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十篇

时间:2023-03-30 19:44:33

雪地里的小画家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1

1.借助拼音读课文。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

4.学会6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

3.识字、写字。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图片(竹叶、梅花、枫叶),田字格小黑板,写课后第2题填空题的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音、读成句。

(二)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认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是冬眠动物。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二)读懂课文内容,学会知识。

三、教学过程,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板书:13雪地里的小画家

1.“雪地”是什么样子的?(下大雪以后,地面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把大地都变成银白色的了)

2.什么是画家?(绘画技艺很高的人)

3.课题讲的谁?(小画家)

4.什么地方的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述:我们学学课文,看看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怎样画人的,都画了些什么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准生字的音。

1.学生自练看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记住生字的读音,要读成句。(读几遍后教师检查,指名读)

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3,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句?(说出每一句是第几行)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四种小动物的爪或蹄子的形状不同,青蛙是冬眠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问:小动物们要在雪地画画,看到下雪了高兴吗?你从哪里看出它们很高兴?(从第1句两个“下雪啦”看出它们很高兴)师述:这句话最后的标点符号叫叹号,在这里是表示高兴的语气。你们自己练习读出高兴的语气。(自读几遍后指名读)

2.读第2句。自由练读,指名读。

(1)这句话讲在什么地方?来了谁?(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2)“雪地”与上句有什么关系?(冬天下了大雪,才会有雪地)

(3)“一群”是多少?(好多个)

(4)这一群小画家和“雪地”有什么关系?(雪地是小画家画画的地方)

3.读第3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

(1)谁在雪地上画画?(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画)(自己练说)

(2)它们都画了什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板书:小鸡竹叶

小狗梅花

小鸭枫叶

小马月牙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说出它们形状上的特点,说说它们的名称。看书上插图与图片比较,说说小画家们画得像不像。

(3)说说小画家画的画是什么?(是它们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

(4)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呢?(小鸡的爪子印出的形状像竹叶)依次问其他几个动物画的为什么是……(小狗爪子下面的肉垫像梅花,小鸭的脚趾间有蹼连着,印出样子像枫叶,小马的蹄印像月牙)

4.读第4句话。(自己练读后指名读)

(1)你们平常画画时要用什么?”

(2)这4位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呢?(不用……不用……几步就成一幅画)

(3)“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小动物走过雪地,爪子或蹄子踩在雪地上,在雪地上留下的爪或蹄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把它们各种形状的爪或蹄印比作一幅美丽的画)(自己练说后,指名回答)

5.读第5、6两句话。想一想,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它为什么大白天“在洞里睡着”了呢?(因为青蛙是一种冬眠动物)

师述: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食物和水分都很缺乏,青蛙为了减少消耗,就卧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像睡觉一样,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冬眠,等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再恢复正常活动。

(四)指导朗读。

师述: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有趣吗?读出小动物的快乐的情趣。(自己练读后,指名读,找2~3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6个生字:画、叶、牙、用、笔、几,认识新偏旁“”,竹字头。

(二)完成书后作业第2题。

(三)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学会6个生字。

1.画,hu4,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后指名提问。(画,hu4,用部件加笔画方法记,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中间是“田”,下面是竖折、竖两笔,一共8笔)

(2)自己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

画家图画绘画画报笔画

2.叶,y8,读准字音,读词语:枫叶。

(1)识记字形。自学后提问。(略)

(2)口头组词语。

树叶叶子落叶绿叶

3.牙,y8,拼读音节,读词语:月牙。

(1)识记字形:自学后指名说。(用数笔画方法记,一笔横“一”,二笔竖折“”,三笔竖钩“”,四笔斜撇“牙”。一共4笔,月牙的“牙”)

(2)口头组词语。

月牙牙齿

4.用,y^ng,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用,y^ng,用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半包围结构,外面同字框,里面是横、横、竖。一共5笔。第一笔是竖撇)

(2)口头组词语。

用处作用用电功用费用

5.笔,b!,拼读音节,读词语:画笔。

(1)认识新偏旁“”,竹字头。笔顺是撇(),横(),点(),两边一样。

(2)识记字形。(笔,b!,上下结构,上面竹字头,下面“毛”字,一共10笔)

(3)口头组词语。

毛笔钢笔铅笔画笔笔记本

6.几,j!,拼读音节,读词语:几步。

自学字形。与“几”字有什么区别?“儿”第二笔是竖弯钩(乚),“几”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三)指导书写。

