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个人鉴定十篇

时间:2023-03-25 16:51:36

学期个人鉴定

学期个人鉴定篇1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1

人不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要坚信命运是自己创造的。虽然鲜花和荣誉一直伴我左右,但我早已正视这个问题,这是对我奋斗的肯定;其次,我学会了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之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要学会自己拿主意,不随波逐流。四年的锤炼和感悟使我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经常的"一日三省",及时的纠正自己的不良情绪,主动构化自己美好的未来,自信积极的我总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净土;再次,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当一个人经历了各种考验之后,便学会了成熟。我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也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沿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可以说良好的心态让我在很多困难面前成为强者;最后,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喜欢看书,从书中汲取精神养料。我也有积极的信仰,我有志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精神世界的追求。当我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的时候,内心十分的高兴,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履行一名党员的义务。

大学四年是我学习知识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我的人格日臻完善的关键过程。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有必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今后奋斗的方向。如今,我已经签约到荆门市龙泉中学,是湖北省的一所示范高中。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将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我相信我有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因为在我的人生中有几位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恩师,所以我渴望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工作,也希望我能用我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塑造优秀的学生,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和目标。我坚信一句话:我追求,我无悔!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2

一晃一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我从2XXX年进入XX师范学院计科系就读以来,一直一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过去的是我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一年。

在思想上,我努力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按时参加政治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3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考研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通过我的刻苦努力,在上期荣获院设一等奖学金,并被院列为了冒尖生培养对象。

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在担任分团委宣传部委员期间,工作塌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多次、配合部长出色的完成了院团委的宣传活动和系内的各项宣传活动。我结合自身的特长,积极为系增光,曾在院团委举办的海报制作大赛及手抄报比赛中多次获奖。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成绩突出,被评为院"优秀共青团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曾在寒假社会实践中被评为"先进个人"的称号,并在各项文娱体育活动中多次获奖。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4

我的不足之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不断的锻炼完善自己,争取作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智,即科学文化知识。端正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大学三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5

学期个人鉴定篇2

大学的第三个学期在时光匆匆中已经结束了。蓦然回首,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通过一年的学习,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下面就是我的学年自我鉴定。

工作方面。该学年我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做到尽心尽职,在班级共举办过几次心理班会,效果都非常不错。当然,那都是我精心准备得来的成果。同时,也与班级其他班委配合工作,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不过因为缺乏经验,所以觉得自己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我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开学时期的迎新工作,还有校运动会上的趣味小组比赛,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学习方面,经过平时的积累,我已经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成绩不够优秀,却也还是不错的。另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自学计算机,目前已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因为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学习,所以在该学年上,下两学期期末考试中,我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均学分绩也在班级排上前几名。总之,在学习上,收获还是可以的,不过还得继续努力。

生活方面。能够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尽力帮助他人,只要自己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而为。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生活上我非常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并且自己去做一些兼职,家教等,虽然不能挣很多,但也可以减轻家里一些负担。我努力地找一些工作,不但不影响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也为父母分担辛苦。

总的来说,第三学期的学习生活,让我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前进了许多。虽然称不上硕果累累,却也可以说是有所成绩。以后的路更长,这点小小的进步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努力,争做一个优秀的人才。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期个人鉴定篇3

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 大学生村委待遇,这一年在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下我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校园生涯,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对高中阶段的个人自我鉴定:

通过高中一年的学习我在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钻研精神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一定能克服这个缺点,以自己的所学所长更好地报效祖国。总的来说,在心态上有了明显的改变,比以前更加积极了,更感觉有动力了,似乎渐渐地找到了全新的方法,课堂上更加专注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感觉心态有所调整,反而比以往从心理上有少许轻松。

能积极地面对每一天,以更加从容和成熟的心态去上好每天的课,也能更为主动的去问题。也希望在成绩上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弥补弱势学科和他人的差距,要在薄弱科目上更多下功夫。依然用笑容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不能懈怠,要用更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去奋发,尽最大的努力拥有一个美好的夏天。就每一天来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活,心如止水,始终不忘当前的主要任务,不能放过任何一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七月!

在过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主动与周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虽然主动并不是我的天性,不过,我还是迈出了第一步。而今的我今非昔比了。不过,唯一欠佳的是,还没有主动与女生交流。这可能更取决我的性格,我想这个会是我接下来的一个挑战。

学期个人鉴定篇4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本人一贯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优良传统,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以一名新世纪团员的要求时刻鞭策自己。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努力配合班干的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

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三、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学期个人鉴定篇5

现就针对本学期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的一节四年级上学期第二单位“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一课将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思考总结如下:

问题是思想的种子,是知识积累、运用、发展的力量,是数学学习活动地源动力,那么有效教学或有效课堂中,我们的提问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来谈一下对有效提问的点滴认识。

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有效提问的目的

我们在备课时往往会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角的度量”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我们的提问就可以分如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谁会画线段?”

“教师布置的关于射线的小实验大家做了吗?”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像手电筒射出的这样的光线?”

“大家的射线画的都很好,谁会画直线?”

“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线,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你能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刚才我们从一点出发画了那么多条射线,其实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角?”

1、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直线、射线和角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2、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时我的提问便尽量围绕着以上目标展开。

2、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还应该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

直线、射线和角的学习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们在本节课之前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对射线和直线也不陌生。因此本课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例如:

(1)师:谁会画线段。

生:一生上前板演。

师: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下面吗?

生:写名字。

师:简单点评。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区分线段、射线、直线做铺垫。

(2)认识射线

师:老师布置的小实验大家做了吗?

