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心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20 01:26:42

带心的成语

带心的成语篇1

带心的成语及解释:

安心乐意指心情安定,满意,很愿意如此

别有心肝指另有打算

别有心肠别:另外。指另有打算和企图

不得人心得:取得,获得。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也指不讨人喜欢

财迷心窍迷:昏乱。指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称心快意满足心意

称心满意称心如意

茶饭无心没有心思喝茶吃饭。形容心情焦虑不安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怵目惊心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惊心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戳心灌髓刺心并深入骨髓。形容刻毒得使人难以忍受

胆颤心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胆大心雄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悼心失图悼:哀悼,悲痛;失:失去,丧失;图:意图,主张。因内心哀痛而失去主张

独出心裁心裁:心中的构思、设计。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构思、设计或心中的想法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匪石之心比喻坚贞不渝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回家心切

刿目怵心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贵在知心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好心好意指怀着善意

钩心斗角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

计上心来计谋涌上心头

锦心绣腹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镌骨铭心镌:雕刻;铭:刻写。指牢牢记在心上

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刊心刻骨指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空腹高心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空心汤圆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利或不能落实的诺言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心字开头成语及解释:

1)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2)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3) 心花怒放: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4) 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5)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6)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7)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8)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9) 心猿意马: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10)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11) 心神不定: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12) 心心念念:心心:指所有的心思;念念:指所有的念头。心里老是想着。指想做某件事或得到某种东西。

13)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带心的成语篇2

1、惊心动魄。意思: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匠心独运。意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心”指工巧的心思。

3、撕心裂肺。意思:形容某事令人极度悲伤。有时也可指疼痛到了极点。

4、呕心沥血。意思: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呕”指吐;“沥”指一滴一滴。

5、随心所欲。意思: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6人心向背。意思:人们的思想有的归向;有的背离。指人们是拥护还是反对。 “人心”指众人的感情、愿望。“向”指归向、拥护。

7、处心积虑。意思: 形容蓄谋已久。

8、痛心疾首。意思:比喻痛恨到极点,也可指伤心到了极点。

9、推心置腹。意思: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带心的成语篇3

关键词:语音识别;特征提取;模板训练

中图分类号:TN912.34

语音识别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包括拨打电话,调节空调,控制音响甚至发动引擎等。出于成本的考虑,汽车通常使用嵌入式系统来实现这些功能。系统的运算资源有限,为了保证在噪声环境下也具有良好的识别率,减少对系统资源的需求,需要针对汽车噪声环境的特点训练鲁棒的语音模板,并压缩模板长度以降低语音识别时的计算量。

车内环境充斥着噪音,为保证较高的识别率,需要分析车内噪声的特点并进行语音模板训练。通常采用各种滤波、降噪的手段减少噪音对识别系统的影响。近年来,语音频谱熵被用于语音端点检测的任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表明谱熵是一种能够良好区别语音和非语音的特征参数[2]。当驾驶员的语音命令被汽车噪声污染时,因为这两种信号所分布的频率范围不同,导致叠加后的信号在不同频带有着不同的信噪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低于某一信噪比的频带看成频域上的非语音段,并在模板训练时予以排除,用高信噪比的频带训练出鲁棒的语音模板以提高识别率。本文用谱熵来进行频带划分,然后对模板进行压缩:在时域压缩将导致识别率的大幅下降[3],而针对语音帧的压缩方法可以较好地压缩模板的长度,并在说话人确认的任务中有了成功的应用[3-5]。故本文选择高信噪比的频带进行特征提取,用聚类的方法压缩模板的长度,得到的语音模板可以在保持较高识别率的同时减少计算量,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特征在车内噪声环境中有较高的鲁棒性。

1 车内带噪语音分析

车内环境中,噪声主要包括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风噪等,一般为加性噪声,且能量集中在低频段[6]。本文为模拟车内环境下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对实验室安静环境下采集的语音信号叠加汽车噪声,采用NOISEX-92噪声库中的“Volvo”噪声。纯净以及带噪(信噪比为-5dB)的语音信号的时域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1 语音信号时域波形

图2 带噪语音信号时域波形

由图2可见当信噪比较低时,语音被淹没于噪声中。从时域上来看,带噪语音信号的波形失真严重,我们很难区分出语音段与噪声段。进一步分析车内噪声环境下的语音信号,我们观察带噪语音信号的语谱图,采用汉明窗长128,窗移32,如图3所示:

图3 带噪信号语谱图

从语谱图中可以看到,待分析的语音信号频率分布在整个低频到高频的范围内,相对的,噪声主要存在于小于300Hz的低频范围中,并且几乎完全地掩盖了语音的低频成分,使我们无法分辨出语音在低频的变化趋势。所以在进行语音模板训练时,应当排除低频段的频带数据,用高信噪比的频带计算语音特征。

2 语音特征提取

语音特征提取的过程包括预加重,分帧,计算倒谱系数几个过程。在计算倒谱系数之前,为了找到高信噪比的频带,我们利用谱熵特征来确定划分频带的阈值。

2.1 预加重。为了保证频谱平坦并消除声门激励和口鼻辐射的影响,使得在整个频带中能使用同样的信噪比进行频谱分析,将语音信号通过一个预加重数字滤波器提升高频[7]。滤波器的输入x(n)与输出y(n)满足下列差分方程:

y(n)=x(n)-a*x(n-1) (1)

本文中a的值取0.97。

2.2 谱熵的计算。对频谱的频率分量计算归一化谱概率密度,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s(fi)为信号在fi处频谱幅值,M为FFT变换长度,得到pi为频率fi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出现的概率。利用上式的结果便可计算出此信号的谱熵En:

(3)

2.3 高信噪比频带的划分。本文通过人工选取阈值的方法把频带划分成高、低信噪比两个部分,再用谱熵去评价阈值划分的效果。因为谱熵是一种能够良好区别语音段和非语音段的特征,频域上分布越分散的信号的频率不确定性越高,熵就越高,比如白噪声;相反的,语音信号的频谱则有着相对比较集中的分布,不确定性较小,熵较低。所以阈值的选择要使得噪声段频谱熵值尽可能大,且使得语音段熵值尽可能小。

