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宁十篇

时间:2023-03-26 22:53:50

梁思宁篇1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梁思宁篇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嘉亨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毕生的作为,不但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学术诸方面,对后世更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他的子女和后人,也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强烈的爱国心。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梁启超家族作为文化名门,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9个子女皆才俊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1868年-1923年)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梁启超的第二个夫人王桂荃(1885年-1924年)所生。

长女梁思顺(1893-1966)

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顺出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

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她还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她操守高洁,在1938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独自抚养4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1923年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他去了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大学,并在那里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

“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开拓了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建筑人才的缺乏,因而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指导整修了怀仁堂。

梁思成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在动乱中受尽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

次子梁思永(1904-1954)

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永出生于澳门,但其童年在日本度过的。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东亚考古,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

其间,梁思永曾一度回国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年夏天,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季,他到黑龙江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1931年春,他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同年秋季,他又参加了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1934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永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后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

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三子梁思忠(1907-1932)

军界新秀英年早逝

1907年出生于日本,先后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毕业后回国任十九路军炮兵校官,不幸于1932年夏患腹膜炎病逝。

次女梁思庄(1908-1986)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1925年,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嘱咐,梁思庄被大姐梁思顺带到加拿大读书,先是在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基尔大学攻读文学。1930年,她获得了麦基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次年,她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她立即投身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年―1946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原燕京大学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梁思庄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十分熟悉;她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她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她一生致力于图书馆西文编目、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198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思庄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会议。1981年4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5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

四子梁思达(1912-)

著名的经济学家

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

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三女梁思懿(1914-1988)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

曾任“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她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1949年,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她立即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后调至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

四女梁思宁(1916-)

光荣的革命军人

梁思宁生于上海,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初期,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194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梁思宁被,自此蒙冤35载,一直到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部队干休所内。

五子梁思礼(1924-)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出生于北京,1941年随三姐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后又学了自动控制。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

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1949年10月1日回国后,他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1956年,他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此后,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1964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参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震惊世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

梁思礼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此外,他还担任过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长孙梁从诫民间环保第一人

梁思宁篇3

会宁虽然是一个穷县,但“人穷志不穷”,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红色的会师背景,有着特殊的山形地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历史文物及各种神奇的传说,更有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会师精神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我就出生在会宁,那里的沟沟峁峁、山山岔岔无不留下我童年的乐趣,那鞭子似的山路上印了我几多的小脚丫,至今那炽热的烫土仍然烙得我的脚丫好痛。不过我的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不管怎么说,这一方热土哺育了我,给了我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会宁地势独特,山谷交织,川原缭绕,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质,全境有“七川九梁八塬,一十八座名山”。所谓“七川”指的是甘沟川、郭城川、关川、城川、中川、大豹子川、小豹子川;“九梁”指的是沿串子梁、云台山梁、东山梁、大山顶梁、党岘梁、桃花山梁、铁木山梁、坪岔梁、小西梁;“八塬”指的是白草塬、孙家塬、新庄塬、李家塬、高塬、程家塬、扎子塬、新塬。名山有:华家岭、鸭掌山、桃花山、紫微山、铁木山、韩家山、清凉山等18座。除此之外,尚有西r山、龙头山、凤凰山等36座不大不小的中山,至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则不计其数。会宁的县城也比较讲究,自古有“凤城”之说,主要是从会宁县城郭的形状来说的,从鸦障山(今东山)、桃花山、马原山(今西岩山)等处观察,就会发现会宁县城周围的七座山正好合成一幅“北斗七星”图。能到这里领略一下她的风土人情也是十分有趣的。

会宁虽说苦瘠甲天下,但也有惊人之处,仅我知道的就有三次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事:一次是举世闻名的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一次是有一个老太婆,她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一次是恢复高考后成了状元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顺利会师。当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激动、热烈、充满希望的情景至今还被会师楼记载着、诉说着,会师精神在这块热土上滋生、蔓延……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会师园,园内有古老的会师楼,有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会师塔,还有红军将领们题词的碑文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是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被打上深深的红色烙印,成了“红色圣地”。70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中的九大元帅、十位大将中的八位大将以及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于是,这里便成为人们洞察那段辉煌历史的一个窗口,便成为人们领悟革命成功的一个台阶,便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阵地,更成为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一个加油站。站在古老的会师楼前,或者行走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你的思绪就会飘向远方。

那是一个历史的丰碑,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一首悲壮的诗篇,那里珍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走近它,就走进了那段历史,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征程,那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宣言。一群衣衫褴褛,吃草根、喝雪水的人在强敌前截后追、左堵右围,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的情况下,不仅踏破了铁关,爬过了雪山,跨过了草地,而且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全国,进而烧掉了一个旧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不仅破了中国军事记录,还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件奇事。行走在会师园内,仿佛能听到那激烈的枪战声和三军相会时的欢声笑语。这声音是多么的强劲、振奋,不仅埋葬了一个旧世界,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一股热流瞬时在全身滚动,给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是的,会师楼是一种象征,它不仅昭示着过去,也提示着未来,激励后人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进。而今,会师楼遗址已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百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而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也在这里落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经受它独特的洗礼。

上世纪60年代初,会宁一个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的老太婆提出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轰动了全国。也许是她说出了领袖们的心中所想,她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也许这纯粹是一种巧合,但的确对全国影响很大,也苦了不少人。老太太是真心的,她不想坐享其成,想参加劳动,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恰恰表现出了会宁人的本色:实在、淳朴和本分。

1978年恢复高考后,会宁以“三苦”精神抓教育,成了高考状元县。3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近500名博士、3000多名硕士、6万多名学士。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贫困使他们习惯于互相谦让和互相帮助;相对封闭而单纯的生活使他们远离外面繁华世界的浮躁;但他们始终对美好生活心从渴求,他们坚信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看了反映会宁用“五苦”精神抓教育的专题片《脊梁》后,我的确觉出了故乡的苦,而且苦不堪言。但《脊梁》里的主人公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似乎并没有感到有多苦,他们以疲惫甚至瘦弱的躯体与这些苦难抗争着,而且往往战胜了这些苦难,从而使这些苦难不断地在他们面前低下头去,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会宁不仅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许多养眼的地方,首屈一指的当是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山海经》中对此山有记载。桃花山位于会宁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呈北南―西南走向。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其色艳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桃花山山径崎岖坎坷,怪石嶙峋。四季景致,细草如茵,山花烂漫,榆杏泛红,霜华染黛。更有“剑峰”、“月崖”、“石室”、“梵塔”、“松院”、“灵泉”、“魁楼”、“杏林”等八个著名景点,当你进入这些景点时,大有身临仙境之感。既可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静心感受香烟缭绕之奥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桃花山之所以有名,非僧非仙,而在于名人胜迹。据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虎门销烟的湖广总督林则徐、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等都曾来过桃花山,还留下了“汉武上马石”、“大汉拴马树”等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1936年10月,三军会师期间,总司令曾带警卫上桃花山查看地形,以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给予此山很高评价,说它实为战略要地。更有趣的是,不知谁奇思妙想,竟然把漫漫长征路从遵义的八角楼到延安的宝塔山都搬到了桃花山上,不仅为名山增添了色彩,还赋予它崭新的意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实那是一段艰涩而遥远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可谓对它的形象概括,赤水河、金沙江、泸定桥、夹金山、腊子口无一不记叙着英雄们创下的伟大壮举。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一则神话、一段传奇、一幅壮烈的画卷,可它总也讲不完、描不尽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走在临摹的“长征”路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的头寨镇境内,309国道沿山而过。铁木山历史悠久, 因“元末孤忠”铁木耳曾率军在此地作战过而得名,红军长征曾两度此山。铁木山素有“旱塬秀峰”之誉。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山顶有天然次生林,状似罩盖,孤峰独秀,景色奇特、迷人。铁木山更是会宁、定西、靖远三县的宝山,自元代开始筑庙塑像,现为方圆百里的佛、道教活动中心,属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1万亩。这里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山间有传奇的逼水珠和绝妙的自然石像,林木葱郁,泉水甘美,有乔灌木、中草药与植物40多种,野生动物10多种。区内有八处泉水,早有“九泉春水”、“神水”之誉。铁木山砖照壁位于山场大殿右侧山腰,高2.5米,宽2米。正面浮雕八仙过海图,刻功精细,形象逼真,保存完整。1988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铁木山之所以有名,除了其独特的地貌以及葱郁的林木、古朴的庙宇外,还有那汩汩奔涌的泉水,甘甜可口,因含锶、偏硅酸、钙、锌、钴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被人们称为“神水”。

