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7 21:05:22

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趵突泉志》;凡例;方志;艺文志

【Abstract】"The Baotu Spring Journal",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Ancient Local Chronicles. It has a hig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alue. The regulations follows the previous similar work style, but also has its ow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has an irreplaceable value of documents for the study of Baotu Spring and spring culture of Ji'nan .

【Keywords】"The Baotu Spring Journal"; regulations; Local Chronicles; anthology

《趵突泉志》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记述一处名泉的方志,作为中国古代方志编纂成熟期的作品,《趵突泉志》吸收了前人编纂体例的优秀成果,又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研究趵突泉济济南泉水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一、任弘远与《趵突泉志》

任弘远,清代康乾时期济南文人,字仔肩,号泺湄。祖籍河东(今属山西),清初其祖父来山东为官,遂定居于历城(今山东济南)。据任弘远之侄任梦菊记载,任弘远“幼负轶才,性好吟咏。及壮,游四方,所交皆当代宗工。以故诗、古文、词蔚然成家。又喜表彰前辈,搜剔古迹。” [1]251任弘远颂咏济南湖光山色的诗篇甚多,其中尤以《明湖杂诗十首》、《秋日游趵突泉望白雪楼有感》、《鹊华桥》、《百花洲》等最为著称,这些诗文均收载在他的诗文集《鹊华山人诗集》、《见山亭集》中。[2]

《趵突泉志》始编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历经二十九个春秋,最终于乾隆七年(1742年)正式完成。对于编纂这部《趵突泉志》的缘由,他在《纂修〈趵突泉志〉叙言》中写道:“惟吾历趵突泉,处于会城之外,易为履齿所经……虽磨石纪事可传于奕祀,然风雨之剥蚀,久而必蔽,其贞泯之存者固有以知之,倘历年久远,物换境迁,终未若书之简编为尤愈。” [1]1济南历史悠久,泉水丰富,世称“泉城”。其中,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尤为著名,文人雅士,多有游历。任弘远立志为趵突泉编纂一部志书,以为后人保存与趵突泉有关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趵突泉志》两卷本有乾隆七年(1742年)刻本,有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和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其中只有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全本,该馆原馆长助理刘泽生先生即据该馆藏本加以校注,成《趵突泉志校注》一书,于1991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为广大读者阅读原书提供了便利。[2]

二、《趵突泉志》凡例渊源

地方志与辞书、类书一样,有“凡例”之设置。“凡例”,亦称“凡例”、“例言”、“发凡”、“总例”、“叙例”、“略例”等。“凡例”一词,语出自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3]后来,人们把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称作凡例。

地方志定型于宋代,“凡例”是志书定型化的产物。宋景定二年(1261年)修纂的《景定建康志》,就提到“定凡例”是编纂地方志的首要一步。不过,此时方志凡例的内容大多包含在自序或自跋之中,很少单独列出。到了明、清,方志凡例大多独立成篇,冠于卷首。历代编修地方志书,都非常重视制订凡例。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21条,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修志四十款》、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修志牌照》23条,民国十八年(1929年)内政部呈奉国民政府核准颁行的《修志条例概要》22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京政府内政部颁布的《地方志书纂修方法》9条等,都是全国性的通行修志法则。这些凡例,是就某一具体志书而言,具有法则性能,作为编纂志书的准则。[4]

《趵突泉志》的来源,据《凡例》记载:“趵突泉旧原无志,就《历城志》所载充拓敷衍成书,其发凡起例,皆遵《虎邱志》、《罗浮志》、《嵩山志》、《天台志》等书之例。” [1]1由此可见,《趵突泉志》凡例的撰写是来自于对《虎邱志》、《罗浮志》、《嵩山志》、《天台志》的继承和发展。

《虎邱志》,即江苏苏州虎丘山志。传世的《虎丘山志》有六本,现存最早的虎丘山志是明王宾成化本《虎丘山志》抄本,传世最晚的民国黄厚诚著的《虎丘山志》,清顾湄编的《重修虎丘山志》10卷,文肇祉著《虎丘山志》、陆肇域、任兆麟编《虎阜志》10卷和释佛海《虎丘缀英志略》等。任弘远所指《虎邱志》为清代顾湄编的《重修虎丘山志》。顾湄,字伊人,江苏太仓州人。康熙年间,顾湄折衷其所能见到的王、文、周三志,芟芜订讹,捃摭遗佚,参以己见,编次成《重修虎丘山志》10卷。后人称该志“历引郡邑诸志,各有考据,堪称考据精当之作”。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分别藏有此志的康熙十五年吴门怀嵩堂刊本和宣统三年集群图书馆铅印本。[5]

《罗浮志》,即《罗浮山志》。罗浮山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长宁镇境内。《罗浮山志》,十卷,明陈琏撰。陈琏,东莞(今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撰于永乐五年(1407年),乃缘宋王冑旧本,由陈琏删补而成。

《嵩山志》,嵩山山志。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五代后称中岳嵩山。明陆柬著有《嵩山志》两卷。傅增湘在万历濮州志跋中曾叹到:“州邑古志,傅世本稀。”而山志在志书中较州邑志更少。此志各家书目不载,惟《千顷堂书目》有之。

《天台志》,即《天台山志》。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位于浙江天台县境内。《天台山志》一卷,元代著作,佚名。《四库提要》有录,“不著撰人名氏。末称世祖皇帝封道士王中立为仁靖纯素真人,知为元人所作。又称前至元间,知为顺帝时人矣。其书颇典雅可观,惟‘七十二福地’一条,不引杜光庭书而引《记纂渊海》,知为稗贩之学矣。” [6]

三、《趵突泉志》凡例的特点

《趵突泉志》创作于清代中期,此时地方志的编纂已步入了成熟期,因而《趵突泉志》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

一是发凡起例,皆遵前辈名志之例。虽然《虎邱志》、《罗浮志》、《嵩山志》、《天台志》等皆为山志,但方志的编纂体例大同小异,《趵突泉志》也继承了前人的修志体例。任弘远所著《趵突泉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宸游(记述清代康熙皇帝三游趵突泉的情景)、图经(收录了历史上三幅趵突泉园林建筑图录)、源流(引述历代文献阐释和探求趵突泉之发源与归宿)、基址(阐释趵突泉地理位置)、建置(记述趵突泉周边之楼、阁、轩、亭、门、坊、桥等设施与建筑)、沿革(罗列趵突泉自春秋以来古今称名之异,展示趵突泉的历史沿革)、古迹(记录历山堂、胜概楼、娥英庙、通乐园、槛泉坊、吕祖祠、白雪楼、杜康亭等趵突泉周边建筑当时之地理位置)、灾异(记述趵突泉历年遭遇的自然灾害和反常之自然现象)、人物(记载先秦至清初200位为趵突泉吟诗题字或捐资修葺的古代人物的简要生平)、仙迹(有关仙人趵突泉驻迹之神话故事)、幽怪(与趵突泉有关的幽灵奇怪之事)和传闻(不见于典籍而相传于父老之口的有关趵突泉的民间传闻)12章。下卷包括艺文(收录历代文人名士的吟泉诗文,计诗177首,词6首,文16篇,赋2篇)、金石(辑录趵突泉周边之历代石刻)和额联(辑录趵突泉周边之历代匾额文字)三章。在体例上基本继承了传统的修志体例。

