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变化十篇

时间:2023-04-01 08:37:35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篇1

2003年10月份以来,广州地区就发生多起老人猝死公共场所的事件:

10月12日,一名老伯在乘坐224路公交车时突发心肌梗死死亡。

11月29日上午9时45分左右,一九旬高龄的老太太在荔湾区德星路荔湾广场前慢步走动时,突然瘫坐在地上,休息了良久,终于躺倒在地不治身亡。

12月3日,一名67岁的高姓老人突然昏倒在人民公园男厕门口,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心脏病突发导致猝死。

12月4日,广州市环市路区庄立交桥下发生一起老人突然猝死在人行道上的事件。

在季节变换的时候,各大医院的心脑血管门急诊病人也明显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2003年9月至12月份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约7万人以上,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约为3万人,在所有疾病死亡率中排名第一。

悲剧每年都在重复着上演,根据气象医学研究结果表明,77%的心肌梗死患者和55%其他类型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骤降反应明显,心梗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血管疾病在季节变换时的发病率超过平时的5倍。目前每100个心梗患者中,就有40~45人因来不及抢救死在入院前;在医院内当时抢救成功的,有大约14人会在一周内死亡;逃过心梗这一关的病人,常常于10~15年后再发生慢性心衰。而慢性心衰存活5年的还不到一半,其中男性存活不到20%,女性存活50%左右。因此,对冠心病要防患于未然,须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中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中风,这是导致中老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为防止发生意外,中老年人应经常检查身体,除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外,有冠心病的病人还应该预防性地用药,以避免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

季节变化篇2

沉积物是湖泊物理和化学诸多过程的综合结果,是氮、磷等生源要素的重要储藏库。碱性磷酸酶是一种专一性的磷酸酯水解酶,可以催化所有的磷酸酯的水解反应和磷酸基团的转移反应,因此,该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尤其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沉积物生态系统中应具有重要的功能[1]和关键作用。目前,国外学者对湖泊沉积物氮、磷的形态、分布、季节变化等均有相关报道[2-4],我国学者对太湖、东湖、滇池等湖泊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和含量及碱性磷酸酶已做过一些研究,如金相灿等[5]研究了太湖东北部沉积物可溶性氮磷的季节性变化,周易勇等[6-7]研究了武汉东湖和严西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参数,孟春红等[8]研究了东湖沉积物中氮磷形态分布,陈永川等[9-10]分别研究了滇池沉积物中氮、磷的时空变化特征。但是,对骆马湖这个典型的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的性质,却少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骆马湖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变化,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及酶活性与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底泥中氮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于控制内源污染,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可初步揭示骆马湖沉积物中氮、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分布状况、变化规律,为骆马湖的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南水北调过水湖泊的水质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骆马湖(N:34°00′~34°11′,E:118°06′~118°18′)是江苏省四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省北部,京杭大运河中段,上接山东省南四湖,下接江苏省洪泽湖,水域面积达35100hm2(丰水面积78500hm2,枯水面积20100hm2),湖底高程18~21m,当蓄水位23.0m时(古黄河基地),平均水深3.32m,最深等深线东南部水深5.5m,年水位涨幅在1.90~5.73m,年换水次数在10次左右,是典型过水性湖泊。本研究采样点位于骆马湖东侧区域,距离骆马湖湖滨浴场4~6km。共设10个采样点,布设情况如图1所示。3次采样时间分别为:2008年6月29日(夏季)、2008年10月24日(秋季)、2009年4月18日(春季)。冬季由于风浪较大,没有采样。对骆马湖沉积物的研究,采用柱状采样器(直径为8cm)采集沉积物,自上而下(厚度分别为3、3、5cm)分层,将采集的沉积物放入塑料袋中带到实验室,在40℃烘箱中烘干、研磨、过100目筛后放入塑料袋中待用。采样同时测定各采样点水体表层的pH值(PHS-3C型便携pH计)、水温(温度计)、透明度(塞氏盘)、氧化还原电位(HANNAHI8242氧化还原电位仪)、溶解氧(YSIDO200型溶解氧测量仪)等数据。

1.2分析方法沉积物需在40℃烘箱中烘干,经碾钵碾磨,将磨细沉积物过100目筛待用,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测定分别为微量凯氏定氮法和H2SO4-HClO4消解钼锑抗比色法。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参考文献[11],以PNPP为底物,和Tris反应,NaOH中止反应,420nm测定吸光度,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每克沉积物干样生成的对硝基酚(P-NP)的量表示,单位mg•kg-1•h-1。

1.3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其中显著性差异P<0.05。

2结果与分析

2.1采样点上覆水基本理化指标采样期间各点的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水温、pH值、DO等指标的变化见表1。可以看出,骆马湖上覆水6月底水温在25℃左右,10月下旬19℃左右,4月中旬16℃左右。春、夏季的透明度高于秋季,除6月底的5点和8点以外,春、夏季的透明度均在1m以上,而10月下旬的透明度均在1m以下。氧化还原电位变幅在87.7~196.4mV之间,平均150.4mV。pH值在7.5~9.13之间变化,溶解氧含量较高,在5.13~9.32mg•L-1之间变化。

