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十篇

时间:2023-04-10 22:37:35

杨善洲篇1

今天,看了《杨善洲》这部影片,被老书记的事迹再一次感动,泪水湿润了双眼。回到家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到网上看了电影的主角李雪健对角色的感悟,他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对老书记的人物印象,我觉得,我也被老书记再一次深深的震撼和感动着。

李雪健是老牌明星,对角色的阐释入木三分,他扮演的老书记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李雪健说"我就是杨善洲",就是在充分揣摩角色的背景和内心后,怀着对老书记的尊重和爱,想要把老书记演活,而做出的庄严承诺。

影片中,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帮这里的代课老师转正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嚎啕大哭的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

老书记在家里对三个女儿交代自己的后事时,说要把自己的骨灰分为三份,一份撒在清平洞,那是他开始革命的地方;一份要撒在大亮山的雪松下,那是他工作结束的地方;还有一份要交给女儿们保管。在交代这些事的时候,他的神情平静而安详,似乎只是要出远门一趟,而不是永久的诀别。

杨善洲观后感400字(二)

今天,我在吃晚饭时,妈妈突然说:"我推荐你看一部电影,电影名叫《杨善洲》,看看杨善洲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这部电影说了:在云南大亮山旁的小镇里,一滴水也是很珍贵的,因为那里除了雨季没有旱灾,其它时间都在闹旱灾,村民们几乎每天都在挨渴。好心的杨书记(杨善洲)宁愿不起办公楼,去拿起办公楼的钱打水井,为村民造福,不过情况一点都不好,打了80米还没有一滴水,不过老天爷很好心,在夜晚下了一场暴雨。

雨过后,杨善洲说:"以后我上不靠天,下不靠地,我们要自己当龙王。"(因为以前的传说说龙王司掌降雨的,所以杨善洲说要自己当龙王。)他退了休后,本可以到党员休养处安享晚年的,不过为了不让自己的故乡的大亮山的树被人砍伐,造成水土流失,而年年闹旱灾,选择了留在当地,建造树林。

杨善洲篇2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

照片上的他,温暖地笑着,目光慈祥又明亮。

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杨善洲说。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

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我是大亮山脚下姚关镇陡坡村人,我原来承诺过等我退休后就为大家办一两件好事。家乡的林子多年前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下去子孙的日子怎么过?” 退休后的杨善洲,又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地处施甸县南边海拔2619米的大亮山,是杨善洲家乡最高的山。他16岁时父亲病逝,和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母亲常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拿到集市上卖。是大亮山养活了他一家。在日后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杨善洲亲眼看到曾经长满大树的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变荒,乱砍滥伐,曾成为一个时代的隐痛。“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住下来,成为第一考验。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他们又修建起40间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碰上下雨,被窝常被淋湿。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人们常常听到他阵阵咳嗽声从毡棚里传出。

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记者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恼了,张口就是粗话,有人赶忙把他拉一边,告诉他老人是原来的地委书记,捡果核造林呢。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他惊得半天没吭声,转过身说了一句:“这样的官?我服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为种树造林,杨善洲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树知道,每一片绿荫知道……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记者:“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记者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记者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记者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施甸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记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惟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中共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0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人格魅力奉献更快乐

他为什么当了多年的地委书记,却一直没把自己的妻女从家乡的农村“拔根”; 他为什么面对人民群众总是怀着赤子之心;为什么他生病住院期间,很多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前去探望;为什么他去世落葬时,上万干部群众为他洒泪送行;为什么他魂归青山后,人们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纵观杨善洲的一生,他始终坚信大家比小家更重要,草帽比乌纱更珍贵,奉献比索取更快乐,这是杨善洲对公生明、廉生威的生动诠释,也是杨善洲人格魅力的形象彰显。

在他心中,大家比小家更重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人生价值判断,他用一生F铸出一种让人们敬重的无私品格,成就了豁达而“无我”的博大人生。

杨善洲昔日身边的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82年六七月间,杨善洲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他沉默了。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

“老书记一直很关心教育发展。”工作人员们这样说。为杨盈昌等老师的家属办理农转非之后不久,在次年年初召开的地委三级干部会议上,杨善洲指出,“要抓好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针对当前农村的情况办教育。除了办全日制小学外,还要大办早晚班、扫盲班、夜校,有计划地改进教学内容……”

在农转非被誉为“鲤鱼跳龙门”的年代,杨善洲基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局考虑,促成了保山地委关于教师家属农转非相关政策的出台,解决了杨盈昌等一批骨干教师的家庭困难。而在自己家人的农转非问题上,杨善洲始终不让办理,理由是:大家都去吃商品粮了,谁来种粮食?