实验中语音信号的采样率为8000Hz,我们将整个频率范围分成两部分:低信噪比部分(0-FHz)以及高信噪比部分(F-4000Hz)。通过观察,我们选择F=250Hz为汽车噪声环境下的阈值点。得到高信噪比部分谱熵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高信噪比频带谱熵

容易看出,在高信噪比语音信号中,纯噪声段谱熵较高,而带噪语音部分的谱熵较低甚至接近零,在纯噪声段与带噪语音段的分界处,我们可以看到很陡峭的变化曲线。这表明阈值F选取250Hz时,频域上噪声的不确定性与语音的规律性可以被充分区别开来。

2.4 计算特征序列。语音信号被表示成帧序列后,计算每帧信号特征参数[8]。本文利用帧信号中的高信噪比频带去计算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s,MFCC),语音帧序列被转换成特征序列。一帧的特征参数MFCC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功率谱:对每帧信号作N点快速傅立叶变换后将频域复序列乘以其共轭,再乘1/N以便估计出信号的功率谱P(f)。因系数1/N是常量,出于减少计算量的考虑将其省略。(2)将功率谱P(f)通过一组M个带通滤波器后计算出每个频带的能量E(m),m=1,2,…,M。这种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为三角形,称为Mel频率尺度滤波器组,其中心频率在Mel频率尺度上均匀分布,每个滤波器的下限和上限取相邻两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Mel频率和实际频率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Mel(f)=25951og10(1000+f/700) (4)

由公式2可看出,Mel滤波器组的中心频率在实际频率上按指数增长。构造滤波器组时,先将信号的上限频率对应成Mel频率,再将此频率均分为M份,最后将M个Mel频率变回实际频率,就得到每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3)对一帧信号的能量序列(向量)E(m)取对数后再进行C点离散余弦变换,舍去i=0时的系数后留下长度为C-1的向量便是此信号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由公式4计算可知,第四个Mel频率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249.3Hz,正好在阈值250Hz附近,为了排除低信噪比的频带,我们舍弃前四个滤波器得到的能量序列,并对E(m)余下的值(m=5,6,…,M)进行离散余弦变换后得到MFCC,计算公式如下:

(5)

3 模板训练

在语音模板训练时,为了压缩模板的长度,本文使用了k均值聚类的方法合并语音中的相似帧。由于所得中心的数目等于初始中心的数目,将中心直接用作模板并未缩短语音模板的长度,且丢失了时序信息,不满足模板匹配时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对时序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初始中心的时序信息为其排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心作为语音模板,于是压缩了模板的长度。训练步骤如下:(1)对于某个语音的N次贯序输入MFCC特征向量序列:S(i),i=1,2,…,N.取出最近一次的输入序列S(Nj),j=1,2,…,J.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其中S(Nj)是一帧语音信号的特征向量;(2)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所有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得到中心特征向量序列C(kj),j=1,2,…,J;(3)找出S(N)各帧特征向量分别归属的中心C(k),并用中心替换之,得到新的特征向量序列Sc(Nj),j=1,2,…,J,因为每个聚类中心都代表了一组相似的特征向量,显然这个新序列的特征向量集合是中心集合C(k)的一个子集;(4)把新特征序列Sc(N)中连续的相同帧缩减为一帧的特征向量,就得到压缩语音模板Sc(Nt),t=1,2,…,T.且有T

4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使用了四位测试人的语音数据,分别用旧语音特征(含有低信噪比频带)和新语音特征(只含高信噪比频带)进行模板训练,识别时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进行模板匹配。模板训练时每个语音命令采集10组进行训练,模板识别时他人语音为21组,本人语音为20组(相同语音10组,不同语音10组)。计算不同信噪比下的识别率,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信噪比下新旧特征模板识别率

信噪比(dB) 旧特征识别率(%) 新特征识别率(%)

-5 70.73 100

-10 43.90 96.34

-15 41.46 67.07

-20 41.46 65.85

比较新旧模板的压缩率,如表2所示:

表2 新旧特征模板压缩率

旧模板压缩率(%) 新模板压缩率(%)

46.68 49.1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信噪比的恶化,新旧特征模板的识别率都下降,但是高信噪比频带提取的语音特征的识别率远高于旧特征的识别率。旧特征在-15dB和-20dB信噪比条件下识别率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测试语音数目不够多造成的。从表2可以看出,新旧模板长度都被压缩,新模板的压缩率稍高,这是因为新模板选取了高信噪比部分的频带,这个频带的范围小于整个频率范围,训练时Mel频率尺度滤波器组的输出因此减少,聚类时有更多相似的帧被合并。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车内噪音的频率分布特点,通过谱熵特征来划分高低信噪比的频带并进行特征提取,保证了在低信噪比的条件下系统仍然有良好的识别率。用聚类的方法压缩模板的长度,减少了模板匹配的计算量。由于实验测试人数不多,为更精确反映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识别率变化,接下来的研究还要提取更多测试人的语音数据。鉴于高低信噪比频带的划分并非自动进行,阈值的自动获取是进一步实验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sgari M,Sayadian A,Farhadloo M,et al.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using entropy in spectrum domain[C]//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2008.ATNAC

2008.Australasian.IEEE,2008:407-410.

[2]Vlaj D,Ka?i? Z,Kos M.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algorithm using nonlinear spectral weights,hangover and hangbefore criteria[J].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2.

[3]Luan J,Hao J,Kakino T,et al.Template compression and distance normalization for reliable text-dependent speaker verification[C]//Speaker and Language Recognition Workshop,2006.IEEE Odyssey 2006:The.IEEE,2006:1-4.

[4]Kaczmarek A,Staworko M. Application of dynamic time warping and cepstrograms to text-dependent speaker verification[C]//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s,Architectures,Arrangements,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Proceedings(SPA),2009.IEEE,2009:169-174.

