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十篇

时间:2023-03-15 07:41:44

泊秦淮篇1

1、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来源:文章屋网 )

泊秦淮篇2

关键词: 南京文化 南京作家群 夜泊秦淮 叶兆言 苏童

地域文化向来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作用。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须注意与养育他的那方土地和人群融合、拥抱,并以不断超越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加以反思、升华,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艺术上的自我,写出优秀的作品。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正是一部地域色调极为浓郁的文化小说,从这部系列小说中可看出南京文化在叶兆言小说创作中的投影,以及作家对于故城发自骨子里的爱。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神采各异的民风民俗,不同的民风导致了不同的文风。纵观南京作家群,可发现有将南京作为自己创作沃土及情感出处的苏童、韩东等人,他们和叶兆言共同致力于发掘南京这座处于南北夹缝中的古城灵魂深处的怀旧感伤,创作出具有浓厚地域色调的“秦淮风情”小说。

地处吴头楚尾的南京“正在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经常不是采取文化交流的方式,而是以政治高压的方式进行……南京人的‘兼收并蓄’就是这样被迫完成的”[1]。历朝历代的金陵城也盘桓过帝王气象,但终究难以善始善终,只能落一个偏安一隅的半壁江山。有人曾这样夸张地说,南京是被坟墓包围着。作为一座衰落的故都,布满了各种先人之碑是很自然的习惯,对历史和死亡的敏感就不奇怪了。南京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虎踞龙蟠与金陵脂粉,大江东去与秦淮风月,孙楚楼边武定桥旁乌衣巷中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谢燕子,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散出衰废感伤的美学意味。

故都六朝的文化内蕴造就了南京人“亲切、贴熨、温厚、惆怅、凄凉”,既有忧患人生的沉郁顿挫,又有超越人生的疏放旷达的品性[2]。曾经的烟雨楼台决定了南京的文化气息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南京这地方哪朝哪代都可以写一部《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里有一段妙文:日色西斜,杜慎卿和一班文人坐在那里追古抚今。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着那一个的肩头说:“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都不差。”[3]

转眼今朝,中国当代城市文明的焦点落于京沪对峙的“双城记”,京沪之间由来已久的相轻,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习以为常。南京既有传统,又不固守陋习,既有文化,又不迂腐,既迎新,又不厌旧[4]。历史和现实不曾赋予南京人优越感。就如叶兆言所说:“国际化大都市这样的字眼,让北京和上海去享受吧,南京将成为一个优美典雅的城市,这个城市以人的舒适和温馨为第一位。”

南方,江河浩荡,水流不歇,生生不息。水边,才子如云。苏侬软语地长大的苏童与韩东,都曾到水土很硬的北地求学,叶兆言也在北京生活过很长时间。北方之行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而且赋予了他们在江南古城所难以获得的容纳诸物的宽阔胸怀,使他们免遭了限于一隅而沾沾自喜的覆辙。不过,他们最后都没有在北方停泊,在北京和苏州之间,他们选择了既有繁华旧梦又是六朝故都的南京[5]。何时归看秦淮月?芒鞋破钵无人识。当这些江南才子体味了北地的雄奇与荒芜之后,再回到那山温水暖的秦淮河边,对于故土一定会有重新的领悟。

夕阳下的金陵古城一定曾无数次地打动过叶兆言、苏童,悠悠六朝古迹,再加上近现代历史风雨的轮番涂抹,静默的南京城使他们的灵魂不得安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他们辨识遗痕,独上高楼拍遍阑杆。比如叶兆言,他渊博的历史底蕴和多面手的才情使他能够轻松地游荡在故事和哲思之间,时而绚烂妖冶,时而平实淡泊,他让看客在历史背后唏嘘动情,又让读者在现实面前黯然无语。比如苏童,用一支颓靡婉约的生花笔写尽了幻想中的南方小镇河边人家,写尽了编织出的香椿街上的青春往事过眼云烟,写尽了堕落阴郁的疏离之地[6]。昔日帝王的风水宝地,一个永远被挤压为边缘的废都,在繁华落尽无语沧桑的回忆抚摸下,却成为一块最宜生长文学的沃土。

叶兆言与苏童提供了南京写作的典型文本。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以写淡泊功名的穷酸名士生活著称;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米》等小说则以安于底层的风尘女子的故事令人称奇。这两类旧时代象征着某种颓废文化的人构成一组相得益彰的意象,让我们联想起往日秦淮河的文化风情。“名士”与“”这组交融、相映成趣的意象,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南京地域文化的某些历史性的气质。叶兆言、苏童显然抓住了其中一端,企图寻求其间的文化意味,并且使“名士”与“”构成写作的主题人物基础[7]。桃花扇底看前朝,风流不忘爱国,是秦淮河桨声灯影中的重要旋律。自宋朝南迁,纠结遗民情节和怀旧情绪,醉生梦死造成亡国,亡了国,更加醉生梦死,这真是南京文化的死结[8]。读叶兆言等人的小说,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颓唐感伤情绪所带出的悲凉情调,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小说气派。他们无意表现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是潜心到家庭或家族之中寻找历史散落的碎片。南京人的性格、好恶、习惯,故都历史在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的痕迹,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细腻的展现,活画出南京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和灵魂。