二是内容完备,彰显山水志编纂法度。从类别上分,《趵突泉志》属于地方志中的山水志。山水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支流。山志所记是全国或省区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名山。水志以记载江、河、沏泊为主,辅以水利设施、名胜古迹等内容。山水志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卷首”,包括图、序、凡例等;第二部分是若干篇专述.即分门别类记述名胜古迹、湖光山色、人物故事、金石文物、艺文杂录等。[7] 《趵突泉志》作为中国古代山水志成熟期的著作,体例严谨,内容布局合理,是一部山水志编纂的典范之作。

三是尤重艺文,展现景观人文风貌。趵突泉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然而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挖掘。正如任弘远所述:“天下名山大川不少矣,所以不大著于古今者,以无才人之标题,韵士之歌咏于其间耳。趵突之泉亦奇矣哉,然郡乘邑志虽已载之,又安能尽斯泉之灵秀,而无遗漏乎?故远稽宋元胜国,近自昭代名流,或登眺而写其胜概,或游览而赋其清幽,情以性生,声由景集,泉之奇也,不因之益彰哉。况宸翰之飞洒,天章之昭回,又炳耀泉亭,迥非培行潦,杖策之所不至,屐齿之所不历者乎?作艺文志。” [1]62

《趵突泉志》收录了自上古至清代201名作者(其中有极少量为捐资修泉者)的202首(篇)诗文作品,艺文志的篇幅在全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趵突泉志》所收作者既有历代济南名士,也有名扬全国的著名诗人如曾巩、苏辙、元好问、赵孟頫、王阳明等,全面展示了趵突泉的人文风貌。《趵突泉志》的艺文志亦可作为一部诗文工具书,为诗文检索提供了极大便利。

《趵突泉志》介绍了趵突泉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故事、金石文物、艺文杂录等,体例严谨,内容充实,在体例上继承传统,又有所突破,结合地方实际推陈出新,较全面的展示了趵突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对于研究趵突泉及济南的泉水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弘远.趵突泉志校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

[2]任宝祯.任弘远和他的趵突泉志[N].济南时报,2008-3-18(A32).

[3]左丘明.春秋左传集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

[4]任根珠.新方志凡例丛谈[J].福建史志,1998(2):25.

[5]陈其弟.虎丘山志知多少[N].苏州日报,2009-11-13(C02).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2

历史和文化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作为城市,济南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区属于济北郡。汉初,设立济南郡,济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来,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等。

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泉城景点

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位于济南市中心,总面积105公顷,与大明湖、千佛山并称为济南市三大名胜。 趵突泉历史悠久,以"齐多甘泉,甲于天下"而闻名于世;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北魏时,因泉畔建有娥英祠,称"娥姜水"或"娥英水"。又林"槛泉"。金代又称趵突泉为"瀑流泉"、"爆流泉"。"趵突"’之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趵突泉,自金代就有人立碑,列入七十二名泉。趵突泉始终占居首位。 济南自古被誉为泉城,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而趵突泉则为济南七十二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等二十多处泉,组成趵突泉群,泉水清冽甘美。水温四季恒定在十八摄氏度左右。泉水盛期涌水量为每秒一点五立方米,三座泉眼浪花飞溅。"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一。 趵突泉,水涌若轮,景观奇特,自古诱发着无数游人的情思,给历代文人学士和游览者以极深的印象。自北宋以来,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如曾巩、赵忭、苏辙、元好同、赵孟?、王守仁、吴伟业、翁方钢、王士祯、何绍基、蒲松龄等都有吟咏佳篇。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也曾驻跸泉上,作诗勒石。昔日趵突泉,方圆不足四亩,既是香火胜地,又是卖艺、说唱、占卜和摆小摊的场所,1956年济南市政府把趵突泉整修泉池,疏浚河道,挖山堆石,新建亭榭,广植名木,将趵突泉辟为一处以泉为主,古建筑、山石、花草树木并举,玲珑剔透,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的公园,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园林和"十佳"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和海内外著名旅游胜地。

大明湖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现今湖面四十六公顷(690亩),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湖面约占百分之五十三。

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 "冬泛冰天, 夏挹荷浪, 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て渲校?缬蜗愎?quot; ; "鸥鹭点乎清波, 萧鼓助其远 , 固江北之独胜也。" 大明湖自1958年正式辟建为公园,经过疏浚清淤、修缮扩建,砌筑了湖岸,美化了园容,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添了茶社饭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旧貌变新颜,姿容胜往昔,成为济南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

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乏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 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

大明湖不仅是休息游览的极好场所,湖内还盛产莲藕湖鱼。 公园饭店擅长烹制以湖中鲜鱼、嫩藕、香莲为料的"全鱼宴、冰糖莲子、水晶藕、蒲菜水饺等具"历下风味"的名吃。 公园内现还辟建有书画展览馆、碑刻展等文化层次较高的观赏点。整个公园已初步形成集游览观赏、购物娱乐、文化欣赏、饮食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旅 游区。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

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海拔285米,周朝以前始称历山。相传古代舜曾于山下耕作,留下了许多至今广为流传的故事。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刻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故又称千佛山。唐代将"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月九"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逐成香火胜地。

千佛山1959年辟建公园,面积166公顷,东西嶂列如屏,风景秀丽,名胜众多。兴国禅寺居千佛山山腰,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南侧千佛崖,存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历山院,在兴国禅寺东侧,院内有舜祠、圣裔祠、三圣殿、一览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中国佛教四大石窟为一体的万佛洞,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隋、唐、宋造像风采。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在千佛山东麓,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与万佛洞之间是新建的中日友好园,其中弥勒佛铜像为主体景观,后有弥勒生平及传说的浮雕,周围仿古建筑,回廊相接。此外,公园内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坊、"云径禅关"坊等名胜。

济南泉水甲天下

济南泉水甲天下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当中涌出,汇为河流、湖泊。

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济南七十二名泉。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于钦在其《齐乘》一书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记录了下来。明初,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7年8月至10月,市园林局编志人员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在老城区范围内查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7年10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属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另外,在居民院落内还有30处无名称的泉池。这些有名、无名的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济南泉水多如繁星,各具风采。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欧阳修、曾巩、苏辙、赵孟?、王守仁、李攀龙、王士祯、蒲松龄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i)0.12毫克、锶(Sr)0.99毫克、锌(Z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城市建设投资达到260亿元。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25亿元,开工建设道路279公里,河道整治91公里。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平方米,提高0.4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24.2%。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3

每个校区风情各异,满满都是青春的回忆。如果山大搬迁,那些属于校友们的“山大记忆”是否将失去依托?“山大迁校”成为广大市民热议的新闻之时,本刊记者探访了山大的各大校区,力图呈现一份2017版的山大不动产地图。

半个世纪的名校坐标

假如时针拨回到上世纪50年代,山大地图上我们只能看到济南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两个坐标。

洪家楼老校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1958年10月,山大迁校至济南,就在这个古老的院落里扎根,旁边便是建于1904年的洪家楼天主教教堂。洪楼教堂成为老校校园中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被评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并赋予了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

