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十篇

时间:2023-03-26 17:08:59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1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后现代主义;电影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以收养的一名婴儿――楚门为主人公的纪实性电影,所有人都知道楚门生活的世界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一直被全世界的人监视着。楚门也因为这部他毫不知情的纪实影片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明星。当他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中,最后逃离这个摄影棚世界的故事。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和动荡,社会青年为了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愤恨和反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文化以及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潮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不仅在西方欧美国家,而且在全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在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传统的现代艺术,同时还反对艺术本身,竭尽全力地去打破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审美习惯等,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非原则性、零散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性、混杂性、内在性、狂欢、构成主义等特点。[1]由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非常具有影响力,对应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影响力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也无可厚非地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以后,学者根据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解析,对后现代主义电影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指带有反映后现代主义社会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2]作为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这一类型的影片来表达对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反思,突出地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产生的怀疑和不信任,他们既不相信人类社会最终会得到解放,也不相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创造的伟大的神话,疏远和拆解了人们对社会的使命感、崇高感和悲剧感。

二、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拼贴这个名词是在后现代主义中产生的,在电影中应用拼贴的表现手法通常会展现出非常混杂的感觉,这类影片的题材不够新颖,可能还会有剽窃其他作品的现象,既能感受到影片中高雅文化的气息,也能感受到低俗文化的气息。电影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现在和非现在这些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非常典型的拼贴手法。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更加侧重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反对崇高和正统文化的追求,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拉大距离感造成的表征混乱的美学特征。[3]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一直是被电视制作公司利用的对象。楚门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被迫加入这个摄影棚计划中。楚门的成长经历都是导演精心策划的,楚门作为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的一切都被所有的人关注,在后来楚门认为这种关注就是裸的监视。楚门从小一直生活的桃源岛其实是制作公司打造的一个豪华的摄影片场,最初楚门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以外,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跟着他的生活节奏在演绎着生活,他不知道有很多摄像机正对着将他所有的一切都拍摄下来。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和妻子讲话时,突然间一段广告播进来;当楚门为了走出这个岛去找寻自己的梦想时,导演却采用一切办法去制止所有交通工具的通行,费尽心机地阻碍楚门,楚门从此以后对海水产生了很大的阴影,以后再也没有勇气逃离出这个看似真实,其实却很虚拟的岛屿。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很多戏剧性和荒诞的镜头,这些镜头的拼贴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做游戏的姿态来欣赏一个荒诞戏剧的思想世界。在观众眼中,楚门生活在一个极度虚拟的世界中,然而楚门一直以为真实的世界对于现实生活来说何尝不是真实的,电影中对现实的生活戏剧性地模仿和讽刺,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深刻表现。

《楚门的世界》对于观众和导演乃至群众演员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游戏和实验。在这部电影中也隐含着以下三层内涵:第一,楚门作为主人公给观众上演了长达30年的真人秀,观众是社会中形形的个人和群体。第二,电影本身以及所有看过电影的人。第三,看过电影的人们的自我反思:我们是否一直和楚门一样生活在这样一个游戏世界和实验世界中?观众在笑过之后,是否也会担心自己的命运早已经被他人所主宰,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否像电脑游戏一样是由各种代码和程序组成的?而毫不知情的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实际上自己早就成为一个小丑在戏剧中随意地被人观看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也在猜想,楚门到底会不会从这个游戏或者实验中走出去。在影片中,导演精心安排的拍摄形式以及故事、人物的表达技巧和剧本本身就像提前设置好的实验,为的就是将这个实验打造成一个游戏。[4]

后现代主义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反讽,这一点在《楚门的世界》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布景非常鲜亮,看上去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世界,画面也很清新和阳光,这正是每一个观众每天幻想的生活,但过度的美好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真实地存在。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场景:楚门本打算走出岛屿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是导演无法预料的,但是作为主人公的楚门,导演是坚决不会允许他消失的,所以导演要竭尽全力找到楚门,这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也很明亮,但其实导演是非常着急的,进而就表现出了电影中的消解和自我反讽,导演似乎在用这样一个很阳光的景象来消解心中的急躁和不安。主人公楚门一直被导演控制着,当观众质疑导演的这部真人秀时,导演给观众解释道:他给楚门创造的本来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现实社会,而楚门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就应该适应和接受这种生活。最后,楚门逃离了桃源岛,但是楚门进入的世界无非又是另外一种虚拟的世界,楚门同样会受到别人的控制,因此楚门将会一直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世界中,在控制和被控制之间循环,永远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以上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讽刺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讽。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楚门在桃源岛上生活的30年,是由导演精心打造的,而在楚门的眼里是真实的,当楚门知道真相以后,在楚门的思想里那就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比真实世界还要现实。

第一个真实是楚门和海岛上所有居民共同感受到的真实。在海岛上,楚门从出生到长大后的生活、工作,甚至包括花草树木这些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他见到的朋友和亲人实际上都是演员。因而楚门从来没有看到过岛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楚门一直未能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中。楚门每天都会和同一群人打招呼,和不变的同事一起工作,这种生活在楚门看来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楚门曾经也对现有的生活有过怀疑,但最终在导演的精心安排和自我安慰下放弃了这种怀疑,所以即使他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摄影棚之中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产生更多的怀疑,反而认为岛上的生活比外界的生活更加的真实,他离开桃源岛只不过是不想被人监视而已。楚门也无法再接受只有自己是真实地在海岛生活,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复制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中人们最真实的感受。

第二,真人秀中的导演是真实的。由于导演非常厌倦传统电影中矫情的表演,因此他打算制作一部没有剧本的电视剧,作为主人公的楚门是真实的,剧中的情节也是在楚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导演的安排而打造的一部真人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的世界已经分不出哪些是虚拟的、哪些又是真实的。这部剧的成功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制造和复制的,到那时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将会更加模糊,那个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模型。当观众问导演:楚门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设计好的世界中时,导演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当他的回答和行为遭到质疑时,导演回答道:我为楚门提供的海岛生活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而你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观众们接受了自己生活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是沉默的,没有怀疑的。正如楚门也接受了桃源岛上的生活一样。此外,导演也认为,虽然楚门最终离开了桃源岛,但是海岛上的故事不会停止,会有其他人来重复岛上的生活。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电影的主题大多反映被边缘化的基层民众的生活环境,表现的也是他们生活中的次文化,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黑暗的。后现代电影的拍摄中有很多映像派的镜头,这些种类复杂的画面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超现实的梦幻世界,使得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在不知不觉中,后现代主义电影被认为是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以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来阐释社会中的善和恶。在当代,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国家都制作了很多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有些电影在表现后现代主义特征时用造型来展现,有些影片是在叙事方式上来展现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作品作为代表性的感官美学作品,使得观众直接感受到影片中的视听语言,而观众的直接感受可以说是强制性的,只要观众看电影就必须接受电影的这种表达方式,而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电影的表达方式将掩饰在历史中的谎言进行了消解,并将伟大人物的真实面目展现在观众眼前,打破了人们对伟大人物的崇拜和信任,用高科技手段创造的新的谎言也以一种寓言故事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借助科学幻想片的模式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但他们提供的影像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主义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5]

目前,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界得到了关注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主流电影类型发展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的电影创作流派还会出现,电影将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手段融合到电影作品中,使得电影不再作为一种单一的艺术作品而存在。而这正好与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元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西方电影和东方电影将会逐渐地融合,成为世界性的电影。随着观众对电影理解和认识的发展,其他类型的电影也将会出现,与后现代主义电影一样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四、结语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向我们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独特的表达方式,其看似荒诞的故事实际上更能够引发观众的自省,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中的真实观。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电影的创作也会发生改变,会有其他类型的电影,使得电影逐渐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惠.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及其价值评判[J].文学教育(下),2011(09).

