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十篇

时间:2023-03-19 14:55:43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

[关键词]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3-06

引 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研究问题延伸成国际事务问题。从总量上,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面临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为实现我国碳总量控制的目标,各行各业都要根据各自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潜力,制定切实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产业替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设计一套完整的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降碳目标的实现。

一、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指出,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的战略性产业。这里的“资源消耗低”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而且是传统产业的重要替代产业之一,是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落实“调结构”和“促转变”战略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旅游业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我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以工业为主,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始终稳定在70%左右。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统计项没有设置旅游业或服务业的能源消费。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业是旅游业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两项能耗共占旅游业总能耗97%以上。对照统计年鉴中的统计项,即旅游业的能耗主要散落在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统计项中。而这两项能源消耗总比例仅为5.29%,显然这个总和是远大于旅游业能源消耗的,也就是说,旅游业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比例很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农业污染占到总污染的近1/3。相比工业和农业,包含旅游在内的服务业几乎无污染。因此,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征来看,旅游业是降低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前最适合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

在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兴起的背景下,旅游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然而,由于受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惯性思维的影响,旅游业被认为和减排没太大关系,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中没有旅游主管部门。但事实上,旅游业也排放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显示,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10度吨)和284 Mt;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 Mt和728Mt。

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旅游业在气候变化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但同时也排放了相当量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我国碳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旅游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领域之一,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二、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面临的问题

减排政策框架是要制定减排目标并设计减排措施,解决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不明确、排放的途径不清晰、减排的目标不全面等。

(一)排放现状不清,总量不明

熟识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是设计减排政策内容最基本的条件。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时间尺度上的不匹配,导致无论旅游学界、气候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二者相互关系的关注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和旅游业是两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两者都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认识都不深刻。从全球来看,我国旅游总产值在GDP中的比例仅占4%强,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国内对二者关系的关注和研究相当薄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负反馈作用到底有多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至今仍是空白。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不清,排放总量不明。

(二)排放途径不详,抓手不实

要弄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总量,就必须厘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这样才能找准有实效的工作抓手,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餐饮、住宿、娱乐、通讯、零售业等,均与碳消耗联系在一起排放温室气体,有的甚至是高耗能产业。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随着大众、散客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的方式更加多元、灵活,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更加多元。复杂的产业体系、多元的排放途径,使得弄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准确计算排放总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除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也十分薄弱。在排放途径不详尽的前提下,确立卓有实效的工作抓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减排目标不全,安排不周

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现状及总量不明,就很难制定全面、具体的减排目标,只能是泛泛地提一些目标,或者仅就某几个行业领域提些具体指标。这样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仅有的、就某几个行业领域的减排安排,对旅游业减排潜力的影响及完成总目标的作用有多大?会不会出现真正需要大力减排的领域却没有实施相应的减排措施?以酒店和 景区为例,往往高星级的酒店和景区因资金雄厚,理念先进,对技术的运用程度较深,其减排潜力及净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那些星级低的酒店、景区要低得多。二是就某几个行业领域的减排安排,会不会在限制了某个行业发展的同时打击了其他行业,难免有不公正之嫌。并且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产业相互衔接,一旦某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会迅速波及整个产业。如果是这样,那么政策的安排就显得不够周全。

三、政策框架设计

按照公共政策学理论,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各项环节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决定了政策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而优良的政策设计则是一项政策的良好开端,甚至有人认为,制定出优良的政策就等于政策成功了一半。本文对于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就是本着这一初衷进行的。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政策框架设计只作为概念模型。

(一)总体目标

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总体目标就是根据自身现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切实制定相关措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国家实现碳控制总量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利用旅游业是窗口行业的优势,推动我国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向世界有效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二)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区域资源特点、环境承载容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不同,对二氧化碳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不尽相同,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存在的。旅游业减排政策的出台不仅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相适应,与产业、行业的现实相适应,而且政策的制定必须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达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行业发展的目的,否则就是一种极为不经济的行为,所酿成的损失与浪费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政策框架,设计更为科学和贴近区域和产业实际的减排政策,而且需要设定一条最能够适应当地及产业实情,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

2 综合协调原则

合理的减排政策,需要符合全面、协调的原则,既要强调以减排二氧化碳为核心,同时也需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人才、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等要素,将减排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人才政策、环境政策等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中,促进减排政策系统化和诸要素的一体化。另外,减排政策要处理好旅游业和上下游产业的关系,门槛高了,会影响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门槛低了,则无法实现减排目标。

3 灵活性原则

为保障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减排政策的深度要适宜。因为减排的总体目标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尽管政策在出台之前经过了多方反复论证,但仍存在一些难以预知的因素,政策定得太死不利于根据不同阶段的重点进行适度调整。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源头,既要重点突出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理念,同时要注意政策内容的灵活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并且执行力度和深度需切合实际。

(三)设计重点

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中国旅游业减排具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我国旅游业现状,在政策框架设计方面除常规的必须符合元政策的规范及法规体系的要求,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争取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是指导全局的总原则,是各行各业制定减排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明确提出了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资金、技术保障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旅游业减排政策纳入国家政策框架体系,才可以分享国家资源,更好地利用财税政策,运用部门协调机制、减排技术和专项资金等,解决旅游业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瓶颈,从而更好地实现减排目标。

2 制订中长期规划

明确旅游业在未来5年或5年以上的减排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国家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总体目标和任务逐年、逐行业分解,逐年落实、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安排进行相应调整与细化。

3 摸清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途径、现状及潜力

熟识自身的状况是政策内容设计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旅游业需要厘清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做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真实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并且数据要及时更新,以供参考。基于排放数据,旅游业可在全国开展一次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审查工作,对于确定是高排放的行业,准确做出评估,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严重的甚至可以采取查封措施。

4 分区域、分领域制定政策及实施力度

从全球看,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旅游交通、住宿业、相关旅游活动及旅游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尚未系统地进行此类研究,因而无法准确判定旅游业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或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区域,其资源特点、环境承载容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对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领域,产业组织水平不同,其排放途径、排放方式、对减排技术运用的深浅程度千差万别。因此,在政策设计时,要区别对待,分区域、分领域制定政策及实施力度。   5 引入调整机制

按照公共政策学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观点,可以将决策(包括政策)看作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渐进决策模式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由于各种资源的局限,任何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的政策都不可能是最优的,都需要不断调整,以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样,按照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设计出来的政策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与改进,因此,具备有效的评价与调整机制之于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有效性应该是一个必要的保障。

