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理家十篇

时间:2023-04-01 02:15:07

在太空中理家

在太空中理家篇1

关键词:美国亚太战略; 重返亚太; 空间政治学; 挑战

自奥巴马政府执掌美国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民主部署,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愈发明晰。空间政治学进一步发展了地缘政治学,认为“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重构过程”①,美国对亚太地区的空间重构势必给中国在亚太空间的发展构成挑战。

一、从地缘政治学到空间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在国际战略关系研究中出现的政治学说,“其本身代表着一种把政治权势和地理空间联系到一起的思想传统”②,也是一国在国际空间中国家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形式。地缘政治学把政治权势与地理空间的互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理路阐述着自己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但随着国家间复杂关系的纵深发展,“地理空间”越发成为一种生产因素和利益因素进入国家的战略范畴。1997年,布热津斯基曾在其《大棋局》③中从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规划进行剖析和预测,但随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现实选择凸显了传统地缘政治学的不足,“美国从长期专注于欧洲事务到开始欧亚事务并重,实质上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对全球空间的重新‘规划’与‘开发’,或称之为‘重构’”④,空间政治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进入学者的视野。空间政治学视角下的空间不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更是国家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是充斥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意图与诉求的可作为一国生产因素的政治经济产物。因此,在空间政治学视角下的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调整实是美国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对亚太地区“空间”的重新规划与建构。

二、美国的“亚太重构”对中国的挑战

从近几年美国重返亚太的实际行动和前国务卿希拉里“亚太世纪”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美国视中国为亚太战略布局的核心应对目标,美国在亚太地区空间的利益关系重组和权力空间重构,将在经济、政治和安全方面给中国在亚太空间的活动、开发和发展构成挑战。

美国自2009年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积极发展与中日韩、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充分发掘与利用亚太的“经济空间”,此外,美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身姿主导和促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英文简称TPP)的发展,以在亚太的经济空间中占据新的主导地位和开发由自己主导的资源空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深化,亚太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结构升级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东盟市场与自由贸易区成为了中国产业转移和产品市场的新空间,也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提供了市场空间,但随着美国对亚太地区经济空间的再开发,发展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积极经济关系,对中国在该地区空间的经济活动能力受到压缩和挑战。特别是美国依托TPP把亚太作为其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空间,利用规则对该地区经济空间资源的挤占,引发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和秩序都将冲击中国经济在亚太地区的发展。

美国在亚太地区空间的政治权力结构重建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主要体现在其“巧实力外交”理念主导下的结盟外交新部署。奥巴马与希拉里都曾“不辞辛劳”地在众多外交场合积极发展与日韩澳、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还亲自到过缅甸、柬埔寨等国家访问,无疑都是想“拉拢”亚太国家的人心,从而借此对亚太地区空间政治权力架构进行重建以减弱和排挤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外交影响力,从而挤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空间权力结构的架构。此外,美国还强化了与日、韩、澳、菲、泰等国家的盟国关系,从而对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活动空间和影响力空间形成围堵之势。中国因为日益崛起引发的周边与亚太地区国家的不安情绪将会随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外交关系重建而强化,将使中国的周边外交和在亚太政治外交空间的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将给本来缺乏公共外交能力和身处“中国”环境下的中国政治外交造成很大挑战。

美国重构亚太,对亚太军事力量的重新部署,引起了亚太安全关系的新变化,从而对中国构成围堵威胁。自重构亚太战略开始,美国不断扩大其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不仅“扩建了关岛和印度洋印属迪戈加西亚岛的海空军基地,提高了停泊航母和核潜艇的能力”⑤之类的基地建设和作战舰群部署,还强化与日、韩、菲等军事同盟的关系,除了联手举办意指中国的军事演习,对中国形成威慑之态,还利用中国南海问题、中菲黄岩岛之争、中日之争强化与盟国的军事关系,对中国形成军事上的围堵,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和国家安全。美国的亚太军事重构给本因领土之争不平静的太平洋搅起了更大的波浪,造成了亚太地区空间军事力量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并不断在美国的主导下重新组合,这种新的建构是以围堵、限制和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能力为核轴的,给中国解决周边领土纠纷、维护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安全环境造成了巨大困难。

三、结语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导致了亚太地区空间关系的重组,强化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⑥。美国充分利用亚太地区空间里的国家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关系造成亚太地区空间原有秩序的失衡和对该空间优质生产资源的挤占,从而限制中国对亚太地区空间的生产利用和再生产利用、压缩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和战略空间,从而达到限制中国崛起、巩固自己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意图。中国虽面临美国重返亚太和重构亚太造成的巨大挑战,但中国凭借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国力、苦心经营的周边外交关系和在亚太地区空间已有的生产利用和再生产利用能力,能积极应对其在亚太地区空间遭受的挑战,不会轻易让已拥有的亚太“空间”被挤占或消费。(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翟航宇.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12.

[3]钮菊生.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及其空间政治学解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04).

[4]林晓珊.空间生产的逻辑[J].理论与现代化,2008(02).

注解

① 钮菊生.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及其空间政治学解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04).

② 转引自:翟航宇.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12.第6页.

③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④ 钮菊生.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及其空间政治学解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04).

在太空中理家篇2

移交“轨道墓地”

专家建议,人造卫星报废后可以将其移送至被称为“轨道墓地”的太空区域,使其自行终结。该太空区域一般位于人造卫星最初飞行平面的数百千米之上。当清理人员探测到处于太空飘浮状态的人造卫星存在无法修复的故障后,可点燃基本功能仍然正常的卫星发动机,使人造卫星抵达“轨道墓地”。将报废卫星移送至“轨道墓地”后,就能避免相邻近的、正常运转的人造卫星受到太空垃圾的撞击。在将该卫星从安全的太空轨道区域内移除的同时,清理人员还应通知其他邻近人造卫星所属国家,避免卫星间发生碰撞。

进行太空修理

处理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用航天飞机将卫星载回地球进行修理。一个小型人造卫星完全可以安放在航天飞机舱内,搭乘飞机返回地球。

此外,航天员也可以在现场进行修理。已经服役长达18年之久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是人造太空仪器被成功修复的典型实例。NASA的航天员曾先后四次修理这架著名的太空天基望远镜,并为其添加了新的摄像仪等仪器,从而延长了它的服役时间。

近年来,美国成功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太空飞船,它能够对人造卫星进行机械化燃料补给和维修。据悉,今后出现故障的美国人造卫星都将由它承担起维修任务。此外,美国方面还投资3亿美元进行“轨道快车”项目的研究。在该项目中,研究人员将使用机械手臂维修车完成对人造卫星的自动化收集和维修任务。

引爆燃烧

目前处理太空垃圾的最常见方法,就是将其引爆燃烧。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驾驶太空飞船在执行完向国际空间站递送货物的任务之后,就以自燃的形式结束了自身的使命。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被放弃使用后,也以类似的形式“自行了断”。但也有许多太空残骸在地面控制下并未实现完全燃烧,因此对地球造成了影响。

使用导弹也可摧毁出现故障的人造卫星,不过该方法的缺点同样明显――有些导弹的射击不能使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实现完全爆炸毁灭,由此造成对地球的污染。美军曾在太平洋上发射导弹击中废弃的间谍卫星,但其残骸中的一个有毒联氨燃料罐落在地球上,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人造卫星属国处理

专家认为,人造卫星的所属国家理应承担起清理太空垃圾的责任。在通常情况下,当太空垃圾的清理人员发现人造卫星出现故障时,会首先通知人造卫星所属国家进行处理。

2009年1月,NASA轨道残骸计划署发现一颗俄罗斯的人造卫星喷涌出残骸雾。专家分析后认为,这可能是人造卫星的冷却剂反应堆遭受太空残骸撞击后出现裂缝所造成的泄漏。

在太空中理家篇3

当年参与研制工作的科学家还记得,1998年11月20日是寒冷的一天。那一天,俄罗斯“曙光”号功能货舱作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航天发射场升空。继“曙光”号为空间站“奠基”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开发制造的组件十年内先后升空、对接,将国际空间站打造为眼下有3间卧室、1间浴室和1间厨房的太空家园。