叶兆言说“夜泊秦淮”系列所写的“都是老掉牙的故事”。在成书的四篇小说中,取材都是“历史”的,是民国间的人事。《状元境》故事发生在民国初期,《十字铺》是北伐战争时期之事,《追月楼》叙述了抗战中的人事,《半边营》也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我们阅读时,除了可以看到叶兆言对于南京地域文化生态的独到开掘和展示外,还能看到作为一个从小就受着南京文化熏陶的本土作家,地域文化对其创作成因的深刻影响。叶兆言深谙这座古都的历史掌故与世态人心,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深层次上造就和决定了他的特定文化品格的生成和发展。“夜泊秦淮”系列中对秦淮河两岸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小说中人物从生活环境(包括饮食、居住、街道、服饰、酒菜等)直至心理活动,就像是经过文化研究的浸泡熏陶一样,全都散发出古都的浓郁风情。他的文学语言的平和冲淡,描绘各种人生的分寸感,也使人领略了典雅醇厚而灵气盎然的南京文学味。

苏童将时间的浮标固定在“1934年”这样莫名其妙的年头,从“罂粟之家”到妇女生活,都企图在颓败的历史碎屑中找某种慰藉。虽然并不出现金陵和秦淮的明确背景,但破败的家族景象,和着江南古城颓圮腐烂的气息,梅雨青苔的气息,脂粉与女体的混合气味,隐约透现出一股故都的衰废暮沉之气。苏童已在无意识中被遗民情结和怀旧情绪纠缠,小说中流露着倦说前尘的慵懒与欲深究历史的冲动。颂莲(《妻妾成群》)、秋仪(《红粉》)、绮云(《米》)等一系列性格各异却天生丽质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流离时世里的风尘女子。在盛衰浮沉的历史河床上,她们难逃“红颜薄命”的劫数,流露了作者难以自遣的悲悯苍生的情怀。于是白马非马的古老命题在苏童小说里逐渐浮凸,梦想中的人穿越人所有的年纪,所有历史横断面,没有衰老,绵绵无尽。正如本雅明的发现,艺术中对历史颓败的再现,是撕开黑幕敞亮本真,打开隐蔽的悲剧世界寓言的关键所在[9]。

韩东的写作标志南京写作的变格。他以诗名世,后专攻小说。韩东试图使南京写作摆脱伤感自卑的心理怪圈,他不打算把艺术触觉扎根于颓败历史文化里沉潜把玩,在创作上更多一些我行我素的坦然,渴求一种最大限度的返璞归真。斜阳中的南京,远离历史,远离现实,像座被遗忘的孤岛,这便是韩东小说的境界[10]。正如他在《前湖饭局》篇首引用的那节诗:“在丁市,生活在朋友们中间/免于经济动物的伤害/没有足以儆戒他人的奋斗史/我只是来玩乐”,说得多轻松,“我只是来玩乐”。但这是对南京存在方式与心理结构的理直气壮的正名和认同,南京不必为自己的位卑仍自行其乐的活法而自惭形秽,南京人的这种活法由来已久,既是文人的又是民间的。叶兆言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里认为南京城里有一副对联最能概括南京人的心态,上联是“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联是“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南京可以怀旧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南京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南京文化对南京作家群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忆旧的感伤与遗民心态深深植根于南京作家创作血脉中,从一笔一触间不经意便流露,这是其他区域写作不曾有的现象。相对京沪文化,南京写作只能扮演闲坐说玄宗的宫女,不具有话语霸权的中心意义。这样的边缘处境,强化了南京写作一贯的顾影自怜,因此保存了许多江南历史人文幽怨幽雅的古典意味。叶兆言说:“南京的作家最大的优势是都很勤奋,虽然没写出什么大作品来,但是老老实实地都在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对于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写更重要。”南京写作向人不断昭示,南京的命运是怀旧,而南京作家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写作。

参考文献:

[1]徐兆淮.薛冰和他的金陵文化小说漫论.小说评论(西安),1992(6).

[2]戎东贵.新时期江苏文学个性初探.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1).

[3]叶兆言.闲话南京男人.选自散文集《闲话三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第一版.

[4]叶兆言.闲话南京的外地人.选自散文集《闲话三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第一版.

[5]王干.叶兆言苏童异同论.上海文学,1992(8).

[6]顾小白.河边的错误.

[7]木弓.感伤的秦淮河派小说.关于江苏作家群的笔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6).

[8]叶兆言.旧影秦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第一版.

泊秦淮篇3

“商女不知亡国恨”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全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泊秦淮篇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这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友和妻子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诗。特别是“期”字两用,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此句使“愁”融于“夜雨”“秋池”之中,“涨”富于动态形象,既言雨注秋池之象,也现“愁思”深重之情。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实质上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巴山夜雨”便成为了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其后它也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设想日后重逢之时,“何当”呼应“未有期”,从眼前的“未有”推想想象中的“有”,写出诗人的遐想。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预料的惆怅。

“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句“巴山夜雨”重出,令读者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间徘徊,也使得思“君”之情表达得更加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此句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反而使文义曲折、深厚了。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因而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全诗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特色赏析: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写出了曲折细腻、缠绵优雅的情致。其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其“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诗歌二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解析:

这首诗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愤。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可见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两句于婉曲清丽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特色赏析:

