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诗词十篇

时间:2023-03-19 20:12:24

仲秋诗词

仲秋诗词篇1

论文关键词:北宋;临江三孔;诗歌创作;特征;从容自道

“临江三孔”即北宋临江军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号“三孔”¨,江西峡江人,主要活动于熙宁、元丰、元韦占、绍圣时期,黄庭坚诗云:“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把“三孔”与“二苏”并提;苏辙亦有诗云:“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苏辙《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一)。可见,他们在北宋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但“三孔”文名在后世有所低落,因此,鲜有论之。其实,当时他们不仅是政界要人,而且是文章大家,平生著述极为丰富。现存有《清江三孔集》,其中有孔文仲诗10首;孔武仲诗7卷,其中古体诗180首,今体诗480首;孔平仲诗9卷,其中古体诗181首,今体诗376首,诗戏215首。

他们的诗正如武仲在《兴国僧房诗序》里说:“于闲暇时作为歌诗以自娱……感于物、动于心、发于言,不为讥嘲以忤群众,从容自道而已,亦诗人之志也欤?”这既体现了宋人对诗歌本身看法的变化,更反映了宋人以达观的人生态度获得安然自适的生活和心境。因此,“从容自道”、“歌诗以自娱”的诗歌主张,促成了“三孔”诗歌特点的形成。

一、题材日常生活化

“三孔”诗歌以题材划分,有反映民生疾苦诗、政治诗、日常生活诗、行旅诗等,其中尤以日常生活诗为“三孔”诗歌题材的最大特点。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谈到宋诗重实用价值,着眼在诗歌题材的大处,而就三孔诗中的题材来看,则更日常化、个人化、人文化。如平仲《使纸甚费》、《狂犬》、《子明棋战两败。输张遇墨,并蒙见许夏间出箧中所藏以相示。诗索所负,且坚元约》、《书所见》、《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郡候送酒》诗;武仲《钱穆仲(父)有高丽松扇,馆中多得之者,以诗求之》、《内阁钱公庞惠高丽松扇以梅州大纸报之,仍赋诗》、《书馆买粟饭,取问门水以接昼饥》、《读王逢原文,奇其才,择其甚精者,录为一编》等等,以诗歌形式写“我”之所见所闻所历,正所谓“从容自道而已”。

“三孔”人文活动的丰富,决定了他们诗中人文题材的丰富。平仲喜下棋,且棋艺颇精,因而关于“棋”的诗歌颇多。如《郧阳观棋》、《一胜篇》、《再胜篇》、《承君输棋八路》等。平仲诗云:“欣然趣自得,其乐胜书画”,既将下棋视作为一种智力活动,同时对峙的棋局又往往使人联想到社会人生:“初味若恬淡,锋交渐纵横。攻南意窥北,翻复乃人性。

计虑临纪出,或从死中生。勇者喜见色,怯者噤无声。谁云一枰小,斗智亦已精。”(《郧阳观棋》)在人生失意时刻,下棋也成为诗人不问荣辱、寻求超脱的方式之一:“平生疏野得江湖,岁暮西斋拥一炉。雨滴空邻阶如自语,风吹长木更相呼。世间宠辱收棋局,楼上光阴人酒壶。近日睡时全无梦,攀缘狂想自知无。”(平仲《西斋冬夕》)此外,“三孔”集中其他人文题材的作品如观书画,有武仲《观钟离中散草书帖》、《秘阁观唐法帖呈同舍诸公》、《子瞻画枯木》、《阴山七骑图》等;平仲《唐林夫累惠书,字法绝精,以诗谢之》,《梦锡惠墨答以蜀茶》等等。

“三孔”以日常生活人诗,还体现在日记体、记事体诗作上,这些诗作常常或直接以日期、事件为题,或明确言明作诗记文之目的。如武仲《雷亭四言》、《儿归行》,平仲《日出》、《二月一日》、《收家书》、《鸡冠》、《十月二十一日夜》等等。“三孔”诗歌题材的这种日常生活化,说明诗歌已经成为“三孔”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形式。

二、喜以文为诗

“三孔”在诗歌创作中强调“我”的存在,自我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诗中借用了文的表现方式,即“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使用虚词。平仲《送从道》诗云:“去年风云搅天暗,君马区区之海涯。今年苦寒又访别,正是去年行役时。信阳虽远重来得,小桃常探春消息。如今官满去不返,又见花开谁记忆。”“又”、“正是”、“虽”等虚词的使用,使全诗意脉连贯而显豁。虚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加诗歌音节及内容上的转折顿挫。如文仲《将至南都途中感旧二首寄钱穆父》之其二“书凭去雁虽无便,路出名师亦有缘”中的“虽”、“亦”;武仲《广济道中》“蔫黄犹是旧时叶,格磔稍闻新岁声”中的“犹是”、“稍”;平仲《适值刘从道供奉往信阳镇用前韵送之》“别恨不须青草色,归期当及水桃香”中的“不须”、“当及”,都属于这种用法。

其二为造散语。平仲《因读黄鲁直所与周法曹诗,诗与字俱好,以此寄之》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这种散文化使诗歌在叙事、状物、抒情等方面明白而又详尽。又如平仲《小庵诗》:“石为道,旁植冬青不死之灵草;跨水为桥,上有百年老木之清阴。小庵又在北墙北,花竹重重深更深。公余竞日无一事,卜此佳趣聊栖心。明月为我迟迟不肯去,清风为我渐生好音”。这里长短不一之散句,取得了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与诗人愉悦自得的心情相映衬。

其三是吸取散文的叙述方式。平仲《述鸥》诗云:“水滨老父忘机关,醉眠古石红蕖间。绿波荡漾意不动,白云往来心与闲。有鸥素熟翁如此,命侣呼俦就翁喜。相亲饮啄少畏避,自浮自沉不惊起。渔人窥之即谋取,手携罗罔来翁所。群鸥瞥见皆远逝,千里翩翩一回顾。鸥不薄翁翁勿疑,避祸未萌真见机。渔人罗罔不在侧,敢辞旦夕从翁嬉。”诗作写《列子》卷3中的一则故事,并保持故事基本情节,叙述方式也一致,只是变换了人物的身份。平仲将这则故事实现了从文到诗的转变,全诗意脉连贯,语序正常,语言疏朗而流畅。