还有鸦障山,当地人称其为东山。之所以称东山者,因其在县城的东边。鸦障山高峻挺拔,山上树木茂密,风光优美,是城里人休闲锻炼的最佳去处。在滴水贵如油的黄土高原上,东山如沙漠上的绿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此山形如一个巨大的鸦掌,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将“掌”误传为“障”了。如果你一边爬山一边俯瞰山下美景,爬到山顶以后,仔细观察东山的山形地脉,就会发现东山中间一峰独立,顺着山顶往下,山势逐渐舒缓,从半山腰开始,几条小沟将东山分为五个分支。从高处往下看,整个东山恰似一巨型鸦掌,巍然屹立。登东山不仅可以吸收新鲜空气,修身养性和休闲娱乐,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博大和神奇。

会宁境内有几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是国家第六批公布的文物保护项目。在会宁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铜器和古生物化石,还有东汉祖厉古城、乌兰古城、郭蛤蟆城、西宁古城和武举城等。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上世纪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 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郭蛤蟆城遗址,位于郭城驿新堡子西面,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1993年,甘肃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宁城遗址位于翟家所张堡东边,北宋崇宁五年(1106)泾原路经略使章咨筑,称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于此置西宁县,改称西宁城。元初会州州治迁于此。东、中、西三城相连,现存城墙底宽17.4米,高17米,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00米,城北倚山,南临祖河,有东、西两门。2003年,甘肃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思宁篇4

一个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与企业带头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的,梁沛农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也有20多年了,至今仍有许多老员工是当初与梁沛农一起创业走过来的,尽管梁沛农是个急性子,有时还会发脾气,但梁沛农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担当是真正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梁沛农对可高集团是这样定位的:“打造公司荣誉,增强经济实力,维护职工权益,争创社会价值。”在团队管理中,始终以“不求近利益,力谋远大志”的精神为动力。

一口浓浓广西口音的普通话迎面扑来,直率、热情,语速很快,是梁沛农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在广西,可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梁沛农可是个名人,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南宁市人大代表,还因为他打造的企业文化独具特点,梁沛农一直把“回报社会”奉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并且走得脚踏实地。一个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与企业带头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的。梁沛农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也有20多年了,至今仍有许多老员工是当初与梁沛农一起创业走过来的,尽管梁沛农是个急性子,有时还会发脾气,但梁沛农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担当是真正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和许多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梁沛农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从6000元起家发展到今日的上亿企业,这像是一个传奇。他说,他愿意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贫穷的生活锻造了坚毅的性格

梁沛农出生在广西宾阳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说起儿时家庭贫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时,梁沛农感慨万千:“贫穷是一笔财富,没有那段困苦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正因如此,他非常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

他很节俭,如不是陪客人,每日三餐都会和家人在家吃饭,饭桌上也就是家常便饭。他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好日子。1960年代,梁沛农的父亲因为被打成,家中粮食比别人分得都少,一家九口人只能靠大哥和母亲两个劳力供养,人多粮少,让他从小在饥饿中煎熬,为了填饱肚子,一家人只能靠挖野菜来充饥,红薯头成了他那时的最爱。

一次他跟随母亲赶圩,看着街头摆卖红薯头的摊点,便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抚摸着红薯干久久不愿离去,趁着母亲拉他离开时,悄悄将一片红薯干掖在手心拿走。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梁沛农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每到母亲赶圩,他都在家里焦急地等待母亲归来,他渴望母亲能给他带回一些晒干的红薯头来。“同村其他孩子等着父母赶圩带糖果和饼干回来,而我没这个奢望,我只想母亲能给我带回晒干的红薯头就好,那种心酸想起来就难过。”说到这些,梁沛农有些伤感。

1978年,被打成的父亲得到了。父亲为他买回了一双崭新的解放鞋。“虽然有了鞋,但还是不舍得穿,依然是光着脚出门,只有到了跟父母赶圩、参加学校活动,才肯把新鞋穿上。”梁沛农沉浸在回忆之中。

贫穷的生活锻造了梁沛农坚毅的性格,他不怕苦不怕累,越挫越勇的个性是他日后穿过丛丛荆棘走向成功的钥匙。

1978年,梁沛农参军。他很努力,不久被任命为班长。他所带领的全班当年就被部队评为“学雷锋先进标兵班”。有一天,梁沛农带领全班战士外出执行公务,路过四川省简阳县一个村庄时,突遇当地老百姓的一间茅草房失火,他训练有素地带领全班战士跳进水渠将全身湿透,然后冲进房内救人抢物。大火扑灭后,大家只见班长眼眉毛和头发被烧光,而梁沛农约定大家回去后绝言不提救火之事。但第二天,被救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来部队谢恩。1979年,梁沛农获得空军部队“学习雷锋先进个人”、“新红旗突击手”等称号,并被推选出席万人表彰大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开小餐馆到创建可高集团

1983年,梁沛农复员后被安排到地方的粮库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至此,梁沛农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安稳的人生路。但是,颇有想法的他却在1994年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我意识到,发展经济将是国家未来的重点方向,抓住这个机遇,出去闯,才能脱贫致富。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梁沛农说。单位老领导劝解他说,外面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不要冲动,出去容易,想再回来可就难了。梁沛农心想,如不下海,就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出去闯,总是一个机会,也是对自己的锻炼。

就这样,梁沛农踏上开往南宁的班车。面对一个从未到过的陌生城市,他很迷茫,半个月过去了,没找到工作的他,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就在他走投无路时,无意间他从一位小店老板那里得知,南宁警备区北湖接待处的一间早餐店生意一直不好,现正在对外承包。梁沛农立即赶回老家,通过岳父、小姨子东拼西借地凑够了6000元钱,承包下了这个餐馆。

开餐馆,是一件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活,梁沛农带领员工每天凌晨4点起床,早上卖早餐、晚上卖小炒。没多久,他诚信经营、热情周到的服务换来了客户的信赖,多年冷清的店面热闹了起来。半年后,梁沛农继续扩大经营,将旁边店面一并租下。

梁沛农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部队领导的信任和赞许,部队决定将警备区北湖接待处所属的招待所承包给他。梁沛农让招待所扭亏为赢的同时,也为自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善于抓住机遇、不断寻找机会,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梁沛农多年经商的最大感受。