如今,年逾七旬的杨盈昌的儿女都已经在城里工作,老两口正在昌宁县城享受着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杨善洲的老伴却依然还是大山深处清贫度日的普通农民。直到今天,杨盈昌老人都不知道他的家人当初之所以能够农转非,是由杨善洲一手促成,更不知道杨善洲始终都没有为自己家人办理农转非。

乡亲们说,杨善洲忙活了一辈子,从不想着为自己捞好处,而是把全部的心思扑在为人民服务上。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公仆如牛。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老家来人向时任中共施甸县委书记的杨善洲反映:因为吃不饱肚子,大家约着到湾甸坝的亲戚家去借粮,但粮食在运回途中被某民兵队长以“倒卖黑市粮”为由全部没收。杨善洲闻讯连夜赶了60多公里山路回老家,安慰乡亲们不要着急,事情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并将家里所剩不多的粮食全部拿给了乡亲们。一位老农流着泪说:“善洲啊,你把粮食都给了我们,家里老老小小可怎么过?”他说:“家里没有,我去借。”

杨善洲很爽快地把自家的口粮拿给了乡亲,却不允许家人吃救济粮。

1986年,保山地委下派到施甸姚关乡任副乡长的一个年轻人了解到杨善洲在老家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全家8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家里生活实在困难的情况,便跟民政部门商量,买了两百斤粮食送去接济。杨善洲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那个下派干部,并叫家里将粮食送回去,说目前山区还普遍困难,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

“我出来工作,就是抱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出来的,共产党的远大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整个民族都要富裕起来。国家发给我工资,我怎么能够只想到我的一家人呢?”事后有人问起时,杨善洲这样解释。

杨善洲的人生坐标从来是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基点,他从来都认为大家比小家更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人生价值判断,他用一生F铸出一种让人们敬重的无私品格,成就了豁达而“无我”的博大人生。

在他心中,草帽比乌纱更珍贵

就是靠着这种骨子里和农民的亲近感,他将朴实和崇高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塑造了难能可贵的“草帽”书记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

1994年9月一个雨天的下午,施甸县万兴乡林业检查站。伴随着一阵“嘟嘟嘟”的声音,一辆手扶拖拉机停在了检查站门口。工作人员李军见状打开了大门,看到拖拉机上下来一个老人,右手拎着一顶湿漉漉的竹叶帽,左手拎着一个山里人常用的白布口袋,头戴蓝色粗呢帽,身穿洗得泛白的蓝色中山装,脚上穿着粘满泥巴的黄胶鞋。“哎,老倌,有什么事?”李军问道。“我种的苹果和梨,给你们尝尝!”老人一脸笑容,把布口袋递给他。这时,拖拉机驾驶员过来说:“这是老地委书记杨善洲。”李军愣住了。他正惴惴不安时,老人说话了:“你是新来的吧,不怕不怕,叫老倌还亲热呢。”老人开始四处打量检查站的工作环境,看到站里没有茶叶,他说:“下次给你们送点茶叶来。”后来,老人果然让驾驶员送来了2袋1斤装的茶叶。