山大外国语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在山大学子拍摄的众多校园风景中,洪家楼教堂是上镜率最多的。尤其是在冬季雪后的夜景中,从山大校园中仰望,教堂在冰雪的映衬下展现出童话般的轮廓,就像美轮美奂的中世纪古堡”。

作为山大使用时间最长的校园,该校区最早为始建于1936年的教会学校――济南私立懿范女子中学,由美国的天主教玛利亚修女会所创办,其主要建筑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修女院,均采用灰砖,坡屋顶上覆以红瓦。不过,现在洪楼校区大部分建筑是后来山大建造,历史并不算久远。目前包括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等等。

由于该校园内花木繁多,被学生形象的称为“植物园”。此外,该校区位于济南洪楼商圈,周边有银座、大润发、乐购等大型商超,各大银行聚集,公交线路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地产商们争夺的黄金地段。据了解,学校附近的广厦聚隆广场均价1万4,此外,金桥国际、路劲东城等楼盘均价也都在万元以上。

洪楼校区一直有老校的叫法,与老校对应的新校就是现在的中心校区,位于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009年改为现名。两个校区相距不远,共占地1600亩。

据山东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大自青岛迁校到济南之后,从1959年开始兴建新校舍,到1966年“”前7年,共建成文史、化学两栋教学楼,6栋学生宿舍,3个食堂,13栋教工宿舍呛筒糠指ㄖ用房,总面积五万平方米。

现在的中心校区是整个山大的核心所在,该校区聚集了山大最引以为傲的文理学科学院总部和山大的行政中心、地标建筑、重点实验室。

2月15日,记者从山大北路走进中心校区,道旁的参天古木传递着山东大学百余年风雨的沉淀。沿路东行便来到山东大学体育馆,该馆为乙级体育馆,集体育项目比赛、训练和群众体育锻炼、师生集会等功能为一体,总座席数为7263个,设有32个观众出入口,并设有标准游泳池一座,篮球训练馆两座及中央比赛场地一处,可供国内大型赛事使用。

再往前走就看到齐鲁新地标知新楼,知新楼高139.1米,由A、B、C、D四个区组成,总建筑面积127455O,是山东大学建校历史上体量最大、高度最高的建筑。知新楼有藏书几十万的蒋震图书馆、山大最舒适的自习室、各种学术或思想上的饕餮讲堂。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知新”二字出自于《论语》“温故而知新”句,同时也寓意《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境。据悉,钟楼在每天的八点、十二点、十八点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整点报时的同时,也会同步播放一首精选的中外名曲,四年一循环,让每一位山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陶冶情操。

对于每个山大的学生甚至老师来说,中心校区还有一处“神一般的存在”,那就是小树林,学名“文渊林”,它坐拥校园主轴线弘德大道西,西邻文史楼,东毗老图书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小树林以近百棵参天白杨围聚而成,林中还点缀着数张桌椅。“刚开始建设时,这里还是大片农田。记得最早的一张关于小树林的照片,是一群穿着五六十年代绿色军装的学生在军训,到现在有50多年的历史了吧。”一位山大教授告诉记者。颇为感动的是当小树林修剪时,有一位老师带了一截树枝回家,作为纪念。

从趵突泉校区到千佛山校区

山大趵突泉校区位于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背面隔文化西路与齐鲁医院相对,南面隔经十路与泉城公园相对,东邻山东省中医院,西邻南圩子壕,占地约1400亩。若单纯按时间算,山大最老的校区是趵突泉校区无疑。趵突泉校区1952年以前为教会齐鲁大学,整体设计建造于1904年,历经十几年建造完工(包括齐鲁医院)。最老的一栋楼建成于1893年,此栋楼在建设之初即作为教学楼设计,这在全国大概也是最老的。

20世纪30年代老舍从英伦回国后,曾执教于齐鲁大学,并在教书之余写过不少关于济南风土人情的散文,在发表于《齐大月刊》上的《关于济南之六:齐大的校园》中曾这样描述:“齐大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确是有许多人到那里玩,意思是拿它当作――非正式的公园。”

趵突泉校区整体设计者为美国Perkins Eastman 建筑设计事务所,由美国工程师佩利姆(G.H. Perriam)设计,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后山大青岛校区的整体规划也是找该事务所做的。现任Perkins Eastman 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席的祖父即为当时趵突泉校区的设计者。

主校园教学区南北轴线长达200多米,轴线最北端为办公楼,最南端为康穆礼拜堂,往南两侧依次有考文楼与柏根楼相对、葛罗神学院与奥古斯丁图书馆相对,六栋建筑围合成长200米,宽100米的中心花园,八条卵石铺成的道路呈放射性布置,为西方园林式布局。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均以两旁栽植的花木命名,由北向南为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松音路、青杨路、长柏路。

1952年齐鲁大学解散,文科并入山大,2000年合校,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山大,趵突泉校区也正式划归山大名下,称山东大学西校区,2009年5月4日改称趵突泉校区。2013年,包括趵突泉校区的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1905-1924年)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在2000年合校大潮中并入山大的还有山东工业大学,也就是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位于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千佛山对面,南北校区被经十路隔开。校区占地面积 1763 亩,建筑面积 43万平方米。工科是该校区的主要特色学科,其中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系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在千佛山校区走一圈就会发现,整个校园就是贯彻了对称的和谐。自动化系的四号楼和电力学院的五号楼、机械和材料学院的六号七号楼,这四座苏式的老楼都是东西完全对称的,后来的九号、十号教学楼也是对称的,甚至篮球场和排球场,都是互相对称的,更不要说后来才建设起来的主楼和东西配楼了。

在校内体育场,一位正在健身的孔女士告诉记者:“住在一路之隔的历山名郡小区,我们经常到学校操场锻炼,还办了学校食堂的餐卡。”在孔女士看来,千佛山校区位于济南市中心,“衣食住行都很方便”。据了解,孔女士2009年买房时,小区房价在7000元上下,如今均价已经过了30000元,并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将来这一片如果再建新的小区,价格至少得3万吧?”这个校区的1763亩若不保留,也是房地产商眼中的黄金之地。

“用于置换”和即将“归还”

在山东大学一系列迁移校区的消息之后,当属兴隆山校区和软件园校区的校友们反应最大。据了解,目前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原有兴隆山校区部分土地房产用于置换、租用的软件园校区归还济南市高新区。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又称山东大学南新校区,位于济南市南外环路南侧,占地面积1153亩,2004年建成使用。2月16日,记者来到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尚未开学的校园中空无一人。兴隆山校园内有美丽的人工湖,四季有绿,花香袭人,锦鳞悦目。

2008年,王娟(化名)考入山东大学国贸专业,被分到兴隆山校区。毕业后,她又在山大合作的山东高速和山大道路桥梁研究中心工作,如今她就职的技术中心就在山大兴隆山校区内。从2008年至今,王娟一直生活在“兴隆山校区圈”。

据王娟回忆,当年刚入校的时候,校区周边的配套跟不上,“简直就像山沟沟一样。”直到2012年之后,兴隆山校区才渐渐繁华起来。“尤其这一两年,高架修好之后,交通就非常方便了。” 现在兴隆山校区周边有商场、华润商业综合体、公交线路,甚至叫外卖都很方便了。