[5]Staworko M,awski M.FPGA implementation of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for speaker verification[C]//Mix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 (MIXDES),2010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EEE,2010:557-561.

[6]韦晓东,胡光锐.汽车噪声中自动语音的识别技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10):10-13.

[7]赵力.语音信号处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林玮,杨莉莉,徐柏龄.基于修正MFCC参数汉语耳语音的话者识别[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62.

带心的成语篇4

§1词类构成

并非所有的动词、名词都可以自由构成动词直接作定语这种句法形式。词类构成,即指动词直接作定语对动词、名词的选择性。

1.1动词 根据能否直接作定语,动词可大致分为可定动词和非定动词两种。可定动词指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动词,非定动词指不能直接作定语的动词。非定动词作定语,“的”的出现显然是强制性的;可定动词作定语,“的”的隐显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1.1.1非定动词 非定动词主要包括两类:强动作性动词和粘着动词。前者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趋向动词;后者指语义内容抽象、句法功能单一的动词(尹世超1991),比如:成为、号称、感到、切合、等于、当做等。

前者作定语,“的”通常必须出现。例如:

回去的同学——  *  回去同学

下去的时间——  *  下去时间

粘着动词作定语,“的”也通常必须出现。同时,由于自身语义内容抽象,粘着动词作定语往往要求其宾语成分的共现。例如:

成为工程师的父亲——  *  成为的爸爸

号称精兵百万的部队——  *  号称的部队

1.1.2可定动词 可定动词作定语,“的”的隐显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阅读”、“读书”可以直接作定语:阅读方法、读书时间,但当它们作以下名词性成分的定语时必须带“的”:

阅读的一种方法——  *  阅读一种方法

阅读的报纸——  *  阅读报纸(动宾)

读书的小王——  *  读书小王

可见,对于可定动词而言,它们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通常要受制于其他因素。

1.2名词 据考察,名词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能力与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名词越具体,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越弱,越抽象,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越强。因此,动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显与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名词越具体,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名词越抽象,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出现的倾向就越小。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必须带“的”、倾向不带“的”、倾向带“的”。

1.2.1必须带“的” 必须带“的”的名词主要包括专有名词、亲属名词两种。专有名词指独一无二的事物,亲属名词在使用时也有明确的所指对象(注:对“亲属名词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很弱”这种现象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论述的系统性,这里暂将亲属名词归入语义内容具体的名词。)。这两种名词语义内容具体,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通常必须出现。例如:

学习的小王——  *  学习小王(动宾)

工作的老张——  *  工作老张

散步的弟弟——  *  散步弟弟

退休的父亲——  *  退休父亲

但是也有少数例外,如:离婚夫妻。

除了专有名词、亲属名词外,还有一些名词,当它们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时,“的”通常也要求出现,这种名词主要包括两类。

(1)指某种占据一定三维空间的具体事物的名词,比如:锄头、书桌等。试比较:

挖坑的锄头——  *  挖坑锄头

写字的书桌——  *  写字书桌

(2)指某种具体植物或者具体动物的名词,比如:柳树、老虎等。试比较:

发芽的柳树——  *  发芽柳树

吃人的老虎——  *  吃人老虎

但上述两类名词中都有一些例外情况存在,如:洗脸毛巾、(一种)观赏金鱼。因而只能说,具体事物名词、具体动植物名词在接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的出现具有概率上的明显倾向。

1.2.2倾向不带“的” 倾向不带“的”的名词主要指在概念层级系统中,所处位置较高、语义内容抽象的名词,如:人员、工具等。它们受动词修饰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的”。例如:

调查人员——调查的人员

学习工具——学习的工具

但是,从对实际语料的随机调查看,不带“的”的出现概率远远大于带“的”的。这说明,抽象名词无标记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在实际语言中有更高的倾向性。这样的名词有:团体、机构、部门、对象、工具、方法、办法、方案、能力、条件、系统、目的、步骤、方向、结果、过程、程度、水平、行为、作用、关系、日期、阶段、期间、范围等。

1.2.3倾向带“的” 倾向带“的”的名词主要指在概念层级系统中所处位置较低、语义内容较具体的名词,如:队员、农具等。它们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的”。但是与抽象名词“人员”、“工具”相比,它们带“的”的倾向更显著,试比较:

?逃跑队员——逃跑人员

?生产农具——生产工具

“逃跑队员”的可接受性低于“逃跑人员”,说成“逃跑的队员”则比较自然;“生产农具”在结构类型上有较明显的动宾倾向,与“生产工具”在结构类型上的显著定中倾向不同,而说成“生产的农具”虽然在意义上有歧义,但在结构类型上是确凿的定中关系。

当然,语义比较具体的名词中也有不少可以直接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而且也比较自然,如:进攻队员、防守队员。但是,从名词概念系统的纵向对比看,这类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出现的频率整体上明显大于抽象名词。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名词的语义内容越具体,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大致呈如下序列:

必须带“的” 倾向带“的” 倾向不带“的”

专有名词等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这一序列对名词语义内容具体度的变化只作了简单勾勒,事实上还可以划分得更详细一些。但是,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度与“的”出现与否的互变关系是一致的。

综合词类构成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隐显情况的制约,可以看出,非定动词、专有名词作定语或者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的显现带有强制性;具体名词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倾向出现但并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抽象名词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倾向不出现但也并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

§2结构义

动词直接作定语在结构义上表示分类,即从动作行为的角度对事物概念进行下位分类。定中关系的“动词+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是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的下位概念,如“出租汽车”是“汽车”的一种下位概念。结构义对动词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的制约表现如下。

首先,当充当定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分类功能时,所构成的定中结构必须带“的”。如“洗澡”,是可定动词,比如“洗澡地点”、“洗澡时间”;“工人”是可以接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名词,如“运输工人”、“纺织工人”。但是,当“洗澡”和“工人”组配构成定中结构时,由于前者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后者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分类性,因此“的”必须出现,即:

洗澡的工人——  *  洗澡工人

需要说明的是,分类性具有不同的层次,“见过大海的人”和“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也是对“人”这种事物的下位分类。上述所说的对定中结构中“的”的隐显具有制约力的分类大致是建立在人的概念认知系统中的稳定性分类的基础之上(沈家煊1997,张国宪2000)。比如:对“工人”作“运输工人”、“纺织工人”的下位划分与人的社会认知是一致的;但是,以“洗澡”这种行为标准对“工人”所作的分类,在人的认知概念体系中不是现成的,而是临时的,因而在语言形式上只能表述为有标记的定中结构。

其次,特征动词作定语,“的”通常要求出现。特征动词指语义内容中包含有某些修饰性特征并非纯粹动作义的动词,特征动词由于在语义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描写性,与动词直接作定语表示分类的结构义不符。因此,特征动词作定语,“的”通常要求出现。例如:

谗害:用谗言陷害。(《现代汉语词典》P.135)

谗害的手段——  *  谗害手段

拆台:用破坏手段使人或集体倒台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现代汉语词扁》P.134)

拆台的办法——  *  拆台办法

“谗害”、“拆台”的语义内容中包含有某些状语性质的成分对动作行为起到了修饰作用,如“用谗言”、“用破坏手段”。特征动词在语义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描写性,充当定语通常要求带“的”。特征动词作定语要带“的”的例子还有:

插手的事情——  *  插手事情

吵嘴的原因——  *  吵嘴原因

翱翔的高度——  *  翱翔高度

风行的式样——  *  风行式样

凝视的时间——  *  凝视时间

珍藏的物品——  *  珍藏物品

第三,充当定语的动词所表示的语义内容如果是充当中心语的名词语义内容中已有的成分,这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下位分类的作用。处于这种语义冗余状态的动名定中结构中通常要求出现“的”。例如:

学习的学生——  *  学习学生

访问的记者——  *  访问记者

§3句法关系

汉语中,动名组配的典型句法结构是动宾。因此,当充当定语和中心语的动词与名词在句法关系上具有动宾组配的可能时,动名组配的典型句法结构就会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出现与否产生倾向性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不同语义角色名词充当宾语的能力是一个以受事性强弱为依据的等级序列(陈平1994),因此,就不同语义角色之间的对比而言,受事性越强,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反之,受事性越弱,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不出现的倾向就越大。例如:受事成分是典型宾语,充当宾语具有无标记性,施事成分是典型性最差的宾语,充当宾语通常是有标记的;与之相应,受事成分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通常是有标记的,而施事成分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可以是无标记的。例如:

阅读报纸——阅读的报纸

毕业了三十个学员——毕业学员

“报纸”是“阅读”的受事成分,“报纸”充当“阅读”的宾语是无标记的,即“阅读报纸”,但是“报纸”充当“阅读”的中心语则必须是有标记的,即“阅读的报纸”;“学员”是“毕业”的施事成分,“学员”充当“毕业”的宾语必须是有标记的,如“毕业了三十个学员”,而充当“毕业”的中心语却可以是无标记的,如“毕业学员”。

据考察,不同语义角色名词在接受动词定语的直接修饰方面有如下能力等级序列:

施事>方式>工具>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结果>致使>受事>对象(注:对于这一等级序列的具体证明,另文详述。)

越靠近序列左端的语义角色,其接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能力就越强;相应的,其接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不出现的倾向就越大。这一等级序列是不同语义角色名词之间的抽象的类型对比,具有概率上的可证明性。

其次,对于某一具体动词而言,它所带的各种宾语当中,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这种原型效应往往表现为不同名词宾语在某些语义特征上的归属的不同。比如“纪念”,其常规宾语通常带有[+人]特征,如:纪念先烈、纪念英雄,但是也有一些[-人]抽象名词可以充当“纪念”的宾语,如“纪念节日”,据调查它有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可能。就某一具体动词而言,如果其典型宾语作该动词定语的中心语,那么“的”的出现通常是必须的,如“纪念的先烈”、“纪念的英雄”,否则“纪念先烈”、“纪念英雄”在结构类型上是单一的动宾。但是,如果其非典型宾语作了该动词定语的中心语,那么“的”就有可能不出现,如“纪念节日”,虽然也可以说成“纪念的节日”,但“纪念节日”自身已有比较明显的理解为定中关系的倾向,问卷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对于在句法关系上具有动宾组配可能的动词、名词而言,其动宾组配的典型性将制约着其中动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显情况:大致而言,名词充当宾语的典型性越高,其接受动词修饰时“的”出现的必然性就越大。

§4句法位置

句法位置这里指动词直接作定语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中的定语位和中心语位。据张国宪(2000):定语的典型语义特征是时间、空间、程度量的零赋值;同时,动词直接作定语具有“贴身定语”的性质(王光全1993)。因此,句法位置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隐显的制约表现为:如果定语位上的动词在时间范畴上是非零赋值,所构成的定中结构必须带“的”;如果中心语位上的名词在空间范畴上是非零赋值,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也必须带“的”。

动词在时间范畴上的非零赋值,即动词在时间范畴上具有有界性(沈家煊1995),这种动性成分作定语,“的”强制出现。例如:

使用过的方法——  *  使用过方法

正在使用着的方法——  *  正在使用着方法

名词在空间范畴上的非零赋值,即名词在空间范畴上具有有界性,这种名性成分作中心语,“的”的出现也具有强制性。例如:

使用的一种方法——  *  使用一种方法

总之,从形式上看,当充当定语的动词或者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是非光杆形式时,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中“的”的出现通常具有强制性。

§5语用

语用对动词作定语带“的”与否的制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5.1动词直接作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且常见于新闻语体当中,因此具有口语色彩的动词、名词或者虽可用于书面语,但通常并不多见于新闻语体的动词或者名词,受语体限制,构成定中结构时通常要带“的”。例如:

