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不见十篇

时间:2023-04-09 01:29:59

不散不见篇1

然而于我,那灿烂的阳光并不意味着光明和温暖。

我走到阳台上,只见遍地狼藉——是昨夜暴风雨洗礼后的痕迹。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刺目的阳光,我不喜欢它。对学业失败,好友离别,刚与母亲大闹过一场的我来说,它金色的光芒像一种无情的讥讽。

上天待我不公,为何阳光也与我作对?

身旁摆着一盆盆凋零的海棠,歪斜的玫瑰,耷拉着头的风仙,还有……那是什么?我的视线落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那残破的瓦盆里竟然有抹新绿?

0.2米高的样子,长着橄榄形的叶片,叶脉隐约可见,散发着鲜活的魅力。我惊诧着,我从不知道瓦盆中可以长出像春天少女的微笑一般的绿来。——是的,我记起来了。是一个星期前到大洋彼岸

求学的好友的馈赠。

那个如阳光般明媚的女孩曾千百次地说过:“在窗台放一盆花吧。”我想问为什么,她却已在那个遥远的国度。

临走时,她给了我一颗种子,对我说:“把它种下去吧,对它说不见不散,也对我说。”我默默地目送着她离去的背影。然而此刻,在这抹新绿中,她又在向我走来。

我凝视着那叶尖的露珠,在阳光下映出一抹彩虹。我惊诧于它的明艳,更为它以柔弱之躯抵抗暴风雨洗礼的力量而折服。

“不见不散。”我喃喃念着。难道正是为了“不见不散”的承诺,才使它坚韧挺拔,渡过难关,以至焕发出这种生命的惊艳吗?

这一刻,我仿佛悟出了什么。

不散不见篇2

不见不散“滔客”扩音器

微型音箱产品发展至今,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各大厂商所能用到的技术和招数几乎全上了,要想更进步无疑非常难。这时候,对现有产品进行适当的变化,或许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不见不散t1就通过“变身”成为了一款扩音器产品。

传统扩音器大致有手持和腰挎式两种,t1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属于后者,同时它比传统扩音器更漂亮。从官方资料上看,t1拥有6种颜色。以我们收到的测试样品来看,其造型像张“熊猫脸”,采用了黑白交替的色彩搭配。它的白色部分为abs塑料外壳,黑色部分是金属网罩和镶边,黑白配的设计无论放在什么产品上都不会别扭,t1也不例外。t1的头顶有排功能键和两只“耳朵”,“左耳”为电源音量体旋钮,“右耳”为混响强度调节钮,两个旋钮的位置合理,操控很方便。

既然是一款扩音器,t1当然具备扩音功能,我们将它的外置挂耳麦克风接上,就能进行扩音作业了。从实际效果来看,t1的外放效果良好,人声立体感较强,5w的输出功能已经能保证声音足够响亮。但切记别将音量超过3/4的位置,否则会出现刺耳的啸叫声。除了支持扩音之外,t1还具备传统扩音器所不能的录音功能,在录音时需要插入tf卡或闪存盘用于存储。它的录音品质不错,回放时没有听到杂音。随后,我们还体验了t1的音乐播放效果和fm收音效果,就其音质而言,它的中频表现最佳,无论播放流行音乐还是电台声,都能获得饱满富有弹性的音色,同时它的声音能放开,没有丝毫憋闷感,在外出放音时能获得良好的分享效果。

不见不散t1是一款适合带出门的产品,它非常适合酷爱出游的人群,它的扩音能力能提升你的“号召力”,开阔的声音能将音乐与众分享,还能随时录入旅途的点点滴滴。重要的是,你还不用担心它的续航能力,其内置的2200mah锂电池最长可连续使用20小时。同时,在它的包装盒里,还拥有背带、收纳包、数据线等附件,你可以把它挎在腰间,也可以挂在胸前,随时随地享受“滔客”乐趣。

不散不见篇3

我经常猜想草原的美好。会不会像席慕蓉诗中那样“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和“草原千里闪着金光”?会不会有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和小红马?或者,会不会有王骆宾歌中的那一位好姑娘?