2.2沉积物中氮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特征骆马湖沉积物中各点位的总氮含量变化见图2。可以看出,骆马湖各个季节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总氮含量最高为2.91mg•g-1,最低为0.127mg•g-1,平均(0.86±0.50)mg•g-1。不同季节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不同,春季含量最高,秋季次之,夏季含量最低。在夏季,表层总氮含量最高,次表层次之,略高于第三层,沉积物总氮含量最低值出现在1号点的第三层,最高值出现在10号点的表层;在秋季,垂向变化不明显,次表层略高于表层,高于第3层,最低值出现在3号点的表层和5号点的第三层,均为0.48mg•g-1,最高值为8号点的表层;在春季,表层>第三层>次表层,最低值出现在3号和4号点的次表层,均为0.35mg•g-1,最高值出现在7号点的表层。经方差分析可知,夏、秋、春季沉积物的氮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10个采样点位季节平均,表层总氮含量最高,次表层次之,略高于第三层。据美国EPA[12]中沉积物TN污染的评价标准(<1mg•g-1时,为清洁;1~2mg•g-1时为轻污染;>2mg•g-1时为重污染),骆马湖大部分点位为清洁和轻污染状态。在太湖东北部,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沉积物的总氮含量年均值在1.31~2.27mg•g-1之间变化[5],滇池沉积物(0~20cm)总氮平均含量为4.91mg•g-1[9],可见,骆马湖东侧沉积物中氮元素含量与太湖相当,低于滇池。

2.3沉积物中磷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特征骆马湖沉积物中各点位的总磷含量变化见图3。可以看出,骆马湖各个季节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最高为0.41mg•g-1,最低为0.03mg•g-1,平均(0.19±0.10)mg•g-1。与总氮不同,沉积物中总磷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各个季节均为表层>次表层>第三层。夏季,最低值出现在6号点的次表层,最高值出现在2号点的表层;秋季,最低值为2号点的第三层和9号点的次表层,最高值为1号点的表层;春季,最低值为6号点的第三层,最高值为10号点的表层。经方差分析,夏、秋、春季3层沉积物的磷含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可能与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的季节周期变化有关。表层总磷含量变幅在0.05~0.41mg•g-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2号点和春季的10号点位;次表层在0.03~0.39mg•g-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2号点和春季的8号点;第三层在0.03~0.33mg•g-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2号点和春季的2号点。在太湖东北部,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年均值在0.37~0.79mg•g-1之间变化[5],滇池沉积物(0~20cm)总磷平均含量为2.17mg•g-1[10],骆马湖东侧沉积物中磷元素含量低于太湖和滇池。

2.4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骆马湖沉积物中各点位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见图4。可以看出,骆马湖各个季节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为592.39mg•kg-1•h-1,最低为44.59mg•kg-1•h-1,平均(233.83±132.70)mg•kg-1•h-1。与总磷变化相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除春季次表层稍高以外,各个季节基本均为表层>次表层>第三层。夏季,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幅为126.14~236.54mg•kg-1•h-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号点的第三层和9号点的表层;秋季,变幅为44.59~233.72mg•kg-1•h-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号点的次表层和8号点的次表层;春季,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幅为231.51~592.39mg•kg-1•h-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号点的第三层和8号点的次表层。同样经方差分析,夏、秋、春季3层沉积物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幅在59.40~410.24mg•kg-1•h-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7号点和春季的10号点;次表层在44.59~592.39mg•kg-1•h-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6号点和春季的8号点;第三层在55.31~411.30mg•kg-1•h-1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秋季的4号点和春季的10号点。

3讨论

为了探讨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各个季节各采样点对应的水体DO、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与表层沉积物的TN、T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可以看出,除pH值与沉积物TP含量相关性较大以外,其他相关性较小,这主要是因为骆马湖是典型的过水型湖泊,上覆水的DO、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等与沉积物中氮磷含量相关性小。TP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总磷含量的关系,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与TP含量均呈正相关,且在春夏季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张宇等[16]对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湖泊的研究也发现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总磷含量高度一致,两者极显著正相关。总磷含量的多少与沉积物营养水平有关,也与沉积物中生物数量有关,而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既然主要来自微生物的贡献,则必然与二者密切相关[1]。骆马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各个季节基本均为表层>次表层>第三层,说明沉积物表层是由磷酸酶介导的磷循环最活跃区域,与已有的报道一致[13-14]。沉积物的表层由于氧气供给充足,营养物质丰富,加上水位周期变化可能出现的干湿交替,这一层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生长;而随着深度增加,各种营养物质含量不断减少,含氧量也逐渐减小,使得各种生物降解活动减少,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逐渐降低。从表3还可以看出,春夏季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总磷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秋季,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2301801308030取样点号APA/mg•kg-1•h-112345678910(B)也较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型水生植物的干扰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五里湖表层沉积物APA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2004年4、6、9月该湖沉积物APA活性逐渐升高[15]。证明大型水生植物对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季节变化篇3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中间产品;总交易量;国民收入

一、引言

货币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流通的平均次数。根据货币数量论,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总的货币供应量等于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异决定了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存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但是,当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变化的货币政策就可能产生“矫枉过正”或不足的情况。

货币流通速度分为收入流通速度和交易流通速度。主要区别在是使用交易总量还是使用国民收入来考察货币速度这一点上。

我国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赵留彦、王一鸣(2005),他们注意到了部门间货币需求的差异,认为1979~2003年我国非农业部门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提出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杜子芳(2005)指出物价指标是随消费结构而变化的,考虑了消费结构变化因素的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是上升的;从统计理论的角度对数据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伍超明(2004)提出应该用交易总量指标来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分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解释了虚拟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耿中元(2008)利用货币需求模型分析了影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制度影响因素,总结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注意到,至今为止,人们研究的是年货币流通速度,还没有人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本文根据我国2003年至2009年的季度经济指标,主要探讨生产部门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特点,以期能为货币的结构性调整提供参考。