2014年,王娟与爱人在距离学校不远的领秀城买了房子,当时均价9300元/平方米,现在已经涨到了一万八九。如今,与兴隆山校区紧紧相依的中铁十四局开发的兴隆山庄,均价在一万至一万二三。而紧邻兴隆山校区的华润置业均价则在一万九到两万之间。一位房产界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开发商已筹划在兴隆山校区开发楼盘。”相关数据显示,济南鲁能领秀城占地5000余亩,而山大在济南的六大校区占地6000余亩,假如全部用于房地产开发,相当于再建一座领秀城。

不过,对于山大公布的校区选址,王娟基本持肯定态度。“章丘那边挺好的,因为我老公是章丘人,所以我经常去绣源河那边,景色很好。如果地铁开通的话,对学生来说也比较方便。”上学期间,因为所修的课程,王娟经常要在周末穿梭到山大在济南的其他校区去上课。“包括社团活动等,非常不方便。所以如果能最大限度将校区合并,对于在校生来说是好的。”

山大最小的校园当属齐鲁软件学院 ,面积仅有400亩,是济南6个校区中最小的校园。

软件园校区以前是个职专,后来被山大租下,2001年建成山大一个校区。计算机和软件两个学院迁入,初名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园,经常被外人误解为专科,于是2009年更名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该校区位于济南市舜华路中段。

近年来,山大软件园校区的周边地价随着商圈的开发不断攀升。截止到2016年中旬,山大软件园校区周边楼盘的均价在一万每平米左右。而来自搜房网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该校区周边,位于舜华路东时代总部基地以北的龙园小区别墅均价已经超过1万3。

与王娟同年进入山大的老袁在山大软件园校区度过了两年的求学时光,就读经济学专业,是2+2留学班的一员。2010年6月底,她顺利考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此后一直“想跟同学们回母校聚聚”,如今看来,“如果校区卖给了开发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让老袁印象深刻的是,软件园校区一进大门直通教学楼的楼梯,还有校园内那几栋砖红色的大楼也成为老袁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回忆。

62个足球场与最年轻的校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创建于1984年,规划用地1600亩。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

据该校宋乐永教授回忆,三十年前的校园,到处还是树丛和杂草,人烟稀少,除松树外草木一片枯黄,偶尔还有野兔与黄鼠狼出没其间。曾任该校宣传统战部部长的董以山老师在其撰写的《董千里记事》也有过这样的描述:“好在威海市已为大学修了一条由市区通往校区的土公路。那土公路出威海市经神道口南首,在荒原上一直西伸到毕家疃村后,再向北海边拐去,向北500米左右,在一处养貂厂西首又向西拐去,经过一座刚修的跨过一道港叉的短石桥,便进入校区。越过一片布满荒草的滩涂和沙地丛林,那尽头便是所谓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了。”

1987年,首批学生入校,在校学生150人,教职工170人,学校只有一座教学楼(文学楼)。据相关负责人给出的数据,那时学校建筑面积25815.94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11人足球场的面积。截至2013年,学校建筑面积达443720平方米,相当于62个标准11人足球场的面积。

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44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专业,23个博士专业,涵盖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此外,山大威海校区的天文台,和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并列,是中国的三大天文台。

处于鳌山湾畔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是山东大学最年轻的校区。2016年的大年初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工程开始筹备启动。2016年6月29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公寓工程全面竣工。70天后,第一批“住客”,即当年录取的生命、环境、信息、计算机、法学、政管六个学院的新生就入住了。

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之前在济南的生命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6个学院和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等8家科研机构整体搬迁到青岛校区发展。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尾艺术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4-01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的“结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时,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美丽极了,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前往观赏。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2 归纳式结课

归纳式结课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主要是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加深理解,进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阳冈》时,教师这样设计:“《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武艺高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3 延伸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目光引向课外更深更远的空间。上《白公鹅》一课,教师这样结尾:“我们已经知道了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特点,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趁学生兴趣正浓,教师建议学生可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研究种子发芽、母鸡生蛋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4 启发畅想式结课

这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课堂结尾方法。这种方法并非课文前面情节的延伸,而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作为一种设想,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拓展性,而有意识地设计的一个训练环节。人教版《穷人》一文,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这对穷夫妻不顾辛苦劳累主动照顾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的故事。针对文章非常富有戏剧性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计了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展开丰富想象的结课法。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课堂结尾,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丰满了人物形象,而且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会有极大地促进。

5 辩论式结课

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索,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延伸。人教版《灰雀》一课写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对待灰雀的故事。文中很多地方直接描写了列宁是如何喜爱灰雀的,却没有直接写小男孩是否喜爱灰雀。教学该课时,教师给学生留下如下思考题:小男孩喜欢灰雀吗?为什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持男孩喜欢灰雀的态度,另一组持不喜欢的态度,他们反复讨论,积极发言,课的结尾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辩论现场,学生妙语连珠,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语言,并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课堂结尾的字里行间,通过辩论提供给学生联想、思索的余地,使课文内容更耐人寻味。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共享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6 欣赏式结课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5

一、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是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热爱学生是人类复杂的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结晶,人们把它誉为“点燃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焰、”“开启心扉的钥匙、”“开发学生心智的能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喜欢上某科课,相反,也有的学生因为换了新老师而愿意上这一科的课,从而成绩日益上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对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平等、民主地与学生交往,学生才会相信老师,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求知兴趣自然的就会提高,在愉悦中学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记忆就会事半功倍。教师才会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好玩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目的,去泯灭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寓教于乐,以趣促思,让孩子在玩与动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上课时可针对所教内容设置一些思考容量大、综合性强、层次性高、有递变性的题目,让学生限时抢答完成,通过抢答和争论去获得结论。然后一起去做与之有关的游戏。这样,学生能大胆地表达思维过程,思路清晰,结论正确。在这种情景下,老师适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将学得准记得牢,同时鼓励一题多解,让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结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兴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之后,教师再画龙点睛:讲出传统方法解题的注意事项,巧解法突破的表达过程,使学生达到思维高潮,得到思维的升华,充分享受求知的乐趣。

3、导课新颖,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但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因为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进入学习角色,如果这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一些别开生面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趵突泉》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我特别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在优美的古筝乐曲的陪衬下,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醉人的画面,配上教师优美的画外音,学生立刻被这朦胧的、神秘的景色所吸引,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真美啊!”“这是哪儿?”“是蓬莱仙境吧?”我适时切断录像,在学生的声声叹息中引入正文:这不是蓬莱仙境,而是人间的仙境,济南三大名胜之首的趵突泉,今天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的笔迹去领略趵突泉的瑰丽与神奇。声音与图像的结合给了学生强烈的印象,烘托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趵突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1、对于那些兴趣容易激发却难以持久的学生,可逐步要求他们长时间地坚持一项活动,做到不受其他更有趣活动的引诱,使兴趣趋之稳定。如:通过画画、练书法这种方式让他们的情绪沉淀下来,不再浮躁,逐渐的对某一方面产生持久兴趣,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

