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科学的翅膀十篇

时间:2023-03-20 03:39:57

插上科学的翅膀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1

关键词:创造力 ;想象力 ;动手能力

当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纷纷强化这方面的投入与研究,科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科教体系、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等都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科技活动与科技教育相结合,设计组织富有创新意义的科普创新活动,同时,小学科技教育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科技活动。

     作为景德镇市唯一一所“航空特色学校”,我校充分发挥“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在学生科技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多地与科技专家接触交流的机会,积极配合市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总体思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开展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

     一、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小制作”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创新”这是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主题。学校成立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如船模、航模、车模等。调动一切师资力量增加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努力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兴趣小组活动以诱发兴趣、发展兴趣、培养科学素质为原则,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注重培养一批学生中的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小科迷”们在科技兴趣小组里学习制作船模、车模、遥控船模、操纵飞机模型等。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投身到科技的实践中去,感受创作的乐趣,在老师、父母的指导下,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全校收集各类小制作300余件,其中有航空母箭、火箭、飞机、坦克、汽车等等。在成果展示会那天同学们看到这些琳琅满目,做工非常精致的小制作,赞不绝口,个个品头论足,科学的种子在同学们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二、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夏令营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学校还确立了科技教育社会实践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建立共建文明军事基地、少年之家、社会实践锻炼基地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市政建设新成就,既是必要的科技教育实践,又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以科技教育为主题,安排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参观考察活动,如游览合肥科技馆、参观公司生产线,参观军营、军校,革命圣地考察,参观少儿活动中心、博物馆等。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前往吉安航校、井冈山进行的航空夏令营活动中,同学们高举着鲜艳的队旗在革命圣地吉安、井冈山既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既学习了解了航空知识,观看了航空表演,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航模,参观了吉安航校和革命圣地井冈山,使夏令营的同学们都参与到科技实践的活动中去,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的科技知识是有限的,只有经常向学生讲授科技知识,才能丰富他们的头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校曾邀请了昌河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开天高级工程师主讲关于“直升机的过去和将来”的科普知识讲座,,他向同学们讲授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史,直升机的发展史,同时也讲授了昌河的发展史;也曾邀请陆航试飞大队的官兵为学生讲解“特技飞行表演”,并观看“特技飞行表演”光碟,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航空,了解了昌河,增强了同学们对航空、对昌河的热爱之情。

     四、参观公司生产线,感受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动力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原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是集飞机汽车于一体的国有企业,主要生产微型汽车和飞机,是一家科技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借助这个有力的平台,我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公司生产线。从冲压、焊接、涂装到试飞,让孩子们了解昌河,知道昌河的发展史,关注昌河的发展,通过参观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科技给公司带来的巨大发展。

     五、“航空百年”儿童绘画大赛

少年儿童喜爱绘画,我们经常鼓励他们认真观察,要善于联想,更要敢于大胆创作,举办经常性的绘画比赛。“爱科学,爱航空”这一主题,通过学生绘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航空事业,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热爱家乡,热爱昌河,歌颂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反映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积极响应,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挥毫泼墨,从他们手中流淌出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海阔天空,世界万物,无一不是他们的手中的素材。

     六、“爱科技、爱航空”科普幻想征文

为了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学校经常开展科普征文活动,通过撰写征文,查阅资料,增强学生吸取科普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幻想未来、幻想航空,通过手中的笔写出对科技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想往。在上交的征文中,有的同学阐述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思想,深刻痛斥了迷信和一些歪理斜说对社会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呼吁全体同学都来积极投身到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之中。还有的同学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人类开始在光子网络中建立居住区,与网络生物和平共处;还有的同学幻想着加入未来的地球空中防卫编队保卫地球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充满了稚嫩的童趣。

     七、多种渠道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科教辅导员的水平决定着科技课的质量。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一是,添置科技图书、开设科技课,培养科技教师;二是,将在职的科技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进修,系统学习科技知识及科技课的教法,提高科技课的质量。三是,面向社会招 聘有科技特长的教师来校任教。

