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界的童话十篇

时间:2023-04-09 20:04:59

仙界的童话

仙界的童话篇1

我曾经做过一个非常童话的梦,说来好笑,梦中,我的女儿满腔愤怒,她历数我的不是,要我今后不许喊她“讨厌”“笨笨”“小傻瓜”“小白”“小迷糊”“吃货”“小可怜”……她问我为什么不喊她“可爱的”“仙仙”“仙女”“仙子”“天上的”“宝宝”“蝴蝶”“爱果”“小蜜蜂”……她认真的模样让我笑了,我醒了。此后,虽然我还是乱喊孩子,但是,我真的开始时不时喊孩子“宝宝”“仙女”“爱果”,孩子格外受用,这离奇的梦更是让我经常想起,并经常在起风的日子,找到别样解读。

我经常设想转身童年,这样,所有的事物就可以重新命名了,所有事物贴在头上的标签都没有了,人们不再追逐标签又被标签误解。世界清新如初,回到原来的样子,我们洗洗手,和几个童真的孩子一起,拿一堆标签,命名世界。

取一个好名字真的很重要啊,我经常想。西红柿有一个别名叫“Love apple”,在我当年开餐馆的经历中,当我把西红柿炒鸡蛋唤作“爱果炒太阳”时,这个菜就卖得特别好。有一种土豆叫“小鸟花开”,一喊这名字就满脸流蜜,据说,这种土豆你越喊它的名字味道就越好。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落雪叫“喃喃自语”,烤好的鱼片叫“热吻”,用雪化的水叫作“流泪”,喝冰水吃烤鱼片叫“流泪的热吻”。你能够想象,当我在餐桌上呈献它时,这就是诗了。当我在加拿大的森林美食屋中推出这道菜时,在最热闹和最孤独的人群中,我都看到,有人认真地食用它。

我对记月的方式一直有一种恐惧,觉得从一到十二简直有一种攀爬得越来越老去的感觉,但当我知道印第安人把一年的一到十二月喊作“帐篷内结冰之月、深红牛犊之月、雪盲之月、红草出现之月、矮种马脱马之月、长膘之月、红樱桃之月、樱桃变黑之月、牛犊长毛之月、李子发红之月、落叶之月、树木爆裂之月”时,我对岁月忽然有了亲切感,我喜欢念叨它来,我和岁月成了朋友。

名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它是人类向未知的世界探索的成果,每一个“名”的背后,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名”,有了一个个“标签”,我们才知道马路不是榆树,飞流不会直上。但是,当我们命名世界,试图给每一个事物以“标签”时,常常因为我们的命名,让我们背离这个事物,甚至,在我们命名了这个事物后,如果沿着这个“名”寻找这个事物,我们经常会找不到它。因为“名”是局限的,而事物是丰富的,“名”是昨天的,而事物是发展的。我经常想,“门”和“窗户”细究起来没有太多的区别,湖水、河水、门、窗在很多时候可以被称作“镜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一个童话作家,我享受了这个标签带给我的梦幻气息,但也背负了世俗对这个标签的误读。我接受了无数次采访,但没有一次采访让我感到是“童话”的。我一直期望这样一次采访:

什么是童话呀?(记者)

什么是苹果呀?(我。以下略。)

苹果树上结的就是苹果呀。

童话树上结的就是童话呀。

有童话树吗?

有呀。童话树是树变的,如果有很多很多树,就会变成童话树;如果树长得很长很老,也会变成童话树。你看欧洲、南美洲的树很多,所以那里生产的童话就多。非洲、北冰洋、南极洲的树少,产出的童话就少。你知道丹麦、意大利、法国为什么盛产童话吗?那里的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很多树有上千年了,树上都有仙女了,能没有童话产生吗?中国、外蒙古、澳大利亚为什么童话少你知道吗?那里的树少啊。

印度的树也不少啊,非洲也有很多森林啊,为什么那里的童话也少呢?

哈哈,说这话你就大错了。印度的童话少吗?泰戈尔写了多少童话啊,《吉檀迦利》《新月集》……非洲也生产了很多童话,不过那里生产的是另一种童话。非洲热带森林里的男人女人们,他们人人都是行为艺术家,不过他们将爱情当作童话了,一个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女孩子领着三四个一二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是孩子的妈妈爸爸,他们依然饱满地谈恋爱,真是太童话了!

中国过去也有很多森林呐。

是啊,中国过去也生产了《山海经》《逍遥游》这样的童话呀。

你说的话好玄啊,我不信。

你这么一个大俗人当然不会相信了,你这么老又没有童心。我们老一辈哲学家老子孔子耶稣早把你开除了。孔子说“赤子之心”,老子说“能婴儿乎”,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你已经陷入世俗和标签中了,哪里会懂童话。

最后问一句,你的童话孩子能看懂吗?

你告诉我什么是孩子呢?你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孩子看不懂?我不想接受你的采访了,你的采访太不童话了,拜拜,沙扬娜拉。

……

仙界的童话篇2

哪个女孩不曾做过这样的两个梦?穿上水晶鞋就变公主的仙度瑞拉与掉进兔子洞便梦游奇幻世界的爱丽丝。可是现实中摇身变公主的几率那么小。而每个女孩却必须实实在在经历一场光怪陆离的冒险才能长大。所以,电影、动画一次又一次把这个爱丽丝的故事搬上银幕;时尚界不厌其烦又明目张胆地掠取“爱丽丝”元素:童话、少女、冒险、奇幻旅程……这一次就让我们顺着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视线,跟随爱丽丝去畅游仙境吧!

当蒂姆・伯顿碰上奇幻童话!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加上“鬼才”演员强尼戴普,联手合作奇幻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你如何能错过?

当名不见经传的澳洲女演员米娅瓦斯科斯卡将一张素净的睑俯瞰向那个著名的兔子洞,全世界影迷就开始浮想联翩。这张年纪轻轻,还没来得及被刻上些什么的脸庞,让之前愤愤不平叫嚷着“只有我能胜任这个角色”的琳赛・罗韩空余恨恨的感叹,时光还真是一去不复返啊!能仅仅曝光一张剧照就引起如此动静的,大概也非得是蒂姆・伯顿这种有“鬼才”的导演才行吧?而这一次,奇幻如他遭遇的正是那个再奇幻不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算上各种版本,新开机的这部《爱丽丝梦游仙境》已是电影人第九次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曾为《狮子王》和《美女与野兽》编剧的Linda Woolverton对这次自己亲自操刀改编的故事信心百倍,前两部动画电影的风靡,谁能说她没有大功劳呢?当然,如此强大的编导阵容就决定了这次要和伯顿一起“梦游”的演员自然不会是轻量级的:伯顿的老搭档,已是第七次跟他合作的强尼・戴普(前六次分别是《剪刀手爱德华》、《爱德・伍德》、《沉睡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和《理发师陶德》)已确定饰演(或配音)剧中的疯帽子先生(Mad Hatter);而好莱坞的“公主”安妮海瑟薇则升了一级,誓要斩断现实中的情爱伤痛,当一回善良的“白皇后”;至于导演大人的娇妻海伦娜・邦汉・卡特(是的,就是《窗外有蓝天》里那个古典清纯的贵族小姐,虽然现在再也难觅当年身影),则继《理发师陶德》之后再次扮恶女、随时都把“砍掉他们的头”挂在嘴上的凶残“红桃皇后”。而这种对丈夫的无私支持也让海瑟薇忍不住要站出来为她说句公道话:“拍戏之余的卡特可完全是位慈母啊!”

毫无疑问,新“爱丽丝”将会延续伯顿一贯的风格,且还将采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方式,其中动画部分已确定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来表现。同时这次的“爱丽丝”将以数字3D(立体)电影的形式制作和放映,在明年3月5日上映时,观众只需戴上特制眼镜就可以和爱丽丝一道身临其境地漫游仙境了。好故事加名导演本已经很强大了,再加上奢华的演员阵容和高科技,真是让人不期待都不行!

五光十色的“爱丽丝”

同《绿野仙踪》一样,《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大银幕钟爱的电影题材。1933、1949、1951、1972、1976、1988、1996和1999年,不论是美国版还是英法、捷克版;也不论是真人演绎,还是动画呈现,甚至还有版(1976年)和恐怖版(1988年),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这个充满奇幻意味的故事,换个角度、换个颜色讲了又讲……

1933年:大萧条后的童话镇静剂

1933年的米高梅适时地在大萧条的最后关头推出了两部经典童话电影,《绿野仙踪》和《爱丽丝梦游仙境》。前者一举让年仅14岁的朱迪・嘉兰越过了彩虹,而后者却在那个演唱俱佳的“爱丽丝”的光环下黯淡了,以致现在的很多观众都错误地以为迪斯尼1951年拍的动画版才是“爱丽丝”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但在这一版中,爱丽丝就穿上了她那身标志性的蓝色裙子,这也成为之后各版爱丽丝的着装“规范”。同时,虽然扮演爱丽丝的夏洛特・亨利基本没在好莱坞留下什么名,但在剧中扮配角的倒有几个后来“进化”成了大明星。大概在分别扮演白骑士和海龟先生时,贾利。古柏与加里・格兰特还远远想不到自己今后会有的地位吧!