2、对那些有自卑感的后进生,他们对课堂教学已难以提起兴趣,甚至于逃课上网吧的学生,追其原因他们是由于意志力薄弱造成的。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可塑性。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他们,侵蚀着他们的心灵。怎么把他们从网吧里拉回来,重新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已成为一大难题。对此,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用爱心唤醒他们,不能像家长一样,急了就又打又骂,要用真情去感动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来。对他们既不能绷着脸训斥,也不能只讲大道理,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或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如:可设计开展“体验母亲”“我是校长助理”“假如我是残疾人”等系列德育活动,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理解母亲育儿的艰辛,体验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付出,体验自己是一个健康人的幸福,从而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让他们从而自爱、自重,加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前三分钟,或许由于刚上完上一科的课,思路一时还未能转过来,或许由于课间休息,放松了十分钟,兴奋的心情还未能平复,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常常不能迅速集中而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时如果匆匆开始讲课,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就可以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个月或半学期后,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越来越好。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了自己的演讲或介绍更吸引人,都做了精心地准备,反复修改讲稿,并构思与众不同的表达辅助手段。课前三分钟,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教学片断一】

师:山东济南被称为泉城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泉城吧。

(教师播放介绍泉城的影片)

师:看完影片,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济南的泉真多呀!有的泉水冒出来还有热气呢!

师: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济南泉水的图片,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泉城吧。

(教师一张张出示图片,并对图片作简单介绍)

【教学核心片断二】

师:山东济南的泉水非常有名,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亲眼去看看泉城的景观,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一下泉城。

(教师随后在黑板上把济南的大体轮廓画出来)

(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图片,在音乐的伴随下纷纷在黑板上布置)

师:泉城已经被我们布置得非常漂亮了。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最想说的是什么呀?

生1:珍珠泉涌出来的水珠真的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五龙潭为中心组成的五龙潭泉群更为壮观。

生2:我感觉黑虎泉最威武,从三个老虎头喷吐出来的泉水声音真的像虎啸狮吼。

师:这个你们也能听出来呀?

生3:虽然听不出来,但是一看这黑虎泉的气势,我就能感觉到。

师:非常好,你能从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我觉得在布置五龙潭的时候,只要把这五处泉水布置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图片可以取下来。

生4:不行、不行,五龙潭本来就是一个泉群,如果去掉了,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泉群了。

师:你们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你们要用最精彩的朗读来告诉我,你们的想法是对的。

(学生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

两位教师的教学,一位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悟文本,一位是让学生自己操作来感悟文本。第一位教师用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泉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从唯美的画面中感受到了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从而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震撼。但是,这种感受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感受,是一种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是不深刻的。学生脱离了文本来感受,就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距离感。一旦离开这些画面,学生就不会再产生这种情感了。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泉城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布置泉城、观察泉城、想象泉城、感悟泉城等一系列的活动,亲身感受了泉城的特点,让学生印象深刻。根据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亲力亲为,让学生在动手中感悟文本

学生的学习,只有亲历亲为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才是有效的学习。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观察,再观察,学生也只动用了视觉感官来参与学习,只是看,所以这种感悟是短暂的。而第二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文字上面对泉城山东济南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行贴图,布置泉城的几个重点泉水。学生在贴图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泉城的泉水,加深了学生对泉城的理解,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文字。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程度进行贴图,这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这个活动完全是学生在自主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前面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贴图活动的。

二、由景生情,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文本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由景生情,由情引意,师生围绕着学生的贴图进行讨论。这种不留痕迹的文本感悟,使学生一直沉浸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之中,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感悟文本的活动中。比如,最后的环节,教师提出课文介绍的是五龙潭,应该把其他的图片去掉时,学生一齐不同意,因为课文介绍的是五龙潭泉群,如果去掉了,就形成不了五龙潭泉群了。这就促使了学生围绕图片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也明白了这样的描写正说明了济南泉水多的特点,更衬托出珍珠泉的“神奇”,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 的特点。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7

一、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其中有“不知疲倦”: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其人,再来理解泉,这样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教学《长征》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红军战士在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与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看了这段历史资料后会怎么想?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接着继续提问: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如果能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再理解“云崖暖”,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通过类比来提问,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比较读:

A、处在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B、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叫,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的鸣,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的喊,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通过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问题,从而达到教师提问的目标。

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首先要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提问。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处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但要注意,紧扣教学重点提问,提出的问题一要少,要直奔问题的要害。其次,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对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看过荷花没有?荷花是什么样子?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问题不多却能围绕教学的重点来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抓住重点与难点,问在关键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次,提问要把握时机。例如:在教学《军神》时,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时,就提问:“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军神的敬佩。

三、控制课堂提问的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个体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所以,教师提问应遵循这一规律,控制问题难易“度”。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就设计了三组问题。1、狐狸见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后,对乌鸦讲了些什么话?乌鸦如何回答?这是一组记忆型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2、狐狸凭借什么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当乌鸦发现被狐狸骗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控制提问时间的“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住两个时间的“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要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还会引申出更多的问题。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拓展,面对老师的问题可以有他们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中《三袋麦子》一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猪、小牛和小猴,你认为谁做得好?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猴做得好,它最聪明,懂得把粮食种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们似乎才想起这两位人物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来。”“小牛的做法我也认为很好,小牛很勤劳,把麦子保存得很好。”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课本,不寻求唯一答案,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启发,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已为例写《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别的班上课,我针对学生对我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我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聚精会神”这个词后,提问:“是怎样聚精会神地听课的?两只手拿着什么?面部表情怎么样?”既顺着课文的思路把学生引向,且后两个问题也是顺着前一个问题而具体化的。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①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如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困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②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再见了亲人》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那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经过这样正反两面的对比,就能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样一个中心。在教学《太阳》时,针对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过渡提问:“第二段说明了太阳与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呢?”既促进了学生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又推进了教学过程的发展。

③正话反问。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例如,“猫的表现这样古怪,作者好像不太喜欢这只猫吧?”这种提易引起学生讨论,师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

2、横向提问。

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昵?”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老师问:“你的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1、单个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窄,难度小,适合具体的问题。如教学《春晓》时提问:“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你在睡觉?你睡觉时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告诉我天亮了?”提问直截了当,简洁具体,学生容易回答。这类提问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显,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2、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宽,难度大。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思维向纵深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后期阶段或思维敏捷的学生。例如《亡羊补牢》,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而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掌握内容。又如教学《麻雀》时可提问:“刚才听了音乐,读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什么?老麻雀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去思考、去描述,不仅理解全面,富有想象,而且体会了感情,受到了熏陶。

三、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1、直线提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2、曲线提问就是从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入手,从而解决问题。

提问的方式灵活,能开拓思维。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想象的丰富性。例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你整晚不睡觉会感觉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长征》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理解红军在的英明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然后提问:“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稍后,进一步提问:“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乌

‘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先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伟大胜利,再理解“云崖暖”,学生终于理解了“云崖暖”的意思。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常用这种提问方法。

类比提问也是曲线提问的一种。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先比较读:

A.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B.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鸣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传统民居聚落

