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9 18:41:17

霜降诗句

霜降诗句篇1

2、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3、霜降有霜,稻像霸王。

4、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5、缺苗补,密苗间,麦苗匀全才增产。

6、霜降不割苗,一天少一箩。

7、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

霜降诗句篇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古人的清丽的诗句。可不记得是哪位今人了,把露珠比做秋月的泪滴;霜呢,竟被拟为枯冷了的泪痕……笔意也未免过于凄苦了。其实呢,春雨,夏云,秋霜,冬雪,这历来是诗人们笔下的题材;而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则是田老乡民们手上的活计,心里的事儿。

前些天,病愈不久;趁个清早儿,信步来到黄寺以北的田陌上,本想探寻那“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遗址,看看那寒烟中的老树,古墟;不觉间,在一所家舍门前歇了脚。只见一位老农,正蹲在自留园子里侍弄着几畦秋菜。老人手中一把小薅锄,轻轻敲着畦埂背阴处的一层薄薄的冰凌儿,笑了。略一抬头,见我正望着他,就招呼着:

“今儿个‘霜降’,真见冰碴儿了――好兆头儿。”

“好兆头儿?可这菜……”我顺口搭着话儿。

“熟成了,不怕。”老人掂掂小锄,答着言。

“大秋过了,家里怎么就您自己?”听院门里鸦默雀静,我又随口问了句。

“可不,场光了,囤满了,秋果儿也摘了;孩子上学去了,大人开会去了――说是要‘总’什么‘结’哪。”

我刚“嗯”了声,一抬头,见墙里那棵梨树,果子摘净了,叶儿也稀了,蔫了,就说,“霜打的吧……”

“按节气见霜,就不算‘打’,是‘封’。”老人见我不解的样子,索性起身,舒展一下腰腿,笑了笑,“树木,庄稼,跟咱人似的,都有心血,气脉――人,不能劳伤;这梨树,那麦田,也不能亏损。要是到了节令就见霜,这霜就是让这果木、麦苗儿歇心、养血、缓气脉,‘封’住它的长势,让它休息一冬――就说麦子吧,‘今年个霜降见冰喳儿,明年个麦收过小年儿’。老言古语,不蒙人。”

“这霜,要有个提早赶晚的呢?”

“老辈人还说,‘霜早赛刀,霜晚赛烧’。早了,那害是明的;晚了,好比人发高烧,熬心血,耗气脉,没个不受暗伤的。要是天时正,地力足,咱汗珠子落地,那庄稼果木,才见出息呢――嘿,这节令,庄稼,人情,世道,一个理儿:冒了,不行;误了,也不行。是不是,您哪?”

正说着,麦地那头儿传来了扩音喇叭的话音:“全体党政技术干部,快到大队部儿开总结会儿啦!”

霜降诗句篇3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军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军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军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军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军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

霜降诗句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四、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们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霜降诗句篇5

2.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天的开始,天气渐冷,初霜出现。霜降时节,养生保健最为重要,关爱健康,注意时节天气变化。

3.时至霜降,祝你事事如意好运降。工作顺心事业火,爱情醉心比蜜甜,学习称心学问高,生活宽心身体健,朋友知心情谊深,日子开心家兴旺。

4.知道什么是霜降吗?好事喜事“双”降,平安健康“双”降,快乐舒心“双”降,吉祥顺利“双”降,霜降节气马上到,做好准备过“双”降吧?

5.霜降来,天气凉,一年一节又来到;降风吹,温度低,问侯朋友把衣添;心情好,保健康,祝愿快乐无烦恼。霜降时节祝福送朋友开心乃福气!

6.消费没有钞票不行,炒股没有胆量不行,电视没有广告不行,工作没有领导不行,其实这些都没什么,关键是霜降就要到了,没祝福你绝对不行,霜降快乐!