一样的童真冒险与奇幻靓丽让《绿野仙踪》和《爱丽丝梦游仙境》成了大萧条时期的银幕镇静剂,在那个通货膨胀、人心惶惶的时期,经历曲折但结局完美,还要载歌载舞的童话电影正是人们所要的。然而,跟《绿野仙踪》相比,《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艺术成就和影史地位都要差一大截;后来陆续出现的那么多五光十色的“爱丽丝”,也没有一个能像朱迪・嘉兰那样留在观众脑中挥之不去。谁也无法断言,这到底是因为缺少一个嘉兰那样的经典少女,还是因为爱丽丝的故事中无边的想象力和梦境逻辑本身就太难以呈现?

1951年:迪斯,已演绎动画经典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动画电影开始大行其道。迫斯尼公司在这一时期制作出许多银幕动画经典,其中1951年的这个动画长篇《爱丽丝梦游仙境》直到现在都还是最受影迷认可的版本。

其实英法两国早在1949年就已经拍过了动画版的爱丽丝,但反响平平。而对卡罗尔这个故事特别钟爱的华特・迪斯尼,其实在20年代拍的卡通试验作品就是一系列由真人与卡通合演的黑白无声短片《爱丽丝游历卡通国》。他找来一个小姑娘扮演爱丽丝,后来还先后打算启用玛丽璧克馥和琴吉罗杰斯来饰演爱丽丝,与卡通人物一起演出,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些念头。1931年,迪斯尼尝试制作标准长度动画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可是在米高梅公司也筹拍这部电影真人版的强大压力下,他还是干1932年放弃了自己的打算。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动画电影终于形成气候,华特迪斯尼又开始盘算着要将这部自己最爱的童话搬上银幕。然而好事多磨,二战的爆发迫使他再次将自己的计划搁置,直到1946年战争结束,迪斯尼公司才终于得以开始制作这部长篇的彩色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共花了五年时间,耗资300万美元,然而因为它将故事原著和故事续集《爱丽丝镜中历险记》的许多内容加以混淆,被认为缺乏对这个经典童话的尊敬。再加上影片上映时,二战的阴霾尚未过去,战后经济的困顿局面决定了当时文化主流盛行写实主义,而本片的超现实手法自然难以在当时引起太大回响,所以导致它在评论界的口碑不佳。在商业方面,这部电影也让迪斯尼公司相当失望,第一次发行时居然亏损了100万美元。为此华特’迪斯尼还向公司全体人员作了公开检讨。尽管如此,华特先生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从来改变。后来经过多

次重映,“爱丽丝”还是赚了钱,而且随着后来六七十年代心理学的流行,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爱丽丝”才再度受到重视。

1988年:铁幕下的黑色创意

如果说爱丽丝的梦一直是一个19世纪富裕家庭的英国小女孩的美梦的话,那1988年,捷克导演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版的《爱丽丝》(《Neeo z Alenky》)就是一个东欧小姑娘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铁幕时代下做的一场噩梦。因此,这一版的“爱丽丝”也被称为“恐怖版爱丽丝”。

白兔先生依然还是领路者,可是手中总是拿着剪刀赶去剪掉别人的脑袋;袜子毛毛虫配上了难看的假牙和公仔眼,还会在睡觉的时候用针线缝眼睛,爱丽丝和原著中描写的一样,一路上遇到了青蛙仆人、红心皇后一千人,她依旧迟到,依旧陷入一系列的麻烦;可是这里的爱丽丝不再弱小,她有了一个杀手“秋”来替她解决眼前的威胁……无数的白骨和不眨眼的攻头片段使得这个梦境更加接近残酷现实,呈现出一派达利和布努艾尔的风格。导演运用大量的木偶、布偶来和真人饰演的爱丽丝配戏,黑暗为主色调的背景使画面充满了诡异的色彩。而尽管由真人饰演,爱丽丝在影片中也像玩偶般麻木,一共哭过一次、笑了三次。

有人分析说这部全然没有儿童色彩、在精神上也跟原著毫不相干的影片,暗喻着当时处于冷战铁幕下的东欧政治时局,通过强化故事中的残忍。和道德堕落等元素,反映了一个探索黑暗心理的超现实境界。在无限创意中让人有森森然的寒意。

1999年:好莱坞魔幻风劲刮

虽然1999年的这部《爱丽丝梦游仙境》在服装布景方面都下了大工夫,但美轮美奂,宛若亲临童话梦境的场景设置并没有真的把这个故事打造成经典。这一次的爱丽丝改穿了一身鹅黄色的衣裙,因为怕在自家宴会上唱歌而逃到花园后面的树丛里,就这样跟着赶时间的白兔去梦了一场……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著,演员表演也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动听的电影音乐和众大牌明星的亲情加盟了。当你仔细看来,那只咋咋呼呼的柴郡猫原来是“疯狂的修女”乌比・戈德堡,而假海龟先生竟是“圣雄”本・金斯利,还是会有一时半刻的惊喜!

虽然要想塑造经典爱丽丝的念想再次落空,但这一版的“梦游仙境”却见证了一股新的电影风潮的崛起――好莱坞魔幻片。在1999年之后,以《哈利・波特》和《魔戒》为代表的魔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强烈旋风。从此,人们便在魔法和想象力充斥的世界里梦游,乐此不疲!

时尚界的“爱丽丝”情结

绚丽的童真,斑斓的色彩,奇幻的冒险,神秘的梦……一个能提供如此多魅力元素的故事,自然不会被时尚界轻易放掉。或许人人都会被“爱丽丝”吸引,以她为灵感泉源的设计与作品层出无断绝。大概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就连世界上那只最著名也最会赚钱的“猫”――Hello Kitty的名字也是源自爱丽丝养的一只宠物呢。

时尚玩家们要开“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派对,不经意或许你就能发现扮疯帽子的正是贝帅,大名鼎鼎的任天堂也果决开发了以这场梦游为内容的游戏,就连贵族祖母首饰盒里珍藏的Tiffany & Co,也从爱丽丝故事里的白兔那里掠取灵感,设计出一系列中武风格的海胆骨茶壶。而2008年,皇室御用的珠宝品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更是采用了全新概念的广告宣传,这些广告的创意全部来自《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故事情景,日籍摄影师Kaz Arahama携手顶级超模Lisa Cant演绎了一场时尚而纯真的珠宝童话梦。至于到了今季,Folli Fllie2009春夏的新设计干脆直接就命名为“爱丽丝的异想世界”(Alice Collection)。

随着近年来势凶猛的魔幻风潮,许多服装设计师也开始了自己的“梦幻之旅”。而要老歌新唱,似乎最好的材料还是梦游的爱丽丝?于是2004年的伦敦春夏时装周上,我们直接就可以看到低年龄段的模特们以牛角小辫搭配浅紫绉纱裙装,在T台上如仙子般缓缓走来。她们不是刚从梦中醒来,而是要把你带去那个仙乐飘飘的童话世界。到了今年,以Alexander McQueen为代表的英式设计师依然浪漫梦幻,但与以往高贵的维多利亚风格不同,他们在本季新晋提出了一种“在大都会中梦游仙境”的时尚精神。看来这一次,我们19世纪的小姑娘又要到现代都会的水泥丛林中来做梦了。如此一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发明这样一个万能句型:要童话感吗?我们有《爱丽丝梦游仙境》!要魔幻感吗?我们有《爱丽丝梦游仙境》!要色彩感吗?我们有《爱丽丝梦游仙境》!要神秘感吗?我们有《爱丽丝梦游仙境》……不论你要什么,我们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

相比这些抽象的、概念化的表现,美国版的《VOGUE》就玩得直接多了,也大手笔多了。它在2003年12月号上花20多个页码高调推出的,由超模Natalia Vodianova与几乎垒球顶级的时装品牌的总监或设计师一同演绎的超豪华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实在是一种大震撼。在这组大片中,每一幅照片都是以“爱丽丝”故事里的一个场景为内容。平日里不可一世界各大牌设计师们不仅要在片中当模特儿,还要分别为自己参加的那个场景设计服装。

身着白西装的Tom Ford代表YSL在“坠入兔子洞”一幕中,牺牲帅气形象以倒栽葱的姿势扮了一把赶时间的白兔;Marc Jacobs则代表LV坐在巨型蘑菇上扮演抽麻菸的毛虫(他本人之前确是一位瘾君子,曾几度被勒令戒毒,敢这样挑大牌痛处的也非《VOGUE》的面子不能了吧);而让一向带着女王娇纵味儿的Karl Lagerfeld扮演坏脾气的公爵夫人不得不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绝对搞怪的John Galliano出演蛮不讲理的红心皇后才最是神来之笔;至于要让Gianni Versace的妹妹,Versace的任“领袖”Donatella Vereece化身为鹰头狮身兽(确实是头禽兽啊),不仅需要说服的能力,恐怕也需要很多勇气吧?至于其他的,诸如Christian Lacroix,Rolf Snoeren & Viktor Horsting和Jean Paul Gaultier这样的大牌也都心甘情愿充当起了故事里那些古灵精怪的人物(或动物),实在把读者的眼睛看得都能滴出金来,忍不住要高呼一声:华丽得受不了啦!