坝上草原:彩色花海绘美景

在全国多个坝上草原之中,最受驴友圈和摄影圈欢迎的是有着“京北第一草原”之称的坝上草原。

坝上草原,又称作“木兰围场”,曾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皇家射猎场。现在的地名又叫作“红山军马场”,属于国内少有的几个原生态草原之一。每年7、8月份江南酷暑,却是坝上的春天,白天温度一般只有20多摄氏度。

去坝上草原,推荐你去北沟和东沟两片草原地带。北沟属于草原保护区,草场保存完好。行走在草原上,你能看到无边的金莲花基地,到夹皮沟还能欣赏到国内最美的白桦林。途中经过著名的北沟影视基地,这里曾是《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还珠格格》等热门影视剧外景地。而将军泡子、野鸭湖,则是摄友们必去的摄影地。

游览开放的牧区东沟,成群的牛、马、羊成为另一番景象。草原上动物们悠闲地吃着草,运气好的话,你还能看到梅花鹿。草原上美丽的狼毒花(又称断肠草)有毒,动物们不吃它们,孤零零的生长在那里,显得尤为瑰丽多姿。

除了游北沟和东沟,你还可以去小女山和喇嘛山上观赏壮丽的草原日出日落。或去登以惊、险、奇、特闻名的金山岭长城。

如果你还有兴趣骑马,坝上草原有各色度假村,可以租一匹马尽情地驰骋草原。晚上的篝火晚会,你还可以享受草原上的美味烤全羊。

那曲草原:神秘的藏北风情

那曲草原在那曲县境内,每年八月,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数以万计的藏族牧民蜂拥到那曲,搭起极具民族特色的帐篷,连绵数里,好似规模宏大的帐篷城。绿草茵茵,野花遍地,羊肥牛壮,是草原牧民最开心的日子,那曲行署各地相继举办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其中规模最大者当属那曲的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

8月上中旬,那曲镇周边各县的牧民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骑着骏马,带着帐篷专程汇集到聪沁卡多草原或巴尔塘草原。傍晚,绘有各种佛像的帐篷里升起袅袅炊烟,卸了鞍的骏马在塘边饮水,儿童们在羊群边嬉戏,姑娘小伙们则手拉着手围成一圈欢快地跳着锅庄舞,夕阳从橙红色的云朵中探出脸来,把羌塘草原染成金色。

翌日,是赛马节开幕的日子。附近的藏族群众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赛马场。蓝天白云之下,彩旗招展,骏马奔驰,歌声嘹亮。赛场这边,马上健儿,火枪响处,正中靶心;赛场那边,舞蹈队员,穿金佩玉,长袖善舞;帐篷城旁,烹牛宰羊,茶酒飘香,构成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

TIPS

不散不见篇4

夏天的还是如此美丽呢。高栀坐在日本特产樱花树下,如此想着。

日本的夏天非常炎热。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这样。人们每天都忙碌着,并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望望蓝色的天空,看看静静的云朵,微微惬意一下。所有人都在正常的循环着。所有人都忙碌的活着。

但他并没有这样想。

就在他坐着的那个樱花树下。他曾与一位美丽的女孩相遇。

女孩的天然黑长发深深打动着他。女孩的一句一句被他尽收眼底。

女孩是四至中学的校花。他曾想着,他这种平凡的人是不可能与她有什么瓜葛的。

高栀是中国人。父母来到日本打工,他就也跟着去了。高栀并没有对这些生活产生希望。是那个女孩,成为了让他留下去的绝佳理由。

女孩被同学唤为樱子。没错这就是日本普遍的名字。但是高栀觉得这个名字和她就是绝配。

中考期间。高栀被家人拘束着。不许他在晚上出去玩耍。不许他和女孩子有任何交集。至少他们觉得高栀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孩子。

他选择了一所比较好的高中。就这样寥寥草草的上“战场”了。

他考上之后,全家人都为他高兴。而他却唯独想着记忆中的那个人。

开学时。他无精打采。

学校樱花树下。梦一般的幻境。他沉睡着。声音在他耳边一阵阵响起。

不散不见篇5

文/张 秋

一、忌生吃鲜黄花菜

鲜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形成氧化二秋水仙碱,极毒,食用3~20毫克就可致死。

二、忌生吃荸荠

常吃生荸荠,其中的姜片虫就会进入人体并附在肠黏膜上,可造成肠道溃疡、腹泻或面部浮肿。

三、忌生吃白糖

白糖中常有螨虫寄生,生吃白糖很容易得螨虫病。螨是一种全身长毛的小昆虫,肉眼看不见,螨在糖中繁殖很快。若螨虫进入胃肠道,就会引起腹痛、腹泻、形成溃疡。若进入肺内,会引起咯血、哮喘。若进入尿道,可引起尿路炎症。因此,白糖最好不要生吃,食用前应该进行加热处理(一般加热到70℃左右保持3分钟就可以了)。

四、忌生吃蜂蜜

蜜蜂在酿制蜂蜜时,常常采集一些有毒的花粉,这些有毒的花粉酿进蜂蜜以后,人吃了生蜜就容易发生中毒。另外蜂蜜在收获、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又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因此,生蜂蜜不可食用。