四、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战略措施

旅游业减排需要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要通过规划、法规、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运用行政、管理手段及价格机制,为发展低碳旅游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旅游企业应从运营模式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提高企业减排水平;旅游经营者应从管理角度提升效能,开发低碳旅游模式及低碳旅游线路;旅游者则以实际行动实践低碳旅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一)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政策推动和引导

发展低碳旅游,必须依靠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推动。

1 统筹协调,创新推动

低碳旅游是个整体的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统筹协调。

首先,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确定旅游业降碳和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并对重点行业降 碳和节能减排做出具体安排。

其次,要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对启动、实施、宣传教育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具体行动做出计划。

最后,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一个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低碳旅游国家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基地,重点研究建筑节能、酒店节水、新能源利用、低碳交通工具研发及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为低碳旅游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合作平台,特别是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先进的技术和低碳管理模式。

2 规范引导,做好试点

低碳旅游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政策、规范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运用财税政策、经济杠杆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加大调控力度,激励企业发展低碳旅游,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要单独安排旅游业节能减排资金,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试点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其次,制定标准,规范发展。尽管低碳旅游已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初见端倪,如自费北极低碳旅行团、绿色酒店、景区内的低碳交通,上海、保定等低碳概念城市等,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小众化和非系统化状态,因此,亟待制定《低碳旅游标准》来引导并实现体系化。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国内外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及旅游企业、民间绿色组织人士,研究、起草行业标准,择期试行,待成熟后申报国家标准。

最后,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做好试点推广工作。低碳旅游推广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旅游企业、旅游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难度较大。可遴选重点景区、酒店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分别遴选旅游城市(如深圳)、旅游小镇(如乌镇)、旅游景区(如九寨沟)等,从不同层面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和模式进行推广。

3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政府和旅游行业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旅游企业、旅游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中国旅游协会向全国旅游行业发出低碳旅游倡议书,鼓励旅游企业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并从旅游经营环节开始推行低碳旅游方式及低碳旅游线路,共同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氛围,迎接碳总量控制时代的到来。

向旅游者低碳旅游手册。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方法,按旅游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如“食”,调整饮食结构、自备环保餐具、优先使用当地食材;“住”,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行”,共乘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游”,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回家;“购”,不买带塑料袋包装的旅游商品,优先购买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娱”,选择喝茶、读书、观赏等低碳活动或种下一棵低碳纪念树。开发、推广和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计算软件,让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结束后,计算低碳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减少的碳排放,从而提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发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

(二)旅游企业:运营模式及技术创新

1 提高运行效率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中类似电话沟通、手动记单等科技含量较低的业务仍普遍存在。旅游企业要转变管理和运营模式,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发智能化管理,开发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等,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要大力设计、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如旅游“碳中和”产品,即旅游企业在出售旅游产品同时附加出售配套服务,要求游客付费用于环保、低碳项目建设;生态旅游、自行车、徒步旅游等产品;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云南香格里拉、东部大兴安岭、贡嘎山燕子沟)等低碳旅游线路产品。

3 技术创新

技术转让、技术创新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关键的措施。旅游企业要注重减排技术的创新,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零碳能源新技术代替高碳化能源,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酒店业也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争创绿色酒店,加强旅游企业减排技术改造等技术的创新。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需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实现转让。重要的是,旅游企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带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三)旅游经营者:开发低碳旅游模式

旅游经营者转变现有旅游模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区内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的景区内的商家标示“低碳营业商店”;配置专职低碳导游;在景区设置“碳减量计数器”,计算游客所从事的活动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减少的二氧化碳等。旅游经营者可根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作为“碳补偿”。

(四)旅游者:低碳旅游实践

1 充分认识旅游者个体对减排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中国13亿人口积极参与节能减排36项日常生活行为,则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可见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尽管目前没有详细计算旅游者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但参照以上研究,减排空间也是巨大的。因此,旅游者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在对减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并积极主动采取低碳旅游方式。

2 积极主动实行低碳旅游

旅游者应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在旅游过程中除积极采取节能减排36项日常生活行为外,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低碳旅游方式,在饮食上尽量选择以旅游目的地本地产的原材料为主;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或使用清洁能源的汽车,如果开私家车,尽量降低空载率等。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2

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 0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 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

(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间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

(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1.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

2.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他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1.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瑏瑢。高校的能源使用主要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2.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

3.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瑏瑣。目前大学城高校虽有绿化,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因此,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3

[关键词]国际经验;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一场依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来实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同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目的是转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的主要制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特点,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就使我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从而严重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之间的冲突,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的构建。

1.2当前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和能源消耗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而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若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则要牺牲经济发展,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使用,这必然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了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寻找解决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低碳环保之间矛盾的途径至关重要。

1.3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但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激励不足,缺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研发力度不足,缺乏成熟的核心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生产领域,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此外,一些重点行业由于缺乏先进低碳技术,使得高碳排放的现象长期存在,即“碳锁定”,这就阻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由此得出,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2.1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1990年以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英国更是将减少碳排放、控制气候变化置于国家战略地位,尤其是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节能减排目标,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2.1.1构建低碳政策体系。2006年,英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经济学角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必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向低碳转型。在该报告指导下,英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2009年,颁布了《低碳转型计划》及涉及能源、工业和交通的相关配套方案,规定了碳减排的具体目标,旨在于2020年构建绿色、繁荣的低碳社会;2010年,了《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旨在开发海洋能源、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总之,英国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低碳化目标的实现。

2.1.2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为促进新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的研发,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英国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进行新能源技术研发,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使英国在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开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英国政府对低碳产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大力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确保英国在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导地位。

2.1.3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英国政府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是针对煤、石油、天然气、电力等特定能源的供应者,以不同的税率按照供应对象的不同征税的税收政策,目的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于2001年开始实施;二是碳排放交易制度。英国政府最早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即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将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三是设立碳基金。英国的碳基金主要在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活动,极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美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对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予以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使美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

2.2.1低碳法律制度支持。为使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法律效力,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例如,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先后通过了《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等。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2.2开发可再生能源。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注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低碳技术发展。其主要从两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鼓励低碳技术创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商品化的技术示范项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税收激励措施。为调动企业对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政府对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的企业采取减免税、生产补贴及电力价格优惠等激励措施。

