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爱情十篇

时间:2023-04-05 18:52:34

夏娃的爱情

夏娃的爱情篇1

论文关键词:马克·吐温,《亚当夏娃日记》,《圣经·创世纪》,仿拟

马克·吐温是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幽默大师,他最著名的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恩芬历险记》(1885)。他后期的一部小说《亚当夏娃日记》虽不及前两部小说出名,但是也有其不可忽略的优势。《亚当夏娃日记》是马克·吐温为怀念其已故的妻子而作的一部小说。这篇小说共有三部分组成,《亚当日记摘要》,《夏娃日记》和后来的《在伊甸园一天》,其中前两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论文讨论的重点。这篇小说以《圣经·创世纪》为蓝本,却一反《圣经·创世纪》中,以原罪和惩罚为主导的主题,它以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为主要人物,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日记为表现形式,记录了亚当和夏娃从相见、相识、到相知的感情历程。

《圣经》作为宗教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向人们传达一种神圣的宗教思想,宣扬上帝的伟大,神圣,万能和无所不知,警告人们违背上帝意志的后果。在《圣经·创世纪》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上帝惊人的创世之举和第一对夫妇犯下“原罪”的后果,却没有描写当事人亚当和夏娃的内心活动。然而在马克·吐温的笔下,亚当夏娃的故事不再是一个犯罪和受罚的悲剧,相反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和夏娃如我们普通的人一样,他们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结婚和生子的爱情长跑小论文,他们的故事成为浪漫的爱情传说。亚当,夏娃,虽然他们沿用了《圣经·创世纪》中的名字,然而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仿拟是英语语言学修辞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它可以用来讽刺嘲弄,也可以创造出幽默诙谐的效果。最早仿拟是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的,当时仅限于诗歌范围,后来经过学者的发展,逐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其中小说的仿拟就是其中产物之一,尤其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尤为盛行,马克·吐温应该就是受此影响。仿拟,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现成的材料进行变动、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用法。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传达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或达到幽默诙谐的目的。本文作者试图运用仿拟理论对《亚当夏娃日记》小说中呈现的主要人物亚当、夏娃和未出现的上帝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创世纪》的仿拟。借此来研究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技巧和蕴含的宗教思想,以及作者想借此表达对待婚姻和女性的思想情感。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夏娃的戏仿

女权主义一直致力于追求男女平等,试图去改写男性作者笔下扭曲的女性形象。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女权运动非常盛行,她们呼吁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包括政治,经济。作为一个敏感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必定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么夏娃或许就是马克·吐温笔下女性的代表,借此来表达他对女性的态度。

夏娃作为人类的第一位妻子,在《圣经·创世纪》中总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她几乎没什么语言,仅有一次当她被问道为什么要吃“禁果”的时候,她回答是蛇诱惑了她。整个创世纪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上帝创世的伟大和人类“原罪”的来源。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这就决定了她地位的低下,她必须服从与亚当,这个人类第一个男人的管辖。然而,在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却是另一种形象。正如亚当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在我看来,她还非常年轻,只是一个小姑娘,许多地方得原谅她。这个小姑娘兴趣盎然、满腔热情、活泼可爱。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也代表着神秘和欢乐。”(《夏娃摘自亚当的日记》,15)

夏娃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再也不是一个沉默不语,只懂服从的女人,她积极乐观,非常健谈,而且还承担起了给伊甸园中所有事物命名的重任,甚至她把伊甸园的名字也换成了“尼加拉瓜瀑布”。就像她在日记中写到,“最近几天,我替他做了给所有事物命名的工作,这就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因为他在这方面毫无天赋,显而易见,他是十分感激的……当我一看见动物,立刻就知道它是什么小论文,根本不用想,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就会闪过我的脑际。完全像一种灵感,毫无疑问,那就是灵感,因为我敢肯定,半分钟之前我脑子里绝对没有那个名称。我似乎只需要看一看动物的形体和它行动的模样,便可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夏娃日记》,12)然而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是唯一具有命名权的人,而且是在夏娃出生之前,所有动植物的名字已经命名好了。《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取代亚当命名事物,对于《圣经》记载是一种反叛,同时也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在这里,夏娃与亚当是平等的,甚至她在某些地方是优越于亚当的。

《圣经·创世纪》中的夏娃总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她默默听从与上帝的安排,同时又必须服从她的丈夫亚当的夫权。然而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夏娃热情,好奇,积极。她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星星和月亮是她最喜爱的事物,因此它们短暂的消逝令她非常的伤心。也正是她的好奇心,才有了亚当夏娃的爱情故事,因为亚当是那么的木讷,孤僻,他一点都不关注夏娃,甚至还要尽量避开夏娃。然而对于夏娃来说,亚当首先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她的好奇心驱使她慢慢的去了解亚当,认识亚当,到最后相知相爱。可以说,没有夏娃的积极,好奇,就不会有人类第一对夫妻的出现。相对于木讷迟钝的亚当,夏娃对新事物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天赋的,她还发现了火,火焰,而且还创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例如她被火烫着的时候,她说“曾经被火灼伤过的人会躲避火”。

相比于亚当来说,夏娃更像一个人类的始祖,她发现未曾发现的,创造未曾出现的。

在与亚当的爱情历程中,夏娃表现的非常积极和勇敢,这与《圣经·创世纪》中的形象是完全相反的。在《圣经·创世纪》中,夏娃是没有决定权的,在上帝的权威下和亚当的夫权下,夏娃只是一个默默的承受者,充其量是亚当的一个助手而已。然而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当她第一次见到亚当时,她就主动去引起亚当的注意小论文,主动去示好,甚至不惜去尝试“禁果”,就如她说的,“若是能让他高兴,伤害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夏娃是现代女性的代表,她热情,奔放,积极,勇敢,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而不受时代枷锁的束缚,而且善于发觉新事物。她远远超过了那个木讷,腼腆,只懂得修筑小木屋的亚当。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男权社会还盛行的社会,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亚当的戏仿

亚当作为《圣经·创世纪》中一个地位稍略于上帝的人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显得异常的迟钝和无趣。当夏娃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时,他却抱怨,“有只长发的动物老是在我身边闲荡,或在身后跟踪着我。我可不喜欢这样,因为我习惯独来独往,我希望它能同其他动物待在一起。”(《亚当日记》,1)这充分显示了亚当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夏娃,他只是把她看作与其他动物一样的一个新种类,对她并没产生任何兴趣。正如他所记载的,“那个新动物说,它的名字叫夏娃。反正无所谓,我也没有理由反对。它说如果我想要它来,就喊那个名字。那个名字显然引起了我的重视,那确实是一个美妙的字眼,值得重视。这家伙还说它不是什么家伙,而是“她”。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不管‘它’或‘她’都与我无关,只要‘她’离我远远的,不要听到‘她’的唠叨就好了。”(《亚当日记》,2)从亚当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高傲,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男人也特有的一种品质,在他们看来女人的地位是远低于男人的,女人必须服从于男人。此外亚当夏娃的相遇与《圣经》中的描写也是截然相反的。在《圣经·创世纪》中,是上帝把夏娃带到亚当面前,亚当立刻就说夏娃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马克·吐温对《圣经·创世纪》的改写,颠覆了男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念,也影射了作者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支持。

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并不是《圣经》中那个按照上帝形象创作的完美形象,他也没有命名的天赋。就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而我根本就没有机会替任何事物命名。那个新动物总是在我开口之前就说出了新看见的东西的名称,我想抗议都来不及。”(《亚当日记摘要》,1)在《圣经》中,亚当被赋予命名的天赋,而且命名的工作在夏娃出世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然而这里的亚当,愚钝小论文,木讷,除了知道筑建自己的小木屋以外,似乎没有别的能力,他似乎还没有夏娃,人类的第一个女性聪明伶俐。

另外,亚当没有审美观。他只关心事物是否有实用价值,并不在乎它的美观。夏娃在她的日记中写到,“……他对花毫不在意,他把花称为垃圾,全然分不清花的种类,而且他还以为那样的感觉才算得上高贵。他对我漠不关心,对花熟视无睹,对日暮黄昏之时那斑斓多彩的天空也无动于衷——难道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知道搭建窝棚居住以避开美妙而清洁的雨水吗?”(《夏娃的日记》,14)亚当是上帝创造的完美产物,他应该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然而,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地位的态度,男人并不优越于女人,相反在某些方面,男人还要通过女人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亚当夏娃日记》对圣经人物上帝的戏仿

在《亚当夏娃日记》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却完全消失了,这对《圣经》的权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是处于中心的人物,他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他预见了原罪,惩罚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整个圣经故事告诉人们,上帝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人类必须遵从上帝的意志才能获得救赎,否则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马克·吐温通过仿拟,让万能的上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的爱情故事,首先他肯定了人类,尤其是女人的重要性;其次他也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影射了他对宗教的怀疑态度。

小结

十九世纪的美国,各种思潮蜂拥而至,达尔文的进化论,女性主义,超验主义等都传入了美国,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完全颠覆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因此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动摇,人们的宗教观也走进了迷惘。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对这些新事物的嗅觉应该是最灵敏的。这在他的《亚当夏娃日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他表达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小说里他给读者呈现了亚当,夏娃主要的人物,伊甸园场景,禁果,还有引诱夏娃的蛇和该隐小论文,亚伯;另一方面,作者采用“仿拟”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不同于《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夏娃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的一个反应。首先,他对女权主义提出的男女平等是持支持态度的,夏娃就是他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美丽,勇敢,聪明,热情,开朗。其次,对圣经故事的改写,挑战了基督教的权威,讽刺了那些束缚了人类几个世纪的教条主义的迂腐。再次,作为曾经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从来没做过任何违背上帝的事情,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这也让他对基督教提出了质疑。