五、忌生吃新鲜木耳

新鲜木耳含叶林类光感物质,生吃新鲜木耳后,可引起日光性皮炎,严重者出现皮肤瘙痒、水肿和疼痛。

六、忌生吃豆浆

豆浆味美可口,其营养价值并不比牛奶低。但饮用未煮沸的豆浆,可引起全身中毒。因为生豆浆中含有一些有害成分――抗胰蛋白酶、酚类化合物和皂素等。抗胰蛋白酶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酚类化合物可使豆浆产生苦味和腥味;皂素刺激消化道,引起呕吐、恶心、腹泻,从而破坏红细胞,产生毒素,以致引起全身中毒。

七、忌生吃河鱼

肝吸虫卵在河塘的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并寄生在鱼体内,若吃了生的河鱼,肝吸虫就会进入人体发育成虫,可使人体产生胆管炎,甚至发展成肝硬化。

八、忌生吃螃蟹和龙虾

生螃蟹带有肺吸虫的囊蚴虫和副溶性弧菌,龙虾则是肺吸虫的中间寄主,生吃螃蟹和龙虾后,肺吸虫进入人体,会造成肺脏损伤,严重者会使肠道发炎或肠道水肿充血。

九、忌吃生鸡蛋

蛋清所含的抗生物蛋白在肠道内与生物素结合后,会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生鸡蛋还常含有沙门氏菌,会使人呕吐、腹泻。

十、忌生吃豆角

豆角包括扁豆、芸豆、菜豆、刀豆、四季豆等。吃豆角容易中毒,是因为豆角里面含有一种毒蛋白“凝集素”,这种物质在成熟的或较老的豆角中最多。豆角应该煮沸或用急火加热10分钟以上,这样“凝集素”就会被除掉。吃炒豆角或者用豆角做馅时,要充分加热,吃凉拌豆角也要煮10分钟。

五类食品不宜买散装

文/鲍 捷

散装食品在各超市、菜市场都有销售,购买的人也络绎不绝。但美国一烹饪杂志刊文指出,从卫生安全和食品营养的角度考虑,有5类食物最好别买散装的。

对此,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室教授王冬兰说,人们很难了解散装食品确切的生产日期,以及在运输和在货架上摆放的时间,以致给自己招来健康问题,一定要当心。特别是保存时间不宜过长的食品,更要注意。

谷物类。散装粮食容易滋生病菌,且营养素损失也较大。因为谷物含有水分,相对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病菌滋生。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一种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谷物中,最不能买散装的就是糙米,它虽然营养丰富,但保质期很短,通常只有半年。特别是其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在空气中放置3个月左右就会被完全氧化,保健功效就会丧失。

食用油。散装食用油大多没有包装标志,是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保质期,无质量标准的“三无”产品,存在严重卫生隐患,千万不要买。特别是一次性购进大量食用油更要不得。这是因为,其一,开盖的油通常会被保存在厨房里,温度高、湿度大,易滋生细菌;其二,油中的油脂极易氧化酸败,会增加致癌风险。因此,王冬兰建议,食用油应买小包装的,开盖3个月内吃完。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油的保存时间还和油的种类有关。比如橄榄油只能保存6个月,花生油开封后只能保存3个月。

坚果。坚果因为含油脂量大,很容易变质。散装坚果直接与空气接触,不仅会加速其变质,所含的矿物质营养素,如钙、锌、铁也更容易流失。因此,散装坚果的保质期通常只有一两个月。买坚果最好买短期内就能吃完的小包装。

不散不见篇6

关键词 微信 创新扩散 意见领袖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而创新扩散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新事物在某些人中通过各种途径,逐渐被推广的过程。1943年,瑞安·格罗斯提出,大众传播较为有力地提供新的信息,人际传播则有利于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人际影响往往能够在某些领域中突破大众传播存在的诸多限制。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的手机聊天软件。因其更灵活、智能,且资费低的特点,使用率迅速上升。

创新扩散理论为微信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在新技术频出的网络时代,考察微信的创新扩散是较有价值的。本文以“四川大学微信使用情况”为例,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观入手,把重点集中在与创新采用相关的意见领袖研究上。

一、意见领袖对微信扩散的影响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以及在人际交流中对他人态度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相比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所进行的人际传播更有说服力,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受众接收和相信。本文重点探讨了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对微信扩散的影响,并就“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属性”、“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过程”、“意见领袖影响微信采纳者”三个维度提出七个研究假设。

1、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属性

创新扩散的实证研究反复证明,一个创新物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与速度往往不是由其“客观特征”而是由受众对其特征的“主观认识”所决定,而受众的这些主观认识正是在大众传媒或人际渠道中形成或改变的。