三、重视蕴含学识

文仲在给司马光的信中谈到:“学积于内,则文发于外。积于内也深博,则发于外也淳奥,则夫文者虽不学焉,而亦可经兼得之。学不充于中,而徒外事其文,则文盛于外而实困于内,亦将兼弃其所学。”(见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平仲有《读江庵集》诗:“煌煌一匹锦,烂烂五色笔。始从何处得,怅此梦中失。淹也虽善文,葳蕤少筋骨。譬人气不深,往往多奄忽。晚年既富贵,外学仍老佛。”这些都说明他们兄弟俩重视内在修养及学识的积累,强调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苏辙《次韵孑l武仲学士见赠》诗云:“羡君耽读书,日夜论今古。虽复在家人,不见释手处。意求五车尽,未异双目苦。蓬莱倚霄汉,简册充栋宇。学成擅困仓,笔落走风雨。”这也描述了武仲耽于读书的情形,同时也表明武仲的文学创作得力于学养的事实。

“三孔”重视从儒学中吸取营养,以学问为诗的观点,且贯穿于创作过程中。试以平仲诗《和经父寄张绩二首》为例:“解纵枭鸱啄凤凰”,见《庄子秋水》,“但知斩马凭孤剑”,见《汉书·朱云传》,“岂为摧东避太行”,见曹操《苦寒行》,“失之垂翅合南翔”,见《后汉书·冯异传》,“鸾凤托巢虽枳棘”,见《后汉书·仇览传》,“但存漆室葵心在”,见《列女传》,“莫学荆山玉泪哀”,见《韩非子》,“倚伏万端宁有定”,见《老子》,“塞翁失马尚归来”,见《淮南子》。这两首诗运用典故与现实的情况相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全诗以筋骨思理取胜。

四、长于次韵、杂体、集句

次韵诗、杂体诗是“三孔”诗歌创作的另一特色。这些诗歌的创作带有“自娱”和竞技的意味,同时也是对自身语言能力和学问积累的挑战,如平仲药名诗一首题为《再作药名诗一首寄宜父,并用本字,更不假借。此诸名布在本草中,虽或隐晦,然以为不当但取世俗之所知而遗其所不知,亦君子之用也。至于搜索牵合,亦可以发人意思而消磨光景,请宜父同作》。另一首题为《宜甫寄示庐山高药名诗,亦作一首奉酬。不犯唱首,兼用本字,更不假借》。

据此可见他对药名诗的认知。平仲杂体诗也很别致,《诗戏》中有杂体诗170首,其中有人名诗、集句诗、八音诗、四声诗、藏头诗、药名诗、药名离合诗、离合诗、离合转韵、六字诗(数字诗)、郡名诗、笔画诗、回文诗、星名诗、卦名诗、藏字、词、句诗等等。这些离奇古怪的诗都要有学问功底,在今天看来这种诗无非是游戏之作,但在宋人眼里却看成是非等闲之举。

“三孔”的集句诗,亦表现出他们的学问功底,而平仲的文学成就最高。孔毅甫常集句赠东坡,东坡曾戏称:“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对孔毅甫的集句诗《寄孙元忠》也很感兴趣,称它为“殆不减《胡笳十八拍》也(此处指王安石18首集句诗)”。集句诗当时以王安石写得最好,《竹坡诗话》拿他与王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宋人诗话对平仲诗歌的评价基本集中在其集句诗和药名诗的创作上。平仲这种集句诗很多,其集句有集《文选》句,集杜甫句等,尤以集杜诗更佳。如《寄孙元忠》其二诗:“抱病江无自首郎(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使人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七),秋风此日晒衣裳(《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一)。看我形容已枯稿(《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此岂有意仍腾骧(《瘦马行》)。一官羁绊实藏身(《寄君》),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致君尧舜付公等(《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诶侍郎》),几时高义排金门(《寄柏学士林居》)”。句句出自杜诗而又表达了自己倦于官场、无意仕进的心性。如出诸己,而无掇拾之迹。苏轼作《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赠五首》云:“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对平仲的集句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推崇李杜与“从容自道”

武仲、平仲都很推崇杜甫。平仲《题老杜集》诗云:“七月鸱号乃至此,语言闳大复瑰奇。直侔造物并包体,不作诸家细碎语。吏部徒能吧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篱。读罢还看有馀味,令人心服是吾师。”武仲《读杜子美(哀江头)后》也说:“自晋宋以来……余固喜诗,愿以子美为师者。”平仲诗是从杜甫诗歌艺术集大成的角度来谈,武仲文涉及的是杜甫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及杜甫的人格魅力所在,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意识提到首位,认为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谓之知子美也’(《读杜子美(哀江头>后》)。这两方面基本代表了宋代诗人对杜甫的看法,也是他们推崇杜甫的原因所在。

平仲作诗受杜甫的影响,就诗歌内容而言,他学习杜甫,创作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长芦咏蝗》、《和常父湖州界中》、《夏旱》等等。其中《夏旱》诗云:“我愿蛟龙卷此水,洒落东南救焦死。又闻戎泸方用兵,战车甲马穿云行。安得疏江拥三峡,余波末流灌百城。分支引派人南亩,尽使枯槁得复生。志大心劳竟何补,仰视云汉高溟溟。吾徒禄食固可饱,更愿眼前无饿莩”,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怀和精神何其相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相上下,也有借鉴。如平仲叙事诗中的细节描写,《常父寄半夏》诗写接到武仲寄来的半夏后,儿女们急于尝试的情形,全文采用白描手法,生动亲切,类杜甫《北征》诗中的细节描写。此外,平仲诗还学习了杜甫律诗语序变换的特点。平仲《m占》诗云:“红破露花将引蝶,绿深烟柳已藏乌”,“红破露花”,“绿深烟柳”的常规语序应为“露花破红”“烟柳深绿”将“红”与“绿”提前,重点强调给自己突出印象的色彩视觉。杜甫此类诗句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青惜峰峦过,黄知枯柚来”(《放船》)等等。从句子结构上看,倒装使两句诗都避免了平板、浅露,获得了语峻而体健的语言效果。

除对杜甫的推崇外,平仲还有诗赞叹李白的诗风,表达向往之意,如《李太白》、《李白祠堂二首》等诗。平仲还有诗师法李白处,其中《疾国偶成呈介之》诗云:“吾生十五犹孩童,胸中胆气摩天开。”黄庭坚评平仲诗日:“气与神兵上斗牛。”(《次韵和答孔毅甫》)李白诗以气胜,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意象丰富,比喻生动,都可以在平仲诗中找到影子。在宋代尤其推许并学习杜甫的风气下,平仲的师法李白无疑是异于时人的举动。

然而,正如武仲《兴国僧房诗序》所说“作为歌诗以自娱”、“从容自道”,在《阁下观竹笋图》亦云“贪得以记忆我,俱非贤达心”,强调的都是“我”的存在。由“我”出发,武仲、平仲在文章中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独特性的追求。《苕溪渔隐丛话》卷29《冷语夜话》云:“盛次仲、孔平仲同在馆中,雪夜论诗,平仲日:当作不经人道语,日:斜拖阙角龙于丈,