《圣经·创世纪》告诉人们,女人是原罪的罪魁祸首,这种谬论伴随着女人走过了几个世纪,它束缚着女人的成长,把她们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生活空间,“男人的贤内助”,“家中的天使”,“第二性”,“他者”便是女人们的地位,然而她们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无权为自己辩解。马克·吐温重塑了女人的形象,也提高了女人的社会地位在《亚当夏娃日记》中,这促使当时的人们对女人的地位还有基督教的权威不得不进行深思,同时对现代这个社会也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参考文献:

【1】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Criticism: FromPlato to the Present. The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2】Selden, Rama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圣经》,中英文和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年6月。

【4】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夏娃的爱情篇2

不知什么时候,我爱上与他们沟通。

我喜欢和春姑娘沟通,多漂亮的一个女孩子呀!多善良的一个女孩子!她甘于自己美丽,她要让养育他的大地妈妈同样美丽!一颗感恩的心,我应当学会感恩。春姑娘笑着对我说,她说了,她也做了。她将自己最美丽的青纱裙披在了妈妈身上,一瞬之间,大地一片新绿。生机盎然。小草妹妹为了感谢他,偷偷从泥土探出头来,为他表演时装;柳树妹妹为了感谢她,伴着和煦的春风挑起了舞;泉水弟弟为了感谢她,为她照出最美的一面,为她唱出最动听的叮咚之歌,和春姑娘沟通,我学会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喜欢和夏弟弟沟通,曾几何时,我问过夏弟弟,“你为什么总是让太阳公公炙烤着大地,难道你就不喜欢凉快一下吗?”“我总是有你说的那种想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也许是一种责任吧,我说不清楚,你看那边!”顺着夏弟弟的手,我看到了一副《夏收图》。一位农民伯伯在地里收割着金灿灿的稻子,麦子。麦粒个个都特别饱满,农民伯伯也笑得合不拢嘴。一位农民伯伯说“谢谢老天爷给我们的好天气。”“你明白了吗?”夏弟弟问我,和夏弟弟沟通,我学会了。生命不熄,责任不止。

我喜欢和秋娃娃沟通,我走在林间小道,望着那一片片飘落得黄色枫叶,忽然感觉到了一种很壮烈的感觉,远方一条条黄色的小道蜿蜒曲折,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她——可爱的秋娃娃,他又在调皮什么呢?去看看吧!“你们一定的回到大地母亲身边,明白吗?”秋娃娃语重心长地对枫叶们说,“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果你们是真的爱你们的树妈妈,就一定得下去,尽管很痛,尽管你们很不舍,可这是你们的责任,这是你们的使命!”枫叶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我像秋娃娃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秋娃娃发出一丝淡淡的苦笑,“我也没办法,这些他们必须做。”我望见了壮烈的一幕,一树黄色枫叶,纵身从树上跳下,他们也没有怨言,尽情享受这壮烈的时刻,他们跳起了旋舞……“这是奉献吗?”我很想了解。“这是奉献,这是爱的奉献!”我喜欢这句经典的话!和秋娃娃沟通,我学会了“奉献,将爱传递下去”。

也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和他们沟通,让我学会了做人……

夏娃的爱情篇3

摘 要:亚当与夏娃作为绘画中常见的题材,已被许多艺术家生动演绎。在亚当夏娃裸体绘画表达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过程。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结合绘画分析和与人类学相关的文化阐释,探求亚当与夏娃这一艺术形象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亚当;夏娃;形象变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82-02

作为人类文明的伊始,亚当和夏娃无疑是最早拥有智慧的,他们的身体美丽而纯洁,他们的心灵羞涩懵懂却又跃跃欲试。然而由于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这对美丽的人儿不再拥有安逸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从此笼罩了一层哀伤的面纱。亚当和夏娃的美丽与神秘令人魂牵梦萦,但他们的哀愁与痛苦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关于原罪与惩罚的意义。世界上不曾有这样一对男女具有这般初生的美丽,也不曾有这样一对爱人由于智慧的开启而遭到严厉的惩罚。

许多著名的画家都创作过以亚当和夏娃为主题的作品,并用无花果叶子来遮盖他们的羞部。事实上,这对夫妇之所以引起画家们的兴趣,与其归于圣经内容,不如说是这个题材适于裸体的处理,或是能更为直接地表现人体的愉悦。并且“初人”的题材,即人类在早期的发展,也是艺术家思考和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趣的是,画家们不仅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自己的情感想象融入绘画当中,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就连无花果叶的大小和形状也千差万别,有的画中亚当和夏娃甚至是赤身裸体的,毫无遮蔽的。这到底是画风的自然演变,还是宗教的强硬改革,抑或是观众的审美趣味使然?也许通过这一片小小的无花果叶子,我们可以试着了解这些伟大的作者,那些曾经无限辉煌却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艺术时代。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布兰卡奇礼拜堂中,留有这幅著名的湿壁画。亚当和夏娃被天使驱逐出伊甸园,亚当双手蒙面,似乎十分惭愧;而夏娃一手遮蔽双乳,一手护住下体,仰面悲泣。他们的肉体被刻画得十分真实,有欲望,并且具有犯罪的冲动。他们悲怆的表情象征着人类将要承担生命的艰难重负,乐园不复存在,上帝的眷顾业已失去,怜悯和施舍逐渐远离。马萨乔的确是一名天才画家,尽管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27年,但他对此后文艺复兴的美术发展影响深远。

在14世纪之前的“亚当和夏娃”的作品中,人们很少能看到无花果叶的出现。因为裸体充满了中世纪的艺术,尤其是在描绘罪人方面,而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有了羞耻和欲望,正是基督教教义中“原罪”的来源。人类背叛了上帝,应当承担所有的罪与罚,而观看者也绝不抱歉看到正面的完全裸露,羞怯并不是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无花果叶子即使出现,也完全是出于故事述说的需要。

非常罕见的是,无花果叶子有时会出现在北方的文艺复兴画家所创作的亚当和夏娃身上。但这些画大多数是在1500年之后,例如丢勒作于1507年的这幅《亚当与夏娃》。德国画家丢勒可以说是北方画派的总结者,他曾三次去往意大利学习绘画,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构图、透视的技巧。丢勒以北方画派原有的精密写实的科学客观性结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与高贵之美,他的画风兼具南北画派的长处。我们可以看到,亚当和夏娃的身体描绘得十分精致准确,有一种雕塑般的实体感,皮肤闪着微微的光泽,神情带着些许青涩和稚拙,又有一种贵族的华丽美感。夏娃的姿势很优美,她左手去摘树上的“罪恶之果”,右手扶在一棵树枝上(树枝上吊着的一张标签是画家的署名),双脚一前一后,似在行走,姿态婀娜,显示了女性的妩媚。亚当的裸体形象带着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倾向,他比夏娃似乎更内在一些,总的感觉是平静的。他左手略为紧张地捏着那只被摘下的枝叶,侧着头,半张着嘴,头发散乱地飘向后面,由于身子朝前运动,右手自然地摆向后面。两个裸体彼此呼应又相互独立,而夏娃脸上呈现的微笑,反衬出亚当的内心惶惑,人类处于意识萌芽阶段的无助和羞涩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斯(Hans Baldung Grien,1485-1545)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木刻版画艺术家,被认为是丢勒最有天赋的学生。在当时为了安抚教会并通过审查,北方艺术家特别的使他们的作品显得道德。汉斯是用亚当与夏娃的主题作为一个借口,来表达女性的裸体。因为绘画裸体是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创作冲动,所以艺术家绘画感性的裸体,命名他们为《亚当与夏娃》,然后给予足够的贞节以通过教会的审查。无花果的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小小的叶子所扮演的是人类第一件内衣的功能。

许多人衷爱拉斐尔的原因是他的艺术作品犹如山间清溪,秀美,宁静,清纯。拉斐尔的一生是非常顺利幸福的,充满了温暖、爱护、肯定、自信、安全感。温柔的性格使他笔下的女性,都非常人性化,而且每一幅都不同。以至于欧洲各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即使是描绘人类原罪这样哀伤的故事,拉斐尔也把画面处理得十分和谐。蛇形人身的孩童正缠在树上,亚当的脸侧向树木上的蛇童,夏娃看上去丰腴而成熟,俨然带有许多人类社会的痕迹。此时已接近1510年,与中世纪相比,用无花果叶子遮羞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只是叶子的面积并不大,并不能足够引起观看者的注意。

再来看看尼德兰画家马布斯的这幅亚当和夏娃,亚当有无花果叶子遮挡,而夏娃没有,这也许代表着一个过渡的阶段,距离无花果叶子随处可见的日子已经不太遥远了。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和别的画家笔下修长柔美的夏娃形象不同,这里的夏娃有着庞大硕壮的躯体和结实的肌肉,正是对强势女性所象征的自主权和主导性的最佳写照。

