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的化学式十篇

时间:2023-03-23 11:17:55

硫酸铜的化学式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1

关键词:铁粉;氧化铜;稀硫酸;竞争反应;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76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初中教学中,往往需要判断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学生对这个混合体系中反应先后顺序的认识不同,部分学生认为铁粉比氧化铜活泼,所以铁粉先和稀硫酸反应,当铁粉反应完后氧化铜再和稀硫酸反应;也有学生认为铁粉和氧化铜同时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没有先后之分,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究竟在铁粉和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中有没有竞争关系?铁粉和氧化铜物质的量的差异及硫酸浓度的不同会不会导致结果不同?本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1 实验探究

1.1 不同量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1mol/L稀硫酸反应

(1)实验药品:铁粉(上海光铧科技有限公司化学试剂分公司,分析纯)、氧化铜(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98%浓硫酸(昆山晶科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分析纯)

(2)实验仪器:电子天平、药匙、量筒(100mL,50mL,25mL,10mL)、胶头滴管、烧杯(100mL)

(3)实验方案及现象(见表1)

实验1-1中,铁粉与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为1:2,在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立即观察到红色固体产生,无气泡冒出,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取上层清液,溶液颜色为蓝色。这一实验事实说明氧化铜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铁粉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铜,由于氧化铜量多,因此硫酸铜没有被完全置换,上层清液呈浅蓝色。在此过程中,铁粉没有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就已被消耗完。

实验1-2中,铁粉与氧化铜等物质的量混合,加入足量稀硫酸,得到了与第一个实验几乎相同的现象。唯一的区别是,充分反应时铁粉恰好将生成的硫酸铜完全置换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铜,因此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实验1-3中,铁粉与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在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同样先生成红色固体,当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铁粉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以气泡形式逸出。气泡逸出速度不随硫酸消耗而减慢,认为铁、铜和稀硫酸形成了原电池,产生原电池效应。

(4)实验结论

从上述三个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在硫酸足量且浓度为1mol/L的情况下,无论铁粉的物质的量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氧化铜的物质的量,反应间均存在竞争关系,其先后顺序如下:氧化铜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铁粉再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如果铁粉剩余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1.2 铁粉和氧化铜与不同量稀硫酸反应

(1)实验药品:同1.1(1)

(2)实验仪器:同1.1(2)

(3)实验方案与现象(见表2)

实验2-1中硫酸浓度为2mol/L,实验现象与1-2使用1mol/L硫酸无明显区别。

当实验2-2中硫酸浓度达到3mol/L时,红色固体和大量气泡同时产生,触摸到烧杯外壁明显发烫。硫酸浓度的增加使得铁粉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大大加快,因此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接触硫酸的瞬间同时发生反应。然而气泡很快不再产生,红色固体持续析出,说明铁置换硫酸铜的反应占据了上风。由于铁粉尚未将硫酸铜置换完全,反应结束后上层清液为浅蓝色。

实验2-3中,加入6mol/L的硫酸后立即生成红色固体,瞬时产生大量气泡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红色固体并持续冒出细小气泡,反应结束后上层清液为浅蓝色。该实验现象表明,硫酸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动力学因素起决定作用,三个反应同时发生。

(4)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可以发现,当铁粉和氧化铜粉末物质的量相等时,硫酸浓度的增加会加快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当硫酸浓度为3mol/L时,铁粉同时与硫酸铜和硫酸发生反应,但大量气泡瞬时逸出后就不再产生,与此同时,单质铜在不断地析出,说明瞬时过后铁粉已转为和硫酸铜反应。当硫酸浓度为6mol/L时,氧化铜和硫酸、铁粉和硫酸、铁粉和硫酸铜的反应同时发生,直至铁粉耗尽。而硫酸浓度较小(2mol/L)时无气泡产生,说明对铁和硫酸反应速率无影响。

2 理论分析

根据Lewis酸碱理论和HSAB理论,硬酸与硬碱优先结合,因此氧化铜最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而铁与硫酸铜和铁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查标准电极电位表可知:

对于实验2-2和2-3现象和电动势计算不符的情况,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角度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属于基元反应,反应速率ν=kcFecH2SO4。从速率方程可以得到,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与硫酸浓度成正比。当硫酸的浓度不断增加,铁和硫酸的反应速率不断加快,硫酸浓度达到3mol/L时,铁和硫酸、铁和硫酸铜的反应同时发生,因此,观察到红色固w和大量气泡同时产生。但随着反应进行,硫酸浓度下降,反应速率降低,动力学因素对于铁与硫酸的反应影响减弱,以热力学因素为主,铁与稀硫酸的反应停止,直至硫酸铜耗尽,剩余的铁粉才继续与稀硫酸反应。当硫酸浓度为6mol/L时,铁和硫酸、铁和硫酸铜同时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硫酸浓度降低不显著,因此观察到生成红色固体的同时有细密的气泡产生。

