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十篇

时间:2023-04-07 08:05:5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古代众多的送别诗中,此诗堪称是千古绝唱、妇孺皆知的压卷名篇。

本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写的是时年二十八岁的作者与友人孟浩然的分别。孟浩然儒雅风流,诗名远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径襄阳,与孟结识,二人意趣相投,一见如故。“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李白十二岁的“孟夫子”,成为他仰慕的对象。此诗相传是其与孟浩然在黄鹤楼饮酒赋诗、相与为乐之后,送孟浩然扬帆东下的即兴之作。全诗由两幅画面组成:前两句描绘的是江南烟景;后两句营造的是江边送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既是叙述,又是写景,也是抒情。叙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故人将去的地方;写景,一是黄鹤楼,二是烟花三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着墨不多的黄鹤楼,因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拥有了无限丰富的意蕴。“骑鹤下扬州”,成为无数诗酒风流、寻仙问道如李白者的梦想。一个地名,寥寥三字,让人幽思遐想,飘然欲举。有人说:“唐人诗用地理者多气象”,此可佐证。第二景之“烟花三月”,更是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但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离别的时间,酿造了离别的氛围,还表达了诗人在最美丽的季节,送别最仰慕的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心绪。

诗中的“烟花”二字乃传神之笔,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动写照。“烟”是江南春景的一大特色,更是诗人慧眼的发现和妙手的创造,于是就有了“烟柳”、“烟村”、“烟波”,就有了“烟锁秦楼”,就有了“烟笼十里堤”。

句中的“下扬州”的“下”字,用得很精当,一字承上启下。“下”,顺流而下,自然是从黄鹤楼乘船去扬州,为接下来的“孤帆”句做出铺垫,句意一脉贯通,既简且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境界开阔,令人骋目的画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下游的长江,岸宽水阔,达海连天,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宏伟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浑然纳于一处。只此一点,已见李白天纵的才气。

这两句诗,细细推敲,还有更妙之处:从字面看,李白与孟夫子挥手告别,船只离开江岸走了――远了――连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远了――连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际的江水――目逐江水去,思绪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忍离去,一腔离情别绪,已呼之欲出。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古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艺术的真实):写情宜真,写景宜真,写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语言清新,意脉流畅,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语近情遥,余味无穷。

与作者另外一首《赠汪伦》相比,在艺术上,更胜一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2

一、品味赏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将去繁华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会是怎样?送朋友谪迁或将去荒僻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应该是欢快、愉悦的;后者则是惆怅、忧伤的。

探究二:这首诗属于哪一种情况?根据何在?据此推断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同学们对诗中“左迁”“龙标”“夜郎国”等词语稍加疏理,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

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的?

学生也能找出“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子规”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作者正是这样融情入景,借“杨花”与“子规”来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探究四:这首诗作者是借助什么载体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离愁别绪的?

学生通过探究,很快能找出“明月”,也能明确诗歌的拟人手法。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了。

“明月”是古诗词中寄托离愁、抒发乡思的常用的载体,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长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细加分析,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只有将这颗愁心托付给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要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友人奔赴远方。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值得同学们鉴赏诗歌时注意。

二、比较阅读

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同学们掌握了送别诗的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时,我要同学们与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阅读,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人读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孟浩然”与“广陵”。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爱好游历,是李白的好朋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对孟浩然仰慕之极。“广陵”即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是当时繁华的都会。这首诗写的是送朋友去扬州游览,那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又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送别完全是在充满诗意的气氛里进行的。通过点拨,学生很快能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心仪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由景悟情:我要学生探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大都能谈出探究所得:“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节,长江下游一带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样一个春花烂漫的季节,去那样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写景之中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描绘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品悟诗意,我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当时依依惜别的画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表演当时的送别场景,使学生渐渐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片断】

师生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请同学们大胆、充分的想象,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在一起的情景,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演一演。