[2] 朱文婷.“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元素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03).

[3] 张力.《楚门的世界》中的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J].电影文学,2012(21).

[4] 马婷.真相的彼岸――浅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人性游戏[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04).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动机

一、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主要心理因素分析

(一)缺乏交流动机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学习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因,因此作为语言学习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它势必在学生的口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因为是非英语专业,认为自己不出国,不想当翻译,口语不好没有关系。这种想法使他们缺乏口语交流的动机,缺少参与口语交流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汉语定势思维影响

作为母语,汉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在口语交流过程中都是“汉语式”定势思维过程。即听清楚对方问话后,迅速寻求母语表达方式,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这中间增加了一个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既费时又费力,大大影响交流效率。另外,学生在口语交流时经常中英文搀杂在一起使用,这不利于摆脱母语的束缚,从而限制了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

(三)自卑心理作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和认识过低,缺乏自信。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不愿与别人交往。在英语口语交际中则表现为自认为英语基础差、词汇量少、语音语调不准确、反应迟钝、出错过多,因而不愿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自卑心理让许多学生主动放弃了练习口语的机会,无法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四)消极焦虑干扰

焦虑是一种引起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的主观情绪。在口语交流中,尤其是与不熟悉的人交流时,焦虑会干扰谈话者正常发挥,使他们出现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表达模糊等情况。假如遇到对方反复提醒或催促,则会更加紧张、焦虑以至于交流无法顺利进行。焦虑过大,更容易使学生输入不能达意的语言,自然无法表达清楚。

(五)“恐讲”心理阻碍

因为学生们早已习惯了母语思维,再加之缺乏适当的语言学习环境,所以练习口语往往举步维艰,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很想交流,张口却说不出来,说出来就出错。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异常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开口时没有自主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二、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内部动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同时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学好英语,练好口语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参与竞争奠定基础。比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许多学生希望去做青年志愿者,但是作好志愿者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英语过硬,口语表达能力强。正是口语表达这一条件把许多学生挡在门外,同时也让更多学生意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练习口语的积极性。

(二)重视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自信心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知识的实际动力,是学习口语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人的内心深层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在口语交流时语无伦次、嗑磕吧吧,这时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相反,一味的批评、挑毛病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口语交流中,教师要尽可能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3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主题;叙事;人物

1998年上映的《楚门的世界》由彼得・威尔执导,影片邀请喜剧天王金・凯瑞担纲主演,但该片并非一部喜剧,而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桃源岛”的楚门的故事。桃源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生活在其中的楚门并不清楚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演戏,而他自己在浑然不觉已经上镜的情况下,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明星――持续热播三十年的电视剧《真人秀》的主角。楚门身边都是专业演员,生活也被剧本安排好,但一些意外因素使楚门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可疑性,他历尽艰险最终逃离了这个世外桃源。电影是以讽刺的手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被媒体导演控制和营造欲望下的矛盾世界,用“乌托邦式”的虚拟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剧。[1]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本文从主题、叙事、人物三方面浅析影片的艺术魅力。

楚门生活的桃源岛是现代人类生活的缩影。影片通过楚门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以及楚门对程式化生活的厌倦与逃离反映了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与个体的反抗。观众透过镜头演绎的虚拟世界,感受到的是与其自身所处空间类似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感同身受的刺激,促使观众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母题。

楚门的桃源岛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在桃源岛有各种典型的社会组织,而楚门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固定的工作。早上楚门出门,遇到熟人会说“早上好”,而且活泼开朗的楚门会加上“假如再碰不见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楚门每天会到报亭买报纸和时尚杂志,然后到公司上班。楚门一天的生活和我们周围每个上班族的经历如同复刻一般,极度逼近现实。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生活,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每个人如同社会这个巨大机器上的零件,无论你是否愿意成为生活中的那个你,也不管你是否接受这种程式化的生活,社会的机器都会推动你的成长。在适当的年龄你要上学,然后是毕业工作,结婚养育后代,赡养父母,最后是自己也颐养天年,一切都是意料之中。

影片中身处天幕控制室的总导演,一手安排楚门生活的他就是社会生活对个体操控的标志。在楚门想要逃出桃源岛的过程,狂风、暴雨、闪电、巨浪等高科技的成就的不断展示,就是要楚门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他才是主宰。导演所代表的社会生活的力量,要求楚门过的是被事先安排的循规蹈矩的生活,楚门作为个体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这种发挥绝不可越雷池一步。在楚门终于到达海的尽头要推开那扇门离开时,作为“上帝”的导演用一系列“我在看你”表达了对楚门的情感,同时他还警告楚门:“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纵使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楚门依然坚定迈出了步伐。

楚门对操控力量的反抗,是人们对模式化呆板人生的反抗,是人类追求自由天性的表现。社会生活使人趋于物化,而奋起反抗的楚门正代表着个体去物化的抗争。楚门在反抗之前首先细致观察周围的生存空间,这才有了他偶然发现幼年时期死去的父亲竟然成为流浪汉出现在街头。喜爱他的女孩吐露了他的生活真相,这使他更加注意这每天简单重复的生活。错乱的收音机使他收听到节目正在播报自己的行踪,他开始警醒。但他发现逃跑是徒劳的,自己的一切皆被人掌控,只有冲破心魔勇敢面对大海才有一线机会。而这套系统的设计者不但从物质上束缚楚门,更是在精神上弱化楚门对这个虚拟世界的抵抗。比如楚门不如意时摄制组派出其从小到大的玩伴马龙进行开导,那推心置腹的交谈实质上是预先指定的大段台词,利用友情来拴住楚门。而楚门无意间在街头碰到父亲后,又是母亲的开导,又是妻子的劝诱,亲情和爱情的夹攻令楚门缴械。但人追求自然的天性是无法泯灭的,当楚门意识到这一切的虚假,他选择了战胜心魔,从海上逃离。楚门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勇气,当他站在写有“EXIT”的门前,彬彬有礼展示出他的招牌式笑容和那句“假如再碰不见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的台词,什么都无法阻挡他迈向自由的脚步。个体终于冲破制度的樊笼,即使面对的命运黑暗莫测,心中的自由之灯已然照亮了脚下的路。

影片的叙事总体基调是严肃的,在小的情节处会有幽默元素的存在,使观众的心态合理地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往返,从而体验到观影的乐趣。电影理论家劳拉・马尔维认为,电影叙事中包含三种“看”:摄影机的看、观众的看与电影中角色的看。“叙事电影的常规否定了前两种观看,并使它们服从于第三种观看,其明确的目的始终是消除闯入的摄影机的存在。”[2]《楚门的世界》在这三种“看”中嵌套了一层电视剧观众对楚门的看,影片叙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这一层次的看,消除了闯入的摄影机的存在,使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影片利用片中演员的演绎与电视剧观众的加入,使电影观众认为《真人秀》确实是一部电视肥皂剧。首先是片中演员的精彩演绎。除了楚门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要在电影观众面前表现出是在演肥皂剧,而一旦楚门出现,他们就要成为楚门生活中的正常人,而不流露出任何演戏的迹象。比如楚门的妻子美露,在楚门撅着屁股照顾他的花草时,推着自行车的美露笑意盈盈地从牛皮纸袋中拿出一把“厨师良伴”,还介绍说“剁、磨、削一物多用”,这明显是在做广告,这是肥皂剧中的常见做法,也就是植入式广告。而在妻子美露告诉楚门草坪漏剪了一块儿时,则变成了妻子对丈夫说话的神情。类似的,楚门的朋友马龙以喝啤酒的方式出场,最有意思的是马龙在说“That is a beer”这句台词同时,把罐装啤酒的正面转向观众,把做广告已经自然而然融入其表演中。这种肥皂剧中的惯用做法,会使观众觉得自己就是在看电视剧,也使楚门无表演痕迹的演出更加真实。观众由此更加同情毫不知情的楚门,也就随着剧情的发展沉浸其中。