2.2.3低碳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美国主要建筑、清洁能源和消费等领域采取多样化的低碳税收优惠方式,包括直接减免、税收抵免及加速折旧等。首先,在建筑行业,政府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对于使用节能玻璃和节能设备的居民建筑,在更换节能设备时给予成本10%的税收减免;对于符合国家一定的节能标准的新建筑,给予一定金额的税收减免。其次,在清洁能源领域,例如,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予以减免前三年的税收;投资风力、太阳能及地热能发电设备的企业享受投资额10%税收减免优惠。最后,在消费领域,政府鼓励居民低碳消费,对居民购买的节能设备和电器,给予购买成本20%—30%的税收抵免;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可以取得政府补贴。

2.3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日本本土的能源资源极其匮乏,因此,向低碳转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轻气候变化对本国经济和环境的冲击,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核心内容,并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从而促进了其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快了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2.3.1技术创新。日本是全球低碳技术的领军者,鼓励低碳技术创新、改良和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日本政府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金投入力度、鼓励能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领域的研究;此外,还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高效技术。

2.3.2树立低碳社会意识。日本政府认为,国民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主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一方面,日本政府致力于宣传低碳知识和低碳理念,使国民树立低碳意识;另一方面,普及低碳化教育,政府在公共场所开展低碳教育,使国民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展绿色、低碳的社会活动。

2.3.3财政补贴政策。为鼓励国民使用新能源发电产品,日本政府对家用新能源发电产品进行政府补贴,对使用该类产品的居民执行每千瓦七万日元的高额补贴优惠政策。对于使用节能设备、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及废物再利用设备的节能环保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对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家庭,政府提供高额补助金。同时,对节能环保相关行业的投资者和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政策,并对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的居民进行补贴,促进节能产业发展。

3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世界环境实现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

3.1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

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制订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应当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制定能源基本法及其配套措施,修订能源、电力、环境保护等法律,完善低碳经济效率评价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政策体系。

3.2加大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发展低碳技术

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技术发展规划,构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共同发展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在重点工业行业,鼓励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行业生产成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积极推进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此外,汽车、建筑等领域要加强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

3.3加强低碳经济国际合作

我国应当紧跟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加强国际低碳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低碳技术转让,从而引进、消化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掌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生产的核心思想,加快构建低碳社会。

3.4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引导公众节能减排

公众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应当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理念,使公众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杂志、媒体、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使公众转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或选择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居民购买使用节能家电和设备等,从而从全方位、多角度动员社会成员进行节能减排、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3.5加大财税政策优惠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应当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并规定一些企业与低碳产品和设备的供应商签订一定年限的采购计划,同时向公众推广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加快其普及和应用。在政府预算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生产和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政府补贴方面,对于购买并使用低碳产品、节能设备的消费者以及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激励企业和消费者低碳消费和节能减排;此外,对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14(01):94-97.

[2]万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其经验借鉴[J].新金融,2010(05):45-48.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88-101,+5.

[4]张杰才,毛茜.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18,+129.

[5]张焕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73-76,+81.

[6]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05):72-76,+99.

[7]骆华,费方域.英国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及其启示[J].软科学,2011(11):85-88.

[8]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57-161.

[9]张安宁,唐在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财政,2009(08):68-70.

[10]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4-01

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工业经济从它诞生之日起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最严重的莫过于全球气候变化。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环境日益恶化。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德国的最新调查显示,在不久的将来,图瓦卢―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会因为温室效应而被海水淹没。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传染病时有爆发,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

环境越来越恶化,必须在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运输方式、居住的建筑物、城市的设计上等进行技术革新,寻找替代能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体现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交通领域,现在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也就是节能减排。政府机关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者,应率先垂范。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政机关要带好头,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需要用水了,立即关掉水龙头;一盏灯能照明,就不要开第二盏灯;开空调时,不必将温度设置得太低。同时建立机制,引导干部职工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形成人人节约、时时节约、事事节约的新风尚。

节能减排,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化的城市。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紧抓低碳变革与中国城市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加速低碳城市的创建,将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我国的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低碳试点改革。例如:重庆市将低碳试点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提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比重,加快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天津市则积极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优势支柱产业,它的特点是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生态城市和低碳示范区。南昌市奉行“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清洁生产与低碳生活并重,通过加快实施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行动计划打造低碳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普通老百姓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并不深刻,我们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建立社会全员联动网络,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带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媒体联动的低碳宣传系统,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商场进行低碳商品“规模摆放”,在社区进行“低碳消费达人”评选活动,在学校开展“低碳消费”知识竞赛等等。引导公众要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转变传统的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模式,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做到低碳消费、科学合理消费。

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低碳生活就是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一些良好的低碳习惯。比如说: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塑料废物去到垃圾处理厂及堆田区,一般需要20~30年才能被土壤稀释及完全氧化;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夏天开空调前,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这样既省电也低碳;不开汽车而改骑自行车或步行;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使用冰箱时减少开门次数也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小妙招,实验表明,如果每天开冰箱门10次,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而每天少开5次冰箱门,一个家庭每天减排201克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可节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只有落实到现实的行动,才能营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我们要提高“低碳”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加入低碳行列,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

我们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关乎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低碳生活代表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让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参考文献:

1.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

2.陶良虎,何毅亭.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研究出版社,2010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5

关键词:大型零售企业 低碳运营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67-02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零售企业积极投身到绿色零售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零售企业节能环保建设已经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进一步推动了零售业的绿色进程。例如,2010年9月7日,商务部首次了《2010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全面总结了现阶段我国零售业节能环保工作的现状,研究了“绿色零售”对国家节能减排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贡献。

大型零售企业在营业期间,为了给客户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一方面在灯光照明、室温调节,排气通风等领域使用了大量的高能耗设备;另一方面,为保证食品安全,冷冻冷藏设备基本上是全天候持续运转。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的统计数据,家电、超市、便利店、百货、大型超市五大业态店铺的电费支出分别占总费用的11.1%、12.5%、12.8%、13.7%和18.2%。其中百元销售耗电量中,大型超市由于需要大量的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耗电量最高,每实现100元销售额耗电1.77千瓦时。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并且随着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卖场环境的改善,这个比例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微利和高耗能的矛盾,使节能增效成为摆在大型零售业企业面前的一大课题,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发展“绿色零售”、向低碳模式转型已逐步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二、大型零售企业低碳转型的制约因素

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不同,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在实施低碳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1.企业节能减排投资意愿不足。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在节能投资方面的意愿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产所都是租赁模式,企业不是自主物业,缺乏节能效益分享,以租赁店铺为主要运营模式的连锁零售企业缺乏节能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环保节能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一般企业很难承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部分连锁百强零售企业能耗调查显示,有94%的企业认为,企业无法对节能效益进行衡量,其节能资金前期投人多,企业的资金不足、投资风险大成为制约零售企业节能的问题。

