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之害十篇

时间:2023-03-14 03:44:59

贪欲之害篇1

常思贪欲之害

贪欲,人之贪心、贪婪的欲望。贪欲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贪欲造成的后果,轻则为社会公德所遣责,重则为法律所不容。常思贪欲之害,为私能洁身自好,受人尊重,軎及四邻;为公能问心无愧,公正执法,和谐社会。所以,常思贪欲之害,能修身齐家利工作,平心静气渡终生!做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更是履行好职责必须具备的素质。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国税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就是如何加强廉洁自律、如何做到不受贪欲之害、拒绝贪婪之心、不伸贪婪之手、不做贪婪之事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戒备、严格自我要求、达到自我完善:一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永保共产党员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贪欲之心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共产党员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心中所想,手中所为,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任何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东西,都是共产党员应该摒弃的。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应该坚持聚财为国,执政为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常戒贪欲之心,忠心耿耿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二是加强修身修德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共产党员进行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每个国税干部的共同要求。贪欲的产生,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把握自己,常怀律已之心,才能提高思想防范意识。我们的先贤古人和革命先烈,有许多道德高尚,戒贪戒欲的模范:有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有清贫不改革命之志的方志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为追求理想不为物质享受所诱惑的高尚情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形势在飞速发展,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漫延。只有不断进行修身修德的学习,真正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从内心深处筑牢自觉抵制贪欲引诱的防线,才能真正远离贪欲,不受其害。三是靠纪律约束自己,时刻牢记不越界。古人说:“畏法度者乐”。纪律是行动的保证,只有时刻牢记党内关于廉洁自律的纪律,牢记法律法规关于清正廉洁的条款,牢记纪检监察部门关于监督检查的要求,做到警钟长鸣,永远不去跨越廉洁自律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之乐,生活之美。四是严格要求自己,常去非份之想。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因贪而想且要占有的东西,往往是非份的。在贪欲面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满足一次自己的贪欲,等于向自己毁灭的坟墓迈出了一大步。严格要求自己,常去非份之想,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摆正位置,做个堂堂正正的清白人。常思洪水肆虐之害,方能筑牢堤坝。常思贪欲之害,才能筑起思想防线。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比任何非法所得都让人快乐。

贪欲之害篇2

基层干部观看《贪欲之害》的心得体会

为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保持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按照省纪委、县纪委的统一要求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观《贪欲之害》,思廉洁从政”警示教育活动,县局于12月7日下午组织全局副科级以上干部观看了这部警示教育片《贪欲之害》。通过观看这部片子,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并有深刻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片中提到的两个重要人物、李真,一个是黑龙江省省委级高级领导干部,曾经掌握全省领导干部升迁、任免的大权;一个是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曾经叱诧风云的号称第一秘人物,更是大权在握,但是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有这么大的权力,纵观他们的人生道路、政治命运,也都付出过很多艰辛和努力,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都有奋斗的经历,也有非常值得称赞的过去,但是在成绩和胜利的光环下,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们却忘记了党对他们的精心培养和呵护,忽视了党的信任和期望,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放任自己的行为,偏离党、偏离群众,私欲极度膨胀,腐化堕落,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在群众中产生极坏的影响。从他们身上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在基层还是做高官,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止在奋斗阶段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努力拼搏,更要在成绩面前、权力在握阶段把握好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拒绝腐蚀和拉拢,要时刻认识到围着你转的人,是围着你的为人还是围着你的权力,不要等着失去自由时,连一个问候的人都没有时才感觉到人情凄凉,才认识到自己其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要把党给的权力回报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要等到身陷囹圄才醒悟,那时的眼泪只会是一种讥讽,并换不来人们的同情。

二、从这部教育片中看到绥化市因马德一案牵出的一批落马的腐败分子,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权钱交易、相互利用,、收受贿赂、任人唯亲、腐化堕落等错误是极其严重的,那个相互利用的所谓关系网是十分令人深思的……干部队伍中的腐败,虽然只是极少数人,但它玷污党的形象,破坏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危害事业发展。干部队伍的腐败事关国家兴衰,任何有作为的政府、有希望的民族都是不能容忍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的干部队伍肩负重任,我们的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奔前程,坚决支持惩治腐败。反腐倡廉,党心所思,民心所向。这是一个老话题,却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拒腐防变是我们党继续长期执政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同志强调:“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作为最基层的领导干部,我一定要从这部警示片中吸取教训,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要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忠于职守,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监督,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以法律和廉政准则为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贪欲之害篇3