(同学们在一起说一说、练一练、演一演。)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们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通过体验当时的场面,你从李白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深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着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案例评析】

体验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时巧妙地运用想象、表演等手段,使孩子们通过体验当时场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当时的画面,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开放,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4

一、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峰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高潮。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微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重,是近年少有的大项目。从样片《人面桃花》和《天地一沙鸥》片花来看,画面较为精美、音乐充满情感,但在编剧创意、演员选择、摄像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富大龙饰演杜甫,阅历感稍嫌不足;人面桃花女演员,画面给出的一个面部特写韵味不足。恐怕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还不能真正拿出院线大片的精致投入来做的缘故。好在项目组还计划在节目安排播出的同时开展投票评选,重新注资拍摄其中最优秀的10部作品,进军院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5

一、比较诵读:初步领略诗歌情感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河流上溯,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在揭题后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再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录音范读以及同学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我认为语速应该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

生:我认为应该读出李白、王昌龄分离时的不舍,要满怀深情,读出他们真挚无比的友情。

师:你能否读出这种深情呢?(指名该生再读,然后引导评价)

生:我认为前两句应读得缓慢一些,体现出“凄凉”;后两句应富有感情,表达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之情。

生:我认为语速应稍慢一些,并且富有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读好这首诗。

师:现在你就是李白,在皎洁的月光下,请你将这首诗吟诵一遍。(该生倾注感情诵读,全班学生深受感染)

[设计思路]“吟和唱都将文章音乐化,而朗诵和诵读却注重意义,音乐化可以将意义埋起来,或使意义滑过去。”(朱自清语)因此,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基本方式。

二、创意编读:学会感悟诗歌意境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然后进行创意设计。

师:如果将此诗拍成MTV,你来做导演,将选择哪些景物,设计怎样的场景表现此诗的意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再推选代表发言)

生: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在枝头悲伤地啼鸣,皎皎明月悬挂空中,月光下,李白在吟哦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你即兴朗诵一下,把这首诗送给好友。(学生表情诵读)

生:我会选杨花、子规、月亮等景物,设计的场景是:夜晚,杨花凋落,子规立在枝头鸣叫,皎洁的月光下,李白手捧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高声吟诵此诗。

生:我们小组认为,在拍摄时将远景和近景结合起来,远景拍摄自然环境:一轮明月当空高照,杨花飘零,杜鹃鸟啼声响起;然后拍近景特写:李白站在书桌前,桌上铺着刚刚写好的诗歌,仰望明月轻声吟诵……

[设计思路]理解诗意一味按照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讲究字字落实,那样味同嚼蜡,将诗歌的意味丧失殆尽。唐诗虽写作年代久远,但诗人抒发的诸如离别、失意、思念等情感却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让学生知“唐人的需要”,懂“唐人的得失”,“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原生态情感,需要我们打通古今隔膜,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三、情境悟读:设身处地读得真切

为了让学生深入情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师:如果你化作明月,见到王昌龄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王兄,你过得还好吗?你知道你的好友李白多么牵挂你吗?他托我带来了他的问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

生:昌龄兄,李兄与你深厚的情谊我都看在眼里,他让我捎去对你的祝福,虽然你现在被贬为龙标尉,但是,只要你能为官造福,就是一个好官。

生:昌龄,别难过,不管身处何地,身兼何职,只要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那就是一个好官,为民服务,你就会感到快乐,振作起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首诗心里会怎么想?

生:李白不愧是我的朋友,他这样关心我,我虽然被贬异乡,但收到这样的诗,心里十分温暖,我为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而自豪。

生:李白兄,多谢关心,小弟不胜感激,有你这么一个朋友,是我一辈子的福呀!