2.零售业的节能减排标准和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一直以来,工业是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重点,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的扶持政策多倾向于工业项目企业,针对商业企业的相对较少。因此,缺乏环保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本土零售企业低碳转型缺乏动力的另一大因素。大型零售企业每年都消耗大量的电能、水和其他资源,其节能减排也应该是整个国家环保节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零售行业希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商务部也对零售企业提出了降低能耗成本的有关目标并针对性地出台了扶持政策。

三、大型零售企业低碳运营模式的构建

“低碳经济”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与相应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大型零售企业实体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碳排放体,在整个运营流程中主要包括供应商、运输、终端门店和客户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能源消耗,可以进一步进行低碳化改造。在构建大型零售企业低碳运营模式时,可以从企业内部运营低碳化、以及外部低碳环境的塑造等两个主要方向去设计。内部运营低碳化的核心是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碳的排放,具体包括节能改造,管理促进减排等。外部低碳环境方面就要求政府、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政府应该为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供应商减少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打造低碳供应链客户,逐步建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大型零售企业低碳运营模式的实施路径

在当前的环境下,大型零售企业尝试低碳经营无论对零售商还是供应商乃至消费者都有益处。大型零售企业在低碳运营转型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经营场所的节能减排改进。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型零售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最重要的是采取环保节能技术对经营场所进行改进,其产生效益最直观。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利用先进的建筑科技,进行保温、隔热、采光和通风等方面的改造;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各类照明灯具进行改进,尽可能使用节能灯照明,变频控制空调、冷藏设备等;利用中水回收利用技术进行节水改造,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使用循环水箱,安装感应水龙头等;资金雄厚的企业甚至可以投资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或者地源热泵等新能源系统。以TESCO为例,作为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位于上海浦东区上南路的门店是其在上海的第19家大卖场。该店2011年采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空调通风系统、食品冷冻冷藏系统以及照明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低能耗。年节能预计达到25%,每年减少电耗预计82万千瓦小时,减少碳排放量821.6吨。

2.重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0年,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达到1.5亿,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4万亿元。从长远来看,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将最终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既能够避免实体店带来的能源损耗和污染,大型零售企业要应该特别重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发挥出电子商务的低碳优势。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例,其因为价格低廉、品种齐全而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我国网上消费者多为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较强,更注重服务和便利。连锁超市自身的分支机构庞大,分店遍布各地,开展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优势。

3.加强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俗话说“管理出效益”,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低碳转型,紧紧依靠技术改进是不够的。在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目标后,必须在管理上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专门设立企业节能减排的职能机构,专门负责低碳运营转型事务;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全员参与低碳运营转型;加强设备、水、电等方面的节能减排指标的统计和考核,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考核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为整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4.低碳消费观念的引导。当前,低碳消费已被认为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民参与,零售业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承担着塑造消费者行为、促使其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的重任。大型零售企业在引导消费者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特易购在不断推出绿色产品的同时,还印发了1万多份宣传册,广泛宣传其“碳足迹”产品的减排功效以及给顾客带来省钱的功效,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型产品。特易购还与研究所合作,研究消费者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碳足迹”,并找出可以影响消费者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指导消费者节能减排。

5.供应链的低碳化。大型零售企业应可以利用自己在供应链中的有利地位,带动上游供应商的低碳化发展,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大型零售企业的商品种类繁多,如食品、服装、家居、洗化、文体、生鲜水产等,可谓五花八门,而各类商品又分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品牌,每种产品都对应一条采购渠道,再加上物流等各个环节,涉及众多的供应商,要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沃尔玛公司在国内开了先河,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道克在2008年北京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承诺加强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帮助供应商提高能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出与200家中国领先的供应商合作,到2012年帮助他们提高能效20%。其措施包括:要求供应商在其产品上标注“碳足迹”、水使用量和空气污染指数,要求供应商严格遵守环境标准,向供应商推荐环保材料和节能减排技术,对供应商进行审查,第三方进行监督,对供应商和产品的环境表现进行排名等措施。

6.响应政府出台的低碳扶持政策。大型零售企业深入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政策环境。在我国,推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长远的指导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零售行业标准,以规范目前的零售业低碳活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2010年英国推出了PAS2060,它以现有的ISO14000系列和PAS2050等环境标准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PAS206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及各种主题。

五、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大型零售机构的数量和能耗总量还将继续增加。节能减排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大型零售企业必须走低碳转型之路。在低碳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不仅将成为大型零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让先行的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中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基金资助:金华市社科联2011年度一般课题(立项编号228)]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绿色营销、公益营销和社会营销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9)

2.何志毅,于泳.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工业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去,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质量。为此我国大力倡导绿色产业,提倡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并且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适应时代潮流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项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一条粗放型的工业发展道路,并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出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了“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将生态环境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进程。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能源资源也日益紧张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碳排放量也持续增加。因此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自21世纪以来大力提倡绿色产业,鼓励节能减排,逐步形成了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值持续增加,绿色环保低碳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依然稳居世界前列,在国民产业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的地位,煤气、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依然是各行各业发展中重要的能源资源,而且经济结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可见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当前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举。我国也积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低碳环保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有力的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能否认,一定意义上我国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

推动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务必有健全的市场机制,而我国则过多的依靠行政手段。尽管我国近几年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过度的依靠行政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因为政府在执行政令的时候会产生高额的费用,与此同时还会影响市场的自行运转,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调节力与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企业是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体,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动力不足。很多企业在实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由于得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强行改革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3、节能减排技术还比较落后。

技术是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先导,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进程。

4、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待普及。

在我国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源,由于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度大打折扣,不利于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此下文将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普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应该进一步普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提高社会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这样有利于调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行列中来,促进我国低碳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与提高环保技术。

我国应该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严厉打击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等等。

3、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理念和记住,并结合本国产业经济的特点,不断地加以吸收利用并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国逐步形成了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在低碳环保的道路中我国任重而道远。

作者:文爽 单位: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7

一、引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交易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计划2017年启动全国的碳交易市场,这促使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都要更加重视碳资产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但相对于国外,碳资产相关的概念似乎还有些陌生,什么是碳资产,什么是碳资产管理,企业如何高效地管理碳资产,都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分析。

区别于国际碳市场,目前中国主要采取的是自愿减排(VER)和现货交易。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如何进行碳资产的有效管理,使得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升碳资产的经济总价值,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最终目标。