1.画:引导学生自己找准位置(整体部件),看教师范写字后,独立写字头。

2.叶、牙、用、几4个字方法同上。

提示:“用”第一笔是竖撇。

3.笔。

(1)整置:上小下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部件位置:①竹字头上的两上“”在竖中线左右各一个,左边第二笔横尾压竖中线,右边第一笔撇尖压竖中线。②“毛”字第一笔从竹字头右边的“”撇点之间起笔,撇到横中线上。第二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其他写法同“毛”。

(四)指导背诵。

用填空法:

()()啦,()()啦!()()()来了一群()()()。小鸡画()(),小狗画()()。小鸭画()(),小马画()()。不用()()不用(),几步就()()()()。()()为什么()()()?它在()()睡着啦。

(五)巩固练习。

1.填空,再把句子读一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1)小鸡会画()()。

(2)小狗会画()()。

(3)小鸭会画()()。

(4)小马会画()()。

(5)它们都是雪地里的()()()。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2

“沙沙沙”我听到了春雨的歌声,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画出了一滴滴滋润万物的雨水。一场春雨过后,我喜欢漫步在被泡湿的小村庄里,此时的村子十分宁静,像是这场雨洗走了原本的热闹。我走向村子里的一片小竹林,去探索我心中的“秘密”。脚下的土地已被雨水冲洗的十分柔软,我也不顾有多脏了,用我好奇的手抓了一把泥土,你还别说,挺舒服的,我从泥土中嗅到了它沉睡多年的味道,嗅到了大自然独特的味道。一根根竹子高大挺拔,它们的青翠是人类无法用颜料调制出来的,而大自然却将竹子的外衣“画”的如此自然、美丽。“嗒”一滴雨水从树叶上滑下,落到了我的脸颊。“咦?”是不是画家的颜料不小心掉了?

夏日炎炎,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将天上的太阳“画”的分外的红。村里的人不是在家开着空调,就是在廊亭里拿着把蒲扇扇风。而树上的知了热的都在呐喊了。夜幕降临,画家“撕”去了那页白天的画,换上了一副美丽的夜景图。公园里的人多起来,小孩们在愉快的嬉戏,那些妇女便在跳着排舞,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起了天,还绘声绘色的,小溪边还有着捣衣声,“啪啪啪”地很有节奏。他们是不是为暂时退去的炎热而高兴呢?

秋风一阵阵的吹来,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画出了丰收,画出了大树们的秋衣。我爱这美丽的秋天,远远望去,那座大山原本绿的美丽,如今画家又添上了几笔,添上了红的快烧起来的颜色,还添上了金黄的一片。秋天的颜色为这大山点缀了美丽的一笔,勾出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我走在一棵棵大树下,枯叶像蝴蝶一样飞舞下来,为村里的人铺上了一条金黄的地毯。当我走在这地毯上时,我的耳边想起了清脆的声音,那声音十分清晰,我好似听到了大自然演奏的声音。这一幅幅的美景图是在为丰收的季节而描绘的吗?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3

事实却是,这些“怪圈”是由一名来自英国的“踩雪达人”,凭着一双雪地靴,在茫茫白雪上徒步踩出来的。这一幅幅精致的巨大画作,不仅仅是标准的几何图案,有的甚至还具有3D效果,且每幅都约达4万平方米,差不多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其宏大与精妙,着实令人惊叹!

据了解,这些画的“作者”西蒙・贝克(Simon Beck),出生于英国的萨默塞特郡。热爱自然的他,每年冬天都会爬到山上,在雪地里徒步行走,渐渐便发掘出了如此“踩雪”的奥秘。

十年间,他练习用雪地为画布,以双脚作画笔,将行走后留下的脚印“作画”。每走一步,都经过他的精心设计,脚印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精美复杂的艺术画作。

然而,即使是看上去简单的图案,要在旷野或山岭的雪地上,用脚踩出来也并不容易。想要达成,除了需要强大的空间想象力、精密的构思之外,还要有惊人的毅力。

据西蒙・贝克介绍,他“作画”有三步:一、观察创作环境并初步设计。二、精确画出图案。三、创作。西蒙・贝克行走的步子都经过计算,每100米大概走120步到130步左右,速度保持匀速,不能跑,最后踩出来的画才标准。创作过程中,西蒙・贝克还需要一副罗盘和一张地图,用来指明方向。因为雪地实在太大,常常走着走着就晕了。每天,他都会花上5-9个小时“作画”,有时需要反复数天,才能“画”出一幅。可以想象,他的一双脚得在冰雪中踩多久!