这是施甸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军对杨善洲最初的记忆。多年以后,想起老书记冒着雨、坐着拖拉机颠簸了20多公里山路给他们送来自己亲手种的水果,他的齿间总有一种酸酸甜甜的滋味,心头仍然被暖暖的感动萦绕。“再难碰到像老书记这么朴实的人了。”李军说。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他始终认为乌纱和光环都是过眼云烟,始终认为自己是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头戴乌纱30多年,他最珍视的还是头上的那顶竹叶帽,还是和人民群众之间水融的情感联系。“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到保山考察工作得知杨善洲亲自做示范抓农业生产后,这样亲切地说道。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他从不讳言自己来自农村、当过石匠,甚至很得意自己掌握了这样一门手艺。有一年雨季回到老家,他看到雨水淋湿了他的石匠工具,就郑重其事地对老伴说:你要好好收起我的这些石匠工具!等以后我不当官儿了,回来还要靠它吃饭!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他有一次从保山到施甸,途经县城北侧三岔河时,看到石工正在支砌桥墩,工地叮叮当当一片打石声,便停下脚步走向打石处。看到有个年轻人,技术不熟,便指点说:“钻子要捏紧,下锤使点劲。”突然冒出个师傅来,年轻人有点不服气了:“你来打给我瞧瞧!”杨善洲卷起袖子,笑笑说:“我来试一试。”他左手捏钻,右手拿锤,打起石头,火星四溅,一会便打完了一个石面,年青人虽不言语却露出佩服的神色。很快,地委书记三岔河闸桥当“石匠”的故事便在当地流传开来。

杨善洲就是这么朴实。上大亮山种树后,出于方便他进城办事住宿的考虑,施甸县在老马水库边批给他一块地皮,供他建盖住房。他亲自动手好不容易盖起了一幢二层小楼后,考虑到林场职工到县城办事不方便,职工子女读书没住房的问题,杨善洲自己没住,而是把住房改作林场的招待所,只要是林场的职工进城办事,提前说一声,就留好钥匙,随时进去住宿。林场职工提出支付住宿费、水电费,被老书记拒绝了:“大家跟着我上山,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不能增加林场和职工的负担。”“我和子女在老书记的房子里住了3年,杨应仙家也住了3年,老书记却没有住过一天,也没要过我们半分钱的房租费。” 林场技术员段青说。

一个农民出身的地委书记,将朴实和崇高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塑造出了难能可贵的“草帽”书记形象,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敬重。乡亲们用民谣表达了对这位朴实的“大官”的喜爱:家乡有个小石匠,做官做到师首长,不改腔,不改装,和爹耕地,和娘插秧,一身泥,一身汗,首长不像,像什么?跟老百姓一样!

在他心中,奉献比索取更快乐

乡亲们说,老书记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贪”字。是啊,一个一心只想着老百姓、一生都把奉献视为最大快乐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贪念呢?

杨善洲走了,他有没有留下些值钱东西?怀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走访了林场职工。他们说,老书记留下一张自制的单人床、一张自制的办公桌、两个小凳、一个火盆、一把被火烟熏得黑黝黝的烧水茶壶、一个同样被熏得黑黝黝的中药罐子、一顶竹叶帽、一领蓑衣、一盏马灯、一把小铁锤、一把砍刀、一双破旧的解放鞋、一大堆还没有用完的药瓶……“都说叫花子搬家还有三担,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林场职工含泪说。

家里会不会有呢?记者走进了老书记在地委的宿舍。记者根本不相信这是一位老地委书记的房间:单薄的硬板床,简陋的衣柜里挂着几件年代不详的旧衣服,装满文件材料的书柜,一张旧办公桌,两捆工作笔记和学习体会记录本,一箱破烂不堪的鞋子,一堆放在床底的劳动工具,一大箱放墙边用纸张一一包裹起来的各种矿石。记者拿出一块拆开包装纸想看个究竟,矿石的刺鼻气味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

“我这人没有发财的命,也不想发财,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杨善洲常说。

植树造林20多年间,杨善洲一共从省里争取到900万元资金,但他一分钱奖励都没要。“提了奖金,林子就造不起了呀!再说这是公家的钱,我咋好意思提?”他说。

奔波在争取造林资金的路上,杨善洲总想着怎么省钱。2008年,有一天他忽然“失踪”了,手机怎么也打不通,家人提心吊胆找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坐夜班卧铺车到省城昆明,正在去云南省林业厅的路上;2009年,他决定再次上省城争取造林资金,三女婿不放心要求一起去。“你去开销太大,增加负担,我自己去就行了。”“你再这样,我们就不让你去了。”三女婿急了。杨善洲这才勉强同意他跟着,却坚持路上的费用自理。