其次是电视剧观众的加入,他们的出现使影片中电视剧的嵌套更加真实可信。当楚门从不透明的白色塑料袋中拿出心上人施维亚的红色针织外套时,镜头转到了电视剧观众角度,两个酒吧的服务员在工作之余注视着电视节目《真人秀》。其中一个不太了解剧情的年轻服务员问同事“他(楚门)在干什么”,年长的女服务员显然对剧情了然于胸,“她(施维亚)虽然被带走,但他(楚门)对她(施维亚)念念不忘。”年轻服务员则继续追问“她是谁”,年长女服务员则介绍了楚门母亲得病的剧情。而一个男员则挤到二人中间说“我们有那段剧情的录影带”,从而打断了她们的对话。可见电视剧观众的加入有助于电影情节的展开。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观众纷纷登场,如泡在浴缸里的老年男性,聚集在酒吧里的观众,在沙发上抱着印有楚门肖像抱枕的老太太,这些人的休闲时光都是围绕电视剧《真人秀》展开,可见这个电视节目火热的收视率。同时,这些观众表现会使《楚门的世界》的电影观众联想到自己平日里观看电视剧的感受,从而对影片营造的虚拟世界深信不疑。

电影中的人物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前提和载体,对编织事件、推进情节乃至故事的走向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成功塑造一个人性化的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深刻剖析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其人性化特点[3]影片取得巨大成功,金・凯瑞的表演功不可没。

金・凯瑞擅长以夸张的表情演绎喜剧,如《阿呆与阿瓜》《神探飞机头》等,奠定了其好莱坞喜剧之王的地位。在《楚门的世界》这部影片中,他招牌式的笑容依旧,但夸张的表演几乎无迹可寻,灿烂的笑容背后是令人动容的真情实感。首次出演正剧的他将一个从出生开始三十年来一直被人摆布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小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让观者笑中带泪,而这种效果是通过一系列小的细节中金・凯瑞的有克制的表演达成的。首先来看楚门上午与双胞胎老头儿相遇的情节。这时的楚门对周围的人抱有完全的善意,他的笑容很纯真。在经过一栋建筑的拐角时,他与双胞胎兄弟“巧遇了”。兄弟中的一个与楚门握手,另一个则拉着楚门的手臂使其转向正对镜头的一面。更有甚者,他甚至推着楚门的肩膀使楚门靠在背后印有“Kaiser”商标和大红公鸡的广告牌上。楚门这时的表演非常到位,他先是瞟了一眼后面的广告牌,一瞬间脸上有严肃表情露出,但转过脸面对双胞胎时,则笑容依旧在脸上。楚门一开始对老头儿推他的粗鲁动作不太舒服,因此不太高兴,但礼貌的他还是对这对双胞胎报以善意的笑容。

楚门去码头等渡轮的一段,金・凯瑞的表演让观众不禁心酸。售票员问他是单程还是往返,他顿了一下然后严肃说:“往返”,证明他认为这里是他的家,亲情和爱情是他无法摆脱的羁绊。他站在售票窗口时,船还没开,但他买完票却发现船已收完缆绳,沮丧的他简直无以言表。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动旋转闸门走了过去,面对那艘已经沉在水中的小船他蹲了下来,他抽搐着面颊转过身,这时一个黑人船员高呼“需要帮忙吗”,楚门转过身来展示出招牌式的笑容,“不用管我,我没事”,但其转过身去又差点跌倒。这一细节把楚门在沮丧失望之极时,仍要把心情藏好而不在外人面前显露的痛苦诠释得淋漓尽致。金・凯瑞没有夸张的演绎,只是从沮丧到笑容再到颤抖,就把楚门的心酸展示给观众,这种克制的表演下是深刻的内涵,将笑中带泪的感觉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综上,在《楚门的世界》中,电影创作者以充满想象力的构思和巧妙曲折的情节叙事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楚门的生活及其对真实世界的渴求。楚门的世界看似是美好的,他的人生不必担心遭遇挫败,不必因衣食而忧愁,更不会遭遇各种险境。但楚门得知这一切都是假象的时候,却勇敢地选择了离开,终于获得了主宰自我的自由,勇敢地面对真实世界的艰险与不完美。事实上,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楚门。影片塑造了双重的看客,也塑造了一个双重的世界。这种层次的建构犹如在观众面前敞开了两道门,穿过这些亦真亦幻的图景后,最终到达真实生活的本质。而影片以超现实的、夸张的、隐喻的形象呈现,其目的正是为了向观众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相,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及个体生存状态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大壮.对现代图像媒介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劳拉・马尔维.视觉与叙事电影[A].金虎,译.珞珈艺术评论(第二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4

[关键词] 恐怖电影;表现手法;差异;融合

一、恐怖电影的发展

恐怖电影,是指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电影人物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引起观众内心恐惧的电影。恐怖电影挑战了观众的心理极限,给予观众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刺激感,迎合了许多观众挑战自我、磨炼胆识的心态,受到他们的欢迎与青睐。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恐怖电影,往往配上推理、悬疑、破案和武打等表现手法,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性和艺术性,创造了令人满意的票房收入。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各国在物质财富、军事力量、商品进出口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升级。这种升级带来两个后果,一是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二是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强度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强使人们迫切想找到一种方式来发泄内心的紧张和压力,这使恐怖电影具备了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恐怖电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和空间。近年来,国产影片《山村老尸》《圣保罗医院之谜》《救我》,日本电影《午夜凶铃》《咒怨》,韩国电影《死亡直播》《解剖室的故事》以及英美电影《红衣僵尸》《僵尸新娘》《死神即将来临》都因受到观众的青睐而创造了红极一时的票房收入。恐怖电影已成为世界电影界一朵绽放的奇葩。

二、东西方恐怖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虽然东西方的恐怖电影都营造了恐怖紧张的气氛,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东西方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确切地说,东西方电影留给观众的是“同源而不同流”的恐怖感。

(一)东方(亚洲)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

虽然亚洲各国的恐怖电影和英美恐怖电影一样,都能营造出恐怖紧张的影院气氛,引起观众的心理震撼,但这种恐怖、紧张和震撼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纵观亚洲各国出品的恐怖电影,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恐怖电影所营造的“恐怖”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点之上的:(1)恐怖感不是由于形态狰狞的尸体而导致的,恐怖的集中体现是:事情被做了却又不知道是谁做的;换言之,事情被做了,却看不到行为主体的存在。(2)恐怖不是孤立存在的,恐怖感与悬疑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判断推理同时存在并贯穿于影片的始终。(3)承认死人是不会复活的,尸体走动、说话、杀人的情节一般在亚洲各国的恐怖电影中不会出现。(4)恐怖影片在故事的结尾往往告诫人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虽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又不乏教化人们多行善事的社会意义。