7.霜降!霜降!除了霜什么都不降!人气不降,股票不降,霉运不降,最重要是心情不降!霜降到来之际!祝:开心每一天!霜降时节快乐。

8.一缕阳光,开启最平凡的一天;一阵清风,送去最真诚的祝福;一个微笑,展开最开心的快乐;一个信息,传递最唯美的祝愿,愿你快乐每一天!

9.风轻云淡,霜林枫晚,夕阳染醉红尘;微露晨曦,红叶挂珠,清新秋光千里;菊香柚黄,清香盈袖,吉祥频频暗送;霜降时节,传递祝福,彼此相知无限。

10.戴上幸福的手套,抓住诸多的好运。穿上平安的外套,接住众多的吉祥。披上温暖的围巾,揽住繁多的如意。祝你万事顺利,霜降节气快乐。

11.桂香散去,滴露成霜,寒气来袭,夜难以寐。霜降时节,温馨提示您,早晚注意天衣保暖;保持好睡眠,享受好心情,让暖暖的心,驱散天气的寒凉!

12.霜降来临,气温骤降:降下好事成双,降下福寿双全,降下财运双至,让霜降得更猛烈些吧!

13.晨起眠不足,晚来闲暇长。岁月摧人老,锻炼能寿延。暑期斗炎热,冬季战风寒。品得此中味,人生赛神仙。

14.庭院风吹落叶黄,又逢霜降天渐凉,一条短信暖君心,句句祝福传真情,天寒莫忘加衣裳,小心感冒勿着凉,健康饮食好身体,早睡早起休息好,抛开烦恼心舒畅,神清气爽度霜降。

15.人到深秋多思念,霜降来临要祝愿;一片真情挂心间,默默惦念心最甜;平常问候最温暖,无声短信御霜寒;我的祝福很简单,天凉注意多保暖!

16.萧索的是季节,喧嚣的是心意;寒冷的是天气,温暖的是情意;无缘的不相逢,有缘的会相聚。霜降到,把祝福遥寄,跨越思念的距离,愿你快乐幸福永续!

17.今日霜降,我的朋友,秋风里阵阵寒意,勾起了缕缕情意,祝福总是那么几句,快乐才是重要目的,问候是因为友谊,祝福是因为想你,思念的窗户不关闭,问候就会紧跟而至,霜降到了,愿你注意保暖,勿忘添衣。

18.纯洁的冬天悄然流逝,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心情!愿淡淡的寒气轻拂您一生的疲惫,飒飒的北风传递我衷心的挂念:冬天里注意保暖!艾客莱酒店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枝条,白雪覆盖的大地,携手相随的男女,多浪漫的冬季!虽从不曾经历,却是最真的希冀!所以我喜爱一般人不喜欢的寒冷的冬季!

霜降诗句篇6

十才子之一的李益过了十年戎马生涯,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常被诸管弦。唐宪宗召为秘书少监。有《李君虞集》。李益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边塞诗、宫怨诗、怀古诗、怀乡诗、闺怨诗等等,如大家熟悉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宫怨》、《江南曲》等,都是情真意挚的上乘之作。当然,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边塞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其境界之蕴藉,语言之隽美,音韵之流畅,确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时大历诗坛中衰,白居易尚未登上诗坛,李益却以其风姿独具的“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驰骋其间。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道:“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由于李益和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相近,前人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并且有别于高适、岑参。高、岑擅长用七言古诗描写悲壮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气势雄浑奔放;李益和王昌龄则将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征人思乡的感情和安边定远的愿望,风格蕴藉有致。但相比之下,李益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手法更含蓄,感情更深沉,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他也是七绝的能手。

李益的边塞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值得重视的是,热烈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豪放遒劲。