二、模型说明

(一)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模型的内涵

本文使用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推导出的货币流通速度V=PTM,即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分析。

理由是:在现代化商品生产过程中,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的商品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环节,而我们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只统计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并没有统计中间产品的交易价值,这样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的。例如,A公司生产的原材料1亿元由B公司购入,B公司据此生产出1.5亿元的产品并由C公司购入再加工,C公司生产出2亿元的产品由D公司购入并以3亿元的价格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此假定下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3亿元,而用货币来衡量的总交易量应该是1+1.5+2+3=7.5亿元;但假如C和D之间还存在一家公司D’,C以2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以2.5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把产品以3亿元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样一来用货币衡量的总交易量就是1+1.5+2+2.5+3=10亿元,但国内生产总值仍是3亿元。再假设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是2亿元,那么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分子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都是1.5,而以总交易量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就分别是3.75和5。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发现以GDP、GNP等国民收入数据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变化缓慢不能有效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以包含中间产品情况的实际销售量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变化。

(二)数据说明

关于PT,由于收集总交易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采用与总交易量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来进行计算,如日本的津曲俊英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为分子对日本国内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了分析(津曲俊英,2009)。作者在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三类指标进行计算,一是“分行业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二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三是“累计各地区按构成分组的建筑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这三个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此三组指标反映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主要发展状况,同时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起基本上是按季公布,可以研究经济发展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季节性变化。不过由于这些指标主要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如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统计对象是500万以上企业,因此,并不能覆盖我国经济全体。另外,本文关心的是商品生产领域,所以,本文就不讨论第三产业的问题了。

关于M,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货币存量量的数据一般都直接使用货币供应量M1(伍超明2004,赵留彦2005、2006),M2(杜子芳2005)或各部门存款余额(张彤玉等,2009)来进行计算;本文也采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M2数据作为货币流通量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一)总量分析

首先将工业、农业、建筑业三部门的销售收入指标加总,计算出三部门总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与以名义GDP计算的我国总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

从图1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不管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还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都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但交易流通速度的季节波动特征更明显。主要特征是每年的第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最低,每年第四季度最高,其中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考虑进了数据统计上的时间滞后因素后,作者认为:我国的春节是在公历的1、2月份,是造成每年的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大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付以及当年销售收入的确认,使得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与收入流通速度都为全年最高;特别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呈现出突然增加的常态。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所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而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合计总产值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的变化却很大,其原因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讨论的一样,国民生产总值是统计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果的体现而不是这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中,结果并不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而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与当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认识的不同结果,即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是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

(二)部门差异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发现各行业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

如图2所示,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从2003年至2009年的变化情况来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在建筑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货币的供给数量与其生产规模是比较适应的,货币供应紧张情况不明显;而我们观察工业企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就可以明显的看到2003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它的流通速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提高,说明在此期间工业企业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超过了该行业能够获得的货币数量,其原因可以用易纲、伍超明、斐平等学者所提出的货币向虚拟经济中“渗漏”来解释;2008年4季度后随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它的流通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反映了企业间交易规模的缩减。以上数据说明工业企业的货币需求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很强但是货币的供给往往并不与其需求相适应,而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规模与其能获得的货币量是比较一致的。

四、结语

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交易的媒介。因此,研究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当商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效率的高低,实践与理论的结果才能统一;通过分析2003年1季度至2009年1季度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本文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上升的结论,这与货币数量理论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相关的结论相一致;同时,还得出我国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动的,特别是当经济增长时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上升的。

作为政策建议,本文作者认为不管是M0、M1、M2都是总量指标,只能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而不能反映货币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利率应该说更多的是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状况,不能反映实际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利用情况,而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一个能反映货币资金在生产流通各部门中被利用效果的指标,应作为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参考指标而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5.1,P26-30

[2] 斐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J],经济研究,2003.8,P21-27

[3] 耿中元、何运信,依托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J],经济论坛,2008.19,P60-61

[4] 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4.9,P36-47

[5] 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P17-28

[6] Friedman,M.1970,“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onetary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8 No.2

季节变化篇4

     [摘要]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这一理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内经》原著与后世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对《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具体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内经;因时制宜;治疗;养生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是中医理论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部分,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内经》中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十分重视人体生命的时间属性,主张应“因天时而调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告诫医者,“谨侯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本文在此仅就《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1  因季节变化制宜

    1.1  因季节变化制宜的理论根据  春夏秋冬的交替,寒热温凉气候的更迭,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使人体阴阳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素问・厥论》所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脉象应四时也有不同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五脏之气的盛衰亦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且“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素问・水热穴论》)。均论述了五脏各有所主之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且于所主之季功能旺盛。四季变化还会导致人体经气所处位置的不同,例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即人体经气春夏位置浅表,秋冬位置较深。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样受四时变化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冬善病痹厥”。说明四时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而使疾病表现出季节多发性和时令流行性。《素问・脏气法时论》还论述了五脏疾病在不同季节中的病情变化。

    正因为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故《内经》认为,“圣人治病,必知天之阴阳,四时之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1.2  因季节变化制宜的具体运用