也许光芒四射的丢勒,使得同时期的艺术家克拉纳赫略显黯淡,但这位16世纪萨克森画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毕竟不同凡响,他的出现,标志着德意志绘画有了自己的样式主义大师。他接受了丢勒的影响,具有丰富而强烈的表现风格,尤其喜爱用宗教经典或世俗故事来描绘人体。亚当和夏娃自然是克拉纳赫经常画的题材之一。这是克拉纳赫成熟期的作品,在这幅画里,亚当和夏娃是两个几乎对称的对比图像,他们的形象被框在由树木组成的图案内,以一种优雅的侧身角度来描绘,呈现出克拉纳赫的独特画风——感觉不到人物的重量和体积,也感觉不到周围环境的深度,人物仿佛固定在停滞静止的时空里,但依然可以感觉到在主角所处的大自然风景之中,亚当与夏娃时时刻刻都被保护着,也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亲密情感。

在这里特别有趣的是,亚当拿着一枝无花果叶挡住了两人的私处。对于这样微妙的动作,也许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寻找原因。自14世纪始,劳动阶级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有渐趋平等的趋势,但市民阶级以上仍显著地以男性为主。在两性的权力斗争上,男性惧怕丧失性的主导权,继而丧失其理性及权力的绝对优势。

在现今的意大利威尼斯地区,产生过一支著名的威尼斯画派,它以富丽堂皇的图案与绚烂的色彩为代表。将威尼斯画派的华美风格推向极致的便是著名画家提香。他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职业画家,为权贵和富商画像,自己也如王侯般富有;他极为高寿,在长达近九十岁的生命中将威尼斯画派的华美风格推向极致。

夏娃的爱情篇4

关键词:秀拉;恶;善;伦理意义;道德倾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8005

在1983年克劳迪亚・泰特做的一次访谈中,莫里森坦言:“当我创作《秀拉》时,我知道我要写一部关于善恶,关于友谊的书” 。可见,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将《秀拉》定义为“一部黑人女性的史诗”、“一部反战小说”、“一部成长小说”“一个典型的后现代文本”、“一部对二元思维的讽刺作品”等等,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关于伦理道德的小说。有些论者看重它的叙事特色,比如说Bergenholtz等专门论述了《秀拉》的讽刺艺术,他们认为,“讽刺家最基本的目的不是教说道德或者提升文明,而是让读者开心,并给予思考的材料”[1]90。在强调《秀拉》的叙事技巧和审美价值的同时,这种评论贬低了或者说忽略了这部作品的道德功,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莫里森的创作初衷。关于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关系,聂珍钊曾作这样的总结:“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人类提供娱乐,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2]《秀拉》这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自然承载着这种伦理功能。那么,通过这部作品莫里森到底肯定了何种伦理价值以及表达了何种道德期待呢?

小说中秀拉对长辈不孝、对男性不仁、对好友不义、对上帝不虔,“以一个无情无义的坏女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3]65,批评家们对这部作品的伦理意义多以秀拉是“恶”的化身为前提和基点,去探寻这种恶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论者们一方面指出,秀拉成长过程中“父爱缺失、母爱扭曲”[4],这种不健全的伦理环境促使秀拉有了向恶的伦理选择;另一方面指出,秀拉的“恶”催生了他人的“善”,因此在改善社区风气、促成社区团结和维护社区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社区所不可或缺[3]70。鉴于社区对秀拉的“恶”的包容和消化,亦有论者认为这部小说正是莫里森为了说明和推崇黑人群体独特的善恶是非观而设计[5]――对秀拉的“恶”的容忍态度是“衡量黑人社区人道主义精神和文明进步的标准”[6]。

这些观点十分辩证,突显了哲学上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道理。然而莫里森笔下的秀拉真的是恶的化身吗?事实上我们发现作者一边描写秀拉的“恶行”,一边替她辩解,后来还直接告诉读者秀拉的很多“罪名”其实是社区凭空捏造的。比如说把“小茶壶”推倒在地、害芬雷老先生被骨头卡死等。显然,对于秀拉是否是魔鬼作者是打了问号的。论者承认,“莫里森暗示善与恶的区分并不像海伦和奈尔所设想的那样泾渭分明,奈尔身上有些恶正如秀拉身上有些善。”[1]92此外,亦有论者强调,“为了能让秀拉这个人物能让读者接受,叙述者多次声明秀拉是无道德的,没有任何道德观念,因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可以界定的。”[5]63认为秀拉“恶中有善”是一种常识性的中庸主义;说她“无恶无善”则是一种搪塞性的神秘主义。试问秀拉这样一个在传统社区中长大的头脑健全且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怎么会没有任何善恶观念呢?从根本上而言,二者都不是莫里森给秀拉这个“自己最钟爱的人物”所选择的道德标签;这部小说在善恶观方面其实有着很大的伦理倾向性:主人公代表的是“善”而非“恶”。小说正是要通过质疑和颠覆传统的善恶标准,引导读者理解和接纳秀拉式的善。

一、秀拉对三条传统伦理线的挑战

下面我们首先来谈一谈善的涵义和标准问题。一般意义上,善意味着舍己利人、克己奉公,意味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付出,对社会习俗的服从。然而,善与恶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尼采就把传统意义的道德归类为“奴隶道德”,而把张扬个性的、扩张型的道德归为“主人道德”,前者是必须克服的“恶”,后者才是应该提倡的“善”。他曾不无讽刺地说,在全部人类原初状态下,恶的意思就是个体、自由、任意、不可预料、不可估计[7]33。可见,“善恶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随历史不断变化的相对性等基本特点”[8]153。莫里森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采访中也曾声明“我在写善恶的问题时,不是真正按西方人的传统概念而写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能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解读这部小说。尼采的观点十分激进,常被批为极端个人主义,这里我们不妨采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衡量道德进步的标准,具体而言,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历史进步的标准;二是人的个性完善程度,既人道主义标准,关注和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7]117。把秀拉的典型行为放在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个人的双重标准下考量,我们将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秀拉的罪名主要有三条:虐待老人、勾引男人和嘲笑上帝。这三种行为分别打破了社区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和人神之间固有的三条伦理线,使秀拉受到不公正的道德审判。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一) 秀拉的“不孝”

秀拉从外面回到“底部”做的第一件令人咋舌的事情就是把外婆夏娃送进养老院。她因此在社区人心目中成了可恶的蟑螂。不照顾老人在任何社会大概都不能算是美德,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当时具体的情况。据小说快要结束时交代,随着道路的修建、经济的发展、“底部”和外界联系的增多,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外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他们大批勇敢地走了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底部”养老的社会化是必然趋势。这是当时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之也一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作者看似无意地用劳拉的偷窃事件告诉了读者这个道理。汉娜死后,劳拉接替她照顾夏娃,但是她常常顺手牵羊,为什么呢?如果有自己的工作,可以体面地养活自己,她大概就不会这样。“底部”人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默许说明他们对家庭道德的脉脉温情,但这种妥协只能是暂时的。劳拉的偷窃行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社区原来养老风俗的弊端,秀拉的作为乃是大势所趋。

尽管在外面的世界已经看到很多白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秀拉对于送走外婆内心也是很不安的,她对好朋友奈尔诉说过这件事,并同意将舅舅和母亲的保险费转给养老院以便夏娃在那里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这些钱对秀拉来说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她以前上大学的学费来源于此,以后的生活费也需要来源于此。可见为了夏娃,秀拉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牺牲的。秀拉后来的死亡和她的经济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卧病在床的她钱包空空如也,结果死于发烧这种普通疾病。因此,至少从金钱的角度而言,秀拉对于夏娃是尽到了孝心的。

再者,夏娃是怎样一位老人呢?评论界对于夏娃以正面评价为主,比如说有论者指出夏娃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一家之主,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性的典范,并有着旺盛的创造力[8]。夏娃的母性我们无法否认,但作为一家之主受人爱戴和富有创造力却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表现其创造力的是她对“木匠路七号”房屋的设计:有些房间有三个门,还有些只有朝向阳台的一个门。笔者觉得这其实体现了她的任性和专制――毕竟一个房间只有一个朝阳台的门是极其不方便的。同时,坚持给收留的三个小男孩取同一个名字,致使他们渐渐丧失了个性,成为长不大的怪人,也是夏娃专制的体现。汉娜作为夏娃最孝顺的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有疑问的,而夏娃面对女儿关于爱的询问怒不可遏,可见她们的母女关系是有问题的;另外,夏娃易走极端,亲手烧死染上毒瘾的儿子。有人把夏娃和《宠儿》中的赛思作类比,二者都是弑子的母亲。但仔细想来,赛思在眼见奴隶主前来抓人的情况下确实没有选择的余地,她的孩子不被杀便成奴,而夏娃完全有时间有条件帮儿子戒毒,她的问题并不是只有通过杀人才能得到解决。她一直都有残忍的一面,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亦如此。即将送走夏娃之前,秀拉大声指责了夏娃的自残和谋杀行为。“夏娃虽没讲要火烧秀拉,但她傲慢的性格和毫不留情的决断,也可能使她在某日有机会时置秀拉于死地。” [3]66比起《所罗门之歌》中的Pilate Dead、《宠儿》中的Baby Sugges,夏娃都显得慈爱不足怪戾有余, 可敬更可畏。这样看来,秀拉送走夏娃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自卫。

尊老敬老精神是莫里森肯定的黑人文化的优秀传统,她十分强调祖先在黑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中提供的智力支持。然而夏娃为“底部”社区提供了什么样的引导呢?身为女性,夏娃却是男权思想的维护者。与男士们争论问题时,夏娃会用一种虽赢尤输的口吻去满足男性的虚荣心;和新媳妇们聊天,夏娃嘱托她们要精心侍候好丈夫们的生活;训斥秀拉时,夏娃告诉她女人天生的使命就是相夫教子。夏娃所提供的精神指引并不是当时女性真正需要的。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她尚未看透这一点,但拥有“底部”文化系统外位视角的秀拉很可能清楚地看到了。送走夏娃为打破社区的男权主义扫除了一个障碍。若不果断送走夏娃,秀拉对男权思想的颠覆计划是无法践行的。

