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十篇

时间:2023-04-03 09:18:30

枫桥夜泊古诗

枫桥夜泊古诗篇1

关键词:枫桥夜泊;演唱;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0-02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载体,它的特点是歌词来源于古典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是1982年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所创作的,曾荣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的金奖。该作品将音乐与文学巧妙结合,乐与诗水融,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本文选择了《枫桥夜泊》来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研究。为了使该作品的演唱富有表现力,本文从词曲分析入手,了解词曲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演唱处理方案。

一、《枫桥夜泊》歌词的分析

古诗词《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惆怅不已,驾一叶小舟漂泊到姑苏城外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二十八个字,有十七个子是对景物的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惆怅的情思。首句写出了枫桥入夜时船泊的整体环境,在此句中,“月落”为所见,“乌啼”为所闻, “霜天”为所感,三种感觉共同构成了一个水乡静夜幽静清冷的环境氛围,传达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惆怅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写诗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诗人抓住“江枫” 、“渔火”这两个极具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游子的感受。点点渔火在昏暗迷蒙、雾气茫茫的江面上,与枫叶面面相觑,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近一远,互相映衬。“对愁眠”作者用“对”字使上述的景物有了生命力,有了感彩,我们似乎能从中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的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后面两句着重表现诗人的听觉形象,寂静的深夜忽听到远方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令人更觉寂寞孤独,曲折的表达了舟中客子的缕缕思愁。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较大,短短十四字就写了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夜半卧闻寒山寺的钟声。由此可见,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夜泊枫桥所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感受。

二、《枫桥夜泊》作曲特点分析

黎英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凭借对原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生动形象的钢琴伴奏等音乐手法的运用,对原诗词的美学意蕴加以生动细腻的诠释和刻画。下面从旋律和钢琴伴奏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本曲的特点。

(一)鱼咬尾旋律创作手法

这首作品的旋律运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即每一句的开头一个音是前一句的结束音。

谱例1:“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一句结尾音升G,升A,第二句以这两个音开始。

谱例2: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二句结尾音升F也是第三句的起音(只是高了八度)。

第四句又从第三句的高八度音开始,达到全曲的最高音A上,形成全曲的高潮。歌曲旋律的每一句走向都是由上到下的,体现了作曲家准确把握了诗人所要表达忧愁的意图。

谱例3:“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三句结尾音还原D,第四句起音也是还原D

(二)形象突出的钢琴伴奏创作手法

运用低声区的五度音程十分形象的模仿出寒山寺的钟声的效果。运用九连音、六连音这种密集的音型和装饰音中的短琶音表现江水的流动。

谱例4 :形象突出的钢琴伴奏

开始的低八度五度音程寒山寺的钟声,接着是九连音、六连音,之后是模仿筝的润饰,最后是短琶音。

运用了整体构思的方法通过钢琴低声部双持续音的“钟声”、中层装饰音型的“流水声”、上层旋律音型的“缕缕愁思”,与吟诵的,带有古典韵味的独唱旋律相结合,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原诗中那种无限愁情但又怀有某种希望的深刻意境。

三、《枫桥夜泊》的演唱要素

(一)表现《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空间美感的第一要素是“静”。作品的意境感受和音响效果都要求“静”。从诗的本体来看,诗人是在深秋子夜写下这首七言绝句的,已点明时间―子夜,夜深人静,偶尔听到几声乌鸦叫,并以乌啼与钟声衬托夜静,以无声写有声来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演唱中尤其要注意音量及吐字。

演唱技法中的音量表现为轻重即强弱,这首作品整体的基调是弱(P)的,分为四句力度大的走向是由弱(P)到渐强(mf)再到弱(P)的。如第一乐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弱(P)、“乌啼”中弱(mp)、“霜”中强(mf)、“满”中弱(mp)、“天”弱(P),线条很柔和。全曲的高潮在第三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有些细微的处理,“钟声”的“声”强后渐弱,声音收住了,“到”字再放出来,“客”字注意从强到慢慢渐弱。尾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种远去,渐渐消散的感觉,因此要唱得平静。本曲结束处“到客船”的“船”力度要加以控制,声音由响到渐弱至远去。