泊秦淮篇5

[关键词]新媒体;旅游演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07-03

1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和特点

11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媒体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是指由Web20 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网络社区(含 BBS、博客等)、社交网络(SNS)、网络视频(播客)、微博等应用形式。新媒体营销是网络营销的最新发展阶段,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界限,变单向传播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给予了传者与受众转换角色的自由。它们通过标签、分类等方式创造虚拟的社群环境,使具有特殊个人喜好或者共同用户体验的顾客群体建立起某种经常性的联系。社群内的成员共同分享用户体验,相互传递信息,影响群体成员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倾向。新媒体营销借助于新媒体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让他们卷入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比如说,利用博客所完成的话题讨论:请博客作者们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扩大企业想要推广的主题或品牌的影响范围。新媒体受众庞大,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13亿,其中有487%的网民使用微博,中国微博用户数达25亿户,在线视频用户量达394亿人,营销价值巨大。

12新媒体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极具优势,适合大多数企业或产品的营销推广。

121营销方式方便快捷

新媒体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它具备无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加工品牌信息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方便快捷的营销方式与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更为匹配,在满足广告商短时间大量宣传品牌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群体对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122信息传播精准有效

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新媒体用户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18~30岁,占用户总数七成以上。其中25~30岁用户占比最多,达395%,18~24岁用户占比达到344%。调研机构CR尼尔森在对优酷网热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调查显示,收看该剧的用户中18~30岁占85%。其中,大学以上学历655%,平均个人收入2453元。这些数据显示,新媒体的用户群特征明显,对于他们进行营销推广,精准性不言而喻。此外,新媒体可以根据根据季度品牌推广活动性质和媒体的传播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可以使资源达到更合理的配置,增加媒体推广的有效性。

123受众群体广泛

随着互联网普遍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摆脱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513亿。新型媒体在体现它广泛受众群体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与受众群体极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比如在微博营销中,粉丝在了解品牌的同时还可以对其提出质疑并与其进行互动,在这种互动体现中可以让受众群体可以对品牌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124情感渗透

新媒体营销的基点在于关系。你跟我有关系,你才愿意接受我的信息、观念、产品。媒体与用户建立“关系”才能够触发他们的行动,触发行动是人们对于营销的反馈,是对营销效果判断的一个标准。情感是建立并维护“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新媒体营销中常常会发现“情感渗透”。 《新周刊》杂志通过建立“机构微博”与其读者建立联系并营销内容与刊物。在微博上,它每天早、晚都会发一条励志的话语,再加上“早安朋友”、“晚安朋友”之类的问候语,有效地帮助《新周刊》与网友建立情感链接,增进用户对其品牌及其举办活动的认知,很好地延伸并拓展了自我价值。

2南京旅游演艺市场营销现状——以《夜泊秦淮》为例

我国以旅游游客为观众的旅游演艺活动,最早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满足旅游消费者求乐、求美、求新、求知欲望的文化创新。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旅游景区大型演艺活动风起云涌,各地陆续推出的品牌项目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湖北的《盛世峡江》等,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时尚。

然而就在旅游演艺蓬勃发展的今天,南京的旅游演艺发展却相对缓慢。南京第一个旅游演艺产品就是由秦淮区政府斥资打造的《夜泊秦淮》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虽然自面世以来几经改版,然而其影响却与《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成熟的旅游演艺品牌无法相提并论。经调查研究,该产品在营销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节目主题不突出。从2007年就开始上演的白鹭洲公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夜泊秦淮”已于2012年4月改版,新版节目已正式开演。此次改版后的演出共分5个篇章,由10个歌舞节目串联起来,都以发生在秦淮河畔的传说典故为主题,演出时长约55分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节目《金榜题名》,反映夫子庙一带深厚的科举文化,并对《秦淮花灯》、《红楼旧梦》等4个节目的舞蹈和音乐进行了再创作,更新了部分道具、灯光。还同步推出了几处各具特色的分散式景点演出,进一步丰富了秦淮河的夜间游览路线。但目前的演出主题设计还不是十分突出,因演出包含的节目内容较多,涉及了六朝、南唐、明清等多个时代的多个典故,不容易让游客有深刻的印象,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二是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夜泊秦淮》作为南京唯一一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吸引了不少专业演出公司的注意,也有不少专业的市场人士为其支招,认为这场演出完全可以办得更火。从题材上看,《夜泊秦淮》也具备这样的代表性。然而该演出是由南京市秦淮区政府斥资打造,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这台节目始终缺少全方位的策划包装和市场营销。

三是营销方式匮乏。新版《夜泊秦淮》不仅演出时间有所加长,演出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改版后的节目舞台效果较之前有较大提升,但上座率却不高。据调查,除了雨天,“夜泊秦淮”演出每晚都会上演,一天的演出成本大约是2万元,但自2007年开演以来,赢利状况并不理想,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营销方式上。《夜泊秦淮》演出的观众主要面向团队游客,一直以来都是和旅行社合作,但因为利益问题,目前旅行社推荐《夜泊秦淮》的热情并不高,导致其客源非常有限。

3旅游演艺市场营销的新媒体策略

Web 20技术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使营销学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定制化营销真正成为可能。在旅游市场“散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旅游演艺市场也必须扭转营销观念,开展新媒体营销。