    根据校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开展青少年学习探究科技活动的方式与途径,探究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的规律,构筑小学及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现代科技教育体系,总结、积累切实可行的经验,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促进具有我校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更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有力武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拓展思维、创新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一、图文并茂,激情引趣

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整合现有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CAI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地把课程资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文章介绍,“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虽然学生对云的认识具有初步的生活经验,然而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各种种云的“姿态”是不现实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的同时,还要注意搜集和整理诸如“淡积云”、“积雨云”、“层积云”、“絮状高积云”、“钩卷云”、“透光高积云”、“龙鳞云”等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云”的形态对比课文文字描写,进而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增强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境再现,还原真实

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呈现教学内容,还能轻松有趣地模拟情境或还原历史。例如,在理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模拟实验的演示,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可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操作”,为开展实验室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又如,在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段历史史料或真实案例胜过教师千言万语,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又能给学生带来心灵震撼。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品《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中,在谈到“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借助网络交往实施抢劫、诈骗的记实报道,真实生动的情境,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三、资源共享,合作探究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佳作《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写作手法,可以搜集苏叔阳《春天的梦》、(美)艾温•威•蒂尔《春满北国》以及一些经典诗句。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充分体会春的生机勃勃与风情万种。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及词语运用。通过博客或QQ或E-MAIL彼此交换意见和看法,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四、启发引导,思维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被不断地开发出来,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PP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几何画板等都各具特色,倍受好评。由这些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本节教材是学生在了解了电流以及电路串并联的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从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如利用《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自行完成线路连接、通过观察灯光的明暗变化以及电流表的指针变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方案,让学生彼此交流经验和做法,尝试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情感补偿,多元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载体或工具,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既能进行情感补偿也能实施多元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克服畏难情绪。信息技术虽然表面上看一种技术手段,其实却融入了很多“人文因素”,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喜欢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很多情况下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上教师的责备与误解致使学生成绩一路下滑。很多教师对此忧心忡忡,但却感觉爱莫能助。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九年级英语《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先让大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网上旅游,并让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尝试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Welcome to Beijing!”“Nice to meet you.”“I can speak English.”等英文脱口而出,让学生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继续探索,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惠芳.漫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6).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3

[关键词] 物理教育 思想方法 途径策略

物理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应试固然有效,但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思维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因此,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侧重改变物理概念来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物理概念的建立,要注重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其中必然蕴含者很多抽象思维方法。一般说来,在建立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知识,教学中通过提供有关背景、事实和实验现象,学生也能获得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触及新概念的思想内核。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认识或知识作为新概念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运用起主要作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来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衔接,以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达到对新概念的建立与理解。

如“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是较难理解的

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已有的认识逐步达到对概念科学的描述。首先利用已有的“平均速度”作为起点,使学生认识某点附近短位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能够更精确地反映该点快慢情况。然后教师使用遮光片做“实际的测量”,随着遮光片不断变窄,各平均速度值越接近于一个定值。这表明,在极短的位移(时间)内,仪器已检测不出速度的变化,可将其视作匀速运动,平均速度可作为该点的瞬时速度。最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超越眼前的实验仪器,设想一下,如果有绝对精密的仪器,可检测出任何微小的位移(时间),也就获得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了。到此,学生获得了“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真正从极限的思想高度上达到了对瞬时速度科学而严密的描述。

“加速度”也是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先列表给出汽车和火车启动阶段的有关数据,学生从中感受到两者速度都在变化,但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那么用什么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位移变化快慢的表示方法以及相应的速度概念的由来,充分发挥类比的思维方法,得出可用速度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从而获得加速度的定义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使学生领会某一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即“变化率”,可用该物理量的变化值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正迁移的作用。