以国产恐怖影片《山村老尸》为例。《山村老尸》摄于1999年,由亚洲寰宇影片发行有限公司和香港新时代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吴镇宇任导演,黎姿、施念慈任领衔主演,影片堪称是东方恐怖影片的经典之作和杰出代表。故事讲述了19世纪末的旧中国,戏班子女演员楚人美被丈夫蒲万田陷害与村人通奸陈尸湖底,她冤魂不散,冤魂融入湖水中,谁喝了湖中之水谁就会暴死街头。近100年之后的1999年,香港青年小明与同伴出外游玩,玩起了“招魂” 游戏,结果游戏出现意外,一人当场心脏病发死亡,另三个游戏者也无缘无故地离奇死于非命。 按照死亡的顺序,下一个就应该是小明。小明凭直觉感到事有蹊跷,于是求助于当记者的姐姐和对灵异学深有研究的毛老师。毛老师与小明赴事发地点黄山村调查,发现该村在近百年前曾发生的楚人美的惨案。 两人再详细调查,更发现了女鬼其实不能亲手杀人,只能让喝过潭水的人产生幻觉,离奇暴毙。小明不甘心束手待毙,决定下潭打捞女鬼的尸骨,结果功亏一篑,死于潭中。最后,没有喝潭水的只剩下毛老师一人。为了拯救自己一直暗恋的西西,毛老师毅然喝下潭水,克服心中的恐惧,坦然面对女鬼制造的恐怖幻觉,最后利用自己对西西的深爱打动了女鬼,不仅保住了自己和西西的性命,而且化解了女鬼心里近百年的冤仇。

在这部影片中,以上四种典型的恐怖表现手法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首先,《山村老尸》给观众带来的恐怖感不是面目狰狞的尸体带来的,而是对于一系列的灵异事件找不到行为主体。比如,在影片35分17秒至35秒,有这样一幕:当毛老师告诉小明死去的人祖籍都是黄山村,一定是黄山村死去的冤魂在作祟的时候,屋子里的电灯突然毫无预兆地忽明忽暗闪烁,接着屋子里无故起来大风,风把窗帘吹得凌空飘舞,又把风铃吹得叮咚作响。毛老师说了一句经典台词“反应,他们(冤死的鬼魂)有反应!”再如,在影片的42分25秒至44分42秒,有这样一幕:当小明说“老先生,已经死了三个人了,都和楚人美有关”时,李强老先生盛水的玻璃杯无故“啪”地一声碎了,当时的特写镜头告诉观众,杯子谁也没碰,自己却碎了。许多观众看到这两幕的时候都是紧张而害怕,但这两幕中,一没出现尸体,二没出现鬼魂,电灯忽明忽暗,杯子无端被击碎,这些行为莫名的地发生了,却没有人看到行为的主体。第二,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恐怖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伴随着人物的判断、推理和探索,或者说,有很大的悬疑成分。小明最初认为他的朋友连续死亡是由于玩了“通灵游戏”接触了尸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在毛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揭开谜底,罪魁祸首不是尸油,而是大家都喝了潭中之水。第三,影片中没有任何楚人美的尸体出来杀人的场景。Anny有一句经典台词“鬼自己不会杀人,而是导致人产生幻觉”。这就证实了东方人对鬼魂的传统看法――人死之后是不会动的,尸体不会一跳一跳地跑出来杀人,而是通过诱惑人产生幻觉来杀人。第四,虽然《山村老尸》有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成分,但它毕竟告诫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道理,劝人善待他人,不可作恶,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西方(英美)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

英美的恐怖电影确切地说是典型的“哥特” 式电影。所谓“哥特”式电影,是指与英国尖楼顶、小窗户的古代城堡以及城堡里的僵尸为题材的恐怖电影。这类电影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三点:(1)教堂、城堡、地下室等阴森的地方往往是故事的发生地点。(2)人死后,许多棺材中的尸体会变成吸恐怖的血僵尸而不是变成鬼魂,僵尸会走动、飞舞或跳跃,僵尸通过吸人血而杀人,但不是鬼魂的报复杀人。(3)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体力和胆识征服了吸血僵尸,影片所要表达的不是教化人们善待他人,多行善事,而是表达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崇拜。

以英国恐怖影片《红衣僵尸》为例,这部电影是英美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英美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地恰到好处。影片摄制于1992年,是由英国哈德维电影公司荣誉出品的。影片讲述了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残破教堂里的阁楼中,藏着一个不出名的传教士的棺椁和遗体。有一天,雷阵雨的放电现象刺激了阁楼中的遗体,遗体变成了僵尸,穿着入葬时的红衣服,到处吸血害人。被他吸过血的人会变成新的僵尸,作为他的随从,去害更多的人。后来,英国的一个伯爵和他决斗,挽救了镇子里所有的性命。

“哥特”式电影的三种恐怖主义表现手法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得灵活自如、恰到好处。首先,故事发生在教堂的阁楼里,这正好符合了“哥特”式故事的发生地点。西方人认为,许多葬礼在教堂里举行,而且许多教堂年月久远、窗户狭小、光线昏暗,正是闹鬼、产生僵尸的好地方。在影片的19分19秒至20分00秒,导演用逆光特写镜头描述了一道闪电打在了棺材上,棺材盖抖动几下,“砰”地一声被炸开,红衣僵尸面目狰狞,青面獠牙,从棺材中跳出来。其次,令观众产生恐怖感的是僵尸的“所作所为”,而不是死去人的鬼魂。在影片中,传教士的僵尸受到外界刺激复活以后,就像一个力量庞大、能力无限的人,有时行走,有时飞舞,残害着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咬死,变成新的僵尸。从头至尾,僵尸没有复仇,没有说话,没有像中国的“死去鬼魂”那样去完成未竟的心愿,而是作为邪恶恐怖、无可控制的物体把危险带给每一个人。最后,在影片的结尾,米纳顿伯爵凭借自己聪颖的智慧、过人的体力和胆识征服了吸血僵尸,虽然也受了伤,但救了整个镇子的人,还镇子一个安全与宁静。这正是西方电影中的“英雄崇拜”情结。

三、近年来两种表现手法的融合趋势

中国和英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有几百年的历史,亚洲各国和西方各国的电影传播与交流也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当代社会,经典的西方恐怖电影涌入东方各国,尤其是英美的恐怖电影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恐怖电影纷纷通过国际奥斯卡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而流入西方世界。虽然中外恐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恐怖感是“同源而不同流”,但这两种“流”有交织融合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僵尸为题材的鬼片被中国港台电影人所接受,出现了林正英、洪金宝、黄百鸣等著名鬼片明星,也出现了《僵尸先生》《鬼吓人》《开心鬼放暑假》等红极一时的鬼片电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港台的鬼片电影并没有照抄照搬西方“哥特”式恐怖电影的表现模式,而是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比如,虽然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阴森之地,但故事的发生地点却不再是教堂、而是中国的祖坟地或者停放尸体的义庄;虽然故事中有吸血僵尸,但僵尸却被“中国化”了:林正英系列鬼片中的僵尸都是穿着晚清的朝服而不是西方的燕尾礼服;僵尸的一举一动都被喜剧化了,在中国港台的僵尸鬼片中,僵尸可以打酱油甚至哄孩子睡觉,男僵尸与女僵尸可以眉来眼去地谈恋爱,僵尸的喜剧成分远远大于恐怖成分。