在随后几年中,梁沛农不断抓住机遇,先后成立了南宁畅春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畅春湖毛皮制品有限公司、南宁畅春湖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成功了,也赚到钱了,但梁沛农却整晚睡不着了。他琢磨着,接下来事业要做大,知识和理念却跟不上,遭遇这样的瓶颈将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他归结为是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视野不广。他决定到清华大学就读MBA工商管理研习班,苦读三年后,于2007年12月取得清华大学国际项目总裁班结业证书。此时的梁沛农就如充了一次电,非常有底气地成立了可高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这是一家以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商业运营、文化传媒为主,集建筑工程、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梁沛农对可高集团是这样定位的:“打造公司荣誉,增强经济实力,维护职工权益,争创社会价值。”他明确了可高集团回报社会的宗旨。在团队管理中,始终以“不求近利益,力谋远大志”的精神为动力。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是最保险的,梁沛农当然知道这点,他原来做过餐饮业,承包过招待所,开发房地产,他可以在这些已熟门熟路的行业做下去,特别是房地产业,众所周知这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但2007年以后,梁沛农却扩展到了上述范围。这当然获益于在清华的学习,也获益于身边好友对他的劝告:“企业要想长青,鸡蛋就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确,企业要抗风险,还需自身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和优化的业态布局。梁沛农要带领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便是他下的一盘好棋。2012年,一个超大规模的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在可高集团总部卓然成型。可高集团计划十年磨一剑,用10年的时间,投资数亿元,对广西宾阳县黎塘镇镇龙山风景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将其打造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运动、生态人居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区。《光明日报》2012年2月走转改时刊登文章《自然景观可以“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对可高集团筹划开发镇龙山风景旅游区项目进行了特别报道。文章说:“在对广西宾阳县黎塘镇黄茶村的镇龙山进行可行性开发考察时,可高集团发现,由于近几年这一地区与外界山路的开通,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情况下,产生了乱砍滥伐的现象,沿路种植的速生林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掠夺性的破坏。梁沛农认为,合理的开发,不但可以有效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可以给山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伴随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群众从得到的切实利益中,看到优美景色的价值,会提升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因此,保护中的开发,不是破坏,而是有效地保护。”

梁沛农不忘创建企业的初心,那就是要回报社会,他说:“旅游产业是一个公益事业。比如现在旅游与农业相关,项目运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受益问题,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会因旅游开发而遭到破坏,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和保护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旅游开发。”梁沛农通过努力,于2015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区发改委将其“龙州天琴谷文化旅游度假区”列为在建重点项目,使得项目规划“一轴一带三功能区”包括养生、养老项目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涉足IT行业。2012年4月28日,梁沛农的企业迎来另一标杆作品的面世。有着“南宁中关村IT新地标”之称、拥有南宁最大立体停车库的可高至胜商贸广场开业典礼在南宁星湖路8号隆重举行。

进军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公司的成立,是企业业态多元布局的一步具有战略意义的“棋”,也是他响应党中央“文化强国”号召的一个积极举动,他与多家媒体和电讯运营商合作,成效显著。

在涉足新领域的同时,可高集团的老本行“房地产”继续做强。2011年至2014年,桂林可高漓江1号、阳朔一尺水国际大酒店、河池启航嘉园等项目建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中,阳朔一尺水国际大酒店这座当地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不仅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更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梁沛农满怀信心地说,可高企业是奔跑型企业,面对市场改变,一定带领可高全体员工把正在投资建设的宾阳可高美霖大酒店、融安大洲岛养生项目也要建成当地行业的新地标。

爱心与责任感并重

从贫困走向富有的一路打拼后,许多企业家往往会心怀感恩之心,梁沛农也不例外,重要的是他会在点点滴滴中渗透着自己的爱心。梁沛农是一个对家庭、对朋友、对企业、对社会责任感很重的企业家。

在扶贫济困中,大家时常能看见梁沛农的身影。

2009年,广西隆安县罗村的村干部慕名找到梁沛农,希望他能捐点钱给村里修路。这位村干部告诉梁沛农,他们村现有人口5700多人,7个自然屯、35个生产队。村里至今没有1米水泥路,只有一条窄小的泥泞小路能通往外界。道路难行,车辆无法进入村中,村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因运输不便而无人收购。梁沛农立即捐资10多万元,资助罗村修路。村民们称这条路为“沛农路”,这是村民们对梁沛农的质朴回应。

别看梁沛农的外表很刚硬,内心却深藏柔软。

2010年的一天,有三名十七八岁的小孩找到正在隆安县罗村工作考察的梁沛农,三个孩子全身湿透,手中拿着高考录取通知书急切地向梁沛农讲述着自己的情况。梁沛农听明白了,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没有学费的他们在一愁莫展之下想到了河对岸的“有钱老板”梁沛农,为了节省路费,他们干脆游泳渡江过来找到梁沛农。梁沛农听完孩子们的介绍,就将自身带有的37000元现金分别给了这三个孩子,临别时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有需要再来找他。这事过去之后,梁沛农也就忘了,没想到几年后的一天,曾经接受资助的一个小孩给他打来电话说,三人毕业之后都有了好的工作,感谢梁沛农当年对他们的帮助。

还有这么一件事:公司建了一栋房子,有位女士租了下来办了一所民办小学,有一天,这女士却来到梁沛农办公室,哭着说租金太高,学校办不下去了。梁沛农一听就急了,学校必须得办啊,否则上学的孩子们怎么办啊?梁沛农当场决定只象征性地收点房租。事后,梁沛农的儿子跟他急了:“你差不多不要租金了,可对方拿这个房子一年也要挣个二三百万呢!”梁沛农的急脾气上来了,“学校没有了,那些孩子怎么办?!”至此,谁也不敢在梁沛农面前说这事了。

梁沛农特别注重教育,因为在他看来,教育可以改变贫穷的际遇。2001年捐款1万元修建南宁地区建民族中学大门;2005年向百色市西林县希望小学30名女童捐学费7000元;2006年组织公司员工捐款5万元,送到隆安县都结乡中心小学、布泉乡中心小学、江南区苏圩镇敬团小学、新德小学20名贫困学生手中;2007年1月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组织第四届“爱心改变命运”主题活动,组织公司员工带头捐款、捐物20万元;捐150万元给广西龙州县的金龙中学建可高教学楼……

在梁沛农捐助的项目中,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当然,比起许多民营企业来说,可高集团的社会慈善开支不算多。在梁沛农看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各方面投入和开支的均衡之上,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自量力,基于决策人员的头脑发热,胡乱捐款,到处承诺,这样的企业是无法持久经营的。商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带领考察团到广西可高集团时说:“梁沛农的企业在全国,乃至广西都不算大,但他履行好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公民的责任,他捐出的钱,和别的企业家捐一亿元钱、十亿元钱,完全是在同一个天平上。”

梁沛农是南宁市人大代表,多年来他积极建言献策。他说:“我做人大代表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考虑着如何为民办实事,为民说真话,维护和树立良好的人大代表形象。”他的很多建议都得到采纳。比如针对南宁市街头很多四肢健全的人驾驶残疾人电动车违规运营一事,梁沛农就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侵犯了残疾人的权益,还扰乱了交通秩序、破坏了南宁这座城市的形象。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一天的时间,全南宁市就扣缴了9000多辆非法运营的残疾人电动车,城市街景也变得整洁美丽了。梁沛农在平日的生活中,非常关注一些容易被他人忽略的社会现象,特别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存现状,用他真诚的呼吁,尽到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

