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种子十篇

时间:2023-03-20 07:25:03

致青春种子

致青春种子篇1

青春IP成 “泛青春”题材的中流砥柱

辛弃疾历尽沧桑、饱受愁苦之后,赫然写下“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向来是文人雅士所歌咏留恋的时光,也是影视剧作品颇为偏爱的题材。这一垂直领域的细分性极强,比如,专注校园风情的《十六岁的雨季》《十八岁的天空》;台湾经典偶像剧《恶作剧之吻》《绿光森林》;内地偶像言情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励志奋斗系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以及以“青春”为核心,穿着军旅、谍战、古装外衣的其他“泛青春”题材。

“泛青春”题材的普世性强,能够激起全民共鸣,比如去年的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而叙事范围相对较窄的校园青春题材,看似相对小众,却是最能触发受众心弦的小旋律与小感动。今年的《最好的我们》与《致青春》,两者具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它们均由原著小说改编,代表的是IP青春的两种走向。

《最好的我们》改编自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豆瓣评分8.8分,网剧堪称黑马,评分达到8.6分,实属难得。《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豆瓣评分7.9分。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豆瓣评分6.7分。作为导演的毕业作品,必然是掺杂着个人情感的怀旧之作,大银幕的表达艺术相对小屏幕更自我,想必受众范围也更受局限。但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火,还在于它带热了“伤感青春风”,青春片不再是课堂、考试、食堂,而是开房、堕胎、车祸等更多将“痛感”撕裂开来的作品,让人们感觉到这份痛彻心扉的伤感情怀。

而后的青春题材电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便席卷而来……

此类题材普遍出现了令业内人诟病的问题,比如,讨巧地切入历史事件串联剧情,网络段子与韩剧煽情起飞,大学生开房、出国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桥段,甚至还有“抢婚”这样的无厘头元素。

总之,东拼西凑的拷贝式编剧法,不顾前因后果的牵强逻辑。国产青春剧泛着一股浓厚的成人臆想风,少男少女说着不切实际的情话,堕胎、车祸为的是给“狗血”剧情添砖加瓦。究竟是我们老了,还是青春不在了?其实是因为过度地追求商业噱头,忘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青春剧如何把握住他的写实性与商业性?如果表现得过于写实,会让观众觉得像纪录片;如果拍得太狗血太浮夸,又背离了原著作者与观众想要的初衷,而这,也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被狗吃了的青春”才是你我的青春

《最好的我们》导演刘畅说,他拍了一部24集男女主角连手都没牵过的电视剧。其实在大结局有这样一段“趁着黑夜,耿耿强吻表白”。但那是成年耿耿,所以这是后话。全剧前22集讲的都是围绕“耿耿、余淮”为主线的高中生故事,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准确无误地诠释了青春的样子,并将它不偏颇、不刻意地表现出来。

也有人吐槽,“该剧情节、细节同质化,与同类青春剧作品其实都是一个套路,除了增加无谓叹息,没有多大的观看价值。”但平心而论,这部剧之所以火爆全网,成为上半年话题王,无异于能够激起人们的“同理心”。

这个时代“同理心”太重要了。

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被贴上冷漠的标签,缺乏共情能力。注意力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把目光停留在对方身上,进而产生“同理心”。

《最好的我们》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超高点击量,不在于火爆话题度,更在于能够让观众深入剧情,迫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的青春”,没有牵手、没有kiss、没有滚床单,不靠卖萌、不靠卖腐、不靠洒狗血。青春片照样能够做得好看与动容。因为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青春,曾被调侃过的“被狗吃了的青春”。

相对于《最好的我们》的写实性显著,剧版《致青春》的商业“噱头”俯拾即是。比如,男女主人公一见面就是在浴室,还半状态,这样的剧情给人一种“演得过头”的感觉;还有,两位男主上演接吻戏码,一言不合就“搅基”;而且,郑微与许开阳“一吻定情”后的相爱相杀也显得过于刻意和矫情。

当然,这并不是说《致青春》一无是处。辛夷坞曾说,“青春不只存在于校园,更存在于曾经拼搏努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场是另一段青春的开始,有了职场的历练,经过成熟的蜕变,青春才算完整。”对于主人公进入职场的情节,小说里有10万字的描写,所以很多忠心的原著粉认为,“剧版《致青春》最大程度地对原著进行了还原。”

“青春感”应贯穿剧本开发到演员选角

《最好的我们》给我们上了一课――平平淡淡才是真。听过很多次这个道理,可还是无法复制下一个“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前,隔了一整个青春。”刘昊然饰演的“学霸”余淮,笑起来眼眯成一条线,可爱的小虎牙,诠释这样一个角色本色出演刚刚好。而比他大七岁的谭松韵本就长得少女感十足,满脸的胶原蛋白把“学渣”耿耿演活了,该剧的总制片人戴莹曾说,“他们都是上升期的潜力股。”可见制作团队对演员的考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选角方面,《致青春》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当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捧红了杨子珊,大大提升了江疏影、郑恺等配角的知名度。而剧版《致青春》选择了新晋小花陈瑶来演“玉面小飞龙”,观众的接受程度很高。但从播出后的造型来看,网友普遍反映,“扮相略老”。 而杨W也从之前的大暖男,摇身一变成了渣男一号“陈孝正”,他对此表示,“被骂也是一种褒奖,证明自己演得挺好的。”就像《致青春》导演杨文军所说,“现在这拨演员我觉得很合适,第一他们年轻,第二他们洋溢着青春活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是很会演戏的,悟性很高。”

剧情方面,两者有原创青春IP小说加持,原著作者的号召力自不在话下。但相比《最好的我们》这匹突出重围的黑马,剧版《致青春》豆瓣5.4分的评分确实令人感到尴尬。毕竟它有着很好的基石,精良的创作班底,演技与颜值俱佳的主创。

致青春种子篇2

“烛光奖评选”自去年10月启动

>> 约会赵薇 致敬青春 赵薇:向青春致敬 致敬青春砥砺前行 复古骑行:向青春致敬 黄明 向青春致敬 扎根团场献青春 《怒放之青春再见》实打实地致敬青春 徐虎,复古骑行向青春致敬 以小时代的名义致敬青春 基德,追逐最美星空致敬青春 Suede 追忆中致敬华丽青春 无悔的青春献审计 无悔青春 献三农 开拓创新献青春 甘为群众致富献青春 火红的青春献祖国 青春献力绿色云南 常石磊的“失误” 献完青春再献肺 学唱《青春舞曲》说课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常石磊献唱《青春》致敬乡村老师 常石磊献唱《青春》致敬乡村老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蒋梦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300位乡村老师获表彰

“烛光奖评选”自去年10月启动,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了300位获奖乡村教师和10名烛光榜样奖教师,每位获奖教师会得到由TCL公益基金会提供的1.2万元人民币奖金和为期三个月的的远程培训。

当天的颁奖典礼由著名主持人邱启明主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TCL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魏雪等嘉宾受邀出席颁奖典礼,他们共同向这些获奖老师致敬。27位获奖老师代表来到现场领取荣誉。在他们中既有身患重病坚持上课的任国运老师、也有扎根牧区的尼玛老师……获奖老师伍昌云的一番话感动了现场观众,“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获这个奖我感到很荣幸,是我的学生圆了我的梦,我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孩子的未来,我要继续走下去。”

致青春种子篇3

【关键词】 青春期; 青少年;“滞后释放”

1青少年能否安然度过青春期之不同观点

国际学术界将“青少年”分别以如下几个术语区分:Adolescence(狭义的青少年)是指10~18岁年龄段的人;Young adult是指15~24岁年龄段的人;Young people (or youth)(广义的青少年)是指10~24岁年龄段的人。在中国通常将14岁以下称之为“儿童”;将14~24岁年龄段的人称之为“青少年”;而将18岁以下统称为“未成年人”。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狭义的青少年”,即10~18岁这一年龄段,而集中研究处于青春期在校的初高中学生。

关于青春期,目前世界各国尚无一致的定论。有人认为,青春期即青少年期的开始阶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斯坦利・霍文持此说),青春期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尽管青春期和青少年期在内容上、年龄上有某些重叠,但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青春期的起止年龄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其年龄的上下限,均早于青少年期。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喻义上,青春期都意味着长大成人――从文字上,词根adolescent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长大;从喻义上看,粗略地讲,它指的是从开花到成熟之间的一段时间。在对青春期的理解上,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早期的人们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成人期和非成人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人类成长周期的划分越来越细致,非成人期被划分为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儿童期,成人期被进一步划分为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专家和学者们发现,在成年期和非成年期之间还应该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既不同于非成年期,也不同于成年期,这就是青春期。很显然,青春期被认为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

大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是一个新的诞生,青春期的到来标志着人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特质的产生。同时,青春期也是一个情感爆发和压力甚大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困惑的时期。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则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以后这一名称一直被延用。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青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中青少年性冲动重新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他们渴望通过正常的成人间的方式来得到性本能的满足。如果没有正常的方式和渠道来获得性满足,人们要么通过升华这个防御机制得到间接的释放,要么遭到性的压抑和挫折,这会进一步导致心理的冲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1950)则提出“青春期的危机与转机”理论。他将人生发展分为八个时期,可简称为人生八段。其中有两点观念非常值得重视: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的程度与前各时期、以及后各时期的发展有关。前期的发展,即身心统合的程度,对后期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人生的每一个发展时期,均可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人处于每一个时期,各有其可视为根本性发展的问题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持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转为转机,继续发展,危机因发展而产生,是正常现象,故而又称发展危机。而有些人则由于发展危机不能适时化解,相继累积,导致丧失个人适应能力,形成障碍。

美国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则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学习并完成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任务的一个过程。哈维格斯特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连续的、有一定顺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技能、知识、功能、态度等等,是人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需,每一阶段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将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否则的话,将会导致下一阶段发展任务的无法顺利完成,导致社会的非难和个人发展的失败。

与之形成鲜明对立观点的是美国波士顿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应用发展心理学系的系主任理察勒纳(2002),他认为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平安渡过青春期,青春期作为“危机期”肇因于社会上对青春期广泛的错误认知。研究显示,多数年轻人在青春期和父母的关系良好,从他们身上学到做人处世的态度和价值观,并在青春期结束后,成为好公民。谁说青春期一定是各种压力和家庭风暴的混合体?其实多数青少年都适应良好。这更能反映出美国一般家庭的状况。

美国学者勒纳最近15年来的研究表明,青春期确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一如更年期。尽管青春期有激烈的生理和荷尔蒙变化,却没有规定这必须是一个混乱时期。这得要看青少年原本的个性和他们从身边成人所得到的感情上的支持。简而言之,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对青春期的误解可追溯至一世纪前,心理学家正在建构青少年发展心理学领域。他们寻求青少年时期不顺利的原因,发展心理学家重新检验这些假设。他们不再把焦点放在痛苦挣扎渡过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正在研究平稳的青春期如何运作。勒纳正在进行一项为期6年的研究,探讨究竟需要什么条件青少年能平安度过青春期,而成人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勒纳认为,家长和孩子经常以没有坏事发生来定义正面发展,而他们希望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词汇,供家长和孩子来使用。“青少年的正面发展”研究的初步结论显示,顺利从青春期进入成人期的人,都拥有可以加以量化的人格特质。

由此看来,青春期中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中还是可以平稳度过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讨论的焦点。虽然,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青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那么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究竟是处于心理冲突和消极反抗中,还是可以安全和平稳地度过?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安稳地度过青春期?这些将构成本文研究和须进一步解释的问题。

2青春期与“推拉理论”

按照“推拉”理论,青春期是一个生物性势能与社会性势能势均力敌、双方在争夺“拔河”的特殊阶段。青少年往往在独立与依附、个体倾向与社会取向方面犹豫不决,在试图独立与不尽的依赖情结间踯躅。心理发展使青少年度过儿童的他律阶段,进入自律阶段。青春期一开始,个体的独立意识便日渐增强起来。及至青春、青春后期,个体更是要把自己认作为成人,强烈要求按照自己的思考行为,独立地做出选择,并竭力摆脱家长、老师等来自成人社会力量的制约。青少年最忌别人不把他当作成人对待,甚至儿童少年的东西都成了他讳避的对象。人们称这种力求摆脱幼稚时代的心理状态为心理上的“断乳”,即从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与以往的幼稚时代决裂。但是,心理上的“断乳”要比生理上的“断乳”复杂得多。所以,青少年能否安稳地度过青春期,既与青少年心智发育成熟度有关,也与环境变量的“推力”或“拉力”相关(即“拔河现象”)。

我们在分析中国大城市独生子女性意识、变化时,首先应该注意到“环境推拉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这种推力或拉力包括:家庭、学校、传媒、朋辈、知识等对青少年的“争夺”,也包括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的生物、心理等自身变化(如性冲动、性梦幻等)作用。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用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方法来看取影响作用于青春期中青少年的各种环境变量。

本质主义认为人类性冲动是天生的、自发的,而社会建构主义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的内在本质转向外部环境。它不是去探讨哪些内在动力产生了望,而是去追问:欲望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又是被怎样解释的?欲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被行动的?这一转变是从内部转向外部,从天然转向人为,从普遍性转向局部性。青春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个人本质决定的生理现象。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不是“能量”或“冲动”,不需要“宣泄”,性是历史和文化的变量。在人类生活领域中,同许多其他行为相比,性是最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一种行为。社会建构主义是将“性”视为可塑性很强的东西。社会建构主义相信“社会教化”理论。人类在开始时是一张白纸或一团胶泥,性总是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道德“话语”的塑造和强化。人们之中的任何区别,无论是性别还是性取向的区别,都是由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造就的,是通过对现存社会环境的改变加以改变的。青春期作为人类性发育、性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性意识、性冲动同样是社会化的一种经历,是青少年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是推力与拉力之间矢量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影响作用的产物。