2008年,美国雅斯里电影公司摄制了一系列影片《死神即将来临》。这一系列影片共四部,“不可改变的宿命死亡”为主线,用中国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把恐怖感传递给观众,轰动全美。故事描述了一系列大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顺序一个一个死去,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地改变死亡的命运,却都无济于事。影片35分18秒至36分11秒有这样一幕:一盒冰激凌融化成水,水透过纸杯滴下来,滴到插座上引起火花,烧坏了温度调节器,使热疗美容室温度不断上升;同时,一个拖布莫名地倒下来,从外边倚住了门,最终导致两个女孩被活活烧死。一切就像一个人在故意操作,却又看不到这个人。美国著名影片评论家、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圣•墨尔本赞叹道:“《死神即将来临》是东方恐怖主义在美国电影界的杰出代表。我想20年内,不一定有其他影片能超过这个艺术成就。”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21世纪,电影业也在加速着它自己的“一体化”进程,东西方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虽不尽相同,却一样逃脱不了中西融合的总体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恐怖电影会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电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07(08).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5

[关键词] 模糊语言 商务信函 语用功能

引言

众所周知,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力求准确严密,清楚易解,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免引起双方的误解。至今为止,中外许多学者都相继提出了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原则,即7“C”原则。由此看来,商务英语信函似乎不需要模糊语言。然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范中的应用却不胜枚举。它看似模糊,实则具体,囊括了更宽的范围,防止产生漏洞,对经贸双方的活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模糊语言概述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许多模糊概念和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伍铁平,1999:364)。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性;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语言的模糊性根源就一直存在着争论。近年来,有关文献对此问题作了总结,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客体、语言和认识主体。吴世雄和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我国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国内学者对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的看法,认为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吴涌涛也认为:“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不仅在于主体,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同时决定的,不能只从单方面讨论模糊性”(转引自李文戈,武柏珍:2004)。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及其语用功能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商务信函有着自身特点。如在叙事时多用直笔而不用曲笔;议论时不广征博引而是简略概说;说明时只对事务的性质和特点作平直的介绍等等。总而言之,商务信函的写作应符合完整、具体、清楚等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业信函都要具体,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但允许一般化,而且笼统一些反而更好。为了‘外交’,为了‘策略’,也可以避免太具体”(诸葛霖,北京:1987)。模糊言语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1、保护写信人的利益

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为了避免卷入纠纷,写信人往往使用模糊的措词。一方面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双方的信任。如:

(1)You will of course treat this letter as strictly confidential.

这句话表达了写信人的一种期望,却又暗示自己并未直接向对方提出一种祈求,从而维护了本公司的形象。

在我国的进口业务中,报盘分两种,有法律约束力的实盘和无法律约束力的虚盘。实盘函在法律上称为要约,一旦发出,报盘人不得随意变更其中的内容。为了防止自己的发盘在对方接受之前由于市场行情变化而遭受损失,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话语来使自己的报价变得不确定。如:

(2)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5th April, requesting for a further supply of our crockery, we are pleased to quote as follows: Teacups USD 500,00 per hundred CIF San Francisco Net. You are allowed a discount of 5% for items ordered in quantities of 500 or more. The above quotation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在上句答复中,写信人清楚地报出了产品的价格供对方参考。但是由于最后一句中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的存在,使得这次的报价不会成为成交的要约,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能够在市场行情呈上涨趋势或前景非常的时候有效地保护已方利益。

2、摆脱尴尬,保存面子

在商务信函往来中,写信人有时会面临一些不忍或者不可能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采用宽泛含蓄的、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词语来回答以保存对方的面子。比如:

(1)Many of our clients are in market for Christmas toys and your quotation is worth considering.

(2)What you mention in your letter about the question of your order No.123 for 5,ooo pieces of linen cloth has had our attention.

上面两例中,“worth considering”、“has had our attention”仅仅表明了写信人的“意向”或“态度”,既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而是使用了模糊、模棱两可的措词,给双方留有面子,也给写信人留出了做出安排的回旋余地,避免了把话说死或使交际陷入尴尬的境地。

同时,意义模糊的话语在交际中可以起“剂”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避免正面冲突。如果用于批评人、抱怨人,可以起到绵里藏针的效果。比如:

(3)If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you had failed to send us our orders on time, we should not complain, but we had the same experience last year.

“the same experience”到底是好是坏,只有在通读上下文之后,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会出该模糊话语的运用暗示了一种不满的情绪。而写信人在此通过使用模糊语言既很好地保存了收信人的面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双方对彼此的反感。

3、维持礼貌,体现优雅与得体

在撰写商务英语信函时,礼貌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实现顺利交际的目的,交际双方都应遵守礼貌原则。而模糊语言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使用会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让交际双方做出富有弹性的回答,从而使语言表达得委婉含蓄、礼貌得体。如下是一封抱怨信:

The products we ordered from you should have reached us last week, but we have not received anything. Now the delay in delivery has put us in an inconvenient position.

Could you look into the order and see to the delivery? We will have to think about to buy from other suppliers if we cannot receive it from you in one week.

在前两句中,写信人通过对句子主语的转换使抱怨的对象变成了product 以及delay,从字面上模糊了真正导致问题产生的主体―收信人。这样的表达既明确说明了事件本身,也避免了直白地采用you作为主语会给对方造成的情感伤害。同时为了引起对方的重视,写信人在最后一句中对方提出了警告,但并未使用确定性表达而是采用了模糊性表think about,如此既为他将来可能作出的取消订单决定作了铺垫,也不会让其在找不到替代供货商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糊言语作为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在商务信函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发挥着其特有的语用功能。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合作,因此在商务信函中,模糊言语的运用可以用来实施礼貌策略和自我保护策略,既可以有效地避免已方因为明确承诺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也可以避免直白地语言伤害合作双方的感情,有效地保护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商务信函中存在着大量模糊言语的现象不仅是事实,而且加强商务用语的模糊性研究,并且自觉运用,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是有其实际社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3).

[4]诸葛霖.外贸实用英语手册[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7.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6

第一,跟传统高校一起改变精英大学的角色。传统大学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式是通过从上而下,换句话说在传统模式大学直接培养的学生人数很少,这些学生在社会扮演的角色和作出的贡献,与大学起到影响还是很大。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MOOCs与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直接的教育关系,获益的学生是以前完全没有直接的跟大学的关系。

第二,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我们有两种使用数据的方式,第一种是给上课的教授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仪表,通过这个仪表能够更好的监测学生的表现,比如通过平台上的数字仪表,也可以看到有多少学生浏览了他的视频。第二种是在校内上“翻转课堂”,教授和学生做互动的练习交流。这个数据仪表可帮助教授识别什么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什么是学生还需要帮助练习的内容,通过记录学生的所有行动,用数据对不同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第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方法。如果还能把学生的评价值做分析,只用可靠的学生评分,学生比助教会更准确。美国的教育部门曾开发的一个网站,收集了大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它的目的是让教育工作者一清二楚地知道,有哪些教法是有效的,哪些教法是无效的。当前,有许多完全缺乏数据依据的教法。我们必须区分我们给学生的教育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MOOCs的规模也依赖于国际性。虽然起源于美国,但用户当中有60%左右来自非英文国家,以及30%来自发展中国家。国际教育也并不是我们发明的,不过我觉得我们的国际性还算是比较新型,而且会随之而来全新的机会和全新的挑战。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7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研究

