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赏析十篇

时间:2023-04-10 19:02:29

佳句赏析

佳句赏析篇1

1、多少飞花似梦,几多云散曲终。一支笨拙的笔,饱蘸一声叹息,化成心脉的律动、风儿的呢喃,谱写一阕生命的期待与眷恋。

2、天幕撕扯开一道道不情愿的裂缝,好似被自愿地洒落那月余未曾与人相见的余晖,夕阳落处,残虹宁静地徜徉在沱江的怀抱里,纤纤挂紫,余光绕梁。

3、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地一次又一次站回原点。铜镜染霜华,蘸墨情依旧。始终,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4、心中的情为心而谱写相思,心中的心为泪而放下旋律的泪滴,走在无望的季节,一份感知的忧愁,多么的悲恋而清澈,如此的沉醉在思念的故乡,一份爱的城池被灌溉了相望的天涯,一份天气难以得到曾经的相约,一份崖口看不到未来的快乐。

5、爱是痛苦的,当回忆变成了一个人的浪漫,当爱你变成了多余的负担。我是一颗受了伤的蚌,心被撕裂,揉进沙砾,已吐不出绚丽夺目的珍珠,却还要忍受含沙的痛楚。我也是一只折断翅膀的蝴蝶,花丛中再无我婀娜的倩姿,只有蝶影片片,透着凄凉的叹息。一种落寞,两种悲伤,万种无奈,千般惆怅,滋生心底,化作泪雨成河。

6、一滴泪水的相约,走在相思的崖之门,看心中的情还在走,念心中的人不再往,是心中的泪不够,还是念中的相思不足,一切的告别,无法用生命的语言来告知,只能循环当下的布局而去披着晚景的相思落下沉醉的泪水。

7、回忆如雾,淡薄如素,携一缕萧湘梦,静坐兰心亭,依墙而植三两株蔷薇,满枝红粉几许出墙,蜂蝶飞舞,暗香盈袖。曳一瓣花香,携一壶浊酒,寻步花间,独饮清欢。

8、不死的光阴里,是谁清歌宛转泪孤鸿?又是谁舍前种柳,红豆煮酒,竟惹一季相思?我只愿,这一季,花未谢,雨未消,你未离去。()

9、月儿含情,风舞露凝,几回寐?天涯海角,心挚路短,只约黄昏后,人面春风渡,绿水依旧长流。人聚月圆,雪去飘舞音尘近。浮生牵住,朵朵情真情如水柔,湿梦微温,凝刻成生生世世的纠缠。今日门庭前,花正散香,与春日摇曳出爱的浪漫唯美,春风化雨,深邃在每个角落!

10、倘若,千年之后依然守在相思的渡口,心,依然被你带走。一次次不见你的回头,一次次缠绵悱恻,痛彻了心扉,你能感觉到吗?

11、别离的天,天空濛濛,细雨飘霏,却飘不透薄雾的云烟;如血的枫,摇曳在冷风中;火红的叶,像蝴蝶,翻飞散落;冷冰的泪,将心匍匐,将双眼曼湿。

12、一梦一爱恋,一念世相思,泪的赠愧是属于心门的残门,念的落霞是夜晚的凄凉,多么的优美而无声,多么的光辉而灿烂,发出的光芒撒在心底的深处,埋下凄凄的荒凉,谈起一段无人的曲子,讲起一份不属于自己的忧伤,感知的画面如此的无言,应对的心境却如此的相思。

13、我们生活在一个缺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拼命的汲取氧气。以至于忽略了某些东西,让它在时间中变深,又变浅,而后变淡。其实,何必那么执着? 有些东西,就像手中的流沙,既然握不住,那干脆就扬了它。