空间站扩建工程仍在继续。十周岁“生日”这天,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空间站送去大量新设施,包括厕所、厨房、健身器材、睡眠隔间等。今年,空间站常驻宇航员有望从3人扩编至6人。

十年来,国际空间站的功能定位逐渐转变。它最初被视为人类在太空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现在,它更多地被用于了解宇航员身体状况,成为人类继续探索月球和火星的“太空备战基地”。

太空中的家

当你抬头仰望晴朗的夜空时,可能会发现一颗小星星正在闪闪发光,而这可能就是绕地轨道上飞行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由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总共16个国家联合建设的。按照最初的计划,国际空间站全部建成后可以容纳7名航天员在上面长期生活和工作,最多可容纳15人同时进行科学考察。

自2000年第一批宇航员抵达空间站以来,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167人先后到访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批3位长期居民是在2000年10月31日从地球上出发的,两天后到达国际空间站,就像地面上刚迁入新居一样,一切都杂乱无章。航天员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设法让自己可以在站里安全地生活,他们需要架设太阳能发电设备,安装氧气发生装置和水净化系统,并对空间站的所有系统和计算机进行检查。

由于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和俄罗斯联合掌控的,因此也被相应地分成美国部分和俄罗斯部分。通常是美国人在美国舱进行他们的实验,并处理美国方面的日常事务,俄罗斯人则在俄罗斯舱进行他们自己的实验和处理俄罗斯方面的事情。但有分也有合,在进行共同的实验、出舱活动或出现紧急情况的处理时,两国航天员会联合行动。

当新机组的航天员即将来到空间站时,老机组的航天员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将需要带回地面的东西收拾好,交接的事准备好,以便迎接新居民的到来。在新居民到达时,空间站上就会进行交接仪式。

克服孤独的心理障碍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并不总是心情愉快。想象一下几个人长期处在密闭狭小的座舱中,与地面有限的联系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都使航天员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忧虑、厌倦、抑郁、思念亲人、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心理反应如不克服,将会影响到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

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因为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更容易导致成员间关系紧张或意见分歧。

为了减少航天员出现的心理障碍,科研人员采用了很多心理支持方法。在飞行前,加强航天员心理素质的选拔和训练,让同一飞行组的航天员们较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互相熟悉,建立友谊,并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在飞行中定期让航天员与自己家人通话,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参与自己家庭事务的决策;允许航天员与地面信件来往;航天员可以收听本国新闻和有关消息;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定期与航天员进行私人的心理会谈,了解航天员的需要或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这些会谈为航天员、飞行医生和飞行控制中心提出积极的建议。

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丹尼尔・布奇是国际空间站第四考察组的美国航天员,他在太空中喜欢记日记。从下面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了解航天员是怎样度过他们的太空生活的:

我们在空间站采用的是宇宙时间,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晚上9点30分睡觉。有时,由于有事,我们得改变工作日,例如有宇宙飞船或联盟号太空货船要与我们太空站连接时。

我们每天会收到几条必看的指令,那是我们每天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看完这些指令,再将其打印下来。我们读邮件,洗漱,吃早点,浏览一天的工作计划,还要和控制中心的地勤人员开早会。每个控制中心都配合我们工作,或向我们派送新任务。

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对所有设备的安全检查,拍摄飞船内外的照片,还要做科学实验。我们每天还有大约两个半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一般在下午5点30分吃晚餐。我们吃的是俄罗斯和美国的食物。在太空口味会变。我原本喜欢吃热的和辣的,而现在不再喜欢吃辣的了。还有,我原先在地球上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不想吃了。我们都盼着宇宙飞船或者俄罗斯太空货船的到来,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会捎来新鲜的水果和其他很多好吃的,还有信件和礼物。

节假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发电子邮件和看电影,还用一部与互联网通讯系统连接的特制电话给朋友和家人打电话,能够和家人通电话是很特别的。当我们说我们是从太空打来电话时,人家都以为我们在开玩笑,太好玩了。

国际空间站的作用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可分为人体生命与重力生物学两方面: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进航天医学的发展。

例如,通过多种参数来判断重力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可提高对人的大脑、神经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国际空间站还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上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研究的进步。

同时,国际空间站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航天科学家会利用更多的医学、生物、空间技术等在太空中做实验,他们的辛勤工作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太空中理家篇4

一、空间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1.提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水平

当代大量的科学发现和进展都来自于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新窗口。人类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不计其数的未知天体,观测距离几乎达到宇宙自身自大爆炸以来膨胀的尺度,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特别是2008年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上有水存在,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为人类发现地外生命开辟了道路。

2.促进新能源的发现、开发和利用

目前,科学家已经在月球两极发现了大量的冰水物质,如果将来月球上水资源的开采成为可能,将有效缓解地球的水资源危机;月球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稀有金属的储藏量多于地球,而且有6种矿物是在地球上从未发现的;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氖和氦-3的氦聚变反应可以作为核电站的能源,安全无污染而且易控制,对于未来世界是极其理想的能源。

3.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

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世界所有信息都可以高速、准确、即时分享和传输。通信卫星使全球通讯、网络教学、家居办公成为可能,人际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导航定位卫星为飞机、车辆、船舶提供导航服务,方便人类出行;气象卫星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和微波辐射,通过处理获得气象资料,及时有效地对天气进行预报,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更加高效,生活更加便捷。

(二)带动相关高科技领域发展

空间科学技术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相关高科技领域的进步具有带动意义。

1.医疗技术

在载人航天过程中,宇航员快速离开地球进入宇宙空间,由于物理环境的急剧变化,宇航员身体状况及各项生理指标将产生明显不同。通过对宇航员的骨流失、肌肉萎缩现象的监护及防治,可以提高地面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治疗水平。此外,通过长时间、实时对宇航员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医学生理信息遥测技术也得到极大发展和完善,从而间接促进人类的生存健康。

2.能源学

对地观测卫星是石油、煤炭、地矿开发的重要手段,在能源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对能源的区域、储量、地质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勘测,提高能源的开发效率。当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地外天体蕴含丰富的天然资源,这不仅是地球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储备,也间接推动了能源开采技术的发展,对缓解世界能源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3.生物学

太空的高真空、弱重力、微磁场等环境,是地球表面无法具有的。通过在宇宙空间开展实验研究,可以进行太空作物的培育,优化农作物生产。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可以获得质量更好的蛋白质单晶,利用这些单晶可以获取蛋白质的结构信息,从而有利于新药的研制,促进疑难病症的解决。

(三)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

空间科学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息息相关。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提高本国的空间科学技术水平,并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借鉴他国经验技术,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首先,空间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不但通过预测、防治自然灾害减少国家经济损失,而且催生大批新科学、新技术,促进电子、生物等新产品研发,形成产品的科技优势,增强商业竞争力,创造经济收益;其次,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不仅信息安全以空间科学技术为依托,军事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空间科学技术的支持;最后,空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及政治话语权,当今许多重要国际议题都与太空有关,只有提高空间科学技术水平才能避免受制于他国,在国家间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国际问题

(一)航天器撞击事故时有发生

由于轨道资源有限,人类对卫星的控制能力有限,航天器运行中的碰撞时有发生。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美国铱星33与俄罗斯报废的宇宙-2251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事故发生后,美俄均要求对方对此次事件负责,俄罗斯太空专家指责美国太空总署未能在事前及时发出预警,而美国太空总署则表明发出预警并非他们的职责。事故导致美国卫星服务部分中断并产生了数千个太空碎片,分布在高度为500公里至1 300公里的太空中,体积较大的残骸形成两团碎片云,负面影响深远。