如写部队凯旋而归的场面,《度破讷沙》(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诗由惊起雁飞暗示战场归人,第三句点明时间,仍未写出这场在夜间进行的战争的紧张激烈程度。末句是使全诗灿然生辉的一笔,盔胄在朝阳下闪闪发光,与砂砾的反光交相辉映,象征战士们威武豪壮的英雄气概和满怀胜利的喜悦心情。如《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以汉代的马援和班超互相比较,表现了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的话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说,班超在边地年老思归,曾上书给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首诗的头两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意思是说应该像马援那样,甘心死于边疆,不要像班超还希望活着回来。这两句表示为了国家愿意终生战斗在边疆的决心。第三句“莫遣只轮归海窟”,是说不要让敌人有一辆战车逃走。第四句“仍留—箭定天山”,用《旧唐书·薛仁贵传》的典故,薛仁贵曾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使敌人全部投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这里的“仍留一箭射天山”,意思是说要留守在天山,随时准备迎战入侵的敌人。

又如《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诗人用流畅明快的笔调,描写战士们的纵马驰骋和放怀高歌。由意气风发显示其骁勇善战,由广阔草原展示其生龙活虎,笔端倾注了诗人的热烈情感。这几首诗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士兵的豪迈忠勇是从战场和练兵这两个侧面加以表现的。角度的选择新颖别致,风格雄健激越,诚为盛唐高唱的余响。

    李益本身便是一个“慷慨意气,武毅犷厉”的诗人,他在《从军诗序》中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所以他不仅把边塞生活写得生机勃勃,而且在抒发抱负时也满溢着高昂情绪。如《赴?宁留别》云:“幸应边书幕,横戈会取名”;《上黄堆烽》曰:“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自信乐观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但李益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写战士思乡的痛苦,并常以月色、角声渲染气氛。或直接写征人,或从侧面借塞鸿表现征人,都很耐人寻味,但是感情比较消沉。

中唐国势衰微,藩镇割据,边防不固,内乱频仍,李益的家乡凉州就是陷入吐蕃之手的。时代的风雨不能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在李益诗集中,像高、岑那样描写雄伟壮阔的征战场面的作品几乎没有,歌唱胜利的声音渐渐?哑了,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我们也很难准找见,更多的是对边疆紧张形势的担忧焦虑。

《回军行》写一支部队的败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土卒哭龙荒。”

《观回军三韵》是写将军阵亡,部队回撤:“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将军万里没,回旌陇戌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上汝州郡楼》写边防空虚,中原陷入战乱,也像边疆州郡一样了:“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统汉峰下》反映边疆战守无人的现状:“兢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诗中所流露的怨愤失望的情绪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李益还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士兵们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同情。他的《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就是一首极其哀婉悲壮的长篇悼辞: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招魂的形式表达对战死沙场的将士的沉痛哀悼,整首诗弥漫着苍凉悲怆的情调,读之“令人凄断”(《唐音癸?》),非亲历沙场之人不能为之。

中唐时代国势的衰落在李益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像这样的诗在王昌龄、高适、岑参集中难以找见。

    李益诗集中有很多抒写征人怀土思乡之作。由于他身居边塞数十年,对于战士们的甘苦有深切体会,像思乡这一类感情,是久戍在外的人所共有的,他的这些表现离恨乡愁的诗就特别能够打动人心,是广为传布人口的优秀诗篇。如《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首诗用意相同,都是写气候的寒冷,月色的凄清,笛声的哀怨,以及由景物触发的征人之乡愁。前一首写行军途中的情景。诗人首先点出天山气候之严寒,战士们顶着寒风、踏着冰雪夜行军,其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偏偏在这个时候,横笛却吹起《行路难》的曲子来,士卒本已沉重的心情更添了几分凄凉,思念家乡的愁绪强烈地攫住了每个人的心灵。三、四两句,用“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这样略带夸张的数字和动作,有力地强化了这种乡思之情。后一首塑造了塞外月夜的凄清环境。前两句是所见,那似雪的沙,如霜的月是征人眼中所见,这既是塞外特有的景象,又间接写出了征人心情的落寞。第三句写远处传来的哀怨缠绵的芦笛声,一声声都在撩拨着征人伤感的心弦,于是乎,征人一夜未能入睡,“尽望乡”正反映了他们思乡之情切。