西蒙・贝克的个人主页snowart.gallery上,至今已经有了他在世界各地的几百幅作品。他说,只要有大片的雪地,他都想要尝试创作。也因此,他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雪艺家”,他的作品和精神,更获得了数以万计网友们的支持与肯定。

有人问西蒙・贝克:“为什么选择在雪地里画画,那得消耗多少精力和体力呀!而且,大雪终会消融,可能刚刚完成两个小时的画,却因为一场强降雪瞬间化为乌有,这不是白费劲吗?”听完他的脸上却绽开了笑容:“难道我们会因为黑夜降临,就否认一颗开花的树曾经默默生长吗?”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4

下雪了,我和弟弟一点都不怕冷。大雪打到我们身上一点都不疼,雪花一片一片落到脖子里可凉快了。

我和弟弟堆雪人、打雪仗,我把弟弟打得在雪地上到处跑。当我终于追上的时候,我们都滚到了在雪地上。哈哈,真过瘾!

我问弟弟:“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啊?”

“因为,它在洞里睡着啦!”弟弟大声说。下雪天,真好玩!

重庆渝北区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小学部四年级培生1班四年级:唐宇佳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5

世居江西景德镇的袁世文先生便是当代雪景山水画的杰出代表。袁世文出身于陶瓷世家,饱读诗书,其舅公汪野亭是享誉海内外的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家学渊源给袁世文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观其陶瓷画作,轻灵隽秀中透着盎然生气,近景体物精细,状写传神,立体感强,树、石技法老辣:远景错落有致,山峦叠嶂,朦胧缭绕,透视极佳。

袁世文的粉彩雪景陶瓷作品多取材于文学和历史典故。比如瓷板画《三顾茅庐》,描绘的是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起踏雪拜访诸葛亮的故事。一顾茅庐未见到诸葛亮的三兄弟此番是顶风冒雪二顾茅庐。画面中气势雄浑、层峦叠嶂的群山在缭绕的云雾中冷逸、飘渺,似乎是对二顾茅庐依旧不顺的隐隐暗示,画面的层次感及深邃的意境在这种背景处理中显示出了作品的张力。在一片冰雪茫茫中,红、绿、蓝等鲜丽之色跃动于瓷板上,成为视觉效果中的亮点,更加衬托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画作主题瞬间凸显,也将作者的高超画技展露无疑。此画以工笔重彩为主,描绘景物细致,近景物体尤为精细,山、石、树的画法老练而形象逼真生动,人物形神兼备。

除了《三国演义》,袁世文的丹青妙笔在《水浒传》里也颇有建树,粉彩瓷瓶画《林冲夜奔》是最典型的代表,表现的是林冲在草料场着火后杀死陆虞侯等投奔梁山的情景。画面中冰雪群峰高耸入云、气势雄伟,远处山峰上的建筑便是梁山寨,在陡峭的山路上,林冲昂首阔步向上行进。山雪封路的艰难与林;中投奔的坚定、决绝互为映衬。林冲形象的塑造也是颇有创新,在万山皆白的环境中,林冲一袭飘荡的大红披风十分醒目,将虽遭厄运却依然不失英武、身姿矫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气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雪景山水绘画中,用单一白色要表现出高远、平远、深远、近景、远景,厚薄层次分明,如果用色过厚,颜色就会剥落;用色过薄就没有质感,故设色难度较大。袁世文能够如此传神地将银装素裹又饱孕生机的雪景描绘出来,要归功于他虔诚、刻苦地师法各家雪景画技法的经历。宋代范宽、郭熙,元明时期赵雍、唐寅,以及景德镇现代雪景大师何许人、余文襄等,都是他汲取养料的来源。余文襄在学习雪景山水画时,先是学人物画,从造型结构到执笔用料,从线条的顿挫起伏到冷暖色料的运用,他都做到一丝不苟,之后攻练青绿山水画。有了这两点基础,他才主攻雪景山水画。这种宝贵的经验让袁世文受益匪浅。袁世文近40年的创作生涯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微大义。居住南方的他冬季也极少见到雪景,为了提高艺术水平,揭开自然界雪景山水的奥秘,他不畏劳苦、不惧严寒,独自一人带上画具,攀南岳观云海苍松,登匡庐觅奇峰异景,探瑶里村野,访小源山寨,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袁世文的雪景画作技法愈益娴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刻的人生体悟让他的画作意境于创新中更趋深远。