二、在探究物理规律中渗透物理学史,提炼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方法

在科学方法的训练上,除了通常的逻辑方法以及来源于原理概念的基本方法外,注意介绍科学家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体会其创新思维,并从中悟出一点科学创新的“天机”,增长一点科学创新的“灵性”和“聪颖”。正如法国的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所说:“认识一位巨人的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按照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的安排,“自由落体”这节课的教学逻辑是:首先提问并演示金属片和纸片在有空气和无空气中的下落快慢,在此基础上给出自由落体的定义,随后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分析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附带的指出这是伽利略研究后的结论)。此后讲述的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这种体例安排代表着现在普遍的教学处理方法。从结构上讲,从提问题到现象演示到理论分析再到计算应用,可谓逻辑严密;从内容上讲,自由落体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都已讲到,可谓重点突出;从方法上讲,有实验观察,有理论分析,符合学科要求。但是,细细地从学生的角度想想就会发现,我们的设问真能勾起学生的好奇了吗?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司空见惯而又极其简单的运动现象呢,目的何在?为什么非要用那个学生陌生的频闪照片来分析,难道非其不可吗?纵然知道了下落物体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又能怎样?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动机、学习价值和学习热情。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学生的学将会被架空,即学生的学习只是我们需要他们那样做或告诉他们如何做的被动过程,即使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也无济于事。就拿教材中的设问来说,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轻重物体下落不一样快是因为所受空气阻力不同的原因,所以我们所谓的精心设问,只有提问的空壳,对学生来说并没有起到设疑起兴的作用。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面的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诠释落体运动的过程、方法和意义。首先,用大屏幕打出西方的一句谚语“对运动的无知,就是对大自然的无知”以及哲学结论“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由此展现研究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论题的古典性,以此揭开对最简单落体运动的研究序幕――历史探寻。师生一起研读亚里士多德以万物都由四种元素――水、火、土和空气组成的理论所建立的落体理论,以及伽利略在《两门科学的对话》中所做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谁的结论更为可靠。主要从论据的可靠性、论证逻辑的科学性以及现象观察(牛顿管)展开。最终得出在单因素作用下――即只受重力作用时,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无关的结论,并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原因――理论基础的错误,对现象观察的不全面归纳以及没有很好地区分单因素(重力)作用和双因素(重力和阻力)作用的异同。

其次,设问“物体自由下落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这是学习的关键。以伽利略的一份口述信开始,“我只不过假设了我要研究的那种运动的定义及其性质,然后加以论证”,体现前人的研究逻辑。给出伽利略对此事的思考: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而是从运动的基本特征量――加速度和速度出发,把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他选择了最简单的运动来表示落体运动,即匀加速运动。他的解释是“在自然加速运动的研究中,自然界就像在所有不同的过程中一样亲手指引我们,按照它自己的习俗,运用最一般、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所以当我观察原先处于静止状态的一块石头从高处落下,并不断获得新的速度增量时,为什么我不应该相信这样的增加是以极其简单的对任何人都很明显的方式进行的呢?”

正是在这个信念的促使下,伽利略对匀加速运动给出了两种假设定义:一是速度与下落的距离成正比;一是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此过程一方面体现了伽利略对权威的不盲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伽利略的自然观及创新逻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有逻辑分析地判断伽利略两种假设的正确性,从逻辑分析上排除第一种定义,于是由第二种定义推导可能成立的相关关系式:速度与时间(v∝t)、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 ),等时间间隔的位移比是1:3:5……(奇数比),为实验论证做准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实验论证阶段,简介伽利略当时的斜面实验,巧妙地冲淡重力的思想、时间转化测量法以及由斜面到竖直运动的类推法等。根据理论一定要符合实践的思想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在的实验条件下如何完成最后的实验论证过程(可用的方法很多: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光电门电子计时等)。如果用光电门电子计时器,再通过传感器传人计算机,绘制速度图像则更加快速便捷。在论证的同时,还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数值。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一方面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方法的根本性以及手段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更能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及其带来的变化。