梁思宁篇5

小学低年级组:

戴晨辰 傅子修 高域溪 洪 果 洪恺颉 洪潇雨 胡佳琪 胡若萱 李晓康 李远豪 林 轩 刘宇辰 刘雨昕 倪盛妍 邱 倩 吴冠霖 郗浩博

谢安宁 杨俊楠 余昊明 张 淼 张方智 张馨匀 张颜开 张语涵 张中元 赵 枣 郑 岚 郑潇博 钟茳俊 朱恩泽 朱小雨

小学高年级组:

陈 曦 陈 陈春淼 陈芷琳 段添宜 傅章杰 黄贝贝 金 也 李 阳 刘语恬 楼航戈 马铭慧 毛 顺 牛田雨 石洋叶 汪志毅 王 璐

王 子 吴 灏 吴 艳 吴 悦 吴 樊 邢涵驰 许力文 姚瑞欣 张炜杰 张文豪 张夏楠 张晓雯 郑佳怡 周丽宽 周禹彤

中 学 组:

陈梓婕 付晨杰 黄 楠 黄 颖 刘君婧 楼家成 任蔷羽 孙一歆 徐晨毅 叶明磊 张慧如 张洁洋 张淼杰 张千帆 郑 婷 朱文清

银奖

小学低年级组:

陈若识 陈滢淇 陈予情 傅晓彤 葛子言 胡峪宁 黄柳微 黄修远 贾宸宁 蒋环骏 金嘉宁 李婧恒 李晓越 梁 博 林 晨 卢笑祺 马 毓

毛韩熙 毛洁 邵俊涵 沈益凯 沈哲凯 盛意凉 施 展 石雨 田佳炜 王贝宁 王井文 吴淑艳 邢云舒 徐 昊 徐铭禅 徐若楠 徐一诺

杨乐溢 杨小丫 应浩源 张 锴 张 浪 张 倩 张 扬 张 扬 张博涵 张晨萱 张锦鹏 张隽齐 张艺薰 郑 烨 郑博 钟方涛 钟嘉羽

朱乐毅 朱源 卢于钧安

小学高年级组:

蔡题 蔡烨滢 陈 诺 陈 曦 代竹筱 郭淑怡 侯亚辛 胡 蝶 黄翠英 黄飞扬 黄璐瑶 黄沁 黄彦淞 黄杨优 黄艺炜 黄越欣 贾达铭

贾杭杰 江翠君 姜屹菲 蒋 晗 蒋昊桐 蒋荠樊 金晓璇 李冬梅 李扬凡 梁浩轩 刘思佳 刘心灿 柳凯译 楼画意 楼俊豪 楼晴昕 楼雨欣

罗金宇 毛心怡 倪银凤 聂 璐 聂鹏昊 潘天宇 芮蔚志 盛 钧 盛 彦 盛晓毓 孙 淼 汪静雯 王 颂 王 峥 王嘉樱 王俊媛 魏赞辉

吴佳棋 吴思齐 吴筱萱 吴梓妍 谢嘉峻 谢思奥 谢思奥 徐睿康 徐照 俞景杰 虞雅娜 曾忠杰 张 扬 张 震 张晨茜 张奕阳 章梦琪

赵芳睿 郑 艺 钟之羿 周 童 周昂霄 周虹妤 周思萱 朱 淼 朱 怡 朱宸昕 朱亦纯

中 学 组:

陈宣义 陈奕敏 成 涛 郭 凤 黄 霞 黄湾婧 贾天曦 金东燃 李浩粲 梁展晟 廖月娥 林茜莺 楼 奕 马 湛 石晨泓 吴 越 吴青杭

徐佳宁 许倩倩 叶晨馨 叶颖颖 虞馥榕 张嘉琦 张萱莹 赵路阳

优秀指导教师奖

陈献献 洪小敏 洪燕芳 李 通 李京平 刘 岩 柳坚卫 楼志勤 邵崇星 王慈香 王晓鹏 吴 艳 吴 媛 吴小青 邢亚云 徐灵俏 徐素珍

徐紫娟 叶光鑫 虞海利 张 烨 张财娜 张翠红 张道旺 张慰萍 张小英 张旭莹 张雪梅 章毅刚 郑红梅 郑素贞 钟华奇 钟旭艳 周建喜

优秀组织奖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马良小学)

浙江省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三小学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

广东省始兴县实验小学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小学

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四川省宜宾市建国实验小学

梁思宁篇6

我叫奇迹,名字很奇特,人却很平凡,我成绩平平,相貌平平,就因为有太多的“平”,以至于班上的同学几乎把我遗忘。只有吴雨对我好。我俩一起上学,放学,聊只有我俩听得懂的事。我一直不敢有太多奢求,特别是对于梁思婉那些女生,她们都是一些在班上很活跃,在学校里有些张扬的女生,是一群我很想接近却又遥不可及的女生,所以,我宁愿躲在墙角,做一棵没有阳光照耀的小草。

今天到底怎么了?窗外的阳光怎么突然照到我这里来了?

后来的日子更是让我觉得活在梦里:梁思婉主动找我聊天,主动和我一起上下学。每次老师叫她做什么事,她也会第一个叫上我。我像是一只被人遗弃了很久的小鸭子,现在突然被人捧在手心,有些措手不及,受宠若惊。

吴雨拉着我的手,说梁思婉这么突然地热情对我,一定别有用心。我笑着说怎么会呢,她只是想和我做朋友罢了。吴雨摇着头叹了口气,说奇迹你就是太单纯人善良了。我也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如果这只是个梦,我宁愿永远也不要醒来。

下午,我在座位上一边慢吞吞地收拾书包,一边认真地想着明天到底送什么牛日礼物给梁思婉好。正当我苦思冥想拿不定主意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奇迹,我听说,你爸是文化局的。对不对?”“嗯。”“那……你看……明天是我生日……你可不可以找你爸爸要两张下个星期演唱会门票送给我当生日礼物?我……那是我最喜欢的歌了哦!门票又卖光了,所以……”梁思婉一脸恳求地望着我,等待我的下文。我张着嘴,一时语塞,因为我妈妈一直都盼着下星期的演唱会好让我们一家子聚一聚,门票又只有三张,我怎么好开口呢?

“我,我爸爸……只有三张……他说……要带我和妈妈去看的……我想……他不会……”“行了!”我吓了一跳,迎面而来的,是梁思婉愤怒的目光,“不给就不给,还找什么理由!你以为你很了不起吗?早知道你不给。我之前就不该对你那么好!”她说着,转过身气呼呼地朝外面走去,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下一个落魄的我,一脸委屈地愣在原地。

梁思宁篇7

作为一位成功的父亲,梁启超有几个标志性的家教元素:

爱国如家

在梁启超的心中,国家占有非同寻常的比重。1915年,袁世凯欲,梁启超挥毫写下《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抵制复辟逆流,还没发印,袁世凯托人送来20万元贿赂梁启超,梁启超不仅拒绝了袁世凯,并将此文抄录一份寄给袁世凯。愤怒的袁世凯遣人威胁 :“君亡命已十余年,此种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梁启超毅然将此文发表,并绕道香港,赴广西发动护国战争。

