每名执法人员必须执证上岗,确保执法队伍具备基本的能力素质。

3 结语

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法制化改革进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如今全国法制建设正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加快其改革的步伐,尤其党的十召开后,党中央把法制化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执法的规范化则有利于在法律的实际运用中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因此也可以说只有执法的规范化才能保障法制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法制化改革的真正成果被社会分享,而不是将法制建设果实束之高阁,使其失去其应当发挥的巨大价值。只有将执法的规范化思想放到公安精神大讨论的熔炉中提炼和升华才能使得大家接受、认可它。此外,消防执法标准的规范化也能促进和提升公安消防形象,有利于拉近公安消防部队与群众的鱼水之情,使得人民群众愿意相信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消防法规篇6

关键词:公安派出所; 法律法规; 现状

中图分类号:D6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安派出所在“九小场所”消防监督执法管理、“五进”消防宣传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有效延伸了消防监督执法管理的范围,提升了城乡尤其是“边、小、散、远”地区的火灾防控能力。本文从实际工作来看,仍然存在上位法依据不足、下位法不能有效贯彻落实等不足之处。笔者从现行《消防法》修订、消防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派出所消防监管追责事件等时下热点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加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立法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现行《消防法》及《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为公安派出所怠于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留了“后路”

《消防法》第53条第1款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负责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120号令)第3条第2款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对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确定的单位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一方面,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职责均具有统一性,无论是行使职权,还是履行职责,都带有强制性,《消防法》和公安部120号令用“可以”这样的法律用语授予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职权,缺乏法律对行政执法机构授权应有的强制性特征。另一方面,从2009年新《消防法》实施以来的情况看,“因为从法律语义学来看,‘可以’是一种选择性用语,意为可为可不为,而‘应当’则是强制性用语,要求必须作为。‘可以负责’的立法用语,为公安派出所怠于履行消防监督职能留下了后路。”1同时,《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只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如何追责进行了规定,对公安派出所人员则缺少相关规定。

二、地方性消防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为赋予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权作了积极的尝试

(一)地方性立法方面

与《消防法》及《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中央层级立法相反,在制定地方性消防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结合实际,赋予了公安派出所较大的职权,以着力解决当前火灾防控工作压力大、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的问题。2010年颁布实施的《浙江省消防条例》第11条规定:“公安派出所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二)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第51条“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接到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形的投诉、举报,应当及时登记、受理,并按照下列时限进行实地核查”,《广东省实施办法》 第14条“公安派出所应当在上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下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并在第70条中对公安派出所人员履职不到位进行责任追究的条款进行了规定。从上述公布的地方性消防法规的正式文本来看,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修订的消防法规中,《江西省消防条例》《云南省消防条例》《湖南省实施办法》等三部地方性消防法规已经授权公安派出所实施警告和500 元以下罚款的消防行政处罚权限;《四川省消防条例》授权公安派出所实施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给予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的消防行政处罚权限。

(二)规范性文件方面

以上观点,在更富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实施细则、规定方面体现的更为明确。在赋予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权问题上,呈现了一个越到基层,赋予的权力越大的特点。《深圳市公安局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10条规定“公安派出所应当制定年度消防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第13条第二款:“对单位拟处五万元以下(不含本数)罚款,对个人拟处五千元以下(不含本数)罚款的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消防行政处罚案件,由公安派出所提出处罚意见,报送辖区消防监督管理大队法律审核后,以辖区消防监督管理大队名义做出处罚决定”。《宁波市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明确了派出所消防列管单位的标准,并创造性的规定公安派出所有权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名义自行做出额度为壹万元以下的消防行政处罚,对壹万元以上的罚款,甚至涉及责令“三停”的,公安派出所也有权做出处罚,无非是要走一下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程序而已2,同时,《细则》也对公安派出所分管所长和专兼职消防民警每月必须检查的列管单位数量进行了明确3,为公安派出所如何履职做了规定。