最后,以伽利略的话结束:“我探讨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运动本质……我证明这样一个物体经过的空间(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我从假定入手对此定义的运动进行论证;因此即使结果可能与重物下落的自然运动不符,对我也无关紧要。但是,幸运的是一项项都与我所证明的性质相符。”总结伽利略开创的科学研究方法:现象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逻辑推证或实验检验――形成理论。

这样适当渗透物理学史的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人文特征,使客观知识富有了主观精神的灵动,同时让学生领略重大发现背后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创新。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对轻重物体下落运动的初步认识有了历史的新意。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物理学的曲折发展过程。其次,凸现了物理研究、学习中的方法论。本课集中展现了伽利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这样一方面打破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家们原汁原味的思维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给学生树立鲜活的学习典范,并且通过方法的潜移默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使概念原理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机械的模仿。

三、引导学生在研究物理问题中深入理解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关键是记公式,列出方程解题。实际上,规律的价值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性。如果以规律作指导,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和发现。比如,上高一物理习题课,我曾给学生解析了这样一道题:在桌面上,将一个打磨得很平滑的长木板的一端垫高,做成一个倾角θ1的斜面,使物体P刚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把长木板一端继续垫高,使斜面的倾角增为θ2。则同一物体沿该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

A.a=g(COSθ2一sinθ2tanθ1)

B.a=g(COSθ2一sinθ2 COSθ1)

C.a=g(sinθ2一COSθ2tanθ1)

D.a=g(sinθ2一sinθ2 cotθ1)

1.按常规思维进行解析

物块沿斜面下滑时,受力如下图:

由题意,当θ=θ1时,

有:mgcosθ1=N1 ,mgsinθ1= 。解得 。

当θ=θ2时,

有:mg=sinθ2一 =ma,N2=mgcosθ2。

解得a=g(sinθ2一COSθ2 tanθ1),选C。

2.更换思维方式,用极限思维、假设思维和本题设定的物理情景解析

若θ2=θ1,必有a=0,由此A、D两个选项是错误的;若θ2=90°,应有a=g,进一步判断可知选项B错,C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判断,直接得出答案的方法,打破了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其思维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理想模型”、“等效代换”、“控制变量”等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如“质点”和“点电荷”的含义、“光滑”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理解等问题,我采取引导学

生对问题进行抽象思维,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模型”的概念,掌握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忽略与研究无关或影响甚微的客观因素,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如:研究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等问题讨论中,要求学生建立“等效”的概念,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逻辑思维,把复杂问题变为简单问题来处理,把多重关系化成单一关系来分析,找出规律,找寻出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离不开知识教学,实施方法教育也要从教材入手。新课程物理教材对于科学方法没有处处点明,却时时蕴含在一个个重要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渗透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贯穿在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可以说,新课程为我们进行科学思维方法教育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我们开展方法教育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充分分析和挖掘新教材,把握住起主要作用或有特色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其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整理出线索,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学中同时展开,并行前进,从而使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梁 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阎金铎 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郭奕玲 沈慧君《近代物理著名实验简介》[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4.胡卫平《高中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5.朱选云《谈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J](《中学物理》2008.10)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 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S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划入了小学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现今我国的教材编排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接触不到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知识,那么“科学”这一学科所起到的启蒙效果,便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义、启蒙意义以及奠基意义。因此,做好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过于僵化

目前,很多学校对待科学课程比较功利,进一步影响到老师、家长、学生对待该学科的态度。很多教师及家长更为关心期末时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则往往忽视。而科学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期末分数并不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着对未知事物浓烈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家长便会认为学生不努力,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的现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课堂宣讲式教学,难以将科学的趣味性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处于不完全的阶段,平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对待科学时不能够怀着兴趣自发地去学习,那么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中,科学课程往往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在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学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让教学过程固化,甚至出现科学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的情况。