济南

将军庙 保护设计

引言

济南古城区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市区中心位置。从元朝奠定了城基,明朝形成的古城,清朝增建了外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居聚落模式:“山-泉-城-湖”。济南利用特有的泉水,组织于聚落之中,又借山势建成了依山傍水的“泉城”。位于济南古城地段的历史街区民居是最能集中体现济南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的传统民居聚落。但是历史的矛盾是要面对真正的现实:越是有历史的建筑越是值得我们保留,同时越是破旧而不适应现今的使用要求。文章通过对古城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对古城区民居聚落结构和要素等的分析,探讨了旧城保护与更新的内容,进而以此为例探讨优秀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济南古城区:北临著名的大明湖,南对著名的干佛山,称之为“依山傍水”。护城河和城墙将古城区界定出边界,城区内点缀着泉城济南最为骄傲的众多泉眼,形成独具特色的聚落模式。 “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是其城区面貌的真实写照。

在民居研究中,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必须同等对待的两大重要因素。针对老城区民居聚落,分析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亦有其独特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三个属性为:资源,景观,气候。对应于古城民居,文章分析其地理,水文和气候三个自然条件。

1、地理

济南市位于北纬36。40’,东经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

此地理条件为城区提供的是典型的丘陵和平原地形资源,城区地形基本开阔平整,间隙分布着低山丘陵。

2、气候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693.4毫米,年日照时数2088.4小时(2006年)。

一年之中,冬季寒冷少雪,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夏季炎热多雨,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3、水文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境内泉水众多,著名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老舍著《趵突泉》一文盛赞趵突泉。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环绕老城区的护城河,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

清冽甘甜的泉水是济南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是多方面系统辩证的。文章在此针对济南老城区特例分析,仅对城区的历史溯源和其所承载的齐鲁文化加以分析论证。以期铺垫聚落结构和要素的相关存在性原因。

1、历史溯源

古城区大明湖至泉城路地区历史悠久。北魏至隋唐间,称“流杯池”。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街区内有府邸、王府、将军庙、天主教堂、升阳观、题壁堂、府城隍庙、状元府等大量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其中将军庙天主教堂是济南市第一座天主教堂, “升阳观”是吕祖庙在济南的三处中较大一处。

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如下:

(1)、独特性一保留着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脉络和肌理特色。

(2)、原真性一保持着传统的街巷格局,街巷,胡同名称,老字号商店,四合院形态及相关的轶闻故事等历史信息,可识别性强。

(3)、艺术性一保存着较完好的街区风貌,和形式混杂,风格各异的建筑。

(4)、文化性一底蕴深厚的商业,市井,居住文化相融的多元文化整体。

(5)、社会性一保留着传统老字号等商业基础,市井生活氛围。

2、齐鲁文化

古城区承载着齐鲁大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内容,而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亦是显而易见的重要。齐鲁文化最为璀璨夺目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所谓百行孝为先。”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和社会。

(2)、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的一种形式。

(3)、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去的。

百行孝为先: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百行孝为先的原则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内心,从古到今,山东人都是最顾家和孝敬老人的典范。传统民居的居住空间结构也体现出这一点。

二、聚落结构和要素

在济南的古城区中,局部是简练的,在凌乱布置的后面有一种隐藏的秩序,使它们适合于人类居住。

城区结构构成元素:

住宅+院落=个体

个体+结点=街区

街区+水系=脉络

脉络+边界=古城区

住宅以三开间居多,多后期加建改造。向南朝阳房间父母长辈居住,子女住偏房或是加建房间。平面形式较统一,但同中存异。

街区住宅个体形式较为统一。但街区中并不全部为满足居住功能的住宅,还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寺院,庙宇等。因为水系和地形等原因院落等的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不同风貌的街区。街区内穿插交流空间,集体劳作空间等成为街区内独具特色的结点结构。

街巷空间格局:曲曲折折,长短、宽度均不同,时而开放时而收缩,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街巷空间尺度:小巷主要以高大的山墙构成,住宅在墙后。一般来说东西向街巷顺着建筑开间面走向,沿街多以一层为主,空间感觉较宽敞,高宽比约1:1,南北向街巷多为建筑山墙面。空间感封闭,高宽比约2:1。

街巷空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通过建筑局部退变和节点空间的放大来增加平面空间层次。竖向通过建筑层高的局部改变以及利用山墙来增加竖向空间层次。街巷的方向性,引导性很强。

街区与水系的结合,形成最具泉城特色的街巷空间与脉络。这样的街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古城增添生活的灵动气息。脉络的无序决定了民居轴线无序和建筑分布无序,泉水以井和泉池的形式出现在民居院落中。

泉水或穿墙人户,或缓缓流经,或可临窗取水,或聚合成池,或过桥长流。叮咚泉水,青石板桥,质朴民居完美融合在一起,别具情趣。

三、保护利用策划探讨

摆脱怀旧情结,面向居住者,民居的存在延续和发展问题必须以更为实际的方式进人民众的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开放空间作为标志性节点,赋予文化内涵,延续城市传统空间精神。合理控制街区内巷的宽度和建筑尺度,从街区纵观空间层面取得肌理协调,空间格局协调,例如保持原有的街巷空间;维系原有合院布局,材料质感的协调,例如采用与传统砖石材料或者地域性材料等。文章对济南老城区内保留较为完整的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相关调研和保护利用设计。

基地条件: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济南老城区西北部,东至西公界街、鞭指巷,西至西城根街,南至将军庙街、启明街,北至寿康楼街、双忠祠街,是现状古城区内唯一尚未被开发建设的街区,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肌理。本街区内分布有较多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基地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20公顷。

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历史的载体、街区文化内涵的核心、需要什么样的形态。设计的定位:发展具有老济南特色,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综合休闲,商业历史街区。其职能是区内居民,济南市民和各地旅游者对“老济南式”休闲生活要求及香客,信徒对的要求,体验济南文化。

保护方式:场地清理:留出保留建筑和空地,形成新的场地。网格控制:引入控制网格,实现尺度控制。全面整合:改善原有街道体系,修缮原有建筑,完善道路网格,整合建筑空间。

保留街区内有价值的建筑物,并以此为节点,形成开放空间,结合泉水作为流动的因素,将文化,商业,旅游业合理的融入其中,力求在延续老街区文脉的同时,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趵突泉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老残游记》;城市书写;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2007805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内容丰富,意旨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近代小说界,它也一直备受关注,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在近代小说研究中属于热点,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都使这一课题逐渐完善。从城市书写这一视角来看,《老残游记》尚有待挖掘的余地,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此有所裨益。

《老残游记》中对城市及城市文化的描写主要集中于山东五府――登州府、济南府、曹州府、东昌府、泰安府,其中对济南的城市描写应是最出色的。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风俗的叙述,甚至涉及的近代城市中的舶来品,刘鹗总能以其独到的眼光、老到的文笔,借老残之耳目口舌述说对这些城市的深刻印象,不仅融入了自己的城市生活体验,也寄寓了深厚的城市文化群。本文便以山东五府为背景、以济南为中心,对《老残游记》中所涉及的城市书写进行梳理。