青春期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通过青少年个体与社会互动而得到促进或阻碍的,这就是社会性认知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核心思想是“意义采择”。意义采择涉及两种显然不同的活动:静态和动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采择意义的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果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或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感到平衡,也即采择了平衡的意义,那么他或她就会按照这一意义去理解生活和处理生活。然而,任何静态都是相对的,因为平衡是相对的。如果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感到失衡,也即采择了失衡的意义,那么他或她就会按照这一意义去理解生活和处理生活。失衡涉及到青年是接受心理变化还是拒绝心理变化,涉及到对自己的重新认识。由此看来,传统观点将青春期看成是“问题”就如将青少年看成为“问题”一样,主要是社会对青少年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是青少年的典型特征,青少年阶段本身就内含了不成熟与成熟的矛盾性,内含了不成熟的问题和走向成熟的希望。身体发育,性发育,心智发展,生活扩展,人际社会性发展,个性完善,诸如此类青少年发展内容都处于一种过渡状态。青少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设定。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社会许多“环境变量”每时每刻都在争夺、作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身体发育和成熟提前,致使他们的性能量总要寻找释放的机会和对象。通俗地讲,青春期性能量的积累,要么得到释放、要么得以转移、要么被推迟或“压抑”,这主要看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与青少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果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种变量很健康、很和谐,我们与青少年关系处理得当,那么我们的青少年就能比较平稳、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反之,我们学校青春期教育质量很低、我们家长素质不高、家庭不和睦、我们的社会环境(不良信息、朋辈文化等)很糟糕,那么,我们青少年的社会化、安度青春期就会遭遇问题。

“推拉理论”揭示了青春期中青少年何以发生,又何以约束的本质。它不是一个自然放任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一味扼杀的过程。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实证发现:越来越多的“环境变量”是健康的,性教育开展本身将有利于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安稳地度过青春期,而不是相反。

3实证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能安全度过青春期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成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性成熟、生理成熟;其二是社会性的成熟。按照西方独生子女“智力汇合”理论,中国大城市家庭父母将精力和金钱几乎全部投资于自己的孩子,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我们的研究发现,现今中国城市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无论是经济状况、居住面积、代际关系都要好于以往的多子女家庭,这有助于独生子女一代青少年安稳地度过青春期。我们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课题组十五年来的跟踪研究发现,对学校生活越感到快乐的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越倾向于认同传统的性观念,认同在婚前要守贞洁。

按照独生子女“子代中心”理论,由于我国目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典型模式是三口之家。家庭成员间关系既具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又具有对象集中、关系强度大的特色。在子代家庭与祖辈家庭的关系上,独生子女家庭与祖辈家庭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三个“唯一性”,即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同父母进行代际价值交换的唯一对象,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同父母进行亲子社会互动的唯一对象,独生子女是父母老年社会保障所依赖的唯一对象。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要素不可缺少性;二是角色不可替代性;三是性别不可选择性。这使得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沿着“子代中心”的轨道发展。这点早被德国学者内特尔(Neter,E)(1945)研究所证实。内特尔认为,独生子女总是受到过分多的教育,这里面有各种类型,其中一个就是“过分保护”型。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中长大,从小到大的很多事,都是大人替他们安排好的,很少要自己去思考去顾虑。大城市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普遍良好家庭教育,加上大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从身体、心理与学业上普遍较关注,他们任何细微变化,一般都会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所以,导致一方面容易使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性成熟变慢,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副产品”)使得独生子女中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平稳、安全地度过青春期。我们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结论。

4城市青少年“滞后释放”现象

我们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城市青少年的一些新现象新趋势,在此愿与同行分享和讨论。

4.1中学生性活动的存在被人为地“高估”了

大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能够平稳、安全地度过青春期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国升学压力存在。中考、高考的制度性安排,致使城市(包括农村)众多的中学生压抑掉了许多进入青春期带来的性冲动、望,而不得不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考试的竞争。当下一些社会调查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中学生)早恋、已是非常活跃,问题已相当严重。然而这仅仅是社会媒体或公众对青少年的“刻板印象”造成的。我们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问题远没有想象得那样夸张。笔者认为,由于存在众所周知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使我国大城市青少年(中学生)性冲动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推迟或“压抑”掉了。因而,时下媒体和社会对青少年(中学生)评论报道,带有主观猜测或者“高估”倾向。

通过数据(见表1)我们发现,即便是在有过(边缘性或核心)的大城市青少年中,初三和高三这两个年纪的青少年明显呈现出一个“低峰”现象,这显然与中考、高考紧张复习和压力相关。

4.2性观念开放者其也相对开放,但并不必然导致的激进

从性观念开放度与实际接触异性身体相关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青少年性观念开放度并不必然导致的激进。认为“可以有“(如接吻、、性关系)之青少年,并不必然发生相应事实上的。统计显示,持有较开放性观念之青少年与其实际之间,只具有统计学上的一般意义。

4.3中国青少年发生率低于港台地区同比,远低于欧美

近十多年来国内关于青少年(中学生、大学生)性观念和做过很多调查,由于测量时间、对象年龄与地区、抽样方法的差异,结果有所不同。笔者对其中比较权威的10次调查做了比对分析,发现如下结果:(1)近15年来我国中学生的有所上升,但没有出现像有些学者宣称的那样大幅度上升趋势,中学生性经验发生率自我报告1989~2003年平均在2.8%(2002~2003年平均在3.5%;1998~2000年平均在2.6%;1989~1990年平均在1.75%)。考虑到人对自己敏感问题的响应率一般为低,但中国青少年发生率远低于港台地区同比,更远低于欧美日(平均超过50%)同比水平。

4.4中国青少年性活动“后滞释放”现象

青春期是青少年社会化之重要阶段。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的竞争压力,使得当代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在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学习,学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接受更多的社会化训练,这一方面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另一方面,这些负担又是他们成熟所不可缺少的。从总体上说,升学压力和高考的制度性安排,使得中国大城市中学生青少年性活动“活跃期”有被人为推迟至大学阶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姑且可称为青少年性活动的“后滞效应”。除了我们调查证实了上述结论外,由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青春健康”项目、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所作的大型调查同样支持我们的观点。“青春健康”(2003)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目前性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70年代提前了4~5岁,目前中国21岁的年轻人中79%有过婚前,在农村地区该比例则超过80%。可以说,19~21岁是这种“后滞释放”的爆发期;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中心(2004)对中国近30所大学10000名在校生观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的男大学生达15.7%、女大学生为5%,而且赞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

研究表明,中国女性的首次平均年龄为20.3岁,仅有8.9%发生在中学时代,总数平均为1.2个,并不像社会感觉得那样开放。北京大学妇幼保健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2002)针对北京、郑州、南宁、深圳四地区10家医院2002位做人工流产的未婚女子所做的“性与生殖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女性90%认为,如果双方相爱,就可以有婚前。而关于总数平均为1.2个,其中两个以上达到23%。首次平均年龄为20.3岁。1/3人首次发生在19岁之前,8.9%发生在中学时代。未婚女性首次流产最小年龄为13岁。平均性生活年龄提前2.1岁。此外,被调查者曾有11.7%遭遇过性暴力,首次中,有7.8%是被迫的(大部分是其男友)。

由此可见:(1)即使针对特定的比较开放的人群,女性的首次平均年龄也要20.3岁,仅有8.9%发生在中学时代。(2)接受调查的女性90%认为,如果双方相爱,就可以有婚前,即绝大多数青少年女性是有爱才愿意发生的。(3)总数平均为1.2个,平均性生活年龄提前2.1岁,并不如媒体报道得那样开放。在中国大陆,18~23岁大学生才是性活动的主流群体,而不是13~17岁的中学生。所以,我们的青春期性教育要注意到我国城市青少年性活动的“后滞释放效应”。时下社会、学界一方面对青少年(中学生)存在“高估”偏向,另一方面却对大学生存在“低估”倾向。

总之,我们实证调查发现:中国当代城市中学生性意识的最新变化,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开放;性观念开放并不就意味其之激进;当代中学生的性存在被人为“高估”和青少年“滞后释放”现象等结论。并由此提出开放环境应该进行开放、科学的性教育;性教育有助于独生子女青少年安全地度过青春期;青春期性教育有助于减少青少年不安全的性。

参考文献

1 杨雄.青春与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7-169.

2 姚佩宽主编.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3 [英]J.C.考尔曼.青春期的本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9.

4 Adler,T. Restraint is in style, new sex surveys find[M].APA Monitor, 1990,24.

5 [美]保罗・马森著,孟昭兰等译.人类心理发展历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26.

致青春种子篇4

大众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里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赵薇:从电影片名看,它就涵盖了“青春”、“逝去”、“致敬”三个主题。《致青春》是现实题材,讲述的是我们内地人一个阶段的青春史,与港台还有日韩的年轻人的青春不一样,我想讲述的是原汁原味的带有荷尔蒙的青春。我们这一代年轻时的状态很多都处于对生存的追求当中。“生存的追求”是个容易让人流泪的主题,我们这代内地人的青春,需要失去很多才能得到些东西。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起大家对青春的感觉,青春是每个人必须经历过、有感悟的阶段,也是人生最灿烂的时期,它留给未来很多思考,让人走过去以后还会时不时回头去看。

大众电影:为什么找李樯做编剧?

赵薇:我想拍我们的青春史,与香港或者日韩有区别。内地人的青春史,包括我自己走过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有力量的过程。我自己本身不喜欢软绵绵的东西,对那个没什么感受。电影开拍前我就说过,千万不要走明信片那个路线,我很抗拒那种风格。《致青春》是一部畅销小说,特别在一些年纪比较小的读者中比较流行,但如果拍电影,我觉得需要注入一些新的能量,让它符合我的创作感觉。我一直很欣赏李樯老师的作品,他编剧的每部电影都有非常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厚重思考。我觉得他的特点如果跟这种青春小说做一个结合,一定会有特别好的化学反应,那就是你愿意看热闹有热闹,你愿意看深刻有深刻。虽然李樯以前一直是写文艺片,这种青春题材的没怎么写过,但我知道他一定能给我一个独一无二的青春,因为他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剧。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李樯老师是可以写各种类型电影的编剧。

大众电影:《致青春》原著小说的时间是从2 0 0 0年开始,电影提前到上世纪9 0年代初,这是谁的想法?

赵薇:这是李樯看了小说之后提出来的建议,我非常认可。电影从上世纪9 0年代初开始拍,跨度一下子大了很多。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么长的跨度,就没有那种时代感;没有那种时代感,青春不会有那么深的烙印。

大众电影:对于你自己的青春,你有什么想说的?

赵薇:其实在我自己的青春当中,我还挺多方方面面自己都不太敢做的事情。拍电影的时候有时还会被编剧批评,说我有时候挺圆滑。确实,人走过青春以后,往往会失掉很多最初的感觉。青春时柔软的敏感内心,也会变得有些坚硬。但我觉得通过拍完这部电影,通过和我的团队这次合作,我又好像找到了一些青春的感觉。我也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内心能够因为这部电影传达给你的感受而柔软一下。

新人都是真情流露

大众电影:编剧你选了很有经验的李樯,但你选的女演员大多数都是新人,观众对她们也不是很熟悉,为什么?

赵薇:虽然观众对她们不是很熟悉,但其实她们有的已经有非常好的作品,像刘雅瑟以前演过《十三棵泡桐》的女主角,张瑶演过《立春》,那部电影也是李樯编剧。其他像江疏影她们虽然演的比较少,但我在选角的时候,最愿意找那种特别能达到效果、跟角色比较接近的演员。再加上李樯的剧本写得非常“抬人”,每个角色都很有戏,所以就算新人演员,也会让你耳目一新。反过来说,如果碰到的是一个很傻的剧本,再好的演员也没辙。我相信电影出来以后,她们每个人的表现都会让大家吓一跳,说完成得这么好,这么有质量。我挺羡慕她们能有这样的演出机会——我这么说不是王婆卖瓜,因为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致青春》里的角色确实非常饱满而且有个性。

大众电影:作为导演,你在拍摄中是不是需要给她们一些额外的指导?

赵薇:一开始是。新人演员的坏处就是经验实在是很缺乏,比如走位或者打光这种技术性的基本常识也没有。有时拍很多条不是为了调整表演,而就是为了演员从这儿走到那儿,能让机器拍到她——甚至得从这一步起帮她们调整。不过新人演员有一个特别好的好处,那就是他不太会“演”戏,他只会来真的。有些人学了很多表演,结果越学越会“演”。电影其实需要的不是“演”,而是真情流露,所以我觉得新人演员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有利有弊。

大众电影:有人觉得女主人公郑微和你挺像,你怎么看?

赵薇:我相信许多女孩子看了郑微之后都会有共鸣,不是因为她性格与众不同,而是她对爱情的态度。初次接触到爱情,对男生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具有的那种勇敢、无顾忌的袒露和追求,这种情绪是每个女生都有的,不管什么性格,再内向的人都曾对爱奋不顾身过。这是青春期的特质,我也有过。

大众电影:赵又廷来自台湾,为什么选他演陈孝正?

赵薇:陈孝正是一个有着天生的忧郁和清高,容易令女孩魂牵梦萦的人。他孤寒、孤僻、不招人待见,身上有一种悲凉感。我第一次见赵又廷是在台北,当时我还没有跟他讲过话,但看他走来拍了一个镜头,我心里就说: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陈孝正么!虽然赵又廷当时西装笔挺,打扮的是富二代的样子,但他很有陈孝正那种冷傲和孤僻的感觉。陈孝正作为一个穷学生能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他需要赵又廷骨子里的那种傲气。

大众电影:从《孔雀》到《立春》,李樯很擅长人物群像的刻画,《致青春》看起来也是这样。

赵薇: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魅力,也有他的缺陷。那些缺点合情合理,既符合人性,也符合他们各自的经历和遭遇。我觉得有缺陷的人更动人,因为那才是真正的人。比如说男主角陈孝正和林静,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连我都没办法说更喜欢哪一个。我拍《致青春》的初衷就不想做成偶像剧,我们要拍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一定在生活中出现过,这样才能唤起观众最大的共鸣。再比如所有的女主演,她们都把自己的角色吃得非常透,每个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其他人绝对不可能做出来的。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于是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让我非常惊喜。

大众电影:《致青春》还请来了韩红、杨澜、潘虹来客串,谈谈她们的表现?