总之,秀拉强行送外婆去养老院的行为冲破了社区长幼之间的固有的伦理线,但本质上符合生产力发展趋势,并有利于社区黑人女性的个性解放,再考虑到夏娃自身性格的怪戾和秀拉对她经济方面的慷慨,笔者认为秀拉“虐待老人”的不孝之名应被除去。

(二) 秀拉的“不贞”

送走夏娃使得秀拉被社区人们骂作“蟑螂”,随意和男性发生关系则使她成为人人唾弃的“”。秀拉的性放纵或许是受母亲遗传,也或许是出于自己无聊,但更可能是另有目的的。有着广阔阅历的她意识到自己家乡的女性,包括好朋友奈尔,在精神方面正慢慢死去,过着虽生犹死的日子。

现在奈尔是她们中的一员了,是那些蜘蛛中的一只,她们的唯一想法就是织蜘蛛网上的下一环,她们被自己的口水悬挂在干燥黑暗的地方,对自由下落比对下面蛇的呼吸更加恐惧。她们的眼睛紧盯着闯进她们蜘蛛网的倔强的陌生人,对于自己背上的钴视而不见,对照进她们角落的月光视而不见。……活着是她们以及现在的奈尔不想要的。那太危险。秀拉现在属于这个镇,遵守它所有的生活方式[9]120。

这段文字是小说中有着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作出的评价,同时也近似于秀拉的内心独白,是对“底部”女性生活现状的深刻洞察。她们被困在自己的传统观念中,正如蜘蛛被困在自己的口水中,生活枯燥无聊,干瘪无趣,缺乏创意和活力。口水,俗称“唾沫星子”,代表着可畏的人言,很可能也包括己言。女人们小心翼翼地做着习俗的囚徒。蜘蛛网下面的蛇很可能来自伊甸园,它引导人挑战权威,走向自由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和价值。“底部”的蜘蛛们却断不敢也不能够跳下去。秀拉看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她力图去改变这种局面。

然而对于“既非白人也非男人”[10]52的秀拉来说,如何去改变呢?秀拉唯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她主动和社区的很多男性,然后立刻彻底抛弃他们,就像许多男性抛弃女性一样。男性们因此偿到了女性常常受到的伤害和屈辱。需要指出的是,秀拉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男性的恨而是出于对女性(和自身)的爱。性是她挑战男权的方式,更是寻求新鲜生活的渠道。她认为女人应该活得像红杉一样绚烂、美丽而奔放。

红杉给人一种火焰燃烧的意象。这里我们不妨揣摩一下秀拉观看母亲燃烧时的心理。她说自己当时站在那儿不动,只是因为对妈妈在火中舞蹈的样子非常感兴趣,“想要她一直那样扭动,一直舞下去”[9]147。紧跟在舞动之后的死亡在当时的瞬间并没有进入秀拉的意识,她迷恋舞动本身的精彩和绚丽,哪怕充满痛苦。旁观母亲被活活烧死是众人指责秀拉邪恶的原因之一,但真正理解秀拉后,读者会发现这件事情表达的并不是秀拉的“恶”,而是她坚持女性就应该“在烈火中舞蹈”的人身观。

在与阿贾克斯的一段恋爱关系中,秀拉暂时做回了传统女性――主动做好饭打扫好房间化好妆等心爱的人归来,完全是一个贤惠的小女人形象。岂料正是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阿贾克斯的反感,后者以“去外面看飞机”为借口立刻离弃了她。深受伤害的秀拉总结这段关系时跟自己说“是我在遇到他时没有把头抬得足够坚挺,结果就像玩具娃娃一样丢了自己的头”[9]136。秀拉似乎在说,对于女性而言,把自己的身心完全献给男性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杀,尤其是在当时男性普遍缺乏责任感的情况下。秀拉及时醒悟了,并在死前把自己的心得告诉了奈尔:男人并不比我们自己更有价值。

虽然莫里森曾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主人公的行为方式颇有女权主义者的风采。在“底部”这个男权思想特别浓厚的社区,秀拉把女权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她选择既不嫁人也不生子,目的就是尽力活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精彩。在黑人女性被双重边缘化的时代,秀拉拼命通过性彰显自己的生命力和价值。秀拉的行为颠覆了传统的男女关系模式,打破了社区第二条至关重要的伦理线,因此被传统观念定义为“恶”,但用马克思“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的标准去衡量的话,秀拉的做法无疑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作为对男权社会旧约成规的破坏,秀拉用身体所作的激进反叛具有一种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隐藏在秀拉‘’的‘恶’力量里的‘善’”[10]。

(三) 秀拉的“不虔”

比起“虐待老人”和“勾引男人”,秀拉更严重的“恶”恐怕还数嘲笑上帝。“底部”社区的人群是虔诚的,她们定期做礼拜,为上帝唱赞美诗,男孩“小鸡”的葬礼也反映了这一点。由于长久被压迫和奴役,很多黑人,尤其是女性,把救赎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因而是忠实的基督徒。然而强烈的宗教道德在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精神奴化作用,当宗教被白人主流文化利用而与之同谋时尤其如此。小说开头交代“底部”社区得以产生的原因时说了一个白人利用上帝视角颠倒上下概念以欺骗黑奴的笑话。这个笑话讽刺了白人的霸道,也嘲笑了黑人的可欺――上帝面前后者似乎失去了辨别能力。此外小说中那个运回“小鸡”尸体的白人还从《圣经》找黑人天生低贱的根据,认为黑人作为含根据圣经旧约,含是诺亚三个儿子之一,因看到了父亲的哈姆和他的后代被上帝诅咒为奴。的后裔受到诅咒、冥顽不化。这样他们就利用宗教将白人至上主义合理化。

当上帝这个文化符号为白人所利用时,黑人自身从信仰上帝中获得了什么呢?莫里森小说中越是虔诚的女性越是自我压抑,她们“反对所有身体的快乐”[9]79,《秀拉》中海伦和奈尔母女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证。前者以教会会员自居,看到别人纵情快乐就会紧皱眉头,对自己的夫妻生活也十分反感,结果生活得索然无味;后者在丈夫离开后开始热衷于教会生活,但深切感受到一种痛苦“我亲爱的耶稣,这是怎样的十字架啊?”[9]111奈尔悲痛地发出呐喊。

秀拉则和社区大部分虔诚的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夏娃用一些圣经教义训斥秀拉不孝不安分时,她争锋相对,指出上帝的冷漠和不公。对秀拉公然不穿内裤进教堂的指责有可能是捏造的,但作者也强调说秀拉是完全做得出这样出格的事情的。正如“底部”人指出的,秀拉用她的言行在嘲笑他们的上帝,但那个一方面受到众黑人女性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却对她们生活中的苦难视而不见的上帝难道不该被嘲笑吗?那个对黑人小女孩受到而并”不感到惊奇”[11]92的上帝难道不该被唾弃吗?秀拉对上帝的嘲笑是她本性张扬的一种体现,灵魂独立的一种宣言。

更进一步说,外在的歧视和内在的压抑其实已经令黑人们对上帝有了质疑。 他们也试图对生活中的苦难做宗教方面的归因,只是他们远没有詹姆斯・鲍德温那样有洞见,发现 “《圣经》是白人写的书,上帝是白人的上帝”[11],他们只是悄悄地给上帝加上了“第四张脸”[9]118,认为除“圣父、圣子、圣灵”外,上帝还应该有邪恶的第四面,正是这第四面解释了“恶”的存在。一面为上帝的全能全善唱赞歌,一面想着上帝也邪恶,这种变通只是一种怯懦和虚伪。只有秀拉不为上帝的戒律所束,不被动等待上帝拯救自己,敢于公然嘲笑和挑战上帝的权威,就像她挑战和颠覆男性的权威一样。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3]当黑人们甘愿为“鸦片”麻痹时,秀拉独自保持着痛苦的清醒。

《最蓝的眼睛中》那个每晚跪在地上向上帝祈祷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长大了,她发现曾经的自己幼稚而愚蠢,她不再觉得自己丑陋不堪,而是充满价值,她勇敢地站立起来指责和嘲笑那个“白须白发的白人老爷爷”[11]134,她不再叫佩克拉,而改名叫秀拉。抛弃了对上帝的幻想的秀拉“个性完善程度”明显提高,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一种大善吗?

二、结语

临终前秀拉和奈尔聊善恶的问题时说,“也许不是你,也许是我(好)呢”[9]146,可见她内心有着自己独特的是非观念,并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所理解的善。她的“善”在她的时代注定被误解,然而二十五年后奈尔对秀拉的深情呼唤似乎暗示着她对秀拉的理解和接受,对秀拉式的善的认可。时至今日,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该为秀拉正名:她并非恶魔的化身,亦非恶中有善,也绝不可能“无善无恶”;无论根据“生产力进步标准”还是“人道主义标准”来分析《秀拉》的道德倾向,她本质上都是善。

参考文献:

[1]Rita A,Bergenholtz. Toni Morrison’s Sula: A Satire on Binary Thinking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1996,30(1):89-98.

[2]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和术语 [J]. 外国文学研究,2010 (1):17.

[3]王守仁, 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福华, 王启伟.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家庭伦理缺失和伦理诉求 [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3(6):34.