这些久戍思乡的作品有其共同的特色,即皆以环境来烘托气氛,笛声、月光、霜雪、秋风、鸿雁是诗中经常出现的物象,笛声之哀怨、月光之清冷、霜雪之严寒、秋风之萧瑟、鸿雁之哀鸣,形象地映衬出戍卒的满腹愁情。由这些物象组成的画面,既是触动乡愁的典型环境,也是戍卒凄苦心境的写照,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中声、色、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如后一首诗,正因为征人的心情颇感寂寥,所以才会有“沙似雪”、“月如霜”的感觉,而这又是塞外特有之景,那远处飘来的笛声似乎也带上了寒气,和景色一样的凄清,也和戍卒的情感一样的缠绵。这种互相映衬的手法,使诗歌显得格外深挚委婉,含蓄动人。尽管这些诗里的意象略同,但表现手法有异,使读者不嫌其重复。如上面两首诗写乡愁,前一首用“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个动作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后一首则直截地写征人望乡,但那离恨乡愁究竟到了何等程度,诗人没有明说,只用一“尽”字来揭示,让读者自己去玩味体会。此种同中有异、蕴藉有致的表现方法,使得李益的这类思乡之作各尽其妙,耐人咀嚼。

语言的精炼是李益的这类诗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从上面两首诗中,我们就可窥见这一特色。他善于运用准确的数词和副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展示人物的心理。如“碛里征人三十万”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以“一时”强调征人的共同感受,以“一夜”表现征人愁不能寐的状态,表明思乡之情深。再如“偏”这个副词,下得极好,它真切地反映了士兵不堪身心之苦的心理状况。“尽”字和“一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揭示征人的感受。这些数词和副词贴切鲜明,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李益的征人思乡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不言愁而其愁自现,不言情而情溢出,抒情浓郁真挚,塞外独特的景色和人物感情的抒发融合无间,从而造成了浑融完美的意境。

和王昌龄一样,李益写宫怨也很出色。如《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霜降诗句篇7

2.在寒冷的日子里,让我的问候来温暖你的心房,让我的祝福来为你锦上添花,让我的好运帮你实现你的愿望,霜降来到,愿好事、好运双双降到你身上!

3.风寒了,思念却暖着,深入心髓;雨凉了,牵挂却暖着,沁入心田;花凋了,情谊却芬芳,潜入心房;霜降到,祝福到,愿你幸福无限,健康相随!

4.深秋霜降,气温骤降,多添衣裳,小心着凉,加强锻炼,身体棒棒;手机铃响,问候送上,气温下降,深情不降,暖在心上,朋友情长,愿你身体永远健康!

5.又是一年霜降日,更是一季转冷时。天气凉,加衣裳;叶儿黄,不悲伤。我寄问候于霜降,祝您幸福与安康。

6.清晨的美妙就如青草般芬芳,如河溪般明澈,如玻璃般通明,如甘露般喷鼻甜。亲钟爱的伴侣,早上好,愿你今日有个好意情!

7.天凉了,也挡不住我心的热情。天冷了,也隔不断我对你的思念。霜降了,也浇灭不了我爱的火焰。霜降了,也不能停息我对你的牵挂。勿忘添衣裳,勿忘朋友情,快乐随时伴你行。

8.采一缕霜降的凉风,拂去生活中的烦躁。吸一口霜降的空气,抚慰工作中的忙碌。看一眼漫山遍野的凝霜,让日子过得缤纷多彩。霜降来临,祝福送到。记住,好好的!

9.关心开道问候护行,送你好心情;思念为怀牵挂常在,时刻都愉快;快乐开花开心结果,好运跟你走;平安呵护祝福叮嘱,拥有真幸福。

10.气温降了,温情还在,声声问候暖人心;树叶落了,友情还在,句句祝福传真情,霜降了,天凉了,添衣了,保暖了,小心着凉别感冒了,祝身体永远健康了!