演唱技法中的吐字。本曲的语言非常讲究,在演唱当中要特别注意唱词的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要轻、快、准并且清晰;字腹是声音延长的载体,因此要求准确、圆润、松弛;字尾又称“归韵”或“收声”。字头在本曲的演唱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要第一要轻(P),重了就破坏了意境;第二要清晰,含糊不清让听众不知道唱的是什么;第三要快,慢了词义就会产生混乱,例如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字,字头是(j),唱慢了给人的听觉感是机(ji)。由此可见吐词咬字对歌曲意境的表达至关重要。

(二)演唱本曲的第二要素是“虚”。音乐中的“虚”的是与“实”相对的,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让人联想到灰蒙蒙的天空中,远近疏密相间地散布着点点灯火,微风拂来,船上的灯火摇曳忽明忽暗。在迷茫昏暗的背景下给人以虚无飘渺的境界感。在本曲演唱当中“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颤音、一是音色。

运用特殊的颤音表现“虚”的效果。即在每一句末的长音处理上,把通常的颤音变成频率较慢,振幅较宽的声音形象,并以此做渐弱渐慢处理。如上例1、例2、例3、例4。这样的声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缠绕渐渐消散的感觉,这样的音响会让人感觉是脱离了声音的载体,独自在人感觉的空间意境中盘旋。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在于此。

演唱技法中音色要圆润、柔和同时还要有穿透力,控制得弱而不虚。达到这样的声音效果需要用半打哈欠的方法使喉头自然打开放下,并保持在这个位置,同时加以深气息的支持,用上小腹支持与横膈膜,使声音达到高位置。本曲适宜采用混合共鸣,即头腔、口咽腔、胸腔都用上,在不同的音区调整三者的比例。高音区时头腔共鸣多,声音圆润具有强的穿透力;中低声区则胸腔共鸣多,声音柔和、丰满,正符合了寒山寺钟声音响效果。

(三)内心视觉。内心视觉对表现该作品的意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心视觉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词和旋律所提供的信息,在脑海中闪现的图像。在该作品中主要突出在词上。演唱前先在脑中“画好图”: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老树上的栖鸦,树梢头还隐约出现寺宇的轮廓;在远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是停泊的客船。就这样一幅画面,在演唱当中设身处地的“看到”、“听到”,不仅会达到声音动人的效果,而且演唱时的表情展现和手势、身段也会运用得自然得体。如在唱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时,眼睛远望瞧见了落月(远望叫‘瞧’),视野应是开阔的。首先从心里得真的看到,然后‘眼睛’才能有,心里听到乌啼并且感受到寒霜。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此时的眼神与第一句是不一样的,“江枫”、“渔火”是近景。此时的眼神是集中明亮的,手势可以用“引”即左手或右手向前抬高,掌心朝上,随着眼神向前指向“江枫”、“渔火”。第三句及第四句这两句着重抒情,因此要唱得内在。不做手势,仅通过眼神来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到远方飘来的钟声,此时眼神应是若有所思般的看向远方。最后一句“到客船”又把景物拉近了,眼睛平视前方眼神略带迷茫来表现惆怅之感。这样一来听众会很快进入作品所表现的具体意境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与演唱者达到共鸣。因此,演唱者一旦形成该作品的内心视觉,会大大提高其表现力与感染力,从而完美的演绎出这首作品。

四、结论

本文是对演唱中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意境的探究。从词曲的分析入手,让大家对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而后对演唱此作品表现其意境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几方面对《枫桥夜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演唱好一首作品,须做到1、深入细致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2、提高对歌词文学性的认识,深层挖掘诗词的内涵和意境;3、仔细推敲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各种艺术手法;最后根据词曲的风格特点来制定演唱方案。古人云:“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成高格”,意与境的水融,和谐渗透,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来。正是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使这首诗广为流传,并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歌唱家节目单上的必选曲目。

参考文献:

[1]孟文庆.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丁蜀近.“神韵・意境”的咏唱―浅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J].音乐创作,2006(5).