[5]章汝雯, 江红. 从《秀拉》看黑人群体的善恶观和是非观 [J].浙江学刊, 2008 (3):63.

[6]Cedric Gael Bryant. The Orderliness of Disorder: Madness and Evil in Toni Morrison’s Sula [J].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1990,24(4):732.

[7]张应杭. 伦理学概论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8]张宏薇. 上帝的性别:《秀拉》对上帝造人神话的改写 [J]. 外语学刊,2012 (5):135-139.

[9]Toni Morrison. Sula [M]. New York: Knopf, 1973.

[10]应伟伟. 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女性主题构建 [J]. 当代外国文学,2009 (2): 49.

[11]James, Baldwin. The Fire Next Time [M]. New York: Dell, 1963:53.

夏娃的爱情篇5

迎接天使,期待的日子里有“幸福的忙乱”

2009年9月的一个清晨,妻子袁泉慵懒地告诉夏雨说,这段时间自己嗜睡,怕冷,闻到油味也觉得不舒服。夏雨吓了一大跳,他慌忙带着袁泉去医院检查。为袁泉做完B超之后,医生告诉夏雨:“你的妻子已经怀孕七周了,你要做父亲了。”夏雨听了惊喜不已,甚至不相信地搂着袁泉的肩膀,连连问道:“这是真的吗?”

在夏雨看来,这个孩子来得正是时候。一个多月前,两人刚刚向外界宣布了婚讯,袁泉已经放下了所有的拍摄计划,而他也推却了许多片约,两人一直为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做着各种准备,没想到,小天使真的听到了夫妻俩的召唤!

说起夏雨,成名的经历可谓传奇:十八岁时凭借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成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三料影帝。这对于夏雨来说,只是他演艺事业的一个起点,但这也是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的终点。过高的起点容易使人失去目标,夏雨深知此理,于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夏雨利用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的机会偃旗息鼓,希望冷却过去,建立一个新的起点。从此,夏雨也开始了他真正的演艺生涯,此后由他主演的电影不但部部叫好,而且部部叫座。

不过,演艺事业的辉煌让夏雨的婚期一再地担搁,从1999年夏他认识袁泉起,两人的“恋爱长跑”整整经过了十年!这一次,两人的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那天晚上,窗外夜雨迷蒙,夏雨将耳朵贴在袁泉的腹部,一边认真仔细地聆听着,一边幸福地问道:“还记得也是这样的一个夏夜,我们夜游长城赏灯的情景吗?”

袁泉也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她轻声地喃喃道:“当然记得啦,那天晚上雨下个不停,最后赏灯的人都没有了,长城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开车回来的路上,我们两个都变得无话可说,然后,你放了一首歌《今夜我有点坏》,之后,我们就正式在一起了……”

夏雨抬起头,动情注视着袁泉:“难得你记得那么清楚,不过,那段甜蜜过去了,从此刻起,让我们开始人生的另一段甜蜜!”

夏雨说到做到,他没有将袁泉怀孕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照顾妻子的重任。生活中的袁泉是个多愁善感、内心细腻的女人,她喜欢看爱情片和亲情片。夏雨为她找来了许多此类的影碟,而夏雨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恐怖片和战争片,则统统被收集到一个大纸箱子,全部被搬到了地下室。

袁泉喜欢布娃娃,因为她觉得娃娃那种活灵活现的神态,让人产生想与之交流的冲动。在袁泉过生日那天,夏雨把六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送到袁泉面前。袁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打开看看吧。”夏雨温柔对袁泉说。袁泉打开了第一个礼品盒,是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颜色正是袁泉最喜欢的粉红色,袁泉高兴极了,依次打开了后面的五个礼品盒,所有礼品盒里放的居然全是娃娃,六个娃娃形态各异!袁泉心潮起伏地说:“从恋爱到结婚整整十年了,你怎么还那么古板?送一个娃娃就行了,干嘛要送六个?送六种礼物也成啊,干嘛全送娃娃?”夏雨一语双关地说:“十年了,我还是当初你认识的那个我,永远古板,一根筋。”

多年生活在剧组里,每天过的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拍戏之余的夏雨也都是由别人来照顾,这一次,真正近距离地呵护袁泉来,他还是显露出诸多不在行之处。有一次,夏雨听说胎盘会分泌一种绒毛促性腺激素,会降低孕妇的食欲,多吃草莓可以进行补救,还可以促进中铁质的吸收,对母亲和胎儿都有益处。夏雨立即买回来许多草莓,在菜盆里哗哗几下洗好后齐整整地端上来,袁泉兴致勃勃地捻起了一枚,发现上面连“水果净”的泡沫都没有洗掉。袁泉告诉他,草莓很“小气”,像这样大力地冲洗,很容易搓烂表皮,时间稍长就会变坏。正确的方法是将草莓在水里浸泡十来分钟,再用清水冲洗。

还有一次,夏雨买了一大包青提子,他洗了多遍,提子的表皮依然有白白的脏东西,还掺杂着蜘蛛丝,袁泉笑着提醒他应该怎么洗。依照袁泉的话去做,葡萄果然被清洗的干干净净,夏雨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

“痛改前非”,加入育婴课堂影帝也柔情

虽说夏雨缺乏生活的各种常识,可是一想到他是影帝,平时事无巨细都有人帮他料理,而今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呵护着自己,涓涓的暖流便在袁泉的心底流淌。不久后,袁泉开始有了强烈的妊娠反应,不管有没有吃东西,也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常常吐得昏天暗地。袁泉的妈妈和姐姐闻讯后,特地从湖北沙市赶来看望照顾袁泉。那天中午,当她俩进门时,恰好看到夏雨在客厅里忙得不亦乐乎:他边照顾着刚吐完的袁泉在沙发上休息,边用一个迷你型电磁炉为袁泉热奶。见到这一幕后,袁妈妈来不及放下手中的行李,一下子拔掉了电源开关,埋怨道:“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注意,这个电磁炉虽小,却对孕妇的健康很有损害。”

开始时,夏雨对岳母的话颇有些不服气,后来查阅资料后才得知,电磁波不但破坏人体原有的电流和磁场,导致生态平衡出现失调,还会干扰激素分泌并影响胎儿的发育。看着看着,夏雨对自己的无知连连叹气。同时,他也深深地意识到,照顾好袁泉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只有一颗关爱的心是远远不够的,它并不能解决一切事情。

2010年年初,夏雨到“忘年交”王刚家去做客,他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一幕:王刚右手托着一岁半的儿子,嘴里哼着歌谣哄他睡觉,左手熟练地搅动着水果泥和水果汁。夏雨万万没想到,作为一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和表演艺术家,王刚照顾起孩子来竟然这样出色。见夏雨一脸疑惑,王刚用他惯有的诙谐告诉夏雨:“我们大男人,不接受专业训练的话,将很难胜任奶爸的角色。”夏雨这才知道,王刚原来在北京的一家爸爸育婴课堂多次上课,认真地聆听了许多育婴专家的现身说法。

回到家后,夏雨同袁泉商量:“我说是照顾你,其实只是在添乱。我也想像王刚那样,去‘奶爸培训班’好好地训练训练。”袁泉刮了刮夏雨的鼻子,调皮地说道:“我批准,你从‘奶爸培训班’里毕业后,我和宝宝就能享受到你的星级服务了!”

在缴纳了一定的费用后,夏雨参加了由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举办的爸爸育婴课堂。在育婴师的指导下,夏雨学会了怎样去照顾孕妇,孩子降生后,如何给孩子喂水和冲调奶粉,怎样根据舌苔来判断孩子哭闹的原因,如何制作泥糊食品并正确给孩子喂食。夏雨将此当成大事,不仅认真仔细地作笔记,还多次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育婴班补习。

两个星期之后,夏雨从育婴课堂里结业了。夏雨立即“学以致用”,他每天严格地控制着袁泉的营养摄入量。袁泉的饮食以蔬菜、水果和谷物为主,避免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按常规,胎儿发育三个月时,体重大约在50克左右;发育四个月体重在125克左右;发育七个月在1750克左右。以此为标准,夏雨每个月都会带着袁泉去医院检查胎儿的生长发育进程,避免胎儿增长过快。

2010年3月31日,令夏雨激动无比的时刻到了,袁泉被送进了产房,夏雨在产房内陪护,并准备了一台摄像机。之前,夏雨一直担心瘦削的袁泉会出现问题,没想到,整个生产过程十分顺利。当医生对正在摄像的夏雨说:“6斤2两,是个漂亮的小公主!”时,夏雨的眼眶顿时湿润了。

为了纪念这个时刻,夏雨主动向医生要求为女儿剪脐带。当一把银白色的脐带剪递到他面前时,夏雨感到心跳都要停止了,抓着这把脐带剪,他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后来,当夏雨回放录像时,发现只拍到了一把剪子的画面,之后的所有过程,竟然全都没能拍到。夏雨顽皮地向袁泉表示,当时的幸福感太过于巨大,他甚至有些眩晕了。

第二天,夏雨正式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当上父亲的消息,由于当天恰好是愚人节,许多粉丝不相信这是真的。夏雨的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的虚假:“这是真的,我当上父亲了,女儿已经取好了小名,叫‘哈哈’,意思是她今后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有一份好心情。恭喜夏雨和袁泉吧!”

