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十篇

时间:2023-04-08 05:01:03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1

话说刘备伐吴失利,死于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即位,史称后主。当时三国鼎立,相持不下。后来诸葛亮率兵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之乱,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各项事务,开始北伐。在曹军屡吃败仗、节节溃退之后,魏明帝曹睿起用司马懿为统帅,出关迎战蜀兵。司马懿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劲敌。他一出马就直指街亭,欲断蜀军的咽喉要路,绝其粮道。诸葛亮早已想到这点,派自告奋勇的马谡与王平等人把守街亭。不料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空谈家,他的失误,几乎给蜀军带来灭顶之灾。不过,这才有了下面这出“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好戏。

【原文欣赏】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道服),戴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麈,zhǔ,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做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轻拍)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选自《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将小说中的虚构成分忽略不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个回合,可谓战争史上十分精彩的一次大撤退。我们知道,进攻固然不易,撤退其实更难。一方往往会乘对手撤退之机,全力追击,使对手蒙受极大的损失。对世界近现代史有所了解的同学不妨回忆一下二战时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场面是何等惨烈。然而,在聪明的军事家诸葛亮的运筹之下,撤军的部署却变成了一次精彩的才艺表演。“空城计”甚至成为京剧久演不衰的剧目,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故事。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也由此定格在亿万华人的心目中。

“空城计”的魅力还在于这是两个聪明的统帅之间的斗智斗勇。你了解我,我更了解你。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在诸葛亮这里却变成了制胜的决定因素。如果换了司马昭作统帅,很难想象诸葛亮将如何应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空城计大概是演不成了。

【相关链接】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有关唱段:

[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又夺我的西城。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了司马到此谈谈心。西城的街道打扫净,预备着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我并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既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我有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犹豫不定”的原因是事关重大,更兼对马谡也有不放心之处。不过一看图本就料定街亭有失,倒也显出孔明的过人智慧。

先是对大势的估计,继而承担责任,然后迅速采取对策。

写诸葛亮细致入微、周密精细的撤军部署。(姜维是诸葛亮新收的爱将,故撤退时先将其母送走。)

司马懿用兵神速,也不是寻常之人。

众官“尽皆失色”,正反衬出孔明的冷静机智。

从容镇定,独具风采。

从司马懿的眼中再写孔明风采。

从“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司马懿用兵也够谨慎了。

司马懿多谋,奈何诸葛亮对他的心思揣摸得更加透彻。论及知己知彼,诸葛亮当高出一筹。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2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

对这么一个对手,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不这样看待他,诸葛亮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真正出场,没有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的人品,对他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说:司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泸水》),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在司马懿还没有建立赫赫军功的时候,诸葛亮就称他是“世之英雄”,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

而且,诸葛亮对司马懿还怀有一种恐惧感,一种内在的恐惧感。他坦白地说:“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马懿智擒孟达》)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之流,这些人全不放在他的眼里,平生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他看得很准,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所以他觉得在战场上最好不要碰上司马懿这样的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没有巨大缺陷的,他不像曹操,不像周瑜,这些人都有非常厉害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非常明显的性格隐患。像司马懿这个人,他有点像下围棋的那个李昌镐,他每一步棋都让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绽。虽然他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软磨硬抗的“牛皮糖”战术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劲儿,一种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司马懿输了一场两场无所谓,只要最后我能大胜,来日方长呢!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有人认为司马懿得了“恐亮症”,一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就头疼,一遇到诸葛亮就吓得胆战心惊,怎么也不敢跟诸葛亮打。实质上并不这样。试猜想,一个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长时间的对抗当中,一股劲儿地跟诸葛亮打,坚持抗争到底吗?显然,司马懿内心中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诸葛亮。他只不过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和诸葛亮硬碰硬地对着干罢了。

司马懿就跟拳击赛一样,被打趴下了,还要硬挺着站起来,继续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身体上不趴下,能继续站起来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到最后,决不服输。

在战场上,司马懿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点儿也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打不垮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决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缩头乌龟”。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讲的“攻心为上”。按我个人的理解,司马懿在这儿也采取了这种“心理暗示法”,这种说法也许有点深文周纳,有点揣测,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最终还是发挥了作用。司马懿让使者把他的话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实际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

这种“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果然很奏效,小说写道,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诸葛亮果然上当了。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3

摘要:阅读作为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进行整体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整体阅读 新课改

0引言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对文章阅读的态度及主动性,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需求的激发,重视语文阅读中学生的主题性地位,同时注重学生对于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

1阅读教学的新发展

1.1广泛涉猎,了解名家

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浩如烟海,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找到符合自己阅读兴趣、提升自己阅读品味的书籍,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作家作品的简介。这种简介可以向学生推荐某些导读类的书籍,也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在语文课堂上一一介绍,也可以发动学生分工搜寻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当然这些作家作品以语文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为主,另外再加入一些大家一致公认的名作。