(三)教学思路缺乏趣味灵感

教师与学生不同,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是在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总量有限,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兴趣、热情等较为感性的东西。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所存在的这种差别,在教学思路上缺乏趣味灵感,为了活跃课堂,只是将过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较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引导不应该存在于理论体系里,更应该灵活变通于实际授课中。

三、小学科学的趣味课堂构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课前预习趣味化

从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方便了学生理解知识,也降低了课前预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学生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在学习之前便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寻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命体,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生命体带到课堂上,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浓厚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发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样游戏,课堂实验趣味化

小学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50%,另外50%则属于实验操作。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阳和影子”“冷和热”“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显著的实验性。为了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果、蔬菜带入课堂,进行趣味猜谜连线游戏(如图),让学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茎、叶、花还是果实。游戏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将易区分的植物和不易区分的植物糅杂在一起进行连线,逐渐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比如苹果是植物的果实这类简单的问题;红薯是植物的根则属于相对复杂的问题。

(三)延伸丰富活动,课堂练习趣味化

课堂活动是课堂游戏的进一步延伸,通常可以应用于一个知识点内容初步学习完毕,学生自主练习阶段。通过丰富的活动来让课堂练习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较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及较为充足的课堂空间。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领域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附近的“短时郊游活动”,让开阔的自然天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巩固、练习的环境。如在三年级课本知识中,有一单元内容涉及对天气的认识以及测量,极为适合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对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诸多课堂教学问题下,应该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趣味课堂。趣味永远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在完善的趣味课堂教学措施下,小学科学将成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给学生一双游览大千世界的美丽翅膀。

参考文献

[1]孟令红.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树[日]等.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9):30-35

[2]王强.周婧.郭明等.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课堂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5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北京天安门,在晨曦中看解放军在国歌中升起五星红旗;我要飞向海疆,到南海寻找英雄王伟叔叔,把他救回来;我要飞到祖国各地,看高山、河流、草地,看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大城市,看三峡工程的雄伟景象。我还要飞出国门,看南极考察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辛地工作,帮他们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的冰山上。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世界各地,把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告诉世界人民,使大家都知道我国人民的生活很美好。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上高深的宇宙,去考察月球的地貌,到火星、金星、木星去作客,去银星群中拜访牛郎和织女。

我不停地飞着,我要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北京天安门,在晨曦中看解放军在国歌中升起五星红旗;我要飞向海疆,到南海寻找英雄王伟叔叔,把他救回来;我要飞到祖国各地,看高山、河流、草地,看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大城市,看三峡工程的雄伟景象。我还要飞出国门,看南极考察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辛地工作,帮他们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的冰山上。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世界各地,把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告诉世界人民,使大家都知道我国人民的生活很美好。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6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将飞上星空,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天黑后和别的星星一起为行人照路。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成一只辛勤的蜜蜂,和别的蜜蜂一起,在和别的蜜蜂在花丛中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为人们酿造甜蜜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将化为一阵清风,飘到工地上去,为满头大汗的工人叔叔送去凉爽。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将变成神话中的幸福鸟,我会飞到贫困山区,让那里的人变得富足。幸福。快乐。让那里的小朋友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静的学习。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寻找因贫穷。疾病。而被痛苦说压迫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让全世界没有呻呤。哭泣,只有欢声笑语!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7

一、幻想是童心天真的智慧窗

孩提的童心是纯洁美妙的,如同一方洁白的纸张,有待我们去描画着色;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有待我们去浇灌催放;又如一只出壳的雏鸟,有待我们去精心哺育,使他长出羽毛丰满的翅膀,去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未来向往的高空。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窗。

二、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因而人们在欣赏、聆听音乐是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的变幻,人的想象也在不断的升华。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创造想象。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先简要介绍起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有浅入深的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接着教师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发言说:“此时好象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几十个船夫拼命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着。”还有的学生说:“《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且还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表现,不仅展现了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升华,也创设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