三、因法律法规的不完备造成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职责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应当说,从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来看,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最基层的派出机构,行使消防监督管理职权是扩大消防监督管理的控制面、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减少居(村)民火灾、提高治安防范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是,近几年,全国“九小场所”以及农村、社区火灾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亡人火灾易发多发,甚至占了某些地区极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公安派出所覆盖全部社区、农村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消防监督执法职责也未能得到切实履行。

而作为公安派出所履行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从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立法现状分析造成上述问题原委,不难看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作为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的《消防法》及《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职责规定暧昧不明,与各地区在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积极尝试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上位法依据不足和下位法积极尝试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公安派出所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二是正是法律规定的暧昧不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安派出所的授权过于随意,也为当下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责不清、执法上的混乱埋下了伏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公安派出所主动参与意识不高,“多警联勤”形式大于内容;三是当前消防工作的实际要求公安派出所参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真正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而且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的责任追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但是对公安派出所追责上位法依据存在疏漏,缺少相关消防法律法规依据,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严肃性不强、对基层触动不大的问题。

应该说,在公安体制改革战略下,通过修改消防法律法规,进而加快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职能转变,如何发挥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的公安派出所一线综合性战斗实体作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立法应当具有前瞻性,应当从消防工作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调研基层消防制度创设上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该在党中央确立“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充分抓牢《消防法》《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修订、消防体制改革的有力契机,赋予派出所更多的消防执法主体资格或者主体权力,真正做到“权责统一”,激发其参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公安派出所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能探讨[J]公安研究,2010,(7):30.

消防法规篇7

民的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执法人员还没有完全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执法过程中,特权思想严重,执法态度粗暴,以管人者自居,讲特权、耍威风,甚至、贪赃枉法,侵犯群众利益;权重于法、人情重于原则,在执法中讲人情、厚此薄彼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显失公正;不学法、不懂法,个人素质仅停留在最基础的执法水平上;工作责任心不强,执法行为主观随意,不按程序办案,不及时处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忽视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权利告知缺失、错误;法律文书制作送达不规范;适用法律规范错误;立案不结案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执法整体水平不高。首先,我国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加之个别执法人员缺乏对消防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系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业务能力、工作水平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消防执法是一门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综合学科。尤其是火灾调查、法制、建审、验收等专业性要求较强的岗位,专业人员的极度贫乏导致火灾原因调查不清,行政许可随意性大,执法不规范,上诉、上访案件急剧增加,导致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局面,降低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公信力。再次,公安现役体制使得从事消防执法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大,同时岗位交流又相对频繁,执法人员业务能力素质的提高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也是造成消防执法水平不高的现实因素。

(三)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对执法责任追究重视不够,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责任追究制度只停留在文字上,在实践中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怕影响本部门、本单位的声誉,不愿对执法过错和错案进行追究。还有一些部门碍于情面不敢、不想得罪人,只纠正过错和错案,而不对有过错的人员进行追究。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不到位直接导致形之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对发现的执法过错行为的处理失之过宽,进而使一些执法人员产生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三)监督执法力量不足。目前,基层消防执法机构、基层派出所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足等现象,导致消防执法有心无力,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执法效果大打折扣。加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实需要又给消防执法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难题,警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出。

二、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党风廉政教育,强化执法为民思想,改进工作作风。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果,大力宣传和弘扬无私奉献、勤政为民、真抓实干的先进典型,引导消防监督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履行国家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消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加强法制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整体执法素质和水平。一是建立业务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使消防监督人员熟练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二是通过自我培育和人才引进,充实专业执法领域,破解执法难题;三是相对固定执法人员和岗位,为执法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内外部监督制约。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执法监督机构,对消防监督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杜绝乱罚款和以情代法的执法不严倾向以及放任不管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一是建立错案追究机制,及时纠正并从严查处执法错案,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二是建立督办督察机制,重点督办、逐案查处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执法过程中存在问题。三是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消防监督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严格执法,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强化外部监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公开执法流程,增加执法透明度。通过公开执法流程,增强消防执法的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细化执法标准,使消防执法工作更趋程序化,避免违规执法和随意执法现象的产生,从而促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三、结论