例如,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去领略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神奇之处;也去品味中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的抗鼎之作,细细体会名作深刻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文字。哪位同学先来向大家推荐。有的学生会回答,《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故事情节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其中不少精彩片段在民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今,刮骨疗毒,尽显英雄本色;曹孟德煮酒论英雄,长江岸横集从诗,一派奸雄风范;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叮退司马懿,智慧谋略出神入化,不胜枚举。通过课前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了基本的了解,抓住机会,向学生们介绍今天的重点,《空城计》,从而开始展开这堂课的阅读教学。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步骤如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1.1.1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1.1.2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1.2空城计的教学过程

1.2.1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1.2.2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2.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1.2.4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1.2.5鉴赏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最后总结出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魅力。

1.3拓展训练

1.3.1问题讨论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2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从而理解并驾驭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重点段落的分析等方法,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进行重点段落分析时注意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从真正意义上贯彻新课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学教育学刊,2006,(06)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4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5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下面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心得体会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心得体会一

我在本册书中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对文中的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草船借箭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暑期得空,买来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围绕刘备、曹操、孙策三人互相建立自己的国家,互相争抢地盘展开来写,最后倒是司马一家统一了天下。

刘备有一位一直帮他出谋划策的谋士,那位谋士就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又识人心的天才诸葛亮。他的智慧让我感到无比惊讶,在周瑜要他10天之内造10万支箭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他只要了三天,我当时就在那里想:这个诸葛亮不会是疯了吧?在他们那个年代,怎么可能在三天之内造成10万支箭!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去向曹操借箭,他故意让曹操以为是敌军来了,让曹操射箭,这样他不仅弄来了10万支箭,还让曹操损失了10万支箭,那样他们攻打曹操的时候赢的机率更大了,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怎么能想到这么绝妙的方法?

诸葛亮有很多好的作战计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诸葛亮之前错用马稷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在身边没有大将,城里极少数士兵的危急关头想出了一种应对的方法,他让军士分布在每一个门扮作百姓,而他自己便在城门上方弹琴,司马懿以为有埋伏,就退了兵,就这样诸葛亮逃过了一劫,如果没有超人的胆量怎能瞒过如此精明方司马懿呢?

诸葛亮的聪明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想就算是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像诸葛亮这么有思想,有远见的人也不多。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多看点有用的书,也会慢慢进步的,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了解到那一段历史,更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看看这本书,相信你同样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心得体会二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心得体会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心得体会四

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小学时我就粗略的读过了,对书中的大部分的人物形象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比如曹操的奸诈狡猾,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张飞的粗暴无理……

可是现在当我再读第二遍时,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我却有了改变。

在读“周瑜火烧赤壁”的时候,觉得曹操太过骄傲,太过自大。他第一次逃过火海时,来到了乌林,他见这里山势险峻,树木茂盛,就大笑诸葛亮和周瑜太笨,根本不会用会兵,如果是他自己,他一定会在这里设下伏兵!可是他错了,恰巧诸葛亮知道曹操有可能走到这里,所以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曹操逃到一个叫葫芦口的地方时,笑道:“诸葛亮和周瑜还是不会用兵,如果是我,一定在这里埋伏一支兵马!”笑声刚停,张飞的一支队伍就气势汹汹、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曹操好不容易才逃脱了张飞的追杀,狼狈地跑到了华容道,华容道是条小路,也是一条险道,曹操见两旁树木茂盛,不觉又仰天大笑到:“诸葛亮和周瑜在别人眼里足智多谋,但在我曹操看来他们还是不行,如果在这里埋伏一支兵马,我们就插翅难飞了,都要成为他们的俘虏,哈哈!”曹操笑音未落,关羽的一支队伍整齐威风地过来了,曹操惊呆了,只见这支队伍训练有素的排列在两边,气势磅礴,显然比前面的两支队伍要强大多了,可曹操呀曹操,他毕竟还是个奸诈狡猾的角色呀,他想到自己曾经救过关羽一命,觉得关羽应以信义为重。关羽三思后,放了曹操。

再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曹操并不只有奸诈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的一面。

他之所以能三笑,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的一切判断,觉得自己的力量非常强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着像曹操一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才不会被自己打倒,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6

作为智慧化身的贤相诸葛孔明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确实,纵观诸葛孔明妁一生,仅有一次失误,即错用人而导致街亭丢失。然而,即使是这一次失误,也被他迅速加以弥补――用“空城计”迫司马懿退兵,使之转危为安。正是这一“失”一“得”,使诸葛亮上升到半人半神的境界。

确实,就治国的能力来说,诸葛亮几乎达到了一个“完人”的境界。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自然也摆脱不了人的这一局限,在对待自己身体,或者说健康这一点上讲,诸葛孔明的这一“失”所造成的损失,岂是一个区区街亭所能比拟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送妇人之衣给司马懿,以羞辱之。司马懿当众收下妇人之衣,并看了书信,心中大怒,但他表面上仍笑着问使者:“诸葛亮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当他得知诸葛亮起早睡晚、事必躬亲,而所吃食物甚少时,就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时过不久,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