11.天气转寒,容易生病。梦想嘛,是要坚持的,事业嘛,是要加油的,爱情嘛,是要努力的。但是,身体嘛,更是要注意的!送你一个祝福,愿你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12.霜降福降,好运同降,深秋降幅,福福在降。“寒”情脉脉,“寒”苞待放,爱在深秋,降落你心。霜降来临,收获希望,收获祝福。霜降来临,小心着凉,注意身体。霜降来临,祝福你我,财运好运,漫天降落。总之,霜降到了,霜降快乐,心情舒畅!

13.霜降霜降,气温下降,预防感冒,多加衣裳,多多运动,保持健康,问候送到,祝福飞扬,愿看短信的每一位朋友开心快乐!

14.缠绵似风,飘荡着我的相思,霜意渐浓,期盼着与你相逢,枫叶如火,燃烧着秋的情意,落叶纷飞,诉说着新的离愁,霜降又至秋意浓,真情如酒暖心房,愿你在这个薄霜晨雾的节气里,身体健康。

15.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祝福有问候,昨日秋风来问候,明日寒风来看望,今日霜降晚来到,迟迟问候千“祝福”,霜降日,晚来寒,今日凉,多添衣,少喝酒,健康的身体不用愁!

16.红叶纷飞,枯草傲骨,北风咆哮寒意到,冷风萧瑟,气温飞寒,霜降到来冷愈寒,昼时愈短,夜时愈长,按时作息身体强,祝福问候,短信传来,愿你幸福霜降乐常在。

17.霜降到,天转凉,祝福到,来暖心。愿健康像地雷一样时常给你踩到,疾病像流星雨一般,永远淋你不到!愿霜降时节快乐!

18.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枝条。多变的是天气,不变的我对你的祝福。在这特殊的时刻,在这霜降时节送上我对你的美好祝愿:愿你快乐幸福每一天!

霜降诗句篇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茅茨:茅草屋顶。

烟暝:烟雨迷蒙。

1、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的?(4分)

正确答案:

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

解析:

此题重点问的是多雨的“春日”的典型景物,它的题眼是“多雨”,就要找到与之有关的句子,我们找到的句子是:“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和“茅茨烟暝客衣湿”,然后概括写出来即为答案。

2、诗的第三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5分)

正确答案:

拟人写出了篱边桃花将开未开的情态

解析:

诗的第三联写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写的具有了人的动感。只要答出这点即可。

霜降诗句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方法

一、以作者和背景作为切入点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三、感悟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

四、通过词句讲解体会诗意

霜降诗句篇10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古诗不易理解,尤其是古诗的情感更不容易体会,因此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就有了畏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知中接受知识,领悟诗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令人神往!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习必然会收到好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品词析句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字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的。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霜满天”、“对愁眠”这两个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出示两个画面:一是皓月当空,湖面波光粼粼;另一个是夜色朦胧,远处的景物模模糊糊。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画面上的景色,哪个画面上的景色与“霜满天”相一致。从“满”字入手,让学生了解“满”是指夜空中到处都弥漫着寒霜,霜很大。“对愁眠”容易理解为面对着忧愁入睡。如果我直接讲出意思,学生虽然也可以理解,却不能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画面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诗人的表情、动作,诗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不睡觉?他会说些什么?在想什么呢?从而感受作者浓浓的愁思。在如此忧愁的情况下,作者怎能入睡呢?所以,“对愁眠”是说作者心中忧愁,难以入睡。解决了这两个难点,诗句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四、凭借多媒体,能力迁移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练,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评议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算是真正学会。

如《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天的象征。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有关春天的诗句,再讨论这些诗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为了区分诗与词,我要求学生把诗词改写成诗句。学生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开始热闹起来,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改成七言,还有的改成了五言……让人感到兴趣盎然,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虽然言辞稚嫩,但我看到了“小荷尖尖角”,他们定能成为明日的“映日荷花”。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体现的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时,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仿佛是天边的仙境。”在学生领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的诗境时,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银纱,有的说瀑布像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从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美,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在脑海中勾画中一幅优美的景象。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厚底蕴,陶冶情操,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