研究显示,沟通渠道会加速或延缓创新的采纳,而意见领袖有效性的最大化也许有助于加大扩散程度。据此,我们把微信扩散属性分为微信采纳率和微信扩散速度两个指标,提出H1和H2:

H1:意见领袖有助于提高微信采纳率。

H2:意见领袖有助于提升微信扩散速度。

2、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把任何一个创新物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流传看作是一个“星火燎原”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信服、采纳、事后确认四个主要阶段,强调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在这些阶段中分别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文将微信扩散过程分为微信扩散的了解阶段、评价阶段、采纳阶段,并认为在这三个阶段中,意见领袖与大众传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提出H3~H5:

H3:在微信扩散的了解阶段,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及大众传播。

H4:在微信扩散的评价阶段,意见领袖比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

H5:在微信扩散的采纳阶段,相比于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更有助于促进微信使用行为的实现。

3、意见领袖影响微信采纳者

微信采纳者依照使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较早采纳者和较晚采纳者。由于创新者在采纳一个新想法的时候,在体系中几乎没有其他人曾经用过这项创新。较晚的采纳者并不需要依靠那么多的传媒渠道,因为在他们决定采纳创新之前,系统中已经积累了许多人际关系和本身的经验。因此,大众传媒渠道对较早的采纳者来说比人际关系渠道的作用更大,而对较晚采纳者来说则不明显。由此,我们认为意见领袖对微信较早采用者的影响小于较晚采用者的影响。

H6:意见领袖对微信较早采用者的影响小于对较晚采用者的影响。

根据“鲁滨逊对两级传播模式的修正”,我们按人际传播程度将微信采纳者分为三类,即意见提供者、意见接收者、讨论缺席者。由于相较于意见提供者、意见接收者,讨论缺席者的人际传播活跃度较低,因此我们认为讨论缺席者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小,其更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

H7:在微信扩散中,相比于意见接收者,意见领袖对讨论缺席者影响较小,讨论缺席者更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对研究假设的论证

为了更为准确地界定意见领袖,本文根据卡茨于1957提出的意见领袖的共同特点及行为,即他是谁(个人的性格特征及价值观)、他知道些什么(对一个产品知识技能的了解、掌握)、他知道谁(作为朋友及他们熟悉圈子的一部分,他的接触数量),通过三个改编量表测试受访者的性格特征、特定技能竞争力、社会地位三个品质。通过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及意见领袖的特征,我们将三个量表得分最高的前25%的受访者界定为意见领袖,将三个量表得分最低的25%的受访者界定为讨论缺席者,其余的受访者则界定为意见接收者。作者随机抽取了512位四川大学学生,其中318个使用微信,194个未使用微信。

通过spss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未使用微信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愿意通过意见领袖的介绍、劝服等影响采用微信,在未使用的受访者中,而仅仅不到一成的学生会因为大众传播的影响选择。

通过对使用微信的受访者的相关题项均值之和(pj)的分析,按照四分位数划分出意见领袖、意见接受者以及讨论缺席者。分析发现,意见领袖提升微信扩散速度与意见接收者提升微信扩散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意见领袖提升微信扩散速度与讨论缺席者提升微信扩散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因此意见领袖有助于提升微信扩散速度。意见领袖的有效性与微信扩散速度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334,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2。可见意见领袖有助于提升微信扩散速度。

罗杰斯指出大众传播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的认知阶段相对来说比较重要。通过数据分析,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是通过意见领袖获知关于微信的信息的,受大众传播影响的不到三成。所以在微信扩散的了解阶段,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强于大众传播。

在对新产品的特性评价中,调查数据显示,使用过微信的受访者有73%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受到大众传播影响的仅占27%,这既是人际传播的作用,也是微信作为一种应用工具体现出的特性。

罗杰斯曾提到人际传播在说服阶段比较重要,同时把意见领袖作为其中的一个变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意见领袖在劝服受众接受新产品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罗杰斯的假设。但是,劝服和知晓阶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劝服个人在心理上参与这项创新,因此会夹杂更多的个体因素在其中。但是因为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个人比较愿意得到他对新想法态度的支持,而大众媒体过于宽泛的信息传播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意见领袖就在其中起着同个人因素同等重要的作用。