生:李白,我的好兄弟,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做好工作,不辜负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设计思路]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角色,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诗歌理解可以“不求甚解”,但前提是读者不仅理解了诗歌,而且把握了诗歌的神韵,达到了“通透”的境界,所以不拘泥于字面的理解。

四、探究精读:咀嚼语言读出情味

我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师:首句可以换成“桃花盛开喜鹊鸣”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桃花、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李白与王昌龄的分离是忧伤和不舍的。

生:“桃花盛开”是粉红色的,很喜庆;“喜鹊鸣”有一种热闹的气氛,而首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妙在何处?

生:这句话使月亮拥有了像人一样的思想,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把对友人的满腔热忱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人。

生:这句话将明月拟人化,将“我”对王昌龄的祝福寄托在这轮明月上,将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动。

生:作者运用的比喻十分巧妙,把“愁心”比作一封信,把它寄出去,而且把“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成了知心人,十分巧妙。

[设计思路]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需要“求甚解”,通过对具体字词、语句的再三玩味,细察其质地,估摸其分量,体察其状态,感受其温度,方能悟得其中三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增删换调的方式咀嚼语言,也可通过对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赏析,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

五、拓展连读:互文链接深入文本

在本课最后环节,我让学生交流李白还写过哪些送别的诗,然后重点讨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三首诗写法的不同之处。投影显示下列诗句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生从内容、写法、情感表达等方面作了周到深刻的发言。

生:送的人不同。《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龄。

生:描写的景物不同《赠汪伦》写潭水,《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长江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明月。

生:写法不同。《赠汪伦》运用夸张手法借潭水写友情的深厚,《送孟浩然之广陵》借江水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抒情。

生:感情不同。《赠汪伦》表达了不舍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惆怅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思念与关切的情感。

[设计思路]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但链接的文本要注意适量、适度:链接的文本过多,学生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链接的文本过深,学生无法理解,更无法比较。

接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放飞诗情,按照句式写一段话。投影显示:

古诗云: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体验他与友人间真挚的友谊。

在桃花潭畔,;

在黄鹤楼下,;

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 。

吟诵这些优美的诗句吧!愿美好的友情永驻人间!

然后组织交流: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深深潭水见证了李白与汪伦永恒不变的友情;黄鹤楼下,滔滔江水凝注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祝福;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片片落花体现出李白与王昌龄的伤别之情……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多情的桃花潭水映照着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下,滚滚的长江水流不尽李白对游人的绵绵思念;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皎洁的明月送不完李白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教师小结:好诗不厌百回读.今天我们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与李白对话,与王昌龄对话,与诗人笔下的优美的诗句对话,只要我们用心体察,亲身体验,我们就能走进诗歌的深处,走进诗人的心灵!

[整体思路]如何让静态的文本复活并进而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在一起,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机械单调的阅读样式与活跃繁杂的阅读图景杂陈在一起,干扰了阅读教学的路径,也很难让学生静心澄虑走入文本,体悟语感,陶冶情操,磨砺思想。我们需要探究一种有序深入的阅读路径,让学生步入文本深处,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朱自清先生在《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会读诗的人,多读诗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依然觉得这些诗真切。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识的真切。这些人不但对于现在有情感,对于过去也有情感。他们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现代人不一样,可是在读唐诗的时候,只让那对于过去的情感领着走;这种无私、无我、无关心的同情教他们觉到这些诗的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向性对话,引领学生替作者着想,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尤其重要。

上述“比较诵读――创意编读――情境悟读――探究精读――拓展连读”五个环节,从教学结构来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文本的外部形式的认识开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意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在螺旋式的变式阅读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从教学方法来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重“整体感悟”的教学特点,引领学生涵泳体察、诵读欣赏,也吸收了现代阅读学的理论精华,从接受美学出发,强调读者意识,利用多向性对话,与作者、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增强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图式,培养阅读技巧。

“变式阅读”实施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明晰与简约。“多则烦,简则精”,不要过于追求多重“变式”,以致学生在反复多变的活动中失去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在“求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守恒”:“求变”在于阅读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立体的解读文本;而“不变”的是,一切活动应该紧扣“文本”这个中心,不能信马由缰任意拓展。如果一味“求变”,在活动的样式上不断翻新,却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变式阅读”只不过是应景式的表演活动,离语文学习的本意已渐行渐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6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 送别 生活方式