我国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现状表明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更是新时期消防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趋势。为此,各级领导和广大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应当更新观念,自觉增强执法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执法 规范化建设水平,公安消防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满足人们群众新期待和新要求的目标一定能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杨海坤:《行政诉讼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李忠信:《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理解与适用》,吉林人民出版社。

消防法规篇8

关键词:消防法制建设;问题;比较;借鉴,思考

1 我国消防法制建设沿革

我国的消防法律据记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商朝已使用刑罚手段惩治随意把灰烬遗弃在道路上的行为。古代对消防管理工作开始形成了初步体系,称做火政管理。“消防”一词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间从日本引进我国,曾泛指消灭与预防火灾等灾害事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消防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技术标准等。1957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消防法律《消防监督条例》。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1998年4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2008 年10 月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消防法》。

2 我国消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现行消防法律体系和俄罗斯、英国消防法律体系相似,是以《消防法》为主导,辅以行政规章、地方法律为补充,各种规范标准结合的法律体系。《消防法》作为我国消防基本法,为体系建立提供基础的法律保障。除此之外,构成消防法律体系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失火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20条等与消防相关法律条款;《化学危险物品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行政法规;《河北省消防条例》等地方法规;《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消防规章;《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技术标准。

我国现行消防法律体系对明确消防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落实、强化监督管理、促进火灾隐患整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现行消防法律体系暴露出系统性不强、内容不全面、可操作性查等诸多问题。

2.1 我国消防法律体系设置系统性和执行性不强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而现行的法律体系大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制定的,导致其缺乏时代特征,系统性较差,宏观管理控制不起来。例如《消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消防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这一法条的后果,这就使相关单位大部分未给予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

国务院并未制定关于消防的行政法规,公安部虽然制定了《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等几部消防方面的规章,但由于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不够高,导致涉及两个部委以上消防工作的开展无法可依,难以协调,微观管理管不住的局面出现。例如《消防法》第十六条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予以了规定,公安部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上述法条进行了深化。但由于是公安部颁布,在教育、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具体单位执行力大打折扣。

2.2 我国消防法制建设对本国特色消防管理探索深入不够

我国国土幅员广阔,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严重。加之我国的立法周期长、程序复杂,尽管消防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大多只是在补充很多早该制定的法律法规,立法者对我国国情及消防工作调研时间仓促,新生的事物又超出了当前消防管理体系,致使大部分辅助的法律法规不细化,修订不及时,部分行政法规难以操作。例如根据《消防法》、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有关规定,消防监督机构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必须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包括责令停产停业、临时查封、罚款、对当事人拘留等)。这执行起来在基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问题比较突出。若消防监督部门依法监督,将许多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和企业(如养老院福利机构、学校、供水、供气)予以停产停业,势必带来重大的损失和影响。又如有许多火灾隐患是难以整改或根本不能整改,除非整幢建筑拆除。然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一方面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害;另一方面,还得追究消防监督人员的刑事责任。同样使消防监督部门处于为难的境地且不能解决问题。

2.3 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法律责任的设置不符合科学原则

《消防法》部分条款的规定,可操作性差,规定失之于宽,失立于缓,处罚也较轻。例如在2010年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后越发凸显的我国居民住宅消防安全管理的失管漏管等严重问题。当今我国大规模居民住宅多由物业公司行使消防安全管理,物业公司依靠业主缴纳物业费开展服务。据南京市2015年最新调查显示该市物业费征缴率只有六成稍多,物业公司入不敷出,靠开发商补贴和侵占小区公共收益维持运营,根本无法提供人力物力维护正常消防设施运转。我国现行《消防法》是2008年10月修订版本,第十八条规定“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公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此条文属行为模式条文,而《消防法》内并未设置行之有效的后果模式条文。消防监督机构发现居民小区存在消防隐患后,在无法对住宅小区行使停止使用和临时查封法律手段时,对物业公司无法律抓手,致使我国居住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现象进入恶性循环。