3 实验结论

(1)在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1mol/L稀硫酸,当铁粉的物质的量小于、等于或大于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时,反应顺序均为氧化铜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铁粉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如果铁粉剩余,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2)当铁粉和氧化铜等物质的量时,硫酸的浓度会对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造成一定影响,当硫酸浓度大于2mol/L时,会加快铁粉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导致铁粉同时与硫酸铜和硫酸反应。为避免铁粉同时与硫酸反应,建议反应使用的稀硫酸浓度不超过2mol/L。

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研究了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间的竞争关系,通过探究和分析得到了各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并给出了实验适宜的稀硫酸浓度范围。该体系中反应先后顺序的确定,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旨在给初中教师的教学提供相关的实验和理论依据[1,2],并对碱性氧化物和金属同时与酸反应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3,4]。

参考文献:

[1]朱传征,高剑南.现代化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9.

[2]华彤文,王颖霞,卞江,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73.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2

关键词:钠;硫酸铜溶液;置换反应;不溶物;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12-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化学反应有很多探讨的文章[1-6],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钠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并放出热量,然后氢氧化铜与硫酸铜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即2Na+2H2O=2NaOH+2H2,2NaOH+CuSO4 = Cu(OH)2+Na2SO4,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又被产生的氢气还原生成单质铜,即Cu(OH)2CuO+ H2O,CuO+H2=Cu+H2O;另一种认为是钠直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即发生了2Na(s)+ CuSO4(s)= Na2SO4(s)+Cu(s)。那么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呢,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把握该实验的反应实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2 实验探究思路

首先考虑反应物需要哪些,经过分析思考,需要金属钠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然后从两方面进行实验探究: (1)金属钠与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反应情况探究; (2)从反应物加入方式和控制用量上对两者反应情况进行探究,并对各实验中生成的不溶物用11的盐酸溶液进行溶解,看是否有金属铜生成,从而探讨本实验的反应实质。

3实验探究过程

3.1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首先配制1%CuSO4溶液、5%CuSO4溶液、10%CuSO4溶液、15%CuSO4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在配制15%CuSO4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过程中,由于溶质的溶解非常缓慢,所以进行了加热处理,加速溶解,然后冷却,备用。配制用量如下表(注:温度为室温25℃):

3.2系列实验对比探究

(1)硫酸铜液滴(固体)滴在钠片上的实验情况

分别用上述各种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滴加在一小块金属钠片上,将研磨成粉末状的胆矾或无水硫酸铜粉末分别撒在一小块金属钠片上,进行实验比较。实验情况见表1中的序号1。

(2)小钠块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情况

分别用一小块钠投入到约10mL不同浓度的 CuSO4溶液中,进行实验探究比较。实验情况见表1中的序号2。

(3)对不溶物的处理

将各个实验中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收集后,用11的盐酸溶液处理,观察其溶解情况。

表1 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情况

3.3说明

(1)在配制1%CuSO4溶液之后,要尽快使用,因为CuSO4溶液浓度太低时,易发生水解。

(2)在进行少量的CuSO4溶液分别滴加在一小块钠片上的实验时,滴加CuSO4溶液以钠片完全反应为标准,大概用量在两到三滴。

(3)在进行一小块钠投入到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实验时,每次取的CuSO4溶液为10mL,取钠稍小于绿豆大为宜。

4实验探究结论

(1)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可以得出,进行少量的CuSO4溶液分别滴加在一小块钠片上的实验,产物可以得到金属单质铜,且得到的铜非常少量,并不是所有呈棕红、灰黑色的反应产物都是铜。而进行钠块投入到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实验中和把胆矾粉末和无水硫酸铜粉末撒在钠片上的实验时,产物得不到单质铜。

