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词十篇

时间:2023-04-05 07:10:31

重阳节诗词

重阳节诗词篇1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重阳节古诗词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古诗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古诗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古诗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重阳节古诗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古诗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年代: 唐 作者: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节古诗七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古诗八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节古诗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十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重阳节诗词篇2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战地黄花分外香

4、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5、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重阳节诗词篇3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重阳节来源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庆祝方式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

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

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

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

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重阳节喜悦之情重阳节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歌与喜悦。诗人孟浩然就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整篇文章轻快活泼,洋溢着农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宁静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中,表现出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喜悦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赏美丽景色。

重阳节思亲之情重阳节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思亲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在两篇作品中深切表达出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令人恻然。

重阳节忧愁之情重阳节也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悲伤之情。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虽然诗中表现出诗人的在重阳佳节的喜悦之情,但却又透露着丝丝的忧伤,暗喻了诗人在官场受挫,壮志未酬的无奈唏嘘。南唐后主李煜在成为亡国之君时又到重阳节,写下“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不禁让人愁从中来。无数诗人们在重阳佳节留下华彩乐章,激扬文字,这些名句伴随着重阳节一起流传下来,那些诗句有的欢快喜悦,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催人泪下。我心想这不就是重阳节的最好写照吗?重阳为我们带来了喜怒哀乐愁,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农耕文化产物的重阳节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诸多危机。

今天,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虽然仍旧存在,但其核心的习俗已经很少能见到。今天的人们很少为驱邪祈寿去“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或者说自己酿酒;即使大家很喜欢的登高活动,也已经不再是重阳节的专有名号。因此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但重阳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份重要历史遗产,其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价值仍然值得世人的尊重。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故此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在长期的发展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而这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国壮族仍把为老人祈寿祝寿看作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并且称重阳节为“祝寿节”。重阳节的这一内涵为我们所重视和发扬。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既延续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重阳节注入了许多新的实质内容。老人节的设立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媒介,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xx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重阳节的认识。随着一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古老的重阳节必然会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其自身也会以新的民俗形式继续流传下去。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清)纳兰性德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赏析:

词的上片以低婉的叹息起笔,既是叹息亡妻早逝命薄,也是哀叹自己的薄命。接下去写往日的夫妻恩爱情景,反衬出今日永别的苦情,梦醒后的凄清难禁。结穴处再点梦中“只灵飙一转”,为之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恨憾。下片进一步刻画苦苦追寻亡妻的踪影和追寻而不可得的沉痛心情。这里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结处又以幻境谱叙衷肠。全篇屈曲跌宕,一波三折,低回深婉,哀怨动人。

《紫萸香慢·近重阳》

(宋)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赏析: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宋)吴文英

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更移画船。引佩环、邀下婵娟。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

赏析:

《霜花腴》,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句五平韵。这是吴文英的一首自度曲。南宋周密《萍洲渔笛谱》中有《玉漏迟·题吴梦窗词集》(一题作题吴梦窗《霜花腴》词集),将《霜花腴》作为梦窗的词集名。南宋张炎《山中白云词》中有《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一题作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后),以此词作为梦窗词的压卷之作。这些都说明梦窗的这首自度曲在南宋末年已受到广泛推崇。“石湖”,据《舆地纪胜》说,在苏州盘门西南十里处。

全词语言明快,无晦涩之感。陈邦炎《梦窗词浅议》一文,引蔡柯亭《乐府指迷笺释》中语:“(梦窗)四稿中不晦涩之作,细绎之,亦实在不少。”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重阳节诗词篇4

重 阳 赏 菊 诵 诗 词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航学校初二班(333039) 叶胜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采桑子.重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吟咏诗词,真是别有情味。

重九日正值仲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联系一样,也和重九密不可分,所以重九也称作“菊节”、“节”,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无菊非重阳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所作的较早的赞赏。

唐代赏菊风盛,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王绩“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自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九九重阳,门门,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咏菊更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中唐诗人元稹的赏菊诗却别有新意,与众不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由于此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当作者的好友白居易读到之后,即写下了:“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晚唐才子李商隐大有怜香惜菊之意:“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郑谷则写出独具风韵的一道咏《菊》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首句即告诫王孙公子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的鄙夷。诗篇把人格化,突出它的高尚气节。通篇不着一菊字,却句句有菊,清香四溢,爽人心脾。