早期采用者中,理论上更少有机会接触到告知或者劝服自己使用的意见领袖,而比较容易产生告知和劝服别人采用微信的意见领袖。通过SPSS数据分析(连续性校正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82,p=0.775>0.05),发现意见领袖对早期采用者和晚期采用者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意见接受者和讨论缺席者都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SPSS分析时,通过Yates连续性校正,连续性校正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09,概率值p=0.925。Fisher精确检验计算的双测概率为0.891,单测概率为0.463,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意见接收者与讨论缺席者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一个类似的传播环境中,虽然都存在密集的人际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影响,但是意见领袖的影响程度、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如罗杰斯所说,意见领袖是一个变数。

三、研究结论

基于QQ在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微信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我们选取微信典型的使用群体——大学生,从人际传播的角度进行考察,既是对创新扩散理论的验证和修正,也是对微信推广的人际传播因素的探寻。

研究发现,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基本普及。在罗杰斯经典的扩散模式中,虽然强调了在新产品的知晓阶段,大众媒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研究表明,意见领袖是使用者获得这一信息的重要途径。首先,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很容易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特别是意见领袖的告知,传播相关信息;其次,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中最新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产品往往占据重要位置,人际传播也成为他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最后,大学生中意见领袖发挥的信息传递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了罗杰斯对传播渠道影响的判断,因为在不同群体中,传播渠道的影响力会随着群体特性的不同而改变。

但是,研究也表明,意见领袖在受众评价和采纳过程中的影响,要大于大众媒介。这就说明,在受众认知、评价、说服阶段,意见领袖都起着显著的作用。同前文的分析的一样,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注重交往和交流的群体,特别是当新产品推广时,意见领袖在其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考察讨论缺席者时,我们发现意见领袖对讨论缺席者和意见接受者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别,说明意见领袖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但却存在很大的变数。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不同群体的意见领袖,可能会对创新产品推广和扩散起到不同的作用。最后,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对早期采用者和晚期采用者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这可能是因为意见领袖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张明新、韦路,《移动电话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

②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 著,祝建华 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6-60

③祝建华、何舟,《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02(2)

④朱恒源、刘广、吴贵生,《我国创新扩散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6(6)

⑤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不散不见篇7

    1方法与内容

    选取100例房颤病人全部经心电图、心脏听诊确诊,其中门诊30例,住院7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78岁,中位年龄51岁。单纯孤立性房颤6例,冠心病34例,高心病29例,肺心病12例,心肌病8例,风心病6例,脑中风3例,甲亢2例;合并心力衰竭41例,高心病合并冠心病3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8例,高血脂5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38例,左心室肥厚48例。将100例房颤病人以脉率的多少(结合心电图心室率)分为3组:(1)脉率>100次/min者48例,经治疗恢复窦性节律16例,转成慢性持续性房颤32例;(2)脉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如洋地黄类、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下的节律。诊其脉象与中医历代脉学着作如晋?王叔和《脉经》、元?滑寿《诊家枢要》、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及高校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等记载的相关脉象,如散、涩(短)及解索脉等一一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客观、规范性结论。

    2结果通过对100例房颤病人脉象观察研究,出现下面多种脉象情况。

    2.1脉律无论快速性房颤还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这是100例房颤病人的主要脉象特点。朱文锋主编的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常见病脉共有28病脉,其中脉律不规则、不整齐者有促、结、代、散、涩及怪脉之解索脉、雀啄脉等。促结代脉与早搏脉相合,属窦性节律,与房颤脉不相合。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认为,“雀啄脉是一种短阵频发性结脉,呈三五不调节律的脉象……主要由短阵频发性室上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所引起”[1],亦与房颤脉不相合。对于房颤脉来说,相符合的只有散脉、涩脉和怪脉的解索脉。

    2.2脉率无论快速性房颤还是慢性持久性房颤,房颤病人的脉率都是快慢不一,特别是快速房颤脉散乱错杂不齐明显。通过100例房颤病人脉象观察,其中(1)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min)48例,经治疗恢复窦性节律16例,转成慢性持续性房颤32例;(2)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如洋地黄类、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下的节律,此时的脉律相对规整,有时间歇时间较长,如果不做心电图检查,容易误认为是窦性节律。在中医常见病脉中,符合这种脉象的有散脉或和怪脉的解索脉、涩(短)脉及涩结(或和代)脉。房颤脉脉率在60~100次/min之间72例(为72%)占大多数。

    2.3脉形与脉力在100例房颤脉病人中,相对而言高血压、冠心病及动脉硬化者等脉形多粗大而有力,而风心病、肺心病及心衰者等脉形多纤细而无力。

    2.4脉位阵发性快速房颤48例,脉位多浮而短、散乱不止、参差不齐;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72例,脉位多是中或沉取位;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控制下的节律,脉位多是中或沉取位。通过对100例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与研究,最终结论认为,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象及怪脉的解索脉。其中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min,相当于散(涩)脉与怪脉的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min,相当于涩(短)脉,脉率<60次/min,相当于涩结脉或涩结代脉等。