他在饮冰室题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1919年,梁启超欧游归来前夕,在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梁启超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梁氏后人的血脉,他的9个子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7个留学海外,面对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国内,与自己的祖国休戚与共。还有3个子女直接投入革命的战争之中。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与长儿媳林徽因,宁愿在四川过着清贫且疾病缠身的生活,仍顽强工作,断然拒绝日本的物质利诱和美国的高薪聘请。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的十几年间,梁思成夫妻踏遍中国15省,200多个县,考察古建筑,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使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辉。北平解放前夕,围城,梁思成帮助标明城内古文物、古建筑位置,以免遭到炮击,为保护古都、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四处挖掘文物,得手后即偷运出国牟取暴利,梁启超觉得中国不能放任自家的宝贝被人夺走,中国学者应该努力建立自己国家的考古学科,受此影响,次子梁思永选择考古。

1949年9月,梁启超九子梁思礼刚刚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就从旧金山港乘船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后来他对于当初的回国选择如此阐述:“我有个好朋友留在美国,后来他任美国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任中国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我们地位相当但收入相差很多。有人问我,对此作何感想。我的回答是,他研制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而我研制成功的东风五号导弹是保卫祖国的,这就是我们的差别。”梁思礼说:“我父亲传给我,或者我的基因里头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爱国’。”

淋漓尽致地表达父爱

与其他传统、保守、寡言的深沉父爱不同,梁启超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甚至常常挂在嘴边、笔端,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也无不渗透着他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爱。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堪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这位“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文字豪杰在给孩子们写信时,却是罕见的温柔、嗦、流水账。

梁启超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一点:“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

梁启超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给小儿子思礼的代号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对其他子女的称呼也全是“小宝贝庄庄”、“达达”、“忠忠”等,发自内心的亲昵。

1910年,在梁思顺17岁生日时,梁启超特意做了一首长诗,送给他喜爱的“宝贝思顺”,勉励她治学要有恒心,立志做一名中西兼通的人。

在给次女思庄的信中,梁启超这样写道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长女思顺)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父爱。思庄排行第五,按理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最不受宠,但梁启超非但没有忽略她,反而让思庄感觉自己在父亲心中极为特殊。

梁启超对所有子女都关注、欣赏,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他曾给当时身在国外将要结婚的思成写信说:“你们若在教堂行礼,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国习惯叫作‘思成・梁启超’,表示你以长子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

梁启超生前,成家的仅长女、长子,他充沛的父爱也无私地惠及了女婿、儿媳。他赞女婿周希哲“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写信给梁思成、林徽因,表达对他们婚姻的喜悦:“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以子女为友

梁启超对待子女,谦逊、敏锐、自省、坦诚,堪称一位与时俱进、勇于认错、既不假道学、也不老顽固的“无代沟”好爸爸。他对子女的个性选择和发展意愿,从来都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场,谆谆劝诱,从不让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断为圭臬。

梁启超会像知心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心情告诉子女。梁思顺是梁启超的长女,一家人客居日本时,她就经常帮父亲做资料收集和翻译,担任工作助手。梁启超返回国内后,写信时,常常会把自己在政界的活动和感受告知她,用家书来排解自己抑郁的心绪。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梁启超会给子女建议,但从不替子女拿主意,更不会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

如思庄选专业,他一开始希望她选学生物,写信劝勉,后来了解到她没兴趣,便又写信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再以梁思成的婚事为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梁启超的挚友,梁启超和林长民想做儿女亲家,更加亲密。但梁启超在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认识的同时,明确告诉当时才18岁的梁思成和15岁的林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最后还得由你们自己做决定。事实上,这个决定又过了4年才最终做出。

梁思礼年近九旬时还常常想起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除了以上谈及之外,他更关注对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循循善诱。”

梁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几十年来,梁家的凝聚力始终很强,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年龄最大,谁就是家里的“头”,经过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家中一切重大事件都由他最终拍板决定。

细节上无微不至

除了给儿女们讲做人的大道理,梁启超还非常注重生活细节的具体关怀,儿女们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看什么课外书,如何保养身体,如何培养业余爱好,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劳逸结合等,他都会一一指导,详细叮嘱。

1923年5月,梁思成因车祸受伤住院,梁启超一方面从生活上、心理上关怀,一方面还指导他读书,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

梁启超还特别注意向孩子传授学习方法,尤其常向他们讲述自己做学问的诀窍:“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的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看越觉得这话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对于儿女们的恋爱婚姻,梁启超更是关心。大女儿梁思顺和大儿子梁思成都是由他牵线搭桥,再让儿女自由恋爱,促成婚姻。乃至于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欧洲旅行结婚的具体路线,尤其是回国路线,梁启超也给安排得十分妥当,这对于一个繁忙的社会活动家和大学问家是很少见的。

即使是在吃饭桌上,梁启超一方面给孩子们以十分平等的地位,一方面也不忘给子女们传播各种知识。他的外孙女吴荔明记称:“当年在家吃饭时,除了梁家几个较小的孩子不上桌吃饭,每天都有一大桌人吃饭,大多是亲戚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天津家中吃饭也很自由,公公坐在中间,必等人都到齐后,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开始吃,他在饭桌上天南海北不停地讲。谁先吃完饭谁可以先走,有时公公和婆婆吃得慢,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人,也毫不介意,他仍和婆婆兴致勃勃地聊天。谁吃完了离开桌子,又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都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因此,全家把吃饭看作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既可饱餐一顿,又可聆听公公有趣的谈话,每到这时大家都无拘无束地围坐在一起,十分高兴。”

为送子女上学不惜成本

为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梁启超可谓不惜巨资,宁肯别的方面节省一点,也绝不让孩子上差一点的学校。

他在家信中,常常劝导儿女们不要为上学的经费计较,他的孩子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成,先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梁思永,先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梁思忠,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和西点军校;梁思庄,先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后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梁思达,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梁思懿,先入燕京大学学医,后又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梁思宁,先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日本侵华,自愿投奔革命,参军抗日;梁思礼,先入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梁启超不仅倾其所有让子女上好的学校就读,还在家中办实验室、开国学班,都被传为佳话。

思顺作为长女,曾随父母在日本生活,当时神户没有适合华侨子弟的学校,梁启超就亲自在家教女读书,并专门请了家教教数理化,还在家里建了一座实验室,让孩子们在遇到想不通的理化问题时,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理解。

1924年以后,几个大孩子出国留学,梁启超忙于政事,自觉对身边几个年纪小的孩子教诲不多。于是决定让思达、思懿、思宁休学一年,专门聘请了谢国桢做家教,给他们补习国学、史学。

梁启超还经常为子女购买图书和各种学习用品,在其书信中有相当的篇幅是讲购书的。1912年梁启超一回到北京,就为远在加拿大的大女儿梁思顺买《东坡集》、《韩柳合集》等。为使二儿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研究上有所进步,梁启超亲自为他联系自费参加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的考古发掘,甚至还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联系,让梁思永自费参加其在西北的考古活动。

为了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建筑学上大展宏图,梁启超专门筹集了五千美金,让毕业新婚的他们取道欧洲回国,兼度蜜月和考察,这番张罗是在梁启超去世前仅一年,当时他身患肾病,时常便血,极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虽然学富五车,但是对待子女,梁启超从来不倚老卖老,独断专行,而是给子女充分的自由,非常重视子女的兴趣,让他们自己选择未来的路。

1927年,思庄读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满一年,该选具体专业的时候,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当时在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遵从了他的意愿,但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的课无法引起思庄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向大哥思成诉说。梁启超知道后,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都给予全力支持。

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梁启超说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梁思礼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也得益于兴趣的驱使。