二、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

(一)碳资产及碳资产价值

为了响应减排号召,2005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各国应该协作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使得减排量、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成为企业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的属性,我们即称之为碳资产。碳资产可利用、可交易、可存储、可抵押。目前,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碳资产不仅包括政府定期定额分配的碳排放指标、通过CDM认证减排项目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和通过交易获得的碳资产等这些本身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碳管理技术、理念、政策等方面。本文对碳资产的定义是动态的、广义的,除了传统定义以外,本文所指的碳资产还包括企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低碳技术、重新选择能源消耗较少的原材料、间接减少碳排放的生产工艺和消费方式、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等提高碳减排价值的管理方法以及这一清洁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本文的碳资产不仅包括带来显性收益的直接资产,而且包括带来隐性收益的间接资产,是能够实现碳减排价值资源的总和[ 1 ]。

可以将清洁生产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明确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初步取得了成就,可以借鉴并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LGA),通过生产周期清单分析(LCA),直接和间接收集全过程的原始数据,使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确认,并进行作业单元分析,输出分析结果。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和重要输入输出的敏感性分析,衡量企业具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改进措施,改进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二)碳资产管理及其策略

碳?Y产管理是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体现了企业对碳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该仔细识别出广义的碳资产,计算分析各碳资产的边际贡献,将碳资产价值贡献进行量化,便于针对性地规划和管理,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见表1)。

三、碳资产管理的实施框架

良好的碳资产管理有利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增加企业的收益。研究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能够寻求一条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途径,从制度层面了解如何高效地进行碳资产管理,保障碳资产价值的实现。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于碳资产的管理是从宏观调控入手,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进行碳减排,但是从微观角度,企业如何进行高效的碳资产管理并进行低碳管理再造,至今没有一个肯定的答复。可以从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三个角度构建企业管理碳资产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2 ]。

(一)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

政府定期给企业发放碳配额,管理者预测单位的碳资产,在交易市场上买卖投资,及时披露碳资产的可靠相关信息,都需要基于可核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因此盘查企业的碳足迹作为碳资产管理的第一步,对企业至关重要。

由于碳资产识别的复杂性,自然而然进行碳足迹评估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研发设计到最后的生产销售,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价值链都包含了广泛的碳资源,企业可以使用ISO14060和PAS2050碳足迹新标准,动态监测各环节的碳排放,帮助企业开展碳盘查工作。为此企业可以编制碳盘查管理文件,明确碳盘查的对象范围和工作标准。碳盘查可以从产品碳盘查、项目碳盘查、区域碳盘查和组织碳盘查等多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资料,用科学的方法整理计算企业直接和间接的碳足迹,再按照相应的准则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编写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或者碳盘查报告。企业进行碳盘查后,可以结合碳披露项目中同行业的可比数据,分析自身的碳风险,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结构、资源配置和地域分布。

碳盘查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企业的能耗情况和碳排放量以及一段时间内企业碳资产排放的趋势分析。管理者可以借此对企业碳排放的整体状况有个宏观的把握,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二)加强碳预算管理,构建碳预算体系

通过前期的碳盘查,企业了解了自身的碳排放现状,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减排空间,结合政府每年的控排目标和预期的分配额以及历史数据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数据,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变动情况,做出合理的碳预算。

碳预算管理工具是企业碳规划与碳控制评价的基础,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材料的采购、能源结构的选择、投融资和生产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企业的碳价值,权衡碳排放配额、碳减排能力、碳收益与碳成本,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式安排企业的日常生产。同时,管理层将计算的碳预算排放量通过合理的方法分解到各生产环节和责任中心,可以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企业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考核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1.企业碳预算设计思路

在进行碳预算前,应该了解自愿减排机制下,由于减排活动会在短期内直观地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很多企业出于“经济理性人”假设都不愿意对碳资产进行主动管理,这个误区应该摒弃。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如果实施碳资产的相关活动,主要带来三种成本费用的增加[ 3 ]:(1)购买低碳原材料和使用替代性清洁能源会额外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购买节能设备、外购或者自主开发新技术、CDM项目的核查与认证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支出;(3)企业运输方式改进和废物回收与利用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同时,实施减排活动也会增加收益:(1)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与CDM认证带来的碳减排量之和,通过市场出售,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益;(2)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避免缴纳碳税和相关的?头VС觥R虼耍?企业在进行碳预算时,可以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最有利的方式[ 3 ]。

此外,在进行碳预算规划时,应该基于以下碳预算平衡公式:

本期碳排放量预计数=上期碳排放量实际数+本期碳排放量增加数-本期碳排放量减少数;

碳排放预算数-碳排放预计数=减排量;

本期碳排放净额交易收入(包括因实施减排活动而获得的政府补贴)-本期碳排放成本(包括未实施减排而增加的营业外支出)+再资源化折算收入=本期碳减排净收益。

因此,当碳减排净收益大于0时,企业的减排措施有效,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以使净收益值增加;当碳减排净收益小于0时,企业应该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选择替代性节能减排方案。

2.企业预算管理设计流程

图1是构建的碳预算体系,主要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具体的减排量可以根据国家颁布的核算指南进行计算,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利用机会成本和差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市场上的单位交易价格进行核算,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便企业反馈调整,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和部门。当然,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具体分配到每一个作业层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构建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企业碳资产管理的运行

企业在每年年初或者上年年末制定企业的碳资产预算管理,为了保持一贯性,在年末评价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反映预算的执行力度,评价企业低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实施该过程的经济性,同时方便企业做出下一年度的预算。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重企业的经济价值轻企业的社会责任,满足不了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对碳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碳管理的组织维度、碳管理的过程维度、碳资产管理的结果维度[ 4 ]。本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考量低碳绩效评级指标,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对各个部门和流程进行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见表2所示。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可以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专家法,并将定性和定量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或者经验法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确定指标的综合值。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尽可能考虑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碳资产,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效果。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找出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下一个绩效周期有效达成绩效目标。

四、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运用

“十三五”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全面覆盖电力、化工、钢铁等能源消耗和污染较高的八大行业,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企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大户,也是中央确定的首批控排行业。

(一)公司背景介绍

上海宝钢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航天航空、核电等重点行业。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宝钢积极履行责任,配合上海市政府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二)公司的碳资产管理实践

上海宝钢作为第一批主动实施碳资产管理的企业,其在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评价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思路和框架体系,采取了各种硬减排和软减排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碳资产管理,超额完成了每年制定的减排目标,取得了超额收益。