    1.2.1  因季节变化治疗  四时寒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阴阳的消长及疾病的病情变化,疾病在春夏季节因阳长而易于热化,在秋冬季节则因阴长而易于寒化。为了顺应四时而防止疾病易热易寒之变,《内经》提出了“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以及“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治疗原则。主张寒凉之气主令之时,当慎用寒凉性药物;温热之气主令之时,则当慎用温热性药物。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内经》中又提到“有假者反之”(同上),即气候若有反常,例如,夏当热而反寒,冬当寒而反热的情况下,则不必拘泥于此原则。后世医家既重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原则,又结合中医“有是证则用是药”的一贯主张,在临床治疗中十分注重四时加减用药。例如,李东垣在治疗伤食症时说:“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1],此即夏季用热药而佐以寒剂的一个实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在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指导意义,例如,阳虚之人可于春、夏季服用助阳药,借助此时人体阳气的欲盛之势而增强温阳的效果;阴虚之人则可在秋冬之时服用滋阴剂,以借助人体阴气欲旺之势而收到良好的滋阴效果。其中尤以“春夏养阳”在临床运用广泛。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了夏月三伏以辛温之白芥子捣烂外搽治宿痰冷哮的方法[2],这一方法已发展为“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证属阳气不足的病症。

《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因四季寒温施以针刺的内容。《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即四季经气所在部位不同,针刺也应有深浅之别。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会出现“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等不良后果。《灵枢・四时气》、《灵枢・寒热病》具体论述了针刺应根据四时人体经气所在部位的不同而采取春夏浅刺,秋冬深刺,以使针刺“毋伐天和”。《素问・通评虚实论》还谈到“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提示在寒冷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病人的保暖以确保疗效。

    1.2.2  因季节变化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经典的养生原则,其原意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通过情致与起居调摄,在春夏季保养肝、心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在秋、冬季保养肺、肾以促进阳气的收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例如,在春季应早睡早起,舒畅情志,“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等。《素问・厥论》还有违背“秋冬养阴”原则,“秋冬夺于所用”,即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以致寒厥的论述。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健康成年男性尿睾酮水平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处于较低水平[3],提示在此季节如违背人体这一生理节律纵欲,有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季节变化篇5

【关键词】 因时制宜;冠心病;血液流变;季节变化

血液流变性障碍是冠心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笔者对近2年来确诊的60例冠心病病人各个季节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分析, 并从其季节变化规律探讨冠心病治疗的因时制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2005年3月—2008年9月内科门诊及病房,60例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1],排除冠心病心肌梗死型、猝死型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平均(57.25±6.17)岁;冠心病病程2~21年,平均(7.21±1.83)年,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8例,心律失常15例。

1.2 血样采集 对各个患者在一年之中四个季节均抽血检测1次。受检者于早晨空腹坐位用7号针采肘前静脉血液10ml,4ml注入含肝素钠的塑料带盖试管内,摇匀做血流变指标检测,加1.6ml至枸橼酸钠抗凝管内,混匀做血沉检测,另注4ml入干燥管检测生化指标。

1.3 仪器 LG-R-80A型自动血液粘度仪(中外合资北京中勤世帝公司,计算机外控)。

1.4 测定方法 用LG-R-80A型自动血液粘度仪测定全血、血浆粘度指标,温度控制在37℃。魏氏法测定血沉,血沉管以2300r/min离心30min后,在同一台仪器上测定压积。将压积和血沉数值输入配套电脑,自动换算出其他血流变参数。整个试验在抽血后4h内完成。生化指标测试:取血清在Ⅲ-TACHI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并在抽血当天测试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比较进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两两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各季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1。表1 各季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上述指标一年四季夏、秋、春、冬依次递增,其中夏季与冬季比较,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与冬季比较低切、高切、血浆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与冬季比较高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与夏季比较低切、高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与秋季比较低切、高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学指标和表现。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生除与心血管病变有关外,还与血流的变化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现代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液呈明显黏、凝、聚状态,主要反映在血小板聚集增加,全血及血浆黏度增高。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流缓慢,血小板分布在血流周围,靠近血管壁表面,容易发生血小板黏附,引起血栓。而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阻塞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2]。因此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疗效的重要指标[3]。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但受四时气候的影响,而且和自然界的昼夜晨夕、阴阳变化有一致的节律[4]。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中医认为季节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五脏之气,必应天时”。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强调因时制宜。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一年四季夏、秋、春、冬依次递增,其中夏季与冬季比较,差异较明显。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因时制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谈谈我们对冠心病的因时制宜。春属木,主气为风,脏腑归肝,冠心病患者在正虚基础上易合并外感风邪,或合并肝郁、肝阴不足,血流不畅,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对较高,用药在活血的基础上多用黄芪、山药、鸡内金、神曲健脾,防风、桑叶、僵蚕等驱散外邪,桑椹、枸杞、生地等滋补肝肾,郁金、佛手、荔枝核之类理气不伤阴,患者脾气健旺、肝气调畅则诸症皆消。夏天天气炎热,“血得热则行”,患者血流迫疾,血液流变学指标最低,但患者汗液外泄过多,饮水不足,易致口渴,大汗,极度疲乏其出现气阴两虚症状,且易感湿邪,常用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四妙散、藿朴夏苓汤、黄连温胆汤等益气养阴、化湿之剂,不宜多用活血耗气之品。秋属金,脏腑归肺。主气为燥,燥易伤肺、伤津,造成脉道失滑,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夏天较高,用药多用生地、麦冬、沙参、百合、玄参等滋阴生津,地骨皮、知母等清虚热。冬天,冬属水,脏腑归肾,主气为寒,寒易伤阳,主收引。冠心病患者寒凝血滞,阳伤推动无力,导致血流黏、凝、聚,血液流变学指标最高。且久病入络兼瘀滞者,常见症状加重,病情急变。治疗上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加减,药物中常加用黄芪、山药、内金等健脾益气,桂枝通阳,瓜蒌、薤白宽胸理气。丹参、川芎活气,根据正气虚衰程度适当加入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根据瘀滞轻重加入水蛭等虫蚁搜风通络之品。

我们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及季节特点,在临床上因时制宜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鸿修,黄体钢.实用冠心病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449-450.