瓷板画《梁园飞雪》是一幅工写兼之的作品,楼台亭阁是以难度极大的界画描画出的,界画在陶瓷上操作不易,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勾画出宏伟壮观并具民族特色的古典楼阁。房前一株老松如蛟龙凌空,整个画面银装素裹,充满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情画意。观赏此作品,仿佛神游仙境,心胸为之豁然开朗,人间尘恼为之顿消。

《雪景四条屏》是另一件技法精湛的工笔画作品。它采用高远、深远章法,情景交融,布局巧妙恰到好处。作者用一种白颜色填出远近,分出层次,采用多种技法来造型设色,使作品达到极佳的效果。

袁世文粉彩雪景作品中也有很多是对古典诗词意境的表现与发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其文化底蕴及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瓷盘《风雪夜归人》就脱胎于唐时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人写的是他于暮色四合中遭遇风雪而在山村人家投宿的所见所感。在袁世文的画作中,作为主人公的诗人淡然地隐去,银装素裹的景色中,淡淡的月亮轻悬夜空,积雪的山峰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小径上主人顶风踏雪踽踽而回,柴门边的小狗在吠叫,似乎是在欢迎晚归的主人。作者过往的游历体验、深厚的绘画功力和艺术修养成功地驾驭了雪景的绘制,远山迷朦、凄清寂寥却微含生机的空灵诗意跃然盘上。事实上,我们从《瑞雪迎春》、《瑞雪兆丰年》、《瑞雪访友》、《天宝瑞雪》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古典诗词对画家在意境营造上的影响。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6

(月定价:5元全年价:60元)

请购买不方便的读者汇款到编辑部进行邮购:(450014)郑州市金水路16号《时代青年》下半月《哲思》编辑部 王春地收。

(月定价:5元全年价:60元)

很久以前,一本音乐杂志的封底只写了一句话―“你那边下雪了吗?”背景是悠远的雪配以一封火红的信笺,一份遥远的牵挂和思念跃然纸上。许多年后,电话那端轻轻说:“我这边下雪了,你那儿呢?”一瞬间,那张封底画面再次浮现眼前,像打开尘封的回忆箱子……亲爱的丝瓜,你那边下雪了吗?

新疆喀什的彦鹏说:也不知从何时起,我竟开始喜欢上雪了。也许是因为它的洁白吧,从天空降下来落到地面也是一尘不染的。可是我已经许多年未见过雪花了,好期待雪快点降临啊!小编你们能帮我一个忙吗?照一幅下雪的景色寄给我,好期待哦……

>>今冬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晚了一些。从一入冬,“极寒”之说就袭来,小编们也从那时开始就备棉衣广积粮。在阳光灿烂了数日之后,终于降温有下雪的苗头,原来今年有冬天!你让小编给你寄雪景照片,当然可以啦,小编还会把第一场雪的照片放到博客里同丝瓜们分享,丝瓜也可以将身边的雪景拍下来发到自己微博上哦!小编会关注的。

河南洛阳的阳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漫画家,从小学就开始看漫画,高中试着画画,写过小剧本,看过N次漫画馆,设计过的漫画人物曾得到老师的极大赞扬。高三的我选择了漫画这条路,十年画不好二十年,二十年画不好三十年,一直下去……

>>我忍不住要鼓鼓掌,难得的一种执著与热爱。相信好多人都喜欢看漫画,尤其是日本的漫画以及漫画改编成的动画片。小编大学时很喜欢《水果篮子》,冬日傍晚,在小窝里看第8话,泪哗哗……画面上绒球一样的雪纷纷扬扬,佳菜撑着伞走出草摩家,婉约的背影,肃穆的紫色古建筑,真是一幅古典至极的美景,让人久久难忘。这就是漫画的魅力吧!你还说正在高三,为了漫画不在意是否能考上大学。但小编认为,走进更好的艺术院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会有助于你漫画梦的实现,对吗?中国漫画需要你这样的年轻力量呢!