3 美国、日本消防法制建设及与我国之比较分析

3.1 美国消防法制建设及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美国的消防法律法规比我国更为健全和完善。消防立法主要实行国家制定推荐版本和各级地方立法的体制。国家根据东西南北不同情况制定了5部推荐版本,州、市、县又有经议会通过的消防法律,且市、县法律比州法律更严格,以保证执行更为有效。

作为幅员辽阔,各州高度自治的国家,美国消防法律体系特点和比我国的优势在于贴合本国实际,充分发挥美国消防协会(NFPA)专家人作用,各项标准规范细化,便于实施。美国消防协会美国是由国家标准局授权,研究制订和修订消防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机构,成员超过75000人,下设250多个技术委员会,是其消防领域的权威,制定的标准和规范领域非常广泛。尽管该协会标准和规范本身不具备法律地位,但其绝大多数的规定和精神都被各州立法机构采用,在实践中对美国消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3.2 日本消防法制建设及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日本有关消防的法律体系大致分为消防系列和建筑系列,其中消防系列重要的有《消防法》、《消防组织法》、火灾预防条例等;建筑系列如《建筑基准法》、《建筑基准法施行规则》等。其中消防系列中,由国会制定国家《消防法》,内阁来制定《消防法施行规则》;由自治省制定《消防法施行令》,各都道府县也可根据国家的法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地方火灾预防条例。

日本消防法律体系特点和比我国的优势在于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既有明确而严格的修改程序,也有高效而相对完善的事件机制,随时根据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该国《消防法》自1949年颁布以来,至今已历经150多次修改,基本上每年都要修改完善一次。虽然条文总数还是10章47条,但内容已大大扩充。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火灾预防、危险物管理、消防设施、火灾警戒、灭火活动、火灾调查、医疗救护和对违反消防管理行为的处罚。

4 从借鉴美国、日本经验方面提高我国消防法制建设

我国和美国、日本都是采用了自上而下,逐级具体的方法来构建消防法律体系,这就使我国的消防法制建设可借鉴吸收美日两国经验,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推进。

4.1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提高系统性和可执行性

消防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吸取消防法律体系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美国和日本经验,坚持以解决消防法治实践的历程突出问题与国情纬度为原则,逐步完善消防法律体系。

按照宪法确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存在和行政职权的运作,都必须有组织法的依据。我国可借鉴日本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特别是根据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应具体明确与消防职能有关的国家机关的消防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职责、权利、义务;明确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的地位、责任和义务;明确公民的消防行为规范。这样多部门之间如何开展消防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中系统性和可执行性将大大加强。

4.2 从法制建设上给予社会消防力量合法权益,弥补消防人力不足

我国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加大,消防机构的事物职能和监督职能日益宽泛,公安现役消防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发展社会消防力量和消防志愿者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确立合法志愿消防制度,在现有44部涉及“志愿消防”的法规中,都只是提到“可以”组建志愿消防队伍,但对怎样组建、如何培训和奖励等问题并未从法律上予以明确。

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美国和日本的先进经验。美国《志愿者保护法》和日本《消防组织法》都对志愿消防队伍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激励和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据美国2013年底的数据统计,114万消防员中69%是志愿。日本公务员身份常备消防职员15.8万人,而由志愿者组成的“消防团”人数多达88.5万人,覆盖到日本各个角落,每个消防团都有固定消防站和轻型装备,定期接受消防训练,一旦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灾害时迅速集合参加灭火救援。

我国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志愿服务条例》立法,修订《消防法》,明确志愿消防力量和服务对象的法律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志愿消防队伍组织管理体制。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城镇的发展日新月异,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各项灾害事故不断发生,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和探索应对良策,加快消防法制建设进程,有效解决消防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法律角度保障我国消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斌.我国消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应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7,2:8-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10.