4月2日,镇机关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电视片《蜕变》,做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那些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大多具有辉煌的过去。也曾有艰苦奋斗的过程,但当他们成为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后,个人欲望膨胀,在贪欲的驱使下人格发生扭曲,革命意志和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并最终走向了腐败。他们因个人贪利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纵观这些反面典型,他们由国家干部成为人民的罪人,究其根源是:观念错误,权力异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自己的东西。贪婪成性,手中的权力就是他们敛财的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他手中的权力却蜕变为祸国殃民、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为了自己的利益,置国家利益不顾,中饱私囊。职务犯罪有一共同点,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是其共性。而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他们堕落的“源动力”。人格的失衡和品德的低下,助长了其贪婪自私,以至恶招损术层出不穷,搜刮民脂民膏,坑害国家,无所不用其极。 在私欲面前,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时刻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人有时候就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从而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惨痛的

代价。在利益面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忘记了当年曾有过的理想抱负,把职位当成自己捞取利益的资本。一般而言他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也曾矛盾过、斗争过,但是巨大的利欲最终使他丧失了理智,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准则,成了金钱的俘虏,而最后等待他们的是锃亮的手铐和后悔的泪水。他们的腐化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工作者的形象,也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中,认真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贪欲之人具有多重性。他们有的贪权、权欲极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极尽阿谀奉承,是他们贯用的伎俩;有的贪财、财欲鼓胀。他们通过所谓的人事调整、土地批租、违规放贷、工程发包、项目转让甚至走私放私等手段,利令智昏,大肆牟取非法利益;有的贪名、名欲熏心。他们热衷于挂空头衔、捞假文凭,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惜虚报浮夸,想方设法往自己身上粘金贴银;有的贪色、色欲乱性。他们生活腐化、作风败坏,为了满足对美色的欲求,包“二奶”、养情人,在风月场所一掷千金、纵情声色、放浪形骸。除此以外,近几年来被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领导干部收受礼品和红包,借生病住院、庆贺生日和婚丧嫁娶之机聚敛钱财,纵容配偶、子女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用公款吃喝嫖赌等,无一不是贪欲结出的恶果。 贪欲之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害党。贪欲引发的腐败最容易侵

害党的肌体,最容易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也最容易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害国。贪欲膨胀的贪官虽大多身居要职,却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而是贪图享受,热衷于谋权谋利,势必会危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害人。贪欲一旦大开,就会像毒瘤一样迅速蔓延,败坏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甚至形成串案、窝案、群案,最终祸及一批干部;四是害家。不少腐败分子在自毁前程的同时,也严重伤害到了家人。有的因自己犯罪而给家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打击,甚至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发生;五是害己。贪欲一旦放纵而不加扼制,就会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肆虐。不错,许多腐败分子在犯罪之前都曾为党和国家做出过不少有益的事情,可一旦利欲熏心就会丧失党性原则,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在观看过这次的反腐倡廉教育片后,我更清醒的认识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档得住诱惑,做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防止腐败,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严格执行中央上下的各项规定,要廉洁从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之德,首当“清廉”,

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短时间可能很容易,长时间就要不断自我提醒,自我反省,自我激励,需要做到警钟长鸣。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廉洁清正。

贪欲之害篇4

瞧,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环牵着一环,永远都不能满足,可悲的是,人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时下,一些贪官、生活堕落。他们为掩饰自己的腐败行为寻找出了各种借口,还为自己的错误找着所谓的理论根据。

有这样一位贪官为自己的腐败罪行找出这样的借口:“我就是交友不慎才落得如此下场的,我就是太相信哥们儿义气了……再说我又不是最大的贪官。”他还为自己排了座次,“我只能排第12名”。

还有一位贪官为自己的糜烂生活找的借口是:“很多女人都喜欢我,我有啥办法。”

还有二位贪官更可气,党培养他多年,把他从一个小干事扶持到领导岗位上,而他给自己腐败找的借口是: “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不守法……直到被逮捕,才知道贪污是重罪。”

更有这样的贪官令人发指,他竟然这样说:“我在××市是父母官,我为人民做了一点事,为企业做了一点工作,人民、企业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对待我也是应该的,我是可以不推辞的……”