生:做了。

师:我和小组也做了(放录像或照片),你观察穿过小孔的手电筒的光线了吗?谁能来描述一下。

生:……

师:像这样的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它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谁能画一条射线。

生:一生上前板演。

师:你认为他画的如何?

生:赞同或补充意见。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放心、放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在评价中形成射线的表象认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射线,可以举例说明。

生: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太阳、汽车灯射线的光线……

师:出现相关课件。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得出射线的特征。

师:像这样的射线你能画一画吗?

生在练习纸上试画,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由说到做,巩固认知。

3、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先分析出课时内容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明确角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角。教学难点是清楚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突破“重、难点”的主要问题,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例如:

师:从报告单中我们不难看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端点个数”,“延长情况”,和“长度”的情况,那么谁能来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生:汇报。

师:观察(课件)图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者之间的联系?

生:根据观察课件演示的情况进行汇报。

二、课堂提问中有待改进的几点不足

回顾自己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提问技能的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随意性的问题比较多,干扰有效教学的实施。

比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时,准备借助一个利用手电筒透过小孔射出光线的实验来引出新课,因为这个实验中的光线效果比较难以捕捉,大多数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验的纪录照片或录像,课上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时,我便请实验照片效果好的一名同学说了她的“捕捉”方法,尽管她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方法很好,对同学们再次进行实验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解决本节课的主题和重难点并没有实际的帮助,课后回顾时反而觉得这是浪费了本节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课上我的那一句“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提问便成了随意性的干扰有效教学实施的提问。

其次,要将数学生活化、具体化,应注意不要因为提问不当反将问题变抽象。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我们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巧妙融合,那么学生们就能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验价值,就能够通过自主活动很好地“解读”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在每节课的设计之初,我们也是本着这个出发点去做的,但是往往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提问而改变了这种原则。

比如射线的生活“原型”就比较多,太阳的光芒、汽车的车灯、探照灯的灯光等等,在提问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但是“直线”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找到“原型”的,因此课堂上不能提出类似的问题,以免因为提问不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为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意义,提问时应加大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减少事实性、重得性问题。

例如:

(1)画一画,通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几条直线?

(2)射线和直线谁更长一些呢?

提问时请同学们对信息做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这种通过亲自动手和探究,才能得到答案的提问,会让学生真正体验求知的乐趣。而那些事实性的“死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意义并不大,应尽量减少或避免。

3、在提问时应该提倡并重视那些由学生生成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不如解决问题的意识强。上课时,能够独立、主动地提出问题的学生,大概只有13.8%左右(农村学校更低)。原因可能是教师怕浪费时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的提问偏离了自己的“主题”,怕学生的提问自己解决不了……或许原因种种,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这种对问题大包大揽的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课堂在无人听课时依旧是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更有趣的是在有人听课需要学生面对情境或习题提出问题时无人举手,好容易有人举手了,提的问题却驴唇不对马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从情境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对于的说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你有什么困惑?”

……

课堂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这种课堂生成的提问更珍贵。

三、把握提问的类型为有效教学做好牵引

提问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分析型提问,应用型提问,综合型提问,评价型提问,观察型提问,比较型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

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设计问题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的问题要完整、科学,具有系统性。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这一知识领域的整体框架,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让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循序渐进地认知明理。

2、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面向全体,并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为本。我们的问题只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要想实现以学生为本,问题的提出就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能够与知识能力相适应、相衔接,保证大多数同学能够回答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备学生,了解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知识领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感到问题的可理解性,才能使我们的问题在提出时被重视,从而引发他们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在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探究性的内容。

例如,在小组讨论研究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时,就应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他们准备充分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但是,实际教学中因为前面部分耽误了时间,使得这一部分没时间再进行下去,学生们讨论还没有深入时便被老师“强令”完成报告单,致使结论很不理想。这足以说明时间保障对探究性问题的解决的重要。

事实上,我们在为问题准备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时,问题会变为学生内在的“头脑风暴”,形成思索问题,衍生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同样,那样喋喋不休式的发问不仅会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情绪陷入困境,更会挫伤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3、问题的提出最好在某一情境中,使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

“纯粹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它是许多孩子头疼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像应用性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和直观。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小学生展开一扇乐学的大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数学问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蓝猫今天也来参加我们的数学活动了,他看到我们学习的如此认真非常高兴,想和我们交个朋友,大家愿意吗?他还送给大家一句话,看看谁读得最好?

愿你的烦恼是线段,有(起点)也有(终点);

愿你的智慧是射线,有(起点)没有(终点);

学期个人鉴定篇6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回首着校园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更多的是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关注国家的时势要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用真诚的热心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学习上,由于高考落榜带来的灰心,曾有一阵消极,为珍惜这学校所给的学习机会,用从未有过的拼搏的精神学习自己的国贸专业,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网络和办公软件来充实自己。并在学校得到了肯定连或三年学校的奖学金,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能有更大的进步提高。

在生活和工作中,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性情太直率了,需要处事冷静稳重才好。我对班级和学生会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友善,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现在我拥有年轻和知识,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

学期个人鉴定篇7

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时有相当大的差异,在高中时,每天基本上是离不开记词背诵,还有繁多的作业。而在大学,有很多东西就不再像高中时那般强迫式的完成。大学的学习要靠的是自觉和方法,以前那种跟着老师走的套路早不管用了,所以学习上就更充满挑战性了。上个学期在学习上虽然并不是很乐观,但在其它方面的知识,我到学了不少,比如,计算机方面的C++语言,网页制作,FIREWORKS与PHOTOSHOP的图片处理,还有一些关于电脑方法的常识,我觉得,学习太过于局限于大学课本,那么大学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了,并且学校的图书馆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对于上个学期总的学习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这并不是最终的满意。