拾掇的方法——  *  拾掇方法

巴结的对象——  *  巴结对象

学习的样子——  *  学习样子

工作的地方——  *  工作地方

上面的“拾掇”、“巴结”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样子”、“地方”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但常见于书面语的散文语体当中。这些语用特征可通过对上述词汇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到证明。由于这些词汇通常不用于新闻语体,因此构成无标记动名定中结构的机会很小。

5.2专名色彩强烈的动名定中结构必不带“的”(袁毓林1999)。例如:

毕业论文——  *  毕业的论文

比较文学——  *  比较的文学

因此,当动词作定语是用来构成专有名词时,“的”强制不出现。

5.3称名色彩强烈的动名定中结构必不带“的”,比如:穿梭外交、教育总统。从结构义上看,“穿梭外交”、“教育总统”中的定语是描写性的,“穿梭”、“教育”不是对“外交”、“总统”概念的下位分类。这种在结构义上具有描写性的动名定中结构采用无标记的组配形式,是由这些定中结构的称名性造成的:“穿梭外交”是给“像穿梭一样的外交活动”所起的一个名称,“教育总统”是给“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总统”所起的一个名称。正是这种称名性的语用动因造成这些描写性定中结构在组配形式上的无标记性,这属于标记颠倒现象。因此,当动词作定语是用来给某一事物称名时,“的”的不出现具有强制性。

§6小结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动词作定语时,“的”强制出现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动词直接作定语是一种受限制的句法结构。具体表现为:不能构成无标记定中结构的动词和名词、表示非分类的动词和名词、具有非零赋值特征的动词和名词,它们在构成定中结构时,“的”强制出现。

(2)动词作定语时,“的”强制不出现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专名、称名等语用因素。

(3)除上述两种强制性制约因素外,其他因素对动词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的制约,大都是倾向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参考文献】

[1]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2] 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

[3] 邵敬敏.双音节V+N结构的配价分析[A].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5]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

[6] 王光全.动词直接作定语时的位置[J].中国语文,1993,(1).

[7] 邢福义.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J].中国语文,1957,(8).

[8] 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J].中国语文,1991,(6).

[9] 尹世超.动词直接作定语与动词的类[A].第十一次全国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芜湖),2000.

[10]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11] 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中国语文,1997,(3).

[12] 张国宪.略论句法位置对同现关系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8,(1).

带心的成语篇5

关键词:动词用法词典;及物动词;分类研究

从50年代词类大讨论一直到90年代,动词出现了再分类。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我们把它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传统的语法分析中,把能带真、准宾语的动词称为及物动词。孟宗、郑怀德等编写的《动词用法词典》对1328个动词逐一进行考察,并对多义项的动词适当分别出条,共计两千多条。一个动词的不同义项在语法功能上有不同的差异,根据义项分别考察,对及物动词的分类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我们把《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及物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带宾语的语法性质进行分类。

一、名宾动词

名宾动词是指只能带名词、代词、处所词、时间词以及名词性短语做宾语,不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由于动词有多种义项,有的动词在某一具体的义项下可以带名词性宾语,在其他义项下又不止带名词性宾语或者不带名词性宾语。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典型性名宾动词和非典型性名宾动词。

典型性名宾动词是指纯粹只能带名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这一类动词,无论它有多少个义项,每个义项都只能带名词性宾语,或者以名词为中心的短语,在现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有598个,如“拔”、“摆”、“保留”等。所谓非典型性名宾动词是指某动词在特定义项下,只能带名词性成分作宾语,在其他义项下,又可以带非名词性成分宾语,如“问、比、包”等。

二、动宾动词

动宾动词是指能带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宾语的动词,可兼带名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作宾语。由此,我们把只能带动词性成分作宾语的动词称为典型性动宾动词,把能兼带其他词性成分作宾语的称为非典型性动宾动词。

典型性动宾动词在现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仅收录9个,它们分别是促进、敢于、给以、继续、能、能够、企图、值得、着手,比起名宾动词,数量少得多。典型性动宾动词的宾语均以动词为中心,并且,从语料库查得,以上九个动词基本均无带其他词性宾语的情况。非典型性动宾动词在现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有405个。

三、形宾动词

形宾动词是指能带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这一类动词数量上比动宾动词少,《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有:爱、包、包括等137个词。这一类形宾动词既包括单个的动词,也包括加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动词。我们对《动词用法词典》进行穷尽地统计,最终确定了137个形宾动词。而这137个形宾动词也并非只能带形容词性宾语,大部分词可以兼带其他词性的宾语。我们把只能带形容词性宾语的称为典型性形宾动词,把兼带形容词性宾语和其他词性宾语的称为非典型性形宾动词。

典型性形宾动词在《动词用法词典》中仅收录4个,它们分别是:发(7)、弄(4)、认(4)、透(3)。此处的“发”、“弄”、“认”、“透”是在特定的义项下所带的宾语成分才受限制,在其他的义项下,这几个词所带的宾语成分不限于是形容词性,可以是其他的词性。

非典型性形宾动词又分成四个小类:一,能带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宾语的动词。这类动词的宾语词性很丰富,既可以由名词性成分来充当,又可以由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来充当,如“制造,装,追求”等73个。二,能带动词和形容词作宾语的动词。这一类动词的宾语只能由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不能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如“省得、据说”等12个。三,能带名词和形容词作宾语的动词。这一类动词的宾语能由名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不能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如“消除、损害”等48个。如此分类,增强了语法分析的理据性。

四、小句宾动词

小句宾动词是指由小句充当宾语的动词。查语料库可得,有些动词只能带小句作宾语,有些动词却可以兼带多种词性成分作宾语,由此,我们将其分为典型性小句宾动词和非典型性小句宾动词:

典型性小句宾动词是指只能带小句作宾语的动词,《动词用法词典》中有且仅有一,即“生气”。非典型性小句宾动词是指除开只带小句作宾语的动词,这些动词具有带小句宾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带其他成分的宾语。在《动词用法词典》里有挨(2)、爱(1)、爱(2)、包(3)等309个词。