在指点孩子如何做学问上,梁启超反复强调学习要“求理解”,不要“强记”,且要劳逸结合,“多游戏运动”,尤其注重心性的养成,“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梁思成所学的建筑学乃是极为专业之学科,梁启超在写信给他时就建议他“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对于次女梁思庄,梁启超也有同样的建议:“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相对学业,梁启超更关心孩子们的身体。思庄初到加拿大留学时,刚开始学业不顺,后来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升入大学,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因为你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长子梁思成好学不倦,梁启超尤其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写信都要询问。

梁思宁篇8

关键词:宁天城际;轨道桥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桥面系

Abstract: The elevated bridge Ning days project of intercity rail transit 32.7km, civil construction period of only 14 month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oose reasonable scheme of bridg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and surround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bridge across the board overall beam type, mound, construction method, deck-based program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Key words: ningtian intercity; railway bridge; technical standards; design principles; bridge deck system

U442.5+9

根据《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南京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由1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8条都市圈轨道交通线路组成,线网总规模约775km。宁天城际一期工程南起浦口区大桥北路站,北至六合区金牛湖站,全长约45.2 km。全线共设17座车站,其中6座地下站,11座高架站,地下线约11km,高架线约32.7km,路基段约0.5km,过渡段约1km。

由于全线高架段较长,占到线路总长的72%,因此选择合理的桥梁方案在造价、工期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1 区间桥梁工程概况

1)高架线特点

全线高架段共分三段,分布在规划江北大道路中隔离带和路侧绿化带、规划金江大道的路中隔离带敷设,沿线跨越42个路口、9条河流和铁路2条。

2)自然地理状况

线路沿线地形有一定起伏,地貌类型较为复杂,大致可划分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侵蚀堆积岗地、长江漫滩平原及河流冲积谷地等几种地貌类型。沿线路走向的浅部土层工程地质变化较大,表层为松散的杂填土,以下依次为粘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卵砾石及风化程度不一的砂质泥岩等。基岩埋深由南向北逐渐较深,为9~40 m不等。主要持力层的强风化及中风化砂质泥岩承载力为400~1 500 kPa 。线路所在地区的地震强度为7 度。

南京地区气候带属北亚热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 3 ℃,最热日平均气温27. 3 ℃,最高气温达43 ℃,最冷日平均气温1. 8 ℃,最低气温达- 9. 3 ℃。

3)与道路的关系

高架区间与现状道路关系有路中与路侧两种,控制方案选择的主要为路中段,尤其是在现状江北大道路中敷设的段落。江北大道目前为双向6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近期改造成双向10车道(6快4慢)的城市快速路,工期与宁天城际基本同步。

宁天城际路中段与道路位置关系

2 主要技术标准

(1) 线路类别 城际轨道交通;

(2) 正线数目 双线;

(3) 最小曲线半径 区间正线:一般650 m ,困难条件300 m;车场线及辅助线:200 m;

(4) 最大坡度 区间正线30 ‰,辅助线40 ‰;

(5) 轨距 1 435 mm ,采用60kg/ m钢轨、无缝线路、无碴轨道(地面线路部分为有碴轨道) ;

(6) 电动车组选用B 型4 轴电动车组, 轴重≤14 t ;

(7) 编组初期、近期、远期列车编组均为6 辆;

(8) 牵引种类电力;

(9) 线网电压DC1 500 V、架空接触网供电;

(10) 线路设计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高架和路基区间有条件地段预留运行速度120km/h的线路条件。

3 桥梁设计总体指导原则

(1) 桥梁设计必须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并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技术。

(2) 全线桥梁设计要力求统一风格、统一设计、统一材料。

(3) 由于全线常规标准跨占桥梁工程投资的70 %以上,因此要充分做好常规梁跨的设计比选和优化工作。

(4) 高架桥梁梁式、墩型的选择要遵循结构受力合理、外形美观、梁墩配合协调、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原则。

(5) 桥梁结构应构造简单、力求标准化、系列化、并尽量减少结构类型,便于设计、施工和养护维修。

(6) 桥梁上部结构应尽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作为永久性建筑物,要有良好的耐久性。

(7) 桥梁跨径应根据城市的景观、经济、方便施工等因素进行优化比选,一般区间采用经济跨径20~30m 为宜,特殊地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8) 高架桥梁设计要研究确定合理的桥面结构布置形式,满足各相关专业要求。

(9) 桥梁设计应满足限界、抗震、防迷流、环保、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10) 桥梁结构设计应结合桥跨结构、轨道结构类型、支座布置等综合考虑梁轨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并根据受力特点进行合理的荷载组合。

4 桥梁方案

1)标准跨径

桥梁孔跨标准跨径的选择应根据结构要求、城市景观、施工技术和美学等条件来综合考虑。鉴于高架结构平均高度为10 m 左右,因此跨度采用25~35 m为宜。经比较,最后选择标准跨度为30 m。另外,也方便与并行的新建城市道路高架桥孔跨协调一致。

2)结构体系

本线高架线路较长,大部分路段沿道路布置,运输条件较好,高架站间距较大,标准段适合采用预制架设,故结构体系推荐采用简支体系,只在小半径曲线段及特殊节点处采用连续梁或其他结构体系。

3)梁型

综合考虑宁天城际与周边道路的关系、周边环境以及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法,特对双箱单室箱梁、单箱单室箱梁两种梁形进行比选。

(1)双箱单室箱梁

优点:受力清晰,施工工艺成熟,经济性能较好。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以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

缺点:施工中桥梁架设完毕后,须部分现浇桥面板。

(2)单箱单室箱梁

优点:结构整体性好,经济性佳;适应性好,可方便的用于区间曲线、渡线段;采用预制架设时,减少了二次现浇等工序。

缺点:梁体自重较大,吊装重约400吨,运架方式选择余地小,须桥上实施运架。

(3)景观效果的比较

梁型景观效果比较表

(4)梁截面综合比较

梁型截面综合比较表

双箱单室箱梁相比单箱单室箱梁运架梁方式较为灵活,受车站及节点桥施工干扰小,对运架设备要求低,故本标段推荐采用双箱单室箱梁。

4)墩型

结合南京市近几年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及江北大道的桥梁方案,再考虑墩梁的协调匹配,本次设计构思以下三种桥墩方案。

方案一:T形墩,样式古朴,形似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与六朝古都极为相称,简约现代的小箱梁与优雅古典的T型墩完美组合,走在桥下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增添一丝古城韵味,并借青奥会向世界展示南京的古都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本方案造型简洁,受力明确,整体景观效果好。

方案一效果图

方案二:桥墩外形采用花瓶形状,采用流线线条,加上正面刻槽勾画,简洁之中赋予韵律,其正向视觉冲击力强;墩身在不同墩高时,可通过直线段变化来适应。桥墩施工时可一次成模,且不同墩高其模具相同,在工期、经济上具有优势。方案效果图如图所示:

方案二效果图 方案三效果图

方案三:外形同样采用流线线条,在满足受力的同时增加了桥梁下部结构的通透性,但是桥墩横向尺寸较大,尤其在路中绿化带中设墩时,需要的绿化带宽度较大,一般的绿化带难易适用。

以上各种墩型比选结论见下表:

墩型比选表

综合以上比较,方案一墩型与上部结构匹配最为协调,景观效果最好,故将方案一墩型作为推荐方案。

5)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的选用应因地制宜,视高架桥梁总长,桥梁结构的跨度、孔数、截面形式和尺寸,地形、气候、运输条件,设备能力、设备的周转使用,车站、结点桥的位置与数量等综合条件来选择。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标准梁施工方法主要有整孔预制汽车吊吊装、整孔预制架桥机运架梁和现场浇筑等几种方式,各施工方法特点简述如下。