2009年底,鉴于老书记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共保山市委、市政府为其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家人把办好的存折交到他手上时,他开心得合不拢嘴,捧着存折看了又看,说自己从没有拿过这么多钱,还兴致勃勃地和家人商量这笔钱该怎么用,可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还是决定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这样,除了留下4万元给一个一辈子含辛茹苦、给他撑起整个家、没享过他一天福的老伴,他把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用于资助贫困生,给林场建t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刚参加工作队时,杨善洲只领正式工作队员一半的工资,大家叫他“半个队员”。他笑着说:“跟着共产党干,工资发不发都一样。”

在地委工作20年,杨善洲长年深入基层,却从未报销过下乡补贴。有一个给他当了两年半秘书的同志坚持每次下乡后都把书记的补贴办好,开了存折存起来。杨善洲知道了,没吱声。1978年,他在大官市果林基地听说当地群众搞林业多种经济想养蜜蜂,但没钱买蜂箱蜂种,一下子想到了秘书帮他存的出差费,一问,竟有400多元,他高兴得很:“这下解决大问题了,把它全部给他们买板子打蜂箱,把蜜蜂养起来!”

杨善洲用钱“散”是出了名的。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杨善洲不是不需要钱。1980年,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妻子捎信让他拿点钱修房子,他勉强凑了600元钱,告诉妻子钱不够就买几个盆盆罐罐接一下雨;1988年,为了办事方便,杨善洲在施甸县城盖了一幢房子,却因无力归还欠债又卖了出去;因为没钱支付140平方米的厅级干部福利房所需的8万元房款,他一直和三女儿一家住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建的老地委宿舍房里。

一辈子的为官情怀,宁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与群众一道,承担起通往幸福生活路途上最后的艰难。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告别人世。

他留下话: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如果我的亲朋好友和家属子女想念,就到雪松树下坐一坐吧……

这是大亮山最悲伤的秋天,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涌出家门,为他们的老书记送行……

“一尘不染香到骨,两袖清风昭汗青”……哀思如潮,挽联如织。

乡亲们说,老书记一生都在想着为老百姓做好事,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贪”字。是啊,一个一心只想着老百姓、一生都把奉献视为最大快乐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贪念呢!

信仰之歌坚守精神高地

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创业之初,没有办公设施,他自己动手做办公桌、板凳,用马灯照明;没有住房,他带领职工用油毛毡、树枝、草料搭建房屋;没有生产资料,到街上捡拾果核做种子,捡拾畜粪作肥料;没有基础设施,他带领林场职工修建了26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逐步改善了林场的生产生活条件。他把建林场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种子、衣被,先后向省外灾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20多万元。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杨善洲篇3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无私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

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这就是眼中的杨善洲。

留下的精神力量。杨善洲1988年退休,造的树林。之前是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义务植树者,带领地方群众植树造林。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等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一干就是22年。一个人退休后植树造林也许并不鲜见,但一个地委书记退休后22年不间断植树造林,备受感动的能够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努力做平凡而又有贡献的人。造林过程中,不是指挥家,而是除了当好策划人以外,和普通群众一样,一起扛树苗、种树苗,搭帐篷、住深山,同吃住、同劳动。杨善洲一心为民、不计报酬、终生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执着信念,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给后人一种由衷敬佩,更是一种激勇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精神榜样。

杨善洲篇4

[关键词]杨善洲精神;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GDP已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同时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渗透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腐蚀了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造成了当代社会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面对世风渐离纯朴的忧虑,杨善洲精神犹如一缕清风,使人们看到官场和社会伦理永远挺拔着“浩然正气”的希望,但凡听说过杨善洲事迹的人,都会被杨善洲高尚的精神所感染,引起心灵上的由衷震撼。

一、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杨善洲一生所坚守的信念、一生为民的伟大情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杨善洲同志一生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做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任时做到两袖清风、清正廉洁;退休后还不忘为家乡百姓谋福祉,在大亮山上植树造林20载,杨善洲同志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在杨善洲同志的一生中,他所考虑的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实在在的做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里,为地区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他经常对自己的秘书说:“地委是党的机关,所有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对自己的亲戚说:“我手中的权力属于党和人民,只能用来办公事。”