2 赵枫,赵艳芳.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观察.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21(6):560.

季节变化篇6

[关键词] 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季节性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18-01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已成为社区常见疾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关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与季节性相关研究已有报道,单独关于农村社区的报道不多,我们总结了资料完整的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78例,观察分析季节性变化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旨在为农村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的应用及随季节变化的改变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社区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8例。人选标准:(1)长期在我社区内居住且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老年人;(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标准(3)身体状况较好,能够坚持每月定时来我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测量血压1次,并能够每周在家由家属自测血压3次,每次测量结果详细记录,按医嘱服用降压药,每季度定时来社区卫生中心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情况:(1)继发性高血压;(2)心功能Ⅳ级及以下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严重肝功能不全;(3)恶性肿瘤。

1.2方法

1.2.1 临床观察项目及指标: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度、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服用降压药的情况。每周由受社区卫生中心培训过的固定家属分别于星期一、三、五的早6点、午12点、晚9点进行相同肢体的血压测量并认真记录测量数据。每月一次来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由专门医师询问并记录病情变化,测量血压并进行体格检查。每个季度的中间月份的中旬来我社区卫生中心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此间发生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交痛、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按每年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1.2.1 血压测量:社区门诊由专门的医师应用统一的购置的符合计量标准的汞血压计,家庭血压测量由经过社区卫生中心培训的患者家属使用社区统一购置符合计量标准的汞血压计并且每季度个人血压计均与社区卫生中心血压计进行校对,误差应<5%。受观察患者在测量血压之前安静休息10min。首诊时测量左、右上臂血压除外外周血管疾病。测量时取坐位,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同一水平。第一次测量后间隔2分钟重复测1次,认真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动态血压应用美国产GE3000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袖带束于患者右上臂肘窝商2cm处,日间(8:00-19:59)每30min自动测一次,夜间(20:00-8:00)60min测一次,测量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分析。观察指标为:24h平均收缩、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连续性资料应用x±S表示,计算资料用频数或构成比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78例高龄高血压患者中男性48例(61.54%),女性30例(38.46%),平均年龄65-85岁,平均(75±3.1)岁。高血压病程平均(21.3±11.4)年,其中高血压3级57例(73.1%),2级20例(25.64%),1级1例(1.28%),危险度分级属极高危级74例(94.87%),高危级3例(3.85%),1例中危级(1.28%).合并冠心病61例(78.21%),脑血管病51例(65.38%),慢性肾功能能不全20例(25.64%),Ⅱ型糖尿病32例(41.03%),心功能Ⅰ级36例(46.15%),Ⅱ级28例(35.89%)Ⅲ级14例(17.95%)服用降压药平均(2.2±1.8)种。

2.2种方法测量的血压值

见表1通过3种方法测量的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动态血压值,三种方法的脉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3种方法测的血压值(x±s,mmHg)

注:与24h动态监测结果比较,ap<0.01;1mmHg=0.133kPa

3 血压的季节变化见表2

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社区门诊测血压和24h动态测血压均显示春季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略低于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夏季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冬季的家庭自测血压和社区门诊测的血压值中收缩压明显高于春、夏、秋季,但与春秋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动态血压值中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春夏季,与秋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心脑血管事件随季节的变化

观察2年间无死亡病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3例次,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次,急性心肌梗死2例次,充血性心衰6例次。脑血管事件64例次,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4例次,脑梗死13例次,脑出血3例次。比较见表3。

表3 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x±s)

由表中可看出春秋两季心脑血管发生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合并后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的发生率夏季和冬季高于春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00),冬季略高于夏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8)。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夏季和冬季高于春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0),冬季略高于夏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

5 讨论

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1]和2008年中国老年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将老年人群的降压目标定位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本组观察病例中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的要求接受正规、系统的降压治疗并定期到社区门诊进行查体检查,血压、血脂等相应指标基本控制在目标水平[3],针对心、脑、肾等并发症及糖尿病、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同时进行了正规的治疗,在2年的随访观察期间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明显呈季节性差异,同时血压也呈季节性波动[4]。

在上个世纪70年代Rose的研究提出了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此后,多个研究结果证实了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室外温度呈负相关,这一现象在血压正常及高血压的成人中均可存在,并随年龄的增加更加明显,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在较低的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通过增加心率和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增高,内皮依赖性因子和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脉搏波速率也可能参与了血压在不同温度下的波动。同时,在寒冷的季节血压升高血清胆固醇、C反应蛋白、红细胞、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会不同程度的升高,导致了血液的高粘稠度和高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另外山东高唐地处北温带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老年人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机体针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差,因此,出现血压随季节的变化,心脑血管事件亦随季节发生波动,同时提醒临床医师关注气候变化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教育患者及家属及时关注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及时监测血压和调整药物的用量和治疗方案[5],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005.

[2]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9:641-649.

[3] 陶寿淇,吴锡桂,周北凡,等.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作用特点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5.26:58-61.

[4]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30-734.