消防法规篇9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对《消防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提出了"修改《消防法》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已同意成立工作组,启动《消防法》的修改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改制关键时期,消防法如何修改 ?消防法律体系如何构建?引起了全国消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笔者作为消防工作者,最近也学习研究了法理学、宪法学、国家机关组织法和立法法,对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也作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表现

(一)消防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低下。按照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行使要靠国家机关组织法进行调整,消防法作为部门特别行政法地位低下,它又规定了不该规定的政府等国家机关的行为,而我国还没有一部规定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的组织法,所以说消防法的实施将大打折扣,以致出现国家机关的行政部门违反了消防法无可制约的尴尬局面。

(二)国务院消防行政法规方面处于空白,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国务院344号令出台以后,废止了原《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消防方面再没有国务院行政法规,这样给涉及两个部委以上消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公安部虽然制定了几部消防方面的规章,但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因为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虽然把规章纳入法的范围,但在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规章可以"参照"执行。这就是说,在立法层次和执行层次上承认规章的法律地位,但在最关键的诉讼阶段没有得到认可,这就使部委规章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刑法》中消防责任事故罪定罪不科学。在现行《刑法》消防责任事故罪构成要件中,有一条是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逾期不改正,造成火灾事故的行为。这明确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建议在修改《刑法》时对消防责任事故的构成要件重新设定,只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负有消防职责的均可按照行为后果追究责任。

(四)消防法内容不全面,立法技术粗糙,可操作性差

1、现行消防法缺乏立法根据。 在我国,法律的制定要以宪法为根据,行政法规的制定则要以宪法、法律为依据。 现行消防法是1998年以国家主席令施行的法律,其立法根据当然应该是宪法。然而消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并没有此项内容,使人对其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该法的实施和执行。

2、现行消防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够完整。规范是法的主要内容,完善法的内容特别需要完善法的结构,只有完整的结构才能支撑起完整的内容。法规范的逻辑结构通常是由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构成。行为模式表明行为人可以为或者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等内容,后果模式则表明行为人违反该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给予什么样的惩罚。立法必须统筹兼顾,有一个行为模式,就必须有一个后果模式,不论它们是否体现在同一个规范、条文或法律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现行消防法中,存在大量只有行为模式而无后果模式的情况。例如,消防法第十条规定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工程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事实上现在建设部门发放施工许可根本不过问是否经过消防审核合格,而他们又不负法律责任,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违反法律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仅是我们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的表现,也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3、法律责任的设置不符合科学原则。对一个违法行为设置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应当遵循科学的原则,即责罚相当或者罚足以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消防法部分条款规定,可操作性差,规定失之于宽,失立于缓,处罚也较轻,可操作性不强。

4、消防法律体系设置的内容不全面。主要是未见有涉外方面的规范性条文,这将影响外资、外企的引进和消防产品的进口。如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国民待遇原则,而现行《消防法》的立法宗旨中,外企、外资、外商的消防安全并未纳入保护范围,而是"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进出口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定依据;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无明文规定。

(五)司法审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WTO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成员方政府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将纳入到 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中还不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消防监督机构制定的一些事关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还无法进行司法审查。在火灾事故原因认定、责任认定等工作中还有行政终局决定的规定,直接排除了司法审查的可能性。

(六)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滞后。我国正在使用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处方式规范"。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情况"照方抓药",从规范中直接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但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不一样,以及居住使用者的条件差异,按照规范统一规定的设计参数所作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难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消防安全水平,或因提供不必要的过度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成本等情况。处方式规范和处方式设计方法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世界经济正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原来相互独立制订的"处方式"规范很难取得统一。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绝大多数都有溯及既往性,这些条款大都是强制性条款,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修改后要求立即实施,且以往不符合新规定的都要进行整改,这就给当事人的消防安全权利造成了不稳定性,给外资企业在中国搞投资建设,适用技术标准带来了困难。不符合WTO规则对法制统一性、透明性和稳定性以及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基本要求。"处方式"规范将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技术壁垒。