广州的文浩说:学校每年都有去北方上大学的人,清华、北大……自从看过《哲思》上刊登的《破茧成蝶,我的北大之路》,身边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地要干一番“成绩”,而我的成绩却开始退步,我的北方大学梦啊!我想去北方看看,看雪落了一地,看天是否很蓝很蓝……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7

我先画出蓝蓝的天空,再画上绵羊般云朵,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告诉大家春天来到了!花儿听见了,摘掉头上的围巾露出红润的脸蛋。小草听见了,小手插在腰上,嘟嘟着嘴朝着太阳公公眯眯笑。我把小树画上微黄嫩绿的小芽,跟露珠玩耍。啊!春的气息呀!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要画出清凉的夏天!

我先画出大片的椰子树,画上蓝色的大海、凉亭、海鸥、游泳圈等等,哈哈,我呀,就躺在吊床上悠哉悠哉。哎,不行,我是享受了,可农民伯伯呢?还在地里干活呢,我要画雨滴,轻轻的下,看,农民伯伯就会凉快多了呢……!多清凉的夏天呀!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要画出丰硕的秋天!

我先画出茂密的果树园,上边画出红的苹果、甜的桃子、柿子,还有像小刺猬一样的栗子;我还要画上菜园,菜地里有圆圆的西瓜,又长又绿的黄瓜、又长又扁的云豆,还有像红红的灯笼一样的番茄。它们聚成一堆在讨论什么?噢,好像在比价,谁会更值钱;又好像在比美,谁长的好看。啊!丰硕的季节!

假如我是小画家,我要画出洁白的冬天!

我先画个小雪花找妈妈,哈哈,小雪花飘呀飘,飘到树林里到处找妈妈,飘到窗户上往里探着头看,喊着:“妈妈,妈妈”。我再画上大片的雪花,有它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下小雪花不孤单了,而是牵着伙伴们一起穿过山间、林间玩耍。啊,看吧,洁白的冬天真美呀!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8

一天,班上来了个新的同学,叫雪,雪是一个友好的女孩,跟任何人都能和睦相处。

“叮铃铃”下课铃再次打破了上课的枯燥,雪必定会发现一声不吭躲在墙角下的潘潘。“你好,我叫雪,我听说你就是那个整天在角落里玩游戏的潘潘。”雪热情地上前。潘潘无力地转过头,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惊讶的光芒,过了很久,才吐出这么一句话,“你好……”

细心的雪一下子发现了潘潘手中的铅笔,“潘潘,你在干什么?”雪好奇地问,她知道,潘潘的家境很困难,为了保住自尊,才不愿与同学们交谈。潘潘又是慢吞吞地拿起一张纸,雪接过纸,她看见上面画了几只熊猫——有模有样,且小巧玲珑,让人不禁会有想拿起画笔的冲动,雪笑了一下,“没想到,你还是一个画家呢!但为什么只画熊猫?”雪又翻了一下潘潘的画册——是几张皱皱的,被人家遗弃了的纸。“我……”潘潘望着手中的铅笔,沉默了……

第二天早晨,大地是一片黑蒙蒙的,有要下雨的痕迹,也正是不久,下起大雨来了。如往常一样,潘潘蹲在墙角,画着他的熊猫,顿时雷声大作,吓得他丢掉了铅笔,潘潘只是流露出一副失望的表情,霎时,他看到一只手正缓缓向着那支笔伸去——是雪吗?是的,就是她,瞧她那兴奋的神情,潘潘松了口气,不知什么原因,潘潘一看到雪就会很平静,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不再会有什么压力来束缚他了。

雪从身后拿出一盒彩色铅笔,爽气地说:“偶尔也画画彩色的东西吧!”潘潘可爱地笑了一下,结果铅笔。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9

11月,我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一处民宅见到了李绍友先生。这里有一片片低矮的并不豪华的平房,周围流动着比市内更为寒冷的空气,街道上有买卖的吆喝声,还有窜来窜去的猫儿狗儿,一片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我开始寻找是什么吸引李绍友隐居在此处,抬眼望去,忽然看见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顿时豁然开朗——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图景,不正是山水画家胸中的画卷吗?

走进李绍友的屋舍,墙上贴着他近期创作的尚未题字的十余幅新作,一一看去,这些画面既熟悉又陌生,我所熟悉的是画面中那苍茫的白雪和似曾相识的磅礴的山脉,而陌生的却是那满目的青松翠柏的林海雪景几乎很少出现在其他山水画家的画纸上。问其缘由,方知这景色正是李绍友家乡的长白山冬景,难怪似曾相识!这苍翠的青松和皑皑大雪,让我们这两个同样在京闯荡的老乡感到倍加亲切,那画中冰凉的雪映在游子的心里,却成了一团炽热的思乡的烈火。

这正是一幅好画的魅力所在!