航天器碰撞不仅会威胁宇航员的生命、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事故中形成的太空垃圾分布在各个高度的卫星轨道上,也成为今后太空碰撞事故的隐患,可能引发连锁效应。由于太空垃圾和航天器的相对速度极大,即使是轻微的摩擦碰撞,也会形成极强的破坏力,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极小的垃圾碎片由于数量多、分布密集、覆盖面积广,对其跟踪监测的难度较大,与航天器发生碰撞的概率相对较高,一旦发生接触,可能会破坏航天器的表面材料,对器件造成损伤,使航天器的表面性能发生质的改变,影响正常运行及工作;较大的垃圾碎片则有可能改变航天器的飞行姿态,使其偏离运行轨道,甚至穿透航天器表面,破坏内部结构,摧毁工作系统。报废的航天器残骸及碎片可能会坠入大气层,虽然大部分会被烧毁,但仍有一些落在地球表面,如果掉入人类聚居区,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空间资源争夺日趋激烈

1.频轨资源

频轨资源是卫星系统建立的基础,为卫星提供电波频率及运行轨道,具有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国通讯、侦察、军事需求不断增强,频轨资源日趋紧张,对地静止轨道资源及非静止轨道资源均非常稀缺。由于卫星轨道位于人类共处的宇宙空间之中,属于全人类所共有,各国都有分享资源的权利,因此必须依据现有规则合理、有序、科学利用,出现纠纷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目前国际采取的开发规则是先申报即可先使用,由此各国纷纷加大频轨资源的申报力度,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美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空间科学技术,频轨资源申报远远早于其他国家,因此较好的频段和轨道位置已被占用,其他国家只能对剩余的频轨资源加紧抢占。

2.物质资源

目前,人类已经在地外天体发现丰富的物质资源,如铁、镍、铜以及稀土元素,对其他星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将有效缓解地球能源紧张。作为航天大国,尽管中、美、俄并未提出具体的开发战略,但都在进行多级超重型运载系统的研发,以大幅度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中国的长征九号火箭、美国的太空运载系统以及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的运载量都接近100吨,可重复使用运载系统可以实现载人勘探以及地球和太空之间的货物双向快速运输,太空采矿已成为国际竞赛的新项目。

(三)太空军事化导致世界局势不稳定

1.侦察卫星窃取情报破坏政治互信

在目前已经发射的军用航天器中,用于窃取军事情报的侦察卫星约占60%以上。美国作为科技大国,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发展侦察卫星技术,并于1962年5月发射了第一颗详查型电子侦察卫星。美国利用侦察卫星打造的美式监听帝国一直对他国进行军事情报窃取,遭到国际社会的抗议和抵制。特别是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披露了美国的棱镜计划,被监听者的电子邮件、视频照片、语音聊天、存储数据、通话记录、即时消息、文件传输、社交网络资料细节等个人隐私都被美国政府监控和掌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国的华为公司均在其监听名单之列。尽管美国政府以反恐作为窃听借口,依然无法平息各界质疑,引发了强烈的外交地震,国际间的互信遭到重大挑战。

2.太空军事竞争使世界安全形势恶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军事活动的热点区域不断向太空发展。尽管由于成本、技术原因,当前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军事活动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但军事发展仍呈现太空化趋势,各国纷纷针对太空战加强军事力量。受科技水平和霸主思想的影响,美国的太空武器研制和太空军事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俄罗斯于2001年正式组建独立的航天兵部队,成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一个独立兵种;印度于2007年筹建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以管理印度的空间资产,并着手对太空战武器进行概念性研究;日本于2009年通过了《航空基本法》,使日本航空自卫队得以利用太空资源,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未来太空行动奠定法理。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太空军事竞争,不确定性增强、可控性降低,相对稳定的世界太空格局面临失衡危险。

三、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太空垃圾数量多、寿命长

自1957年开始,世界各国出于发展需要将数以千计的卫星送上太空。由于航天器爆炸的残骸、宇航员丢弃的生活垃圾、报废的卫星以及其他人造物的存在,地球已经被数量巨大的太空垃圾包围。目前,大约有3 000吨左右的太空垃圾绕地运行,其中可检测的大碎片约为1.8万,小碎片约为10万,微小碎片则多达几千万。

大部分的低轨道太空垃圾会落入大气层通过摩擦燃烧殆尽,但高轨道的太空垃圾寿命都可达上千年,有些甚至会永远在太空中飞行。尽管人类提高了对太空垃圾的监测跟踪水平,但仅依靠改变航天器轨道高度的方法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太空垃圾的撞击。目前,如何清除太空垃圾、保持太空环境的清洁仍然是全世界面临的艰巨问题,至今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太空垃圾的年增长率已经高达2%-5%。

(二)地球资源短缺,各国加紧对外扩张

目前,太空资源的有效开发依然集中在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无污染等环境资源方面,主要为物理、生物、生命等学科服务。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地球上人口爆炸,地球资源日渐匮乏,人类面临着土地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转向尚未开发的其他星体,计划开采物质资源、建立太空城市,以保障人类的长远发展。如今已发现月球富含矿产资源,在类木行星和彗星上存在大量的氢能资源,火星上的铁矿物质十分丰富。按照当今科技发展的速度,未来人类极有可能获得其他星体的物质资源及地理空间。因此,各国都加紧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太空资源开发、运输技术的研究,以争取未来在太空资源归属问题上占得先机。

(三)现行的国际太空法存在缺陷

自上世纪50年代美苏太空竞争以来,人类不断向地外发展,由此产生了国家间的太空权益与责任问题。目前国际上制定了5份关于太空活动的法律文件及4项基本法律制度,确立了人类太空活动的准则,无限期有效。不仅规范了人类的太空行为,而且为妥善解决太空领域的国际纠纷奠定了法制基础。

国际太空法对太空活动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保护空间环境、增强国际合作互助、保障全人类对太空的自由探索、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国家对自己发射的空间物体保持管辖控制、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至太空等方面。但随着空间发展水平不断加深,国际太空法暴露出涵盖面窄、盲点多的弊端,如地外行星矿藏勘探成果归属、太空垃圾的管理、太空开发智能财产权保护等问题均未建立相关条例,导致国际争端的解决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依。

(四)美国的霸主思想和太空军事化威胁世界和平

美国的霸主思想使其在军事上采取前沿存在战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驻军,肆意干涉他国事务、发动战争,严重破坏地区稳定。为了维护霸主地位,美国利用太空科技优势对各国情报进行监听,上至国家政要、下至普通百姓均在其监听范围之内,严重违反国际法,侵犯人权。在情报安全问题上美国采取双重标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加剧了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对实现世界和平有害无益。

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依靠太空信息支援体系取得胜利,使其认识到空间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巨大价值。2001年1月美国进行首次太空战演习施里弗-2001 2005年4月,美军成功发射可干扰别国军用卫星工作的XSS-11 2010年4月,美国空军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发射入轨,标志美国加快太空军事化步伐。鉴于美国的军事威胁及国防需要,世界各国迅速开展太空军事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太空军备竞争,导致世界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四、未来空间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快太空垃圾清理方法的研究

目前,人类尚未掌握有效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主要通过将废弃卫星推到其他轨道、监测避让的方法避免航天器碰撞事故。要从根本上解决太空垃圾问题,关键在于清理方法的研究。目前各国提出的方法主要有通过在地球发射激光分解绕地运行的太空垃圾,通过太空风车清扫太空碎片,通过太空弹弓捕获太空垃圾投向地球大气层燃烧以及通过在大气层制造爆炸使人造卫星残骸进入低轨道燃烧,但都仅停留在假想阶段,尚未有政府或商业机构付诸实践。世界各国应通过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加速研发的手段寻求清理方法,以消除太空垃圾带来的潜在威胁。

(二)完善太空领域的法制建设

国际太空法是人类太空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产物,应随着科技进步及问题的多元化不断完善。首先,各国应达成共识,加强沟通合作,为完善国际太空法律体系提供可行性建议;其次,进一步明确太空活动的权利与义务,细化法律条约,保障有法可依;再次,强化法律的执行效力,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最后,充分保障太空产业尚不发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外太空公约》阐明太空属于全人类,太空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各国应携手进行开发研究以解决地球资源紧缺的问题。

(三)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国际合作

在太空中理家篇5

10月2日,当全球最高飞行纪录保持者、美国人Brian Binnie走进位于东京的讲堂时,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5年前的10月4日,他在美国微软(Microsofe)始创人之一PaulAllen的赞助下,成功驾驶私营企业火箭“太空船一号”(SpaceShipOne),以3.3倍音速冲出大气层,征服了367442尺的太空,赢得AnsaniX(安萨里X奖)大奖。