2007年,迪斯尼公司再接再厉,同样请来安妮莱博维茨操刀拍摄他们的年度全球宣传攻势“百万梦想年”。贝克汉姆、斯佳丽・约翰逊等一千金光闪闪的明星大腕都被请来扮演迪斯尼出品过的动画里的角色。而这一次扮演爱丽丝的则是流行天后碧昂丝,她与乡村歌手Lyle Lovett及男星Oliver Platt一起,坐着旋转大茶杯在仙境中冒险,俏皮又可爱。

仙界的童话篇3

[关键词]《爱丽丝梦游仙境》;艺术;奇幻;3D

一、引 言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好莱坞知名导演蒂姆・波顿根据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所著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果说原著是儿童的一场天真烂漫之梦的话,那么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则是成年人的一场精彩纷呈的奇幻盛宴。2010年,这部3D奇幻巨作横空出世,虽然《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童话故事,但是幼时记忆的碎片已经支离破碎,就像长大以后的爱丽丝一样,并不记得自己许多年前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所以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电影创作过程中,蒂姆・波顿用3D技术重塑了那个精彩纷呈又奇幻溢彩的仙境世界,场景动人心弦,这部电影的诞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在影片瑰丽奇妙的场景和光怪陆离的情节设定背后,是存在着某种情绪的释放和哲学的内涵的,它们本身是包含着很深的艺术特色的,虽然奇妙荒诞,但是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感应。天才导演蒂姆・波顿在电影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部影片在原著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深邃的思想和映射现实的精神,让这部经典作品兼备多元化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简介

新版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与原著中的情节相差甚远,影片主人公爱丽丝的年龄设定是在她首次梦游仙境的13年之后,成年的爱丽丝已经在现实社会中生活了十多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她被现实社会的规则渐渐禁锢,也逐步忘却了孩童时期的那场奇幻之旅。直到20岁的爱丽丝去参加一场聚会的时候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对象求婚,并不爱他的爱丽丝仓皇之下选择了逃跑,跟随着小时候引领自己进入仙境的小白兔钻进了树洞,重返了孩童时期梦游过的“仙境”。影片开始,我们跟随爱丽丝一起掉进兔子洞的时候,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当她成功取得钥匙华丽丽地进入了未知的奇幻世界,种种不可思议的天马行空的畅想却能十分和谐地组合在这个奇妙瑰丽的仙境世界中。

小时候的爱丽丝初次到达仙境的时候全然无所畏惧,对事物充满了新奇和善意,回到电影情节中,已经成年的爱丽丝再次到达仙境时,充满了恐慌和不安,严苛的礼教驯化和刻板的教条规章已经将她最初无畏的勇气磨灭殆尽。她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急于否定所见所闻的一切,她始终都不肯承认周围的一切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直到对爱丽丝极其失望的疯帽子异常愤怒地指着爱丽丝的心口喊出那句:“你的心里,有些重要的东西消失了!”此举对爱丽丝早已麻痹浑浊的内心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泉水,从那时开始,爱丽丝踏上了逐步觉醒之路,她不再拒绝接纳所有新鲜事物和自我催眠,而是开始正视眼前发生的一切,尝试去面对困境并且设法战胜它。此处电影情节对于爱丽丝的转变处理看似很突然,实则是因为爱丽丝的血液之中继承了她父亲勇敢无畏的精神,而现在这种精神冲破了重重枷锁,最终迸发。影片中主人公们所对抗的是红桃皇后的暴戾独裁,实际上映射的是当时维多利亚时代里女性对于男性强行附加自身的极其自私及专制的驯化式教条的控诉与反抗,弘扬了女性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爱丽丝在奇幻的仙境历险过程中逐渐回忆起了孩童时期梦游仙境的经历,她在种种挫折的面前感悟到了自己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重拾勇气和自我的她,勇敢地帮助仙境中的伙伴们一起了仙境中暴虐专制的红桃皇后的政权,解救了红桃皇后残酷政权下受到迫害的小伙伴们,找回了曾经迷失的勇气和自我,认知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蒂姆・波顿在这部影片中使用了他一贯的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故事构架,并且借助3D技术的强大视觉效果打造出极其绚烂华丽的梦幻场景,令观众深深陶醉在仙境世界之中,流连忘返。

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爱丽丝的两个世界:现实社会与艺术梦境

新版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将故事背景设定为维多利亚时代,那正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自由精神和独立主义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代的女性渴望挣脱男权社会为了控制女性而制定的种种礼教枷锁,在经久以来的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中觉醒。所以,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知是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运动盛行之后,女性群体逐渐撼动与破除百年以来男权不可撼动的地位,优秀杰出的女性层出不穷,而社会也不再是以男权利益为主的男性专制话语权时代。导演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是包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将两个世界奇妙轻柔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剧情奇异荒诞、天马行空,但是在荒诞背后都有其现实社会真实面的映射。影片中,爱丽丝到达仙境之后的冒险之旅,正是她自我意识觉醒之路,她的个人意识具有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以及基于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自身价值在现实之中实践的需求。电影中的爱丽丝再入仙境的旅程已经不仅仅是充满童趣和天真的孩童梦境,而是一次自我蜕变、化茧成蝶的成长之旅。

电影刚开始的镜头是,童年的爱丽丝从仙境回到现实中后向父亲描述着奇幻世界里的所见所闻,从父亲看似斥责实则褒奖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爱丽丝的父亲本身就具备独立人格的鲜明特性,而爱丽丝血液中也流淌着遗传于父亲的这种人格特性。随着年龄增长,爱丽丝成长为一个20岁的姑娘,此时父亲已经离世,身处社会对女性严苛礼教和束缚规则之下,她变得木讷、没有生机和活力,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场所谓的“命中注定”的婚姻。此处的情节完全映射了当时社会女性生存的现状,女性一生的命运依附于婚姻,而女性对自己的婚姻丝毫没有自主的权利。于是爱丽丝逃离了求婚现场之后再一次掉进了兔子洞,在逐步的历险当中,爱丽丝的自我一步步地释放,童年关于仙境的记忆逐渐回归,最终,她终于回忆起小时候关于游历仙境的所有记忆并最终彻底觉醒。她毅然穿上了盔甲,充满勇气地提着沃尔铂之剑和邪恶的龙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正义战胜了邪恶。在这场充满了挑战和逆境的仙境之旅中,她学会了无论如何都要相信自己,之前被打压消磨的勇气重新回归,她实现了彻头彻尾的成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备独立人格的女性。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爱丽丝勇敢地拒绝了那场荒谬的所谓注定的婚姻,继承了去世的父亲生前的宏愿,展开了新的征途。

(二)电影创作的3D与童话的完美结合

随着新时代先进科技的逐步发展,3D技术渐渐成熟,电影界开始广泛盛行3D技术特效。3D电影与普通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内容丰富、特效逼真的商业大片和奇幻瑰丽、场景华彩的奇幻片中,这种身临其境之感尤为强烈。3D电影的视觉冲击力比二维电影效果要强很多,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3D特效中,所有特效做得都非常精致,有着极高的制作质量,其中动物们毛发效果的制作非常精细,观众们会觉得这些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同时表情、动作等画面效果也十分生动,让人们有一种融入画面,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们的真实存在的既视感,实现了最完美的空间效果。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技巧性镜头也无处不在,电影虽然没有刻意地去突出立体视觉效果,大部分场景中的镜头处理跟普通电影的处理方式相差无几,但是3D电影为了增加立体视觉效果,增强观众们的直观感受,一般都会多少设定几个立体感很强的动作场面,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也不例外,例如疯帽子在皇宫里抛布匹的场景,搭配完美的音乐,让观众有一种迎面扔来的布匹要砸到自己身上的视觉感受,观影效果真实华丽。3D立体电影发展到如今,其实是创造了一个完全仿真的世界,“真实”是3D电影的中心主旨,旨在不论故事内容还是环境场景,都能让观众融入其中。而《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3D电影动画,完美地将3D与童话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设定有双重含义,在女主人公爱丽丝进入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的一刻,观众也即跟随而去,这种融入感并不仅仅是心灵上的,在3D完美的三维立体效果的引领之下,观众身心完全融入了仙境之中,如同仙境中的场景对于爱丽丝是真实存在一样,观众眼前的仙境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真实存在的。在爱丽丝一步步地放下戒备的同时,观众也一步步相信眼前的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有了这种视觉效果和心理催眠,接下来电影中的瑰丽场景和惊险刺激的冒险历程就更容易将观众吸引到故事中,带给观众百分百完美的极致观影体验。

四、关于3D电影热的冷思考――共存与发展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3D电影技术越来越成熟,这项技术如此盛行的原因是它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场景宏伟阵容强大的商业大片和奇幻瑰丽、天马行空的魔幻片中大量地被应用。3D电影相较于二维电影,在经费控制上也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未来3D电影取代二维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必然走向。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绝大部分的特效处理都是非常严谨的,动物们的毛发制作效果有着极强的质感,反光效果和动态的摆动也很自然,让人感觉好像是它们活生生地站在眼前。另外,这些人物的表情也在不断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却能更加透露出人物内心的隐秘情绪和微妙的思想变化,生动形象,丝毫没有刻板的感觉。

为了带给观众更加惟妙惟肖的震撼视觉效果,《爱丽丝梦游仙境》也与多数3D大片一样,制作了一些凸显3D效果的镜头,例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里之后,数不尽的飘浮物在她身边横冲直撞;再例如疯疯癫癫的兔子总是时不时地向镜头扔过来杯子等物品;还有疯帽子在宫殿里迎面抛过来的布匹……这些动作场景中,随着物体迎面冲击而来的视觉刺激加上完美的音效,观众们感觉这些物体似乎真的飞出来要砸到自己身上,这样真实的感受几乎令每个观众都产生阵阵惊叹。3D立体电影发展到今天,几乎被影视创作运用到了极致,它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完全仿真的银幕世界,现实世界里的科学的物理现象和井然有序的动作是组合成三维技术的最主要的元素。《爱丽丝梦游仙境》虽然在3D视觉效果上没能超越《阿凡达》所带给观众的剧烈震撼,但是这部电影却在更多细节上制造出细腻华丽的视觉感受,由导演打造的美轮美奂的仙境世界,让每个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心驰神往。相信在以后的3D电影制作中,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宏大的3D电影,带给观众更加完美、逼真的视听享受。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3D立体电影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观众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时候,也更注重故事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主旨带给我们的共鸣。《爱丽丝梦游仙境》依托3D技术,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导演要传达的女性思想与自我成长的核心思想,给我们带来了3D视觉瑰丽场景的奢华享受,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值得细细观赏与品味的经典影片。

[参考文献]

[1]阮世勤.解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成年女性自我探索的童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03).