14、有心拨一曲清歌,无意落两行萧然。若,在光阴的这端。还可以于逝去的岁月里,拣拾一枚暖香的回味相携左右,便已胜却世间繁花万千。

15、乌巢深谷微露的草芽儿,初立在徐徐的东南风中,天真地漫吟歌唱,想必是秋天的味道,在连日的阴雨纷纷中,跳动的雨珠儿,淌在江南古典的瓦檐上,落在爬满青藤的院墙里,微风拂过,茉莉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静夜时分,时而有雨露流淌,雨打蕉叶,不知又潇潇了几回……

16、夏日绵长,芳菲未歇。安之若素的时光里,梦是一把锁,心是一条河,等待有人开启,有人穿越。

17、我在等待,长长无尽的思恋,期待着与你相逢。

18、多变的是天上的云,远去的是过往的风。遥望,心存青山人不老,雨落碧湖意尤闲。情来,柳枝栖高雁;爱去,花梗付东流。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般,那么的自然。

佳句赏析篇2

1、多少飞花似梦,几多云散曲终。一支笨拙的笔,饱蘸一声叹息,化成心脉的律动、风儿的呢喃,谱写一阕生命的期待与眷恋。

2、天幕撕扯开一道道不情愿的裂缝,好似被自愿地洒落那月余未曾与人相见的余晖,夕阳落处,残虹宁静地徜徉在沱江的怀抱里,纤纤挂紫,余光绕梁。

3、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地一次又一次站回原点。铜镜染霜华,蘸墨情依旧。始终,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4、心中的情为心而谱写相思,心中的心为泪而放下旋律的泪滴,走在无望的季节,一份感知的忧愁,多么的悲恋而清澈,如此的沉醉在思念的故乡,一份爱的城池被灌溉了相望的天涯,一份天气难以得到曾经的相约,一份崖口看不到未来的快乐。

5、爱是痛苦的,当回忆变成了一个人的浪漫,当爱你变成了多余的负担。我是一颗受了伤的蚌,心被撕裂,揉进沙砾,已吐不出绚丽夺目的珍珠,却还要忍受含沙的痛楚。我也是一只折断翅膀的蝴蝶,花丛中再无我婀娜的倩姿,只有蝶影片片,透着凄凉的叹息。一种落寞,两种悲伤,万种无奈,千般惆怅,滋生心底,化作泪雨成河。

6、一滴泪水的相约,走在相思的崖之门,看心中的情还在走,念心中的人不再往,是心中的泪不够,还是念中的相思不足,一切的告别,无法用生命的语言来告知,只能循环当下的布局而去披着晚景的相思落下沉醉的泪水。

7、回忆如雾,淡薄如素,携一缕萧湘梦,静坐兰心亭,依墙而植三两株蔷薇,满枝红粉几许出墙,蜂蝶飞舞,暗香盈袖。曳一瓣花香,携一壶浊酒,寻步花间,独饮清欢。

8、不死的光阴里,是谁清歌宛转泪孤鸿?又是谁舍前种柳,红豆煮酒,竟惹一季相思?我只愿,这一季,花未谢,雨未消,你未离去。()

9、月儿含情,风舞露凝,几回寐?天涯海角,心挚路短,只约黄昏后,人面春风渡,绿水依旧长流。人聚月圆,雪去飘舞音尘近。浮生牵住,朵朵情真情如水柔,湿梦微温,凝刻成生生世世的纠缠。今日门庭前,花正散香,与春日摇曳出爱的浪漫唯美,春风化雨,深邃在每个角落!

10、倘若,千年之后依然守在相思的渡口,心,依然被你带走。一次次不见你的回头,一次次缠绵悱恻,痛彻了心扉,你能感觉到吗?