季节变化篇7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药用植物虎杖在不同季节时其不同生长部位中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含量及其变化规律,旨在为虎杖的最佳采收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甲醇-0.1%磷酸(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7 ℃;进样量:20 μl。结果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虎杖的茎叶与根中的大黄素含量,发现根中大黄素含量最高,且大黄素含量在8月最高。结论 虎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黄素含量变化是有规律的,可根据其根中的大黄素含量确定最佳的采收时间。

【关键词】 虎杖;大黄素;采收时间;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the changing regularity of emodin content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gathered in different seasons by hplc, so to decide the best gathering time. methods the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diamonsil-c18 (250 mm×4.6 mm, 5 μm) column, using methanol-0.1%h3po4 (80∶20) as mobile phase, detected at 254 nm.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27 ℃. results among the rhizome and stem leaf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the content of emodin in the rhizome was the highest. over a year, the content of emodin was the highest in august.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emodin changes regularly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olygouum cuspidatum, the best gathering time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emodin content in the rhizome of polygouum cuspidatum.

key words:polygonum cuspidatum;emodin;gathering time;hplc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是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常见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广西、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传统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根和根茎,性味苦寒,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蒽醌、酚性物质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大黄素有较广泛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1]。由于大黄素具有显著的药理学功效,故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经验认为,大多数根茎类中药都在春秋季节时采挖,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贮藏于根中。《中药大辞典》也记载虎杖的根及根茎应在春秋二季采挖[2]。然而,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合成的次生代谢物质(包括有效成分或称生物活性成分)随着季节的变化,其不同生长部位的含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仅凭经验模式采挖,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中药材,药材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虎杖的根茎和叶部位中大黄素的含量,通过跟踪观测安徽合肥地区3-9月间虎杖中大黄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期为确定虎杖的最佳采收季节提供依据。

1 材料

agilent 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agilent色谱化学工作站。大黄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含量测定用,批号756-9203);虎杖药材采于安徽省委党校植物园,经本实验室鉴定为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80∶20);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7 ℃;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大黄素对照品1.0 mg,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摇匀,配成100 μg/ml的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

取虎杖茎叶与根适量,分别干燥研细,过60目筛,精密称取约0.1 g,加入三氯甲烷25 ml和2.5 mol/l硫酸溶液20 ml,称定重量,置80 ℃水浴回流2 h,冷却后称重,用三氯甲烷补足失重,摇匀,分取三氯甲烷,精密量取10 ml,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定容至10 ml,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备用。

2.4 线性关系试验

取10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用甲醇稀释为100、16.67、8.33、1.67、0.83 μg/m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每个浓度重复3次,进样量为20 μl。以对照品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134 405x+16.119(r=0.999 9)。表明大黄素在0.83~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20 μl,重复进样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1.8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将待测样品溶液在室温下贮存,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每隔2 h进样1次,共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0.91%,表明该样品溶液在10 h内基本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代样品5份,每份0.1 g,精密称取,按“2.3”项中的方法处理,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结果大黄素峰面积值rsd=1.85%。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取已知含量(21.609 μg/ml)的样品,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大黄素(8.333 μg/ml)对照品,按正文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及上述的色谱条件,依法测定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9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干燥虎杖不同组织粉碎品,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吸取20 μl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hplc图见图1。表2 样品中大黄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 讨论

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4月中旬开始展叶,5-8月份为生长旺盛期,8-9月份为花期,一般在10月底部分叶片开始发黄脱落,11月中旬落完。结果表明,大黄素平均含量根部明显高于茎叶。在根中,大黄素含量在3-9月间基本呈递增趋势,至8月达到顶峰;与此同时,茎叶中大黄素含量则呈递减趋势。这说明虎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大黄素的生成量最高出现在叶中(3月份),随后,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根茎中却是全年最低点;随后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逐渐升高,至4月份时,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就明显超过叶中,8月份时为全年最高点。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次生代谢物质的基因在植株不同部位中转录与表达的时间不同;其二,生长早期,由于虎杖幼嫩的茎叶营养丰富,物理结构不坚韧,易遭受微生物、食草动物侵袭,大黄素可能在这个时期通过体内转运通道从根部转移到茎叶中以起到一种化学防御作用,而在生长晚期,这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随器官成熟而逐渐下降贮存于根茎中。这种现象在其他植物中也有发现,例如,喜树幼叶中喜树碱含量是成熟叶的100倍[4]。从试验结果来看,我们认为,虎杖的采收时间应在8月份较为适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本试验样品均是在植物园的不同样本区,选择采样30株作为样本,每次采集同一样本植株上的茎叶和根茎,低温烘干,混合粉碎成60目细粉,保证了采样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孙云廷,刘昱霞,等.大黄素的药理学研究近况[j].中成药, 2007,29(6):877-879.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1329-1330.

季节变化篇8

关键词:植被;景观;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被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园林景观中其他的元素植物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四季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通过深入了解植被四季变化的特点,针对植被的四级变化特点进行具体的配置和设计,从而形成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

一、园林造景与四季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再停留在“满眼皆是绿”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随季节的交替,植物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景色,从而做到一季突出、季季有景。在园林景观中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植物,不同的植物给园林景观赋予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就园林造景而言,植物的合理搭配直接影响到园林的观景效果,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把季节变化赋予植物的变化很好的利用起来,形成变化多彩的季节景观往往是造景的核心问题。

园林造景受季节变化的制约。而季节的变化在南北方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由于北方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明显,植物的变化也比较突出,由于春季来的晚并且十分短暂所以常常有百花争艳的景象,夏季的时候往往是树木成荫,秋季时往往炎暑顿消、硕果满枝、漫山金黄,而冬季由于气温的骤降往往使得树叶凋零整个景象显得十分萧瑟。因此,在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这种气候的变化,要求做到既有春季的满园春色,夏季绿树成荫,又有秋季硕果累累,霜叶如火的景象。而在南方,往往在四季更替中季节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自然植物也就没有突出的四季变化。因而在园林造景的过程中就要更加注重植物的选取,让植物能够随季节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景观效果。