31微电影

近段时间,微电影凭着更具吸引力、更具亲和力、更具可看性、更具传播力的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投资商的青睐,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2012年4月10日,澳大利亚旅游局协同亚洲人气巨星罗志祥、杨丞琳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宣布澳大利亚首部旅游微电影《再一次心跳》,于4月12日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正式上线。该片将澳大利亚的人文风光以浪漫唯美的微电影形式呈现,并由此拉开微电影数字营销的序幕,借助名人号召力及网络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大中华地区的消费者赴澳旅游。《再一次心跳》微电影第一支预告片于3月28日在土豆网活动专区首播后,其浏览次数迄今已突破160万,新浪及腾讯微博转发评论量累计超过3万5千条。微电影在宣传上避免广告这样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将品牌信息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方式,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

32微博

现今,除了新颖的微电影,火热的微博也是很多企业所青睐的营销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可以即时信息的迷你型博客,它方便快捷、传播广泛、分享及时,如今相当风靡。微博营销是一种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的全新营销方式,已经成为很多旅游机构关注的领域,艺龙、芒果、真旅网前仆后继开通微博平台。据观察,许多旅行社在微博中的内容更新几乎都是当月行程的最新报价。极富煽动性的话语,每月不定期推出的优惠活动,让足不出户的网友快速知道旅游资讯,节省了大笔的平面媒体宣传费用。

33微信

微博营销方兴未艾,微信营销一夜之间已是巅峰重转气象万千。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首次允许媒体、品牌商及名人进行账户认证,并给认证用户更多的手段向粉丝们推送信息。微信,腾讯旗下的一款语音产品,是当前比较火暴的手机通信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例如,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根据去年(201111)微信团队宣布的官方数据,在5000万的用户中有活跃用户2000万,而25~30岁用户估计超50%;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最多的用户职业是白领(超过24%)。iOS / Android / Symbian 平台上用户分别占 25%、 25%、 50%,而大部分微信用户都是从腾讯旗下各种产品过渡而来的。

34SNS网站营销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SNS营销,随着网络社区化而兴起的营销方式。SNS社区在中国快速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SNS现在已经成为备受广大用户欢迎的一种网络交际模式。SNS网站作为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集聚了大量人气,同时,国内的SNS用户又以学生、白领人群为主,网购意识非常强烈。如果能够通过SNS网站进行旅游产品的推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SNS营销可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营销策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实现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是真正符合网络用户需求的营销方式。

4结论

这是一个营销多元与变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充斥着市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对媒体的改变是基因性的、革命性的。旅游演艺市场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营销策略,更加注重消费者人文层面、情感层面的感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为自己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企业应该看到,在新媒体时代,营销没有定式,创新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王阜刚发展我国网络营销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8(1):83-84

[2]王乐鹏,姚明广,王奕俊试论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31-32

[3]王晓丽旅游博客营销优势及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0(6):15-16

[4]柴海燕旅游地网络口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营销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104-107

[5]王乐鹏,李春丽,王颖传统旅行社开拓旅游度假市场的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10,361(21):105-106

[6]柴海燕旅游电子商务Web 20营销探析[J].江苏商论,2007(11):56-58

[7]孙丽坤,魏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互动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2010(6):71-73

[8]南报网新版“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亮相 节目主题应更突出[EB/OL].[2011-07-05].http://wwwnjdailycn/2012/0422/127891shtml

泊秦淮篇6

在中国,但凡有“京”字的地方,给人就是帝王将相,龙蟠虎踞的感觉。南京曾虎踞龙蟠,也曾隔江犹唱,北方严正方大的气象,与南方温柔妩媚的风姿,此时,正红绿相映,恰到好处。

比起上海、广州、香港,今天的南京怎么看也算不上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历史上她却曾是江南最奢华的一座古都。“六朝金粉”、“十里珠帘”,那故事似都演绎在风情缠绵的秦淮河上……

秦淮河畔有人家

灯火阑珊的夜晚,永远属于秦淮河,川流而至的游人,古意悠然的建筑,还有,藏在灯影暗处清寒阴碧的河水……

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水关,是秦淮河在南京城的入口,背倚六百年前的明城墙。一带碧水,蜿蜒而去,秦淮犹如一叶弯曲的眉梢,石头城的无限风情,攒聚在这里。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再现在我的面前。几座画舫,泊在岸边,铺张着复古的优美。举目,皆是青砖黛瓦的岸上人家。俯首凝视波痕,道道水纹勾断一帘幽梦,在粼粼碎影中,极力拼凑水月镜花。水流脉脉,画舫来去,一切,不过是秦淮人家窗前,淡去的风景。

灯火通明,人潮浮动,春节期间的秦淮河被人们装扮一新。金粉楼台,鳞次栉比;花灯灿烂,波光倒影,许多奇特而别致的灯笼在岸边闪烁。夫子庙和白鹭洲的花灯远近闻名,人们早就沉浸在这一派祥和的春节气息里,大人孩子、老的少的、男子女子个个都是那么兴高采烈,笑容满面;时常还会看到外国的朋友也持着生疏的中国话与商家讨价还价,购买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的印章,刺绣,丝绸,雨花石。

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很多文人墨客对她有着剪不断的情怀。有些往事,还成了久传不衰佳话。在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汇流处附近,有个桃叶渡,就是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的小妾而得名的。那时秦淮河水面广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就会翻船。王献之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为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