一个个贪官的借口,都是贪官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罪恶行为开脱,其辩解的荒谬不经一驳,徒添笑料罢了。贪婪害党、害民、害人、害己,贪婪的借口有百害而无一利。

贪欲之害篇5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一定的嗜好与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俗话说:无欲则刚,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人怎么会没有一点嗜好与欲望呢?愚以为:把握嗜欲,适度则刚。一个人的嗜好与欲望,把握得当,可以助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反之,则适得其反,丧志,甚至自毁前程。

《菜根谭》中云:“利欲末尽害心,意见乃害心蟊贼;声色末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这是说名利与欲望并不一定都会残害人的心性,自以为是的想法才是戕害本性的最大祸源;声色犬马之事不一定就能妨碍人的道德,自作聪明的行为举措才是破坏道德的最大障碍。所以说,残害人性的祸源不一定是外物,更多时候是来自于自身的偏私和狂妄。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所有外界有害的引诱,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根本不起作用的,即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做到入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只有那些意志薄弱者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

拒绝诱惑,狙击欲望,识破其危害是关键。据《王总志》记载:王安石喜好书法,其书法被誉为“急风疾雨”。有人投其所好,送来一对宝砚,并说:“此砚磨墨不用水,只要一呵气即可。”王安石听了不但不接,连望都不望一眼,哈哈大笑说:“即使呵得一石水,又能值几个钱?”婉言谢绝了。《侯鲭录》中又载:王安石放外任,路过苏州。苏州太守刘原父在府衙内摆宴,叫来几个花枝招展的歌妓陪酒。王安石见了拂袖而退,断然拒绝入席。并对刘原父谆谆告诫:“劝君多采深山之茶,少饮花街之酒。”在一个内心强大坚定,禁得住任何诱惑的人面前,不论外在诱惑的力量有多大,都不会改变其原来的品性,反而会变成其自我修养的助力。换言之,任何事物对人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嗜好与欲望可以让人丧志,沉沦堕落;也可以帮助人修养品德,超越自我。所以对物欲与的需求,必须多作自我克制。酒宴之乐可以饱口福,也可以腐蚀人的意志;耳目之娱可以调剂身心,也足于腐化人的灵魂;情意活动可以创造人生,也可以毁灭人的生命。

当然,人有爱好和追求也很正常,即使当了领导,也要把握好这个“度”。如果沉溺于自己的嗜好,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那就十分可怕了。即使只放纵一次,也有可能悔恨终身。天下事,便宜占不得,有便宜之贪念,即有不便宜之大悔。不少人的身败名裂,大多来自他们自身的贪欲与不知足。放下贪欲,眼前自然清明。

贪欲之害篇6

一、贪腐之心,万恶之源

腐败乃社会公害,人类公愤。有人把它比喻为生命的毒瘤、肌体的顽疾,治理不好将死于非命!对此有人主张换血、换骨,有人主张动大手术。在中国,虽有党的思想教育,有纪律保证,有国家法律惩处,还有社会道德、谬论监督,但是犯腐的量度、额度、人数,仍然增多、增大、腐败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涉腐官员级别也越来越高,从人人惊讶,到已不为人所惊讶。

腐败的产生与形成,泛滥与惩治,世界各国政党与政府都在为之探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有弱点,人有欲望存在,有贪婪之心。当得到权力条件后,在过程的空隙之中,贪婪之心便失去约束,其信仰战胜不了现实,情感战胜不了理智,心理战胜不了生理,面子挡不住诱惑,所以腐败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追索腐败的根源,它是贪腐之心的行为表现,即心理腐败,也可叫思想腐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山望到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的老婆总是好”,等等都是心理腐败的根源。“贪的人多,倒霉总是少数”,“比我更贪的人更多”,“权力过期就作废”,“升不了,弄点钱”等等都是现实腐败的原因。腐败是由不廉洁的心态造成的,都是从心理腐败开始的。腐败葬送了腐败者,腐败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腐败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腐败,在腐蚀人们思想的同时,又腐蚀人的行为。社会上流传下来的一些不良习惯,自然不自然的就使人产生了贪腐的念头;大人对小孩子成长中的某些教育方式,也使他们从小就埋下了贪婪的种子;人世间的一些阴影,传统的捆绑了人们廉洁的手脚;腐败者的一时的风光,也使一些人不断产生妄为的影子;现实财富差别和分配失公的现象,使人养成了见财起义的贪心;落马后的贪官,人人悔恨自己悔在贪婪的心态中。郭沫若曾经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腐败是需要有条件的。权力和廉政相加等于服务,权力和贪欲结合等于腐败。心理腐败多于行为腐败。有的人心理腐败,因为没有腐败的条件,没能成为腐败者;有的人行为已经腐败,嘴上还说自己廉洁,那是他的心理腐败在先了。心理腐败是行为腐败的根源,行为腐败是心理腐败的结果,私心贪欲是祸害之源。如果说腐败是万恶之源,那么心理腐败则是源中之源。因此,腐败的根源头不在那一层,而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可见,贪腐的心态是产生腐败的内在动因,而权力则是腐败产生的外因条件。