在大学,除了学习,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就是生活,从小学到高中,我与同学的交流基本都很少,可能是性格的原故吧!我这人不爱主动与别人交流,更不喜欢聊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因为我觉得那很没意义,所以,能与我谈得来的同学一般与我相处都非常好。不过到了大学,一切也就不一样了,你要是离来了群体也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所以我愿意

平常在做一些事的时候总缺一点自信和勇气,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因此在许多方面我可以比别人做的更好的,但就因为自己缺少自信和勇气,所以自己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使我感到做人很失败,明明有些东西属于自己的,可是就因为勇气而最终只能把后悔留给自己。这令我很不干愿。

学期个人鉴定篇8

一、根据国家档案局新制定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制定馆藏档案价值鉴定的新标准

制定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是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按照之前使用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对号入座”的方法鉴定档案价值,可能产生有的档案过量保存或档案价值划分不当的现象。例如在鉴定平谷区政府档案过程中,依照之前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工人转正定级审批表、招收录用退休工人子女的证明申请表、干部介绍信存根等涉及个人的档案的保管期限都是长期。而新的《平谷区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原则,凡是涉及个人的档案,如职工录用、转正、定级、辞职、离退休等文件材料以及职工调动、工资、党团组织关系介绍信及存根保管期限都定为永久。这样看来,之前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实存在档案价值划分不当的现象。再例如工会永久档案81号卷中,《平谷县工会副主席1986年在经委、科协联合召开全县生产技协会议上的讲话和单位发言》,按照新的《实施细则》划定保管期限10年即可。由此可见,由于保管期限不当造成的过量保存情况也是存在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是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就应以最新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为准则,避免档案价值划分不当的现象发生。因此,笔者在档案价值鉴定中以《实施细则》为鉴定标准,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边工作,边实践,边总结。

二、遵循档案价值鉴定大原则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对馆藏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进行补充

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除遵循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以文件来源、形成机关在社会结构中的职能作用和档案承载的内容信息为基本要素,准确、客观判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大原则外,根据实际情况,还需遵循以下几条鉴定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档案中涉及个人的信息,延长其保管期限。例如涉及个人的录用、转正、聘任、调资、定级、离退休、死亡、抚恤等文件保管期限全部由长期改为永久。

2、高龄档案受到尊重原则。对形成时间相对久远的档案其保管期限适当提高保管期限的原则。例如对解放前及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档案,由于年代久远,基本上采取永久保存。

3、物以稀为贵原则。对保存数量较少的档案应采取保管期限适当提高的原则。例如对文革、四清等政治运动中形成的档案,由于数量较少,基本上也采取永久保存。

4、从低复审原则。对其价值难以把握,保管期限可长可短的档案首先确定最低保管期限,实行重点复审的原则。对有疑问的档案进行登记,由鉴定验收小组共同探讨决定该档案的保管期限。

5、以“我”为主原则。“我”即立档单位,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立档单位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确定案卷的保管期限。例如本单位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请示,虽然上级单位没有批复,本单位的保管期限也应定得长一些,以后出现问题就可以分清责任。

6、集中讨论原则。对保管期限有疑问的档案,由鉴定小组研究讨论后,确定其保管期限。参与鉴定的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时要共同探讨,以求得最佳解决方案。例如鉴定长期档案过程中,发现有些长期档案需要转永久,有些长期档案需要转短期,这样登记起来比较乱,容易出现差错。经鉴定小组工作人员共同协商,决定只将长期档案中需要转永久的档案挑出来,其余保管期限不变,到期后再做这部分档案的到期鉴定。通过集中讨论,解决鉴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三、以立档单位的职能为标准,确定档案的重要程度

根据《实施细则》规定,对于普发性文件、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以及机关联合行文的文件材料,重要问题的永久保存,一般业务问题按10年保存。这里对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没有明确的解释,要靠鉴定工作人员自己判断。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鉴定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一要依据立档单位的职能,凡是立档单位职责范围之内的,针对本机关主要业务并要执行的,就是主要问题,否则就是一般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凡是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就是主要问题,保管期限就应从长。例如平谷县政府批转县公安局《关于城关镇,城关公社暂住人口调查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卷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之内问题,其保管期限就应从长。再如《1983年平谷县政府加强和改革农村统计工作的通知》就属于年度性专项通知,原保管期限即可,就不必转永久保存。

四、根据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确定档案鉴定完成后实体档案的处理

鉴定工作完成后,会产生大量需转期档案。对这批档案如何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才算圆满完成。但转期档案如何处理,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复审:成立档案鉴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档案工作的档案馆馆长、管理科科长、指导科科长、法制科科长等组成。每一个全宗的档案鉴定完成后,就召开鉴定工作会议,由该全宗鉴定人员汇报鉴定情况,鉴定小组讨论需转期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否适宜,最终确定其保管期限。

(二)审批:每一个全宗的档案鉴定完成后,全宗鉴定人员撰写该全宗鉴定工作报告,并将该全宗所有转期档案进行详细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案卷内容、原有保管期限、鉴定后保管期限、转期理由等内容,制作成转期档案统计表,由档案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对档案鉴定工作报告及转期档案统计表进行审批。为增强鉴定领导小组成员对复审工作的责任感,每一位鉴定领导小组成员都须在鉴定工作报告及转期档案统计表上签字。