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更是对爱赞有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到了宋代,重阳节完全堪称节、赏菊节。赏菊风盛,吟咏必多,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佳作有如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女才子李清照填的词《醉花阴》,更是刊称一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咏重九的《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建似常年。” 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明代开国文臣高启诗作《晚香轩》:“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才子文征明留有咏菊诗:“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历久弥新,菊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文人才子的生活中。而花市赛菊、插枝、挂灯、饮酒等重阳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流下“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佳句。古城开封等地,早已形成“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菊山花海彩云飞,古城巨韵动九州”的热闹局面。

近现代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们,也爱菊如斯。臧克家《菊畔香》云:“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沈钧儒有赏菊诗:“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的《秋菊》诗更是老少能言:“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爱菊,也曾赏菊抒心怀:“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董必武则赏菊养生诵太平:“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重阳节诗词篇5

今天是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节日的起源还不是很清楚,现在就请大家随着我的讲述来了解重阳节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一起走近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4句诗写的就是传统节日——重阳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内容。

1 2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诗词篇6

11月7日,“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演出季”历时14天,共计约60场风格各异的传统演出,包括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天桥剧场、梨园剧场、鑫融剧场、德云社、万胜剧场、张一元茶楼、云龙茶楼、宣南书馆在内的10余个演出场所参与演出活动。11月7日、8日两天的开幕演出是由辽宁省演艺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一台民族音乐艺术精品《女儿风流》。本次传统文化演出季的闭幕演出在11月20日举行。

此次演出季根据不同市场对象进行票务销售,还提供了家庭套票、旅游团队、青年特价、老年专场等多种选择,为群众更多参与更多体验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和推介的平台。(京波)

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今年是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近日,由浙江省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等单位承办,陆俨少艺术院协办的“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历经上海(6月26日)、南京(7月10日)两地巡回展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迎来高潮。

此次北京站的活动,特意精选出了陆俨少上世纪50―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150余幅,充分、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同时北京站的活动,还将邀请郎绍君、薛永年、范迪安、邵大箴、万青力、水天中、洪惠镇、严善醇等一批美术界名人,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日前在北京站举办的《陆俨少全集》首发式,也是本次百年陆俨少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金波)

商丘举办华商文化节

11月6日,2008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在河南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开幕。以“弘扬商业文化,促进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本次文化节由河南省政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国际华商论坛、经贸洽谈与项目签约、商丘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等活动。尤其是开幕式上举行的以忆商祖、颂商文、树商德、铸商鼎等为内容的华商始祖拜谒大典,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出席的领导及华商代表向华商始祖王亥像敬献花篮,河南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的代表点燃了华商始祖雕像前的长明火,象征中华源远流长的商之火长明不灭。华商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中华商业美德,构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现代商业美德体系,增强海内外人士对商丘的关注度,把商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贾建峰 一欣)

诗评家杨四平获“荣誉博士”

第28届世界诗人大会日前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召开。在会议安排的诗歌论坛、诗歌朗诵、诗集推介等活动中,活跃着多位中国诗人、诗评家的身影。其中来自中国安徽的著名诗评家杨四平,荣获“荣誉文学博士”学衔。

据悉,世界诗人大会每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闭幕式上会给对诗歌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诗评家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荣誉人文学博士”学衔。 (闻新)

诗歌集《心潮》出版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乔布英老人出版了诗歌集《心潮》。这部诗歌集是他多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喧嚣的世界里平静地叙述着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挚理解。乔布英,1939年生,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鄂尔多斯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撰写了大量论文、诗歌和歌曲(作曲),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多次获奖。(张璐)

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南阳举办

近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南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岳宣义、郑伯农、谭博文和南阳市领导褚庆甫、姚进忠、李中杰、赵金文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百余位诗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期间,各位学者、诗人就诗词理论与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还考察了南阳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闭幕式上,郑伯农和谭博文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南阳市赠送匾额“民睦诗昌”,祝愿该市明天更加美好。(欣闻)

北京诗词学会喜庆二十华诞

11月15日上午九时,纪念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何鲁丽、张健民、杜德印、郑伯农、刘征等参加了相关活动。大会由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主持。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桂兴作了工作报告。

二十年来,该会在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培养诗词人才、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服务北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会团体”“先进民间组织”。(欣闻)

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开幕

由中国烹饪协会与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旅游局承办的舟山群岛・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于2008年11月在舟山举办。本届美食节的主题是“中国海鲜?吃在舟山”。为营造气氛、推动节庆与市民的互动,10月底、11月初分别推出了“中国海鲜之都”海鲜家常招牌菜PK赛、剥虾快手擂台赛等活动。同时启动“中国海鲜之都”图案标识征集活动,开通“中国海鲜之都”网站。