11、别离的天,天空濛濛,细雨飘霏,却飘不透薄雾的云烟;如血的枫,摇曳在冷风中;火红的叶,像蝴蝶,翻飞散落;冷冰的泪,将心匍匐,将双眼曼湿。

12、一梦一爱恋,一念世相思,泪的赠愧是属于心门的残门,念的落霞是夜晚的凄凉,多么的优美而无声,多么的光辉而灿烂,发出的光芒撒在心底的深处,埋下凄凄的荒凉,谈起一段无人的曲子,讲起一份不属于自己的忧伤,感知的画面如此的无言,应对的心境却如此的相思。

13、我们生活在一个缺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拼命的汲取氧气。以至于忽略了某些东西,让它在时间中变深,又变浅,而后变淡。其实,何必那么执着? 有些东西,就像手中的流沙,既然握不住,那干脆就扬了它。

14、有心拨一曲清歌,无意落两行萧然。若,在光阴的这端。还可以于逝去的岁月里,拣拾一枚暖香的回味相携左右,便已胜却世间繁花万千。

15、乌巢深谷微露的草芽儿,初立在徐徐的东南风中,天真地漫吟歌唱,想必是秋天的味道,在连日的阴雨纷纷中,跳动的雨珠儿,淌在江南古典的瓦檐上,落在爬满青藤的院墙里,微风拂过,茉莉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静夜时分,时而有雨露流淌,雨打蕉叶,不知又潇潇了几回……

16、夏日绵长,芳菲未歇。安之若素的时光里,梦是一把锁,心是一条河,等待有人开启,有人穿越。

17、我在等待,长长无尽的思恋,期待着与你相逢。

18、多变的是天上的云,远去的是过往的风。遥望,心存青山人不老,雨落碧湖意尤闲。情来,柳枝栖高雁;爱去,花梗付东流。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般,那么的自然。

佳句赏析篇3

1、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所以他们对作家决不能深入体会,先是对自己就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个意思,克利斯朵夫也好像说过的。

2、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3、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的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

4、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指演奏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

5、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末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

6、说到骄傲,我细细分析之下,觉得你对人不够圆通固然是一个原因,人家见了你有自卑感也是一个原因;而你有时说话太直更是一个主要原因。

7、你既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这个奋斗中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

8、他一向比较偏,只注意歌唱,只注意音质;对音乐界一般情况不关心,对音乐以外的事更不必说。

9、我们社会的速度,已经赶上了原子能时代。谁都感觉到任务重大而急迫,时间与工作者是配合不起来。所以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我对你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生活琐事上面,你一向拖拖拉拉,浪费时间很多。希望你大力改善,下最大的决心扭转过来。

10、对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评的办法,自然不行。

11、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卧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12、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

13、所以,我希望你和杰老师谈谈,同时自己也细细思忖一番,是否准备Schumann[舒曼]和研究古典作品可以同时并进?这些地方你必须紧紧抓住自己。我很怕你从此过的多半是选手生涯,选手生涯往往会限制大才的发展,影响一生的基础!

14、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15、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

16、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像得到你的环境;你一向滥于用情;而即使不采主动,被人追求时也免不了虚荣心感到得意:这是人之常情,于艺术家为尤甚,因此更需警惕。

17、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18、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做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

佳句赏析篇4

一、研读——赏析课的前提

学生的作文是赏析课的文本依托,上赏析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研究文本的心态来读学生的作文。管建刚老师说:“研究学生的作文,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基点。”这里说的是“研读”,而不是“批改”,是阅读学生的作文后的思考。在细读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整理出学生作文中优秀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归类;找出有语病的地方,引出一个训练点。这个过程是考验语文老师作文基本功的过程:一要知道学生的作文好在哪里;二要诊断出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整理句子时必须结合讲评课的重点,要有针对性,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研读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作文评改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欣赏——赏析课的核心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上好作后讲评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欣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写出一句佳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教学伊始,利用课件将学生作文中的好题目、好句段一一展示出来,不忘署上小作者的大名,由大家一起朗读,赏文又赏人,让每一个被欣赏的学生都感受到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成功和快乐,一定会让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知。

出示句子:我刚买回渴望已久的《爱的教育》,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啃”起书来。(曾婉婷)

师:在这个句子中,哪一个字吸引了你们?