(三)调整实体卷:实体卷的调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永久档案中的转期档案,由于原保管期限定为永久,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不宜马上转为短期销毁,根据《实施细则》规定以30年期限为准进行保管。原有位置不变,在案卷目录中注明转短期。到期后再做到期鉴定销毁。

2、长期档案转永久保存的档案,如原来招工、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职工调动手续等方面的档案,由于原有保管期限为50年,保管期限本身就较长,为了尽量保持该全宗原貌,同时减少工作量,档案位置暂不变动,在目录中注明该卷转永久,在该卷卷皮上同样注明转永久。3、长期档案中不转永久的档案,按原保管期限不变,到期后再做鉴定销毁。4、在需要销毁的案卷内发现个别重要的档案,则必须将其取出另行保存,其他档案可以销毁。取出的个别档案,如与其他相同年份的档案有关联,可与其他相同保管期限的档案合并定卷,抄写卷内目录,修改案卷封皮,并在备考表中写明具体情况;如与其他相同年份的档案没有关联,可单独立卷,排在案卷所属年代的相同保管期限的最后一卷,用小号标注,并在备考表中说明。

五、通过对参加鉴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鉴定工作质量

学期个人鉴定篇9

关键词:法医鉴定、多元说。

一、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的现状及其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某基层法院碰到了一起棘手的刑事自诉案件。案情其实并不复杂,自诉人汤某控诉被告人范某犯故意伤害罪并要求赔偿相关的经济损失。自诉人提供的证据是当地公安局出具的两份法医鉴定书。令人费解的是,该两份法医鉴定书时间相隔不到两个月,然而内容竟截然相反。早期的鉴定结论为“轻微伤”,但两个月后该局竟出具了九级伤残的轻伤评定书。被告人认为当地公安局的鉴定结论有失公允,申请重新鉴定,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构成轻微伤的法医鉴定结论。该基层法院采信了中院的鉴定结论,判决被告人范某无罪,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汤某经济损失4000余元。自诉人不服,提起上诉。二审过程中,自诉人汤某要求重新鉴定,中院遂依法委托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某医院重新鉴定,鉴定结论为轻伤,中院遂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一起简单的刑事自诉案因为鉴定结论的迥异变得异常复杂起来。法官在扑朔迷离的鉴定结论面前无所适从,当事人无可奈何地陷入讼累之中。

事实上,这类情况在审判实践中并不少见。鉴定结论在定案过程中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焦点”,在民事诉讼中直接关系到赔偿与否、赔偿多少等问题,在刑事诉讼中则直接影响到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法医鉴定机制不完善、鉴定规则不统一、立法明显滞后等现状又严重阻碍了审判实践的发展。“扯皮鉴定”、“重复鉴定”、“人情鉴定”等问题日益突出,改革法医鉴定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的现状及其弊端分析。

我国法医学鉴定实践起步晚,发展相当缓慢。80年代初期,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主要是从公、检、法三机关“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原则入手的,在公、检、法内部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医鉴定机构。到目前为止,关于法医学鉴定仍没有统一的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等6部委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公安部《刑事技术鉴定规则》、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医工作细则》等等。这些法规的出台对规范我国法医学鉴定行为,促进法医学鉴定的发展曾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法律、规章显然已不能适应法医学鉴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存在的弊端也不断凸现。当前的法医学鉴定体制对鉴定人资格审查、鉴定标准和程序、鉴定机构、鉴定期限、法律责任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这不仅给审判工作设置了障碍,更是为原本就相当薄弱的法医学鉴定工作的发展增加了桎梏。有人著文说“由于多鉴定体制的存在和鉴定的复核程序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最举足轻重的‘证据’又最具随意性、可变性!随意性和可变性又会和失职、渎职、伪证乃至国家赔偿联系在一起,以致基层的法医工作如履薄冰……”[1]

具体而言,法医学鉴定体制不完善的弊端表现在:(1)立法不完备,缺乏操作性。公检法三机关“自鉴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等违反科学精神、违反诉讼法原则的事件时有发生;鉴定机构互相扯皮,鉴定结论互相拆台、互相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2)机构设置混乱,缺乏权威性。目前,除公、检、法、司自上而下设立的鉴定机构外,还有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医科大学、政法院校的鉴定中心等。多系统设置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又使鉴定质量发生异化,法医鉴定的权威性大打折扣。(3)鉴定规则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性。各系统、各地区指导、规范鉴定的标准各不统一,互不约束,各自为政,致使实践中鉴定结论截然不同。(4)证据采信存在任意性,缺乏公允性。在鉴定结论的认定上,无法律规定的标准,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二、重构法医学鉴定体制的理性思考。

在考虑构建法医学鉴定体制之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法医学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法医学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材料,而不是当然的“证据”,不一定具有证明力,因此不能直接予以采信,我们权且称之为“准证据”;鉴定结论又是一种特殊的必须通过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严密科学活动才能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与此同时,鉴定结论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严格审查才能认定的法定证据材料,具有法定性。可见,作为“准证据”的法医学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和法定性双重特征。鉴定体制的构建必须保障鉴定结论本质特征的实现,这是鉴定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体现。换句话说,建立科学的鉴定体制目的是为了保障诉讼中鉴定结论科学价值和诉讼价值的实现。[2]

法医学鉴定体制在初创时期没有很好地满足鉴定结论的科学要求和法律要求,因此,在改革法医学鉴定体制过程中,人们都把着眼点放在满足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法律性上。关于重构法医学鉴定体制,目前主要有四种学说,即“一元说”、“两元说”、“维持现状说”和“多元说”。