仲秋诗词篇2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书法时,他每每能够“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对此,康熙皇帝曾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据《清史稿》载:“圣祖尝召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祖深嘉其忠益。所赐御书、凤管、蹄、貂袭、文绮、茗馔之属,至不可胜纪。其以是名动天下,与赵孟、董其昌相埒。”他的楷书,结字却以欹侧中求平正为主要特点,且行距颇疏,笔法温润,是从董书中继承、演化而来;他的行书,大体如楷书的行化,或参以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他的草书虽说是临怀素草法,其实仍是董其昌小行草书的典型面貌。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沈荃临米芾行书诗轴,就是他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临米芾行书诗轴》,绫本,纵110厘米,横72厘米,立轴,上书米芾《重九会郡楼》七言诗一首。其诗曰:“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舡,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之佳节,是日秋高气爽,黄菊红茱,竞相怒放。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名流云集,群贤毕至。他们诗词唱和,酒宴琴歌,论诗作画,品茗赏菊。米芾一时兴起,挥毫濡墨,创作此千古名篇,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重老的习俗。此幅亦在同样的背景下,也是为重九佳节而创作。故笔法潇洒,节奏明快,用墨浓淡相间,枯实互应,结体长于易位,清劲挺拔,章法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笔势成熟稳健,收放自如,线条自由奔放,却得浑然天成、秀逸豪放之美。此幅虽是临米芾书作,但已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吸取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再加上自己对书法的造诣和理解,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看似侧重形式上的表现,但秀雅之中已具神韵。或飘逸清劲、或圆浑厚重的点画,加以隽拔灵秀的结字和气韵畅融之章法,说明晚年的沈荃已基本上摆脱了以生拙为取向、以欹侧求平正的董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落款为“甲子秋八月临米学士为梅公年翁。沈荃”,此“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此时作者已六十一岁高龄,是其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作者即驾鹤西去,故而笔墨老辣,秀逸苍劲。下钤“沈荃之印”朱文印、“宗卿宫詹学士”长方印。

此幅上有收藏者篆额,上书“沈文恪公墨宝”六个篆字,其篆古拙苍秀,金石气味浓郁,落款为“南徐仲子篆”。右有收藏者题诗,诗中赞美了此幅作品,也赞美了沈荃的书品和人品。其诗曰:“三百季来几沧桑,鹅绫墨气尚含芳。米颠豪放思翁秀,融入毫端类凤翔。翰院清华垂直臣,民生利弊剀课陈。衡文一代摧宗匠,片羽流光笔有神。”落款为“己亥九秋手装,赋七绝二章志之,南徐戴中子题”。此“己亥九秋手装”为1959年深秋装裱,此“南徐戴中子”,即戴仲秋。据考,戴仲秋,号南徐仲子,江苏淮阴人。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动乱,是一位在动乱年代仍热心书画收藏的地方人士,一生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后随子女移居于江苏镇江,于“”后期病故。病故后子女将其收藏悉数捐赠淮安市博物馆,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此图上有他的装裱题记和题诗,说明此幅曾经戴仲秋装裱和收藏,是一件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故而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责编:李禹默)

仲秋诗词篇3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仲秋诗词篇4

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与左右微服淆,中秋夕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仲秋诗词篇5

衡水的名胜古迹众多:景县的“周亚夫墓”、桃城区的“宝云塔”、“孔颖达墓”,故城县的“庆林寺塔”,深州市的“马君起造像碑”、“深州盈亿义仓”,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安平县的“东汉壁画墓”、“圣姑庙”,冀州市的“后冢墓”、“冀州旧城址”、“西堤北石塔”(即震雹塔)、“双冢汉墓”,武邑县的“窦氏青山”和“中角汉墓”等等,是一个人文旅游的好去处。

当然,这样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声远播的大家――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衡水景县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并使得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社会基础,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后人为了纪念董仲舒,建立了董子祠、董子文化园等。2005年10月18日,来自浙江、山西、河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的数十名董氏后裔共聚广川镇,参加董仲舒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并在董子祠举行了董氏后裔祭祖仪式。

人物轶事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为此常废寝忘食。其父董太公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有机会散散心。

第一年,院子建成后,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孔颖达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曾任朝廷国子监祭酒,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

人物轶事

舌辩群儒

贞观十四年(640年),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高适

高适(约700年―约765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二十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后来又去了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又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两地漫游。在这个时期,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安史之乱后,先后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卒于公元765年,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人物轶事

旗亭画壁的故事

盛唐时代是个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一个李白,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似,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的才气虽然没有李白大,但是他有实际政治才干,在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也做得最大的就数高适。

在平日赋闲之余,高适常和一些同僚或朋友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唱和。传说在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闲居长安。一天,下着小雪,三人一起到酒楼渴酒。正赶上梨园伶官举行宴会。那时,人们喜欢为一些诗词配上乐曲来演唱,写得好的诗歌自然最受青睐。高适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说:“我们在诗坛上都很有名,但是从来也没有分过高下。这回根据她们四个姑娘唱的歌词,唱谁的诗多就算谁是成就最高的。”

第一个姑娘唱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个姑娘唱了高适的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谁知道第三个姑娘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之涣看这情况急了,说:“这些唱歌的姑娘可不怎么样,唱的诗可见也没什么高明。”于是他指着姑娘们中一个最美的说:“听她唱,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再和你们比诗了。”

过了一会儿,这个姑娘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一听,鼓掌大笑。原来这正是王之涣的一首七绝。伶官最初不知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这些诗的作者,于是纷纷给他们行礼,并且请他们参加宴会。三个人尽欢而散。

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衡水安平县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42年以前,孙犁的主要兴趣在于搞文学理论和批评,此后他的兴趣点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十多篇作品,其中《丈夫》还获得了边区鲁迅文艺奖1942年第三四季度奖。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时期,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

1956年以后,因疾病和“”导致长期搁笔。最终在《曲终集》之后隐退彻底告别文坛。2002年,孙犁因病去世,享年90岁。作家莫言这样评价孙犁:“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人物轶事

“七不原则”

仲秋诗词篇6

文/刘永生

以次为氏。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仲、叔、季,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本为“仲孙”氏,因弑君之罪,更为孟氏。又,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字孟公,其支孙以王父字“孟”为氏。

[家族名人]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受学于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著有《孟子》七篇,亦称为孟子。

孟明视 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之子。曾被晋俘,归国后悉心雪耻,渡河焚船,将兵伐晋,大败晋军。