二、植被随季相变化特点

在不同的季节,园林会呈现不一样的风光,季节赋予了植物一年四季的成长和变化。伴随着四季的交替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色彩,丰富多变的景致,也是惟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从观赏的角度来说美丽的景致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植物在某一季节的色彩形态,更要对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下的变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植物随季节的变化我们叫做植物的季相变化,它是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植物适应气候的一种表现。如同人们所熟知的,大多数植物会在春季到来的时候抽枝发芽,长出新叶,随着夏季的到来树叶变得繁盛,秋季到来时就会结果。因而在一年四季中形成动人景色。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来源于植物的叶色这是毋庸置疑的,植物随四季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叶色的变化,随着四季的变化大多数的植物的叶子在色度和色调上都会有着不同的变化,而呈现出黄绿、浓绿、红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以下列几种植物的叶色变化为例,樟树的叶子在春季到来时呈现出的是黄绿色或淡绿色,而转而进入夏季以后叶子的颜色就会逐渐变深,最后呈现出浓绿色;黄连木则是在初春时节显示出艳丽的红紫色,到了夏季逐渐变成绿色,伴随着秋季的到来又变为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深秋时节又呈现出红色景观。火炬树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叶片呈现紫红色,随着气温转暖,到夏天叶片长大而变为绿色,夏末结出深红色像火炬样的果实,入秋时叶片经霜变为火红色,入冬以后叶片凋零,只剩枝干,非常萧瑟。另外,有的植物是通过幼叶和老叶的差异来表现叶色变化的,如,大叶榕、橡胶榕、阴香。除此之外,还有的植物因为品种的遗传特性,在植物的叶片上就会呈现出均一的色彩,或者是恒定的色斑,而这种特性在植物的整个生长期中都不会改变。如常见的美国枫叶,它的叶色就常年为暗红或紫红色,金叶鸡爪槭的叶色则常年为金黄色。

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是季节变化最直接的表现者,随着季节生长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子形状色彩随之变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对植物的生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再将这种植物的季节特点融入到园林造景中,提高园林造景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园林景观在季节上的色彩对比,进而实现一年四季都有属于园林的特色景观。

三、季相变化的景观设计措施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我们以人为本出发,同时也要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特色景观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从而实现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象。

首先要注重植物本身的季节特性,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季节生长特点,不仅仅变现在形态上,同时更多的是色彩上,以草坪为例,作为园林设计中的主要材料,草坪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拥有更多因季相变化带来的美景。在春天的时候草坪由鹅黄变成浅绿,往往给人春回大地的感受,而到了夏季绿油油的草坪犹如波涛翻滚给人带来凉爽清新的心情。因此在进行园林造景时把植物的季节变化融入其中,从而体现出园林景色的连续性和季节性。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富有季节性的景色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突出了一个城市季节特色,如北京西山的“香山红叶”,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杭州西湖的“苏提春晓”。此外,注重植物的生态性和环保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拥有一个好的生态群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能够有效的抑制病害的发生。因此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将空间分成上中下三层,通过对植物的生物特性以及季相变化深入了解后,进行适当搭配,进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植物群落。通过植物自身特点来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而减少人为的生态维护,这样不仅起到了环保的作用又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胡旭明.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 山西林业, 2008, (01).

[2]毛美余,蔡鲁祥. 园林绿化植物 配 置 研 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3]郭常云. 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 [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 (02).

季节变化篇9

【关键词】 门诊量; 季节变动; 分析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它担负着接诊、急救、体检等任务,门诊工作的服务优劣、质量高低、数量多少,是反映整体医院水平,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我院2005~2009年门诊量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门诊量变化的规律,为合理调度门诊工作人员,主动开展门诊服务,方便病人就诊提供参考信息及决策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5~2009年的卫生统计医疗报表,数据真实可靠。

1.2 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季节比率分析法,以季节比率的大小变化来反映病人在不同时间上流量的变化规律,可以消除不规则因素的影响,季节比率计算公式:季节比率=同季(或月、日)平均数各年份季(或月、日)总平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指数见表1。

2005~2009年各月门诊量变动分析表见表2。

2005~2009年各季门诊量变动分析表见表3。

由表1可知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指数由 0.95到1.04 ,呈上升趋势,符合医院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医院的门诊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患者需要,医院应简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表1 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情况年度指数表2 2005~2009年门诊月度动态分析表表3 2005~2009年门诊季度动态分析表门诊量月份波动以2月、1月、10月为低谷期,这期间是因为正逢元旦、春节、国庆三大传统节日,国人有探亲访友、家人团聚的习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不是很急很重的疾病,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不愿意上医院看病。一年中2月份门诊量最低,达低谷;以11月、12月、7月、6月为高峰期,其中11月份门诊量最高,达峰值,因为在11月、12月随着天气逐渐转冷,某些慢性病极易复发,如高血压、老慢支、心脑血管疾病等,而7月、6月在南宁却是严热的夏天,这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季节,如:在酷署难耐的夏天,很多人喜欢喝啤酒、冷饮等食物,这就很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4月份处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天气时冷时热,这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类传染病的多发期,因此4月份的季节比率也达到了104.33%。

门诊量季度波动以第一季度最低,季节比率为85.26%,第四季度最高,季节比率为106.20%。通过动态分析,我院的门诊量变动情况呈波动性,以年为周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3 讨论

季节变动分析,是时间序列中将一定时期内因季节变动而出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动指标进行分析,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提高工作效率[1]。

季节变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反复性,季节变动的测定在医院管理中和统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通过它可以分析过去,又可以预测未来,使其更加实用化、合理化。

面对门诊工作量季节变动的特点,医院应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在门诊量的高峰期,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安排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适当增加门诊医务工作者,加强门诊的便民措施,尽量缩短病人在门诊的就诊时间,避免“三长一短”现象;而在门诊的低谷期,适当安排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或外出进修,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同时,医院还要加强门诊的宣教工作,积极制定有关的优惠就医政策,且不断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吸引更多的病人来我院就诊,从而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爱青.季节变动分析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实用价值.医学信息, 2009,22(1):34~36.