迄今为止,代表大多数法医学工作者心声的是“一元说”,即建立统一的、高效的、独立的、公正的法医学鉴定体制。他们主张,在中央设置法医工作委员会或法医总局,隶属于法制委员会。法医工作委员会或总局之下设置一至二个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重点科学研究和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同时在各省(市、自治区)、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设置相应的法医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两元说”则主张分别设置公安系统的法医鉴定中心和检察系统的法医鉴定中心;或者将公安和检察机关的法医鉴定中心合并为一个鉴定中心,另构建一个社会性的鉴定中心。

而“维持现状说”的持有者为保守主义者居多,他们担心大量的变革会不利于平稳过渡,所以主张在现有的法医学鉴定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如严格审查鉴定资格,建立监督程序等。

“多元说”我们将在下文作详细的论述。

逐个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除“多元说”之外的三种学说都存在着种种弊端,因此它们都不能成为法医学鉴定体制的最终选择模式。

“一元化”法医学鉴定体制具有三个特点,即高度的集中性、严密的隶属关系和明确的分工范围。这种体制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确保法医学鉴定结论的科学性,进而使该结论的法律性失去可靠的前提。首先,“一元化”体制容易形成行政隶属关系和狭隘的行业圈子。鉴定机构的单一性限制了当事人的选择权,无法满足诉讼民主的需求,再加之行业垄断形成的弊端以及主观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因而不能确保法医学鉴定结论的科学性,鉴定结论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一元制”不利于法医学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损毁了鉴定结论的科学性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主要由于“一元制”下法医鉴定机制的高度集中性,就剥夺了政法院校、医科大学参与法医鉴定的可能,很大程度削弱了法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实验基础和经济条件。从长远看,法医学鉴定队伍将无从保证后备力量的充实和储备,法医学的长远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一元化”体制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目前的“重复鉴定”、“人情鉴定”等现象,那么由现行体制向“一元制”的改革将没有必要。

“两元说”持有者的初衷是为了兼顾诉讼民主与科研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其提出的“两元”模式实际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跛足”现象。如果只在公安、检察系统内部设置两个鉴定中心,则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公检的工作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鉴定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如果将公检两机关的内部鉴定中心合二为一,则不能保证公安与检察机关的制约与平衡,进而不能避免鉴定中滋生的腐败现象,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自然难以实现。

至于“维持现状说”,更是不能符合目前改革的需要。改革必然带来“阵痛”,不能因为惧怕“阵痛”而维持现状。其所提出的严格审查鉴定人资格、增加鉴督程序等也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起到作用。

三、国外法医学鉴定体制的设置。

与我国相比,国外许多国家法医学鉴定体制的设立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法治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分析、借鉴外国先进的、通行的做法不啻为我国法制改革中的一个良方,批判地吸收是我国的立法方法之一。

(一)英美法医鉴定制度。

英国的法医鉴定体制由三部分构成:死因裁判官、法医病理学家和警察外科医生。如果联系诉讼加以考虑的话,大体上可分为相对的两套系统:一套是服务于警方的法医鉴定系统,另一套是内政部主管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法医鉴定系统,当然也不排除警方受惠于该体制,如果警方确有需要的话。[3]这两套法医鉴定系统的形成与英国对抗制诉讼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在英国,证人和鉴定人、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在证据法上没有明确的划分。鉴定人(专家证人)一般由当事人聘请,因此辩诉双方的鉴定人往往会在同一问题上提出针锋相对的鉴定意见,双方律师也可以对专家证人进行盘诘。这就有利于确认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法律性。

另外,英国采用鉴定人资格制度,无论是死因裁判官,还是法医病理学家、警察外科医生,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学历、从业经验的限制方能胜任,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鉴定人的专业化、专家化。美国与英国一样,也实行多元化鉴定体制,最为庞大的法医鉴定系统是警察系统,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有法庭科学实验室。还有些个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法庭科学实验室,它们多向刑事案件的辩护律师提供科学鉴定服务,当然也向警方提供服务。美国也实行鉴定人制度,但鉴定人的资格不是采取考试之类的硬件措施确定,而是视具体情况由法官和陪审团来确定。[4]这些规定与美国对抗制诉讼结构是相一致的。

(二)法国的法医鉴定体制。

法国警察系统设有法医鉴定机构,在需要进行物证鉴定和尸检的现场勘察中,检察官或司法警察可指定具备相应专业资格的人参与现场勘查;如果被指定者不是最高法院或上诉法院注册的鉴定人,则他必须以书面形式宣誓,保证以自己的人格和良心发誓为司法提供帮助。[5]可见,法国没有明确载明实行“多元制”,但暗示了鉴定体制不是单一的,因为鉴定人注册名单之外的人是个不确定的概念,表明除注册名单之外还有别的鉴定机构或鉴定自然人。法国实行鉴定权制度,一个案件中是否进行鉴定,由刑事预审法官决定。鉴定活动由鉴定人具体操作,鉴定人资格通常是预先根据行政规章确定是否启用有资格的鉴定人由预审法官决定,这也体现了法国诉讼结构中法官职权主义的特征。

(三)日本的法医鉴定体制。

日本法医鉴定体制呈现多元化形态,包括监察医制度、警察医制度、大学教授解剖制度以及科学警察鉴定制度。[6]日本实行鉴定人资格审查制,一般说来日本鉴定人的资历要求比英国要高。