孟浩然 字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曾于太学赋诗,满座叹服,其诗属于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孟 郊 唐代著名苦吟诗人,有《孟东野诗集》。其诗多寒苦之音,长于五言,与贾岛齐名,时有“郊寒岛瘦”之说。

[地望分布]

山东省历城县东,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甘肃省汉置郡。

一、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二、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地望分布]

湖北江夏郡,陕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一、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宋宣公之弟名和,继承兄位,死前将爵位传给宣文公之子夷,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居住。为褒奖其品德,死后谥号为“穆”。其支庶子孙遂有穆氏。

二、北方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以后,改为汉字单姓穆氏。

[家族名人]

穆宁 唐朝人。官至秘书监。为官刚直,奉公守法。安史之乱时,与颜真卿起兵共拒安禄山。

[地望分布]

河南汝南郡,河南洛阳。

一、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周代宋国微子之后,乐叔大心有功,封于萧(今安徽省萧县西北),成为宋的附庸国,公元前597年被楚国所破,子孙以国为氏,西汉相国萧何即为其后。

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翳之后孟亏,作士于萧,其后人遂以萧为氏。

[家族名人]

萧何 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随同刘邦起兵。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8000户,悉封其父母兄弟10余人皆食邑。后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

[地望分布]

山东枣庄市,江苏常州市,山东巷山县。

“倒霉”一词的由来

文/王晓梅

仲秋诗词篇7

?关键词:周易; 孝享; 金文; 萃卦

?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zhi-xiao-xiang mentioned in the hexagram of cui?

abstract: the tuan (judgment of the hexagrams) of the hexagram of cui (萃) in zhouyi? mentioned a phrase of “zhi-xiao-xiang” (致孝享).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nowadays, scholars always interpret the character of xiao (孝) as filiality. in fact, they didn’t get its ancient meaning. this paper examined a dozen of examples of xiang-xiao (孝享) over 30 examples of xiao (孝) in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ies, pointing out that xiao mean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combining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and certain materials of the earlier pre-qin period, this paper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xiao-xiang (孝享) in detail.

key words: zhouyi; xiao-xiang;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the hexagram of? cui

《周易·萃卦》卦辞:“王假有庙,利见大人。”《彖传》:“王假有庙,致孝享也。”王弼《注》:“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说“致孝享”是献出孝子的食物作供品。这样解释于义无差,但还未得“孝享”的确解。孔颖达《正义》说:“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指出“享”是“献”,“孝享”是“祭祀”,比王弼多走了一步,但尚未落实“孝”的本义。近时出版的《周易译注》[1]、《周易评注》[2]?等书,也把“孝”当成后世意义上的“孝道”(或孝心)来讲,或认为“致孝享”是“送去表达孝心的祭品”;或认为“致孝享”是“虔心表答对祖考的孝、享之诚”。都是将“孝”当成普通的孝来讲了。?

《周易》是成书较早的文献,它的许多用语还保留古语面貌,有的与两周金文相同,结合金文铭刻来考察《周易》语辞,可使我们更容易掌握其中许多特定用语的准确含义。这里即欲通过钟鼎彝器铭文的“孝享”用例,对《周易》“孝享”一词作一考察。?

历考已发现的殷、周金文,商器尚无“孝”字,周器自恭王以后则累见。我们共发现约30余器使用“孝”字(或借“考”字、“?”为之),其中“享”“孝”连词的10余器。或作“享孝”,或作“用孝用享”、“用孝以享”,或作“追孝”,或单作“孝”、“享”,都作祭祀讲。下面试观其例。?

西周中期器《井南白簋》铭:

井南白(伯)乍(作)??季?好尊簋,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考(孝)。(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253。下引此书称“选”)[3]

“考”即“孝”的假借字,“享考”即“享孝”。井通邢,国名,在今河北邢台。?,西周国族名,据《说文》其地在“南阳穰乡”,即今河南邓县。器铭载邢伯作?季?“好尊彝”,希望“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孝”。?季?当然不能活万年,子子孙孙“日用享孝”的对象,当然不会是活着的季?,只能是对她的神灵致以祭祀了。相同用法的器铭还有同期《 ?簋》:

?(叔)乍(作)丰???旅簋。丰???用宿夜享考(孝)于?公,于 (叔)朋友,兹簋厌?,亦寿人,子子孙孙永宝用。(《选》三·259)?

? ,马承源以为是“室字的繁体,楚王后鼎铭‘六室’别作‘六 ’”。并说“??当读为‘?’”,《汉书·地理志》之?县,或即古?国所在地。?叔娶??姓丰国女子,为之作簋,用来“享孝”于?公和?叔的“朋友”。下面又说“兹簋厌?,亦寿人,子子孙孙永宝用”。马承源谓:“厌 ,即《说文》所记民祭祝辞之厌?,义为饱足。”说明该器也是用来祭神以祈福的,其“享考(孝)”对象也是对神而言。?

此外,《梁其簋》铭:“善(膳)夫梁其乍(作)朕皇考惠中(仲)、皇母惠?尊簋,用追享孝,用??际佟!?《选》三·274)《此鼎》铭:“此敢对扬天子显休令,用乍(作)朕皇考癸公尊鼎,用享孝于文申(神),用??际佟!?《选》三·292)以上二器皆厉王时器,所作皆逝去的“皇考”之器。《尔雅》曰:“父死曰考。”“皇”也是对已故尊长的称呼。“文申(神)”即有文德之神祖。可见,享孝的对象是死者。铭文明明说“享孝”的目的是“用??际佟保?溆糜陟肷癫谎宰悦鳌N髦芡砥诘摹堵唱V印贰⒔??摹丢V印分蠲?灿型??挠梅ā!堵唱≈印罚骸奥?nbsp; 乍(作)?钟,用享考(孝)。” (《选》三·333) 《?钟》(第九)〖ht〗:“隹王正月初吉丁亥, ?曰:余?(翼)公之孙,?白(伯)之子,……乍(作)为余钟……我以享孝,乐我先且(祖),以蕲(祈)眉寿。”不仅华夏诸侯有此礼仪,少数民族政权也有这一习俗。春秋时期的?国器铭即有“享孝”之词。《此?人簋盖》:?

隹?正二月乙丑,上?公??人乍(作)尊簋,用享孝于?皇且(祖)于(与)皇?@(考),用??际伲??万)年无疆!(《选》四·418)?又《?公?鼎》铭作“享?@”,《说文》认为“?@”是“考”的声符,其实也是“考”的初文,形声字多半先借声为之,后乃字乳为形声字,都经历了先假借后形声的过程。?@通孝:“下?雍公?乍(作)尊鼎,用追享?@(考,通孝)于皇且(祖)、考。”(《选》四·420)?