生:“啃”字。

师:曾婉婷,你真的啃书了吗?给大家表演一下你是如何啃书的。(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曾婉婷:我怎么能把书给啃了呢?我是想说我看书时完全沉浸在了书本里。

师:多精彩的描写啊!老师给这句话写了评语:一个“啃”字,生动传神,原来书虫就是这样练成的。

关注佳句,欣赏精彩段落,是赏析课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去评价,用实事求是又极富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配以精妙的语言,在赏的同时授予写作技巧,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绝佳效果。那些没有被表扬的学生,嘴里读着他人的名字,多多少少也会在心里期盼:下次,我也要让大家读到我的名字。这样的一个期盼,就在学生心里播下了“我也要写出精彩”的种子。老师要增强自信,就要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对学生来说,他们何尝不需要增强自信,提高自我作文效能感?

三、训练——赏析课的关键

赏析课如果只为赏析而赏析,课堂将是散乱无章的。在赏中学,在赏中寻求训练点,应是赏析课的关键。

师:让我们一起看这句话:“他还喜欢画画,他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于是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画画专家。”这段话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生1:“栩栩如生”用得很好。

生2:他喜欢画画,表现在什么地方?应该写出来。

生3:要用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他是个画画专家。

师:是啊,如果把一件事情展开来写,人物的形象就更加生动了。彭琳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大家一起来欣赏。

彭琳读佳作: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打架时,她冲上去拼命阻拦;同学闹别扭时,她想方设法让他们和好如初;同学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她主动上前耐心指导……

在评析中,老师针对班级情况开出“药方”,在挑刺的过程中给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在欣赏学生的作文后引出了一个训练点,这个训练点从学生的作文中提炼,服务于学生,有针对性,学生有心理认同,不排斥。

四、修改——赏析课的目标

佳句赏析篇5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写魏晋士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所记之事,自后汉迄于东晋,共分三十六门,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反映魏晋士人的思想状况。其中,《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斐然成就。

一、《世说新语·文学》的“文学”观念

《世说新语·文学》篇共计104条,第1至65条涉及经学、玄学、佛学等内容,主要记录了关于注解经文的轶事;第66条以下至最后104条,则主要记录了创作诗文的轶事,涉及到更多的是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等具体的文学活动,与今日所谓的“文学”观念相接近。这两个部分之间的排列在《世说新语》中是非常特殊的。《世说新语》的其它各篇,大都是按照时代的先后编纂相关材料。而《文学》篇从第66条,曹植“七步中作诗”则重新回到曹魏时代,以下始自成时序,于是在《文学》篇中就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就内容而言,按照今天的分类观念,大体可分为“学”系统和“文”系统。

1、“文”与“学”的相通

《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与“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学”的部分记述了许多经文注解的轶事。当时江左玄风大盛,清谈是当时名士的重要活动,正可发露才性、标榜风流士人们看重与推崇的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能独辟蹊径、提出卓见。因而.“学”的部分对“新异”的个人见解十分推重。而“文”的部分记述了很多有关诗文创作、评论、欣赏的轶事,也非常强调才思的敏捷。曹植“应声便为诗”(第66条);阮籍作劝进文(第67条);王确作奏折(第95条);袁虎倚马前写露布文;桓玄作诔(第102条)等事都是在称许制作诗文的迅速。“文”这种对才思捷悟的赞许,与“学”对妙悟卓见的称许是相通的。