可见,英美法日等国的法医学鉴定体制的共同点是:(一)实行多元化法医鉴定体制,这与各国诉讼结构的特征是一致的。(二)警察系统自上而下设置了独立的鉴定体系。(三)法院内部没有单独的法医机构和专职法医。(四)各国对鉴证机构和鉴定人的资格审查都有详细的规定。

四、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的“多元化”构想。

借鉴各国法医学鉴定体制的成功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笔者认为,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应该实现“多元化”。“多元化”的基本框架包括为社会提供法医鉴定的机构和为国家利益提供法医鉴定的机构。[7]前者包括高等政法院校或医科大学的法医鉴定中心、医院或民间法医鉴定部门等,它们承办民事诉讼中的法医学鉴定;后者包括公安和检察系统内的法医学鉴定机构,它们承办刑事诉讼中的法医学鉴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时,也可委托高等院校法医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具体而言,“多元化”法医学鉴定体制的配套要求有:(1)撤销目前法院系统内的法医鉴定机构,或者即便保留,该机构的任务也应当转变为咨询性质,为本法院或本系统法官提供技术支持,其本身不再从事鉴定活动。这是因为,法院内法医只有双重身份即既是法院的内部成员又是当事人一方的证人,这不可避免地使法官的裁决产生偏向性,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法律上的可检验性也不可避免地降低。(2)公安、检察内部同时保留鉴定机构。公、检的鉴定中心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设立的,在一些刑事大案中,内部存在鉴定机构有利于工作的保密性,两者共存则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机构应改为民办。因为该机构一直面向社会从事鉴定活动,在职能上并不代表国家,改为民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以及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4)符合条件的医院可以从事法医鉴定活动。新《刑诉法》第120条第2款规定“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是医院参与法医鉴定的法律基础。包含两层含义:只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少数医疗水准很高的医院才能进行法医鉴定,这类医院只能就特定法医学事项从事鉴定。(5)医科大学、政法院校的法医科研中心可以进行法医鉴定。一般这类中心的科研水平较高,可以从事专门性强的疑难病例或尸体检验。一定条件下允许它们成为鉴定主体,有利于资源的最合理化利用,也有利于推动法医教学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法医学提供人才储备。

在法医学鉴定体制的设置模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按行政区划设置数量不等的鉴定中心。这样,既合理地实现法医鉴定资源优化配置,又可以满足诉讼民主的需求,保障当事人的选择权,从而实现法医鉴定体系的科学化、独立化、专业一体化。(1)区县级地区可设置公安、检察以及医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网络化鉴定模式。从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分流出来的鉴定资源可充实到公、检系统。而医院的法医鉴定机构可与该地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合二为一,遇到特别疑难的病例时,可以从三家鉴定机构中抽调部分专家组成临时的鉴定综合小组,由此形成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三足鼎立的科学格局。(2)地(市)以上的地区可以设立三家以上鉴定机构。除公、检内部的两个鉴定机构外,可以成立两个左右的医院法医鉴定机构,缓解医疗事故及法医鉴定数量增多带来的工作压力,同时又可以扩大当事人的选择权。当然,这两家医院的综合技术力量必须绝对过硬,同时鉴定机构还应吸收同地区其他医院的优秀专门人才,具体的机构人员配置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法院负责监督协调。操作时可通过电脑区域联网,建立人才资料库,实现区域人才共享。有条件的地区,这里主要指辖区内建有高等政法、医学院校的,可以根据其法医学实力组建科研性质的鉴定中心,必要时可以接受法院、当事人或者其他法医鉴定机构的委托,从事疑难复杂病例的鉴定。

在按行政区划设置鉴定机构时,有人主张县级区域建立三家鉴定机构,地级区域建立四家,省会城市建立五家。笔者以为没有必要作此硬性规定,因为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没有必要设置五家,有的地区则不能达到五家鉴定机构的规模。过于死板的硬性规定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机构过于繁冗也不利于鉴定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总之,“多元化”的法医鉴定体制是一个开放的、健康的、科学的体系,能够避免鉴定机构的官僚化、行政化,有利于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科研氛围,还能够保障诉讼民主、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法院超脱(撤销)法医鉴定机构也有利于保障法官的中立地位,从而保证公正地采信鉴定结论,并作出合理的裁决。一句话,“多元化”的法医学鉴定体制是实现鉴定结论科学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最佳选择。

五、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法医鉴定的监督问题。

法医学鉴定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法医鉴定结论对民事、刑事案件的判决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法医鉴定活动必须加强监督,以防止鉴定滥用、违反程序等现象的发生。

为稳妥起见,我国可实行鉴定权制度和鉴定人资格制度。鉴定权由主审法官或者合议庭掌握,在委托合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时,要严格审查鉴定机关提供的鉴定人选,具有法定资历的方可实施鉴定。值得一提的是,除对医院鉴定机构提供的人选进行审查外,法官对公检系统的法医适格性也应审查。这样就实现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的双重认证保险。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鉴定权的决定由法官掌握,但法官决定鉴定是否适时,采信鉴定结论是否合法,是否遵循回避规定等情况,又应由谁来监督呢?目前,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借助法院内部政工、纪检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等机关的监督。当事人一旦有异议,可向该院政工纪检部门或检察机关反映。新闻舆论界也可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法医鉴定可引进参与机制,适用抗辩程序。