中国海鲜大餐争霸赛于11月6日在海中洲海鲜美食城举行。来自全国沿海省市的7个代表队、舟山东道主的1个代表队共8个代表队参加角逐。据笔者了解,舟山市经营舟山海鲜的餐饮企业2500家,星级饭店、社会饭店、海鲜排档、“渔家乐”等推出不同形式的舟山海鲜菜,游客可以品味不同风格的舟山海鲜菜肴,当地海鲜餐饮企业在舟山随处可见。(杨子平)

话剧《于无声处》30年后重登北京舞台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排的话剧《于无声处》于11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这部话剧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1978年9月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正式演出,1978年10月在北京演出后,全国的许多剧团先后上演了这部戏,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这部戏曾被誉为“新时期话剧的发轫之作”,与《暗恋桃花源》《倾城之恋》等并列为十大经典话剧之一。时隔三十多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次排演,以此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这次的重拍沿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表演方式和舞台处理上更加侧重人物的情感表现,力求展示在特殊的年代中人们真实的情感状态。为了再现三十年前的舞台风貌,这次的舞台设计采用了完全写实的风格。(一欣)

线装书局推出《诗词之树》

重阳节诗词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段对比赏读,让学生明白化用诗词名句的好处;

2.通过化用诗词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化用诗词名句,从而美化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化用诗词名句的方法,能够化用诗词名句入文,增加文章的文采。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话说明朝永乐年间,皇上让大学士解缙给一把扇子题诗,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题完后,解缙踌躇满志、等待赏赐。可是就在他得意的时候,有人发现他少写了一个字,并把这件事情报给了皇上,皇上听了非常生气。这可是要掉头的大不敬的罪。

其题写的《凉州词》是: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同学们,假设你是解缙,你会如何化解这场大祸呢?

解缙战战兢兢细看自己题的诗,果然漏些了(间)字,突然解缙陪着笑脸说:皇上,王之涣写的是一首诗,我解缙写的才是真的凉州词。(出示幻灯片1)解缙不慌不忙的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机智的解缙凭借着高超的诗词化用艺术,化险为夷。这节课我们学习诗词化用的技巧。《春风化雨山山翠,妙笔用诗句句奇——化诗入文》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化用诗词的方法,美化自己文章的语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化用诗词名句的好处和掌握化用诗词名句的方法。

2.能够比较灵活的化用诗词名句,从而美化自己文章的语言。

那么,化用诗词的魅力何在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领悟化用的魅力

问题设计:对比下面两段文字。说说哪一段文字表现力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先是个别学生朗读,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同学们的读、说,领悟化用的魅力。

1.这边白居易听着琵琶,那边范仲淹登楼远望;苏东坡月下写词,辛弃疾梦里看剑;诗词的边塞景象,诗词的爱恨情仇,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珠穆朗玛峰。寒蝉、斜阳、烟波,“执手相看泪眼”,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

2.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诗词的大漠孤烟,诗词的塞外鼓角,诗词的新坟旧鬼,诗词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珠穆朗玛峰。寒蝉、斜阳、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

小结:文段2化用了好多诗词名句,把古诗名句加工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了自己文章的表现力。化用得好处可以概括为:语言诗意、表意丰富、意境优美,文采斐然。既然化用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来学习化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先体会化用的初级方法。

四、体会化用的方法

(一)化用的初级方法

1.体会化用的初级方法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组例子,体会、概括其中化用的方法。

学生活动:先仔细默看例子,然后和同学们交流,最后同学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概括化用的初级方法。

第一组例子: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化用韩琮“晓风残月正潸然”。

宋诗云:春满园,关不住。一红杏,出墙来。化用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诗曰:一叶落,天下秋。化用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第二组例子:

李白《送友人》“萧萧班马鸣”,源自《诗经小雅》“萧萧马鸣”。

古人道:窥上一斑,便可见全豹。化用名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他俩相见,只相顾而无言,垂泪千行不断。化用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小结:第一组采用的方法是减字法,第二组采用的方法是加字法。这实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处理方法。其它方法言之成理也可。

同学们概括了这么多好方法,正好我们可以采用刚才的方法练习一下。

2.牛刀小试

问题设计:根据刚才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下列一组直接引用的句子改写成化用的句子,意思不变。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改写,最后让学生朗读。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在写作中化用诗句。

改写的句子:

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小结:刚才我们体悟、总结出的化用方法是初级的,主要针对一两个句子,如果一个段落中多处化用诗词,那么效果会如何呢?下面我们通过诗词化用的综合方法来探讨。

(二)化用的综合方法

1.体会化用的综合方法

问题设计:阅读化用“夕阳”的诗词名句写成的一段话,体会、总结化用的方法?