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城市风景的书写

《老残游记》中对城市风景的书写首推济南,笔者便以济南为重点来看刘鹗笔下的晚清城市风景。

“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1]370,“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常作济南人”[1]369,元好问的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济南的向往,也成为历代文人游历济南的集体印象。作为济南城市地标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名胜在《老残游记》中也成为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

济南给老残的整体印象如何呢?《老残游记》第二回讲老残一到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2]7。根据文本,我们基本可以理清老残游济南大明湖周边风景的路线。午后,步行至鹊华桥边,雇了小船朝北到历下亭,那句著名的“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3]正是历下亭的一副对联。游完历下亭,复下船西行,不甚远,到铁公祠,在此老残欣赏到了“历下八景”之“佛山倒影”: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2]7

这美景就在大明湖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书写处,正是铁公享堂。从铁公祠向东过一个荷花池到古水仙祠,从此依旧上船,荡舟到历下亭后面,再返回鹊华桥畔。

在这部分的描写中,大明湖胜境(历下亭、铁公祠、明湖居等)和千佛山是其描写的重点。在刘鹗笔下,老残的游历路线明晰可辨,文中所记景观及地名大部分现在还可寻见。大明湖和千佛山作为济南的城市名片,在晚清刘鹗的笔下以“佛山倒影”的形式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济南以泉水著称,七十二名泉胜景使它被冠以“泉城”的美名,泉水的描写在《老残游记》中也是俯拾即是。暂不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整体印象,单是对趵突泉、黑虎泉、金线泉等的描写,即让人心生向往。刘鹗这么写道: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33卷第2期郭小转:城市书写:作为一种视角这趵突泉乃济南府七十二泉中的第一个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亩地宽阔,两头均通溪河。池中流水,汩汩有声。池子正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后来修池,不知怎样就矮下去了。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池子北面是个吕祖殿,殿前搭着凉棚,摆设着四五张桌子、十几条板凳卖茶,以便游人歇息。[2]12

趵突泉如今依然是济南的名胜,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大明湖、千佛山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三股涌流不止的泉水给济南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以今天的景观印证当年刘鹗所描写的盛况,更觉得古人诚不欺我。接下来,随着老残的游走穿梭,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济南城内四大名泉做了交代,“你道四大名泉是那个?就刚才说的趵突泉,此刻的金线泉,南门外的黑虎泉,抚台衙门里的珍珠泉:叫做‘四大名泉’”。[2]12除了对趵突泉的集中描写外,刘鹗对黑虎泉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老残果然望外一看,原来就在自己脚底下,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城河去了。[2]13

对四大名泉的描述中,作者通过老残与一个士子的交谈对金线泉的名字来源做了交代,对金线泉那游丝一般的金线的形成做了说明,展示了作者受近代文明影响的科学思维。1903年刘鹗自评《老残游记》:“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此卷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4]166在此作者明确指出对书中的风景描写可做山水游记读,将游记引入小说的创作中,随着老残的游历,不同的人物、地点、事件、场景等都可以老残为枢纽连结成一个整体。老残是作者的艺术化身,是作者抒情写意的寄托。这些城市风景的书写也通过老残的观察和体验,成为认识城市的一个手段。作为济南城市地标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胜景,在老残的游历中被作者或浓或淡地勾勒描绘,像一幅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面前,成就了刘鹗对济南城市风景的书写。《老残游记》中还有对其他城市的风景描绘,如淮安城内的勺湖风景,虽也值得关注,毕竟在小说中不像济南府内的风景这么集中和典型,故在此不再详述。

王国维曾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5]葛永海认为“城市书写”是指“以城市为背景,正面或侧面叙述城市的物质景观与精神生活的文本内容”,它的内涵,“不仅在于文学场景的城市属性和故事人物的城市属性,更在于带有反思或批判色彩的城市意识,这是城市文学的核心内涵”[6]。济南城与它所包含的城市文化也不例外,在解读了《老残游记》对济南城市自然景观的书写后,我们自然会将目光锁定在城市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城市意识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书写上。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城市文化的书写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远在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是黄河下游的一座古城。[7]建城时间在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距今两千多年。[8]济南地理位置优越,东通大海,西接内陆,山水秀丽,有七十二名泉之胜景,号称“泉城”。秀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的名士流连忘返,故而有“济南名士多”之誉。以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为契机,济南的城市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在《老残游记》中,对济南城市文化的描述也为我们了解晚清济南提供了方便。在刘鹗笔下,透过老残的耳目见闻,济南府内广告、说书、喝茶、泉水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曾指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9]91济南城里的文化气息在老残初到济南时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看^了湖光山色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自然景观后,老残便得知当地说书明星――白妞即将登台的消息,一下子便将读者带入了济南的“梨花大鼓”文化氛围中。

在白妞说书一段中,戏班子的广告颇为引人注目,作者写道:

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2]8

这里的“招子”便是古代的广告,这已经接近现代商业宣传的广告文案了。老残在别处不曾见到,说明济南的商业文化和说书艺术在晚清城市中是走在前列的。接下来的描写是当时白妞的“明星效应”的写照: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2]8

卢梭曾说,“房屋只构成城镇,市民才构成城市”[9]100,在市民们翘首以待的这场演出中,真正值得期待的是白妞说书的艺术享受,而《老残游记》中这段对音乐的描写历来备受称赞,成为小说中的亮点。

白妞出场前,先由黑妞做了铺垫,而当她姗姗出场时,刘鹗给了她一个特写画面,只见她“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她向台下那么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白妞所演奏的是山东梨花大鼓,是一种个人说唱艺术,这样的容貌为表演的成功做好了铺垫。老残是由街头宣传的广告得知白妞说书的消息,再加上周围人的议论,明湖居说书在白妞上场之前已经做足了商业宣传,这种宣传效果不仅来自于白妞本身精湛的说书艺术,也得益于戏园子的宣传力度。有了这样神乎其神的宣传铺垫,当容貌清秀的王小玉一出场,便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接下来的音乐描写堪称经典: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2]11

在对白妞说书的具体描写中,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打破了感觉的界限,视觉、味觉、听觉等的交替使用,使梨花大鼓的美妙艺术境界吸引了每一个读者。这段音乐描写不但成就了《老残游记》的文学价值,也成了珍贵的音乐历史资料,为后来研究王小玉及其山东大鼓艺术提供了参考。白妞说书的盛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济南城市文化中的曲坛盛况,听书俨然已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即便是店铺的伙计或是引车买浆者也对此高度关注,说明说书文化已融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年济南城中的一道风景。

作为文化空间的城市,融进了市民或多或少的城市意识。市民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主体,丰富的日常生活使城市空间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晚清济南人对说书艺术的向往往往伴随着另一种文化悄然流行,即茶馆文化。《老残游记》中的茶与茶馆零星穿插于作者的叙事中,随着老残的脚步慢慢呈现于读者面前。济南被称为“泉城”,这里既然“家家泉水”,茶馆的盛行自然并不奇怪。在老残游历的路线中,趵突泉、黑虎泉等处都建有专供游人休息喝茶的茶馆,在白妞说书一节中,茶文化也暗含其中。无论是弹弦说书者,还是听书议论者,在弹唱、品乐之余都会有茶水相伴,大家边品香茗,边赏妙音,真是绝妙享受!而景区沿途各地所设的茶馆,不但为游人品茶赏泉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成为城市一景。

