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9 20:13:08

山的诗句

山的诗句篇1

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诗经》)

山的诗句篇2

1、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2、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遣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3、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4、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山的诗句篇3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2、《黄山行》清·释弘仁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3、《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山的诗句篇4

锦石奇峰次第开,清江碧溜万千回。 问余半月行何事,日读天然画本来。

2、诗名:《漓江画山九马》清·林克武

漓江饮马欲何之,不尽芒山烟雨迷。 曾逐秦兵临桂海,也随汉戟过边陲。 雄风鞭策行千里,壮志凌云胜昔时。 仰首崖头观宇宙,一声长啸九天披。

3、诗名:《送谭八之桂林》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唐·王昌龄

4、诗名:《漓江》明·唐暄

桂阳江上石凌空,谁作丹青画本工。涧树参差清磴影,岩花磊落碧云丛。神仙洞府无凡近,城市山林自郁葱。倚棹中流更回望,居然海上看瀛蓬。

5、诗名:《赠桂林友人》

山的诗句篇5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山的诗句篇6

一、由实景到虚景

所谓实景、虚景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叙述为实,议论为实。。。。。。实景是可见、可嗅,甚至是可触的;虚景则只可感受。在情景类诗歌中,在景情的过渡或延伸中总是追求一种自然贴切。这种转化对追求至善至美的诗人而言则是充分展示个人才情的契机,也是诗歌内容层面扩张,追求浓厚、含蓄之美的需要。于是在景和情的转化处也就成了情景类诗歌的作者普遍的着力点之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 “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 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 感慨了。需要补充的是也有不少诗歌是先有情,然后才有景,也即缘情即景之作,那么诗歌的后几句景物刻画则或多或少地符合这种由实景到需景的特点;而诗歌的 最后一句往往起着提升全诗映照诗情或另辟蹊径、拓展意蕴的作用。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二、由实景到虚情

这里的“实景”与“虚景”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初略地将景物描写统称为“实景”,将诗中抒发的情感统称为“虚情”。

在情景类诗歌中由景到情的写法是主流。这是诗歌本身扩张的需要,也只有从有限的景升华到无限的情,诗歌才能实现内容上的有效扩张。若仅仅搁于实,不能较好 地融入虚,诗歌便会显得浅显和单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首句写遥望 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缓缓而没。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向大海。这两句诗结合起 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了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格外宽广和辽远。如果说第一句诗是标准的实景展示的话,那么次句则是由实景向虚情的过 渡,实中已有了虚的融入了。在看似写尽望中景色之后,诗人却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将先前之景与胸中之情打成一片:以视野之开阔,暗含诗人抱负和气度之远大,同时还使人悟到“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就这样,整首诗在浓缩中实现了扩张,通过由实景到虚情这种手段提升了整首诗的意蕴和层次。

三、实景寄寓虚情

在情景类诗歌中,景与情往往是紧密交融,难以分割的。我们知道,景往往是情的载体;情往往是景的目的。但在寓情于景的作品中,景既是情的载体,又是情的显 性表现。在解读这类诗歌时,我们要充分激活自己是联想和想象,“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的东西泡 开。。。。。。(谢冕《论诗》)让自己的情感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自然涌动,以达到自我情感与诗歌情感共鸣和交融,进而实现诗歌内容的膨胀。如李白的《望天 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的诗句篇7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是一个“出”字,让人如身处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诗境创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境的空灵美和模糊美,既相关联又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空灵侧重于“内隐外露”,其内在意蕴虽然隐深,其外部形象却是豁朗的。《望天门山》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诗意是豁朗而确定的,但作者内含于心境的意义是隐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作者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内外隐含,虽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读之韵味无穷,创设了一种模糊朦胧的美。这两首诗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有目的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诗歌的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山的诗句篇8