又如在聆听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鹅之死》,这是一首令人心醉乐曲。随着音乐的展开,教师轻轻地讲解:在朦胧的月光下,纯白的天鹅缓缓地从水面飘来,她轻移双足,舞动双翅,体态轻盈,像微风中柔曼飘逸的轻纱,有行云流水似的流畅和奇幻。渐渐地双翅倾斜了,天鹅面色忧郁,凝眸祈望远方,她奋力振翅挣扎,想要重上蓝天。但是她体力不支了,死亡的阴影正向它袭来,她仍尽全力挣扎……,此时,天鹅的命运引起了孩子们无穷还思,有的哀婉她在奋战中死去,有的则出于美好的愿望,祝愿她能飞向远方,在那里有她许多同伴正等着她。

还有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龟兔赛跑》《动物狂欢节》等更是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教材。当我们把儿童带入这些音乐的梦幻世界的时候,怎能不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三、音乐教师应给同心插上幻想的翅膀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首先要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一定要把插图很好的运用起来。如《小小的船》这一课,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船上邀游星空,全图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色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又如,学生《草原上》这一课时,重视观看彩色插图,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学生音乐思维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优美、广阔的草原音调。从而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边疆草原上。当学生透过童心的折光,看到这美丽的幻想世界—童心中的“海市蜃楼”时。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更不可厌烦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的燃烧起来。用最巧妙、最有趣味,最能夸张典型事物的话语,把孩子带入童话般梦幻天地。当孩子进入幻想中,只要我们对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幻想能力。还有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七色光之歌》、《种太阳)等等,教师可以构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发展。

四、营造融洽氛围,引发自由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最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或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夏日星空安谧的情境,让学生随歌曲旋律想象宝宝睡着后周围的事物与白天的有什么变化,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看不见小鸟的飞翔、听不到小虫的叫声……这时,教师可趁机启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形象,并用打击乐器伴奏烘托出氛围,根据歌曲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歌曲如同己出,融入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之中。从而调动了学生想象力的参与,引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又如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师:首先请你闭上眼,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听了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听完音乐交流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学生在乐曲声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乐曲的主要内容通过初步感知—体验—“说、画、走”反映了出来。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又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于是强烈的求知欲带入了学习状态中。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8

在大自然存在的世界里,我们既没有飞翔的本领,又没有入地的属性。我们只是非常笨拙的一群动物。要生存就要学会生存的本领。你飞翔,我设计弯弓利矢;你奔跑如箭,我设计比之更快火炮飞弹;你深藏水中,我想办法潜入捕捞~~~~~~,在几万年的较量中,人类在积累总结里显示出精明智慧的才能,稳稳立居天地间傲视群雄!我想,所有的动植物看到人类的发明创造,都会想到自叹弗如!

人类是在学习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精灵!知道自己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知道只能借助和利用。针对性地发明创造,才让我们一步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发!“四大发明”凝聚多少代人的梦想,让实践的热血转化成彭湃的豪放。是的,我们没有翅膀,可我们有探索的梦想!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他就想让人插上翅膀任意飞翔。他把自己当成了试验品,亲自把自制的翅膀捆在身上,利用火药的威力,在高高的山岗点燃起飞。尽管飞出几十米翅毁人亡,可他是用生命实践着梦想。人类为了纪念他的勇敢精神,把他的名字定为星名,永远挂在天空闪烁!

科学探索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梦想。我们都知道这条路非常艰难,都要经历千百次的失败才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就是靠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的。不骄傲不自卑,学习研究,取长补短,用自信和勤奋改变自身的命运!我们没有飞的本领,可是我们已经用智慧创造出飞的武器;我们没有穿透天空的眼神,可我们已经拥有程控天下的指挥系统。我们没有蹂碎坚石的能力,可我们已经具备摧毁整座巨山的神功!看似笨拙的外型,心中却隐藏千万个飞翔的翅膀,是笨是巧?在比较中,我们为自己的精明灵魂感到无比的自豪!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9