1.严格根据准则制度,开展碳盘查

201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中国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了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企业应该根据相关指南,开展全方位的碳排放统计和盘查工作,厘清自身总排放量和各环节的排放量。

2.开展碳预算管理工作

从宝钢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可知,企业每年年末基于本年的情况对碳资产作了预算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全过程利用低碳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密切追踪学习低碳工艺的最新技术,率先在行业中引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新能源和低碳燃料的比例,不断改进了产品结构。企业2013年开始开发90MWP金太阳光伏发电项目,2015年项目完工,该项目预计年发电7 000余万千瓦?小时,增加了企业的碳减排量;电厂大型风机变频节能改造使得企业每年节约CO2 共计21 000吨;硅钢、冷轧、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节约标煤13 095吨,节电量4 365万千瓦?小时,相当于节约30 000吨CO2,增加的减排量通过在市场上交易企业获得了收益。

第二,返生产利用冶金固体废弃物,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公司利用回收技术二度使用废弃物,降低了原材料消耗量,提高了利用效率,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副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工业固废利用在源头减量化、返生产合理利用、合规性处置方面均按照计划有秩序地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突破,2015年实际高达99.4%,副产资源返生产利用率也增加到26.9%,公司不断循环反复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了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第三,开展绿色低碳产品,实现产品绿色化。一方面,企业率先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要求上下游供应商拥有相关的环境认证,保证产品的绿色低碳化,实现清洁生产;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开发和推广以取向硅钢和高强钢为代表的高能源效率的产品和系统,研发推广有关的节能环保技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生态优良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成本精细化到每一个产品,便于成本的计量和考核。2010年宝钢积极参与世界资源所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开发的、提供核算单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学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的测试,表明主动开始接受碳盘查。2011年企业首创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制定系统科学的方法,记录了钢铁产品的碳足迹,留下环保“履历”,为实现低碳排放提供了数据。

同时,企业主动公布产品环境绩效的相关信息,方便利益相关者比较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助力城市废气处理;宝钢在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环保问题纳入企业的管理战略,恪守承诺建立了企业良好的声誉,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竞争潜力。

根据提供的数据可知,企业2015年加大环境管制力度,免缴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0.26亿元,出售碳排放权12万吨共产生收益183.9万元,企业每年认真做好预算工作,发挥了预算的引导作用。

3.构建碳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工作

供给侧改革方针的提出增加了钢铁行业的压力,在大环境下构建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宝钢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评价反馈碳管理工作并采取应对调控措施。企业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不合理的流程、非低碳产品、没有低碳意识的部门人员进行及时更新调整,鼓励企业开展低碳工作,提高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价和监督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变。

近几年,宝钢在组织层面对环境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也一直在努力改善企业的治理环境。这里主要比较2014年和2015年企业的报告,将定性指标量化,可以得出企业碳资产管理绩效的变化。

根据表3可知,企业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增加了技术创新力度,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产出,提高了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绩效。但是,企业的财务绩效整?w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钢铁行业整体宏观环境不乐观导致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坚持绿色经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使自己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8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减碳;核算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92.29亿吨,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3,是世界上碳排放增量最大的国家[1]。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承诺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建筑行业已成为全球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排放了约40%的温室气体,且具有最大的节能潜力[3]。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行业碳排放的比例超过40%。2000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CO2排放量从2.891亿吨攀升至8.91亿吨[4]。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社区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例如,黄建等对苏州一个新建社区的碳排放进行核算,核算内容为建筑能耗、交通、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四大系统在使用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碳减排方案[5]。陈莎等对北京既有社区的能源消耗(用电、用气、采暖)、交通出行、废弃物和绿地碳汇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6]。但是CarbonReductionPotentialAssessmentofOldResidentialTransformation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评估较少有研究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进行量化评估。结合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在改造中增加低碳化目标并评估其减碳潜力,将对城市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文分别对老旧小区既有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和技术措施的减碳潜力进行核算,核算清单如图1所示。首先从景观绿化、建筑单体、水资源、固废物和基础配套五个方面对老旧小区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核算,掌握老旧小区的碳排放现状。接下来,根据现场调研提出适用于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的技术措施,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技术措施实施后可能实现的碳减排效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施加减碳措施所增加的物化阶段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材生产、运输、施工)、拆除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和所能降低的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Approach)进行核算,排放因子法是IPCC提出的第一种碳排放方法,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7]。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排放源的活动水平与相对应的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核算公式如下所示:E=∑Q×EF(1)其中,E为CO2排放量;Q为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数据量化了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如居民生活电耗、气耗、水耗、绿地面积、焚烧处理的废弃物量等,该数据将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采集;EF为排放因子,即每一单位活动水平所对应的CO2排放量,例如:kgCO2/kWh,kgCO2/m2草地面积等。各个阶段的具体核算公式和对应的碳排放因子主要参考住建部颁布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8];部分碳排放因子来源于相关文献[9-12]。

2案例计算

2.1案例概况

研究选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和睦新村作为研究对象。和睦新村建造于1988年,共有54幢住宅,现有3566户居民,建筑面积17万m2。以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为参照,该小区的剩余使用年限为16年。

2.2既有使用阶段的核算

本案例既有使用阶段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见表1。通过对住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获取居住建筑内部的电耗、气耗和水耗,共计咨询了64户;其他公共区域的活动水平数据通过总平面图、实地调研、咨询社区管理部门和参考行业统计值进行确定。按照所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进行核算,得到本案例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如图3所示。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为9721tCO2/年,单位建筑面积排放57.18kgCO2/(m2·年),人均碳排放为1155.1kgCO2/年。其中景观绿化碳汇抵消了-3.29%的排放;建筑单体耗能产生碳排放占比最高(84.17%),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理(10.20%),水资源和基础配套的碳排放分别占8.62%和0.30%。从各活动水平的碳排放来看,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居住建筑电耗、气耗和固体废弃物(大多数为生活垃圾)。