离开家乡当北漂

当然,如此精湛的绘画技艺并非上天所赐,而缘于画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李绍友从小就喜欢画画,因在朋友家中偶得《芥子园》,遂被中国画艺术深深吸引,如获珍宝,虽然他当时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却凭着直觉临摹起来。渐渐地,他在当地小有名气,还因此而被部队破格录取,成为美术创作员。

1986年,书画大师启功先生为李绍友题写了“滴翠斋”斋名,以资鼓励,李绍友将这幅字作为他艺术人生中难忘的座右铭收藏至今。为了不负启功先生的赏识,亦为了成就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辞掉家乡稳定而舒适的工作,来到北京为自己的艺术梦想打拼。在起初的几年里,他几乎穷尽所有,没有汽车,便租车到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游览,绘制了大量的写生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初出茅庐,他的花销远远大于收入,短短几年的时间,积蓄就消耗殆尽。

艺术之旅从来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而每一位艺术家也都有一段相似的故事,李绍友也不例外。无奈之下,李绍友卖掉了老家的房子,用这部分钱支撑自己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并不断拜访名师。在这期间,李绍友结识了潘天寿的弟子徐震时先生,并拜其门下,他以徐先生主编的王中年先生编著的《新编芥子园画传》中浅绛山水为范本,借鉴创作的冰雪山林、林海雪原、山村景观等内容别具一格。

此后,李绍友应邀参加“潘天寿诞辰110周年联展”、“画说西湖”国际美术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等交流活动,并拜访了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孔仲起、童中涛和当代著名画家、教授,观摩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师的名家作品,并到东南海滨、江南水乡采风,与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张立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程宝泓,以及李苇成、马其宽、金林观一起交流书画,李绍友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此后,他画风突变,更注重意境和笔墨韵味,先后创作了以点彩为主的旅游山水,以勾勒留白为主的冰雪山水,以焦墨笔法为主的京郊山村等三个系列。其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之域,又有江南水乡的文雅灵透,在北京迎奥运书画大展、当代十家著名画家扇面艺术作品展中一展风采。

画笔下的京西老宅

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与艺术大师们的交流,李绍友渐渐体悟到了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于是他慢慢习惯于用心,而不是用眼睛去捕捉画面,逐渐习惯于对生活、对社会中的形形,对自然万物的透视,有了内心的共鸣,他的作品也渐渐深入人心,唤醒沉睡在浮躁社会中的人们。

当代艺术大家范曾在自己的艺术理论中把自然放到最高的位置。他认为不是江山如画,而是画如江山。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在模仿自然。李绍友也是如此,从他的画中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而且他提倡画家要多走、多看、多思考,置身于自然之中,用真情实感作画。

近年来,李绍友创作了大量反映真山真水、古风古貌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为了寻找淳朴至美的原生态古村落景致,李绍友驱车前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爨底下。爨底下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子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层次升高。那里有壁画、捷报、二战时期被日军烧毁房屋的废墟、抗日哨所的遗址、五六十年代的标语,还有古碾、古井、古庙。李绍友在那蜿蜒东西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间行走,他一步一步走进历史,触摸历史,感悟沧桑。李绍友为这片古村落而着迷,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作品。他以俯视的构图,用传统的画法融合西画的技巧,并运用明暗关系把古村落的整体感、层次感表现出来。他还在画中勾勒出篱笆墙、古树、石阶、牛羊等意象,使作品饱含艺术语言,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片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的故事。

当一位画家对自然、对人文生态有了感悟与爱,在他的作品中便很容易找到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的几乎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悟语,这种无以言表却深深贮存在心中的思想的烙印,最容易打动一个人。作品《老宅纪事》就是一幅写实性的作品,虽然画面中没有刻意画出鸡鸭鹅狗,也没有屋顶的袅袅炊烟,甚至没有云和月,有的只是老墙、旧房和树,但是那厚重的笔墨和那颗歪斜在石堆之旁的树让整幅画都写满了年代感,那种历尽风蚀雨淋的时光考验的苍老的美,不禁让人感叹历史,又总想透过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去遥想当年这里的景象,恰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