二、 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根源。

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体系羽翼不丰满,行政组织法立法滞后。现消防法起草仓促,颁布执行时间较短,加之社会转型、企业改制较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消防法律体系还没形成,消防法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消防法理学理论还不成熟,消防法立法技术研究还比较薄弱。

三、完善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的建议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成体系化的有机联合的统一整体。消防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化的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应该具备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消防法律体系内部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由消防基本法律和与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构成的完备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既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完善消防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要把握行政立法哲理化、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体系科学、内容稳定、全面推进、把握重点的原则,制定我国消防立法计划,坚持始终以消防法治实践的历程与国情纬度为客观依据,逐步完善消防法律体系。具体建议是:

(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

按照宪法确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存在和行政职权的运作,都必须有组织法的依据。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十年内,参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特别是根据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明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也包括公安消防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与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机关改革相适应。

1、明确消防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体制、编制、职能、保障等根本性问题;

2、明确与消防职能有关的国家机关的消防职责、权利和义务;

3、明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职责、权利、义务;

4、明确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的地位、责任和义务;

5、明确公民的消防行为规范。

(二)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修改工作

从法律地位上讲,组织法一般在宪法体系,消防法为特别行政法在行政法体系。消防法应根据消防组织法对消防机构的职能全面规范,对国家有关部门违反消防组织法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

从立法方法论的角度建议:

1、按照行政立法哲理化的要求,重新调整消防法的逻辑结构,对每一法条逐字推敲、逐条论证,确立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学含义,使之形成完整的消防法学框架,丰富消防法理学的内容;

2、按照行政立法实用化的要求,针对每一消防行为进行认真研究,确立每一行为的模式,对每一行为进行动态性规范,合理设定法律责任、义务,增强应用的针对性、实用性;

3、按照行政立法多样化的要求,对涉及消防行为的全部活动,进行分析、科学分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适合各个操作层面的消防法律法规,丰富消防法律体系内容。

从消防行为涉及条款角度建议:

1、按照"违法必究"的宪法要求,去掉对消防违法行为处罚的前置程序,限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不力被处罚救济的时间、途径;制定国家行政机关违犯消防组织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增加、完善公安消防机构内部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公正、执法到位的内容,赋与消防部门强制执行权;

3、明确消防安全评估、抢险救援、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火灾事故、火灾事故调查、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消防审核,公共聚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律含义及应遵循的原则,建立相应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4、增加外企、外商、外资享受国民待遇的条款,补充对外企、外商的消防安全责任的规定和监督管理的条款;制定涉外消防法规,以补充消防法规涉外内容的空白;

5、调整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的机制。合理的管理模式应是由专业设计和咨询机构出具体题论证报告,消防部门组织保险、科研等资深专家进行判断讨论,最后由消防部门进行裁决判定,使消防监督部门从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变为名符其实的审核者,提高消防审核的透明度、公正性,也可杜绝一些独断专行、以权管理等非科学的,甚至是腐败的现象发生。

(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

消防行政法规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的补充和完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细化, 使每一行为操作更为具体可行。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凡某一行为涉及到两个部委以上的要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建议有计划地制定《进出口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社区消防管理规定》,制定《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办法》、《消防安全评估办法》、《消防税征收办法》、制定《消防保险信贷条例》、《多种形式消防组织条例》、《开发区消防管理条例》。

(四)修改消防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性能规范(以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性能规范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消 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最优化,也会 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整个消防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规范的模试上建议:我国也要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性能化设计方法和性能规范方面的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制定我国的性能规范提供技术基础。其内容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安全目标:保护人员安全逃生和被救援;

2、功能要求:要求为达到上述目标而具备的功能。 如"所采用的疏散措施必须为人员逃离建筑物或无须暴 露于危险环境而到达安全区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及为 消防人员进行救援和采取应急行动提供适当的途径" 等;

3、性能要求:详细说明如何满足功能要求,进而达到目标。包括有根据地确定安全出口数量和宽度、疏散距离、标志、防火灭火系统,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员在逃生能力方面的特征;