一、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对于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义,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同时使用本国语言(一般为本国通用语言)和外国语(在我国主要为英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即狭义的双语教学。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我校率先开设了《世界贸易组织法》英汉双语教学课程,授课对象为法学专业和全校其他各专业的学生, 这是作为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在包括法学在内的六个本科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高校顺应我国“入世”以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我国已开始履行“入世”承诺和成员国义务,迫切需要大量懂经济、懂外语,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1](P48)

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这种人才需求。一方面,外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另一方面,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我校选修世界贸易组织双语教学课程的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却仍然无法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进行有效的日常交流,这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学英语应试化教育结出的恶果。同时,不少高校法学专业英语教学仍局限于单词解释、段落理解和语句翻译的陈旧模式,没有切实重视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施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WTO的整体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又强化了英语语言的运用技能,可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实行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是我国“入世”后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扩大对外开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WTO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正确理解WTO法律制度必须要有坚实的外语基础。执行法律的首要前提是正确理解法律的真实要义。作为我国履行成员国义务的根本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的正式文本为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 我国官方公布的中文译本只供国内执行的参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一旦我国与其他WTO成员发生贸易争端,只能按照外文文本解释和适用WTO规则。对现行的中文译本,已有学者提出一些批评意见,认为一些翻译违背原文的意旨,[2](P195)不利于我国正确履行义务和维护本国合法权益。

其次,有助于为我国培养精通外语和WTO规则的复合型、实务型专业人才。“入世”以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与各国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贸易磨擦和争端不可避免地会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大量能够运用外语和WTO规则直接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专业人才,以维护我国及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人才需求。

第三,“入世”以后,我国需要大量从事WTO及其他国际惯例研究的专业人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由于我国长期被排除于WTO(包括GATT,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外,对WTO规则不甚了解,对WTO规则的研究也不够重视。目前,从事WTO研究的学者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水平不高影响了他们对WTO外文资料的理解和运用,导致一些研究难以深入,往往局限于“炒冷饭”;另外,外语水平不高也妨碍了国内学者在WTO研究领域与国际学术界之间的通畅交流。“入世”以后,这一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改变。培养懂外语、懂经济的WTO研究型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

第四,开展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实现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市场的需要。邓小平曾经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但是,遗憾的是,其后,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立法和配套措施;相反,教育应试化现象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呈加速之势,经济国际化迫切要求我国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善于进行国际化交流的专业人才,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这一市场需求。

二、双语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由于我国对WTO(包括GATT)法律制度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一些高校开始在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国内有关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的教材也只有有限的几种,而可以用于双语教学的通用教材尚未见到,这就给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双语教材的编选也成了一个难题。

即使对于国内较早实行双语教学的一些课程而言,在双语教材的选择上也一直存在分歧。有人主张使用原版外文教材,[3](P43)以保障学生能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教材,与“世界同步”,与“国际接轨”;也有人主张另起炉灶,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学者、专家编写外文教材,以适应国内学生的外语水平和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单就世界贸易组织法而言,大量引进原版外文教材,既不经济,也不实用,因为引进原版教材成本较高,而且存在文字艰深、文化差异等问题,会增加学生的学业成本和学习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WTO学者相当缺乏,在短期内还难以组织力量用外语统一编写出高质量的双语教材。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编写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材的尝试与探索,相反,完全可以由有条件的学者自行编写教材小范围试用,时机成熟时再编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考虑到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和双语教学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编写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材应当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结构严谨,内容关联。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包含庞大的法律体系,编写教材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的编排体例应尽量简约合理,章节之间应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据此,笔者编写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材分为正文十六章和附录,正文分别是从GATT到WTO、WTO基本原则、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农业与农产品贸易、纺织品贸易、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反倾销协定、保障措施协定、非关税壁垒、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政府采购、多哈回合与后多哈发展之路、争端解决机制以及中国与GATT和WTO,附录则包括英文版本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其次,术语精确,语言简练。WTO法律制度专业性很强,专业术语已约定俗成。教材使用的术语必须精确恰当,教材的语言应体现法律英语的庄重和严谨的特征,既避免艰涩难懂,又要避免白话如水。再次,由浅入深,评介结合。教材不是专业著作,既要有对具体法律制度的介绍和简要的理论阐述,又要有对实践的总结和相关案例的评析,既有层次,又有深度。最后,文化嵌入,法制传承。作为国际组织的WTO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各成员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差异很大,体现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果说“双语教学课堂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的场所”[4](P51),双语教材则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因此,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材既要介绍WTO有关法律制度,也要涉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有关成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况,尤其在评析具体案例和介绍WTO有关背景时应该涉及有关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分析。

三、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教学目标。目标是行为的动力和向导。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掌握WTO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我国的“入世”承诺,对我国“入世”后的法律制度完善及对相关产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思考;后者表现为能比较地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有关的专业交流,包括英文专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写作能力、翻译技巧与听说能力的提高。这两者应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方能达到“通过提高英语水平的手段提高法律专业水平”(陈忠诚语) 的目标。

(二)教学模式。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育界并未达成共识。就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而言,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中的一些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朗读或翻译专业英文教材,或采用英文教材,教师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可以主要使用英语,遇到特殊的专业词汇可以辅以适当的汉语解释或说明,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其次,教学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即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师生讨论、课堂提问等互动交流的模式。目前,有些高校的一些双语教学课程仍沿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词汇辨别、解释、段落讲解和语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明确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并进行督促检查。课前预习有助于消除或减少学生的语言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师生互动的根本前提。

(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应以教材为主,并辅以补充案例分析材料。由于WTO法律制度的复杂性,相当一部分内容很抽象,如果课堂教学局限于WTO具体规则和制度的讲解将非常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形式,增加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因为语言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除了应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流利的英语表达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双语课程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原因之一就是上课内容或方法单调乏味。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应当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制成POWERPOINT课件投影,使学生对上课内容一目了然,减低理解的难度。其次,配以适当的图像和音像资料,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第三,对一些用英语难以解释清楚的专业术语除用汉语解释外,并印发常用词汇表。第四,为方便学生理解上课内容,我们还印发了课堂教学提纲和WTO法律制度概要作为教材的补充。第五,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如在讲解WTO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以及中国“入世” 历程时,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总结历史原因,并预测发展趋势,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还与学生保持课外联系,随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四、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育学界对如何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素有争议。有学者对热衷于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方面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5](P43)笔者表示赞同。双语教学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环境和多学科配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有别于普通课程。从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角度来看,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1.对双语教师的评价标准。目前,不少高校对双语教师的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历、职称、外语能力、职业道德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这本无可非议,但也不应忽视对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的要求。[5](P44)笔者认为,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文化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评价双语教师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历背景。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双语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学历条件,即本科或本科以上,最好是英语和法学专业双学历。目前,比较理想的学历背景是英语本科,法学双学位或硕士学位,因为英语本科毕业生一般已具备双语教学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加上必备的法学专业知识,应当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其次,文化素质。本文所及的文化素质是指双语教师必备的社会科学素养,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主要贸易大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概况以及基本的政治学、经济学知识,因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授人以渔,己所不知,何以授人?