《老残游记》中对城市文化的书写,除了说书、茶馆因素外,泉水文化与饮食文化也是作者着意描写的地方。在城市风景的描写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有关泉水的景观,融于这美妙自然景观中的泉水文化已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灵气所在。小说中饮食文化的书写则体现了典型的齐鲁风格,小说的写作背景是鲁菜的发源地――山东,地域上的多样性与物产的丰富性都为它的饮食文化打好了基础。《老残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齐鲁两地不同阶层的饮食生活,有官僚缙绅,有平民百姓,也有独特的宗教饮食文化,其中重点反映的是官僚士绅的饮食。如第四回写到山东巡抚给老残送来一桌“燕菜鱼翅席”,第六回文案上委员申东造请老残吃涮火锅,第十二回同知黄人瑞请老残吃“一品锅”等内容,都展示了中上层饮食的特点:名贵、丰富、精细。而另外所描写的老残请店伙喝酒,在桃花山_姑招待申子平的饭食,许亮、吴二赌钱后在小金子、小银子家的饭食,以及轿夫只买大饼咸菜蹲着吃等的描写,则体现了晚清山东下层百姓的饮食特点:便宜、简单、粗糙。[10]小说中饮食文化的阶级等级分明,精粗有别。从饮食所体现出的市民生活的差别,也可以作为反观市民文化生活及内涵的一个视角。

三、“西学东渐”――近代文明的书写

《老残游记》书写的年代,正是中西文化猛烈撞击的年代,西方文化与近代文明对中国知识界的冲击无处不在。在小说中,当老残穿梭于山东的城市间,那些体现近代文明的报纸、外语、西药等新鲜事物也透过他的见闻崭露头角,显示了近代小说的特质。

城市往往是相对于乡村而言,城市空间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地理方位,如自然景观、地标性建筑等,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摒弃了传统社会地缘、血缘纽带而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11]作为晚清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济南城,市民生活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带有近代文明气息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西方文化的新奇,更多的是一种中西文明交流所产生的新思维。

《老残游记》第一回在记叙梦中大船时,便已经提到了指示方向的罗盘等西方仪器,还有天主教等新鲜事物。后面随着老残的游历,报纸也多次出现。报纸和期刊作为一种抽象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新闻传播、文学教化、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最能体现晚清城市的近现代性。第九回申子平在桃花山_姑的住处看到墙上黄龙子的草书七绝诗,很感兴趣,看到书案上有现成的纸笔,“遂把几首诗抄下来,预备带回衙门去,当新闻纸看”,此处的“新闻纸”便是报纸的代称。第十二回中说到“太谷灯”,作者也发了感慨,“可惜出在中国,若是出在欧美各国,这第一个造灯的人,各报上定要替他扬名,国家就要给他专利的凭据了”。这里不但提到了报纸,还言及了发明专利,愈发带有近现代性。在《老残游记外编卷一》中已明确提到了天津的《日日新闻》,这更是说明了作者在小说中对报纸这一新鲜事物的关注。报纸作为新兴的、抽象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也凝聚了作者对正在转型中的晚清城市文化风貌的微观视角。

在第十一回中,作者借黄龙子之口说出了当时少见的外语学习情况,“其读书不成,无着子弟,就学两句爱皮西提衣或阿衣乌爱窝,便谈家庭革命”。这里的“爱皮西提衣”指英语,“阿衣乌爱窝”指日语,晚清时期的外语学习毕竟还是少见,以这种被批判的对象出现并不为怪,不管怎样,《老残游记》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学习外语的现象,如此记录城市进程中的转化已经意义重大。

此外,这一时期的舶来品出现在小说中的还有很多,如东洋烟火、洋灯、洋蜡、天主堂、福尔摩斯、中西大药房、化学名目、表、留学生等。这些对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真实描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小说的描写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思维也都在发展变化。当这些事物出现在小说的城市书写中时,城市就不只是一个喧嚣的场景了,它确实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一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近代、走向现代化的文化。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12]在我们感知城市的过程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书写对于城市的印象,城市意象中的诸多近现代因素在不觉间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当这些近代文明被化作文字出现在作品中时,我们对城市的印象或者说城市在我们眼中的印记便愈加深刻。

这里要提到小说的叙述方式,对于此,历来颇为研究者所重视。鲁迅先生曾指出“其书即借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13]。夏志清进一步说刘鹗“脱掉传统的小说家那件说故事的外衣,又把沿袭下来的说故事的所有元素,下隶于个人的识见之内,而为其所用”[14]。樽本照雄则更断言“作者的‘视点’基本固定在老残身上”[15]。三位所用术语虽不同,但都指向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徐鹏绪更明言道:“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老残游记》是第一部比较自觉地在完全意义上运用了第三人称限制叙事方法的书。”[16]作者对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叙事学作品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基本上将故事限定在视角人物――老残的身上,在老残缺席的场合,则由老残耳目的延伸――申子平等人去体验音乐的妙处,其他人只录其言行。“尽管偶尔跳出个别全知叙事的段落①,仍可明显看出作者是有意识把描写局限在视角人物的视野之内。”[4]74小说叙事模式有了不同以往的转变,作者借助老残这一人物的摇铃游历,一以贯之,并掺合中国笔记小说录见闻的方法,力图将整个故事纳入贯穿始终的主人公视野之内。这一转变使通过老残所见闻的城市书写更有真感,由第三人称的老残所描述的城市风景与城市文化等城市意象也更丰满形象。

《老残游记》中的城市书写,特别是对晚清济南的书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将晚清城市生活中的种种画面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这些文字塑造了济南城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城市意象,秀美旖旎的城市风景,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新奇时尚的近代文明,这些意象成为城市阅读群体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晚清城市书写中的一个范例,也为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虽然不像《风月梦》《海上花列传》中对扬州、上海的书写那么典型,但至少为我们了解晚清济南以及济南的城市文化提供了资料参考和独特视角。

注:

①如第二回写王小玉出场:“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参考文献:

[1]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 (卷第十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 刘鹗.老残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全唐诗(卷二百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53.

[4]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M]//观堂集林 (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9:451.

[6] 葛永海.以城市书写为视角的明代奇书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9128.

[7] 栾岭雪.《老残游记》与济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8] 于涛.《老残游记》中的晚清济南[J].春秋,1995(3):55.

[9]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 王慧.从《老残游记》看晚清齐鲁饮食文化[D].无锡:江南大学,2007.

[11] 施晔.晚清小说城市书写的现代新变――以《风月梦》《海上花列传》为中心[J].文艺研究,2009(4):4149.

[1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1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238.

[14] 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M]//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77.

[15] 樽本照雄.试论《老残游记》[M]//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03.

[16] 徐鹏绪.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J].东方论坛,1995(2):5258.

Abstract: The Travels of Laocan is the model for condemnation nove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s writing about the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especially Jinan c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perspective. However, research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are relatively rare, though researches on Liue and The Travels of Laoca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rich. In the novel,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ity scenery, the urban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through Laocans eyes and ears when he walked through cities in Shandong. It unfolds the rich imagery of city life of that time before the readers eyes and opens a window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