季节变化篇10

【关键词】园林植物;迹象变化;园林空间;影响

园林的质量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园林的质量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大量种植植物不但具有环保的意义,而且绿色植物还具有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的作用。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这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发生一定的季相变化,还会对园林空间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笔者根据园林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研究了这些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情况,希望园林建设部门可以更好的优化景观配置,提高园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

1.1季相变化对植物外形以及美感的影响

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植物的外形具有天然的美感,不同品种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外形特点,有的植物笔直挺拔,例如青松这类品种;也有的植物枝干比较弯曲,比如柳树等等;还有的植物婀娜多姿,比如蔓藤以及水培类植物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植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而且还能使观赏者的心情更加愉悦。有的观赏类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增加了景观的美观度,这些不同品种的植物树形也具有差异性,有的呈尖塔状,也有的呈圆球状,其枝条长短也有很大区别,还有的植物树叶比较茂盛,展现了一种充实的美感,而那些蔓藤类植物则更多的展现了植物的柔美性。

1.2不同季节对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的制约

我国的南北地域差别比较大,而且四季的温度也不同,在不同的季节中,植物的季相变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南方城市,其四季温度的变化比较小,所以一些南方城市的园林植物季相变化也比较小,几乎没有对园林空间造成影响。而一些北方城市的四季变化比较分明,大部分城市都是在开春时发芽,夏季开发,而且树木的枝叶在夏季非常茂盛,人们在艳阳天气中可以在茂密的树木下乘凉;到了秋季,很多树木的树叶都干枯掉落了,很多树木只剩下光秃的枝干;冬季中,植物在严寒中显得非常单一,也有的植物会在冬季开花,成为了冬季园林的一大亮点。这些就是不同季节对园林植物季节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1.3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体现不同的意境

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可以使园林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意境。这种景象在四季分明的城市中比较常见,可以使园林在四季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四季的变化中,很多植物都经历了发芽、开花、结果以及枯萎,这些生长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的不同特性,而且还展现了不同植物的形态美,这些形态美使得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当地的古典文化,充分的展现大自然的美感。

2.季相景观配置的要点

2.1树木与花草植物相结合

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物的增加,可以扩大当地绿化的范围,而且绿色有助于缓解人们心中的压力,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除了绿色植物,还应该在园林中增加观赏花等植物的数量,如秋季变红的鸡爪槭,秋季变黄的银杏等。它们和观花植物组合搭配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进行孤植或丛植、群植等。

2.2要注意景观的层次感

分层配置、色调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的高度搭配,使色彩和层次丰富多样,由低到高,由纵到横,层次鲜明,构成多色彩、多形象、多层次的景观,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

2.3不同花期的组合配置

春夏秋冬,人们总是喜欢观赏到鲜花。不同花期植物的组合配置,各季节植物配置适当,可以延长花期,延续观赏时间,使四季花开不断。这就要求每一组合都需有主有次,使效果明显。合理的配置,不但延长了观赏期,而且又可改变景观效果。

3.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3.1优化园林植物的配置

春季开花植物较多,开花时间或早或晚,花期或长或短。按照其不同的开花特性进行合理搭配可使春季花景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在早春开花的迎春、连翘、金钟花等都有浓密的黄花,既可以大片栽植形成独特的春季景观带,也可以和稍后开红色花的榆叶梅、贴梗海棠、紫荆搭配栽植,亦可与开花时间更迟些的棣棠搭配栽种。夏季大多树木叶已呈现出浓密的绿意,此时植物花朵不再繁密,应该注意绿色叶树种和异色叶树种的搭配,如紫叶李、紫叶桃、红叶鸡爪槭等与绿树间隔栽植。散置于草坪中或作为行道树,都能达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3.2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

合理配置园林中的植物,使之成为丰富的景观,和园林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近景、中景、远景。不同的季相变化使植物花叶形状、枝条形状、轮廓形状、姿态形状、色彩形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够进行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之间的转换。植物配置的不同形式以及不同的季相变化使园林空间得到重组,带动园林整体景色的变动,形成不同的观景效果以及不同的园林观赏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3.3通过拟人景观来丰富园林空间

根据中国的古典文化,人们可以寄予花木一定的文化信息,园林可以借助于花木的形态特征承载人们的意志、思想品格、思想,例如对松柏、竹子、梅花、荷花的应用。松柏有“傲霜不凋零,千年不损害”的特性,竹子可以表达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体现出秀逸的神韵,梅可以象征着诗人的气节,和隐士的姿态相互契合。

4.结语

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影响着植物的外形,从春季到冬季,大多数植物都会经历从发芽到枯萎的生长过程,这一过程植物的外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夏季的植物树叶最为茂盛,道路冬季,植物的树叶大部分都枯萎脱落了,只剩下干枯的树干,这些季相变化说明不同的季节对园林景观有着一定的制约与影响。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周期性的,这体现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这些变化对园林空间也有着一定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使园林植物的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园林建设的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黄正洪,于宏梅,盛庆军.浅谈草坪与地被植物的空间配置[J].北方园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