可见,不管是文章的写作还是学理的辨析,二者在才思妙悟方面是贯通的。

2、“文”与“学”的区分

《世说新语》开篇立目便承袭“孔门四科”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在儒家正统的观念里,“文学”应以经籍典章为核心,《世说新语》也是首先沿袭了这一观念的。但是治学思路的改变,“文”与“学”的关系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东汉的章句之学,到汉末通儒的融会贯通,到正始玄学的据玄论理,再到东晋讲求妙悟的发挥性的谈辩,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由忠实于文献典籍,到重新阐释、重新领悟的过程,其中显露出的个性与创造性使‘文’的特点变得突出起来”。魏晋玄谈对才思、文辞的注重,使“文”中更多地注人了主观的才与情,进而强调了“文”足以动心骇听的审美功效,终于使“文”成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而与“学”相区分。在“文学”中独立出来。

“文”与“学”的联系与区别,显示了文的特征及其逐渐独立的发展方向。

二、《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创作观

1、反对芜杂不裁

西晋时代,除左思等少数作家以外。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轻浮绮丽,文采繁富,片面追求辞藻的华美。《文心雕龙·明诗》的作者刘勰曾给予批判:“晋世群才,稍人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针对这种不良倾向。当时或稍后的有些文人亦感到不满,如《世说新语·文学》就记载了孙绰的评论,他说:“陆文深而芜。”(第89条)我们姑且不论孙绰本人的创作如何。仅就其上述评论来看,还是能击中当时文坛要害的,道出了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芜杂不裁的不良倾向。

2、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

文学的本质之一就在于它的独树一帜、不可重复。魏晋士人很看重创作的独创性。《文学》篇中的许多条材料都反映了创作要注重创新,不要因袭模拟的思想。如第95条:“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问一字。”王殉作文不仅不愿重袭他人之文,甚至不愿重袭自己之文。第103条:“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人。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桓玄不仅创作速度快,而且五篇文章各有特色,并不重复。第79条:“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于此人人竞写,部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谢安明确否定了事事拟学不只多余浪费,而且狭隘逼仄,一方面表明其反对当时文坛上单纯模拟的恶习,另一方面也宣告了汉朝兴起的大赋,发展到东晋时代已成强弩之末,甚至走向绝路了。

3、重声律

在魏晋士人热爱音乐、重视声律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也注意到了音律的问题。如《文学》篇中:

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成嗟叹之。时王殉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日:“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这两则材料都讲到了文学创作中声韵的问题。第一则材料为第77条,庾阐为避庾亮之讳,将“亮”字改为“润”,而为了与“润”字押韵,又把“望”改为“俊”,说明文人已经自觉注意押韵问题。第二则材料,袁宏作《北征赋》。王珂认为用“写”字韵结尾更好。刘注引《晋阳秋》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宏尝与王殉、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可见,当时人对于文学作品韵律的认识不仅是押韵了,他们还重视韵律对于文章气势的影响。 此外在文学批评中,东晋人也开始注重从声律角度品评作品:如第86条:“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孙绰认为自己的《天台赋》优美铿锵,掷地会作金石声,而范荣期则说其金石之声不一定与富商之音调相合。可见魏晋人对于文学作品合于宫商的重视。

三、《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品评

1、诗文品评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文学品评也因之展开,《世说新语》中的品评之风随处可见。尽管是以人物才性品藻为主,但也可窥见文学品评的风貌。如《文学》篇中: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日:“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简文帝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日:“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以上例文依次为第72条、第84条、第85条、第89条、第98条。《世说新语》中的诗文品评或叙述主观感觉,或作形象比喻,或就某方面特点概括言之,或并列诸人进行比较,然后用简洁精练的词语作出归纳性的描写。

2、佳句品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批评中.佳句欣赏的风气流行是比较晚的,这契合了“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的创作现实情况。同时,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着眼于“美刺比兴”,还没注意到对诗歌的欣赏玩味。在文学批评专著中,树名篇、摘佳句的做法,钟嵘《诗品》是比较早的。而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中,佳句欣赏的历史,见于记载的,应以《世说新语》为最早。如《文学》篇中: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以上分别为第76条、第86条、第i00条、第101条。佳句品评这种不见批评的批评方式极具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它十分强调读者的整体直觉。古人认为诗歌的意味、妙处往往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解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读者直接从原作中领会。《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批评家必须能“辩秀”,“如欲辩秀,亦惟摘句”。佳句品藻可以直接明确地传达评论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观点,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鉴赏与思索,《世说新语》中的佳句品藻,不仅是南朝摘句之风兴起的反映,同样也成为后代摘句批评模式的范型。