(1)现浇工法

现浇施工方法是国内轨道交通普遍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现浇梁在南京轨道交通施工中有大范围应用,设计、施工技术成熟,造价普遍较低,施工组织灵活。其缺点桥梁的内部质量和外观与预制梁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容易出现全线桥梁质量参差不一,外观相差较大的现象,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2)标准梁整孔运架施工方法

整孔运架方案节约沿线施工场地和时间的特点适合于本线大部分段落位于道路路中绿化带的特点,减小了对占用既有道路的面积和时间要求。线上运梁的特点,施工时不会对交叉道路的交通产生影响,但该方案容易受车站结构及节点桥梁施工进度控,且运梁车则无法过岛式站,需分段运架梁。

(3)整孔预制,汽车吊装

整孔预制,汽车吊装方法也是线下运输的运架梁施工方法之一。该方案不受车站,大跨节点桥的施工进度影响,汽车吊更加方便灵活。适应线路线形变化能力强。但由于是整孔线下运输,梁重、尺寸较大,对运梁道路的线形,承载能力要求较高。而且运梁车走行速度缓慢,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

架桥机架设 梁上运梁

本工程虽然线路较长,但线位周边有多处空地可用于建设梁场,合理的梁场布置将有效的减少运输距离,而且结合江北大道改造工程实施,可占用预改造的车道作为施工便道,该工法线下运输的困难可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该工法方便灵活,架设速度快的特点得到有效的发挥。

综上,统筹考虑工程投资,工程进度的需要,结合规划道路改造要求,周边规划用地的特点,推荐全线采用整孔运架和汽车吊装结合的方案,仅在大跨特殊结点桥采用现浇方案。

5 桥面系专题

为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营,合理控制土建投资,桥面系布置采用桥宽随接触网立柱变化方案。

此方案在曲线半径R≥400m非接触网地段桥梁宽度为8.8m,在曲线半径R<400m的非接触网地段桥梁宽度为9.0m,在接触网立柱地段桥宽10m。如下图所示:

一般直线段,无接触网支柱

一般直线段,有接触网支柱

挡板:采用工厂加工轻质混凝土板,现场组装。

电缆:采用电缆支架+电缆槽,所有供电电缆和通信电缆均放在电缆支架上,信号电缆放置在电缆槽中。

接触网:接触网位于桥梁两侧桥面板上,位于挡板内侧,在接触网地段,电缆可从立柱内侧通过。

声屏障:声屏障与供电电缆共用一个预埋件和工字钢,声屏障安装在工字钢外侧翼缘内侧上,并用楔形块顶紧,电缆支架安装在工字钢内侧翼缘上。

6 结论

宁天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高架线路长,建设时间短,在反复比选综合考虑后选用了整孔预制双箱单室箱梁,整孔运架和汽车吊装结合的施工方案,配以外形古朴的“汉服型”桥墩,既保证了施工的便捷和高效性,又不失整体美观效果,为南京地区轨道交通桥梁往预制架设体系发展积累了新的建设经验和思路。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2[S]

宁天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何宗华 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说

梁思宁篇9

关键词:永宁寺雕塑 魏晋美学 艺术特征 风格演变

1 永宁寺及出土佛教造像简介

1.1 永宁寺简介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

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长。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这是《洛阳伽蓝记》中永宁寺塔的一段描写,永宁寺是排名第一的古寺,而永宁寺塔,以其他佛塔无法匹及的高度,而被称为通天之塔。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毁于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自始建到毁废,总共才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

1.2 永宁寺建造的时代背景 永宁寺的建造是在一个佛教盛行和思想文化开放的年代。在洛阳北魏永宁寺的遗址发觉过程中,出土了1560多件彩塑残块,题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佛、菩萨、弟子;另一类是各类供养人等形象。永宁寺出土泥塑无论大小,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小型者比如弟子头像,残高数厘米之间,头像五官俊朗,笑容可掬,惟妙惟肖。大型者佛面,其中一件残高20厘米,风雨饱满的面庞,慈祥中透着端庄,深沉中含着宁静,嘴角微翘,面带笑意,显示出佛祖对于尘世的悲悯与宽容。

2 永宁寺造像的艺术特征

挖掘清理永宁寺塔基的过程中,总共出土了2000多件泥塑像的彩色残件。这些残件包含人物塑像和景物塑件,其中以人物塑像为主,这些塑件都与当时塔内供佛的雕塑品有关。塑像不论大小,均采用身、首分别制作,将颈部末端插入胸腔,并以细沙将结合部磨平的制作方法。自始至终坚持手工雕塑,体态自然,富于个性。

2.1 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在永宁寺出土佛教泥塑残块中可分为以下几类:

2.1.1 主尊佛像。主尊佛像残件主要发现在大型塑像中,塑像颏下到眼睑高度为24.5厘米,双颊间距23厘米,头部高度约为40-50厘米。如果按照坐佛头长与身高1:4的比例,或者按照立佛头长与身高1:6的比例,这件塑像高度约为2-3米,是永宁寺目前出土最大的塑像。佛像的面部已经具有了中国化的脸庞形象和气质神韵,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2.1.2 胁持菩萨塑像。在永宁寺出土的大、中、小型塑像中都有菩萨形象的残件,但中型塑像中的残件数量较多。中型塑像比等身像略小,残块主要有头、颈、手、身躯、足等。头像残件有10多件,五官颇为相似,都是长弯眉、直鼻梁、大耳垂、薄唇小口、嘴角上翘,头发皆为细密直线纹发髻,面部为长圆或方圆。

2.1.3 胁持弟子塑像。弟子形象的塑像在永宁寺出土的大型和小型像中均有发现,数量不多。如大型塑像中有2件约等身大小的残身像,均为身披袈裟的立像。这些弟子象面目形象特征刻画极为生动。青年者头顶浑圆,面部丰润、神态平和安详,五官清秀憨态可掬,善良中透着稚气。年长者头形长方,面部较为清瘦,脑后枕骨凸现,顶骨中间隆起,方形脸棱角明显,眉头紧蹙,高颧骨,宽鼻梁,嘴角微翘。

2.1.4 僧侣群像。在出土的残件中,小型半浮雕影塑像数量比较多,其中又以僧侣人物塑像居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土的近二十件不蓄发头像,这头像均无发无须,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面部形象皆有差别,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含蓄微笑表情;二是二十多件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的坐像,这些坐像大都双手拢于袖中拱于胸前,坐姿安稳。

2.2 礼佛图人物塑像 塔内神龛内饰以供奉佛教像为主,而在龛内主像周围或龛外壁面,则塑有一些当时帝王贵族宗教活动的礼佛图或经变佛教传故事场景的半浮雕。如有一件立像内着曲领中衣,外穿交领广袖衣,下系宽褶长,身姿体态具有高贵气质,衣着雍容华贵,颇具帝王仪相。数量较多的似侍从人物的立像,他们身着交领广袖衣或者肩覆披帛手中持物或不持物;以及许如武士之类的仪仗人物立像,他们身着皮质或扎甲式裲裆服装或者胡服手中持物或者不持物。