五、双宾语动词

双宾语是指一个及物动词后跟两个宾语,这个及物动词就是双宾语动词。我们将对什么样的动词带双宾语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看看其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根据他们的共同点把它分为给予类和通报信息类双宾动词。

给予类双宾动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含有“给予”义,都是从这一类双宾动词的词汇意义中将“给予”这一语法关系义素提取出来,聚合成类。这一类动词在《动词用法词典》中有偿还、传(1)、传(2)、倒(2)等58个词。

通报信息类双宾动词所带的双宾语句主要表示信息的传递,与动词相关的三方面的关系是:主语把宾语1告诉宾语2,使宾语2获得信息,或者主语向宾语1询问宾语2,这一类动词在 《动词用法词典》中有:称1、答应(2)、答复、辅导、告诉、回(3)、回答、教、盘问、请教、请示、让(3)、审问、通知等14个词。与给予类动词不一样的是,该类动词后带的两个宾语中指物的宾语不是指实物,而是精神层面的,表示一种信息。

六、兼语动词

黄廖版《现代汉语》这样阐述: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者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做兼语句,其形式表示为:N1+V1+N2+V2,其中V1就是兼语动词。《动词用法词典》中有:转(1)、准备、捉、租、组织等213个词。根据兼语动词的语义,结合黄廖版《现代汉语》对兼语句的分类,我们将兼语动词分为以下四小类:

一,使令类。该类兼语动词是指具有使令意义的兼语动词,在整个兼语句中能引起一定的结果, 前后谓词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二,爱恨类。爱恨类兼语动词是指具有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意义的动词,它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前后谓词有着前果后因的关系。三,选定类。 选定类兼语动词是指兼语动词V1具有“选聘、称、说”等意义,兼语后面的动词V2有“为、做、当、是”等结构组成的兼语句当中的兼语动词。四,“有”字兼语动词。这一类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前后谓词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我们穷尽统计《动词用法词典》,得到表1结论:

明确区分这些小类,并统计其数量,有利于对现代汉语语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分类研究每一小类,也可以为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什么样的动词带什么样的宾语,什么样的动词组合什么样的句式,也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

参考文献:

[1]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马新娜.试论形容词作宾语的述宾短语[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曾莉.双宾语动词的分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03).

带心的成语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小句的判断标准入手,讨论了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分析了宾语位置上一部分主谓短语能够成为小句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宾语结构类型的动词语义特征,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着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着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能愿动词:敢、要、能够、可以、肯、情愿、愿意、懒得等。

带心的成语篇7

关键词:文学语用学 《安娜贝尔・李》 前景化特征 言语行为

引言

语用学的概念被提出大概有八十年的历史了,沉寂四十年后被众多学者深度解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用学在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都有涉及,不过在语言界并没有对语用学做统一的概述,但是无论哪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就像是组成文学这个生命体的细胞。如果说文学是物体,语言便是灵魂。言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与情境中,同一句话便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使用者没有考虑到特定的情境中运用语言,便会不适用于所处的环境,使得交际失败,或是文学作品偏离主线。

研究语用学我们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文学案例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便是美国著名作家、诗人、编者与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安娜贝尔・李》,这是美国抒情诗中的上上佳作,也是唯美主义风格的巅峰之作。每一部顶尖的文学作品都会有众多追捧者对其研究膜拜,有学者从作品描述的事物进行研究,有学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还有人从诗歌的结构进行分析。以往的这些学者往往都是从表象上对文章进行研究,却不曾发现《安娜贝尔・李》所使用的独特的语用学视角。本文将会从前辈们没有研究到的文学语用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得到更新的认识。

一、解读文学语用学

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便是文学语用学。在合适的场景里运用适合场景的语言进行学术研究的论述,使得学术语言能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解说成更适合读者理解的语言方式,利用独特的视角欣赏原本可能艰涩的学术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娜贝尔・李》进行欣赏必定能得到不一样的思想盛宴。

生活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本不是只有一种美,而是缺少不同视角的解析。文学语用学是从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带来的环境进行不一样的论述,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大有不同,学者们用前景化特征来形容这种差异。在文本中所使用的任何描述方法,对文章进行的各个角度的阐述都离不开语言。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它可以表达思想、执行任务、对结果造成影响。言本身是用声音来进行思想的表达和事情的阐述的,它是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语言的肉体;有了肉体便需要灵魂,不然语言便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因此语言所带来的语境和内在含义便是语言的灵魂,这也是语言的重要之处,语言的运用便是对思想的表达、对意境的营造;每一个灵魂都会给面对者进行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语言带给面对者或者环境造成的外在的变化,通过语言带来的内在含义,使得接受语言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波动,对语言带来的信息进行接收分析,从而产生结果的不同变化。

语言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代表着很多不同的意义。文学家瑟尔在奥斯汀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这种分类被沿用至今。大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方式:语言的发出者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描述,使接收者身临其境,这就是阐述类方式;语言发声者通过语言进行命令的下达,让接收者在思想上或者身体上行动,这就是指令类语言;发声者对事件进行某种应答,做出兑现,这就是承诺类方式;另外一种就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表达方式,发声者对事物进行的表象描述和内心感受的描述,这类是最基本的表达类方式。

二、《安娜贝尔・李》的前景化关系分析

《安娜贝尔・李》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对自己的亡妻的悼念与哀思之情。文中通过运用大量的喻体创造出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给读者带来更强的心理感官体验。主体是亡妻,即文章的“前景”,背景则是作者通过大量喻体创造出的环境。文中讲述的是作者和妻子原本拥有的快乐幸福的爱情,然而这种爱情并未长久,自己的爱人被“冰冷的海水”淹没,就像是被上天嫉妒了一般从身旁夺走。全文运用喻体突出主体,进行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述。但是文中没有对主体的直接描述,全文都是用环境进行主体的烘托,这便是前景化关系的运用。