仿生学的历史,就是人类向动物求教的历史。飞机从其诞生到广泛应用,就是人类不断向鸟儿学习的过程。

千年飞翔梦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看着鸟儿在白云间自由地翱翔,祖先们是多么地向往!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名叫伊卡尔的勇敢少年,装上一对蜡做的翅膀飞上了蓝天。他越飞越高,结果太阳的热力把蜡烤融了,少年不幸掉进了爱琴海。

23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学者墨子,带着一群徒弟,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鸟类飞行,结果造出了一只会飞的木鸟。木鸟飞啊飞啊,在空中盘旋了一整天。同时代的能工巧匠鲁班,也曾用竹子做成一只竹鸟,试飞时竟飞了三天三夜。

相传我国汉朝有一个勇敢的“插翼人”,为了深入敌营进行侦察,曾在身上装上一对大鸟的翅膀,头上和身上插上大鸟的羽毛,结果他在空中滑翔了几百米远。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科学家张衡曾制作出一只很精致的木鸟,木鸟的身上有羽毛,鸟肚子有机关,能飞好几里路。

在国外,2000多年前的希腊人阿奇太发明过机械鸽子。15世纪时,德国人米勒制造出“铁苍蝇”和“机械鹰”,也都飞上了天。

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仿鸟飞行机模型,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和工程师达・芬奇设计出来的。他对鸟类、蝙蝠的飞行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设计出一架扑翼机,靠人用脚蹬的方式来扑动双翼飞行。不过,这个设计当时只停留在图纸上,并没有施工,后来证明也是行不通的。

17世纪中期,法国有个名叫居尼埃的锁匠,制造了一个飞行十字架。他在肩上放着两根杆子,杆子头上各装上一对长方形的活动翼,杆头向上摆动时,活动翼收拢,向下摆动时,活动翼展开。居尼埃奋力摆动两根杆子,企图升上天,结果还是失败了。

鸟有翅膀能飞,人插上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呢?

经过长期研究,人们终于了解到,鸟类能飞,不光是因为有翅膀,还在于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飞行的需要。鸟类的身体是流线型的,骨头很轻,飞行阻力小,它的胸肌约占其体重的三分之一,是天然的发动机。鸟类还有特别发达的大片胸骨,用来附着胸肌并作为翅膀的基座。

与鸟相比,显然人的体形不是流线型,骨胳很重,肌肉又分散在全身各处,臂肌和胸肌并不特别发达。如果一个人想凭自身的力量飞行,至少需要15千克重的胸肌和臂肌,同时胸骨也要向外突出1米才行。即便如此,人体“肌肉发动机”的功率,也仅仅相当于鸟类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差得太远了。

要像鸟儿那样自由地飞翔,人类只有借助于机械动力的飞行器。

向鸟儿学习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凯利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与现代飞机机翼面曲线几乎完全相同,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一时期,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对鸟的飞行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的著作《动物的机器》一书中,介绍了鸟类的体重与翅膀面积的关系。

德国人亥姆霍兹也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

大约100多年以前,美国有俩兄弟立志要发明载人的飞行器,他们是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经常到郊外去,连续几小时仰卧在地上,仔细观察老鹰的升降和盘旋。在家里,他们就一起阅读有关飞行的书籍。

在这些书籍中,法国生理学家马雷写的《动物的机器》,成了莱特兄弟的经典,英国科学家凯利的理论对兄弟俩也很有启发。

莱特兄弟经常因钻研这些飞行理论而废寝忘餐。当时,欧美已有少数人在致力行器的制造,但都没有成功。莱特兄弟汲取前人的失败教训,运用仿生的原理,用帆布、轻质木材和一台12千瓦的汽油内燃机,制成了一架简陋的螺旋桨飞机。兄弟俩把它命名为“飞行者一号”。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弟弟奥维尔驾驶“飞行者一号”,在哥哥威尔伯和亲友的欢呼声中起飞了。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行者一号”飞行了40米,在空中逗留了12秒。