(2)在进行少量的CuSO4溶液分别滴加在一小块钠片上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得出,随着CuSO4溶液浓度增大,反应更剧烈,且产物中蓝色糊状物增多。我们认为该反应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因为CuSO4溶液滴加在钠片上,一方面因反应热使CuSO4溶液蒸干,另一方面,几滴CuSO4溶液所含的水很少,很快与钠反应完,只剩下没有完全失去结晶水的硫酸铜固体,便会与剩余的金属钠发生固相的置换反应,生成铜。即 2Na(s) + CuSO4(s)= Na2SO4(s)+Cu(s)。至于为什么随着CuSO4溶液浓度增大,产物中蓝色糊状物增多。我们认为是因为随着CuSO4溶液浓度增大,硫酸铜含量增多,生成碱式硫酸铜就多。CuSO4溶液浓度越稀,生成的碱式硫酸铜就少。另一种认为是发生了如下反应(1)2Na+2H2O=2NaOH+2H2, (2)2NaOH + CuSO4 = Cu(OH)2(蓝)+Na2SO4,反应热积聚,使部分Cu(OH)2分解,生成CuO,CuO又被剩余的Na与H2O反应产生的氢气还原成Cu,即(3)Cu(OH)2=CuO(黑)+H2O, (4)CuO+H2=Cu+H2O。我们认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这两种反应都可能同时发生,而不单单是发生了其中的一种反应。从反应机理上分析,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2Na(s)+CuSO4(s)=Na2SO4(s)+Cu(s), ΔrGθ=-604.93kJ/mol,自由能为负值,比较小,反应是很容易发生的。另一方面,金属钠片遇硫酸铜溶液中的少量水会立即发生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反应(见本段中反应(1)、(2))。我们也知道,氢氧化铜很易分解, 反应(3)在80℃就能进行[7]。(有资料记载:氢氧化铜遇热水分解[8]。我们还验证了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在试管里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经酒精灯稍微加热,很快变成黑色,说明氢氧化铜的分解温度很低。)生成的氧化铜与反应(1)中产生的氢气发生了置换反应(4),该反应温度约250℃就可进行[9], 我们认为是反应(1)中在局部产生的大量热量,可给接下来一系列的反应提供了温度,使反应得以进行下去。所以我们认为在生成铜的过程中,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同时发生。

(3)在进行一小块钠投入到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实验时,产物中没有得到单质铜,说明钠与CuSO4溶液在该条件下不能生成单质铜。随着反应条件的不同,得到的产物也可能完全不同。在CuSO4溶液浓度非常小时,一小块钠放入该溶液中,钠迅速在溶液表面游走,比如在1%CuSO4溶液中,产物是很少的蓝色絮状沉淀。随着溶液浓度的变大,生成的产物变成了灰蓝色片状沉淀,我们认为该实验发生了如下反应; (1)2Na+2H2O=2NaOH+2H2, (2)2NaOH+CuSO4=Cu(OH)2(蓝)+Na2SO4, 反应的热量积聚,使部分Cu(OH)2分解,即(3)Cu(OH)2=CuO(黑)+H2O, 但是硫酸铜溶液的量相对较多(10mL), 水量较多,产生的热量很快被吸收,使其温度达不到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温度(约250℃)。所以我们看到的灰黑色片状沉淀是蓝色的Cu(OH)2与黑色的CuO的混合物。

(4)在进行将研磨成粉末状的胆矾和无水硫酸铜粉末分别撒在一小块金属钠片上的实验中,我们根据实验现象,看到产物中有黑色生成物,加入11盐酸溶液,未得到单质铜,我们认为该黑色产物是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同上。

(5)在进行少量的CuSO4溶液分别滴加在一小块钠片上的实验时,滴加CuSO4溶液的量以钠片完全反应为标准,如果像其他研究该实验的人那样,认为金属钠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出现,那红色固体物质就是单质铜,是不科学的。因为单凭颜色判断是不够准确的,必须要对反应产物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是:把该反应产物溶解在水中,弃去可溶物,再加11盐酸进行反应,结果只得到极少量的铜,那大量的红色固体物都不是单质铜。另一方面,在进行不溶物处理时,剩余的钠又会与水剧烈反应,影响了实验的进行,增加了实验的繁琐程度。因此,实验时不要取太多的金属钠。

(6)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相同的反应物,随着反应条件的不同,得到的产物也可能完全不同。在本实验中,金属钠与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有单质铜生成,而与大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还有和硫酸铜晶体粉末和无水硫酸铜粉末反应时,产物中得不到单质铜。我们认为铜的生成与水量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钠与水反应产生了热量,导致温度升高有关。少量硫酸铜溶液含有少量的水,与钠片反应,放出热量,能量聚集,温度升高,是生成铜单质反应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而钠块投入到大量的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的热量很快散失,温度不能快速升高,因而没有生成铜单质。如果水量极少或缺水,钠与水反应产生能量少,温度升不高,生成的氢气又少,因而不会有单质铜生成。如硫酸铜晶体粉末、无水硫酸铜粉末撒在钠片上的实验现象就是一个实证。

参考文献:

[1] [7] 许绍权. 硫酸铜液滴与金属钠作用小议[J]. 化学教育,2006,(5):59.

[2] 吴江明, 熊言林. 一个多用途的实验装置--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组合设计[J]. 化学教学 , 2004,(7-8):8-9.