《唐诗三百首》是我国流传极广的一部唐诗启蒙读物,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选本一方面比较概括地反映了唐代诗歌发展的面貌;另一方面相对客观而真实地呈现出唐代文人生活的概貌。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通俗点说那就是:“别”有风情,“别”情万种!本文通过对此选本中占将近十分之一的“送别诗”这一题材类型的解读,初步探究唐代文人分别时在不同场景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这些文人在漫漫人生路中不同时期的生活境况。

一、仕前仕后漫游“别”

漫游是唐代许多文人参加科举前的必要准备,用当下一句网络流行语概括这些文人当时的心理便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且“行万里路”也是对“读万卷书”做最好注解的途径,所以他们在有了一定的经学知识储备之后,便离家远游。唐代文人选择漫游的地方,很多是名山大川,或者是名都大邑。以《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的送别诗为例,就有《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渡荆门送别》等,这五首诗歌之中,既有当时的名城扬州、金陵;也有古迹黄鹤楼、谢I楼等。在名胜古迹的旖旎风光之中与朋友告别,李白会潇洒豪迈地高唱:“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当送别“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时,李白也会情深意长地长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文人漫游的另一个去处是边塞。文人到边塞有两种选择,一是投靠节镇幕府,一是漫游西域边塞。《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岑参的三首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三首古体诗是岑参在弃官从戎之后,于天宝十三载(754)入幕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所作。[1]这三首诗既再现了边塞不同于内地的奇异风光,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也展示了初盛唐一部分文人共有的豪迈阳刚之诗风,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有了漫游才有了短暂的相会和分别,漫游一方面可以在山水的润泽中涵养文人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地域的风华中领略贤人高士的学识德性。比如李白和孟浩然、杜甫的交游;高适、岑参和杜甫的交游;韩愈和孟郊、张籍等的交游,都是唐代文坛值得特别书写的盛事。文人既要学,也要游,方可增长学识,丰富人生。

二、从政之时迁谪“别”

入仕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宦海之中不免有升降浮沉。无论升迁还是贬谪,士子大多都会有行政单位的更换、地理位置的变迁,自然就会有与亲友的离别,因此这样的“送别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不乏其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颀的《送陈章甫》、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皆是描写与仕途失意被贬罢官的友人依依惜别的作品。但作为初、盛唐的诗人,并不会哀怨地悲叹“黯然销魂”,而是昂首高歌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潇洒离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虽不屑经由科举登仕,但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安世济民,功成身退。在天宝元年(742),他经朋友推荐被诏入宫,侍奉玄宗,陪侍左右。但不久遭遇同僚嫉恨诽谤,被玄宗疏远。天宝三载(744),李白上书请还,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同游山东,游后话别,临行泼墨挥毫,写就《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部分诗人的幻想真是“天马行空”,思绪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仿佛童话一般。美好的梦中境界往往折射出现实的不堪,这或许也是他对刚刚目睹的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批判。因为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的原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的来看,这些“送别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旷达性格,透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真切地反映了初盛唐时文人积极向上而又超脱豪迈的的精神气质,从而折射出文人从政时的宦海沉浮。

三、应举之时中落“别”

唐人入仕并非一途,但是科举仍算作最正规的途径,所以参加科举成为唐代许多士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科举这张大旗的招引下,许多文人广泛涉猎典籍,提高文化修养。如杜甫曾经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居易也云“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这些文字都真实地反映了一般文人为应举而刻苦攻读的情况。尽管如此,因为科举定时、定规且要限额,所以名落孙山者不在少数,安慰落榜者,或是落第者描述自己的失意心态,也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安慰綦毋潜:“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明代钟惺《唐诗归》评点此诗说“落第语说得有气象。”作为落第者,在失意时告别朋友,不免有所怨言,如孟浩然告别王维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宋代刘辰翁评点说:“个中人,个中语,看着便不同。末意更悲。”