学生活动:先仔细默看例子,然后和同学们交流,最后同学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概括化用的综合方法。

有关“夕阳”的诗词名句:

(1)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晏殊:“斜阳却照深深院。”

古人观赏落日,或在黄沙大漠,或在长河古渡,或在天涯海角,表思乡断肠之意,抒黄昏惆怅之情,徘徊秋水之滨,流连小楼深巷,看潮起潮落,秋月春风,几度夕阳,性情为之陶冶,人格因而成熟。

小结:相对于初级的技术方法,综合化用发就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这些化用的例子采用的方法是“去形提神”。其它方法言之成理也可。

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好方法,正好我们可以采用刚才的方法练习一下。

2.牛刀小试

问题设计:根据刚才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从下列两组诗词名句中任选一组,写一段意思集中的话。60字左右。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改写,交流互评,最后推荐代表朗读。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在写作中化用诗句。

描写“依依送别”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运用“托物言志”的诗句

(1)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小结:刚才同学们对综合化用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描写、叙述、抒情都很到位。

五、总结

重阳节诗词篇8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诗词 音乐 结合

在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的歌词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引用原词或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填充和变化,使古诗词与所创做的音乐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古今中外的《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内容和形式及词作与音乐的有机构合和极具个性的特色之“三叠”创作手法的分析,对于借鉴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创作方法,促进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琴歌,有唱有奏。歌词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歌曲共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商调式)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感怀, 感怀”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依依苦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等处的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在曲式结构上,《阳关三叠》大体上是由相互重复的三叠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些小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每叠的后一小段。在后一小段中,由前至后,从第一叠至第三叠情绪逐叠有所发展。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化之段,不仅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使用了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使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该乐曲在曲式和调式的使用上,都为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几种演唱形式,有用弦歌和琴歌的形式,也有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使这首歌曲在体裁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歌曲曲调变化发展似乎已成规律,但王维的原词由于演唱情境的不同,已经经过了数次的变化,具有多种唱法。

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做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我们从苏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阳关三叠》已经有了多种叠法。

叠法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另据明朝《浙音释字琴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更为复杂多样,与前又有差别。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渭城……故人”作歌词,其余六段分为(1)解木兰舟,(2)辞黄鹤楼,(3)迢遥去路,(4)恨逐来潮,(5)风吹杨柳,(6)月照汀洲。第4段里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凛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那)阳关第四声”。这里很显然《阳关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所载,更是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一叠。唱词大概有“(一)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二)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三)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

所以概括来说,三叠的解释有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内,另一类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发展。

在现存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歌词的“三叠”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

(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l000多年来,人们就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所以“阳关”二字,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词汇中,实际已成了“别离”的同义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伤离别”演绎出了一段段美丽的人间佳话。从古至今,“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与歌曲《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及其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文学是借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它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上,更在于歌词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上。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以古香古色的诗词,无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阳关三叠》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类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它的艺术成就可以证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10.

[2]梁茂春.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重阳节诗词篇9

1、教委组织学校观摩展示活动

10月23日上午,教委组织全镇老同志到各学校参观,各中小学要将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变化和特色项目展示出来,介绍出来。各校观摩活动设计不超过20分钟,要方便老同志的观摩,校长和引导员引导、介绍。全体离退休教师、各校校长、教委全体成员和特邀镇县领导参加观摩。

观摩顺序:中学8:00---中心小学8:25—中心园8:40—义和9:10—村位9:40—兴和10:10—新立10:40—厨都11:20

2、各校开展传统教育系列活动

A、营造过节氛围。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校要利用班队会、宣传栏、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展板等阵地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要发动同学们用笔记录了一段段精彩的话语,用照相机拍摄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画面。用自己的行动关爱身边的老人,让老人们能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B、诗情画意话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各校可通过背诗、诵诗、写诗、画诗、咏诗等活动形式庆祝重阳佳节。

C、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中秋节,全家要团圆;那么,重阳节我们该干什么呢?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参与,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指导思想

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六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又迎来了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十月二十六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重阳节到来之前,开展为老干部送温暖、献爱心、办实事活动,让老同志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使老同志永远心系教育。

三、活动安排

1、10月11日下发活动方案。

2、各单位要制定《重阳节庆祝活动方案》,把庆祝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专人负责,切实抓好落实。活动方案电子文本10.20号发zmj6958@信箱。

3、10月23日上午7:40,参加观摩活动的全体人员在*中学综合楼前集合,8:00观摩活动准时开始,12:00统一就餐。

4、材料上报

重阳节诗词篇10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