[4]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枫桥夜泊古诗篇2

关键词:《枫桥夜泊》;张继;江村桥;枫桥;半夜钟

中图分类号:H319

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体会介绍给大家。

这首诗写的景物都很平常:一座桥,一条水经过诗人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也是我们想不到的。

一,张继此诗流传以后,到了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此诗:“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半夜不是大钟时。”欧阳修以为诗是好诗,但半夜三更,却不是打钟的时候,这不符合事实。他的引文,把“城外”说成“台下”,“夜半”说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欧阳修所见为别的版本。对于这样一种说法,许多人都表示了异议。《王直方诗话》引于鹄诗:“定知别往宫中半,遥听维山半夜钟。”又有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复斋漫録》引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都是唐代不同的诗人写到不同的地方都有敲钟的习惯。其实,唐代还有许多诗人都写到了半夜钟。可能是张继也感觉到了这一习俗很特别,特地写入诗中。欧阳修作为一大诗人偶一发问,引来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来讨论。特别是南宋诗人宋觌专门写了一组诗,就叫《枫桥三绝》,其一云:二十年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依枕犹闻半夜钟。”则表明到南宋时寒山寺还有半夜打钟的习俗。

二,地名的改动,枫桥原来并不叫枫桥,而是叫做封桥。自从张继做了《枫桥夜泊》诗以后,于是世人改封桥为枫桥。至于张继为何改“封”为“枫”,可能不是因为有枫桥而这样做了,可能是枫字没有枫字有诗意啊什么的。但人们不管这些,由于《枫桥夜泊》的广泛流传,人们也就以讹传讹,不深究是封桥还是枫桥了。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另一种解释。诗人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孤寂愁苦的心情。首句“月落”点明时间是在夜半,在满天浓霜的深秋,漆黑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次句写伴着不能入睡的诗人的是那死寂如坟丘的江村桥、枫桥和暗淡的渔火,三、四句写诗人愁绪万端,难以入睡,直到夜半寒山寺的钟声响了,仍然不能成眠,这首诗入选各种唐诗选本,但各种选本都把江枫解作“江边的枫树”。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认为:“江枫,江边的枫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新版《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先生为《枫桥夜泊》写得该诗的词条中的见解和金先生也一样。其中喻先生《详析》中把“霜满”、“江枫”注为隐指时令为秋也含有“江枫叶满之意”。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云:“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其实,这是人们想当然理解的大误会。从诗题来看,《枫桥夜泊》明言“枫桥”,实则可以看出“江枫”之“枫”是指“枫桥”,并不是指枫树或枫叶。“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字已点明时令为秋,不必要再用“江枫”来点明时令为秋,可以知道到“江枫”二字是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张继写这首诗时题目就叫做《枫桥夜泊》,枫桥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江村桥有没有呢?江村桥的始建代无从查考。但据寒山寺的创建年代(南北朝代天监年间)大略可以推知此桥不会比寒山寺晚的太多,至迟到隋代就应该存在,隋炀帝开运河是人所共知的有河就应该有桥,江村桥正对寒山寺,若无桥僧人和道士、善男和信女来往一定不便。故张继写这首诗时江村桥是应该存在的。寒山寺里有张继诗碑,碑侧有陈夔龙识语说:“------中关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可是“江”乃江村桥无疑“江桥”并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

枫桥夜泊古诗篇3

此山子雕运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之道,吸收山水画散点透视之法来构图。玉雕下半部分表现张继绝句前两句的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上半部分则是绝句后两句的内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下而上浏览,只见渔火闪烁的小舟之上,酣睡的童子旁,诗中主人公凝愁而立。稍远处,在枫叶的云彩掩映之下,枫江上的枫桥隐约而见。枫桥旁,一条小径蜿蜒而上,直通群山环抱中烟云缭绕的寒山寺的僧楼禅院,形成“曲径通幽处,弹房花木深”的诗境。整座玉雕展示之景就像一幅萧散闲淡的立体山水图。

令人赞叹的是,顾大师在原诗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山子雕更多了一层诗情画意。如在人物的塑造上,原诗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真在渔舟内雕一“躺着”的诗人,那就失去了雕塑艺术造型的姿态美。顾大师既未违背古诗原意,在诗人身旁塑一酣睡的童子,落实一“眠”字,而将主人公塑造成面对幽暗静谧的秋夜之景孤孑斜立、愁思难眠的羁旅者的身姿。再如寒山寺并非在深山之内,而山子雕却按照中国山水画“深山藏古寺”的技法,把寒山寺雕塑在群山环抱之中,烟雾袅袅,祥云飘飘,渗透着宗教的情思,酷似人间仙境。这样,山子雕就将枫桥的诗情画意点染上历史文化的色泽,使那幽谧之夜仿佛回荡着历史的钟声,“枫桥夜泊”之神韵得到最完美的体现。在这里,既是艺术的创新,更是艺术的真实,诗情画意更浓,体现出顾大师的大家之气。