    3中医诊脉技术的关键

    中医诊脉是用三个手指去揣测与定夺,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房颤时,此时诊脉既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还可以达到规范相关脉象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3.1散脉

    3.1.1历代脉学着作对散脉的论述《脉经》:“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并引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矣。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神者也。”张山雷《脉学正义》:“杨花散漫之喻,飘忽无根,真可为散脉传神。”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散脉的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2]”综上所述,散脉脉象特征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脉相合[3~6]。

    3.1.2散脉是快速房颤脉散脉即是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min),今人亦有共识者,如崔玉田、赵恩俭《中医脉学研究》:“散脉……关于至数不齐,脉有大有小,以心电图对照来看,多见于心房纤维颤动,兼室性早跳。[7]”此或许是散脉与西医房颤脉相合的最早说法。又如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8]”这个说法基本符合临床。实际上散脉和涩脉还是有区别的,即快速房颤脉以散(涩)脉为主、散涩并见,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以涩(短)脉为主、涩在短中求。再如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9]”快速房颤脉可称散脉,而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称散脉则非。

    3.2涩脉

    3.2.1历代脉学着作对涩脉的论述《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宋?施发《察病指南》:“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数浮,如轻刀刮竹。或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2]”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4~6]。

    3.2.2涩脉即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min和<60次/min)“参伍(三五)不调名曰涩”,当始于宋?施发《察病指南》或更早,而最终定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并沿用至今。三五不调,即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min的脉搏跳动中,尤为明显。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后,脉率为60~100次/min。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min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慢性持续性房颤,当脉率<60次/min时,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可称迟细而短。《诊家正眼》:“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可谓迟细短时而一止[4~6]。

    3.3解索脉

不散不见篇8

一、就高中散文教学来说,明确教学内容,首先要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

有位学生曾问我:老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也是散文吗?这个问题引起我深长的思考。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问题,其实牵涉到散文内涵与外延的问题了。目前来看,许多“散文”的定义及对散文的分类本身就很模糊混杂。所以,具体考察和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是散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审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域。

中国古典散文的概念、范畴相当宽泛。所谓“非韵非骈即散文”的定义,仅仅把它和诗歌、骈文做了一点粗简的界定,其余则一概包容。中国现当代散文又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叙事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特写、速写;二是杂议散文或议论散文,包括杂文、随笔;三是抒情散文,包括抒情小品、游记。狭义的散文是以记人叙事、咏物议论、写景抒情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写法自由,形式多样,语言优美的“艺术散文”。不过,这些知识如果直接照搬给学生,不一定能替他们理得清。其实我们可以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分类方法去简单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文化等。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在明确散文文体特征的同时,我们还需了解散文的审美特征:

1.为文适性,高扬个性。

散文的“主角”是作者自己。“我”是散文审视、表现的审美“对象”。“自我”即性灵,即个性。散文是“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性灵”的文学。因此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

刘锡庆除了关于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的这个巧妙概括之外,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

所以,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甚至错误。

2.化物为心,以小见大。

外物(万事万物,客观世界)是要写的,但这个“物”是被“情感化”或“心灵化”了的,即“内化”之物。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散文多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能包罗整个宇宙、全体人生,但又不能包罗这些,它只能动用精致而微小的钻头,凿开生活中的一个小点,即“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葛琴《略谈散文》),或者说,“只写一个情节、一段心情、一片风景”,“说明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论断”(李广田《论散文》),而这些又是作者所熟悉、所经历过的。你看陆蠡《囚绿记》(人教版),也写小事小物,仅一小小绿枝条而已,不见卢沟桥变事的始末,更不见中国抗日战争宏大场面,“如斯而已,如斯而已。但这些小事里面的任何一件都胜于出一百本反日救国宣言,贴一千张打倒倭奴的标语”(陈叔华《娓语体小品文释例──小大辨》)。

在季羡林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3.率真,自然,笔墨自由。

真人,真情,真心,真语,离开了“真”,散文就失去了生命。散文在内容上体现为一种“自然美”;在结构上追求一种“自由美”;在语言上讲究一种“自性美”;在情感上呈献一种“自制美”。真实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情感的真实就是散文的灵魂。对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用文字进行的一种回忆或反刍,经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成了散文。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是一种心理真实。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巴金在150篇、42万字的《随想录》里,坚持说“真话”、吐“真情”,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将自己以性命换来的“人生探索”经验和痛苦的“心灵解剖”纪录留给历史,留给后人,作为自己告别文坛前的最后奉献。