二、廉洁之心,治腐的克星

廉,是洁身修心的一种境界。廉洁,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的心态是人生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

廉洁,首先是心理的廉洁,心态的健康。浊水来自冲刷的泥土,腐败出自贪婪的灵魂。清官,首先是心态的清廉,“先忧后乐”,“精忠报国”,“匹夫有责”,“横眉冷对”;“众人踩修”都是清廉的榜样。奢侈是祸根,廉洁是福源。廉洁的心态是一种自觉廉洁的心理活动,是主动、根本、自我的廉洁心态。这种心态,是官员廉洁的源头,社会廉洁的源头,也是治理腐败的源头。廉洁的心态是反腐倡廉,治理贪腐之本。贪腐之心的克星是廉洁的心态,用廉洁的心态,战胜贪腐败之敌。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廉洁社会应当从每一个人做起,垢你的廉洁,有我的廉洁,才有我们共同的廉洁,才有全社会的廉洁。廉洁的政党,从每一个成员开始,人人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个个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一个充满贪欲的社会,绝对没有一丝廉洁的空气,清廉之人也会变成贪腐者。

一个人没有心态上的廉洁,不可能有思想上的清白,不可能在金钱上的廉洁,丧失金钱上的廉洁,最终会导致道德上的堕落。一个人有了廉洁的心态、看淡金钱、权力的诱惑,看轻自己的得失,终生淡泊名利,克己制欲,视倡廉为立身之本。一个党,首先要教育其所有成员要有廉洁的心态,所有成员保持和养成了廉洁的心态,就有了廉洁的官员,才有充满活力的机制与政策,才可能有党的生命。一个社会,人人要有廉洁的心态,一方官员清廉一生,必需终生保持廉洁的心态。

廉洁的心态,不是针对党员干部,更不是针对领导干部,而是针对全社会所有的人。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领导培养下级,人的自身修养,社会的普遍教化,都要从养成廉洁的心态开始。

三、保持廉洁的心态是复杂的心理斗争

腐败的背后,往往是一种利益和享受。现实生活中很多官员在教育别人廉洁的同时,也更希望自身廉洁,但遇到利益和享受,却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闲,逾越不了生活中的攀比,克制不了贪婪的行为。可见,保持廉洁的心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斗争。

中共十堰市纪委,以“沧浪之水”、“道廉文化”为背景,紧扣人间心态,切中时代要害,首创廉政教育基地,这是反腐倡廉的新成果,是教育党员干部保持廉洁心态的新阵地。将会给所有党员干部灌注新鲜的空气和营养。它的展示,对于营造全社会的廉洁氛围,充分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和培养反腐倡廉意识,克服贪污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市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应当把这一成果,充分运用于自身的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中。本文认为,充分运用这一成果,重在培养教育党员干部保持三种廉洁的心态。

一是用共产党人的浩然之气,培养党员干部自励的心态。共产党是捅有七千多万党员的世界大党,她的浩然之气从诞生到今天,为世界所有政党敬仰。几代伟人,以心正廉洁,身正刚直,行正威严的思想与行为,构成了共产党人的廉政精神,受人敬重和怀念。以此教育党的后人养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依靠劳动实现人对物质的欲望,依靠内心修炼克服人性的弱点,把廉洁的心态贯注在行动中,贯注在人生的过程中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贪欲之害篇7

关键词:《杂阿含经》;烦恼;阿罗汉;解脱

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人有苦乐感受,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烦恼。就像死亡一样,烦恼亦是人类有限性的重要表现。宗教是对有限的超越,对无限的追求,因此,各种宗教都需要对人类的烦恼问题进行解答。然而,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宗教像佛教那样对烦恼进行极其深刻细密地剖析,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本质。尤其在早期佛教时期,如果说要找一个基点认识佛教,那这个基点就是烦恼。与烦恼相对的概念是解脱,由烦恼到解脱涵盖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十八界等佛教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体系。阿罗汉作为早期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对其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佛教对烦恼的认知开始。