同时,该山子雕还借鉴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之法,这体现任山子雕巧用俏色的技法中。山子雕为白玉仔料,具有暗红的桂花皮色,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割舍了一些红皮,而在整个画面上按“S型”曲线的形态,将所剩红皮雕成巨石、云彩、枫叶及渔火。在暗红色“s型”曲线的衬托下,所剩白玉仔料部分更显洁白品苇,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便从四面八方逼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令人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月落乌啼霜满大”的意境也就表露无遗。再如玉雕右下方的圆形山石是深沉暗红的桂花皮色,更显江南秋意的浓重;而玉雕上半部分逐渐推远的绵延山峰,则是羊脂白玉莹润生辉的洁白原色,且以桂花皮色的云彩及枫叶衬之,越发晶莹澄澈。

枫桥夜泊古诗篇4

平定县第三实验小学张晨欣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音乐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是不少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传神的画笔,婉转的歌声……都是学校靓丽的风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不管是在对校园环境美化还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艺术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学校教导处教研决定,每学期的音乐教学将学习6首课本歌曲,以及语文学科中的六首古诗词。当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谱曲唱出,隐藏在诗句下的灵魂散发着别样的光辉和魅力。如何能让古诗在音乐的旋律当中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古诗新唱就是优选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古诗歌曲《枫桥夜泊》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演唱这首歌曲,可以牢记、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二)能力目标:用圆润、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感受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二、情境导入

(一)播放秋天美景图片

师:请同学们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

生:《秋夕》《望洞庭》《秋夜曲》。

(二)教师总结

师:秋天,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个秋天的夜晚,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枫桥夜泊》,今天让我们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初步感知

(一)初次欣赏

歌曲速度、情绪。

(二)再次欣赏

感受歌曲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设计意图:在聆听中对内容进行充分掌握,并展开联想。)

四、新课讲授

(一)有节奏的朗读诗词,注意易错字“泊”、“愁”。

3/4

XXXXXX ︱X —— ︱

月落乌啼霜满 天,

XXXXXX ︱X —— ︱

江枫渔火对愁 眠,

XXXXXX ︱X —— ︱

姑苏城外寒山 寺,

XXXXXX ︱X —— ︱︱

夜半钟声到客 船。

(设计意图:在古诗新唱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朗诵古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利用节奏的感悟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中理解诗情、诗意。)

(二)学习歌曲旋律,重难点标记到黑板上。

3/4

6335#4 2 ︱3 —— ︱

.

月落乌啼霜满天,

611275 ︱6 —— ︱

.

江枫渔火对愁眠,

3663#4 2 ︱3 —— ︱

姑苏城外寒山寺,

632375 ︱6 —— ︱︱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弹奏旋律,逐句范唱,速度徐缓。

生:反复跟琴演唱,通过旋律线、情绪、节奏对比演唱。

(设计意图:抓住旋律线,引导学生吟唱旋律的进行,感受品味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三)完整演唱歌曲,把握音准,节奏,情绪。

(设计意图:正确演唱歌曲的旋律、节奏,将诗词中的顿点与音乐中的节奏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节奏感。引导其在演唱歌曲时,感受诗中有乐,对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体悟。)

五、巩固提高

(一)分组演唱歌曲。

(二)任选一首符合该歌曲旋律意境的诗进行创编,换诗不换旋律。

(设计意图:在创编过程中对歌曲旋律充分掌握,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唱全诗。

枫桥夜泊古诗篇5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枫桥夜泊古诗篇6

两种观点一直各据其理、各执一端,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窃以为,古诗以其典雅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博大的思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弥散着迷人的芳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更大的意义在于了解、传承、弘扬这一文化瑰宝,并从中感受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古诗带来的精神和审美愉悦。

然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分支,古诗教学自然也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与体味之外,“亲近语言、品味语言、咀嚼语言” 同样是古诗教学的应有之义。加之古诗语言凝练传神,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情意表达都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所以教师更当紧扣其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诗性的语言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实,“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 看似对立,实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诚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那么,如何在“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之间寻求合适的“度”,让古诗教学既情意盎然,又扎实厚重呢?