[2]张昊.《爱丽丝梦游仙境》 一次成长历程的预演[J].世界电影之窗,2010(04).

[3]苗国新.《爱丽丝梦游仙境》――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J].小说评论,2013(S2).

[4]蒋萍.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续篇[J].名作欣赏,2012(06).

仙界的童话篇4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功能性 儿童文学

一、翻译目的论相关理论概述

汉斯威密尔认为如果仅仅从单一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难以解决翻译领域的诸多问题的,因此他通过实践研究认为翻译应该做过一种具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应该充分根据委托人的翻译需求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同时结合读者的情景需求以及相关目的等,从原文所提供的众多信息中实行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高效翻译。可见,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不同类型语言对等转换,汉斯威密尔所提到的翻译目的论共包含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准则:一是翻译的目的准则,这也是翻译目的论最为基本的准则,翻译的目的准则指出在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对进行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处理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性来决定,而翻译的目的主要有翻译者的目的、原文的目的以及读者的目的等。[1]二是翻译的连贯性准则,这里指的是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三是翻译的忠实性准则,这里指的是翻译应该与原文的基本思想内涵相一致。

二、《爱丽斯漫游仙境》基本内容及儿童文学的特征分析

(一)《爱丽斯漫游仙境》基本内容概述

刘易斯・卡洛尔毕业于粤斯博德大学,毕业之后留校在粤斯博德大学任教数学,虽然刘易斯・卡洛尔学的是数学,但是他始终热衷于文学领域。《爱丽斯漫游仙境》作为刘易斯・卡洛尔的代表作,是刘易斯・卡洛尔在泰晤士河边给朋友女儿讲的一个童话故事,后来《爱丽斯漫游仙境》在这个朋友的帮助之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爱丽斯漫游仙境》这个童话故事中充满了诸多的幽默写作手法和诙谐风趣的情境,受到了广大儿童以及年轻一代的热捧。后来《爱丽斯梦游仙境》被蒂姆・波顿执导拍成电影,它主要讲述了爱丽斯在上次梦游十三年之后的故事,二十岁的爱丽斯去参加一个庄园聚会,但是她在庄园聚会上却选择了逃跑,并随着一只白兔从一个洞里进入到了仙境,虽然爱丽斯曾经在七岁的时候来过这个仙境,但是如今的她对这里的一切已经非常陌生了,仙境里的好多朋友在等待着爱丽斯的到来……

《爱丽斯漫游仙境》作为一部优秀的童话文学著作,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打油诗、双关语等,小说中还有许多的角色都使用了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名字,这些对于《爱丽斯漫游仙境》小说的翻译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2]对于以《爱丽斯漫游仙境》为典型代表的儿童文学翻译,可以从翻译目的性原则的角度进行翻译,从而有效提炼原文的童趣性。

(二)儿童文学的特征分析

当前,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商业领域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儿童文学指的是从六岁到十二岁左右的孩子,儿童是具有独立能力的、存在于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性群体,儿童的典型特征在于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年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发现世界的关键性阶段。虽然如此,但是经过了多个世纪的研究,教育界才在真正意义上确定了需要针对儿童的特殊性进行有层次的教育。我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思想意识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开始充分重视儿童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地位。我国在早期的教育学领域已经开始将多种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进行翻译,并引入到了中国。

从实践角度来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翻译相比更具有难度,儿童文学不仅具有普遍的翻译规律,同时儿童文学具有其翻译的特殊性。翻译者需要牢记自己所翻译作品的读者,需要意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文学作品从一定角度来看是为了作品读者来服务的。儿童文学的作品读者是儿童,那么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人生经历、美学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实现儿童文学目的性翻译,使得儿童透过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本能够品鉴到原作的内涵和思想情感。

三、基于目的论的《爱丽斯漫游仙境》翻译分析

翻译的时候往往是带有一定的目的任务,而影响翻译行为和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的读者,儿童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儿童文学的读者――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恰到好处的翻译方式满足儿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需求,本文将以《爱丽斯漫游仙境》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分析对象,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一)体现“童趣”的翻译目的策略

在对《爱丽斯漫游仙境》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出发,尽量选择合适的翻译目的策略体现原作的“童趣”,只有这样才能让《爱丽斯漫游仙境》的翻译成果在儿童的接受理解范围之内。比如在《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中有:“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王永年将这段原文翻译为:“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大大的眼睛瞅她”。而赵元任将这段原文翻译为:“一个大个儿的小狗睁着有如灯笼大的眼睛看着她……”,从上述翻译中可以知道,王永年将原文中的“the large round eyes”翻译成了“大大的眼睛”,单独从语言意义的角度来看其实还是比较适当的,但是赵元任将原文中的“the large round eyes”翻译成了“有如灯笼大的眼睛”,虽然这种翻译方法有点夸张,但是却翻译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从儿童的理解角度来看是非常符合其思维模式的,这就是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在翻译过程中从读者的目的性出发,往往更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翻译效果。[3]

(二)准确简单地选择翻译词语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儿童一般具有较为有限的理解能力,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切记要准确简单地选择翻译词语,特别是在翻译一些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观差异性的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接受能力情况等。比如在《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中有:“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et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王永年将这段原文翻译为:“爱丽斯在惊诧的情况之下竟然忘记了英语语法的正规用法”,赵元任将这段原文翻译为:“由于爱丽斯惊异到那个样子,她都说不好话了”。从这两句翻译可以知道,王永年的翻译有关于英语语法之类的词语,还有一些专门性注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儿童读者对语法、注释之类的词语一概不知,那么这种类型的翻译对于儿童读者而言是非常不成功的。而赵元任的这句翻译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范围而言却是相对简单易懂,且也是较为准确的翻译,能够将《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的趣味性充分传递出来。

(三)在翻译目的论下注重翻译的准确性

六岁到十二岁左右的孩子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目的论下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切不可过分注重翻译形式方面的艺术表达性,因为这些译文关系到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比如在《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中有“The rabbit started violently……and scurried away into the darkness as hard as he could go”,王永年将这段原文翻译为:“兔子吓了一跳……拼命往暗地里跑”,赵元任将这段原文翻译为:“那兔子好像大吃一惊……拼着命飞向暗处跑去”。尽管功能目的性翻译理论极为强烈地挑战了原有的翻译对等理论,但是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决不能完全忽略翻译对等的基本原则,王永年的翻译将“the darkness”翻译成了“暗地里”,这种类型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给儿童形成一种误导,因为“暗地里”通常还含有“私下里”的意义。而赵元任将“the darkness”翻译成了“暗处”,从翻译对等性原则和准确性来说是更为恰当的。[4]

(四)在翻译目的论下选择合适的句式结构

儿童与成年人不一样,他们往往对阅读容易产生枯燥的情绪,尤其是在阅读一些长句的时候往往更容易产生枯燥的情绪,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情绪,选择合适的、简单的句式结构进行翻译。比如在《爱丽斯漫游仙境》原文中有诸多的长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尽量选择简短的句式,赵元任的《爱丽斯漫游仙境》译本往往都会选择简短句式,在表达原文基本内涵的情况之下,让儿童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欣赏《爱丽斯漫游仙境》。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读者儿童的特殊性,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同时本文以《爱丽斯漫游仙境》为分析对象,以翻译目的论为基本理论基础,提出了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相关目的性进行翻译,指出了赵元任的《爱丽斯漫游仙境》译本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之上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原文的童趣性、准确性、简单性翻译,赢得了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语

参考文献

[1]陈玉龙,王晓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0(8):22-23.

[2]彭超艺.爱丽丝漫游仙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3]谢全霞.《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理论解读[J].语文建设,2014(23):55.