这个夜晚,月光很亮,灯光很温柔,自己走在实实在在的秦淮河畔,任思绪在历史长河中穿梭,宛若游走于时空隧道。不禁纳闷,这秦淮河明明远不止十里,为什么却得了“十里秦淮”之名?也许这十里指的是秦淮河最繁华的一段吧。后来听当地人说,这秦淮河分为内河和外河,再查资料,上书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其中内河在南京城中,是秦淮河最繁华的地段。

中华门是内秦淮河的最后一个码头。城门深重,人影被拉得很长很长。城墙上杂草丛生,是南京城里人迹罕至的所在。台城上,可以看得很深,很远。鸡笼山的黄墙,鼓楼的紫峰大厦,一览无遗,远古与现代,交相辉映。不及40公里的城墙上,爬满了苍老的青藤,城墙的通道上,布满了大小的树木,扎堆的野花簇拥而开。城砖上偶有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稀可辨。历史的印记,无不镌刻在上面。每块砖头,仿佛都在诉说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微。

临行的最后一天,特意去寻找传说中的外河,河面很宽阔,却少了内河的那种韵味与灵气。

阅尽金陵沧桑的中华门外,有一座不高的山岗,传说,当年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天花散落如雨,遂得名雨花台。曾经盛大的王朝早随秋风而去,百花凋零,草木含悲,只留下一座空台任人凭吊,举目四望,杳无生气,凭栏远眺,更是无人意会。只见夕阳西下,燕子翻飞来去,勾起无尽的思绪,竟是如此的江山!也许上苍真的有灵,知道这里会成为一片牺牲和洒血之地,特地降下质地坚实、色泽艳丽的雨花石,湮没残暴的血腥,祭奠碧血丹心的英灵。

站在经历了沧桑和风雨的小桥上,依栏而望,秦淮河上烟雾徐徐,蜿蜒朦胧;远处岸边的人家屋角隐隐约约,幻影幻现。微风缓缓吹来,丝滑细腻。我仰起激动得有些微红的脸儿,闭上眼,静静地感受秦淮的柔弱,秦淮的浪漫,秦淮的诱惑。心底,秦淮永远像一位附着面纱的神秘而传奇的女子,温婉忧郁,时痴时怨,秀美旖旎,风采非凡。她的每一个回转都让人留恋而牵挂,每一处吟沉都让人心醉而忘情。如果,我真是一位男子,我也会像冒辟疆、吴敬梓、吴三桂那些文人墨客、风流人物一般,来秦淮河畔“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为了这些生长在秦淮河畔的秦淮女子“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之疯狂,为之颠覆,那也该是无怨无悔的了。

秦淮河依旧绕着南京,静静的流淌,载动历史的沧桑,每经一处,都留下它的气息,属于秦淮特有的气息。

帝王都,佳丽地

曾经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氤氲了这个城市的潮湿与缠绵。而由这万古多情之水,孕育的南京女人,也就注定有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女人。有人说,南京的女人,总让男人有征服的欲望,是让男人英雄气短,抛弃江山,也在所不惜的那种。“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想当年,明嘉靖皇帝选妃,在南京就选了六个美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花。”如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仿佛不是“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而是轻歌曼舞的“灯火秦淮”……

在秦淮河畔,这个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恋徜徉。泪光几许,追寻着桨声灯影,融合着秦淮烟雨,在我渐渐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我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风华绝代的秦淮八艳,在灯火迷离的幻影中妩媚风情,袅袅多姿,温柔翩跹,可有多少人会怜惜她们背后的痴情相守,年年肠断呢?红颜薄命,有情女子总遇负心之人。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八个最为知名的青楼名妓。传说她们大都修习诗歌词赋、琴棋书画,有着卓尔不群的才艺;而且在时代变迁中表现出难得的骨气,鬼使神差竟演绎成秦淮河上一群“深得传统文化真传的杰出女性”。

能诗善画的马湘南擅长画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多次为《马湘南画兰长卷》题诗,据说有七十二句之多,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她的兰花册页。

陈圆圆色艺双全,惊世奇遇,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

柳如是魅力非凡,有《湖上草》《戊寅卓》诗集传世,她女扮男装拜访复兴领袖陈子龙,最后嫁给一代名儒、东林领袖钱谦益。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还专门为她写了厚厚的一本《柳如是别传》。

顺治皇帝因思念病逝的董鄂妃而意绝红尘,出家五台山。而传说董鄂妃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她一腔爱意,所作的董糖还成为南京的名点。另外还有顾眉、李香君、寇白门和卞玉京。

这些千古风流韵事,藏匿在后人带有期盼而羡慕的心里,多少人多想再一睹那倾国倾城的秦淮女子的芳容,他们千千迢迢来到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就是这一条含有秦淮女子香泪的河流。如今,那些远的、近的风流才子们都不见了,只有那些留着残香的鼓楼,折扇,绢丝经过后人的精心保存后,默默地流传在那里。

桃花零落“媚香楼”

从古至今,爱情是女人一生所求,为爱而生,为情而死,在爱情中追寻人生的完美。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这首出自秦淮八艳李香君的诗,见证了她的才情和品位。这个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愤世嫉俗,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眷怀故国。