4.短文韵长,风格各异。

散文喜短不喜长。风格是个性、人格的艺术。老舍的作品,以“北平“为地理区域,以“平民”为核心,以“乡情”为纽带,重抒情、叙事,讲细腻、真实,很有“京味”的风格,具有“乡土气息”。他的《想北平》(高教版拓展模块),写他眼里、心中的北平,不同于史家,更不同于游客,写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北平画卷——这也正是他全部作品所共同的“平民化”特征,体现了“淳朴而真实的美学风范”。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应该分为前后期,前期散文是主“情”的,写感情波澜,以情动人,清隽纤婉,雅趣可掬。以抒情散文为主要代表——《背影》《荷塘月色》等;后期散文则是主“理”的,多剖析事理,以理服人,明白晓畅,更近口语。以论说性散文为主要代表——《论气节》《论雅俗共赏》等。还有如鲁迅散文的深遂,郭沫若散文的浪漫,茅盾散文的俊健,冰心散文的婉丽,杨朔散文的精巧,巴金散文的热烈……

不散不见篇9

一般而言,行为扩散的传播渠道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人们的许多行为都会受到其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或社会中其他与之邻接的人影响。对于证券投资行为而言,人际传播网络对投资行为扩散至关重要。因为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个体投资者高密度的接触促使其产生激烈的互动,同时受情感的控制,产生所谓的“隧道现象”,造成众多个体投资者的心理经互动后达到思想观念和感情一致的同化融合状态,并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途径加速投资行为的传播和扩散,直到形成特定的群体投资行为模式。这种彼此助长、相互促进的从众行为,是投资者群体不断扩大的重要诱因。基于此,我们采用心理阈值衡量启动个体投资者从众行为的临界影响程度。所谓心理阈值,通俗地说就是心理承受的极限,心理阈值越高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强,则其从众的倾向越低;而心理阈值越低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越弱,从众倾向越高。传统的模仿传染模型往往用一组确定性的微分方程描写传播扩散的动力学行为,由于受研究工具的限制,无法探究人际关系网络类型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上的扩散模型建模方法,首先模拟出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系统设定一些规则后让系统在该网络下自发演化,然后考察系统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若干性质。由于考虑了扩散网络拓扑结构本身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因此可以得到很多传统模型不能得到的结果。

二、模型构建

对于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判断是研究行为扩散的前提。由于能够用来描述投资行为扩散的定性约束很少,需要根据常识和专家知识进行过滤,建立相关的约束规则。对于潜在投资者网络结构的判断可以:(1)借鉴过去的相关投资行为扩散研究中对投资者网络的观察结论;(2)将一个假想的投资行为介绍给潜在投资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网络结构;(3)在某种投资行为扩散之前调查潜在投资者的网络结构。本文采用网络图的形式描述投资行为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我们用G(V,E)表示人际关系网络,其中V是顶点集,E是边集,每个顶点代表系统中的一个人,两个人之间有一条边相连,表示这两个人有可能发生联系,从而可能使投资行为扩散,这里记为相邻个体。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我们采用邻接矩阵定义人群中的关系网络。如果第i节点与第j节点之间有边相连,对应的邻接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和第j行第i列的元素都为1,否则为0,

系统完成对每个未投资行为的节点进行检测和转变过程称之为一个阶段。用t表示系统所处的阶段。投资行为对节点i的吸引力c(i,t)由t阶段时,邻接的节点中已投资行为的节点个数m(i,t)以及邻接节点的个数n(i)所决定:

模型有两个假设:

(1)每个阶段,投资者要决定是否跟风投资。如果某种投资行为对一个潜在的投资者的吸引力c(i,t)大于其心理阈值,他将跟随投资;

(2)投资行为扩散过程中,人群中的人际关系保持不变。

(a)为系统初始化,随机指定初始投资行为节点,(b)、(c)是相继的演化进程,即从系统现有投资者的节点出发,对每个未投资的节点检测,判断并完成未投资节点的转变过程。

三、基础网络

证券投资行为扩散动力机制极其多样化,决定了其基础网络有着不同的网络性质。本文主要以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以及小世界网络为基础网络,在试验中将网络规模均设定为N=2000,分别研究投资行为在这三种网络结构上的扩散情况。

1.随机网络。随机网络的连接是随机设置的,其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度的分布方式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极少,随着连接数的增大,其概率呈指数式迅速递减,故随机网络亦称指数网络。

在随机图理论中,连接概率被定义为系统大小的一个函数:P为系统中已有边数占总边数N(N-1)/2(其中N为系统中结点的数目)的比重。随机网络的节点度的分布见图3(1)。