??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杜预《春秋释例》:“?,允姓之国。”当即《左传》所谓“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祖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昭公九年)的允姓之戎,后来东迁居于伊、洛之间者(僖公二十二年)。?累迁,下?在今陕西商县境;上?在今湖北宜城附近。[4](第209-211页)?其铭文称“?正二月”,见?人用自己的正朔,不奉周历,对华夏文化并未完全认同。他们的器铭也用“享孝”一词,说明祀祖祭先乃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传统。由于“孝享”是向祖先谨致敬礼,并献供物,故恭王时仲??二器又作“飨孝”。《仲??父簋》:“隹六月初吉,师汤父有司中??父乍(作)宝簋,用敢卿(飨)孝于皇且(祖)?@(考,即孝),用蕲眉寿。”《仲??父鬲》铭同(《选》三·148)。?

“孝享”在金文中又作“用享用孝”或“用享以孝”,添一字以足成音节。西周中期器《芮叔?父簋》铭:

内(芮)??(叔)?乍(作)宝簋,用享用考(孝),用易(赐)眉寿。(《选》三·249)?

春秋时吴王阖闾器铭也如是说。《吴王光鉴》:“吴王光择其吉金,玄?白?,台(以)乍(作)?(叔)姬寺吁宗?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选》四·365)春秋晚期许国器《乔君钲》:“乔君?W?与朕以嬴乍(作)无(?,即许)者俞宝?,其万年用享用考(孝),用?缑际佟!?《选》四·408)《番君召簋》:“番君召乍(作)?(?),用享用孝,用祈眉寿。”(《选》四·411)齐昭公时器《??》:“?保其身,用享用孝于皇祖圣叔、皇?(妣)圣姜,于(与)皇祖又成惠叔、皇?(妣),又成惠姜、皇?@(考)。”(《选》四·533)楚共王或康王时器《王子午鼎》作“用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以蕲眉寿”,等等,并其明证。?

金文中除了用“孝享”表示祭祀外,在其他“用孝”、“用享”、“用追孝”的事例中,也都是用于祭祀。西周恭王或懿王时器《师?簋盖》铭:“用享于宗室。”(《选》三·166)春秋时黄国器《黄君簋盖》:“用易(赐)眉寿黄?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选》四·413)《尔雅·释诂》:“享,献也。”享即献神以礼品,“用享”即祭献供物。这与《周易·损卦》:“二簋可用享。”《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升》“享”又作“亨”,曰:“王用亨于岐山。”用亨即“用享”也,与金文都是同一意义。此类金文中甚多,兹不备举。?

作“用追孝”者,有恭王时器《师 父鼎》:

用追考(孝)于剌仲,用乍(作)尊鼎,用??际倩篇<?怠?《选》三·134)?

宣王时器《颂鼎》:?

用乍朕皇考龚?t(叔)皇母始(姒)尊鼎,用追孝,蕲??凋?⑼陀?纯?)、通禄永令。(《选》三·302)?

孝王时器《几父壶》:?

乍(作)朕剌(烈)皇考尊壶,几父用追孝,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选》三·200)?

上举三器铭皆“用追孝”三字连用,也有只作“追孝”者。?

王或孝王时器《?钟》:?

。夙夕圣(爽),追孝于高且(祖)辛公、文且(祖)乙公、皇考丁公?林钟。(《选》三·192)?

“追孝”与“用追孝”同义,皆谓向已故祖先追祭以献其供物。金文中此类用法特多,此外还有《颂壶》(《选》三·304)、《颂簋》(《选》三·303)、《曾仲大父?簋》(《选》三·331)、《虢姜簋》(《选》三·355)、徐国器《?儿钟》(《选》四·384)、《?公平侯鼎》(《选》四·420)、《?公??》(《选》四·420)、《?遣簋》(《选》四·532)等器铭。《尚书》、《诗经》也有“追孝”之词,前人不知,都讲错了。

如《尚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旧注以为“追孝”乃“善继先祖之志”,实不通古礼之谈。《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追来孝。”郑《笺》释“?追来孝”曰:“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历观金文,没有一处可作“善继先祖之志”讲的。那么何以称“追孝”呢?这实与周人的时祭制度有关。《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秋尝。”盖古之祭祀,讲究适时,大型祭祀活动都在春、秋两季举行,是为正祭。故《诗经·鲁颂·?宫》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孝经》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中庸》也说:“春秋修其祖庙。”《周礼·地官·族师》也说:“春秋祭脯。”都说明春秋两季是正祭。过此时者,谓之追祭,即“追孝”是也。我们历考金文中使用“追孝”一词时,多非春、秋两季的祭祀。如上引《师?父鼎》在“隹六月既生霸庚寅”,《颂鼎》在“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颂簋》、《颂壶》同《鼎》铭,《几父壶》在“隹五月初吉庚午”,《?钟》无日月。《?儿钟》在“隹正九月初吉丁亥”,《曾仲大父?簋》在“隹五月既生霸庚申”,《?公?鼎》在“隹十又四月既死霸壬午”,《?公??》无日月,当与《鼎》铭同时。《?遣簋》无日月。可见,“追孝”诸器,所祭或在五月,或在六月,或在九月,或在十四月(闰月),都不是春秋两季的正祭。于礼实为补祭,故称“追孝”。清儒陈奂《诗毛氏传疏》解“?追来孝”说:“?追来孝,犹言‘追孝于前〔文〕人’也。?,发声;来,语助。”只有“追孝”二字才是实词,与金文同。最近中华书局新版程俊英等《诗经注析》亦谓“?、来,语助词”,“追孝”为“追思孝顺已死的祖先,即继承祖先美德的意思。”也犯了前人望文生训同样的错误。苏轼《东坡书传》已经隐约意识到“善继先祖之志”释“追孝”的不妥,改释说:“使得追孝于前文人,奉祭祀也。”

以“奉祭祀”说“追孝”,甚合情理,也符合金文的意思,但还不知“追孝”即是“追祭”。?

与《周易》一样成书较早的《诗经》,也用“孝”字表祭祀,甚至也有“孝享”的相同用法。全部《诗经》305篇,“孝”字见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之诗。《雅》、《颂》之诗,本是在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所奏,“孝”字频繁出现在《雅》、《颂》而不见于《国风》之中,这本身就说明了“孝”的祭祀性质。?

《诗经》“孝”字用例,也与金文十分吻合。有“孝享”连言者,有“以孝以享”连用者,也有“追孝”连用者,还有独用“孝”或独用“享”者。?