《杂阿含经》中对于烦恼有种种界说,或详或简,或分或总,下面我们首先就其不同的名称与分类做一具体地解析。

1、结

“结”为烦恼的异名之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结集生死,二是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解脱。由于有“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久地为三界所系缚,不能超脱。关于“结”的内容,《杂阿含经》中最常见的是“三结”和“五下分结”之说。“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1]2054下“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_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1]236下

三结,又名初果三结: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有身见结,指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戒禁取结,指行邪戒,如持鸡戒、狗戒等;疑结,即怀疑三宝,不能深信正法。此三结为见惑中最为甚者,故为见惑之总称,若断此三结,则证须陀洹果。“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1]106下

五下分结,即三界中欲界的五种烦恼――贪欲、_恚、身见、戒禁取见、疑。贪欲,是贪求所爱之物的欲望;_恚,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不能成功而产生的忿怒;身见、戒禁取见、疑,同上面“三结”所述。与“五下分结”相对,还有“五上分结”。五上分结,是三界中色界、无色界之烦恼里主要的五种:无明、慢、掉举、色贪、无色贪。这里的无明,不同于根本无明,只是不明义理的无明烦恼;慢,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掉举,是浮躁游戏;色贪,是贪爱色界;无色贪,贪爱无色界。

另外,《杂阿含经》还有“九结”之说。“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结者,云何为结?舍利弗言:结者,九结,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他取结、疑结、嫉结、悭结。”[1]127上《入阿毗达磨论》卷一对九结的内容有详细论述,[2]简单说来,爱结,即贪爱;恚结,即嗔恚;慢结,即傲慢;痴结,即不明义理之无明;疑结,即对三宝的犹疑;见结,即身见、边见、邪见;取结,即见取、戒禁取;嫉结,即嫉妒别人;悭结,即悭惜自己身命财物等。

2、盖

盖,亦为烦恼的异名之一,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其不生善法,故名为盖。盖有五种,“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_恚、睡眠、掉悔、疑盖,离_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_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五盖恼心……”贪欲、嗔恚、疑前面已讲,睡眠盖,意识昏熟为睡,五情暗冥为眠;掉悔盖,掉即掉举,五上分结之一,躁动嬉戏的意思,悔就是心中忧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成为烦恼的一种。在佛教的早期阶段,比丘夜间需要坐禅修道,而经常有因为耽著睡眠而障碍修行的情况出现,因此在佛教意把睡眠归为烦恼而需要对治,《杂阿含经》中就有天神为“夜著睡眠”的比丘说偈令其得阿罗汉的故事[1]367下-368上、370下。

3、使

使,烦恼之异名,有两层意思,一随逐系缚,就像世间公使随逐系缚罪人一样,烦恼也随逐行人,系缚三界,使难出离;二驱役,烦恼能驱役人们流转于生死。“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1]3上这里,“随使使”就是为烦恼所驱使。

“使者,七使,谓贪欲使、_恚使、有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1]127上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财宝等而无厌倦;嗔恚,即于一切违情之境起愤怒;慢,即骄慢;有爱,即爱著己身;无明,即于真理迷惑不了;见,众生于身见、边见、邪见等妄起执着,广行不善,由此招感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离,故称此类由邪曲见解而来之烦恼为见使;疑,即犹疑三宝。

另外,佛教中还有“十使烦恼”之说。“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著),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3]

4、漏

漏,烦恼之异名,可以让心流动,所以名为漏。“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于境界中烦恼不绝,说名为漏。”[4] 《杂阿含经》中经常有“不起诸漏,心正解脱”,“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等句,这里的“诸漏”就是指各种烦恼。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有漏,何等为三?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为断此三有漏故,当求大师。”[1]225中欲有漏,又称欲漏,指不包括无明的欲界烦恼。有有漏,又称有漏,指不包括无明的色界、无色界烦恼。无明有漏,又称无明漏,指三界中的无明烦恼。“三漏者,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欲漏云何?答:除欲界系无明,诸余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谓欲漏。有漏云何?答:除色、无色界系无明,诸余色、无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谓有漏。无明漏云何?答:三界无智,是谓无明漏。”[5]