[3] 柴逸梵.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氧化铜生成[J]. 化学教学 , 1993,(4):46-47.

[4] 丁杰 , 黄建兵 , 陈勇.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产物讨论[J].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3,(4):74-75.

[5] 袁白云 , 刘秀红.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的意外现象及分析[J]. 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 2001,(6):5.

[6] 阮鸿飞, 李云芬.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 , 2003,(7-8):46-47.

[8] 《中学教师化学手册》编委会编. 中学教师化学手册[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128.

[9] 熊言林,魏先文. 土红色物质是氧化亚铜还是铜[J]. 化学教育, 2006, 27(2): 59-60.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3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磷(暗红色)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无色酚酞试液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

13、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含有亚铁离子)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含有铁离子)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蒸馏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物质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5-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同)中的许多实验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一些概念、原理,体现反应的规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中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我们不能忽略而不加以探究。下面笔者列举学生或老师在实验中常遇到的“异常”现象,并对这些“异常”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现象一: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加热至沸,沉淀不会变黑。

[成因分析]向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几滴硫酸铜溶液,此时有三种情况:①氢氧化钠溶液过量;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③硫酸铜过量。

若氢氧化钠过量,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后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氢氧化钠恰好与硫酸铜完全反应,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沉淀,久置后上层清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若硫酸铜过量,则会发生反应:4CuSO4+6NaOH

=Cu4(OH)6SO4+3Na2SO4,该反应生成的是溶解度极小的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该碱式硫酸铜也可写成CuSO4・3Cu(OH)2,对碱式硫酸铜加热煮沸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对沉淀加热至沸时沉淀不会变黑。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稀的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稍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只要注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滴加的量,就可看到预料中的现象了。

现象二:硫酸铜与碳酸钠混合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碳酸铜吗?

[成因分析]实际上,碳酸铜在水中是不存在的,目前尚未制出纯净的碳酸铜。原因是:碳酸钠和硫酸铜溶液接触后进行了双水解。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硫酸铜是强酸弱碱盐。碳酸钠溶液里是碳酸根水解,产生的是OH-和HCO3-,而硫酸铜溶液,是Cu2+水解,产生H+和氢氧化铜胶体,两溶液混合,则由于发生的中和作用,使溶液中的[CO3][2-]和Cu2+的水解程度得到大大提高,这样氢氧化铜就聚集成沉淀,而HCO3-与H+结合成H2CO3,再分解成CO2气体,所以生成沉淀的同时也有气泡产生。总的方程式为:2CuSO4+2Na2CO3+

H2O=Cu2(OH)2CO3+2Na2SO4+CO2,所以在溶液中,不存在碳酸铜,而是以氢氧化铜为主,以及少量的碱式碳酸铜的形式存在。

由于这里涉及水解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宜进行深入拓展。因此,笔者建议:在解释此类现象时宜采取个别提问、个别解释的做法。

现象三: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后,一会儿,红色变浅甚至消失。

[成因分析]要弄明白产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我们先得从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说起。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它的变色范围是pH为8.0~10.0,酚酞的结构在pH>8及pH

因此,做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要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超过24%。

现象四:紫色石蕊溶液遇到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变蓝色,但该现象很不明显。

[成因分析]石蕊的主要成分为石蕊精(又名石蕊素)和红石蕊精的碱金属化合物,还有生物碱、红粉苔酸、苔红素等,再从地衣中得到蓝色着色剂。由于石蕊试剂中红色素杂质的干扰,使颜色偏紫,现象不明显。

做法是这样的:取1g石蕊颗粒,研碎转移至100mL烧杯内,加入50mL95%的乙醇溶液,边加热边搅拌,刚沸腾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得到滤渣,这样乙醇溶解了部分杂质,进而消除部分干扰。取该滤渣于烧杯中,加入100mL水搅拌过滤,所得滤液为蓝紫色,用pH试纸测得pH=9(说明市售石蕊中含有碱性杂质,干扰了石蕊的变色反应),这时取0.2g无水乙酸于烧杯中,加入50mL水配成稀乙酸,向该pH为9的滤液滴加稀乙酸,边滴边搅拌,调至pH=6时即可。用这些调成弱酸性的石蕊溶液滴到稀HCl中,呈明显红色,滴到水中显紫色,滴到稀NaOH溶液中呈明显蓝色,从试管口俯视现象更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先把市售的石蕊经上述处理,然后再做实验,就不会有异常现象发生了。