唐宋以后。佳句品评大量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话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篇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鉴赏诗句的例子。见于《文学》前之“学”系统部分的第52条。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公日:“‘舒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条鉴赏诗句的例子常被后人作为《世说新语》中佳句品评的范例。而《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却为何将其置于《文学》的前部分“学”系统?笔者认为,在这里,谢安未认可谢玄所举《小雅》中的《采薇》句,而提出《大雅》中《抑》的两句。可推想谢安之意,更侧重于政治风度之品评,再则《毛诗》属经籍,因此编注者将谢氏之评议视作经学之讨论,而将其纳入“学”之系统中。

综上所述,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与“学”的贯通与区分,以及“文”从“学”中脱胎而来的演变轨迹。由此还可看到中古时期反对芜杂不裁和事事模拟、重声律的文学创作观。《世说新语·文学》还为我们保存了许多诗文品评、佳句品评的史料,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世说新语》在文学批评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两则材料都讲到了文学创作中声韵的问题。第一则材料为第77条,庾阐为避庾亮之讳,将“亮”字改为“润”,而为了与“润”字押韵,又把“望”改为“俊”,说明文人已经自觉注意押韵问题。第二则材料,袁宏作《北征赋》。王珂认为用“写”字韵结尾更好。刘注引《晋阳秋》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宏尝与王殉、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可见,当时人对于文学作品韵律的认识不仅是押韵了,他们还重视韵律对于文章气势的影响。此外在文学批评中,东晋人也开始注重从声律角度品评作品:如第86条:“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孙绰认为自己的《天台赋》优美铿锵,掷地会作金石声,而范荣期则说其金石之声不一定与富商之音调相合。可见魏晋人对于文学作品合于宫商的重视。

三、《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品评

1、诗文品评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文学品评也因之展开,《世说新语》中的品评之风随处可见。尽管是以人物才性品藻为主,但也可窥见文学品评的风貌。如《文学》篇中: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日:“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简文帝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日:“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以上例文依次为第72条、第84条、第85条、第89条、第98条。《世说新语》中的诗文品评或叙述主观感觉,或作形象比喻,或就某方面特点概括言之,或并列诸人进行比较,然后用简洁精练的词语作出归纳性的描写。

2、佳句品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批评中.佳句欣赏的风气流行是比较晚的,这契合了“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的创作现实情况。同时,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着眼于“美刺比兴”,还没注意到对诗歌的欣赏玩味。在文学批评专著中,树名篇、摘佳句的做法,钟嵘《诗品》是比较早的。而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中,佳句欣赏的历史,见于记载的,应以《世说新语》为最早。如《文学》篇中: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以上分别为第76条、第86条、第i00条、第101条。佳句品评这种不见批评的批评方式极具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它十分强调读者的整体直觉。古人认为诗歌的意味、妙处往往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解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读者直接从原作中领会。《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批评家必须能“辩秀”,“如欲辩秀,亦惟摘句”。佳句品藻可以直接明确地传达评论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观点,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鉴赏与思索,《世说新语》中的佳句品藻,不仅是南朝摘句之风兴起的反映,同样也成为后代摘句批评模式的范型。

唐宋以后。佳句品评大量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话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篇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鉴赏诗句的例子。见于《文学》前之“学”系统部分的第52条。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公日:“‘舒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佳句赏析篇6

关键词:习作因素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82-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市小学习作教学存在有六大弊端:

⒈使用的长春版教材缺乏示范性,其课文的语言不具备儿童特点;