赵薇:韩红之前没有拍过电影,但是当她知道我第一次导演电影的时候,出于朋友之间的拔刀相助,她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我。她还自己设计角色、设计性格,不过到后来让大家全部否定了(笑)。但她特别投入,很有专业精神。杨澜在片中饰演一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孝正。我想找一个真正的主持人来演这个角色,我想这个主持人不能只访问明星,她应该也有过对知识分子,像科学家、生物学家这方面人物的访问经验。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角色就非杨澜莫属了。我和潘虹老师以前合作过,知道她的表演功底非常了得。而且她比较符合电影中陈孝正那个敏感、严肃的母亲的形象。她坐在那儿,不用说话,戏就有了。

献给经历过青春的人

大众电影:通过执导《致青春》,你有哪些收获?

赵薇:我内心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我觉得导演与演员在感受角色、陷入情绪和表达思想上的状态是不同的,它更多的是一个理性的创作过程,所以说导演是一个非常冷静而理智的工作。当导演也有和当演员一样的情况,那就是会在现场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和困难。说实话,演员经验为我当导演带来很大的优势,因为我对现场非常熟悉,对于创作和制作的环节非常了解。一个人的心不乱,他的行为和创作就不会被打乱。

大众电影:你会把《致青春》定位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

赵薇:这个片子包含的因素特别多,很难总结。我觉得在这些年的中国电影当中,《致青春》有它自己独特的面貌,同类型电影中没有其它可参考的,我认为它是非常有个性的一部电影。

致青春种子篇5

很难想象一部电影引发了那么多年轻观众的怀旧情思,让他们边笑边哭。

很难想象两位明星初次当导演就获得了如此成功。人们因为热映的电影《致青春》对当年的“小燕子”赵薇有了重新的认识。人们也因为《泰囧》对同样刚执导一部电影就火透了的徐峥有新的发现。难道他们早就具备当导演的天赋?

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或许能够理解这两位新锐导演为什么能一举成功。赵薇的这部《致青春》里,有她自己的影子。徐峥的电影风格同样也延续了他当演员的表演风格。两位并不是撞上大运,而是把他们多年奋斗和积累的经验积攒得很浓、很实在,找了这么个机会认真地捧了出来,奉献给了观众。

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无论你的青春是否美好,都必须留在你的记忆之中。怀念曾经的青春不仅仅属于中老年人,同样也属于80后,甚至是90后们。因为青春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意义——过去。

怀旧中有甜,有苦,也有酸。将这些滋味在心中酿造出一种自信,就是我们直面人生,直面事业的关键。本刊记者以“让我们的青春无侮”为题,集体采写了观众、明星、主持人,还撰写了自己的过去和对青春的理解。希望以积极的态度告知社会:只有勇敢地面向未来,才能使我们的青春无悔。

开心的笑与哭的泪奔

上座率确实不低

本刊记者 郭大志

观影地点:

金逸国际影城(朝阳大悦城店)

也许因为那天是周日,也许是大家都想看看赵薇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能拍成啥样?反正,那天本刊记者因为“母亲节”请老妈吃饭带看电影时,影城售票处那儿已经排起了长队。虽然《致青春》已上映了有半个多月了,可我们所在的那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影厅里,居然还坐了有一多半儿人!本刊记者买票时,就发现已经没有太多空位子可选;而一对年轻夫妻与父母竟然没能买到四个人能挨在一起的票;只能两个人一组凑合着看了。

观影过程中,观众反应也很强烈,时常跟着片子中的情节,或笑出了声,或感叹,或动容。本来很疲惫、很怕看到半截儿睡着了的本刊记者,竟然连个盹都没打;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一点儿都没觉得长!不仅瞪着眼睛一直看完,而且也是一直跟着影片的剧情一起笑,一起热泪盈眶!

虽然观后感觉赵薇的片子,作为处女作拍的还算不错!但本刊记者采访观众时却颇不顺利!一开始觉得旁边一个观众观影时一直反应强烈。还一边感叹:“这电影还真挺走内心的!”一散场就抓住她想采访,没想到才是个小初中生,“青春”才刚刚冒了点头儿!后来截住几对年轻观众都被婉拒;最后才抓到一对情侣,男的叫李欢,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在某室内设计公司当部门负责人,刚好和剧中男女主人公及主要角色们所学的建筑设计专业比较接近;而且这对观众还很配合地在《致青春》海报前让记者拍照。采访时,李欢和做酒店财务的女友杨小姐都觉得:“片子拍的剧情和氛围都还真实!但对爱情的描写,一开始写的还比较好;但后来写的有些矛盾!比如陈孝正一开始都要求婚了,为什么会面临公派出国就表现出无奈!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国内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比如片中郑微后来不是也很好嘛!”他们还觉得“女主人公郑微身上有赵薇的影子”:“从她登台唱歌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是‘小燕子’的感觉,从外形、说话,到敢爱敢恨的那种感觉!不过这部片子作为赵薇的‘处女作’,还算是挺成功的!”

而作为也曾经经历“青春”,但却是在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戏剧表导演研究与实践,如今已年逾八十的老妈,作为专业人士,在看过《致青春》也对该片评价不低:“拍的还不错!从‘青春’来讲,算是成功的!而且,片中杨子姗演的邦微的形象,真的很青春,比《大宅门1912》里张歆艺演的那个路青青,显得可爱得多!台湾演员赵又廷演的陈孝正也不错!”

本刊记者以为,作为赵薇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形象、环境、剧情、台词等都还比较生活。但也有一些瑕疵,比如阮莞和朱小北等人以及相关的戏有点过多,影响了对主人公的塑造和剧情主线的集中凝练。再比如,用电视打游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儿,那时候还没流行“翘课”这个词,而是叫“逃课”!而且那时还包分配呢!哪来的“招聘会”?另外,阮莞只是西南少数民族一个小寨子里考来的大学生,竟然在宿舍里穿的最好,也有点儿令人不可思议!

现场情感气氛浓

本刊记者 常江

观影地点:

ME国际影城(朝阳区双井)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致青春”自4月26日公映以来表现不俗,上映16天票房已超6亿,成为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暂居第14的影片,面对《疯狂原始人》、《钢铁侠3》、《遗落战境》等多部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围剿,“致青春”依然保持了极佳的上座表现。为此,赵薇也成了中国第一个首部电影作品票房过亿的女导演。耳听为虚,近日,本刊记者周日来到位于朝阳区双井的UME国际影城,现场感受了《致青春》的观影效果。

记者来到影院的放映厅,还有2分钟电影就开始了,记者看到放映厅里的观众基本坐满了。影片开始了,从取景到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刻画上,记者还是看出有些许的“小燕子”情结,在率直、天真的叙事情节中,赵薇把时代背景还原得很好,看起来很真切,仿佛把我们叉拉回到了上大学的经历中,虽然有些情节有点过分夸张,但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影片的进展,观众们一会儿笑声四起,一会儿叉哭天抹泪的。在记者看来,“笑喷”和“泪奔”正是赵薇能使她的导演首秀有惊人票房表现的法宝。

电影结束时,本刊记者现场采访了一名眼睛还有些泪痕的女性观众陈静,她说:“电影中有好多的镜头和细节,甚至就是角色的一个表情,都让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影片中郑微这个角色就像是导演赵薇自己,率直无邪、敢爱敢恨,高兴的时候忘乎所以,发起脾气来跟吃了枪药似的,逮谁跟谁干。当我看到卑微的郑微,在晚会上勇敢地毛遂自荐地登上全校的大舞台,唱起《红日》时那种自信、奔放的表现,让台下的所有观众起立,激情地狂呼,简直就像她自己的演唱会,让孤傲的陈孝正产生了180度的转变,也深深喜欢上了郑微。看到此,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记者在采访另一名男性观众李勇时,他说:“我是一名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电影《致青春》中展现出来的校园生活,看起来比较真实,从新生入学、寝室百态、社团招新、追漂亮女生……这一切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大学校园,有好多的镜头,甚至就是角色的一个表情,都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好,我不久前也看过这部小说,觉得赵薇导演的这部电影处女作,虽然没有小说更令人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很夸张,尤其是陈孝正对郑微说的一句台词:‘你神经病啊’,整个影院里看电影的人都笑喷了。”

“摸着石头过河”的赵薇,在她的导演首秀中大胆起用脸儿生的新演员,这不能不说赵薇确实有胆识,虽然赵薇自嘲:“被踹上导演的岗位”,但是,赵薇的成功胜任,在本刊记者看来有三点:一是慧眼定剧本;二是有长期做演员的宝贵经验;三是她积累了多年的大学生活,这些为她的首秀成功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成功的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赵薇心语

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这是对人生的一种历练

37岁的赵薇完成了一次大胆的突破,2006年,她投师田壮壮,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研究生,7年后的今天,赵薇终于从台前走到幕后,交出了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谈小说 电影要给它更多东西

谈到这部电影,赵薇说:“最打动我的应该是李樯的剧本,小说讲老实话,它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言情小说,但是我当时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念头,觉得它不能表达我全部的态度。因为那些事件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我个人体验过更深刻、更加复杂的一种感受,或者对人生的一种历练。可能书迷看完,说你为什么把小说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觉得非常不满意。我说,如果不满意的话。就应该看小说。我觉得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尊重原著的精神,你可以保留它的内涵。但是你可以给它换很多东西。”

开机第一天的下马威

开机第一天就给赵薇一个下马威,“开机第一天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因为第一天要有仪式,要拜神啊,等要拍摄时已经下午一两点了。但是我们早上六七点就已经开工了。很快天就黑了,可我们暂时还没有拍完。所以我们就得打灯,把整个教室打成白天。打灯就4个小时,打完灯又开始拍,拍了多久,我根本不知道时间。后来他们说,从早上到现在已经25个小时了。”

用20所大学的场景拍摄

这些年大多的青春电影来自台湾,赵薇说:“我们的这个青春电影跟其他所有的青春电影不同的是,我们想彻彻底底拍摄一部我们大陆人的青春历史。小说是写的2000年左右,我们剧本做了一个调整,改到了1995年开始的这个故事。寻找很多过去的环境,寻找很多过去的场景,就是想让很多看完电影的人,会发现很多在现实中消逝的东西,在我们电影中可以再次看到。能勾起你对过往的一些回忆。那些场景已经消逝了,非常的难找,就像我们在南京拍大学,需要拍摄近20个大学一样,找一些快要被拆迁了的地方,就这样拼成一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这样的一所大学。像剧中的几个女生第一次喝啤酒,但是青岛啤酒那样的易拉罐现在内地已经没有了,我们找了很多地方,才在香港找到那种罐子的啤酒,于是专门从香港买来,运到南京。就细致到这种地步。”

演员基本都经过试戏

片中的演员基本上是新人,赵薇说:“我所有的角色选择,都是通过面试试戏来的,除了赵又廷,他不用试戏,我跟他演过戏,韩庚,他没有时间试戏。其他都是,所以北京,或者中国这个年龄层的演员,我几乎都见过了。觉得合适的就来,拿几页纸看,然后开始排练,特别像读书的时候。”利用多年在影视圈攒下的人脉,赵薇请来豪华的制作班底,关锦鹏监制,李樯编剧,王菲唱主题曲,韩红等人客串,难怪该片被称为最强的华语毕业作品。赵薇说:“因为他们都像我的家人一样,他们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不管在艺术上,工作上,生活上。”

该片获得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作品的史上最高分,99分。通过拍摄这部电影,赵薇总结出当导演的一些经验,“首先得有一个对艺术的很好感觉吧,第二要能吃苦,第三要热爱。我就是经验比较欠缺吧。所以造成拍了4个多月,给所有人的感觉是永远拍不完这部电影。”

明星说法

主人公有些赵薇的影子

上学时常找赵薇借书看

采访颜丹晨时,以为她还在赶拍那部1000多场戏、累得快疯了的《油菜花香》。本刊记者便先发了短信过去跟她约时间。没想到,幸运的是她刚刚拍完那部戏。不仅终于去成了同剧组别的演员都去了,但她一直没时间去的与拍摄现场“近在咫尺”的三清山,还正要陪来探班的妈妈去开车两个多小时就能到的婺源玩,对她的采访便在路上进行。

首映礼因为拍戏没去成

没想到片子拍得这么好

问她看没看赵薇同学的处女作——影片《致青春》,作为同窗的颜丹晨介绍说:“看了!本来首映礼的时候,我们全班都要去的,但我因为在江西上饶拍戏,没去成。是在上饶这边看的。”

谈起观片感受,深为同窗的成绩而高兴的颜丹晨一口气说了很多:“我觉得挺好的!作为一个处女作的导演,拍成这样挺不简单的。里边有她作为导演对那一段岁月的反省。而且片子的节奏,尤其是她作为演员出身,对演员表演的把控等都很到位。并且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对女一号的戏拍得挺好的。本来就觉得她能拍的不错。但没想到能拍得这么好!而且挺娴熟的,像光影的运用,剧本什么的都挺好的。另外主要是写四个女孩嘛,所以女性导演可能比男性导演会更出彩!”