5、流

流,烦恼之异名,能令众生陷入生死轮回之流转中,故名为流。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流者,云何为流?舍利弗言:流者,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1]127上欲流,指不包括诸见、无明的欲界烦恼;有流,指不包括诸见、无明的色界、无色界烦恼;见流,指三界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五见烦恼;无明流,指三界中的无明烦恼。此四流又被称为四暴流、四瀑流。

6、扼

扼,又作、轭,和流一样,也有四种: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扼者,云何为扼?扼如流说。”[1]127上

7、取

取,爱之异名,即取著所对之境界,又为烦恼的总名。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取者,云何为取?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谓欲取、我取、见取、戒取。”[1]127上欲取、见取、戒取、我取,分别指的是执取五欲境界、执取种种邪见、执取种种非解脱因为解脱正因、色界及无色界的其它烦恼。

8、缚

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令得自在,故曰缚。

“舍利弗言:缚者,四缚,谓贪欲缚、_恚缚、戒取缚、我见缚。”[1]127上我见,即身见,四缚相当于“五下分结”中去掉“疑”的其它四种烦恼。“四缚”,亦作“四系”、“四身系”,“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_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集皆从集生。”[1]54上这里的“身触”,即“身系”。

9、上烦恼

上烦恼,亦名随烦恼,意为随根本烦恼(贪嗔痴等)所起之缠、垢。“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_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1]13中

10、贪嗔痴

贪嗔痴,或贪恚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像毒蛇或者毒药一样,可见佛教对其厌恶之甚、恐惧之深,“贪欲、_恚、痴,世间之三毒,如此三毒恶,永除名佛宝,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余。”[1]61中佛教用这三种烦恼来概括人类一切烦恼,将其作为人类诸烦恼的根本和核心,可以说是佛教对烦恼的洞见。

“三毒”与“三受”紧密相关。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谓之贪;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谓之嗔;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愚痴之想,谓之痴。“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_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1]119中

另外,《杂阿含经》中还将贪嗔痴称为“三结”或者“三缚”。“结者有三种结,谓贪、恚、痴……缚者谓三缚,贪欲缚,嗔恚缚,愚痴缚。”[1]149中 “结义是缚义,如世尊说,非眼结色,非色结眼,此中欲贪,说名为结。如非黑牛结白牛,亦非白牛结黑牛,乃至广说。先所说结亦即是缚,以即结义是缚义故。然契经中复说三缚:一贪缚,谓一切贪如爱结相说;二_缚,谓一切_如恚结相说;三痴缚,谓一切痴如无明结相说。”[2]

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佛教将人类一切不良的精神活动都视作烦恼,细究起来,可谓无穷无尽,不可胜数。佛教之所以对烦恼有如此繁多的称呼、分类,其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次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其中,贪嗔痴可谓是烦恼中的核心,是三种最厉害、最根本的烦恼。另外,佛教对烦恼的分类与其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及其宗教目标和终极追求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佛教对烦恼的认识就很难明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种果位的区别,因为每种果位所对应的烦恼去除的多寡不同,这也正反映出烦恼的完全去除是何等艰难以及阿罗汉这一果位在早期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殊胜之处。

烦恼虽然种类繁多,可是究其性质却并无差异,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佛教对烦恼的定性。

第一,从本质上来说,烦恼是一种心不自在的状态。

《杂阿含经》卷十中,佛陀告诉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使染,_恚、愚痴使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1]69下这里,“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将佛教尤其重视“心”的特色彰显出来。众生的烦恼源于心被烦恼所染,只要心净了,众生没有烦恼了,也就获得了解脱。烦恼的有无关键在于心。而心恼的原因在于长久以来为贪欲、嗔恚和愚痴所染污,心的本来面目是净的,自然也可以去除染污,回归清净。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中,天子说偈问佛:“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佛说偈回答:“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1]160中与此相似,《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中,萦髻罗豆婆遮婆罗门说偈问佛:“外身萦髻者,是但名萦髻;内心萦髻者,是结缚众生。今请问瞿昙,云何解萦髻?”佛说偈回答:“受持于净戒,内心修正觉,专精勤方便,是则解萦髻。”[1]321中-下可见,真正缠缚众生的结是内心的而非外在的,而要不受这种内心的缠缚,也只有依靠佛法来修心,才能解脱烦恼。