2.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是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两种极端网络中间地带的简单网络。这一网络在社会系统中有其根源,社会系统中大多数人是他们邻居的朋友——同一条街的邻居、同事以及他们朋友介绍认识的人,而每个人又有一两个远方的朋友——在其他国家的朋友或老相识——他们由Watts-Strogatz模型中重新连线得到的长距离边来代表。我们考虑以下随机重新连线过程:从一个具有N个节点以及每个节点有K条边的环形网络开始,以概率PNK随机给每条边重新连线,约束条件为节点间无重边,无自环。通过重新连接规则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线来增加该网络的无规则性。小世界网络的节点度分布见图3(2)。

3.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网络的生成遵循增长和择优选择两种原则,它存在拥有大量连接的集散节点。与随机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网络拓扑性质不同,在无标度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其中大部分的节点只有少数连接,而少数节点则拥有大量的连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网络是“无标度”的。若将节点连接的分布取对数绘制在双对数坐标上,结果将成一直线,其网络节点度的分布见图3(3)。可见,一个社会系统若为无标度网络,它的最大特征是即使存在少数节点也拥有大量连接。这些节点可被视为意见领袖,拥有广泛的联系,这些意见领袖是系统中对其他成员接受传播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进行了四组试验,即基于随机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演化试验,得到随机网络的连接概率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4);基于小世界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演化试验,得到重新连接概率PNK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5);基于无标度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演化试验,鉴于无标度网络中节点度数的大小相差悬殊,我们观察了初始投资行为节点的属性对证券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另外,通过试验得到初始投资行为节点的规模对投资行为扩散的影响(见图6);基于三种网络的证券投资行为扩散比较的演化试验,得到基于三种网络的投资行为扩散比较图(见图7)。试验采用的三种网络中有相同的边数6000、节点阈值均为0.01,对每种网络随机取两个度为4的初始投资行为节点。

在随机网络上连接概率越大,投资者群体中个体的交往更广泛,投资者关于证券投资的信息沟通越便利、及时,投资行为扩散速度越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图5显示在重新连接概率越大的小世界网络上,即不太规则网络上的投资行为扩散更容易。在无标度网络上,图6(a)显示,随机选取的初始投资者节点的数目越多,即群体中采取同一投资行为的人数越多(比如同时买股票或投资于同一股票)影响力越大,该投资行为扩散得越快。节点的度大意味着投资者之间人群中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便于扩散投资信息。前文将位于这种节点的投资者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投资行为扩散过程中发挥杠杆作用,能够加速投资行为在广大投资者中的传播进程。准确鉴定系统内的意见领袖,并有效控制他们,将对投资者从众行为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图6(b)与(a)相比可以看出,随着心理阈值的增加,投资行为扩散的范围大大缩小。并且当初始投资者节点规模较小、他们的度数取为最小,投资行为无法扩散;当有更多数量的度数最小的初始投资者节点,投资行为扩散的速度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提高。将三种网络拓扑结构中的投资行为扩散过程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在无标度网络结构中,投资者行为扩散更加迅速(见图7)。这主要源于意见领袖发挥着提高传播结构的网络联通性、加速投资行为扩散的作用。

不散不见篇10

1、《开门见山》歌词:那是个月亮,就是个月亮并不是地上du霜那地上花瓣,看完了就完没必要再联想什么秋水,怎么望穿什么灯火,怎么阑珊什么风景,就怎么看何必要拐弯打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栏,笨蛋那是把雨伞,就是把雨伞不是感情遗产那烟消云散,是天气现象不上浪漫的当什么秋水,怎么望穿什么灯火,怎么阑珊什么风景,就怎么看何必要拐弯打版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权栏,笨蛋打开门就见山,我见山就是山本来就很简单,不找自己麻烦痛就痛伤就伤,是谁说肝肠会寸断,混帐点了灯就会亮,关了灯就会暗谁活得不耐烦,哪里来的感慨聚就聚散就散,谁曾说独自莫凭栏,笨蛋。

2、2010年的金曲奖,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张惠妹的《阿密特》拿下六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其中林夕凭借《开门见山》拿下了金曲奖的最佳作词。这是他第二次拿到金曲奖的最佳作词,上一次,是王菲的《脸》。

3、2010年的金曲奖,最佳作词同时入围的还有《阿密特》中吴青峰写的《掉了》,这首《开门见山》网上褒贬不一,不管是苏打绿的粉丝还是一些其他歌词爱好者,都有人对这个获奖结果颇有微词。他们就算愿意中肯地承认林夕的词坛地位,也绝不愿认同《开门见山》的厉害。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