主人公有些赵薇的影子

上学时常找赵薇借书看

本刊记者问她:“有观众觉得女主人公身上有赵薇的影子,你觉得呢?”颜丹晨表示:“有一些她的像大大咧咧啊、个性很鲜明等特点吧!但不是那种特奇怪的,是跳出来的;不是作为演员,而是作为导演的那种,把控得不错!其实也不可能完全是,因为导演拍戏就是要把自己想要的角色特质加以放大,否则,找一个人来本色表演不就成啦!”

她还深有感触地评价道:“这部片子的情境进入也挺快的。原来还在想,这是薇薇的电影。但很快就看进去了,是谁导的都不重要了。我觉得,看这部片子的可能粉丝比较多,但这部影片的带入感比较强,而不仅是要带着赵薇的烙印。是能够给人相信感的!”

那颜丹晨“会不会一边看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颜丹晨告诉记者:“还好吧!看片的时候也是,该乐的乐,该悲伤的悲伤,觉得拍得挺现实的。”

而回忆起当年的赵薇,颜丹晨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时,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她个性比较像个男孩儿,她挺用功的,再就是她那儿书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她跟留学生的关系不错,所以她那儿有不少香港、台湾出的书。我经常去她那儿借书看,我记得有李敖的书,还有很多爱情小说,像张小娴的。还有那本曾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紫色》等。”

没拖累、不差钱、想表达

轻装前进就比较容易成功

记者问:“怎么看像徐峥、赵薇这一代由演员成为导演的年轻导演的崛起?”颜丹晨认为:“可能更纯粹一点儿吧,没有太多功利的东西在里边。他们想表达,又不是非要挣什么钱。因为他们也都不差钱儿,主要是积攒了那么多年,在艺术上又想表达。这么多年了,靠谱的导演,不靠谱的导演都见过啦,所以他们的定位也很准确,也没想做太大。比如徐峥的《泰囧》,其喜剧意味也比较高级,不是那种胳肢人笑的。而且他们对于观众和业内来讲,也没太多可比性,没有太多拖累,轻装上阵,心态可能就比较放松。这样的话,想要做什么事儿,可能就相对比较容易做成。但要接下来再拍的话,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记者想知道“那他们的片子里会不会因此而有太多个人的东西”?颜丹晨却觉得:“他们的片子里也不太可能是太多个人的东西,因为它毕竟是给观众看的。像《致青春》就拍得很细腻,你像她一开始那个大长镜头,女主人公一直在走廊里走,就展现了大学宿舍里的形形的情景。还有那些小细节,比如当时的歌像《五月悄悄话》等,包括女生床边贴的那些明星招贴画等,都表现出了很多当年的情景、氛围,跟主题的风格很切合,而不是为了做什么去做什么。”

刘牧:向同班同学赵薇表示祝贺

本刊记者 夏茂平

赵薇的《致青春》上映,得到了班里同班同学的力挺,很多人都收到了票,去看这部电影。刘牧表示,这部电影拍摄得很不错,“拍摄出了青春的情怀,超过大家的预期。”对此,他表达了对于赵薇的祝贺。

谈到大学时代的赵薇,刘牧说:“她很忙,大一的时候就去拍摄‘还珠’了,从那时候开始,她就出名了。”

对于《致青春》,刘牧给出了高分,而对于前段时间很火的《泰囧》,刘牧说:“这是电影炒作的一个典范。”他表示,由于他看过美国电影《预产期》,所以对《泰囧》并不喜欢:“两部影片很相似,但是《泰囧》却没有人家拍得好。我看时,基本上没有笑,看后不知道哪里打动人。当时我们剧组有很多人都去看了,回来都摇头。我问,你们为什么要去看,他们说,天天网上说,票房又破多少亿了,我们就想看看它都是怎么破的这几个亿。”

谈到现在一些演员当导演,刘牧说:“演而优则导,是一个趋势,以前大家把导演这个位置看得非常神圣,觉得导演是无所不能、高不可攀的,主要是第五代导演给大家的影响。但是到了现在,盛行快餐文化,老百姓的审美取向改变了,艺术价值不是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商业价值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于是导演这个职业也不那么高高在上,有摄影师干导演的、编剧干导演的、演员干导演的。”

刘牧认为像赵薇这样的人当导演自然给行业中带来变化,“她作为演员很有经验,她也读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她又有丰富的业缘关系,自己也有很高的人气,希望他们这样的导演能拍出反映生活反映时代更好的作品。”

程皓枫:这可要得罪师哥徐峥了

本刊记者 夏茂平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程皓枫毕业后又在学校当过几年老师。而徐峥是程皓枫的师哥。对于师哥导演的《泰囧》,程皓枫去看了,但是给的评价并不太高,“这要得罪师哥了,《泰囧》我看了,也笑了,但是整部电影有电影的叙事手法吗?我觉得它更像一部记事映象。仅仅让人笑一下难道就够了吗?这个电影想说明什么,让人看完后能留下什么回味,没有。”程皓枫表示,“不是导演了一部电影,就是电影导演,观众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专业人士能看出来。现在一些开始导演电影的演员或者其他人还要补很多课。票房不能代表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而赵薇导演的《致青春》,程皓枫因为拍戏忙,还没有去看,他说:“我相信赵薇至少读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她的这部作品从导演手法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针对现在有些媒体将徐峥、赵薇的出现,归纳成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形成,程皓枫不同意,他说:“下这种结论,为时过早。”

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程皓枫总结自己的经历,“大一一进来,有种兴奋、满足,膨胀,考上了艺术院校。大二的时候,想把自己整得老练一些,觉得大学的东西什么都懂了,一些课觉得没用,就开始逃课,去图书馆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大三时,有人就开始拍戏,进行社会实践了。”

青春时代,程皓枫经历了两段感情,都以分手而告终,“一是初恋,那是高三毕业后,和一个女同学的,上大学后,我们各自有了新的生活,于是在大一的时候分手。而到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好上了,但是毕业后一年分手了。”问他分手的原因,他说:“我们后来发觉,我们情感上有些错位,因为要毕业时,那种气氛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关系超越了一般同学。但是真正走到一起后,我们才发现,彼此不是真正想要的那一半。”

罗旭:赵薇用《致青春》证明了自己

本刊记者 程戈

看完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BTV主持人罗旭觉得这是一部诚意之作。“我是冲着好友韩庚的主演去捧场的,第一遍看完感到冲击力很强,值得推荐,又带着母亲去电影院看了第二遍。当时我们先看的《钢铁侠3》,我妈都快看睡着了,后来看《致青春》又把我妈看醒了。”

在罗旭看来,这部影片的写实风格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一部精心策划的青春商业大片,编剧好占了很大比重,片子的风格很写实,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大学生活。像新生入学师兄帮着拿行李箱的事情我当年就遇到过,我进广院(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天,我的师兄、学生会主席就主动过来帮我提箱子。还有片中的电炉、递纸条、卧谈会等细节,都很真实。”虽然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但很多人还在怀念着那段时光,而《致青春》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只有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悟出生活的真谛,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同学以后反而觉得很亲。我们班最近成立了微信群,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加入了。现在我们在过‘后学校生活’。”

至于《致青春》的演员们,罗旭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群体,“杨子姗、赵又廷的表现很出色,而韩庚在表演上有突破,一改舞台上绽放的感觉,内敛地演绎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其他演员也都很好。这样一个实力平均的群体,让人更关注剧情本身,更关注‘致青春’这个话题。”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罗旭认为《致青春》是成功的,“这是赵薇的导演成名作,在她的导演生涯中应该是一座里程碑。这部影片在青春商业片的技巧上无可挑剔,影片开头追逐录取通知书的镜头太牛了,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很飘逸很流畅,以为是一个长镜头,第二遍看的时候才发现是剪接在一起的。赵薇用这部影片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好演员,也是好导演。”

去年年末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以12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如今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同样取得了高票房。在罗旭看来,这两位年轻的新生代导演的成功是有原因的,“演员做导演有两大优势,一是资源整合能力强,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二是表演经验丰富,在调教演员方面有一套。再加上这两部影片的题材,可以说是为现代观众的口味量身打造的,严格按照商业片的模式来制作,必定会吸引大量观众。”同样是滇而优则导的明星,两人也各有特色,“徐峥更多的是探索未知,赵薇更多的是重情与怀旧的现实主义。这和男女性不同的视角有关,男性导演总想拍更新鲜的东西,而女性导演更关注情感。两人的不同特色和南北文化差异也有关联,徐峥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南派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气息更浓;赵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派更注重情怀。”尽管两位导演的处女作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罗旭认为这也许就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刻,“我觉得他们拍商业片没问题,但很难拍出有深度的东西,像《霸王别姬》那样的作品是拍不出来的。”

宫昊:《致青春》完成了一次很好的文化营销

本刊记者 程戈

在BTV青年频道《青年公益》制片人、主持人宫昊看来,赵薇的《致青春》和徐峥的《泰囧》赢在三点:能拉动观众某种情绪、选对了档期、做好了公关。“徐峥的《泰囧》选在年底的贺岁档,年底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好累好累,好想释放,《泰囧》的搞笑风格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开心;而赵薇的《致青春》选在了临近毕业的日子,又连着五四青年节和六一儿童节,其青春、怀旧的主题,无论是对依依惜别的大学生还是回味青春的社会人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让宫昊感触最深的还是两位导演的公关策略,“《泰囧》上映时正赶上年底,特忙特累,我本来都不打算看了,可是不断地在网络、电台、同事口中听到、看到好的评价,票房的数字每天都在上升,让我觉得不看的话会遗憾、会落伍,于是在下线前的最后一天我跑到了电影院,看了《泰囧》;而赵薇的公关则更胜一筹。影片还没上映的时候,在微信、网络上就会看到很多围绕青春的帖子,最后都会落在‘致青春’这个关键词上。现在《致青春》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也是一个文化产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部电影的成功完成了一次很好的文化营销。”

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是优秀的,但宫昊觉得也有遗憾,“影片的拍摄风格过于写实,故事的完整性不够。主人公们大学毕业之后的经历占据的篇幅太少,其实大学时代的故事应该是背景铺垫,反而着墨太多。整部影片的最大败笔是没有传递青春的力量,职场打拼的辛苦没有看到,一身伤痕仍然站立、行走的坚持没有看到,对爱情淋漓尽致的追求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迷茫。难道青春留下的都是伤疤吗?青春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力量的。”

对于赵薇和徐峥这两位年轻的导演,宫昊还是敬佩的,“演员能够在对电影有梦想的时候转身变为导演,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奋斗的过程本身就给了我们正能量,这终将引导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虽然很辛苦,但我想他们一定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两人的处女作可以说是小试牛刀,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让我对他们以后的作品有更多期待。”

观众观点

观众芮雪:《致青春》引发全民性的青春缅怀

本刊记者 程戈

从事编辑工作的芮雪认为电影《致青春》引发了一场全民性的青春缅怀,“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看待青春的角度,触碰了时代性的敏感神经。我想许多人的青春故事搬上银屏,都会非常精彩,仅仅青春本身的光芒就足以打动人心。就像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它撬动的,是集体的青春记忆;唤起的,是每个人心中蛰伏的旧梦。所以无论对于正处于青春妙龄、青春将逝,还是青春已逝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热烈的‘撩拨’,它让每个执着追求爱、内心充满力量的人都会激动到震颤。”

除了影片本身,王菲演唱的主题歌《致青春》也给芮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王菲的声音很美,而这片尾曲的歌词,似乎还不能尽诉《致青春》中所展示的温柔与惨烈、脆弱与坚持、纯真与复杂。”而《致青春》也引发了芮雪内心深处的感悟,“生活的谜底揭开有时要在沉浮数年之后,那些没有说完的话,那些隐含的心史,总是藏着令人震惊的真相。每个人看到的,只是人心的冰山一角,走进去,就是一部戏剧。只是还没等到揭开谜底的那一天,就失去了追问的冲动、追究的好奇、追寻的勇气、追索的意义。于是青春逝去了,冲劲儿已不再。现实惨酷,心怀温暖,任凭年华逝去,依旧别有洞天。”

观众王东:不少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上

本刊记者 戴武

我已经很久没走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了,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泰囧》本打算要看看的,可是听说是一部纯搞笑的电影,也就放弃了,也许是因为老了,纯搞笑的电影已经不适合我了。《致青春》我是听朋友说不错,有思想、有共鸣,所以来看看。看过之后,发现的确如朋友所说。电影会把我的思绪拽回学生时代,不少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者我的身边。另外,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非常平实,所以显得特别亲切,影片的画面效果也讲究。这么有思想、现实主义兼具唯美的电影,怎么都想象不到会是赵薇导演的。虽然整个剧情没有很多特别震撼的桥段,但是看的同时和看过之后的回味感很强,有余音绕粱的感觉。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鲜有很多震撼,更多的是经历过后带来的思考,这部片子就是让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再一次变得清晰的电影作品。在我看来,它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已经足以比肩国内如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了,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前辈。

观众周灵子:爱情很疯狂,青春亦不同

本刊记者 朱亚芹

周灵子与老公选择去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源自周围朋友的介绍,“朋友们都说不错,所以就和老公买票来看。”看完电影,周灵子忍不住在微信上发表了一条动态:“曾经的你、我、他。”周灵子说:“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与面孔,尽管现在有些人不联系了,但是记忆总是在。电影中关于爱情、友情等命题的讨论,还是会让人有共鸣。”

“电影里除了主角外,还有其他人物,也很出彩。比如阮莞,是学校的校花,却一直喜欢一个没有担当的男生。看的时候特别为这个女孩感觉到不值,但是爱情这个东西本来也是琢磨不透的。最后阮莞死于车祸,这个场景没有直接表现,而是用声音呈现,那声‘砰’当时听着真是惊心动魄。”

周灵子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看到了很多爱情存在的形式,“有时揪心,有时觉得遗憾,但是一旦依附在青春这个字眼,就让人在感伤的同时却也觉得美好。”电影中的演员除了韩庚与赵又廷外,基本上都是新人,“真的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而且韩庚演得很不错,让人觉得有惊喜。”