⒉教师只讲习作要求不进行习作指导,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习作应该达成的目标;

⒊不能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仿写;

⒋没有传授包括想象在内的构思技巧,使文章的表达苍白而无序;

⒌习作的时间较阅读的时间少的可怜,根本不能实现阅读与习作同等重要、同等对待、同等时间的要求;

⒍教师不能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下水文,习作教学缺乏工具性。

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校外课程资源非常的贫乏,我们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示范因素,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二、课标的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可以至少体味出如下三层意思:

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从中段的“写了什么”过渡到“怎么写的”。它表明小学语文仍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是主要的、最终的立足点。

⒉“读写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阅读和习作既是依附关系,又相互影响。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发挥教材在学生习作中的示范性作用,变习惯性的习作要求为习作指导,切实达成读写结合。

⒊仿写应该是习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中学写,积累下足够多的习作“框架”。

三、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发挥“滕”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高段阅读应是在理解基础上,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所进行的人本与文本的互动过程。

解读:“在理解基础上”――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是理解的重点。⒉理解是赏析文章的基础。

“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它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⒈研究的目标是人物形象、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句式及文章框架)⒉研究的方式是先分析再综合得出相应的结论。

“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它应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 ⒈研究的对象主要应是表达效果的与众不同上,包括好词佳句的运用及习作框架的优越性;⒉它是掌握习作框架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进行仿写的重要保证。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主要的内涵是习作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四、挖掘习作因素的具体内容及操作

课标指出:中段――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

高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明顺序、晓立意,悟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都有下面共同的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只是中段比高段少了一个“明顺序”的要求,由于中段所涉及的表达顺序在基本上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自然段教学中都有涉猎,所以将理清简单的表达顺序列为中段的阅读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讲读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学法我们把它定为四个步骤:初读明顺序;研读理素材;精读悟形象;品读赏评析。为什么把初读明顺序放在第一步,文章的几种基本表达顺序在三年级自然段的教学中已经交待得很清楚。对学生来说明显有复习旧知的意味在其中,因此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本着从整体着眼,微观入手的阅读理念,我们将感受人物形象,要想感受人物形象就必须理顺文章的素材,中段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入手,高段从具体地事例入手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因此我们把理素材放在第二个环节,在理清文章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三个环节――悟形象。并且挖掘出相应的习作因素,总结出相应的最后我们从细节入手,来赏析好词佳句,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再遣词造句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我们是按照从易到难,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理念来制定上述学习方法的。

五、农村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习作方法

⒈主题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一个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⑵功用特点:能充分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

⑶宏观作用:为初中的散文、议论文习作奠定基础。因为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议论文的特点是围绕论点“选材”,两者的共性特点都是“围绕中心选材”,与“主题式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

⑷种类及范文:①并列式:再见了,亲人;②循序式:草船借箭;③总分式彩色的非洲;④主次式:最后一头战象

⒉综合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几个特点选择事例。

⑵功用特点:使物的形象全面而丰满。

⑶宏观作用:为中小学进行书信、演讲稿等应用文的习作奠定基础。

⑷种类及范文:①主次式:景阳冈;②并列式:将相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⒊曲意表达。

⑴表达特点:通过借物喻人、环境渲染等手段来渲染事物形象。

⑵功用特点:烘托事物的形象

⑶宏观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奠定基础。

⑷种类及范文:借物喻人:五年 落花生 白杨

环境渲染:五年 桥 六年 穷人

佳句赏析篇7

[关键词]家国情怀;佳句赏析;人物情怀;人物视角;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4-02