请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的片段。

师: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

生:忧愁、凄凉、悲哀、孤独……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看注释,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这首诗在哪些地方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诗中哪个词儿告诉我们张继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江枫、渔火。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乌啼。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感到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是不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其实,身体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

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生:因为他思念亲人了。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霜满天。

师:“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词典里有这些解释。(大屏幕出示)在这四种意思中,你会选择哪种?(生思考后举手)

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咱们把这个字换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背井离乡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母亲、家人、妻子、朋友……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只有月落乌啼相对,只有江枫渔火相对。大家想一想,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

生:悲伤、忧愁、寂寞、孤独……

师: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生齐读全诗)

对于《枫桥夜泊》一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诗中的“江枫”并非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江村桥”和“枫桥”;“愁眠”亦非指因愁失眠,而是一座山的名称。所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指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笔者无意于这些考证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这诗如若这般教学,那么,诗中那空灵的意境、隽永的情味也就荡然无存了。

上例中,王老师以“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然后让他们说说“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大意、感悟诗情。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对”字上,让他们感受诗人无人可陪、无人可伴的寂寥与落寞。

枫桥夜泊古诗篇7

钟声、塔影、诗韵之寒山古刹人文经典,构建庄严、雅致、出尘的环境。在此可以享素食、品禅茶、听钟声、调素琴、赏书画、览一卷线装佛经,思百年禅悦人生……

本页左上图起(按顺时针方向):寒山寺素斋馆内布置古朴典雅;庭院回廊蜿蜒曲折;素斋馆为仿古式建筑,匾额上书:江枫楼。

对页图: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

回味历史 踏足乐土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名扬天下。

寒山寺是为了纪念寒山和拾得两位唐代高僧而建,殿内的两尊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拾得后来去了日本,于是日本便有了拾得寺,可见寒山寺与日本有很深的渊源,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游客来寒山寺朝拜敲钟。而这些来访的日本友好人士不无对寒山寺素斋馆的素斋称赞有加,称其素斋选料新鲜、精良,口味醇正,从中能够品味出真正的素斋精华。

寒山寺下 随缘行素

素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吃,重要的是追求心灵的纯净。健康、清心、慈悲,简单的一味斋饭,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真实的心灵。寒山寺素斋馆推出的素食融合了宫廷素菜的精细,民间素菜的天然,寺院斋菜的纯正,海派素菜之精华,并且在传统素斋的基础上,主要推出深海藻类、野生菌类、 绿色蔬菜类、仙人掌类食品,倡导健康饮食。

菌菇类: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具有改善睡眠、美容、调理肠胃,降三高功效。

海藻类:能很快吸收钾、锌、钙及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具有舒张血管,增进免疫,降低胆固醇,抗辐射等功效。

魔芋类: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卵磷脂含有高成分的低聚糖。具有减肥,降压抗癌,补钙,排毒,增强免疫功能。

野菜类:含有各种抗氧化成分和丰富的营养,清热解毒、美容养颜,改善人体肠胃消化功能。

枫桥夜泊古诗篇8

一、《爷爷为我打月饼》音乐引入,幼儿唱歌。

二、主持人开场白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小朋友:

大家晚上好!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三、主持人介绍中秋节

小朋友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对的,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那你们知道中秋节还叫什么节吗?(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四、歌曲《让爱驻我家》

在这团圆的时刻,每个家中都弥漫着爱的芬芳,让爱永留在我们的心里,让爱永驻我们的家中,请欣赏犀利哥一家带来的歌曲《让爱驻我家》。

五、游戏《齐心协力吃果果》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全家齐心协力才能收获到丰收的果实,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齐心协力吃果果》。

游戏玩法:妈妈手持丰收果实,站在指定位置,爸爸蒙上眼睛,抱着孩子,原地转三圈后,在孩子的语言提醒下,去寻找妈妈手中的果实,并用嘴吃掉果实,最先吃到为胜利。

游戏规则:(1)参赛选手必须是全家三口。(2)爸爸妈妈不许发出任何声音,任何人不许用手碰果实,违者取消游戏资格。

六、古诗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

玩过有趣的游戏,现在我要考考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啊?……对,有许多古诗词家喻户晓,例如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我们一起来朗诵《枫桥夜泊》《泊船瓜洲》,(幼儿朗诵)我知道我们4栋2单元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特别喜欢表演,还会用京剧的腔调,把这两首古诗唱出来,掌声有请4栋2单元的小朋友古诗吟唱《枫桥夜泊》《泊船瓜洲》。