目前,新一届的AnsariX大奖已经开始招募。据统计,许多报名选手是企业家。

太空梦,企业家专属

商业精英渴望征服太空的“野心”最早可从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电脑游戏大亨理查德・加里奥特、日本富商夏加木旁和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思的“太空游”中窥到究竟。绝大多数能去太空旅行的非专业宇航员都是企业家。

“去太空,看看平日里欣赏不到的景色,体验一路冲出大气层的速度,这是我的下一个目标。”温州企业家李余先生是中国第一批表示要参加太空游的企业家之一。他曾经前往南极和北极探险,太空游是他冒险之旅中的下一站。“小时候,我们看过美国宇航员登月,对太空空间站充满好奇。有许多体验和享受是金钱买不到的。去年我和几位企业家一起去北极和南极。旅程当然十分艰苦,在别人看来这当然不是一种‘享受’,但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当一望无际的冰原和帝企鹅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就知道那些天的破冰之旅是不虚此行的。我希望能在把该花的钱花完,去体验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种种惊喜。”

48岁的美国电脑游戏大亨理查德・加里奥特曾在去年10月12日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3”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成为世界第六位太空游客。“成为宇航员,是我儿时的梦想。”理查德・加里奥特说,他为这次太空旅行花费了3000万美元,“这次旅行消耗了我大部分财产,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在第一次太空飞行途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考虑第二次太空之旅中该做些什么了。”

“未尝恐惧,未算拥有过梦想。”Brian Binni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大气层顶部的气流微弱,稍一不慎,整艘飞船就会开始翻滚,旋转,因此返回大气层的那一刻是非常危险的,但那也是最精彩的一瞬。引擎熄灭时,所有的震动停止,尖声转化成一份宁静,而身体内的压力亦在失重状态下渐渐消失。从窗口往外望,一边是无尽的黑暗太空,另一边是美国及太平洋。而分隔两区域的是一条冰蓝色的弧形光带――我们的大气层。此刻的景色,无与伦比。”BrainBinnie后来根据当时体验到的独特景象,还为有着探险家精神的BALL表设计了一个独特纪念型号,更成为这个品牌的最新代言人。

为什么宇宙飞行成为企业家们的最爱?除了因为他们是最具有冒险精神的一族,高额的太空游费用,也是让企业家成为能为这项最高端冒险运动买单者的原因。

“常被提及的太空旅游,其实有4种不同形式。”李余说。其中,体验有失重感的抛物线飞行需要5000至1万美元;体验飞到距地面18公里或24公里的高空飞行需要1万多美元,而乘坐美国或俄罗斯研制的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的票价则为10万至20万美元不等。只有花费2000至3000万美元才能乘坐的轨道飞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我将报名参加的是亚轨道飞行,是这四种形式中穿越大气层,却并未真正进入太空的一种。他可以让游客停留在大气层外几十公里处一小段时间,在太空边缘观赏美丽的地球、体验失重状态。相比之下,轨道飞行的费用太高,危险性也更大。”

在中国挖掘“飞天”者

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局允许开发私人太空旅游项目。中国是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在全球的第34个推广地。

2005年3月,国内数家旅行社与香港太空旅游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计划,开始在中国挖掘“飞天”者。可是5年来,国内真正报名参加的人仍然很少。大众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度低以及它所要求的高花费、优秀的身体素质,成为它在中国没有走向流行的主要障碍。

“我们将针对内地客户的需求制定高、中、低价位的太空旅游方式,在中国逐步推广。”香港太空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方介绍,“目前我们针对中国市场提供的太空旅行方式包括零重力模拟舱飞行,苏-30、米格-29、米格-25飞行,太空漫步、到国际轨道空间站旅游,到低轨道太空飞行及大气层内的太空训练等一系列项目。

而与此同时,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全球销售总监MR.JohnMoltzan表示,他们将开发数十种航天飞机,降低邀游太空的成本。英国太空飞行公司“维珍银河”是另一个正在使太空游更加“亲民”的服务商。它们不仅已经向外界展示了搭载太空飞船的母船“白骑士二号”,还宣布该公司组织的太空游首发团将于2010年成行。根据这个项目负责人的预估,“乘坐白骑士二号的费用在投入使用5年后有望大幅下降,将从目前的20万美元从次的费用降到3万美元,人次左右。

在太空中理家篇6

“成为宇航员之前,我是一名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见面后,玛莎・ 伊文思这样介绍自己。

玛莎曾是一名飞行工程师和宇航员,有5次太空飞行的经验,总飞行时长超过1318个小时。去年的最后一天,玛莎从美国太空总署(NASA)卸任。现在的玛莎留着长发,穿着黑色套装,身材匀称、眉目舒展,看上去比她60岁的实际年龄小得多。可以看出,玛莎充满活力,尤其是提到“宇航员”的时候,眼睛似乎都会放光。

为当宇航员报名工程专业

“在我10岁的时候,美国有了第一个宇航员。那时我就想今后我也会成为宇航员的……”玛莎娓娓道来。

1961年,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随“自由7号”飞船,到达距地球190公里的空间,成为美国首位太空人。可以想象,当年多少像玛莎一样的孩子成了太空迷,并把“宇航员”当成了自己的理想。与大多数孩子不同的是,玛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自己的“宇航员”之梦,中学毕业的玛莎选择了当时很少女孩子报名的工程专业,并取得了航空航天工程学学士学位,这是她后来成为“宇航员”的基石,因为在美国,宇航员必须有工程、数学或科学的专业背景,且学历在本科以上。

“飞行工程师的身份帮助我被选为宇航员,就像其他科学家、数学家、医生的身份帮助他们被选为宇航员一样。很难说工程师和宇航员的工作哪个更有吸引力,但是当宇航员是我从小的梦想,我更爱这份事业。”玛莎说。

玛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女宇航员数量上比男宇航员少很多,但不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而是由于大多数女性没有科技方面的教育背景,达不到宇航员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女性更倾向于文化、教育等专业,而不大会选择工程学、数学或科学。这一现象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变,但是科学类专业还是以男性居多。

各个国家对女宇航员的要求不同,当听说中国要求女宇航员结婚生育后才能上太空的规定,玛莎感到很费解。在美国,很多女宇航员都是从太空回来之后才结婚的,也有的虽然早已结婚,但“上天”归来后才生育,这种例子很多。记者提到这种规定可能是出于“进入失重环境,基因可能发生变化”的考虑,玛莎听后连连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

不管基因改变一说有无道理,玛莎表示由于自己一直单身,从无这方面的顾虑。“事实上,我从未把自己定位于‘成为宇航员的女性’。更多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宇航员,而非女宇航员。对于广大有理想的女孩子,我想说朝着理想努力吧,没有人能阻止你,除非你自己。”

“被价值14亿美元的设备吓到”

1984年,玛莎当选为美国太空总署宇航员班的任务专家。成为宇航员,离真正“上天”还很远。首先,玛莎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基础训练。培训中,每个学员都要学习如何在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及太空总署工作。一年的培训结束后,宇航员将获得参与太空飞行任务的资格。

通常,太空飞行任务会在真正开始前一年安排,由5~7名宇航员组成的团队形成。哪些宇航员能够入选,取决于当次任务的要求和个人的优势。比如,一次飞行的目的是进行太空试验,那么有一名科学家入选就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这个团队中只有半数能真正“上天”。宇航局会给一个位置安排两个宇航员,也就是“备份”。在经过多年培训和等待后,玛莎于1990年第一次进入太空。在这次太空飞行中,玛莎及其同伴成功部署了一枚同步通信卫星。

在航天飞机内,大家的分工非常细致。玛莎说,在美国,宇航员分为两种:任务专家和驾驶员。航天飞机着陆时需要进行超低空飞行,操作难度非常大。美国太空总署认为战斗机飞行员最有把握完成这一工作,所以航天飞机的驾驶员都是从军用喷气式飞机驾驶员中选的。而像玛莎这样的任务专家则大多是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数学家,或其他科技领域的专家,负责操控设备、实施试验、发射卫星和太空行走。