尽管被《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小地击中感伤情怀,但是周灵子觉得电影当中所呈现的场景与自己经历过的大学生活不同:“我觉得电影里面的宿舍摆设太乱了,而且色彩上让人有上世纪60、70年代的感觉,但电影的主角又是90年代初的大学生,觉得有一些违和。”

观众梁雅雯:电影带给我青春的亢奋

本刊记者 马丽

因为小时候很喜欢小燕子赵薇,这是她第一次做导演,所以很好奇她的处女作会是什么风格,和一般的职业导演比有什么不同,同时我也很期待地看看,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燕子如今被磨炼成了什么样的性格。

感觉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简直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看电影的时候,会想起很多大学时候的故事,编各种理由旷课、女生一起坐着谈心、偷偷在宿舍煮饭、喝酒;在步入社会很多年后,曾经的那种青春的亢奋被片子带动了起来,也想到自己多年前对爱情和事业的憧憬和期望,以及一步步被现实所困,不得不背叛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终于变成了当初我们最讨厌的人(笑)。而且最后,和当初牵手的恋人一路走下来的,概率都是零。这说起来很残酷,但确实是事实。

因为曾经是在国外留学,所以我的大学宿舍生活条件要好一些,总体上没有片子里面那么艰苦,也没有那么多性格特殊的学长们。我很佩服片中女主角追男主角的场面,如果再让我重来一次青春,我也不敢肯定我是不是会像她一样去用尽各种办法去追求真爱。

电影所用的演员面孔都很陌生,但给人的感觉很清新,整部片子拍摄得很文艺、很贴近生活。每个角色代表一种典型的人群,他们拥有相同的想法,做法,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剧中人物的结局也代表了一批人的结局。在那个青春无悔的年代,执着和疯狂过后,留下的是面目全非的我们。

大家总体评价很好,很多男生看完后都哭了,估计是想起了自己的初恋吧!我觉得这个电影会触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人看完整个影片之后,内心里面多了一些东西。这也是影片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我觉得。

记者感言

张光:青春无悔,因为已经被定格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以往的工友和同事聚会,都会把青春岁月再次从心底提升到脑瓜里。都说屁股决定脑子,现在干什么就多想什么,所以有由头,就有念头,看《致青春》能掉泪,就是一例。因为青春的活法、想法,包括谈情说爱和励志奋斗,以及许多事与愿违的失落都有趋同性,看到你,也等于看到了我,大部分过来人都会在怀旧的互诉中找到共鸣。

然而,不管你怎样看待青春,有一点是刚性的结论:谁也不要为青春后悔,因为你的青春已经被牢牢定格在人生旅途中。如同这照片上被女工友围着的我,好浪漫啊,好得意啊,当年也好时髦啊。想回去吗?还想再披上那件长城牌风衣,戴上那顶迷彩帽吗?属于过去的,唤不回来。但数数走过的脚印,却能给今天的人生增添自信。从工厂的车工到厂工会干部,再从工厂调到报社。从全厂车工比赛挑丝杠冠军,到全北京市优秀工会干部,再到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一路走来靠的就是一种信念:让曾经的青春成为一个个台阶,让今后的发展成为一个个梦想。每遇到困难,往回看看,知足。

希望《致青春》给我们的观众带来泪水的同时,也带来信心。

程戈:为过去的青春流的泪是甜的

《致青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那份大学生活带来的悸动与怀念,更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熟悉的母校——东南大学。电影拍摄的时候就知道多所南京高校成了影片的取景地,只是不知道最终会呈现怎样的影像。当电影正式开始时,第一个镜头我就看到了熟悉的林荫大道,熟悉的东南大学大礼堂。在每一位东大学子的心中,大礼堂都有着特殊的位置,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是东大的标志,是校徽上的图案,也是每位东大学子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看着那标志性的穹顶,我仿佛又回到了1995年,我大学入学的时候。也是那样的热闹,也是那样的新奇,如同片中的郑微、陈孝正、阮莞等人一样,我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来自天南海北的20名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班集体。女生宿舍的卧谈会、图书馆的自习、阶梯教室的大课、学生食堂排着的长队……片中呈现的点点滴滴,如同一个个符号串起了大学4年的青春岁月,有回味,有感慨,有伤痛,也有欢笑。

当镜头再次对准东大大礼堂时已是新一届的迎新,郑微和陈孝正也已经并肩走到了一起。还记得喝醉的男生在宿舍楼下大声歌唱,一遍遍喊着心仪女生的名字,一屋子的女生在窗后好奇地张望,小声地议论,那样毫无顾忌的表白以后再也没有遇到,也许只有校园里的爱情才能那样的单纯而执着,也许只有在校园里谈场恋爱才算没有辜负青春,在年华老去时还有一段傻傻的但又真诚而珍贵的记忆能够回味。和片中结局都不算好的校园爱情相比,我们班同学是幸运的。如阮莞一样有高中时就在一起的男友的,如今已是夫妻恩爱,孩子成双;如郑微一般上大学后才展开恋情的,现在也大都修成正果。而步入社会之后的拼搏,每个人都在继续。

《致青春》的画面中,大礼堂前涌动的喷泉荡漾着青春的旋律,也滋润着我的心田。在我告别校园的时候,还漫有这池碧绿的水。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时建的这座涌泉池,似乎在提醒我,离开学校太久了。是啊,眨眼间,14年过去了。青春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但青春的滋味却永难忘怀。正如《致青春》的歌词:“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也许,是该回去的时候了。

马丽:闪光的青春里会有汗水相伴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青春是伴随着辛苦和汗水度过的。还是在少年时,我就跟随父母到了甘肃支援地方建设。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正值“”时期,文化课的学习时断时续。等到了高中的时候,一天当中能有一半时间学习文化课就不错了,那么,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喜欢上了乒乓球。说来也巧,我的班主任冯老师是一位业余乒乓球高手,他发现我打乒乓球有些天赋,于是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就教我和另外几个同样有些基础的孩子练习打乒乓球。我的进步很快,不久就在全县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拿到了女子冠军。后来代表甘肃省定西县参加全省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也拿到了不错的名次。由于成绩出色,我在15岁的时候,被选拔进入了甘肃省乒乓球队,成为一名正式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从那时开始到七年后离开,我的青春岁月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与青春相关的记忆是和专业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现在想来,作为一个专业运动员,又是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社会相对比较封闭的时代,我的青春岁月真的可以用枯燥单调来形容。每天基本的生活内容就是训练或比赛,对于年轻时代的我来说,最能让我兴奋的就是去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去比赛,不但能够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而且还能在这些地方买到款式时髦的衣服。当然,作为队中的主力队员,外出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压力还是挺大的。虽然当时甘肃的乒乓球水平在全国来看不算太高,但由于自己刻苦努力,所以在一次全国锦标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那年半决赛中我输给的对手后来成了世界冠军,她就是曹燕华。这是我运动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今天我还保留着国家队领队在当地报纸上表扬我这场球的文章。成了我青春岁月最好的回忆。

那时的我坚信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幸运的是我做到了。

因为要回北京,落叶归根,所以父母不许我谈恋爱,这多少有些遗憾。假如那时有一场恋爱的经历,也许会给自己枯燥乏味的青春岁月平添一抹亮色。

夏茂平:《致青春》让我梦到走了的同学

看完《致青春》的这个晚上,我梦见了两个大学时的同学,作为70后,我上大学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比电影中反映的年代早两年,但是斑驳的宿舍楼、陈旧的礼堂、很大的阶梯教室、绿荫密布的校园、众多的校园协会组织,都是一样的。

和电影中一样,我们经历过上课迟到的撒谎,经历过迎接新生时对于美女的评判,经历过校园的初恋。

我梦见的两个大学同学一个是我的室友老谢,一个是他的女友,都是我的同班同学。这个室友的恋爱有些波折,记得有一次,他因为恋爱喝醉了酒,在宿舍突然身体不行了,于是我们拆下一张床板,把他一直抬到学校的医院抢救。

一次,周六晚上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去爬山,到了山中,找到一个山涧处,生起了篝火,老谢和他的女友都在,那晚,我们畅谈人生理想,非常畅快。

毕业时,老谢的女友分到广州,老谢放弃了家乡的工作,也到了广州。但是一次,老谢来北京,和他见面时,他说,女友不见了,原来他到广州后,到一所学校教书,但是女友一天突然跟他说要分手,他之后再找她,她就从原来的单位辞职,消失了。据说,有了新的男友。老谢很伤心,那一晚,我们又都喝多了。第二年,再见到老谢的时候,他是和刚结婚的妻子来北京旅游,妻子是他的同事。我很为老谢高兴。一年后的春节,我们同学都接到一个不幸的消息,老谢走了,原来,放寒假考试后,作为班主任的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和同事聚会喝酒,那天,他又喝多了,半夜,从一个平台上掉了下来。

正如电影《致青春》中所说,他的青春永远定格了。

在那段时间,那些我们爱过的人爱过我们的人,那些背叛我们的人我们背叛的人,就是我们的青春。在我梦中,老谢还在述说他的理想,他的女友在旁边幸福地听着。

郭大誌:我们的青春靠不甘支撑

我作为50后,曾经总是说:我们的青春被“”耽误了;也曾老抱怨:我们的青春耽误在了工厂!其实,曾看到过一句话,“再悲惨的青春也是青春”!当时还不太在意,看完《致青春》后。对此话感受颇深!

致青春种子篇6

[关键词] 青春;赵薇;“嫁接”;艺术;魅力

2013年4月上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演员赵薇导演和制作的电影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该片改编自独创“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的“80后”美女作家辛夷坞出版于2007年广受媒体赞誉的同名小说。电影将青春怀旧的潮流再度掀起并成为一时风尚,也勾起不少人对当年关于校园、关于爱情的种种追忆。

一、出色的文本与优秀的剧本改编“嫁接”

电影《致青春》的蓝本是2007年出版之后就开始在网络上风行一时的同名小说。创作者“80后”美女作家辛夷坞以女性的笔触、深刻的心理探析以及合理的人物安排、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情节的层层推进等文学手法将怀旧的主题刻画得入木三分,其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不仅吸引了在校读书的莘莘学子,也吸引了广大中老年读者。也许是因为它“青春”的关键词,也可能是因为“终将逝去”这样一个限定语,或许对于年轻人来说,谈青春逝去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对中老年人来说,却带着某种宿命的感觉,引起了共鸣,起到了极大的心理暗示和感情上面的感染。当然青青校园的种种,对上点年纪的读者来说,也一点不陌生,尤其是上过大学、住过宿舍,爱过别人也被人爱过的中老年读者,更会从中捡拾到当年的点点滴滴,收获到感动和感慨,还有人世飘零的沧桑。在命题的时候,辛夷坞可能就顾及了读者群体的延展性,在抓住年轻人的同时,也尽可能多拉拢一些上年纪的人。其实文学创作就应该是这样,抓住的读者越多,作品就越具有生命力;感动的人越多,就会越成功。当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讲的是文采,而一部文学作品更要紧的还包括思想内涵,否则仅仅玩弄辞藻、文字华丽却空洞无物那样无病的作品或许与文学、与大众关系既远且陌生,会有很强的疏离感,从而成为十分小众的东西,生命力一定不会很强,更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辛夷坞的《致青春》既反映了当年“80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融入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表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对幸福的向往、追求与对爱情的理解和不同于老一代人的新潮。这样一部作品,不能完全说它是浪漫主义,也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做定论,因为其中既有浪漫的幻想与疯狂的行动,还有残酷的现实做背景。时展到今天,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就不会是纯粹的浪漫,也不会是绝对的现实。辛夷坞的《致青春》也正是掌握了这样一个立场才会创作出一部那样出色的作品。

如果说底版好就一定会冲印出好照片来恐怕也不尽然,要把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也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电影剧本需要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更要将故事改编建立在对电影艺术和规律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甚至需要大刀阔斧地斩削。毕竟电影的容量与文学作品相比较,有着自己短小精悍的特征,要将原著中的人物、故事、冲突、高潮表现得活灵活现,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能力,更需要悟性。

事实证明赵薇找到李樯来改编这部小说,是独具慧眼的。李樯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将原著的精华吸收并演绎得合情合理,而且将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将原著中不适于电影来表现的冗长与难捱砍掉,使得冲突更集中、更具有震撼力,甚至具有催泪的效果。早有学者讲过:一个人可能会忘掉让你笑过的,却不可能忘记让你哭过的。李樯的改编既让你笑,又让你流泪,这样高超的改编技术也很值得赞叹。

当然李樯的出色改编也是有基础的――李樯就是曾经和顾长卫导演、演员张静初合作拍摄《孔雀》又撰写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立春》等影视剧本的著名剧本作家,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而已。

二、演职团队的倾力奉献

导演赵薇的演艺生涯基本是大众所耳熟能详的,但拍摄电影作为导演和出品人却是她的第一次。也许许多人对赵薇会有一定的看法,但她拍摄的这部电影一定会是她艺术生涯的新开始,因为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赵薇选择了海峡两岸的演员共同来演绎这样一个许多人都熟悉的作品,演员群体的表现也没有令人失望,情至真意至切,演员的表演也是用尽浑身解数,没有一点造作的成分。演员、歌手韩庚饰演林静,来自台湾的赵又廷饰演陈孝正,饰演郑微的杨子姗,饰演朱小北的刘雅瑟,饰演阮莞的江疏影,饰演施洁的佟丽娅,这些“80后”演员来演“80后”,角色年龄和人物年龄一致,心理上会有较大的可沟通,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就不太远,而且这些演员本身就有一定的演艺经历,甚至可以算是本色出演,不逼真几乎没有可能性。何况还有杨澜、韩红、潘虹这样实力派明星加盟,电影也就聚集了相当高的人气。