现象五:把鲜鸡蛋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不会出现自动沉浮的现象。

这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8页中的一道习题。在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是说“鸡蛋能上下移动,自动沉浮”。但经过我和学生做该实验后,得出了与课本不同的现象和结论。我们的理由是:蛋壳中除了碳酸钙之外还有蛋白质纤维和粘多糖类。这些物质形成的胶状物把产生的CO2“包裹”起来,使CO2不能轻易地脱离蛋壳。这时需要用药匙把表面的气泡刮掉,浮在液面上的鸡蛋才会下沉,所以鸡蛋放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并不会“主动”下沉。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所用的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1%~2%之间比较合适。而且要人为地刮掉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才会下沉。

由于习题描述的现象与事实有出入,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这道题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在家里完成下列实验):将一个洗干净的鸡蛋完整地放入玻璃杯中,再向杯中倒入食醋,使液面高于鸡蛋约1cm。

(1)30秒后观察,鸡蛋表面聚集了很多小气泡,并不断增多、变大,小气泡中的气体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大约4分钟后,可观察到鸡蛋自动上浮,浮出水面后部分气泡消失,轻轻刮掉附在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随即下沉。在讨论鸡蛋为什么上浮时,三名学生分别说出了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甲:生成的气体聚集在鸡蛋的表面,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

乙: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鸡蛋的质量减轻。

丙: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使溶液的密度减小。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5

一、解题思路

(1)反复阅读。要求通阅全题,统领大局。

(2)寻找突破。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寻找突破口。

(3)合理推断。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推断。

(4)代入验证。要求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

二、解题方法

(1)顺推法。通常以题首为突破口,按照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包括物质间的相互反应逐步推断下去,直至顺利解题。

(2)逆推法。通常以题给的结论或实验现象为突破口,从题尾入手依次向前逆推,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3)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整理。

(4)剥离法。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有明显特征的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利用其作为已知条件来推断其他物质。

三、寻找突破

(1)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黑色的物质:依次为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红色的单质:铜或红磷;绿色的物质:碱式碳酸铜(铜绿);红棕色的物质铁锈(或氧化铁);蓝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溶液);黄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浅绿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常见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硫酸钡、氯化银。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一些框图式、叙述式推断题往往涉及物质的用途等有关信息,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此类推断题的解答。如:氧气可作助燃剂,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一氧化碳、氢气、碳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熟石灰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碳酸氢钠可制作发酵粉等等。

(3)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不多,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高温”①指碳酸钙高温分解,②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等等。

(4)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这里所指的典型性质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浓硫酸的吸水性,溶于水放热,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水潮解及溶于水温度升高,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水常温下为液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5)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特殊的反应现象常作推断题的突破口,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则发出蓝紫色火焰;白磷、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等等。

(6)以物质的俗名为突破口。常用于推断题中的俗名: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NaCl),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Fe2O3),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甲烷CH4),煤气(主要成分:一氧化碳CO),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K2CO3),纯碱(碳酸钠:Na2CO3),烧碱、火碱(氢氧化钠:NaOH),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生石灰(氧化钙:CaO),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等等。

四、例题解析

例1:下列各组物质,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

A.CuSO4、NaOH、BaCl2、HNO3, B.HCl、Na2CO3、KOH、NaNO3,

C.CaCl2、K2CO3、NaNO3、NaCl, D.FeCl3、Ba(OH)2、KNO3、NaCl.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型的推断题,以蓝色的CuSO4溶液为突破口,运用剥离法进行推断。分别观察剩余的三种溶液各自遇到硫酸铜的变化。答案:A

例2: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硫酸铜、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钡、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6

一、选择题

1、铁、铜等金属可拉成丝或轧成薄片,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传热性

C

延展性

D

密度小

2、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C

铁器可用来盛放酸性物质

D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

3、下列有关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火星四射

B

产生大量的热

C

生成黑色固体

D

生成红色固体

4、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能跟其它三种反应,这种物质是

(

)

A

氧气

B

C

硫酸

D

硫酸铜

5、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仪器污染源之一,铝的下列应用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A

用铝合金制门窗

B

有金属铝制装碳酸饮料的易拉罐

C

用铝合金作飞机、火箭材料

D

用金属铝制电线

6、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下列元素中,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是

(

)

A

B

C

D

7、西汉刘安所蓍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指的是如硫酸铜之类的化合物),它的反应原理属于

(

)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无法确定

8、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

铁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

B

铁在纯氧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

铁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

9、将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溶液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

稀盐酸

B

硫酸铜

C

稀硫酸

D

硫酸亚铁溶液

10、以下不属于金属共同性质的是

A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B

有良好的延展性

C

导热性较好

D

导电性能好

11、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A

价格便宜

B

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C

传热性能好

D

硬度高

12、铁、铝、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Fe>Al>Cu

B

Al>Fe>Cu

C

Cu>Fe>Al

D

Fe>Cu>Al

13、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为了鉴别黄铜,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A