《诗经·天保》有“吉蠲为?,是用孝享。?祠?A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的诗句。《诗》所谓“孝享”,也用于“?祠?A尝,于公先王”之时,明显是一种祭祀活动。《载见》:?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缪粞簦?土逖?/font>央。 革有?鸟?,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这里记载的是一次仪式盛大的祭祀场面,在“以介眉寿”为目的的活动中,仿佛见到了他们逝去的英明的祖考(“昭考”)。这里“以孝以享”的用法与金文“用享用孝”一致,“以”、“用”都有补足音节的作用;“以介眉寿”,也与金文“用?缑际佟薄ⅰ坝??际伲??万)年无疆”相同。郑玄不知,却将“孝享”讲成二义,说:“以致孝子之事,以献祭祀之礼。”马瑞辰《通释》纠之,曰:“孝与享同义,故‘享祀’亦曰‘孝祀’。”“此诗‘以孝以享’,犹《潜》诗‘以享以祀’,皆二字同义。合言之则曰‘孝享’,《天保》诗‘是用孝享’,犹《?宫》诗‘享祀不忒’也。《笺》分孝享为二义,失之。”今人程俊英等《诗经注析》已从马说以驳郑,洵有见地。?

在此意义上,《诗经》或径称为“孝祀”,《小雅·楚茨》之诗记?A享之礼,其四章曰:

我孔?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介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据诗人所述,祭神完全是一种功利行为,“神嗜饮食”,故要用馨香的供品去“孝祀”于他,然后才能求得“百福”和“万亿”之年。这个“孝祀”与《?宫》的“春秋匪懈,享祀不忒”之“享祀”、《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以享以祀”、《周易·困卦》九二的“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之“享祀”,用语都是一样的。?

《鲁颂·?宫》曰:“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靡有不孝,即没有时至而不祭者,那样才能获得福祜。

因此,是否适时祭祀祖先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孝子的标准了。所谓“五刑之属三千,不孝为大”,不能按时祭祖是最大的恶行,故武王伐纣作《牧誓》,历数商纣罪状时,即以“昏弃厥肆礼弗答”为首罪。《礼记·王制》:“(诸侯)山川神?,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诸侯之所以要重视祭祀,缘在乎周天子以此为黜陟之大法。《左传》文公二年说:“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婚)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者,礼之始也。”定公四年,郧公辛曰:“灭宗废祀,非孝也。”能娶妻生子以奉祭礼,这就是孝;不能生子有后,使宗庙无血食,缺祭祀,就是不孝。其中用意,亦可见矣。这正是“孝”为祭祀这一“先王”遗制的准确表述。后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三不孝,当是生不能事,死不能葬,又不能祭。以无后为大,也是因为无后人奉祭祀的缘故。?

由上所考可知,金文、《诗经》中的“孝”都是祭祀,“孝”与“享”单用时可互通,连用时则指祭神的礼拜和供品的献物。“追孝”即追祭,“用孝用享”、“以孝以享”即“孝享

”的繁化,都是祭祀的活动。我们认为《周易·萃卦》的“孝享”也应作如是观,《彖传》说“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孝享”活动在庙中举行,其非祭祀而何?来知德《周易集注》说:“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认为毕恭毕敬(“尽志”)地行礼就是“孝”,尽其所有奉献供品(“尽物”)就是“享”,实得“孝享”本义。“孝享”一词,浑言之都是祭祀;析言之,则“孝”乃向神行礼,“享”乃向神献物,这才是它们的正解。

?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明邦.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仲秋诗词篇8

关键词:周易; 孝享; 金文; 萃卦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Zhi-xiao-xiang mentioned in the hexagram of Cui

Abstract: The Tuan (Judgment of the hexagrams) of the hexagram of Cui (萃) in Zhouyi mentioned a phrase of “Zhi-xiao-xiang” (致孝享).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nowadays, scholars always interpret the character of Xiao (孝) as filiality. In fact, they didn’t get its ancient meaning. This paper examined a dozen of examples of Xiang-xiao (孝享) over 30 examples of Xiao (孝) in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ies, pointing out that Xiao mean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Combining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and certain materials of the earlier pre-Qin period, this paper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Xiao-xiang (孝享) in detail.

Key words: Zhouyi; Xiao-xiang;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the hexagram of Cui

《周易·萃卦》卦辞:“王假有庙,利见大人。”《彖传》:“王假有庙,致孝享也。”王弼《注》:“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说“致孝享”是献出孝子的食物作供品。这样解释于义无差,但还未得“孝享”的确解。孔颖达《正义》说:“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指出“享”是“献”,“孝享”是“祭祀”,比王弼多走了一步,但尚未落实“孝”的本义。近时出版的《周易译注》[1]、《周易评注》[2]等书,也把“孝”当成后世意义上的“孝道”(或孝心)来讲,或认为“致孝享”是“送去表达孝心的祭品”;或认为“致孝享”是“虔心表答对祖考的孝、享之诚”。都是将“孝”当成普通的孝来讲了。

《周易》是成书较早的文献,它的许多用语还保留古语面貌,有的与两周金文相同,结合金文铭刻来考察《周易》语辞,可使我们更容易掌握其中许多特定用语的准确含义。这里即欲通过钟鼎彝器铭文的“孝享”用例,对《周易》“孝享”一词作一考察。

历考已发现的殷、周金文,商器尚无“孝”字,周器自恭王以后则累见。我们共发现约30余器使用“孝”字(或借“考”字、“”为之),其中“享”“孝”连词的10余器。或作“享孝”,或作“用孝用享”、“用孝以享”,或作“追孝”,或单作“孝”、“享”,都作祭祀讲。下面试观其例。

西周中期器《井南白簋》铭:

井南白(伯)乍(作)季好尊簋,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考(孝)。(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253。下引此书称“选”)[3]

“考”即“孝”的假借字,“享考”即“享孝”。井通邢,国名,在今河北邢台。,西周国族名,据《说文》其地在“南阳穰乡”,即今河南邓县。器铭载邢伯作季“好尊彝”,希望“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孝”。季当然不能活万年,子子孙孙“日用享孝”的对象,当然不会是活着的季,只能是对她的神灵致以祭祀了。相同用法的器铭还有同期《 簋》:

(叔)乍(作)丰姞旅簋。丰姞用宿夜享考(孝)于公,于

(叔)朋友,兹簋厌,亦寿人,子子孙孙永宝用。(《选》三·259)