论及电影艺术氛围的问题,还需要提到影片的作曲窦鹏:窦鹏是窦唯的堂弟,也是知名音乐人。他4岁就开始音乐学习,有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中央音乐学院学指挥、中国广播艺术团电声乐团歌手及键盘手的经历。现在窦鹏已经成为资深音乐人,创作经历十分丰富,中英文歌曲演唱、作词、作曲、键盘、制作人、摇滚、爵士等多个专业领域均有涉足。窦鹏对各个音乐领域都怀着浓浓的兴趣,广泛涉猎和涉足。由此,他熟悉各类音乐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以及创作的技巧自然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使他的音乐创作不仅硕果累累,而且颇带有一定的深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影视音乐制作方面,窦鹏也小有成就。2000年以来,他从电影《苏州河》的片尾曲《恍惚的眼前》、电视剧《京都疑云》《陈圆圆》《非你不可》《电影学院的故事》《民国往事》、电影《杀生》等一路走来, 2012年因为《杀生》出色的音乐制作而荣获第11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音乐奖。2013年,窦鹏为电影《致青春》制作的音乐和主题曲获2013年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成为他音乐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关于窦鹏的消息所说,他宁愿为了事业、为音乐而舍弃安乐的小窝和幸福的爱情,为了音乐事业,他甚至舍得付出所有的一切。这大概就是一种精神,为了音乐而牺牲的精神,一种为了创作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痴迷。有了这样的精神,窦鹏使用各种音乐元素、音乐风格,将《致青春》的艺术氛围和品位推向顶峰也是意料之中。

一部优秀影片虽有许多相关因素,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人――全体演职员工的敬业精神。《致青春》成为2013的热门电影,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队,有了像窦鹏这样出色而又颇有深刻音乐情怀的职业人的参与,才能在原有好本子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创造,打造一部当今物欲横流时代对青春、对爱情、对生命、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的文艺片。换句话说,整个制作团队的艺术情怀与窦鹏的音乐情怀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全片充满了活力、张力与感动人的心理魔力与吸引力。

三、思想的深度与综合的艺术魅力

正如前文所言,电影也必须有自己的思想。电影的思想要通过各种相关的电影艺术手段来表现,包括故事,也包括台词,还包括整个艺术氛围等所共同表现出的倾向性。

电影《致青春》由于反映了校园生活,又是出自赵薇作为导演和制作人的第一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学院派电影的痕迹,存在诸多不足,人物性格变化的设计和剧情安排不尽合乎情理,有些地方过于美化甚至有脱离现实的嫌疑。但这也恰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特色。而且由于窦鹏出色的音乐制作,弥补了其中的许多缺憾,令观众不去或者很少去关注情节的不合理以及人物性格变化的仓促与草率,而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关注场景和人物心理、情感的波动上,放在人物命运的大悲大喜和面对抉择时的痛苦与哀伤,从而传导给观众的是伤感,那种青春里难以躲避的种种伤感,还有那种青春终将逝去的伤感,还有人物命运与自身命运相互联系得来的莫名的伤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喜怒哀乐,并且调动观众的思想感情与剧中人同悲同喜,更能唤醒沉睡在观众心灵深处那种自己的感伤、过去曾经有过的感动,实现对作品的感动、对人物的感动如同身受的那种力量,就是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也是窦鹏的音乐感染能力。

对于正在享受或挥霍青春的人来说,电影《致青春》要表达的是告诫;对于已经失去了或正在失去青春的观众,那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内心的深层交流。窦鹏也已经不再年轻,创作该片的音乐,恐怕也糅合了他自己对人生、对爱情、对生命的感悟,艺术家能将自己的感悟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正是他们的过人之处,也是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对普通观众来说,窦鹏《致青春》的音乐也不是没有作用,因为他很好地理解了剧情,理解了人物,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才会在合理的前提下或诠释或渲染、或夸大、或催化场景和情节中感人的元素。窦鹏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搞艺术的人基本都是,否则其作品难以想象。这就是感性。电影又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艺术形态。为电影作曲就不能忽略这一特点。窦鹏的音乐创作着眼点也正在于从感性向理性延伸。《致青春》讲述的故事时间跨度并不长,也就七年而已。但这七年间,人物由大学新生到大学毕业,由充满阳光的莘莘学子变成了职场上奋力拼搏的白领或成功人士,有的人志得意满,也有人为当年自己的选择痛悔不已,有的人为了爱情不断求索而毫无结果,有的人却为了爱情撒手人寰,酿就一个悲剧。一部阳光电影有这样的情节,却没有令人生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悲欢离合、旦夕祸福。主人公郑微是一条主线,郑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郑微的心理变化,爱恨情仇都需要音乐来表现。窦鹏也正是抓住了郑微这一故事主线,所有的音乐创作都由郑微的环境来决定,音乐的格调、色调和旋律、节奏,都与郑微出现时的每个场景密切相关并不断变化,从而反映出一个可爱又有个性的漂亮女孩子的心理、情感、性格。

电影《致青春》有着多种不同韵致的场景,也有多重色彩,不过都围绕着剧情和人物心理与性格的变化。也正如片头郑微那一段带有玄幻色彩的梦境,既符合郑微的年龄,又与郑微当时的心境一致――寻找少年时期的梦想,追寻自己喜欢的人的足迹而来到陌生的城市读大学相协调。

《致青春》是一个好剧本,饱含着大量信息。两者相互结合血肉相融就表现为音乐与影像的高度统一,情节带着音乐的感觉,而音乐带着情感倾诉的能力。也正是如此,共同构成这样一部在2013年引起轰动的电影。尽管它的导演是那样的稚嫩,却不妨碍影响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黄国玲.网络小说到热门电影的嬗变――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J].东南传播,2013(08).

[2] 聂伟.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J].当代电影,2013(07).

致青春种子篇7

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近日接受《广告主》杂志专访的时候表示,品牌和产品本身的物超所值和高性价比,决定了真维斯的阶段性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真维斯近些年专注于时尚与娱乐的融合创新,频频试水娱乐营销,为品牌美誉的提升注入活力。

娱乐冠名,拥抱年轻

“我们和娱乐界做活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参与举办‘真维斯娱乐大典’到冠名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以及邀请飞儿乐团担任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推广大使,再到与李宇春联手打造‘春·真维斯’限量版‘Why Me’T恤,与陈楚生携手推出‘绿色环保T恤’等,真维斯的娱乐营销无处不在。” 杨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对娱乐营销的认可,以往真维斯的娱乐营销更多的是与娱乐明星的紧密互动、合作,今年以来,真维斯将视角转向了网络视频行业。

谈及试水视频行业娱乐营销,杨勋解释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年轻消费者逐渐聚拢到无线端,一方面是与真维斯年轻、时尚的定位紧密相关,另一方面真维斯着眼于拥抱年轻,为了有效维护无线终端的消费者,真维斯今年以来与土豆平台进行了深入的合作。首先是冠名“土豆最音乐”,目前网上点击量已经超过1600万次,杨勋表示,“土豆最音乐’与真维斯的契合点是目标受众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真维斯的受众是18岁-25岁的年轻人,这也正是土豆网最核心的用户。通过“土豆最音乐”他们可以随时分享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潮流趋势等。“我相信音乐、网络和视频的结合一定能为真维斯做到更好的宣传,也可以让真维斯更好地回报社会。”

就当前的休闲服市场而言,2013年以来市场走势趋于缓慢,内销市场的难度逐年加大。为此,杨勋带领的真维斯品牌持续发力娱乐营销,拥抱年轻。除此之外,真维斯冠名土豆网与深圳卫视联合出品、共同制作的“青春的选择2013年度盛典”,盛典以“青春ORZ”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一个属于年轻人的颁奖盛典。

谈及冠名“青春的选择2013年度盛典”,杨勋认为,“青春的选择”最大的营销价值在于将真维斯品牌与青春、年轻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条绝佳的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任何品牌都无法忽视年轻人的群体,只有很好的与年轻人进行沟通,才能为未来的品牌销售做好铺垫。虽然今天的营销无法立刻转化为销售力,但是通过活动赞助的形式提前在未来目标消费者的心智中根植下品牌的种子,实现品牌营销价值的预埋。“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杨勋表示,“所有的品牌都需要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年轻人是我们今天乃至明天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专注于年轻,可以壮大商业品牌价值。”

娱乐植入,致敬青春

为更好地传递健康、年轻、向上的品牌形象,真维斯开始了时尚与娱乐的联姻之路,“跨界营销”成为真维斯2013年营销关键词。

继2012年与湖南卫视推出《另一种灿烂生活》电视剧后,真维斯再次尝试与光线传媒合作,全程赞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演员服装,将品牌触角伸向电影大屏幕。

通过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植入合作,真维斯将其品牌的风格定位、服务宗旨和企业理念等信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剧情中,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永远的青春,永不消失的激情,积极向上传递青春正能量”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真维斯的品牌形象。

本次真维斯除全程赞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演员服装外,还通过海报、车身广告、购物袋等形式进行广告植入,将时尚潮流的服饰与洋溢青春气息的剧情完美融合。从4月下旬开始全国真维斯店铺开展相应推广活动,前往店铺购物即可获得纪念版青春系列画册及书签,满288元更获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票2张真维斯配合影片推出的夏日青春系列T恤,以清新自然的姿态拥抱青春,流露出脱俗的品味与格调。

除此之外,邀请电影中男女主角郑恺和杨子珊为青春T恤拍摄形象海报,店铺橱窗陈列方面以电影《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为主题背景,在橱窗、收银台等明显位置配合本季的青春T恤巨幅海报,完美诠释了闪耀、积极、向上的青春光彩。

在媒体宣传方面,真维斯整合了电视、网络、平面等媒体资源,以青春的姿态呈现出独特的品牌魅力。电视方面,从4月21日至5月26日,《真维斯娱乐现场》将通过“真维斯向青春致敬 ”这一版块向观众传达一种“永远的青春,永不消失的激情,积极向上传递青春正能量”的品牌情怀,进一步强化真维斯的品牌形象。网络方面,在真维斯优酷品牌空间、真维斯官网、新浪微博开展“致敬青春”专题活动。同时,由男女主角郑恺和杨子珊领衔主演的真维斯品牌微电影《我, 在记忆里等你》完整版也正火热登陆优酷网。在平面方面,真维斯在《EASY音乐世界》、《看电影》等杂志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媒体投放。真维斯通。 过此类娱乐营销项目,整合电视、平面、网络及店铺资源进行推广,向年轻受众传递真维斯年轻、健康、向上的品牌形象。

作为一个进入内地市场20多年的知名休闲装品牌,真维斯多年的营销手段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在营销媒介选择上主要有什么样的倾向?杨勋说:“在媒介方式的选择方面,我们必须评估各种主要媒介达到特定目标沟通对象的能力,以便决定采用何种媒介。真维斯在媒介选择上会针对18岁至25岁年轻、健康、时尚的目标客户群,贴合媒体发展趋势,由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选择覆盖大、传播广的强势网络媒体。”

致青春种子篇8

她唱歌,袁维仁曾说她最开始也是一个并不太懂音乐的人,但是如今进录音棚,已是专业歌手的架势。但作为歌手,是否有一张专辑成为传唱经典与情伤记忆,倒也数不出一例。她好像不太在乎,随便别人怎么说。

她收购法国著名的波尔多酒庄,她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富商老公。从普世价值来说,她好像并不太看重具体哪一项事业。但是当导演这一回是不是认真了,却说不好。只有电影是她的爱吗?

那么在电影上她想表达一些什么?

2012年4月,南京东南大学拍摄现场,赵薇在给当红男星赵又廷讲戏,她要拍一场男主角看着心爱的女生离去备感无奈的戏,拍了几条,出不来。

这一天,南京的冬天还未彻底退去寒意,穿着黑色皮夹克的赵薇裹着一条民族素花围巾,为了方便现场拍戏,她将头发挽了起来,戴了一顶黑色宽沿帽,头发裹进帽子,假小子形象跃然眼前。两人沿石阶而坐,赵薇手里拿着对讲机,面朝向赵又廷说着她想要的这场戏的感觉。

这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的拍摄现场,导演赵薇带着剧组在南京校园取景讲戏。

仅仅几年前,赵薇还是作为一名演员,在剧组听着导演的解说。

2009年,又一个还未褪却寒意的4月,电影《花木兰》在银川的拍摄现场,天气阴霾,尘风中夹杂着砂砾。穿着20斤重铠甲装的赵薇在风沙中,听导演马楚成说戏,这场群戏,需要她放声吼出士气以震军威。这部古代战争戏,演绎一个女儿身的军中男儿,是赵薇从影以来最难的一部戏。也一样承受着拍摄进度与必须进状态的“挤压”与喘息。

四年前,她在片场是一名演员。四年后,身旁的工作人员称呼她“赵导”。

1998年,小燕子一角深受中国内地观众追捧,风靡中国并打破电视剧收视率纪录,该剧的红火程度演变成社会学家解读时代现象的征兆与代表。

22岁时的赵薇,经历一夜成名。之后的几年虽然尝试“正常”女孩角色,却少有能打破“小燕子”大大咧咧、爱闯祸又古灵精怪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活泼印象。

她演过相貌丑陋自卑、不敢奢望爱情却有一身了得功夫的太极妹子阿梅;演过娇憨等待爱情却误打误撞守住皇帝的客栈老板娘凤姐;演过以女儿身亲上战场,保家卫国自认不输男儿志的公主孙尚香;面对丈夫出轨积极挽救、愿意承担妖之骂名的贞妻佩蓉。