仙界的童话篇5

正如设计师所言,“创造本身并不奇异,当气氛发生了变化,现实语境下的珠宝世界也同样可以散发出如梦如幻的光芒。”重新装饰后的Van Cleef & Arpels法国专营店,一改原有的奢靡风格,集古典浪漫主义与仙境般的童话色彩于一体,成为旺多姆广场最新的时尚地标。

在踏入Van Cleef&Arpels的珠宝世界之前,天才Patrick Jouin早已凭借出色的设计才华征服了大半个世界。此次在接受Van Cleef&Arpels设计店面的邀请时,便同时接受了三项不同的任务:尽可能地表现旺多姆广场的美学价值、创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童话仙境和让顾客切实感受到宾至如归。对此Patrick Jouin自己评价道:“Van Cleef&Arpels这个名字包涵了丰富的含义,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设计构想。其新的陈列空间应继续保持顶级珠宝的身份,并营造出新的、有别于角的魔幻情调。”

法国人常说“在壮丽的外表下,旺多姆广场显得非常冷酷、孤傲。”因为此处聚集了世界上顶级的钟表和珠宝品牌,绚烂夺目,而Van Cleef&Arpels专营店刚好位于其中的显赫位置,一楼为La Galerie原版画廊,二楼为私密沙龙。Patrick Jouin为了突破既有的商业氛围,制造出魔幻与现实交汇的视感错觉,围绕着广场内外认真地研究了无数遍,来寻找每一处激发灵感的可能。

向左还是向右?相信直觉还是凭借经验?设计者发现,老店标识不清的入口给很多造访者带来了困惑,是需要改变的第一步。Patrick Jouin希冀通过如此设计,使新的接待处不仅显示出清晰的路径指向,还能成为“引诱”凡人通往仙境的第一站。

不同于其他专卖店,在这里吸引人视线的巨大橱窗里,藏匿着佩戴珠宝的精灵形模特,创造出放大版的童话世界。而更具特色的设计细节,则体现在设计者对消费心理的细腻把握,为了实现“消除一切消费障碍”的视觉效果,Patrick Jouin降低了陈列台的高度,保证展品及周围装饰全部与购买者的视线水平。

仙界的童话篇6

童话中的爱丽丝犹如miumiu在2010春夏Jean Shrimpton睫毛和头发蓬乱的长辫子洛莉塔女孩。浮躁的小猫,蝴蝶,盛开的雏菊,配合裸色薄纱开玩笑似的掩盖在身体的周围,浸染在魔法调色盘里的浅紫,裸粉,棕褐,米白和善良的黄金色。巨大的珠片散落在柔滑的面料上,犹如爆炸的晶体,随后仿佛雨滴珠链般飘洒在身体周围。细节的奢华体现平实的考究,金融海啸渐渐平息以后,摒弃浮夸和暴发户一样的闪亮,一点点的灿烂总是如同纯净女孩儿一样美好,年轻,害羞,无辜,并且灵光闪耀。

而影片浓郁纷繁的色调有如2010年春夏的印花风格对色彩的运用。设计师们都迫不及待地推出自己的印花设计。从纽约第一天的BCBG Max Azria开始,印花图案每天都是主角,到巴黎时装周末期的Alexander MoQueen达到巅峰――这是时尚史上的里程碑。

想要说明印花有多火,其实只需罗列以印花为主打设计的品牌即可填满页面,但不管多大的花园都会有那么几朵的格外耀眼,不能不单独称颂一番。Basso&Brookel经过多年不懈地试验,最终从纷乱晦涩升华到艺术而明亮,开辟出数码印花设计的明路谱写出华丽的乐章。这一季就是新浪潮版爵士,印花,色彩,艺术和实穿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年轻,富有活力而品味超群的形象是如此的新鲜而诱人。来自伦敦的Mary Katrantzou是耀眼的新人,上一季,她刚刚成功地创造出了平面图案的立体视觉效果,这一季她又将这样的图案应用于三维立体的造型中,整个服装就像在波动,跳跃,让我们不禁要期待她下一步的创作。Proenza Schouler首次尝试大量的图案和色彩,图案虽不及前两位伦敦设计师的复杂,但结合年轻的款型和亮片、羽毛等装饰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性感而华丽。Alexander McQueen带给我们的冲击不只是E T/蛇妖附身般的妆容和没谱的高跟鞋。在经典的廓形上,天上、地下、水里的各种生物对称、翻转、排列、变形、挤在了服装上,达到了新的诡异而谜魅的美感,以无以复加的人工方式展现如此原始的自然美,原来科幻和现实仅有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的排列之隔,让人永远无法忘记。

魔幻风潮在家具及空间领域里同样火热。比如Artecnlca最新推出的女巫厨房用品,设计师Tord Boontje以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带回到童话般梦幻的世界里。此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民间传说中的巫师和女巫,桃花心木雕刻的利剑,尖角,断臂小手,让人不禁联想森林深处的邪恶魔法。Artecnica的另一款仙女梦游仙境烛台更是确实出自爱丽丝的故事,设计师Stephen Johnson在英国的一个古玩市场上捕捉灵感,把每一个独立的小件堆叠衔接成一个颠倒的造型,新奇而美丽。爱丽丝仙境中拿怀表的兔子更让设计师们印象深刻,比如iNXDESIGN的兔兔,这只没有五官及四肢的兔子,以圆润的外形呈现出友好的形态,但歪向一侧的尾巴以及一只弯折的耳朵,却又在温和的外表下带有它的个性,深不可测的小内心不言而喻。“Float”茶具将红色胶质与镜面不锈钢的割裂情绪集合在一组古典茶具中,仿佛红桃女王同时拥有的无限法力和坏脾气。Sooolo Studio布料中的仙境风格则体现的更为直观,层叠繁茂的碎花,配上高调底色,少女的含蓄清新与沉稳诡异的色彩互相冲突,却又搭配出非同凡响的视觉效果。

仙界的童话篇7

关键词:烂柯故事;烂柯艺术;传播;流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164?05

在魏晋时期,围棋多了不少别称,如坐隐、忘忧、手谈等。其中还有一别称,即烂柯。它出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这传说首见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入山,见二童子下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觉饥,以所持斧置坐而观,局未终,童子指谓之曰:“汝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1](276)

与此同时,东晋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也记载过一个“嵩高山大穴”的故事:

嵩高山北有大穴,莫测其深,百姓岁时游观。晋初,尝有一人误坠穴中,同辈冀其傥不死,投食于穴中,坠者得之,为寻穴而行。计可十余日,忽然见明。又有草屋中有二人对坐围棋。局下有一杯白饮。坠者告以饥渴,棋者曰:“可饮此。”遂饮之。气力百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坠者不愿。棋者曰:“从此西行,有天井,其中多蛟龙,但投身入井,自当出。若饿,取井中食物。”坠者如言,半年许乃出蜀中。归洛下,问张华。华曰:“此仙馆大夫。所饮者,玉浆也,所食者,龙穴石髓也。”[1](277)

两个相似的故事,几乎出自同时,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应与两晋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魏晋之世,社会混乱动荡,不少人遁迹山林,求仙访道,一时间,仙乡奇境的志怪故事大为流行,它成了世人不满现实,希望在现实外寻找一理想之境的心态的曲折反映。陶渊明自己便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桃花源记》构建了一个人人怡然自乐的“桃源仙境”,也是人类身上一种根深蒂固的“乌托邦情结”的反映。

仙人世界是个幸福快乐的世界,在世人的想象中,围棋这一充满魅力的游戏,自然也就成了“仙家养性乐道之具”。古人曾把围棋称作“橘中之乐”。唐牛僧孺《玄怪录》记载:

巴邛人家橘园,有大橘如三斗盎,剖开有二叟对弈。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恨不能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1](269)

《梨轩漫衍》中说:“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其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仙家养性乐道之具也。”[1](270)

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围棋在给人提供充分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就超越了凡俗的现实关系,营造出别一洞天,于是有了“烂柯”之类的传说。人一方面要依托于现实,另一方面又感到现实关系的种种束缚与桎梏,有着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围棋作为精神的游戏的艺术,便为人提供了一个由凡俗走向人生的自由之境的途径。[2](347)

烂柯故事产生后,得到广泛传播。一般认为,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它位于衢州城东南,山虽不高(最高峰中岩海拔177米),但地貌不凡,拥有南北中空的石室(所以又名石室山),东西跨度40米、宽30米,乃现知浙江最大的天生石桥(因又得名石桥山)。道书中又谓之青霞第八洞天。道教把地上的仙人安顿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名山胜景居住,烂柯山也就成了仙弈圣地。

不过,某一胜迹一旦有名,各地都愿意请去安家落户。与中国其它许多著名传说一样,不少地方都有烂柯山或烂柯仙迹,如河南新安、山西泌县、广东高要、四川达县。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达州烂柯亭”:“李宗谔云:烂柯亭在达州(四川达县)之西四里,古有樵者观仙弈棋不去,致斧柯烂于腰间,即此地也。”[1](345)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过“桂阳仙弈坪”:

仙弈坪,在桂阳第二峰之斧柯山。枰中棋子隐起,黑白判然,有手掌痕迹,石如屏几者凡七八聚,旁有树甚怪,千百年物也,不知其名,但称仙树,旧有烂柯寺,今亡。[1](361)

烂柯故事本身,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生出不同版本。有的基本上沿袭了原始的烂柯故事,只不过人物身份或性别有改变。如清《江西通志》载:“五代周谢仙翁,登龙雾嶂采樵。偶于池侧见二女弈,从旁观之。女食桃遗核,因取食之,不饥。弈罢恍失二女所在。谢骇而归,不知若干年矣。”[1](322)在这里,弈棋“童子”变成了女子。有的则故事的叙述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如清《凤阳府志》载:“郑信,洪武间采樵山中,遇二老对弈,信傍立久,遂受其教。明日复诣不复见。由是艺高天下。先自题其墓曰‘弈仙’。”[1](352)这里,由原故事表现仙界围棋的魅力变成了主要叙述一个棋手因为“遇仙”而受其教,由此技艺大进,艺高天下,成为“弈仙”,这令人想起唐代国手王积薪赴蜀道中遇妇姑的故事。

有的则使叙事的重心发生漂移,由“人”转向“物”。如清《畿辅通志》载:“白羊山在元氏县西北五十里,昔有童子牧羊,见二老弈棋,童子从旁观之。弈毕,二老不见,趋羊不动,尽化为石。至今宛然若白羊状,故名。”[1](364)这里,着重讲的是“白羊山”的来历,类似于风物志了。