观察颜色

B

放在火上烧烤

C

加入硝酸银溶液中

D

放入稀硫酸溶液中

1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Fe2O3

B

CuO

C

Al2O3

D

FeO

15、11.2克某金属和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0.4克的氢气,该金属是

A

B

C

D

二、连线题

16、用连线表示下列金属的用途(左边)与性质(右边)的对应关系。

A

铁锅

(1)导电

B

金箔画

(2)导热

C

铜电缆

(3)耐腐蚀

D

磁铁制作磁卡电话

(4)机械强度大

E

铜镜

(5)磁性

F

金属材料

(6)金属光泽

三、填空题

17、日常生活中,用于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

的粉末;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色金属是

;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灯泡里做灯丝的金属是

18、已知铝粉和氧化铁粉混合物在高温引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属于

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19、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铜,为了除去其中的硫酸铜,可加入足量的

(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0、把一根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表面变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将其浸入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探究题

2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简要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7

一、奇幻点火

1.实验用品:高锰酸钾、浓硫酸、药匙、玻璃片、玻璃棒、酒精灯2.实验步骤:用药匙取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集中放在玻璃片上。用玻棒先蘸取少量浓硫酸,再蘸一下高锰酸钾粉末,然后立即与酒精灯灯芯接触,随即灯芯就燃烧起来,一次可点燃二、三盏酒精灯。3.原理分析:高锰酸钾又名“灰锰氧”,是一种常见的强氧化剂,常温下为紫黑色暗紫色固体,受热见光易分解: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KMnO+MnO+O,所以需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严格禁止与其它易燃物同时存放。高锰酸钾在工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上用作消毒粉、漂白粉等,在初中化学实验中,高锰酸钾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高中化学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和水溶液鲜艳的颜色常用于物质的鉴别。浓硫酸是指硫酸溶液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70%的硫酸溶液。浓度很高的硫酸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这是高浓度硫酸和普通硫酸或一般浓度硫酸的最大区别。常用的浓硫酸中HSO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七氧化二锰,七氧化二锰是棕色油状液体并且氧化性极强。它可与乙醇等易燃物剧烈反应并且放出大量热,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乙醇随即燃烧。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KMnO4+H2SO4==K2SO4+Mn2O7+H2O2Mn2O7==4MnO2+3O2C2H5OH+3O2==2CO2+3H2O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高锰酸钾与浓硫酸要临时调混。因为七氧化二锰具有不稳定性,在常温下很快就能分解成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在玻棒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后,要立即与酒精灯灯芯接触,点燃酒精灯。否则时间一长,七氧化二锰已经分解,热量已经散失,就点不着酒精灯了。(2)酒精灯芯要松散,保持蓬松状态。(3)实验完成后残留物要及时清理。绝对不能随意乱放,以免引起自燃事故。5.引申的简易小实验:在石棉网上放一小片脱脂棉花,用药匙的小端取少许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堆放在脱脂棉上,用胶头滴管往高锰酸钾粉末上滴加少量浓硫酸,可以观察到脱脂棉上先产生一种棕色油状液体,随即开始燃烧。此试验可以用来代替魔棒点火实验,且很容易成功,可作为初中化学第一节课的引入实验!

二、过氧化钠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妙用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8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中考题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也是中考题的难点之一,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图较多、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推断题的命题水平更高,试题的灵活度也更大.

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 认真阅读题意,弄清文意和图意,找出隐蔽条件,反复推敲.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题眼,以此为突破口,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开动脑筋,进行逻辑分析,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检验: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

物质的推断解题思路:

常见 “题眼”:

溶液颜色:蓝色:CuSO4、Cu(NO3)2等含Cu2+的溶液

浅绿色:FeCl2、Fe(NO3)2、FeSO4等含Fe2+的溶液

黄色:FeCl3、Fe(NO3)3、Fe2(SO4)3等含Fe3+溶液

紫红色:KMnO4溶液

火焰颜色:淡蓝色:H2、S(空气中)

蓝色:CO、CH4

蓝紫色:S(氧气中)

状态:无色无味的气体:O2、N2、H2、CO、CO2、CH4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SO2、NH3、HCl

常见液体:水、双氧水、乙醇

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

红色固体:Cu(紫红)、铁锈主要成分(Fe2O3)

黑色固体:Fe3O4、CuO、MnO2、C粉、Fe粉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白色沉淀(可溶于酸):CaCO3、BaCO3、Mg(OH)2

白色沉淀(不溶于酸):BaSO4、AgCl

元素组成相同的不同化合物:CO、CO2;H2O、H2O2;FeO、Fe2O3、Fe3O4;

铁盐与亚铁盐

碱可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氢氧化钡,微溶:氢氧化钙.