近年来,航天飞机驾驶员也开始被训练完成太空行走等任务,而任务专家也要进行飞行训练。玛莎本人就拥有单引擎飞机、滑翔机等商业执照,及飞机、仪器和滑翔机飞行教官等级执照。在现在的太空飞行中,驾驶员仍是飞行指挥者,他们坐在飞船前面操作,而任务专家负责其他工作。

在自己的5次太空飞行中,玛莎印象最深的是第5次,也就是2001年的飞行。那次的任务是在国际空间站中安装美国实验室模组“命运号”,可以说是曾经经历过的最困难的一次任务。“在飞行之前,我为了完成任务接受了一年半时间的训练,每一天都有人告诉我这个模组价值高达14亿美元,如果没能成功地把它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空间站就将失去作用,这有点‘吓’到我。”玛莎笑着说,“为了完成全部装配工作,我们进行了3次太空漫步。”

唇膏在太空舱很吃香

每次太空飞行结束后,玛莎体重都会降低,一方面是吃不惯飞船上的食物,更重要的原因是“脱水”。飞船内部环境很干燥,湿度极低,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减重其实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水分。“当然也有宇航员经过飞行体重反而增加的,他们可能喜欢飞船上的食物。”玛莎耸了耸肩。为了减轻干燥环境对皮肤的伤害,她会使用保湿乳液来护肤,也会用唇膏来防止唇部干裂。有时候,同舱的男宇航员还会问她借唇膏。

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失重”。“由于没有重力,在飞船上连穿衣服、脱衣服都非常困难,脱下衣服后也不能随便一扔,而是要卷起来收好,否则就会出现衣服满舱飞的景象。”玛莎说。与大家想象的不同,宇航员在整个太空飞行过程中并不总是身着特制宇航服,通常只有在起飞、降落和太空行走时才需要换上宇航服来抗压。这种造价高昂的航天服很沉,尤其是专用于太空行走的航天服,只能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穿着,回到地球会把人压“扁”。

在飞船上的大多数时间里,玛莎穿着自己的日常衣服,T恤之类的,但不会穿鞋。因为失重,所以根本不必用脚走路。

在太空中理家篇7

【关键词】《卢布林的魔术师》;“背弃―回归”;空间

艾・巴・辛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1978年,因为“他的充满了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之中,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1],辛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小说的主题多种多样,而他尤为偏爱的主题模式是“背弃―回归”主题。著名评论家劳伦斯・弗里德曼曾指出,“辛格小说中遍是忏悔者形象。他们受到世俗欲望的暂时诱惑,最后又回到父辈们的信仰中去。这种对犹太价值的顽强坚守在辛格的作品中已‘模式化’了。”[2]《卢布林的魔术师》就是表现“背弃―回归”主题的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卢布林的魔术师》主人公雅夏・梅休尔出生在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犹太家庭,是大名鼎鼎的卢布林魔术师。他在家乡卢布林有一个安宁的家和一个忠贞的妻子埃丝特,由于职业的原因,雅夏必须在波兰四处巡演。他背着妻子同许多女人明来暗往,不惜拿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钱换取片刻的欢乐。他供养玛格达一家;在泽弗特尔身上挥霍大量的钱财。他甚至迷恋上了埃米莉亚,一位教授的遗孀。为了能与埃米莉亚结婚,他答应牺牲一切:他的家、他的,而且还需要他弄到一笔巨款。在和野心的步步进逼下,他的理智节节败退,雅夏铤而走险去偷窃保险箱,结果偷窃失败,还跌伤了一只脚,从此无法再登台演出。在雅夏事业受挫的同时,3个女人也相继离去:玛格达自杀,泽弗特尔另觅新欢,埃米莉亚改嫁他人,雅夏一下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这时,雅夏陡然顿悟,瞬间他似乎听到了犹太祖先悠远的呼唤。拖着跌伤的脚,他回到家乡把自己禁锢在小屋里,忏悔自己的罪孽,日夜诵读犹太经典和祈祷书,魔术师雅夏变成了忏悔者雅夏。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批评方法来透视《卢布林的魔术师》,以此来论证主人公雅夏最终回归犹太传统的必然性,彰显辛格对犹太世界犀利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进一步例证辛格长篇小说中“背弃―回归”的主题模式。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小说是一种时间艺术,因为文字的流动和时间的线性属性是同质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艺术,在小说的世界里,故事必然要在一定的场所里展开,没有空间,小说故事的叙述根本无法进行。小说既具有时间维度,也具备空间维度。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弗兰克是正式对空间理论展开研究的第一人,他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小说“空间形式”概念和空间形式理论。他指出:所谓的“空间形式”就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对应物……现代主义小说家把他们的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表现,其对象的统一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正是这种统一的空间关系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3]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文学仅仅是时间艺术的论断,明确阐发了文学表现中的空间形式问题,并认为现代作家往往采用空间并置的手段来打破时间顺序,使文学作品取得空间艺术的效果。辛格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融入了诸多的空间叙事,这种创作思想和技巧的运用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场景,它还能安排小说的结构,推动叙事进程,成为读者理解小说主题的主要手段。

1 地域空间

《卢布林的魔术师》这部小说中的地域空间突出表现为“卢布林”与“华沙”、“乡镇”与“城市”等,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空间框架,这种空间框架既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情节展开的地域位置,同时又是富有空间特征和社会文化环境感的作为叙事的一种话语要素。小说主人公雅夏出生在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犹太家庭,他的家乡卢布林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小镇:有教堂、读经房、面包房、停尸房、澡堂、救济院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建筑,它们既是普通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犹太人保留自己传统和信仰的地理空间。虽然雅夏在这里出生和长大,但他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镇上的人都有固定的家庭,都安定地居住着,而他由于职业原因,一直东飘西荡;镇上的人都有儿女子孙,而他由于妻子不能生养,什么也没有;镇上的人信奉他们的上帝、圣徒和领袖,而他只有怀疑。这一切使他变得越来越糊涂和孤独。所以除了重大节日他会回到家乡卢布林,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各地巡回演出,特别是去华沙的剧场登台演出。从卢布林到华沙坐马车要好几天,雅夏虽然旅途劳顿,但是一来到华沙,就变得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更使他对国外生活充满了幻想和向往,他经常“想象自己在欧洲的剧场里演出。包厢里的贵妇人用长柄望远镜瞄准他。大使、贵族、将军,都到后台来向他致意。”[4]雅夏对大城市生活的喜爱、对国外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入室行窃失败而陷入绝境之中,最后顿悟回到家乡卢布林。这种空间上的冲突和对立使小说的叙事产生了内在的张力,从而推动小说叙事的进程。

米克・巴尔在定义空间的时候提出了“空间主题化”的概念,即空间自身也会成为描述的对象本身。空间被主题化了,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小镇卢布林象征着传统的犹太文化,而大城市华沙则象征着现代的启蒙思想。从小镇卢布林出发,到大城市华沙,最后又回到卢布林,《卢布林的魔术师》的叙述结构呈现出一种循环式的空间形式,这种循环式的空间形式恰当地表达了这部小说中“背弃―回归”的主题。

2 意象并置

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说:“并置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就是‘词的结合,就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织’。”[5]可见,所谓“并置”就是在空间上事件与事件、场景与场景、意象与意象、过去与现在的并列,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时间意义上的因果逻辑,而是空间距离中的相关性。其目的在于将各种意象(还应包括场景和事件)在空间上并列,淡化或消解彼此在时间意义上的因果联系,而彰显空间上的相关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辛格通过典型意象的联系、并置、对应等手法,巧妙地建构了叙事过程中的张力,维系了小说的整体结构,从而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小说“背弃―回归”的主题。