还有的,则由观棋、精手谈演变为如何悟道、成仙。如明应阳《广舆记》载:

盖山尝有牧儿徐氏,饭牛山椒遇二人弈。遗徐一棋子,叱命归,遂精手谈。往往与二人遇,得修炼诀。一日将仙去,埋棋于田中,植牛杖其侧,旋生枝 叶。”[1](359)

清张世南《高盖山记》所载:“徐木牧儿饭牛山椒,一日闻乐声出林梢,缘涯造观,至则有二人弈。拱立良久,遗徐一棋子,叱命归,归即精解手谈。”[1](396)显然是直接沿袭《广舆记》。但略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故事的主人公如何“得修炼诀”而成仙。至于“埋棋于田中,植牛杖其侧,旋生枝叶”,则更是充满了一种浪漫想象了。人如何得道成仙成了这一故事的核心叙事要素。有的终于如愿以偿,有的则只能仍然回到他的所来之处。作为原型的烂柯故事如此,宋代张师正《括异志》也有一个“婺源山中道士对棋”的故事:

婺源公山二洞有穴。咸通来,有郑道士以绳缒下百余丈,旁有光,往视之,路穷水阻,隔岸有花木,二道士对棋。使一童子刺船而至,问:“欲渡否?”答曰:“当还。”童子回舟去,郑复攀绳而出。明日穴中有石筍塞其口,自是无复入者。[1](317)

对棋二道士显然已修炼成仙。但郑道士在岸这边,没有“渡”过水去,也就决定了凡间的郑道士“无复入”,与弈棋道士最终只能处在两个无法通约的世界中。

在山西陵川棋子山附近,有一个苇水村,村中也流传着一个“观棋烂柯”的故事。说村中先有李姓人家,后来又有郎、牛二姓迁入。李家老祖中有一个叫李忏的人,有年秋天,去村东箕子山砍柴,他顺泉水走着走着,就有点迷糊了,不知不觉就躺在了玉皇庙下一块大石头上。朦胧中,他又觉得有两朵莲花托着他,在泉水中逆流而上,朝箕子洞漂去,两只彩色的蝴蝶,也随着莲花上下翩翩起舞。李忏随漂着的莲花到了箕子洞前,看到两位白须长者在洞中下棋,李忏就静静站在旁边观看。不一会儿,其中一位长者说:“时间太长了,别下了吧。”另一位说什么也不答应。于是两人吵了起来,最后把棋盘也掀翻了,棋子撒了一地,许多滚到了洞外(据说后来谋棋岭上满山遍野的黑白棋石就是两位白须老者的棋子变的)。吵架的老者发现了李忏,说:“别看了,快回去吧。回去后如果家中没人认识你了,就到东边石门清风围来找我们。”李忏犹疑着去摸腰间用来砍柴的斧头,谁知斧把儿早已朽成了木渣子。李忏急忙回到村中,果然村中早无人认识他了,问人,人家说知道早些年村中李家曾有个李忏,但传说出去砍柴多年未归,可能是在外面老死或让虎狼吃了。李忏很伤心,只好去清风围找那两位老者。可谁知,李忏翻山越岭刚进清风围的庙门,正要回答庙中人的询问,却突然倒地死了。庙里人说这人绝非凡人,立即为他塑像,立在大殿中。再后来苇水村有人去清风围进香,见到了李忏的扁担与塑像,才知李忏已是神仙。据说从此以后苇水村就有了一个风俗,每隔四年,村上就要派八个人(其中李姓四人,郎姓与牛姓各二人)去到清风围祭奠李忏,村人都称他为“李家老爹”。这风俗一直延续到“”时才被当作“四旧”破掉。

李忏最终成了“神仙”。从“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到“塞其口,自是无复入者”,到凡人终于得道成仙……在烂柯故事的这种演进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以得道成仙为人生之大乐,棋成了中介。

烂柯故事无论怎么演变,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叙事要素:凡人、入山、观仙人弈、食核不觉饥、人携去之物风化、归去不知年。只不过每个故事的人物,特别是充当仙人的角色,各自不同。有的为童子,有的为女子,有的为老者。在烂柯故事本身的传播中,便有童子弈棋演变成老者弈棋的趋势(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古代画家们画的《烂柯图》大多便是老者)。在中国尊老敬祖的传统中,老者往往是智慧的象征。围棋这一“智慧”的艺术,自然更适合由老人充当形象大使,弈棋童子也就很自然地被老者取代了。

有意思的是,在以“烂柯”为代表的各种仙弈传说中,无论是童子、老人,还是女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世界的主宰者往往是成年的男性,当人对现实世界不满足,而要去寻求另一个世界,也许,自然而然的,另一类人便充当了那个美丽神话世界的主宰,所以仙人传说中的主人公多是老幼妇孺。老者代表智慧,童子代表纯真,女性则是美丽与生命的象征。庄子《逍遥游》描绘的仙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飞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4](5)正代表了这种美丽想象。而基督教中也有圣父、圣母、圣子三位一体之说,不知这是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的话题。

如果说人类常常面临着已知和未知、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在烂柯传说的仙人世界里,代表过去的老者和代表未来的童子,恰恰构成了一种时间的循环。其实,既然仙人世界一日等于世俗世界的百年,充当仙人的弈者是老者还是童子已显得不重要,因为神仙都是长生不老之人,神仙世界里的童子在世俗世界里也许早已是长寿老翁了。况且神仙都通晓返老还童之术,老子的“道”强调得“道”之人乃是复归于婴儿状态,“能婴儿乎?”,婴儿代表了人生的本真(基督教中也有人若不变成孩童的样子便不能进天堂的说法)。而天地宇宙也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循环中,生命将实现不朽。人类在有限中总是对无限与永恒有着一份渴望,也许,这就是烂柯传说得以广泛流播的原因。

烂柯故事在各地广泛传播,中国文人也深为喜爱这一想象的故事,纷纷进行艺术加工,在诗歌、绘画等领域出现了一批以“烂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我们姑且称之为“烂柯艺术”。

在绘画领域,以“烂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宋代有郑思肖的《烂柯图》,明代张以宁的《烂柯山图》,徐渭的《王质烂柯图》,清丁光鹏的《烂柯仙迹图》等。还有各种书籍中的插图、版画。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文人徐渭画的《烂柯图》。两个老人在那里下棋,童子在旁观,衬以泼墨山石、浓荫,形成一幅优雅写意的画面。画面左边还题了一首诗:

闲看数著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百五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另外还有一段说明文字,说关于烂柯的故事,《水经注》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童子不是在下棋,而是在弹琴唱歌。徐渭说,这其实不需要去考证哪种说法更正宗。棋也罢,琴也罢,反正他们都给人带来许多的快乐,所以人才会觉得日子过得快。不然,在痛苦的时候,就是度日如年,一日长于百年了。

在各种工艺品和实用器具中,也有许多以烂柯为题材的装饰画,如粉彩笔筒、各式各样的瓷瓶、花瓶,它们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烂柯艺术,深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而以烂柯为题材的诗歌则更是层出无穷。最早有唐代诗人孟郊的《烂柯石》: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

双棋未偏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

孟郊因为那首著名的《游子吟》,让他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当他四十六岁终于中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的志满意得溢于言表。可惜这种时候并不多,中进士后也只做过很小的官,终究还是贫寒而死。人生的潦倒,世事的无常,也就构成了这首《烂柯石》的心理基础。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首先在时间上构成一种对立。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的日子也就过得快,所谓“洞中才七日,世上已千年”,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仙界与人间,正是在这种时间的不合拍中有了分别。两个神仙在那里下棋,一局未终,万物却已成空。当上山砍柴的王质回去时,斧柄早已烂了。只剩得那座石桥,独自凌驾霞虹彩中。这正所谓青山依旧,人事已非。

快乐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人仙阻隔,全诗处处以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对应,仙界围棋与世间万物,石桥与斧柯,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一种是永恒的,常在的,一种是易逝的,易朽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构成了人生的一份永远的“痛”。全诗在表达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时,也对现实的无常有着深深的叹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体味诗人孟郊的复杂心态,它也是中国文人心态的一种普遍反映。

蔡中民在《围棋文化诗词选》中谈到《烂柯石》所写到“观棋烂柯”:

在围棋文化史上,“观棋烂柯”无疑是一个最引人遐想和最令人感喟的传说。它将围棋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特点和弈者殚精竭虑欲穷造化欲臻极境的特点,生动而又夸张地表现出来。自梁以降,这个美妙的传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陶醉,为之唏嘘动容。热爱围棋的将它看作是“醒世铭”:芸芸众生误落尘网,唯有寄心于棋,方能祛除邪俗念,派遣烦恼,养怡性情,以得天年。反对围棋的则将它看作是“警世钟”:既是委婉的劝戒讽谏,又是严厉的当头棒喝,那些沉迷不悟,乃至于弃学失业的人,唯有翻然醒悟,投局撤棋,才是唯一出路。而另一些人则又将它看作是人生如寄光阴似箭的又一个喻示。富有想象力的传说必然带来富有想象力的多样的解释,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反映了一个富有高度智慧和高度创造力的民族,对自己杰出的创造物的美好而又复杂的感情。它象征着人类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感情纠葛;象征着人们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的追求;象征着人们面对已知和未知、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这些古老命题的惶惑和深沉而又找不到答案的苦苦思索。[3](26)