2.3减碳措施的核算

对该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可以实施的改造措施包括建筑单体层面的节能灯具更换、太阳能光伏利用、屋面保温增设;水资源方面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水回收利用;固废物方面的垃圾回收处理和基础配套层面的节能路灯更换。2.3.1分项核算(1)建筑单体(a)更换节能灯具老旧小区内的单元楼道内灯具光源还存在白炽灯的使用,更换为LED节能高效光源能够降低能耗。假设原本为12W的灯具,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更换为自动感应节能灯具,功率为6W,日工作时长缩短为6小时。则每年能够节约电耗34MWh。考虑灯具的生产和拆除所产生的排放,案例更换节能灯具的碳排放影响如表2所示,合计能够降低384.5tCO2,拆除阶段的碳减排来源于建材的回收利用。(b)太阳能光伏增设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建筑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居住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对于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巨大价值[1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推广建筑光伏系统提供了机遇[14]。假设屋面光伏可利用系数取0.5[15],铺设发电效率为15%的单晶硅发电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的损失效率为25%[8],则使用阶段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2)式中,Epv——光伏系统发电量(kWh);I——光伏电池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kWh/m2);KE——光伏电池发电效率(%);ε——光伏系统损失效率(%);Ap——光伏系统面积(m2)。根据相关研究[16],1m2光伏组件在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产生160.86kgCO2和4.93kgCO2的碳排放,拆除阶段的碳排放为-9.88kgCO2。该小区的屋顶建筑面积合计为32684m2,经核算,案例增设屋面太阳能光伏的碳排放影响如表3所示。该项措施在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比较高,但使用阶段的减碳效益也更加显著,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867.9tCO2。(c)屋面保温增设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能耗损失严重。增设屋面保温将对住宅供暖、空调能耗产生较好的效益。根据相关研究,若既有住宅建筑的屋面增设40mm厚挤塑聚苯板(XPS),采暖制冷能耗能够降低12%左右[17,18]。基于此,若在案例小区的改造中,增设所有居住建筑的屋面保温,将能够取得很高的节能减排效果,核算结果如表4所示,实现生命周期碳减排4340.4tCO2。(2)水资源(a)雨污分流改造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大多为雨污合流系统,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低下,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19]。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能够减少合流至污水处理厂时雨水处理所消耗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本案例需要改造管网9000m,开挖、移除土方4648m3,回填764m3,当地年降水量1378.5mm。改造施工工艺,即开挖、移除土方和填土碾压平整的碳排放因子分别为1.05kgCO2/m3和0.99kgCO2/m3。经核算,案例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后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368.6tCO2,见表5。(b)屋面雨水回用浙江省降水量较为充沛,具备雨水回用条件。此外雨水资源化还能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节功能,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小区屋面雨水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污染小,并且可借助檐沟、雨落管直接收集利用[20],在雨水路径的末端增设蓄水池、雨水处理设备收集回用雨水,可以用于小区内绿化及路面浇洒[21]。雨水回用的计算方法如下[22]:(3)式中,Wya为雨水年径流量(m3);Ψc为径流系数,下垫面为硬质屋面,取0.9;ha为常年降雨厚度(mm);F为计算汇水面积(hm3)。根据计算,案例的蓄水池容积为215m3,采用混凝土浇筑;年雨水回收利用量为23350m3。计算得到案例中增设雨水回用系统后的碳排放影响如表6所示,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能够降低112.1tCO2,考虑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最终实现减碳量为84.5tCO2。(3)垃圾回收利用小区内垃圾收集较为杂乱,且垃圾收集点破旧,垃圾桶放在外面供居民投放,管理不佳。如果能够增加小区内垃圾分类宣传,严格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规范垃圾处理点,将能够提高小区内垃圾回收率,降低垃圾处理能耗。对案例小区内的23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进行更新,预计消耗主要建材包括混凝土12.7m3,混凝土砖7.3m3,页岩砖14.0m3。预计实施改造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能够提升14.53%。核算结果如表7所示,该措施在生命周期能够实现2294.3tCO2的减碳量。2.3.2综合碳减排效益六项技术措施在本案例小区产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如图4所示。屋面太阳能光伏增设能实现非常可观的减碳效果,超过17000tCO2,其次是屋面保温增设和垃圾回收利用,实现减碳量超过2000tCO2,更换节能灯具和雨污分流改造的减碳量约400tCO2,屋顶雨水回用实现的减碳量相对较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案例小区在实施这六项减碳技术后共能实现碳排放降低25340.2tCO2,措施在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产生了2518.6tCO2。碳减排效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单体的减碳(22592.8tCO2),其次是固废物,减少2294.3tCO2,水资源方面共实现了453.1tCO2的减碳量。案例小区实施这六项减碳措施后平均每年能够降低碳排放1563.8tCO2,减碳率能够达到16.3%。

结语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9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企业目标;排放成本;现金流量

2008 年1 月我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年9月,广东省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7800万碳交易大单签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低碳管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形象的双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策略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外部性Pigou ( 1920)。随后Coase ( 1960)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而得到纠正,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Dales ( 1969) 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使超额排放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主要有总量交易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总量交易机制。在总量交易机制下,国家将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上限以许可证或者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关系。Malik(1990)认为,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Benz 和Truck(2006)指出,排放权市场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高的排放权价格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了更紧的约束。关于排放权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曾刚,万志宏(2010)指出,由于排放权(EUA)可被视为一种企业的生产要素(资产),因此,EUA 市场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碳排放权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对企业的策略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红, 王陟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价格最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完善, 影响程度逐渐变小。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排放权交易价格、初始分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本身入手,探讨影响企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碳排放决策的基本模型。

二、企业进行碳排放优化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低碳管理,首先要从战略角度予以考虑,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

(一)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存在和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盈利,从计算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及产生该成本的时间。在成本方面。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的排放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排放总成本=减排成本+购买缺口排放权支出-出售排放权收益=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排放权单价×购买缺口排放权数量-出售排放权单价×出售节省排放权数量(1)

谢东明,林翰文(2012)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上述公式下的企业碳排放战略优化选择。但是上述排放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碳排放决策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利润和实施低碳战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也采用5年的期限进行分析。考虑了时间成本因素之后,企业未来5年的排放成本应该为(假定企业自主购进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环保设备购进成本+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5i

购买缺口排放权金额+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出售排放权收到金额(1+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

单位减排成本=(环保设备折旧额+低碳管理其他成本)/实现的减排量(3)

企业碳排放成本=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缺口排放权成-出售排放权收益(4)

从式(2)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分配额、企业购进设备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本成本。式(2)中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包括所有者资本和长期借款资本在内资本金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是由于企业购进环保设备必然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必然要为企业所有的资本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购置长期资产。式(3)中的低碳管理其他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进行了低碳管理而增加的除了设备折旧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对员工的培训费等。

(二)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节能减排,符合利益相关者要求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2009年,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碳排放不达标的供应商都将被沃尔玛淘汰。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现在的盈利状况。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顾客方面,企业要充分保证企业的排放量不高于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低碳管理。也开始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等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碳排放严重超标,多次被相关部门批评或者被媒体爆出碳排放严重超标,则企业就会在瞬间失去很多顾客,也就失去了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包括企业盈利目标、目前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诉求、节能减排方案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