这篇关于201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诗文背诵默写总结的文章,是

一、古诗文默写:1、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 ? ? ?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 ,可以为师矣。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知天命, , ,不逾矩。(《论语十二章》)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论语十二章》)7、《论语十二章》中说到:“ , 。”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求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9、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 , 。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10、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 。” (《论语十二章》)1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则是: , 。12、子曰:“ , 。”(《论语十二章》)13、子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4、《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15、《观沧海》一诗中写山水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16、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观沧海》)17、客路青山外, 。(《次北固山下》)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春江水涨,风和帆正的联句是: , 。 1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时令交替变化的联句是: , 。2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1、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22、《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莺燕争春的诗句: , 。23、《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花草的诗句是: , 。 2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春天钱塘湖无比热爱的联句: , 。25、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26、《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表达作者羁旅在外、孤独之情的诗句是: , 。27、神龟虽寿, 。 ,终为土灰。(《龟虽寿》)28、《龟虽寿》一诗表达出老当益壮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 。29、 ,不但在天; ,可得永年。(《龟虽寿》)30、 ,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31、《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32、《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33、《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留恋不已的诗句是: , 。34、清晨入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35、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36、《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出寻幽探胜的联句是: , 。 37、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38、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明月以带给远方朋友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40、君问归期末有期, 。(《夜雨寄北》)4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2、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43、《泊秦淮》一诗中借歌女之音来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的诗句是: , 。44、 ,赚得行人空喜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5、正入万山圈子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6、半亩方塘一鉴开, 。(《观书有感》)47、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48、一曲新词酒一杯, , 。(《浣溪沙》)49、 ,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50、《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的名句是: , 。51、 ,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52、 ,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53、争渡,争渡, 。(《如梦令》)二、现代文默写: 1、盼望着,盼望着, , 。(《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春》)4、桃树、杏树、梨树, ,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 , 。(《春》)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7、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春》)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 。(《春》)9、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 , ,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春》)1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1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13、春天像小姑娘, , , 。(《春》)1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向前去。(《春》)15、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16、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 17、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秋天》)18、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19、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秋天》)20、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秋天》)

山的诗句篇9

《作家作品》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从军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王昌龄盛唐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擅写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七言绝句。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广袤无垠,关山雄伟的大西北为背景,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与戍边将士的艰辛,衬托出戍边将士不辞艰苦,戍守边疆的壮志,歌颂了他们卫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二、课文串讲

前两句描写景物,边地的景色,衬托戍边将士不辞艰苦,守卫疆土的壮志;

后两句叙事抒情,概括将士们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的战斗经历,也有他们鏗锵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

青海长云暗雪山。暗:使雪山暗。

《学习要点》

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两句描写大西北特有的广袤荒凉的景色,戍边将士遥望关内,思念亲人。壮阔之景衬托出将士们博大的胸襟和不畏艰苦,守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后两句抒情的作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构成了对比。条件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却丝毫没有削残将士们抗敌保国的雄心壮志,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衬托,才使得“不破楼兰终不还”显得更加悲壮。

本诗的中心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山居秋暝》(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王维盛唐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

其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课文串讲

1——2句:交代时间,地点,并创造一个雨后清新,宁静的总体氛围;

3——4句:描写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静一动;

5——6句:描写人的声音,看到渔舟晚归,一听一看。

7——8句:借春写秋,表达作者归隐的意愿。

《学习要点》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层,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

掌握“空”字的含义。

“空”字表现雨后山间的清新,静谧,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了时令,呼应了诗题,点染了意境。

重点掌握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全诗有泉声,笑声,有月光,水光,有松,竹,石,莲,有月照,泉流,人归,舟诗中描写空山雨霁,明月照松,浣女夜归,渔舟唱晚的美丽图景。所表现的是诗人心旷神怡的心境。“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竹喧归浣女”写听,“莲动下渔舟”写视。全诗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三、写景用白描手法。

全诗这一切描写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采用白描手法。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学习要点》

1、分析本诗以作者感情变化安排结构层次的特点。

本诗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第一层是前四句。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五六句是第二层。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七八句为第三层,借吕尙,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九十两句为第四层,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激愤。最后两句为第五层,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的心情。

这里诗人连用四个动词,以两个连续动作,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4、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借吕尙,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5、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发展来安排的。

6、分析诗中的细节描写作用。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处细节描写。

山的诗句篇10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乐山卷)

2.下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江苏无锡卷)

3.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襄樊卷)

4.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沈阳卷)

综合题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浙江温州卷)

6.古诗阅读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嘉兴卷)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山东潍坊卷)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南京卷)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通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云港卷)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词句。

①太清: ?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四川自贡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州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浙江宁波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通海门卷)

15.阅读下面古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西卷)

16.选择下面一首诗作简要分析,并联系上文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南宁卷)

17.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题。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1)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湖北宜昌卷)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l)吟余小立阑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7、(l)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8.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9、(l)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

(2)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0、(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1、(l)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B√,C×,D√。

12、(l)望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3、(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清凉

14、(l)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5、(l)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6、《大林寺桃花》: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只有刺骨寒冷,看不到些许鲜花。虽然听着笛子吹奏着折柳曲,却看不到一丝春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17、(l)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