女儿的降生,让夏雨进入了一条既忙碌又充实的人生轨迹。不过,前来照顾女儿的袁妈妈却和他的观念大相径庭。袁妈妈一直将袁泉当作掌上明珠,现在,她又将这份厚爱移植到外孙女身上。担心外孙女感冒,晚上她将家里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即使室外温度很高,袁泉也总是被妈妈套上厚厚的衣裤;哈哈一哭闹,袁妈妈就显得很紧张,给孩子又是量体温又是要送医院……

在育婴课堂里“充电”之后,夏雨照顾孩子的方式和袁妈妈的完全不同。哈哈刚刚一个多月,夏雨就为女儿套上游泳圈,在她的脑袋后面垫上一块软毛巾,把她放在浴缸里让她游泳。夏雨告诉袁妈妈,游泳对哈哈特别有好处,不但可以提升她的肺活量,还有助于她的睡眠。但他的作法,让袁妈妈大惊失色。袁泉提醒夏雨,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哈哈好,如果直言不讳地指出她的育儿观念保守,势必会损伤老人的自尊心。

直到有一天,专业的育婴师到夏雨家进行指导时,袁妈妈才了解到,自己那些过度保护孩子的方法,容易造成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她这才对夏雨的做法信服了。育婴师走后,袁妈妈不好意思地对夏雨说:“还是你们年轻人懂得科学育子,以后在养育哈哈的问题上全听你们的。”袁泉看了夏雨一眼,夫妇俩甜蜜地笑了……

真心无悔,让女儿见证一个父亲的成长

在女儿长到三个月后,布置一间娃娃屋成了夏雨最甜蜜的任务。夏雨买来散发着天然香气的环保材料,将哈哈房间的墙壁布置成粉红色,天花板装饰成蓝色,上面画有太阳和月亮。他还在墙壁上画上正在打鼓的熊猫,戴着眼镜的小白兔,还有在小池塘里嬉戏的象宝宝。当袁泉抱着哈哈走进娃娃屋,哈哈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发出咿咿呀呀的欢笑声,一种父亲特有的骄傲顿时荡漾在夏雨的心头……

女儿的出生还让夏雨平添了生活的智慧。他一有空就翻阅有关育婴的书籍,并对电视里的相关节目格外关注。一次,哈哈的“臭臭”里有霉绿色的黑色,袁泉紧张不已,夏雨却早就掌握了这方面的常识,他不慌不忙地告诉袁泉:“不用担心,你是吃多了深绿色蔬菜才会这样。”袁泉改变了食谱,果然,哈哈的一切顿时变得正常。

“第六届男士体面大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出现在现场的夏雨第一次以爸爸的身份过父亲节。夏雨会时不时地把话题自动转移到女儿身上:“当爸爸的感觉真好,我经常能在家盯着女儿美一上午,看她睡觉时的各种表情。”“女儿跟谁亲?”“当然是爸爸,有时候她哭了,她妈妈怎么哄都不行,我抱着一哄她,她就不哭了。”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夏雨解释了长期没有参加任何活动,却在这次典礼上露面的原因:“一个成熟和体面的男士肯定需要保养和穿着,我过去不太讲究这些,但是现在,我不这样想,因为从今往后,我做任何事情都要给下一代做出榜样。”

几家时尚杂志主动联络夏雨,要求刊登父女俩的合影,有的甚至开出了不菲的酬劳。夏雨不为所动,微笑着拒绝道:“对不起,我不能答应你们的要求,如果女儿这么小就登上封面,她懂事后会觉得与众不同,无形中会助长她的浮躁狂妄心理,这是我和袁泉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只希望她能过一种平凡人的生活。”

2010年8月,北京一家滑板俱乐部打电话给夏雨,约他参加一场在美国波特兰四季滑雪场举行的大型比赛。夏雨的极限运动水平不但很高,还是国内的形象推广大使,早在四年之前,他便在瑞士获得了铁力士山杯滑雪比赛单板冠军。长年以来,夏雨一直热衷于滑板运动,甚至为此推却了许多片约。他也多次在公开场合里表示:滑板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和不断追求胜利的生活方式。可是这一次,电话这端的夏雨沉默半晌后,竟然拒绝了对方的邀请。袁泉很奇怪,这要是放在过去,他早就急不可待地收拾自己的滑板行头了。夏雨告诉袁泉:“滑板固然可以带来快乐,但是同样会存在一定的危险。现在的我不能光为自己,我还有女儿和老婆。”

夏雨的话淡淡地说出来,袁泉的内心里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年以来,她一直觉得夏雨是个长不大的大男孩,没想到,女儿的到来,让他彻底地变成了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男人。

由夏雨主演的内地首部硬派警匪动作电影《西风烈》上映了,夏雨饰演一个犯下命案的逃犯,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挑战过的类型,该角色从头到尾都是满身是伤,脸上也始终和着泥和血,该片里,“暴力美学”被夏雨演绎得淋漓尽致。《西风烈》获得的好评如潮,可是袁泉却发现,夏雨并没有为该片的卓越表现而开心。

夏娃的爱情篇6

大家好!你们睡觉都是什么样子呢?仰躺、侧身、仰卧、抬腿……

今天下午,我和夏悦在一起讨论睡觉的“优美”姿势。夏悦兴致勃勃地说:“啊!我睡觉的姿势很野蛮,也很搞笑,要不要我讲给你听?”我点点头,饶有兴趣地看着她,夏悦绘声绘色地说道:“在一个优美的夏夜,蚊子破坏了这美丽的夜景,它们飞来飞去,去吸人们的血。我正在香甜的睡梦中,猛然感觉到身上痒痒的,就手脚狂舞了一阵,又进入了香甜的梦。第二天早上,我醒来了,发现我可爱的小娃娃的漂亮衣服没了,我东找找、西看看,还是找不着,当我的“金豆豆”快要掉下来时,爸爸突然发现了我的PP底下粘着小娃娃的衣服……”夏悦讲完了,还“豪情万丈”地发表感慨:“唉,那时我真不明白,娃娃的漂亮衣服怎么会到我的PP底下……”我没有回答她,因为我已经笑得快岔气了。

该我来讲了,夏悦打趣道:“别抄袭我哦,咱洗耳恭听!”我不理她,清了清喉咙,快嘴地说道:“那也是一个夏夜,我也在甜蜜的梦乡里,可惜我睡得比你沉。第二天早上,我醒来了,咦?床怎么被移动过了?难道是爸爸妈妈把床移了个位置?等我打着哈欠起床时,才发现我睡到了床沿边。”我哈哈大笑起来,看看夏悦,冷冷地看着我,脸上没有一丝笑意。我带着讨好的微笑看着她问:“不好笑吗?”她冷冷地回答:“不!”“……”“好笑!哈哈哈哈哈……我本来想忍住不笑的,可忍不住了,哈哈哈哈……”我们俩都大笑起来,完全不顾“淑女”风范。

我跟夏悦的睡姿好好笑哦,你们的睡姿要规矩一下下,不然要像我们一样闹大笑话!!!

江苏盐城亭湖区盐城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薛涵尹

夏娃的爱情篇7

――无名氏

一.思想PK命:从第一亚当到第二亚当

友人亚当,一度大肆宣扬“不跟夏娃讲道理”!貌似横强霸道,其实极尽温柔智慧:上帝创造亚当,又怕亚当寂寞无爱,即取亚当一根肋骨创造夏娃,是为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让亚当去爱、去呵护,而不是去讲道理。说来也是,如果亚当跟夏娃讲道理,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跟自己讲道理,恐怕就是所谓“思想”,其危险性为笔者另一友人Z之亲历所揭明。

友人Z任职检察长,某日率干警人性化巡监,遇死囚S苦苦索要纸笔,Z不解,询问对方缘由:“都到这一步了,还要纸笔干啥子喃?”S满脸痛苦扭曲状回答说:“Z检,您说得对,都到这一步了,啥子都放得下!可……”他茫然停顿片刻,用手拍了拍脑壳,“可就这脑壳头的东西(思想),硬是放不下!没法,管都管不住!太要命了!”

可怜的死囚S!原来,他索要纸笔,是想“卸载”头脑中那些“要命”的思想!这其中的吊诡惊心动魄:当一个人直面死亡,就可能产生“要命”的思想,其“要命”的心理程度,远远超过即将被“要命”的生理情势!逻辑上说,他的命已然形同虚设,然而,由于不堪满脑袋疯狂思想的折磨,他宁可抓住一口寒气般的虚命,一如灭顶之灾者抓住虚幻的救命稻草!这其中的推论斩钉截铁、简捷明了、不容误解:要思想就不要命!要命就不要思想!

对形同虚设的一条命,S下意识要拼命抓住!既然如此,友人亚当更有理由要命:要鲜活的自己,要晶莹的夏娃,要夫妻恩爱与家庭和谐,顺便为和谐社会作点贡献。所以不难理解,面对夏娃,他毅然弃绝思想,不讲道理!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社会的归社会!让大爱无疆!