在公、检等机关组织的法医鉴定过程中,法官、法院应具有参与权。主审法官的适当介入,可以严格程序监督,从而有效避免证据采信时的“拿来主义”或“随意主义”。控辩双方当事人也可申请参与到法医鉴定中来,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活动应当具有知情权、在场权和发表意见权,发现异议的,双方还可进行辨论。鉴于当事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当事人可以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到法医鉴定过程中来,但受委托的对象须与本案无利害关系,与法官、鉴定人无利害关系,不能影响案件的正常鉴定进程。通过引进鉴定抗辩制,法医鉴定结论将更加科学、合理、公正。

(三)鉴定时限及鉴定人法律责任。

法医鉴定是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医鉴定过程中,诉讼期间自然中断。一般说来,法医鉴定并不会必然导致案件超审限。但客观上,如果鉴定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使当事人陷入讼累之中,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然而目前,我国除对医疗事故的鉴定期限作出了规定,其它无法律、法规规定法医鉴定期限问题。笔者主张,法医鉴定机构自接到鉴定委托书之日起45天内必须作出鉴定结论,特殊情况提请审委会讨论批准后可延长两个月。

目前,法医鉴定还存在责权不明的现象。事实上法医鉴定结论对定罪量刑甚至生杀予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一法医鉴定结论有错误,责任将如何追究?为此,笔者认为,应引进鉴定责任制,法医鉴定应由单位责任向自然人责任过渡。法医鉴定应实行合议制,参与鉴定的鉴定人都应当署名。[8]鉴定书中应有各种不同意见的如实记载,包括被否决的少数人的保留意见,而不能只有一种意见的记载。首席鉴定人对鉴定书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在责任认定上,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即只要鉴定结论出错,除非鉴定人有证据证明其无过错,鉴定人都应对错误鉴定结论带来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鉴定人存在故的,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书目:

[1]胡志强:《“灰色理论”与伤情鉴定》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第二期;

[2]贾静涛:《我国法医体制改革的展望》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4年第二期;

[3]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第322页;

[4]同[3];

[5]同[3];

[6]同[3];

学期个人鉴定篇10

一、馆藏档案存“毁”鉴定工作的现状

馆藏档案存“毁”鉴定,是指由专门的档案鉴定组织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在综合判定档案的价值后,确定其去留的一项业务工作。国家档案局1983年颁发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提出,省级以上档案馆接收“本级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实际结果是:许多省级档案馆不仅保管永久档案,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长期甚至短期档案,有的省级档案馆至今仍在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如湖北省档案馆馆藏近50万卷档案中,长、短期卷近14万卷,而且长期卷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这种现状有它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长期保管的文书档案其保管期限为16~50年左右,短期为15年以下(新方法规定定期一般分为30年、20年)。以此为前提,各级档案馆对保管期满的档案进行存毁鉴定就属于正常工作。新中国成立近60年了,众多综合档案馆都积存了大量到期待鉴定的长期甚至短期保管的档案,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馆藏期满档案存“毁”鉴定工作已是迫在眉睫,而现实状况则不尽如人意。

1. 部分档案馆基本没有正常开展馆藏档案存“毁”鉴定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馆藏量较少,民国以前重要珍贵档案更少,与公民利用需求矛盾大。我国虽然有5000年左右文字可考的历史,但由于多种原因,除了中央档案馆、一史馆、二史馆及、辽宁、四川、天津、上海、湖北等部分省级档案馆保存有数量较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档案外,绝大部分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数量很少;建国后的档案又受到“”的严重冲击,致使多数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较少。目前,我国无论是中央一级档案馆还是地方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远远低于许多国家同类档案馆的馆藏量。如法国巴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排架长度达到70公里,而我国馆藏量位居前茅的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排架长度仅10余公里。以如此少量的档案资源面对社会公众的巨大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如果再对其中部分拟剔除的档案进行销毁,矛盾会更加突出。

其二,编制、经费和档案馆目标管理等“硬”约束影响深远。自1985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档案局颁布《地方各级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以来,各级档案馆的人员编制即依据馆藏量来配置,经费亦是参考馆藏量来决定。这种制度规定的影响是非常现实的,给档案局(馆)领导直接的警示就是:谁销毁档案,谁就在销毁编制,同时也在削减经费。而且各地普遍开展的档案馆目标管理,其考核标准中也有馆藏数量的具体要求,这从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档案的处置态度,形成了档案数量“唯多论”,各馆都舍不得减少馆藏,纷纷想方设法增加馆藏档案数量。档案存“毁”鉴定工作基本上被搁置在一边。况且,1998年前后各地普遍实行机构改革,多数档案馆与档案局合并,两块牌子,一套机构,人员编制虽然不再主要依据馆藏档案数量,但机构改革后,各级综合档案馆人员减少,加上档案馆工作范围拓宽,重心转移,致使部分档案馆无暇顾及档案存“毁”鉴定工作。

其三,档案存“毁”鉴定的风险性因素。档案存“毁”鉴定最核心的内容是准确判断档案的价值,以确定其是否具有继续保存的必要。由于档案价值的实现具有多元性、滞后性、随机性、双重性、潜在性等特征,致使档案价值鉴定的风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标准理解和把握的尺度空间过大,容易导致出差错。人为的主观因素在档案存毁鉴定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档案存“毁”鉴定的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对档案造成无谓的破坏,一般采取“宁可错放三千,不可乱判一件的态度”。二是工作浩繁,难度很大。持之以恒的存“毁”鉴定耗时费力,成本很高,而档案又不可再造,因此,一般都愿采取“收什么,存什么”的稳妥、保守办法。实际工作中,怕出差错,是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时刻令人紧张的因素,因而造成了求稳的心理。这种求稳怕错的思想,影响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所谓“战备鉴定”和“”中的错销档案,使人们难消余悸。工作难度大,主要是因为档案价值的潜在性、档案价值鉴定的预测性、鉴定原则及标准的模糊性、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以及鉴定结果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致使档案存“毁”鉴定难度很大,失误难免,加重了人们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畏惧心理。