她塑造过的众多形象,评论人对她的评价集中在:进步、突破、转型这几个词上。

她不是最有天赋的女演员。

与其合作过《天下无双》的梁朝伟评价在当时表演经验并不成熟的赵薇:“我一开始在剧里就是跟她拍,然后她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大家也都说,哇!这么厉害啊。我觉得她是非常聪明、独立的人。”

似乎她塑造的这些形象,有些是表演,多数则不用表演,她性格里就有着这些角色的直爽、开朗,甚至经历过比角色还复杂的命运。

事实上,赵薇其人,远比她饰演的角色耐人寻味。表演时她有聪明在身,好好运用从没有低分,拿到表演领域排名,又的确没有一个角色出众拔萃,起码至今缺乏一个足够分量的最佳女主角。

某知名娱乐记者曾这样描述赵薇挑选的每一个角色:她饰演的角色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除了《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赵薇总在演一些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生存的女人。

她不像张曼玉,为饰演一个角色精心磨研,演谁都能摘一个最佳女主角。也无法像章子怡,永远具有一只锐利灵敏的鼻子去挑她人生的下一部戏,把自己豁出去12分。

骨子里的随性铸就了赵薇凡事凭兴趣热情,谈恋爱、交朋友、出唱片、玩音乐。她的编剧朋友柏邦妮对《影视圈》这样形容她做过的事情,“她不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更不是非要走好了哪一步才肯再走下一步的人。她更多时候是抱着一种,既然喜欢,尝试一下未尝不可的心态”。

她的好朋友名单里,不乏众人仰望的业内王牌或顶级演员。像姜文、王菲、舒淇。她不求演、唱、导得最好,所以跟他们能做朋友。而她又自认自己不懂得把朋友变成资源。

她的身边人形容她,不谋而同,都以“直爽”起头。

她的专辑销量很好,朋友袁维仁形容她是一个专业成熟有技巧的歌手,学什么都快。

于是,论角色留给人的印象,她至今仍没有哪一个戏打破了“小燕子”带给观众的冲击。十余年来银幕下的她,因为阅历的丰富,随着年月的增长而显露出来的成熟气度,加之随性直爽的性格和聪明,她银幕以下的个性“影响力”,反而超越了10余年前小燕子留给观众的固有印象。

任何严肃的作品都有回忆的影子,当起了导演的赵薇,是否想借《致青春》这部电影,回忆致敬自己的青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十足认真做起了导演,开始想创造一部正儿八经的电影作品。

2006年,赵薇突然推掉所有工作重返校园,备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

在北影读研,赵薇在课堂踊跃回答提问,和同学吃饭悄悄买单,媒体更捕捉到她穿普通T恤,背双肩包挽着头发,出入拦的士的场景。

彼时,柏邦妮与赵薇在北影同修研究生。“她其实是一个很敞开自己的人,不会轻易对一个东西产生成见和狭隘的判断,对很多事情有开放的看法。因为内心敞开,所以对人对事有更宽泛深沉的理解。”柏邦妮说。

谈到赵薇做导演,柏邦妮不觉得这事儿很突破。以往每一次聚会聊天,她们都会聊很多电影,涉猎广泛,文字功底也不错。柏邦妮说,“赵薇她对电影的感觉非常好。其实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电影人是很容易分辨的,有没有一个电影人的自觉,有没有当一个电影人去做一些事情。她让我觉得她是一直处于这种感觉里面的人”。

《致青春》 的产生灵感据说来自赵薇导演专业的毕业作品。2008年,有媒体报道她即将准备毕业作品时,有人给她推荐了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时小说的销售量已达百万册,改编前景一直被看好。

看中这部小说的机构,也在物色人选来拍这部小说的电影版。投资方华视影视执行总裁王琛对《影视圈》记者讲到,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新闻提到赵薇准备的毕业作品。团队的人员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让赵薇来拍这部作品?

恰逢赵薇当时所处的人生阶段,告别一段过去的青春,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格局,与小说女主角的经历非常相像,于是决定找赵薇试试。

“赵薇看到这部小说也非常喜欢,她说小说女主角郑薇一角,像极了她自己曾经的模样。”王琛说。

这也应了华视影视当初的判断,2010年4月,赵薇避开媒体,在新加坡产下一女,取名黄新。在熟悉赵薇的人看来,她告别了一段属于她曾经年少的青春,而这一段青年终需怀念。

最贵的毕业作品

2009年,华视影视公司购买《致青春》小说的版权,2010年将小说送给她看,彼时赵薇正在规划自己的毕业作品,商谈时间将近一年,赵薇接下这个活,决定将其作为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小说《致青春》主要讲述的是一批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生的人,在经历了大变革的环境之下,一代青年经历的爱情、离别、未来与抉择的青春故事。

女主角是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女生郑薇,她情窦初开,对邻家哥哥林静心生爱意,当她如愿考上林静所在的大学时,却发现他已不告而别选择出国。

生性豁达的郑薇,埋藏起初恋,开始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逐渐喜欢上同校的土木工程系男生陈孝正。敏感而自尊的陈孝正被郑薇的天真活泼所感染,与她经历了一段炽热、阳光四溢的恋情。就在毕业之时陈孝正又选择了出国而放弃郑薇。

几年后,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薇面前,而工作后的郑薇也纠葛在工作、情感与成熟之中。70年代末大变革环境下的一代人,大学生面临诸多未来抉择,有时抉择往往等同于牺牲。在未来面前,有人选择感情、有人选择前途、有人痛苦不持,有人坚强成长。

编剧李樯对媒体强调,《致青春》这部电影应该是70后,就是77、78、79,包括80年代初的这一代人,共同拥有的一个情感基础。

“其实这个年代背景在中国电影里面很少呈现,这一群人现在是中坚力量,我觉得它会唤起无数人共同涌动的一种情感,其实是向大家的青春致敬,不是我们个人的,是跟那个时代的虔诚致敬。”

电影中几位主人公的大学生活与赵薇当年学生时代的年纪正好契合。李樯介绍,90年代是物质与思想飞速变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在那时悄然兴起。赵薇尽力想在电影中营造出真实的时代感。

“在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出那一代人当年的生活质感、生活状态,现在不复存在的各种精神面貌,以及那个时代对应的每个人的价值观。”

赵薇本人也宣称,青春在每个人的成长中不可取代,而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和场景永远都是每个人心里最美好的部分。

一场关于青春的辩论

2013年1月29日,电影宣发团队为赵薇举行了一场名为“《致青春》答辩会”的新闻会,监制关锦鹏、编剧李樯、导演赵薇三巨头联合阵容,亮相曝光。

导演赵薇一袭黑色不规则过膝皮衣,黑色靴子,头发纤细微卷,及腰的长发使得这一身硬朗干练的打扮增添了几分女人的妩媚,而这一天,还是一抹鲜亮具有代表意义的火烈红唇夺人眼目。

这是赵薇作为导演身份的首次亮相,一个独立、红唇、率性的女性导演。

3月12日,《致青春》制片方又举行了一场同学见面会。在台上的赵薇,依旧黑衣皮裤红唇,一件白色打底,帅气里多了一丝活泼。这一次赵薇扮演的角色比之前多了一层。她礼貌周全,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她专门提起在剧中饰演配角,却是实力歌手的张瑶,绝不疏漏。面对赵又廷,她略有歉意地说,“超时了也没来找我要钱”。她切蛋糕时照顾台下的记者,要媒体朋友和她一起举杯庆祝。

然而当新演员们谈到片场的赵薇时,看到眼前这位温和的人物,立刻转了声调。

剧中富二代许开阳的扮演者郑恺说,“许开阳与陈孝正因为喜欢郑薇争风吃醋,正要寝室开战,上前打陈孝正的戏一直出不来,赵又廷性格极其亲近,实在对他恨不起来,一连拍了好几次都没过。我就跟导演说,我对他讨厌、恨不起来”。说完就“啪”地一声,导演朝他脸上一巴掌。

郑恺有点懵,当即演一次。

“郑恺,你是气愤不甘要打他,不是让你委屈愤怒地打他!”赵薇喊道。

郑恺调整情绪,再来一次,过了。

剧中女神阮莞的扮演者江疏影对《影视圈》提到导演赵薇,“她看监视器的眼神太专注了,很有力量。气场非常强的一个导演。平时私下里看到的导演非常随意大方,但是到演戏现场时就真的像变了一个人,她很严格”。

江疏影说:“重复拍了很多次后感觉会很淡,很疲惫,有时需要新鲜的东西刺激。大家都在等着,导演会开导,一直讲这个戏,有时可能对你的帮助不是很大,拍到后面一条一条都不过的话,那感觉很崩溃,杂念一多就很难投入到戏里面去。”

但是当那些艰难都扛过去,回忆起片场的导演,江疏影特别感激,“因为第一次拍戏能经历这样的历练,表演技巧成熟了许多,我挺幸运的”。

“学生作业”进院线

2012年9月,赵薇把影片《致青春》3小时粗剪版送到学校,交到导师手里。据悉,她的研究生导师给这份作业打了99分,是电影学院学生毕业作品有史以来最高分。

作为同行的编剧柏邦妮,在看了影片片花与预告片这样评价道,“它是一个思考得特别成熟的作品,不是一个语焉不详的东西,比如它的诉求,表达风格,到选择剧本、题材本身,包括选演员定位都非常清晰”。

据该片主要投资方华视影视透露,赵薇对该片要求很高,原本两个月的拍摄时间延长到四个月,经费超出部分预算。演员郑恺也表示,可能有时导演什么内容都想要呈现,到最后需要做一些取舍。加之导演高标准,事无巨细。

谈到拍摄现场做导演的感受,赵薇显得有些得意:其实我在拍戏中大部分时间的形象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我很享受这种注意力不在穿衣打扮上的导演时光。

相比谈她第一次当导演的感觉,聊《致青春》这部电影的内容则更让赵薇来兴致,“我觉得我是拍我们的青春史,是区别于香港、台湾的青春史。我觉得内地人的青春史确实我自己也是走过的,它是非常丰富、有力量的一个过程。在开拍之前我就跟创作导演们说过,我不需要软绵绵的东西,明信片路线是我特别抗拒的风格。”

导演拍片,总是有回忆自我青春过往的嫌疑,弄不好又是一部自传体。赵薇立马澄清,“我从一开始就说这部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不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深度,或者拿我的经历纪念我个人的青春,这不是拍电影的初衷。我们做出来就是为了献给所有的观众,它是一部大陆人的‘青春史’,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青春的人都会看到自己。”

赵薇的班底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的导演需要一个过硬的班底支撑。赵薇似乎想要证明。处于事业巅峰期,直爽是她的天性,有一群大腕儿朋友,有强大的粉丝群,有一个富商老公,但她“不靠男人,不靠权贵”。

娱乐圈,由演员出山,做导演的不在少数。知名度高的,非周星驰、成龙莫属。这两位在上世纪不同年代引起代表性反响的演而优则导的男性导演,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制作班子,成家班也是早有的知名团队,一呼百应已是不争的事实。

女导演李玉有长期合作的铁杆出品人方励。赵薇还是北影学生时,作为被选择方,借势上马,推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这个团队没有诸如周家班、成家班的一呼百应,看起来仿佛是她兴致一来,拨脑子想想,可以有这些朋友参与进来。

于是,选择让赵薇作为《致青春》的导演,投资方也落得一件兴事。通过赵本人的朋友圈,为这部电影找来了把关人关锦鹏。剧本是一个电影的灵魂,赵薇拉来了李樯。

赵薇也对媒体这样说道:“我知道有一个非常好的编剧和监制陪在我的身边,不会让我走入歧途。他们不会告诉我该怎样做,但他们一定不会让我走不必要走的冤枉路。”

据投资方介绍,整个剧组团队是赵薇自己组建的班子,摄影师是拍摄《老男孩》的李然,美术指导是赵薇与之合作过的李杨。剪辑是香港多次获金像奖最佳剪辑的“金剪刀”陈志伟。

电影《致青春》,2012年3月3日开机,同年6月30日杀青。用时全长整四个月,中等成品投资。

其中延拍所超出的费用由赵薇亲自掏腰包。据赵薇在微博上调侃,如果电影票房反响不错,投资方承诺会返还垫付资金。对此投资方华视影视回应,我们肯定不会让赵薇吃亏。

从来不演戏的杨澜在剧中也有客串,潘虹、韩红作为朋友友情出演。

华视影视执行总裁王琛也笑称赵薇曾经向她“抱怨”:确实这次都是我的人情牌,都用尽了。“包括剪辑啊摄像、调光配色啊都是她的朋友。”

监制关锦鹏:我给她精神力量

关锦鹏是香港著名擅长人物题材的艺术片导演,其中最著名的影片当属由张曼玉出演的《阮玲玉》,张曾凭借此片博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关锦鹏的作品风格细腻,多以女性或同性恋者为关注对象。

当问到监制《致青春》这样一部直接面对市场与观众的影片,是否会把他的个人风格带到赵薇的影片风格中,关锦鹏开玩笑说,“有一次我和导演都坐在监视器旁边,我们一起看着监视器,有道具说导演,我说在,本能反应。所以我觉得我要提醒自己,绝对不会有什么我的风格”。

Circle:您做这部影片的监制保持什么原则?

关锦鹏:我所做的是给她更大的精神力量,做一个恰如其分的监制。在拍《致青春》这部电影时我也提醒自己,这是赵薇的电影,要有距离地去看待这部电影,不要有我的什么风格。我和导演坐在一起看着监视器,有问题我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有讨论的时候可以丢出一些想法帮助美术、摄影、编剧、演员互相刺激。我觉得旁边提意见是需要的,这个东西是我跟她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多过于“你应该怎么拍”。

Circle:为赵薇的电影《致青春》保驾护航,是否这个分寸也很难拿捏?

关锦鹏:对,我觉得我情愿还是多做导演好一点。(笑)

Circle: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提到:拍片实务,其实就是一种街头智慧。您怎么理解他说的这句话?