《烂柯石》表现的正是这种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其后,不少诗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写烂柯传说。如唐代刘言史的《玉京词》:“绝景寥寥日更迟,人间甲子不同时。未知樵客终何得,归后无家是看棋。”这是对樵客不砍樵只顾看棋却无所得,归后连家也没有了的一种讽劝。张以宁的《烂柯山图》:“人说仙家日月迟,仙家日月转堪悲。谁将百岁人间事,只换山中一局棋”。从世俗的角度说,仙家岁月也有可悲之处。明智之人,自不肯将“百岁人间事”换“山中一局棋”,体现了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比较重功利、重实际,缺乏西方民族的浓厚的宗教精神,一般都对彼岸世界持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特别是如果要像基督教一样,以完全摒绝现世的享受来换取另一世界的救赎,这种吃亏在前的买卖,中国人一般是不肯做的。所以在基督教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永远是对立的,而中国文化所构建的神仙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自然延续。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长生不死为人生极乐,人之修炼的最终目的,便是得“道”成为长生不死之仙人。仙人在洞天福地过着快活的生活,喝酒下棋吟诗弹琴,与人不同的只是,他们可以不事劳作,且永远不死,永远享乐。这便构成了中国人(包括吟诗作画之文人)的神话想象。

有的则将局上争战与人间是非联系起来。如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游烂柯山》:“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采樵客,柯烂不知归。”陈岩的《斧柯岭》:“偶尔观棋忽烂柯,岂知胜负是如何。归来笑问人间事,恰是人间胜负多。”其实,当超越了争战、胜负、是非,人生便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观棋烂柯”中,便充满了种种的玄机,只看你能不能悟得。南宋诗人郑思肖《烂柯图》谓:

日出樵柴日落归,几年黑白梦纷飞。

看来直待斧柯烂,始悟老仙棋外机。

对于中国文人来说,面对不如意的现实,他们永远在寻求着对现实的超越。唐代诗人曹唐有《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其十八曰:“洞里烟霞无歇时,洞中天地足金芝。月明朗朗溪头树,白发老人相对棋。”北宋诗人赵湘的《游烂柯山》:

仙人与王质,相会偶多时。

落日千年事,空山一局棋。

树高明月在,风动白云移。

未得酬身计,闲来学采芝。

元代的刘因有一首《清平乐·围棋》:

棋声清美,盘礴青松底。门外行人遥指示,好个烂柯仙子。输赢都付欣然,兴阑依旧高眠。山鸟山花相伴,翁心不在棋边。

明代顾禄也有一首《题王叔明所画〈松下弈棋图〉》:

两翁对弈盘礴坐其上,笑语自若终日无愁颜。饥来岂待事烟火,瑶草紫芝俱可餐。安得翁能事神异?授以九转入炉丹。图中之景果然真有否?便欲御风一去何须还。

大约,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如神仙一般的日子了,人与仙,正是在这一刻取得了沟通。仙人世界是个幸福快乐的世界,在世人的想象中,围棋这一充满魅力的游戏,自然也就成了“仙家养性乐道之具”。围棋在给人提供充分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就超越了凡俗的现实关系,营造出别一洞天,于是有了“烂柯”之类的传说。人一方面要依托于现实,另一方面又感到现实关系的种种束缚与桎梏,有着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围棋作为精神的游戏的艺术,便为人提供了一个由凡俗走向人生的自由之境的途径。黑白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又是一个可以供你自由挥洒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如神仙一般的快乐。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青山依旧,人事已非,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又往往构成了人生的一份永远的“痛”。于是,才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断地涂抹吟咏烂柯故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烂柯艺术与烂柯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善承. 中国围棋[M]. 成都: 蜀蓉棋艺出版社, 1985.

[2] 何云波. 围棋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仙界的童话篇8

故事讲的是英国的绅士达林先生和他漂亮的太太有三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还有一个既忠诚对孩子们绝对的尽职尽责的保姆娜娜—一只狗。狗和孩子们闹了很多的笑话,弄得达林先生哭笑不得。

孩子们都喜欢做梦。一天,温迪就梦见了一个小男孩飞进了她们的房子,他的身边还有一团奇异的光,飞到哪里都流光一片,那是一个带着翅膀的小仙女。这个男孩,就是彼得潘,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他的影子总跟他捣蛋,不跟他在一起。对这个小男孩的出现,温迪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反而帮他缝上了影子。彼得告诉温迪他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生活在无忧岛。

彼得是那种一看就让人喜欢的男孩子,估计温迪是喜欢上了他,甚至想送给他一个吻。但是彼得却不知道什么是吻,伸出手来等着温迪给他,于是温迪送给他一枚顶针,彼得送给她一颗橡子。温迪问他为什么会飞,彼得告诉她只要心里总是想着快乐的事就会飞起来。温迪叫醒了她的两个弟弟,他们真的快乐地飞起来了,便和彼得一起飞离了家,飞到了彼得的无忧岛上。岛上树木丛生,鲜花满地,还有许多动物及很多和彼得一样不愿意长大的孩子。当然,也有可怕的大鳄鱼和凶狠的海盗。

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他们受到了海盗的攻击,小仙女因为嫉妒温迪要给彼得一个吻,怂恿孩子们射杀温迪。一个叫图图的孩子射中了温迪,温迪从云上落了下来,但没有死,箭正好射中了彼得送给她的橡子,救了她一命。彼得因此赶走了小仙女。

孩子们为了弥补对温迪犯下的过错,给她盖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红色的墙,屋顶铺着绿色的草,黄色的叶子做窗,门上都开满了鲜花,孩子们都管她叫妈妈,管彼得叫爸爸,缠着温迪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彼得呢,每天都去冒险,最主要的是和海盗胡克战斗。胡克是一个凶狠的没有右手的海盗,他在右手上安了钩子,极其残忍,每天都有几个海盗命丧钩下。彼得却一点也不怕他,飞来飞去的和他打斗。一开始看的时候我总想不明白海盗为什么要杀死彼得,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充满了杀戮呢?后来我恍然大悟,实际上这还是童年的游戏—打仗,孩子天性是喜欢冒险的,特别是男孩子。

影片中有处情节很吸引人:温迪想妈妈了,想带两个弟弟回家,一些想长大的孩子也要和温迪一块回去。当温迪走的时候给彼得留下一杯药,海盗胡克往药里下了毒,彼得要喝时小仙女飞过来救了他,可小仙女却因此死掉了。彼得非常难过,他不断的说着一句话:"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仙女!"(关于仙女,在彼得和温迪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彼得说如果人们认为根本就没有仙女时,就会有一个仙女因此而死掉)

而此时,温迪、她的弟弟及那些要和温迪一块回去的孩子们已经被海盗劫持了,胡克想以此来要挟彼得,而彼得正沉浸在失去仙女的悲痛中。这时的天空布满了厚厚的阴云,胡克看到了高兴地说彼得死了彼得死了,温迪却似乎听到了彼得的呼唤,她也不断地说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仙女,然后是孩子们,甚至是海盗中也有一些人喊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最后乌云散去,大地光彩重生,死去的小仙女又复活了。

胡克气急败坏,为了彻底打败彼得,要把温迪推到海里去,却被彼得救起,彼得和海盗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海盗胡克打不过彼得,就采用攻心战术,说彼得不会得到温迪的爱,温迪要离开他去选择长大,他不懂得什么是爱,他永远都是孤独的。彼得险些被他的话击垮,后来是温迪的吻给了他力量,战胜了胡克。胡克最后被鳄鱼吃掉]孩子们取得了胜利。

温迪带着她的弟弟和那些想长大的孩子最终飞回到了妈妈的身边,看着温迪一家团聚时开心的样子,窗外的彼得目光忧伤。不过可能也许大概也就是很短的时间吧,他还是决定要回到他的无忧岛上去和小仙女们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不愿意长大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工作,不愿意上班,他喜欢自由的快乐的没有烦恼的没心没肺的生活,尽管他也很喜欢温迪,舍不得温迪离开,尽管他羡慕温迪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最终他还是和他的小仙女一起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呢,后来温迪长大了,做了母亲。她把彼得的故事讲给她的孩子们听,彼得又回到了孩子们的梦中。

看完影片我就想,彼得在无忧岛上会不会也寂寞呢?因为孩子们都一天天的长大了,谁也不能永远停留在童年。也许他应该是快乐的吧,因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几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来陪彼得。虽然只是一段时间,但只要足够用来延续他的快乐。

仙界的童话篇9

亚瑟·洛克(Arthur Rock)便是其中表率。出生于1926年的洛克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市度过艰辛的童年。父亲是俄罗斯移民,经营一家糖果店以维持生计。和那一代商界巨头一样,洛克在青年时代应征入伍,饱经战乱。他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是在退伍后,在雪域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做过一年会计师,之后转赴哈佛商学院,于1951年获MBA学位。

这样的资历从事风险投资业并不稀奇,但洛克日后成为“风险投资四大天王”之一,并被誉为“风险投资教务长,却不同寻常”。其时,战后的美国百废待兴,有待风险投资业点燃希望之火。而洛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点燃的是硅谷—— 仙童半导体、科学数据系统、英特尔、苹果,这些硅谷历史上星光熠熠的公司,都是洛克的投资成果。至于硅谷在现代商业中的地位,就毋庸赘述了。

确切说,仙童半导体公司正是洛克投资生涯的起点。不过,在参与仙童公司创办之前,洛克的身份是投资银行海登斯通的半导体行业分析师—— 仙童的诞生,更像是一种机缘巧合。

缘遇“仙童”