最深邃的爱心就是不讲道理;最卓绝的智慧就是不讲道理。所以禅宗相信“棒喝”和“顿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有为的政治家“治大国若烹小鲜”,放弃争论;艺术家爱乐、作画、写诗,从不思辨或推理;慈善家宁可从梦中笑醒,而不会费心去说服自己和妻子;更不用说“第二亚当”人子耶稣,讲“道”(WORD)从来不讲“理”,只讲故事、喻言、诫命,以及诸多貌似精神分裂的话(WORDS)。耶稣劈头会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或者“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却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耶稣劈头会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耶稣还说过貌似冷酷的话:“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们跟从我吧!”走向十字架的耶稣更是径直说着诗人的语式:“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向小山说:遮盖我们!‘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二.投射:历史与人性的深层机理

就个人而言,“咳――呸!”“咳――呸!”的吐唾沫声,充斥着一代人少年时光的记忆。时值,个体普遍遭受深重的社会压抑,而不得不随时随地“咳――呸!”吐唾沫,既是无意识的宣泄自救,也是无意识的敌忾复仇,自己却浑然不知。然而如有他者在场,会因同样的潜在压抑、敌意和仇恨,将这一声无意识的“咳――呸!”接收为蓄意挑衅,而回报以至少同等威力的“咳――呸!”进而引发“咳――呸!”“咳――呸!”的逐步升级战,往往以某种激烈冲突方式告终,伤筋动骨、两败俱伤,最终仍浑然不知其究竟,仿佛二维造物被三维神所愚弄。

明明是我们恨别人,却偏偏感觉是别人恨我们。这是“相由心生”的一类事例,也即深层心理学所谓“投射作用”――我们内部的心象,如放电影一般,投射到外部的屏幕上,让我们错把虚象当实象,错把假象当真相。同样的原理见于追星的狂热――我们原来不过是在礼拜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星星并不是那颗星星,星星只是我们内心欲望向外投射而成的虚象和假象!这也像我们恋爱,所爱之人,不过表面相似于我们内心的“阿尼玛”(女性意象)或“阿尼玛斯”(男性意象)――男人爱上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阿尼玛”,一如女人不过爱上了自己内心的“阿尼玛斯”。这就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们永远在失望,永远在寻找,其中更有诸多不幸者,最终不幸爱上爱情本身。

如此深层心理学,至少在爱情问题上,可与《圣经》链接:夏娃的确可视为亚当的“阿尼玛”,因为她本身就是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但是亚当呢?他是夏娃的“阿尼玛斯”吗?或者,更深入一步,夏娃有自己的阿尼玛斯吗?我们能够说:亚当是夏娃的“骨中骨”“肉中肉”吗?看来,人一思考、一讲道理,上帝就要发笑,除非我们“不跟上帝讲道理”,放下思想。没错,这正是友人亚当极尽温柔智慧的进一步选择。

三.反向作用:不跟生活讲道理!

“投射作用”常常像毒药,尤其在人性的黑暗时代。然而,有危险就有拯救,有毒药就有解药。“投射作用”的解药可以是“反向作用”:爱与恨,希望与失望,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咳――呸!”是失望,是恨,的确如此,但它们也是爱与希望的“反向作用”,是下意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是怜、是爱;怒是恨,恨源于失望,而失望不过是希望的反面!我们恍然顿悟:却原来,即便在空前绝后的时代,那些“咳――呸!”“咳――呸!”的同胞,其中某些是我可怜的邻人、街坊、甚至世仇,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某些至亲骨肉,却原来,个个都是忧愤深广的鲁迅!这是又一个“同体大悲”,是“众生如一”之一个催人泪下的版本,也是“伤害即菩提”的一次感人见证。

夏娃的爱情篇8

瞧,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热死了,热死了!”大柳树下有一只狗趴在那儿,吐着舌头,散发热气。不知谁家的猫也找个阴凉的地方“呼呼”睡大觉。

中午时分,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彩云,天空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的。一阵南风吹来,从地面上卷起一股热风。杂草也挡不住太阳的暴晒,叶子都卷成细条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在满是尘土的枝上,打着卷儿,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也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路上没有一个人在走动,要不是“嘟—嘟—”的汽车,就是有棚架的三轮车,连摩托车也不敢在路上行驶。

如此的热,人们都盼望月亮赶走太阳,盼望来阵凉风吹散热气,盼啊盼,盼啊盼……盼得太阳不好意思了,退出了天空!于是,黑夜来临!

傍晚,你出去走走,定会看见路旁,有好多人在乘凉,他们不时地挥动手中的扇子,多美好的情景啊!美中不足的是总有几只蚊子来捣乱。

天渐渐暗下来了,湛蓝的夜空镶满了一颗颗钻石般闪闪发亮的眼睛,忽明忽暗,用好奇的目光望着大地,那闪闪发光的眼睛真惹人喜爱。星星眨着庸懒的眼睛,也拥簇着一轮明月。好美的夜空!

夏娃的爱情篇9

1、我喜爱峻峭的高山,我喜爱辽阔的草原,我更喜爱一望无际的海洋。

2、人各有所爱,我也不例外,我的爱好很广泛,我喜爱春天时在阳光下看书。

3、妈妈买的零食,有我喜爱的鸡翅,有我喜爱的薯条、有我喜爱的饮料。

4、我喜爱蔚蓝的天空,我喜爱广阔的大海,我喜爱这真善美的小世界!

5、我们喜爱在草原上尽情地舞蹈,喜爱蓝天下纵情地歌唱,喜爱像鸟儿一般自由地生活。

6、我喜爱春风,喜爱阳光,喜爱生命的萌动,正如喜爱世间最美好的相逢。

7、我喜爱金庸的书就像足球迷喜爱足球一样疯狂。

8、我喜爱潺潺的清流,喜爱青翠欲滴的树林,喜爱在林间飞来飞去的鸟儿。

9、我喜爱吃西瓜,因为西瓜很甜,而且还可以消暑解渴。

10、我喜爱看书,喜爱它那紧张动人的情节,也喜爱它那缓缓的诗词。

11、我喜爱春日的温暖,我喜爱夏日的繁茂,我喜爱秋日的丰收,我喜爱冬日的银装素裹。

12、我喜爱大自然的一切,喜爱他的鸟儿,()喜爱他的花朵。

13、我以前喜爱吃香蕉,最近一段时间又喜爱吃柿子了.但是我一直就很喜爱的就只有桔子了,从未改变过。

14、我喜爱莲,因为它是淤泥中的仙子,洁身自好。

15、我喜欢光芒四射的星空,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美好的遐想。

16、我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喜爱祖国的春夏秋冬,喜爱祖国的花草树木。

17、我的妹妹喜爱吃肉,所以现在很胖。

夏娃的爱情篇10

关键词:性别置换 身份颠覆 男性气质 

约翰.福尔斯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 (转引王守仁,何宁182)。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其故事性和实验性的完美融合,不仅高居畅销书榜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100部最佳英文小说,而且在学术界、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被誉为“20世纪英国后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自1969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和评论家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包括作品开放式的三个结尾、元小说叙事技巧或后现代叙事策略、自由存在主题等。但在人物形象方面大都侧重于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或神话原型视角解读自由独立的女主人公萨拉﹒伍德拉夫,很少有人关注到故事的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从身份研究的视角审视该作品会发现,男主人公查尔斯在追寻爱情之路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男性身份危机,其性别角色被置换,性别身份被颠覆,也缺失了支配性的男性气质。 

一.性别角色的置换 

据《圣经·创世纪》篇记载,耶和华神用泥土造亚当,又取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确立了原始的亚当/夏娃,即男/女的性别角色二元对立模式。耶和华神将二人放置于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幸福地生活在乐园中,直到撒旦化作蛇,引诱夏娃吃禁果。夏娃偷吃禁果被耶和华神发现,连累了亚当,致使二人被耶和华神逐出伊甸乐园,从此陷入充满艰辛的世俗世界。在失乐园的故事中,夏娃是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而亚当则是被连累者。亚当/夏娃(男/女)的二元对立结构演变为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关系。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始,福尔斯也营造出伊甸乐园的情景:查尔斯是一位贵族阶层的年轻绅士,刚刚和一位富商的独生女儿---蒂娜订婚,他陪未婚妻蒂娜在宁静怡人的莱姆小镇养精蓄锐,准备结婚。可是,查尔斯在一次莱姆镇寻找化石的途中偶然地与萨拉相遇了,神秘莫测的萨拉闯入二人宁静的生活,打破了查尔斯和蒂娜甜蜜的爱情“伊甸园”。正如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一样,萨拉也是一名诱惑者。她用撒旦式的方式,积极地采取行动,一步一步操纵着她与查尔斯之间关系的发展,将查尔斯引诱走。萨拉的直觉告诉她,查尔斯与莱姆镇上的其他人不一样,是能够理解她、帮助她的人。萨拉向他讲诉自己的遭遇,不断地制造机会接近查尔斯。她的神秘、奇特、深沉和忧郁的美深深吸引了查尔斯:“他有点让萨拉迷住了……起码是被她呈现出来的扑朔迷离景象迷住了。”(福尔斯110);接着萨拉开始了对查尔斯的跟踪、纠缠:“我不该偷偷跟着你”(119),“我只求你给我一小时的时间”(125),后来萨拉故意将自己的行踪暴露给管家费利太太,使波尔坦尼太太解雇了她,从而得到查尔斯的帮助离开了莱姆镇。当查尔斯在埃克斯特旅馆找到她时,看似毫无准备的萨拉其实早就精心策划买好了睡衣,并为尚未扭伤的脚买好了绷带,引诱查尔斯与她发生肉体关系,“他飞快把她抱起来,抱进卧室里去。他把她扔在床上,她静卧不动……”(300)萨拉不仅一开始就点燃了与查尔斯的爱情之火,而且一直保持烧旺它,最终使查尔斯决定为她放弃财富与地位,与未婚妻解除婚约,落得身败名裂。 

查尔斯原本在维多利亚社会乐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萨拉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查尔斯如夏娃一般,在撒旦---萨拉的诱惑下渐渐地脱离自己生活的维多利亚社会,失去了自己的乐园。在福尔斯版本的“失乐园”故事中,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变成了男主人公查尔斯,而受牵连者、被连累者变成了女主人公蒂娜。父权制的传统两性观框架中,亚当/夏娃(男/女)对应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模式,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被置换成夏娃(被连累者)/亚当(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模式,即亚当被夏娃化了,查尔斯被女性化了。这种性别角色置换的女性化叙事策略在文本深层揭示了男性身份危机。 