2.3 佛龛塑件 在出土的众多泥塑件中,有一些龛饰、像座、楣弓、帷幕、背光和壁画等残件。楣弓残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这些残件身体形象有许多像龙的。由此来看,永宁寺木塔内的佛龛外形,主要是由双龙或四龙身结合构成龛楣下部的圆拱额、龙首反顾于圆拱额中间的尖拱状龛楣形式,这也是当时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窟龛楣造型。

3 永宁寺造像风格演变的原因

3.1 永宁寺造像风格的变化 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神龟二年(519年),永宁寺木塔建成,该塔毁于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自始建到毁废,总共才经历了短短十六年的时间。考虑到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七月胡太后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幽禁生涯,我们认为永宁寺塔内彩塑的制作及完成,很可能是在正光元年七月之前。笔者通过对洛阳城南龙门石窟古阳洞与宾阳洞的研究发现,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魏的佛教造像发生了风格上的变化。而永宁寺的建造正式在这一时期,所以永宁寺佛教造像体现的一种承前启后的风格。永宁寺泥塑像标志着一种新的造像风格似乎正在孕育之中。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人物形体方面的变化。迁都初期的造像,形象呈现为身形羸瘦,佛与菩萨的形象似乎被夸张地拉长。这种瘦而弱的体态体现了魏晋“风骨”。上述风格在公元六世纪初发生了变化,最初消瘦而长的脸部因为整体面部变胖而给人以中原汉人的感觉。从景明年间对佛像追求羸弱到熙平左右追求的瘦而有骨,都显示了北魏后期“褒衣博带”样式,最终佛像逐渐成熟,永宁寺北魏造像的这一演变过程是具有普遍性的。

3.2 南朝张僧繇的影响 张僧繇,梁武帝时期的名画

家,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擅长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张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来艺术之长处,在中国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传神逼真。唐代的张彦远描述“张家样”的特征为“象人之美,张得其肉”、意思是张僧繇塑造的人物以富有肉感为基本特征。

根据四川博物馆收藏的为数不多的南朝佛像,我们从这些佛教造像中能够感受到“张家样”风格的基本风韵和神采。他们富有肉感的圆脸搭配紧凑而娟秀的五官,弯眉细眼以及略带笑意的小嘴,菩萨头戴宝冠,颈佩项链,褒衣博带,有着南方人的特征。“张家样”风格的佛教造像不仅在萧梁统治的地区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也辐射到北方的广大地区。

在中原,有着“秀骨清像”著称的陆探微虽然已经融合了中国文化的许多元素。“张家样”造像则与陆探微风格不同。一方面以螺发、白毫、肉髻等特征表现佛陀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现实状态和精神面貌,圆润肉感的面相、微笑满足的世俗表情、雍容华贵的仪态赋予佛像。佛、菩萨不仅是神圣庄重、典雅宁静、居高临下的神,更是生活在世俗社会有血有肉的凡人。

3.3 魏晋美学思潮改变的影响 佛教思想教义是抽象的概念,但对于许多的信众来说,仍需要形象化的引导才能进入佛教的信仰和禅修的境界。因此,在历史上佛教造像便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担当起宣示佛教教义的重任。由此可见,佛教造像对于引导人们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角度。人们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而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我们看《世说新语》中关于任务品藻的记载: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这说明了魏晋时期审美主题的改变,道德观念的比附已经不必要了。人们发现自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自然本身就是美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体本身是美的。佛教造像这时不仅仅只有一种“以像设教”的功能。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佛像本身的美。

4 结束语

当然,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真正繁荣时期,特别是佛像在盛唐时期所表现出的丰满艳丽、雍容华贵,蓬勃向上的风韵,它是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成熟形态。“张家样”的造像风格则可谓大唐造像的先声。

参考文献:

[1]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沈天鹰.曾经辉煌终遗珍——北魏永宁寺及其泥塑造像艺术[J].文博,2004(06).

[3]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M].文物出版社,2009-04-01.

[4]叶郎.中国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5]林伟.南北朝佛教思想变化与佛像风格演变的内在关联——以“张家样”造像风格所体现的涅槃佛性思想为例[J].哲学研究,2008(02).

梁思宁篇10

中国山水画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左传》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杜预作注,还说:“禹之世,图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在疑古思潮很盛的20世纪学术界,人们认为这些话不可信。随着大量史前文物的出土,还有原始岩画的发现,中国美术(包括山水画)的源头,会越来越上溯。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没有希腊国家,没有希腊的艺术与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我们可以说,没有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就没有古代中国,没有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没有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就没有中国山水画。

对于山水的审美意识,只能诞生于同自然的和谐友好型社会里。这当然需要一些条件。在人类的早期,大自然同人类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条件比现代要苛刻一些。人类的早期尚未建立复杂社会,太严酷的地方不适宜生存,尺度太大的环境人类也无法掌控,如大海、大湖、大江、大河、大森林、大平原、大草原。所以,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主要选择低山丘陵盆地作为宜居之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逐渐发现了什么样的山水形态同自己是和谐友好的,并因此产生了关于居住坏境的风水观念。其实,原始的风水观念,无非是人类祖先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同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社会的思考。对于山水的审美意识,同我们的祖先选择一个较为恒久的居住环境这一社会行为是同时产生的。

在辽宁喀左县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我看到了18万年以前的祖先对风水观念的完美运用。站在洞前伸出的平台上,俯瞰大凌河河谷和丘陵环抱的小盆地,一种同家园意识浑然一体的山水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我甚至越过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坐在平台上歇息的祖先们脸上满足、惬意、陶醉的表情。

山水审美一定是同家园意识同时并生的。

在辽宁凌(源)建(平)盆地的中心,有一条分水岭,叫牛河梁。30年前,在这里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女神庙,大型石砌祭坛和冢墓群并出土女神泥塑像和玉器群,震动世界。人们的兴奋点全部集中在庙、坛、冢和玉器上,却忽略了这个巨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的环境。2007年10月1日,我来到了牛河梁,在女神庙、积石冢和祭坛遗址盘桓一天,眼看夕阳西下,我的注意力转移到牛河梁正南方向的一座高耸的山峰上。老乡告诉我,这座山叫广山。我登上广山俯瞰牛河梁,惊呆了。眼前的凌(源)建(平)盆地,四围高山层叠,盆地中心是冈峦起伏的丘凌,牛河粱就是这片丘陵的东西分水岭。这道山梁由广山下起岭,向北逐渐升高,而红山文化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正好准确地安放在山梁的分水线上,在南坡沿子午线一线排列。晚霞映照下,我非常惊愕地发现,牛河梁的山体形状酷似一个仰卧的女人!女神庙所在的梁顶是她的头,东西伸展而下的山粱张开的双臂,分水线南坡是胸腹,而积石冢的位置应该就是子宫所在。排列祭坛的土梁是叉开的双腿,而广山的金字塔山峰正对双腿中间,它应该就是男性的象征。显然,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氏族部落在进入这片丘陵盆地时,其首领曾经登上广山,像我一样遥望巡看了他们将要定居的大地山河,对氏族生活中神、祖、人的位置进行了完整的规划布局。女祖的神庙被安排在了牛河梁的高处,居高临下,坐北朝南,是一个控制点。统治集团成员死后都被埋葬在女祖的腹部——这是一个生命重生的概念,氏族的重要成员死后重新回到女始祖的子宫,再降生为氏族成员。这个“祖胎”的概念在今天广东地区的客家围龙屋的平面设计中依然被保留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祭坛分布在最低矮的一道土梁上,左右排比,似有昭穆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