《安娜贝尔・李》在继承诗歌原本特点的基础上,并没有局限在运用传统手法上,文中从固定的诗歌模式中脱离出来,在运用传统诗歌的格式中,更多偏向于自由形式的发展,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创作,运用更多的视觉、内心感受使得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传统诗歌往往被局限在格式里,中规中矩,该诗与浪漫散文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得文章具有音律,更加灵活。言运用大量喻体描述出的场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郁闷与悲伤,该诗歌有一些脱离“诗”而重视“歌”的感觉,运用歌的自由形式表达内心的呐喊。该诗便是利用大量的环境描写体现了语言的前景化特征。

纵观该诗,使用了大量的承载性介词,以此带来前文中的信息,使得诗作连贯。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喻体,创造出一个内心中对自己爱情的环境描绘。大海所代表的环境宽阔而美丽,这便是作者对自己爱情的整体描绘,美好的爱情便呈现在读者眼前。“王国”是作者和爱人生活的环境,体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用“王国”的威严表达出自己心中爱情的地位至高无上;用“女士”来代表“女孩”,体现出诗人对爱人的尊重和爱慕之情;用“墓”代表“坟”,更是体现出庄严肃穆的环境,其他人不可靠近。这些例子都表达出诗人运用的大量映射性语言,即前景化特征,在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语调的变换,由低音到高音的变换体现作者对自己爱情的肯定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诗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和爱人相处的生活比喻为在城堡中的生活,理想化的爱情便是如此。然而,大海把爱人带进了冰冷之处,坟墓代表爱人的别离,这也是文章的高潮点,从温暖的王国画面转化到冰冷的坟墓中,没有暖冷的字眼出现,仅仅是依靠环境的变换,作者的心情一落千丈,而带走爱人的是自己所没法抵御的厄运,在这种痛不欲生的厄运面前,作者创造的环境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不仅运用大量的喻体进行事件的描述,还运用语调来进行心情的表述,嗟叹的尾调表达着作者对现状的不满,表达出对爱人离去的痛苦无法排解的内心呐喊。没有具体的感情词汇出现,只有环境的表述。

作者在全文描述中,在依据诗歌题材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革,在不同的词调和语句上进行大量的排比运用。诗人通过自己独有的风格,叙述事件本身的同时渲染内心的感情,提升诗歌的美感的同时进而表达对爱人的尊重与哀思。

三、《安娜贝尔・李》的阐述语言

前面我们提到,现在所被大家认同延续的语言分类有四种,其中有一种叫做阐述类语言。《安娜贝尔・李》便是运用了大量的叙述进行故事的言说,作为故事的主导者演绎故事的主体,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并让人沉浸其中。

从全诗中我们并没有直观地看到有叙事形态的词语出现,但诗人所描绘的环境却让读者看到故事的每一个发展步奏,寥寥数字便把整个画面呈献给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诗人的独到之处我们随处可以领略,没有传统爱情描述的幸福画面,没有热情的交往过程描述,诗人仅仅通过自己描绘的场景便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诗人的幸福爱情。而后的爱情故事出现转折,作者没有提及,只是说海水的冰冷带走了心爱的爱人,意境忽然转为凄凉的场景,读者也一下被拉入其中,沉浸在诗人无比的痛苦之中,寒冷而痛苦。两个场景的转换便把作者的处境和爱情发展情节表现出来。全文仅仅是通过自己创造的意境进行了内心感受的独白。可见诗人对阐述性语言的运用独到而深厚。

分析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处处都存在阐述式的写作方式。诗歌第一节中没有爱情细节的描述,作者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别无他求,只有不离不弃的意念在心中,这里描述了两人的爱情难舍难分;第二节中,作者用王国代表自己和爱人的生活环境,没有过多的修辞,通过王国便可以看出这份爱情在诗人心中的独有地位;在第三节中,作者叙述着爱人被带走的过程与画面,诗的前两节描述的美好爱情画面瞬间破碎;第四节中进一步描述了爱情的离去,被嫉妒的爱情不能长久保留,爱人被夺去生命,自己孤独地生活在这座空城里;最后一节表述作者对爱人的祭奠,曾经生活的环境如今变成了爱人死后的栖身之所,美好的爱情最终变成了一人孤独的终老。

诗中的人物描绘也运用了大量的阐述性语言,用来对人物进行定位,给故事设定好中心主线,作者对自己心中的女主人的描述,是对自己爱情的更好诠释。设定的每一个画面都展现出作者对爱人的爱慕之情,没有特定的对爱人的具体描绘,通过环境衬托出爱人的各种美好,并带领读者一起感受。这里便是语言创造的环境带来的魔力,运用语言创造自己心中的环境,给读者更深度地解析自己的情感,把爱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一起呈现给读者。爱人愿意与自己不离不弃,可现实嫉妒他们的幸福,硬要把她带走,作者也没有办法阻挡,这冰冷的海水如此的无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全诗中运用语言行为的力量带着读者解读作者的内心。

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中,利用语言的前景化特征和语言行为的力量来带着读者一起感受作者的内心,语言所带来的意境与文字相结合锤炼出对作者感情最深处的表达。通过全文解读《安娜贝尔・李》发现语言的独到之处,运用好了语言便能使作者的意图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并走进作者的内心,带领读者在不同的空间形态里体会诗歌不一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带心的成语篇8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句子成分位置;文言文倒装句句子成分位置;对照比较;理解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总是感到很困惑。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那个句式是定语后置,那个句是又是介宾结构后置,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学生出现这就情况主要是初中新课标大纲规定,中考不考句子成分的划分(分析)。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学生们本该在初中就很熟悉的一般陈述句各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各个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竟然一无所知。殊不知这一知识点的缺失给读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影响更大。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倒装句的困惑,笔者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文言文倒装句之所以称之为倒装句,主要是它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个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文言句式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来说是颠倒了。要想弄明白文言文句子哪个是前置句,哪个句子是后置句,就必须熟悉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的结构位置如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具体例子如:[在和平时期],(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祖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