诗书琴画样样精通的香君为生活所逼落入青楼,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渴望和浪漫的追求,终于在欢场中寻到真爱。十六岁那年与才华横溢的侯方域一见钟情,从此心有所属,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等待心上人归来。耐得寂寞,忠贞不屈,面对奸贼,以死抗争,血溅桃花扇,侠肝义胆,可歌可泣……

李香君的爱,于个人,是一种真爱;于民族,是一种大爱。

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内心都很震撼。一个风尘歌妓如此坚贞,令那些没有政治操守,软媚变节的“大丈夫”们汗颜。“歌罢杨柳楼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风。”当李香君黯然合上了那把题有所爱之人诗句的扇子,一段爱情也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数着时光的痕迹,却再也忆不起,王谢堂前的昔日繁华。一扇朱门,几对花窗,掩映不同朝代的故事,几步开外,李香君故居深隐巷陌中。宽大的芭蕉叶,盛载着如花美人深深的叹息。未见灼灼桃花,也来不及感慨美人义重,楼阁已清淡如洗,《桃花扇》唱响在别处。

在“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虽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但是如今漫步秦淮旧巷,能寻到的也只有她的故居媚香楼了。

如今李香君的媚香楼仍坐落在钞库巷中段的来燕堍。它贴水而建,是一座三进两院式的明清河房,面积700多平方米,花楼河厅、幽静典雅。院内竖立着李香君汉白玉雕像,琴室、书房余韵悠然,卧室里锦被玉枕,大厅内还陈设着她的生平故事及相关的书法、绘画、楹联等。园林小景,遗韵犹存。

说到“怎一个情字了得”,又岂止一个李香君?

伴随着《秦淮景》的江南小调,“金陵十三钗”在波光潋滟中向我们走来,此情此景令人无声落泪。

1937年的金陵,却直接链接着一个举世震惊、令国人不能忘却的沉重名词——南京大屠杀,那一年的金陵愁云惨雾,血腥不堪。在《金陵十三钗》里,秦淮河的烟花风月和战争屠城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南京城符号,被人为叠加交织在一起,于是在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都可能会让人悲伤动容、涕泗横流,甚至刻骨铭心。

泊秦淮篇7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篇8

例如,在教读杜甫《春望》一诗时,我引导学理解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创设的意境。首先找出意象:破败的国都(国破或城)、茂盛的草木(草木深)、带露的花(花溅泪)、心惊的鸟(鸟惊心)。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利用想象和联想,把以上意象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画面。从而理解画面透露出的气氛,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总结为:作者描绘了一座破败的都城,城中荒草蔓生,就连花鸟看到如此破败的景象,都为之落泪、为之惊心。整个画面显得荒凉破败,抒发了诗人的亡国之悲、亡国之痛(具备“黍离之悲”)。再结合诗的后两联以及其他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就很容易理解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理解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亲人离散音信不通的同情。理解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地忧虑。

仿照以上方式,欣赏杜牧的诗《泊秦淮》。

依然先找出诗中的意象:主要的意象有江上的轻雾(烟)、秦淮河的清水(寒水)、天上的冷月、河畔的沙滩。作者连用两个“笼”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淡淡的水雾在秦淮河上弥漫升腾,清冷的月光照射在岸边的沙滩上。这是一幅朦胧冷清空寂的水色夜景图,烘托渲染了迷蒙失落气氛。

金陵是六朝古都,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昔日的繁华可见一斑。而今如此空旷冷寂,唯有秦淮明月,尚不知疲倦,依旧清辉泻地。繁华不再,今不如昔的感慨油然而生。作者看到大唐王朝日渐衰微,江河月下,苟延残喘。作者即景生情。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抒写亡国思,亡国之痛。

这两首诗的赏析,我们都是从意象、意境入手,特别是意境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学生欣赏诗歌时就会有法可依。这样可以说是对以前的诗歌鉴赏的学习是一次总结和升华;更为以后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此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推广的。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泊秦淮篇9

----------------题记

我对秦淮河神往已久,主要是“秦淮八艳”的故事吸引我,可惜几次在南京参加公务活动都没能一睹她的容颜。最早知道秦淮河是中学时读唐代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后读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他清新优美的笔墨中读出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沧桑的文化,他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当时的繁华景象曾令我无限遐思,使我对茵陈如酒的十里秦淮更增添了向往与眷恋。

我们从秦淮河东门进入,门庭上“古秦淮”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进门后,沿秦淮河北岸贡院街缓缓而行,两边店铺门面都还紧紧关闭,街上偶有行人,一副冷冷清清的样子。站在贡院门口,贡院刚刚开门,我伸头往里探视了一下,用一种神圣的目光注视这个在清代高中状元者达58名的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想象着当年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在此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形。往前不到百米就是夫子庙,秦淮河与夫子庙一衣带水,由文德桥相连。想当年,一边是贡院书屋的谦谦君子,一边是阁楼红帐里的二八佳人,据说当年盛传“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话,这才衍生了渡才子过河会佳人的画舫,才演绎出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的事迹。