三、企业碳优化战略初步选择模型

(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目前的排放量与配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减排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大小来决定是否进一步考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确保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实施低碳减排项目,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碳排放是否超过了配额、有没有实施低碳减排的空间以及减排的成本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企业碳排放在配额的限度之内,不存在减排压力。但企业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第二种是企业排放超过了配额,且目前不存在减排的可能性或者实现减排的可能性很小,则企业就只能被动从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第三种是企业碳排放目前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低碳节能减排项目。如果企业本身技术达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额,则该类企业短期无需实施减排项目,并且可能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像市场出售。在上述情形二的情况下,企业自己实施减排项目成功可能性很小,可以寻去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

(二)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减排能力的大小、资金充裕度、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企业实施减排项目可能存在很多中选择,本文旨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中以以下两种方案为例:一种是企业自主购进环保设备,独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与节能服务公司(ESCO)签订能源管理合同(EPC),由对方帮助企业进行管理。

我国于1998年首次将EPC模式引入国内。并于2010年8月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其对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的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像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该机制运作是依托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实施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单位减排成本=企业实施该项目节能量合同约定分成比例该项目实现的减排量(5)

EPC下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6)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能够给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在EPC模式下,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同时,该类能源管理合同是以节约能源为标准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收益。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前期不要企业投入设备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等费用。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承担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部分分成的义务。是一种长时间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企业资金流是否充裕、节能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

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单位减排成本,也就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二是对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的影响,也就是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企业减排成本及未来五年现金流量可由上文(2)~(6)式计算得出。计算所需资料一般较易取得,用以下类似BCG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

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对于企业单位减排成本高低的界定主要以从市场上取得单位排放权的成本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多种备选方案且减排成本有较大差距,则可以在上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的衡量标准因各个企业状况而异。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来说,可承受的流出量会较大,反之,则会较小。下面对落在各个区域内的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理想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未来现金流出量少的方案,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最佳方案,企业只需要最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换来低成本的减碳效果。

救急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未来现金流出量多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来说不会在企业的低碳管理方案选择之列,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更好的备选方案,并且企业碳排放严重超标,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形象。但这种方案只能用来救急,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应该尽快研究出新的方案来取代这种方案。

问号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但是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大的方案,该方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减碳成本并不高,但是企业却需要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决策部门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

备择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但未来现金流量不大的方案,该类方案一般为初期一次投入较高,但投入实施后运行效果良好。但并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这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初期投入。

企业应当综合分析企业所有备选方案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无论是采取外购还是合同能源管理等其他模式进行减排,都需要考虑减排规模的大小,企业需要随时在自身减排能力等的基础上关注市场上交易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减排规模。对于在企业减排成本高于排放权交易价格时,适当降低减排规模,免得企业利润受损,反之,当市场上排放权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充分使用环保设备的减排能力。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或者提高出售剩余排放权的收益。

五、小结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尤其要注重对单位减排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流出量)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策略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最有利的策略选择。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动向等不具有明显的可测量的因素做出具体探讨,对处于矩阵中四个维度的方案的性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ik, A (1990): “Markets for Pollution Control When Firms Are Noncomplia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 97-106

[2]Benz, E and S Truck (2009):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31, 4-15

[3]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 2010(4)

[4]陈晓红, 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 S) 为例》[J]系统工程 2012年2月 总第218期

[5]王爱国 2012 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5: 3 - 9

[6]谢东明,林翰文 2012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会计研究6:81-88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0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长株潭城市群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其核心是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期能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理念

2007 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2007 年9 月以来,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共召开了1 2 次会议,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对建设低碳社会进行的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这种传统社会模式的意识,在做出抉择时,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 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 。

二是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即鼓励人们从一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变化必将带来社会体系的变革,使低碳型富裕社会得以实现。

三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确保二氧化碳的吸收源、应对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上,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 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二、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举措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 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公民节能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

1.加强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社会建设

1979 年,日本政府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1998 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内阁首相为主席的全球变暖减暖对策促进中心,并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明确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的共同责任。从1991 年至2001 年,还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2008 年5 月和6 月,日本国会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简称《节能法》)修正案和《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简称《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2008年6 月11 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2008年10 月,日本正式决定试行国内排放交易制度,经济产业省决定修改《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

2.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

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把太阳能、地热、煤炭、氢能源四个领域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进行开发研究。1981 年,启动“月光计划”,重点推动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1993 年,日本又把阳光、月光计划进行整合出台“新阳光计划”。2004 年4 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项目组结合日本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潜力,提出了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上的具体对策。2007 年2 月,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 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 年日本社会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 年水平减排70%的目标是可行的,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日本政府还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2008 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 亿日元,比2007 年增加595 亿日元,增幅为1.7%。在2008年1 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宣布今后5 年将投入300 亿美元来推进“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率先开发出减少碳排放的革新技术。2009 年4 月,日本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 年的70 万亿日元(1 美元约合86. 8 日元) 增加到2020 年的120 万亿日元。

3.出台激励性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发展

为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别折旧制度、补助金制度、特别会计制度等多项财税优惠措施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在2009 年3 月27 日国会通过的总额达88.5 万亿日元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涉及很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措施:第一,对环保车减免税达2100 亿日元;第二,对节能环保投资减税规模达1900 亿日元;第三,对中小企业减税2400 亿日元,促进其向低碳经济转型。新出炉的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在3年~5 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

4.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

为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在不断完善能源立法和出台政策保障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又通过电视、网络、刊物、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知识。可以说,节能措施已深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政府追加经济对策的一项措施,旨在促进节能环保家电消费的“环保积分制度”于2009 年5 月15 日起在日本全国开始实施。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在政府的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深入人心,调查显示,有90.1%的日本人认为应该实现低碳社会。

三、对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社会建设的启示

1.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长株潭的实际,长株潭城市群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在进行低碳社会建设规划时应全面考虑可能会涉及到的各个因素,从多维度来开展规划。建立包括碳排放指标、碳源控制指标、碳汇建设指标、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指标等在内多维规划指标体系。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消费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政府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要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碳排放额度目标考核制度。

3.加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

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中国仅为35%。日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调动国家和民间的资源,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攻关的战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4.注重公众参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且要实现人类意识的变革。一是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号召全市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10.

[2]万宇艳,苏瑜:基于MFA 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8-12

[3]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2.

[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 20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