2. 少数档案馆正常开展了档案存“毁”鉴定工作,但对拟剔除档案的处置束手无策。

从各级综合档案馆特别是省级以上档案馆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部分档案馆馆藏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开展得比较正常。而且那时候,鉴定与销毁是密不可分的。经鉴定后剔除的档案基本上都销毁了。如某省档案馆曾分别于1958年销毁中南大区档案38000余市斤;1966年销毁民国传票10余麻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先后3次代销毁档案近2万斤、17000余卷、100多捆。然而,实践证明,鉴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往档案的销毁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政治性内容的档案利用价值就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经济、科技类档案的利用价值突显。而从历史上经过鉴定销毁了档案清册来看,很多当时被判“死刑”的档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误判。比如,有的馆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条件下,将许多反动党团档案资料均列入销毁对象。还有20世纪80年代,有些档案馆在整理馆藏档案时,片面认为档案中来往信件使用的信封及邮票没有用,将其全部从案卷中抽出,使其大量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强化,百姓档案文物意识的唤醒,特别是汲取历史教训,“从宽保险,从严危险”,加上库房条件的极大改善,档案人对馆藏档案保管期限鉴定工作更加谨慎起来。鉴定工作虽然还在开展,但比较消极,远远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50余年来断断续续的档案鉴定失误教训,不知道让多少人背上了有负历史责任的包袱,“鉴定难,销毁更难”,“谈毁色变”,对经过鉴定判处“死刑”的档案,亦是“缓期执行”,甚至“缓而无期”,留给后人处置。这种观念目前在各级档案馆中颇有市场。

二、馆藏档案存“毁”鉴定后的处置与出路

这里提出的存“毁”概念,其内涵实质上是“存而不毁”,与传统意义上的“存毁”并列而对立的内涵处于完全不同的初衷和立意。与此相适应,馆藏档案存“毁”鉴定后的处置与出路就是应有的话题。

长期以来,馆藏档案的价值鉴定与销毁是一对“连体儿”,期满档案经鉴定无保存价值后,只有销毁一条路。如邓绍兴、陈智为合著的《新编档案管理学》提出:“档案经过鉴定后,没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已经保管期满的档案就要进行销毁”。其他档案权威论著均有类似提法。

曾经作为“档案”保管的历史文献,时间愈长,愈是“一物难求”,其珍贵性是不言而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机要性为其底蕴的档案,属于国家垄断资源,对社会和公众往往是“密而不宣”的,时间愈久、稀有性愈大、珍贵性愈强。许多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在失去所谓的档案保存价值以后,往往可能还有文物价值、教学价值、展览价值、收藏价值、文学史料价值等。如此说来,档案存毁鉴定后,不“存”则“毁”的做法未免失之简单、片面和机械。教科书固执持有此种观点就更显欠妥,值得磋商。

显然,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存毁鉴定具有去重、消“肿”、剔废的目的,出发点都是不错的。现实的问题是在传统的目的上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何创新?馆藏期满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到底应该如何处置?出路在哪里?总结多年来的思考和探索实践,在这里大概提出五条出路,供档案界同仁、专家参考:

1. 退回原档案形成单位。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多产生于50年前,站在综合档案馆的角度考虑可能觉得价值不大,但对于原形成单位而言,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片纸只字与单位的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对其修《专业志》等有借鉴意义。湖北省档案馆曾对馆藏省直机关长期和短期档案进行过鉴定,对其中部分档案拟剔除销毁。为慎重起见,先后征求了原档案形成单位意见,结果数家单位一致认为这些档案不宜销毁。一方面,档案馆准备处理;另一方面原机关要求保存。既然如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将这部分档案退回原形成单位,让他们自行保管,也让这批档案发挥余热,双方都满意。

2. 开展馆际交流。《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既是文物、图书资料又是档案的,档案馆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照此理解,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开展档案重复件的交换更有条件也更有利。在这个问题上,档案部门应向博物、文物等部门学习,不要作茧自缚。重份档案的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述单位之间,只要是重份档案或者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在不危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可以在一切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交换。因为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央档案馆和一史馆、二史馆经鉴定拟划作定期甚至拟销毁的档案,在地方档案馆可能就是宝贝;同样,一些省级档案馆拟销毁的档案对市县档案馆而言,也有重要保存价值。如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到期拟销毁的“五・七”干校约9000册会计档案,对于省馆而言可能价值不大,但对于当年“五・七”干校所在地档案馆来说,就有其特殊意义。与其销毁,不如移交给当地档案馆。从历史上看,还有许多销毁的档案并不是本身没有价值,仅仅因为是重份件而被销毁。这相当可惜。一些档案异地保存更有利于发挥其作用。许多待销毁的档案完全可以用于馆际间交流,互通有无,实现双赢或多赢。

3. 用于教学。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纯粹采取空对空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用拟剔除的档案现场教学,既不危害档案的安全,又可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何乐而不为。湖北省档案馆就将曾经原中南大区拟剔除销毁的1000余卷档案分别移交给省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和沙市档案学校用于教学,效果很好。

4. 用于展览。展览是档案发挥效用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但长期展览,将对档案原件的安全和寿命带来隐患。而利用拟剔除档案参展不失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