 ,马承源以为是“室字的繁体,楚王后鼎铭‘六室’别作‘六 ’”。并说“当读为‘’”,《汉书·地理志》之县,或即古国所在地。叔娶姞姓丰国女子,为之作簋,用来“享孝”于公和叔的“朋友”。下面又说“兹簋厌,亦寿人,子子孙孙永宝用”。马承源谓:“厌 ,即《说文》所记民祭祝辞之厌,义为饱足。”说明该器也是用来祭神以祈福的,其“享考(孝)”对象也是对神而言。

此外,《梁其簋》铭:“善(膳)夫梁其乍(作)朕皇考惠中(仲)、皇母惠尊簋,用追享孝,用匄眉寿。”(《选》三·274)《此鼎》铭:“此敢对扬天子显休令,用乍(作)朕皇考癸公尊鼎,用享孝于文申(神),用匄眉寿。”(《选》三·292)以上二器皆厉王时器,所作皆逝去的“皇考”之器。《尔雅》曰:“父死曰考。”“皇”也是对已故尊长的称呼。“文申(神)”即有文德之神祖。可见,享孝的对象是死者。铭文明明说“享孝”的目的是“用匄眉寿”,其用于祀神不言自明。西周晚期的《鲁钟》、晋国的《钟》诸铭也有同样的用法。《鲁钟》:“鲁 乍(作)钟,用享考(孝)。” (《选》三·333) 《钟》(第九)〖HT〗:“隹王正月初吉丁亥, 曰:余(翼)公之孙,白(伯)之子,……乍(作)为余钟……我以享孝,乐我先且(祖),以蕲(祈)眉寿。”不仅华夏诸侯有此礼仪,少数民族政权也有这一习俗。春秋时期的国器铭即有“享孝”之词。《此人簋盖》:

隹正二月乙丑,上公敄人乍(作)尊簋,用享孝于皇且(祖)于(与)皇丂(考),用匄眉寿,迈(万)年无疆!(《选》四·418)又《公鼎》铭作“享丂”,《说文》认为“丂”是“考”的声符,其实也是“考”的初文,形声字多半先借声为之,后乃字乳为形声字,都经历了先假借后形声的过程。丂通孝:“下雍公乍(作)尊鼎,用追享丂(考,通孝)于皇且(祖)、考。”(《选》四·420)

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杜预《春秋释例》:“,允姓之国。”当即《左传》所谓“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祖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昭公九年)的允姓之戎,后来东迁居于伊、洛之间者(僖公二十二年)。累迁,下在今陕西商县境;上在今湖北宜城附近。[4](第209-211页)其铭文称“正二月”,见人用自己的正朔,不奉周历,对华夏文化并未完全认同。他们的器铭也用“享孝”一词,说明祀祖祭先乃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传统。由于“孝享”是向祖先谨致敬礼,并献供物,故恭王时仲枬二器又作“飨孝”。《仲枬父簋》:“隹六月初吉,师汤父有司中枬父乍(作)宝簋,用敢卿(飨)孝于皇且(祖)丂(考,即孝),用蕲眉寿。”《仲枬父鬲》铭同(《选》三·148)。

“孝享”在金文中又作“用享用孝”或“用享以孝”,添一字以足成音节。西周中期器《芮叔父簋》铭:

内(芮)(叔)乍(作)宝簋,用享用考(孝),用易(赐)眉寿。(《选》三·249)

春秋时吴王阖闾器铭也如是说。《吴王光鉴》:“吴王光择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乍(作)(叔)姬寺吁宗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选》四·365)春秋晚期许国器《乔君钲》:“乔君淲虘与朕以嬴乍(作)无(鄦,即许)者俞宝,其万年用享用考(孝),用旂眉寿。”(《选》四·408)《番君召簋》:“番君召乍(作)(簠),用享用孝,用祈眉寿。”(《选》四·411)齐昭公时器《鎛》:“保其身,用享用孝于皇祖圣叔、皇(妣)圣姜,于(与)皇祖又成惠叔、皇(妣),又成惠姜、皇丂(考)。”(《选》四·533)楚共王或康王时器《王子午鼎》作“用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以蕲眉寿”,等等,并其明证。

金文中除了用“孝享”表示祭祀外,在其他“用孝”、“用享”、“用追孝”的事例中,也都是用于祭祀。西周恭王或懿王时器《师簋盖》铭:“用享于宗室。”(《选》三·166)春秋时黄国器《黄君簋盖》:“用易(赐)眉寿黄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选》四·413)《尔雅·释诂》:“享,献也。”享即献神以礼品,“用享”即祭献供物。这与《周易·损卦》:“二簋可用享。”《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升》“享”又作“亨”,六四曰:“王用亨于岐山。”用亨即“用享”也,与金文都是同一意义。此类金文中甚多,兹不备举。

作“用追孝”者,有恭王时器《师 父鼎》:

用追考(孝)于剌仲,用乍(作)尊鼎,用匄眉寿黄吉康。(《选》三·134)

宣王时器《颂鼎》:

用乍朕皇考龚弔(叔)皇母始(姒)尊鼎,用追孝,蕲匄康虔、屯右(纯祐)、通禄永令。(《选》三·302)

孝王时器《几父壶》:

乍(作)朕剌(烈)皇考尊壶,几父用追孝,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选》三·200)

上举三器铭皆“用追孝”三字连用,也有只作“追孝”者。

王或孝王时器《钟》:

。夙夕圣(爽),追孝于高且(祖)辛公、文且(祖)乙公、皇考丁公龢林钟。(《选》三·192)

“追孝”与“用追孝”同义,皆谓向已故祖先追祭以献其供物。金文中此类用法特多,此外还有《颂壶》(《选》三·304)、《颂簋》(《选》三·303)、《曾仲大父簋》(《选》三·331)、《虢姜簋》(《选》三·355)、徐国器《儿钟》(《选》四·384)、《鄀公平侯鼎》(《选》四·420)、《鄀公簠》(《选》四·420)、《邿遣簋》(《选》四·532)等器铭。《尚书》、《诗经》也有“追孝”之词,前人不知,都讲错了。