《杂阿含经》卷五中,尊者舍利弗告诉那拘罗长者:“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1]33中舍利弗对愚痴无闻凡夫身心苦患与多闻圣弟子身苦患、心不苦患的比较表明,佛教对烦恼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改变外境,而是改变内心。面对同样的外境,有人烦恼苦闷,有人自在安详,就看你是否闻修佛法。佛教对烦恼本质的这种认识决定了佛教追求境界的精神性特征。

第二,烦恼是染污的不善法,属于此岸,与彼岸相对。

“舍利弗言,秽者,谓三秽,贪欲秽、_恚秽、愚痴秽。……如秽,如是垢、腻、刺、恋、缚亦尔。”[1]128这里,舍利弗对贪嗔痴,亦即烦恼的性质进行了简单但有力的陈述,秽、垢、腻、刺、恋、缚。烦恼是污秽的、肮脏的,而这些不净的东西又像丝线一样紧紧包裹、纠缠、围绕着人,令人受伤、受苦。因此,如何帮助人们对治烦恼,脱离苦海成为佛教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世界上许多宗教对不净有所探讨与界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产生于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将许多动物的血和肉视为不净,禁止信徒食用,甚至妇女的经血也被视为肮脏不堪的东西有一定限制,其对不净的认识表现出很强的外向性。而产生于南亚的佛教将贪嗔痴等视为不净并且会染污人的心,表现出很强的内向性。这种差别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因受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心理等影响而在方面的巨大反差。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中,佛告诉婆蹉:“贪欲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_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法。”[1]246中-下不善,即不好的、坏的、恶的,这里,贪嗔痴不仅作为烦恼要去除,而且与杀盗淫妄等成为被禁止的戒律,如果成就这种不善法,死后还会生在恶趣当中。类似的敬畏还出现在《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中,众比丘请教佛陀手比丘命终生何处,佛回答:“是手比丘成就三不善法,彼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何等三不善法?谓贪欲、_恚、愚痴。此三不善法结缚于心,释种子手比丘生恶趣泥犁中。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贪欲_恚痴,结缚士夫心,内发还自伤,犹如竹芦实。无贪恚痴心,是说为黠慧,内发不自伤,是名为胜出。是故当离贪,_恚痴冥心,比丘智慧明,苦尽般涅。”

另外,阿罗汉有“杀贼”的意思,这里的“贼”指的就是烦恼,将烦恼看作贼,足见佛教对其本性的否定与批判,视为敌人一般。

既然佛教将烦恼定性为染污,而其追求则是清净,那么,佛教对烦恼作用的认识必然是否定的。烦恼对于人有反面的、危害的作用,对于这种危害,世俗的知识也如此界定,然而佛教不同于世俗知识之处在于,它认为烦恼对人的危害归根结底是阻碍了人寻求解脱,而世俗知识对烦恼危害的认知还停留在影响人的幸福之上。这也再次证明了,一切宗教的认知都最终是为其宗教目标服务的,都是围绕着其宗教目标展开的,宗教目标的神圣与崇高常常推动宗教认知对人性的深刻反省与观察,使其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表现出恒久的魅力和独特的见地。

佛教对烦恼性质和危害的认识决定了其对烦恼的态度,必然无疑是恐惧、排斥进而打压、消除。“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1]51下 “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著,断除贪故;所可_法,不应生_,断除_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1]75中这两段经文都强调要将所有的烦恼断除干净,获得“明”,获得解脱,断除烦恼的方法这里也简略提到,要如实认识五受阴、六入处,修习四念处、七觉分。佛教断除烦恼的方法牵扯到其整个教义和修道体系,内容比较复杂这里不作详述。

早期佛教对于烦恼的分析虽然详细,仍尚显粗疏,到部派佛教时期,各家论师对于烦恼的解析和论争更是到了琐碎的程度,逐渐对于阿罗汉这一最高的果位产生了怀疑和贬低的倾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阿罗汉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没有断除,因此并不究竟和圆满,从而对于佛果产生希冀,孕育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烦恼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一味的害怕、厌恶烦恼,而是热情、自信、从容地拥抱烦恼,与烦恼为友,大乘佛教不再将烦恼视作解脱的障碍和敌人,而是主张烦恼与解脱不二,“烦恼即菩提”,强调我们的心不要被烦恼所转,而是心要转烦恼,将烦恼用佛法智慧转化为道用,转为修道的方便手段。佛教这种烦恼观的演变,与其整体的风貌相应,世间之事繁多杂乱,是增添烦恼的温床,因此远离、出世、寂静、逃避等成为早期佛教的主色调,而大乘佛教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入世性和人间性也是认为只有在与无尽的人事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的看破放下,涤荡内心,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与断尽烦恼、疾趣涅的阿罗汉相比,菩萨为了度生甚至可以不断烦恼、不脱轮回。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流主张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打破对于烦恼的执着,将心完全解放出来。这种义趣与早期佛教的性格截然不同,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2] (唐)玄奘译. 入阿毗达磨论(卷1),大正藏(第28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3] (唐)李师政撰. 法门名义集(卷1),大正藏(第54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贪欲之害篇8