海登斯通公司半导体业分析师洛克收到了一位客户的儿子寄来的求职信。写信者名叫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是加利福尼亚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实验室的科学家。肖克利性格怪癖,但天赋异禀,曾因发明晶体管获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5年,肖克利招募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在旧金山附近的帕罗奥图市—— 该地区后来发展成为硅谷的中心—— 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物理实验室。然而,他缺乏管理技能,傲慢又自以为是,员工们的不满与日俱增。包括克莱纳在内的八位核心研究人员(这八人后来被肖克利讥讽为“叛逆八人帮”,他们也由此戏剧性地名垂硅谷)终于无法忍受肖克利的怪脾气,决定退出实验室。但在退出之前,克莱纳决定先给海登斯通公司的经纪人写封试探性的信,询问是否存在能让他们八个人共同工作的机会 —— 他们的计划是创办一家生产晶体管的公司。

洛克对半导体业一直非常关注,也曾帮助一家晶体管公司进行融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封信中蕴含的机遇,马上飞往西海岸拜会克莱纳及其同伴。克莱纳说,他们计划研究一下利用硅来制作晶体管的可能性,如果成功的话,将掀起一场半导体业的革命。洛克为这群年轻科学家的梦想所打动,答应帮助克莱纳筹集150万美元建立一家独立的公司。

彼时,风险投资行业方兴未艾,资本规模较小,发展步履蹒跚。洛克直接向35家大型企业发出融资邀请。但所有的企业还是拒绝了,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扰乱自己公司的正常经营。

就在洛克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投资者—— 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

谢尔曼的父亲曾资助老汤姆·沃森创办IBM。通过继承父亲的遗产,他成为IBM公司当时最大的股东,非常富有。同时谢尔曼本人也是一个发明家,对技术发明抱有浓厚兴趣,拥有多项专利。最终,谢尔曼同意通过仙童相机和仪器公司向克莱纳的团队提供150万美元贷款。作为回报,仙童相机仪器公司以300万美元收购公司全部股份的期权。1957年,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八位创始人分别获得10%的股份,海登斯通获得剩余20%的股份——就在同年,数字设备公司(DEC)获得美国研究开发公司的投资,迅速发展为个人电脑行业的主导者。

成立6个月后,仙童半导体便开始盈利,12个月后销售额达到50万元。2年后,仙童相机仪器公司行使期权,购买了全部股份。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仙童半导体公司还是“硅谷的人才摇篮”,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经理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离开仙童后,继续创办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屡获成功。这其中包括苹果创始人之一迈克尔·马库拉、AMD创始人杰瑞·桑德斯、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纳德·瓦伦丁、凯鹏华盈创始人尤金·克莱纳(对,就是给洛克写信的那位科学家),以及后来创办英特尔的罗伯特· 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克莱纳、诺伊斯和摩尔是仙童半导体八位创始人中的三位)。

可以说,仙童半导体是硅谷高科技产业得以发展的技术基因库。当时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一幅平面广告把许多脱胎其中的公司logo拼在一起,下面注释:“我们创造了这一切!”

一系列高科技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位于加州的硅谷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前沿。显然,作为“叛逆八人帮”的伯乐,洛克对硅谷的崛起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这仅仅是洛克绚烂投资生涯的开山之作。

东部与西部

硅谷的兴起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大力推动紧密相关。特曼鼓励他的博士们在留校任教的同时创办科技公司,把科研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大胆独创举措,使斯坦福大学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特曼的学生便是硅谷第一批创业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卫·帕克和威廉·惠勒,两人在一间车库里建立了惠普公司,耗资538美元。尽管惠普已不复昔日风光,但这间车库仍是硅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

密集的科研机构,浓厚的创业氛围,包容的社会环境,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来硅谷创业,风险投资也闻风而至。美国西海岸在七十年代逐渐成为科技企业的策源地,并在风险投资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不断考察和交流,洛克逐渐意识到,云集了众多优秀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加州,缺少创业资金。相比之下,美国东北部的大公司坐拥大量资本,但谨慎保守,不愿投资高风险企业。“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洛克打算在东部和西部之间,建立一座“资金”桥梁。

1961年,洛克从纽约搬到加利福尼亚,与房地产投资商托马斯·戴维斯创办了戴维斯&洛克合伙企业,这是美国第二家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两人共募集了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东部。

期间,洛克最成功的投资是对科学数据系统公司(SDS)的投资。科学数据系统公司由马克斯·派里维斯基和另外11位计算机科学家创办,最先采用了集成电路设计和硅晶体管。该公司主要研制大型科学计算机,产品不但性能优良,且价格便宜。美苏太空竞赛期间,科学数据系统公司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售了大量高性能计算机。1961年,戴维斯&洛克作为领头基金向科学数据系统公司投资30万美元,洛克担任科学数据系统公司董事会主席。投资8年后,科学数据系统公司被施乐公司以10亿美元天价收购。

戴维斯&洛克的丰厚回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人才纷纷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1968年,存续期满,戴维斯&洛克解散,洛克创办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随后通过对英特尔和苹果的成功投资,洛克声名鹊起,成为西海岸地区第一流的风险投资家。

巅峰上的苹果

对英特尔和苹果公司的投资是洛克对美国半导体业和IT业的最大贡献,也成就了洛克在风投业不可撼动的位置。

谢尔曼去世后,仙童集团的新任执行官管理方式保守而刻板,带有浓厚的东部烙印。他不但把仙童半导体的大部分利润转移到东部,且不允许管理层享有期权,这引起了核心层的强烈不满。“叛逆八人帮”相继离开,成立自己的公司。最后离开的是罗伯特· 诺伊斯和戈登·摩尔。1968年,两人找到洛克,希望他能帮助建立一家生产半导体存储器的公司,新公司需要融资250万美元。凭借诺伊斯和摩尔在业界的名望,洛克仅花了两天时间就从25位投资者手中筹集到250万美元,其中包括他自己的30万美元—— 当时,英特尔的商业计划书只有一页半,甚至还没来得及寄出去。

1997年,Time杂志授予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为 “年度风云人物”。在相关的采访中,安迪·格鲁夫将自己和英特尔的成功归功于洛克。

如果说英特尔的诞生始于一场“叛逃”,那么洛克对苹果公司的投资则堪称波折。

迈克·马库拉曾担任英特尔市场营销部的副总裁,通过出售英特尔股权期权,晋升为百万富翁。1977年,一个偶然机会,迈克结识了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克,并投资30万美元成为苹果公司的第三大股东。他问洛克是否对苹果公司感兴趣,并积极安排洛克与乔布斯见面。

第一次会面,洛克对乔布斯并不感冒。当时的乔布斯刚结束在印度长达半年的修行,衣着邋遢,还带回一位印度教宗师。乔布斯对洛克大肆鼓吹他们发明的蓝盒子—— 它可以用来免费打电话而不被电话公司察觉。洛克感到非常失望。

但马库拉对洛克紧追不舍,建议他去参观圣何塞的自制计算机展览会。经不住劝诱,洛克决定去溜一圈。展览会的景象令洛克大吃一惊:其他的展位前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围在苹果展厅前,以致他根本无法靠近。洛克当即决定投资苹果,并担任了公司董事。两年后,苹果公司上市,成为1956年福特汽车上市后最大的IPO,并创造了空前数量的百万富翁。

五年之内该公司就进入了世界500强,这是当时的最快纪录。而洛克最初投资的6万美元也变成了1400万美元。

洛克“哲学”

可以说,洛克的投资史反映了硅谷的成长史。但他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洛克给硅谷的一大贡献是期权制度。他很早就认识到,在一个新创办企业里,大范围发放股票期权,是相当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不仅可以使新创办企业在员工工资待遇上节约大量资金,也间接导致了新一代风险投资家的迅速诞生。而正是在这些敢想敢干的风险投资家的鼎力支持下,才有了美国信息产业今天的繁荣。

此外,洛克非常关注“人”的因素。他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唯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会不会偷东西,或拿了钱之后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在洛克看来,如果问一百个人他们想不想发财,没有一个会说不想,但光有致富的欲望还不行,必须要有牺牲精神 —— “牺牲”不仅是指一天工作20个小时,更是指勇于说“不”的能力。”说“不”的对象包括某些个人的喜好及任何有碍于企业发展的诱惑。

不过,洛克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投资者光会看人已经不够,必须懂技术。在风险投资的蒙昧时期,选择技术方面犯个错误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如今则会被致于死地。

洛克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十分注重对所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投资者,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通过任职董事会,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管人选,推荐财务顾问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

仙界的童话篇10

我有很多书,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本名叫《奥茨国童话》的书,你可别小看它是童话,其实它是一本能让你捧腹大笑的一本书,这里面讲述了一个名叫多萝茜的小女孩进入了奥茨国的仙境。认识了奥茨玛女王,并成了那里的公主,而且还结识了很多朋友、饿虎、小胆狮、木马、橡皮熊……等等.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知道了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文中的多萝茜无论是对怎样的人,她都用一颗火热而热诚的心去善待他人,在仙境里是没有钱的,书中有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钱这东西,会让人变得骄傲无理,自欺欺人。”这不就是旧社会,地主对待穷苦百姓的一句真实写照吗?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钱,那就不会有人吃不饱穿不暖,那大家就可以相互关爱,不用去算计着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富人和穷人之分,任何人想要的东西,大家都会尽量满足他,让他幸福、快乐、那世界上各个人都不会有过分的奢望,那该多好啊!”

期待童话能够变成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