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12秒――它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飞行获得了成功。人类在天空飞翔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飞行者一号”的上天,是仿生学的巨大成功。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今天的人们乘坐飞机遨游蓝天的时候,不会忘记那些追梦的先驱们者们,当然,也不会忘记我们的启蒙老师――飞鸟。

永远的老师

今天的航空设计和制造领域,虽然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但人类还是离不开鸟类给我们的帮助。这些在大自然中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检验洗礼的“设计”,仍是激发我们创意的巨大源泉。

机翼表面与海鸟――海鸟可以通过喙部察觉出空气中的阵风荷载量,并通过调节翅膀的形状抑制升力。运用此原理,新型的空客A350-XWB通过安装在机头的探测器,可以检测风力并利用其可移动的机翼表面提高飞行效率。此设计可以进一步节能减排。

翼尖小翼与鹰隼――飞机在飞行中由于上下压差的不同,翼尖附近机翼下表面空气会绕流到上表面,形成翼尖涡,致使翼尖附近区域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差降低,从而导致这一区域产生的升力降低。这是产生诱导阻力的根源。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界大型鸟类,比如鹰和隼,发现它们在飞行中展开翅膀向上偏折翅尖羽毛以减小阻力,从而实现远距离滑翔。受此启发,有专家提出在翼尖加装短板来减小诱导阻力。后来,设计师们不断研究,发明了翼尖小翼,并将其安装在运输飞机上,以减小飞机的阻力。

插上科学的翅膀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写作是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述事物概念、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实现交流沟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把握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教师自身把握习作的客观规律,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以润色,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主要示例,从教学的大目标到细化的方案,展现出教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

一、纵向梳理,掌握教学大纲

首先,纵向分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习作题目对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级教材开始设置了习作板块,八册课本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有八个与想象直接作文挂钩,这八个题目展现了教育部对小学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低年龄段主要培养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习作。但高年龄段的要求逐渐加入了“大胆合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构思上动脑筋,不仅要写法新颖,有吸引力,更应紧扣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代入到科学允许的范畴之中,不能太过超前,可以限制一个大概的科学发展范围对科技发展变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时间的维度,需要有实现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类全部迁移到火星生存,因为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审视,短短二十年是实现不了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清晰地认知到想象内容实现的可能性是确定想象合理性的关键。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对想象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想象加工改造旧形象来增强想象的合理性,一种方式是黏合,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还有一种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小真的长头发》这篇文章从头发长的特点出发,想象长头发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三种典型化策主要运用在小说当中,在六年级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学生自己创设“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里就可以运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体验、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类作文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就是说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跳板,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需要让学生细心观察,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使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更加合理。

二、具体分析,提出培养方案

了解总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习作框架,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想象写作,以下列举三种常用的想象习作的写作手法:

梦幻式想象

顾名思义,借助无限梦境来抒写自己的畅想。这种形式最被常用于创作科幻类想象作文。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梦境中学生可以不被拘束,畅想自己轻松进入外太空,跟随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记寻找到了新的星系,发现了外星智慧文明……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梦境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构思巧妙,将最终立意放在“科技改变生活”之上。

游记式想象

顾名思义,将自己代入未来场景,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记叙自己在未来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写一次在未来的侏罗纪乐园之旅,游乐园通过分析恐龙化石骨骼,利用娴熟的3D打印技术重新克隆出恐龙,并且通过基因改造驯养出性格温驯的恐龙族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恐龙们在公园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记的写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强的真实感。

描述式想象

顾名思义,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直接介绍一座完全应用了智慧屏幕与人工智能服务的科学城市。这座城市中任何一块地砖、一面墙壁、甚至是一个餐巾纸盒的平面,轻轻触摸,都能够激活智慧屏幕,随时都能连接服务器,就近召唤人工智能服务。

这种形式常用于单独一种想象的详细描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更考验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逻辑性,值得鼓励。

结论

科幻类的想象写作教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在写作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本身,更应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文章水准、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使学生把握习作妙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