小说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置的运用就是辛格精心设计的雅夏三次在犹太会堂避雨或避难,并最终使雅夏获得拯救,从背弃走向回归。第一次发生在去华沙的路上,为了避雨,雅夏躲进了犹太会堂的祈祷室。他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然而亲切”,他感到了那种把他和犹太群体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的力量。他突然觉得“他是犹太人的一分子。他同他们属于一个来源。他的肉体上打着同他们一样的烙印。”[6]但是,雅夏仍然拒绝接受祈祷盒和祈祷巾。雅夏来到华沙不久,之前萦绕心际的会堂的影响力很快就消失了。如果说第一次在会堂的体验对雅夏还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的话,后来的两次会堂经历对雅夏回归犹太传统的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雅夏在入室行窃失手后,被巡逻人追赶,他惊慌失措之下躲进了格诺那街上的犹太会堂。这一次,他接受了会堂执事递过来的祈祷盒和祈祷巾。而这些东西他以前是拒绝接受的。他突然又记起了他曾向临终的父亲许下的永远做一个犹太人的诺言。那种复杂的心绪在他的心中此起彼伏。雅夏“感到从祈祷盒上有一道光照进了他的脑子,给那里一间间房间开了锁,照亮了幽暗的场所,解开了结。”[7]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跟其他的犹太人一样的犹太人!雅夏灵魂的黑夜以看到玛格达的自杀为开端,以目睹泽弗特尔与赫尔曼同床共枕为结束。透过玛格达和泽弗特尔的命运,雅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不由自主地第三次来到犹太会堂的祈祷室,闭上眼睛,倾听念犹太经典的声音。此时,他醒悟道:只有完全遁离纷扰的外部世界,回归到犹太的传统中来,他才能摆脱自己的行为所招致的潜在恶果。卢布林的魔术师变成了卢布林的忏悔者,至此完成了他的回归历程。在并置状态的语言世界中,雅夏三次进入犹太会堂的经历前后形成一种参照,各自独立又步步深入,形成一个编织整部小说故事的空间网,阐释了雅夏从背弃走向回归的必然性。

3 个体心理空间

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分析了三种“空间认识论”,其中“第二空间认识论”简言之就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索雅认为,它假定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的空间再现完成,故注意力是集中在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精神既然有如此十足魅力,阐释事实上便更多成为反思的、主体的、内省的、哲学、个性化的活动。在辛格的小说书写中,个体心理空间意指具有人物典型特征的空间场所及其个人心理场所,它承载着典型人物思想、情感等个体特征,因而成为具有鲜明人物特征的表征空间,也同样对小说的主题起着阐释作用。《卢布林的魔术师》从头至尾贯穿着雅夏对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探寻,在信仰与怀疑之间徘徊,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最终重建对犹太教和上帝的忠诚,从而经历了从背弃到回归的过程。

雅夏总是喜欢摆出一副无神论者的架势,他在安息日与音乐家们混在一起,聊天抽烟。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雅夏看大量关于自然规律的厚厚的波兰语书,了解了自然法则和最新的科学知识,他被抑制的生命力得到了激活。每当有热心的道德家劝他改正自己的言行时,他总是回答“你什么时候去过天堂?上帝是什么模样?”[8]他沉溺在无休无止的婚外情中无法自拔,为了与埃米莉亚在一起,答应改信天主教,他甚至对埃米莉亚14岁的女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此时的雅夏完全像一个背弃了犹太教的异教徒。然而,雅夏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寻。每当他遇到麻烦时就不停地责问自己是否背离了犹太教。每次参加教会集会都会加深他对自己表面上放弃的宗教的感悟。“他一半是犹太人,另一半是异教徒―既不是犹太人,又不是异教徒。他创立了他自己的宗教。”[4]在雅夏的心里,犹太传统和异教思想不断产生矛盾冲突,这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雅夏试图背弃犹太传统,放弃犹太身份。

第一次来到犹太会堂的时候,他拒绝了祈祷盒和祈祷巾,但又立即感受到有一种力量把他拉向犹太人的社区和宗教。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更加强了他要回归犹太教的决心。雅夏觉得好像上帝在引导着他的步伐,使他最终回归犹太教。这种对上帝的忠诚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正是犹太教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辛格所理解的犹太传统主要负载在一种精神传统上面,“个体心理空间” 彰显了人物心理成长与人物追寻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既是一种表征的空间,又是地理景观被赋予了个体特征的空间。

空间在叙事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它既为故事人物提供了必需的活动场所,也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方式。辛格故事中的人物表现出对空间的强烈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比人物更加突出的符号。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有机结合,辛格展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穿越历史时空的阅读体验中,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永恒。同时,辛格也向世人表明了他对存续犹太传统的坚定态度:“一个犹太人只有珍视犹太历史,固守犹太身份,依靠犹太精神传统,他才能发现生存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引自授予辛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Z].

[2]Friedman, Lawrence. Understanding Isaac Bashevis Singer[M]. Columbia: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8

在太空中理家篇8

最近,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工程师迈克尔·莱恩创办的电梯港集团公司宣称,由于在月球上建太空电梯比在地球上建更容易,所以该公司可用现有技术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太空电梯,并表示这一想法能在8年内成为现实。

十九世纪末就提出幻想

现在进入太空的主要工具是运载火箭,它是通过消耗大量燃料来摆脱地球引力的。目前的运载火箭所携带的燃料要占到火箭总重量的90%以上,它每运送1千克有效载荷上天平均需耗资约1万美元。而太空电梯虽然造价昂贵,但不需要动用大量燃料,因此建成之后的运行费用比运载火箭低两个量级,且可像高速公路一样24小时运转,将航天器、有关货物和旅游者等带到太空去。

用一根粗大的吊索,一端固定在位于地球赤道的平台上,另一端紧紧抓住距地面约3.6万千米、与地球同步运行的航天器上,就可使一个形似电梯的吊箱载着货物沿吊索驶向太空……这就是一些国家研究人员正在尝试设计的太空电梯。它似乎是科学幻想,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该梦想很有可能变成现实。

太空电梯的概念早在1895年就由俄国科学家、航天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此后,俄国早期太空预言家塔斯安德尔也提出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搭建一个太空电梯。1979年,著名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其小说《天堂喷泉》再次提出太空电梯的概念,并引起广泛注意。

2003年9月15日在美国圣达菲召开的研讨会上,俄罗斯和美国7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太空电梯进行了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它将在21世纪内变成现实。近些年,这个曾被视为科学幻想的革命性工程在一些相关技术上有了较大进展,并出台了多种方案。

太空电梯还能在建造空间太阳能站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地球人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空间太阳能站有可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获取能源的方式。不过,用火箭发射空间太阳能电站时会产生振动,而且要求有效载荷必须能够承受发射时的压力,所以用传统发射方式并不适合把大量易碎的太阳能电池板送入轨道,而太空电梯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难点在制造高强度缆索

太空电梯的原理并不复杂,基本上就是一条长长的缆绳一端固定在地球上,另一端固定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物(如大型卫星或空间站)上。在引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下,缆绳被绷紧,太空电梯将利用太阳能或激光能沿缆绳上下运动。

首先,要在大洋中建造一个漂浮的平台,这个平台要位于一个暴风雨、闪电和巨浪较少的海域,还要远离飞机的航线和卫星的轨道。太空电梯必须能防雷击,否则它将容易被斩断。据设计,太空电梯将重达20吨,整个外形很像一个圆球下面系一根长达10万千米缆索来充当太空电梯上下的轨道。

将履带轨道固定在缆绳的两端,并且依靠从地面发射的激光转换成的电能作为动力加以推动。它将建造成为管状的通道,沿轨道来回运行时,可以将航天器、各种货物和乘客带入太空。

简言之,要先发射卷有缆索的卫星或空间站,让缆索的一端借助重物坠回地面,最终与地球上的平台相连接,同时,另一端在位于外太空的卫星或空间站上展开。地球自转时,太空电梯缆索就会产生向上的离心力,而地球的重力将缆索往下拉,这样缆索就平衡了。

乘人的太空电梯是加压的密封舱。如要发射卫星,当卫星由太空电梯送到地球静止轨道高度时,自然就获得了沿静止轨道运行所需要的速度3.08千米/秒,而不需要另外加速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发射低轨道卫星时可使卫星沿太空电梯上升,到达预定高度时就离开太空电梯。这时卫星已经获得一定的切向速度,再补充一定速度就行了。如果加大补充速度,就可以使卫星脱离地球,飞向行星际空间。