(说明:为了简化句子成分的划分,在本文中我们用符号法来标示各句子成分,主语用双下划线标示,谓语用单下划线 标示,宾语用下波浪 标示,定语用圆括号( )标示,状语用方括号[ ]标示,补语用单书名号〈 〉标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些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我们可借用一个口诀结合以上给的实例去分析记忆。这个口诀是: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为“补”;

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

(说明:在口诀中我们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称之为“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叫做“枝叶成分”;“‘定语’必居‘主、宾’前”,意思是说“定语”的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在“主语”“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主语或宾语;“‘谓’前是‘状’‘谓’后为‘补’”,意思是说“状语”位置是在“谓语”之前,用来修饰谓语,“补语”的位置是在“谓语”之后,用来对“谓语”的性状等的补充说明;“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意思是说句子中后面带有“的”字的句子成分是“定语”,句子中后面带有“地”的句子成分是“状语”,句子中“得”字之后的成分是“补语”。)

教师可以多找一些陈述句,利用以上介绍的实例及口诀来指导学生去划分句子成分,让学生尽快熟悉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学生们只要把文言文倒装句式各成分的位置与之作比较对照,找出差异,对文言文倒装句那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一、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这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 太厉害了,你不聪明!

2. 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之困!

拿这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文言句子的谓语“跑”到主语的前面去了,我们就把这个的文言句式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置”“主谓倒装”。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宾语前置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沛公安在?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一言以蔽之。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种类较多,我们就举常见的这几类来作说明。这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古代)的人[不]我欺骗啊。

2.沛公哪里在(介词)?

3.句读不了解,疑惑不解除。

4.[除了这个人],我谁与(介词)同道呢?

5.一句话用(介词)概括它。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用作动词的宾语(1、3句),还是用作介词的宾语(2、4、5)句,宾语的位置都“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就称这些句子为宾语前置句。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翻译时要把宾语和相应的动词或介词的位置对调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定语后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的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常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如: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上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计策没有定下来],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得到

2.马(日行千里)的,[一餐有时]吃完(一石)的饲料。

3.官员(能不改变他的志向)的。

4.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也容易发现定语都“跑”到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后面去了,这种句式我们把它叫做定语后置。这样学生对什么叫做定语后置也就不难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时一定要把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调整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习惯把介宾结构放在谓语词前作状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之后。如:

1.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 乃以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上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事情危急了],请让我奉命求教[向孙将军]。

2.就用蒙冲斗舰十艘,载上干燥的柴草,并把油灌到里面,外面包裹[用帷幕]。

带心的成语篇9

一、教学过程中以口语交际为核心

在准备一堂课时就要以口语交际为核心,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复习前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时,要用口语组织学生复述或进行造句和各种练习,在口语交际中自然地引入新的单元,并对新的单元的新的知识用口语的形式大规模地进行brainstorming,最大量地激发他们潜在的知识,对新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操练。交际法口语教学以交际为目的,每个环节都改善人民生活口语交际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各类练习,能获得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激发他们潜在的用英语说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

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学生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最终目的无非是应用。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制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课堂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设计一个学生能将知识应用的情景,让他们有的说,有的想,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我们老师要多准备一些情景,如到商场去购物、同学之间打电话等一些生活常现的场面,可先让学生回去准备,并提供一些关键词,即keywords,再上台表演。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好的,最想参加的。因为这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思想可表达,而真的面对一个讲英语的人也无非是生活对话,学生自然可以轻松对阵,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创造各种语境,帮助“说”:可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各类情景的口语交际方式;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阅读口语材料;听录音或看录像片断等方式、

三、 鼓励开口,允许出错

农村的学生,往往是笔试的高手,同时又是口试的低能儿,其关键还是在于羞于开口。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克服怕羞的心理误区。万事开头难,只要他们能跨出第一步,那就意味着学生已成功了一半。当然,此时,老师应以表扬为主调,让学生尝尝甜头。正确的鼓励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做事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应多鼓励,因为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害怕说错,害怕别人笑话,干脆就闭口不说,这种因心理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就需要老师用鼓励这剂良药来医治。英语课上一句简单的“Don’t worry、 I think you can do it、”就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对学生行为价值的肯定,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的参与精神,宣讲交际活动也重在参与这一事实,让学生从有一种交际的欲望变为以一种实际行动去展示自己的交际能力。我们老师可每天轮流一两位同学自我主题,由于初一学生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我让学生模拟课本中的打招呼、问候的场景,基础不好的,让他们课下找短文来读,内容不限,时间三五分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胆量,又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避免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教师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以鼓励、肯定的态度来纠正其错误、 发现学生在语言、语调、语法上有什么差错,不应马上打断纠正,因为见错就纠,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来纠正,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完整地表达,而且长此以往,学生考虑担心的是自己的句子有无语法错误,过多地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差,语音、语调不标准,怕开口,缺乏自信心,渐渐就会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于萌芽之中。

四、常听常说,不断升华

英语口语是一种交际手段,听力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用地道、上口且易被学生接纳的英语授课,也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提问及表达。听力内容要难易适中,具有代表性。听力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做到多样化、系统化,让学生多参与,可以利用多媒体、语音室、录像机、电视等全方位与英语亲密接触,多听英语广播和多看英语电视新闻,针对听力材料创设启发式的问题和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有所得。课外教师适当布置听力作业,可以有计划地将教学磁带或自己录制好的材料让学生课后去听,并进行自我检测,材料可以是句型,对话或独白、

五、狠抓基础,加强训练

带心的成语篇10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1)他打球。(2)他打〈输〉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1)他看书。(2)他看〈完〉了。(3)他看什么?(4)他看得〈很认真〉。(5)他去新华书店。(6)他来〈自南方〉。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他笑得〈非常天真〉;这花香得〈很〉;他说得〈怎么样〉?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如:他懂得这事。你值得学习。他说得大家受不了。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例如:(1)吃个西瓜。(2)吃个〈痛快〉。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如:他打了〈三次〉球。我织〈成〉一件毛衣。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