二.性别身份的颠覆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1952)中写道:“人性是男性,男性定义了女性作为他的亲属,而非女性自己。这是因为女性不是男性的奴隶,就是男性的依靠。这两种性别永远都不会平等地分享世界……自我是男人,而他者是女人。”(111-112)后来的女权主义者通常也认为在男权社会中,男人把自己视为主体、主要者,是“第一性”,女人只能是客体、从属者,是“第二性”,是与男人没有相互性的“他者”。男性通过各种宏观和微观权力对女性身份进行凝视或监视,从而凸显其男性身份“第一性”的主体地位。而在这种男性视觉中心的范式中,凝视是具有权力性的,男性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凝视确立自身主体性。凝视是冷漠的,这种凝视使男性能够压抑真情实感,站在一个冷酷的理性角度去审视女性。 正如约翰·伯格(John Berg)所言,“女性已经成为观察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观察对象:景观。”(47)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里男人就是一个监视者,女人是被监视者。 

而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引诱者萨拉是一个凝视者或监视者而查尔斯成了被凝视者或被监视者,被看的对象。萨拉在韦尔康芒斯第一次撞见化石学业爱好者查尔斯,她并没有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特有的矜持,刻意回避查尔斯绅士的目光,而是从她站立的部位抬头回敬他的目光,用震惊、困惑的目光盯着他。从第一眼的凝视中,萨拉便对查尔斯一见钟情:“我爱你……在第一次见到你的那一刻就爱上你了。”(福尔斯305)此后为了接近查尔斯,处在隐蔽位置的萨拉经常偷偷观察或凝视查尔斯的行为,甚至监视查尔斯的行踪,制造机会引诱查尔斯。“起初他几乎吓了一跳,她如此静悄悄地出现,似乎有些神秘莫测。她没有穿带钉的靴子,即使如此,她走动的时候一定也是非常小心的。她有意跟在他后面,是为了给他一个惊奇……她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但不是要看穿他,而是居高临下地看着他。”(118)萨拉的观察或凝视使查尔斯成为被看的对象。这种对象化使萨拉占据主动性,而查尔斯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即传统架构中的女性位置。而处在显性位置的查尔斯对像谜一样萨拉的行踪和想法一无所知,措手不及:“查尔斯大为惊骇。他想象,要是有人暗中窥见了,人家会怎么想呢?他后退一步,仿佛是要避开别人的视线。”(123),“她转过身,注视着他。她又一次看穿了他的真实动机,使它变成赤裸裸的;他觉得很窘。”(156)。渐渐地查尔斯被萨拉的神秘与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支配、控制,最后深陷萨拉为他编织的情网无法自拔,在埃克塞特旅馆与萨拉发生了性关系。然而,这时查尔斯却发现萨拉所讲诉被法国中尉抛弃的遭遇竟是谎言:“他强暴了一个处女……她并没有把自己给瓦盖讷。她说了谎。她在莱姆里季斯的一切行为,一切动机,都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但是目的何在呢?为什么?为什么?讹诈!把他完全置于她的控制之下!”(304) 在萨拉与查尔斯两者的关系中,查尔斯不再是欲望的主体,而成为女性化客体,因而查尔斯也就丧失了男性特权。萨拉的主动、监视、诱惑、控制彻底消解了查尔斯长期以来形成的男性优越感。查尔斯在和萨拉的纠缠不清的情网中常常陷入忧伤、失落、焦虑、迷惘之中,实际上这一矛盾其深层原因是查尔斯对自身男性身份的消解即女性化的忧虑和不安。萨拉的监视与对查尔斯的诱惑和控制打破了传统男女两性观,颠覆了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将查尔斯置于展示对象的客体位置。 

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缺失 

当今男性气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有着不同类型差异,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在其1955出版的《男性气质》一书中,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基本上概括为四种类型: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支配性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实践的形构,这种形构就是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男权制合法化的具体表现,男权制保证着(或说是用来保证)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105-106)本文借用“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来分析男主人公查尔斯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缺失。支配性男性气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的“理想类型”,即大多数学者认为的那种男性自治、男性支配和家庭中男性独立于女性控制的男性气质。根据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社会的两性观:男人是经济思想独立、事业有成、爱情婚姻里的主导者,女人是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爱情婚姻里的依附者。男人是自信、自由、理性的,女人是猜忌、保守、非理性的。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主人公查尔斯缺失了这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 

首先在社会生活方面,查尔斯虽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贵族世家,但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日渐衰微,仅靠继承他父亲的庄园收租生活。作为当时贵族绅士的代表,查尔斯身上并没有其贵族阶级的骑士精神:勇猛、荣誉等。“他很奇特,酷爱步行,不爱骑马。步行可不是绅士娱乐方式,除非是在瑞士爬阿尔卑斯山”(福尔斯 11);查尔斯对古生物的研究颇感兴趣,“伯父看见查尔斯带上各种楔形锤和大标本袋从温斯亚特的家里走出去,心里颇不以为然。他认为,绅士在乡间唯一应该带的东西是骑手短鞭和猎枪”(13)。查尔斯胸无大志,倾向自由主义。他到过欧洲的许多国家旅游,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游戏人生。在宗教政治方面,查尔斯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他虽无政治信仰,但却崇拜当时自由党领袖格莱斯顿这样的社会政治上的进步人士。“然而,在温斯亚特,格莱斯顿是头号叛徒,不能提及的。”(13-14)查尔斯身上所展现的男性气质都与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不相容, 是被社会绝大部分人包括贵族(如其伯父罗伯特爵士这类贵族)和大资本家(如其准岳父弗里曼先生这类大资本家)不接受的。更糟糕的是,后来查尔斯的伯父罗伯特爵士决定结婚,剥夺了查尔斯的继承权,使得查尔斯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加之他又拒绝与其准岳父弗里曼巨商合伙经商,查尔斯一下子陷入被动、尴尬的社会生活困境。由此可见,在社会生活方面,查尔斯缺失支配性男性气质。 

其次,在爱情婚姻生活里,查尔斯被萨拉所吸引诱惑爱上了她,背叛了未婚妻蒂娜,主动选择了与蒂娜解除了婚约。一方面,蒂娜的父亲弗里曼先生对查尔斯单方面撕毁婚约的事情非常愤怒,迫使查尔斯签订了足以使其身败名裂的“认罪书”:“我一生的名誉都被搞臭了”,“真是生不如死”(357)。另一方面,萨拉在与查尔斯发生性关系后却不辞而别,神秘失踪了。查尔斯开始漫无目的但全力以赴的寻找萨拉。经过两年锲而不舍的寻找,查尔斯终于找到了萨拉。查尔斯寻找萨拉的目的是要把她从贫穷中救出来,让她不必在刻薄的人家干刻薄的工作。可是让查尔斯大为震惊的是萨拉已成为著名艺术家罗塞蒂的文书助理,生活得自由而幸福。“他发现,伦敦和她的新生活已经使她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她的词汇和口音变得高雅起来,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直觉了,洞察事物的清晰度也有了提高。以前她漂泊不定,现在她已经确立了自己基本的生活观,明确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387)当查尔斯再次向萨拉求婚时,令查尔斯更为震惊的是萨拉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拒绝与他结婚。此时查尔斯彻底傻眼了,悲愤交加却无可奈何地离开。“他终于看出她知道他会拒绝。她从一开始就在操纵他。她要操纵到底。”“到了大门口,未来变成了现在,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往何处去。尽管他有成年人的各种能力和记忆,但却像婴儿一样软弱无能。”(399-400)在与萨拉这场飞蛾扑火的爱情追逐中,查尔斯完全丧失了支配性男性气质,时刻被出身卑微但独立坚强的萨拉操纵着、引导着。《法国中尉的女人》最后一种结局中,查尔斯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无能化”与萨拉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主体化”形成鲜明对比。查尔斯成了爱情里的受害者和被抛弃者,而萨拉成了爱情里的大赢家和抛弃者,两相对比更加凸显了查尔斯丧失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彻底陷入男性身份危机。查尔斯所憧憬的男性主体地位在婚姻和社会生活中的幻灭,暗示了其作为男人的失败。 

四.结语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查尔斯和未婚妻蒂娜原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爱情的伊甸园,但是神秘莫测的萨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萨拉从一开始如撒旦一样诱惑查尔斯,置换了传统两性观框架中亚当/夏娃(男/女)对应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模式,查尔斯被女性化了。随后萨拉对查尔斯的监视和控制亦颠覆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将查尔斯置于展示对象的位置,查尔斯成为女性化客体,性别身份被颠覆。最后在萨拉与查尔斯的爱情结局中,查尔斯成了爱情里的受害者而萨拉成了爱情里的大赢家,两相对比更加凸显了查尔斯丧失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解构了主人公查尔斯的男性身份,彻底陷入男性身份危机。在小说中,出身卑微的萨拉逐渐成长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尽管福尔斯成功塑造了萨拉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受到女性主义评论家的赞同,但同时也解构了查尔斯的男性身份,也就是说查尔斯虽然拥有男性“阳具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phallus)符号指称”(赖特4),但他由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丧失而衍生了难以消解的阉割身份,在文本中暗指查尔斯作为男人的失败,陷入男性身份危机之中。 

参考文献 

[1]Fowles,John.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