我沿着秦淮河边走走停停,看河中画舫静静的停在河边,没有了灯光,也没有了喧嚣的丝弦,河面上甚至连一点脂粉气也未曾残留。若不是流动的河水和静穆在两岸的建筑群,若不是零落在河边的一艘艘色彩斑斓的画舫,谁会把这一条静静的河流和千古繁华相联系,谁会把一河的脂粉同晚明的历史相链接。没有了灯光和丝弦,秦淮河就成了居家的素女。秦淮河注定是属于夜晚的,属于黑暗中的一缕灯光和灯光下的一片阴影。清晨的秦淮河是迟暮的少妇,流露着一丝倦怠和无奈;清晨的秦淮河是挥霍后的才子,折射着些许惆怅和落寞;清晨的秦淮河是醉酒后的仕人达官 ,透露着一种迷离和率性。凭栏文德桥,凝视一河绿水,看秦淮河流淌了千年,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回想着一代代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体会美人在怀,丝竹犹耳的感觉。他们或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或在“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中自我消遣、自我陶醉。是啊,秦淮河毕竟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她见证了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领略了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萧瑟,目睹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与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腔腔辛酸与无奈。难怪她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游客渐渐多起来,嘈杂声渐渐涌过来,秦淮河慢慢开始了她一天的喧闹。我想:曾经的十里秦淮唯一不变的、大抵是这喧嚣吧,如今你看各地的游人、各色的景象、各样的声音又开始拢集而来,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大抵也成了不同口中不变的丝竹弦乐、昼夜笙歌,残留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载着千古悠悠多少梦幻。

在夫子庙旁边,我们找到一家特色小吃店,整洁的店堂里汇集了各种小吃,粗略算计一下,应不少于80种,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我们一行重点点了“秦淮八绝”,这才品尝到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题写横幅“小吃好吃”的绝妙之处。