(二)慎用权力,乐于奉献的精神

当今社会,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无法自拔。杨善洲同志用他一生的两袖清风诠释了他的权力观,他认为手中的权力是属于党和人民的,绝对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他的爱人已符合转为城镇户口的条件,他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提议;他的妻子张玉珍坐了4次林场的车子,他为此给财务处上交了370元的汽油费。他对家人要求很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从来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办过一件私事,亲戚找他帮忙办事更是不可能,他对家人及亲戚嘱咐过:“我当地委书记是为大家当的,不是为我们杨家一家人当的!”正如所说,我们要像杨善洲同志一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有敬畏之心,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奉献,是杨善洲精神的核心,杨善洲同志的一生,兢兢业业,为家乡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60岁退休时,当时的省委书记普朝柱让他搬到昆明去安享晚年,他婉言谢绝了,而选择了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在大亮山上植树造林20多年,最后将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县里面奖给他的10万元奖金,他一分没要;而市里面的20万元奖金,他把16万捐给了林场,只留了4万给愧对了一辈子的妻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去学习的。

(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

杨善洲同志担任县地两级主要领导30多年,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亲自下地干农活,每次下乡都是自带锄头,去下面公社检查工作以致于被当成老农打发走了,因此获得了“泥腿书记”的称号,这些都充分反应了杨善洲同志脚踏实地,贴心于民的精神。退休后,杨善洲考虑了很久,觉得还是植树造林能够给家乡人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在此之前,毁林开荒,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家乡人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的这个决策,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这对当代的领导干部有着很好的启示,发展地方经济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亮山林场建设的过程中,杨善洲同志更是脚踏实地,植树造林20载,使得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在林场建设的过程中,因为资金短缺,为了解决树种问题,他首先把自己栽种的几十盆盆景移栽到大亮山林场,并亲自去街上捡果核,每到保山传统的节日端午花街,他发动林场全体员工去街上捡果核,当年他所捡的果核如今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在建设林场的过程中,杨善洲发现那里有得天独厚的种植茶叶的气候,接着他带领林场员工种植茶树,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给林场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他的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相比当今的一些堕落的官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来显摆自己,对于这些人来说,杨善洲精神如一缕清风,有着很好的警醒作用!

二、杨善洲精神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

杨善洲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60年来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坚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努力。他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确定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信念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来。有句话说的好,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就是杨善洲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相反,当今的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放松了对自己作为党员的规范和要求,甚至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已经跨越了作为党员不该跨过的鸿沟。我们的人民是经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从旧时代枷锁的压榨下解脱出来的,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离不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杨善洲同志用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时刻警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用严格的党员要求来规范自己,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党、对组织、对同志讲真话,做实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当今社会,人们最主要的问题是立身社会和保持自己坚定的崇高信念,杨善洲同志用科学的世界观立身,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转化在实际行动中,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一尘不染、淡泊名利、光明磊落,爱党、爱国家、爱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一致,是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夯实思想、确定立身之本的好榜样。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执政为民

杨善洲同志担任了30多年的领导职务,一路上从基层干部做到地委书记,这么多年来,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心怀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正因如此,他胸怀正气,两袖清风,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一生清正廉洁,没有为家人办过一件私事,到现在他的家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杨善洲同志用他的一生奉献所诠释的权力观,是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领导干部等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用权不公。我们共产党人掌握权力和行使权力,要做到处事公正,用人公道,坚持人人平等,不走后门,严格按照党的用人标准和政策办事。当然,权力需要完善的制度去监督。不仅如此,党员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党员干部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杨善洲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权力事实上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不,不为一己私利的公仆之心。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他行使权力的唯一准则,他说“共产党人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人民谋福”,不止在他的心中人民群众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也正是这样做的,他说的这句话是对他做干部以来自己行使权力的最好诠释。

(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保持公仆本色

杨善洲同志说过,共产党人做官的目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福祉,要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他在工作中践行了他的这一要求,无论是担任县委书记还是地委书记,都是经常工作在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保山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时时刻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里,始终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里,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使得保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滇西粮仓”,切切实实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他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家乡人找他多次帮忙办事,他都没有答应,但答应退休后帮助乡亲们做一两件实事,因此他选择了在大亮山植树造林,因为这样对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有利。由此可见,杨善洲同志始终是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杨善洲同志留给我们国家和人民不仅仅是一片绿荫,更是在天地间回荡的浩然正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保山市社科联编著.杨善洲精神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吴家骥,李曼琳.杨善洲精神: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时代标杆及精神启示[J].学术探索,2013.