以上从《唐诗三百首》所录的“送别诗”中,粗浅地窥测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这显然远不足以概括唐代文人生活的全部内容,比如,文人还有一些和僧人、道士等宗教人士的道别,从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精神状态的多样性,人生之路的曲折性。但是漫游、从政、应举仍是唐代文人生活的核心内容:漫游是应举与从政的准备,从政是人生的重要目标,科举是通向政坛的主要门户。三者链接,形成了唐代文人相对完整的一段人生路。

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参考文献:

[1]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7

一、通过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八、利用多媒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8

加深理解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建议对古诗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及效果。

《古诗两首》中编入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笔者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仅用了一个课时,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引着学生如痴如醉地在古诗的情境里走了一回。

教学过程解读

在“课前交流”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一段诗文诵读的录像。录像中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诵读诗歌的欲望;录像中的朗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诵读示范。而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是教师运用口述和小黑板板书一些诗句、资料介绍,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诗气氛在课前就低沉下来,学生很难入课境,体现出努力回忆和适应,入诗境就更难了。

在“介绍背景,解诗题”时,运用多媒体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用多媒体便捷地出示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李白和王维等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而轻松地理解诗题。如果不用多媒体,而是教师口述,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对作者和背景就会有很深的隔阂,不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在“初读古诗,知诗音”时,运用多媒体铺设感情基调 用课件呈现两首诗的内容,请同学们读两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有了原型示范后,再让学生配乐读诗。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估量,一首轻柔的古曲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一个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情境中,“诗味”就读出来了!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在黑板上板书出全诗,标上拼音,划上节奏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表现为对生字“音、形、义”的片面把握,读诗的韵味由于课堂气氛的单调也显得只有声音而无情韵。

在“再读古诗,明诗意”时,运用多媒体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读诗三步曲:一读大声读,知诗音;二读小声读,明诗意(可借助注释等);三读用情读,悟诗情。”学生在提示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读诗、思考、讨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也会将这种读诗的方法用到课外。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教师口述自学提示,学生只听其音,不见其字,不利于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在“品读古诗,悟诗情”时,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用多媒体配合教学,逐句出示要感悟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例如:当学生谈到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时,笔者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还出示从黄鹤楼到扬州的简图,帮助他们弄懂地理位置,直观地理解了“西辞”“下扬州”等词语的意思。学生谈到是在“烟花三月”送别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接着出示多媒体资料,让孩子伴着音乐来观赏江南春景,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自然地读出“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的情味来了。在牵引学生学完第一首诗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步骤和方法去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多媒体播放从渭城经过阳关到安西一路艰辛的图片和《阳光三叠》的歌曲,都一次次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每一次有了感受之后,笔者都让学生伴着配乐来读,用配乐美读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这个主要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将文字策略、图片策略、声音策略、影像策略交互使用,使“听、说、读、写、悟”等学习手段有了很好的媒介,对“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较之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和书上插图等方法,显得丰富而又生动。

在“拓展延伸,话别离”时,运用多媒体回归主题,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播放《送别》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然后师生话别,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课教学。《送别》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再一次回归主题。最后,用多媒体快捷地呈现作业,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结束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9

一.多情朗读 品味诗韵

古代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首古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古诗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学习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培养出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欣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用朗朗上口的诗句和幽雅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诗的意境中,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诗的海洋。如《将进酒》第一句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因此读此诗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天上来”是诗人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要读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跟着录音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也读出诗的韵味,同时还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再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完全融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如果选用播放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遍一遍的诵读,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话别后,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景。