关锦鹏:这个我同意。一个好的导演,应该在行政方面也是非常好的桥梁。其实导演跟编剧不太一样,编剧可以做资料、写剧本,可以一个人去完成工作,导演不管有多好的副导演在身边,也有很多杂务去处理,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传达到不同的部门。所以一个好的导演不光是只有创作能力,还得有驾驭、执行能力,包括亲和力。

Circle:那赵薇在现场的这种“拍片实务”,处理得怎么样?

关锦鹏:她很聪明。肯定她现在当导演和跟做明星时不一样,像前期我跟她开始筹备时,我相信她是一直有观察的。虽然开始头两星期,赶工赶得特别厉害,有点忽略大家。我相信她肯定是念导演系时,边念边在一边拍戏现场,在创作实务上有观察,所以开拍后一切都很熟练。

Circle:赵薇在拍摄现场很凶吗?

关锦鹏:很强悍。我们刚开机没有两天就拍了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超过30个小时,她也不打瞌睡。(笑)

Circle:您对赵薇的这部作品怎么评价?

关锦鹏:我觉得虽然是赵薇的第一部,但是她不像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有很多技巧和处理感情都非常有度非常好。

Circle:关导演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关锦鹏:我觉得虽然我貌似是比较温吞的人,就是很温和,但是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的确在方方面面蛮张扬的。

Circle:你是青春张扬,编剧李樯说他的青春是心理活动比较多。那您所处的香港那个年代所经历的青春,与《致青春》里内地这一代人经历的青春,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关锦鹏:很不一样,首先在香港大多数都不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哪怕我们自己都不会给儿女很多压力。像我家五兄弟姐妹,父母肯定是照顾不来的,所以哪怕学习成绩好,更多不是在旁边提醒,更多是自发的,这在很多时候就培养了照顾周全的意识。

我们的那种张扬,应该是没有父母的压力,任何事情都比较轻松地去对待,包括以放松的状态跟同学相处,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竞争。

但是内地的话,很多孩子自己都会给自己压力,在大学里面就像一个小社会。他们感受竞争、压力都太早,很早就开始要适应社会,懂得去察颜观色。

Circle:相通之处呢?

关锦鹏:应该都有年轻人的活力跟张扬吧,这是无论世界哪里哪个国家年轻人共通的本性。可能在大陆的小社会环境里面,会压抑一点,但是基本是人性的,都具有年轻人的爆发力。总体来说,是在一个客观的环境底下,压力的影响不一样。

Circle:评论人说赵薇的致青春可能会开启内地青春片题材的先河,您觉得呢?

关锦鹏:这个倒不好说,仅就我个人之前看过很多的涉及内地青年青春的影片,赵薇这个片子所呈现的内容,他们都几乎没有。这部电影不是小清新电影,它是深刻有力量的。

Circle:参与这一次《致青春》的创作,有什么特别的体悟?

关锦鹏:我是第一次监制青春题材的电影。青春于我而言是回忆,看到他们愉悦艰苦地为电影付出,整个感觉是很幸福的,很高兴能参与这个过程。《致青春》拥有强而有力的青春力量,正如她说的重口味,我们用另外一个词说这个电影,它有劲儿。

华视影视:她拍电影像初恋,带一点羞涩

从2009年华视影视购买小说电影版权,到电影《致青春》2013年4月正式上映,已跨越5年时间,作为一直投拍电视剧的华视影视公司,《致青春》是其首部投资的电影作品。

华视影视执行总裁王琛对《影视圈》称,“初次涉足电影和赵薇及其专业的团队合作,非常幸运。这次合作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小说《致青春》非常打动赵薇”。

据王琛介绍,在筹拍的过程中,选角颇费周折,有经验的女演员在青春气质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演员又得重头教。“我们也挺心疼导演,两位女主演都没有演过电影,新演员重新教很难”。

从最初的剧本创作、项目策划、制片的角度,他们就与赵薇团队共同讨论阐述运作《致青春》的计划。

谈到如何评价印象中的导演赵薇,王琛对记者讲道:她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珍重,看她拍电影时,带着新导演的紧张,像初恋,有一点羞涩,然后内心有强大的感情。

“以赵薇现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什么事应该不会有紧张感和任何的不安,或者面对任何媒体都不应该有这种情绪了。但是第一次做导演,我觉得她像初恋的女孩一样,有一种忐忑,也非常期待、在乎,这也是赵薇非常可爱的一点。”

王琛认为赵薇是一个很有street smart的人,欣赏她教育年轻的演员时,在现场又唱又跳,通过各种方式把她们带入情绪。

“在拍摄现场,新演员压力很大,一个是导演要求特别高,剧中唱红日那场戏拍了很多遍,海豚也拍了很多次,包括郑恺跟陈孝正打架的寝室戏,一天拍了很多条还没过,所以大家也都很紧张。”

“我印象里面的赵薇不是那种能调动气氛的人,但是她非常聪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韩庚,以一种知心姐姐的谈话方式去开导。对年轻的女演员,自己就会做很多的示范,女演员high不起来,她在片场拿着麦,又唱又跳的,非常奔放活泼。”

和所有接触过赵薇的演员、业内工作者一样,王琛也形容赵薇是一个特别直率、爽快的人。除此之外,认真的态度也不容小觑,包括工作会议,小到讨论某一个镜头的细节。

“《致青春》这部片子我们前后也看了六七次,每次去看片,我们都会提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觉得有个地方某个镜头可以删掉,她就会特别快地跟我说,‘王琛,几分几秒的镜头,跟后边几分几钞的镜头,就接不上了’。我觉得她对自己的作品非常非常熟悉,也很认真。”

王琛强调运作这个项目他们特别幸运,像主创赵又廷,项目超时最后也没多拿,包括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如此。

谈到对这部电影的市场反响,王琛表示,“电影里有句话,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我们非常有信心,不管是常规的80、90后,还是60、70后,经历过什么,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我们看这个电影可能跟普通俊男美女三角恋还不同,它其实是一代人青春的缩影,除了俊男美女之外,也讲了很多配角的人生的完整主线。我想绝大多数人在平常生活中充当的不是主角,这一部分人也能从电影中找到共鸣,所以这是一个很完整,能给所有人共鸣的电影”。

关锦鹏(监制):导演赵薇是一个自信的人,她有很多技巧和感情都处理得非常有度、非常好。我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拉着她手脚,她也不会让我拉着她的手脚拍戏。

李樯(编剧):我跟她是多年的好朋友,好朋友的侧面是你不跟她经历一个特殊的事件,是不太可能知道她另一面的。我在片场看她做导演的时候,吓一大跳,她身上原来有我所不知道的很多关于电影的启蒙,包括拍这部戏时她身上的一种巨大的能量。这次对她是蛮熟悉的陌生。

赵又廷(饰演陈孝正):导演找我的时候我的戏已经排满了,没有档期,但我看过剧本后觉得故事很有趣,觉得郑薇就是赵薇,了解她的人觉得就是她,几乎一模一样。加上导演一直在邀请,我就来了。

韩庚(饰演林静):我记得赵薇导演跟我说过,女孩子爱上一个人是一次成长。男孩子失去一个人,是一次成长。这是一个过程,《致青春》讲述的就是这个经历的过程。

杨子珊(饰演郑薇):我只是从银幕作品上看到过当演员时的她。我没想到导演赵薇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她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有自己的想法,耐力惊人。

江疏影(饰演女神阮莞):她热爱这一行,也很敏感,而且特别精准地感觉到你在想什么,我觉得她是个有阅历的人。私下也会跟我们推荐好的电影,特别有深度。平时很活泼,但是工作时就变了一个人,严谨、要求高,气场能量都特别强的一个女导演。

佟俪娅(饰演施洁):在剧组我第一次见赵薇导演她没有化妆,头发随便盘着,一直盯着机器,你会忘记她是一个演员。有时12点工作人员躺在地上已经睡了,只有她走来走去。她对拍摄角度要求严格,我们会拍一条去看回放,看问题出在哪。

李然(摄影):赵薇在拍这部戏之前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她预知会出现什么状况,她是做好觉悟才拍摄第一个电影的。虽然她对电影的某些

制作环境还是很陌生,但她是一个懂电影的人。

陈志伟(剪辑):编剧李樯和关导看过我的作品,把我推荐给赵薇导演。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和内地导演合作。我们由剪辑师变成好朋友。当她对这个人认同,就会关心你的情感。这一年每次见面,她都面带晴朗的笑,跟她合作一点压力都没有。

李杨(美术):《致青春》是从来没有过的青春题材,没有借鉴可参考的任何一部影片。你的情感,大家的情感,包括到社会以后,各方面的情感都很真实,青春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一去不复返的。

文艺作品与科技信息的此消彼长,从来是一只沉不下水的葫芦。这是一个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时代,注定了人们在物质的追求上有着层出不穷的需求欲念,精神世界总体呈现匮乏形态。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在艺术创造力上更不可能有丰足的爆发。

而《致青春》电影,是一部没有可参照借鉴的新领域青春题材影片。它是要在艺术形式上占领新标地,开启内地青春题材影片先河?还是要像一个目标明确的商业消费品打中观众取得好的票房?后者肯定是赵薇团队想要的,至于前者,唯有旁观者能做一些乐观预见,认为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致青春种子篇9

青春,永不散场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许振华

2011年8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3年4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4年,后会无期;

前些日子,在你我身边,致青春2.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电影中的青春,脆弱如风干的纸。可是,朋友们,青春真的如此吗?

北大的90后米粉哥张天一,读了一个法学硕士学位,却去卖了米粉。他挑战了自己,他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他认为这就是青春。无独有偶,清华的陈生下海卖了猪肉,如今百家连锁,终成一代猪肉大王。还有北大的"屠夫"陆步轩,还有你身边的她或者他。我们是否会觉得,青春就是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去致富。然而,青春真的仅仅如此吗?

2009年4月,一个不起眼网站正式上线,很有趣的是,我第一次看见它竟是在洗手间,它就叫饿了么,好奇葩的名字,好尴尬的场合,我相信这肯定是个搞笑宣传。然而,2015年5月,当你我看到票圈里都在推送着王祖蓝给你免费送红包的时候,我才惊讶的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公司竟然已经占有了全中国外卖餐饮行业的第一市场份额。而他的CEO竟是当初交大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的两名酷爱打游戏的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用业绩告诉了所有人,彪悍的青春是不需要解释的。勇敢地选择自主创业,小时候叫"任性",青春期叫"叛逆",长大了叫"作".他们就属于没作死,一不小心作活了那种。很幸运10月在一次讲坛中遇到旭豪师兄,他对我说,创业就是他们的青春,是热爱,是一种纯粹的热爱,是勇敢,是面临挑战的无所畏惧。

大家还记得93年出生的胡振宇吗?又有谁会想到,当初那位只是钟情于烟花爆竹的小伙子竟然在13年的7月,在内蒙科尔沁成功发射了自制探空火箭。在无数荣誉让他备受关注的时候,他说道,是不满足,是不满足点缀了他的青春。

今天我站在这里,觉得很骄傲,因为和你们在一起。因为和你们一样来到交大,一样这么年轻,一样奢侈地拥有着美好的青春。许多人问,青春是什么?青春允许我们失败,青春允许我们重来,青春就是资本,是我们勇于挑战而无需畏惧的资本。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简单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就像歌舞青春中那群疯狂的年轻人一样;青春是试错,就像同去网的小伙伴们一遍遍调试着bug,就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交流一样;青春是一种状态,就像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依然被这群年轻人感动、振奋一样,我们要相信青春无关年龄,只要没有用遗憾替代追求,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正青春。

朋友们,青春是一辆飞驰的列车,我们会登上这趟列车,自然也会到站下车,那么青春一场最终留下的是什么呢?他们提醒我们,留下的应该是扬在脸上的自信、是长在心底的善良、 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 是刻进生命里的坚强。一个真正拥有青春的人不会总是失败,不会总是怀念与惆怅。

致青春种子篇10

现如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虽拥有美丽青春的外表,但却无青春活力的底蕴,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致使青春暗淡无光;他们虽拥有风华青春的年龄,但却无令人信服的业绩,胸无大志、碌碌无为,致使青春黯然失色。这些人,他们的青春是狭隘的,是短暂的,是惨白的,因为他们只知道满足一己之私,而忽视了青春的真谛——那就是奉献。

奉献是什么?于大自然,是阳光照拂,星星闪烁,火炬燃烧,绿叶陪衬。于人类,奉献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道德风尚,更是一种社会担当。既表现在必要时为国家人民挺身而出,也融汇于日常生活中的助人为乐,更是蕴含着我们青年一代在本职工作中的克尽职责和兢兢业业。

奉献,自古有之。古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近有周总理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多的,是像螺丝钉般在社会机器中坚守着人们,虽平凡,渺小,却缺之不可,伟大可敬。于是乎,我们看到:雪灾寒冷,却有一双双温暖的手,一双紧挨着一双,扶着我们走过了那一段天寒地冻的日子,迎来了春意盎然;地震无情,却有一个个宽阔的背脊,前赴后继地支撑着我们度过了那一段满目疮痍的日子,开始了顽强的重生之旅。

    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无私奉献,经受住考验;但是,在平常生活中,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不愿意去当志愿者,怕平白浪费心力,被人说把志愿当做跳板,太功利;不愿意去捐血捐款,怕平白浪费钱财,被人欺骗;甚至于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说是怕被诬陷,不识好人心呢。

而我说,奉献应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概。赤诚的奉献本就不求回报,也就不需要以别人的认可为准则。志愿行动,总有你服务到的人;捐血捐款,总有需要的人在等待你们的救命之物;搀扶老人,总有需要我们热心帮助的人在等待着。正如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种是星星就要闪烁,是火炬就要燃烧,是青年就该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秉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