[3]杨红梅.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

[4]廖雄军.杨善洲精神体系研究[J].探求,2016.

杨善洲篇5

他被群众尊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担任地委领导20年,却未帮妻女捞上一个“农转非”的户口,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退休后不进城安享晚年,却选择了钻进山沟沟里去种树,在艰辛付出20余年后,把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全部无偿献给国家……他的名字叫杨善洲,他的精神照亮了大亮山,照亮了云岭大地,并且正在照亮更多的地方,感动更多的人。

一个承诺践行着誓言

“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这是早年流传在保山地区的顺口溜。由于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业产量a在解放初期很低。做为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年大部分时间奔走乡间,足迹遍及保山所有县乡,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群众疾苦。

在一间破旧的茅舍前,一位农民把他引进屋。一张用竹竿捆扎的床,一张草席,火塘旁放着一只破瓦罐,杨善洲把手伸进瓦罐,抓出一把干瘪的包谷。他走到那位农民面前:“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当夜,杨善洲召开乡干部会议,他说:“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让群众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用这个“三岔九垄”。为了适应宝山的自然条件,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各种实验田。杨善洲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名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杨善洲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生清廉彰显着正气

杨善洲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即使是从保山回100多公里的乡下家里,也不用公车。他说:“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他不徇私情,无论是相依为命的老母还是至亲的女儿,无论是相熟的旧知还是家乡的父老,都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从不开方便之门。他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

杨善洲下乡调研,帮助偏远乡镇教师家属办理农转非;哪怕是帮助百姓钉马掌、教年轻石工砌石头。看到别人缺衣少吃他出钱送衣送粮,别人养蜂他出钱买蜂箱,农民有困难他出钱帮着买种子肥料。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而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总是穿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舍不得抽纸烟就总抽烟斗。家里粮食不够吃,老母亲、老伴和子女吃包谷饭。乡干部送来两袋救济粮,他狠狠地批评说:“很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要接济就应该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大家都来吃居民粮,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愿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妻女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公仆。

一棵棵小树汇聚成林海

在领导岗位上奉献了40多年的杨善洲,1988年3月正式退休。他婉言谢绝组织上安排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回到老家施甸县,在家乡海拔最高的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便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杨善洲看着山光水枯的大亮山:“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万事开头难,没有路,他就挑担往山上运树苗;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就提个口袋下山捡别人丢掉的果核。他还常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坐长途车颠簸几百里,从怒江引来红豆杉,从大理引进梨树苗……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作为林场的指挥长,他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林场多次想给他增加补助,他总是说:“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不仅如此,按照保山当地政策,引进资金可以有5%~10%的提成,按这个额度计算,杨善洲这些年引进的资金应该有40万元的提成,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

树苗儿一片片扩展,一年年长高,长成了林子,汇成了5.6万亩的林海,林海招来了云,蓄住了水,昔日干涸的大亮山在水的滋养下“活”起来了。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奖金20万。杨善洲经过反复思考,他把这笔钱分成了四份: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救助贫困学生;3万元捐给林场建一个护林哨所;3万元捐给当地政府给老年人建一个洗澡池;剩下的4万元留给跟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妻子。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走了,而在他身后留下的,除了那苍松翠柏外,还有那一心为民、一心为党的党员情怀。它似清泉一样无声滋润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修养,似那万亩松涛一样洗涤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

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掀起了缅怀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历程评述:

杨善洲篇6

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时的一句口头禅,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

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杨善洲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

为官一任的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众办”。走下工作岗位以后,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

杨善洲篇7

【关键词】杨善洲;事迹;精神;学习;感恩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杨善洲的事迹,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他是那位种树的老党员,那位带领大家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的老书记。他为什么要回大亮山?为什么要在大亮山种树?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种的树全部交给国家?因为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要感恩家乡,感恩于家乡的人们;他要感恩大亮山,感恩于大亮山的养育;他要感恩祖国,感恩于祖国的栽培。