二.感悟形象 启迪人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国著名的美术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这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古诗塑造了许多光辉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高尚的、进步的,是与和谐与优美相联系的,能使人崇敬,让人向往。如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他为了阻止元兵南下,高举义旗,奋力抵抗,虽接连失败,但毫不气馁。被俘后,他在燕京关押三年,始终浩气长存,不肯屈膝。他留给人间的光照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宁死不屈的可贵气节和高尚人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多媒体把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呈献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的品质,从这些形象中得到人生的启迪,陶冶美好的情操。

三.诗情画意 陶冶情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10

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荀子在《劝学》篇中,把为学之术概括为 “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过程不能没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一“阅读”中提出培养学生“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而且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等三个方面要求融为一体,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第一:学会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 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

案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朗读教学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的: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张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荡的江水和那即将消失在天水相接之处的孤帆。教者的一句话拨动了学子们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有的说:“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在看——看老朋友的身影!”??见学生们滔滔不绝,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执教者便说:“真是难分难舍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惜别之情。同学们,哦一一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学生们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气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罢,教师里沉寂了片刻,突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既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一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一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读”。

第二:做好晨读。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仅要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每周两个早上晨读时光,奏出和谐的语文乐章。然纵观晨读语文课堂,其场面实在不容乐观,试看众生相:双手托下巴,两眼迷离者有之;交头接耳,名曰‘讨论’者有之;伏首案上,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所云者有之;一目十行以看代读者有之??。整个课堂开始尚可“听取‘蛙’声一片”,但为时不长却变成了“两三点雨山前”了,白白浪费美好光。针对此,我通过布置任务激发学生读书动力。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就少有动力,再说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擅长安排,因此我每天晨读都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明确地写在黑板上,一般如:1、读当天将上的课文2~3遍;2、读头天学的课文记住“读一读,写一写”内列的词语;3、背诵(短小精悍的全背,篇幅长的背精彩部分,如《观舞记》我只要求学生背描写优美舞姿一段);4、时间有余再读一些非课本上的美文等,把预习,复习,拓展融于一体,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有布置无检查是难持久的。教师可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视具体情况或听写,或背诵,做到有放有收。

第三:身教言传。首先,教师身教鼓足学生读书劲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身教重于言教,我今年任教七年级语文,像《春》、《在山的那边》等美文通过诵读使自己在课堂上范读有声有色。至于如《论语》、《山市》等文言诗文就带学生读。长此以往,学生诵读兴趣高了,劲头足了,何愁课堂不书声琅琅呢?其次,传授方法扬起学生读书风帆。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带学生走上朗读的“路”。遵循渐进的原则,从读准字音入手,而后强调节奏,最后读出语气和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带读的情景,在朗读读中参照个人水平,以小组为单位或读出《安塞腰鼓》般的铿锵音韵,或读出《在山的那边》抑扬顿挫,或读出《紫藤萝瀑布》中的离合悲欢等等。

第四:以趣鼓励。传统方法教古诗词,一直强调背诵,每天读一次,学生知道,诗词是需要记住的,考试必有;诗词默写是苛刻的,差一字得分为零;诗词默写的前提是背诵,背诵的前提是反复的读??也正是这样的读,让学生对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诗词味同嚼蜡。问题出在读的方法!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尤其是词和曲,有专门的格式和曲谱,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所以古代学子读书,一个个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完全沉浸在吟诵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产生了灿若群星的诗人。然而,曾几何时,诵读被当作酸秀才的咬文嚼字卖弄斯文的糟粕而请出课堂,分析概括大行其道,诗歌独特的美感也消失殆尽了。当前对诗歌的考查方式也使学生重默写轻审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个问题。

古诗词吟唱把语言与旋律结合起来,用音符代替枯燥的文字,赋予诗句以生命,使诗句鲜活起来。学生在唱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获。在追求古风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经典古诗词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吟唱古诗就是教授古诗词的最好办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歌吟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诗意的课堂应诵读诗意的语文,让和谐的语文乐章飞扬在和谐的校园上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