目前,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国都在研制太空电梯。建造太空电梯的最大障碍来自缆索的建造。它必须非常轻和极其牢固,并能够经受住大气层内外向它袭来的任何物体的撞击。从理论上计算,制作缆索的材料强度必须达到钢铁的约180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不断开发出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纳米管纤维材料,现有的此类纤维材料强度已经达到了所需强度的约1/4,这使修建太空电梯逐渐成为可能。

月球引力小更易建太空电梯

美国科学家皮尔逊大胆设想,制定了一个月球太空电梯方案:在运行于月球太空轨道上的同步卫星和月球表面间建立一个“升降机”,“升降机”由人造复合纤维缆绳拴住,卫星则好像飞翔在太空中的风筝。皮尔逊认为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依靠目前科技水平制造的合成纤维缆绳已经足够满足承担运输工作的强度要求。与此同时,在月球周围也不存在废弃的火箭推进器、卫星以及其它太空垃圾所带来的危险,又使这一计划免除一项后顾之忧。

也许有人会觉得皮尔逊的想法过于疯狂,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先进概念研究所却不这么认为。这家独立机构2004年就资助皮尔逊7.5万美元用于设计其月球太空电梯。

现在,美国电梯港集团公司又提出月球太空电梯的实际方案:建造从月球上空5万千米处垂向月球表面的月球太空电梯,因为月球的引力小,并且月球上基本没有空气,所以可以大大降低对缆绳强度的要求,只需使用一种名叫“柴隆”(Zylon)的高强度、高耐热性复合纤维,就能实现打造月球太空电梯的梦想。

制造月球太空电梯的材料比制造地球太空电梯要轻许多,其缆绳的一端固定在月球表面某个面朝地球的地点。不过,月球太空电梯较小,只能运输200~250千克的货物。但如果用它来采集和运输月球矿石标本,已经足够了,这将使月球采矿和运回地球的成本大大降低。

建成后的月球太空电梯还可以与地球太空电梯连成一体,将来有一天,人类只需经过几次换乘,就可以乘坐太空电梯从地球抵达月球了。

仍有很多工程难题需克服

目前,研制太空电梯最大的挑战是能否以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出纳米碳管,因为纳米碳管现在还只是毫米级制品,距实用差距甚远。从理论上说,如果用纳米碳管这种材料造出直径1毫米的碳纳米绳,该纳米绳就可以承载60吨的重量;而一根1米宽、像纸一样薄的碳纳米缆绳的强度,就足以支撑起一架太空电梯。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仍然无法用纳米碳管编织出长长的缆绳。此外,每克纳米碳管就价值500美元,要制造出一条10万千米长的碳纳米缆绳就十分昂贵了。

另外,向太空发射各种电梯建设材料花费巨大,且如果太空电梯因严重事故崩塌,损失惊人。

在太空中理家篇9

太空里建个国

2016年10月11日,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律师和企业家组成的国际性团队在法国首都巴黎宣布,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国名定为“阿斯伽迪亚”。

离奇的是,这个即将建立的新国家竟然不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方!那它在哪儿?在太空!不会吧,这也太酷了!而且,这个新国家建立的理由也超酷――为了防止人类文明遭受灭顶之灾!

阿斯伽迪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传说中的“仙宫”

阿斯伽迪亚的英文是Asgardia。这个名字来自北欧神话中的“仙宫”――阿斯加德(Asgard,意思是“神域”,也就是“神居住的地方”)。这是一座神奇的天空之城,在北欧的神话传说中,伟大的主神奥丁统治着阿斯加德,而所有信奉奥丁的众神也都居住在这里。

看来,这个太空之国的名字很霸气呀!

10万公民上太空

随着建国计划的,阿斯伽迪亚太空国已经开始了公民的招募工作。按照计划,阿斯伽迪亚的“建国团队”由来自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航天专家组成。同时计划在2017年发射一颗机器人卫星,作为国家建设的“第一块砖”。此后它将被建成一座永久性的空间站,其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能够容纳10万人居住!

这座巨型空间站,就是阿斯伽迪亚的“领土”。10万公民将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工作、生活,充满热情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制定自己的社会准则和法律法规。

还要加合国

一个国家的诞生,必须得到别国和国际组织的一致认可,阿斯伽迪亚也不例外。阿斯伽迪亚建国项目的领导者认为,阿斯伽迪亚将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国家,而且未来更将成为联合国的成员。当阿斯伽迪亚的入籍国民达到10万,将立即向联合国申请合法席位。

肩负伟大使命

奇怪,为什么突然平白无故的要在太空建立一个国家呢?说起这事儿,咱们还真的都要向这群异想天开的“建国者”们脱帽致敬。因为他们的建国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文明撑起一把“保护伞”。

众所周知,咱们地球周围可不太平。别的不说,光是科学家粗略统计出的2万多件可追踪到的太空垃圾,就够人类头疼几百年。这些太空垃圾大多数都是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遗留在太空中的,清理起来难比登天,危害又大得离谱――它们可都在以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高速飞行,一颗螺丝钉就能撞毁一架火箭!

在太空中理家篇10

徐:感谢《航空知识》给我一个阐述个人战略观点的机会。表面上看我对战略的关注时间并不长,实际上从事这项研究却是在我职业转换之前。近100年前,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开始怀疑战略的价值,与那时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似乎特别乐意提及战略这个词,哪怕他所说的事情与战略并无直接关联。

战略是关于军事博弈的艺术,它当然可以延伸到非军事领域,比如商战,但需要指出的是战略是对手间的博弈,没有对手何谈战略。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战略其实是一种规划,即宏观长远的计划,但这并非战略的本意。有些人把战略看成是一种理念,或者把战略当成一种未来状态的描述,但理念与状态不是战略,战略是一种目标,和达成这种目标的行动方略。说得更准确些战略是关于行动的思想,任何不能付诸实施的理念与愿景都不是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行动才是战略的本质所在。

记:这或许就是您把谈话的主题确定为“行动自由”的原因吧?

徐:关于这一点我有必要进一步解释。战略其实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应当包括战略判断、战略目标和行动方略,这是战略决策层面的东西,也是战略的核心内容。但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看,战略的内容就更加广阔,战略的实施需要战略资源、战略同盟、战略工具、战略力量,而具体到行动层面战略又涉及到军事存在、行动自由和战略话语。

记: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军事存在”、“行动自由”和“战略话语”的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吗?

徐:“军事存在”是战略实施的基础,也是战略追求的目标所在,我们制定军事战略的目的就在于维持或者拓展军事存在的空间,在战略的实际博弈阶段,“军事存在”也是赢得博弈的必要条件,没有军事存在,战略博弈就无从谈起。“行动自由”是彰显军事存在的主要形式,和平时期“行动自由”是战略威慑的核心,而战时“行动自由”又是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说到“战略话语”,其实不仅仅是指舆论,行动本身有时也是一种话语,就像围棋中的“手谈”,有时无声的行动是最有效的话语,反之,没有行动支撑的恫吓与叫嚣就像一滩“淤泥”,没有任何力量也起不到任何效果。

记:关于空中力量的军事存在与行动自由的应用,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可以说不胜枚举,问题是这种应用对于军事战略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