典型例题剖析:

(2013日照市)已知A是固体碱式碳酸铜,其化学式是Cu2(OH)2CO3,它受热可分解为三种化合物,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F、H、I是无色气体,B通电时,在阴极产生I,在阳极产生H.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剖析:

1.审题:认真阅读题干和框图内容,找出“题眼”:A.加热分解;碳、高温;Fe2O3、高温;硫酸;浅绿色溶液;红色固体;通电;无色气体;阴极;阳极.

2.分析: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由于B能通电分解,则B是水,阴极生成的I,则I是氢气,阳极产生H,则H是氧气;C是无色气体,则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F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G是铁;D是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E是硫酸铜,硫酸铜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根据铜锈中的元素组成,可以知道铜生锈还与空气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有关,空气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填:CO2;

(2)E是硫酸铜,故填:CuSO4;

(3)①是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反应,②是水通电分解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合反应,④是氧化铜与稀硫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⑤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⑥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故填:③;

(4)H是氧气,实验室可以使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能生成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故填:2KClO3

(2013大庆市)A~M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大理石主要成分,B是人体胃酸的一种主要成分,F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E是钠盐,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相互转换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俗称为 ――――――――――,请画出K所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通电电解J时,通常加入少量烧碱或硫酸的目的是 ――――――――-,电解一段时间后在相同条件下,生成气体L和气体K的体积之比约为 ――――――――――――.

(3)请写出I在K中燃烧时的现象 ;⑥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请写出⑤的化学方程式――――――――――――――――――――――――――――――――――――――――-.

题2

(2013安顺市)如图所示:已知A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B是一种紫色固体单质.C是一种红色固体氧化物,D是一种黑色固体氧化物,E、F各表示一种化合物:A、C、D、E、F几种物质中均含有同种金属元素.请根据图示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和E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 .

(2)在如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反应序号,下同),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题3

(2011黄石)下图中A――I分别表示不同的常见物质.“”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新 -课-标-第-一-网

(1)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写出与A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另一种物质的名称和其中一种用途:

名称 ,用途 .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9

例1“果导片”是一种常用的缓泻剂,主要成分是酚酞。某同学欲将其作为酚酞指示剂的替代品,他将“果导片”研成粉末后放入消毒酒精中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白醋和食盐水中,看到 (填现象,下同),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确定“果导片”可作酸、碱指示剂使用,当他用饮料吸管向滴有“果导片”清液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时,可观察到。

考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

答案:溶液无明显现象,石灰水显红色,红色褪去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酸碱指示剂的使用,用酸碱指示剂判定溶液的酸碱性等都是常考内容。

考点2溶液的酸碱度和pH(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3~4分)

例2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质:①柠檬汁,②肥皂水,③食盐水。柠檬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肥皂水显碱性,食盐水的pH=7。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考点:对溶液酸碱度强弱的判断。

答案:B。

说明:除此之外,溶液稀释前后pH的变化,土壤的pH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等也常在中考试卷中出现。

考点3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多以选择、填空、计算形式出现,分值为10分左右)

例32007年9月11日,某地一辆载有浓硫酸的罐车翻倒,导致26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泄露,流入附近小溪中。闻讯赶来的武警官兵立即垒坝并用石灰浆(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中和稀释泄漏的硫酸。请计算:中和泄漏的硫酸理论上需要多少吨氢氧化钙?(精确到0.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考点:酸的性质、溶液知识、化学方程式相关计算。

答案:19.2吨。

说明:酸的性质,酸的性质的利用,盐酸、硫酸的鉴别等常常成为中考的考查内容。

考点4碱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多以选择、填空、计算及探究性试题的形式出现,分值约为10分)

例4小黎同学为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约你协助他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1)如图1所示,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2)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三氧化硫(SO3)与氢氧化钠反应与上面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如图2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 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这一实验说明:酸与碱作用生成了盐和水,这一反应叫做反应。

(5)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任写两点)。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以及探究、归纳、推理的能力。

答案:(1)溶液变蓝色,溶液变蓝色;

(2)CO2+Ca(OH)2=CaCO3+H2O ;

(3)SO3+2NaOH=Na2SO4+H2O;

(4)红,中和;

(5)①都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②都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③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说明:对碱的性质和用途的考查与酸相似,考查的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

考点5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对其的考查往往穿插在选择、填空题中,分值约为7分左右)

例5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氧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硝酸钡,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考点:对中和反应的判定以及对图像的识别能力。答案为D。

说明: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是专指酸碱之间的反应。考查内容有对反应类型的判别,对反应的应用及相关计算。

考点6盐的组成、性质及应用(各种题型均有可能出现,所占分值也较多,约15分左右)