浮躁不安、物欲横流充斥在当代社会,也深深影响着本属一片净土的校园,让这净土上的莘莘学子浮躁不安。面对这些,教育应责无旁贷。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回归平静。笔者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通过对古诗佳句的赏析,让学生吸到沁人心扉的清新之气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还要教会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倾听到人物的心声,触摸到人物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吸上一股清新之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平。笔者在教学《诗经》的《关雎》时,一开始,就和学生一起探究,以一条什么主线来赏析这首优美的诗歌。不一会,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我认为这首诗歌可以用‘美’和‘情’两个字来贯穿赏析全过程。”笔者很诧异该生的敏捷,让他继续说下去。“‘美’写了窈窕淑女的美,‘情’写了君子好逑的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个女生站起来,娓娓道来:“《关雎》这首诗,用‘窈窕’写出了少女的美,而一个‘淑’字,不但写出了这个女子的文静美丽,还写出了她的善良,美丽又善良才是吸引君子好逑的原因。”这个女生刚说完,全班都会心地笑了。另一个男生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我认为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诗写出了境美人美。一个‘流’字,用得极妙,使全篇熠熠生辉,它写了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看到这水边劳动的优美的身姿,君子更增添了对少女的思慕和爱意,这种思慕和爱意使他如痴如醉,以至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甚至幻想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个男生刚说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笔者应势而导:“《关雎》这首诗流传了两千余年而不衰,并对后世文学和爱情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真切地表达了率真、纯朴、健康的情感,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猓一边听配乐的《关雎》诗朗诵,一边在大脑中想象诗中景美人美情深的情景。”学生都闭上眼睛享受起来。在美妙的余音中,笔者接着说,追求美好纯真的爱情,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这也是诗人家国情怀的体现。

美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意境美。在美文佳句的赏析中,用美来滋润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陶冶其情操。

二、通过对人物情怀的评析,让学生吸到荡涤肺腑的博大之气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课文中的人物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才能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对诗人情怀的评析,让学生钻进课文,从中吸到一股荡涤肺腑的博大之气。

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钻进课文,评析人物的家国情怀,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中,杜甫历尽坎坷,被俘复逃脱,为官又弃时,“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到了成都。上元二年(761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地。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通过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知道了杜甫面对这样困苦的处境,他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还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并吐露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声。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困者的温暖。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中“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己利人,而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的体现。

在古诗词品析中,用诗人的家国情怀来构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多一份家国情怀,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民;让学生多一份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通过对人物视角的品析,让学生吸到生机盎然的自信之气

从人物不同的视角品析,学生不但会被诗人那高山仰止的品格所折服,还会深深为诗人心中那份坚守、那份自信而动容,从中吸到一股生机勃勃的自信之气,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自信人生。

1.品析诗人在逆境中那份对信仰的坚守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很有抱负的诗人。天宝初年,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本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在品析《行路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熟悉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后,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还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从诗人的视角进行了品析。诗人在这样的逆境中,眼里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一种考验,一种自信。通过这样的赏析,学生深深吸到的,是李白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之气。这又是一份何等崇高的家国情怀啊!

2.品析诗人在顺境中的那份踌躇满志

佳句赏析篇8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佳句赏析篇9

独在异乡为异客。赏析: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全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全文赏析: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来源:文章屋网 )

佳句赏析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美育功能;审美意识;审美素质

一、善于创设美境,唤醒学生审美意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唤醒其审美意识,才能够对其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借助想象力,让学生置身其中,并感悟到教学内容的魅力。其次,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等精心设计导语,渲染课堂气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例如,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可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关于三峡的图片,或者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狂暴的江流、高耸的山峰等景物,借助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并细细品味,最终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为提高其审美素质奠定基础。

二、注重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审美素质

针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美育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手段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情趣。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来辅助讲座的举办,讲座内容包括美的产生、内容、本质、特征以及形式等。学生只有了解了美育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美和欣赏美。还可以开展相关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学校还可以创办校内报刊,刊登学生写的美文,借助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徜徉在美的世界,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另外,策划相关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美的空间,让学生到社会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以《四季之感》为主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春天的山峦、夏天的麦田、秋天的果园和冬天的田野,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四季之美,然后再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分小组进行美文朗读,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