4、准则或基本准则:是性能要求与可行的解决方法之间的桥梁。这种联系为建立可行的性能设计方法和定量准则奠定了基础;

消防法规篇10

【关键词】法律意识;消防法制建设;依法治火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把消防工作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实行依法治火,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促进消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当前,我国整体法制环境基础薄弱,尤其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制约消防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防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加强消防法制建设:

1 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法律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法律意识是消防法制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实施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立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其正确立法、执法的思想和心理保证。法律意识是推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实行法律监督的关键性因素,法律意识对于消防法制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提高消防法律意识,消防部门要大力抓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消防常识,发动群众共同做好消防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消防知识、消防法规、火灾案例等,教育和培训群众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履行消防义务。更为重要的是公安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消防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从根本上转变那些已经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学习、熟悉宪法和法律、法规,特别是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消防事务。

2 加强消防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整体执法质量

一支高素质的消防执法队伍是进行消防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法律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只有执法质量提高,公正、公平、合理办理案件,才能树立消防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消防机构的权威,消防法律、法规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要把消防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消防执法活动中纠正重实体、轻程序、执法不规范等问题,排除法外权力、利益、人情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加强消防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重点是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消防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消防业务知识。加大对消防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

3 发挥消防机构法制职能部门在消防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法制职能部门在消防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消防法制建设的保证。要加强法制职能部门对执行消防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对消防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核。法制职能部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防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消防法制工作队伍,使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本地区、本部门的法制工作任务相适应。消防法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当好参谋和助手,以适应消防部门法制工作的需要。

4 加强消防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加强消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消防法制建设的基础。我国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备详细的消防法律体系。特别是对消防执法程序方面的规定,还有很多不明确、不完善的地方。要从全局上和本质上把握法律体系内部的规律性,研究解决立法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尽快健全和完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防止把那些不能适应消防发展要求的传统管理办法用法律规范加以肯定,要统筹考虑法律规范的立、改、废,对那些不符合消防工作实际的法律规范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各地立法所确定的法律规范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对惩罚违反消防法规行为的规定要有力度,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法律、法规要贯彻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注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任意扩大、滥用权利问题的发生。同时,立法要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消防法规和规章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规章之间也不能相互矛盾,加强消防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

5 依法治火

依法治火是消防法制建设的关键,也是消防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实行依法治火,才能更好地促进消防法制建设,而消防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地实行依法治火。

5.1 依法治火必须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责任。

《消防法》第三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政府要从维护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认识消防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要把消防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问题抓好督促落实。要关心消防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消防部队执法、灭火、救援等工作的需要。加强先进消防技术、消防装备的使用。

5.2 依法治火必须紧紧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消防工作是一相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加强消防宣传、消防培训等工作,增强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把《消防法》规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全面负责,对消防制度建立、消防组织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管理、消防经费投入、火灾隐患整改等问题,必须认真负责地抓好落实。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企业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尤其应依据《消防法》的规定,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消防安全。同时,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专职、志愿、义务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特别是生产规模大、火灾危险性大的企业,要按规定建立和加强专职消防队伍,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5.3 依法治火必须大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的城乡公共消防设施系统既是一个社会进步、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落实依法治火的基础。要认真贯彻执行《消防法》关于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规定,切实做好城乡消防规划的制定工作,并纳入到城乡总体规划,健全公共消防设施,加强管理力度。要切实保证消防站、消防装备、消火栓以及消防通道等的建设与城乡的发展和建设同步。

5.4 依法治火必须要求公安消防机构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一定要主动地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想好办法,促进消防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要依法强化监督,重点督促社会各单位尤其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要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和区域特点,集中人员,集中时间,有针对性对重点单位、易燃易爆单位、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对那些久拖不改的重大隐患,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起到治理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治理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的效果。要强化执法意识,充分运用执法权力,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同时要正确运用法律,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执法监督。要强化服务意识,始终把服务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服务工作。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消防工作好坏的一个标准,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公开办事程序,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