泊秦淮篇10

一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总是引起人们的巨大争议,有的叫座不叫好,如《英雄》、《十面埋伏》;有的叫好不叫座,如《千里走单骑》。2011年12月16日首映的《金陵十三钗》却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影片不但得到了影评专家的激赏,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肯定与支持,这对于导演张艺谋来说,的确不易。电影上映后,很快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票房纪录,电影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中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它们纷纷报道电影的首映式以及最新的票房情况。在我看来,导演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找回了自我,他回到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之中,表现复杂的人性,挖掘普通人心中潜藏的良知与善意,表现在危机到来时人类良知的迸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力量。当张艺谋导演不再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时候,他却获得了商业利润与观众口碑的双赢。 当然,作为表现南京大屠杀的一部电影,电影《金陵十三钗》也必须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影片通过剧中人物孟书娟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给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给后人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那年书娟只有十四岁,她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1937年12月13日,在日军轰炸了20多天后,南京陷落了,那一天,许多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她所看到的是灰蒙蒙的一片,街道上全是肢体不全的尸体,到处是奔跑的人们,遍地是烧杀抢掠的日本兵。20多天的轰炸把风光旖旎的南京城变成一个灰蒙蒙的世界,这既是惨遭屠城后的南京城的真实再现,也是战争给亲身经历的鲜活个体留下的心理阴影。影片通过书娟的眼睛展现了遭受日军蹂躏后的南京城,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的距离感。 发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集中体现,它时时刻刻地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南京市民所遭受的苦难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即使我们努力地忘却它,却始终难以将其抹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从来没有停止过,《屠城血证》、《清凉寺的钟声》正面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纪录片《南京》从一个目击者的第三方立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过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书写南京大屠杀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拉贝日记》通过德国人拉贝的眼睛完成了历史记忆。张艺谋导演另辟蹊径,他从一个教会女学生孟书娟的视角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以书娟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叙述故事,写出了事件给叙述者带来的惊恐及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同时表现了叙述者对自己当年一些不当行为的反思。“思考历史书写的方法之一就是从如何界定并赋予主体以意义这一角度入手。”[1](P236)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十三位金陵名妓为主体形象对历史进行重新想象与书写,这种书写折射了创作主体的价值认同、道德判断,导演张艺谋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的塑造刻画了风尘女子在危机时刻的表现,挖掘她们人性中的良知与善意。 秦淮女子虽然出卖自己的肉体,但依然保有自己的灵魂;她们表面上堕落,但依然保持了人性的良知与善意,这或许是导演张艺谋对人性的理解与探索。 二在中外文学史上,书写战争与的作品不可胜数,有的作品是谴责们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如杜牧的《泊秦淮》;有的是揭露战争给带来的伤害,如莫泊桑的《羊脂球》;有的是歌颂的高尚人格与献身精神,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夏衍的《赛金花》。这一群体虽然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以出卖肉体为生,这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一般人的眼里,她们不愿意劳动,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为了生意,她们要引诱男人,因而她们毫无廉耻、堕落,我们可以把最污浊、恶毒的话语置于她们的头上。其实如果考察她们的沦落风尘之路,我们当能发现我们对她们的残酷无情。既然我们给予她们的很少,当国家有难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谴责她们的冷漠与醉生梦死呢?张艺谋在电影《金陵十三钗》表现了她们人性中闪光的一面,表现了她们灵魂的高尚,讴歌了她们的献身精神。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叙述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群秦淮女子替教会女学生赴日本军营“唱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京被日军占领后的一座美国人的教堂中,一群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逃进了教堂;日军在搜捕时发现了这个教堂中的女学生,日军让女学生去为他们的庆祝活动而“唱歌”,逃进教堂中的十二个在约翰的帮助下化装成女学生走进日军军营;最终,十三个女学生在约翰的帮助下逃离了南京。故事本身并不新奇,在当时的南京可能每天都要上演。 这十三名女学生年龄大都十三四岁,正是对人生充满着幻想、憧憬的年龄,她们的遭遇无疑会牵动每个人的神经,教堂神父在临死之际嘱托乔治要保护好女学生;在生死攸关时刻,秦淮女子敢于担当,义无反顾地代替这十三位女学生走向了日军军营。秦淮女子本来一心想依靠约翰逃出南京,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消了她们的计划,她们虽然明知她们这一去是九死一生,她们还是踏进了日军的军营。她们保护的是她们心中最神圣的东西,他们守护的是人性中的良知。如果女学生遭到了侵害,不仅仅是她们的身体遭到了侵害,更是人们的良知遭到了侮辱,无疑,女学生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女学生象征了世界上的最美好事物。“身体既是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对象,也是民族国家自身的隐喻。”[2](P3) 秦淮女子为保护女学生而献身,也隐喻了她们为她们的祖国而献身,她们虽然沦落风尘,但她们却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更为可贵的是电影还表现了秦淮女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出了她们人性的复杂,叙述了她们人性转变的轨迹。在故事的开端,狼狈不堪的秦淮女子为了逃命来到教堂,乔治不给秦淮女子开门,让她们去安全区,秦淮女子便越墙而入,并占领了教堂地窖,仅用了一个上午,便把秦淮河带到了地窖,把地窖弄得又脏又乱。这时,她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她们和约翰调情,说着不堪入耳的粗话,难怪女学生在心里骂她们“不要脸”。在女学生的眼里,她们衣衫不整、放荡不堪而且肮脏甚至蛮横,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优雅。在纯洁的女学生看来,她们的到来是对教堂的玷污,秦淮女子与教堂女学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在上厕所的时候,她们爆发了激烈的语言与肢体冲突。影片细致描绘了当危险来临时她们的惊恐、慌乱与躲避,也没有回避她们多年风尘生活形成的放荡与泼辣,当然也写出她们心中的善意与良知。当日本兵进来抢掠女学生时,秦淮女人给女学生打开了地窖;豆蔻深情地照顾受伤的小兵,甚至为了满足小兵的心愿在拿回琵琶时遭到不测。巨大的危险唤醒了沉睡于她们心中的良知与善意,这是她们转变的基础,而其他人对她们释放的善意是她们转变的动力。影片表现了其他人内心的良知与善意,当女学生面临日军的抢掠时,为了不造成更大的牺牲,她们去了阁楼引开了日本兵。当一个在追小猫时暴露了自己,被急中生智的女学生巧言救下。李教官为了掩护女学生,不顾生命安危冲出教堂拉响导火线,最后光荣牺牲。教堂小工乔治发现“唱歌”的人数不够时,毅然让约翰把自己化妆成女学生。男主人公约翰本来是一个殡葬师,他是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现的,酗酒好色,见钱眼开,看到日军的兽行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想逃脱已经来不及,只好挤在人堆里逃命;日军女学生的兽行激起了他心中的良知、英雄意识与正义感,他终于站起来,斥责毫无人性的日本兵;当日本军官长谷川提出无理要求时,他不顾安危奋力抗争;心中的良知使他面对离去的同伴说“不”,他这个假神父开始担负起真神父的责任——保护、拯救拥戴他的众人,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众人演出一出“掉包”的义举。当巨大的危险到来之时,潜藏于人们心中的良知与善意迸发了出来。这些善意冲击了人们心中预设的价值判断,改变了她们在彼此心中的形象,同时也成为推动彼此转变的动力。张艺谋善于挖掘、表现普通人人性中良知与善意的巨大力量,只要人们心存良知,在危机到来时,普通人也会成长为英雄。#p#分页标题#e# 看完电影《金陵十三钗》,不由地想起了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羊脂球被那一群贵族妇女、小姐欺骗,把自己献给了德国侵略者,最后她不但没有得到她们的同情,反而遭到她们的讽刺与挖苦,无助的羊脂球留下了伤心的泪水。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位秦淮女子为了解救女学生宁愿自己受辱甚至献出了生命,她们受到了女学生的尊敬、关心,改变了风尘女子这一群体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当约翰开着载有女学生的卡车逃离南京时,约翰的眼里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叙述者孟书娟说:“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晓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后的结局,连她们一个个名字都不晓得,我也没有看见日本兵怎么把她们带走的,所以我老是幻想,幻想站在大窗户前头,看着她们走进来。”随后,影片出现了那些秦淮河女人袅袅婷婷的依稀的身影,这也正是她们给世人留下的最美丽记忆,影片到此戛然而止,既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同时,也传达了世人对她们的怀念与尊敬。影片所表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救助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情感冲击,在寒冷的冬天给观众以丝丝暖意,在人们道德滑坡的当下给观众以情感的慰藉,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影片着力挖掘人们心中良知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良知成就了人们在面临危机时的勇敢与坚强。“这就是人类纯真的自然感情,它先于任何种类的思考而存在;这就是同情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气也不能摧毁它。”[3](P4)秦淮河的女子虽然以卖身为生,但她们并没有没有失去人的良知,她们也是战争中的英雄,这正是:商女亦知亡国恨,宁死犹唱秦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