徐: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历史的解读有很多种角度,也有很多方法,因此,准确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从历史的战争案例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关于军事存在与行动自由的例子,在此我想用二战期间日美在亚太的空弈来解释这个问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珍珠港事件也成为美国对日宣战的诱因,从气势上看美国人必须报珍珠港被偷袭的一箭之仇,因为日本的偷袭是不宣而战,从道义上讲是一种卑劣的伎俩,这种卑劣理应受到惩罚。然而,由于美国在西太平洋没有实质性空中力量的军事存在,而印度和中国西南的空中力量,相对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日本本土又显得鞭长莫及,因此美国并不具备空中报复行动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能做的是两件事,其一是逐步建立条件实现在亚太的空中军事存在,其二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实现有限范围的空中行动自由。尤其是第二件事情必须马上做,否则美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士气就将大打折扣。为此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制定了一份奇特而大胆的空袭计划——“杜立特轰炸”。美国人把陆基轰炸机B-25搬上了航母,1942年4月18日,载有16架B-25的“大黄蜂”号航母悄悄驶近日本海,航程中被日本战舰发现,原计划靠近日本本土才起飞的B-25只好紧急升空,一场没有归途的轰炸开始了。杜立特轰炸的意义并不在于其轰炸的直接效果,而在于行动所表达的意志与决心,那就是美国人要在太平洋西岸实现空中力量的行动自由,而杜立特轰炸的新闻效应也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蔓延,抗日反法西斯阵营因此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然而,从战略层面我们也要冷静分析杜立特轰炸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由于当时西太平洋岛屿还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之下,而中国本土的东部大片地区也在日本的铁蹄之下,抗日力量想要从海上和陆地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的打击条件依然不具备,其原因就是抗日反法西斯联盟在东亚的空中力量军事存在严重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美国人付出了近3年的时间,随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以及B-29轰炸机在中国西部和印度的集结,美国在亚太的空中军事存在大大增强,对日本空中大规模打击的条件终于具备之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覆灭的开始,随着东京大轰炸的实施和后来的原子弹投放,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从二次大战中亚洲和太平洋海空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博弈一方要实现空中力量的军事存在是需要有资源基础的,包括装备、人员和基地,军事存在不仅需要有意志与决心,更需要有资源来实现。相对于实现军事存在巨大困难,行动自由更多需要的是决心和意志,在战略上不能等到军事存在的条件完全具备才去彰显行动自由,而应当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行动自由,因为对于军事战略而言,争夺的就是行动自由,扩大了自己的行动自由,遏制了对手的行动自由,战略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就会形成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记:新中国的空中力量在国家战略中是如何发挥行动自由作用的?行动自由与制空权的关系如何?

徐:刚才我已经强调,行动自由是意志与决心的体现,实现行动自由不能等待资源条件完全具备,否则就会在战略上处于被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到鸭绿江边,在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高战略利益的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以一个战略家的敏锐眼光对局势进行了深入的研判,最终做出了出兵朝鲜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实现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战略目标,中国要有不惜与强敌一搏的勇气。然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光有勇气是不够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为了扩张其在亚洲的战略空间,不惜动用空中和海上力量,在朝鲜半岛掀开了海陆空立体战的序幕,面对西方联军强大的空中力量,如果志愿军没有空中军事存在和行动自由,要想赢得战争是不可能的。当时,共和国人民空军刚刚组建,装备和人员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经过二次大战洗礼的美国空军相比更是处于绝对的弱势。然而,军事博弈不仅是资源力量的比拼,更是军队战斗力与意志的较量,人民空军面对强敌没有退缩,而是奋起抗击,年轻的飞行员用稚嫩的翅膀肩负起了保卫祖国和平的重任,1950年底,中国空军投入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1月21日即实现了空战0的突破,大队长李汉一举击伤敌机一架,并在1月29日击落敌机一架,不仅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也在鸭绿江两岸宣誓了中国空中力量行动自由的意志与决心,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宏阔的战略意志是中国空军的军魂。

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中国人民用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为自己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国家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但是以为首的势力,甘愿做美国在亚洲扩张战略的一枚棋子,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断利用空中力量对大陆进行窜扰,美蒋的这种空中行动其实也是他们显示空中行动自由的一种方式,面对美国先进装备武装起来的美蒋空军,人民空军用行动给予了坚决反击。无人机、侦察机、空飘气球,各种窜入大陆领空的飞行器纷纷被我人民空军的高炮、地空导弹和战机击落。人民空军用自己的行动自由遏制了敌对势力的侵略企图,军事上的胜利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人渐渐认识到崛起中国的巨大力量,不得不对亚太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中美因此迎来了关系正常化的新时代。

关于制空权与空中行动自由的关系问题提得很好。上世纪20年代意大利人杜黑提出了制空权理论,这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制空权理论也因此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军事理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制空权与空中行动自由是一回事,在战争中所谓制空权就是发挥空中力量的优势赢得空间的控制权,从而使自己实现行动自由,同时限制对手的空中行动自由。但是在和平时期和战略准备期,由于各自空间是彼此划定的,通常不存在互相争夺的区域,因此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制空权的争夺,但空中行动自由的争夺却并未偃旗息鼓。在公共海域,在彼此的专属经济区上空,应当属于共有空域,各自的行动自由应对是不受限制的,但是空中行动自由毕竟要付出资源成本,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同,有些国家就不可能长期在公共海域和专属经济区上空保持行动自由,而由于国家战略决策所决定的行动收敛,也会对空中行动自由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和平时期的空中行动自由是资源实力和战略决心所决定的。

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战略空间的拓展,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空中行动自由层面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

徐:中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战略规划,是国家的最高战略,国家战略是一个长远的行动方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目标和决心是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中国要实现强国梦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基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无从谈国家战略。

坚持和平发展的长远战略不动摇,与在国家权力和利益空间内,合理地运用军事力量是不矛盾的。长期以来,受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限制,我们在国家利用空间范围内空中力量的军事存在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不仅是相对于欧美等军事强国而言,即使是与中东、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空中军事存在的形式是相对内敛的。我们在领土以外海域上空的活动不算积极,我们在南海等实际控制海域的空中巡逻并没有常态化。其实在空中行动自由上的相对内敛与克制,并不是我们缺乏军事战略决心,而是从亚太地区和平和中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考虑所作出的选择。战略是不会永远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周边局势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大格局的变化,我们的这种战略选择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和平发展的国策不会改变,但和平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束,由于历史的原因,亚太的地缘政治版图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不断地被分割调整,这是导致今天这一地区地缘战略矛盾的历史基础。地缘问题的解决首先要遵循历史沿革,地域和海洋版图的归属要有法理依据。但对于那些利益攸关方彼此认同出现差异的地区,矛盾便不可避免,有些地区尽管历史上已经就归属问题达成了共识,但是相关国家从本体利益出发,提出不同角度、观点的领土要求,这又会引起新的地缘纠葛。历史证明,要解决地缘战略矛盾最终还要靠实力说话,这种实力一方面是在相对平和期,保持该地区的海上和空中的军事存在,用行动彰显,另一方面是当矛盾激化时,有理有节地使用武力,赢得实力的博弈确认。可以看出无论是用和平的方式还是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地缘矛盾,行动自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行动自由本身并不具有挑衅性,而是自我权利和利益的伸张,是对自我权益的维护,并不针对任何国家,因此也是无可厚非的。

记:前面我们一直在谈空中行动自由,您为什么要提出空天行动自由的理念,在空天领域国家宣示行动自由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呢?

徐:空天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现在把空的概念限制在大气层内是历史造成的,自从人类实现了太空遨游的那天起,空天从来就没有分割过。在人类的装备发展史上,无论是飞机还是太空飞行器,都是从民用开发开始的,但由于有战争需求的牵引,飞机与太空飞行器的军事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大于其在民用领域的发展。

由于在太空竞争中美苏等大国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这一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为了维持各自的太空优势,除了彼此日益的白热化竞争外,他们又制定了太空竞争规则,限制其他国家的太空技术研发,这种做法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限制其他国家太空的行动自由,把太空行动自由变成他们的专属,说白了就是剥夺别国参与太空竞争的入场券,把本该属于全人类的太空空间,变成少数国家参与的贵族俱乐部。这种用话语权限制竞争对手行动自由的理念和行为模式,是西方惯用的策略。在核武器领域、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生物武器等领域都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大的具有力量的国家,我们曾经在近代衰败过,其中的机缘和原因很复杂,我们不必过于纠结,我们唯一应该清楚的是我们的目标。中国要在未来实现真正的崛起,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抱负,就必须在战略上有远大理想和勇气,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除了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更大的阻力可能来自博弈对手。因此,我们在空天行动自由的追求中要敢于迎难而上、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