再次,教学能力。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和传授专业知识的技巧与经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现实中不少双语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但英语语言能力差强人意,因而,保证和修炼双语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不可忽视。

最后,科研能力。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模式,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应鼓励双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双语教学的规律性,以丰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2.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与方法。一般地说,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其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结果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双语教学而言,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并以此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评定的要素之一。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8

【关键词】后现代娱乐方式 媒介万能 媒介失控

一、 楚门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催化出的“真人秀”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阶段,在这个社会中,娱乐成为难以抗拒的力量,在为人们不断满足“快乐”标准的同时严密而又无情的将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从而剥夺了人的自主性、选择性。由此,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

作为由媒介建立起来的后现代社会,电视媒体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恰恰为公众追求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无中心化、无权威化提供了有效保证。人们在后现代主义平民文化的冲击下摒弃了以往的现代主义的精英模式,开始视“娱乐”为消费品,对于事物的评价不再注重其实用属性,而是直接对其“”进行消费。“真人秀”的出现无疑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最有力的证据。

真人秀,尚没有规范的定义,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①

伴随着“真人秀”的诞生,它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娱乐狂潮,尽管“真人秀”的节目样式和种类不断翻新但所有节目本身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贴近生活,接近真实,并且满足了人类的偷窥欲。在“真人秀”节目中,参与者不仅仅是节目中的竞赛选手,更主要的是守在电视机旁窥视事情发展进程的广泛观众。在节目背后,参赛选手为了能够不被淘汰出局往往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例如拉帮结派、勾心斗角、造谣诽谤等等,而电视媒体却处心积虑的深入挖掘这些人性的阴暗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曝光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与猎奇心理,从而取得暴涨的收视率来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楚门的海景世界恰恰是“后现代”催化出的畸形产物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所制造出的娱乐悲剧。

二、透视《楚门的世界》中的媒介万能现象

二十世纪上半叶,“媒介万能论”曾成为定义受众性格的主流见解。在这个阶段,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普及并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导致这一认识占支配地位的缘由可以追溯到拉斯维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技术》的出版(H.lasswell,1927),美国纽泽西州《火星人侵袭》广播剧的播放造成了上百万市民的大恐慌(1938),以及二战后,众多学者在“战时社会舆论动员”的系列课题研究方面,获致了丰硕成果等指标性事件(1940~1950)②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在该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大众传播发展的迅猛势头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各个阶层对于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程度,人们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被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③

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到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无一不受到大众传播的极大影响与渗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媒介万能”对当今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及心理解构所催化出的畸形裂变。或许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楚门(Truman)作为电影中的主角,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叫做海景的小城(一座巨大的摄影棚),受到一个称为“海天堂岛”的巨型卫星拍摄机构的严密监视。在他成长的几十年中,楚门一直在大约5000台摄像机的注视下过着“平凡”而又“普通”生活。“1.7亿人目睹了他的诞生;220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收看了他学会走路;全世界都窥视到了正值青春的他甜蜜的初吻……”楚门始终不知道自己是电视制作人克里斯托弗所制作的高收视节目“楚门秀”的主角,更不知道在他心中日夜赞美的真正的上帝却是这个躲在摄像机背后的老头。这个全能的上帝躲在巨大的摄影棚里的某个角落为他导演一场连续30年的“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众多演员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甚至连天空、大海、打雷、刮风、下雨都被事先设计好了。

尽管作为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主角,尽管他24小时被无数人时刻关注着,但楚门只是一个生活在这个如同“鸟笼”式的生存空间中的普通人,普通得如同我们自己或者我们周围的人们。他有许多欲望,又很容易满足,有时会欣喜若狂有时却如丧考妣,然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彷徨郁闷,不知所措。万能的上帝(制作人克里斯托弗)为了能使“楚门秀”更能产生“后现代娱乐方式”的娱乐效果,他不断的给剧中的主角制造各种刺激从而使他的长剧(《楚门的世界》)跌宕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④

影片无疑对媒体权利和媒体万能理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同时也揭露了作为媒体的观众,他们对偷窥欲望的贪婪。作为西方社会极力鼓吹的“人权自由”中的核心概念“隐私不受侵犯”在此刻却变得支离破碎。而《楚门的世界》本身所探讨的由“媒介万能论”衍生出来的“后现代娱乐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例如媒介对人们生活的侵犯、广告的无所不在、人的道德麻木等等,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生存的这个被媒体渗透的世界,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启发我们对媒介传播不受节制以及媒介万能理论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也带动了一系列同类电影的诞生,《艾德的私人频道》就是就这一话题所产生的新的思考。另外人们逐步认识到“后现代娱乐方式”所掀起的一个又一个娱乐狂潮显露出的人与人之间虚伪假面的相处方式以及冷漠、麻木的处世态度。

三、“后现代娱乐方式”引发的媒介失控

布热津斯基曾在他的《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中预言21世纪前期将会发生媒介失控。他认为:“电视是导致媒介失控的根源,对于世界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电视是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这方面,它正迅速的代替历来由家庭、教会和学校所起的作用。”⑤然而处在后现代主义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看重现代性之后和之外的一切。诸如,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性、平面化等,对于被现代化看重的一切如原则性、整体性、确定性、权威性、同一性、统一性、规则性都加以拒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接受媒介信息更容易出现无理化的盲从倾向和浮躁感,针对群体的研究中,群体呈现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同时在一个人类群体中集中暗示和传染性达到一定程度,即会造成群体舆论向着某个方向迅速转向⑥。现代传播媒介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在极力宣扬人人都应有权利追求与实现个人欲望并且享受个人欲望的同时制造了一系列适应这一思想观念的后现代主义娱乐方式,“真人秀”就是这一娱乐方式的“突出”代表。人们对于“后现代娱乐工业”生产出的各类娱乐商品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疯狂,对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在秀场上表现出来的出色品质和非凡能力的关注和钦佩,在“选秀族”那里异化为疯狂的“偶像崇拜”和极度夸张的自我表现。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的观念被严重消弱。于是,那些“秀场”成为了巨大的利益“”,上演着各式各样尔虞我诈和孤注一掷。节目制作方的赌注是收视率,评委的赌注是公众关注度,选手的赌注是一夜成名。⑦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却成为了这场“赌局”的唯一原则。

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泛化娱乐”的结果是“娱乐致死”;是否人们意识到在感受不受节制的后现代娱乐方式激发人们的欲望膨胀所产生的同时,其结局是成为了娱乐工业的牺牲品;虚构的电影情节是否就是对媒介失控社会的真实预言,楚门会不会就是我们自己?