例6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C.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考点:各种常见盐类物质的性质及逻辑推断能力。答案为B。

说明:盐是一大类重要的化合物,考查内容有各种盐的特性、盐的相互转化等方面。

考点7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多以物质的推断、实验设计和评价等形式出现,分值约为13分左右)

例7小梅同学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后,发现许多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时都能生成盐,于是她构建了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铜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重要的应用。借助网络图回答:

(1)写出酸和碱生产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2)请把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

(3)根据网络图可制备物质。例如,某回收含铜电缆废料的工厂有下列制铜的方案:

写出步骤III、步骤V的化学方程式。

考点:酸碱盐的性质及总结、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答案:(1)H2SO4+Cu(OH)2=CuSO4+2H2O。

(2)①②处可分别填酸+盐;金属+盐;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任选两个)。

(3)III.CuSO4+2NaOH=Cu(OH)2+Na2SO4;

V.CuO+CO Cu+CO2 。

说明:这一考点知识综合性强,考查内容有酸、碱、盐的相互转化,物质的推断,实验设计和评价等。

考点8化学肥料及其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作用(往往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一起考查,形式不定,分值约为3分)

例8今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干旱,导致当地小麦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死亡,对此专家提出给小麦施肥时适当使用一些磷肥以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A.硫酸钾 B.氯化铵C.硝酸钠D.过磷酸钙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10

本节课将从学生原有的基础(浓、稀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出发,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给学生一个“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实验是最高法庭”的深刻印象。在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观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本质,还要强调实验的操作要点及掌握的实验技能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提出问题]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已知是浓硫酸、浓盐酸、如何鉴别?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方法: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些胆矾,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学生活动]现象:固体的颜色逐渐变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师生活动]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讲清吸水性的概念及作用:常用的干燥剂。

[过渡]展示蔗糖样品,给出化学式:C12H22O11, 说明不含水分子,它与浓硫酸作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演示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再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并将一根玻璃棒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加以说明:

①加入的水有什么作用?

②黑色的固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③固体为什么会膨胀呢?(反应放热产生水蒸汽,由白雾也可说明)。

④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从哪儿来?

探究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启发诱导,探究本质

[演示实验]在大试管中放入2g蔗糖,然后再加入约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品红溶液褪色。

[教师活动]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应该来源于哪里?

[学生活动]应该来源于浓硫酸,从化合价分析,应该是浓硫酸的还原产物。

[师生活动]看来,这个实验中不仅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同时浓硫酸还表现了氧化性。既然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什么物质被氧化了呢?思考!

[学生活动]炭被氧化了,是还原剂。

[教师活动]如果炭是还原剂,它的氧化产物应该是什么?

[学生活动]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建模促学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可能为SO2、CO2、H2O。你能否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你推测的反应产物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师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总结,肯定学生设计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以下实验方案(用实验装置图表示):

[教师活动]在炭被氧化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产物?(思考)如有,只能是一氧化碳。如何确定?

[师生活动]讨论、得出探究方案。并指出中学化学阶段对此反应中,炭的氧化产物只考虑二氧化碳,事实上也有一氧化碳产生。

引伸迁移,完善体系

[教师活动]炭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非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那么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吗?

[演示实验]在试管里放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观察是否反应?然后塞上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溶液呈蓝绿色,有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产生。

[教师活动]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铜被氧化后可能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学生活动]硫酸铜。请同学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思考:反应后,试管底部有固体,其中可能含有硫酸铜,如何确证?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把试管里的溶液和固体倒在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倒去试管里上面的液体,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溶液的颜色。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际,通过讨论,指出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活动]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浓硫酸反应,那么铁、铝等与浓硫酸反应情况怎样呢?

[播放课件]冷的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钝化的应用:保护作用;可用铁、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

小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还原性物质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浓硫酸一般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也具有强的腐蚀性,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知识应用,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展示硫酸用途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硫酸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2)得到什么体会?

(3)如何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硫酸的用途?

[师生活动]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的产量曾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注意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硫酸的氧化性,了解了硫酸的用途。

巩固反馈理性升华

1.请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1)若浓硫酸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2)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10月7日,北京通州发生轿车与罐车相撞,罐身破损,车内装载的13吨98%的硫酸全部漏光。

假如你是当时现场指挥员,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1)拨打110报警。

(2)疏散现场群众,在现场划出警戒范围。

(3)处理泄漏硫酸:挖沟疏导、土埋、用黄土吸附、生石灰中和、用少量水冲洗,严禁火种。

(4)处理污染区域:生石灰中和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

铜和浓硫酸反应后试管底部灰白色固体,除了硫酸铜之外,还有哪些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