如《尚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旧注以为“追孝”乃“善继先祖之志”,实不通古礼之谈。《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郑《笺》释“遹追来孝”曰:“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历观金文,没有一处可作“善继先祖之志”讲的。那么何以称“追孝”呢?这实与周人的时祭制度有关。《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盖古之祭祀,讲究适时,大型祭祀活动都在春、秋两季举行,是为正祭。故《诗经·鲁颂·閟宫》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孝经》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中庸》也说:“春秋修其祖庙。”《周礼·地官·族师》也说:“春秋祭脯。”都说明春秋两季是正祭。过此时者,谓之追祭,即“追孝”是也。我们历考金文中使用“追孝”一词时,多非春、秋两季的祭祀。如上引《师父鼎》在“隹六月既生霸庚寅”,《颂鼎》在“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颂簋》、《颂壶》同《鼎》铭,《几父壶》在“隹五月初吉庚午”,《钟》无日月。《儿钟》在“隹正九月初吉丁亥”,《曾仲大父簋》在“隹五月既生霸庚申”,《公鼎》在“隹十又四月既死霸壬午”,《公簠》无日月,当与《鼎》铭同时。《邿遣簋》无日月。可见,“追孝”诸器,所祭或在五月,或在六月,或在九月,或在十四月(闰月),都不是春秋两季的正祭。于礼实为补祭,故称“追孝”。清儒陈奂《诗毛氏传疏》解“遹追来孝”说:“遹追来孝,犹言‘追孝于前〔文〕人’也。遹,发声;来,语助。”只有“追孝”二字才是实词,与金文同。最近中华书局新版程俊英等《诗经注析》亦谓“遹、来,语助词”,“追孝”为“追思孝顺已死的祖先,即继承祖先美德的意思。”也犯了前人望文生训同样的错误。苏轼《东坡书传》已经隐约意识到“善继先祖之志”释“追孝”的不妥,改释说:“使得追孝于前文人,奉祭祀也。”

以“奉祭祀”说“追孝”,甚合情理,也符合金文的意思,但还不知“追孝”即是“追祭”。

与《周易》一样成书较早的《诗经》,也用“孝”字表祭祀,甚至也有“孝享”的相同用法。全部《诗经》305篇,“孝”字见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之诗。《雅》、《颂》之诗,本是在各种庆典和祭祀活动中所奏,“孝”字频繁出现在《雅》、《颂》而不见于《国风》之中,这本身就说明了“孝”的祭祀性质。

《诗经》“孝”字用例,也与金文十分吻合。有“孝享”连言者,有“以孝以享”连用者,也有“追孝”连用者,还有独用“孝”或独用“享”者。

《诗经·天保》有“吉蠲为,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的诗句。《诗》所谓“孝享”,也用于“禴祠烝尝,于公先王”之时,明显是一种祭祀活动。《载见》: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革有鸟,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这里记载的是一次仪式盛大的祭祀场面,在“以介眉寿”为目的的活动中,仿佛见到了他们逝去的英明的祖考(“昭考”)。这里“以孝以享”的用法与金文“用享用孝”一致,“以”、“用”都有补足音节的作用;“以介眉寿”,也与金文“用旂眉寿”、“用匄眉寿,迈(万)年无疆”相同。郑玄不知,却将“孝享”讲成二义,说:“以致孝子之事,以献祭祀之礼。”马瑞辰《通释》纠之,曰:“孝与享同义,故‘享祀’亦曰‘孝祀’。”“此诗‘以孝以享’,犹《潜》诗‘以享以祀’,皆二字同义。合言之则曰‘孝享’,《天保》诗‘是用孝享’,犹《閟宫》诗‘享祀不忒’也。《笺》分孝享为二义,失之。”今人程俊英等《诗经注析》已从马说以驳郑,洵有见地。

在此意义上,《诗经》或径称为“孝祀”,《小雅·楚茨》之诗记烝享之礼,其四章曰:

我孔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介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据诗人所述,祭神完全是一种功利行为,“神嗜饮食”,故要用馨香的供品去“孝祀”于他,然后才能求得“百福”和“万亿”之年。这个“孝祀”与《閟宫》的“春秋匪懈,享祀不忒”之“享祀”、《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以享以祀”、《周易·困卦》九二的“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之“享祀”,用语都是一样的。

《鲁颂·閟宫》曰:“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靡有不孝,即没有时至而不祭者,那样才能获得福祜。

因此,是否适时祭祀祖先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孝子的标准了。所谓“五刑之属三千,不孝为大”,不能按时祭祖是最大的恶行,故武王伐纣作《牧誓》,历数商纣罪状时,即以“昏弃厥肆礼弗答”为首罪。《礼记·王制》:“(诸侯)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诸侯之所以要重视祭祀,缘在乎周天子以此为黜陟之大法。《左传》文公二年说:“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婚)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者,礼之始也。”定公四年,郧公辛曰:“灭宗废祀,非孝也。”能娶妻生子以奉祭礼,这就是孝;不能生子有后,使宗庙无血食,缺祭祀,就是不孝。其中用意,亦可见矣。这正是“孝”为祭祀这一“先王”遗制的准确表述。后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三不孝,当是生不能事,死不能葬,又不能祭。以无后为大,也是因为无后人奉祭祀的缘故。

由上所考可知,金文、《诗经》中的“孝”都是祭祀,“孝”与“享”单用时可互通,连用时则指祭神的礼拜和供品的献物。“追孝”即追祭,“用孝用享”、“以孝以享”即“孝享

”的繁化,都是祭祀的活动。我们认为《周易·萃卦》的“孝享”也应作如是观,《彖传》说“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孝享”活动在庙中举行,其非祭祀而何?来知德《周易集注》说:“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认为毕恭毕敬(“尽志”)地行礼就是“孝”,尽其所有奉献供品(“尽物”)就是“享”,实得“孝享”本义。“孝享”一词,浑言之都是祭祀;析言之,则“孝”乃向神行礼,“享”乃向神献物,这才是它们的正解。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明邦.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仲秋诗词篇9

1、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3、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仲秋诗词篇10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②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④信口⑤吹。

【注释】①塘:堤岸。陂(bēi):池塘。②浸:淹没。③漪:水波。④腔:曲调。⑤信口:随口。

1.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词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乡村的美景,请举一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二】

菩萨蛮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④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暝:昏暗。②滟滟: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④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虚半实。

1.这首词上阕写的是________,下阕写的是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品读全词,想一想词的上下两阕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三】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②声中,牧马③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④?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⑤应无数?铁马金戈⑥,青冢⑦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⑧?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①无定据:没有一定。②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③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④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⑤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⑥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⑦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⑧几许:多少。

1.“今古河山无定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四】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停止。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通“故”,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征状貌不逾中人( )

(2)尝谒告上冢( )

(3)外皆严装已毕( )

(4)鹞竟死怀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或 逢 上 怒 甚 征 神 色 不 移 上 亦 为 霁 威

4.本文的哪两件事表明李世民畏惧魏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五】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青州入魏( )

(2)能手执马鞍( )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C.公将驰之

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傅永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六】

勉学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记》《左传》,少者不失《毛诗》《论语》。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选自《颜氏家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况凡庶乎( )

(2)以启寤汝耳( )

(3)因此天机( )

(4)文士则讲议经书(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事遍于经史”与“因此天机”中的“此”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一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