四、结语

在现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众媒介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工作,也不单单是满足大众生活的娱乐目的,媒介应为培养道德风尚,塑造社会行为范式做出积极努力。对于《楚门的世界》所折射出的媒介失控的隐喻值得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0317.htm

②林晓光:《日本受众社会心理构造成因的切片分析――兼论德弗勒“媒介效果研究”操作模式的缺陷》,《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3卷第1期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P194

④百度百科,baike.baidu.

com/view/112293.htm

⑤[美]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失败: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9

纳米二氧化钛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应用

氢气、氧气和氯气的制备和性质微型化实验探索

合成N-苯基-N'-(1,2,4-三氮唑)脲最佳条件的探讨

正点阵与倒易点阵中的对应关系

均匀系统的平衡稳定条件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证明和统计解释

对《鱼缸中的怪现象》一文的质疑

a粒子径迹探测实验教法意义上的研究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回归问题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

单片机数字触发电路

三相异步电动机与配套设备的故障区分

包含ф-强增生算子方程的迭代解

高斯求积公式教法研究与改革

Fuzzy区间数的一种排序方法

几类特殊多元函数积分的计算方法

关于数列极限的计算

RSA算法及实现细节

科研平台简介区域经济研究所

《野草》、《圣经》与鲁迅对尼采戏仿的承袭

忧伤唯美的抒写——张楚小说新论

互文性理论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危机”问题

枪王——老舍《断魂枪》与冯骥才《神鞭》之比较

所乐衡门中,欣然赏其趣——有关王维诗中孤独意识的研究

形解验默仙,餐霞不偶世——论嵇康的道教信仰

灵动的现代神话原型王国——《蝇王》原型体系的建构与阐释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论阴阳五行说对王逸《楚辞章句》的影响

基于HNC的汉语非常序对象宾语句分析和处理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从名词的外延特征看“指别”与“说明”两种功能——双面句式及不对称性研究

“其实”句与“但是”句的语义、语用认知分析

“A死了”结构的语义语法分析

关于陕北延川方言的归属问题——兼谈晋语志延片的调整

居延汉简的频率副词

老子“守中”思想探源

《金文编》记号及记号字研究

广告英语的句法及修辞特征

澳门回归与祖国完全统一

喜迎澳门回归祖国

道德社会历史本质论和规范本质论初探——学习邓小平道德论的体会

试论“关键在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唐山地方史研究的新突破——评《日历上的唐山史记》

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试论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

知识经济与高师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认知活动中的心理状态研究

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素质研究

加强主体性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

游子归乡与文人传教——辜鸿铭、林语堂对外文化介绍的同与异

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三驾马车”论

浓郁的山村情清醇的地域味——论赵树理作品的美学风格

一目尽传精神——鲁迅小说几例点睛技巧分析

辛弃疾“以文为词”简论

语言的模糊性与语境

楚门的世界英语影评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效率 存在问题

引言

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不仅成为一门国际化语言,而且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如何掌握好英语,并且为自己在将来日益国际化的社会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现在很多中国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学不同,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如社会政治背景、教育政策和教学模式等。

起初,在中国大学中,大学英语教学被命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1986年后,更名为大学英语,并且成为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过去的20年中,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取得了卓著的成效。2004年,教育部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指南。然而,改革并未像预期那样进展顺利,还引起了一场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争论风波。有些人支持改革,而有些人因改革引起的新问题而提出质疑。质疑的焦点仍然是老师与学生在英语的教与学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经过8到10年的英语学习,学习者仍然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语或书面交流。“哑巴英语”或者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本文将从这一现状形成原因的角度进行挖掘。只有通过准确地“诊断病因”,才能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人士进行的“对症下药”。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文化背景、教材的选用、学生的动机和教师的素质。

1.文化背景

在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时,不得不提到中国文化中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文化。尽管中国是由众多不同文化和传统民族组成的,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除了几次短暂的分裂,中国总体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和平共处,把汉文化视为中华文化的基础。这种热爱和平的思想对中国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将遵守上级政府的政策、命令和法令视为己任。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系,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教育体系。受“大一统”思想影响的教育理念必将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

1.1教育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不是由各所大学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而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成为全国各所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教材选用和教学评估应遵循的标准。各所大学要抛开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力求达到中央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的微小调整都会对基层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结果导致各大学不能根据自身的节奏维持一个稳定的教学模式,必然降低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1.2应试教育

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有统一的评估体系来评价每所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并有效的手段。这种应试教育评估体系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兼顾所有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能力。这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掌握实用的语言技能。此外,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灌输所谓的考试技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单词、语法,而不是如何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通过考试,学生认为训练与考试无关的语言能力是浪费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忙着准备考试,英语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无从谈起。

2.教材的选用

教材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核心的角色。一套优秀的教材,或者说能充分使用好一套优秀的教材,将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作用,否则适得其反。研究表明,98%课堂讲授和90%的学生作业都是基于教材而展开的。尽管市场上的英语教材琳琅满目,但是没有一个权威的教材评估体系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时参考。很多教材毫无疑问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

2.1学生缺乏兴趣

根据束定芳在2004年所做的对英语教材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一种自然的、放松的、有趣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只有6%的人愿意通过教材来学英语。这个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大学选用的英语教材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同时也说明,学生更希望通过一种更地道、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多样化的方式学英语,而非单纯地通过一本教材,枯燥乏味地、远离生活地学英语。

另外一项由余千华、樊葳葳、李娜于2008年做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材的调查表明,在中国出版的三大使用率最高的英语教材中,其选择的课文话题与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大相径庭。英语教材,作为大学生英语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如果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势必对英语教学效率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2.2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都是由全国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中国是个大国,各个大学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及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尽相同。教材编纂者很难将不同地区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都考虑进去,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的需求。这些教材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反而阻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进步。新形势要求新的教材应该有新概念,用现代的技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名牌大学的学生需求。陈坚林表示,中国的英语教材编纂目前已经经历了四个关键时期,然而没有一套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致力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人士正期待一套有着全新教学理念的教材问世。

此外,中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如果没有教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教师也不知道教什么。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局限于学习陈旧的内容,教师也连续几年教授同样的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会逐渐对英语教学失去兴趣。

另一个问题是有限的学时与教材上繁多的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大学的大学英语课平均学时为每周4到6个学时。然而,一整套大学英语教材通常由好几本书组成,包括听说、泛读、精读、快速阅读,甚至还有写作。要在每周4到6个学时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数老师都会觉得时间仓促,无暇顾及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学生有多少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空间。如何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巨大挑战。

3.学生的态度和动机

大学生,作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态度和动机是在决定英语教学能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因素。

3.1英语学习中无明确目的

大多数大学生在踏入大学之门前,已经在中学甚至是小学有了6到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按理说应该能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小学中学的英语教学和大学一样,都是应试教育。为了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英语成绩,老师的教学同样是一切为了考出高分服务。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应试教育培训,但语言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是一片空白。例如,在笔者教授的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做阅读选择题,做得又快又好,但当要求他们用简单的英语来概括这篇阅读文章的大意时,全班却鸦雀无声。很多大学生学英语是因为这是一门必须课,必须通过四级才能取得本科学位证。这种不明确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会造成英语教学效率低下。

3.2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因为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学习动机。自觉的学习者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将学习当做自己的责任,并且会投入大量的精力自学,也懂得如何自学。学习的成就感又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学习动机。

然而中国的大学生,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早已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极度依赖老师和教材,以至于在课后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能做的无非是复习课堂笔记和单词,这样学习效率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4.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大学英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然而,在大学中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角色是什么。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反而可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中国人,并没有国外生活的经历。毕业后,他们直接走上英语讲台,尽管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但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用国外现代的、先进的英语教学方式和理念来武装自己的。

在一般的课堂中,教师总是站在讲台前,面对着一排排听讲的学生,教师总是急切地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除了偶尔提几个问题外,整堂课下来,教师几乎从头说到尾,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学进去了。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权利被剥夺了。理应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者却变成被动的接受者。有些教师对自己的口语水平缺乏自信,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所以他们干脆采用传统的灌输语法和字词的教学方法,而不能把课堂组织成一个学生热烈讨论的平台。学生的口语水平非常有限,尤其在普通大学中,每节课只有固定的一两个学生能说爱说,其他学生一片沉寂。面对这种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用语言畅所欲言,很难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是告诉学生学什么,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学。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应多采纳国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渐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