一、平凡的出生,不平凡的人生

杨善洲,出生在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刘家山头一户贫穷的农民家,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把“亮山”变成了“绿山”,郁郁葱葱,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电通路通。他的贡献,不只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这些称号能表现出的,他的贡献用默默无闻来形容最为贴切。我认为他是“公正廉为官三宝,洁自律两袖清风”这两句话的具体表现。工作37年来,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勤奋工作,发展了保山的经济、贡献了保山的社会;他始终笃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廉洁奉公,树立了党员的好榜样;他始终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全心为民,坚守了党员的职责。

他用一生来见证一切,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可以形容他,可我不愿多说,只愿我们将他铭记于心,只愿我们用实践来证明他的伟大。

二、感恩伴随他的一生

感恩家乡。正如作家莫言对自己家乡山东高密有的特殊感情一样,杨善洲对自己的家乡同样有着无法形容的感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这份情。莫言用笔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杨善洲用行动来证明他的眷恋。1927年1月,杨善洲出生于姚关镇一户贫民家中,兄弟姊妹共6人,却仅有他和妹妹杨善珍得以存活。父亲早年病逝,在他6岁时,家里将他拜寄给陡坡村红岩脚一位叫马莲头的妇女,起名“马桩”,人们称他“小马桩”。杨善洲的寄母,是一位草药医生,对他关心备至,寄名后把杨善洲接到附近的私塾读书。高小时,杨善洲寄宿在外婆家,靠外婆给的两亩半山地养家。高小后,由于家里贫寒没能让杨善洲继续完成学业,杨善洲便辍学回家务农,一家4口艰苦度日。随后杨善洲师从姚关董龙村杨有和师傅,学习石匠活儿,学到师傅精湛的手艺后给乡里人带来了方便,深得乡里人喜爱,为此常收到乡亲们为他做的衣服。

不论何时提起家乡二字,他眼里充满的总是温暖。杨善洲感恩家乡及家乡的人:生父母、寄母、外婆、师傅和乡亲们。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对他有恩,没有这些人就没有活到今天的杨善洲。

感恩大亮山。曾今的大亮山,山光水枯,翻越几道坡,爬五六公里山路才挑得到水。山里人家遇上红白喜事,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一一记录乡邻送来的水。当别人家有事时,再足额归还“水账”。从小生活于此的杨善洲,深刻体会到树木、水源对家乡人的重要,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曾边读书边种地,他深知在大亮山种地养活家人是多么的艰辛。然而,正是这片“亮土”让他从小知道生存不容易,正是大亮山的现状让他感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正是大亮山给了他实践和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所以,他感恩于大亮山,他为大亮山披上绿衣,为大亮山蓄积水源,让大亮山充满生机,让大亮山造福子孙后代。

感恩祖国。在杨善洲的七年石匠生活中,曾经历了一件国难当头的大事,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家门口,他义无反顾去当民夫,运送抗战物资、抬伤员、修桥筑路,直至胜利。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3日第六区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他参加工作队,领正式工作队员的一半的工资,大家叫他“半个队员”,杨善洲笑着说:“跟着共产党干,工资发不发都一样。”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当上了乡区领导,直至后来当到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把辛辛苦苦种的树贡献给国家,他的举动只证明了一点:他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他们的带领,就不会有新中国,就不会有好日子,更不会有杨善洲这个地委书记。

三、人人都需要心怀感恩

在当下,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忙于追求幸福,在这种氛围下,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奉献意识淡薄,缺少感恩。感恩意识缺失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有这么一些实例: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在受助其间他们没有过一封感谢的信、一句感谢的话,发人深省,难道报答恩人比自己所谓的“尊严”或面子重要吗?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难道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是这些吗?走在大街上,常可看到一些孩子对父母大声嚷嚷,毫无礼貌。很多家庭的孩子不从家庭实际出发,盲目与同龄人攀比,要穿好衣服、带名牌手表、开名牌车,抱怨自己生活跟不上潮流,甚至为了钱伤害父母;有新闻报道:在某某医院门口,一位好心人上前搀扶摔倒的老人,却被诬告恶意推到老人,遭受赔偿;在公交车上,多次看到有好心人劝说乘客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抽烟,得到的不是害羞、惭愧的反响,却是一顿白眼或是辱骂……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就穿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证明了什么?还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杨善洲,他获得了这一珍贵的宝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恩,大学生事例告诉我们要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生活中那些不道德的现象告诉我们,父母、好心人、朋友不是让你欺骗的,而是最该感恩的对象;罗斯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感恩生活。我们需要感谢: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感谢的太多,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无法做到杨善洲老同志那样的伟大,但我们可以做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正视问题,改正错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让这种感恩之爱来温暖你我他,让这股感恩的热潮来温暖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发扬杨善洲的感恩精神,向他致敬。