有人说,这个命题源于巴西一名叫阿尼塞托・马斯丁的医生。该医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个研究说,他历经10年,对500多名被指控贪污受贿的官员和同样数量的廉洁官员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腐败的官员60%生病或死亡,大都是患癌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而廉洁的官员患病及死亡的比例仅占16%,进而得出一个结论:“贪者病”。不管这个结论确切与否,但在人们深恶腐败的今天,它成了一个劝廉防腐妙方,流传于市井,也走进了官场。

其实,此话题并非舶来品。《贞观政要》记: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对公卿的一次重要讲话中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意思是说,你只要干了贪赃枉法的事儿,即便未东窗事发,自己内心里也经常害怕。“常惧”易得病,这岂不是“贪者病”?尽管这个“心理疗法”,对那些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的贪者来说,并不起什么作用,但对理智之人却大有裨益,即使对一些胆小的尚未深陷的贪者来说,似乎也有提醒控制疗效。

庄惠濠梁之争,曾给过我们一个启示:凡动物皆有七情六欲,而人之所以被称为灵长目类最高级动物,除了会制造劳动工具、会使用文字外,还有个重要区别在于能通过理智实现自我控制,把个人的情、欲控制在适度范围,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释放。贪官之所以“贪”,恰是在“欲”上失去了理智,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兽性――“穷年累世不知足”,无度、无惧。首先是权欲。凡权欲熏心者,皆不满足已有之权,官场迷离,患得患失,时而因得意兴高采烈,时而因失意疑神疑鬼,悲喜无常,神经兮兮,这自然是一种病态。更何况有的还搞歪门邪道,逢迎拍马、到处钻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自然累上加累。其次是财欲。凡财欲满溢者皆不满足分内俸银,想捞更多的钱,想发更大的财,于是就贪污受贿、就权钱交易,以充填欲壑。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有了这贪污受贿之“鬼”附身,一有反腐风吹,便会风声鹤唳、杯弓蛇影;看到纪委和反贪局就心惊肉跳,害怕被抓,梦中还会吓醒,这无疑是一种心病。再次是。凡盈盈者多不满足正常男女情爱,养情妇、包“二奶”,享“齐人福”者有之,搞权色交易、趁机“吃豆腐”者有之,寻芳于花街柳巷、狎妓者亦有之。看一看贪官堆里有几个不是左拥右抱?这种事儿 犹如毒瘾,一旦染上想收也难。然而,他们中相当多的偏偏“既要当,又想立牌坊”,在家庭、公众场合和美色面前扮演多个角色,焉能不心劳神累?套上了这种精神枷锁,“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又增。如此这般,患癌症、心梗、脑出血等病的几率比常人多,是毫不奇怪的。

贪欲之害篇9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重中之中的任务来抓。明确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和国家提出和正在实施“以民为本”的思想,大快人心,深得民意。

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一方,真正把“以民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在党的光辉历程中,有着一大批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的优秀儿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带领群众治风沙,斗盐碱,为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是勤政为民的典型。人民公仆郑培民一身汗,两脚泥,实践党的宗旨,“万事民为先”,是勤政为民的楷模。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两次进藏,为阿里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精神后人赞,是勤政为民的典范。我们每一名干部都应该学习他们视人民群众如亲人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民官,想民事,知民意,解民忧。彻底消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撞钟和尚”的错误思想,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就要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以为民、务实、清廉、勤政为核心内容,常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政之德。

坚持“常修”,不在于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在于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关键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移默化,在于为人民服务的一言一行,在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常思贪欲之害”就要明确贪欲害党、害民、害人、害己的坏处,自觉接受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贪欲之害篇10

2、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满足,有小的,依然要大的。

3、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4、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永远不能满足,像蛇想把一头大象吞掉。指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