像诸葛亮这样身负重任,善用心计的人,无疑脑力劳动特别紧张。诸葛亮年轻时身长八尺,一向不生大病。45岁“五月渡庐,深入不毛”都没有生病,因此,对自己健康状况估计过高,最后只活了54岁。其实,诸葛亮早就有病,遇事又过于激动。一次“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旬日以后,尚“自觉昏沉,不能理事”,又一次“忽报关兴病亡。孔明放声大哭,昏倒在地,半晌方苏”。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7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如这烟花一般,没有放出应有的光华与绚丽,便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不是他们无才无能,而是他们不懂得暂时的屈服与选择良机。

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代英才诸葛武侯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蜀国尖端的领导人物孔明,乃是智慧的化身,比司马懿还技高一筹的他,却过于执着,只进不退,最后落个“病逝五丈原”,一代英才还没来得及放尽光芒,便殉职了。而他的死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却能韬光养晦,表面是低人一等,还装疯卖傻,却躲在背后运筹帷幄,最后终成大业,成为一代开国之君。屈服,并不是胆小,而是韬晦。在不利于自身的状态下知难而退,选择时机,日后东山再起。

枭雄项羽,在走投无路时,放不下自尊,无颜屈服,最终自刎乌江;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但过于锋芒毕露,终究难踏仕途,平步青云……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8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95、96回是书中极为精彩的一段,主要谈孔明与司马懿为争夺街亭而发生的一段斗智斗勇的故事。从领导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段故事使人发现,孔明虽有百万甲兵,但在对人的领导上仍有盲点,其在战时的领导决策失误不但导致街亭被丢,还导致马谡被斩,这是其一生中的败笔。虽然孔明随后用空城计智退了司马懿,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失地、斩将的损失。

“情境领导”是指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公司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应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其核心类似于我们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情境领导”模型是为全球1000多万经理人广为使用管理工具,在带领导部属时,该模型可以使领导者的行为和团队工作更有成效。现在,我们不妨依据“情境领导”模型对“失街亭、斩马谡”故事中的孔明进行剖析。

1、领导者不能过度以自己为中心,忽略部属的准备度(Readiness)。

马谡虽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兵法理论给马谡的“把握”只限于理论层面而非实战层面,客观地说,马谡应属于“没能力、有意愿或不安”的部属,其准备度水平属于“情境领导”模型中的R2,此时,孔明对马谡应视情形给予“逐渐降低工作行为”的举动,然后在“增加关系行为”的培养措施下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并告知马谡应该改进的地方,以增加马谡的成熟度,通过逐步增加马谡的工作能力以使其可以逐步担当大任。孔明要是果真能按此法来领导马谡,则马谡很可能不会落下惨败、被斩的结局,孔明自身的领导技能肯定也会得到提升。

2、在沟通层面,安排任务时应做好充分协调,以增强团队合作。

例如,孔明在安排了马谡之后,又当面安排了王平与马谡搭配,随后又分别给高翔、魏延、赵云、郭芝、姜维逐一交代了相应的任务,上述团队成员的成熟度(准备度)不完全一样,且彼此对团队中其它成员的行动不尽了解,这使得团队在合作上打了一个折扣。从“情境领导”模型来看,孔明其实可以根据各个部属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使每个部属都获得恰当的指导或指示。“情境领导”法虽注重对个别部属的领导,但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务)发生时,还是应该使相关部属都有所了解,并针对不同“准备度”水平的部属给予不同的任务和指导。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9

“情境领导”是指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应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下属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其核心类似于我们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情境领导”模型是广为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带领部属时,该模型可以使领导者的行为和团队工作更有成效。现在,不妨依据“情境领导”模型对“失街亭、斩马谡”故事中的孔明进行剖析。

领导者不能过度以自己为中心,忽略部属的准备度。

马谡虽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兵法理论给马谡的“把握”只限于理论层面而非实战层面,客观地说,马谡应属于“没能力、有意愿或不安”的部属,此时,孔明对马谡应视情形给予“逐渐降低工作行为”的举动,然后在“增加关系行为”的培养措施下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并告知马谡应该改进的地方,以增加马谡的成熟度,通过逐步增加马谡的工作能力以使其可以逐步担当大任。孔明要是果真能按此法来领导马谡,则马谡很可能不会落下惨败、被斩的结局,孔明自身的领导技能肯定也会得到提升。

在沟通层面,安排任务时应做好充分协调,以增强团队合作。

孔明在安排马谡之后,又当面安排王平与马谡搭配,随后又分别给高翔、魏延、赵云、郭芝、姜维逐一交代了相应的任务,上述团队成员的成熟度(准备度)不完全一样,且彼此对团队中其它成员的行动不尽了解,这使得团队在合作上打了一个折扣。从“情境领导”模型来看,孔明其实可以根据各个部属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使每个部属都获得恰当的指导或指示。“情境领导”法虽注重对个别部属的领导,但在重大事件(或重大任务)发生时,还是应该使相关部属都有所了解,并针对不同“准备度”水平的部属给予不同的任务和指导。

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强,并不代表领导能力强。

孔明智退司马懿篇10

2、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3、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

诸葛亮人物生平

1.躬耕陇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自古不争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称其为“智圣”。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此处尚有争议),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2.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

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4.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5.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6.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 缅甸北境八莫)讨伐 雍闿、 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 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 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 北伐的基础。

7.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