参考文献

杨善洲篇8

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最近xx公司党组和xx党委关于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系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要求,本人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深入了解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

今天,我们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学习杨善洲同志精神,我结合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们要学习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工作作风。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杨善洲同志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管理干部,我认为最须要学习的是杨善洲同志的“五种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活动开展以来,自己认真学习各级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资料,按照活动安排要求,认真回顾了自身工作,特别是对照“四优”党员要求、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党的先模人物的表现、对照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照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查摆了自身问题,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等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或本单位业务出发,对上级组织作出的一些关系企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理解不透,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3、创新意识不足,有自我满足情绪。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上热情不够。表现在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待同志的批评和同事正确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

二、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开展“四强四优”活动,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学习 ,提高自己。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新知,适应新的形势。

2、创优服务,改进作风。把为群众、为基层搞好服务视为自己的天职,发扬“认真负责、扎实苦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铺下身子,埋头实干,树好形象。

3、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善于总结工作的得与失,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努力推进工作再上新水平。

杨善洲篇9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总之,杨善洲老书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理念,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我们的干部职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以达到“创先争优”学习提高的目的。

杨善洲篇10

学习杨善洲同道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记得儿时听大人们说起有个当大官的叫做杨善洲,却从来没有关注过他,最近,保山激起学习杨老的先进事迹我才真正对杨善洲同道进行了了解。看完他的先进事迹先容,让我由衷的有些感动,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啊,怎么会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有点感动的想流泪。真的,一个老干部,地委书记啊,他就能那样义无反顾的投进在种树这件事上,一句承诺,促使他20年投进在林区,爱国爱党爱人民,对他来说,不是大口号,由于它确实做到了!对于金钱,怎么会有人这样呢,更是让我佩服啊!!

杨善洲同道进党六十年来,在林区在了20年,他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我相信他坚信***主义,牢记党的宗旨,态度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人的革命本色。作为一个地委书记,与一般人相比,他的工资应该不低。那么他的钱到底到哪里往了呢?据施甸人先容,在施甸基层工作过的一些乡镇干部反映:这个人用钱手很“散”,乐善好施,到了哪个村听说有人生活困难,就安排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干部:先用我的工资往买点粮食或被子一类的东西,帮助困难户度过难关;哪个生产队没有买籽种的钱,他立即拿出钱叫秘书往买种子……据大亮山林场职工先容,杨善洲具有菩萨心肠,退休之后,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对于奖金,要么婉言谢尽,要么他就把钱用在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上。从中可以找到他为什么总是“穷困”的原因:他把“大家” 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他真正的家里还能有多少呢?

我们应该学习他: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习他先人后己的高风亮节,为了自己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和铸就绿色王国的梦想。学习他恪守“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人生准则。他几十年如一日,艰苦朴素很俭朴,电视上看见这位老人,并没有西装领带装饰,却如此精神抖擞,是什么气力让80岁的老人还能这样屹立,我明白了,由于他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对待国家,他忠贞无二,一生坚守***誓言,对待人民如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满腔热忱为人民。这无疑是广大群众对他廉洁奉公、全心为民一辈子做出的诠释,也是对他22年辛勤劳作,铸就绿色王国的最真挚的感激。

一片冰心在玉壶,出淤不染泥中藕,两袖清风水上花,无瑕人品清如玉,作为新时期工作在质监岗位上的小小一粒尘的我,学习完他的事迹后,我在想,我该怎样做点什么呢?看看这个老人所作所为,惭愧啊!我想我要做个布满理想,有信念的人,有追求的人,真正脚踏实地执着地的朝着阳光明媚的地方奔往,执着总有收获,有信念就有未来,有追求明天一定是艳阳天。任何时候人格最重要,钱财身外之物,恪守“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准则是我学习的追求的目的,我要将之作为我人生的信条,而且义无反顾,无怨无悔。