最爱是故乡

这么多年来,李绍友的创作没有停止过,他的脚步亦没有停止过。为了寻找真正能够打动他的风景,他游走各地名山大川,曾几次下江南,并一住就是半个月,但他心中最爱的依旧是家乡那并不秀美,却大气磅礴的山水。

对于故乡的爱是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的情节,但是作为艺术家的李绍友的感情似乎格外多一些。李绍友说:“我是个东北汉子,从小在东北长大,家乡冬天白雪皑皑的景色是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尤其是大雪压在青松上的景致,本身就像是一幅画。每当我画家乡雪景的时候,总会有无尽的情感,想到家乡亲切的父老乡亲,想到家乡淳朴而豪放的情怀,我就禁不住想用一笔一墨表达出来。”

虽然家乡的雪景是李绍友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了,但是为了让画面更为真实、生动,李绍友曾多次冒着大雪走向东北的深山老林里写生,他将远山的纹理,和近山的草木都留在画纸上,并根据这些珍贵的写生素材创作了《雪中情》、《关东初雪》等极具特色的代表作。那画面里的一株株参天青松在积满大雪的山林里坚强地屹立着,厚重的积雪将树枝压低,欢快的小鹿在雪中自由地奔跑。虽是寒冷的冬季雪景,却流露出了一股股暖流,让人感受到了来自东北深山的“雪中情”。

雪景图固然精美,也深受人们喜爱,但绘画过程中大量的留白却使许多画家避而远之。留白是中国画中难度较大的技巧之一,需要有扎实的素描基础,然后用墨从浅往深画。尤其是画中出现的一些杂树,既要体现树枝的穿插自如,又要将白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画出来,难度很大,但李绍友却乐此不疲。

他不仅用笔墨展示家乡的山水,如今在画坛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李绍友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优秀艺术家走出来,还要把北京的知名艺术大师带回家乡去进行艺术交流。

2011年,李绍友暂别北京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他与友人周敬文共同发起成立了梅河口书画院,李绍友还邀请人美编审徐震时、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俊松、中国书协理事刘俊京、徐悲鸿画院副院长瑞永德等知名艺术家担任画院艺术顾问。梅河口书画院的成立将梅河口当地的艺术家与北京著名的艺术家连结起来,并通过艺术家们的交流与作品鉴赏,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梅河口书画院也因此而成为了梅河口市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北京闯荡十几年,李绍友不但赚回了房子,还实现了他真正的艺术梦想。一位艺术家,能秉持信念坚持数十年,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优质资源分享给家乡的同道,这在当今的社会实为罕见。如今,李绍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无名小卒,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心并没有被作品日益升高的价格所腐化,他依然以启功先生为其题写的“滴翠斋”砥砺自己,“我只要从艺一天,就要对得起这块牌匾。”李绍友说。正因如此,他在每一幅作品中都倾尽了心思,不满意的作品宁愿撕掉都不肯送人,这种倔强,这种对艺术的执着,才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价值罢!

艺术家简介:

雪地里的小画家篇10

    1.作品蕴含着画家对西部高原荒寒大地的关爱情怀

    在画家艾轩的笔下,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背景总是白雪皑皑的雪山草甸、低沉灰色的天空、寂寥的雪域风寒。油画的主角要么是孤独无助的小女孩形象,要么是彷徨寂寞的康巴汉子形象,也有少数是小女孩与康巴汉子的组合,或者是康巴汉子夫妻的合影。配角便是一只羊羔、一只狗或一匹马。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诉说着内心的一种人文关怀:那就是对于这些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贫乏、精神生活较为荒芜的西域高原的人们,给予他们以高度的关注。对他们贫困的生活状况投以无限的同情和怜悯,对他们高寒孤寂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予极大的关怀。在西藏这块净土之上,生活着这样的一群弱势群体的藏民,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与荒寒,极少有人去关注与关爱他们。他们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尤其是那些孤独渺小无助的藏族小女孩,有谁去关注她们的生活与学习?有谁去爱怜她们的健康?有谁去关怀她们的心灵?艾轩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实践着一个画家的人文关怀,他深入雪域草原,用饱含同情与爱怜的目光,把一腔深情倾注于笔端,呈现给观者的是一幅幅饱含人文情怀的画卷。如《从狼谷过来的孩子》《小英子》《静静的冻土带》《歌声离我远去》《微风撩动发梢》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穿着特有的藏族民族服装,晶莹剔透的大眼睛清纯美丽,然而又充满着淡淡的忧郁和哀怨,从小女孩淡淡忧伤的目光里透露出画家慈父般的关爱与心伤。作品《又清又冷的空气》描绘的画面虽然凄清荒凉,但感觉不冷漠,因为小女孩的脸是温暖的暖色调,给人一种温暖与希望,这幅画作表达的就是画家对西藏儿童的关怀。作品《就让风把歌声吹散》中康巴汉子依靠在木头搭建的木房上,双手插在宽大的羊毛袄袖子里,双眼眺望远方。画面展现了画家对牧民的一种深深的同情与关怀,他们生活在那样物质匮乏的荒寒之地,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如此的荒芜。