小朋友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也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古诗中的“京口”现在在什么地方吗?那“瓜洲”呢?古诗中的“水”又指什么?原来京口和瓜洲在长江的两岸,人们要渡过长江很不方便,那你们知道现在可以怎么过长江?(润扬大桥)(现场请一位家长介绍润扬大桥)刚才听了家长的精彩介绍,润扬大桥是我们扬州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七、游戏《击鼓传花》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玩法和规则大家都很熟悉,花落谁家,谁就回答主持人指定的题目,游戏开始。

题目1:请你说说中秋节什么时候成为固定节日?(唐朝初年)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枫桥夜泊古诗篇9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意境;想象

一、中国艺术歌曲歌词诗情的想象

演唱古代诗歌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时,演唱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营造古典诗词的意境、风格和韵味,展现歌词有的内涵和韵味,使诗歌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歌声耐人寻味。《枫桥夜泊》唐・张继词、黎英海曲)是一首中国优秀艺术歌曲的典范。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记述了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忧愁、寂寞的心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要再现原作,展开无限的想象空间,想象诗人张继是在什么情境下写下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吟唱这首诗,演唱者想象得越具体越丰满越好,这样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的画面感。想象诗人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渔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的秋天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钟声由远而近,由近到远,这钟声始终伴随着演唱者吟唱这首诗,画面感始终贯穿着全部的作品。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吟诗的,吟诗的方式是怎样的。可以依据中国戏曲塑造的人物来展开想象空间:拿着扇子,穿着长袍。“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达,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枫桥夜景的描写抒发,而是创造出了典型化艺术场景境界,要求演唱者要把握好分寸,吟诗一样的演唱,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艺术歌曲歌词画意的想象

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时,发挥演唱者的想象空间,要有画面感,同样表现战争的两首歌曲画面感是不同的。《黑雾》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词作者许建吴先生独自站在小楼上远眺,困惑当时的中国时局,战争的冲突,感慨伤怀。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仿佛忽然看到时局的希望,写下了这首词“东边看不到太阳”以体现沉闷的心理,“西边看不见月亮”演唱时的音量要做弱处理,以体现“太阳”“月亮”的对比,在演唱“影子在何方”时,做渐强处理,仿佛看到了希望就在前方。“不在天上”“不在地上”做减弱处理,在“看见了”“找到了”时要求放大音量,以体现作品戏剧化的冲突,在演唱前,要深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演唱者需要发挥想象力,要把握好解放战争时期人们困惑的心情。

1935年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创作的这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在演唱《松花江上》时演唱者要有画面感,必须怀着真挚的感情,了解熟悉当时的日本侵略东北沦陷的历史背景,理解歌词的内涵,把握好演唱的情感,怀着对日本侵略军的刻骨仇恨来演唱。演唱时注意把握第一段叙述性与抒情性的特点。歌词真切感人。第二部分反复咏唱感情越来越激动,情绪语气加重增强,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以强有力的声音演唱,蕴藏着要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三、小结

枫桥夜泊古诗篇10

在古诗中桥的作用主要是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中。而名声最大的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那一座:“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声名远扬,主要来自颔联。作者选择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将其有机组合在诗句中,创造出一幅凄清的、有声有色的乡野秋日早行图。其中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都是独具特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可谓是“早行”,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便有无穷意蕴,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具足”的佳句。

在古诗中桥也是诗人对历史、对人生感喟的媒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诗中以桥名、巷名为对,不落痕迹地融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诗人以此抒发了对旧日权贵中落覆灭的慨叹。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精心选取“枫桥夜泊”这一独到的地点,从中撷取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意象,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而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更是选择咸阳西边的渭桥,以这西行必经的送别之地为背景,揭示了战争给成千上万家庭造成的妻离子散的悲剧。

在古诗中桥还是一种观赏性的景致。白居易就写有一首《天津桥》:“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在这首诗中,水如美目,月似蛾眉,风缲柳丝,雨剪芳草,黄鹂在树间唱着它们代代相传的歌。白居易以他诗意的角镜,为我们摄取了天津桥头所见的早春美景。而孟郊的《洛桥晚望》,则是另一番气象:“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上嵩山雪。”写的还是天津桥,却充满寒意,给人一种高远而落寞的观感。张旭在《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诗句中,借助那横跨山溪之上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的长桥,渲染出烟雾迷蒙、隐隐约约的环境氛围,营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链接】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 枝 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 简要赏析诗中“桥”的意象。

2. 诗中“清江一曲柳千条”中的“清”字,一说是“春”,你觉得哪个字较好?

参考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