    2.作品题名具有诗意美的精神境界

    艾轩的油画意境充满着诗意一般的境界,具有一种忧郁的诗意美。也许是受其父的遗传和影响,画家的画作中充盈着哀伤的诗意之美。如油画作品《也许天还是那样蓝》《说不清明天的风》《她走了,没说什么》《蒲公英在荒野飘散》《吹进梦里的风》《只有风在荒原低语》……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诗人般的无限情怀。一幅幅画作的题名就是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艾轩始终喜欢忧郁的感觉,他甚至沉醉在这种忧郁的情怀当中,也难怪他的画作题名都像一首首哀怨的诗歌。观摩艾轩的画作,感觉到他的作品都是一首首凄凉哀婉的抒情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的影子。由此可见画家具有诗人的悟性和捕捉诗意的慧眼。艾轩是绘画造境的高手,他钟情于范宽的“云烟惨淡风月难雾之状”的朦胧、宁静和浩瀚苍茫之美,又钟情于倪云林的“天真幽淡”和深远凝静的意境之美。画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决定了他把自己的视角投向了荒凉偏僻的川西之地和西藏高原。这种画面的深邃意境之美与诗意一般的题目很好地熔铸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给我们心灵安置了一个诗意美的栖息地。

    二、艾轩油画艺术特色

    在艾轩的诸多作品中刻画了西藏康巴汉子和女童,一身质感的皮袄,一双忧郁的眼神,深邃荒凉的背景,简洁的构图,这些都是其绘画作品的符号特征。画作的整体色调几乎都是冷色调,他用一种唯美的艺术魅力把观众带进那具有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里。

    1.构图特点。艾轩的绘画构图往往都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出现在画面的一角,如《没有回声的荒原》《草地》《五月的诗》《荒原的黎明》《风声凄厉》《极远的歌声》等,这些作品的画面背景往往都是深邃旷达的,深远灵动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如同诗歌里的联想空间,给读者以开阔广袤的驰骋联想空间。也有部分作品是以一个孤独者形象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呈金字塔构图,如《寂寞的荒原》《融雪的三月》《陌生人》《让风把歌声吹散》等。人物的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显得那么空旷孤寂。他的独幅构图作品很多,也有极少数群体人物形象构图。这是因为艾轩觉得他表现个人更为得心应手,也源于他个人的一种人生体验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理解。

    2.色彩特点。艾轩的油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用灰色、白色、黑色和蓝色等几种色彩。他运用这几种最基本的绘画颜色,却创作出沧桑浓厚的色彩效果。如在他的《荒原来风》《秋风掠过荒原》《穿透孤独的眼睛》《野草在风中摇曳》中,画家喜欢用冷色调处理画面,这与画家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密的关系。假如我们把艾轩的这一组大型的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排列展开起来,就是一卷厚重沧桑的西藏民族的生活画卷。如作品《风声凄美》,一位美丽的小姑娘身着一件白色的皮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着迷惑、忧伤、向往,她凝视着令人遐想的远方,她身旁站立着一匹温顺的白马,色彩形成很大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烈。这幅冷色调风格的作品就是借景抒怀,画家利用这样的意境表现心灵世界的彷徨与孤独。艾轩利用几种冷色和高超的绘画技巧,美妙地把孤寂迷惑而又充满对外在世界向往的小姑娘与驯良的白马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种通过色彩用诗人一般的情怀和诗歌般的语言和语境魅力,把观者带进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之中。这与陈丹青、于晓东、周春芽等人,用红、黄、兰这些绚丽的色彩表现西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作品的画面色调看,艾轩的目的不是颂歌,而是用诗意般的空灵抒发自己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